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辅导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54

教育辅导培训篇1

1.1培训目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辅导员不是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首先应让辅导员明确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明细。其次是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艺术化地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作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2培训原则为达成培训的目的

在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我们还应把握系统性、层次性、实效性和人本化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在其中又发挥着枢纽作用,因而培训一方面要树立辅导员全局性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涵盖必要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2)层次性原则。培训应根据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工作需求和个人潜能等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可根据专业化水平的高低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或者依据工作需求建立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题研修等。(3)实效性原则。培训应结合实际注重实践,让辅导员真正学有所获。可运用专家示范、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录音录视频等方法强化技能的学习,掌握要领,让心理学方法不再神秘。(4)"人本化"原则。"人本化"是指培训中应"以辅导员为中心"。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提出,在尊重、真诚、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条件下个体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

1.3培训模式

目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多忽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和学校自身特色,培训通常是隔靴搔痒,校本培训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点,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推动学校发展而开展的培训活动。相较于其他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针对性更强,方法更灵活,覆盖面更广泛,组织更精细化。

2培训人员的选择

2.1培训者选择

国外是通过心理学家来对半专业助人者进行培训的,而他们对于心理学家的认定是相当严格的。国内并没有针对心理学家的认定标准,但是国内的注册认证督导师和专家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有着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

2.2学员选择助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因而国外对半专业助人者的筛选也较为严格。国内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已规定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先对所有辅导员进行初级培训,然后根据他们培训后的表现及助人潜能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到高级别的培训。筛选方法可以对他们进行小组面试或者让他们写一份自我成长体验报告等来评估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助人潜能。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一次的培训的学员要控制在12-16人。

3培训方案的设计

3.1培训形式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繁琐性

笔者认为在不影响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可参考以下的培训形式:(1)阶段性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往往是针对前后连贯性较强,内容较多的系统性技能培训,如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持续时间可根据内容多少持续一周或几周,而每周只培训1-2天;(2)工作坊。工作坊可每周举行一次,一次2-3个小时,培训者可提前收集辅导员感到困惑的共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据此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引导辅导员进行经验分享,最后培训者补充讲解相关知识点,示范相应技能;(3)以会代训。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例会较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可见缝插针的对辅导员进行相关专题的培训或者是指导,这种形式主要针对比较紧急而内容较为单一的培训,比如高危学生的监护或者哀伤辅导;(4)常规化的督导,辅导员可在固定的时间参加督导,以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为自己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3.2培训方法当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凸显的问题是重知识讲解,轻实际操作,辅导员感觉培训就是听了一场讲座走了下过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得法,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培训者所选取的培训方法过于单一和老套,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培训方法时应考虑这种方法是否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否能帮助辅导员获得实际的技能,是否能让辅导员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认为参与式的培训方法是较为适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注重实际操作和现场演练。

4培训的评估

教育辅导培训篇2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教育辅导培训篇3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课程职业能力

一、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经验,可以为破解辅导员培训质量问题提供值得参考的经验。为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教师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3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201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不同学段、不同职业领域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做出规范性设置。此后,为了通过培训切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落实,教育部自2012年以来又相继颁布了对应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可见,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再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用以落实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并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制度安排。辅导员培训规划在宏观制度层面的设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合格职业行为目标的规定,并不能取代课程开发实践领域的操作性规范。从基础教育领域“标准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标准上接职业能力标准,下启具体课程开发,在辅导员培训“培训规划—职业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环节。在国家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背景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作为目前大学教师职业群中唯一拥有职业能力标准的辅导员队伍,应当率先推进其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化。在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之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制定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的主题、目标、内容选择要求、实施与评价要求等做出统一规范,在此基础上再由各辅导员培训基地或研修基地开发课程资源,并负责课程实施以及开展培训效果评价,以切实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辅导员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的职业实践。

二、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

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承担落实职业能力标准并指导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功能,这就涉及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问题,这是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的基础性问题。因此,抓紧制定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一)衔接的必要性

在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缺位的现状下,职业能力标准能否直接替代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第一,二者性质不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从专业素养与师德、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等三个维度来界定教师职业能力的结构,但这只是描摹了理想教师职业行为的“终点”,即关于结果的标准。而对于如何到达这个终点的过程,职业能力标准中并没有说明,而辅导员培训承担辅导员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必须回答“通过哪些培训手段才能使得辅导员具备各项职业能力”的操作性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课程标准中对辅导员培训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予以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即培训课程标准是关于过程的标准。第二,二者结构不同。由于职业能力标准与培训课程标准的性质不同,因此二者的结构安排也必须体现各自的制定目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由职业概况、职业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项目等部分构成,但关于“如何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只是为每项职业能力要求简单罗列了“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且对理论和知识要求的描述详细程度不一。而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部分,用以详细说明为达到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目的需要采取哪些教育措施或手段。由于性质和结构均不同,职业能力标准无法直接用作培训课程标准,必须在职业能力标准的框架下,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实践的严谨研究和精细分析,研制与职业能力标准紧密衔接的培训课程标准。

