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十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十篇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38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1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辅导教师,我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总体构思要体现时代特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这就决定了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来源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他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书本上获取知识,在课外、校外,他们仍能以不同的方式积累知识、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联系社会生活,密切关注时代与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例如,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问题,成为现今教师和家长共同担忧的热点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一段录像片,内容是一位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的16岁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杀了人尚未自知,依然痴迷于游戏之中,直至被绳之以法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触目惊心的事例,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了狂澜。我因势利导对学生们进行了“心理点津”,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自觉培养网络道德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接着,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师生共同得出了“青少年应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等结论。这节心理活动课,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达到了趋利避害的目的,使中学生懂得了:只有理智地接触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相应的活动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解“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讲解,发现原本设计得很好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在初二年级进行了这节活动课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几乎是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积极地感知、体验、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使此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实验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活动性和实践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可通过小品表演、讲故事、讨论、辩论、自我评价、自我感悟等活动来培养和形成个性心理品质,活动中要重感受不重概念的传授、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口头教育不重书面收获。例如,我在设计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课时,就在开始时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两位好朋友一个要做几何题,一个要出去玩,结果在理解和宽容上没有达成和谐的统一,互相埋怨,直至扭打,严重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从此两人也不再是好友了。由于小品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学生们在对小品抱以热烈的掌声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教师适时提出: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经学生们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了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基石:诚实守信、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友善热情。最后,我还让学生们举起右手进行宣誓,要求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时也这样去做,在假设情境中获得了真的感知。由于本节课创设和模拟了学生的生活情境,因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2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课堂学校德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学校德育工作

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时展要求,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更新教德育理念,优选教学策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一、充实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思想政治课堂德育教育必须不断充实和拓展德育教育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等,以丰富德育内涵,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具体包括:

第一,重视网络德育教育。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不断普及,新形势思想政治课堂学校德育工作应适应时展要求,充分借助现代网络的技术优势,利用网络有效资源,积极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建立开放式德育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譬如,利用德育专题网页,要求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由评论,通过网上论坛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或设立“学生天地”“心灵之约”等栏目,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交流思想,发表意见;或借助隐蔽的网络交流平台,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让学生释放“沉重”与“困惑”,真正实现德育个体自主和谐的发展。

第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思想政治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班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以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或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追踪和控制,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情绪,解决心理困惑。

二、优化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以往思想政治德育教育方法较为单一,收不到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因此,新形势思想政治课堂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德育教育方法的优化,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榜样激情法、实践体验法、行为训练法、案例分析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善德育教育过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榜样激情法,挖掘榜样的精神实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抽象的伦理道德、人生价值以及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因此,在思想政治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借助一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挖掘榜样的精神实质,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崇高思想品德和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第二,注重实验体验法,在实践中感悟提升。在思想政治课堂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变说服教育为体验教育,通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三、完善德育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意德育评价方式的创新与完善,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一方面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做出综合、全面评价。另一方面,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向学生、教师、家长间的多元评价转变。具体包括: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思想觉悟进行反思自省,以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受到鼓励,学会肯定他人、欣赏他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主动发展的目的;让所有任课老师共同参与评价,有助于克服指导教师评价的片面性,更好地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德育评价,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伟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新途径[J].才智,2012(6).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3

一、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学生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应付考试,而不是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完善,使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正确看待、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样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厌学、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等。我想,这时思想品德教育应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形成上,帮助学生疏通心理认知的障碍,利用适当的活动放松学生的心理紧张度,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耐挫折、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这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正确地面对压力,合理地缓解压力,还能健康成长,心智成熟。

