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遗传学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7:32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1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医学遗传学课程结构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对教师的专业修为要求较高。在一般的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课程多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课程的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已在低年级或高中阶段学习过,要求教师课程设计、内容取舍得当。另外,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多而杂,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晰、体系不严密、层次不分明、学生理不清、重点记不牢等问题,特别是很多内容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讲授马虎、呆板、教条、没有生气,那么学生学习困难、味同嚼蜡,甚至个别学生有惰学、厌学、惧学、逃学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堂实际,利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在愉快、欢乐中学习医学遗传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文根据笔者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体会,结合近年在大一和大三课程教学中的问卷调查,对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作粗浅探讨,以利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趣味性课前、课后调查

在授课前和授课后,按教材章节顺序,对教材内容的绪论、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细胞基础、人类基因组学与医学、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染色体病、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群体遗传学、肿瘤遗传学、免疫遗传学、药物遗传学、发育遗传学、行为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辐射遗传学、遗传病的诊断、遗传病的治疗、遗传病的预防、优生与优育内容进行趣味性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表明,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在授课前认为有趣的占59.26%,而授课后认为有趣的学生比例达84.78%,说明通过讲授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兴趣。其中提高学生兴趣最明显的是绪论部分,课前为45%,课后达93%,提高了一倍多,因为绪论部分教师的课件、教案、讲稿、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方面准备充分,它关系到学生对今后所有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听课积极性,因此应该达到这种效果。同时也表明,无论什么课程内容,只要老师精心准备,都会使枯燥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课程结构的课后趣味性分析,遗传学知识运用方面学生认为趣味性最高,达90.4%,人类遗传病和遗传临床理论次之,分别为83.2%和84.2%,而遗传基础理论趣味性最差,为80.5%。

2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方法趣味性调查

针对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调查学生学习趣味性,结果如图2所示,班级小组讨论后学生讲解趣味性最高,占33.3%,班级小组讨论后教师讲解趣味性占23.8%,主讲教师授课讲解趣味性占24%,播放其他教师讲解录像趣味性占10.6%,学生自学趣味性占8.3%。结果表明,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占57.1%,而播放其他教学名师的讲解录像学生认为趣味性不高,只比学生自学高2.3%,显示教学名师讲解录像只能作为教学资料使用,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医学遗传学课程讲授方法趣味性调查

趣味讲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热情,让课堂产生愉悦感,使学生轻松、愉快、爽心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学习效果。在医学遗传学课堂讲授中,综合各种趣味性教学技能,采用故事引导、比喻拟人、动画模拟、套用小品、古语今用、寓言俗语、打油诗、热点流行语、漫画卡通画、视频插入、连环提问、故意歪曲、故意夸大、标新立异、滑稽比喻、一语双关、答非所问、诙谐夸张等讲授方法,发挥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记忆力,帮助理解、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学生可以毫不费力、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

从课程讲授方法的趣味性调查(如图3)看,学生认为漫画卡通画、打油诗、热点流行语、故事、一语双关等趣味性较高,而连环提问、古语今用、故意夸大等趣味性不高。当然,趣味教学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语言趣味,语言趣味的最佳表现是幽默,幽默是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在导语、插语、结语中有意采用妙语警句、双关语、故错等修辞手段来制造趣味,可收到愉悦谐趣的艺术效果;二是动作趣味,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趣味化的眼神表情、体态、手势等动作形象,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沉思;三是辅助趣味,如辅助教师教学的直观教具模型、标本、挂图、表格等,具有引人发笑的特点。趣味是一种很难界定的心理现象,不同教师使用方法不尽一致,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中需灵活使用。

4趣味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能力调查

趣味教学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在学生的愉悦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体现机智性、娱乐性、教育性,推动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踪和吸收。趣味用诙谐语言、形象化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思想,启发人们思考,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趣味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记忆力,帮助理解、启迪思维、丰富想象。趣味可以使学生毫不费力、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潜移默化地开发智力,提高各种能力。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69-02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课书生物》的教材设计,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即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更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实施和运用,期望达到较高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效果。

