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13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种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2.创设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11.395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11.4,为什么约等于11.4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96-02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政治和科技的需要,学校应该努力为社会提供更有能力的贤才。为了能够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思考才能,老师的教育方式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个对思考能力要求偏高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而又有些笼统,不是很容易去学习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才能,才能参透其中的奥妙。如果能有效的将这种思维能力锻炼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可以在思维方面对学生产生有利影响,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高效的学习活动,同时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全面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教育模式,并对此提出几点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培育创新思考模式的重要性

所谓的创新思考模式,就是针对不同问题,自主思考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思考模式本身所拥有的机动性和广泛性,就要求当代高中生抛弃老旧的学习模式,利用先进的创新思考模式去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案。把这样的思考模式融合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去,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的同时,锻炼出自主思考能力,更加深入的剖析和解决问题。打破传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研究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模式。这样做不仅能够将高中数学中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化繁为简,也能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一些抽象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合乎高中生的好奇心理,不再去用传统老旧的办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利用创新的思维和崭新的角度去探索问题。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模式能够拓宽他们对高中数学的了解领域,持续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认知度,还能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高中数学与之前所接触到的数学学习不同,更难理解的同时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有很苛刻的要求。基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学生必然要参加高考,对此,学生和老师都有很大的压力,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安排还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这些都使得大部分学校忽略对高中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育。也就导致了很多问题的衍生[1]。

1、受制于原本的讲授方法

高中数学在其学习内容上与之前的数学有很大变化,已经不是初中数学那种只需要基本计算方式的学科。不仅在内容上更繁杂,而且更难理解。这就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也对学生在思考能力方面提出了更加苛刻的需求。原来老旧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学习内容的需要,一味地从单方面向学生讲授知识,不仅显得课堂氛围死板低沉,高中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也不强。不能将学生很好的代入到学习中去,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就会出现对老师所讲内容不理解、不爱上数学课的问题产生。

2、只将目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国家已经要求全国的教育部门都实行素质教育,可大部分的学校都只是片面、敷衍地履行素质教育义务。没有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方式,从整体上表现出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用来测量教师教育水准的主要依据。现在大部分的学校仍然在学生成绩上投入过多精力,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成绩而努力。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十分严重,老旧的思维模式得不到改善。很少有教师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中生的学习条件在各个方面得不到改善和发展,自身又严重缺乏自主意识。学习和老师没有对已经出现的教育问题实施改善,也没有去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作出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的教学问题上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2]。

三、培养高中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思考模式的具体策略

1、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才能

想让高中生的创造性思考模式能够很好地形成,首先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价值。让他们真切地觉得这种思考模式是新颖的、有效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愿意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去探究数学的奥妙,和老师充分互动,以此来达到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在这些问题得到改善之后,进一步地去引导学生锻炼出创新思考模式,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利用高中数学本身较强的条理性,来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逐步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使高中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积极去挖掘问题、整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和创新思考模式形成了有利的相互作用。

2、尽力探究创新思维模式的构成方法

创新思考模式的培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对问题产生思考,进而产生更加深入探究的想法。学生只有主动的对所学知识产生疑惑,才有去解决疑惑的想法,这就是培育学生创新思考模式的基本方式。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授课教学时,用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时常和学生讨论他们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该及时的、有理有据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些做法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考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成长。倡导学生不要被老旧的教育模式束缚,尽量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然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在课堂上也可以大胆的向老师提出问题和疑惑,课下和同学研究探讨。老师要积极配合指导,适当对学生给予肯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

3、联系生活实际多方面培育创造性思维

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源于对生活实际的思考,利用实践去证明理论,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学校和老师应积极鼓励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的机会。老师不能吝啬个人时间,应该对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作出表扬和鼓励。遇到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比如自己亲手制作几何体,在摆设时,老师可以给予建议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找寻有效的学习方法。类似的做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深度,还能锻炼出创造性思考模式,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4、采用新鲜的讲授方法吸引学生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高考是一项目前还不能废除的选拔人才方式,因为人口众多,相对来说,高考还是很公平的,值得实施的。所以这就导致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压力很大,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从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上作出新的改善。一味地给学生布置任务和作业,会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麻木的心理,只有靠多做题才能拥有理想成绩的错误思想。老师应该相应的为学生减负,尽量留一些比较具有思维发散性的题目,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结论:高中的数学因其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教学方式上存在诸多困难。只依靠老旧的教学模式去指导学生学习,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对数学的条理性、概括性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不能彻底的参透数学这一学科所蕴含的奥妙。由此可见,现代的教育发展模式还要大力改善,学校和老师要将素质教育重视起来,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对学习感兴趣,体会知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军灵.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78.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需要切实遵守并掌握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心理规律和心态,还应该全面考虑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着重强调从实际生活中出发,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将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成与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对它进行正确的解释与应用,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的意义。因此,在相关的教学当中对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妥善的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来谈一下教师应当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有关逻辑思维方面的常用方法