(二)衔接的可行性

1.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培训课程的目标来源。如前所述,职业能力标准规定了理想的辅导员职业行为的“终点”,即关于结果的标准,而辅导员培训正是实现这种结果的必要手段,因此,将职业能力标准作为辅导员培训课程的目标来源,体现了二者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正是采取了这种结构逻辑,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第三部分“框架内容”中明确指出:“培训目标相当于语文教学能力标准,指明语文教师培训‘到哪里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在分解教师核心能力目标时也指出:“围绕初中化学课程及实施要求,将教学能力的核心能力项逐一细化为可检测的最高水平教学能力指标及培训目标。”将“教学能力指标及培训目标”并列,正是体现了能力目标这个“终点”恰好可以作为培训目标的来源这个“起点”,这就将职业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内在有机地衔接起来了。2.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来源。职业能力标准详细规定了辅导员的职业守则、专业知识体系结构、职能领域、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对辅导员职业实践场景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培训课程标准应紧密围绕辅导员职业行为结果和职业能力要求,科学选择和组织与辅导员职业实践相关的价值观、概念、原理、技能、方法等课程要素,编制培训课程内容框架,并设计相应的课程实施方式要求,以保证各辅导员培训基地或研修基地能够根据课程标准,针对性地组织课程资源,进行培训课程的精细化开发。3.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培训课程的评价指标。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职业能力采用了行为描述法,如“掌握学生思想特点、动态及思想政治状况”、“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等。这种对于结果的描述是希望辅导员在职业情境中能够呈现这些职业行为。行为是外显的,因此可观测、可衡量,这就为培训课程提供了评价的导向。如果一个辅导员通过培训,在其职业实践行为中体现出相应的职业能力,那么就可以认为培训是有效的、高质量的,这种逻辑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职业能力标准与培训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确立了培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来源。在此基础上,还需通过调查研究,精细化地设计培训课程标准的结构,逐一攻克课程标准中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标准设置前言、培训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一)前言

此部分说明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研制依据、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介绍本标准的框架和基本内容等。1.基本理念。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关于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导向,应当依据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辅导员队伍的性质、辅导员职业守则和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规范性内容来制定。本文尝试根据上述上位文件罗列四条基本理念:(1)信仰坚定。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教师,辅导员的政治面貌必须是中共党员,首要职业属性是政治性,因此辅导员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通过培训进一步坚定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应作为培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首要条目。(2)师德为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培训课程标准应培养辅导员具备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通过培训将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3)学生为本。辅导员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能力。因此,培训课程标准应强调辅导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实践取向。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辅导员的职业行为可以概括为现实生活中与学生的交往,并在交往中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辅导员职业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辅导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源于实践也归于实践。这一点在培训课程标准中应充分体现。2.设计思路。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应当详细阐明如何依据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培训课程目标,如何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大纲,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

(二)培训目标和内容

此部分包含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实施建议。1.培训目标。《职业能力标准》规定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并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凝练为九大职业领域。依据上述规定,培训课程标准的一级目标可设计为“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可迁移能力”三部分。“职业素养”一级目标可分解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两类二级目标,“职业能力”一级目标可分解为职业能力标准中规定的九类能力,“可迁移能力”一级目标可分解为“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四类二级目标。每个二级目标以下再分解为若干体现辅导员职业行为的三级目标,每个三级目标由若干培训专题构成。三个层级的目标和培训专题构成培训课程目标体系。2.培训内容。辅导员培训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政策文件规定的辅导员必备政治素养和理论知识,同时也应重点围绕“辅导员实际工作中面临哪些挑战”、“辅导员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识”等问题,科学选择和组织与辅导员职业实践相关的价值观、概念、原理、技能、方法等课程要素,编制培训课程内容框架,为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培训课程的精细化开发提供指导。

教育辅导培训篇4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质量与数量互为消长,学生层次也更加复杂。再加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为适应新形势,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切实维护高校稳定,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辅导员的继续教育。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总体上说是比较好的,特别是近年来一批年轻、思想素质高的教师走进辅导员队伍,他们业务水平高、思想开放、改革创新意识强、勇于开拓,渴望干出一番事业。这给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活力。但从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来看,仍不容乐观。

1.学历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根据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是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且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是本校刚毕业留校的学生。与高校专职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学位相比,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相对偏低。这一现状与教育部要求的在2000年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应达到40%的差距还很大,短期内要达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后,大部分专科学校合并到本科高校,中专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2.知识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

在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社会生活内容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他们所接触的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老师、教室、书本等等,而是非常广泛的社会。在新的条件下,辅导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进程中具有权威性的影响作用。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除了需要辅导员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和高深的思想水平外,还需要他是一名知识结构完善、各方面才华出众、有一定特长和爱好的复合型人才。而实际工作中,多数学校的辅导员都是直接从本校毕业的本科生中选留,他们虽然在学生时期做过一些社会工作,但毕竟是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社会科学的学习与社会工作的训练,因而存在专业强而其他方面弱的缺陷,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2]

3.辅导员角色多元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整天陷于事务性工作当中,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工作,事无巨细,只要是和学生有关的事情辅导员都要去管。这一多元化角色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深感知识落伍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急需通过学习来更新观念和充实知识,但由于这种多元化角色往往不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因而没有时间认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对各种进修学习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近几年各高校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在辅导员的配备上却无明显增强,同《规定》中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不低于1:200相比,有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竟高达300或400人,繁重的工作量影响着辅导员的继续学习。

