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经济消费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2:02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1

   信息社会的来临,挑战着传统的民商法制度。一种新型的侵权类型逐渐显现出来: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呈不对称性的分布,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产生了信息优势者和信息劣势者(如:消费者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证券商、专家等之间)。信息优势者很容易利用其有利的地位,提供虚假、遗漏、过时、误导的信息,而使基于合理信赖的信息劣势者信以为真,并依此作出决策。这样信息劣势者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极易遭受损失。现代民法旨在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一般规则和行为规范,使市场参加者遵循这些规则从事活动,进行预测、计划和冒险。接受并使用真实、全面、及时、不引人误解的信息,是每一个市场主体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人们所从事的大量有关信息的活动,渗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需要由法律来加以调整,于是信息法学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着。但由于它还是一个全新的学科,目前还未形成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无法构建出完整的框架,故信息法规规定非常零散,许多信息行为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下。现实生活中,股民状告证券商“信息误导案”,消费者投诉“不当信息案”等已不胜枚举。然而,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民事责任来保护这些信息劣势者,甚至对因信息提供不当而遭受损害应冠以何种民事责任仍莫衷一是。鉴于此,本文对有义务提供真实、全面、及时、不引人误解的信息提供者,违反法定义务,提供了虚假、遗漏、过时、误导的信息,从而使基于合理信赖关系而接受和使用了该信息的人作出了决策,并遭受损失后所发生的这一侵权法律关系,如何予以民商法上的救济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诚信原则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提供义务人的民事活动。信息提供义务人在提供信息时应诚实无欺、恪守信用,以善意、慎重的方式履行义务,应提供真实、全面、及时、不引人误解的信息,这样才不违反公平合理、诚实信用、善良风俗的原则,不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和信息交流规则的要求。否则如给信息的接受、使用者造成财产上或人身上的损害后,则依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予以赔偿。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总有一方民事主体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法律主要从以下几类主体的权利维护角度出发,予以了规范。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国消保法规定了不当信息侵权的民事责任,它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时,有关该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不真实可靠或不完全充分,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商品、服务的享用,或者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后所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如果经营者未能让消费者知悉真实情况,那么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履行提供真实充分信息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具体规定信息提供不当的责任。为此,有人认为我国法律并未确立信息侵权的民事责任。笔者认为,我国法律既赋予了消费者享有信息权,那么在这种权利受到侵害时,要求经营者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是顺理成章的。具体说来,经营者应承担的信息侵权民事责任,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经营者提供不当信息使消费者取得的商品或服务不具备消费者所需要的必要的性能,消费者有权解除买卖关系或服务协议,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2)因经营者提供不当信息,使消费者无法按用途使用所取得的商品或服务,经营者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提供适当信息;如果经营者逾期未能提供,能么消费者同样有权解除买卖关系或服务协议,并要求赔偿损失。

(3)因经营者提供不当信息,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时,消费者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消费信息侵权的特点为:第一,它是经营者违反应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信息的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二,导致这种责任的行为表现是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不真实。而并不涉及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缺陷。第三,这种责任的承担不要求一定发生财产或人身的实际损害,只要影响了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享用,就应承担责任。

   2.《反不正当竞争法》。侵犯消费者的获取信息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该法共列举了11条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直接侵犯消费者获取信息权的就有4类,第一,假名冒牌行为;第二,虚假宣传行为;第三,不当奖售行为,即通过欺骗性的信息和可能获奖的信息诱使消费者进行对自己有害的或无意义的购买活动。第四,诋毁商誉的行为,这样,使消费者很难获取真实的信息,使之难辨真伪或对诋毁信以为真。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使消费者遭受损失的、广告主对于商品应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对于服务负责退还服务费用,广告主所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其广告中作出的各项表示,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消费者有权请求广告主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直接规制经营者的竞争活动的法,因而它更加注重对合法权益经营者的直接保护。但该法是从规范企业活动的角度来间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

   3.《广告法》。广告是商品的经营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向消费者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它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联系十分密切,是保护消费者信息权的重要法规。

   我国《广告法》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1)真实合法原则,即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遗漏的、过时的、误导型的信息。(2)精神文明原则;(3)公平诚信原则,即广告主体从事广告活动,必须遵循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4)遵守法律原则。《广告法》从广告的明晰性、真切性和可识别性的要求出发,对违反该要求的信息行为予以了规制,并对几类特殊的商品广告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该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为:凡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4.《出版管理条例》及《证券法》中的相关规定。新闻媒体是指报社、期刊杂志社、图书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它们是信息提供的主要渠道,关系到众多新闻消费者的信息的接受、使用状况。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义务,一旦不履行,就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出版管理条例》二十七条规定:“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1999年9月,新闻出版署根据该条例,了《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办法》第一条规定:“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的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如违反该规定,致使新闻消费者信以为真,遭到损害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此外,新颁布的《证券法》对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视、传呼等予以了规范。《证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券交易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由此,对传输信息的所有手段在传递证券交易信息(如证券市场行情表、证券的临时停市决定等)时,必须传送、播出、刊载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并且不得传播引导社会公众作出错误判断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证券法》对各种传播媒介违反该法定义务后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没有界定,仅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规定,故有不少学者呼吁《证券法》在法律责任上严重失衡,过分关注行政、刑事责任,而忽略了民事责任的承担。

   5.《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主要通过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对生产者和销售者在保障产品质量方面的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来保护消费者获取信息权。产品质量法详细地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的说明、警告义务。“说明”是指有关产品的主要性能、正确的使用方法及错误使用可能招致的危险等信息的文字表述。“警告”是指对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性所做的警告性标记。如违反了说明、警告义务,引起了消费者人身、财产上的损害便构成了信息侵权,信息提供者便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产品责任中的信息侵权不是体现在产品上的有形瑕疵,而是表现为对产品不充分、不及时、含糊其辞甚至虚假的信息传递。受害者可以以指示缺陷为由要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侵权责任,也可突破产品责任的承担主体范围,直接以信息侵权为由向生产者、销售者甚至在产品使用中负责主管或指导的中间人(如医生、理发师等等)提起侵权之诉。而且其请求权的行使不以造成人身上、财产上的损害为前提。由此可知信息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及赔偿范围远远超出了产品责任的承担主体和赔偿范围。

   6.《证券法》。民商法意义上的投资者是指为了获取未来的收益,参与资本形成,使之用于生产资源的自然人和法人。在证券市场中,为了保护投资者获真实、全面、及时、不引人误解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在理性的基础上,自主地决定交易行为,证券法对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实行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证券发行公司在证券的发行与流通诸环节中,依法将与其证券有关的一切真实信息予以公开,以供投资者做出证券投资判断的法律制度。有了这种制度,投资者可以了解发行公司的运营、财务等状况,并基于此做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树立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发展,以达到证券法保护投资者、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之终极目的。虚假、遗漏、过时、误导的信息提供是契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如是契约责任,民事责任的主体只能是契约相对人。新颁布的《证券法》对该民事责任缺乏明确的界定,但规定了民事责任的主体不仅限于契约相对人,即发行人,还涉及承销商及其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及直接责任人员等。这样,证券法实际上将该民事责任规定为侵权责任。投资者不仅能向有契约关系的发行人进行索赔,而且还可向没有契约关系的发行人的董事、监事、承销商、会计、律师等进行索赔。

   《证券法》规定,上市后的股份有限公司负有公开、公平、及时地向全体股东披露一切有关其公司重要信息的持续性责任,以便上市公司的股票能在有效、公开、知情的市场中进行交易。证券法详细规定了信息披露的时间、地点、方式和披露的信息范围。《证券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公司公告的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上市文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只要公开的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等陈述或重大遗漏,发行人就应承担无过错责任。《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行、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投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此外,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客户提供交易的书面确认文件,不能及时提供信息,使投资者只知过时信息,而不了解最新信息的行为则构成了欺诈行为。《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实施欺诈客户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2

关键词:遗失物;道德;报酬请求权;遗失物所有权;遗失物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前言

遗失物,根据王泽鉴老先生的定义,为“无人占有,但为有主之动产”①。顾名思义,是他人遗失之物。我国法律关于遗失物制度的规定,主要是《民法通则》和《物权法》。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物,应当归还失主,因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物权法》第109条至113条规定了遗失物制度。

以上法律规定,立法者设想的法律秩序呈现在我们面前——道德为上,利益为辅。法律对拾得人加以了较多约束,包括通知或者揭示的义务、报告或交存义务、妥善保管义务、返还义务,而其权利则仅仅是必要费用的请求权。相反对于遗失人来说并没有规定太多义务,仅仅是支付必要的费用。这就造成了拾得人与遗失人权利义务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究其原因,是立法者主观美好的愿望,过高的估计了人们的道德水平,使得实践中难以真正的实施。但是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仅仅依靠这种愿望,是无法形成良好的遗失物法律秩序的。

另一方面,则是立法的缺失,遗失物制度虽小,但却十分复杂,也是社会诚信建设的主要方面。目前立法上,主要问题在于:

1.拾得人义务较大,风险也大,很多案例都以拾得人不履行相关义务而负责任。

2.遗失物公告招领规范机制的欠缺,遗失物管理机关的混乱。

立法上的缺陷加目前社会情况的复杂性,造成了现在遗失物制度比较混乱的局面。如何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是建立健全完善公平正义的遗失物制度的关键。

二、报酬请求权

很多学者都认同这种观点,赋予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这也是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其理由主要在于:

从法律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来看,似乎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违背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拾金不昧。但是,恰恰是传统美德,对人的行为要求更高,毕竟真正明理高尚的人在这个社会中凤毛麟角,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应该平衡之中利弊,不能因其违背传统美德,而去约束社会公众。某省高院的一则“捡钻”案例,审判法官也表明,仅仅依靠善良去约束光大人民是不实际的,拾金不昧,不如路不拾遗,一旦拾得遗失物,就意味着背负的重大的义务,稍不留神,就要面临巨额的赔偿。

这种义务及其不对等性的出现,导致拾得人不得不保护自己,一方面直接占有而不通知或报告,另一方面就是“路不拾遗”,这都导致社会效率的低下,对于社会运行来说,是不利的。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有些学者提出了“法定酬金”的概念,利用“利益论”的观点研究报酬请求权,认为酬金的作用是对拾主提供激励,鼓励他们归还遗失物,从而达到提高遗失物归还率和维护失主利益的目的。该角度从经济学出发,证实了“报酬请求权”对于遗失物制度的重要性②。

