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十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十篇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05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空间怡心园;心育模式;特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77-03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生活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依托网络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在全院师生人人拥有空间,人人建设空间,人人使用空间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的高交互性、可动态拓展性等优势,构建起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怡心园”(http:///SpaceShow/index.aspx?uid=180563)网络心育模式,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建设、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建设、活动建设、咨询服务建设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真正对接了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创造出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一、构建网络化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教育现代化时展、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它能有效将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资源中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巨大的硬件成本,也提高了资源共享水平和教育成效。[1]现代网络化的这种快速发展不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宣传途径,而且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紧迫的任务。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强调,各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网上教育资源。这都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工作模式,尽快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依托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不再是简单地提供教育信息,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全方位“赋能”。教育者一方面可以主动采集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网络的高交互性、便捷性、平等开放、可动态拓展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共建共享,更好的满足了其主动诉求、平等参与的进取心理,实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回归[2]。

3.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实效的可靠保证

新时代条件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互动对话式的网络心理教育”[3]。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全员共建共享、资源持续更新、品牌特色创建、广泛链接等方法途径,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创新活动服务形式,丰富教育载体,使学生在多元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知行并重的教育效果,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空间怡心园”――基于云计算的学院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

“空间怡心园”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运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是依托空间实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运行管理的新举措。“空间怡心园”通过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系(院)心理健康教育站――班级、协会、朋辈等三级工作网络的功能,构建起教育、咨询、预防、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制,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心理困扰、引导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有效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建设思路

基于云计算构建的“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为目标,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特色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顶层设计,持续建设。通过组建“空间怡心园”项目建设团队,采用“个人申报和学工处审核批准”相结合的项目负责制,全力构建网络心育模式,切实提升学院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2.建设目标

(1)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依托空间实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运行管理。

(2)构建集教育、咨询、预防、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拓宽工作路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3)搭建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多样的对话机制,构建自助-互助-他助相结合的学习成长环境。

3.建设内容

“空间怡心园”由主园区、机构园区、特色园区、群组交流园区四个组块组成。主园区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展示、宣传平台,包括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体系、文件制度、专家队伍、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活动指导、咨询服务、危机干预、课程教学等工作的介绍;机构园区则由各系(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和大学生心理协会组成;主题特色园区由心灵有约、心灵盛宴、心理沙龙、成长训练营等涵括各种品牌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空间建设组成;群组交流区通过构建心理委员交流群、朋辈心理辅导员交流群,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互助体系。

4.建设进程

“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共包括三个阶段:调研准备、开发建设和改进完善。

(1)调研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对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展开调查,采集学生需求与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空间怡心园”建设方案。

(2)开发建设阶段。通过组建专业化的项目团队对“空间怡心园”建设进行充分论证、精心策划,按照明确主题、制定方案、审批项目、规划建设、考核评价的步骤依次展开建设工作。

(3)改进完善阶段。对项目建设进行总结反思,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5.主要作用

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成本高、受益面窄、实效性低等局限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工作成效日趋显著。截至2014年12月30日,“空间怡心园”共建成主园区1个,机构园区5个,主题特色园区4个,群组交流区2个,创办栏目102个,上传文章10233篇,吸纳学生好友9909人,吸引学生来访留言5778条,从心理咨询服务、品牌活动参与、心理专业知识宣传、心理危机干预和课程教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三、“空间怡心园”――基于云计算的学院网络心育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1.创新了工作平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双路径”服务育人

“空间怡心园”极大地便利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将线上和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通过主动浏览学生空间,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绪等信息动态,全面筛查危机信息,线上线下双路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发展给予心理支持,有效防止重大心理危机事故,确保和谐校园建设[4]。

2.理顺了工作机制,完善了“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系院有专干、学生有朋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空间怡心园”的建设,通过机构园区、群组交流区等多个园区的建设,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机制,完善了“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系院有专员、学生有朋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空间怡心园”通过广泛链接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专兼职教师、各系(院)心理辅导员的个人空间,建成“朋辈交流区”等交流群,使督导、专家、专干、朋辈等四只队伍在“空间怡心园”的建设中各施其责,通力合作,确保了“空间怡心园”的有序良性运行。

3.拓展了工作载体,开展了教育、咨询、活动、干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空间怡心园”立足学生实际需要,构建了集心理知识普及教育、日常咨询辅导服务、活动组织引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多种教育内容为一体的网络心育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支持系统,又提供了便利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展示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了学生自助-互助-他助的多赢格局。

4.更新了工作理念,倡导以人为本、阳光心育全面提升心育成效

“空间怡心园”坚持积极心理学导向,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使得网络心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障碍性学生心理知识的获得或心理保健技能的提升,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完满、和谐发展,使之成为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生活幸福的人[5]。空间怡心园在实际运行中,充分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坚持共建共享,构建起海量优质的、动态生成的“货源、导购、自选”等超市特点的教育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助-他助-互助”等多种教育形式和“问题情境-民主协商-会话引导-意义建构”的学习模式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泰峰,李端明.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0(8):167-170.

