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十篇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十篇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28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3

关键词:人本主义;班级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1-11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1.人本主义

何谓人本主义呢?“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是起点,也是归宿,与“人”相对的是“物”。希腊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关于人本主义的最早表达。古希腊的哲学家确定了人本主义的基础,即人是所有的根本;也认识到了知识和德行对人的重要性,形成了“人是理性动物”的命题。中世纪确立了宗教和神学的绝对地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系统的人文主义精神,实现了“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一次又一次地澄清和确定了“人”的本体地位、人的核心地位。但是此时人本主义者也过分地强调了对理性的歌颂,此时的人本主义也被称为“世俗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精神预示着历史上的理性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的合流趋势(胡敏中,1995)。本文所论述的人本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即主张人文精神,确立人的本体地位,这与马克思人学理论倡导的关注“现实的人”,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的观点是一致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即对人的尊重不是以任何效益作为衡量的目标。

2.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概念界定

高校班级是高校的基层单位,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组织,是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及完成学生学业,增长才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班级建设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研究高校班级管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重要的意义。关于班级管理,有学者认为是“教师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也有学者运用管理学原理对将班级管理定义为教师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台湾学者将班级管理理解为班级经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班级自治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对班级管理的研究中对于小学和初中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和实务涉及较多,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班级管理的较多,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研究高校班级管理的成果不多。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在界定谁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班级管理的目标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我们认为高校班级管理的目标是班主任(班导师)和学生对于班级建设方向的设定和落实情况的总和。

3.人本主义与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二者之间的联系

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学虽是两个概念,但是同样充满人文关怀,这是对只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现代管理的追问。本文正是用人本主义理论分析当前各高校实行的班级管理目标。

二、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现实分析暨研究意义分析

1.15所高校调研的基本情况

我们分析了15所高校的奖励条例,详细分析了优秀班级奖励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从学校层面澄清班级管理的目标,经过分析,高校班级管理目标呈现如下特点。

(1)从奖项的设立来看,我们收集到的15所高校为奖励优秀班级设立了五四奖杯、优秀班集体、先进学风班(学风优秀班)、先进班集体标兵、先进班集体、“百佳”优秀班级、体育达标优秀班、各类竞赛先进集体等奖项,除此之外,也对表现突出的宿舍进行奖励。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奖励侧重于班级学风、宿舍管理、体育、科技创新竞赛方面。

(2)从评比的程序和条件来看,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定量和定性指标对班级进行考核,特别强调对班级党团建设、班级氛围、学习成绩、宿舍建设的考核,并通过严格的指标衡量其是否达标。

例如,全班学生自觉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班学生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其他教育活动,出勤率均在95%以上;班委会和党、团支部团结协作,富有凝聚力;班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班学生本学年各科(必修课、集中实践和限制性选修课)成绩优良的学生占70%以上;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2/3以上宿舍获得“文明宿舍”称号,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关系融洽;各种集体活动参与面广,全班学生体育锻炼达标成绩合格率在90%以上,优良率在55%以上。

这些条件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对优秀班级的期许,希望班级能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特别对学习成绩、文明宿舍评比、体育达标提出了要求。

另外,纳入考核的指标包括了班级优生率、文明宿舍率、体育达标率、优秀个人比率、重修率等量化指标,真正在评比中起作用的也是这些指标,所以从学校层面来看,班级管理目标的确立带有明显的功利和效益色彩。

(3)从验收的情况来看,班级管理目标的落实是通过考核实现的。在考核中侧重在班级建设中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素,强调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的把握;从验收的程序来看,有申报、中期检查、答辩验收等环节。另外,班级管理的执行情况是通过考核而达成的,在实际的评比考核中学习成绩成了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他指标在考核中弱化了。

2.围绕班级管理目标访谈的分析

我们以“你认为什么样的班级是理想中的好班级?你认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两个问题对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认定态度。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在学生看来,一个理想的好班级有以下特征:①团强友爱,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有凝聚力、集体荣誉感;②风气好;③班委负责,无私奉献。在班主任看来,一个好的班级的特征是:①有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②有凝聚力、战斗力,听指挥,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能收能放”;③学风好,班级旷课率低,优生率高;④实现自我团结、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班级,班主任不作过于细致的管理;⑤有人情味,班级同学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协作。

从以上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从学校层面来看,能完成学校和院系下达的各项任务、不出事、成绩好就是班级管理的目标,实际工作中由于如班团建设、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班风建设量化过程模糊,所以最终的指标就是学习成绩比较和班级成员是否违纪,即“成绩好、不出事”成了学校对班级管理所设定的目标和诉求。

对于班主任(班导师)来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无为而治”或者“无能为力”的情况。第一,觉得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当学会自我管理,班级也成为一个自组织,从而减少对班级的监管。第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对于已经形成的班风持默认态度,不积极地加以改变。第三,有些班主任缺乏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技巧,也会造成班级管理的效果不佳。对于学生来说,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受到学校制度和班主任的影响,会朝着制度设定的目标努力;然而更多学生希望班级是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友爱的班级。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的调整方向