通过立法上确认报酬请求权,赋予拾得人一定的报酬请求权,可以更好的平衡双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同时也促进社会公众的积极性,消除因为义务责任过大,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遗失物有限取得所有权

拾得人对于遗失物有限取得所有权的制度。即当拾得人履行了报告、通知等义务,一定期限后无失主认领,该遗失物应归拾得人所有。

目前我国《物权法》对于遗失物的权属规定非常明确:其一,权利人并不因遗失而丧失权利。《物权法》第107条第1款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这样拾得人不享有遗失物的所有权,而且还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使得拾得人不但不能享受任何利益,而且连为此支付的费用也无从弥补,这不仅有违民法的公平理念,而且也导致权利义务的不平等。这与当代大众以及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因为在大多数的国家立法中都强调权利本位,虽然将无主的遗失物收归国有,由国家作为最高的管理者,将其用于社会③。

同时一些学者也认为,国家对遗失物享有优先取得权的法律制度不符合物尽其用的要求。因为,在国家取得无人认领的遗失物所有权之后,往往不能及时地使之物尽其用,而如果由拾得人占有,拾得人将会很快将该财产投入使用,融进市场流通中,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相比这下,拾得人优先取得更适应物尽其用的要求。

无人认领遗失物收归国有不利于激励拾得人报告、上交拾得物。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拾得人与遗失人和政府间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的。若不注重从经济上激励拾得人,拾得人没有期待利益,其对拾得遗失物的报告义务必会持漠然态度,不利于激励拾得人报告、上交拾得物。

当然,拾得人取得所有权还有受遗失物种类的限制,即如该遗失物为足供学术、艺术或历史资料使用,其所有权归属须依据国家有关的文化资产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国有财产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由国家享有其所有权。拾得人不得享有这些遗失物的所有权。

四、遗失物信息网络

目前,我们国家对于遗失物的管理比较混乱,一则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关,二则遗失物信息不对称。这样对遗失物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于前者,管理机关的混乱,个人认为,虽可规定公安机关为遗失物统一管理的机关,但仍具有一定的不便。如由公安、街道办事处等组建一个全国联网的遗失物信息网络,将遗失物的公告招领信息公布于上,以方便广大社会公众浏览及及时找回遗失物。

注释:

①王泽鉴.民法物权(第1册)[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82.

②李葆华,王晓敏.遗失物法定酬金制度与科斯定理[J].经济与法,2006(06).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3

[关键词]电商;惠山泥人;销售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99

1惠山泥人销售现状

惠山泥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无尽的文化价值,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人类的记忆缩影。惠山泥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戏文内容和江南民间习俗,有很高的文化底蕴,是研究无锡历史文化的活教材。惠山泥人是一种典型的原生态艺术品,其艺术价值以及民俗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如今惠山泥人拥有多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就是明证。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统属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远离大众的生活,生存和发展面临危险,令人忧虑。

11实体店销售状况

惠山泥人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工艺规模缩小,后继无人,处境艰难。与同样是一块泥的宜兴丁山紫砂泥相比,价格低了百倍。惠山泥人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但是传统的“大阿福”形象似乎禁锢了人们对他千姿百态造型的想象,大阿福人物神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影响了几代人的视觉经验。因而在人们心中,泥人似乎就是那几种传统的造型,没有什么创新,而那些冷门品种,匠心独运的泥人造型成为束之高阁的展出品和民间收藏家的私人收藏,不为人们所熟悉,慢慢地泥人就失去了大家的期待,退出了市场。

12网店销售状况

随着我国网购的逐渐普及,网上交易额也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仅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总额达279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49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突破10%,网点规模超过了8000万家。所以惠山泥人如果能实现与电商的合理结合的话将会带来很大的收益。从网上销售来看,以“惠山泥人”为关键词在淘宝搜索,一共找到29家店铺,其地址主要是在无锡,价格却是从一二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造型主要是传统的大阿福,网店的产品介绍简单粗糙,缺乏文化底蕴。同时虽然淘宝上的商品应有尽有,但是其质量和真伪却难以保证。

此外,惠山泥人的造型有些是从前无锡人的日常生活形态,体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有很高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淘宝商家在介绍商品时应该多描写一下惠山泥人的文化内涵,突出其特点将会成为惠山泥人的特色。

2销售困境分析

现在惠山泥人和互联网的结合还停留在开网店的传统销售模式,未能真正开发出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比如创新惠山泥人的宣传模式、完善客户需求等,因而陷入网络销售困境中。

21传统网店的缺陷

网店建设粗糙,缺乏文化底蕴。这些店铺还是主要把成品泥人造型拍摄出来,没有对其制作工艺过程有详细的叙述和介绍,现在的消费者比较注重产品的工艺制作过程,这会让消费者怀疑产品的真伪。

22宣传推广的局限

惠山泥人本身的宣传推广就有局限,总体知名度不高。经过我们初期的问卷调查显示,除苏锡常等地区对无锡惠山泥人有一定的了解外,其他地区对于惠山泥人的整体知晓度不高。无锡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惠山泥人作为无锡的一个旅游产品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旅游产品的优势,扩大自身的销路。

23客户需求难以满足

惠山泥人主要形象受限,目前泥人的主要形象仍旧是大阿福,形象上没有一定的创新,不能及时满足现在人们求新、求变、私人化定制的需求。现在的互联网消费者主力军是80后、90后,他们更倾向于时尚、多变的造型,所购买的产品要更多的体现个性,惠山泥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部分年轻群体的需求。惠山泥人的互联网推广要迎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口味,但是这又和惠山泥人传统形象形成了冲突,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传统的憨态可掬的大阿福成为互联网宣传推广的主要难题。

3面临的挑战

惠山泥人在适应网络销售模式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中惠山泥人网络销售可能引起的供需矛盾、商家利用激烈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以及成本运输问题尤为突出。

31惠山泥人供需矛盾

互联网购物发展到今天,在网上买到什么新奇古怪的东西已经不是最新奇的事情,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发现了一家好店,质量好、服务好、口碑好。大多数非遗手工技艺,依靠传统手工艺生产,步骤繁复、耗时长、产量低,就与互联网的销售需求产生了差异,如何调和其与急剧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值得深思。惠山泥人工厂需要在遵循传统工艺和现代化需求中间找到一个平衡。

32价格战是否适合惠山泥人

互联网销售主要盛行价格战,由于现代化生产技术的提高,许多厂家都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从而增加销量。但是,对于传统手工艺品使用价格战我们认为是不合适的,即便上了网,商品在网上要不要打折,也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产品往往都是手工制作,质量高、工艺精,通常价格会高于同类商品。而惠山泥人在同类手工艺品中价格不算高的,而且网上卖的大多是传统的泥人造型,价格不是很高,但若是工艺精细的泥人造型,价高难以避免,盲目追求降价终会损害泥人品质和商家信誉。传承千百年的手艺文化在价格战的压力下,如何做到销售提升与品质依然如初,就是个问题。

33高成本运输以及维护推广费用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特殊性,在互联网销售运输中如有损坏,赔付退换服务所需时间可能较长,所以,泥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输包装要求很高,因而会带来一定的成本。

此外,互联网销售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存在风险,竞价搜索是电商普遍采用的网络推广方式,也就是当顾客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商品关键字时,店家要竞价以获得搜索结果的排名次序。顾客只要点击了搜索排名中的店家地址,无论最终是否购买,店家都要付竞价费用。开了网店而不持续投入维护推广费用,恐怕也难在网上立足。

4惠山泥人利用互联网创新推广模式

互联网时代,普通商品在网上的销售主要从价格战逐渐向质量战转移,人们越来越注重商品品质的提升。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的结合可以从提升惠山泥人质量和形象创新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41惠山泥人与社交网络合作加强推广、传承文化

淘宝营销和惠山泥人的结合也是市场手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碰撞,如若运用不好就会有消费历史、包装文化的嫌疑。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买卖惠山泥人也可以是推广泥人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惠山泥人除了“大阿福”形象之外的泥人造型,让每个个体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力,让惠山泥人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在电视新闻中。

消费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着风向标般的引导作用,尤其在商品经济活跃的现代,显示出了极大的推动力。今日中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颓靡不振,其原因可能在于市场的日益消失,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商业产品没有很高的购买兴趣。生活节奏逐日加快的人们没有时间精力消费昆曲、京剧这样慢节奏的传统文化,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让人们难以停下脚步深入欣赏惠山泥人的造型工艺。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讨论的为解决惠山泥人传承的结果之一是在互联网创建一个网站,专门介绍泥人工艺,并且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在全国各地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自尝试制作泥人,从而使得人们在获得制作乐趣的同时了解更多的惠山泥人文化。

42建立泥人网站给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

惠山泥人是一种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的号召力和认可度主要取决于有没有好的作品和影响力,有没有现代化的运作平台。这一方面,需要依靠吸引年轻人,特别是80后和90后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创建一个惠山泥人的网站,集介绍特定泥人造型、交流收藏经验、宣传推广、订单交易量、讨论泥人造型等各种功能于一体,使它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让更多喜爱泥人的潜在消费者和私人收藏家集聚在此,打造出一个网络营销品牌,当然也要保证泥人的质量。这个惠山泥人网站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并执行、注册品牌等方式赢得声誉,使得消费者在购买该网站的泥人时没有对质量的担忧。

我们可以对于每件泥人作品都详细地介绍它的制作过程,介绍它的创意来源和故事。对于每位泥人传承人我们可以介绍他们的传奇一生,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体验推广能使消费者详尽的了解每一件泥人作品,甚至选择自己喜欢的泥人工艺师为他们制作产品。

43与搜索网站合作扩大影响力、建立口碑

要做好惠山泥人的网络营销,首先要稳固网络推广的根基。而网络广告则是网络推广的重要手段。网络广告成本低、见效快,受众范围很广。比如利用微博这个平台,我们可以联系那些拥有一定关注量的知名网红为我们进行广告推广。主要可以推广我们泥人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除此以外,可以和一些浏览量多的网站合作做一些推广链接。比如,可以和360搜索引擎合作,在首页推广我们的惠山泥人广告的链接,但是这种推广方式的费用也会随着网站浏览量的增大而水涨船高。

