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十篇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十篇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53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1

节约型校园建设,对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节约管理,从各方面节约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控制成本。并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大力提高师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障高校节约、快速地发展。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内涵

节约型校园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1]。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降耗减排为起点,以提高学校办学资源使用效益为核心,创造良好的节约型校园文化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办学成本。

二、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校园是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正面临着高消耗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人均资源基础薄弱,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2]。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保障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不断地改革发展,办学规模与招生不断扩大,对办学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提高办学质量,高校在土地建筑、配套设施设备、绿化环境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浪费等消耗时有发生,影响办学效益,给沉重的运营成本再添加压力。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节能管理,减少浪费,能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三)培养建设两型社会的人才

学校是育人场所,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节约文化及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合理消费的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节约型校园为节约型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带动社会的消费变革。

三、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浪费现象严重

首先是师生的节约意识薄弱,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浪费行为,如通宵达旦玩电脑、使用大功率等违章电器、水龙头没关好、浪费粮食及纸张等。这种浪费现象和安全隐患的存在,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严重时会涉及人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损失[3]。高校师生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缺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校园有部分建筑、供水供电等设施设备日渐老化损漏,出现利用率低、资源损耗大等问题,也导致维修耗费大增加费用成本。

(二)节能技术开发或引入滞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大部分高校对节能科技及节能产品缺少关注及了解,采购的节能设备效果低,使校园的运作产生大量资源浪费。即使采购了新的节能产品设备,又因缺少节能专业技术人员,或不注重对管理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制约了新设施设备效能的发挥和推广。另一方面,高校的科技研发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进程[4]。高校对创新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无法与社会的创新科技有效接轨,节能建设工作相对被动。

(三)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保障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因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缺失,相应的考核、奖惩、监督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各项节约措施未能真正落实,难以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效措施对策

(一)加强领导组织,完善保障制度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建设节约型校园放到重要位置来抓。组成由学院领导牵头,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首的节能管理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主要工作职责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节能总规划,提出各项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案。加强部门之间的互相协调、促进、监督,有效落实各阶段的节能目标。其次,为确保建设节约型校园取得明显的效果,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创建有效的管理机制。节约型校园制度建设是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对节能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5]。如落实目标责任制,把节能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责任到人;采取奖罚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督促各项节约措施有效落实。

(二)加强节能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及技术

技术创新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支撑,学校要重视先进资源节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6]。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节约型建设技术标准,重视对节能技术的引进及研发,借助技术力量使学校的整体运作节能高效。同时,逐步淘汰更换一些陈旧耗能大的设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的新产品,减轻因资源浪费增加的成本压力。另外,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节能的管理,减少人为的浪费。加大对用水用电设备的检查维护,减少不必要的漏水漏电隐患;在校园各个地方更换使用节能灯具,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实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浪费等。

(三)加强教育,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

首先,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营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网、学术讲座、研讨会、广播、宣传栏、班会及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使节约观念深入人心,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节约意识,引导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其次,开展丰富有趣的节能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参与水电节能考核、参观节能新产品等,提起他们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师生对建设节约型校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2

关键词教育校园管理平安校园安全稳定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peacefulCampusmechanismsBuilding

GUoZhaoliang

(JiangsuFoodScienceCollege,Huai'an,Jiangsu223003)

abstractGreenCampusisanimportantaspectofsafesociety,relatedtoeducationandhealthydevelopment.Howtofocusonbuildinglong-termmechanismtoincreasecampussafetymanagement,thearticle,youmustadhereto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oguidethesafeconstructionofthecampus,basedonpeople-oriented,comprehensivemanagementefforts,byimprovingthe"fourmechanisms"tobuild"fouranti-system",so"fourguarantees",theformationofeducation,management,prevention,services,fourinone"bigpeace"workpattern.

Keywordseducation;campusmanagement;peacefulcampus;securityandstability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如何从长效机制建设上着力,加大校园安全管理,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和保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立足以人为本,着力综合治理,通过完善“四项机制”,构筑“四防体系”,做到“四个保障”,形成了教育、管理、预防、服务四位一体的“大平安”工作格局。

1完善四项机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形成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多年来,全国各地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凡是机制建设好的地方,青少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率就比较低。

一是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是我国安全监督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班子必须承担起安全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责任。现实生活中,除容易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交通、矿业、消防安全之外,校园安全工作不易受到关注,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学校领导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安全工作是讲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投入上忽视,从而为校园安全埋下最大隐患。落实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必须将安全稳定工作列入党政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中心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要分解责任,落实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重视校园安全工作。

二是内部保卫工作责任制。各级各类学校是独立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内部保卫工作的基本要求,实行内部保卫工作责任制。这项制度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承担起内部保卫工作的具体责任,上对国家负责,下对师生负责。在一个学校内部,安全问题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中小学校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都负有安全教育管理的责任。内部保卫责任制,是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的沿伸和细化,有利于把校园安全工作由保卫部门、保卫干部单打独斗转变为群防群治,变少数人责任为全员责任,全员参与、综合治理的“点、线、面”联动的大平安工作格式。

三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和内部保卫工作责任制,必须靠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来推动和落实,一旦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必须问责,既可教育本人,也可警示他人,从而推动前两项制度的落实。有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发生安全责任事故之后,隐瞒不报,相互推诿,相互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现象暴露出责任追究制实施的难度,有必要建立安全形势通报制度和安全考核工作透明操作机制,细化和完善问责办法或责任追究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

四是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业绩考核的基本原则和评价体系是风向标,具有导向作用,引导着领导干部领导理念和实际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应该成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平安校园建设运行机制除了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之外,必须大力推进业绩考核中的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当前学校业绩考核中的升学率指标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必须改革,应该融入师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率等评价要素,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应坚持在干部任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一票否决制,高调地宣示安全稳定工作的“高压线”作用。

2构筑四防体系

安全稳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防范体系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