1.从物到人的思想的转变

对于人的理解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命题,特别关系到对人性的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人性做了系统解释,包括“人性本善”及“人性本恶”及“人性不善不恶”,管理学的发展对人性的认识包括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假设。

那么在班级管理目标中对学生“人性”的认识又是什么呢?“90后”“95后”大学生更具有独立性,更体现个性,更注重平等,这些都与“人本主义”的理念一致。再看一下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的班主任(班导师)是否和大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否能容忍学生“个性”张扬。从班级管理目标来看,人本主义要求班主任(班导师)不能把学生设定为“学习人”,更不能将学生设定为听话的“执行人”;而是尊重学生作为“人”,是一个平等个体,而不是“物”,不是被异化的工作客体,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二者是平等的,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

当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班导师)最重视的是两头的学生,即班级学生干部和困难学生,而对中间学生的关注较少,因为两头的学生决定了班级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人本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心和尊重,传统的说教也是要避免的,平等的对话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人本主义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目标是学生和班主任(班导师)双主体,这与传统的班主任(班导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

2.目标管理体制下走出考核和量化的误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平台

目标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目标确定班级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但是是不是所有目标都必须通过量化的形式才得以实现呢?答案是量化指标下的考核制度绑架了组织真正的目标。

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班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是否能通过分数体现出来呢?一个班班委协作、为同学服务的意愿也不能通过打分的形式体现出来,或是通过ppt的讲述或老师打分的形式得以体现。目标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极为重要,但是关于量化目标笔者是不同意的,笔者认为,高校班级管理的目标应体现整体性,体现每个学生在这个集体成长的感受和班级是否为个人发展搭建平台。所以对于目标的考核和量化是没有必要的,而学校、院系需要做的是创造更好的目标管理平台,为班级开展活动提供场所、经费,提供班级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而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也要积极地探索更好的班级活动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8-32.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校 和谐班级构建 学生

[作者简介]宋艳(1972- ),女,吉林蛟河人,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赵明家(1973- ),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处处长,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长春13011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69-02

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向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①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群体呈现多元化个性追求、高教改革不断深入等方面深刻的变化,目前的高校班级建设仍停留在过去经验管理的层面。因此,在新时期研究高校和谐班级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和谐班级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把和谐的理念扎根于青年学生的头脑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多种文化观念激烈撞击和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他们对前途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和迷茫,道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噪音也隐约可辨。高等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班级是学校德育的细胞,作为承载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班级,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进而影响他们的未来。构建和谐班级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②

(一)构建和谐班级是合奏当代中国政治主旋律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大学作为党和人民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创新民族精神、引领社会潮流、左右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发展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责无旁贷地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到和谐主旋律的合奏中,通过和谐班级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具有和谐“基因”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构建和谐班级是高校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形成了高度集中、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明显的行政命令色彩,老师的传道授业也有硬性灌输的倾向。在繁荣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应该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着眼于学生成人成才及其未来的成功。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和谐心理、和谐思维、和谐意识及和谐习惯为重要前提来改造和创新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方法。班级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只有以和谐理念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渗透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之中,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感染学生,逐渐增加学生人格中的“和谐因子”。

(三)构建和谐班级是改善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现状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一方面需要我们以和谐班级建设为平台,通过风气的优化、氛围的营造、思想的交流、感情的沟通、团队意识的培养及学生经济、学习、心理等具体问题的解决,力争使每一个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和谐意识。

(四)构建和谐班级是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班级是大学生成长的最直接的环境,班级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学习风气都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和谐教育、和谐管理为工作主线,全面挖掘班级中的和谐资源,充分利用并正确引导学生向往和谐的热情,努力减少不利于和谐的负面因素,从根本上遏制有悖于和谐的不良现象,为广大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软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

二、构建和谐班级的原则

为了稳步有序地推进和谐班级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全员—基层”原则

大学生学习、生活在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一系统中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和谐班级建设在学校这样一个系统中进行,要卓有成效地构建和谐班级,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和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建设和谐班级的热心和热情。学校要统一思想、大力支持,辅导员、班主任要全心投入、积极引导,全体教师要步调一致,密切配合。

班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层,学生个体、小组、寝室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层。我们要脚踏实地,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基层,从培养学生和谐相处、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等细微的问题入手,逐渐增强他们的和谐意识,并防微杜渐,把有碍于和谐班级建设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个体—个性”原则

和谐班级建设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学生个体。从理论上讲,解决好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学生彼此间的不和谐就会得到根本性化解。构建和谐班级,要以充分承认并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而不是构建无差别无矛盾的整齐划一的集体。从价值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特质,即个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个性,就没有价值。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为学生天赋的拓展和个性的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只要学生的天赋不被扭曲,个性不被泯灭,他们的内在和谐就能得到保证。因此,班级和谐归根到底是个体的和谐,是个体人格中各要素的和谐,是个体多重角色之间的和谐。

(三)“民主—协商”原则

班级民主对于构建和谐班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主的模式下,班级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是广大同学的权利得到尊重的过程,也是民意得到集中的过程,更是同学们相互讨论,增进彼此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狭隘的个人偏见,增强他们的和谐意识和集体观念。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民主充其量只能照顾多数人的利益,满足多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不可能阳光普照,使全体受益。如果只采取简单民主的形式,势必会损害少数同学的利益,忽视少数同学的要求。因此,在民主之外还必须坚持协商的原则,通过与少数同学进一步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最终把其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班级主流意识上来,力争使班级所有的同学形成统一的意志,进入和谐状态。③

