首页范文大全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十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十篇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30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

abstract:Qualifiedpersonnelisthefundament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Beingconfrontedwithrigorouschallengeofworldmilitarychange,onlybybuildingatroopofqualifiedpersonnelofmodernknowledgeandinnovatingcapability,canwekeeppacewithmilitarydevelopmentofmechanizationandinformation.First,analysesthoroughlytheimportantstatusof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then,dissectstheproblemsofcurrent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onthebasisofthis,proposesthecountermeasuresof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inthenewera.

Keywords: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independentinnovation;talentedperson

人才是科技发展之本,是科技发展的首要资源。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防科学技术的尖端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科技队伍建设和高端专家群体形成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科技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性。只有切实解决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防科技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1]。

一、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

1.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牵涉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最前沿、最敏感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再加之国际军备竞争的激烈性与不相容性,这就必然决定了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不可能依赖引进,而主要立足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发挥人才的能力,才能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最终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2]。

2.自主创新人才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的关键因素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较量与竞争,特别是拔尖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战略上的对抗性,并引领一国乃至世界国防工业的时展。作为稀缺资源,国防科技工业拔尖自主创新人才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与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武器竞争的制高点,必须超前培养大批适应未来武器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造就知识经济和高技术武器背景下的自主创新人才,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至2020年,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形态、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实现由军民分离向军民融合转变,由机械化向数字化转变。在这一战略机遇期内,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难题,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探索并加以解决,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成功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转变的根本力量,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以人为本”的全新人才观尚未真正得以牢固树立

由于历史原因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重仕途、轻技术,重文凭、轻技能,重引进、轻吸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而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现有国防科技工业的人才政策措施贯彻执行不力,“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人才政策取向未能充分体现;在人才政策制定和出台时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与市场经济没有实现有效对接,二者不和谐的矛盾依然突出。

2.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与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传统技术领域的人才相对过剩,而适应武器装备发展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领域中,国内公认、国际知名的原创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中55岁以上所占比例过大,人才老化明显,且新老交替任务艰巨;三是层级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合理的以高层次人才为塔尖的梯级结构,老、中、青创新人才比例失调;四是区域分布不合理。在部分领域和地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三线地区和边远地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人才匮乏的情况依然严重。

3.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受企业、院所制度改革滞后的制约,科学评价、合理使用、有效激励人才的体系尚未形成,人才激励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内生、长效、规范的机制尚需不断完善;未能有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存量,冗员较多,人才工作距法制化、规范化尚有明显差距,不能有效指导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按各自的成长渠道发展。

4.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内仍存在狭隘的部门拥有人才观,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尚未实现国防工业科技人才从无序向有序合理的双向流动转变,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缺乏诚信、恶意竞争、近亲繁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存在严重的人才浪费和人才匮乏并存现象,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尚未形成,还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人才出口不畅,流动不规范,特别是人才流动中人才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重要人才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三、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1.营造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以人为本”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向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开发,把“人才兴业”、“人才强企”作为基本战略选择。要始终坚持营造以人为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科技社会发展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确立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作为创新人才基础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逐步建设创新性产业学习体系,提高国防科技产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尊重自主创新人才的首创精神,激发自主创新人才的潜能;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大胆探索,形成允许适度失败的良好宽松的自主创新氛围。

2.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投入力度

在国家财政继续不断增加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物质资本投入与软投入的基础上,还要投入专项资金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

设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基金,为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重点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国防系统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造就一批在重大科技与工程技术领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核心科技自主创新人才;(2)支持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自主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并逐步构建和完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终身教育体系;(3)通过对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人才的资金支持,制定特殊政策,保障其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他们在国防系统开创事业,自主创新,形成不同领域的高级专家群体;(4)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军工科研单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3]。

设立国防专业奖学金,扭转报考军工特殊专业优秀生源少的不利局面,吸引和鼓励品学兼优的学子积极报考国防专业,学成为国防服务,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不断凝聚和蓄积后备力量。

制定军工人才特殊津贴政策。在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军品及国防战略高技术、产品科研生产领域,要按市场价值规律,建立和实施对国防科技工业各类人才的国家补偿制度,研究将人才特殊津贴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特殊人才的长期激励政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热情。

3.推进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整体规划,合理使用,科学考评,有效激励,适时培训”五个环节,对于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其引进可不受单位编制、户口和工资级别的限制。

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人才。在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

改革分配制度,完善奖励制度。以充分体现人才资源价值为出发点,健全保障制度,对自主创新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分配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建设富有激励作用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体现自主创新人才特点的、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不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的评价制度和做法,建立健全贡献和成果回报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成果转化引才、建立协作关系引才、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引才等多种形式,选拔引进优秀自主创新人才。

4.建立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安全保障制度

从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聪明才智,规范创新人才流动程序等方面,对涉及国家武器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创新人才加以法律保护和制约,通过法律法规对自主创新人才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掌握核心技术秘密的自主创新人才不能随意脱离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以防止人才流失,确保国防军工的安全[4]。

5.建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

建立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为自主创新人才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积极组织和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工作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讨论,进行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安全预警机制研究,提升创新人才管理手段,改变创新人才管理静态、死板、简单、僵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才管理的人性化、动态化、科学化、信息化[5]。通过创新人才问题研究,为制定相应的自主创新人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张华祝.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J].国防科技工业,2004,(4):28-30.

[2]王翠芳.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念、制度和人才分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6,(4):44-47.