[2]田益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07(12):65-67.

[3]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1-44.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2-0008-06

一、引言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哈尔滨市部分学校(包括省直属学校,重点小、初、高中以及其他心理特色校等)也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都配有专兼职心理教师。但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其在学校中的发展空间有待调查,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心理咨询室如同摆设、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哈尔滨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八区十二县共335所学校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158所小学、127所初中和50所高中(包括职业高中11所,普通高中39所)。

(三)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共37道题。问卷包括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心理学科培训情况、心理科研五个维度。

三、结果与分析

(一)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从哈尔滨市抽取360所学校发放问卷,回收356份,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为94%。对335所有效问卷数据整理,对其中5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哈尔滨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状况较好,隶属于校领导或德育处部门的学校占86%,设立专门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的有53%;已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70%;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心理工作的有79%;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60%;开展专题讲座的占50%。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运用及心理学科专业培训的开展这两个方面有待提高,个体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普遍达到标准,测评工具和人员培训方面还有待完善。在团体辅导活动室、个体心理辅导、大型咨询活动、研讨活动等方面,各学校开展得较少,有的学校几乎是空白。科研活动方面,各个学校的开展情况都较差。

(二)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不同学校、地区的差异

对哈尔滨市八区十二县的335所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按学校类型分类包括158所小学、127所初中和50所高中;按地区分类包括160所外县学校、66所新区(平房区、松北区、阿城区、呼兰区)学校和109所主区(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学校。

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两大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展可以采用心理活动课、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选用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作为教材,也可以参考其他教材或选择省市统一的教材。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是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

如图1和图2所示,高中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占全部被调查高中的56%,小学组和初中组的开课学校占33%,高中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高于小学组和初中组。外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是29%,新区的比例是47%,主区的比例是41%,可以看出新区开课情况较好。各中小学专题讲座的开展情况较好,高中组开展针对学生和教师专题讲座的比例为58%,初中组也在50%左右,小学组稍差一些。按地区划分,新区学校和主区学校的专题讲座开展比例均在50%以上,外县也在40%以上,可以看出哈尔滨市各中小学专题讲座开展情况较好。针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教师工作坊的学校所占百分比在3%~12%之间,开展情况不好。在教材使用方面,高中在自编校本课程、使用材和参考其他教材方面比小学、初中好;新区和主区的学校更倾向于使用省市统一编写的教材。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能达到每周一节或两周一节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高中、初中和小学,按区域划分依次是新区和主区、外县。

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比小学、初中更加完善。新区在针对学生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高于主区、外县。校本教材的使用方面,外县和新区的开展情况好于主区,主区使用省市材的比例高于新区,外县参考其他教材的比例高于新区和主区。

2.心理咨询的开展情况

学校心理咨询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的测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别辅导、团体活动、热线咨询、信箱咨询、网络咨询、心理测评、行为矫正、青春期教育、危机干预和咨询室的开放时间。

如图3和图4所示,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在哈尔滨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开展情况较好,开展比例为50%以上。开展个别辅导的小学占所有小学的54%,初中为61%,高中为66%,高中多于初中,初中多于小学;外县为46%,新区为79%,主区为66%,新区个别心理辅导工作比主区、外县好。高中开展心理测评和青春期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工作的比例为58%。此外,各校在团体活动、热线、信箱、网络咨询、行为矫正、危机干预和咨询室开放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均不佳。

