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15

中药专业前景篇1

1.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的环境上来看,目前我国的高效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通过对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其就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对于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来说,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学业有成之后,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他们而言,放弃自己的专业方向从事其他工作,思想包袱较大,一个是由于从事其他行业不与自己专业挂钩,感觉自己在学校的艰辛学习不能学以致用,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在学校的专业学习白白浪费了,心有不甘;另一个是由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来主攻专业方向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社交、语言及一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导致他们一时很难接受其他行业的工作,担心由于能力问题而不能胜任。

1.2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面对毕业就业的过程中,传统观念较强,认为从事医务行业,工作稳定,薪酬待遇好,相对稳定,压力较小,如果从事其他行业,与自己专业不对口,风险较大,而且自己的岗位竞争力不强,因此不愿意从事一些富有风险和挑战的工作,铁饭碗思想较为严重。

1.3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视野狭小,对其专业及就业方向的理解较为片面。很多大学生在邻近毕业的时候,就会选择去医院,临床等见习,而对与其专业有关的其他行业方向则考虑的较少,如医药销售行业、营养师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等等。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压力大,选择范围片面,自我才能的发挥也受到了影响;同时,也耽误了他们选择适合行业的时间和机会。

2.当前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在经济全球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进驻到我国,这一形势大大加强了我国市场对高技术人才和外语类及金融类的人才需求,对知识型的全能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引起了我国人才市场就业结构的大变动。在这种形势下,由于很多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只具备单一的操作技能,职场能力较为薄弱,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被处于了劣势和相对冷门的行业领域里,就业环境压力大。

2.2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医学行业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不断交叉发展,世界各国均把目光投向中国,渴望能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看到了我国的发展的前景和潜能,在这一时期,他们也纷纷回国创业,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带回来,相对而言,这些回国创业的留学生们,见多识广,了解国内外形式,医药专业技能更强,而且市场经验足,毫无疑问的给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和挑战,更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和挑战。

2.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改革,减员增效,精简机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层次不断提升;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来看,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国有企业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减员增效,同时,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将急剧专业何上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劳动过剩的现状,再加上生产效率的逐渐提高,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

3.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针对前面介绍的关于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现状,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

3.1努力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正确看到自己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才能更好的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一方面,中职院校领导要重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时机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为毕业大学生们开展就业讲座,指导他们的就业问题,减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3.2鼓励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自主创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学生而言,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一个广阔前景,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良好机会。目前,我国政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积极推出了很多相关政策,如就业支助政策等,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的创业。例如,政府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免收3年的地税、国税及工商注册费;高效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2到5万的小额贷款,同时,财政部门给予50%的贷款贴息等等。

3.3努力转变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勇于挑战,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胆魄;正确认识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开阔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视野,转变他们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3.4加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型很强的专业技能。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合适的岗位,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打好基础,增强内功,以扎实的技能赢得优秀的岗位。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氛围,加大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用最好的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3.5提高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学生的要求,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不再只是要求单一技能的人才,而对全能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要求很大。针对这一发展形势,院校就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通过增加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丰富他们与其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扩大他们的就业能力范围,增加他们就业的可选择性和就业空间。

3.6重视对毕业学生的就业辅导,开展职场教育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就业的面试技巧等等。比如,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如礼仪课程、模拟招聘等课程,教他们怎么应聘,怎么制作一份漂亮的简历等等。同时,邀请资历人士和专家们给毕业生开展专题讲座,为毕业生们解决应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的困难,从应试技巧上面给予他们指导,为他们疏通就业道路,开辟蹊径。

中药专业前景篇2

关键词:中医院校;就业去向;对策

山东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药高等学府,每年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培养输送大量毕业生。本次抽样调查毕业生总人数为6162人,其中中药学专业2508人、药学专业876人、制药工程专业1699人、市场营销专业1079人。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1]。

1调查对象、方式和范围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1997-2016共二十届部分毕业生6162人,其中中药学专业2508人、药学专业876人、制药工程专业1699人、市场营销专业1079人,包括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见表1。

1.2调查方式

通过对药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整理、电话咨询、实地探访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调研。

1.3调查范围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1997-2016届部分毕业生。

2调查结果

2.1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通过对6162人的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我们把就职单位总共分了七个类型,包括行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社会药房、其他。在就业类型调查中发现,医药企业和医疗单位所占比例相对大,说明大多数专业毕业生趋向于此两种方向就业。这与马晓匡教授对大理学院药学与化学学院毕业生去向研究结果一致[2]。这种现象反映了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呈正相关,见图1。

2.2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行业就业率

2010年之前四个专业的行业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之后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2010年后的毕业生为个性张扬的90后,时代性格特点、就业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就业率,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也导致就业率的下降[2]。

