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01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1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05

临床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在国家医院整体发展思路上,要控制规模,走内涵建设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专科水平和医疗质量,医院之间要形成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的良性竞争。在医疗快速发展进程中,护士的培养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突出护理专业(专科护理、专病护理、专项技术护理)内涵,注重护士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养成,真正解决病人身心健康问题。在提高专科水平与医疗质量中,对临床护士专科、专病知识及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岗位管理中岗位价值评价是岗位设置和绩效管理的中间环节,也是为绩效管理提供依据的环节。岗位价值评价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1]。专病护理水平需要护士对疾病知识掌握的深度,对病人病情观察及判断能力,对病人及家属的关怀爱护,对医师治疗原则、治疗措施及机理的深入理解。同时需要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支持与指导,无论管理与工作模式怎样改变,让病人得到安全有效地护理永远是职业护士的最高目标。

1评价临床护士岗位价值的3个纬度

岗位评价也称岗位价值评估、工作评估或职位评价,是根据职位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职位的工作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及所需的任职资格等因素的差异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得出岗位对于组织的相对价值的活动过程[1]。一名临床护士的职业价值主要从以下3个维度了解及判定。

1.1资历应从学历、职称、年资、职务、专业阅历考虑,其中专业阅历指就职医院的级别及工作的年资,而工作年资更重要的是指在几类科室工作及所工作年限,比如在门诊工作5年的护士与在iCU工作1年的护士相比,后者需要的专业经验更多,所以我们鼓励安排青年护士到专业性强、任务繁重的临床科室,因为这是对护士最有效的专业培养。

1.2岗位情况除护士长外,还可担任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临床带教、质量控制等工作,当然,经过培训,成为专科护士更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都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岗位。

1.3专业业绩情况承担特殊、危重、新技术病人的护理,参与护理会诊,具有查房能力,可解决临床常见难题,参与护理改革及护理新技术,能发表学术论文,参与著书、科研项目及护理教学等。

2专科病人护理所涉及的能力

临床专业护士的准入是在其具备了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之后才能独立上岗工作的,当其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后,其岗位价值内部一致性表现在人际交流与关系的技巧、技能与工作经验、分析判断能力、计划与组织技巧、操作技能、对病员的责任等方面[2]。在职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或已获得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使其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活动[3]。临床专业护士的三基知识及技能则需要巩固、提高、更新,而培训学习的重点也由基础培训转为专科专病深层知识、技能以及新业务新技术。护士的疾病护理能力与医师一样应建立在掌握丰富疾病知识基础上,也需要不断读书,在丰富知识中发展,所以专业护士的学习力也是重要能力。

3管理者业务能力影响专病护理质量

医学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对岗位护士的业务管理既包括病人护理也包含对护士的业务培养。但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保持学习的热情及学习的效率是面临的重要问题。朱晓燕等[4]对15所医院2800名护士调查显示,影响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主要是没有机会(占57.53%)和没有时间(占38.75%)。对护士在继续教育中缺乏考虑受教育者需要,只考虑教育任务及目标,以及管理者对护士重使用轻教育的短期行为,影响着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及效果。

临床护士学习氛围与医院级别、医疗专科发展程度相关,同样护理管理者学历与专业水平也是影响业务管理的关键因素。在现实护理业务管理中,护士在职培训与考核不但成为管理的难点,也成为了护士的压力。由于护士队伍快速扩编,低年资护士人数偏高,护士素质及以及护理专业教育质量、管理者业务能力偏低等因素,都加大了护士业务管理与专业能力提高的难度。只有护理管理者具备出色的专业学识,才能懂得及深入地管理临床护理业务。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的管理者,更知道病人需要什么,医师需要什么,护士需要什么,培训的重点应当是什么,此外还要深入掌握护理行政管理的相关政策,掌握护士分层培训的模式,具备业务管理的技巧,具备某领域的专业深度及核心知识。

在对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设计中,对于n2级以上护士应将专病护理知识作为培训重点,科室护士长的业务培训设计以专病为主,护理部除设计培养护士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解决患者身心健康问题知识外,应以各专业均可能涉及的病种知识为主。在设计护士业务培训内容中,可显现各级护理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及管理思路。如在病人交接环节,一名业务能力强的护士长会敏锐地发现病人护理的关键质量问题,发现了就会询问了解情况,护士及时得到指导,就知道自己差什么,如何做是对的,护士被问到而没有掌握的知识,也会去看书询问查找答案。如果护士长永远看的是表象护理,护士也只能在表浅知识面上迂回不前。如果我们询问的是病人情况,病人住院多久了,症状缓解了吗,医师有什么要求等,护士就会想病人的具体情况,她只要护理这位病人就一定能回答出你的问题。如果管理者个人对疾病知识掌握深度不够,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体现的很表浅,很没有价值。引导护士也不去主动深入地了解疾病知识,也不必看书研究你的问题,为了应付检查,看看病历的眉栏部分就可以了。想想,只看病历眉栏的护士业务能力什么时候能提高呢?所以管理者的业务深度决定业务管理思维,与专病核心知识无关的提问无助于专科、专病知识内涵的提高。

4专病护理核心知识点的筛选

护理水平是通过每位病人护理结果来体现的,护理能力也是在知识与经验中实现的,如普通外科常见疾病十几种,护士应掌握每种疾病的概述、发病机理、症状体征、观察要点、严重病情变化、并发症、病人手术前后观察护理重点、专科用药知识、检查化验的判读、重要的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措施、紧急病情变化处理、健康指导、治疗护理的最新进展等知识,以及病人护理的质量标准等。护士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涉及到对疾病的观察及护理的效果。

在对护士专病护理知识培训中,针对群体青年护士、活跃灵动的特点,管理者应给其提炼出每种疾病的知识点,并科学、艺术、精准的用文字及图解形式展示出来,产生简洁、准确、关键点醒目、表达形式现代卡通的效果,吸引护士阅读的兴趣。每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重点各有不同,各系统每种疾病既有相同的症状体征,也有每种疾病的特点,治疗与观察关键点也各有不同,护理业务管理就是要将疾病特点与关键点理顺清楚,使护士在掌握知识时,能带着系统与评判性思维观察、护理、交接病人。一个专科护士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既有临床实践的锻炼,也与优良的业务管理密不可分。

有位护士长提出:“参加医疗的死亡病例讨论,护士该从哪些方面说起?”首先一位死亡病人必然经过危重及抢救的过程,护士能在死亡病例讨论会上提出有价值的经验及教训,需要护士具备疾病的深度知识及救治经验,以及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才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经验。在专科、专病的护理知识培训中,筛选核心知识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引领护士学习疾病关键知识。

