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精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44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1

关键词: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53-01

一、阿肯及阿依特斯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拥有众多的民间歌手,叫作“阿肯(音译)”。“阿肯”一词的意思是民间的游吟诗人。阿肯是一个光荣的称呼,很多人都希望当阿肯,但当阿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兴对唱是阿肯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难的条件之一。即兴创作与对唱艺术紧密联系,浑然一体,这种能力并非偶然获得,若无即兴创作或口若悬河的对唱技巧,对唱便不能称为对唱。

严格意义上的阿肯,是指娴熟对唱艺术的人们。通常人们称对唱歌手为“阿依特斯阿肯”。阿依特斯阿肯一般以从事对唱创作为专长。他们除弹唱外,还会背诵民间传说、诗歌、故事,优秀的阿肯可以吟诵大量史诗并能进行创作,可以说既是民间文学的继承者和整理者,又是艺术表演家。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哈萨克语中有辩论之意。阿依特斯是民间传统对唱发展而形成的,通常在专业水平较高的歌手们之间进行。

《阿依特斯》独特的表现形式:独唱与对唱。

阿依特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一般是一男一女,也有男阿肯对男阿肯。对唱含有较量之意,把雄辩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有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它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古老而至今仍盛行的艺术形式。在对唱中,孕育和保存了浩如烟海的诗歌,成为哈萨克文学的摇篮和珍贵的宝库。

对唱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问候致意,谈论历史题材、人生意义,也可以唱现实生活、身边景物,还有表达爱情、讽刺挖苦,有的采用猜谜语、考智力的办法,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总之,一方唱什么,另一方必须回敬什么。旁听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卷入对唱,欢呼助阵。当出现精彩对唱或智巧风趣的歌词时,全场会爆发出一片叫好声,高潮不断。有时一组对唱难解难分,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相持几个小时不见胜负。甚至从晚上唱到天明,对垒不止,直到最后一方难倒对方便其无词对答时,才算取得胜利。一个好的阿肯弹唱歌手不仅能借弹唱抒发心曲,还可以借阿肯弹唱鞭挞丑恶,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阿依特斯的溯源

在远古无文字记载的时期,口头语言是哈萨克民众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交通工具,阿依特斯是既是口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突出的历史世代传奇的特点,在哈萨克民间有着较大的影响。哈萨克民族在历史上因逐水草而居,居住分散,把民众召集到一起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婚礼、节庆集会、周年祭典等民众聚集的场所举办阿依特斯,深受民众欢迎,且很容易接受和记住,人们甚至散会后相互弹唱。

三、阿依特斯种类

阿依特斯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古时候的“阿依特斯”对唱比较讲究规矩,对唱的双方开始时要唱《巴斯陶》(开场白)、《阿曼达苏》(问候),在问候中确定双方对唱的主题,然后正式开始对唱。在古时候的阿依特斯中有《巴斯塔吾诗》(开场弹唱)、《阿曼弹唱》(问候诗)、《赞美弹唱》、《训诫弹唱》、《玩笑弹唱》、《议事弹唱》、《知识弹唱》、《猜谜弹唱》、《格言对唱》、《吹牛对唱》、《习俗对唱》、《知识对唱》、《婚礼对唱》等各种弹唱形式和种类。还有对动植物、大自然、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以及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等。总的来说阿依特斯从内容上可分为谐歌、赞歌、哭歌、情歌等类。