一、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本节课所讲的基本内容,灵活多样地创设相应的实际情境,营造出自然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讲人类的遗传病时,学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印象深刻,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定一个家族的一对夫妇,男性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和一种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患者,女性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患者,这对夫妇共生育了5个子女,3男2女,每个子女都结婚生有后代,请同学们用家系图表示这个家庭三代中的所有成员,注明每个成员的表现型和可能的基因型,先让同学们自己做,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这样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各种遗传病的症状表现及遗传特点。这样一来,学生不用专门记忆,就会将知识点理解得很到位,记得很准确、很牢固。

二、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学不仅是教师教会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每节课的前10~15分钟时间,教师设计自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深浅,教师提出的自学题目由易到难,既能使程度稍差的学生从自学中找到自信,又能让程度优的学生开发智力,达到使学生都愿意自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摸清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教导学中”解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积极地学习,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自读、品味、分析、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生物课程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养蚕业上,多希望雄蚕多于雌蚕,因为雄蚕食桑量少,吐丝较早,蚕层率高,出丝率比雌蚕高20~30%,而且生丝质量好,所以在蚕丝界喜欢专养雄蚕,家蚕的性别遗传机制是Zw型,ZZ为雄蚕,Zw为雌蚕,利用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或异位)可培育成性别的自动鉴别品质,根据可识别的性状达到准确鉴别雄蚕的目的。

四、课堂上精讲多练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精讲,也就是少讲,把重点难点讲清楚,就题论题,针对某个知识点精讲。讲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任务,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记、去做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更多的东西。

五、做好课堂提问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发展的一个重点。高效率的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问题和情境,提出具体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并且所提问题要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促进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因此,问题的提出要把握“趣”、“精”、“巧”三个字。“趣”是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发地探索知识。“精”是指问题在“少”不在“多”。“巧”应体现在提问题的角度、提问题的方式和提问题的对象。例如在讲《伴性遗传》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课堂提问的几个问题:①家系中红绿色盲的遗传者的性别是什么?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是什么?③总结伴X隐性遗传与显性遗传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把学习过程变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互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紧抓教材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例如,《遗传因子的发现》这章内容是按科学发展史的线索编写的,教师可以以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八年的研究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两大定律。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试验方法,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还要教导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要立足于课本的重点、难点中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课堂的智慧生成的引领者和创造者,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因势利导,灵活地调整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使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钱益锋.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2.

[2]方绍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科研,2008.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3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精神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这种方法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遗传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前面知识的延续,而且是以后学习“Dna分子结构与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和“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的基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又证明了Rna也是遗传物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应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后,已经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的重要作用,但对于染色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和Dna到底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还缺乏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典型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归纳,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能力目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思路,进行实验模拟,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生物实验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感受科学家奉献精神,增强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分析。

六、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研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什么现象呢?为什么子代、亲代非常相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图片,创设问题情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科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已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由此引入课题。

(三)作出假设,培养能力。

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尝试对上述问题大胆地作出假设。然后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针对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引导探索,获取新知。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由ppt展示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过程并提出问题。第①、②组的实验设计目的是什么?第②、③组的实验设计目的是什么?第③、④组的实验设计目的是什么?第④组老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存在一种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老师评价后,设问: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从而引入体外转化实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老师设问:假如你是艾弗里,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点评并告诉学生艾弗里的具体做法是“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开,然后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再通过ppt展示科学家设计的实验思路、过程与结果。学生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S型细菌的Dna使得R型转化成S型细菌,并能传递给后代,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这样学生在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讨论热烈,不仅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相互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由ppt展示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结果。思考:从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组讨论得出:“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然后学生相互提问,回答对方的问题来增加互动关系,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五)探究深入,知识升华。

结合科学家的实验思路设计,通过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的分析,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生物的遗传物质不只有Dna一种,Rna也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得到升华。