二、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翅膀

我们可以选取一定的合适的故事、视频、资料等,进行合理的编排,制作成学生容易接受甚至是喜爱的动画、课本剧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促进学生向上的内驱力的形成。比如,很多学校将一些榜样的事迹以及成长过程制作成宣传板、橱窗等,在校园的走道内悬挂,形成文化长廊,而这里的文化就是教育的智慧,是很好的创意,很好的渗透德育内容的方式,适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形成一定的理想追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所思悟,达成自己的目标,召唤自己的恒心与毅力,激发自己的坚持与执着!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为了明天的飞翔,要扎实从今天做起,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靠近。这样,逐步唤醒学生的理想,让学生能够自信地朝着理想飞翔。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4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传承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来看,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心理智慧.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成功哲学等对于今天构筑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完善人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高校运用儒家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心理素质的紧密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其中对个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性格品质.在儒家文化中也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例如“执干戈以卫社稷.”拿起兵器来保卫国家,用武力来守卫国家政权,弘扬爱国之情;“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对自己服务的对象真心诚意,传达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诚信,还能做成什么事,鼓励为人诚实守信;“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和谐友好,主张以和为贵等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容易受到各类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错误扭曲的价值观.用儒家文化引经据典,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增进大学生群体的认同感、领悟感,强化自我心理素质,勇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

1.2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国外,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但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大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国化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充斥着国外的价值理念和方式方法,这些在中国始终会“水土不服”[1].而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其“见贤思齐”“仁义礼智信”“义利之辨”等思想阐述了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活得有价值等人生哲学.可见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给予大学生心灵的洗礼,传播良好的人生导向.借鉴儒家优秀的文化不断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用符合国人的价值观更有效地培育大学生,逐步构建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

1.3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积极心理的品质会影响个体思想行为以及情感等正确取向.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许多先人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名言警句更是令人深思.如“仁”的思想提出爱家爱人爱天下的情感,大学生可以从中领悟上孝长辈、下爱幼小的善行.“信”的概念传达出以诚待友、取信于人的积极品质,大学生可以从中感悟交友的诚实原则和商业经营的诚信理念.这些优秀的思想都有助于内心品质的养成,也有益于向上心理的维持.当今社会,大学生品质的培养深受互联网、社会风气、群体价值等因素的影响,易产生扭曲歪斜的情况.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可借用儒家优秀的思想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发展,避免不正常心理的萌发.

2高校运用儒家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借鉴

2.1借鉴“自强不息”的入世哲学,引导大学生积极对待成功与失败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儒家优秀格言之一,倡导人要积极入世实现抱负,是中国传统的入世哲学.其意义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不幸,只要不断努力奋斗,就可以不断强大自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警戒人们无论在面对富贵的诱惑、贫贱的选择、权势的高低时,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2].这些语句都引导人们要做到宠辱不惊,不要因一时的成功骄傲自满,也不要因一刻的失败而灰心失志.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的种种压力,心理容易脆弱,情绪波动比较大,当陷入低谷时,很容易迷失自我,不知所措,逐渐放任自我,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逃避问题.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借鉴儒家优秀文化中积极的人生领悟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反省自身,端正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寻得存在感,抚平急躁的情绪,建构良好的心理.

2.2借鉴“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为人哲学,引导大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儒家强调宽容、尊重、友爱.例如“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强调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也不要硬加于他人;“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阐述自己有德行,才能要求别人有德行;“君子量大,小人气大,恶人胆大,善人福大.”告诫为人要心胸宽广,为人要宽容,对别人的过错要包容[3].这些为人哲学都教会大学生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怎样融入集体大家庭.当代大学生大多是00后,童年有父母的陪伴,少年有老师的教导,很少能遭遇重大的挫折磨难,这也养成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问题,有时会存在不尊重他人、不顾他人的想法.在入学之后,他们在班级关系、寝室关系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借鉴儒家的为人哲学,利用心理辅导等方式指导学生逐步培养宽容大度的胸怀,营造一种互相关心、彼此宽恕谅解的和谐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借鉴“夫天生百物,人为贵”的生命哲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生命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儒家尊重生命,强调生命是高贵的并且具有道德性,是可以超越生死,获得不朽的.“天人合德”“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思想阐述了死亡不是人能改变的,是自然的力量.所以儒家认为人们没有必要对生死过于执着.一个人自然生命的终结不代表精神生命的沉睡,他留给社会的精神财富也不会随着生命的消亡而消逝.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侧面映射出高校、家庭对生死教育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因挫折磨难等容易轻视生命,也有部分学生过于害怕死亡,太过在意生命的长短,做事过于瞻前顾后.面对这种状况,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儒家的生死观念是必要的.借鉴儒家生死观,教会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对于死亡不要过于悲观,陶冶性情,修身养性,懂得将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互相统一.