四、传承和保护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世世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遗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大家都知道阿依特斯形成和发展于民间传承,也必将存活于民间传承中。只有通过深入调查阿依特斯在民间传承的方式和规律,遵守阿依特斯的传承规律,扩大阿依特斯的民间传承空间,才会对哈萨克阿依特斯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但是现在阿依特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再加上民族语言在发展中受到汉语及其他语言的冲击。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日益淡化,特别是那些老阿肯们的曲调不能记载下来,阿肯们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阿肯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阿肯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阿依特斯这一哈萨克族独有的民间文化形式,2006年5月阿依特斯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总的来说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不断加强,哈萨克族独特的艺术形式——阿依特斯一定能够立足于广袤的草原、合着时代的节拍、汲取浓厚的养分走出草原,走向全国。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21―0045―0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1.重温文化精髓。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汲取文化智慧。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重拾民族自信。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策略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教育。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无论是历史、语言、文字、思想,还是音乐、体育、绘画、服饰、宗教,都是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的瑰宝。那么如何使文化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的这种方式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是当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民族学领域,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与文化学界的解释基本类似,即文化是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1]民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需要国家政府做好保护措施,使得物质文化能够长期的保留下去,精神文化需要借助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的存在对一个民族有独特的价值,它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内涵。民族文化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渗透日益频繁,使得我国一些民族文化呈现出逐渐消失的态势。从某种程度来讲,发展和传承特色民族文化我们应从教育抓起,在教育中实施特色民族文化的精髓,使祖国文化在保护性传承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所以说,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2]因此,将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在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扩大繁荣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使之不断发扬广大。

二、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实施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于断裂和重构之中,当前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消亡是普遍性的。[3]紧抓少数民族的教育,重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刻不容缓。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也基本成为传统文化衰退过程。[4]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的教育现状相对滞后于汉族文化教育。首先,发展不均衡问题突显。在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现状就截然不同,那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现状更是不均衡的。少数民族地区间、聚居地与杂散地间、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也相差甚远。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比较少,许多孩子都是直接升入小学,很少有从学前教育升入小学教育的这个过程,孩子们很难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师资缺乏,辅导少数民族的专业幼儿教师较少。发展的不均衡性很难实现多民族文化交融学习的理想形态目标,特别是考评体系的省际统一性标准,使得少数民族聚居地特色民族文化很难纳入基础教育范畴内。其次,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知识。有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对本地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特色语言及风俗等了解匮乏。教师也很难承担传授民族文化的这份责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特色民族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教师是小学教育中的主力,无论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学校在开展有关于特色民族教育文化的实践活动时,教师都发挥着主要引领作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这什么样的校风,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素质,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及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学习特色民族文化、民俗、历史、风俗等有关的知识,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所在,并和学校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进行匹配发展分析,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突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素,少数民族一般都生活在偏远的乡村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造成了人们的教育意识普遍薄弱。许多人们生活都不能有一个很好的保障,他们也很难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的建设中,很难展开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短缺,不能及时的开展有助于特色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教学设备贫乏且陈旧,民族特色文化不能很好的在教学实践中生成。

三、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发展与传承的有效策略

1.巩固民族地区教育体系,改善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

普及教育体系方法是现在刻不容缓的事情,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尽管全国大多数城市已经实现义务教育的指标,但对于生活环境较差的地区,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仍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虽然已经存在着特岗教师等一系列的改善方法,然而艰苦的教学环境使得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很多特岗教师存在“下不去”“回不来”的问题。因此,建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本民族教师优先考取特岗教师等针对性政策,选取可以在本地扎根的少数民族优秀教师执教,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落实教师之间的轮流交换机制,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本着发展民族文化的宗旨,多元融合的发挥教育合力。此外,还应通过多渠道整合,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彻底解决因为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入不敷出的情况,可以通过一些慈善的方式,让许多热爱公益的人士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来。培养具有专业的少数民族教师,赋予他们更好的优惠政策;也可以通过本地区特色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动当地产业链及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自给自足的解决好当地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2.积极做好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性传承

发展文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有许多民族语言种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阿尔泰语族、蒙古语族等。由于汉语的发展和西方语言的引进,使得少数民族语言逐渐衰落。一个国家的教育无论有着多么深刻的改革,无论受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多大,都不可彻底摒弃自己的传统,所谓教育的民族性正在于此。[5]因此,我们应在基础教育中全面开展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活动工作,逐渐形成以“授课民族语”和以“授课汉语”为主的教学活动模式。近年来,许多省份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语言,为抢救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开启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传承的工作。但是规模较小,影响范围不是很大。