一是制度防。制度缺陷是安全管理的致命缺陷。制度就是规范,制度就是导向,四项机制建设,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固定下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内部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构成严密的制度防范体系,应包括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机构职责、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管理、组织措施、经费保障等方面制度设计,还要制订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联合演练。

二是技术防。积极采用技术手段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管理,是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校园技防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建设实时监控、红外报警、周界报警、门禁系统等。江苏省在平安校园验收标准中明确了技防投入和具体要求,是一条很好经验。

三是物质防。物防是重要的辅助安全管理措施,学校应加大投入,保证基本的和必须安全防范措施基本到位,做到防患于未然。校园交通要进行科学规划,设置必要的道路减速装置。重点防范部位要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学生宿舍要重视防盗措施和消防设施建设,湖、塘、沟、渠、电力设施等危险区域要设置醒目安全警示标志。

四是人员防。安全稳定工作必须有人管理,有人落实,各级各类学校有条件的要设立保卫处或保卫科,配备必要的保安力量。重庆市《校园安保新型警务体制勤务机制建设考核标准》,要求所有区县公安局均成立了校园安全保卫支队,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学校配备了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专业保安,组建了护校队,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就是很好做法。

3做到四个保障

一是机制保障。机制保障是根本,前文已经述及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内部保卫工作责任制、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和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通过四项机制建设一般可以形成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保障。

二是思想保障。平安校园建设的关键是领导干部,关键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思想指挥行动,没有思想上的重视,平安校园就如空中楼阁。要通过各种渠道、途径、方法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提高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思想上重视,才能把平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才能深入一线亲自过问、亲自参与,检查指导工作,保证平安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组织保障。学校应成立平安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各方面力量,定期开展工作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组织开展群防群治、综合治理。学院应设有保卫组织或专职保卫干部,享受一定政治待遇,使有平安校园工作有人具体负责。要设立或配备一定的保安力量,形成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力量。要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和专职人员,解决师生心理问题。要成立学生信息员队伍,以便及时掌握和发现学生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对采取措施。

四是经费保障。安全稳定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政府和学校要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危房改造,不断完善校园交通、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防范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确保校舍和教学设备设施等安全要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证必要的人员经费、物防技防投入、宣传教育经费,为“平安校园”创建打好坚实物质基础。

4做到四位一体

平安校园建设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管理、预防、服务四个方面的力量和因素协调起来,共同促进校园的平安稳定。

一是教育。安全教育应列入学生的必修课,大力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程。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师进修校或教科所教研室配置了专兼职教研员,负责辖区中小学安全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高校应配备安全教育师资,负责安全教育和研究,中小学落实1~2名专兼职教师,负责本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稳定工作,开展防毒、防火、防地震、防自然灾害等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将应急演练常规化、常态化,全面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学校内部要通过报告会、研讨会、主题班会、119系列宣传周等专题活动,通过网站、广播、橱窗、展板等宣传工具组织学习、宣传、宣讲安全稳定工作,提高师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管理。坚持依法治校,努力规范办学行为,避免引发社会问题;坚持民主治校,积极实施校务公开和民主治校工作,避免引发教师。学校的政保、治安、消防、人员、交通、网络、信息、涉外、矛盾调解等工作要责任明确、职责清晰、协同有力。要加强校园门卫管理和校园内部巡逻制度,阻止社会闲杂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入校园,防止外力袭校事件和黑恶势力染指校园等情况的发生。要加强校内学生食堂的卫生管理,防范食物中毒的发生。

三是预防。从校园周边环境来看,要加强社会力量统筹,建立综治、教育、公安、工商、司法、交通、文化、卫生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安全事故联合调处机制,加强协调配合,适时整治和解决各类突出问题,做到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全覆盖;建立重点人员排查稳控制度,全面加强危及校园安全的各类重点人员、高危人员的排查管控和矛盾纠纷的处置化解;学校要配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加强对校车及学生上下学交通用车的监督和管理。从学校内部来看,要完善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加强内部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及时消防安全隐患;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及时掌握师生关注热点,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

四是服务。安全稳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切实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工作环境、宿舍条件、出行交通、就餐就医、社团活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做好服务工作,有利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激发师生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教育,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宋明钧.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3

2010年工作目标

1、完善、规范各项手续、程序,开工建设餐厅球馆公寓楼。加强校安工程建设,完成综合楼、教研楼的安全性鉴定、抗震鉴定,并设计、实施必要的加固,使学校成为最安全的场所。

2、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淘汰、补充空调等必须的设施设备。装修分学科年级教师办公室。

3、建设温馨、优雅的宿舍文化,完善住宿手续,确保安全;搞好餐厅文化建设,营建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提升日常维修时效性,100元以下物件维修不过天,1000元以下物件维修不过周,10000元以下物件维修不过月。

5、采取节电、节水措施,降低水电费用,完善办公用品开支管理,严格各项支出管理,节能降耗,创建节约型校园、节能降耗先进单位。

6、增收节支,做好教职工绩效工资、福利待遇发放的资金保障工作。

7、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布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设雕塑小品,提升绿化区域品位,巩固花园式单位创建成果,为师生营造优雅的学习、工作环境。

8、支持办学特色发展,建设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外语教室、德育教室、心理辅导教室,配备必须硬件,提交使用,彰显外国语特色。做好高三毕业冲刺阶段的师生生活服务、学习环境条件服务、心理健康服务。

9、按市校安办要求,拆除科技楼及东侧平房,整体硬化地面,建设20个教职工汽车停车位、羽毛球活动场2个、室外乒乓球台8个;建设教职工活动室,增添室内乒乓球台,规划设计餐厅室内球馆、学生公寓综合楼,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10、进一步规范、创新后勤财产、财务工作,保持计财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要达到上述工作目标所必须的措施