[3]梁清文.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人才战略之我见[J].中国民,2005,(7):15-16.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科技;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255-02

一、问题提出

科技自主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已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共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表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了重大战略转变。为此重新审视政府采购在支持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功效,对于尽快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政府采购功效的理论层面分析

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等,而其形成的原因,一是信息不完善,二是市场不完善,即存在不完全竞争,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没有人对市场负责,没有人干预市场。为此,他明确提出了“非分散化定理”: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能实现市场的有效配置。这为政府在市场失灵状况下发挥作用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一)科技自主创新过程的市场失灵为政府采购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阿罗(1962)经研究指出,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科技自主创新过程的三个特点,这也正是政府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

1 科技自主创新的公共产品性。公共产品性主要表现在创新成果的信息部分。虽然创新者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意在获得由此带来的超出“完全竞争”状态的收益,但其中的信息部分却很难为创新者所独占,一旦将其公开就会迅速扩散,使得创新成果的私人收益较之于全社会收益的收益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技术创新成果基本类同纯公共产品。此时,创新者对其创新成果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而且其他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在资讯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创新者要完全排除他人“搭便车”的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2 科技自主创新的效用外溢性。科技自主创新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其特征在于极高的创新成本而极低的“搭便车”费用。极高的创新成本表现为研究开发的投资,但由于外溢效应的存在使得创新者不仅不能获取与研究开发成本相关的全部收益,反而会产生“搭便车”现象,大量的免费乘客,甚至有可能成为创新者潜在对手。因此,创新者无法享受“外溢”的好处,有时还反受其害。曼斯非尔德曾就17项技术创新进行了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计算,发现技术创新的平均社会收益是创新者私人收益的两倍还多(56%比25%),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新者的创新动力,反而对免费乘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因此,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积极性。

3 科技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科技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体上讲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与研究开发密切相关,创新者在进行研究开发之前,难以确定新的技术在其所进行的研究开发领域中会向什么方向以多快速度实现突破,也不能确定这种新技术突破会对现有的技术结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及其后果。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与新技术的商业化密切相关,即创新者对于创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是不确定的,也无法确定创新产品对于现有的市场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也是不确定的。

4 科技自主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性。创新者为了防止技术外溢必须使技术创新的信息保密,而其资助者为了判断投资的方向和规模,降低投资风险,又必须获得关于技术创新项目的详尽信息,两者之间矛盾的存在造成许多项目因缺乏资助而终止。同时这种信息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者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易行为,可能使新技术的盈利能力降低。

(二)政府采购自身的独特功效能够有效地解决科技自主创新过程的市场失灵问题

政府采购行为是一种具有行政性和市场性的特殊行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不单是为了节约财政资金,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社会的公共要求,围绕政府的政策意图,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服务。政府采购所具有的独特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政府采购对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具有重大影响力。在采购活动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采购主体,不仅拥有雄厚的采购资金,而且拥有对采购对象的决策选择权,因而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有选择地采购重点要发展的项目、技术,为科技创新产品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巨大市场需求,同时政府有目的、有导向的采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引领全社会技术发展的“指挥棒”,实现对社会生产及消费的引导和示范效应,这一功能有效地解决了减少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确保了创新者的私人收益,降低了其从事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程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

2 政府采购对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具有重大影响力。科技自主创新的公共产品性、效用外溢性极易造成损害私人创新积极性,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政府采购作为一种公共采购模式,具有其他采购模式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它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政策的强制性规定,加大采购力度,促使政府部门优先采购、优惠采购科技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政府采购对保障科技创新主体的收益具有重大影响力。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很高的社会收益,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创新主体的私人收益,政府有必要在考虑社会收益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的外溢效用进行权衡,兼顾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有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给予科技创新必要的补偿,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可政府采购可以通过特殊的需求、特殊的市场、特殊的形式和特殊的价格给技术创新者以特殊的补偿,在增大私人收益的同时加快技术的扩散,放大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社会收益。

4 政府采购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影响力。政府作为国内市场上最大的消费者,其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无疑对经济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政府对某种产品的购买增加时,往往导致该类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和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政府可以利用采购支出的这种结构效应,选择不同的产品和行业,用采购支出对某些重点行业的发展进行直接支持和刺激,体现一定时期的政策倾向。这样可以形成政府财力的注

入,又可以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引致私人资本向这些产品和产业的流动,鼓励、刺激这些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三)政府采购功效的操作层面分析

经济学家罗思威尔和泽格维尔德曾指出,政府影响创新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其自己的需求即对私营部门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来施加影响,一个强大而明确表述的政府需求有效地减少了企业未来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可预见性就越重要。

有学者对加拿大1945~1978年间的1845项创新的创新者与第一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部门作为专利使用者和制成品买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公共部门至少是25%的创新产品的第一个用户,是15%的专利的潜在用户,购买了10%以上的创新制成品,因此政府部门在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重要的,它们使用了1/4的创新。而且是1/8的专利发明的潜在用户,而科技自主创新产品的第一用户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美国是最早认识到政府采购可以作为刺激创新的有力工具的国家,1955年美国联邦购买了约40%的半导体产品,1960年上升为50%,为半导体产业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府采购市场,从而促进了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成长,政府的比例逐渐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10%。美国的政府采购对集成电路产业的作用更加显著,1960年购买了100%集成电路产品。1962年为94%,直到1968年还占37%。199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在5年内重点扶持5个特定技术领域的发展,其中一个主要政策就是在此期间政府耗资90亿美元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正是美国政府对本国高新技术的采购才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也引发了后来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的迅速崛起。可见,政府采购政策为美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扶持和促进作用。受其影响,发达国家纷纷重视利用政府采购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日本政府明确要求政府部门、国营铁路、电信电化公司、国立大学以及政府系统有关机构在选购计算机时,必须优先采用国产机。发达国家采购本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政府采购能够明显地促进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机制

当今国家的竞争优势已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优势为主转向以技术优势为主,科技实力是各国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中国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方兴未艾。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常晓清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以获取首创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迅速使之商品化为宗旨,以自我为主发展与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创新资源为途径,为持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1];施培公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当用于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是指一国不依赖他国技术,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活动[2];谭贤楚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是:企业主要通过自身的自主性努力,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3]。不难看出,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新市场的率先开拓是自主创新的三个特性。