3.扎实长效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字的学习

文字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传承与保护特色民族文化中的文字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的书法教学中,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教学,大都是以汉字为基础,极少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文字。可以在小学书法课上同时开设汉字和民族文字的教学,增加书法课的乐趣,使得小学生了解多种文字形式。尽管现在的语文课程中已经教授了汉字的写法及其用法,然而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不能仅仅学习汉字,所以在民族地区的教学活动中也应涉及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使其传承下去。从而达到充分发扬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激发学习少数民族文字的热情。

4.开展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在小学阶段,可以由学校的少先队、班会、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促进同学们积极参与,使其了解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这些多元化的文化精髓恰恰体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保护、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更是当前函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唤起每个生命保护特色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感。现在汉族文化占据了国内极大的一部分,很多少数民族也逐渐“汉化”,对民族特色的了解也逐渐在减少,开展这类的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去认识这些文化,去细细品味不同的文化知识所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其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让人忍不住去探索研究那些带有独特韵味的文化传承,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各族文化的特色、起源、仪式等等,加深各族文化的交流,并进行融合发酵。教育人类学认为,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因为人的发展方式也应是丰富多彩、多样化的。正因如此,把特色民族文化渗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中,使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与特色民族文化精髓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共存,使得特色民族文化能通过教育的形式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宏.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大众文艺,2010(18).

[3]杨福泉.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思想路线,1998(5).

[4]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传统民族元素;文化传承

在西方艺术文化和现代艺术手法的影响下,我国公共艺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我国的传统民族元素在时代进程中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时代、文化、民族的象征。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公众性和普世性,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有利于发挥其公众感染作用,研究我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对发展现代艺术文化有积极作用。

一、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我国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灵魂特色,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形势下,掌握好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是创作“中国风”作品的先决条件,更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公共艺术样式的中国式复古

受到西方异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国内公共艺术界涌现出现代设计思潮与传统文化样式的碰撞,两者在彼此的矛盾与融合当中实现了共存共荣,呈现出西方现代式、中国复古式、中西结合的公共艺术样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复古式设计在西方设计理念的激发下表现出了一个全新的高潮。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由中国传统民族元素演变来的符号、图案、造型随处可见。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作为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师贝律铭的得意之作,苏州博物馆在建筑造型、外观色彩上与周边苏州传统民居融为一体毫不突兀,在苏州这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激烈碰撞的城市中以独特的姿态融入其中。

(二)公共艺术思想的民族文化内涵

公共艺术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文化内涵才是其灵魂所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进行转化、抽象并赋予到公共艺术内涵当中,能够呈现出具备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一方面,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会收到公共艺术的影响和改变。因此在公共艺术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培养公众的民族文化意识,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传统民族元素的应用过程同时也是提炼、传承的过程,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民族元素的升华。

二、公共艺术与传统民族元素的关系

(一)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的灵感源泉

公共艺术是对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的融合,任何脱离了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都会显得肤浅、空洞,而中国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等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以民族元素为创作原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求,同时也是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审美要求。公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价值观念等多要素的整合。公共艺术作品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必然要符合当地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这就决定了民族元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二)公共艺术是传统民族元素的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的本质隶属于文化范畴,一个时代下某个地域、某个民族的文化形态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作用于公共艺术当中。因此公共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则是时代特征、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传统民族元素是一个动态升华的过程,这就体现了文化与时俱进的特性,而不同年代下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互有不同。从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蕴含中我们能找寻到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传统民族元素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一)文字元素的应用

文字是民族演变进程中人们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和交流工具,是代表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元素,虽然我国通用文字形式为汉字,但每个少数民族仍保留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意形文字的典型代表,由最初的图形特征演变而来,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对文字元素的变形、抽象、应用十分常见,作者在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抽象融合,能够设计出富含东方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以招贴广告为例,设计师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文字元素抽象出来融入到现代设计手法当中,实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从而传达出中国文字艺术文化的精髓。