(四)“多平台—全方位”原则

和谐班级建设需要多种平台的支撑,包括教学、教育、管理,活动、实践等。和谐班级的实现,体现在班级成员和谐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学生的和谐意识包括和谐心理、和谐思维、和谐价值取向等内容。和谐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不仅需要理论灌输和教育引导,而且还需要管理的规约和实践的锻炼。这些平台既各具功能,又相互支持,构成了和谐班级建设的有机体系。

全方位是针对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班级的主体的复杂性而提出的。学生是一个可以被划归不同群体的实体,既要从心理、生理、情感、思想、生活、学习、升学、择业及就业等方面出发来思考他们的个人和谐问题,也要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室友关系、亲情关系等角度来考虑他们的角色和谐问题,还要从“优生”与“差生”的关系、“富生”与“穷生”的关系、不同兴趣爱好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所谓的“重点学生”与“一般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班级和谐问题。④

三、构建和谐班级的要素

(一)构建和谐班级,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班级的构成者,他们是和谐班级构建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和谐班级建设的内因。如果教师能够将广大同学对和谐之向往的自发性转化为一种道德的自觉性,学生作为和谐班级建设的主体将会产生巨大能动作用。学校应不拘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地矫正学生思想观念中有碍于和谐的负面因素,消除班级学生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心理和情感隔阂,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彼此认同,相互悦纳,鼓励他们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构建和谐班级,辅导员是主帅

广大学生对和谐有着一种自发性的向往和热情,但这种自发性的向往和热情只有转化为高度的道德自觉方能恒久有效。转化能否最终实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辅导员的引导。辅导员有义务为学生形成和谐意识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有责任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自己的和谐内涵,帮助他们化解各种矛盾和摩擦,驱散他们心灵上的阴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谜团。辅导员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在团队活动中得到健康的发育,使其协作精神和和谐意识在生动的实践中得到增强。辅导员既要创造条件让想学、会学、爱学的同学学得其所、学有所长,也要让其他同学在保证基本学业的前提下有所历练、磨砺和提高。

(三)构建和谐班级,专业教师是主力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应当充分认识主课堂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要以课堂教学的组织、教材内容的挖掘及其言传身教的影响,来增强学生的和谐意识。要利用知识体系本身的和谐来启发学生,要用和谐理念为参照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教学内容,要以和谐的方式引导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和谐思维,增强学生的和谐意识。

(四)构建和谐班级,校园人文环境是主导

校园人文环境一是指显性的德育文化,如校园内的设施设备和场景布置等;二是指隐性的德育文化,如校风、校训、校园精神。积极的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消极的文化环境则易诱使学生消极悲观、不思进取。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对学生的精神思想起着振奋和激励的作用。校园人文环境的大和谐,能够更好地促进班级环境的小和谐。

四、构建和谐班级的途径

和谐班级的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针对性地抓好组织建设、良好氛围、正面引领等整体工作,也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实际。

(一)塑造良好班风,引领和谐

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是凝聚精神的重要力量。塑造积极进取、民主科学、互助互爱的班风能够对和谐班级建设起到动力功能,良好的班风能够对班级同学起到同化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解功能,在班级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共识。⑤

(二)开展丰富活动,营造和谐

班级文化建设是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习惯、实现快乐学习的必要手段,是锻炼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班级主流价值观和核心凝聚力、实现良好学风建设的主导方式。⑥班级要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要拓展课堂、第二课堂、寝室、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和网络等阵地,开展以班委会、团支部为统领,全体同学都能参与的兴趣爱好类、文体类、理论实践类、学术类、志愿服务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班级成员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班级的整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呼吸、共命运”。实践表明,班级文化建设水平越高,班级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共识越容易得到体现。

(三)组建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保证和谐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联系辅导员和学生的纽带,一支朝气蓬勃的班干部队伍是和谐班集体建设的关键。⑦培养一群优秀的班干部,会使班级更有正气,更积极进取。因此选择班干部也要更加慎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抓好班级干部的思想教育,针对班干部的具体情况教育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理想,善于团结同学,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起模范作用,成为同学学习和纪律的模范。要尊重、信任班级干部,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摆脱保姆型的传统带班做法,要尽量创造条件,逐步由“扶”到“ 放”。辅导员要注意树立和维护班干部的威信,经常性地指导班干部的工作,关心班干部的发展。

(四)健全制度和机制,促进和谐

制度建设在和谐班级构建中至关重要。班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使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有章可循,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班级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⑧,健全宿舍卫生检查和上课考勤等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奖惩与学期综合素质测评结合的制度。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规范学生做文明人,做文明事,做集体中的和谐分子。

(五)关注个体和细节,全面构建和谐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管理本质上体现的是教育的服务性。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密切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深入研究工作技巧,关注个体的情感细节和生活细节,做到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个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始终坚持和发展班级养成教育,通过对特殊个体的关爱和帮助使其自觉融入班级,自觉将学校的校风校纪内化为行为规范,自觉认识到班级利益高于一切,从而促进和谐班级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②王海霞.构建和谐班级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56.