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着一系列瓶颈约束。第一表现在自主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薄弱。根据2007年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举办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报告会”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发明专利的优势领域主要是饮料、中药和食品,而发达国家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则主要集中于高技术领域;第二表现在中国企业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第三表现在关键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200%。有研究将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高层领导的支持;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的合作;技术带头人;合理的体制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得到消费者或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政府的支持;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大学的合作;获得咨询服务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合作[4]。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障碍进行研究,内部障碍包括企业家精神不足、缺乏技术开发人才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创新资金不足、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研发组织结构不健全等,外部障碍包括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激励与导向功能不强、要素市场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功能薄弱,各创新主体间缺乏互动与合作等[5]。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Denning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对本国经济发展最重要贡献来自于国内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发展[6]。

1.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决策机制

首先,制定引导国家创新能力的创新战略。国家要引导企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妥善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整合政府创新资源,形成扶持自主创新的合力,在政府采购、财税政策、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形成有益机制;聚焦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确定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行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中国企业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中介机构等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对科技发展的全方位和持久性的激励和支持,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中的主力军作用,从宏观和整体上控制本国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通过政府补贴、设立技术标准和特别开发区、开办孵化器等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支持。最后,建设高层信息决策机制。高层领导的创新倾向是影响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担任政府科技创新决策的领导应该具备创新主动性和前瞻性的企业家素质。中国应建立由国家最高领导挂帅的高层次的科技领导体制,成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由多方高级权威组成国家科技决策班子,实施民主决策机制。

2.积极建设完善研发机制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加强研发经费投入,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推动力量。中国应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补助资金、对经认定的部级和省市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与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给予资助。同时要逐步实现研究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让企业成为应用性研究的投资主体。其次,重视预先研发。政府要重视预先研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投入要有所侧重,把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根本,作为保持创新大国技术优势的源泉,作为后发国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型的、结构复杂、靠全国相关单位的大协作进行研制或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项目,更要重视预先研究,加大对先期技术开发,科学地验证新思路、新技术、新理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减小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最后,强调创造性研发。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系统化以及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延伸,新的企业模式必须转向强调人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更多员工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到创新研发活动中,将个体与团队创新结合、企业家创新与研发人员创新结合、社会影响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降低成本、结构重组、运用新的管理方法等活动,以转化成可实现企业价值增加或价值创造的成果。

3.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组织机制

首先,积极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成为国内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对科学技术有执著追求的、能进行国际交往的新型创新人才,形成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建立国家和地方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有效机制,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努力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为人才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自由的研究氛围非常重要。企业应该提供能够让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事业的心情舒畅、气氛宽松、管理灵活的科研环境;对研究成败提供很大的自由度,让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带有功利思想,不急于求成,不怕研究失败,能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鼓励并激发创新性的工作方式及团队合作;为员工的发明创造提供优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生活。最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社会价值观。作为其基础的国家自主创新力的持续生成和不断增强是不能仅仅依靠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独立开发和偶然创新的,必须将“自主创新”泛化为全民的共同价值理念;激发敢于冒险和追求成功的进取心,倡导风险偏好和成功欲望,形成大众性的自主创新氛围。

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首先,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形成科研产业链。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重要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者的互动,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形式。其次,促进产学研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该构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协同,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产学研协同,就要利用各方的优势,对各方的工作进行协调、管理,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各方的经济利益与战略目标。最后,推动产学研协同成果转化。中国应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国家科学技术的推广机构,还可以在新产品售卖出现销售问题时由国家加强购买,以促使创新成果迅速应用于实践,创造社会价值并为创新主体带来利益,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黎娜,龚建立,温瑞珺,常晓青.创新模型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5-7.

[2]施培公.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9-11.

[3]谭贤楚,叶明.自主创新: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主导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78.

[4]高健.美国的科技教育与经济创新[J].经济论坛,2002,(11):36-38.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体育科技创新指标评价方法

21世纪是创新经济的时代,新技术、新发展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大增加。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想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大科技发展力度,积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强对科技项目和目标的监督与评估,是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效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体育科技创新究竟进步了多少,发展程度如何,却鲜有完整的量化评价。本文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参照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揭示分析体育科技各主要相关系统领域发展的规律性,为体育事业的科学决策服务,构建了衡量我国体育科技创新的指标体系,并阐述了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的量化方法。

一、体育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设计体育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综合性原则。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是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多个方面去考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因为其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质量的好坏。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能够完整、全面地体现体育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

2.科学性原则。依据体育科学和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是建立指标体系的生命所在,任何缺乏科学性的指标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

3.客观性原则。考虑现阶段体育创新的实际情况,并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统计标准衔接,系统、准确的反映我国体育科技创新的客观情况,克服因人而异的主观因素影响。

4.可比性原则。选择指标时,应当借鉴国家通行的统计标准和规范并与之衔接,能够比较分析。

5.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战略和决策需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

6.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应尽量采用易于获取数据的指标,以便使选用指标容易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提高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

二、体育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体育科技的特点及设计指标应遵循的原则,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我们没有单纯的从创新绩效来衡量体育科技创新能力,而是设计了三个一级指标,即创新潜能、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

1.创新潜能。创新潜能是指能够为体育科技提供创新的主体。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起步阶段应该建立在创新主体的培养和扶持上。将创新潜能作为整个体育科技自主创新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之一,在其下面分设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基础创新、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

“基础创新”主要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我们选取了几个能够代表原始创新能力的指标构成其三级指标,即:重点实验室数、国家重点学科数、高校科研机构数、承担国家科技项目数。

“技术创新”则包括了二个方面:一是具有科技自主创新的企业比例;二是企业内部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资源配置比例。“社会创新”主要测评体育科技人才在全国高科技人才的储备状况。

2.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整个社会营造有利于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环境,实际包括政府层面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也包括社会团体和社会氛围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创新环境”相对于“创新潜能”更突出创新氛围在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的影响。我们共设立了三个二级指标对其进行测评。即:创新政策、科技投入、技术获取。

“创新政策”主要反映政府对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它侧重于政府层面的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环境。

“科技投入”主要反映社会和企业对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的经费和科技人员扶持力度。它包括科技创新经费和人员比例。