(二)图案元素的应用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图案、图形艺术在文字之前就已出现,是远古人类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曾经通过图形图案记载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发展至今已经演化出具有代表性的多种图形、图案样式,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唐代额宝相花纹、金文形态等。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图形、图案元素既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精髓,又展现出不同的年代特色。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应用中图案元素的展现往往以生活中某个侧面为切入点,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寻平衡点,从而赋予作品多层次文化内涵。与文字元素相比,图案元素的一方面能融合民族文化精髓,传达民族文化意向,另一方面还能展现世界共认的形态,从而获得世界文化的认同。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北京奥运会会标的“中国结”与“运动员”图案形象。

(三)色彩元素的应用

色彩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在长期的生活演变中,色彩往往被赋予浓厚的文化特性,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色彩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现代公共艺术对色彩的追求尤为突出,一方面要符合公众对色彩的审美需求,同时要注重色彩与环境的协调性,实现艺术与实用的融合。另一方面还应通过色彩传达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苏州博物馆外观色彩以黑白调为主,配合古朴浓郁的苏州建筑造型,完全传承了我国南方水乡的建筑色彩,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再如,众所周知,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代表着好运、大吉大利。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各民族的色彩文化,才能更好地突出民族文化内涵。总之,公共艺术的发展是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的整合过程,只有抓住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应用,才能赋予公共艺术作品特定的历史使命。失去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是没有立足之地的,面对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形势,我们应深刻意识到坚守、传承、发展民族文化阵地的重要性。

作者:张丽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辛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

[2]夏玉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J].设计,2015(13).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5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具有5000多年非常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没有割断过的古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系之庞大,持续期之长,生命力之强,影响面之广,举世罕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如古代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作用。

2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倍受冷漠,社会人情冷淡,对于先前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所以,我们有必要唤醒年青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以科技为必要前提下,采取了运用专业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精髓在视觉艺术中的推广。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渗入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理念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进行调查整理,通过自己的理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电脑软件进行动画制作,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融合传统的元素进行设计,根据现代社会的道德需求,弘扬道德精神,总结出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处事美德;个人美德体现在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家庭体现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处事美德体现在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都是需要弘扬的,在当今社会有许多的人们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运用现代人们能接受的方式宣传和弘扬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到找出榜样事例,予以弘扬,结合动画效果进行故事编排,再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主要宣传内容,做出大家都认可的道德模范形象,以动画短片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全方位的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演绎,更是对现代艺术的全新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宣传统文化,是一种创新实践。在视觉创意表现,弘扬民族文化。

3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建立本民族特色

要想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有国际水准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需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认真研究、挖掘、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现代思维方式,运用独到的审美观点和看法提升艺术设计品格,丰富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创造出具有新文化形态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中国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科技网络软件相结合,现在中国传统的元素,例如图案,色彩,书法等都在平面设计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创造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格,在这种趋势下,民族文化精神也同样需要贯彻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又让人们在精神道的方面得到熏陶和启发。通过这种符合于现代人们的观赏方式,因为当代的网络视频、城市大屏幕播放十分盛行,所以要采用这种视频动画制作的方法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使人们对于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更加亲切。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正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所需要寻找的源头,不管外来的文化有多诱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了我们本国的优良传统,这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然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要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的现代视觉艺术应立足于本国传统,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每一位现代视觉设计师都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推动其走向国际化,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伟大使命。

4运用视觉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6

【关键词】“中国梦”城市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03-03

一城市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与教育,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城市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必需要以城市文化为大环境,并且城市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也显露无遗。城市文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依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落实。

1.城市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长期的城市文化积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习惯。可以说,城市文化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影响着城市区域内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所以,城市内涵中的文化因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第一,城市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近代史,造就了以传统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形式。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淀,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聪明勤劳的智慧,这无疑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屈辱的近代史中,长期的中国革命历程,造就了中国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这也就为“中国梦”的凝聚形成有力的现实依据。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成功、迈向未来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思想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以确定其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正确的道德标准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仅遗留下鲜活的革命图片、资料,而且遗留下的革命遗址是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为高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最为现实的、优秀的教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中国梦”的引导下,让爱国主义旗帜永不褪色。