四、讨论

(一)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良好,80%以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于校领导或德育处,一半以上的中小学设立了专门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70%的中小学已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与郭德凤等[1]、廖全明[2]的调查结果相似。80%以上的心理工作是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此比例高于薛中国[3]对吉林省心理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结果,说明哈尔滨市心理教师专业化情况较好。有60%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专题讲座的占50%。这与杨蕾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科研活动在各个中小学校的开展情况都较差。为填补科研的空白,各中小学应至少有1项校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各部分全力配合课题组的研究,尤其要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二)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不同学校、地区的差异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面,高中组比小学组和初中组开展得更好。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比小学、初中更加专业化,接受过更多各种形式的专业心理培训,能够较好地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在哈尔滨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开展情况较好,此结果与姚彩霞[5]有关咨询室建设与运用的研究结果相似。各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心理测评和青春期教育在高中开展的比例高于50%。哈尔滨市各中小学开展的团体活动、热线咨询、信箱咨询、网络咨询、行为矫正、危机干预以及咨询室开放时间方面都不佳,可见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除了以往的一对一、面对面咨询外,还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咨询,给学生带来便利。

哈尔滨市对心理健康教育开课以及教材使用情况存在地区差异。新区在针对学生开课情况和针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高于主区、外县;在校本教材的使用方面,外县和新区的学校好于主区,主区学校使用省市材的比例高于新区,外县学校参考其他教材的比例高于新区和主区。陈永胜[6]对浙江省心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表明,45%以上的学校已经开发校本课程。

五、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认真学习《纲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纲要》精神,贯彻落实《纲要》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到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因地制宜,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应以活动为主,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3.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针对学生个体或学生团体实施的心理疏导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在心理辅导或咨询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得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热线。

4.通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不同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5.加强心理宣传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橱窗展、班级文化黑板报、学生手抄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册、心理报、心理广播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可以开展“心理活动月”系列活动,介绍学生需要的心理学常识,集中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现场心理咨询、趣味心理测试、心理影片观赏、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等。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好伙伴。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全面营造心理健康和谐氛围。对教师、学生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过程、方法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此外,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和教师这份职业,提升职业幸福感,让教师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升教师整体的归属感,促进学校和谐心理氛围的形成。作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学生们学有所知,看有所得,动有所获,玩有所乐。

7.定期开展丰富校园心理活动

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日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现场咨询、大型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影片鉴赏、趣味心理竞答等。

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最好男生和女生各一名。心理委员应发挥心灵使者的作用,时刻关注班级同学的变化,随时与心理教师联系,做好班级心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中的心理学爱好者进行培养,成立心理社团,开展各种培训,使其在班级中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三)强化培训,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1.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应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扩大专职教师比例。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兼职教师必须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系统培训。专职教师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2.加大培训力度

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规划,多种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每个教师一直在追求的,开展集中、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专业培训学习,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方面的培训,有助于刚刚接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课程的掌握与理解;还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通过专业心理学知识理论的培训,深入了解心理学,了解心理咨询,学以致用,使心理教师走向专业化。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远程培训的形式,组织教师观看名师讲解的视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使教师在听课中不断自我反思。远程培训的优点在于可控性强,也就是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听课,反复思考。

学校可以组织专兼职教师去名校观摩学习,包括听课、听讲座、体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针对学生个案进行分析研讨,开展心理教师座谈交流,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扰。专兼职心理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但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程度有待提高,针对棘手的问题希望可以与专业教师探讨,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

学校还可以成立教师工作坊,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活动。积极组织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学科教研、专题报告等活动。如建立“心理支持研修团队建设”,心理教师“一对一”帮扶队伍,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到尚未开展心理工作或仍未取得咨询师证书的学校进行现场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专题讲座,并帮助这些学校进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一位心理教师快速成长,不断进步。

各校还应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未获得证书的教师不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辅导或咨询工作。同时,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指导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的心理辅导或相关培训,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四)加强领导,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1.高度重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重点工作计划,并采取相应措施,抓好落实。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组和指导中心,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在全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的创建活动。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心理辅导室建设、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用书订购的相关经费支出。

2.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室建设

心理辅导(咨询)室是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初中、市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均应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资料。心理辅导(咨询)室要有独立的专用场地和足够面积,应设在既方便学生进出又相对安静的非教学区域。心理辅导(咨询)室的内部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舒适、温馨、安静、保密、安全。每个心理辅导(咨询)室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至少1名受过系统培训的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必备条件。

3.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经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作为全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各中小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供师生使用。购买学生读本、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费用由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得增加学生负担。学校不得购买和使用未经教育部或市教育厅审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此外,学校还需积极开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

4.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科学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教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教研活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开展优秀研究成果的评选活动。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深入学校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5.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制定对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与办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考核各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

6.加大资金投入

学校应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完善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更新。

参考文献:

[1]郭德凤,何晓萍,石秀莉.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7(5):106-108.

[2]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6):146-150.