(六)归纳总结,构建知识。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在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最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轮流提问,轮流答题,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开放性思维。

(七)提出问题,埋下伏笔。

学生思考:结合科学家的实验,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为以后Dna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八)知识巩固,达成目标(练习略)。

八、板书设计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二)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原因: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九、教学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卖力地讲、画,学生默默地听,参与率很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使新课程理念得到体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4

1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系统性,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遗传学是发展极快的科学,新认知、新技术不断涌现。课程内容的设置整体上遵从遗传学的发展和固有内容体系,必须协调安排经典遗传学和现代遗传学两个部分,体现系统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如经典遗传学的内容在教学时从试验过程角度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现代遗传学的内容侧重讲授结果和结论,增加知识量,开阔学生视野。教材选取最新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改传统经典教材为学生和教师的参考书。新出版的教材多融进了最新的学科发展内容,教材内容选取也都进行了改革,更适于现今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组选取了郭玉华主编的《遗传学》教材。教材内容全面,体现现代遗传学中与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材有配套习题集,辅助有需要的学生复习参考。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文字、照片、图形、视频(动画)、音频等各种课程信息形象直观、生动逼真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还可有效地反映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但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课程进度加快,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接受难度明显加大。另外,学生上课时忙于看屏幕、记笔记,影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甚至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而传统板书教学无法实现高标准的图文展示,因需要手写板书而减少了课堂容量。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互结合起来,控制课堂容量和教学速度适中,特别是将传统教学方法辅助用于重点、难点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接受效果会更好,从而可实现教学目标。

3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组现行遗传学教学大纲实验部分设置8个学时,4个实验,存在学时少,实验项目少,内容偏简的问题。应根据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并参考名校的课程设置,增加实验难度,增加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实验。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如细胞分裂的观察这个实验,可将原来永久片子的观察改为学生动手压片再进行观察,而永久片子作为辅助材料,这样实验难度加大,也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4合理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衡量学生学习状况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5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医学遗传学;遗传病例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97-02

1前言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中最前沿的学科,也是新兴学科[1]。医学遗传学主要是利用Dna技术就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从分子角度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疑难杂症等疾病的诊断[2]。医学遗传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纽带。日常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已引起医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讨论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分析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选择2012年、2013年、2014年医学遗传学专业的学生共921人,发放调查问卷921份,收回921份。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并得出最后结论。

对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印象通过对921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有792人非常喜欢讨论式教学方法,占85.99%;101人比较喜欢讨论式教学方法,占10.97%;28人对讨论式教学的印象一般,占3.04%。

对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总体评价834人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非常有新意,占90.55%;73人认为讨论式教学有一定新意,占7.93%;14人认为讨论式教学无新意但有意义,占1.52%。

设置问题的难度82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很难,占8.90%;101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比较难,占10.97%;615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难度一般,占66.76%;123人认为设置问题简单,占13.36%。

设置问题是否合理145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非常合理,占15.74%;674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比较合理,占73.18%,86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较为一般,占9.34%,16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不合理,占1.74%。

小组讨论能否解决教师的提问249人认为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教师的所有提问,占27.04%;有580人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解决教师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占62.98%;有73人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解决教师提出的小部分问题,占7.93%;有19人认为无法解决问题,占2.06%。

小组讨论是否有助于理解遗传知识755人认为小组讨论非常有助于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占81.98%;166人认为小组讨论比较有助于知识理解,占18.02%。

对提高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的意义810人认为讨论式教学对提高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非常有意义,占87.95%;83人认为讨论式教学对提高思维能

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比较有意义,占9.01%;10人认为对提高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无意义,占1.09%;18人不清楚是否具有意义,占1.95%。

学习模式765人更喜欢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占83.06%,125人更喜欢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占13.57%;31人认为两种学习模式都可以,占3.37%。

授课模式563人更喜欢授课式教学模式,占61.13%,324人更喜欢问题式教学模式,占35.18%,34人认为两种授课模式都可以,占3.69%。

3讨论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实景教学等教学手段逐渐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实景教学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直观的教学内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越来越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