――――――――――――――――――――――――――

*2010年中山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研究”成果之一

城市文化的积淀多以文化遗址的形式存在,而这些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鲜活、形象的教育内容。如北京的地坛、长城,在那里学生们可观、可感、可接触历史。所以,城市文化的鲜活、切实的存在感,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本质的教育蓝本,这远比坐在课堂空洞说教的作用大。此外,“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表现形式,其散播在城市文化的每一个元素之中。于是,城市文化承载着“中国梦”,而城市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为“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搭建了有效的桥梁。

第二,城市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知道,将教育定格于课堂,无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国外,学校教育的平台不仅立足于课堂,而且延伸至纪念馆、宗教场所、科技馆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教育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那么,城市文化是历史与文明的结合物,丰富的内涵、永恒的价值,让城市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重要的载体。城市文化所承载的文化,符合时代的需求、切合德育的目的,并且城市文化的活力、灵性,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创新的形态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所以,城市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深化,作为载体的它,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多元化,切合社会及时代的要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并创新城市文化

2012年12月29日,国家主席提出“中国梦”这一与时俱进的概念,将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党的十报告也进一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着力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与创新。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梦、我的梦”的理想信念追求,无不体现文化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传承并创新好城市文化,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更好的明天。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城市文化的精髓。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育中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城市文化之所以被高校广泛利用,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精髓,丰富了教材、真切了思想道德本质。城市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城市文化的精髓在教育中渗透、深化,有利于在学生中将优秀的城市文化传承下去。城市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了提高,而且还宣传了城市文化,为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7

关键字:民族音乐;弘扬;西方音乐;影响;兼容并蓄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近几年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和重视。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西方音乐以全方位的态势涌入了我国,冲击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用西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评论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音乐,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理,二胡虽然两根弦但依然可以演奏小提琴四根弦的乐曲,唢呐可以吹奏单簧管的乐曲......但实际上,中国乐器最擅长的还是表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二胡,最优美的部分就是她那如歌、如泣、如诉的音调。可是大赛中,选手们放弃了民族乐器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优长,用二胡来拉快速的半音阶,将其缺点表露无疑。这是一种文化的自卑感、民族自信心不足的体现。

我们应理性的判断、选择,让青少年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一样是人类世界史上精神文化的瑰宝。让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增进青年一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一)吸收优秀音乐作品加入课程。要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就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在当时演出后,就成为鼓舞人民奋起抗敌的战斗号角。乐曲生动的描绘出黄河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黄河船夫在惊涛骇浪中顽强拼搏、黄河儿女在黄河两岸辛勤劳作的景象,同时也揭露和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中国人民为保卫黄河、保卫国家而英勇奋战的英雄画面。

(二)更新教师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21世纪的音乐课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开放的意识,因此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鼓励他们音乐创造,制造一个轻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一些民歌、民族器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认识了这些久听不衰、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了。

教师应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或时尚节目作为切入点和课程导入,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京剧的同时,可先播放王力宏的《盖世英雄》,此歌从头至尾京剧的唱腔和鼓点一直贯穿其中,紧接着结合多媒体画面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衣、花旦、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什么是老生、小丑。这样即带动了学生深入,引出本课重点,又增长了知识,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效果也会更好。正所谓目前在流行音乐界愈刮愈烈的“中国风”,这就是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激发学习欲望。

1、借助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播放民族和地区音乐在真实场景中演唱和演奏的形式,还原其真实环境。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更能增进愉悦感。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8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我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我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我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我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我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我国古典舞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我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我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我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我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我国古典舞。我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我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我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我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我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我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我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我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我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我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我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我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我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我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我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我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我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我国,在我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我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我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我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我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9