44通过论坛互动推广企业形象

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潜在消费者互动可以在网上快速传递企业营销信息,并通过互动方式加深受众对品牌的印象。网名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我们惠山泥人的总体潜在消费者数量,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根据年龄、职业、喜好的不同来细分市场,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不同推广策略。就互动方式来说,年纪大的消费者可能偏好价优物美的产品,而年纪轻的消费者互动信息可以在惠山泥人的形象选择上。这种差异性推广方式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确定消费者的喜好,节省时间。

对于互动的具体方式来说,我们可以选择建立一个论坛,在论坛中讨论关于惠山泥人的价格、形象设计等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这种网络互动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45借助软文推广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

软文不仅有很丰富的生活阅历,而且他们的语言文化水平也很高。好的软文对于推广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广告内容自然融入,不会令用户反感。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流量比较大的平台进行一个关于惠山泥人的软文推广营销。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在很多网站投稿都是免费的,但是一些网站对软文要求质量较高,所以要求软文的写作水平和惠山泥人的广告介绍完美结合。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潜在价值还远没有充分挖掘出来,现在面临着生产工艺落后、销路不畅、后继无人等困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的流行,惠山泥人可以借助电商模式,探寻新时期的发展道路,湖南、重庆等地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可以预见未来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造型更百变,服务更多样的惠山泥人必将会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与销量,为更多人所喜爱。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数据研究报告

[2]中国行业研究馆2012年度中国个人网店数量规模数据

[3]陈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网店的建设途径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10).

[4]李雪在传统与时尚间找平衡――北京内联升千层底步步高[n].中国文化报,2014-08-04

[5]潘广峰网站特征对互联网品牌忠诚的影响机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4

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谁能抢占文化产业的先机,谁就能获得新一轮发展的增长点。蔚县作为张家口的一个县区,近年来立足发展文化产业,率先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之路。探讨蔚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做法,对于研究绿色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具有可借鉴意义。

关键词:

蔚县;文化产业;产业转型

蔚县位于河北之西、张家口之南、山西之东,和首都长安街在一条经纬线上,距离北京244公里,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其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一度曾是以煤矿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2008年以后,京津冀一体化要求蔚县向绿色发展转变,这促使蔚县探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早在1991年被河北省公布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初蔚县把目光瞄准了文化自然资源,2011年蔚县确立“文化立县”战略,提出县域经济由“一煤独大”向“文化引领的多业并举”转变。近年来,蔚县按照“河北文化第一县、张家口民俗文化精品大区”定位,以打造“文化名城”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蔚县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并获得“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旅游区县”等称号。蔚县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蔚县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居民就业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成功转型。

一、蔚县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产业转型的具体思路

(一)整理文化资源,培育文化项目

从2008年到2011年,蔚县着力于整理文化资源、培育文化项目,确立“五一个工程”作为蔚县发展文化产业的起家项目,即“一节(剪纸艺术节)、一花(打树花)、一镇(暖泉古镇)、一城(蔚州古城)、一山(小五台景区群)”。蔚县早在2008年就开始挖掘、抢救、开发、申报保护性文化项目。在发展文化产业之初,蔚县已有3项部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张家口市“非遗保护”第一县。蔚县剪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畅销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树花”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蔚县古城是河北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古城,其中有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保单位和县保单位;小五台山是河北省第一高峰,有“京门屏障”和“河北屋脊”之称,而且是一座佛教名山,是部级自然保护区和aa旅游风景区,这些都被纳入到蔚县文化产业的起家项目。

(二)发展文化产业,拉动产业转型

蔚县在发展中不断把文化产业做强,同时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拉动产业转型升级。

1.研磨文化项目,推进产业融合,拉动产业转型

(1)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拉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蔚县围绕“生态山水、田园风光、古堡文化、民俗表演”定位,开发一城(蔚州古城)、一镇(暖泉古镇)、一村(南张庄村剪纸)、两景区(金河景区和空中草原景区)项目,着力打造京西原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2014年接待游客246.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9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7%、11.2%。蔚县还计划于2016年开发草沟堡等三大生态旅游景区,继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把文化产业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拉动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蔚县一方面依托“拜灯山”“打树花”“点杆”、蔚州道情、蔚县秧歌等年节民俗文化,打造节庆品牌。仅2015年年节期间,共吸引游客4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亿元,同比增长3%、7.9%,“到蔚县过大年”成为不少京津游客的首选。另一方面,把文化与城建相结合,实现三个打造。一是打造特色古镇。暖泉古镇是蔚县民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并被评为2013年的“美丽中国”十佳旅游镇。蔚县已经联合企业投资50亿元以aaaaa部级景区标准开发暖泉古镇。二是打造影视基地。与中央新影集团签订了“蔚县影视基地开发合作”协议,挂牌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蔚县创作基地”,先后有100多部影视剧在蔚县取景拍摄,提升了蔚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打造古建实习基地。蔚县已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学院指定为学生实习基地,实施蔚州古衙修复、古寺庙修缮等工程,再现古建风采。

(3)把文化产业和工农产业深度融合,拉动工农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蔚县特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杏扁熟食打入东南亚及欧洲市场;贡米走进北京等地大超市;烟叶遍及河北、湖北市场。依托工农业产品蔚县开发了农家乐、特色农业观光、燕云酒厂酿酒工艺展示、风电观光游和矿区游等新模式。在工农产业不断发展的背后,都有着文化产业的知晓度和带动效应做推手。

(4)把文化产业和会展经济深度融合,为会展经济奠定良好契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京张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巨大历史机遇面前,蔚县紧抓机遇,用文化展览为会展经济奠基。以蔚州博物馆为中心馆,新建18个专题博物馆,并以此为抓手,同散落在蔚州大地上86个保存完好、各具特色的古村堡共同建设,在展示文化的同时,以期带动3.6平方公里的县城南部文化商贸新城建设。蔚县位于京冀晋交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蔚县剪纸博物馆被选为张家口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载体。蔚县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对传统煤炭资源依赖显著降低,使得蔚县被评为“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聚集区”,成功入选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目前蔚县正在进一步打造民俗文化产业园区,以期更好地促进产业融合,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2.多种宣传联动,进行品牌推广,推动产业转型

(1)宣传推广和活动策划相结合。通过策划一批有力度、有影响的大型活动拉动人气,进行宣传推广。截至目前,蔚县的中国剪纸艺术节、蔚县民俗文化旅游节均已举办五届,蔚县准备瞄准中国春节民俗名片,进一步打造“中国北方年节文化之都”。

(2)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不仅利用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这些媒体,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进行文化产业宣传推广。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了蔚县文化旅游的微博、微信组合,并拍摄了旅游宣传片投放到大型网络视频网站。另一方面,通过投放车体广告等实体广告形式,覆盖不同群体,增强对外宣传效果。

(3)广告宣传和产品营销相结合。在投放大量广告进行宣传的同时,蔚县把旅游线路向北京、天津等地几千家旅行社寄送宣传单,与知名专业旅游网站合作推广旅游产品,在产品营销的同时,实现了产品营销和广告宣传的联动。

(4)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相结合。蔚县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近年来县域经济的亮点,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蔚县也把此项工作经验和成果多次以新闻报道的方式送呈到县、市、省,乃至全国公众面前。例如,蔚县的“打树花”曾被新闻联播报道。此外,蔚县剪纸是京张联合申奥的重要图案,剪纸作品被、中央文明办制作成各类公益广告309幅,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刊发139次,这些都起到了广告推广的作用。

(5)项目认证和品牌建设相结合。近年来,蔚县获得的称号不胜枚举:中国十大最具年味的地方、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城市等,这些称号大大提升了蔚县的知名度。同时蔚县积极申报和进行相关认证,目前,蔚县成为全国第一国保大县,全县文物遗存点1613处,其中国保21处。剪纸获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蔚县秧歌、拜灯山等获得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打树花”、古民居建设艺术等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的认证等级也在进行:飞狐峪•空中花海成为3a级景区,小五台•金河成为4a级景区,暖泉古镇从2a级景区升级为3a级景区,并正致力于向5a级标准打造。这些认证无疑增大了蔚县文化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极好地进行了宣传。

二、蔚县依托文化产业,实现产业转型的启示

(一)从软文化到硬实力,文化产业可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将文化产业从新兴产业打造成我国支柱产业的观点逐渐受到广泛的认可,有观点认为,该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之五以上,即可以被称作支柱产业。近年来蔚县文化产业的产业增值和GDp占比不断增高,早已超过了5%。除GDp占比外,蔚县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与旅游、工农业和会展业等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对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这说明蔚县文化产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证明了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可行性。

(二)从点到面,文化产业可以带动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快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地面临的共性问题,蔚县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可以成为产业升级的依托和抓手。蔚县的文化产业在该县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份额,显著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据测算,到“十二五”末,全县文化旅游业创造社会总收入将突破16亿元,2014年全县剪纸从业人员3.8万人,相当于全县50万人中每13个人中就有一人吃剪纸饭。另外,产业关联度高,有效拉动了第一产业(农产品,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会展业)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快速良性发展。这证明了依托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可行性,为其他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示范。

(三)从培育文化项目到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市场化运作

蔚县从最初的“五个一”工程,仅仅五个文化项目起家,发展到现在日趋精品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正日益做大。在打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而大量的资金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蔚县在摸索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文化产业市场化方向,与企业合作,把文化产业做精、做大、做强,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四)从养在深闺无人知到游客慕名而至,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宣传大力推动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产业升级,依靠的是文化品牌的知晓度、美誉度。宣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备要素,只有利用宣传把沉睡的文化唤醒并吸引八方来客,才能使文化产业有市场,才能使文化切实成为农产品销售、工业品推广、服务业发展的依托,才能把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业。