2.3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通过对四个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分析,四个专业一次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药学类大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见表3。毕业生从事医疗单位人数趋势在总体呈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实施宏观积极的就业政策,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逐渐上升,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药房工作的人数逐渐上升,经调查发现社会药房处于改革阶段,由以往拥有一个药剂师可同时开多家连锁药房向一个药剂师只允许开一家药房改革,这是导致毕业生向社会药房倾斜的主要原因。在改革浪潮推动之下,社会药房将需要更多的药学类专业相关人才,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将扩大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在对近三年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调查显示为94%,比平均就业率高近两个百分点。该专业存在着就业面广泛的特点,从事市场服务与开发、销售,其他行业如经济、管理、贸易等有相当一部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见图2。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的就业方向多元化,行政事业单位1.3%,国有企业4.3%,私营企业74.1%,港澳台投资企业5.3%,外商投资企业4.7%,个体经营10.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市场营销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用人单位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其次为个体经营。通过调查分析得药学类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医药企业占46.6%,占主体部分。充分说明药学类市场营销独具特色,其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3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但其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特别是应该从学生入校起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和就业观念。在学习和工作中脚踏实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3]。

3.2改进培养方法与课程设置争取达到最优化

学校应多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调研)、加强专业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加强对专业学习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多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4]。

3.3提高专业化程度

通过研究近十年药学类专业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毕业生在知名医药企业就职人数逐年增加,说明我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化程度提高。为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应加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

3.4大学生就业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一名教师联系一个班级体、一名教师联系一名学生等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在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方面的教育,正确指导大学生考研及专业发展,避免盲目学习及盲目考研,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作用,以此来加强药学院大学生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5]。

4展望

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近二十年来的就业状况分析,整体的就业水平在稳步提高,现在的就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生们的选择面更加广泛,通过综合分析就业单位等各个方面数据现在学生的择业观也日趋多样化。同时结合现在中医药发展趋势,我校的专业设置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近年来,不断完善专业结构,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开发等专业,在发展壮大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在此形势下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不断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在新思想的引导下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传递出多元的就业思想;身为在校学生我们更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指导下积极将创业与中医药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互联网+”和中医药的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潘莉莉.“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绩效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6),43-48.

[2]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10(增刊):154-155.

[3]何剑英,杜一民,何旭.大理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12):77-79.

[4]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97-103.

[5]黄绍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与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2):124-125.

作者简介

中药专业前景篇3

“威尔曼药业单方面举行新闻会,事先也没有通知我们,这让我们很被动,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和他们进行沟通。”7月25日,上海新先锋药业抗生素事业部一人士表示。

此前,围绕派纾的专利权纠纷曾引发长达3年多的争夺战,多家企业曾要求撤销威尔曼药业的专利,后来新先锋药业临阵倒戈,以8000万元价格从威尔曼药业获得专利授权。

合作破裂

7月23日,威尔曼药业举行新闻会,该公司法律顾问戴景良表示:“上个星期五是我们要求预付今年款项的最后一天,上海新先锋仍没有积极回应,因此,我们决定收回对其专利授权。”

据了解,根据与新先锋药业签署的合同,派纾的专利费为8000万元,新先锋药业每年要偿付威尔曼药业800万元,分10年付清。然而从今年初开始,新先锋药业2006年的偿付款项有一部分一直没有付清;同时,今年第一期的应付款项也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偿付。

双方曾在合同中约定,“一旦出现此违约情况则双方均确认该药品构成侵权”,威尔曼将终止授权,而新先锋从即日起不得再生产销售该药品。

威尔曼药业董事长孙明杰表示,威尔曼曾多次致函与新先锋进行交涉,但一直没有得到对方的正式回应。

“我们收到过他们的相关法律文书,很快也给予了回复,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双方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也在跟他们沟通。”新先锋药业上述人士表示。但对于拖欠专利费一事,她则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表示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纠纷背后

尽管双方没有说明此次新先锋药业拖欠专利款的原因,不过,从双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专利费过高有可能成为新先锋拖欠专利款的原因。据了解,威尔曼药业从经销商获得的数据显示,2006年新先锋药业“派纾”销售量为150万支左右,按照批发价40元每支,销售额也只有6000万元,而每年的专利费为800万元,这样扣除所有成本,新先锋药业并不怎么赚钱。

对此,戴景良表示,新先锋也曾提出能否削减专利费,当时威尔曼也表示可以考虑,但对方后来没有提出往下谈,不了了之。

广州白云山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一人士表示:“双方合作出问题,专利费太高或者现在专利判决无效都有可能,此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曾裁定威尔曼的专利无效,后来威尔曼国家知识产权,目前的审理情况还不清楚,反正威尔曼一直在拖延。”

据悉,派纾为一种广谱类抗生素新药,1997年6月,威尔曼药业申报了该药国家发明专利,要求国家给予保护。

由于该药市场前景比较好,2002年,包括双鹤药业、白云山医药科技、新先锋药业等公司都纷纷投入研发,并向国家药监局申报了新药,先后获得了生产批文。但是就在各家企业准备投产时,却发现广州威尔曼药业已经申请了该药专利。

中药专业前景篇4

药物分析制药工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一、前言

制药工程专业是本校化学重点学科下的新设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研发、管理和分析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专业。药物分析是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更是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以及分析化学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因此,在药物分析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制药专业的工科背景,形成药物分析课程独特的教学体系,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市场的需要。