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病症

1.培训体制落后

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主要是学校行为,培训经费基本上都是学校全包,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培训机制明显地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同时,部分高校和辅导员未能认识到培训既是辅导员的权利,更是辅导员的义务。辅导员的培训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及辅导员的聘任、考核、晋职相脱节,没有形成高校重视辅导员培训工作、激发辅导员自觉培训积极性的有效机制。

2.培训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辅导员聘用、晋职、奖励等方面对培训缺少硬性要求,不利于提高辅导员自觉培训的积极性。同时管理体制不健全,对某些培训环节,如进修学习、社会实践、参加研讨班或学术会议等,没有配套的管理办法,缺乏考核和质量保证体系,培训效益不明显,培训质量不高。

3.培训模式封闭、单一

过去对辅导员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依靠其所在高校、依托有限的经费进行的短期培训,其主要目的是对新任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仅仅解决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最基本的认识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思想愈来愈复杂,单纯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改变单一培训模式,形成面向国内外、面向社会教育行政部门的灵活开放的培训模式迫在眉睫。

4.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

当代大学生智商高、思维活跃、知识面宽、涉猎范围广、好学好问,作为指导他们健康成长的辅导员要取得学生尊重和信任,就需要有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这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研究人的相关学科知识。还要尽可能了解和掌握同学生学习专业有关的业务知识,建立和形成“图钉式”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生学习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成才需求。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仍局限在学历补偿、岗前培训、外出进修上,这些培训内容仅仅使辅导员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及有限的管理知识,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多元需求。[3]因此,应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培训专家型辅导员、跟踪国内外相关工作前沿、改善辅导员知识结构、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继续教育。

5.培训缺少保障体系

缺少保障体系,主要是指编制和经费方面。根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随着高校在校生数大幅度增加,有些学校却不按规定配备辅导员,造成辅导员严重缺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生工作正常运转,大多学校不愿意安排辅导员外出学习。同时,《规定》指出,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学生工作部)和院(系)双重领导。这种管理体制使全校学生工作一盘棋,加强了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但这种管理体制却在辅导员培训经费的落实问题上存在很大缺陷。院(系)的领导一般将培训专项经费用于专职教师的外出培训,他们认为辅导员的培训应该由学生工作部门承担;而学生工作部门属于行政职能部门,学校只划拨有限的办公经费,因此无法落实辅导员的培训经费,这样,两部门在经费问题上互相推诿,即使有外出学习机会,辅导员也很难成行。

改善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路径

1.建立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

对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理论教育也包括实践学习,因此要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考虑,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可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培训中心和重点高校,同时面向国外,建立一批以各高等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规模、多形式、有稳定协作关系的现代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根据《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教思政厅[2006]2号)精神,教育部拟建立一批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负责本省(区、市)内高校辅导员的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和高级研修,并且承担部分辅导员学位进修教学工作。[4]这批基地的建立将使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2.制定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设计

制定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必须坚持面向教育现代化,瞄准未来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前沿,立足未来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及业务素质上。理论联系实际,构建适应高校辅导员个性发展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针对高校辅导员的现有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及专业发展需要进行分析,可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类、学生工作业务类、心理健康教育类、文化艺术类、管理方法类等五个门类设置培训专题,并提出培训目标,使培训对象充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拓宽知识面,丰富信息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3.建立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

对高校辅导员的继续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并将其纳入高校师资培训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正规学历教育。学历代表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而言,学历越高,所拥有和掌握的知识越多,理论功底更扎实,对问题的看法更透彻,创新性更高,有利于提出有远见卓识的对策和建议。因此高校应鼓励、支持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并有计划地选派青年辅导员到相关院校接受高层次的正规教育。二是短期进修或培训班。《规定》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三是在职实践锻炼。对辅导员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压担子,加强岗位锻炼外,还要创造条件,增加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活动,有条件的高校在选拔组织出国考察人员时,可根据出国任务和性质安排这支队伍中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通过上下交流、岗位轮换、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为辅导员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5]

4.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工作要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并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辅导员继续教育进行严格考核,建立继续教育档案,作为辅导员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辅导员继续教育证书制度,把继续教育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是使辅导员继续教育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增加财政拨款,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增加。按照利益共享、义务共担的原则,改变过去继续教育费用完全由政府或高校支付的办法,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方式,确保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总之,重视辅导员继续教育,已成为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当务之急,应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07

[2]王晓霞.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自身修养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北京: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13.

教育辅导培训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培训体系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并吸收社会资金举办的一种国有民办本科教育机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以后,独立学院这种新型的办学形式首先在江浙地区崛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独立学院在全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愈十年。至2008年,在校生已达186.6万,占民办高校的53.4%,至2009年5月,中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的三分之一。在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时刻,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管理办法》,这是独立学院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的问题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独立学院因其资金来源、办学体制和机制与公办院校有很多的不同,使它一方面,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需要一支职业素质高、业务素质硬的辅导员队伍,两者的有效契合,才能保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健康、快速的稳步发展。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方面,独立学院现阶段发展的特点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自2005年至今,是独立学院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阶段逐步转变的时期,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录取的本科新生,毕业时要统一授予独立学院学士学位,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至此,独立学院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也进入了关键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特色化将成为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一本层次学生而言,三本层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薄弱,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自我管理能力弱。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更是为付出高额学费、代表学院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的第一直接提供者,因此,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等职业素养,更要有紧紧围绕独立学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相比较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办学历程短、校区新、学费高,大多数是年轻的校区,辅导员队伍缺少“以老带新”的经验传承,培训体系也极不完善,而且大多数独立学院最初选聘辅导员的目的,是为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招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以本专科为主,年龄层次也普遍在22~25岁。由于缺乏对职业的长期认同感,又找不到职业方向,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普遍呈现出了流动性大,极不稳定的状况。因此,目前的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现阶段竞争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科学规范、与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相适应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科学化、系统化是独立学院特色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前提