如普外科的急性胰腺炎腹痛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及特点,与发病机理之间关系,用何类药物可缓解,止痛药的禁忌及相互关系,护士对疼痛评估以数字分级法(nRS)为基础,将评估强度绘制在体温单上获得了准确、系统的疼痛量化曲线图,为疼痛管理及医疗诊断提供了依据[5]。再如专病检查化验判读能力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的检查化验技术使得诊断更加精准、治疗更加迅速。每种疾病的特异性检查化验确诊指标,既是疾病治疗的依据,也为护士观察、评估、判断病人病情提供了参考,在病人检查化验有问题或达到高危值时,护士应第一个发现并立即与医师沟通,采取有效措施。不仅增强护士专病护理能力,还可锻炼护士理性思维习惯。在培养护士专病护理能力中,鼓励护士主选一种疾病作为自己重点研究的对象,通过深入广泛的护理实践与临床研究,成为该疾病的护理专家[6]。

总之,护士专业能与快速发展的医学科学不同步,不能只限于执行医嘱及技能操作,只有持续的学习专病知识才能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只有深刻的掌握理解疾病的核心知识,才能具有分析、判断、评估病情的能力。对临床专科护士的在职培训需要紧密结合护士工作需要设计,并提炼出专病的核心知识点,引导护士研究思考疾病发生机理与治疗护理措施的相关性,激励护士关注现代高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引导护士现代职业意识,以提高学习力、发挥创造型思维能力。各级护理管理者应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科学精细的筛选专病知识,制订科学的护理指引及培训方式,激发临床护士学习积极性,提升专病护理水平,为新时代护士提供发挥才能平台,带出一支患者满意、医师放心、适应时代的护士团队。

参考文献

[1]霍春颖,李庆印,袁小飞,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心血管专科护士岗位价值评价模型[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13-15.

[2]陈红.H医院护理岗位价值评估研究[C].成都:四川大学,2007:4.

[3]黄平主编.继续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51.

[4]朱晓燕,吕伟波,郭俊,等.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919-921.

[5]胡春华.疼痛评估结果绘制在体温单上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1):71-72.

[6]钟小艳,陶红艳.专病护士多维度护理干预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电切术后康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3):1639-1641.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2

关键词护理系统整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06-04

自从南丁格尔开创了现代护理学以来,护理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系统学科,护理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护理,也不是从属于医疗而被动地完成“症状护理”任务。而是注重研究症状出现的原因和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现代护理正形成以服务“健康”为中心的护理体系,与这个体系所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护理的专业系统。

护理的专业系统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延伸出的各要素具体体现,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护理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都会导致护理的“专业系统”发生“量”和“质”的改变;护理“专业系统”与毗邻学科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发生垂直的和横向的多态联系,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会对护理专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用“系统论”理论,将与护理专业直接和间接的内容有机地进行逻辑关联和精取优化,我们称之为“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这是一种方法学的应用,对于促进护理专业系统应用有极大的潜在价值。

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高,学习会更加主动、知识会更加全面、应用会更加灵活、能力会更加发展。用“专业系统”的理念组织教学,课堂不再是被肢解后的“学时内容”,而是专业系统中的一个个组成部分。“专业系统”的整合能力越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清晰,学生就变得“聪明”、“灵活”,通过系统的整合既可以扩充知识,也可以放大能力。通常所说的“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其根本原因就是有较强的“系统整合”能力。

我们的护理教学总是从系统局部元素开始的,按常规,系统整合过程需要执业后几年方能完成,但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系统观,改革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发展,对真正地做到“能力本位”、“授之以渔”、“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将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整合”(以下简称专业系统),进行一些我们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

护理“专业系统”同其它“系统”一样,是由各个子系统(系统子集)构成,护理“专业系统”以“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三大架构形成知识子系统,各子系统又由多个子集相互联系而形成,而每个基本内容构成系统的基本知识要素,同时,护理又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64项基本操作构成了护理“专业系统”的操作子系统,基本操作之间、基本操作与基本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又可衍生出更多的与健康服务相关的操作技能。

系y的总体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换言之,具有较强的系统整合能力,则系统发挥的效能要比简单的知识技能相加要大得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系统论”的主要观点之一。与其它系统不尽相同,护理“专业系统”也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性

护理“专业系统”是生命科学中以护理作为手段来进行健康服务的独立系统,它既不是医疗的一部分,也不是“生活料理”的专门化,它有支撑这个系统的基础知识、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多人认为:护理就是在医疗机构“伺候”患者、按医生的指令“打针、拿药、拖地板”,做到态度好、有耐性、打针利索、拿药不错,就是一个好护士,其实,真正的好护士除了上面这些基本行为外,还应将自我、患者、环境、心理、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由于影响患者健康的变量很多,患者的具体情况则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到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合理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离开了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是一事无成的。护理系统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的独立性上,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与相关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其它专业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它不需要很高深的文化基础知识,也不需要很精到的医学知识,比起其它专业来,它更需要的是必要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仪表仪态、得体的行为举止。护理的学科独立特点和差异特点决定了护理“专业系统”的专业性。

(二)广博性

护理“专业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物、心理、环境、理化等方方面面,凡是影响人类健康所涉及的因素,护理“专业系统”都将其作为研究和整合的内容,但它以专业从事和研究这些各方面的专业系统不同,它更注重是这些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甚至是常识性的知识,而不要求成为相关领域精深专家,知识广博,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各种因素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使同患者的沟通更融洽,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生命和健康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审视,护理的干预措施会上升到一个系统化的层次,护理干预的整体效果会好得多,现代护理学中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念,正是从广博性的特点来设计护理的教学知识结构。每一个学科,在护理“专业系统”中只是充当“配角”,同时又是系统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护理“专业系统“。

(三)实践性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除了系统自身的技术性操作之外,其它构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也比较注重其“应用性”和“实用性”,比如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护理“专业”系统更需要的是应用心理学,是如何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进行心理护理诊断和心理护理,而不是一大堆抽象的“心理学”名词;其它学科的“完整性”的“系统性”在护理“专业系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和有护理价值的、在护理实践中能应用的“适用型”知识,而这些“知识”最终被护理实践“同化”为护理专业的组成要素。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护理“专业系统“自身,这种学科的发展历史,其它专业也毫无例外。

(四)人文性

护理“专业系统”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特点,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护理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不完全一样,护理措施就要因人而异、因“文”有别,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文化修为和道德规范,即便是简单的护理语言应用,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也大相径庭。