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1.结合专业和行业的工科背景,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是我校在转型时期于2011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结合川渝两地接壤的经济区域而服务于该地区新开设的工科专业,因此在地域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可服务于川南、川东、川北以及渝西各地的制药企业、药物研发及管理部门,可为这些地区的药政及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制药工程技术及管理的专门人才。

药物分析作为该专业的一本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的设置必须注重与生产实践以及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现有的药物分析教材主要来自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几种教材,其内容设置大多是针对药学理科专业,重点教授各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建立药物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等。基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化工制药教研室对该门课程承担了相应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该教研室经过充分讨论和精心论证,选择了卫生部“十二五”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该教材在以往6版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和医药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药典》2010版而修订,已被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药学专业作为主要教学的经典教材。另外,结合本专业的工科背景,我们还选择了贺浪冲主编的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工业药物分析》作为参考教材,此教材主要增加了有关制药过程中自动化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的相关内容,并注重教授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在线药物分析的方法以及工业排放物的分析等。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中,我们既选择了部级的经典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又选择了具有工科知识的教材作为重点参考,因此结合两本教材,优化了教学内容,贴近工科专业实践需求的同时又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

2.注重案例教学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药品从研制到生产、到临床使用等各个环节中,都涉及到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药物分析是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工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可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出现过的药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药品危害事故的原因及后果。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选择有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安徽华源欣弗事件、“梅花K”假药事件以及德国“反应停”海豹畸形儿事件等。让学生以用所学的药物分析知识作为理论支撑点,引导学生对其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教师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讲解评析。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药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明确了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激发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以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认为上课只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即可。笔者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的教学方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将改变这种“一言堂”模式,把讲堂变成学堂,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员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如我们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是每一类药物的重点内容,这些知识如果平铺直叙地讲会让学生感觉特别枯燥,难以理解和掌握,且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不愿学这门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阿司匹林药物的分析时,老师可先板书化学结构并提出问题:这样的结构通过什么反应可以得到?会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因此学生可根据问题,联想到以前所学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在老师的适时启发和引导下,得出答案。进而老师从该药物的合成工程中分析产品中可能会引入哪些杂质,根据阿司匹林和杂质的结构,如何分别对阿司匹林药物和杂质进行鉴别、含量的测定以及杂质的限度检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没有离开学生的参与,所有的问题的答案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探索而得。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法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在整个教学工程中积极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思考,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药物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前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验两种教学模式。由于受学校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为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性,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与企业、药营公司的紧密联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影响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本校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院教有关文件,需加大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人才模式的培养,让学生从社会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具有能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高级工科背景的专门人才。

因此,为了推行学校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教研室根据学校的方针政策,着力构建“校企实训基地”。老师在教学工程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地点以教室为主,改为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场地为主;授课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改为校内专任教师主讲理论,校外兼职教师和有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教学,达到专兼教师互补的教学效果。本教研室准备与四川宝光制药有限公司等建立3~5个校企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构建和推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指导,让学生了解到药物分析在实际企业生产的应用以及对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扩大学校与企业的接轨,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践实训场景与未来工作岗位“无缝隙”接轨。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的业务专长,为药企以及公司提供技术咨询,在构建“校企实训基地”的同时,不仅弥补了学校师资不足和教学资源的匮乏问题,而且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的,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平台。

5.考核方式的改变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以前的最终成绩采用综合评定办法:即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占20%,半期考试成绩占3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

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实训基地”的建立后,非常有必要调整对该门的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的最终评价。该模式的建立后,增加了学生情景模式的教学学时,拟对该们课程的最终成绩采用以下的综合评定办法:即课程考核成绩仍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占40%,半期考试成绩占2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40%。经过调整后的考核方式,减少了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成绩的比重,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观学习”的改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适用现代化企业生产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采用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应重点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对药品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具有代表性药物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更要熟悉现代制药行业在药物的生产和管理中的先进方法和理念,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41.

[2]韦林洪,葛洪水.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9):92-94.

中药专业前景篇5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近年来,随着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中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煎煮法

102回流法

103渗漉法

104浸渍法

105超临界萃取

106水蒸气蒸馏法

107超声波提取法

108微波萃取

109水提醇沉法

110色谱法

111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炮制技术

202贮藏技术

203种植

204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成分测定

302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种植

402病虫害防治

403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结语

中药专业前景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药检队伍;继续教育;应对策略

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是目前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决策,需要将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提高社会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新药检准则的出台对药检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现阶段的药检队伍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药检准则的出台对现阶段药检队伍的影响主要集中对药检人员的继续教育观念以及对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这就需要目前的药检队伍不断更新药检继续教学观念,并重视药检人员的动手及操作、实践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我国药检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继续教育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是以培养终身教育观念为中心,对专业人员进行知识再教育,以此补充、完善、更新以及拓展其能力的教育模式,通过引导专业人员基于自身的知识,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教育是建筑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专业人员的知识,扩大其事业、、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其辨证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工作等方面的需求。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教育的作用