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而且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讨论式教学的特点是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方面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以案例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遗传咨询科技服务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并通过分析、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等解决实际问题。

医学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分子水平为疾病实施早期诊断,包括实施基因诊断、转基因治疗等,有效预防出生缺陷与疑难杂症,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新型医学服务。医学遗传学基于Dna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影响引起下一代物质畸变引起的疾病,目前主要应用于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儿科及肿瘤科等。

医学遗传学的授课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遗传咨询科技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病例,通过让学生分析、思考以及互相讨论等解决问题。有研究显示,讨论式教学方法已逐渐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且已取得满意效果。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课程开始阶段,通过提供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了解,根据提供的材料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改善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

本组研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仅有2.06%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解决不了问题,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密切相关。张英华[3]等人的研究认为,提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切实体会到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以及职业态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有研究显示[4],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通过直接观察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研究显示[5],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以遗传病例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理论知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雪青,王燕,王艳艳,等.构建病案导入式教学法的新型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1):8-10.

[2]王燕,章波,许雪青,等.病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17(9):31-34.

[3]张英华,高玲玲.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病例讨论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12,9(7):563-564.

[4]吴常伟,霍春月,任丽丽.病例讨论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4,2(28):613-614.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兴趣遗传学

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学生在升学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下,考什么学什么,主、副科的划分也是以是否高考做界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物教学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初中生物课境况好些,大量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高中生物理论性较强,概念较抽象。学生很难做到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抽出时间去考虑生物学的问题。因此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亟待改革。

一、教材体系的编排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第五章讲授《遗传和变异》。首先讲述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即基因的本质、复制和表达,然后介绍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工作,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用现代遗传学理论分析这两个遗传规律的实质。有人对这种编排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参照高等学校教材《遗传学》的编写顺序,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史,先介绍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再讲述现代分子遗传学,这样才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能力。中学生物教学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许多方面与大学教学不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大学里,《遗传学》专业课常常开设一年的时间,讲授的内容非常深。而高中生物必修课是为高中生将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打基础的,讲述的是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遗传学的内容作为高中生物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占课时数非常有限,一般只讲授十几个课时。

因此,在考虑教材体系的编排时,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按最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式进行教材体系的编排。如果教材先讲述孟德尔的工作,用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来解释遗传规律,那么在讲述了基因的本质之后,还得用现代遗传学的“基因”概念从分子水平再次进行解释,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迄今为止人们所获得的对遗传规律实质的认识。但是第二次的解释由于受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问题的实质上比第一次解释得更深刻,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知识的简单重复。现行教材在揭示遗传规律的实质时,因为已经有了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知识做基础,所以给学生介绍的是这一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经验总结,为学生高效地获取前人智慧的精华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遗传学部分的内容编排还是应该以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在新颁布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做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不宜做大的改动。

二、教材内容的选取

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否适当,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适应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确定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内容时,需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把科学性和思想性更好地统一起来。思想教育切忌空谈泛论,而应渗透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中,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讲述,认真地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例如,现行教材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时,介绍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在证明染色体的另一个重要组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上,似乎显得说服力不够。如果新编教材从论证是否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

2.从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传统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因此,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在精选基础知识时,应该适当充实一些有关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美国教材比较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遗传学部分为例,《现代生物学》中介绍了“人类遗传学”、“基因表达的调控”、“人工育种”和“基因操作”。《生物学》和《生物学口研究生命的科学》中都介绍了“基因表达的调控”、“人类遗传病”和“遗传工程”,这些内容都是近些年来生物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必修课设置的情况,新内容不宜增加得太多,应该精选一些与学生将来参加现代生产和进入现代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知识。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改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改善要从胚胎时期抓起,胚胎时期的遗传病诊断和治疗是贯彻我国的优生政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新编教材的遗传学部分应该像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规定那样,增加“人类遗传病和优生”的内容。