③代芳芳.大学班级管理研究[eB/oL].http://.cn/article/CDmD-10414-1011030793.htm,2010-09-31:30.

④朱桂文,张春英.论大学教育中的班级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17.

⑤刘国军.高校和谐班集体的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9(6):197

⑥李明.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156.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5

关键词:音乐专业正义关怀班主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76-01

音乐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特点、学习方式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比较难管理的班级群体[1]。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如何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加强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得到充分、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每一位班主任需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将正义与关怀情感融入到了音乐专业学生的班级管理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音乐专业学生具备的对班级管理造成困难的独有特征

1.1学生注重个性追求,自我约束力较差

音乐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专业的影响,使得其非常注重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这是艺术类学生所普遍具有的特征,这类学生往往对规章制度等条条框框的东西表现出不适应,不能够很好的遵守这些规定。因此,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思想自由,不受约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律能力较差的特征[2]。

1.2学生喜欢突出自我,班级集体意识淡薄

音乐专业作为一种艺术类专业,其授课方式往往采取的是小课形式进行的,同时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往往是采用个人表演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喜欢重视个人,突出自我,这种氛围逐渐侵染,导致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在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都以突出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团队合作,从而导致其集体意识及其淡薄。因此,导致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面对集体活动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冷漠、不关注,集体意识淡薄[3]。

1.3高考分数要求较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我国对于音乐专业高考生的优惠政策,导致音乐专业的录取分数低于其他专业。这就导致学习音乐成为了考入好大学的一条较为简单的途径,甚至有部分的学生是为了更容易考进大学,才去学习音乐。因此,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起点相对较低,且多数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音乐专业的训练上,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所忽略。由于以上各项因素,最终导致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融合正义与关怀的班主任班级管理

2.1在班级管理中坚持有关怀的正义

班主任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义,促使整个班级生活中充满正义精神,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提高其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但是在融入正义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在正义中融入关怀情感,坚持在班级管理中实施有关怀的正义,才是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要在班级管理中做到坚持有关怀的正义,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在班级管理中重视规则的正义性,坚持目的正义和手段正义的结合。在班级管理中,相关的管理规则的制定过程应该是正义的,其执行过程也应该具备正义性。因此,有效的班级管理规则是在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而产生出来的,并且在执行过程中采取正义性的程序。这样才能够使全体学生感受到充满正义的班级生活,从而愿意去遵守班级管理的相关规则[4]。其二,在班级管理中注重规则的同时,也要注重关怀和理解学生,坚持正义中带有关怀。在班级管理中融于有关怀的正义,不仅仅能够实现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促使学生遵循美德,更重要的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的思考。带有关怀的正义应用于班级管理中,有助于创建一个允许学生说实话的安全班级管理氛围。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活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依照权威的要求而进行学习、生活,而是敢于对权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2.2在班级管理中坚持有正义的关怀

班主任要想通过班级管理来为学生创建一个稳定、健康的班集体,不能够单纯的依赖正义的规则、制度,还需要依赖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感情。而这种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的培养,就有赖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有正义的关怀。班主任在实施关怀情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可过度的对学生进行关怀,从而干扰学生的日常生活,反而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管理效果。这种融入正义的关怀应当是有合理的价值立场、遵循正义原则,符合学生需求的关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有正义的关怀是,要注意这种关怀应该是具备不偏不倚及普遍性特征的关怀[5]。

因此,班主任在融入和应用有正义的关怀的过程中,要明确关怀学生并不等于溺爱、放纵和完全顺从学生,也不是对学生进行事无巨细的干涉、控制;对学生的关怀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和、尊重和正义原则的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平等开放、正义条件之下的关怀,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怀情感,从而促使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使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3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融入正义与关怀情感,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情感的感受性,同时还能够提升班主任的情感能力,使其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更加游刃有余。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有效地运用正义与关怀情感,显著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质量,促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健康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肇基,郑毅生.高校特殊专业班集体管理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

[2]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3]蔡晔,吴跃华.论音乐专业教学中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9).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基本原则逻辑路径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实际上是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按照这个逻辑,班级文化的涵义即在班级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对班级所有学生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的文化综合体[1]。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凸显了自身的特点。按照班级文化的所属对象,包括幼儿园班级文化、小学班级文化、中学班级文化、高校班级文化等。

目前,学界对高校班级文化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例如,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的全体大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工作中形成的,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思维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等文化综合体。它的外延内容丰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班级物质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基石,班级精神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灵魂,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行为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人本化原则是“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劳伦斯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中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也就是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本化原则”,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充满人性化和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的一切活动或工作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又要适应现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与教师的合力引导。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进行扎实的专业积累,主动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或思想困惑,合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治理思路的具体延伸。高校作为承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因此,民主化原则必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在班级形成一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活力。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这就要求以符合现代管理需要的民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主角。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有别于中小学班级建设与管理,它的性质决定了在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参与实践,使自我成长需要与学校管理制度保持和谐统一,形成符合班级大多数成员的班级文化。