1.继续教育能够提高药检人员的思想觉悟

药检人员是药检工作的主体,也是现代药品公共卫生的重要监督人。药检人员要通过不断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药检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让药检人员成为继续教育的主体,让药检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认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通过药检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思考与研究,将传统的机械继续教育模式转化为药检人员主动参与继续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药检队伍继续教育的效果[1]。在继续教育中可以通过对不同药检问题的思考,让药检人员对药检问题进行挑战,在问题的思考中,启发药检人员的应比啊能力,培养药检人员的专业素质,逐步引导药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药检知识。并且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判断,将药检知识具体化,培养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2.继续教育能够加强药检队伍之间的互动

继续教育不是单一向的教学活动,继续教育过程是团队交流和互动的一个环节,需要药检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位药检人员,加强对药检人员的交流,对药检人员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进行认知,也意味着药检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终身学习理念,让药检人员在自主学习和共同探究中体验到继续教育的作用与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提高药检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传统的学习观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新药检标准中要求药检团队不断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以及工作的要求,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共同发展[2]。

3.继续教育能够推动药检人员的专业素质

继续教育中重视因材施教、完善药检人员的知识结构。将教学任务与教学中心放在了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中,致使药检人员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重视药检人员的个性差异,应用一对一指导模式,让药检人员在原有的药检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高。现代药检队伍继续教育中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让药检这项工作实现效率提升,让药检人员在继续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通过应用继续教育方式提升药检人员对于终身教育的认知,有助于实现药检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培养药检人员的职业素质。

二、经济全球化下药检队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滞后

在目前的药检队伍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的是传统的培训人员讲解、药检人员做好笔记的教学模式,通过培训人员的讲解来阐述药检工作的发展以及药检业务的处理,然后让药检人员根据培训人员的讲解进行药检工作的模拟训练,但是在此过程中,药检人员由于对于药检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的缺乏,导致在培训人员未讲解的药检工作以及问题的处理中出现较大的失误[1]。并且,在日常的工作审查中,偏重于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对于药检业务处理能力未进行考察,这导致药检人员在工作中,不能独立进行实际业务操作。

(二)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由于目前的药检队伍继续教育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在实际教学与药检人员专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药检队伍的继续教育没有重视药检人员的操作技能以及基础理论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得药检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2]。部分药检人员甚至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药检队伍继续教育治疗受到影响。

(三)药检人员对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药检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科学,且药检基础知识内容涉及范围广,而药检人员往往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并且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难于理解部分药检概念。且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单调,使得药检人员容易产生厌倦、厌学的心理,使得药检人员不愿主动参与继续教育中。药检队伍的继续教育与高等院校中的高等教育不同,其具有更强烈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其内容的难度、深度以及广度较高,加上药检人员对于继续教育意识不高,使得药检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低。

三、提升经济全球化下药检队伍的继续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改善教学方法

可以应用情景教学法提升药检人员对于药检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加深药检人员的应变能力。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让药检人员对设定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加深对实际药检工作的的理解和掌握,并强化对相应药检只是的记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情景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专业教学中,能够通过理论知识与假设工作情景相结合的方法,提升药检人员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药检人员的应变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

药检队伍的继续教育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药检队伍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坚持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药检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考察,并观察药检人员的应变能力,适当的调整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药检人员的药检操作能力外,还要重视提高药检人员的理论水平。开展多种实习活动,有助于提升药检人员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可以通过与绩效挂钩的方式,提升药检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判断与反思,提升药检工作水平,以便更好的在未来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升药检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药检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培训人员可以通过在继续教育中以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氛围,并且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药检人员对于药检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实现药检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培养药检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在继续的过程中,过多的理论知识会造成药检人员思维的僵化解,因此,适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能够提升药检人员对于药检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且培训人员应当积极鼓励药检人员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提升专业素质与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对现代药品公共卫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药检队伍不断开展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药专业前景篇7

1卫生类高职开设“基础药学服务”的背景分析

卫生类高职课程改革的做法表现为:基于广泛问卷调查,邀请连锁药房、三级医院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对基础药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并对相应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工作任务表,制定基础药学服务课程。由临床一线具有丰富药学服务经验的药师辅助药学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设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学信息服务、临床血药浓度检测、药学计算知识、药学服务道德与利益、药物咨询服务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其中药物咨询是基础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由药师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因为药学的专业性非常强,许多患者并不具备全面的医药知识,药师的职责就是运用自身的专业医药知识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药物咨询,帮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效果和禁忌等。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育阶段能够在“虚拟职业环境”体验“准药师”的感受,需要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模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角色模拟法的概念

角色模拟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场景,将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与对话练习结合在一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学习和兴趣有效地结合起来,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角色模拟教学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由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情景,由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教师设置的情景和编写的脚本,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表演,是一种参与性、仿真性与互动性的模拟演习。角色模拟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模拟相应的社会角色,在模拟过程中熟练掌握该社会角色的行为和技巧,并且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药学服务的药物咨询教学,应用角色模拟合作学习法,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