“技术获取”主要反映体育对已有科学技术的吸取和借鉴能力,它侧重于测评体育的技术基础。体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创新绩效。创新绩效是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提升创新潜能和创新环境的最终目的,基于“创新绩效”指标的重要性,我们赋予它较高的权重,并且采用了四个二级指标对其进行测评。即:产品创新、知识产权、科技进步和成果奖励。

“产品创新”指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所带来的利润和社会收益。拥有强大科研能力和销售能力的企业是体育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

“知识产权”指体育组织和个人拥有的注册产权数目,它体现整个体育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自有权。

“科技进步”指从事体育产业的企业采用新技术后获得的超高利润和对社会资源及环境的贡献,它体现为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

“成果奖励”侧重于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成果,它体现体育理论创新在全国的地位。

三、体育科技创新指标的评价方法

体育科技创新指标在设计评价方法和进行权数设定时,我们本着以下原则:一是能够尽量减少获取数据的环节,最直接获得,增加数据的真实性。二是评价方法的成本不能过高,因此更多的办法体现在数据由各个组织上报。三是不同的指标能够体现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根据指标各自体现的程度,赋予权数。

理论界关于创新评估的评价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方向评价法,类似于现在开展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估,即对各个指标确定发展方向,并计算单项指数、再综合加权、确定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种是目标评价法。对各个指标设置目标值,然后在各年度对照目标值逐项进行比对,判断体育科技创新的进展程度。目标评价法操作简单,但是确定目标值的难度较大。

在针对体育科技创新评价上,我们采用方向评价法为主,辅之以目标评价法,即主要通过创新指数的高低来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变化。

1.权重确定方法。指标体系的运用,最终需要指数的确定和比较。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指数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指数数值的科学性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和客观,二是指标权重的实际是否合理,在指数的最终确定上,我们着重设计指标的权重。指标体系权重的设计分为两种类型。

(1)分级权重设定法。这种权重的设置根据指标的分类等级逐级设定,每一级别的权重总值为1(或100%)。如果采用分级权重设定法,体育科技自主创新指标体系权重首先需要设定3个一级指标的各自权重(创新潜能、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者的权重总值为1(100%)同样一级指标的创新潜能下面的3个2级指标权重总值为1(100%)。

分级权重设定法突出了整个指标体系,指标级别的分类的对最终指数影响较大。

(2)指标点权重设定法。这种权重设定方法将整个指标体系的3级指标(指标点)作为一个整体,不考虑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权重设计。三级指标(指标点)的权重总值为1(100%)。

指标点权重设立法侧重于指标点各自的权重设置,要求在赋予指标权重时,对指标点有一个综合性的把握。两种指标权重设置法采用不同的思路,各有利弊。分级权重设定法突出指标体系,将整个指标的分类也纳入权重的设计,是一种更为综合的权重设置法,对第一权重的赋予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指标体系设计已经成熟,采用分级权重设定法更为科学。指标点权重设定法,突出指标点的权重,而没有将指标分类考虑在内。我们在选择指标权重设置类型时,选择了指标点权重设置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指标点权重设定法有利于指标体系和权重的修改和完善。我国在科技创新及其评价指标设计上,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育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随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运用逐步进行完善,指标点权重设定法,在指标体系和权重修改的过程中,不会引起较大的变动,有利于指标体系的延续和逐步完善。

其次,指标点权重设定法有利于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通过不同专家权重体系的比较,可以采取平均数法获得一个平均的权重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采用指标点权重设定法将有关专家平均权重作为指标权重。

2.指数确定法。在体育科技自主创新的指数表达上,我们采用了相对指标的形式,创新指数计算方法为:

综合指数的确定采取了“平均数指数法”的原理,其计算程序和过程是:先计算单项指标的指数,再将单项指数(或分类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其中k为综合指数,ii为基指标数值,i0为报告期数值,w为权重。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F0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67-03

人才是科技发展之本,是科技发展的首要资源。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防科学技术的尖端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科技队伍建设和高端专家群体形成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科技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性。只有切实解决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防科技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1]。

一、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

1.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牵涉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最前沿、最敏感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再加之国际军备竞争的激烈性与不相容性,这就必然决定了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不可能依赖引进,而主要立足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发挥人才的能力,才能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最终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2]。

2.自主创新人才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的关键因素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较量与竞争,特别是拔尖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战略上的对抗性,并引领一国乃至世界国防工业的时展。作为稀缺资源,国防科技工业拔尖自主创新人才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与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武器竞争的制高点,必须超前培养大批适应未来武器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造就知识经济和高技术武器背景下的自主创新人才,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至2020年,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形态、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实现由军民分离向军民融合转变,由机械化向数字化转变。在这一战略机遇期内,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难题,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探索并加以解决,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成功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转变的根本力量,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以人为本”的全新人才观尚未真正得以牢固树立

由于历史原因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重仕途、轻技术,重文凭、轻技能,重引进、轻吸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而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现有国防科技工业的人才政策措施贯彻执行不力,“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人才政策取向未能充分体现;在人才政策制定和出台时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与市场经济没有实现有效对接,二者不和谐的矛盾依然突出。

2.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与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传统技术领域的人才相对过剩,而适应武器装备发展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领域中,国内公认、国际知名的原创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中55岁以上所占比例过大,人才老化明显,且新老交替任务艰巨;三是层级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合理的以高层次人才为塔尖的梯级结构,老、中、青创新人才比例失调;四是区域分布不合理。在部分领域和地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三线地区和边远地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人才匮乏的情况依然严重。

3.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受企业、院所制度改革滞后的制约,科学评价、合理使用、有效激励人才的体系尚未形成,人才激励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内生、长效、规范的机制尚需不断完善;未能有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存量,冗员较多,人才工作距法制化、规范化尚有明显差距,不能有效指导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按各自的成长渠道发展。