(三)创新化原则

创新化原则是“改革创新”的时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任何迟滞不前的事物,都将湮没在充满变化与活力的当今社会。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顺应时展要求,坚持创新化原则,以创新的态度和思维超越已有成果。换句话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创新意识浓、创新能力强的班集体,打造有利于培育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班级文化[3]。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顶层设计,借鉴高校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班级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进行班级个性培育,充分展现班级独特的班风学风和价值取向,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另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除了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外,还要根据理念思路开展好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径

(一)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衡量一个班级及其成员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学风是班风的核心,一个班级的学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水平,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因此,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华,对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优秀的高校班级文化从根本上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驱力,在高校班级所有成员中宣传和弘扬诸如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甘于奉献、乐观拼搏等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增强班级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其次,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意味着学无止境,在高校班级范围内营造爱学习、擅学习、懂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班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将积极实践与敢于质疑相结合,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形成班级优良的学风和班风。最后,要凝聚班级成员的正能量。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诸如快乐豁达的心态、坚定专注的精神、团结有爱的氛围等,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精神家园对于个体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都极其重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班级及其成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塑造大学生在校期间共同的“家”。“精神家园”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及组织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寄托地。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从心理知识辅导、心理环境营造、受挫能力锻造三个方面合力共建“精神家园”。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知识辅导。“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因为各种差异,它的层次和等级也存在着差异[5]。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班级及其成员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辅导,使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他人,科学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们自主克服各种不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是高校班级精神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精神家园的完整度。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心理班会、寝室装扮、心理活动等途径从班级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在环境等方面,积极营造和谐的、充满责任感与荣誉感的班级氛围,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最后,通过心理知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等,要努力锻造班级大学生的受挫能力。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心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90后”大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但感情和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差,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人文精神关怀,促进精神家园建设。

(三)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是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兴起,传递先进文化的同时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对高校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的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或许丰富多样,但概括地讲,高校班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班级大学生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在班级成员内树立团结一致、共同促进自身健康而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主动参加班级、院系等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发挥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虽然由师生共同建设,但班级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综合体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体系。因此要充分调动班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内在需要,使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在集体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最后,要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由班级中有威信和能力的大学生人群组成,在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动力作用。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导班级学生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指导他们在班级事务处理与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本,经常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班级人际网络,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此外,还要以班级学生骨干培训为基础,不断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打造和谐、团结、服务、创新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林运清.关于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4]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7

[关键词]生命视角;小学;文化建设

一、生命视角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生活、学习的真实反映和历史和积累沉淀,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和要求。理想是人们生活的精神生活体现,它是人类精神的承受框架体现。任何的一种文化都要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理论、独立的生存方式和方法。

生命视角与教育相关联,所赋予的便是更重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他是学生与教育的重要沟通桥梁,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学习知识,教师可谓是他们的第二个母亲。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还不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还很肤浅,对未来的憧憬还刚刚构建起来。透过生命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更深刻的去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生命视角来实现教育进步,对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二、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对教室进行静态与动态的相通布置,彰显出小学学生的青春生命活力。通过加强各项特色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参加特色活动过程中释放出生命的本意,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1、生命视角是平衡与美丽的环境殿堂

生命视角重视的是平衡、美丽和纯净,它不仅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活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延伸。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坚守课堂、坚守讲台、坚持自己的教育风格,为小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属于他们的美丽的、纯净的学习环境,让课堂成为他们心灵流动的乐意,更加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智慧与知识的成果,让营造出的教学环境成为供学生学习的殿堂。

2、生命视角是诗性与灵性的相融合

生命视角推崇的是一种诗性与灵性的美丽的相融合。小学教师应当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蘊作为其教学中诗性的支撑,以其高超的教育智慧为其教学中的灵性支撑,诗性与灵性两方面往往都来自于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拼搏与思索所取得的。

3、生命视角是激情与生命力的体现

生命视野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完整体。激情与生命力才是生命视角下所真正要体现的东西,将它融入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加强,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提升。

4、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小学班级文化具有一种较为隐性的教学力量,订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班级所特有的班级风貌和精神,而且这个班级所具有的独特风貌和精神,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某种形式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以及思考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会培养出具有独特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优秀学生。

5、生命视角所赋予教育的意义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小学班级的全体成员,营造和创新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文化制度和文化关系等,通过文化气氛的影响力,对班级内部所有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培育等一系列的影响活动。它是在小学班级成员处于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中,并营造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利于班级文化发展的一个文化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应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那么纯净而美丽,这些才是一名教师在生命视角下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诠释。

三、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它也是完善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研究、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把日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高度,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对班级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彰显出学校及班级所具备的特有的教育风气和生命

张力,发掘当代小学生的个人特性、培养现代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拓展学校小学生对生命本然的理解和知识,描绘出小学生对生命感知的色彩,班级文化的建设还为学生营建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家园环境,让学生的生活更具生命力和朝气。

总而言之,在生命的关怀下,在生命的视角中,让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年轻生命力,张扬现代学生个性。在学校建设的特色生命活动中,体现出生命的本质;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体会生命的色彩,生活的本源,构建绿色家园;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生命力,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让生命的视角充溢到整个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的指导和调控的双层意义,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生命视角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家胜.谈谈班级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2007年.