3.教材内容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科学,它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产生和发展,又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编好中学生物课本的关键之一。教材内容中知识与生产、社会的联系不仅是对生物学科的要求,也是国际理科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且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的理科教育在改革中形成了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模式。各科教学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科的教学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各学科较深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广博的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7

【关键词】遗传的三大规律;教学;经验

性状遗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构成了经典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有许多抽象的原理,其本质是基因的变化规律,看不到、摸不着。学生普遍感觉难学,教师感觉难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把好基础知识关,扫清障碍

“遗传的三大规律”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很多,学生觉得枯燥、难记。怎样使学生有兴趣,愿意记,记得牢。我认为首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采用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的记忆方法。尤其是理解记忆,易记且保持时间长。

让学生熟练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绘制细胞分裂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比较两种分裂的异同,通过绘图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特有的变化规律,即“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为以后的知识讲解打好基础。

讲述“遗传的三大规律”内容时还需要用到数学的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的教材中又不讲述这些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在教材内容中做适当的铺垫。把概率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用概率的思想去理解和应用孟德尔定律,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理性且简捷。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遗传的三大规律”这部分内容涉及实验及微观领域的理论非常多,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在上课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验材料或实验过程的照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准确而丰富的表象,以此作为思维的起点,在随后有关概念的讲解时学生便容易理解,进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的、且肉眼难以观察,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完全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假说演绎法”讲规律,大胆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遗传规律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再现科学史。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推理演绎”这一科学的方法,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要大胆开展探究式学习。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教师要敢于打破书本固定章节的束缚,立足于教学实际,从实验过程或结果开始引题,对孟德尔的实验我们可以设问“孟德尔为什么要做实验?”“为什么子一代没有出现四种性状”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本质问题的愿望,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减数分裂,既解决了遗传物质是什么的问题,又能对它的亲子代间的传递有深刻理解。这样有了前面知识做铺垫,再探究遗传规律时就不用生硬地理解和记忆了。这样的教学既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四、运用比较联系法,掌握遗传实质

比较联系法主要包括比较与联系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即比较相关知识点间的异同点,探讨内在联系。在整个教学中,要重视各个规律之间的比较联系,才能准确理解与掌握各个规律及其关系。分离规律揭示的是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规律,其实质是控制这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独立分配与连锁遗传规律均揭示是关于两对及其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独立分配的实质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连锁遗传的实质是两对或多对不同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怎样共同的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规律。但无论是独立分配规律还是连锁遗传规律中的单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遵从分离规律。这就是它们三者的比较与内在联系。

五、加大实验教学的比例

遗传规律的发现本身就离不开大量而设计周密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遗传知识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内容比较欠缺,仅有的还都是验证性实验。所以我觉得要增加实验数量,加大探索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并重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

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要保持个人持续发展的才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课程对自身的要求。还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这是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还应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技能。

以上是我在讲述“遗传三大规律”这节内容的一些做法和看法,尽管教学难度大,困难重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勤于钻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温故而知新,教师就一定能上好,学生也一定能学好遗传规律课。

【参考文献】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8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启发式教学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49-02

医学遗传学是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但医学遗传学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知识更新快,教材内容往往难以跟上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直观式、比较式、病例讨论式、比喻或举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记忆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和目的

1.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手段。

1.2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这种教学手段可以达到激发学习内在动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主动获取前瞻性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能充分利用遗传病学理论知识,不断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进步。

2直观式和比较式启发教学

2.1直观式启发教学

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将直观式启发教学运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观察,借助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获取感性认识。

如在学习遗传物质Dna立体结构时,可先以图片或模型向学生展示Dna结构,并向学生说明Dna结构构成,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学生仔细观察后,教师可提问学生Dna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般都能指出其空间结构是两条反向且永不相交平行的链构成。然后以动画向学生展示Dna高度盘曲折绕,压缩8400倍后形成短小杆状的染色体过程。