二、护理“专业系统”的形成与整合

“专业系统”是一个主观上能够认识、客观上具体存在的事实,这种客观存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以“系统理念”为架构、以“专业要素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既是一种系统的自身发展过程,也是对“专业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主动将专业系统理念渗透到平时教学工作中是培养学生整合能力的基本方法,具体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系统要素的积累

系统要素构成系统基础,系统要素的积累一是依靠课程设置,通

过教学内容进行直接扩充;二是将非专业知识优化汲取;三是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取。积累过程只是量上的改变,并没有发生真正质的变化。当然,没有数量上的积累,也就很难发生质变,因此,在系统要素积累阶段,要按照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于引导和指导,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有意”地使这些活动同专业结合起来,学生则在“无意”中得到了系统要素的扩充,专业要素量上的积累为专业系统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要素的优化和重组

系统要素的积累总是孤立地进行的,无数个孤立的知识成果,不联系起来进行系统优化,这些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系统优化就是将孤立的要素进行关联,分清因果、弄明逻辑,形成一个基本的护理系统框架和要素间垂直、横向联系的系统网格。

系统要素的积累大部分是被动进行的,我们的教学内容也是预先设定的,然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废旧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和扬弃是护理“专业系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组就对系统素进行更新和扬弃,让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实用性更强大、冗余性更减少、扩充性更便捷,从而能够使护理“专业系统”发生质的改变,优化和重组是“专业系统”整合的重要方法。

(三)专业系统的理性认识同实践活动关联

专业系统最终的形成要通过理性认识同专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专业实践中应用系统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专业系统的认识,不断地在新的层次进行”认识与实践“,最终完成“专业系统”的整合。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系统”的整合过程。“专业系统”的整合在短期内是不能够完成的,通常要延伸到工作后三到五年,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系统观和系统整合能力,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将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是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整合能力,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课程结构

“文化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医学教育界称为“三段式课程结构”,多年来,我们在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中作过许多尝试,有的精减内容,有的压缩学时、有的增删科目,这些办法各有利弊。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系统原始要素的重组。要适应现代护理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该从顶层设计入手,按照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来规划设计系统要素,将构成各要素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科目,这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调整到位。“新科目”的形成,涉及师资的不适应,学科“体系”的打乱等诸多问题,因此,师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也就当与之同步,这也应该从顶层中进行科学地设计。总之,调整结构要围绕“专业系统”进行,需要什么设置什么,尽管破坏了原有科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形成了护理专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一条漫长的但又必须走的路子。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复习、导入、讲授、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对于资深的教师来讲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但大多数情况下,“复习”是将上一堂的内容简要复述、“导课”的形式不外乎“设疑、故事、病例、问题……”,“讲授”大多是课本上的内容,“小结”则是内容的精简版,“作业”也就提几个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树立一个“专业系统”的理念,因此应该加于改进和改革。复习的内容可以不是上一堂的旧课,而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当然也包括上一堂的内容),导课的形式更广泛一些,讲授内容时有意识地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基础知识溶入渗透、小结时从系统着眼、从要素着手抓住重点和要害,作业则用来巩固当堂课和相关内容与当堂课的联系。这种方法上的改变,会让课堂形式发生重大改变。我在讲“静脉输液”时,先复习人体血液大小循环,再以“一个空气泡在人体血管中的旅行”导入内容,既讲清了操作要点、也强化了学生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强调了护理观察,课堂气氛极佳,学生反映甚好。除了平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改革外,每学期开展一到二次串讲,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联系,这些都是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途经。

(三)开展社区实践

组织学生有目地的进行社区实践,社区实践要围绕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展开,并有相应的目的要求。如到医院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医院环境和患者需求;到社区、敬老院进行义务服务,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假期到乡村卫生室服务,熟悉基层医患情况。

围绕在现实中、社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好专题,利用班会,请资深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我所担任两届班主任的班级都安排了这些相应的活动,这对学生的“专业系统”观念的形成和系统化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强化模拟实训

模拟真实的医患环境,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实训。五年来,学校安排学生实习前进行强化实训,我们将这段“强训”时间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系统化整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从训练项目、标准制定、场景安排、操作要求、考核指标都具体进行了周密安排,在训练指导上,不仅仅就完成项目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训练中进行关联,让学生的操作训练向系统化延伸。比如静脉输液的训练,整个操作不过十多分钟,但我们将无菌技术、病源微生物知识、病理学知识、免疫学知识、解剖学知识、人际沟通、心理学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项目的训练进行了整合,让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训练,知道了操作规程的其然、也知道了其所以然,孤立的操作项目变成立体的、多方位的“专业系统”的要素集,这对加深学生“专业系统”理念的认识、提高系统整合能力有极大的好处。经过强化实训的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角色转变快、熟练程度高,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认真组织实习

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实习,知识得到验证和巩固、技能得到提高和强化。如果实习组织得法、引导得当,系统整合能力在这一阶段也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提高。平时在校的教学是按教材内容进行的,大部分是护理专业共性的、普遍的内容,而一旦进行实习,接触的则是针对个性的、特殊性的内容,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这种差别,正好是培养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最好时机,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除了做好实习计划、与实习医院保持沟通,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之外,还要组织校内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辅导。辅导的形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也可以定期巡回指导,辅导的内容一方面是跟踪思想变化,另一方面是进行实习的指导。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实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整合能力是有意义的,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常规性的教学工作,表面看没有更多技术含量,也容易走过场,但只要树立“专业系统”的理念,强化培养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意识,主动将培养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其中,是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专业系统整合能力培养的困惑问题。认识的缺位是其中之一,“专业系统”的观点是我们总结了自身工作的体会和参考了一些国内外科学学、心理学学者提出来的,认识并认可它还有一个过程,加之开展这项工作的探讨和研究需要各学科的通力配合,共聚物是一种隐性劳动,既无工作量可计算、也无研究经费可支撑,所以一般被当作额外的工作而淡化,在学校倡导开展这一工作后,并没有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仅仅少数教师坚持探索很难取得大面积效果;其次是整体改革的不到位:护理教学的改革乃致整个教育改革,其推进形式是自上而下的,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随意性和脱离实际,反反复复多轮改革,但都很少触及到体制的机制障碍的实质。改革的不到位,对我们研究探讨护理专业的系统化工作Ю戳擞跋欤表现在支撑力不够、积极性不高,计划难于落实,成果不易认可等方面;再次是教学场地设施和教学学时不足:一些专题训练需要模拟正规场景,训练场地不足,影响了真实感,也给“系统化”的有意培养带来一定困难,进行“专业系统化”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学学时不足也给这项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次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探讨研究时随意性强:一方面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导致了这项工作存在着随意性,特别在实习这个重要的环节,学校、教师、医院、学生四方面的联系发生重大变化,计划实施的难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强化对护理专业系统的形成和整合能力培养的认识,继续探索护理专业系统的基本内涵、要素组成、相互关系,自上而下的推动这一工作开展,自下而上地形成探究氛围;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从整体上对护理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重组;三是通过研究的积累,取得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科学方案,有计划地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的初陪的认识的探索,就开展这项工作的局部班级来看,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认可,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参加全国的护理专业执业考试的成绩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只要坚持开展这一工作,广泛动员师生参与,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方法,是能够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知识产权强县为宗旨,以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提高大众知识产权素养为中心,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经济工作的结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和产业群为主攻目标,促进全市知识产权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指导,确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构建完善、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围绕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增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使我市“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设位居市首位,进入全省“十强县市,争取纳入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设提名。