4.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内仍存在狭隘的部门拥有人才观,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尚未实现国防工业科技人才从无序向有序合理的双向流动转变,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缺乏诚信、恶意竞争、近亲繁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存在严重的人才浪费和人才匮乏并存现象,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尚未形成,还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人才出口不畅,流动不规范,特别是人才流动中人才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重要人才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三、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1.营造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以人为本”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向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开发,把“人才兴业”、“人才强企”作为基本战略选择。要始终坚持营造以人为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科技社会发展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确立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作为创新人才基础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逐步建设创新性产业学习体系,提高国防科技产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尊重自主创新人才的首创精神,激发自主创新人才的潜能;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大胆探索,形成允许适度失败的良好宽松的自主创新氛围。

2.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投入力度

在国家财政继续不断增加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物质资本投入与软投入的基础上,还要投入专项资金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

设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基金,为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重点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国防系统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造就一批在重大科技与工程技术领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核心科技自主创新人才;(2)支持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自主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并逐步构建和完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终身教育体系;(3)通过对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人才的资金支持,制定特殊政策,保障其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他们在国防系统开创事业,自主创新,形成不同领域的高级专家群体;(4)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军工科研单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3]。

设立国防专业奖学金,扭转报考军工特殊专业优秀生源少的不利局面,吸引和鼓励品学兼优的学子积极报考国防专业,学成为国防服务,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不断凝聚和蓄积后备力量。

制定军工人才特殊津贴政策。在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军品及国防战略高技术、产品科研生产领域,要按市场价值规律,建立和实施对国防科技工业各类人才的国家补偿制度,研究将人才特殊津贴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特殊人才的长期激励政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热情。

3.推进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整体规划,合理使用,科学考评,有效激励,适时培训”五个环节,对于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其引进可不受单位编制、户口和工资级别的限制。

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人才。在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

改革分配制度,完善奖励制度。以充分体现人才资源价值为出发点,健全保障制度,对自主创新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分配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建设富有激励作用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体现自主创新人才特点的、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不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的评价制度和做法,建立健全贡献和成果回报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成果转化引才、建立协作关系引才、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引才等多种形式,选拔引进优秀自主创新人才。

4.建立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安全保障制度

从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聪明才智,规范创新人才流动程序等方面,对涉及国家武器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创新人才加以法律保护和制约,通过法律法规对自主创新人才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掌握核心技术秘密的自主创新人才不能随意脱离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以防止人才流失,确保国防军工的安全[4]。

5.建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

建立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为自主创新人才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积极组织和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工作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讨论,进行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安全预警机制研究,提升创新人才管理手段,改变创新人才管理静态、死板、简单、僵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才管理的人性化、动态化、科学化、信息化[5]。通过创新人才问题研究,为制定相应的自主创新人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张华祝.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J].国防科技工业,2004,(4):28-30.

[2]王翠芳.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念、制度和人才分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6,(4):44-47.

[3]梁清文.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人才战略之我见[J].中国民,2005,(7):15-16.

[4]张国安.关注国防科技重要人才安全问题[J].中国人才,2005,(7):34-35.

[5]张宏.军队吸引科技人才应处理好六个关系[J].人才开发,2003,(5):15-16.

Researchon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

XiaZhi-yong,LiUXi-song,JianGXi-long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

abstract:Qualifiedpersonnelisthefundament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Beingconfrontedwithrigorouschallengeofworldmilitarychange,onlybybuildingatroopofqualifiedpersonnelofmodernknowledgeandinnovatingcapability,canwekeeppacewithmilitarydevelopmentofmechanizationandinformation.First,analysesthoroughlytheimportantstatusof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then,dissectstheproblemsofcurrent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onthebasisofthis,proposesthecountermeasuresof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inthenewera.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6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从观念、方法、价值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本文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指“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形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还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伦”的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只有积极影响,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可在“重人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各领域、各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与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人观察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又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重人伦”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人伦”思想是与当代科技创新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当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各种灾害日益引起人类的注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质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所倡导“重人伦”的思想同样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重人伦”思想实际上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化作用,这亦反映了传统文化“重人伦”的一面。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而传统文化历来将伦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扩展人类的视野,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即开化人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教化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始终将开化、解放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亦包含这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看似繁杂,但是仔细审视之下便会发现“政治本位”思想始终隐藏在这些因素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因素与“政治本位”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传统文化中重官轻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而科技创新在在古代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上述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容易导致将科技创新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从而或有人根本不屑于从事科技创新事业,或有人将科技创新事业作为“做官”的进身之阶,无论如何,上述思想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危害极大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条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亦即指导规范古代官员言行的金科玉律),对于处理人伦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科技创新总是一种对原有传统的反思、批判的行为。科技创新内在地具有冒险,激进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与科技创新的精神相背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亦是“政治本位”思想的延伸。中国传统上一贯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在奉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环境里,科技创新主体日益滋生崇拜权威的思想,进而导致创新主体个人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同时它还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进取。

三、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就“为何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而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首先文化总是变动不居的。虽然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与历史时期,保持着宏观的稳定形态,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以及微观层次上,都可以观察到文化总是处于流变之中。而科技创新又受到文化的根本性影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性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始终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创新主体规定者科技创新事业。锁业科学认识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因素。譬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等等。但同时亦包含着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如政治本位,遵循守旧等方面。因此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科技创新之要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文化实现自我否定、不断演进、辨证发展的体现。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与文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的构建性力量,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知识或能够让人类移山填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既包括科技本身的系统化样式,还包括相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即组织和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下,17世纪英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技术发生兴趣。但是对科技感兴趣只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条件之一。而近代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标志就是以格雷山姆学院为代表的新型大学的诞生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英国皇家学会的诞生,其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官方认可的科技创新组织。这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一个有共同目标并遵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在法国,科技创新的体制化进一步确立了,其标志便是法国科学院的建立。在19世纪,科技创新体制化在德国最终完成,其标志是1826年于吉森大学建立的现代化学实验室。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出现、科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实验室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基本表现。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组织也越来越丰富。

科技创新机制的制度维度指的是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法规。这其中又包括课题申请机制,评议机制,奖励机制等等。各国通过科技政策与法规实现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引导,激励着本国的科技创新。