通过生动有趣的直观展示,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使之在愉悦环境下对抽象的理论具有感性认识,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2比较式启发教学

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和理解相近或相似的医学遗传学概念,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三大遗传基本规律、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表现度和外显率、完全外显和不完全外显、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复制和转录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可采用比较式启发教学。

比较是认知和鉴别相似事物和知识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人们广泛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不同知识点的关系,充分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综合、协同记忆并鉴别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通过分类区别记忆以及“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过程,启发学生将不同知识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出来,认识到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通过比较式启发教学,学生能清晰认清重点难点并理解和掌握。能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掌握书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学习方法,提高其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病例讨论式和比喻或举例式启发教学

3.1病例讨论式启发教学

医学遗传学知识较为抽象枯燥,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和记忆,其中涉及大量的遗传病病例,病例讨论式启发教学符合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学科特点,能启发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病例是一个综合性材料,可以补充教材内容,真实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较强,有助于理解相应理论知识。

病例讨论式启发教学能够强化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讲授单基因病遗传方式时,以病例引出授课内容:“6岁男患儿浅表皮肤切割受伤后,伤口出血1h不止,检查表明其凝血时间延长。”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该患儿可拟诊为何种遗传病?在病史问诊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进一步明确诊断的首选检查是什么?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什么?试说出主要的防治措施并解释原因。”学生可被病例资料及其蕴含的知识点所吸引,进而启发并督促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学生通过病例讨论和分析可归纳出普遍规律,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2比喻或举例式启发教学

通过这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逐渐深入认识问题,能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问题具体简单化,学生产生强烈的真实感。

如在讲如何理解和区分核型和核型分析时,可列举生活中杂乱无章的一堆袜子,人为地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一双一双配对、排列、分组的过程。这既简单又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运用比喻式启发教学时应明确授课目的,比喻恰当,较好地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在医学遗传学授课时,应注意联系临床知识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解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时应介绍基因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讲解染色体畸变时应介绍染色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讲述遗传病预防时应介绍遗传咨询类型、步骤和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还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

以色盲为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手段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其基本过程如下所述。

4.1导入新课

通过色盲检查图,检查自己的辨色能力;给出我国男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分别为7%和0.5%,给出色盲患者家系图,使学生认识到男女发病率不同,男性更容易患病。之后问学生:为什么红绿色盲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相联系?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进而引出伴性遗传的定义。

4.2启发思维、探究新知

用图形展示性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区别于一般常染色体,X染色体携带基因较多,Y染色体携带较少基因(约为X的1/5),所以X染色体上的基因往往无相应等位基因在Y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属伴X遗传。要详细讲解伴X遗传书写规则,给出人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基因型、表现型表格,学生探索讨论,填写表格。

4.3重点难点的突破

启发学生描述色盲家庭可能存在的婚配方式,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取一种婚配方式完成婚配图解,每组选一个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的遗传图解。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将色盲遗传特点和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阐明X隐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较好地理解此知识点。

4.4继续探索,拓展延伸

介绍伴X遗传中伴X显性遗传,利用既往所学知识,以相应疾病实例探究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和规律。

4.5回归实践,学有所用

教师给出资料并提出问题:一对夫妇,丈夫患血友病,妻子正常,生育如何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最后制定合理的生育方案。学生领悟到伴性遗传对优生优育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性,进而归纳总结出不同遗传方式的特点和规律。

总之,通过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于医学遗传学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思考和归纳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学科教学效果。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组合并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学好医学遗传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栗炳南.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129-130.