(二)具体目标

1.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发展扶持政策。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主题,积极开展基层调研工作,在已制定的《市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关于加强乡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关意见,强化乡镇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绩效考评,以此推动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

2.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递增20%,其中发明专利递增30%以上,国外专利申请有明显增长;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达到60件和50件以上。

3.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建设。积极引导、推动、扶持一批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不断提高企业专利技术转化率,重点支持电力与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钢铁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制药、船舶修造等7项领域的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5-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依靠专利技术实现产品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国家、省、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15家,新增各级示范(试点)企业10家以上,其中新增省级示范企业2家以上。知识产权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

4.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积极主动开展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及时调处知识产权纠纷,查处假冒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净化本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依法维护和保障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侵权盗版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5.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和培训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力度。

6.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管理,积极筹建一个集知识产权申报、注册、咨询、转让、法律、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行业知识产权联盟,支持和引导行业开展维权活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增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一)健全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机构

1.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充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加强乡(镇)知识产权建设,在条件成熟的乡(镇),以科委、工商、文化等部门为主要力量,创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协调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形成有利于经济、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2.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和发展知识产权(专利)、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全市新增1家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争取市知识产权局的支持,筹建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

3.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借助市知识产权局挂牌成立的有利时机,构建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指导各级专利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

(二)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1.强化政策引导。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在科技、经贸、教育、人事等领域鼓励发明创造、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将知识产权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框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在全市政策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完善《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奖励实施办法》。

2.完善激励机制。按照《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制定和落实有利于专利奖酬兑现和专利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措施,把发明创造与职工晋级、职称评定相挂钩。政府要引导和指导企业做好对发明创新完成人的奖励工作,激发企业职工技术创新活力。

(三)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建设

1.加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培育力度。按照国家、省、市和我市有关管理办法,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开发、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以及企业经营战略与决策的各个环节;指导企业运用专利与商标、标准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战略,形成一批以企业自主专利技术为核心的行业和国家标准。在灿坤实业、欣宇科技、多棱集团、三实电器、福贞制罐、贝特利生物等基础较好的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从而逐步引导全市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化。充分利用国家、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拥有国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出口创汇能力。

3.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专利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优秀专利的成果转化,推动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构和制度,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及时调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加强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行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典型案件报告制度;支持和指导电力、电子、光机电一体化、钢铁制造、石油化工、精密机械、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高新产业以及高优农业、优良社科行业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保护等活动,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行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打击侵犯核心关键技术专利权和重复性、群体性专利侵权行为的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推进行政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基础上,促进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遏制侵权盗版行为,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化管理水平。

3.加强重要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快速通道,加强科技、工商、文化、质监和外经贸等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加强出口加工企业的监管,帮助企业加强自律和完善内部管理,增强对侵权活动的防范能力。

(五)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1.加强普法工作。将《专利法》、《商标法》、《著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列入全市普法内容,抓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科技、人才宣传周”、“科普宣传日”等重要活动,利用各种科普载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增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2.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行政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把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列入市委党校教学内容,列入公务员培训的学习内容,列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利用电视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设知识产权知识宣传专栏或专题节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有关日常工作。公安、文化、工商、质监等相关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定期开展考核。将知识产权工作列为自主创新工作的重点,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将实施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乡(镇),定期进行考核。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对乡(镇)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专题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对实施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三)完善科学决策。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现状以及示范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对策措施,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4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eSp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43-02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强调开展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学习,学生可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一部分专业英语技能。eSp教学要求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通过学习与专业和职业向关联的英语知识,并把英语作为一项工具完成交际任务。

20世纪60年代,Halliday在功能语言学中提出:eSp教学指的是和特定的职业或学科有关的英语,依据学习者自身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他当时没有给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明确涵义,只给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具体的形式,例如药剂师英语、法官英语、公务员英语、护士英语、警察英语,等等。eSp的种类有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很多,DavidCarver(1983)把eSp为三类:作为受限语言的英语、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特定主题的英语。

一、构建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eSp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有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会议上,St.John和Dnudley指出专门用途英语通常是为中级或高级学生设计,适合在高等学院或职场上为成人学习者设计,也适合为中等学校的学生设计。

专门用途英语强调的是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指与某种职业相关联的英语教学。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职业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在以后的职场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英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表达和交际,帮助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作为世界全球化语言的英语,它的交流工具地位更加突出。培养具有现代专业技术并具有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部护理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都是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沟通的基本能力以及对职业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中职护理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医疗市场护理行业的社会需求,也符合国家对护理行业专业人员的整体规划目标。

(二)人才培养的倾向。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在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里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技能型双语护理人才是我国中职教育护理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护理人才必须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尤其是能够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普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无法做到把专业技能和英语两者结合在一起,无法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在在专业上对英语的特殊需求,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不一致。英语口语eSp模式引入护理专业正好解决这一发展需要。

(三)eSp教学模式更适合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英语口语eSp教学模式具有“用”和“学”相结合的特点,它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水平。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本来就薄弱,而且还普遍对英语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口语能力,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表达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三年的中职护理专业学习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各种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在较少的时间里按照普通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如蜻蜓点水一样,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没学好。有所取舍,抓住重点,培养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的英语口语,与学生将来工作具体环境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措施

(一)根据eSp的需求分析整合课程的设计。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而需求分析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现有水平与社会对他们自身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eSp课程模式可在需求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英语课程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更加合理有效。所以,中职护理英语教学应该在分析学生要求的前提下,整合课程设计,以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

教师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有非常清晰的总体认识,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课程的目标还需要学生要有意愿去实现。应该让学生在工作前的学习中可以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一些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学习的重点并能有意识地去掌握所需的知识。因此,在了解学习者的需求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或者删除,有目的地使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护理专业的要求和向对应的英语知识做一个整合课程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具体如下:

1.eSp教学在情景教学中的应用。从基础英语的教学转向专业英语教学,势必要求培养能力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需要在基础英语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口语交流中。此外,eSp教学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eSp,从而从自身去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是说,eSp要有它的教学意义。达到这些目标就是通过需求分析来实现。遗憾的是,在中职护理学校的大部分英语课堂中,只是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学习,没有经过实际或者模拟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和实现这些目标。但是,这些模拟性的情景练习却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取得优势。中职护理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学校的护理专业技能非常优秀,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在就业后许多年内,很多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职业生涯遇到了发展瓶颈。究其原因,在于护理行业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而她们缺乏除了本身的护理专业知识外的国际化的观念和英语沟通能力。因此,在eSp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合护理专业发展的英语教学资源,依照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模拟工作场景进行情景角色表演。这样促使学生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遇到相似或者相同的场景能快速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因此,情景教学是eSp教学的重要方法。

2.使用交际法进行eSp教学。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用基本的语言能力来表达与专业相关的信息。eSp教学就要由原来的语法教学转向现在的交际式教学。

要达到把护理专业知识体现在英语交流上的准则,eSp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有目标性。虽然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是很多同学已经具备语言系统学习的能力,eSp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以及用运用相关英语知识在专业领域上不会表达。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料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与专业相联系的语言练习,通过场景的交流练习或者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在实际交流环境中能顺利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护理专业eSp教材的选择要把英语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习者在以后的工作交际中能用英语把护理专业知识表达出来。eSp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英语交际表达,使学生在将来工作环境中能因为eSp英语教学成果在护理专业和职场工作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三)eSp教师的培养及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由毕业于师范类学校的英语语言教师队伍构成。他们掌握的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不具备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这样,由于护理理论知识的缺乏,他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护理专业专门用途英语的课堂教学。因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eSp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中职护理专业eSp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教学能力。这是保障eSp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中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应建立鼓励eSp英语教师学习相关护理基础知识的进修机制和评价系统,让eSp英语教师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取得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资质和能力。第三,eSp英语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护理专业教师的配合和帮助,eSp英语教师应和护理专业教学的相关教师紧密配合,促进自身护理专业知识的发展,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护理专业教师合作和学习,促进护理专业eSp英语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Hallidaym,Strevensp.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2]Carver,D.SomepropositionsabouteSp[J].theeSpJournal,1983(2)

[3]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4]安宁.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3)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5

一、知识产权的建设情况及取得的成就

自2001年以来,潍柴累计申请专利达3365件,授权专利2516件。2001-2013年专利申请数量以47.3%速度增长,2014年-2016年专利申请数量始终维持在500件左右。2015年,潍柴更加注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解决了知识产权工作管理较分散,职能发挥不畅等问题。公司还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并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与人员对公司知识产权进行统筹管理。

榱吮Vご葱鲁晒的全面保护,降低侵权风险,企业将知识产权的管理深入贯彻到研发的全过程中。在立项初期,对技术方案进行查新检索,为立项提供依据;在研发过程中,在检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产权的布局规划;在研发接近尾声的时候会开展专利审查,督促研发人员报告研发成果,力求做到成果的全面保护。同时,根据研发人员提出的创新点技术方案,充分发挥所外脑资源的作用,并通过专利现场挖掘的评审形式,将潍柴的专业知识和所的专利视角结合,使专利更加贴合项目,专利质量更高,有效提高了研发人员申请专利的热情和质量。2016年专利数量更是高达647件,较2015年增长30.7%,其中发明占比46.21%,较去年增长49.5%,创三年新高。

这几年,潍柴一直加强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和宣传工作,建立知识产权培训课程体系,按照“走出去,请进来,共分享”的培训方针全面开展,针对员工对知识产权认识的不同程度,策划从浅入深的系列课程并邀请企业外部资深知识产权机构来企业开展相关培训,增强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针对机构制定了选择评价制度,并根据制度增加服务机构,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提升机构竞争意识与质量。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与申报积极性,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建立了公司专利奖励办法并根据专利的评估情况,对重要发明进行重奖,在企业内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由于在知识产权建设中的不断努力,潍柴的知识产权管理取得了一列的成就。2011年潍柴获得潍坊市知识产权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2013年被评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2015年获得了山东省专利奖三等奖,2016年“一种发动机控制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201210583246.7)喜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这个奖项是知识产权领域内仅次于中国专利金奖的政府部门奖,代表了企业的专利技术水平、创新高度及运用转化能力,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2016年潍柴还顺利通过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认证,开始了潍柴知识产权科学管理的新历程。

二、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1.缺少知识产权的中长期战略规划

虽然这些年潍柴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比起华为、中兴等知识产权管理的优秀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潍柴属于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在目前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加强的环境下,机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还远远比不上互联网、电子通讯等行业。因此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潍柴有责任做好知识产权的管理,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内做好典范。一个企业如何发展,要有发展规划,同样在知识产权方面如何发展,也要做好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这个规划要基于企业所处的地位、所处的竞争环境、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等综合考虑,是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导向,因此这个规划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前些年一直侧重于知识产权的获取和维护,缺少知识产权的策划和规划,造成了现在获取、维护以及保护的目的性不强,没有构建专利网络布局来形成技术壁垒,以抢占并控制同行业的技术制高点。

2.选择技术秘密保护或是申请专利保护需仔细权衡

相比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较快的产品,内燃机的生命周期比较长,一款柴油机销售七八十年的情况也属正常。而专利的保护期限只有20年,过了20年以后专利技术就会被公之于众,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显然对企业的经营来说是不利的。而技术秘密,只要保护方法严密,是可以无限期存在的。此外,专利授权难度大且申请费、年费等后期维护费用成本也较高。基于以上原因考虑,技术秘密看似更受青睐。但是,技术秘密保护的风险相比专利保护要高,技术秘密一旦被内部人泄露或者被他人窃取,权利人对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举证比较有难度。尤其是机械制造行业,技术很容易通过反向工程或测绘被竞争对手仿制。在这一点上,专利技术被授权后即可获得排他性的权利,其他人使用专利须经权利人授权并支付使用费,对专利的侵权行为,寻求法律救济途径也比较容易。因此即便保护期与生命周期相比远远不够,但这一类机械结构的保护采取专利途径就尤为重要也更必要了。但非结构类的技术方案是应该以什么途径来保护就值得深入去探讨了。因此,要通过复杂的综合因素对比分析才能在技术秘密保护和专利保护之间做出选择。