依据教育部24号和2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工作部门必须将辅导员培训工作作为中心重点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在培训计划确定前先行进行需求分析,确立目标,分层次、分方向、有步骤地实施培训工作。我们必须首先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来确保培训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辅导员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专门部门和相关责任人承担培训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工作。而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工作规范、有效进行的前提。如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的制定,培训的组织机构和实施方案设计、培训的内容和模块设计、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反馈制度,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的制度建设,等等。具体举例来说,培训效果反馈不仅是反映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的有效保证。因此,必须从培训效果的硬指标、软指标共同反馈培训的质量。鉴于高校和企业的不同,培训效果的硬指标可以设定为辅导员出勤率、培训内容的有效性等,软指标可以设定辅导员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上课方式、培训师上课风格的认可度等指标。每次培训结束后,一方面,我们都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分析培训中好的方面及不足之处,形成分析报告,以便在下面的培训中,加强对培训效果的控制;另一方面,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培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我们将辅导员参加专题培训的情况明确纳入到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当中,鼓励辅导员认真研究参与培训内容,并将培训的重要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能力。对积极参加各类校内专题型课程培训和各类交流型实践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辅导员将作为评优和外出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以此来有效提升培训效果,从而使辅导员培训工作能够科学化、系统化地构建。

三、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块化设计

1.围绕独立学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适应的辅导员培训目标

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只是帮助辅导员厘定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策略。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决定了辅导员培训目标也必须特色化,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架和培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有特色,最终将体现在对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教育服务工作的水平上,亦能促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特色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培训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有专门的工作领域;三是要强调专门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四是要有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培养的设施;五是要对职业能力有专门的测验和测试;六是要有过硬的专业团队;七是要具有企业家的创新进取精神。其中对职业能力有专门的测验和测试就需要辅导员获得相关专业资质的认定,才能从事相关的学生咨询服务工作。与此同时,获得相关专业资质认定也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激励辅导员朝职业化方向发展的有效策略。

2.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进行特色化的培训模块设计

除鼓励辅导员进修高一级的学位以外,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培训应该更强调实践性和与社会需求的融合性。南航金城学院积极探索独立学院辅导员特色培训体系,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施,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以模块化运作的培训体系。一方面,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辅导、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向为系统培训的着力点进行团队建设,每学期初形成专题培训方案,按学期对辅导员进行分方向的校内课程培训,在培训中实行学分制,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帮助辅导员系统的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让辅导员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选定自己的主修方向,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鼓励辅导员在该方向上进修高一级的学位或者取得相关的权威从业资质认定。另一方面,我们搭建了横向和纵向的团队交流学习平台,横向上建立辅导员年级组论坛制度,不仅加强了同年级不同专业辅导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帮助辅导员掌握各年级学生工作的共同特点及规律,而且能开拓辅导员的工作视野,汲取其他辅导员的成功经验,从而梳理出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纵向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辅导、人力资源管理四个职业发展方向组建团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为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和与企业社会的融合搭建平台。

仅靠简单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辅导员对培训效果的诉求,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性、经验性、业务型、开拓型等特点,我们在培训方法上还采用案例研讨、学术沙龙、《他山之石》简报制作、月讲评公开课、同行交流、走进企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发职业发展主题沙龙、地区家长会、企业家沙龙、校企合作见面会、辅导员暑期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型的学习交流平台,及时帮助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

我们在实施辅导员专题培训的同时,与相关专业资质认定相结合,为辅导员的职业通道发展开辟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在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专业资质认定过程中,采用了校内资质认定和校外资质认定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辅导员在通过校内各类专题培训取得相关资质认定的基础上,推荐其参加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省级和部级专业资格的认证培训,费用由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取得不同等级相关专业资质的辅导员可以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或者开展不同等级的相关专业的工作坊、团体辅导、咨询等工作,增强了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增强了队伍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构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修正模块化的培训体系内容和形式,方可加快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进程,让辅导员们在培训中提高素质与能力,掌握新理念和新管理方法,不断推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教育辅导培训篇6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态势良好

政策不断完善。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职责、选聘配备、培养培训、政策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推进了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培训不断拓展。分级分类大规模地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初任培训、在职期间的岗位培训、晋升职称职务的任职培训、从事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截至2007年7月,中央五部委在中央党校举办了14期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培训骨干教师1600余人;各省(区、市)举办了80余期研修班,培训学员8000余人。为了实施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中央和省市宣传、教育部门对近5万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教育部举办了1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培训2400余人;各地、各高校也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式,积极开展辅导员、班主任培训。