2.4借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处世哲学,引导大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当代大学生都会思考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难题.儒家文化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在于使自己快乐,同时使周围的人也快乐,并且这种快乐不在于物质的满足而在于精神的富足.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告诉人们就算是吃着粗食,喝着清水,枕着胳膊睡觉也是乐趣满满的,而通过不正当的行为获得财富,就如浮云一样.这类思想表明人生过于追求物质就会蒙蔽其真正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物质至上的想法,认为人生的最终追求就是金钱、奢侈品的满足.这种思想有可能会演变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当风气[4].借用儒家的优秀思想,倡导大学生要活在当下,不要过于注重物质.当下结合时代的精神,人生的意义就不仅是单纯地活在当下,纯粹地独自快乐,更需要去满足和贡献他人与社会,使大学生寻找到人生的真谛,消除困惑与迷茫.

2.5借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哲学,引导大学生心怀爱国之情

儒家主张把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作为最高目标,体现了忠诚为民,报效国家的精神内涵.例如“尽孝有边,尽忠有界”“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等警言告诫人们为国而忧与乐,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是小人的志向[5].祖国给予人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的平台与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利用自己所学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一个人对祖国的感情越深厚,责任感越强,那么他的人生目标就更清晰,信仰就更坚定.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今天的中国是一代代的人践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而实现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后备军,需要不断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借鉴儒家文化中立志报效祖国的精神,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使大学生担负起历史大任,不断丰富精神世界.

3高校运用儒家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儒家的心理智慧

为了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在课堂教学融入儒家优秀文化是可行的.第一,高校教师可以开展儒家文化的专题教学,利用整块的时间,引经据典,向大学生讲授儒家优秀的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历史中感悟人生,构筑强大的心理素质[6].第二,可以邀请儒家大师开展儒学文化讲座,将儒家经典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评析事件,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第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分章节融入儒家警言明句,例如在情绪调节部分融入“自天下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来阐述修身养性、调节负面情绪的重要性,在生命教育部分加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名句,告诫广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死,乐观面对生活.第四,将情景剧表演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演绎生活中的琐事,感悟人生哲学.例如在“挫折的承受与应对”部分适当加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警句,升华课堂主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2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传递儒家健康的心理思想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时代号召等,使大学生感悟校园文化魅力.新时代,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用文化滋养人,用文化教育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校园内建设文化长廊,定期宣传儒家优秀文化,内容包括如何修身养性、怎样完善人格等;在图书馆阅览室设立传统文化专区,摆放儒家经典著作,供学生参考学习,丰富文化底蕴;开设传统文化学习月,举办诵读经典等类似的讲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儒家优秀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内涵,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每年5月25日心理健康节融入儒家的生死观念、人际交往法则等精华,倡导大学生珍视生命,爱惜自我,关爱他人.利用各种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满溢、富有智慧的校园,这对提升大学生品德素质以及构筑健康心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在心理辅导中灵活运用有益于心灵成长的儒家文化

心理辅导是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在心理辅导的各个阶段融入儒家优秀文化,如“知命乐天”的态度、“义以生利”的利益观、“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等,进行干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另外,部分大学生在各种压力的影响下容易郁闷急躁,也可以利用儒家净心思想进行心理辅导,例如“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使大学生明白不要怨天尤人,当自己的处境不好时,一定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主观的原因,而不要去指责他人与环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告诫人们只有使自己志向坚实才能镇定沉着,只有沉着镇定才能问心无愧.可见,将儒家文化融入心理辅导,有利于大学生摆脱郁闷烦躁的心情,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心理辅导内容的丰富.

3.4在各类活动中渗透有助于心理发展的儒家文化内涵

大学生活不止有学习还有各类活动.并且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群体,高校应该提供更多了解儒家文化的机会,从而调整健康的心理状态.第一,高校的组织部宣传部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儒家经典融入其中,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第二,通过校园广播节目,每周进行一两次儒家文化赏析,结合时代背景,旧理新说.例如进行人生规划可以引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成功的法则可以借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三,开展知识竞答、聆听经典等线上活动,了解有关学习态度、人生奋斗、忠诚之道等精神内核,借鉴这些儒家经典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塑造良好的三观体系,从而让大学生能正确面对压力,减少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随着时代的更迭,大学生心理状态表现出繁杂多变的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多种考验.另外在国家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高校应义不容辞地将优秀文化内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益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内外共优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杜富裕.新时期高校运用儒家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20,25(4):114-118.