[3]薛中国.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7-11.

[4]杨蕾,边保旗,樊富珉.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97-798.

[5]姚彩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教育科研,2009:23.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3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4道,选择题24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1-0020-03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4道,选择题24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4.规范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咨询观念,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制度,配备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购买和配备必要的心理设备与测量软件,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室,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作好记录和资料整理,严格做好资料保密工作。同时,应以各高校的心理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依托,聘请具有国家高级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从事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注重培养一批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学科教学能手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力量。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牵头成立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机构,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管理监督、教师培训、科研项目的确立等,真正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抓实。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高中生,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面临着各方面激烈竞争,有的社会价值观存在问题,直接导致部分高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中阶段开设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有的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我们就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开始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开始优化教育教学的策略与模式,为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努力。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还不能实现人性化、多元化和科学化。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关乎学生前途与命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有的学校却有所淡化。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有时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教师重视不足,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滞后,没有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学校在课程设计和学时安排上,没有做到科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有的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愿意聆听,也学习不到有效的知识。可以说,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性。在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缺乏专业人员的授课。虽然有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师,但是由于教师配备较少,再加上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师咨询,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都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任教师兼职任教。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所以,在讲授的时候多数都是照本宣科,采取灌输式或者满堂灌的方式来授课。面对抽象枯燥理论化的心理教育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长此以往,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能有效结合学情,对于学生较为关心的异性问题、早恋问题和交往问题是避而不谈。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失真、空洞,学生自然提不起任何的兴趣。

(2)教育方式单一,灵活性不足。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不够灵动,校本研究滞后。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比如教学方法,多数采用的是讲授的方法,课堂的互动较少,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较少,学生多数的时候都是被动接受。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不能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一举例都是典型的个案。对于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密切关注的情感、性等问题避而不谈,只对一些模糊的可讲可不讲的问题进行简单剖析。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远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3)心理辅导随意性强,缺乏约束性。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急需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但是,如何帮助高中生排解实际的学习压力和青春期带来的萌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没有进行详细设计。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东一下,西一下,教学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笔者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制订详细的心理教育计划,在相应的学科建设、学科教学和部门建设上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针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坏来说,也没有一定的评定标准,这也就导致做与不做,做多与做少没有实质差异。为此,个别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走心,不认真,就连基本的态度都没有。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提升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

高中生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成才。目前很多的数据也已经证明,有的高中生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为此,面对着新形势,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工作的急迫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确保高中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1)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多元化和针对性,按照高中生的特点和所处的时期,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棘手的早恋、学习压力等,给予重点关注,在交际、态度、习惯等方面给予引导。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实施灵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开展有针对性的解读,规避假话、套话和空话的产生。在教学的形式上,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跟踪,让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有效教育。面对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形势,各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引进,一定要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让专业教育取代兼职教育,这样才能提升教育的质量。对教师来说,一定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当中寻找教育教学的资源和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于处在萌芽状态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时提醒学生,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面。

(3)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效能。为了优化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强化认知,让学生和老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各学校在重视的同时,要强化管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常态化与科学化。在成绩考核上做到全方位考察,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此外,还需要严格制定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处理意见等,从制度上保障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振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方法浅谈[J].读写算,2014(8).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6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状况分析人手,从师生比例,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和使用情况,课程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简要分析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试着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一、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据北京市教委统计信息,2008年北京市共有普通中学674所,其中:高中325所(其中示范性普通高中68所);初中349所;小学1202所。基础教育在校生12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19163人(其中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校生89747人);初中325117人;小学659500人。在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如果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即使是很小的比例也会因为基数大而使得实数很大。那么实际中的比例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目前中小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认识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神经症等心理障碍。有资料表明,有明显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0%-40%。最近几年,全国22个城市的协作调查组对4-16岁城市儿童的测查显示,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据一份关于北京七中的调查统计,自我控制性问题占16.7%,一般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等占77.3%,神经症占9%;还有一少部分有严重的问题,例如在家打父母,暴力倾向严重等。由此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北京市中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也不容乐观。

为了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各界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学校具有先天的优势,如学生在校时间长。学生群体相互影响等,而应该成为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事实也证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很大的改善。有一份研究显示,在北京一所普通高中进行有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结果表明,接受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验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提高,而对照组却无任何变化。

然而,即使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起主要作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开展情况也并不如意,笔者选取了四个维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师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选取这四个维度的考虑是基于它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而言:师资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而心理咨询室是课堂之外的一个主要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编排,经费则是主要推动力。