但是,目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够到位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角色不到位、身份不明确,严重影响其发挥更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对辅导员培训不到位、素质不达标,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一些地方和高校,没有像抓教师培训那样抓辅导员的培训,也没有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办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还没有纳入专业化视野,缺乏专业和学理支撑,处于有职业无专业、有岗位无学理的状态。同时,管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也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些高校没有把住选聘的“高进”关口,有些高校没有建设“优出”的立交桥,在实际工作中政策不到位、待遇不落实,严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高水平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

一批好的教师会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大学生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之一在于能不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好,特别是把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好。

强化“双重身份”。按照教师和干部的双重标准,像做好业务骨干和干部的选拔那样做好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选拔,新聘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是中共党员,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又要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学科专业背景、具有较强学术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班主任、辅导员,承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更好地为大学生解疑释惑;鼓励专职辅导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积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既用人格魅力又用学术魅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双向发展,多渠道输出。支持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长为职业型专家;搭建辅导员和班主任流动“立交桥”,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意愿,及时输送优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到校内管理工作岗位任职,到地方、企业、社会组织等处发展。

开展“双重培训”。强化职业培训,把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让其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确保任职期间上岗培训不低于40学时,日常培训不低于20学时,研修培训不低于80学时;坚持上岗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研修相结合,力争到2010年,完成在岗辅导员和班主任轮训工作,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加强专业培养,实施高校辅导员学位提升计划,力争在5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鼓励和支持他们长期从事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设立辅导员和班主任专业,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同时培养造就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等人才,做到专业培养、专业使用,彻底解决队伍难稳住的问题,努力建成一支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骨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

教育辅导培训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也经历了80后独生子女到90后新新人类的代代传承,学生性格特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生源出现了复杂多样的变化。在价值观多元化,学习网络化等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价值观也出现多种形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老师来说,他们开展工作的思路、方式必须发生改变,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制订了一系列可行的标准。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如何更好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首先要梳理出辅导员的基本职业能力维度,再根据维度构建有效的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的应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1)高校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导师。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带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就是培训学习。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非专业素养社团活动工作的关键点,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高校针对辅导员开展基于胜任力为突破口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能力。

(3)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切实可操作性的思路和理念。从学生管理的实际现状和目前已经成熟的理论相结合,提出辅导员遴选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的思路、措施、绩效评价机制,为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提供依据。

2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职业标准

为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工作挑战,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成为以后高校进行辅导员培训的参考标准和执行参照。本标准是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需要运用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以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为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遴选、培训、评价、退出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实施基于胜任力为特征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基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定位,将辅导员这一岗位提升到专家级别的水平;其次,也促使各高校完善基于职业能力的培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设,完善辅导员队伍遴选、培养、评价、退出机制;三是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提高指明方法和路径。四是通过提高能力素质,在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同时,提升辅导员职业自信心和个人价值。

2.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

(1)基础知识

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政策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2)专业知识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史相关原理;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相关知识;党团、班级建设的相关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困难资助、奖罚管理、心理干预、校园文化体验活动、社会实习实践、公益活动开展等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内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

2.2辅导员的职业标准

本文结合山西大学陈建文教授研究总结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与国家教育部2014年颁发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胜任力模型,整理成5个大项,20个分项,根据教育部文件初级辅导员工作年限在1-3年,应该初步掌握胜任力模型中的各项工作能力。中级辅导员工作年限4-8年,要求熟练掌握各项工作能力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系统的工作,能够承担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系统研究工作。高级辅导员要求工作年限8年以上,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针对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和研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辅导员胜任力职业标准如图2.1所示。

图2.1辅导员胜任力职业标准

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研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胜任力理论的出现将胜任力与“人”结合到一起,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方法。实践证明,将胜任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的选拔招聘、绩效管理和培训开发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针对辅导员培训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三级分层递进的培训体系,以国家、省、校分为三级。本文作者主要探讨的是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建设。

(1)两个核心--两个核心指的是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发展战略,这两者息息相关却有相互影响和制约。职业规划必须以高校发展战略为根本,而高校发展战略又需要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依据。

(2)三个层面--培训体系在规划上可以分为制度层面、物质要素层面、实施与评价层面三个层面。制度层即是培训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培训经费的使用制度。物质要素层指的是构成员工培训系统的教材、场地、培训设施等物质要素。实施与评价层就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筛选和流程、员工组织等。

教育辅导培训篇8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

一、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内涵

要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首先要弄清楚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内涵。所谓育人,笔者认为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思想道德品质和人生理想等方面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力量和一线人员,辅导员跟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了解最深,辅导员通过教书育人、日常管理、教辅服务等方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生理想的树立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辅导员一切工作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标都是育人。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要做好育人工作,辅导员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管理性相结合、服务性和人本性相结合,把育人作为工作的理念,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把学生培养成品格高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二、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辅导员的选拔有局限

首先,不少人认为辅导员人人可以做,人人能做好,对选拔和聘用辅导员比较随意;其次,国家缺乏专门的辅导员人才培训机制,导致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上陷入困境,选拔空间有限。最后,高校在选拔辅导员在选择和高校专业背景和学校办学相一致还是选择具备教育学、心理学背景人才这一问题摇摆不定。因此,要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个人品德优良、业务能力强,专业程度高的辅导员人才存在局限。