[2]刘贤峰,刘龙.浅议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借鉴[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237.

[3]罗鸣春,黄希庭,苏丹.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81-1488.

[4]黄树香.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域的分析[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32(3):119-124.

[5]罗鸣春,常敬,陈家敏.儒家文化与中国人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J].心理学探新,2020,40(1):3-8.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5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以民主、激励的方式指导和施教,将教学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导学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课标规定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运用、学会创新。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感觉自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很有成就感。于是,心理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心理教育就自然发挥了作用。

2.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深度广度都是不同的,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的年龄、环境、经历等不同,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应以激励的方式加以引导教育,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教育。

3.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运用激励性语言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一种奋发的心理涌动。这种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和分析,从而有机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和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1.品读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及优秀人物的文章。教学这类文章时,可采取读中感悟的方法,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正确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养成沉着冷静、勇敢坚定、自信乐观、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入情入境,扮演角色。为了更好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故事情境,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达到在活动中悟理,在评价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活动中,教师可有意将平时不太友好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调节去实践,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感受到不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中的不利作用。活动之后,学生改变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三、科学运用评价,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标杆,也是学生获取同学认可,形成健康心态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项活动。

1.根据学生个性实施评价。评价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定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且要求公正合理。因此,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因人而宜不拘一格。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6

论文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一、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内涵 

 

心理健康课堂的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讨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设计应该从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 

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堂应该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是指从学生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的“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结构流程的教学模式。简言之,为实现师生和谐发展和心灵共同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容上必须精心选择,注重身心和谐。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充分交流分享,强调心理环境的和谐。 

 

二、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1.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价值多元,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建构性。它否定了传统课程的预设性、静态性,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奔跑”,是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进、相互鼓舞的奔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开放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是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分享,重视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学生的答案没有绝对对错之分,只要是真实感受和想法都应该可以尽情地表达,在对话交流中产生心灵的碰撞。 

2.心理健康教育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发展有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学生潜能开发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生成(而非预设)的过程,强调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而非“教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在学生自我的逐步生成过程中流动,课程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众多未知的、偶然的因素,自我的每一步新生都伴随着课程的不断设计、更新和扩展。 

 

三、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目标 

 

1.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应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实体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保证有效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2.促进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目标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培养为立足点,关注发挥个人潜能和个人心理能量的增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创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在师生、生生真诚的对话和充分的分享中,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 

 

四、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智能得以开发和人格得以塑造为宗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1.感知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形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 

2.分享 

教师应创设相互信任、关心、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氛围,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教师应以朋友的角色参与讨论,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可采用以下句式:你觉得……你似乎……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你想说……你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可能你觉得……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猜想你可能是……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 

3.感悟 

心理健康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启发,帮助其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学生的体会也深刻得多。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随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4.践行 

心理健康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即通过体验和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实现学生体验和反思下的自我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结束环节可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或在结束时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鼓励学生将所了解的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内化到生活中,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和能力,实现完善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标,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体验或经验,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现教材。它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还重在学生的经验分享。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验的理念,是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指南。 

 

五、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评价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7

一、提升小学生的入学适应能力

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虽然曾经渴望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是由于受到新环境和新要求的约束,部分学生会出现恋家、孤僻等心理问题,再加上小学生的情绪经常受到情境的影响,容易表现出易变、波动大、不自觉、不受控制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体验小学生活的乐趣和温暖,以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促使他们的情绪稳定。尤其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现状下,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要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注重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成长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有研究表明:凡是具有民主、和谐、良好心理环境的班集体,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趋于良好;反之,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比较多。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作为班主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诚恳和坦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宽容,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只有经常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使学生愿意对教师吐露心声,并得到学生的理解与信赖。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却也有自己的心灵感悟,尽管有些感悟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能打击学生吐露心声的积极性,而应认真聆听,对他们的心理问题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切忌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发出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警告,小学生大都天真活泼、乖巧懂事,只要教师提出的意见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他们就可以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8

