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创新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59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1

关键词:电子实训;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模式和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学改革是实现专业教学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迫切需要。《电子实训》课程作为最贴近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重要使命。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毕业人数日趋增多,职业环境日益复杂,就业形势越加严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发生着悄然改变,主要体现在,“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1],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更注重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胜过专业知识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根据“素质冰山”理论,一个人的素质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表征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是浮出水面1/8的显性素养,显性素养仅代表表层的特征,是容易习得、培养和改变的,而表征一个人潜在特质的动机、意愿、态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等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冰山水下的7/8的隐性职业素养,体现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方面,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一个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所以如何发掘学生隐性素养,培养其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子实训作为最接近企业生产过程的实践课程,在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以加强职业素养为核心,着眼于整座“冰山”,以工作过程为主进行电子实训教学,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为目标,才能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是必然的趋势。

2基于职业素养创新电子实训模式

2.1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市场导向机制,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再加上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并没有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致使学生在接受传统高等教育后在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受到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如何培养既有大学学历,又有高端技术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电子实训课程中,采取“职业素养导向、任务驱动、工位化管理、项目化教学”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驱动和实施(例如以功放、收音机、数字钟、充电宝、电话机和玩具小汽车等具体项目产品为依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比较接近实际生产的操作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对不同产品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加强了教学效果(学生部分作品如表1所示)。同时,要求学生在装配电路前要明确电路原理,做到“做前有所知、做有所依”,也就是要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装配调试中遇到问题,先要通过小组讨论、查询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渠道解决问题排除故障,达到“做中有思、做毕有果”的目的[2]。此外,在工作过程的电子实训中,要将每个工位人员的责任明确化,确保全员参与、执行,采用7S管理方式管理学生,实训前要进行整理、整顿,区分本项目用到和不用的电子元器件与工具,并明确Sop操作流程;实训过程要节约耗材、保持秩序井然有序,具有较强安全意识;实训结束要进行清洁、清扫、保养工装仪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企业作业标准来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2更新教学内容与教材

基于职业素养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若干完整的项目,以实际项目的分析、研究、设计、制作和调试进行教学,学生以每个团队占用一个工作岗位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在每个具体任务中将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学、做、用”一体化,通过每个项目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教学内容选取充分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学项目以新颖实用的电子产品展开。例如“60S旋转电子钟”项目,是通过编程和焊接组装具有调时、定时和秒旋转功能的电子钟表,该项目融合了C语言编写at89C2051程序的单片机知识,以及利用两片CD4017和一片6反相器,CD4069采用“纵横双译码”的数字电路知识,以及操作中进行贴片元件焊接的焊接技术,最后进行电路调试排故,将丰富知识点巧妙地整合运用到一起,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电子实训教材采用由学院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师主编,充分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与知识架构编写实用性、操作性强的教材,教材结构安排合理,由浅入深,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选用产品新颖,能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当前最新电子产品的装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理念,以具体电子电路和电子产品为项目展开教学,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实训(30学时)、单元电路装调(30学时)、整机装配(30学时)和综合创新实训四大模块(30学时),具有适合提升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特点,适用于电子信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汽车电子专业、光伏专业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等学生电子实训;在内容选取方面,贴近工厂最新生产工艺,更新了传统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在评价方面,引入“7S”管理理念,更加科学合理,达到“学做一体、真事真做、真岗真干”的目的,充分突显高职电子实训实践技能为本兼顾职业素养培养的特色。

2.3尝试师徒制模式

正如石伟平教授所讲,“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第一线所应用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是有距离的;无论教学设备如何先进,与工业企业先进的最新机器、最新生产线相比,总是有距离的;无论学校的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如何高,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比,总是有距离的。”不可否认,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总是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靠企业的技术力量,采取校企资源共享、招生与招工相结合、校企双导师的培养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和技能,同时也能够在工厂不断学习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学生就业方向也会进一步明了,通过这种在校有老师辅导、在工厂有师傅指导,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紧密结合的学徒制模式,让学生在电子实训中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先进技能培训,最终达到在岗培养,在岗成才的目的[3]。

3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深化电子实训改革的建议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不是学校、学生和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由几方共同协作,实现共赢。为了调研电子实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更好对比分析融合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前后的实训效果,课题组在2014-2015学年第2学期对进行电子综合技能实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132011班(24人)、132012班(21人)和132013班(26人)和光伏太阳能专业的132051班(19人)共90人进行了问卷调研,这些班级的共同特征是:在进行电子实训教改模式前都进行过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在探索电子实训教改过程中进行了电子综合技能实训,所以由于亲历了教改前后的教学模式变化,对问卷的分析会更客观。设计问卷时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学生对电子实训的诉求,例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实训模式变化的感受、对电子实训未来的建议等等,每个题目都采取多选的形式,调研问卷如图1所示。