1 教师师资状况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是需要有一定的要求的。一般而言需要相关教师达到一定得数量,而且这些教师需要受过专门的培训,具有相关的学历或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师资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008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基础教育在校生120万人,而至2008年底,北京将有1280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标并在中心校以上学校开展工作。由此计算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比大约为1:1000。而心理辅导的理想配置师生比为1:500,因此仅从这样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得出北京市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数量还是比较缺乏的。

相比之下,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非常迅速。1913年,全美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115人,1950年有1000人,1970年上升到5000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数迅速突破20000人。到2000年,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大约有22000至25000人。与此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率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增长的。1934年,这一比率为1:60000,1950年为1:361300,1986年增加到1:2100,2000年大约1:2000,2002年大约为1:1800。

2 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

有了师资。就应该有展开教育的活动场所,而心理咨询室就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它的使用情况也反映了一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决心。相关的研究显示,大多数中小学都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中学77%,小学52%),电脑配置也占一定比例(中学66%,小学48%),但是相关的工作制度建设却跟不上(中学60%,小学26%),已建立心理档案的也占少数(中学40%,小学2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资源,全天开放的比例也令人堪忧(中学30%,小学17%),隔天开放的也不容乐观(中学40%,小学26%)。还有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是徒有虚名,根本不对学生开放。由此看来,虽然心理咨询室的数量设置为数不少,但是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充分利用还有遥远的距离。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如果说师资和咨询室是表面配置的话,那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就是心理健康具体落实的直接保障了。它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决定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决策是否正确。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北京分层抽样的70所中小学中,全校统一开课的比例占一半左右(中学45%,小学57%),分年级开课的比例也大致相当(中学55%,小学43%)。每周开课两节以上的几乎没有,每周一节的不到40%。

4 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然而维持这三个维度的正常持续发展,必要的经费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应该来说,经费投入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对北京3079所学校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中,小学有77.3%、中学有59.7%的教师没有任何酬金;在办公设备方面,普及率较高的录音机和电话的拥有率也只有34.6%和34.1%:仅有的一点经费大部分用于人员培训(48.8%)和购买图书资料(45.2%):有35.0%左右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表示工作开展困难。机构名存实亡、经费不落实或被取消、咨询地点被收回、人员流失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由此可见,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呼声很高,但具体落实情况并不如意,首先是经费和师资难以落实,然后就是心理咨询室的设置形式多于内容,相关课程的开设也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不如人意也在情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认真审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呼吁全社会的理性支持,冷静分析和充分利用当前的资源,踏踏实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1 呼吁相关领导认真重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过程,需要稳定的经费投入和长期的政策支持。例如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6

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举措的相关规定,这些政策将会极大促进中小学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也会鼓舞他们的干劲,更为重要的是让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老师有了心灵上的依靠和物质上的支持,而这些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经费的落实是最为关键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教育经费本就不充裕的情况下获得充分支持确实比较困难,广大教师们也一直以“两袖清风”著称,在让他们向学生展示他们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的时候,有必要让他们的物质世界不至于那么匮乏。

因此,学校各部门应充分重视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情况,及时和上级领导沟通,汇报情况的同时反映一下困难,以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稳定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而教师人数问题更是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为直观的衡量依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时,一方面需要考虑提高师生比例,重视教师的进修,另一方面还要形成教师内部的竞争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群体内部的良性循环。

首先,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保证合适的师生比例。在我国,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短时期内培养大批合格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太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具体灵活,因校制宜,实行专职兼职相结合,在保证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前提下,开发学校的其他教师资源,如:普遍轮训班主任,班主任是基本队伍,是具体实践者。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弥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主要手段。此外,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今后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既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他所有的教师又都能在日常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针对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现状,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方面中小学可以从高校的教育系、心理学系直接招聘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都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培训,能更好地胜任这一工作。

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同时,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的教师资格认证。

第三,正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准确恰当的定位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于自身工作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定位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身份和角色应该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育的合作者与服务者。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适应和情绪、行为问题为主。是整个教育计划中的一种个别化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兴趣与需要,协助教师因材施教,主旨是为教育服务。如果说教师的任务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助学”。他们将知识用于与教师的合作,制订出对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所需要的教育计划,与教师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询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和咨询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积极开展个别和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方面,教师要力所能及地以自己对教学的炽热心灵和亲切教风。获取学生的信赖,让他们有主动求助的愿望,自发来信来电,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向教师畅述内心的困惑、烦恼或生理上的难言之隐。而教师必须以诲人不倦的工作热情主动为他们指点迷津,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团体辅导方面,教师要善于对个别辅导的案例进行追踪探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收集归类,综合分析,然后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使所有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有正确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求助,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健康的示范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肩负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来说,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为他人解决心理困惑的同时,应积极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第四,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performanceappraisal)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的一种专业人员,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师系列,也不同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是全面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界定及其工作特征分析、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重视绩效评估的过程、建立有效的评估结果反馈机制。