关键词:七年级《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生命专题教育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中,教材引入了“生命”这一主题,提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同时,给予教师丰富其内容的空间。在界定“珍爱生命”、“呵护生命”的涵义后,并不继续阐述内容,而是留给了教师进行内容拓展的广阔空间。

从七年级学生认知角度看,生命就是一个有机体从诞生到结束的过称。简单地说,就是“活着”。其实,生命的过程,不仅包括诞生、活着,还包括死亡。只有完整地理解整个生命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珍爱与呵护生命。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是美好的,在生命持续的过程中,生命体可以感受世界的灿烂与多姿,可以体会生命参与世界、改变世界的快乐,但生命终究会老去,也会步入最后的结局――死亡。只有正确对待生命的最后结局,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生命的珍贵,真正做到热爱、尊重、呵护生命。正如法国哲学家加谬所说:“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生命的美丽灿烂才有绽放的可能,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须承担之重,赋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朋友、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可贵机会,也昭示了生命的分量――责任,沉重而幸福……”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对生命前半部分的关注,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衰退与死亡,是教师在这一单元中,借助教材提供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完整性的一个较好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完整的生命过程是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死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让其了解生命孕育与成长外,适当地解读生命的死亡,是让未成年人真实地了解生命过程,正确地解读生命归宿的必需,也是加深对生命感悟的必要成分。未成年人因简短的生活经历,能感知生命的美好,因而在接受生命美好未来方面有切实体会。生命不仅存在开始,而且存在结束,不了解生命的完整过程,缺乏对生命短暂的敬畏,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观念。

对生命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自身的体会。帮助与指导学生思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是最深入解读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最有效辅助手段。两位美国少年杰瑞米和强尼在十六秒中的精彩表现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在校车司机驾车接送小学生上学途中,司机突发心脏病。危急关头,两个十三岁少年挺身而出。在拯救全车同学及司机过程中,良好地反映出西方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在报道中,记者写道:“就学校教育而言,美国中小学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体悟人生,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当紧急状况出现后,训练有素的杰瑞米和强尼能够表现出色,尤其是杰瑞米,在与死神的博弈中,他凭着自己的机警和能力,掌控了宝贵的16秒,从而化险为夷,有效地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1]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对生命认识的讲解远远大于对生命保护措施的实践,新教材中安排了“溺水、火灾、触电”等专题,使学生一旦遭遇真实的突发事件,知道能用理论上讲的内容操作。从这一点看,根据教材中引入的主题,由教师帮助整理救助知识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理念。可聘请专业人士进入课堂作示范与讲解,安排独立的章节用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保护生命的知识。

对生命的保护,只是解读生命的一个章节。对生命死亡,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对未成年人而言,也太过遥远。但在生命内容的叙述中,引入这一话题,帮助未成年人理解死亡,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每个未成年人都有一个家庭,甚至会几代同堂。当家庭中的老人去世或者家长出现不幸,怎样正确面对这种悲哀,尤为重要。应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成熟的生命观。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生理机能的衰老、疾病的突发、意外事故是导致死亡的基本原因。死亡是生命个体再也无法感知外界的精彩。它不仅表现为生命个体在某个时间的凝滞,而且反映为生命个体在这个世界的消失。当家庭或周边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未成年人往往不会体会到那种死亡的恐惧,甚至没有对去世者应有的哀伤。他们往往不会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可贵,更好地体会生命需要呵护、需要珍爱就显得必需。从存在的对立面感知生命的脆弱,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珍惜生命,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也是解除未成年人在遭遇挫折时草率地用生命抗争这种行为的良药。同时,能让未成年人知道在生命存在的时间里,对长辈多关心与孝顺,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遗憾成为心头永远的阴影,从而更好地推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养宠物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未成年人因为一时心动,或收养一只宠物犬,或收养一只玉兔,但往往在三两天初始的热情后,不再有热忱照顾宠物;或者因耗费太多的时间关注宠物,引起家长的反感。最终家中宠物或者被遗弃,或者非正常死亡。这种行为恰恰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宠物,特别是犬类,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正常的宠物犬,一般有相当于四五岁孩子的智商,它们也有感情与需要。饲养它们,是培养一种对生命呵护、对生命珍爱态度的很好方式。宠物犬不仅需要喂养食物、清理身体,而且需要交流情感。收养宠物犬,是一个辛苦的也是漫长的培育生命的过程。未成年人在收养宠物犬过程中,可以培养责任意识、爱心意识等多种优秀品质,习得相关生物知识、卫生知识,更好地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收藏培养生命成长中的快乐点滴。与此相反的行为,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未成年人对生命的珍视。可以说,收养宠物是一次“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最好的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与组织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用专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可以更好地加深未成年人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通过设立“热爱生命”单元,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引导师生思考贴近生活的问题,又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师生可以更充分地享受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与学的快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关注、思考、解决身边切实的问题,而且可以激发教师设计安排相关内容的热情,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更使教师深切体会“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师在备课资源的开发方面能充分享受自主乐趣。总之,新视角必然能发展新能力,新方式必然能激发新活力。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9