3.1不断深化电子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尽管通过电子实训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授课教师的讨论中也发现学生的纪律和精神风貌以及学习态度等都有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强化。在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题目(第“16”题),“您觉得在电子实训中还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哪些方面能力?有67%学生选择“专业知识”,有56%学生选择“实际操作”,有79%学生选择“社交能力”,有91%学生选择“协调能力”,有87%学生选择“创新能力”,有85%学生选择“学习能力”,有89%学生选择“心理素质养”,如图2所示;在问卷第“9”题,“您认为电子实训为解决就业难提供了哪些帮助?选择“提高专业技能”的占98%,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占90%,选择“培养了严谨的职业态度”占87%,选择“增加就业信息来源”的占28%,选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占95%,如图3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电子实训中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和协调能力的培养,电子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摇篮,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勇敢主动参与,尽量激发出他们创新智慧的火花。同时,电子实训在学生求职择业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电子实训中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指导的力度,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真思考和规划,使学生在电子实训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就业观[4]。

3.2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

在问卷中第8题设计了“您认为在电子实训中,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职业素养很重要?”其中96%学生选择“职业技能”,100%学生选择“职业道德”,98%学生选择“职业思想”和97%学生选择“职业行为习惯”,如图4所示。说明学生认为在电子实训中不但要培训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和行为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运用,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引导大学生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技能竞赛等教育资源获得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职业需要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隐性素养,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方面,隐性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据课题组对毕业生追踪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在工作中会表现出缺乏独立性、爱出风头、自我意识强、团队意识弱、不愿下基层吃苦等现象,在隐性素养方面有待提高,这也成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大的绊脚石[5]。另外,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也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在这方面学生和企业的观点是一致的。例如,在问卷第“3”题,“您认为现在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是(),”有98%学生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95%学生选择“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有87%学生选择“时间管理解决问题能力”,100%学生选择“团队协作能力”,97%学生选择“专业技术能力”,92%学生选择“社会交往能力”,100%学生选择“社会经验”,81%学生选择“学习成绩”,如图5所示。也就是意味着,大学生也明白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变强大了,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理论专业知识外,还要强化电子实训实践,从知识学习、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大赛等多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

3.3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实现双赢

为了调查学生主体对电子实训培养模式还有哪些建议和想法,在问卷第“17”题设计了“您认为电子实训中,还应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84%学生选择“工学交替实训模式”,有96%学生选择“师徒制的培养模式”,100%学生选择“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实训”,86%学生选择“提供相关岗位职业信息”,如图6所示。通过调研结果,发现学生还是很渴望有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实训,这样学生就可能在学校学习到企业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文化。这就要求电子实训在今后的方向可以考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师生去企业调研实习,学习电子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还要定期聘用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对学生现场培训和教学,同时,为了使教学能紧密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也要充分结合企业的优势,让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实训设备,让学生在企业有机会觅得一位师傅进行校外指导,在学徒期间,充分突出企业起主导作用,使学徒能够在岗学习[6]。这样,通过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尝试师徒制培养模式,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用工荒”的压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大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完成。

4结语

通过学院电子实训教改研究发现,创建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实训模式,紧密与企业合作、尝试师徒制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但是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该研究主要针对在读学生进行分析,对毕业生追踪调查还存在不足,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相关职业素养,后续会继续深入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调研,同时,为解决就业问题,电子工程学院会不断探索、完善订单班培养模式,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企业,真正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张振伟,叶雅雅.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68-72.

[2]周谟彦.在高职电子实训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7):49-50.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4]马丽.职业院校电子技能实训教学现状及对策[J].职业,2013,(33):69.

[5]范晓娟.强化电子实训教学中的规范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4):20.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2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aHp-Fuzzy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3-05-04

evaluationResearchonnewprofessionalFarmerstrainingpatterninChina

――BasedonaHp-Fuzzymodel

Shanwuxiong

(HunanprofessionaltechnologicalCollegeofBiologyandmechanism,Changsha410127,China)

abstract:newprofessionalfarmerstrainingpatternsinourcountrycanbedividedintoenterprisetraining,professionalinstitutionstraining,demonstrationeducationandschooleducation.thechoiceoffarmerstrainingpatternsvariedwiththeactualsituationatthecountryside.thefourtrainingpatternsarecomparedinthethesis,andnewvocationalfarmerstrainingpatternevaluationindexmodelissetupwiththeapplicationofaHp-Fuzzy,whichishelpfulfortheselectionofthefarmers'trainingpatterns.

Keywords:newprofessionalfarmers;trainingpattern;evaluation;aHp-Fuzzy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月份,我国开始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并提出了力争在3a内,选择100个试点县,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的目标。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培养新型农民”。如何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培训模式,高效地培训好职业农民,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aHp-Fuzzy模型对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的必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就是运用相应的方法对各种培训模式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对于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1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做得好坏、培训质量的高低、以及能否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都与能否不断地获取影响培训各项工作的反馈信息密切相关,并以此为根据,不断调整、提高培训行为的准确性、针对性。这就需要客观、科学的评价。比如每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需求也会不一样,通过评价,可以找到适合当地经济状况的培训模式。

1.2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政府提高决策水平通过评价,可以使政策制定者从多方面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为其管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以利于政府更好地加大扶持力度和管理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项工作。

1.3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信息。通过对培训模式的评价,可以分析某种培训模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适合培训模式,如何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实现创新培训模式。