3.专利质量还需提高,过程的把控还需加强

目前机械行业的保护环境还未真正形成,知识产权管理本来就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前期的投入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回报,只有当出现诉讼或知识产权的运营中才会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但过程中的一点点差错,都很容易使该技术不能充分的保护,甚至很可能都会使其成为一个无效的专利技术。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关键的问题,在潍柴同样也是。前期我们一直在强调数量,直到现在也是每年的知识产权目标,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其实这也与现在机械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潍柴是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每年投入的研发费不少于10个亿,如何将潍柴的创新成果恰到好处地保护起来,这就是专利质量的问题。只有高质量的专利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今后的“跑马圈地”中占据一席之地,处于不败之地;否则一味地追求数量,只会形成“为了专利而专利”的尴尬局面。为了高企认定、项目验收等目的,项目负责人有时会把专利看成是项目的交付物,并未真正关注专利分析对企业研发的指导作用,知识产权对企业的价值,也并未意识到一旦侵权给企业造成的严重损失。国家政策的导向是一方面,作为企业,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共同搭建起知识产权保护的软环境。

4.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储备不足

子行业如苹果、三星通过反复授权许可等方法,造成电子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很浓烈,而在机械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的案例并不多,在企业内如何搭建知识产权的软环境,提高企业全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成为目前的主要的问题,不能因为知识产权工作目前只有投入没有回报就否定这个工作的重要性。自成立知识产权机构以来,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数量在逐步减少,现有人员已无法满足繁重工作,较难进一步深入、精细化地开展工作,专利的质量更是无法保证。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应该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法律、懂经济等,是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否愿意引进这样的人才,又如何引进这样的人才是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定位,同样这也决定着以后将会收获什么样质量的专利,又是能否能够在创新竞争环境中利用好“知识产权”这一武器的关键。

三、未来发展的方向

1.分析竞争对手专利,创建自主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权保护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一旦过了保护期,专利技术就进入公有领域。由于内燃机的生命周期比较长,恰好可以利用这些大量公开的专利信息,分析国内竞争对手及西方发达国家同行业已失效的先进专利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有技术上进行进一步研究,进而形成更有创造力的新专利。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收集竞争对手的专利信息,对主营产品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专利比较分析,从而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情况,进而区分出核心技术和技术,挖掘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技术并制定自己核心技术的保护方案。

2.加强知识产权监控,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潍柴注册商标和产品也成为国内外部分企业侵权模仿的对象,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以及“傍名牌、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利益以及潍柴的健康发展和市场声誉。因此,有必要实行日常的监控和治理保护工作,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时做好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跟踪和调查知识产权被侵权情况,定期反馈市场信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知识产权策略,形成新的知识产权布局。此外,还需做好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深入人心。

3.全面规范经营流程,展开风险分析和规避

企业知识产权风险贯穿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经营环节。因此,在各环节都应该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并合理规避风险。在采购过程中应加强对供应商知识产权情况的调查,尤其对新供应商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背景调查,避免采购侵权产品。应当严格保密采购过程中的信息资料,避免信息泄露。从源头避免侵权法风险,在项目立项前进行知识产权查新检索,在研发的不同过程,通过专利检索、分析开拓研发思路、规避侵权风险、全面保护创新成果。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现场改善项目的收集和评审确认生产过程中涉及产品与工艺的技术改进与创新,以专利或商业秘密的形式进行保护。最后,在销售环节建立产品销售市场监控,采取保护措施。及时收集侵权信息,监控知识产权风险。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6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部署和要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和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会中心城市的需要,在试点城市工作基础上,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优化制度资源、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诚信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确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我市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构建完善、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进一步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围绕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增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近两年的具体目标

1、出台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福州市专利保护若干规定》。

2、专利申请量平均增长1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比例达18%以上;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商品有新的突破;各类作品著作权登记数量明显增长。

3、培育10家以上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建设和完善福州知识产权实施和产业化基地,加快实施重大专利产业化示范工程。

4、进一步加强市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加快县(市)区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

5、将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列入各级人才培训计划,年培训人次不低于5000人次/年,培养一批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6、围绕福州市重点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预警应对机制,开展企业专题技术分类、跟踪和预警分析,加快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保护机制。

7、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调处专利纠纷案件年结案率达95%以上,查处冒充、假冒他人专利行为案件年结案率达95%以上;商标、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侵权盗版得到明显遏制。

8、完善全市知识产权信息支撑和服务体系。在工业集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和展示窗口,成立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1、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的职能,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事务的协调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能力。

2、着力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建立与创新型省会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强化统筹管理职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充实行政执法队伍,加快推进县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市县两级管理联动机制,指导县(市)区全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加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重点企业、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网络。

(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体系

1、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引导、鼓励和支持组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评估、咨询、检索、交易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成立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提高全市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水平。

2、逐步完善市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实施、转化和信息共享网络,为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预警提供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水平。

3、选择重点产业,依托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行业性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1、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协作机制。充分发挥闽粤两省沿海城市保护知识产权联合执法体系、全省设区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跨地区的案件移送、信息通报、配合调查等工作机制,实现执法协调机构、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工作的有机衔接。加大全市专利、商标、版权、公安、文化、质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协作力度,密切与法院、检察院和海关的信息沟通,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保护协作机制。

2、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专项保护行动。结合市场整规、打假、扫黄打非行动,全面深化全市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性投诉服务中心,开通全市知识产权保护网站,实行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典型案件报告制度与当地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公布制度。深入开展以食品、药品、农业及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打击侵犯核心关键技术专利权和重复性、群体性专利侵权行为的专利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冒充政府知识产权部门、国际知识产权组织或其它合法组织,涉及专利的诈骗行为和虚假广告;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推进各级行政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基础上,促进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遏制侵权盗版行为。

3、加强重要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工商、版权、质监、海关、商检和外经贸等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利用定牌加工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加强出口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定牌加工企业的监管,建立委托方备案制度,帮助企业加强自律和完善内部管理,切断侵权货物国际流通渠道,增强对侵权活动的防范能力。以市场专项查处和会展保护为重点和突破口,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福州市招商引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四)营造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和转化环境

1、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法制环境建设。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在科技、经贸、教育、人事等领域鼓励发明创造、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福州市专利保护若干规定》,将知识产权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框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在全市政策体系中的比重。

2、建立考核评价和奖励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申请量、拥有量作为对相关单位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考核评价依据;经济、科技、人事等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立项、验收、职称评聘等管理工作中,增加知识产权评价指标。