〔关键词〕家庭功能;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8-0004-05

适应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社会适应是一个从儿童时期初步形成至青年阶段发展确立的连续过程,也是个体逐渐形成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稳定的人格的过程[2]。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功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作为一个微型系统,其满足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适应家庭成员的发展变化、灵活应对家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程度[3]。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4]。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对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客观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5]。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具有显著正相关[6]。

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所在家庭的功能状况有密切联系,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很难超越其家庭功能的发挥水平,家庭关系互动影响性、作用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在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系统中还存在着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中介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7]。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8],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有显著相关。那么家庭功能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恩施市红土乡两所中小学抽取6个班(年级跨度为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300名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为95.3%。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删除无效问卷9份,获得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为92.3%。有效被试中,男生112名,女生155名,未填写性别10人。其中,小学六年级84人,初中一年级41人,初中二年级91人,初中三年级60人,未填写年级信息1人。被试年龄12~16周岁,平均年龄为13.78周岁,标准差1.23岁。

(二)工具

社会适应量表。采用胡韬编制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9],该量表包括人际友好、活动参与、学习自主、生活独立、环境满意、人际协调、社会认同、社会活力等8个社会适应因素和1个测谎因素,社会适应项目40项,测谎项目8项,共计48个项目。8个因素可归为学习与学校适应、生活与活动适应、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等三个二阶段因素。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适应水平越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量表有较高的结构效度,8个社会适应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23%。8个因素的α系数在0.656~0.806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21,重测信度为0.907。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10]。FaD测量家庭系统六个方面的功能,包括7个分量表:问题解决(pS)、沟通(Cm)、角色(RL)、情感反应(aR)、情感介入(ai)、行为控制(BC)、总的功能(GF),共6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有“很像我家”“像我家”“不像我家”“完全不像我家”4个选择项,分别计1分、2分、3分和4分(部分条目反向计分)。每个分量表的各条目得分平均数即为该分量表的分值,分数越高,说明其相应的家庭功能越差,即量表得分体现了家庭功能缺失的程度。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0]。pSSS主要用于测评参与者所获得的来自家庭、朋友、亲人等多方面社会情感支持,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维度,信度系数分别为0.85、0.75、0.85。量表共1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法,分数越高代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

(四)实施程序

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在各个班进行集体施测。在测试正式开始前,主试宣读指导语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匿名答卷,施测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

二、结果

(一)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比较

表1显示,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各个因子的得分都高于3.5分;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在自主学习、活动参与、生活独立、人际协调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p

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在自主学习、环境满意、活动参与、人际协调、人际友好、社会活力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在生活独立、社会认同两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自主学习、环境满意、活动参与、人际协调和社会适应总分上,小六和初二、初三学生的得分,初一和初二、初三学生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二)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相关分析

为探明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关系,对三者进行了初步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

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总分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2,p