(二)辅导员的培训与培养缺乏力度

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定位不明确,对培训和培养不够重视,辅导员得到专业培训、社会实践或者学习提升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关于辅导员培训与培养的理念不明确,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系统,培训方式不科学,并且缺乏长效机制等等,这些都是束缚辅导员发展和育人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辅导员的考核与晋升存在漏洞

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考核一般采取学工职能部门、辅导员隶属院系、学生三个层次,对辅导员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的方式缺乏过程管理,对辅导员工作无法量化,精细化的要求无法考核、缺乏合理的问责机制等等。这种考核的明显漏洞容易造成对辅导员工作评价产生偏差。另外,辅导员的晋升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职称评定和待遇问题也缺乏对应的机制。

(四)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第一,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由于高校辅导员存在编制不稳定、待遇偏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责任重,职业认同感不足等,造成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研究表明,辅导员的职业寿命一般在4到6年,坚持在辅导员岗位服务超过8至10年的所占比例不超过20%。[2]大多数人把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当成自己职业生涯的过渡或者跳板,有机会就转行、跳槽。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过大,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同时也造成了辅导员业务素养一直处于不停的重复阶段,没有积淀,更加难以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不停重复的阶段,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成为空谈,严重制约了辅导员育人能力的整体提升。第二、辅导员队伍结构过于年轻化。目前,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其结构组成分布在30岁左右。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使学工队伍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上确实有其年龄上的优势,但是育人是一项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辅导员自身阅历的欠缺导致自己不能很好的指导服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培养学生成才成长的要求。

(五)辅导员育人体系较为模糊,工作重心出现偏差

辅导员育人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但是辅导员育人工作的职责范围、业务体系尚未健全理顺。一方面,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直接影响了辅导员在育人成才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繁重而琐碎的具体事务引起辅导员育人职能的发挥,容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偏差和对工作重心的偏离。另一方面,高校在对辅导员的使用上普遍表现为随意性、万能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规定不明确,学校的任何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分派工作,许多辅导员职责范围外的工作也需要辅导员来承担,如学生的安全保卫、宿舍卫生、课堂的纪律组织都需要辅导员来实施,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把辅导员当做是“万金油”,诸如专业评估、教务安排之类的事情也交由辅导员代职。这种对辅导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定位和混滥使用,造成了辅导员就是“救火员”、“保姆”、“传声筒”的职业形象,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应有效果,远远偏离了育人成才这一工作重心。

三、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一)严把入口关,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起点高

一支具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切实提高辅导员育人能力,在辅导员的选拔和聘用上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有较高的起点。为达到这一目的,第一,进一步细化辅导员选拨聘用制度,建立高校联动机制,完善辅导员资格审查,确保能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第二,在选拔辅导员时,要注意选择的范围要广,办学层次要高。这样便于学校在育人模式和育人观念上可以博采众长,学习提升。第三,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培养基地,推动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二)优化队伍结构,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基础厚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经验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而且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还要求这项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求具有创新性。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有较厚的基础,首先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资深和年轻想结合,辅导员队伍在结构上必须要有一定的纵深。发挥资深辅导员对青年辅导员在育人经验、个人人生经历上的“传、帮、带”作用,保证辅导员队伍具有创新活力和热情。这样有利于辅导员整体的育人能力可以在稳步中得到积累提升,避免固步自封,创新不足,回避经验缺乏,工作重复的困境。其次,应该吸收师德高尚、学生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教师加入到辅导员队伍,真正落实专兼结合,全面推动全员育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育人能力。

(三)建构育人体系,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目标明确

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努力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就必须有规范的育人体系,明确的工作内容和准确的工作定位来促进和保证辅导员工作任务、目标、重心以及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的顺利实现。要合理建构辅导员育人工作体系,明确规定辅导员工作内容,准确辅导员工作定位,必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辅导员育人工作必须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辅导员要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活动、文体活动和素质拓展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理想远大、道德高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无论是学生工作领导还是辅导员自身都要准确定位辅导员育人工作,始终把育人成长成才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发挥辅导员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一角色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加强学习,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空间大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加强学习,落实培训是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的关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对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和市场化给育人工作带来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育人本领。在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时代背景和全球眼光,在学习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育人的政治方向,除此之外,在信息爆炸时代,辅导员要主动占领网络这一新的阵地,学会利用校园网站、QQ群、微博、贴吧等,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拓宽育人的渠道和空间,加强教育引导学生。

(五)落实培训,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平台宽

在辅导员培训方面,笔者认为首先是要解决是建立规范的辅导员培训制度,确保辅导员培训落到实处。首先,在制度和法规上保障辅导员的培训时间、内容、经费,高瞻远瞩,打造稳定的学习型、发展型辅导员队伍。其次,辅导员培训需要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对辅导员的培训要以提升辅导员思想境界,增强职业认同感,确立育人理念为中心。最后,辅导员培训要注重实效,保证质量。在培训的内容上,始终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个人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教育等育人核心内容,以掌握教育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与创新,在培训的方式上要开展形式多样、专题培训和研讨实践相结合,系统培训和短期进修相结合,积极调动辅导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保证辅导员培训质量、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和教育智慧的培训目的。