1、树立足够强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全局意识、主动意识。

2、充分认识资金保障的关键性,实施增收节支。

①管好水电,全年水费不超过8万元,电费不超过12万元。

②管好财产,进一步缩减维修费,全年不超过12万元。

③控制支出,严格程序,降低办公等日常支出费用。

④规范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事业性罚没。

⑤做好沟通,减免常规性事业费税。

⑥艰苦奋斗,杜绝攀比性奢侈铺张。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4

按照“安全、稳定、健康、文明、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综合整治,扎实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保护师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努力打造安全保障型免费文秘网乡统筹示范区,为推进教育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20__年,按照重庆市平安校园考核评价标准,全区“平安校园”达到20%以上;完成对城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一级示范幼儿园视频监控体系的安装;完成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90%工程。

20__年,按照重庆市平安校园考核评价标准,全区“平安校园”达到50%以上;完成对农村高完中、农村初中视频监控体系的安装;完成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10%工程。

20__年,按照重庆市平安校园考核评价标准,全区“平安校园”达到85%以上;完成对农村小学视频监控体系的安装;

2015年,完成全区所有学校视频监控体系加入重庆市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建成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师生安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校园”。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师生政治思想、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关注学校师生思想动态,全力维护政治稳定。采取有效措施,严密防范和抵御有复杂国际背景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活动。深入开展反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和防范的能力。

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强化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对待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全面加强法制安全教育。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的安全管理新理念,着力构建教育系统安全宣传教育新机制。大力加强师生法制安全教育,做好安全教育资源开发,全面推进法制和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程,实现全覆盖,课程设置率达到100%,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在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开设职场法制安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法制安全教育课每月不少于2课时,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经费”五落实,进一步深化学校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举办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应急演练、开展“安全宣传月”活动等多种渠道,使广大师生受到系统的公共安全和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宣传和新闻部门要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知识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家树立“安全第一”和“安全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个个维护校园稳定、人人关心学校安全教育”的安全文化氛围。

加强互联网和校园网的管理。对网上舆情和敏感信息进行认真分析研判,有效防范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组织宣传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活动和有害政治信息在校内传播。

(三)加强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常规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平安校园”建设标准,以制度健全为根本,形成区教委,区教委与区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和学校(幼儿园)三大管理体系,建立安全检查防范制度、值班制度、报告制度、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制度等十二项制度。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以法治教,减少随意性,抓好基础管理,探索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大力推动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预警机制。坚持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安全稳定工作形势和可能引发安全稳定事件因素的分析和研判,做好预警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

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相关工作流程,制订和完善预防、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完善信息保障、物资保障、人员保障,定期组织安全应急演练,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安全稳定的信息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稳定工作信息网络建设,落实专人专管。完善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形成渠道畅通、反应灵敏的信息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影响安全稳定情况动态。

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完善集指导、监督、检查于一体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即事

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进行责任追查和追究。(四)加强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不断加大政府投入,严格按照“平安校园”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四统一”管理模式,扎实推进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安全防范硬件等建设得到全面改善。

大力推行校园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建设。切实抓好校园报警点或警务室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校园重要部位应安装监控与报警设施。

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新建校舍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防火建设标准。对全区中小学校舍,按照抗震设防和有关防灾要求,对每所学校的每一栋建筑进行抗震设防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或避险搬迁。将中小学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让家长和群众最放心的“三最”校舍。

进一步完善学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体系。从20__年开始,全区所有国办学校开展校方责任保险。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家庭为学生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切实增强师生的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加强维护稳定工作机制建设

建立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监管、学校及社会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通过联合执法、集中整治、挂牌督办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每年重点开展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网吧、游戏厅、摊点等)、治安秩序等专项整治,努力减少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控制刑事治安案件,坚决防止严重危害影响学校稳定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净化、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秩序。保障师生合法权利,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努力推进矛盾纠纷及时有效解决,做到小事不出学校、大事不出区。深入开展干部大下访、大走访活动,积极开展积案化解工作,做到群众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六)加强组织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稳定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配齐配强安全管理人员。城区学校可实行保安派驻制,推行警校共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校园报警点或警务室建设。

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和教职工的教育与培训。以人为本,抓好培训教育,奠定坚实的监管基础。把法制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职工培训内容,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培训,保证必要的课时,逐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

(七)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平安校园”和“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以组织领导、安全基础、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政治稳定和安全环境等为主要内容,分别针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特点,制定中小学校、中职学校以及幼儿园等三个组别的平安校园考核评价标准(见附件1、附件2、附件3),并严格按照该标准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按照20__年至20__年“平安校园”创建达标率逐年达到20%、50%、85%,2015年全面达标的规划,由区“平安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连续三年考核验收不合格的学校,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建设“平安校园”是构建“平安万州”、“平安重庆”、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从“平安万州”建设大局出发,增强抓好“平安校园”建设,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平安万州”建设的统一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把认识统一到落实区委、区政府“平安万州”建设战略思想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平安校园”建设的奋斗目标上来,做到思想统一、认识清楚。

(二)加强组织领导

在万州区“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平安校园”工作组,工作组由区教委、区综治办、区公安局、区安监局、区财政局、区工商局、区卫生局、区文广新局、区市政管理局等部门领导组成。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委安全稳定办公室。

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工作目标与工作职责,将“平安校园”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校教育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平安校园”建设的领导责

任,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和“一岗双责”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把建设“平安校园”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宣传发动

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宣传引导作用。文广宣传部门要在电视台、新闻广播、报刊、网站等各种宣传媒体上开辟“平安校园”专栏,广泛宣传建设“平安校园”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步骤和重大意义,宣传创建活动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把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师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建设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协调配合

区教委要切实加强对“平安校园”建设的统筹、指导和督促。区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参与“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做到上下联动、相互协调,力争达到经常性的全面检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执法攻势,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五)加强考核检查

建立健全“平安校园”建设考核机制,把“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

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组定期对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和安全稳定工作进行检查。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加强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区政府将予以表彰奖励。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5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发环境课程,优化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爱国、爱校、爱家的责任感。同时,通过营造浓郁的环境保护氛围,以学校带动家庭,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契机,推动学校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工作。