3角色模拟法在卫生类高职“基础药学服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角色模拟法在基础药学服务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文章以某卫生类高职院校2014级药学三年制2班40位学生为例,探析角色模拟教学法在基础药学服务的药物咨询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应用步骤表现为:

3.1.1角色模拟设计

药物咨询教学中应用角色模拟教学法,首先围绕药物咨询为中心进行角色模拟设计,提前2个星期布置任务,让所有的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由学生根据药物咨询、疾病等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药物咨询题目,自己设计相应的模拟情景,并将设计好的药物咨询“剧本”交给老师,由老师对“剧本”进行指导和修改,再由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剧本”进行药物咨询情景的模拟,其他的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该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以药物咨询模拟为核心人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药物咨询的信息,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角色模拟体验,在虚拟的情景中亲身体验“准药师”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药学人员的礼仪、着装以及交流等众多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训练。具体的模拟场景表现为:模拟镇咳药物咨询场景,将5名学生分为一组,两个学生模拟药师,一个学生模拟医生,另外两个学生模拟病人,构思的场景表现为:两个“病人”到医院看病,“医生”为“病人”开了处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片,“病人”拿着处方去拿药,由于“病人”不了解药物的使用,向“药师”咨询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在此之前,学生们为了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会提前主动预习镇咳药物的使用方法、配伍禁忌、合并用药、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镇咳药物适应证等知识。同时,在回答病人咨询问题时,还应该注意询问病人的情况,根据病人的个人情况给出合适的回答,在此过程中需要药师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药物咨询的整个活动。当角色模拟完成之后,由其余的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在模拟过程中出现的我问题,例如,没有说问候语,在回答病人咨询的问题时,没有提醒病人重复用药,没有关照病人合并用药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角色模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为了完成自身角色的任务,会主动的查阅和学习与角色相关的知识,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掌握药物咨询的技巧、重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3.1.2角色模拟教学法效果评价

当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统计结果表现为:(1)锻炼专业知识表达能力,好31人(77.5%)、一般7人(17.5%)、差2人(5.0%);(2)提高药学信息查询能力,好35人(87.5%)、一般5人(12.5%)、差0人(0%);(3)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好29人(72.5%)、一般5人(12.5%)、差6人(15%);(4)培养礼仪意识,好20人(50%)、一般15人(37.5%)、差5人(12.5%);(5)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好30人(75%)、一般5人(12.5%)、差2人(5.0%);(6)提高学习兴趣,好35人(87.5%)、一般5人(12.5%);差0人(0%)。根据评价结果,学生们对角色模拟教学法持肯定态度,并且许多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在进行药学信息查询能力训练时,可以利用paSS系列软件、临床用药指南等;血药应该建设模拟药房,并且按照药房的药品排放顺序进行各种常用药品的摆放,这样模拟的场景更加真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3.2角色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药物咨询作为学生基础药学服务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进行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训,能够快速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转变,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药物咨询工作任务的本质就是药师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药学知识,根据病人的实际状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病人,这也就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验“准职业环境”,并要求学生需要按照既定的“剧本”进行,在准备以及模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任何一个组员不认真或者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体模拟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当然,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但是为了团队或者小组荣誉,小组各成员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工作关系”,学生们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角色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学生们在模拟“剧本”和点评其他学生表演时,教师都会在旁边指导,增进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角色模拟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药物信息查询能力、专业知识表达能力以及药学服务礼仪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惠春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向敏.角色模拟法在卫生类高职“基础药学服务”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3):164.

中药专业前景篇8

以除草药肥为代表的药肥具有节省人工的优点。药肥产品逐渐被农民和合作社接受,规模种植户认为节约人工成本,增效明显。药肥广阔的市场前景备受期待。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多种拥有稳定需求发展较好的药肥产品。

水稻除草药肥先声夺人

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目前以水稻除草药肥为主。实际上,农业生产中早已存在着这种组合方式的雏形――尿素拌土壤处理类除草剂,混匀后撒施。广西有企业首开国内除草药肥生产和推广的先河。

2006至2009年这段时间,是这种药肥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一下子涌现出几十个产品,而且销量成倍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丰厚的利润使众多企业趋之若鹜。当前市场上已有几十种药肥产品进入市场。当前比较好的水稻除草药肥年销售量高达2万吨。

杀地下害虫药肥前景广阔

近两年,杀地下害虫药肥发展速度较快。现在主要是河南、广东有企业在生产小麦专用的杀地下害虫药肥。2010年河南企业将相关产品首次推入市场。其销量当年只有700多吨,2011年销售了2000多吨,2012年的销售量翻番,达到5400吨,2013年的销量仍然持续增长,达到7800吨,从目前的销售状况看,2014年预计销售在16000吨左右。

业内认为这类药肥可以推广到更多的作物上,开发出其它大宗作物甚至经济作物专用的杀其它作物地下害虫药肥。如此看来,此类产品前景广阔。

防土传病害药肥亟待开发

土传病害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是个大问题。造成土传病害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连作。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某些病菌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二是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而不使用有机肥会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三是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导致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