[2]厉江萍.建设班级文化与提升学生品位[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管理;意义

职业院校中的班级不仅是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基石,更是学生迈向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发展的驿站,对职业院校学生提高知识技能和水平作用重大。因此,职业院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业院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引领班级的共同理想建设。托克维尔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集体,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集体没有共同信念,就没有一致的行动,就会是一盘散沙,构不成集体。尤其是要建立一个欣欣向荣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必须用某种先进的思想把全班的精神武装起来。因此,在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倡导全班同学集体参与,共同制订和修订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班级共同理想,并进一步将这种共同理想渗透于班级管理过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三个价值方面为职业院校班级共同理想的建设指引了方向:第一,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有共同理想信念、共同价值目标、共同奋斗拼搏的班集体。第二,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方向出发,正确引导班级发展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建立自由、公正的班风,实现同学之间的和谐相处。第三,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出发,明确学校、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2.指导班级的核心文化建设。班级核心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和血脉。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班级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认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创造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精心组织一系列诸如“传统文化进班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向青春致敬——我们的核心价值”班级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同时开发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校园网等网络文化新阵地,积极搭建核心价值观培育平台,精心培育班级核心优秀文化,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创建优秀班级核心文化。3.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职业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知识丰富、理想信念坚定的优势,在学生中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及时疏导网络舆论,引领社会主流思潮,营造良好社会风气[1]。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教书育人中,学习和聆听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选、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张莉的先进事迹,强化价值观的榜样示范,为教师指明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向。4.凝聚班级的管理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班级力量,引领班级健康发展。要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就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熟悉学生生活,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解他们所需,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班级活动,逐渐形成团结向上、生机勃勃、勇于拼搏的班级精神。此外,班主任还要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目标,明确班级发展方向,精心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诚信、友善等各种优秀品质。在组织各类活动中,班主任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平等、公正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进而形成班内良好氛围,促进班内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也要注重以身作则,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自己的文化知识,时时刻刻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信任你、尊重你、支持你,凝聚班级核心力量,班集体才能和谐、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意义

1.指导班级的德育课堂建设。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德育建设对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在班级管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要注重内化于道德教化、外化于制度规范。在道德教化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建设作用,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逐步增强班级管理的德育效能。在制度规范方面,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的学风建设中,使本身相对抽象的价值观念能够转化成具体的班级管理制度,逐渐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班级管理的道德重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强化德育的个体功能,加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友善互助的道德情操。此外,还应该完善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内容体系,加大德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有步骤、有计划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最终实现价值观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德育课堂效果。2.培育深厚的师德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是培育师德最深厚的土壤。职业院校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帮助学生追梦、圆梦,指导学生成长成材,进而在校园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土壤。加强师德建设,坚定教师信念,规范师德品行,这是由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技术创新的使命,对教师的思想水平、道德境界、价值立场有着较高的要求。正如同志所说,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塑造良好师德师风,才能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作者:杨华枝单位: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9

【关键词】班级文化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22-02

班级文化建设对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能力来说,无疑是催化剂,也是强心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成绩,不可否认与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依据此前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会得知,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极其重要。

一制度建设,是提升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的动力源泉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动力。离开制度建设,班级文化也就杂乱无章、涣散无序,也可以说“没文化”了。一个大学生班级没有了文化,这个班级怎能与“大学生”相提并论?一个高职高专大学生班级没有了制度,拿什么来促使学生形成“自觉”?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合理规范的班级制度是高职大学生班级的灵魂。

1.班级管理与评价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人人皆晓,可经历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的大学生,早就梦想着“自由”和“放松”,但他们并不反对“班级公约”习以为常的规定。只是在遵纪守法的同时,当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舞台,而高职学生需要的空间和平台又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有四条:有特色;易操作;不空范;有实效。因而,“班级公约”这个名字是可以多种形式呈现的,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检查园公约”、2011级临床医学4、5班的“梵净山医院·武陵卫生院特色班集体行为规范”等。

为了激励学生爱学、爱动、善思、善比的激情和风气,探索建立了《素质量化评分考核细则》,将在校期间的活动及可能发生的违纪行为归类,制定了量化评分标准。由纪律委员负责记录,干部通力合作,全员监督,每月公布一次评分结果。该结果直接与评奖、评优、评先、评助挂钩,并规定无扣分者,优先参评,扣分大于10分者,取消当年“四评”资格。以此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追赶比拼的“自觉”热情,在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氛围中,提高综合素质。

2.干部遴选与培养制度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架,是班级发展的内驱力,是同学们与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的桥梁。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就应成为坚硬的骨架、强大的内驱力和牢固的桥梁。因而,建立一套科学的班干部遴选机制是辅导员的首要任务。当然,这需要辅导员敏锐的洞察力、细微的辨别力和经验积累。在新生入学之初,组建临时班委会,作为考察干部综合素质且又“不得罪人”的措施,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临时班委“执政”期间,辅导员应多走到学生中间,无论教室召开主题班会还是寝室沟通交流,都是物色优秀干部候选人的良好机会。通常在国庆放假前夕的班会上,告知同学们干部设置情况及其竞选标准。长假返校后第一次班会上公开竞选,邀请有经验的辅导员及学生会干部作为嘉宾评委,竞选成绩由演讲成绩和现场提问构成。当新干部上任后,确定一个月为试用期,各自拟定学期工作计划,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试用期间,辅导员要给予干部足够的信心,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耐心指导,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使其不断成长、成熟、成功。