3、积极开展企业、园区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组织有条件的园区、工业集中区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要求,申报部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推广建设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程,重点选择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和重要行业、区域进行试点,抓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促进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的有机结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项目管理的政策引导,鼓励、引导和支持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努力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发展后劲。

4、加大知识产权技术实施和产业化工作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实施效果。建设福州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建立集知识产权实施、产业化、知识产权服务和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为一体的一站式转化和服务平台,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知识产权的实施效果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五)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抓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和“普法宣传周”等重要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科普载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知识产权宣传进机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全面增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2、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层面。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参加不同层面的知识产权培训班、论坛、讲座,将知识产权列入公务员考试、竞争上岗、青少年创新大赛重要内容,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运用能力。联合高校、人才培训中心、党校、行政学院等,启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各类应用型人才的培训、教育工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拓展对外对台合作交流,提升涉外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加强榕台知识产权合作和交流,借助我市5.18海交会、6.18成果交易会,展示和交流海峡两岸发明创造成果,促进两岸自主创新成果交流,组织相关人员到知识产权管理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培训,拓宽涉外知识产权工作的视野。完善涉外知识产权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做好涉外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调查和分析,逐步建立应对贸易技术壁垒防范工作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福州市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创建工作重大事项,定期部署、检查知识产权工作,督促有关决议的执行。

2、建立动态和定期相结合的汇报制度。领导小组要积极主动向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汇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争取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推进和深化全市知识产权示范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定期做好创建工作总结。

3、确定市知识产权局机构及人员,建立与省会中心城市发展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

4、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指定专门部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逐步建立起知识产权市县两级管理联动机制。

(二)政策保障

1、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知识产权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我市关于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工作的方案、决议,研究制定与创建工作相配套的政策文件,加强对全市工作的指导,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完善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激励制度,修订《福州市扶持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奖励办法》,着力扶持、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核心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实施,建立企业专利预警机制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优化专利资助激励政策,重点倾斜发明专利、涉外专利以及职务发明专利;设立福州市专利奖,提高广大发明创造者的积极性;奖励和表彰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和个人,提高知识产权工作辐射度;深入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和专利宣传培训,促进全市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企业进行品牌经营,形成争创驰名商标、名牌产品激励机制;鼓励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各类作品著作权登记,加快版权事业发展。

3、设立福州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与《福州市扶持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奖励办法》配套使用,为我市的知识产权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有条件县(市)区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促进本地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管理保障

1、各相关部门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本部门、本行业管理职责范围,合力推进全市的知识产权工作,并根据相应职能,分别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政府要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落实创建工作牵头部门,改善知识产权管理条件,确保示范城市创建市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将知识产权相关指标纳入县(市)区绩效评估考评指标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市级科研项目要确立项目申报、研究开发、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开展“一县一业”、“一镇一品”自主创新活动,推动每个县(市)区主要产业和主打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不断提高。

3、支持、引导重点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建设,加大投入,拓展管理网络,理顺运行机制,将知识产权纳入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管理工作中,纳入企业的决策体系和经营管理各环节。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7

关键词:医用化学;护理专业;实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医用化学也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的基础。如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呢?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师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与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学生中有上过高中的,还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淡漠。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认为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一课尤为重要。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为切入点,逐渐将化学知识渗透进来,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不仅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难度,注重其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让学生易于接受、产生兴趣。如讲碘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VC、VB的水溶性和Va、V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可以配位形成nH4+,讲到nH3也可以与Cu2+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因为在生活中,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等;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等;又如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教师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教师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

五、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28-02

该文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试题中的基础护理学部分,为今后护理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教学和复习方案,促使基础护理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将具体的报道作如下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该次研究对象,试卷内容以模块的形式体现,重点分为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其中专业实务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操作的熟练情况、护理伦理、相关疾病的病理分析及辅助检查等一些基础性医学知识;而专业实践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各种疾病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具体包含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情况、治疗原则、护理干预促使及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1.2方法

根据所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进行归类整理,按照试题学科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将其分成不同护理模块,对试题归纳并总结了解到所有考试试题中包含基础护理部分、内科护理部分、儿科护理部分、妇产科护理部分等,这些内容具体考察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实务;另一类是实践能力,通过归纳并分析近4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及试题的发展趋势,深入探究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提高护士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的通过率[2]。

1.3统计学分析研究

该次研究中,对所有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数资料使用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当p

2结果

通过分析近4年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并将其围绕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两大类试题展开讨论,最终结果显示:基础护理部分有35道专业实务题,内科护理部分有30道专业实务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6道专业实务题,儿科护理部分有8道专业实务题,外科护理部分有25道专业实务题,其他学科有31道专业实务题;基础护理部分有2道实践能力题,内科护理部分有45道实践能力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9道实践能力题,儿科护理部分有12道实践能力题,外科护理部分有30道实践能力题,其他学科有37道专业实务题,试题之间的比例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

3讨论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表明:对《基础护理学》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根据无法满足护理学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延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课堂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地位,无法提高护理实际操作问题,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包含: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乏,基础护理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法不灵活等,这些问题导致《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通过率较低。因此,针对这一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在学习中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技巧,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4]。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9

关键词:物理课程护理实训中心对接教学研究

物理是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物理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肩负着传授物理知识、衔接后续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所以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护理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一、本校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现状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物理学习现状

笔者分别从学生性别、物理理论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操作兴趣、物理学习对生活的用处、学生期望的物理学习课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一年级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女生420人,男生48人,共468人。调查物理理论学习兴趣,13.6%感兴趣,48.1%一般,38.3%不感兴趣;调查物理实验操作兴趣,54.7%感兴趣,38.7%一般,6.6%不感兴趣;调查课堂上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8.2%活跃,57.7%一般,14.1%不能;调查学生期望的物理学习课堂,89.9%例举生活实例,86.5%增加趣味知识,90.8%补充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内容,70.1%增加课堂实验。

结合问卷分析、学生物理中考成绩和学生学习态度,我们发现学生基础普遍较低,厌学情绪大,但是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实验操作,希望物理课程能够与专业对接学习。

2.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师教学现状

笔者对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师进行访谈,现物理教研室教师都缺乏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教师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教研室老师始终认为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是可行而且是必行的。如何保证物理学能紧密而有效地与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与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动态及专业发展的方向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物理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3.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师意见

笔者对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护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学会正确使用护理临床仪器设备,要开展多种护理操作,参加各类护理技能大赛,学生能记住教师传授的操作步骤,却不明白操作的原因,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专业课教师明确提出,学生有必要知道医用仪器设备的原理以便正常使用,这些原理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借助物理原理更深刻理解常用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同时架起物理与护理专业的桥梁。