专家认为,药肥是解决以上问题较好办法,防土传病害药肥可以通过农药(以低毒的生物农药为主)预防有害病菌和线虫的危害,通过合理配合氮、磷、钾、钙等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达到较好的效果。

缓释药肥颗粒需求较大

缓释药肥颗粒产品针对不同作物的需求,将缓/控释肥料和缓/控释农药通过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开发出专用的缓/控释药肥,在不同作物上增产效果明显,能实现种、肥、药同播。

中国农大胡树文教授开发的缓释药肥颗粒在高河乡大蒜田示范试验中已经取得成功,可增产11%~20%。市场上还有用于甘蔗杀蚜虫、蓟马的缓释药肥产品在推广。

各方观点:

尽管当前药肥发展还有些客观阻碍,但药肥产品中的先行企业还是突破重重限制,在现有的产品管理体系中为自己的药肥产品争得了一席之地。随着药肥产品逐渐被农民接受,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受农药、化肥企业的期许。目前在市场上表现成熟的药肥产品并不多,但正规企业推出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性能与使用效果都比较好。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撒成金,其肥料和杀虫剂的加工过程很有特色,不是将二者简单地混在一起造粒,也不是在复混颗粒上喷洒杀虫剂(因为肥料和杀虫剂所适应的酸碱度不同,简单地混在一起会使二者降解而不稳定),而是采用微胶囊技术,先将杀虫剂包裹于微胶囊内,再把含有杀虫剂的微胶囊与磷、钾肥混合,最后包膜在尿素的形成药肥颗粒。这样的加工工艺,达到微囊壁将杀虫剂和肥料隔离开来,使药、肥都能稳定不降解。一次施用,既能满足作物对氮、磷、钾肥料的需要,同时又能杀死蝼蛄、蛴螬、金龟子等地下害虫。专家认为,它可以弥补其它形式地下杀虫剂的不足。把它做底肥施用,在土壤中能够分布均匀且广泛,因此既能杀死作物种子或根系附近的害虫,又能杀死作物行与行之间的害虫;既能杀死土壤上层的害虫,又能杀死土壤深层害虫,杀虫较为彻底,既不影响作物出苗,又能够大大减少害虫对下茬作物的危害。

宁夏大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氰氨化钙产品是真正的药肥合一产品,并不是药与肥的掺混。一个药肥结合的思路,使一种几乎被遗忘的肥料重焕生机。其生产工艺技术是将传统的敞开式沉降炉生产设备变为大型全密封回转炉,并对工艺、配方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氰氨化钙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肥效,同时还增加了农药成分。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低毒无残留农药,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提高地温调节土壤里酸碱成份,同时又是一种氮素肥效长的绿色肥料,长施此肥,能加速残留在土壤里的植物根茎杆腐热转化成有机物质,同时抑制硝化反应。实际对比试验结果证明,用氰氨化钙加工制成的药肥在防治黄瓜根腐病、黄瓜细菌性死棵子、茄子茎腐病、辣椒青枯病、番茄根线虫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广西乐土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稻龙,是水稻除草药肥。该产品进入广东市场以来,很受农资经销商和广大农户的欢迎。他们对这种集除草和施肥两大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产品非常感兴趣,农民认为,这样的产品可以省工省力,还有增产增收的效果。另外,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湖南省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都推出了具有特色的药肥产品。

建议:企业呼吁标准缺失发展受阻

对于新兴的药肥产品,登记和监管的缺失是客观存在,也是药肥发展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目前中国药肥产品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注册为企业标准。并且由于农药、化肥由两个部门分别登记、分别监管,让药肥这个特殊产品处境尴尬。药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产品,不具备相当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无法生产有质量保障的产品。

目前,药肥符合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稀缺的刚性需求,是未来农药发展方向,是农资企业的一片蓝海。然而现实中国内药肥产品缺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部分药肥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加上市场管理交叉,很难对产品进行分类和检测,给假劣产品以一定的生存空间。

中药专业前景篇9

[关键词]药理学;制药工程;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其中药学知识领域中重要的知识单元——药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靶点之间相互作用规律[3]。药理学知识与化学、工程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融合是培养制药工程这一交叉学科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药理学作为制药工程系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被设置到大三上学期完成,共48学时。自该门课程开课以来,学生对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且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较佳。然而,随着教学经验的逐增,笔者通过对教学效果的系列调研,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适度改革更上一层楼。由于制药工程学属于新的专业,全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药理学的基础薄弱。因此,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本文对药理学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如下。

1药理学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根据需要,笔者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课程人员组织形式以及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应改革。

1.1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1)模块式教学,及时小结:药理学课程内容较多,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逐一介绍每类药物,学生感觉信息量太大,难以记忆。于是笔者将课程内容分为5大模块:药动学及药效学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物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药理;内脏系统药物药理;激素类药物药理。进行模块式教学,并及时在每个模块学习完毕后进行小结,辅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全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找知识点间联系与规律的学习习惯。