3.党员培养制度

培养学生党员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和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党员应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先锋模范的代表,因而严格把握好团员推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重点对象培养环节是关键。(1)遵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成熟不发展”的规律,确保党员发展质量,而不是数量,既不揠苗助长,也不“压苗不长”。(2)重视思想和行为上入党,而不是简单地从组织上入党、把入党作为终极目标。(3)用制度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公正公开的风清气正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因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的变化而改变推优和发展的对象,更不能出现“入党是干部的事”这种不良反应。(4)给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更多的关心和指导,使之熟悉《》的基本内容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能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解决的实际问题,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开展特色班级文化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的有效载体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调节剂。活动内容及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活动和专业素质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只是活动的开展不应以强制为手段,不应以形式为目的,也不应以数量为标准。

1.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围绕专业的“中国梦”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校内集中开展,还是校外分组进行。(1)开展

爱国主义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围绕主题畅所欲言,或是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图展或影视片等,都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开展诚信主题班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发言,发表看法或讲实例,使之一进校就明白“诚信”的重要性。(3)理想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一开始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指导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坚持认真执行。(4)开展“四项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热爱生命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励志成才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学会珍爱生命、正视困难,学会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学会规划人生、健康成长成才。(5)安全教育及学校规定的其他主题班会。

2.贴近专业、贴近基层

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校内,首先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内,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有清晰的认识,并在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下得到顺利实施。其次,开展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服务活动,如医护学生可以测血压、体检及推拿等常用技术服务;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为师生安装和维修电脑等。此外,开展专业相关命题的辩论赛,对于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校外,主要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只有专业服务,才有特色效果。如利用暑期到乡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周末进社区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或健康知识宣讲,寒暑假进企业开展专业见习等,从而使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胆量和技术、检阅了学习成效、提升了思想境界。

3.注重素质、注重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和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高职高专学生素质应该包括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流于形式,而忽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各班自行组织的活动,也应倾听同学们的心声,认真分析活动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不能只图“热闹”,而浪费人力、财力、物力。高职高专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因而在开展活动时,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应结合专业特点及其发展需要,以便“做活动”和“练本领”实现双丰收。如立足专业,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基于优势,鼓励申报学生科技课题;注重创新,扎实开展创业大赛或各种挑战赛。相反,有些高职院校,既想搞点特色,又不停照搬照抄,把别人的优点都“拿来用”,甚至剽窃本科模式,结果弄得学生喘不过气,结果可想而知。

三“三风”建设,是提升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的内驱力

班级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个大环境,良好的校风会使人胸襟宽阔、心旷神怡,又能催人奋发赶超、志存高远。良好的校风虽不能决定班级风貌,但它确实可影响班风的形成。一所大学的校园主题文化浓厚、积极向上,学生耳濡目染,就能构筑起学生的“精神高地”;一所大学考风严肃清正,奖惩分明,就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奋勇拼搏的热情。班风是班级精神的象征,是班级形象的代言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班风犹如精神领袖一般,激励着班级成员奋勇拼搏,直到成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是每个成员的共同责任,更是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历史使命。学风是班风的“发动机”,学风好则班风优,学风差则班风劣。良好的学风不是靠简单的一句话、一幅画,有时也不需要这些。但它需要的是班级凝聚力,那凝聚力又靠什么?靠一系列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主题班会,靠一系列洒满阳光、充满爱心的社会服务活动,靠一次又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和智慧交融……有时又确实简单,简单得就只有一件事。那些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不正可映衬么?所以,校风、学风和班风,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四有力的保障措施,是提升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的正能量

1.资金保障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很多事情都做不成。虽然班级活动不是样样花钱,如主题班会可以在教室任意举行。但有些活动又得有经费保障,如社会服务所需要的交通费、工具费(如毫针、血压计、维修工具等)、宣传费,各种赛事所需要的礼品、证书等。因而,学校应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才能推动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安全保障

教师和家长常将“注意安全”挂在嘴边,可安全事故还是经常发生。单就班级文化建设来讲,安全隐患也是存在的,如医疗下乡、走村入户,这个交通安全肯定存在。可学校在告诫“注意安全”的同时,能否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呢?如校外服务时提供交通车。凡事都有安全风险,可是顾忌得太多,还能有什么安全的事情可做?所以,笔者认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只要是必要的、重要的,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安全保障。

3.政策保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学校层面有支持班级建设的政策并实施的话,班级文化建设就会如火如荼。对有重要意义的学生活动(如科技活动、专业服务及其他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活动)给予宽松政策的倾斜;加大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提高学生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尽量避免强制性参加无兴趣的活动。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务必重视特色班级文化的内涵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是学生成长、成人、成功的摇篮,必须是形象好、特色浓、风气正、成绩优、服务能力强的队伍,必须是有梦想、有凝聚力、有正能量的团队。