(一)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归纳是由特殊的个体向一般的规律进行类推。小学的数学中的运算规律与法则,大部分都是运用推理归纳出来的。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时候,教师通过“两个加数互换位置相加,所得之和不变”这个例子将结论推导出来。

(二)比较与分类法

分类是整理并加工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则是对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及不同点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法是人们思考的基础,有了比较才有分辨。分类与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综合与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中,综合指的是对所认识的全部对象加以联系并研究,从其整体开始对其本质加以认知;而分析是指将一个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知其本质。

(四)概括与抽象法

概括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全面综合为统一的整体;抽象则是去除个别以及非本质的属性,统一出公共的属性。例如,初学数学时,学生们都是依靠背诵或记住其组成方式来学习数学,如果教师举出其相对应的数学规律,学生们就能很好地并且很轻松地掌握数学计算。

二、对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妥善培养的作用

思维所具有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心理学上说,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且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相符合。逻辑思维是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升华。对大多数人来讲,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会对创造性思维产生影响,更对创新能力有所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一些高级的数学知识如质数、合数等,通过教具的演示与操作,可以令学生对这些内容更加容易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帮助。采取科学的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锻炼和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方法

学生只有认真去观察事物,对事物的认知才能更加透彻,才能主动去思考并将其升华为理性认知,可以说,想要创造首先要学会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了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根据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减少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促进小学生们提高观察能力。另一方面,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借助更多更直观的教具,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直观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们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更加清楚事物的本质。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占据中心地位,追求完美的教学,严格按照指定的教材和教案进行教学,并且教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教材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们的思维局限在了书本当中,使学生在解决遇到的问题时只会按照书本当中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发散性思维是组成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开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式,展开联想,自主地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想法与见解。

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相关培养措施

(一)重视合理地引出有关问题

问题能够引出思维,数学知识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师更好地发展和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通常来讲,小学数学都是借助于问题的提出来引发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频繁地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相关的数学课程进行设计

想要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数学教师就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的课程都精心设计,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研究,获得属于他的成就感。

(三)针对学生的特点发展逻辑思维并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解题方法不能过早讲解,应当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去正确引导其对知识点的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并且教师也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与解题方式,应该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式。而练习题可以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而设计出适合他们的练习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秋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04):38-39.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教育;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甚至有学者研究认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因此,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切实落实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现在,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自主、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能够改善学生学习内因,让他们能够更努力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特别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其内在动力,以及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从而达到学生想学、好学、乐学、自主学的目的。另外,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因素。但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能力探索出来的问题,教师决不替代;但凡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给予暗示。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活动空间。例如,笔者在讲乘法口诀前,就首先设计好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口算比赛环节,随机指定一名学生设计一道个位数的乘法题目,并要求回答者要在一分钟内完成。这时候,笔者抢答题目,利用乘法口诀很快地回答出学生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同样的,笔者也给他们提出一些浅显的乘法题,然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解答题目,效率很低,仅算出了两道题。

笔者高效率的解题速度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惊奇和疑问:“为什么老师会算得这么快?”此时,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已然被激发。于是,笔者顺势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所以才会算得这么快,同学们想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吗?”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后,就可以展开当天要学的内容。同时,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下,这节课教学效率非常高,学生也学得主动,思维活动也处于亢奋状态。