(五)从民间手艺人到政府正规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留住人才

蔚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重视人才。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蔚县的周兆明为剪纸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此外,蔚县正在筹建中国第一个从幼儿园到剧团的剪纸人才培养系统,为艺术传承普及奠定基础。蔚县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切实地挖掘人才,利用人才,并保护人才,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蔚县依托文化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理念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蔚县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几代蔚县人牢固树立文化发展理念,不断抢抓各种机遇,整体规划、保护开发、宣传推广、引进资金、项目推动、留住人才等进行各方面努力的结果。可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解放思想,破除传统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居民消费理念的制约。有研究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将进入到精神文化消费的旺盛期。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已突破5000美元,这说明我国已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然而,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居民的文化消费理念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产业游览人数不多、上座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居民的文化消费理念,进一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二)人才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

文化产业属于创意型产业,人才的因素至关重要。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在人员编制、待遇和物质保障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从省市两级政府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进行整体规划,下拨专项人员编制,解决文化产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三)法律保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亟待完善

目前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法律进行规范,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法律保护。从规范的角度而言,目前蔚县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管理办法,比如《农家乐管理办法》等,对农家餐饮制定标准进行规范。然而在文化产业链条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法律空白,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法律对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顶层规范和支持。从保护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在开发利用、文物保护方面尚欠缺有效的法律法规。文化产品涉及到知识产权,因而其权属也必须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不然就会出现各地的文化产品互相模仿,失去特色,使得文化产业无法进一步发展。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文化产业发展。

(四)体制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尚需健全

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给予引导和大力支持,需要有完善的产业政策,系统的管理办法,完备的发展机制,来引导文化产业的正确方向,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议:出台系统细致的文化产业规划;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大对于文化产业的资金、财税支持;完善配套措施,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李南阅单位: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5

所谓“遗产税”,就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进行征税。遗产的涵盖范围不仅是现金与存款,还包括房产、厂房设施等固定资产。全世界大约有2/3的国家和地区征收这种税。

遗产税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贫富差距而非增加财政收入。但由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遗产税会造成资产外流等原因,亚大地区的印度、马来西亚、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国已先后取消了遗产税。相关人士认为,如果香港不取消遗产税,香港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加大,金融市场的占有率可能出现萎缩。所以,取消遗产税为进一步开拓资产管理业务消除了一个主要障碍。

欧盟将强制推行打火机安全锁

日前,有关打火机使用安全的“CR法规”正式获得欧盟各成员国的审议通过,今后所有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打火机都必须配备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

目前,欧盟市场上每年销售的打火机超过10亿个,而中国是欧盟打火机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业内人士认为,欧盟出台“CR法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中国打火机在欧洲各国的热销,因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早已实施了类似的打火机安全锁标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该法规被付诸实施,中国浙江的绝大多数打火机生产企业都将从欧盟市场“退出”,巨大损失无法估算。

美公布美中贸易政策评估报告

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2月14日在华盛顿举行新闻会,公布了美国对美中贸易政策的评估报告。这是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就其对华贸易政策发表的第一份全面评估报告。

报告分析了美中贸易的现状,称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学徒期”已经结束,美国将让中国为不平等的贸易做法负责。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一个特别工作组即将成立,该工作组的任务是监督保证中国在贸易活动中遵循世界贸易规则。美方还宣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缺乏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平衡性。

此外,报告还就调整和加强美国对华贸易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包括要在美中经贸联委会的框架下与中国开展在钢铁方面的高层对话;深化和扩大美中双方有关经贸结构改革的高层对话;增强和扩大双方在有关全球贸易体系中大量重要的具体问题上的对话;对那些会给美中两国关系带来潜在麻烦的双边贸易问题也要加强对话。

杜邦“特富龙”致癌可能性得到官方确认

美国环保局下属的科学顾问委员会2月15日得出一致结论:生产特富龙等品牌不粘和防锈产品的关键化工原料――全氟辛酸铵(pFoa)“对人类很可能致癌”。

美环保局评估致癌风险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级是“对人类致癌”,其后依次是“对人类很可能致癌”、“有致癌潜在作用的证据”、“信息不足以评估致癌作用”和“不大可能致癌”。环保局早先的报告把全氟辛酸铵归为“有致癌潜在作用的证据”一级,但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主流看法是,全氟辛酸铵对人类有潜在致癌作用,符合美环保局“很可能致癌”的定义,故将其危险性上调一个等级。

日前,美国环保局和杜邦等八家主要化工企业达成协议,到2015年完全停止生产全氟辛酸铵。环保局称,在目前工艺条件下,特富龙等不粘和防锈产品的生产离不开全氟辛酸铵,因此鼓励化工生产企业开发新的工艺。

国际烟草公约首次缔约方大会闭幕

为期近两周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首次会议2月17日在日内瓦落下帷幕。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该公约缔约方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将此次会议称为“改变历史的重要步骤”。他指出,全球三个最大的烟草出口国和四个最大的香烟出口国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公约”缔约方人口占全球人口的3/4,占烟草消耗量的69%。因此,“公约”缔约方将为最终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减小烟草的消费量、最大限度地减小与吸烟有关疾病的死亡率做出表率。

200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大会通过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该公约于2005年2月生效,并已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

wt0成立贸易援助特遣队

世界贸易组织日前宣布,一个套用军事名词的国际组织“贸易援助特遣队”正式成立,中国也成为“特遣队”13个创始成员之一。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6

关键词:传承人传承人认定保护措施传承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较稳定精神和技艺形态的文化与传统。在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必须要具备历史性、传统性、艺术性、学术性、地域性以及正面临着灭绝危机等条件的文化与传统高。这些文化与传统大多以口传身教的方式长时间效力于它的创造承载主体,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文化传承人,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术传承的载体与保护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保护保护文化传承人即是保护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也是保护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

一、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措施比较

(一)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方式比较

我国国务院在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标准:要熟练地掌握并拥有关于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和能力,且这种技术和能力在其指定的领域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利用这种技术和能力可以积极地开展传承活动。

在韩国颁布的《文化t保护法实施令》中规定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即持有者必须能够原原本本得领会或保存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技能,并且可以原原本本地进行艺术表演或工艺制作,持有的团体即无法个人完成或持有者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是由多人组成的团队时指定为文化财持有团体;名誉持有者要通过专家调查和文化财委员会审议,其中因高龄或病患而无法进行正常传授活动的持有者也被认定为名誉持有者。

在认定范围上,我国只表明了可以继承的个人,却忽略了团体的继承性。在传承的技能上,我国的认定标准比较模糊,韩国在这其中标明了要原原本本的领会或保存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和技能,这种严格的标准是我们没有标注到的。但是这其中两国都存在着数量上不明确的缺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主要方式是依靠传承人的与被传承人之间的言传身教,并通过该传承人的传授和教育保证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中韩两国都有了清晰的认知,并且对此都付诸了很多实践,把认定传承人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输出方向。这些传承人的认定方式都可以概括为是用个人可代表该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造诣的一流水平技艺,得到公众以及政府、专家的肯定的方式来认定的。

(二)中韩现有的传承人保护措施比较

1.法律方面

(1)中韩传承人保护措施法律颁布时间的比较

自我国2004年加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就逐步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但是由于韩国日本等国家与中国相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的相对较早,所以相关政策法律的颁布也比我国早了一些。韩国早在1962年时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后几经修改从2000年7月开始正式实施。在2015年3月,又制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振兴法》。而我国在2008年5月文化部门才颁布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随后从2007年至今根据该法,我国文化部门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并且陆续公布了四批各个方面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其中一些省市区,也都先后制定了相关的传承人保护办法,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在2011年2月我国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韩国相比,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颁布的较晚,这使得后期我国在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时损失了很多机会和资源。

(2)中韩传承人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比较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和持有团体,可以指定民俗资料中重要的材料为“重要民俗资产”。对于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由国家来提供必要的经费。但是持有者们要定期公开自己所拥有的技艺和技能,同时还要义务性的传授自己所持有的技艺及技能。在2015年3月,又制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振兴法》,其中有些条例规定要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传承团体实施传授教育,并且表明向传承人和传承团体颁发进修证书。这些法律和条例都使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各方面有了硬性的规定。我国颁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也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认定、权利义务和资助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其中在认定方面就明确表明了要积极地开展传习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作为文化传承人还要制定传承计划,定期向上级提交项目传承情况报告等。在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又进一步做了完善。如其中第四章第三十条中“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支持开展传承传播”等其他措施。随着这些法律条文的颁布,可以看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逐渐的在完整我国的法律体系来保护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但是根据法律条文可以看出由于在很多方面只表明了义务却没有将权力赋予个人,这就导致了早期的法律缺乏完整性。

(3)中韩传承人保护荣誉称号取消方面的比较

对于“传承人”这个荣誉称号的取消方面,我国在法律上规定的是没有履行义务的或丧失传承能力的将其文化传承人的称号取消。而韩国规定作为文化传承人受到严重处分或罚款的和因身体或者精神上有疾病的取消其文化传承人的称号。相比较来讲韩国的称号取消较为人性化,由于文化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身教方式来进行的,所以对于没有履行义务的传承人来说,取消其文化传承人称号对其本人来讲是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对于国家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即将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就损失了一个信息和技术的来源。

2.社会方面

(1)中韩政府在鼓励开展传习活动的比较

我国自2007年起,于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在人民大会堂都会举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大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发“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同时各地政府还积极地支持和保障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传习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韩国从1973年开始,政府每年都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方上设立能传授该文化遗产技术和技能的传授教育馆,让文化传承人有场所可以进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和教育等活动。2001年8月,韩国政府又成立了“韩国文化产振兴院”。2013年还在全罗北道的全州市建立了“国立无形遗产院”,这些院的设立都使得文化传承人各尽其用。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像韩国一样积极地去为传承人提供专门的场所,只是义务性的让他们去传承。

(2)中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的比较

由于韩国政府对韩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都是按照国际上的规范要求和原则进行的,特别注重对无形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关注,所以韩国政府经常做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比如光州的泡菜文化节;在各种大型活动或者祭祀中的假面舞和盘索里演唱等。由于韩国本身娱乐业较为发达,在各种活动举行时都会让媒体参加,以此来增加文化传承人的曝光率,这样的宣传力度不仅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曝光度,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为了让文化传承人有更多的出处。而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中,见到最多的文化传承宣传就是电视上的纪录片,很少在大街小巷见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或信息,在宣传力度方面我国明显的处于弱方。