3 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

心理咨询室的使用情况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外部显示。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室的健康使用会有助于学校范围内形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合理地接纳这一新概念,并积极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同时心理咨询室的有效开发能提高师资和经费的利用率,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4 开设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应该说,课程的建设是最为复杂的,同时也是最为基本的。因为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师资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关系到心理咨询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形承担者。

课程建设的复杂性在于没有很好的材、没有统一的形式去推广,但是也正是因为其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具有简单性和广泛性,教育内容便于就地取材,发挥地方特色。也更能激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因此,课程的内容方面可以借用本地的优势资源或案例。形式上可以多样,如正式的课堂教学、课外问题活动、走出校园集体参观博物馆和剧院等。只有在上级主导下更多地依靠本地教师的充分发挥,才能共同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得丰富多彩、实实在在。

总之,心理健康与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具有极其紧密的关系。一般而言。心理健康问题将更容易导致孩子们的行为失常,从而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自然也免不了要受到很大冲击,对孩子们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这样的发展趋势及结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调查游仙区中小学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全体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参加一系列活动,在其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新型课程。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绵阳市游仙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现状,特进行此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的30所小学及12所初中学校部分教师及校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790份、校长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808份(教师问卷784份,校长问卷24份),回收率为98.5%。其后,对部分教师和校长进行深度访谈。

1.2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课情况、心理健康师资情况、心理健康课管理情况、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心理健康教材使用情况等。

2.结果

2.1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课情况

84.4%的学校认为中小学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61%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已经具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条件。各学校心理健康课的实际开设情况见表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加重师生的负担:1表示赞成,2表示不赞成,3表示不清楚。见图1。

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2.2心理健康师资情况

41.3%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上岗证,迄今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人数,3人以上的学校占36.2%,2-3人的占34.7%,1人的占13.3%,从无的占15.8%。

心理健康课教师的类别、学历水平及专业见表2.

绝大部分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上岗证,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学科背景较杂乱,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

2.3心理健康课管理情况

学校心理健康课的管理情况,见图2。

46.4%的学校心理健康课挂靠班级管理,10.7%无管理,学校对心理健康课的管理力度不够。

2.4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

33.4%的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非常感兴趣,44.1%比较感兴趣,18.4%一般,4.1%不感兴趣。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状态,见图3。

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5心理健康教材使用情况

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评价:66.8%认为内容适量,30.6%认为内容太少,2.6%认为内容太多;除现在的教学内容外,60.3%认为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教育,39.7%选择通过晨会课进行,31.7%选择通过广播讲座进行,23.6%选择其他途径。

3.结论与建议

四川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按照《教育部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中小学课程体系,并在四川省灾后地方课程重建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呵护心灵”行动被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全面纳入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生活·生命与安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必须给予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素质教育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剂。学校的全体领导和教师,都必须树立正确的

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形成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次,学校领导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并设置专门部门负责落实;熟悉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列文件,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凭可依;保证每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资金投入,合理量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保证他们合理的工作报酬和发展机会;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

再次,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善于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保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实质;重视科研工作,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交流,加强教法研究;重视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调查,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他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加以改进,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使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太少,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要,针对此,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按照科学的原则设计教材,使教材的编写更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并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选用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健康到幸福

早在2005年,南昌大学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需要,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形成了一套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点上开花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

多年来,南昌大学一直开展大学心理健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到教学体系的建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组织;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实践环节的实施诸多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H化新模式。H化探新的根本目的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创造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感悟,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促进心理成长。

一、南昌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H化探新途径

1.创建了“1(通识课)+n(多门选修课)”的课程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搭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平台。

创建了“1+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即以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32课时,2学分)为龙头,以其他十门相关公共选修课为辅助,前者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满足特殊群体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而搭建一个通过课堂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平台。