二、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我校办学总目标中的“环境优美”,是指“校园建筑规范,校园绿化怡人,校园环境整洁,校园文化浓郁,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人格,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学校文化氛围”。这也是我们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具体而言,包括六大指标,即: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修德美性的人文环境、以生为本的课程环境、亲善宽和的人际环境、横宽纵深的信息环境、自律自善的法治环境。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策略

1.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创建现代化小学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创建现代化小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办学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使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融入学校的总体工作中。

2.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以德育和课程作为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支柱,以创建绿色学校夯实德育工作,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步骤

我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分三步实施:

**年——重在完成创建规划中的“环境建设”工作,即创建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

**年——初步达成创建规划中的“四大指标”。

**年——在总结近年来创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整改薄弱环节,全面达成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四.创建绿色学校的措施

1.构建组织网络

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任、少先队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

同时,学校将依靠三支队伍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工作,即:班主任队伍;少先队、班干部队伍;有关教师、班级卫生委员队伍。

2.提供保障措施

(1)课程保障

学校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建设中,并确保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中得到体现。

(2)经费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保障,学校拟将创建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3)其他保障

学校每周一次全校性“健康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选送相关人员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培训进修。

3、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1)校园:内外环境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清净舒适的感觉。

(2)家园:培养师生“爱校如家”的意识。注重教室、办公室的基本建设。整个学校整洁美观、环境幽雅,使师生倍感家庭的亲切和温馨。

(3)学园: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仅要营造优美的环境,更要有人文气息,使学校成为学园,成为艺术氛围浓厚的学府。

(4)乐园:学习是艰苦的劳动,需要适时调节,要建设好健身娱乐等活动场地,供师生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到身心愉悦。

4、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1)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人风范。

(2)以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营造良好学风、校风为宗旨,开展以“文明、健康、温馨”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和“追求卓越,创造未来”为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3)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和理性思考水平。

(4)创设舞台,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充分利用网络、黑板报、升旗仪式、校班会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五.创建绿色学校效果预测

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以下六个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

1.环保意识方面:师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使环保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环保行动方面:通过“绿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师生的环境意识和校园的环境质量达到新的层次。

3.人文精神方面:“绿色”不仅指环境绿化、学生坏保意识、环保行为的培养,还包括团结协作、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氛围的建立。

4.环境教育课程化方面:课程化的教育才能持久有效,这是“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将通过创建活动,将有关“绿色教育”的内容加以整合,使这项工作达到课程化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6

——在2012学年度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定海区教育局

 当前,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已成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不懈追求,也成为高水平发展教育的重要方向。加速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是统揽全局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现将我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工作情况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加强学习,凝聚共识,以科学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省”、“舟山教育现代化强市”等奋斗目标。定海作为全市教育大县,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必须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创建进程,实现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区的跨越。为此,我区通过总结近年来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出台了《定海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和《定海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行动路线,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1年局理论中心组重点学习了袁振国教授《关于教育现代化的一些思考》等研究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指向和奋斗目标。自《关于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下发后,我们对照评定条件和具体操作标准,逐项自查自评,找出差距:全局上下把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区,作为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定海教育档次的必然之路,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二、突出重点,强化保障,以有计划的投入机制扎实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

尽管我区财政收入有限,但我区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公益性投入,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机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各类经费保障到位。2011学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4827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9.73%,其中全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4111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2.86%。全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上年分别增长了3.12%、3.21%、32.46%,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提高到880元和680元。2011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310万元,今年又增加至500万,加大了对困难儿童、普惠性等级幼儿园和幼儿园园所建设的补助力度;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对小规模学校、小班化学校及寄宿制学校予以倾斜补助;免除中小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560万元,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同当地学生享受同样的减免政策外,还安排教育专项资金181.36万元,用于学校设备维修、办学奖励、乘车补助等;全区共有6023人次得到营养券的资助,资助资金达105.53万元。教师绩效工资由财政全额保障,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且较上年有所提高。全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分别享受4000元、5000元的津贴;补助教师笔记本电脑80多万元;对全区1999年前参加工作但还未享受住房优惠政策的1101名教职工一次性给予货币分房补贴4082万元;教师培训经费按公用经费的10%加上教师工资总额的3%进行安排,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

2.基建项目分步实施。我区校安工程已开工项目145个,项目开工率99.3%,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其中完工项目141个,占规划总面积的75.2%;在建项目4个,占规划总面积的22.6%。完成了12所学校校安工程后的室内外附属修复和装修复原工程。2011年已投资645万元完成了6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地改造工程;今年又投资860万元实施5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地改造工程,投资800多万元启动实施白泉初中综合楼、金塘中学游泳池、定海二中校门改造等工程;另外安排245万元对29所学校进行维修,促使全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定海六中等8所学校已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评。

3.教育装备全面升级。按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和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积极做好教育装备配置工作。全区多媒体的班套比达到1:1.175;生机比达到4.8:1;对19所学校的校园广播网络系统、17所学校的图书室、14所学校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设备更新。全年生均装备经费投入达到283.5元,生均体育经费投入达到25.64元,生均新增图书经费达到27元。投入100余万元,安装了考试网上巡查系统平台;新购置UpS电源系统,保证我局oa系统的全面运作,提高了教育装备信息化水平。

三、统筹兼顾,全面普惠,以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发展水平现代化

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广泛确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我区教育的综合水平。

1.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市、区相关部门支持,顺利完成了名筑城、金色溪谷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移交工作,积极协调解决交通委幼儿园、邮政幼儿园和佳新幼儿园的停办事宜,为城区学前教育发展赢得空间和时间。以创建“学前教育达标(示范)乡镇”为载体,重点抓好全区托幼机构园舍建设及规划布局,大力建设标准化幼儿园。2011年度,计划建设项目13项,实际完成项目12项,完成率为92.31%;乡镇中心园建园率为100%;全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07%,等级幼儿园入园率为78.74%,省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幼儿园非公办教师收入基本达到市最低工资水平的2倍。