(2)浸入式教学模式:在用多媒体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该专业学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及缺失临床实践环节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使用实物(例如收集各类药物的药瓶,说明书等)及各种教学用道具(例如眼的解剖结构模型等),使学生的平面学习变成实物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合理发动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如扮演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的表现及解救),积极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1.2课程人员组织形式:在以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从授课、答疑到考察都是由笔者一人完成。本次课程改革涉及多种教学手段,因此要求参与课程教学的人员组织形式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如下:(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静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及扎实的医学背景。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提供相关教学道具,并就一些情景演示环节进行指导;(2)中南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江俊麟教授常年从事药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能敏锐地把握药理学的前沿问题。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协作指导多媒体教学的制作及审核模块式教学的合理性;(3)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相关方向的专家刘佳佳教授,作为制药工程系的老牌领导,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制药工程系的现状与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1.3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将知识点“逻辑化”:虽然药理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信息量大,但各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笔者拟通过将知识点“逻辑化”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并由此推导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杜绝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2)将知识点“应用化”: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笔者拟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及时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评价,进而进行调整性干预、引导。例如在第一部分药动力学的教学过程中,用一道计算题“68kg患者使用某药,已知该药的F值为100%,Cp为15mg/L,CL为0.65mL/min/kg,Vd为0.5L/kg,该药的治疗窗为10~20mg/L。请问DL为多少?给药速度为多少?”让学生体会基础理论知识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2药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单向性教学模式向双向性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向性的传授知识,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的机器。笔者拟适当设置课题互动环节,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做出针对性调整。具体改革方式为:2/3的课程时间老师教授为主,1/3的课程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反馈。讨论和反馈的范围包括:对所接受的知识点的理解是否完全(可通过习题练习的方式体现)?是否需要老师再补充其他相关知识?

(2)单一性教学模式向浸入式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几乎全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笔者结合了“多媒体为主的基础理论知识教授”、“展示实物”、“辅助教学道具”及“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单一性教学模式向浸入式教学模式的转化。

(3)被动式教学模式向主动性教学模式转化:传统的教学过程多为被动式教学,即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但实际上,本科生是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群体,照本宣科不是本科教学的初衷。培养本科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是该项目主要目标之一。具体改革方式为:对与关键知识点的讲解模式由“讲授”变为“提问”,即在确认学生以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4)传统思维模式向逆向思维模式转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学生提问或出题”的环节。每堂课结束前5分钟留时间让学生模拟老师的角色来提问或出题。“提问”是指提出自己疑惑不知的问题,而“出题”是提出一些自己知道但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这种逆向思维的模式可以考察学生主动总结及思考的能力。该方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动对本次课内容进行课堂小结的目的。

(5)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化:①提出争议性问题,组织小组辩论赛;②提供药理学相关的前沿性科学成果,引导学生自主解读。

3药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既往的考核体系是理论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而平时成绩主要来自出勤率。该体系很难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总结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及主动思考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而且会诱导学生形成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改革后的课程考核从理论考试及平时成绩两方面实施改革。具体的考核方法如下:(1)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试题分a1卷(闭卷)(占理论考试成绩的60%)和a2卷(开卷)(占理论考试成绩的40%),其中a1卷主要是常规的试题,a2卷为应用及理解题。考试时间100分钟,其中前60分钟为闭卷考试(使用a1卷),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后40分钟为开卷考试(使用a2卷),重点考察学生应用已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提供系列参考资料)。该项目合理结合了开卷开始和闭卷考试的优势,与既往的闭卷考试相比,更能从应用能力、总结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及主动思考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2)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①情景模拟(占平时成绩的30%):整个教学过程将设置2次药理学情景模拟环节。允许班级学生自由组合后获得每次情景模拟的机会(原则上每人只能参加一次);②药理学相关前沿科研成果解读(占平时成绩的20%):整个教学过程将设置1次药理学相关前沿科研成果解读环节。允许班级学生自由组合后获得成果解读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科研成果,以多媒体制作为主要解读形式。考察点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讲解能力等;③小组辩论赛(占平时成绩的30%):由老师提出药理学相关的争议性问题,自由组合正方、反方进行辩论。考察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④考勤(占平时成绩的20%)。

4结束语

药理学是链接化学与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之一。从临床角度提出问题,用化学的方法解决医学的问题是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对本课程的改革促成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学习的目的及意义,避免今后从事药品相关研究工作时选题的盲目性。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研究思路,为培养以交叉学科融合为特点的制药工程优秀人才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郑俊霞,杜志云,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08:245-246.

[2]顾兵,李华南,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9,03:36-38+67.

[3]李振,杜春娟.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3,08:758-759.

[4]金坚,邱丽颖,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26:151-152.

[5]杨硕晔,胡元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药房,2015,06:853-855.