二、解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教学中数学,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及探求解题途径来达成。由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会调动其思维能力,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不断思考解题的一些方法,寻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与此同时,教师若能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还可以取得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效果。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进行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规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运用一题多变的训练,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一题多变的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启发诱导学生,使其获得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发现各类题型的内在联系,从而训练了他们的思维灵活性。这样一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既能克服其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还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运用、迁移知识,正确、快速、灵活地解答层出不穷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三、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变的行为倾向。独立思考分析,认真细心,井井有条……这些都是小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表现。教学中,笔者常常会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鼓励学生要克服盲目顺从的心理,敢于向老师和答案提出质疑。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长期以来,实践操作活动一直备受学生欢迎,然而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学生思维结合起来。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要求学生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四、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5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挖掘其学习潜力和动力,使学生自觉探索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聪明形象,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以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在花果山水帘洞中,孙大圣准备给小猴们分桃……如果把一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几只桃?可半个桃怎么表示呢?这下可难倒孙大圣了,同学们愿意帮忙吗?这样创设情景,诱导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从生活出发,引发动机,鼓励创新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创新也源于生活。进行创新教育应当从生活背景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比较感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如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84人,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学生搞清题意后,都会用分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这时候可以提出“我们都学过列综合算式计算了,我觉得综合算式计算简便,你们想想办法看这题用综合算式计算怎么解决呢?”此时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思考解题方法。学生对解决看似简单的用已有知识却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异常的渴望,不服气地不断试验,寻找各种途径,对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三、挖掘教材内涵,优化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1.设疑求问。“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不同的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障碍,把要传授的知识精心组织在引入兴趣的疑团中,让学生在试解疑团中主动探索,琢磨新知。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提出:“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有的提出:“我每年都过生日,为什么姐姐四年才过一个生日?”也有的问:“我在听天气预报时经常听到上旬、中旬和下旬这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听讲,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信息容量大、感染力强等特点,它能使教学内容集声、光、影于一体,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发挥想象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本人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两只小兔赛跑,小白兔沿着正方形的边跑了一圈,小灰兔沿着圆周跑了一圈,看谁跑的路程多。(此时,电脑显示两只小兔赛跑的动态画面)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要知道小白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依次闪烁四条边)那么小灰兔跑的路程实际是什么图形的周长?”学生齐答:“圆的周长。”(电脑闪烁)那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这样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激发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四、营造民主氛围、改变评价标准,实践创新

1.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权威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索的机会,把想到的想法表达出来,有机会去实践创新。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不能一上来就介绍“什么是分数?”而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生活中已有“1/2”等分数的经验,给学生空间去发现分数的意义。鼓励学生说出还知道哪些分数?即使需要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争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及时提出问题。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

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当前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摸索提升现代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引入现代教学思想,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情况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提供帮助。

一、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逻辑初中数学论文,都是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结论,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加大练习量,搞“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其中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出发.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直觉、想象、合情推理、猜测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数学教育就不仅仅是赋予给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发现性思维”。

二、运用多种教学工具,丰富数学课堂,吸引学生兴趣

各界教育人士对于数学教学创新的尝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使用ppt、投影仪、作业前置、分组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新型工具及模式来穿传统的知识讲授课堂。对于这样的创新,收效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学生被各式各样的新鲜点所吸引,变得乐于去主动接受知识,乐于去参与课堂互动,进而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完善自我。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到“实数与虚数”一课时,给每个同学发放了一张写着数字的卡片,然后要求同学们自行分为“实数”与“虚数”两组。在这样极具趣味性的游戏的吸引下,同学们纷纷主动参与进了课堂,不仅深刻记忆了课内的知识点,也沟通了同学间的关系,收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成效。

三、文理综合,化数学本身的枯燥为有趣

数学科目本身属于标准的理性思维,这对于初中学生这一群体而言,稍显复杂枯燥,而数学的复杂枯燥性也正是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学不好数学的一大重要原因。教育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提出了“文理综合”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即将文科思想注入数学题中,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有效条件下削弱数学本身的无趣性,更多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无理数时,我们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中,让学生画数轴,用画图的方法找出无理数的位置,这样学习变成了画图,让学习变得可操作可实践。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我们从我国的历史研究的脉络出发,展现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

四、掌握分类、转化的思想

初中数学中,分类思想是转化思想的基础,转化思想体现了分类思想的原则和要求,两者统一于思维转化过程之中。分类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中学数学概念的分析、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或习题的解答等常用到这一思想。像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弦切角定理的证明、有理数和实数的分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某些方程的解法等。分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对于变形后的方程,用两边开平方求解,需要分类研究大于0、等于0、小于0@三种情况对应方程解的情况。而符号决定能否开平方,是分类的依据,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2)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如: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的关系根据直线和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

五、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解法来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解法及其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最后教师让小组代表对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讲解概括.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些数学问题.想法与行动相结合,才可以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简单的数学模型,鼓励学生思考,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有效地锻炼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必须要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转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积极的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现代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创新进一步促进现代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玉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消费导刊,2010(7).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有效策略