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产品以低质、仿冒闻名。而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的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当时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成立了国立研究所。因此帝国物理研究所(ptR),德国威廉皇室学会(KwG)等各类研究所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德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一批银行家、科学家等则成立相应的基金会。而现在,遍及德国的各类基金会已经成为资助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第三,现行的匿名评议制度,其雏形亦是在德国形成。近年来,德国通过产权制度、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以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在科技奖励方面,德国洪堡基金会与联邦科研部联合设立的两项科研奖——沃尔夫冈-保尔奖和索菲亚-克瓦雷夫斯卡奖以高额的奖金吸引着国内外的科技创新主体来到德国,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有次可见,科技创新机制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再次,改革应试教育,倡导创新思维,提供有利于现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810年,威廉-洪堡等人倡导建立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倡导教学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且这一理念很快成为欧洲新型大学共同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就是从柏林大学开始的。可见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研究,生产知识。另一方面,从上面的例子同样可以看到,大学的另外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因此大学还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在当代,应试教育已然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基于知识的教育是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的。当代科技呈现出的一个基本态势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这一态势亦解释了当下知识爆炸的现象。在当代一个人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知识都所有掌握。因此,倡导科技创新就必然要求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对应试教育的改革,首先在于改变教育观念,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转向实际上标识的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向。在英文中,导师被称为“consultant”或“instructor”,前者还有“咨询师”之意,而后者则还有“指导者”之意。这表明,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再以“教授者”的身份高高自上,而倾向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身份转变,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权威。它鼓励人们提出“异见”,挑战权威,而科技技术史的发展也表明许多科技创新就来自于这些“异见”,无论这些“异见”在最初提出之时有多么幼稚或离经叛道。由此可见,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实质上是倡导创新思维,倡导创新思维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7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意义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途径

当前,资源及产品生产的国际化配置越来越普遍,由此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只有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也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优势。当然,依靠刺激性政策也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是缺少根基的,因而是不稳固的、短暂的,同时会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问题(如质量问题、结构问题等)。即使是有效的宏观政策,最多也只是经济增长的诱导因素,本身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注重技术进步,促进国内低成本的技术转移,提高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则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和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优势不再取决于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企业整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核心技术缺失,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外品牌和国外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为此,需要尽快清除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GDp质量和优化GDp构成的核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GDp的质量和优化GDp的构成,从而提升GDp的技术含量,才能真正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发展质量和实际构成曾经一度被忽视,这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只有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GDp的技术含量和优化技术构成,特别是提升世界领先技术和关键性领域的知识产权等在GDp中的含量,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推动,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随着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不断增强,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商品市场上以技术标准、生态环境标准为特征的市场壁垒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只有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能摆脱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推进节能减排,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二、财政政策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主要功能

(一)财政政策能够弥补市场缺陷和促进自主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是一项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活动。但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不可分割性、创新利润的非独占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往往会出现市场机制对创新过程调节失灵的情况,而解决市场失效的“良药”就是政府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干预。在政府干预创新的过程中,财政政策是可选择的有效手段。财政政策能够直接作用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弥补市场缺陷,从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促进创新活动开展。同时,资源的再配置活动可以体现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调节微观主体的行为,对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产生诱导效应。

(二)财政政策能够激励和催化自主创新行为

基于鼓励创新理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收支政策。这些政策具有影响全社会自主创新方向、进程和规模的功用,能够有效地激励自主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绩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政府通过公共技术采购(即以采购的形式购买市场上尚不存在的或本国企业尚未开发出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培育创新产品市场,促进企业研发,从而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拉动效应。再如,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创新主体增加研发投入。有关研究表明,10%的税收减免将增加1%左右的短期研发额外投入和10%左右的长期研发额外投入。

(三)财政政策能够协调自主创新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就是必须存在一定的创新条件(如大型设施、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但由于这些基础条件的投资具有非连续性特点和与之相适应的规模经济特征,因此创新条件的提供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实现。与此同时,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创新的社会收益远大于私人收益,政府给予创新主体必要的补偿,能够缩小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

(四)财政政策能够降低甚至消除自主创新的风险

创新的复杂性、不可预知性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决定了自主创新是一项高风险事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帮助企业规避技术创新的风险,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其中,政府对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实行一系列的财政补贴政策和通过出台加速折旧、税收减免、纳税扣除等措施对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特别是对创新程度高、风险大、暂时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采取政府采购和补贴的办法,可以调动企业开展合作研发的积极性。

三、建立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水平,使其与经济发展态势相对应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虽然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业界的研发投入应该在国家总体科技投入中占据较大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科技投入可以有所削弱。相反,无论是从比例上看,还是从效果上看,政府投资都是极为重要的研发经费来源,因此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2006年就达到了4.2%,但目前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仍比较低,特别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虽然目前我国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已达到1.49%,政府科技投入强度已达到0.8%,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相对创新型国家政府科技投入强度一般为2%~3%这一现状来说,我国的科技投入强度还比较低,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政府的科技投入规模稳定增长,使政府科技投入强度达到应有的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应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尽快制定科技投入法,对政府科技投入进行指导性或强制性的规定,在法律和计划的指导下编制完成政府科技投入经费预算,尤其是对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通过制定这种硬性规定,保证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同时发挥政府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强大的导向功能和乘数效应,有效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流向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和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二)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强化原始性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要素