2.深化轻负优质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落实有关减负的“六个严格”和“六项制度”,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着重加强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研究,我区被列入全省第二批“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县。从今年开始,我区把控制班额与控制择校有机结合起来,出台措施,堵疏结合,尽力做到择校人数5%以内。据统计,2011学年,我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为100%、辍学率均为零,义务教育学生年巩固率为100%,高于省平均;7—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流动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达到99.75%,升高中率达到99.48%,高于省平均,其中普职比基本保持在1:1左右。义务教育后20%学生比例全市最低,中考优秀生比例多于兄弟县区,教学质量进步显著。

3.落实新课改精神,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针对区域内生源数量萎缩、质量下降情况,高中段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有关高中新课改的精神,积极稳妥地制定实施方案,并创办了美术教学特色班,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同时,还加强对高考信息研究,强调学科组合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校企合作;着力打造“双师型”骨干教师群体,“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学生技能等级考核通过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90%。

4.发挥网格作用,促进成人教育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区、乡(镇)、社区三级教育网络作用,坚持以服务民生为宗旨,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全年共举办“双证制”、农业实用技术、岗位技能等各级各类培训698期,受训48889人次。稳步推进星级成校创建工作,召开了星级成校创建推进会,金塘、小沙、马岙3所成校的校舍装饰及教学设备配备已经完成。积极实施成校实验探究工程,全区确定了13个特色品牌培训项目,各成校的特色品牌项目建设和优秀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初见成效。

四、抓住关键,多措并举,以实施人才强教工程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

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区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大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努力培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勤于工作、善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1.师能建设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我区把有效作业研究和有效课堂打造作为师能建设的重心,并于2011年6月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5年全员培训计划,教师总体参训率达100%。在全员培训时注重分类分批培训,如新教师岗前培训、近三年新教师培训、学前教师培训、教研组(团)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中小学校长(园长)培训、机关干部人文素养培训等,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区21所幼儿园、3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也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队伍进一步壮大。

2.梯队建设与名师培养紧密结合。采取留城培养、“新苗奖”评比、“双基地学校、双指导教师”等培养方式,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实行工作季报制,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和学习沙龙活动,促进名师工作室队伍不断壮大,16位名师工作室导师与155名学员结对;积极开展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启动定海区“百名名校长名教师培养计划”,采取“量身设计、模块组合”的培养模式,为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先后组织幼儿园园长、名教师培养对象、中小学校长分别赴宁波、华东师大、北京师大进行高级研修。

3.人才引进与人事改革紧密结合。不断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和环境,2011学年,面向“211”大学和重点高校招聘师范类优秀应届毕业生29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50名;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12名,面向学前教育专业招聘应届大学生14名。招聘的55名新教师全员分配至农村学校,24名幼儿教师分配至乡镇中心幼儿园,选派19名教师赴海岛和民工子弟学校任教。修订了《2012学年定海区教师调配办法》,圆满完成了对教育局直属41家事业单位、2226个在职教师岗位设置、06工改以来退休人员工资调整和岗位聘用等工作,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做到了无一例上访。

4.搭建平台与注重科研紧密结合。为加速教师从“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组织了学科论文、案例、优质课等各级各类业务技能比赛,我区教师各类业务竞赛获奖的数量和档次逐年提升。全区教科研工作更加注重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贡献度和实用性,根据我区教科研奖励办法,2011学年共有95项成果获得奖励,共计110920元,省级各类课题立项数和市级各类课题获奖数居全市前列,海娃幼儿园、舟嵊小学入选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百园联盟幼儿园”和“现代联盟学校”。

五、注重内涵,强化特色,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与实现,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区牢固树立“全面高素质教育”理想,着重在优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品质上做好文章。

1.“组团教育”,增强优质教育辐射力。我们坚持把创建区域教育品牌作为发展的第一策略,在深化集团办学的同时,大力推进“组团式教育、个性化发展”定海教育行动建设。区级层面重点打造学科中心组研究团队,组团学校层面上重点打造名师工作室和合作项目建设研究团队,校级层面重点打造学科备课组团队。各团体间实行经常化、多元化、网络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优质教育的辐射力。出台相关制度,落实专项经费90万,保障该教育行动有力、有效,已评选出优秀学校团队3个,优秀合作项目11个,优秀学科团队15个。 

2.“小班教学”,凸显教学改革新实效。2011年,我区的小班化教学被列为浙江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分别在政府、教育系统两个层面建立了组织机构,组建了区、校小班化教学两级团队,形成上下联动、校际互动、区域推动的工作机制,有力地保障小班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区已加入长三角小班化教育协作体,小班教育工作已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上城、桐庐、温岭、青田等兄弟县区来我区考察学习,《浙江教学研究》进行了专题刊登,紫微中心小学还加入了省小班化教育联盟学校。

3.“德育品牌”,开启素质教育新路子。以德育品牌创建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区域性基础道德教育新模式,全区教育系统已确立了34个德育品牌项目,其中22所学校创建成果在全市现场会上进行展示。全区各校德育品牌创建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态势:廷佐小学的“温馨教室仁爱廷佐”、海山小学的“双自德育”、册子中心的“七彩蒲公英,阳光好少年”、干览中心小学的“剪纸育人、传承文明”等。在品牌创建的引领下,绿色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等各项公民素养教育工作也稳步推进,5所学校被评为市首批“舟山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161个学生报名参加2011浙江省四好少年评比,参加率位居全市榜首。