[2]朱捷,邹明珠,陈起航,等.⒎⑹浇萄г诹俅惨窖ёㄒ当究粕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6):611-614.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教具教学评价

引言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自身发展的动力,一旦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其学习水平就容易提高。那么,针对生物教学的特点,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这种模式下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得到提高[1]。例如“分子与细胞”一文,教师先让各小组讨论细胞的组成,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对所学知识就会记忆深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内容中有分歧的观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进行辩论。例如教师在教学《基因》时,可以以克隆是否有利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教师的问题上,学会对问题的思考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如此一来,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提高。

再次,教师可以采取诗歌或者顺口溜的方式,突破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教师在对“性别决定和伙伴遗传”中遗传病的判断方法进行讲解时,遗传病有较多的类型、较多的判定方法,为学生归纳总结常染色体中,隐性遗传病的判断方式,如“父正女病”等,通过上述这些口诀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判断出遗传病的具体类型。这不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而且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生物课充满期待。生物学科涉及的实验有很多,教师可以把实验作为深化学生学习内容的工具。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具的使用

对直观教具加以充分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Dna分子空间结构时,可以运用教学模型展开教学,以便使学生更容易地认识并掌握双螺旋结构;在向学生讲解叶的形态时,带领学生到生物园地观赏,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听教师讲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以前,播放一段录像给学生观看,使学生清楚掌握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流程,以便有效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3.设置问题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和学生积极互动,最好的和最常用的互动方法就是问题的设置。教师在教学前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好的问题能够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答案。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教学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食物链上应该有什么。教师设置问题要巧妙,问题要有吸引力,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细胞学中,教师问:学生细胞是什么,它到底有多小,它是怎么在我们体内生存的?通过设置有意思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4.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它所涉及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学生可以明白很多现实现象。高中生物教师联系现实情况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什么人类有男女之分,这是由什么导致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会进行思考:为什么我是男生,她是女生呢?进而引入主题:这是由染色体导致的。因为染色体的不同,所有有男女之分。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印象深刻。

5.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在创新教学评价中,学生和教师是评价的共同主体。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同时教师运用奖励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结语

本文提出了几点提高高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措施,希望教师能够继续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生物学习水平和生物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有趣的遗传学问题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09-01

“生物工程”为21世纪科学的前沿阵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这门学科的基础工程――中学生物教学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她对培养未来的“生物科学”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今对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开拓智力,培养能力诸方面,提出了诸多新的观念和新的教学思路。下面浅谈本人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学生的求知欲,和活跃的思维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课本身内容丰富的有趣的学科特点,努力挖掘各种有趣的材料,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从而达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活跃了教学氛围,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例如,导入新课的设计,“导言”,可以带来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打开学生心扉,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在讲“水分代谢”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较浓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在讲“伴性遗传”时,设计了如下导言:“一夫妇,男方正常,女方是色盲,所生子女中总是儿子是色盲(全是),女儿却一个色盲也没有;而另一对夫妇,男方是色盲,女方正常,无论是儿子、女儿却都完全正常,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一个一个导言产生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下就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水分代谢”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课后,我也用悬念式结束,学生们带着值得思考的问题,带着疑问结束新课,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讲“遗传变异”时,用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用故事:美国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王子的追求,给看上去很普通,蓬头垢面,科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的去信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向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若他俩真的结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当时同学们有答:“可能的,”也有答:“不可能”!于是我抓住时机进行点拨,把学生引入激烈争论讨论阶段,在学生们的论辩中,引导学生:“其实要解决此问题,去预习生物教材的可遗传变异一节的内客吧!特别弄清基因重组的特点和结果就不难回答了。”随着新课程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敦促学生回家针对的预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巧设情景,循循善诱,将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有机的结合,是生物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

二、提出和发展“矛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用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求达到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生物教学的难点和关健,在这方面我有真切感悟。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问:“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破坏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我马上设置如下疑问:①所有的植物都要去掉顶端优势吗?②香樟树长到一定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③杉木、松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能有高大的木材没?这些有意制造“矛盾”,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经过教师直接的阐明利用顶端优势和破坏顶端优势的原理效果好。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利用“俗语说:水往低处流。”提出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提出:在人类细胞中的构成蛋品质的20种氨基酸能合成吗?等等疑问,这些设疑,看起来是小问,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到小小的怀疑,怀疑,知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能在教学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思维的延伸,建立知识网络、培养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