2.精选教学内容,创立了“焦点教学法”。

实践证明,单纯以系统知识的灌输和掌握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不太理想。受到现代短期焦点治疗理论的启发,我们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典型问题选择授课的内容,同时以问题解决的思维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作为教学的目标和焦点,让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立了焦点教学法。所谓焦点教学法,就是一堂课针对一个焦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然后在短时间内由教师讲授焦点原理,即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用到的原理,这些原理在课前一般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选,强调实用,而不片面求多求全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系统知识。

3.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性质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从这个思想出发,在总计32个课时的课程中,在课堂上通过对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进行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法、系统情绪脱敏法、表象意念训练法、集中注意训练法、心理游戏训练法等。

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了“悟践循环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遵循大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悟践循环互动”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创设情境参与体验知觉经验整合经验迁移经验巩固经验内化经验形成品质,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4.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概念,创建了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一开始,该课程就非常注重实践性,由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入课堂,到现在又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堂回归生活、从理论回归实践的道路。基于此观点,课程组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的概念,即本课程没有严格的课堂、课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线,而是统合起来共同实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2004年南昌大学“一个中心、四个支点,创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创新作业设计。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作业设计在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鼓励学生自主评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的一条主旋律。课程采用的作业设计方式是课堂作业与焦点教学法配套,主要按照焦点问题解决的要求进行设计;课外作业一般与跟踪教学法配套,主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素质养成的要求进行设计。

6.考试灵活多样,注重素质考评。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而,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分值分布为考勤10分,平时成绩(即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团体训练、心灵感悟等方面的成绩)30分和期末成绩60分,最终的考评为满分100分。期末成绩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注重学生的成长,所以设计了诸如“生命线”、“咨询案例分析”、“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大学生涯规划报告”和“对于课堂上你印象最深的一项心理活动,谈谈你的心理感悟”等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考试内容让他们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思路更加清晰,而且不会像其他课程那样会在心理上有负担和压力感。

7.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

一方面,建立了学生评教、学生自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心理测试等多元化交互评价体系,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务处平台对教学全流程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另一方面,该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获得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8.建立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专用场地。

以体验式教育为主,将大学生置身于“南昌大学心理素质拓展基地”,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满足大学生的好奇与探索世界的需求,将潜能开发、素质拓展、自我探索、积极冒险等活动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课程中,以“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团队氛围中学会沟通与协作,从而实现从健康走向幸福的课程目标。拓展项目包括三大类小项目。竞技项目有:地钻网、激流勇进、电网和胜利墙;信任练习项目:信任背摔,障碍盲行;团队协作项目:携手并进、礼让通行、移花接木、孤岛求生、有轨道列车。

二、H化探新成果应用及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结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

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不同特色的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该课程的特色是从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在高层次上给学生指出努力方向,引导青年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开发心理潜能。

2.灵活应用团体训练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为使学生印证课本所学知识,寓教于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活动课程,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具有实效。诸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团体训练活动课程。团体训练以开展心理活动为主,同时辅以讲解。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行为训练,这是一般“传授—接受”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团体心理互动方式,符合青年人渴望交往、渴望友谊的特点和需求,这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利用团队活动的力量很好地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态。

3.结合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心理辅导与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动态,不失时机地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应对内容,加强心理关怀和疏导,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及自我调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有心理困扰时能随时随地得到求助和关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乐观心态面对,健康生活方式应对,大家相互帮助鼓励,防甲流抓学习双不误”的校园氛围。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了在校大学生H化,即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的转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研究,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有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009年南昌大学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首届“关爱生命阳光心灵”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南昌地区昌大分赛区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总决赛,学校指导的校园心理情景剧《爱之涅槃》最终以90.87的高分获得江西省一等奖,并且因积极参加本次大赛及成功承担分赛的组织工作获得优秀组织奖。2011年参加江西省首届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大赛总决赛获二等奖。

5.提供了丰富的心理辅导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有了问题随时获得自助和他助的资源,从而实现心理的幸福转变。

例如: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提供网络课程、在线心理辅导、在线测评等),建立了13个学生公寓心理辅导室,出版了《心灵有约报》(6期/年),设立了心理辅导热线电话。

参考文献: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9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课程整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设计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课程整合的设计思想在我国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一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被赋予更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各类地方和校本课程层出不穷,课程门类细、课时压力大、课程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开始凸显,而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也非常严重。近十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全国各省市、区县、学校竞相以地方或校本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方兴未艾之际谈论课程整合的问题是否为时尚早?毋庸置疑,心理健康课程普遍存在着与国家以及部分地方校本课程内容(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重合的问题。以课程整合的设计思想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构建,有利于课程内部的有效整合,建立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提升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质量,也有利于学校整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一、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模式构建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整合