(六)规范考核机制,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动力足

辅导员育人工作内容上有了明确目标,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细化辅导员考核流程、是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只有通过规范的考核机制,按照《规定》要求,落实辅导员职称评聘待遇,免除辅导员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育人工作的积极性,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有足够的动力。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配套的方案,确保辅导员有广阔的施展舞台,有良好的发展舞台,有晋升的希望,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事业化的发展,这是解决辅导员前途和出路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必要动力。

参考文献:

教育辅导培训篇9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5.010

abstractteamofqualityofuniversitycounselorsisrelatedtothecultivationofthecollegestudents'quality,relatedtothelong-termdevelopmentoftheschool.acontingentofprofessionalcounsel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developmentistheinevitablerequirement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underthenewsituationandtheimportantguarantee,clarifythecounselorteamprofessionaldevelopmentisthebasicconnotationofthebasicpremiseofcounsel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alyzingthewayofprofessionaldevelopmentistheinevitablerequirement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counselorteamspecialization.thisarticlefromthedefinitionofthespecialization,thispaperanalyzesonthefactorsoftheconnotationofthecounselorspecia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path,expectedtocounsel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tomakesomenewthinking.

Keywordscounsel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各大新闻媒体和学术期刊都有论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就设立了政治辅导员,最早可以追溯到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配备了第一批政治辅导员,负责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到1952年,我国正式建立了辅导员制度,1961年,中央还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要设置专职辅导员,立即实施。可以说辅导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也是该职业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

1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此有不同的见解。首先,要理清专业化的定义。专业化指的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段时间范围内,逐渐达到业界标准、成为专职工作者并获得相应职业地位的过程。那么何为辅导员队伍要向专业化发展呢?总来的来说可以从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入手。广义的理解是指辅导员必须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基本能力储备,包括专业背景、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等;狭义的理解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毕业于专门的辅导员专业,或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通俗地说,辅导员专业化是指经过专业的选拔和培训的人员走上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也是多方面的。

辅导员的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专业化的工作,是集教育、管理、研究与服务于一体的复杂劳动。辅导员的工作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因为辅导员不仅要做做好管理工作,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形式与政策教育、健康辅导训练、安全教育、党团活动等等,所以这一角色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也不同于行政人员,辅导员是集研究、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有较强的政治理念。大学辅导员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专职辅导员必须是一名中共党员,大学辅导员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理念,在处事原则上务必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根据教育部第24号令的要求,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第一标准与要求就是“政治强”。从某种角度上讲,辅导员最初的角色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简单地说就是革命宣传员、教育者,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学生更需要正确思想的引领者,所以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也是必须的。因为辅导员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在思想上对辅导员必须严格要求,所以较强的政治理念是选聘辅导员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是要有专门的培训培养课程与设施。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习得的,所以专门培训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有岗前培训,还要有在职培训培养的相关课程与设施。教育和培训是专业化的关键,第一批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于2007年建立,①这些基地主要是用来承担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培养、专业的辅导教育、研究等工作。随后各省各所高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培训活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辅导员在思想方面、能力方面、知识与技能方面都要不断提高,才能足以教育好引领好大学生。所以,对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不能停滞不前的,要时刻保持学习提升的心态。例如,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要把好思想这一关,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技能、专业资格证书都是选聘的参照,选拔之后还要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参与比较好的研讨学习,挂职研修,在职读博等都是培训培养辅导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帮助辅导员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的知识面也是极广的,所以完善辅导员的知识体系,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培训与学习。

2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2.1专业化的管理机构

由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很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还不到位,存在管理缺位和多重管理的矛盾。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合型的复杂工作,设计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受到众多部门和岗位的约束和领导,这就加大了辅导员队伍的管理的难度。另外,我们国家各高校对辅导员的长远发展规划上还有欠缺,很多辅导员入职或者工作多年后,很难寻找发展空间,这给辅导员自身的心理造成了较大负担,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所以,专门的专业的管理机构设置势在必行,对于辅导员的入职管理,在职培训、选拔、考核、晋升、转岗等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管理。教育部也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立,这些基地主要是用来承担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培养、专业的辅导教育、研究等工作。美国很多高校还设立了学生事务管理协会,定期对辅导员的专业道德、专业职业等发表意见。所以说,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管理机构。

2.2专业化的评价标准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对象是灵活多变的个体,辅导员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对辅导员的考核也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对其综合评估不仅要参考其教育管理工作,还要看其学术科研工作,更要看其思想政治理念是否正确,考核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多种指标,而不能一成不变,或者按照任课老师或者行政人员的标准去考核辅导员。综合起来讲,可以从主观表现和客观现象进行双向考核。客观标准主要指定期对辅导员专业资格素质的认证;主观现象主要指学生在辅导员指导下的发展状况。②高校要参考国外先进的辅导员管理机制设立专业协会,从而制定专业的合理的评价标准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通过提高辅导员的薪资待遇,福利条件、生活条件、评职晋升、培训培养进修等方面来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国家更要出台相关政策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机制,从而达到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当然,专职辅导员同时也应该时刻保持党员先进性,坚持党的号召与引领,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内涵,赢得广大师生以及社会的认同和信任,从而获得更高更好更完善的专业评价!