随着生活中音乐的多元化呈现,诸多人一味追逐潮流,更加倾向于流行性音乐,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以下就是笔者针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总结:

1.1学生过分追求音乐时尚,对民族音乐兴趣偏低21世纪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相对于民族音乐教育,其更喜欢自由奔放的流行性音乐,这是现今音乐教育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21世纪的大学生追求个性与多变,崇尚多元化,他们对音乐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深受港台流行性音乐、摇滚乐以及爵士乐等诸多音乐形式的冲击。其次来讲,现今时代下的大学生多民族音乐并没有形成正确的定义,总觉得民族音乐陈旧老套,没有体会到民资音乐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那么学生对民族音乐没有过多的兴趣及积极性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1.2民族音乐教育方法老套,讲解形式呆板在音乐教材选择中,选择民族音乐的人比例较少,其影响因素有很多,老师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讲解形式呆板,教育方法过于老套就是影响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老师一般都是沿用先讲解,后欣赏的教学方法,毫无新意,满足不了学生日新月异的想法及追求。另外,老师在民族音乐教育中一味讲解理论知识,枯燥而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

1.3大学生学科多,压力大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全日制教学,教育部明文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修满140个专业课学分,这样以来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大学生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而无过多精力投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中。

2完善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对策

2.1营造民族音乐氛围,呈现其独特性21世纪的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喜欢并向往独特的事物,老师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另外,要尽情呈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多元化,在视觉上,听觉上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一些音乐活动表现民族音乐中的戏曲,民乐等多种民族音乐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民族音乐,使其领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2.2加强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水平民族音乐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尤为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所以高校老师在民族教育中要注重对民族音乐形式的表达。老师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键,加强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水平,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进行教育中,要求老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素养,还需要老师亲自示范,一味的理论讲解,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范唱,一来打破了讲解民族音乐的枯燥氛围,二来给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正确性引导。老师的讲解直接影响着整体学生,所以一定要加强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使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2.3创新课堂,收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老师在民族音乐中要摒弃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式课堂教育,轻讲解,重吸收,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民族音乐本就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它是一种自然的呈现,因此老师在教育中应采用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打破与学生之间的语言障碍,使学生真正的接受老师,感知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水平,推进民族文化教育发展进程。

3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进行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经过了岁月及历史的沉淀发展起来的产物,有一定的音乐精髓及文化底蕴。开展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它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用民族音乐,能够含蓄的表达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进行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创新的关键。民族音乐文化要发展要传承就要从教育入手,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它能够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重新定位,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修养,从而促进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4总结

民族文化的精髓篇10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技工院校体育课堂实践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从古至今就崇尚教育。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较高的地位,其中体育教育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教育部门重视,儒家思想的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这六艺中就包含了体育的元素,我国自古以来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体育的元素较为重要,从儒家思想中可以窥见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广西,多民族的融合造就了广西多元的民族文化精神,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是广西民族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民族性、竞技性、普遍性及艺术性的特点,这些体育项目都是少数民族人民祖先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其独特的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珍宝。

一、广西少数民族体育与广西技工院校体育课堂完美融合

我国大力提出和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已经将素质教育纳入到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中,国家提出不断深入推进和推广素质教育,以改革驱动发展,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体育教育也是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的目标。广西技工院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技工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保证学生有资本去投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如伟人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革命的资本。广西技工院校是本土的专业型院校,接收的学生更多是本地区的学生,而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如何更好地将广西少数民族体育中的文化融入到院校体育教学中成为了当地教育者共同研究的课题。由于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教学中比较单调,品种相对较少,常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健美操为主,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了新鲜感和积极性,助长了学生厌倦体育教学,把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浪费学习时间、上课偷懒的负面内容。在这样的氛围下,技工院校的体育教育慢慢变味,成为了少数人参与、多数人围观的现象。为此,广西技工院校要依托广西少数民族地理优势,不断深入挖掘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将其精髓与广西技工院校体育课堂完美融合起来,从而达到推进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将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开展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