(三)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影响社会适应适应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侯杰泰和张雷[11]介绍的回归系数检验法,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检验社会适应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显著,继续做第二步,否则停止分析。第二步,检验领悟社会支持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检验社会适应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这两者都显著,继续做第三步检验,分析是否是完全中介效应;如果至少有一个回归不显著,则直接做第四步。第三步,在以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为自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中,如果社会适应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偏回归系数显著,领悟社会支持有部分中介效应,如果不显著,领悟社会支持有完全中介效应。第四步,做Sobel检验。如果Sobel检验显著,意味着中介效应显著,否则中介效应不显著。分别计算出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标准分。以这3个标准分为3个显变量,根据以上检验步骤,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3。

在表3中,Y表示社会适应,x表示家庭功能缺失,w表示领悟社会支持。从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步的回归分析都是显著的。在第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412,回归系数非常显著。在第二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仍为预测变量,领悟社会支持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447,回归系数非常显著。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检验发现,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显著,也就是说,家庭功能缺失通过领悟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社会适应。

在第三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都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207,比回归分析的第一步增加了,但回归系数仍然显著,所以领悟社会支持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其中,家庭功能缺失经过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大小为0.447*0.437=0.195,中介作用占总效用的比例为0.195/0.412=47.3%。中介作用的效应模型如图1:

三、讨论

(一)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

当前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总体状况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存在性别、年级上的显著差异。从整体上讲,女生的社会适应性优于男生,小学六年级、初一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优于初二、初三学生。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步开始迅速发育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在青春期发育更早,心理也更为成熟,在处理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和生活事件上更加温和,因而表现出比男生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处在青春期早期,心理冲突和生活矛盾还没有达到高峰,相对于初二、初三学生表现出了更好的社会适应性。

(二)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适应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了三个变量密切相关,健康良好的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应当积极完善和健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提高青少年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家庭的氛围、沟通状况以及亲子关系状况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发展[12]。存在问题行为或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存在家庭成员的亲密性与适应性较差等问题[13]。家庭功能缺失不足不仅会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进而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低下[14]。因而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家庭功能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让青少年获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同学等多方面的支持,避免出现对他们的淡漠和忽视。

(三)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中介作用检验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和社会适应之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缺失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且中介作用高达47.3%。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5-17]。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相信在需要的时候亲人和朋友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15,18],这不但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保护个体免受不良情绪的困扰。

(四)针对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功能和领悟社会支持对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个体在发展中面临的第一个环境,是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开始的地方,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重视和发挥家庭的功能,父母需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做好子女的引路人、榜样和依靠,为子女营造积极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注意培养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在注重健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他们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家庭、教师和同伴的支持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同时努力。因此,针对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和教师应积极加强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孩子建立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关怀,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及时疏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乡镇青少年健康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调研样本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性别、年级上的显著差异。

(2)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三者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具体相关关系是,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家庭功能缺失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

(3)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达到47.3%。

(4)乡镇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这提示我们要密切关注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家庭功能,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乡镇青少年提供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包陶迅,叶芳.贫困与富裕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704-706.

[3]高静.初中生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马国亮.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缺失的相关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2:225-256.

[5]胡韬.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71-75.

[6]胡韬,刘敏,廖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100-104.

[7]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缺失: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8]何心展,尤海燕.大学生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634-636.

[9]胡韬.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0]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1]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2]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1.

[13]ChiL,XinZ.theresearchoffamilyfunctioninganditsrelatedfactors[J].explorationofpsychology,2001,(3):55-60.

[14]王海涛,李辉,浦昆华.初中生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0-122.

[15]刘斐,王兆良,李文兵,等.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2):180-183.

[16]叶俊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1468-1471.

[17]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14(4):378-380.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10

1.励志口号展现风貌

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全体师生大声齐读励志信的声音回荡在校园上空。读完励志信后,高三年级的同学们开始呼喊自己班级的励志口号,在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感染着学弟学妹。这样的班级口号在每天下午的跑操过程中还呼喊几次,体现了现代中学生蓬勃的朝气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2.成长记录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学生把成长记录交给老师批改,把自己的感悟与导师分享,希望通过导师的评价,确认自己的感悟是否客观,从而使自我得到迅速成长。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把成长记录写成了生活流水账,缺乏对生活的感悟;部分老师批改学生的成长记录简单地写上“好!”“很棒!”,而没有深入地与学生互动。通过反思,我们认为导师分享学生成长过程之后,一定要帮助学生拓展、提升感悟,从而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我们提出“成长记录”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想法得到了不少老师的赞同和支持,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深入挖掘自己的思想,又能提高写作能力。