4.“三大校园”,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我区全面打造融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健康校园为一体的和谐校园,出台评估体系,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落实校园安全措施,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排查和专项整治活动,我区中小学(幼儿园)保安配备率、与110联网报警器安装率均为100%,校内视频监控摄像头覆盖面为93%,校园方责任险实现了全覆盖,“平安校园”创建率为100%。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了“书香行动年”活动,围绕“让书香浸润生命的教育”主题推出了11项活动,书香校园工程正逐渐成为学校品质发展、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载体。4所学校在省市中小学教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中获奖,14所学校申报并通过了市第二批书香校园验评。全区学校健康课开课率达100%,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9%,全区中学和城区小学都成立了学校红十字工作理事会,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率居全省第四。

5.“社团体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将创建省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列入2011学年重点工作,提出了创建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与社团建设、体艺2+1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组织召开创建省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联席会议和现场推进会,出台了《定海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方案》、《定海区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多样化的学生社团组织,全区中小学共有社团332个,学生参与率约为50%,部分学校学生参与率已达到100%,社团建设正趋向规范化、课程化、标准化发展。

6.“有效课堂、有效作业”,增强“轻负优质”教育后续力。我区以“有效课堂、有效作业”为抓手,巩固“轻负优质”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重点开展“先学后教”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区各校已形成各种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模式,如定海六中的“3.15”、白泉初中的“25+15”、小沙中学“一三五”、海山小学的“四多四少”教学模式等。我区已编制有效作业12册,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资料的进一步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技术保障,《有效作业:区域推进“轻负优质”的载体设计与操作实施》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引进网上阅卷系统,率先实施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网络检测机制。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定海教育可持续发展。

总之,创建教育现代化是造福社会、惠泽子孙的伟大事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况且我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与兄弟县区相比、与教育现代化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牢记宗旨,对照教育现代化的达标要求,凝心聚力,攻克创建难点,抓牢创建重点,把握创建节点,争取早日加入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区的行列。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7

   一、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做好工作规划。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深入开展调研,科学制订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乡镇和县直学校十二五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

   3、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积极宣传教育系统新形势、新举措、新成绩,树立先进典型,解读教育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推进教育公平发展

   4、加大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力度,不断探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扶持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之间办学质量差距。

   5、积极实施“校安工程”,不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加大对相对薄弱学校的政策扶持、经费补助、物质保障和结对帮扶等措施的落实力度。

   6、继续建管好“校内留守儿童之家”民生工程工作。

   7、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各项经费足额落实并及时拨付到位;做好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工作、循环教科书使用工作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发放工作。强化预算管理,逐步完善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加强新机制专项资金的调控和管理,严格执行年度预算,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8、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建设完成每个乡镇一所中心幼儿园的目标任务,切实提高入园率。努力提高保教质量,积极发挥县幼儿园的辐射作用。

   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发展职业学校创优创强工作,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实现普职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教育要坚持为民服务和面向社会、市场的办学方向,抓好与市场、与企业的衔接,按照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做大做强我县职业教育,提高品位和知名度。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各项助学政策。

   三、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系统和谐发展

   10、深入推动法制安全教育一主多辅(课程为主,学科渗透、专题活动、实践演练等多种形式为辅)模式的建立,在全面推进法制安全教育进校园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法制安全教育课的实效。

   11、加强学校安全基础工作建设,大力改善校园“三防”条件,在充实人防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学校物防、技防水平。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确保师生平安,校园稳定。

   12、坚持信访属地负责和首问负责制度,认真及时办理好群众来信来访,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复,最大限度解决好符合政策的合理诉求。

   13、大力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以“考试安全零事故、考风考纪零记录、信息采集零差错、考务管理零误差”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制度化建设,加强招考信息公开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高考考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考务管理平台建设,确保招生考试安全和公正公平。积极推进招生考试事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生源,确保完成中职招生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6―0022―02

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

1.建立统筹规划教育发展机制。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部署。“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武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市政府先后分类制定下发了w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育精准扶贫等13个专项规划、方案和意见,指导和保障了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建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市、县区党委、政府每年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教育工作,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重大的教育事项都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审定和决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教育工作的会议逐步增多,切实解决了教育项目建设、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招生入学、学校安全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确保了教育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3.建立教育投入保障工作机制。市、县区政府在教育发展中超前投入、舍得投入、敢于投入,通过财政拨款、政府贷款、整合项目等措施,落实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保障经费投入达到“三个增长”法定要求。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拨款2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比上年增长25.98%,各类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教师工资逐年增长;足额落实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出让收益计提资金1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落实教育惠民资金4.48亿元,精准实施教育扶贫。2016年上半年,全市共争取上级资金5.7亿元,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4.建立为教育办实事工作机制。市、县区政府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先后将城区学校建设、D级危房消除、幼儿园建设、教师待遇提高、贫困生资助等问题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承诺,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市政府和凉州区政府投入资金1.4亿元,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13所,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学校达4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新增学位7400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

5.建立教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市政府加强教育目标管理,建立了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2016年,市政府又从工作努力度、目标达成度、业绩提高度、社会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县区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签订了责任书,指导和督促县区政府全力抓好教育工作。

二、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之间办学差距较大。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城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紧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二是教育经费依然短缺。市、县区财政困难,自给能力较弱,全市普通高中债务尚未化解,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尚未确定。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幼儿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缺乏,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严重。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困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

三、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围绕五大理念灵魂主线,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推进教育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深化章程建设。开展“家长评学校、教师评干部、学校评机关、社会评教育”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师生阅读和家校共育,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二要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推进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着力实施农村幼儿园延伸建设工程,全力扩大城市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提升保教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2018年全市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借鉴古浪县横梁初级中学办学经验,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继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启动武威职业学院升本工程,巩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要改善教育环境,着力推进教育绿色发展。加强教风、校风、学风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加强教育督导,督促和指导各级政府落实办学责任。加强教育收费管理,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教育宣传,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四要拓展教育空间,着力推进教育开放发展。深入探索多元建校模式,加强区域教育开放,继续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区域、片区、校级联动发展。拓宽交流合作渠道,积极支持学校参与国内、国际交流。围绕“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建设,扩大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取得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新成果。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途径,为保税物流中心、重离子医院等重大战略工程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五要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推进教育共享发展。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构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按时入学,完成学业。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改革招生制度,合理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规范教学秩序,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权利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教育。