2.3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辅导员的要有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培训辅导员也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培训机构、专业化的课程和教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并不是没有选择地参与各种培训,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更不是随随便便听几次所谓的“专家”讲课。培训辅导员的培训者首先要有与辅导员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并且需要熟悉辅导员工作的方式与方法,需要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对象与过程,更需要辅导员工作的真实体验才能培训出更好的辅导员,才能建设更好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的培养培训需要把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需要把前人的工作理念和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和传授,因为辅导员工作需要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简单地灌输和不会融会贯通也是难见成效的。为此,国家已经成立了很多专门供辅导员发表理论思想的刊物,设立了培训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机构,还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做成了全国性大规模的赛事,有的高校为了提升辅导员的研究层次,还设立了辅导员、辅导主任、高级辅导主任等职务,从而调动辅导员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的信心。这一切虽然有待完善,但是足以见证国家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的重视,想方设法培养一批专业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与国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与建设相比较,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建设还处在基础发展阶段,需要向发达国家不断汲取经验和方法。例如:美国教育理事会早在上世纪就设立了教育理事会,对高校学生的事务进行专业的管理与引导,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在上世纪中期就增设了学生事务专业,该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基本成了学生事务领域的佼佼者。密西根州立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的众多案例极具代表性,在世界上享受盛誉,同时,我们也可以参考美国学生事务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从而构建符合我国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体系。当然,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不是纸上谈兵,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储备、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化的教案教材,这些都可以继续细化研究以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建设与发展。

注释

①杨晨光.首批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确定[n].中国教育报,2007-09-30(1).

②梁家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6).

参考文献

教育辅导培训篇10

论文摘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研究和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这对于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要求。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密切相关。做好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研究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笔者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辅导员培训培养目标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手段。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使辅导员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也不是单纯地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而是要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使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势在必行。所谓“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掌握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1]。这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律、特定的工作职责和特有的工作手段,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专业理论和能够熟练运用其工作手段、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而是一项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且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培养。

所谓“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附带性的工作,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职业岗位[2]。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性要求。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要求,普通教师受到学科领域的局限,无法综合、系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而以上内容都是辅导员岗位的基础性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辅导员岗位具有不可或缺性,非专职不能做好,从业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非专人不能深入。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职业性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构成的层次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凸现,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政治方向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的事业,扎实工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紧密联系的。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提升。

总之,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明确了这一目标,也就明确了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

二、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主要路径

1.开展专业培训。多年来,各地高校积极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体系。[3]一是上岗培训。每年都组织新聘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优秀辅导员代表进行业务辅导。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初步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尽快符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日常培训。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一般高校每年都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项业务辅导或培训,组织他们听取形势政策报告、专家讲座,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三是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经常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具体指导。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常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危机干预、大学生管理沟通、大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学生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等专题研修,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学位进修。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高教硕士的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且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2.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在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系统理论培训的同时,着力组织和指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展现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4]。一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导师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领域,辅导员应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善于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理论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生生活领域,高校可以选派辅导员担任“学生生活园区指导教师”等,让辅导员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学生实际,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在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辅导员应兼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实践领域,辅导员应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的同时,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辅导员全方位、全过程地介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管理骨干的作用,并引导他们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如我校辅导员队伍在“建设新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引导辅导员们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学校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一些高校在开展百年校庆、本科教学“创优迎评”等工作中,辅导员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均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肯定。三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突击队的作用,并组织他们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着力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紧紧依托辅导员队伍做好校园稳定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种信息预警机制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预案,及时化解了各种影响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因素,同时也使他们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3.组织科研活动。在辅导员培训培养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工作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和课题攻关,以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此外,还应逐步提升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增强其学科意识,努力使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具备较为深厚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他们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针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行动研究型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相对于思想政治相关专业辅导员,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风险中站稳脚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团队合作。首先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要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多角度获取资讯,开阔自己的视野,释放工作热情,发挥创新精神,有目的地开展调研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对于年纪偏大的辅导员,要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发挥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将好的经验总结、凝练、讨论、推广,转化为科研成果。此外,年轻辅导员还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不同研究内容方面合作研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在整体上形成重理论研究的氛围,这样更加有助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5]。

三、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保障体系

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政策,办好培训基地,从而为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构建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提高认识,奠定思想保证。切实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首先就要端正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领导干部和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低教师一等”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倾向,引导辅导员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明确辅导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职业岗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只是“过渡岗”、“临时工”,甚至把辅导员当作“跳板”的思想,纠正重辅导员的使用、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引导辅导员确立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志向;三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特殊的专业性质,明确辅导员也应当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是缺乏专业性的“万金油”,甚至把辅导员当作一般人都能从事的“勤杂工”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培养、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并引导辅导员增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自觉性。

2.完善政策,强化制度保证。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推行辅导员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辅导员各项计划任何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奖酬的相对公平。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路,它决定着员工完成目标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奖酬资源,它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6]。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薪酬水平的定位要参照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的薪酬水平。再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严管、精育、优出”原则,逐步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学习培养机制和科学发展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奖惩分明,强化期望行为。高校要利用好奖励与惩罚这两个激励手段,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办好培训基地,搭建新的平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部自2005年以来列出专项经费连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的培训政策,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2007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会议要求,要尽快健全基地运行工作机制,落实基地培训计划,完善基地培训工作方案,展开基地各项职能,努力推动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使辅导员培训工作更具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激励着基地所依托的高校进一步做好本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良.关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于成学.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

[4]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