基础研究、共性应用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等是决定一个国家原始性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素。国际经验表明,如果对创新基础要素投入不足,将不利于未来创新能力的增强。长期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都很重视政府经费投入结构,始终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这些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重都能保持在15%~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虽持续增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一直偏重于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投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础研究的投入,对创新基础性要素的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够。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还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例如从20世纪60—90年代美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方面科研经费投入的比重稳定在12%~15%、21%~24%、61%~67%的水平。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投入的比例关系方面,1998年意大利为122,1999年法国为112,1999年日本为125,2000年美国为113。而在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中,2006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比重分别为5.4%、17.7%和76.9%,三者的投入比例为13.3014.37。同样,我国的公益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等也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甚至缺项,因而导致运行资金匮乏的问题。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初具规模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阶段,为有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应把科技投入重点放在周期长、投资多、风险大、效益周期长、企业和私人研究机构不愿投资也无力投资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领域,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成为这方面的投入主体。同时,政府还应集中资金,确保一些外溢性和辐射性强、资金和技术方面有严格限制的战略性项目和关键性战略产品的研究,促使其取得突破性成果,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三)深化税收政策改革,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的高风险性和高外溢性要求政府干预企业的创新活动。当然,政府可以借助多种政策工具介入自主创新活动。由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投资收益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投资热情,补偿企业的损失进而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因此在政府多种政策工具中,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各种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如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费用直接列支,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给予免税期和税收抵免优惠,对特定资产加速折旧,对特定行业实行低税率征税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政策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一些税收政策逐渐暴露出与客观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在税收政策支持的主要环节上,偏重生产投入环节和事后所得优惠,对研发环节和正在进行的科技开发活动支持严重不足;在税收激励手段上,存在着直接优惠方式占绝对优势,而间接优惠方式相对欠缺的问题;在税收优惠的对象上,存在重区域优惠,忽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优惠等问题。为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完善科技税收政策体系,打造一个适宜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环境:一是税收优惠政策要侧重于针对科技活动过程和科研成果。根据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研发的特点,由侧重于对企业的总体收入和所有结果实行优惠转变为侧重于对科研项目和研发环节实行优惠,以便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刺激作用。二是实行以间接优惠方式为主的科技税收政策。在制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时,应更多地选择间接方式,注重对企业税基的抵免,即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允许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普遍实行加速折旧政策等,强调事前扶持和激励,充分调动企业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向产业倾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目标和要求,改变以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向某些行政省区、经济特区、高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倾斜的做法,注重向产业倾斜,即根据具体情况,对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实行普遍的平等的税收优惠。四是税收政策制定应当着眼于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企业应该是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的主体,但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其中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建设滞后、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开发能力较弱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制定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时,要着眼于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利用退税和税收抵免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同时,要扩大优惠范围,使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都能够从税收优惠中获益。

(四)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方法和手段,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政策能够有效地鼓励企业开展创新,能够保护并推动本国产业的发展,能够引导各种资源投入国家急需的重点技术项目,从而有利于实现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规划目标。在国外,公共技术采购对于推动技术创新作用显著,不但能够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而且还是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器。我国的政府采购政策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已初步形成创新导向型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度框架,这一政策的实行,为激励自主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时间较短,相关的方法和手段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存在一些不足。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政府首购制度尚不完善,政府采购本国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时缺少认定标准和具体规定,缺少通过对国外技术产品的采购提升我国相关领域产业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措施。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一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特别是要大幅度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采购的比例。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主要是通过增加对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来激励企业创新,因而要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客观需求,相应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提高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特别是应有计划地增加政府对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增加政府采购技术创新产品的额度,从而为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充分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与促进作用。二是出台政府对国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首购政策。由政府率先采购新产品对企业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应完善我国的政府首购政策,切实发挥其对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引导作用,进而推动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制定通过政府采购国外技术产品带动我国企业发展与创新的相关政策。政府采购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国企业的产品,采购一定数量的国外技术产品,不但能够满足政府的特殊需要,而且还能带动本国企业的创新,达到提高本国企业产品技术国际竞争力这一目的。四是政府采购应向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但同时总体实力较弱,缺乏与大企业竞争的能力,所以,有必要实行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如在政府采购合同中给予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以适当的价格优惠,规定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政府采购份额,确保中小企业享有转包大型企业一定比例的大额采购合同的权利。

(五)加大财政风险投资力度,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风险投资作用于创新链中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环节,能够通过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和分担企业创新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从而激励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各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表明,政府在风险投资领域扮演着多种角色(制度的设计者、主体的培育者、直接的投资者、市场的管理者等),政府政策导向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虽然已有20多年的风险投资发展史,但目前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仍然很不完善,一些法律和政策规定存在不合理成分。如缺少直接面向风险投资企业和个人的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者按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加重了风险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负担;对风险投资者实行双重征税,不利于调动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对股份制企业分配的股息、红利计征个人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及民间资本对风险投资的再次注入。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对我国促进风险投资的政策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政策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推动企业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在进一步完善针对创新企业(即风险投资对象)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制定专门针对风险投资企业和个人的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风险投资者进行高科技风险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政府直接为风险投资提供财政补贴的力度。政府应给予向高技术风险企业投资的企业和个人一定的投资补助金;给高技术风险企业提供种子资金,分担风险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给高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亏损补贴,减少企业和投资者的损失;以财政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为风险创业企业寻找银行贷款提供支持,同时,应采取一定措施为企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并成立专门的担保机构,直接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三是探索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如投资于私人创司、设立创投基金、出资与私人资金组成混合型基金),直接将资金投向某些高新技术项目和创新企业,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科技项目与企业得到有效扶持。四是完善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适当降低风险企业的所得税率,对亏损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实行税收减免,对风险投资企业和个人获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免征所得税等。五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为高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者的资金融通寻找良好途径,并为风险投资资本的顺利退出提供便利渠道。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8

“十二五”科技形势需求的把握与判断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看,科学技术加快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努力确保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竞相争夺科技型创新人才,气侯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正成为国际博弈的新焦点,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的形势需求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发展仍处于重要的跃升期,但与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变提出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创新资源的配制效率还不够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面对国外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加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走上更多的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十二五”国家科技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根据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攻占科技的制高点,围绕民生经济点,突破改革制高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让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推动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的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要把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自主创新是面向未来,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努力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以服务国家为目标,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的科技资源高效配制和集成为重点,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在开放的环境下,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科技工作要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切实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科技支撑、星火、火炬等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作用,争夺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提升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更好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推进创新型国家政策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二五”科技规划的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的选择既要体现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衔接,又要突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的需求,国家考虑从以下八个方面强化任务的部署:

一是加快组织实施科技的重大专项。科技重大专项是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重大战略的跨越目的,“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整体推进,强化相互支撑,促进协同发展。按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四个板块系统部署,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统筹协调与系统集成,进一步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举国体制,建立符合国情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

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的新型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选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物种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加快形成一批重大产品、技术系统产业体系。

三是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长远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十二五”期间,要优化和完善基础研究的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协调均衡发展,重点实施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干细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计划,加强对前沿技术研究,在蛋白质组学技术,纳米技术,全光通讯网等战略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创新激励和创新服务平台,在重点学科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要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创意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深化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五是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科技汇集民生改善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实施粮食丰产工程,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源控制,制定应对气侯变化科技行动规划,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

六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规模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间,要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杰出科学家建立科学家工作室,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的领军人才和创新企业、创业科技人才队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以及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七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要着力解决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结合,建立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在继续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有序流动,完善科技的政策法规,强化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优化科研环境的建设。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9

这次全省科技自主创新大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会议。刚才,隆重表彰了获得2004年度国家和省科技奖励的人员和单位。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人员和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亲切问候!寓群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进行全面部署,大家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提高对科技自主创新重大意义的认识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决策。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工作,提出了我国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总书记今年4月在我省视察时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学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最近,胡总书记又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吴邦国委员长今年7月视察山东时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增加科研投入,鼓励专利发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去年6月,总理在山东视察时,要求我们把引进、消化、吸收同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创新之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三大转变”,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在历届各级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一心,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顺利进入“十一五”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狠抓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个亮点”,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三个一批”,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每年都以2-3个百分点的幅度提升,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对外依赖性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降低各种消耗,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不断达到新水平,迈上新台阶。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更好地统一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认识,统一对珍惜来之不易好形势的认识,统一对居安思危、增强紧迫感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步骤,推动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二、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努力实现新突破。

(一)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高新技术集中体现自主创新水平,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在已有的

基础上实现更大发展。要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农业新技术等领域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要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培植支柱产业和拉长产业链,重点选择一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加强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技术和产品。要进一步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创新经营机制,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和企业共同投入的方式,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原则,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把引进技术再创新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不动摇,把积极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结合起来。同时,立足自主创新,在广泛吸收世界科学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依靠自身的创造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引进技术中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软技术的比例,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注重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研发机构,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在省内设立研发中心,推进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对重要技术设备、仪器和装备的生产,采取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等方式,尽快学习掌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先进技术,提升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三)把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人才智力密集、创新平备、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独特的创新优势,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选择一批研究力量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自主创新基地建设试点,提高它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按照项目研究、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更多地承担国家973和863及科技攻关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强化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部分科研机构整建制进入高等院校,与其现有的院系(所)结合、重组,增强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形成部门、地方、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共同利用、共同建设的新机制,不断提高我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加强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各高校、科研机构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把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突破口。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同样居于主体地位。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合作,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重点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五)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认真贯彻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现场会精神,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自主创新,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经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济发展的瓶颈约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要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资源消耗型企业,不断加大对资源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和合理开发三个方面的科技投入,培育一批

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推广普及一批资源节约适用技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把发挥人才作用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措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跨地区、跨部门流动,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我省创业。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大力支持创新,鼓励竞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要积极探索技术要素资本化,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对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努力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篇10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0周年,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十大杰出科普人物,动员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焕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而团结奋斗。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热烈祝贺省科协成立50周年!向受表彰的同志和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江苏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推进江苏“两个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我省在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率先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沿江火炬带、苏北星火带、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集中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去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00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5%;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去年突破1000亿,占GDp的比重达到1.8%;科技力量显著增强,科研队伍由解放初期的722人发展到现在的142万人,科研机构从13个增加到4050个。科技进步为增强我省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艰苦探索、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努力走在时展和科技创新的前列。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项成就、每一个进步、每一次飞跃,无不闪耀着科学技术的光芒,无不凝聚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辛劳。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愧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江苏建设和发展的功臣。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正是在这一伟大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事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时期。现在,我们正处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同志深刻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增长和人类生活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积累和创新。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严峻挑战,我们要掌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科教兴省、人才强省这一主体战略,必须毫不松懈地抓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更好更快地把江苏的科技事业推向前进。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提出的要求,是当代江苏人肩负的神圣使命。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的历程,我们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实际上也是三次经济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是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我们正处在第三次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核心是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着力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是江苏发展新阶段的紧迫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新形势、新任务不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科技需求,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认清形势,勇敢地承担起使命,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秉承“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站在时展前列,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于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新贡献。省委、省政府坚持科教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条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争当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以应用开发为重点,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在国民经济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要围绕全省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努力以领先技术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科技工作者要善于自主创新,也要勇于科技创业,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

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坚持服务人民群众,自觉担负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国民的科学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土壤。科学技术创新与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工作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提高全省人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普及者、科学方法的传播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热心科普工作,投入科普活动,开展科普创作,帮助人民群众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技咨询,为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献计献策。科学决策是成事之基。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错综复杂的新挑战,迫切需要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去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科技、经济、社会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活动,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沿海开发、能源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重大课题,紧紧抓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课题,加强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当好“思想库”、“智囊团”。

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树立良好精神风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我省科技工作者素有爱国奉献、务实创新、不畏艰难、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今天表彰的杰出科技人物、杰出科普人物,他们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业绩,而且以崇高的精神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全省科技工作者要向他们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自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祖国的需要、江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50年来,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泛团结科技工作者,认真服务科技工作者,在促进科技发展、科技普及、科技人才成长、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省各级科协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机制,加强组织建设,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投身自主创新实践,努力打造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大力倡导良好学术风气,营造宽松学术氛围,全面推进学术繁荣与发展。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发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科普工作,积极推动科普资源整合,不断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的作用,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科技人才作为重要使命,把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作为重要职责,把进行科技评价、举荐创新人才作为科协所属学会的重要职能,使各级科协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新性调动起来,凝聚到推进“两个率先”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