(3)中韩政府针对文化传承人统一管理方面的比较

韩国政府可以指定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和持有团体,可以将重要的文化遗产根据其价值划分为不同等级,还可以由文化遗产厅下设的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批准与解除指定无形文化的持有者或持有团体。在2013年时我国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的正式成立,才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来了解传承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具有补救性的方法把传承人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方面技术和技能通过数字化记录储存起来。

3.经济方面

(1)中韩两国对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补助比较

我国的中央财政部门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设置了保护资金,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所需的费用归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内。韩国对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国家提供必要的经费,其中包括自造或购买设备费、传授所建筑材料使用费、教材印刷费等。由于我国本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建设力度不够,所以在对于项目补助上就有所欠缺。

(2)中韩两国对项目文化传承人经济补助的比较

我国自2008年起,中央财政就开始对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在2015年6月,文化部颁布了《文化部开展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通知》,其中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保障作了说明。我国每年会向每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传承人提供传习经费补助,各个地方对各个地方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相应的补助经费。并且在2011年时,我国对传承人的经济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0.8万元上升至1万元。在经济补助方面韩国在《文化财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国家可以为传承人每月提供生活补给。以“韩山夏布织造”为例,其传承人每月可以从国家领取到130万韩元相当于8千人民币的传承资助金。同时还会提供免费医疗和其他特殊待遇。不仅如此,还对接受传统教育者即有可能成为文化鞒腥说娜烁予奖金鼓励。这是我国没有做到的,我们只是一味地去补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却没有把经济补助与其应尽的义务相互挂钩。

二、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措施中存在的不足

(一)传承人认定方面的空缺

根据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在传承人的认定范围上较小,韩国认定拥有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或者由于技术或技能属于几个人组成的团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我国只认定了个人。另外韩国在认定标准方面要求“原原本本”,即能原本的还原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这就使得我国应该严格要求传承人的传承标准。同时对于认定取消方面,即终身制问题中,我国认定较为死板,并没有以人为本考虑情况。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

在我国的法律中要求传承人要根据行政部门的要求提供完整的技艺和技能的操作过程和要领,制定传承目标和计划,积极参加传承活动,定期向上级提交报告等。而在享受的权利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指示,只写了有经济上的补助类的内容,其他的权利却没有表明。

(三)政府的扮演的角色不健全

在与韩国政府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在文化继承中起到的角色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一个推动者,政府应该参与其中,将文化传承人的全面性保护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不是统一的做出政策来管理。并且政府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缺乏主动性,单方面要求了传承人各种书面上的计划和形式化上的义务,却没有由政府出面举办各种社会活动来强制传承人履行他们的义务,没有很好的推动传承人的传承和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的管理体制,是根据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所以政府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信息传达方面也有缺失。

(四)宣传力度不足

根据韩国的宣传力度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去主动建立各种学堂类的场所来供文化传承人传承自己拥有的技能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以哪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举行大型活动。我国拥有很多媒体平台,却没有很好的去推动这些平台宣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方面的一个缺陷,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损失。主动积极的去宣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感兴趣,也是培养文化传承人的一个好手段。

三、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措施的建议

(一)扩大传承人认定范围

借鉴韩国的经验,我国不仅应该在传承人数量上扩大范围,也应该在传承人认定标准上扩大范围。由于我国传承人还面临着一个老龄化的趋势,我们还应将具备有继承能力的,与上一代之间有直接师承关系的人或团体认定为传承人。并且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量可以为多个,代表性的传承人也可以为多个。在认定标准上,我国是以掌握并承续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拥有公信力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的人为传承人,这样的标准过于简单,我们应该以能精准掌握并可以基本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社会公信力和创造力的人作为文化传承人。在取消认定上,我国应结合韩国的标准,将疾病与精神状况考虑进去,不能单单以不能传承就取消其传承人称号。

(二)完善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

韩国不仅有生活补助,还有医疗补助和活动经费等其他特殊待遇,同时这些经济补助政策不仅仅适用于文化传承人,还给学者以鼓励性的奖励。我国就应该完善经济补助体制,与韩国相结合。在应尽义务里,应加强传承人实际传承活动中的义务,并将应尽的义务与经济补助相结合。

(三)政府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与韩国相比,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活动过于欠缺,这使得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慢慢减少,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推动者,应主动地携起传承人的手,一起发扬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结合韩国建立各种体验式的学堂,让有兴趣的人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可以从小学的教科书或者课程抓起,让人们从小就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传承人,形成刻板印象。也可以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当地的状况创造出各种衍生物,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等。这些都是通过政府积极地组办活动,让传承人有机会传承和创新,也让更多人来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了传承人一个展示处,不仅提高了传承人的地位和威望,也是为下一代传承人奠定了一个大舞台。

(四)增强曝光率和频繁度

增加曝光率就是增加宣传力度,可以在各个地方旅游景点加入体验,认真的做好各个等级的信息交流。对于频繁度,我们应该结合韩国活动经验,举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节日活动,呼吁人民群众来参加。这种宣传措施不仅是为了提高了传承人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传承人尽义务提供一平台。

四、结语

从这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很难的,需要全面性的考虑传承人的切身利益,不仅仅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还要根据不同的传承人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第三十条,2011.

[2]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保护现状[J].美与时代,2016(04).

[3]崔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法律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03).

[4]潘洪.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及保护制度之比较[J].滁州学院学报,2014(06).

[5]孙谦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6(13).

[6]李晓宏.浅析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中传承人认定问题[J].人文地高,2015(才智).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7