2.城市教育扩容增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目前我市城乡教育发展瓶颈迥异,解决城市中小学“大班额”和幼儿园“入园难”问题,必须通过城市教育扩容增量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根据测算,截止2015年底,我市城镇化率为35.92%,我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平均班额为65人。达到标准班额,需要新建小学6所,初中5所。“十三五”期间我市城镇化率将从35.92%达到50%,加之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本项测算结果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要彻底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和幼儿园“入园难”问题,应力争每年至少在武威城区新改建中小学2所、幼儿园2所。全市目前城区公办幼儿园仅为6所,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紧缺,供给严重小于需求,需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落实城镇新建5000人以上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鼓励开发商建成后移交地方教育部门管理,落实编制,配备人员,安排经费,逐步缓解“入园难”问题。

3.农村教育提质增效,破解教育城乡二元结构。一要加强校长队伍管理。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校长必须身先士卒,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教学情况,这样学校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顺利实施。要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培养考核机制,以科学的理念、正确的导向、切实的行动、务实的作风,激励校长的工作热情,激发学校的内部活力。二要优化教学过程管理。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效益。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活动激励,持久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三要严格落实质量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考、高考质量分析评价制度,通过质量分析,明确学校质量位次,找准办学差距,层层传导压力,提升教学效率。学校要完善奖惩制度,督促和激励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四要全面落实质量问责机制。加大教学质量在目标责任书中的权重,引导学校将心思放到教学上,精力投入到提高质量上。对教学质量末尾的农村学校校长采取诫勉谈话、建议交流等措施,增强校长抓质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4.均衡配置城乡师资队伍,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要新师资培养模式。根据全市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现状,通过与本地高校或省内师范类院校联合定向培养毕业生的办法,鼓励优秀毕业生报考,使优秀人才大学毕业后进入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任教,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完善教师补充机制,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稳步提高班主任津贴补贴,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要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拓宽教师培训渠道,精心落实各级培训项目,积极开展远程网络培训;抓好新聘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建立教师培训考核制度,确保教师培训质量。四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管理机制,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完善师德监督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9

关键词:园林工程;进度控制;质量保障

abstract:nowadays,peopletoimprovelifequalityandlivingenvironmenthavehigherrequirements,whichpromptedthecitylandscapingprojectisbeingdevelopedconstantly,sohowtomakethequalityofthelandscapeconstructiongeteffectiveguarantee,thebankaccordingtothefunctionalanalysisoflandscape,thelandscapeconstructionprogresscontrolandqualityassurancemeasures,forreference.

Keywords:landscapeengineering;processcontrol;qualityassurance

中图分类号:tU986.3

当今,园林绿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的欣赏品位也在不断的提高。而风景园林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能力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工程施工单位的形象“窗口”。

1.园林工程的功能性分析

园林工程是顺应时代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需要的产物。园林城市的建设是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紧密联系城市发展,把握时代需求,顺应社会需要,以城市为载体,是实现城市园林化的一种新型园林艺术。因此,现代园林建设是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为目标,以城市与园林和谐共存为基本出发点。

此外,城市园林工程还有潜在的经济动力,为经济发展推波助澜,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效益普遍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城市的绿化建设,一般会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无论是对国家或者还是建设单位来说,都存在投入大量资金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对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涉及许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园林建设的经济效益多为隐性的,其经济推动力首先表现在提升环境质量,提高地区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居住条件,其次是拉动房地产、金融、装潢、建材、劳动力、搬运等市场的发展。这样比较下来,除了投资者的直接利益之外,对城市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很大的,只要认真进行综合投资核算,其经济产出将远超投资。因此,城市园林建设能够诱发经济效益,提高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和投资方的积极性,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

2园林施工的进度控制

2.1园林施工项目控制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是指确定施工项目总进度控制目标和分进度控制目标,并编制其进度计划。控制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施工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协调是指疏通、优化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进度关系。

2.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措施

1)高度重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是施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拟对工程目标,资源供应和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其空间布置和时间排列等诸方面统筹安排,是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认真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现场准备、施工场外准备等,对合理供应资源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赢得社会信誉都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就必须高度重视工程项目准备,做好施工前准备。

2)按照项目合同工期要求,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按合同工期,完成施工任务,这既是合同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建设单位(业主)同施工单位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加强施工进度控制,确保合同工期履约,是项目经理的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没有计划,就谈不上控制,控制就是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找出期间的偏差,然后进行反馈调整。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就是确定一个控制工期的计划值,并制定出保证计划实现的有效措施,保证工期计划合同工期的完成。编制进度就是决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或者什么时候工程进度到什么程度。无论是项目自身的各道工序,还是与施工有关的其他工作,都应纳入进度计划之中去,或者说,都要对其进度做出计划安排。

3)加强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把质量管理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一切可能的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隐患,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尤其对苗木及苗木栽植、养护管理等的质量把关更加严格,否则可能会导致苗木死亡,不仅增加了工程成本,还有可能损害工程形象,甚至公司的信誉。

4)加快施工进度

凡是按时间计算的成本费用,如项目管理人中的工资和办公费,现场临时设施费和水电费,以及施工机械和周转设备的租赁费等,在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的情况下,都会有明显的节约。除此之外,还可从用户那里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提前竣工奖。因此,加快施工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3园林施工质量保障措施

3.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层层落实质量目标,对项目实行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网络,主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由专职或兼职的质检人员组成,严格参照公司的质量体系标准,对与工程质量相关的具体做法进行规范,进行监督,保证工程的质量,严格把好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项目部应对有关质量活动的计划进行制定,并设立施工质量管理小组,实行“三检”制度,分别为自检、互检和专检,施工严格按图纸、国家的施工验收规范标准等进行,对建筑物细部的处理进行强化,保证制定的项目质量要求与合同要求相一致。