参考文献

[1]肖文冲等.班级文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意义[J].科教导刊,2013(26)

班级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班级文化;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4-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校出现了人数众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综合素质降低等现象。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作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倡导班级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磁力、磁性、磁场作用,积极营造文明健康、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是文化得以高层次传播、高深研究的机构,本身应是文化氛围很浓的,育人效果很好的地方。伴随着社会思想的意识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化,社会上普遍感受到大学应有的文化氛围不浓了,师生的文化品位降低了。因此,社会呼吁大学应审视自身现状,发挥自身文化教育优势,实现文化回归。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倡导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正在接受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方式的考验和洗礼,从整体情况看,大学生的思想是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诸多影响,导致了学生思想的多元性,认识的多维性,信仰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向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五强五弱”特征。[1]一是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二是社会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弱;三是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四是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五是从众心理强,辨别能力弱。鉴于以上五点原因,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明确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式,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二章第七十条中明确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在大学校园环境渐趋社会化的形势下,班级意识逐渐被淡化。通过探索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班级在教书育人中的潜能,强化大学生班级观念,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位、学术品位、艺术品位、生活品位,为学生成人成才良好的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动力,对于高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现班级管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具有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班级文化的概念、功能及宗旨

1.班级文化的定义。班级文化以班级为载体,是班级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体现着班级成员的主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被大家共同认可的群体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人格塑造、品质磨砺有巨大影响。

2.班级文化的功能。班级文化具有教育、规范、凝聚、激励、导向、调控等功能。[2]其中,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力量渗透于班级成员的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规范学生言行,将班级成员个人利益和班级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激励学生在文化氛围中加强自我修养,引导班级成员以高昂的斗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3.班级文化建设的宗旨。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熏陶,彰显人文理性,发挥文化的磁力、磁性、磁场作用,使人真正成为被文化了的人;利用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情怀,文化的温暖,文化的影响,让学生达到“两个坚定”和“两个自觉”,即坚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定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一代“,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1.发挥班级文化的磁场作用――以文“化”人。大学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通过培育班级成员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而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会激励成员对班级目标、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的认同和遵循。[3]它渗透于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像一个文化磁场,以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发挥班级文化的磁场效应,就是利用班级文化的磁场产生的磁力,形成持久空间效应,达到学生整体文明程度的拔高,形成理性涵养不断增长、生活品味、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场效应”,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超越,健全人格。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加强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一是结合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物业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特色,即做好学院走廊文化建设,将走廊文化划分为3个单元进行设计,包括理想信念、焦作山水和名言警句,为学生营造符合专业特色的大环境。二是对教室文化进行统一规范,即在每个教室黑板上方张贴上校风校训,在黑板两侧统一悬挂上激励大家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标语,同时要求每个班级自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让大家能够感受到自己时刻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三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每年11月份作为学院宿舍文化建设月活动,通过人人动手,人人参与,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另一方面加强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一是共同商议、集体表决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二是做好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班级和学校活动中引领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认同规章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坚持课堂渗透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行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二是做好学生活动的整体规划,根据本院专业设置特点,培育发展了符合学院特色的职业型学生社团――思辨协会和旅游协会,并以这些社团为平台和载体,将每年4月份开展导游技能大赛,11月份开展辩论大赛。三是充分利用特殊节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一二・九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四是鼓励班级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本班级学生特色的活动,定期开展班级文化成果展示,让大家都能够班级文化的气息。五是制定学院班级文化活动主题及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好书共分享”、“说说我的优点”、“我班没有差生”、“我的短期目标”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文化的气息,接受文化的洗礼。

2.发挥班级文化的磁力作用――以文“砺”人。大学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摇篮,是孕育班级文化的发源地,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4]利用班级的情感氛围、文化元素、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开展“树身边典型,学身边英雄”活动。以“国家奖学金”评定和“沟通无限――往届毕业生谈体会”活动为载体,从身边发现典型,推出学生身边的榜样,号召全院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树典型,学模范”等系列活动,让大家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通过向可信、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的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务实思想和创先争优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评选学院“十佳文明学生”、“十佳学习标兵”、“十大感动人物”、“十大形象大使”等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3.发挥班级文化的磁性作用――以文“塑”人。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园地。一个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就像一块磁性很强的磁石把全班同学紧紧地团结起来,促使同学们相互鞭策和鼓励,共同成长和进步。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各班级结合本班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从观念意识、学习习惯、能力培养、才艺特长等方面确定一个特色主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凭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或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在集体的鼓励、帮助下,促使自己的志趣得到多元化发展。通过独特的管理和活动方式,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增强班级成员之间对班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团结向上、互帮互学、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良好班级文化氛围。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体会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借助文化涵纳的育人功能,具有潜移默化的“磁场效应”,无声地影响着每个学生,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成长,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自我品位目的。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共同努力。一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特征,在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中,要把握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律,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实效性,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二是要结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创新实践形式,将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班级特色文化。三是要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潜能,通过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要在活动中不断提炼和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磁性、磁力和磁场效应,将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多角度、多层面地培养班级文化,达到以文化人,以人砺人,以文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志方.新时期提高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

[4]柯小君.关于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