【内容提要】悬赏广告现象在当代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其法律性质如何,到底有无效力,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学术界也有争议,以至法院在处理同类案件时,往往做出不同的判决。否定悬赏广告有效的学者,往往认为“契约说”不足,而对“单独行为说”又不加以承认。笔者试从“契约说”的角度对悬赏广告的性质加以探讨,肯定悬赏广告的有效性,澄清对悬赏广告的认识,以期司法实践中的一致。【论文关键词】悬赏广告,契约说,单独行为说,意思表示,等价有偿一、引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5年第2期(总第42期)发表了《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上诉案》,该案涉及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悬赏广告现象。悬赏广告自古有之,在现代社会尤为常见。其方法多样,如报刊登载、街头招贴、广播电视传播等;内容广泛,常见的如寻觅遗失物、寻找走失人口、征集作品、查禁伪劣假冒商品、访求车祸目击者等等。实践情况如此复杂,法律上又没有规定,而民法上悬赏广告理论有颇多争端,致使实务界处理此类案件甚感棘手。最近,新闻媒体又对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王云辉诉董仁帅悬赏广告纠纷案件进行炒作,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引起讨论。借此,应当在理论上对悬赏广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澄清对悬赏广告的认识。二、有关悬赏广告的典型案例王云辉诉董仁帅悬赏广告纠纷案的案情是,1996年9月21日晚,莱阳市伊达实业公司经理王云辉下班时不慎将自己的皮包遗失在某公司门口,内有手持电话机一部,现金7100元,还有信用卡、单据、身份证和240吨化工原料的原始化验单。为了找回遗失物,王云辉打印了约20份寻物启事,张贴于街头和遗失地点周围的建筑物上,并在广播电台播出,均明确表示:"如有拾到包者,愿酬谢人民币1万元;有提供线索者,愿酬谢人民币3000元。"董仁帅拾得该皮包,称其另有人拾得皮包,自己是提供线索者,要王云辉支付1.3万元。王云辉只同意给1万元。双方多次协商未成。王云辉报警,公安机关传唤董仁帅,并将董拾得的皮包等物扣押,并以敲诈勒索为由对董予以行政处罚。1996年12月19日,董仁帅向莱阳市法院起诉,请求伊达实业公司履行付酬义务。一审判决认为,被告发出寻物启事,明示了对捡到者的酬金数额,属内容合法的悬赏广告,应当履行;原告捡到包后又得知寻物启事的内容,即与被告联系并核对实物,是该广告的相对人,有权利享受酬金。双方就酬金数额的争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不能认定为敲诈勒索。一审判决原告将拾得物归还被告,被告按约给付原告酬金1万元。王云辉不服上诉。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依据《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关于"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的规定,认为遗失物的拾得人负有将拾得物归还失主的法定义务,没有向遗失人请求报酬的权利,故判决:撤销莱阳市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驳回董仁帅要求王云辉给付1万元酬金的诉讼请求。近几年来,悬赏广告纠纷案件并非仅此一例,另外相关的案例还有:其一,原告于1996年3月5日丢失一个提包,内有现金10万元,各种票据等计款8万余元,发现后,立即在电视台和有线广播电台连续播发寻物启事,声称对拾到并归还者给付1.5万元报酬。10天后,被告在回家的路上拾到该提包,当即前往原告指定的地点,要求原告在接受提包的时候,必须兑现给付1.5万元的承诺。原告否认自己的承诺,只同意给付2000元;经有关部门调解,原告只同意提到1万元,故被告以原告不兑现承诺给付1.5万元为由,坚持不返还提包。原告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原告给付被告1.5万元,被告将拾得的提包返还原告。其二,1996年1月,安徽汇通商厦与合肥市百货大楼等商家共同发起“坚决不卖假货”的倡议书,公开承诺“商品计量,少一罚十;商品质量,假一罚十;商品价格,暴一罚十”。消费者王志明到该商厦知假买假,在取得了购买的商品确系假货的证据后,向汇通商厦索赔,被拒绝,后向合肥市市中区法院起诉,要求汇通商厦给予货款价格十倍的赔偿。一审法院认为,汇通商厦知假售假,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关于商品质量假一罚十的承诺违反有关法律的规定,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故原告的诉讼请求不能予以支持,只能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赔偿。原告、被告均不服上诉。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汇通商厦的销售行为合法,没有以假冒伪劣产品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仅判决汇通商厦返还原告的购物款及利息。在本文讨论的案例和前一个案例中,毫无疑问,其性质是悬赏广告。但是有关法院的判决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结果是认其为悬赏广告性质;另一种结果却认为按照《民法通则》规定,拾得物应当交还遗失人,而且这种义务是法定义务,而法律没有关于悬赏广告的规定,因而判决归还原物,不得依此索要酬金。这两种判决结果表明了司法实践对悬赏广告纠纷法律适用认识的分歧。但是在理论上和实务上,作为通说,是承认悬赏广告的性质的。至于“假一罚十”的承诺案件的性质,有的认为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范围,理由是,该法条关于增加一倍的赔偿,虽然没有明确讲是最低赔偿线,但按照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原意,本条属于授权性规范,应理解为最低不低于一倍的赔偿;也有的认为“假一罚十”的承诺是一种悬赏广告,它另有希望公众予以监督、予以捉假之意,当消费者购买了假商品,即意味着实现了悬赏广告中所提出的条件,也即对对方发出的要约予以承诺,则悬赏者应按“承诺”兑现,这也是笔者的观点。究竟应当怎样认识和处理悬赏广告纠纷案件,在民商法的理论和实务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立法还没有对悬赏广告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前,对悬赏广告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三、悬赏广告的概念悬赏广告是指以广告的方式公开表示对于完成一定行为的人,给予报酬的意思表示。①因此,广告人对于完成该行为的人,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悬赏广告具有以下要件:1.须有广告人。广告人是做出悬赏广告意思表示的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还可以是其他民事主体。当然,他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2.以广告的方式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广告的方法就多种多样了。如:报纸刊登,广告栏张贴,街头叫喊,或广播电视等。发展到今天又有上网等等。只要使不特定人知晓的一切方式均可。不特定的人,并不要求一般公众,只要是不特定多数即可。3.须完成一定行为。一定行为的完成,是广告人负有债务,行为人行使报酬请求权的条件。换言之,一定行为的完成即为承诺。②如在遗失物的悬赏广告中,这个“一定行为”即是拾得遗失物。在上述王志明购买假货的案例中,王志明在该商场购买到了假货,即完成的其悬赏广告要求的完成一定行为。4.须广告人表示要对完成一定行为之人给付报酬。悬赏广告,必以“赏”为要件。广告人因广告行为而使自己受债务拘束。当行为人完成一定行为时,债务发生效力,广告人向行为人给与报酬。至于报酬的种类、数额,是有广告人自己决定的。王泽鉴先生指出:“报酬不限于金钱,凡能为法律行为标的之任何利益均可。”③因此可以是称号、奖章、匾额等等。四、应否承认悬赏广告的合法性及对悬赏广告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一)应否承认悬赏广告的合法性对于悬赏广告,主要国家的民商事立法均予承认。在我国,《民法通则》虽对悬赏广告未做出规定,但是,《民法通则》和其他民事立法中也没有禁止悬赏广告的规定。在实践中,政府机关也有实施悬赏广告行为的,在打假中,就有“打一奖一”的悬赏广告,应征人打假100万元,就奖励100万元。可见,在我国,悬赏广告确实有它存在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悬赏广告的存在价值和具体适用,绝大多数持肯定的态度。《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5年第2期刊登了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上诉案,认为广告人发出悬赏广告,实际上是向社会不特定的人发出要约,而某人一旦完成了悬赏广告中指定的行为,则是对广告人的有效承诺,就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双方当事人受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约束,因而判决支持行为人给付悬赏广告约定给付的酬金的请求。在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编辑的《人民法院审判案例选》中,今年来也发表了数起悬赏广告的案例,法院均判决支持行为人的诉讼请求。本文讨论的案例,一审法院的判决所持的理由,与这些判决所持的理由是基本相同的,均认悬赏广告是合同性质,在悬赏广告的广告人和行为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悬赏广告的广告人和行为人均受悬赏广告的内容约束。这种意见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因而是可取的。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否认悬赏广告的依据,是《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诚然,《民法通则》的这一规定是有法律效力的规定,遗失物的拾得人有义务将拾得物交还失主,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理论上和实务上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失主在遗失财产的时候,做出了给拾得人以报酬的悬赏广告,对于这样的要约,广告人应当受其约束;这种约束,与《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并不矛盾,拾得人有向失主归还遗失物的义务,同时也享有得到悬赏广告标明的报酬的权利;广告人享有得到遗失物的权利,同时也负有支付自己所做出承诺的报酬的义务。在这样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决不能只强调法律的规定而否认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这一判决的错误之处就在于,将《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规定与悬赏广告对立起来,认为行为人索要报酬的行为不仅于法无据,而且直接违反了《民法通则》第790条第2款的观点,是追求不正当利益。这种看法违背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是不可取的。二是,《民法通则》在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的民事责任中,亦有不尽完善、不尽合理之处。在我国古代立法和国外的民事立法中,对拾得遗失物等财产的责任,多作给予奖赏的规定,即拾得遗失物等财产,在将原物归还失主的时候,失主应当给予拾得人以适当的奖金或者报酬;如果无失主认领,则将遗失物一半充公,一半充赏。这样的做法,对拾得人不将拾得物占为己有的行为是一种鼓励,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我国《民法通则》现行规定表面看起来是提倡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实际上的社会效果并不如其所料,倒有引导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极意义,那就是将拾得物交还失主拾得人得不到任何利益,倒不如占为己有。依上述理由,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这一判决将《民法通则》的规定与悬赏广告对立起来,无论怎样,都是不符合立法本意和社会实际情况的。就是"假一罚十"的承诺的案件中,也应当维护商家承诺的严肃性和正常的交易秩序,不得随意否定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法院判决轻易否认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其消极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否定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民事流转的正常秩序。相反,承认悬赏广告的合法性,对拾金不昧的行为予以积极的鼓励,有利于鼓励公民和法人遵守社会主义公共道德,遵守诚实守信的民法原则,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因而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二)如何认识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在法律上对悬赏广告的性质怎样确定,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悬赏广告的性质是契约,即合同性质。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对象所发出的要约,只要某人完成指定的行为即构成承诺,双方成立合同。完成广告行为的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广告人负有按照悬赏广告的约定支付报酬的义务。这种主张是多数学者的意见,在实务上,大多数人采纳这样的主张。第二种意见认为,悬赏广告的性质是单独行为或者叫做单方法律行为,而不是合同。这种主张认为,悬赏广告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广告人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单方面负有支付报酬的义务,而不需要完成行为的人做出有效的承诺。其理由是:第一,采用单方法律行为说,只要广告人发出了悬赏广告,不需要他人做出同意即能发生法律效力,广告人应当受到广告的约束;如果行为人不知道广告人发出了悬赏广告而完成了广告中指定的行为,该人仍能取得对广告人的报酬请求权,而广告人不得以该人不知广告的内容为由而拒付报酬;同时广告人应受广告的约束,悬赏广告一经发出,不得随意撤回。第二,可以使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完成广告所指定的行为后,也可以对广告人享有报酬请求权。第三,任何人完成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都将是一种事实行为,而不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承诺行为,这样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广告指定的行为即享有报酬请求权,而不必准确地判定在什么情况下有效承诺的存在以及承诺的时间等问题,可以极大地减轻行为人在求偿时的举证负担。第四,采用单方法律行为说的主张,可以避免行为人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避免行为人在对方不履行给付报酬的时候,拒绝完成广告指定的行为的成果的弊端。第三种意见认为,对悬赏广告的性质专门认定为合同性质,或者专门认定为单独法律行为,均有不足。将符合合同调整的悬赏广告作为合同对待,将不符合合同特征的悬赏广告作为单独法律行为对待,就更能够处理好悬赏广告的各种纠纷。日本学者认为,民法上将悬赏广告规定在合同的章节中,但另外还承认作为单独行为的悬赏广告,且这样的情况更多些。以上各种主张的视点和角度各有不同,在实行中,亦各有解决各自矛盾的办法。