3.励志教育多方渗透

对于在考试或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班级,校领导会为他们送上祝福蛋糕,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而当某些班级遇到了挫折而精神不振时,校领导会亲自到班上与他们一起主题班会,鼓励他们重整旗鼓、自信人生。此外,学校还把励志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开展励志英文歌曲大赛,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胸怀;把励志教育和中华经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把传统文化中的励志内容融入主题班会;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等等,不断深化和丰富我校的励志教育内容。

二、优化励志方法

教书育人关键在教师。在实施了一段时间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后,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批阅学生的成长记录时,过于简单化或模式化,对学生的成长关注度不够,怎么办?我们认识到,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的成长也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换句话说,教师也需要激励。为了大力宣传我校先进教职工的事迹,激励广大教职工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进行了江南中学首届“十大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经过教师自荐、教师投票、学生网上投票各个程序,最后由评定小组综合各方面条件评选出来。“十大育人楷模”的评选,一方面为同学们了解自己的老师提供了机会,增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激励了全校育人导师的斗志和干劲,让获奖的人再接再厉,让希望获奖的人有奋斗的目标和前行的动力。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师生共同励志的理想状态,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育人要从心开始,以信任作为基础,以情感作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成长为目的。因此,我们把励志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自2006年我校开始系统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已上升到关注生命教育的高度。

加强教师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技术应用的培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我校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广西社会心理学会贵港市心理咨询中心。校内有生命教育办公室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培养了两位具有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还有思维教师经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专业人员,每年开展校本性质的心理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培训,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情感教育能力不断加强。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提高了教师对人性的认识。教师的亲和力有了很大提升。学校的老师们比以前更懂得与学生情感的融通,更理解和尊重学生,更能从学生心理需要的角度去指导学生感悟成长。比如分管高三年级的梁顺宁副校长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教师,与学生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不时地鼓励他们。生命教育让学生提高了对自我的认识,学会科学合理地激发自己的心理动力,积极成长,塑造强健的人格,努力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挖掘潜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搭建励志平台

1.主办大型活动

教育在于“活动”。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积极创设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验远比泛泛地说教更有效果。“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和明白。”我们举办了两届“江南中学十大杰出人物”颁奖典礼,分别由812班和912班承办。方案起草、竞标活动、校内宣传、校外拉赞助、舞台设计、表演节目组织、主持人选拔培训、礼仪队培训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学生组织并完成。这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916班主办了大型“英文励志歌曲大赛”,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2.竞标接待任务

我们创造了一个班级团队发展平台,并明确规定,学生重要的大型励志活动和对外接待活动,由班级竞标承办,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焕发青春活力,张扬个性。2010年10月,901班接待了山东淄博市教育考察团;912班接待了广西柳州外国语高级中学考察团。2011年5月,山东淄博教育考察团再次组团考察我校,负责接待他们的是1002、1016班。学生们在接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来宾的高度赞赏。

3.主持主题班会

把励志教育融入主题班会,激发学生参与班集体事务的热情。在学生制作的主题班会课件中,涌现出了如《青春•理想•奋斗》《与未来有个约会》《为了美好的明天》等优秀代表作品。学生在收集课件素材的过程中学会了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了思考,提高了组织和策划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此外,学生还定期主持家长会,新颖的形式让与会家长耳目一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高度融合和紧密衔接,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成长的信心和勇气。

4.宿舍文化养成文明习惯

学校宿舍是学生生活互动,产生情感,释放情绪的主要场所。宿舍文化的建设可直接培育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学生们自我要求宿舍要建设成为高雅、整洁、温馨、健康的生活环境。为此,学校建立了文明星级宿舍评比机制,每周小评一次,每学期大评一次。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宿舍面貌焕然一新:室内布置得整洁干净,精致的小挂件、巧妙的装饰、飘逸的书法、催人奋进的名家名画……无不洋溢着青春的风采和年轻的活力。

5.自主管理,励志成长

学生自主管理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也是学校励志教育的一种体现。在以情感教育为励志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变教师管理学生为学生自主管理,体现学校励志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