中药专业前景篇10

关键词:张仲景文化;中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为不断深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指明了方向。在中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张仲景文化教育,既体现了专业特色,又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树立献身医学的理想信念

近年,医学院校的中医教育受西医教育模式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厚西医薄中医风气的影响,忽视或弱化了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致使中医的特色优势逐渐淡化,一些独特有效的诊法疗法濒临失传。部分中医专业大学生存在悲观失望和较严重的抵触情绪,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至于他们进入临床后对运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病缺乏信心。开展张仲景文化教育对解决中医专业大学生的上述思想问题,必定能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帮助大学生认清中西医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西医以现代科学为评价标准,注重微观、解剖解构式的思维方式,而中医深受东方哲学思想影响,注重从宏观和整体调节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医学模式、检验标准、价值取向等领域和现代西方医学有着诸多不同。通过张仲景文化教育,可以让中医专业大学生深切领会中医药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认识到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各自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学会从中医药文化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健康问题。

其次,帮助大学生增强中医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张仲景文化旨在使中医专业大学生改变重科技、轻文化的观念,唤起他们发展中医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坚持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再次,帮助大学生树立献身医学的理想信念。医圣张仲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他下定了献身医学、立志为民解除病痛的决心。张仲景文化是进行“理想、信念、励志”教育的绝佳教材,能够帮助中医专业大学生解决专业思想不牢固、奋斗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二、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立足整体,抓住本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张仲景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包含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处处贯穿着整体、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在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抓住人体反应状态的本质特征,能动地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相互对立的概念运用到揭示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实验,张仲景提出人与四时气候的关系至为密切,脏腑之间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对当时疾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总结,指出人体发病的原因,是内在机能的改变、外邪的入侵或物理因素,并认为疾病发展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可以说,其阴阳观、正邪观、标本观、病证观等,无一不体现出彼此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张仲景文化所包含的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科学性,是指导中医诊疗的重要法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在从医的职业生涯中真正成为信科学、用科学、讲科学、普及科学的典范。

三、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廉洁自律,仁爱为本,提高赤诚济世的医德修养

张仲景医德文化是张仲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深受以儒家“仁爱”为核心的中国伦理学说的影响。“仁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仁爱”思想引入医学,“救命活人”“仁爱救人”就成为传统医德的一个根本指导原则,也是贯穿于张仲景医德文化的一条主线,是衡量医者一切动机和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张仲景“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救贫贱之厄,中可保生长全”的精神境界、坐堂行医而全心为民治病的惊世之举、辞官归乡潜心研究医学的执着追求,均体现了其仁爱救人的医德风范。

“仁爱”思想与清廉正直作风是密切相关的。张仲景认为,一个负有救人、活命责任的医生,必须具有清廉的道德、正直的作风。他认为一味追逐名利的医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告诫从医者学医的目的和动机要纯正,切忌急功近利。

“仁爱”思想与严谨的医疗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也是密不可分的。张仲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端正医疗态度的重要性,强调医生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病人生命安危所系。无论是临床行医还是组方配药、药物炮制加工,张仲景都详审周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是当代中医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典范。

“仁爱”思想也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现如今,医学技术高度发达,医疗器械十分先进,许多医生对器械检查高度依赖,而在医疗态度上却粗心大意,时常酿成医疗事故。要通过对张仲景文化的教育和张仲景生动事迹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从医的路途充满艰难曲折,治病救人的高尚职业来不得半点虚假,既然选择了这条艰辛的道路,就应该具有不计名利、清廉正直、严谨认真、勇于奉献的精神,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医德修养水平,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无愧于“白衣天使”这一称号。

四、有利于中医专业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打牢传承发展祖国医学的良好基础

张仲景文化是建立在对以往的医学成就和中医理论继承和总结的基础上的,但并不局限于前人,而是较前人有更新的发展。对于古人的学术成果,张仲景不被古人之说所局限,而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所接触的病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临床体会,大胆提出新的见解,确立新的治疗方法;对于他人的经验,张仲景不受门户之见的束缚,而是“博采众方”“精求方术”,留下大量灵验药方,其中绝大多数药方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以至于自唐宋以来,研究张仲景著作者多达四百家,形成仲景学派和伤寒学科,至今人们研究的热情依然不减。

张仲景坚决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观点,对那些面对疫病流行束手无策,但又“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的庸医非常反感。他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认为那种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态度既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患者。他主张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并引用孔子在《论语》中:“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说明自己并非天才,只有刻苦学习,多听广记,才能掌握住“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医学科学,才能医治患者的疾病,成为济世良医。为此,张仲景长期刻苦钻研医学,精益求精,这都为他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中医专业大学生来说,精湛的医术是成才的关键。没有过硬的本领,无论治病救人的愿望多么迫切,也只能望病兴叹。学习中医本身是非常枯燥的,有的中医古文知识还晦涩难懂,没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浓厚的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张仲景文化中所蕴含的锐意进取的革新创造精神,必定会给中医专业大学生带来思想的指引和灵魂的感召,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将继承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将创新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既坚持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又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张仲景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定能自觉学习张仲景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中医药的根基,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陶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

[2]章茂森.从中医的学科定位谈中医教育[n].中国中医药报,2009-04-22.

[3]张机.伤寒论[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