按照笔者的看法,首先,对同一种悬赏广告的行为采用两种不同的性质来认定这种折衷的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是很繁琐的,且不实用。其次,单方法律行为说是从根本上承认悬赏广告的有效性。因此,它克服了契约说的弱点,其成立的理由更加充分。将悬赏广告认定为单方法律行为,则完全可以避免将其认定为合同性质所存在的麻烦问题。但是,契约说给法学结合司法界一个较为宽敞的讨论余地,让人们可以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来分析事物的是非曲直。而且,契约说是我国法学界较为认同的一种观点。最重要的是,一些学者也往往以契约说的弱点来否定悬赏广告的有效性。因此,笔者认定悬赏广告为合同性质。笔者试从契约说来探讨一下悬赏广告有效的理由。但至于相对人与广告人之间是否有合意和相对人是否有行为能力等,契约说仍有其弱点。(三)对契约说主张的进一步完善笔者主张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仍采契约说的主张,认定悬赏广告的性质为合同。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于契约说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提出完善的办法。第一,对于不知道悬赏广告内容的行为人应否将其行为认定为承诺的问题,可以做出特别的规定,加以解决。例如《德国民法典》第657条规定:"通过公开的通告,对完成某行为,特别是对产生结果悬赏的人,有向完成此行为的人给付报酬的义务,即使行为人完成行为时,未考虑到此悬赏广告者,亦同。"在这一规定中,"即使行为人完成行为时,未考虑到此悬赏广告者,亦同"的规定,显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行为人在完成悬赏行为时不知悬赏广告内容而广告人拒绝给付报酬的问题。第二,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完成悬赏行为,行为人缺少合同主体资格的问题。对此,可以对悬赏广告合同的的主体做出放宽条件的要求,不适用对于合同主体资格的一般要求,不要求悬赏广告的行为人必须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只要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就具有悬赏广告行为人的资格,因而,凡是完成悬赏行为的人,都具有悬赏广告应征人的资格,都享有悬赏广告的报酬请求权。第三,对于确定悬赏广告的承诺的困难,可以不作特别的规定,避免对悬赏广告的承诺限制过严而使行为人的利益受到影响。凡是完成悬赏广告所指定的行为的,一律认定为有效的承诺,将行为作为承诺的判断标准。至于承诺的时间,则不必细较锱铢,只要广告人发出了悬赏广告,无论行为人是在发出悬赏广告之前,还是之后,都认其有效。第四,怎样对待悬赏广告的行为人的同时履行抗辩权问题。应当确认,悬赏广告的行为人不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不能因为广告人不履行给付酬金的义务而拒绝履行悬赏行为的结果,因为这种抗辩权与《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的规定相悖。但是,广告人取得悬赏行为的结果以后即违约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对此,也应当有相应的对策。笔者的意见是,对悬赏广告的行为人赋予悬赏报酬请求权,即可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要行为人完成了悬赏广告指定的行为,行为人就享有取得报酬的权利,如果行为人完成了悬赏行为,并将悬赏行为的结果交付广告人,广告人就应当给付报酬,拒绝履行的,行为人可以依法起诉。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行为人的正当要求。五、悬赏广告的法律特征:认定悬赏广告乃是契约,因此悬赏广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悬赏广告合同以广告方式为要约的要件,因而是要式行为。乃要式合同,是法律要求合同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和手续。④悬赏广告既然是合同,当然要有要约的要件。悬赏广告的要约与一般合同的要约不同,必须以广告的方式为之。悬赏广告的要约一经发出,即产生悬赏要约的拘束力,广告人不得任意撤回。在《德国民法典》,将广告方式规定为"通过公开的通告",并且要求悬赏广告只有在完成行为之前撤回,撤回限于与悬赏广告同样的方式通告或以特殊通知为之者,始为有效。这些规定应当参照。当悬赏广告被撤回之前行为人完成了悬赏行为的,视为行为人已经承诺,对广告人具有拘束力。当悬赏广告人要求撤回悬赏要约时,广告人必须在悬赏行为完成之前,以有效的,与悬赏广告同样的方式通告或者特殊通知,否则无效。王云辉以广播和文字广告的方式为悬赏,符合悬赏广告的要式行为的要求。在董仁帅完成了悬赏行为之后,王云辉拒绝给付悬赏报酬,为违约行为。安徽汇通商厦等一些商家协力打假,公开向广大消费者"承诺"不卖假货,庄重"承诺""假一罚十",这也符合悬赏广告的广告方式的特征。第二,悬赏广告是实践性的有赏行为。首先,悬赏广告是实践性合同,而不是诺成性合同。悬赏广告合同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其承诺要件为行为人完成悬赏行为。悬赏行为一经完成,合同即有效承诺,并已经履行完毕。其特点,就是承诺和履行同时完成,实际上承诺和履行是一个行为。这一特征与任何合同都不相同。其次,悬赏广告是有赏的合同,其性质是有偿合同。所谓的有赏,就是约定报酬,对于完成悬赏行为的人,按照要约确定的数额给付酬金。没有酬金的"悬赏"不是悬赏广告。再次,悬赏广告的报酬数额是确定的,按照实际情况,这种确定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确定的报酬只有一份,因为悬赏的行为只有一个。如王云辉悬赏交回皮包者报酬1万元,提供线索者报酬3000元,这是悬赏两个行为给付两个报酬,数额都是确定的。第二种悬赏的行为是确定的,但是悬赏行为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因此,报酬数额的数额确定而份数不确定,例如汇通商厦等商家"承诺"的内容包括对商品计量,少一罚十,商品质量,假一罚十,商品价格,暴一罚十,消费者只要发现计量、质量和价格方面有一个方面有假,商家就给予其十倍的奖励。这十倍的奖励,就是悬赏广告人声明对完成打假行为人所给予的报酬,悬赏报酬的数额?鞘叮源蚣俚氖课曜肌U庵中问剑导噬鲜俏炊ㄊ康娜舾筛鲂托形募希⒉皇且桓鲂凸愀婧贤叵怠?BR>第三,悬赏广告是向不特定的任何人发出。悬赏广告合同的主体特征,是广告人一方始终是特定的,这与一般合同并没有不同。在行为人一方,在要约发出之时,不能是特定的,而是不特定的任何人,不应当有特定的指向。在行为人的范围上,可能会有限定,例如在某一学校内,或者在某些人群之中,等等。无论怎样,当悬赏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就已经确定。正因为如此,悬赏广告才具有合同的相对性特征。在前述三个案例中,悬赏的行为人一方都不是特定的,符合悬赏广告的这一法律特征。至于行为人的资格,不应作特别的要求,凡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有一定识别能力的人,以及任何形式的法人,都为合格的当事人。第四,悬赏广告合同的标的,是悬赏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对此,可以简称为悬赏行为。悬赏行为应当是合法的行为,违反法律和公共秩序以及违背善良风俗的行为,不得作为悬赏行为。悬赏行为不能因为给付报酬而必须是对广告人具有经济利益的行为,即悬赏行为有无经济利益并不过问。在王云辉案件和第二个案件中,悬赏行为对于广告人都是具有直接经济利益的行为,而在"假一罚十"的案件中,悬赏行为对广告人并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但也符合悬赏行为的要求。六、一些学者否定悬赏广告的理由及笔者意见(一)认为广告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拾得者有乘人之危之嫌。广告人失去所有物,而拾得者捡到遗失物而予以无声的占有,使广告人认为遗失的财物处于危急状态下,他对遗失物利益濒临消灭的危险。而拾得人是利用广告人的这种急迫需要,在这种紧急状态下,他才不得不做出悬赏广告以图恢复自己原有的财产。对此种观点,首先应明白“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把旨在产生一定效果的内心意思发表出来的行为。⑤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应该分析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即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⑥如果这三个要件都具备,则意思表示真实。对广告人来讲发出悬赏广告就希望发生一定效果,与拾得者达成契约,即效果意思;他一旦发出广告,就知道这对他意味着要付出一定的报酬才能取回遗失物,即表示意思;广告人又这个悬赏广告的想法,事实上也了,则是有行为意思。由此可见,广告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至于广告人这个悬赏广告的原因只是动因问题。当事人形成自己的发生法律效果的意思总有一定动因或动机的,但形成这种动因或动机并不是意思表示的内容,就不会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再来谈“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违背本意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现象。⑦可见,“乘人之危”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他方危难处境或急迫需要,对对方提出苛刻的条件。如果是在广告人未广告时,拾得者在拾得遗失物后,主动与失主联系,并要求苛刻报酬,这才能认定为“乘人之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70条:“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由此,乘人之危是迎合乘危人而对自己严重不利。但在悬赏广告中,赏金通常是低于遗失物本身的价值的,用较小的赏金换回较大的利益,怎么会对自己不利呢?这显然是有利的。因此也不是乘人之危。杨洪逵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遗失人刊登悬赏广告寻找遗失物,虽是处于危难中但其悬赏找寻遗失物,是对世而言的;虽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被迫方法,但这是自己迫使自己所为的一种行为,不是特定方迫使其进行的一种行为;给付多少酬金,是遗失人自己衡量的结果,不是特定对方提出的强加条件。遗失人悬赏行为的履行,所依据的应是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即使拾得人消极等待失主,拾得人的行为也不能认为是乘人之危的行为。”⑧(二)认为拾得人没有付出代价,或者说付出的代价太小,根据民法中的等价有偿原则,不该获得高额的悬赏奖金。因此,应当认为悬赏广告无效。悬赏广告的基础是拾得遗失物。我们知道拾得遗失物是事实行为,是基于事实之状态或经过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⑨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法律后果。拾得人在捡拾遗失物时没有想到,要等待悬赏广告大捞一比。这就有别于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的民事法律行为。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转移财产等民事活动中,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⑩如前所述,根据《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规定,失主拥有遗失物的所有权,据此在整个遗失物过程中并没有“转移”财产所有权,所有权人归失主。再者,拾得遗失物如何“等价交换”?“等价交换”的对象又是谁?最后,拾得遗失物并不在于追求法律后果——实现“经济利益”。从这三个方面看,等价交换原则都不适用于事实行为。它只适用于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它也不能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只能作为民法的具体原则来看待。11(三)认为否定悬赏广告的有效性有助于减少社会的失、窃现象。物主遗失了物品,只是暂时丧失了对物品的占有,但如果物主能重新找回,则自然恢复占有权。悬赏广告提高了人们捡拾他人遗忘物品的积极性,有很多可以找回的物品也无法找回了,增加了社会“失”的现象。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物主对自己的物品是被盗,还是被遗失,并不能分辨清楚。如果这种悬赏广告有效的话,那么窃贼就可以通过声称盗窃物为拾得物,从悬赏广告中获得合法利益。其实这种意见得出了这样的一个因果关系:否认悬赏广告的有效性,会减少拾得遗失物的现象。要求人们不去捡拾他人的遗忘物品,这样失主可以自然找回,恢复占有权。这种意见似乎忽视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路不拾遗,固为人们所倡导,但如此似乎脱离了现实。对市民社会中的人的行为提出了过高要求,不用说是普通人,就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人也实难做到。再说,物主遗失物品,使物品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不利于发挥物的效用,将物品弃之而不拾得利用,实为资源的浪费,对我们整个社会来讲是不利的。如果人人都不捡拾遗失物,这时这个物品处于危急状态下,有灭失的可能性,这样不是给失主带来更大的损失吗?这第二种观点,认为窃贼可以通过声称盗窃物为拾得,从悬赏广告中获得合法利益,这样会助长社会失窃现象。因此应认定悬赏广告无效。诚如上述观点,假定这个物品确为窃贼盗得。窃贼追求的是高利益和低风险。在此篇文章的前面已提到悬赏广告的赏金普遍低于遗失物本身的价值的,窃贼为何要将已到手的高价值的物品去换取相对价值较低的赏金呢?而且还要冒着东窗事发的危险。他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做,也决不会如此做的。因此,宣布悬赏广告无效和减少社会失、窃现象是毫不相干的。七、结语:在本文中,笔者试举了三个有争议的悬赏广告的案例。而后,分析了悬赏广告的概念及对其性质的不同观点和其特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确定悬赏广告的性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意义。虽然要约说也有所漏洞,但我们应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应把此类情况作为例外来处理。笔者认为认定悬赏广告有效是本着民法中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和当事人利益,而且也有利于吸收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维持民法体系的和谐。*四川大学法学院99级①《债法总论》张广兴法律出版社199759页②《债法原理》第一册王泽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259页③《民法债编总论》王泽鉴188页④《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王家福法律出版社1991272页⑤《民法学原理》张浚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09页⑥《民法学原理》张浚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10页⑦《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王家福法律出版社1991351页⑧《人民法院案例选》(总第15辑)86页⑨《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王家福法律出版社1991259页⑩《中国民法》佟柔24页11《中国民法学研究评述》刘心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54页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8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按照这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有关的文化空间。