(一)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一定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体构建视野下开展的,而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构建视每一位学校教育者为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味着协调和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包括: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与自我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团队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心育的有机结合。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一种课程设计的思维方式

黄甫全教授(1997)指出,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挖掘学校教育教学中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联的因素并进行有机联系,整体构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包括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整合等,进行合理衔接、连续过渡、互补互促,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价值所在

(一)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核心价值: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经验

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关于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积极认知、态度和行为技能的获得,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健康等课程相关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组织自己的学习经验,从完整的角度去统整自己关于自我、他人、社会的学习经验,把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对人性化教育的回归

儿童心理发展是学校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也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一。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对人性化教育的回归,使学校教育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及其生命质量,促进人内在和谐发展。

(三)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目标整合的结果,有利于在不同学科中促进儿童积极自我体验、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道德的发展。

(四)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建设视每一位教师为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教师了解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融合,能够促进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根据儿童心理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三、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设计原则

课程整合的设计关注的是不同课程间相关内容的有机联系,不能为了减少学校课时压力,进行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调整,其必然以学校教育经验的有机融合为核心价值观,关注有机联系,整体构建。

(一)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要作好自身课程规划,明确自身价值

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要遵循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作好课程规划,深刻思考与研究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定位、性质、原则等基本问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纲要要求,确定本地区或者本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建立在相邻学科各自价值独立的基础上,加强有机联系

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旨在通过了解各个学科中与心理健康课程相关联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有机联系。课程整合的过程要保持各自学科的独立价值。例如,心理健康课程的根本旨趣在于发展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品德学科则是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尽管在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其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有很大不同。

(三)学校是课程整合最有力的管理者、组织者、实践者

三级课程体制的实施使学校成为真正的课程管理者、设计者与实施者。基于办学目标,很多学校通过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梳理与系统构建,对学校课程进行大胆重构,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四、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多种模式

(一)心理健康课程内的自我整合

1.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内部整合

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要关注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内容、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如心理健康课程目标的整合[1],从人格现代化和个性社会化的要求出发,引导青少年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生存,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和谐发展。

2.以心理健康教材建设为主导的课程内容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制要研究其与相邻学科之间交叉、重复、割裂等课程设计问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依据新基础教育改革所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通过大量篇幅,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2]。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几个大的方面。在心理健康教材编写中避免与这些教材中心理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心理教材相关联内容的设计。

(1)分立式。即保持同主题内容的各自存在,因教育内容设计的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教材的完整性与主题的逻辑性,对相同主题进行设计,体现心理健康课程的体验性、开发性、助人自等课程设计原则。

(2)联立式。即同主题内容,心理健康教材要基于品德教材中已有内容进行拓展、深入的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相同主题在品德教材中的年级段、单元位置,尽可能将其设置于同年级的同月份开展教学,这样便于学生对同主题内容进行内在统整。

(3)关联式。在不同主题间可建立某种有机关联,如品德教材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以主题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实践等活动,在心理教材设计时可考虑相关联的同时段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把心理辅导中所学内容整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学科整合模式

1.“心理—道德”心理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

在心里健康教育中是否保持价值中立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3],心理健康课程要关注学生心理、道德的发展。“心理-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心育与德育,有助于优化学生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4],是中国教育文化和教育实践形成的一种新的本土教育形态。构建“心理—道德教育”的课程模式在心理健康课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包括:间接性原则———采取渗透、濡染、陶冶的方式;尊重原则———为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创造平等、融合的氛围;主体性原则———运用价值澄清法,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最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科际整合课程———综合课

综合课程是课程整合的一种形式。综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5]。组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来连接不同学科,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多重视角了解、处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和观点,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

3.学科间有机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入不同学科中

(1)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现课程整合

学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点。如语文教学中诗歌、故事、散文等都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人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态度、价值与技巧。艺术课程、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能够治疗人们的心灵创伤,是很好的促进儿童成长的手段。挖掘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点,把心理健康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能够提升课堂品位,促进儿童发展。

(2)关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实施

学科教学中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点之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质量、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等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给予关注。民主、开放、合作、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4.多途径的整合———班会、团队活动与心理教育整合的体会

在班会、团队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整合方式。教师应挖掘班级中学生共同关注的心理发展问题或主题,自主开展班队会活动,促进学生关注自身发展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我教育。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长征”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