3.2建立质量预控及检测程序

为了有效地保证工程的质量,应及时对质量进行预控及检测,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应层层把关,对每一道环节把好关,将具体的责任详细落实到个人,严格执行专人制度,即由专人负责,并派专人进行检查、专人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还应同时接受其他方的指导和监督,如工程质量监督站或监理单位等。成立施工的质量管理小组,项目工程师担任组长,成员由工程技术组、材料设备组、质量员等组成。每一项施工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应结合质量检查过程,保证有效地对产品进行控制。

3.3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质量预控及工程保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事先对图纸进行熟悉和校对,以及对各分项施工方案与组织设计进行编制。项目部在接到施工图纸后,认真对图纸进行熟悉和校对,并对施工方案与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对校对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提出报送监理,以及时组织图纸会审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县教育事业的综合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原则;

2、坚持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调动县、乡镇两级办学积极性原则;

3、坚持统筹兼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4、坚持充分发挥教育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城乡统筹发展服务的原则。

三、深化“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明确县、乡镇两级政府教育工作职责。

1、县政府承担的责任。

(1)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全县教育工作,对乡镇政府有关教育工作和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

(2)负责制定本县农村教育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组织实施农村教育。

(3)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政府的实施办法,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根据省政府核批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负责全县教职工的管理;对中小学校长(含成校)任免需征求乡镇意见。

(4)加强教育财政保障力度,依法保障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逐步提高财政经常性经费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保证财政新增收入中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负责依法征收教育附加费,确保专款专用。

(5)统一发放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中小学教职工合理的奖金福利待遇并逐步缩小县域内同类学校间的差距,完善和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中小学离退休教职工福利待遇。

(6)统筹安排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负责学校教育仪器、图书等装备,落实乡镇学校校舍建设(含危房改造)和配套设备添置补助资金,负责县属学校校舍建设和配套设备添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7)宏观指导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化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治教。

(8)维护县属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

(9)建立和完善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入学的救助力度。

(10)安排农村幼儿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2、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

(1)根据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负责辖区内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负责辖区内中小学校舍建设,筹措校舍建设经费和征用新建、扩建校舍所需的土地。

(2)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负责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4)负责实施辖区内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及本乡镇所属的高中段教育,积极统筹资金,逐步改善幼儿园和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切实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工作。

(5)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相适应的管理职能,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关心教职工工作和生活,促进辖区内教育事业发展;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6)负责中心幼儿园正副园长、中小学(中心学校)、成校副校长及其他副校级以上领导的任免。乡镇对正副园长、副校长及其他校级领导的任免需征求县教育局意见,任免后将材料抄送县教育局备案。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财政保障制度。县政府将教职工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经费、学校公用经费、乡镇学校校舍建设补助和县属学校校舍建设等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1)健全教职工工资、奖金福利及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工资县财政统发制度,工资标准严格按政策执行,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以外奖金福利待遇按德政发〔2005〕38号文件执行。

(2)年秋季开学始已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年开始县财政继续将义务教育阶段免除的学杂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3)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下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通知》(财教字〔2003〕36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保证农村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足额到位,并逐年增长。年财政预算内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在年基础上增加10元,以后连续5年按总量不低于3%的比例逐年增加。

2、确保农村学校基本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投入。在科学合理规划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对乡镇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教学用房、食堂、宿舍、厕所、饮水工程的改建、扩建和新建)予以专项补助。统筹安排乡镇中小学校校舍维修专项资金300万元,统筹安排乡镇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专项资金300万元,完善乡镇中小学教学、生活、活动等设施设备以及校园环境建设。

3、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县政府将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3%和财政新增收入中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继续征足教育附加费以及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其中全县教育费附加80%由县统筹,20%专项用于乡镇中小学校舍建设和乡镇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乡镇所属的高中段教育及化解学校债务。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盈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教育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4、改革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按预算管理办法的要求,把农村中小学的一切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县教育局建立“教育财务集中支付中心”,农村公办学校全部实行教育财务集中支付,以利于对教育经费的有效监督和合理使用,要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强化审计监督,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5、逐步化解中小学教育债务。各乡镇中小学校形成的教育债务,由所在地乡镇负责处理。乡镇要建立中小学教育债务化解办法,对乡镇中小学教育债务排出偿还债务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及时偿还。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乡镇偿还债务。

6、妥善处置闲置资产。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优先用于发展学前教育。闲置校产经县政府批准后方可置换,由当地乡镇政府与县教育局协商后,所得资金专项用于学校建设及偿还学校债务。严格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转制审批程序,不得以出售、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对规划撤并的学校,在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原则上不再继续投入。

7、继续做好教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工作。教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工作仍按德政发〔2004〕28号文件精神执行,直至该项工作圆满结束。

8、大力支持幼儿教育发展。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1、加强对农村教师编制的管理。县教育部门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聘用聘任制度,规范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管理等制度,配足配强农村学校教师并控制教师流动的“流向”、“流速”、“流量”,用三年时间做到全县教育事业按编制定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2、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继续开展在农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优秀教师“农村长期任教奉献奖”评选活动;继续实行长期在西部山区工作的教师工资上浮政策;继续执行县城教师申报高级职称须有一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的规定;对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获县教学新苗一等奖、教坛新秀、教学中坚、名教师及以上荣誉称号者实行“服务期制度”,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中小学教育;继续实施教师上挂下派制度,扎实开展“百校结对、千师支教”活动,鼓励名教师、建成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健全师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按每年不少于全县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巩固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重点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学历等全方位培训,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我县师资队伍、教育水平均衡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1、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县财政局要对教育的投入、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教育局负责对各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中小学校长及教职工管理、中小学控辍保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根据自身职能,积极做好协助与配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县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通报制度,不定期开展农村教育的专项督查与通报,并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对各乡镇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情况、各有关部门落实责任制情况,以及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检查督导。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定期、不定期地向县政府作出督导报告,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检查及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