二、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出之后,社会各界纷纷把注意力投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在全球化面前,地方的人们开始认识、理解本土文化,并且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所谓“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文化的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直接推动力。

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配合社会各界为打造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球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开始把民族文化的保护纳入重要工作的范畴。相继出台有关法规、办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并对如何建立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做了重要阐述。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我国全面启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形成普查报告、保护项目清单,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等。

在做好资源普查工作的同时,我国也注重从法律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利用、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非常有利。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整体队伍不健全,专业类人才紧缺

我国各级文化部门大多数尚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的设置落后于工作的开展。原有的专业人才队伍或老化,或流失,到目前为止已荡然无存,现有人员岗位不定、业务不专、质量难以保证。

(二)经费资金不足,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经费资金不足是长期制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大瓶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更是极度匮缺,使该项工作启动难、开展难、深入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意识在群众心目中越来越强,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做支撑,群众难以配合工作。

(三)认识不充分,缺乏力度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9

(一)遗失物的界定。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

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1)须为动产。不动产如土地即使时间久远致边界不清也不构成遗失物。除一般动产外,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及各种证书等也属于动产范畴。(2)须无人占有。遗失物在拾得前必须不为任何人占有。判断占有是否丧失,应依社会一般观念,根据具体情况,考察原占有人是否具有事实上控制该物的可能性。仅一时丧失对物的占有,并不能构成遗失。因此,占有的物品偶然进入他人地内、建筑物内,均不能构成遗失物。在自己房屋遗失的物品,不能视为遗失物。并且占有丧失必须具有确定性。无人占有是一种客观状态,与遗失人的主观认识无关,因此即使失主知悉遗失物的下落,仍不妨碍遗失物的成立。(3)须非无主物。遗失物占有的丧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法学广义上的遗失物包括同性质、同特征的漂流物和失散的饲养动物。

(二)遗失物拾得行为的界定遗失物拾得,指发现且实际占有该遗失物,是发现与占有两者相结合的行为。发现是指认识物之所在,而占有是对物在事实上的支配管领能力。发现与占有缺一均不可构成拾得。需要注意的是,拾得并非一定以拾得人在物理上予以支配,依一般社会观念即可。拾得遗失物为事实行为,拾得人有无行为能力在所不问。即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能成为拾得人。

拾得行为通常为无因管理行为,诚实拾得人以为他人利益之意思管理的,构成无因管理,不诚实之拾得人以为自己的利益拾得以及认为是无主物拾得的,不构成无因管理。法律对遗失物拾得的规定与无因管理多有不同,因此,无因管理的规定只有补充适用的余地。

拾得行为以合法为要件,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拾得人须为占有遗失物之人,但拾得行为也可以指示他人为之,而以发出指示的人为拾得人。若拾得行为由占有机关或占有辅助人为之,且在占有辅助关系范畴之内,则应以其所属机关为拾得人,但若与所属机关的指示无关,则系个人行为,由行为人为拾得人。同时有数人占有拾得物的,其数人为共同拾得人。

(三)民事立法现状:目前,在我国民事立法上,规定遗失物拾得问题的就是《民法通则》第79条,该条2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与此相关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通则〉的若干意见》第94条,该条规定:“拾得物丢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将拾得物拒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我国《民法通则》现行规定的本意是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这一规定建立的基础是我国民事立法中,将市民社会的自然人与政治国家的公民混为一谈。法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现代市民社会中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并由此对人的行为提出了统一的不恰当的法律要求。现行制度使拾得人没有归还的动力,倒有引导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极作用。这一点只要对我国立法稍加分析便可知晓。

二、我国现行的遗失物拾得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片面强调拾得人之义务,而忽视其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拾得人应当将拾得的遗失物归还失主,“应当”表明拾得人具有“作为”义务。《意见》规定,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拾得人存在主观故意,就得承担民事责任;《意见》还规定,如果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遗失物所有人可以提起侵权之诉。这些规定正是对《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拾得人作为义务”的法律保障。

拾得人负如此“作为”之义务,那么他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呢?

《民法通则》规定,拾得人因将拾得物归还失主所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也就是说,拾得人有权要求失主偿还自己所支出的费用。如果失主偿还了拾得人所支出的费用,那么也只能使拾得人恢复到“拾得”之前的状态,拾得人并未因“拾得”行为和“归还”义务而取得额外的权利(利益);如果失主不偿还拾得人因此而支出的费用(法律对此未规定相应的民事救济措施),那么拾得人不但因“拾得”行为和“归还”义务未能享受额外的权利(利益),反而遭受物质损失(也有可能同时遭受精神伤害和心灵创伤)。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法律对拾得人之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极不平衡的,有违我国民法公平原则的精神。

(二)对遗失物招领、认领程序未作规定“遗失物拾得制度”不仅包括实体问题,而且也包括程序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把不知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的遗失物交由公安机关处理,由于法律上没有规定相应的程序,因而我们在上交时思想上往往存有顾虑,公安机关在处理时就缺少法定性、职责性和公开性。

(三)对无失主认领之遗失物之归属未作规定遗失物从拾得后到所有人认领前,其所有权处于不确定状态,如果使这种不确定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就不利于稳定社会关系,不利于市场交易和商品流通。因此,在遗失物经一定期限公开招领后,仍未有失主认领的情况下,法律上必须对遗失物之所有权归属予以确定。

三、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的建构方向

(一)完善拾得人的义务

1、保管义务。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首先应尽保管义务,使遗失物不会遭到破坏。此保管不必是机械性的,应是适当的保管,即在一定程度上可对特殊的物进行法律处理,如易于腐烂的瓜果等。

对于因保管不善的法律责任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4条规定:“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条隐含了只要拾得人不是故意,对拾得物灭失、毁损就不承担责任的意思。但仅以故意作为免责的一个条件,显然与民法的公平原则不相符合,这也就使拾得人逃脱了在重大过失情况下造成拾得物损害的赔偿责任。

2、通知义务。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后,应尽快通知遗失人。遗失人姓名、单位等资料详细的,可直接通知;不详的,可借助新闻媒体等手段向社会告之。通知的时间,应在拾得遗失物之日起10日内进行为宜。

3、报告及交存义务。拾得人不愿履行保管、通知义务的或遗失人在一定期限仍没有出现的情况下,拾得人应向法律指定机关进行报告并向该机关交存此遗失物。在我国,对于遗失物受理的机关法律并没有作出规定。笔者认为应定公安机关为受理机关较合适,因为我国的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方面在社会大众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国外立法也规定将遗失物报告机关确定为“警署”,如日本。

4、返还义务。即遗失物拾得后的一定期间内有人认领的,拾得人应将遗失物返还遗失人。至于期间的长短,各国民法各有规定,如德国规定为6个月,瑞士规定为5年等,我国也可针对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

(二)完善拾得人的权利

1、费用请求权

费用请求权是赋予拾得人对所支出的必要费用的求偿权。对于必要费用的范围应包括拾得人围绕拾得遗失物、履行告知或报告、管理、返还义务而产生的合理费用。

从《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对拾得人因拾得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的规定来看,此费用请求权只能向失主请求。但应补充的是,如果失主委托他人或其他有权人受领的情况下,则拾得人也可向委托人或其他有权人求偿。

对于拾得人的费用请求权受到非法拒绝的法律保护,在我国立法上还是空白。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民法典》第972条关于遗失人不尽此项义务的,拾得人享有留置权的规定,赋予拾得人行使费用请求权时,同时行使留置权作为保障。

2、报酬请求权

对于是否应给予拾得人一定的报酬,由于我国历来弘扬“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而把其排斥在外。但这样的传统美德只能提倡,而对于“拾金”引起的法律关系仍应做理性规定,这也是平衡受领人与拾得人的利益,贯彻民法公平原则的体现。因此,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是完善遗失物拾得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建立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1)报酬数额。对于报酬数额的规定,国际上存在两种立法形式。其一是统一立法形式,即对于请求的金额,不管遗失物的种类和价值统一规定。如台湾地区民法典第805条规定:“遗失物拾得后6个月内,所有人认领者,拾得人或警署或自治机关,于揭示及保管受偿后,应将其物返还之。前项情形,拾得人对于所有人,得请求其物价值十分之三之报酬。”其二是分别立法形式,即按照遗失物的种类、价值的不同,分别请求报酬的金额。比较两种立法形式,笔者认为我国应采取分别立法形式,因为遗失物不仅包括实在的物,更包括一些权利凭证,同时也包括对失主有价值的物,如学位证书等,如果采取统一立法的话,很难作出较为准确、公平的评价,从其外观看,也较为机械。(2)权利保障。对于遗失人不履行给付报酬的,笔者认为拾得人仍可行使留置权以保障。虽然有学者认为“报酬请求权是一种奖励性质的权利,即使放弃,拾得人也不会因此蒙受额外损失”。但笔者认为,拾得人在整个拾得、保管、告知等过程中,不仅消耗的是金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精神的消耗,对于这种消耗是理应得到补偿的,尤其在现有条件下,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不仅可以使遗失物拾得制度更加完善,而且也加速该制度在生活中的切实落实,减轻遗失人四处寻觅之苦。(3)权利的限制。德国民法典第978条规定,公立机关或为公共交通服务的交通机构的公务人员在工作场合拾得遗失物时不得请求报酬。因此,我国立法在对报酬请求权作出规定的同时,也应本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宗旨,考虑某些特殊机构工作的特殊性,如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等,在立法上限制这些特殊主体对此项权利的行使。

3、一定条件下取得财产所有权

自罗马法以来,遗失物拾得是否可以成为动产所有权取得原因,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罗马法采取的是不能取得所有权主义;而日耳曼法采取的是遗失物在被拾得之后一定期限内所有人未认领时,官署或有关组织可将遗失物或拍卖所得的价金交给拾得人归其所有。从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规定的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可知我国法律采取的是不能取得所有权主义。但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立法中,应规定拾得人在一定条件下可拥有拾得物的所有权。其理由是:首先,前已论述,现实中相当一些人拾得遗失物,尤其是小件物品,并不上交,这就出现了使现有法律的规定形同虚设的情形,也就是说此种立法虽说是对"拾金不昧"道德风尚的法律规范,但它对于市民社会中的人的行为提出的要求过高,以至于与现有的社会发展并不相称。其次,一些遗失物的所有权归为个人所有应比上缴国家更能达到物尽其用,如护肤品等,这也是物权法的立法宗旨之所在。

四、结语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篇10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27-8122(2012)04-0071-03

一、引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分钟以上),其中60%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