二、高职护理专业物理教材现状

目前在全国职业教育中所使用的物理教材多数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学制特色,尽管这些教材都很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忽视了职业教育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内容陈旧,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二是缺乏特色,物理课与专业课不能很好地衔接,内容重复、脱节现象严重,有些知识过于偏、重、难,缺乏适用性;三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吸收与借鉴不够,忽视学生本身的素质状况和专业需求情况。

三、制定与护理专业课程对接的物理教学实施计划

物理课程的讲授内容要从学生的专业需要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要紧密联系护理专业,认真分析护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合理选择物理课的教学内容。

在为护理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护理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研究和学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吸收,使物理的科学基础性和应用性充分展现在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四、围绕护理实训中心,优化护理专业物理课程教学

对于与护理专业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相关的设备原理,如:输液的原理、洗胃机的原理及使用、B超原理、核磁共振原理等,由于物理实验室没有这些相关仪器设备,采取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滞后护理专业的要求,当学生在今后实习、工作中真正接触到这项操作时,虽然物理课讲过,但依然感到陌生和茫然。

学校护理实训中心拥有内、外、妇、儿、五官科、急诊科等常规科室以及护理基础训练实验室,拥有B超,X射线,内窥镜等现代化的各种医疗器械和设备,护理基础训练实验室并配有多媒体投影仪,是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地。

围绕护理实训中心,优化物理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实训中心硬件条件,结合校护理实训中心实际使用的现代医疗仪器和设备,重组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兼顾物理课程的性质又考虑到护理专业的特点,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淘汰、更新与实际应用脱节的内容。

五、依托护理实训中心,开展护理专业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操作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物理实验课是在物理实验室进行教学,实验内容没有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而开设,实验内容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依托学校护理实训中心,深化护理专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以护理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为基础,结合护理实训中心实际使用的现代医疗仪器和设备,将物理课程中的若干教学内容为研究专题,以实验项目的形式,重新整合物理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指导书,运用物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解决医学问题,开展护理物理实验的学习活动。

六、利用护理实训中心条件,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护理专业知识点篇10

关键词:中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护理人才的目标逐渐改变,从实用性人才逐渐过渡到护理保健工作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从20世纪的药理学、药物学基础学科延伸到近两年的药物应用护理学,不论是在培养目标上,还是在学科教学大纲、知识结构上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中职药理教师必须根据现实做出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在对药物护理学科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教学理念进行升级,改变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保证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专业护理人员。

一、原护理专业的药物学、药理学学科定位存在问题

1.脱离护理岗位技能。在原有的药理学和药物学的学科定位指导下,护理学生要通过学习药物学或者药理学来掌握药物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护生没有明确的目的,盲目地对药物学知识进行学习,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学生无法将临床护理工作与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限制了护理专业教材知识结构的优化。过去使用的《药理学》《药物学》等专业教材,始终遵循的是“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用法和制剂”等相关的知识结构,不管是临床专业学生还是护理专业学生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主次讲解,但是依然无法令学生掌握重点。进入到21世纪之后,护理专业《药物学》教材即便与别的专业的教材有所区别,但是内部的知识结构仍然无明显改变。

3.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不适应。一些从事教学的人员认为,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不涉及药理学、药物学,因此护理专业的学生不需要重视这些基础学科,在课时分配及教学安排上,缩短及忽略药物学课程的情况明显存在,无法很好地实施教学实践内容。由于观念限制在原学科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解的是药理学或者药物学,基本上不会涉及用药护理相关的知识,临床护理与教学内容出现脱节。面对新的形势,护理人才无法适应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

单纯对教材进行分析,不管是20世纪后期运用的《药理学》,还是在21世纪开始逐渐运用的《药物学》及《药物学基础》,虽然教材知识前后都出现了一些改变,但是根据其学科进行定位,都可将其归纳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作为一个桥梁。

三、对药物应用护理学科重新定位的意义

根据“以能力为本,以发展技术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药物应用护理学科不应仅仅定位于原护理专业药物学以及药理学科,而是要逐渐变化为“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与现今的护理理论相结合,对临床药物应用进行详细的阐明。药物护理学不仅是临床应用学科、护理学科以及药物应用护理,而且也是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相连接的一个桥梁,更是一门比较独立的临床护理专业学科。这样的定位转变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护理专业教学的临床意义。

1.有助于激发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结构调整。药物应用护理不再是“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用药护理”的结构方式,而且也将一些用药护理逐渐升为重点,将知识特点鲜明地突出出来。也就是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学科,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相应的用药观察和用药护理。这样不仅转变了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表现出了护理专业的技能提升,为护理学生学习药物应用护理知识展示了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其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护理岗位,达到护理工作的技能要求,让护生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努力学习药物护理相关的知识。这也是学习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证护生能够因需而学,因用而学,鼓励护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促进中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角色转换。护理专业课程从以前的药理学、药物学转变为药物应用护理,原有的基础学科定位转变,使护理学生成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具备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自身角色,逐渐向护理专业教师角色转变。药物应用护理学科教师不但要学会与传统药理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相关的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及相关知识。然而,在卫生职业学校中,很多药理学教师所学的专业为药学专业,这些教师因知识结构为单纯的药理学知识,对临床相关知识并没有实施系统学习,甚至没有到临床科室真正实践过,因此掌握的临床护理内容很少,严重缺少相关的知识。即使药理学教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是毕业后就进入学校教学,基本不会到临床科室工作,更不会从事药理学护理工作,并不了解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的发展。上述原因都会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所掌握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学效果。

3.加快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受到过去药理学学科、护理专业药物学定位的影响,护理专业的课程关注疾病的护理知识,多忽略用药护理、效果观察以及保健护理等知识,这就导致学生掌握的护理知识不全面。随着新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确定,再加上相关学科知识构架的调整,教学中要对临床护理专业知识不断完善和补充,进而也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整,让整个护理专业知识更合理、更全面,更好地满足现代医疗护理的需求。

4.促进药物应用。针对护理专业而言,医疗用人单位不仅要询问护理人员是否从事过专业的培训,而且还要观察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护生时需要重点对其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学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同样优秀的学生。过去对学科的定位具有一定的不足:一是教学评价方法上的弊端。过去主要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基本忽略了实践的考核,学生感到药物学、药理学知识用处不大,不愿意学习。二是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是理论教学,再辅助动物验证实验,很难实现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的结合,造成药理学教学与临床实际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三是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评价结果多无法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反映出来,常常存在理论分数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很低的情况。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转变,鼓励教师实施教学改革,转变教学内容,减少动物验证性试验,鼓励学生到临床科室学习实践,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春丽.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