数学是用学术性的语言把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概括成系统性的知识的学科,具有科学性、逻辑性、连贯性等特点,数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数学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靠数学思维,只有具备数学思维能力,才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现代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多观察学生的特点,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是针对该问题提出的几方面的建议。

一、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繁为简

数学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抽象化、理论化和学术化,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还是依靠表面形式来进行判断,对于抽象的知识,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感,阻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通过最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生硬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感知、感悟知识,学生才可以探索出数学学习的规律,形成数学思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能力。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具体化的直观图形来表达冗长的数学理论,教师要善于把图形和数字结合在一起,深入剖析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章节时,教师如果就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体积计算公式,而不通过图形来推理公式,学生就不能从内在联系上理解这个公式,在遇到同类的计算题的时候,只要条件有所变化,学生就不会做题了,即不能学会这类型知识的运用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实物的圆柱体给学生展示,在没有把圆柱体展开之前,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在把图形展开之后,就可以发现,圆柱体是有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大小相等的圆构成的,长方形就是圆柱体的侧面,而两个圆则是圆柱体的上底和下底,而且长方形的长久刚好是等于圆的周长。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实质上是计算该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时候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这个公式了。通过这样的数形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从视觉上了解多面体的构造,通过分解图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理出多面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后凡是遇到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都可以从容应对。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数学是一门充满问题、每时每刻都需要思考的学科,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反复思考,不断地检验,才能够一步一步地形成成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发散思维。

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课本的文字来传授知识,描述图形是怎样进行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的,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一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设置问题情境,在多媒体上放映一些关于图形变换的片段,比如,视频中,一个小学生正在折叠一个具有对称轴的图案,折叠了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刚刚好就是原图的一半。然后这个学生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折叠出来的图案刚好就是原来的图形的1/2呢,无论是东西、形状都刚好是原图的一半。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何这种图形具有这样的特性,还能够举出哪些类似的例子。通过这样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思考中,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深化理解了所学知识,渐渐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拓展思维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将用于指导实践,数学知识是从客观世界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理论,学习数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应用到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教学,不仅是小学数学的目的,而且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

教师除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学习数学,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数学的巨大作用和广泛应用,促进学生思考数学的应用原理。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工厂参观,去了解那些机械化生产的企业是如何运转的,数学在机械运转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计算和设置机械运转的速率,怎样的运转速度才是合理的。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浏览工厂的生产统计资料,了解企业怎样计算生产成本、总产量和月产量。这些计算的过程都离不开精确的数学公式,数学是一切计算、规划的基础,数学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了解数学,思考数学原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还可以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起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结语

数学教学是小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数形结合教学,善于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8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必须创设最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就离开了它的核心。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教师总是面向少数学生,而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受到“冷落”,这样久而久之这部分被“冷落”的学生思维就失去了积极性,养成思维惰性,说白了就是不爱动脑子。另外,有些思维性的问题不去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这样学生的这台机器就会生锈,也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学生的思维受到压制何谈思维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中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提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有的教师不注意传授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只强调学生掌握现有的结论,使学生学一个会一个、背一个算一个。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和套用,没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比如,上课老师讲的问题都听懂了,可学生自己动手做时就感到无从下手。这就说明数学教学把思维只停留在同一个阶段,再没有上升一个阶段,也就是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设计习题,缺乏考虑和选择,目的不明确,有的习题太简单缺乏思维性、有的又太难,学生无法解决,有的甚至与课堂所传授的知识相差太远,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起不到作用,反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针对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离开学生思维就成了无载体的东西,因此必须时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思维状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的"变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首先必须吃透教材,潜心研究《大纲》然后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和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3.精心设计练习,弥补教与学中的不足,增强知识巩固率,促进思维发展。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71-0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的自觉能动思维,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发散与集中思维互相作用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具有概括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论证性等各种思维品质相互结合、高度协调的特点。因此,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注重思维诱导,培养学生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注重数学提问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3.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意识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在证明命题时,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

4.调动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5.注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独立思维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6.关注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到学生中去,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激情的对话和语言,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体验这种学习中的成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话语,“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小秘密!”……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评价,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逐渐地喜爱上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

二、善于运用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三、重视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点,凭借实物、模型、操作和语言的直观,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直观的教学。“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操作是首要的第一步。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

一题多解是数学题解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分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六、优化练习的设计,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更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设计方式是针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设计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以突出思考性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