2我国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比较

根据培训主体的不同,我们大体可以把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专业机构培训、企业培训、示范教育与学校教育等4大类型(1)。专业机构培训是一种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承办的通过人员培训获取经济利益的培训方式;企业培训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后与企业员工一起接受企业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的一种培训模式;学校教育模式是一种普及性的、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方式;示范教育是一套从农业推广到示范户再到示范基地的完整运作体系。4种培训模式的比较见表1。

表14种培训模式的比较

[特征\&企业培训\&专业机构培训\&示范教育\&学校教育\&培训主体\&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农业示范户、示范基地\&各类学校\&培训客体\&主要是农民工,以及未来希望到企业工作的农民\&培训意愿较强,有空余时间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所有有意愿参加培训且有空余时间的农民\&希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且文化基础较好的农民\&培训目的\&提高农民从事某一岗位的操作技能,培训适应当地农业产业化或企业发展的产业工人\&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得农民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或专门知识\&以农业示范户、示范基地为依托,培养科

表2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Cij赋值\&重要性等级\&1\&i,j两元素同等重要\&3\&i元素比j元素稍重要\&5\&i元素比j元素明显重要\&7\&i元素比j元素强烈重要\&9\&i元素比j元素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倒数\&若因素i与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

则因素j与因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2)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如下: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②查表得出Ri值对于1~9阶矩阵,Ri的值如表3。

表3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1\&2\&3\&4\&5\&6\&7\&8\&9\&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

③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CR=[CiRi]

可以得出,当CR=Ci/Ri

(3)根据矩阵C=(Cij)n×n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然后计算mi的n次方根wi,得到n个评价指标的向量w=(w1,w2,…,wn)t,最后对w进行正规化(归一化处理),即wi=wi/∑wi,正规化后的特征向量w=(w1,w2,…,wn)t即为所求的权重向量。

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如,对因素集U中的第i个元素ui进行评价,则评价集v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度为rij,并求得单因素评价矩阵Ri=(rijk)。其中rijk=dijk/d,d为参加评估的总专家人数,dijk为对某项评估指标作出评语集中某项评语的专家人数。

综合评判的评语集的建立:用V=(V1,V2,…,Vn)表示。

多因素模糊评价。将单因素评价矩阵分别与权重集进行模糊变换,即得模糊综合评价模型:B=w°R。这里,“°”表示w与R的一种合成方法,即模糊算子的组合。

在此特别强调,在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应由底层向上递推计算上一层次指标的评价结果,根据算出的分值,再向上递推直到目标层。由此,在构建本评价体系,我们应该通过指标层指标得到准则层指标的结果,然后根据准则层指标的结果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总体评价,选择总体评价最高的培训模式。

3.3模型的评价基于aHp-Fuzzy模型而建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模型,应该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取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再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确定相应方案的属性值,并在最后归并获得评价结果,较好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有效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选择与评价问题。同时,由于主客观因素因素,比如,市场验证不够、定性定量指标不同、赋值方法的选择困境等,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模型单独作为一个评价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4对策建议

4.1搭建培训“立交桥”新型农民培养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要发挥好领导、组织(下转9页)(上接7页)与引导作用,把相关部门、培训机构有力有效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职业农民培训的大合唱,建立起政府扶助、市场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培训立交桥[5]。

4.2创新培训模式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每种培训模式有其优点,但也有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这就需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培训模式的选择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民的就业为导向,以此来引导培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尊重农民选择,注重多种具体培训模式相结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多元化[6]。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培训模式需要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远程教育培训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因此,应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实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与农民培训相关的网络技术、学校和信息服务平台等的投入,这样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开展技能培训。

4.4整合培训资源很多部门可以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但想要起到应有的效果,重要的并不在于资源数量的多少,而是资源组织运行质量[7]。在涉及农民培训的部门当中,每个部门在某一方面都有其优势,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将这些部门的知识和技能资源,依据农民学习行为、农民生活行为和农民心理认知等特点,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牵头的主体,带动培训资源的有效运行[8]。

参考文献

[1]石火培,成新华.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比较――基于对苏中地区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高等农业教育[J].2013.4.

[3]储慧.基于aHp分析法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5]王守聪,赵邦宏,曹琳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安康实践与思考[n].农民日报,2013-10-23,08版.

[6]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7]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02).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实施,其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体育类健康课程要以目标达成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也使合适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成为学习目标能否成功达成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面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的教学与学习目标的出现,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新课程标准实质来提炼、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笔者欲在分析新课程标准关于体育教学方法新要求的基础上,就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新要求

(一)重视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获得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条件下,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选择与应用符合学生特点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旨在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体育长跑训练中,如果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跑,学生不可能形成主动练习的意识,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加入“为健康而跑”等人文情感,就可能会取得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效果。

(二)提供不同训练方法供学生选择

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训练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多种不同教学、训练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择优而行”,如由于学生的身高、体重、智能、训练动机及运动经历各不相同,其对不同教学、训练方法的喜好程度不同,特定的教学、训练方法可能会给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带来和满足,从而主动应用某种方法开展训练。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部分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些运动能力、运动经验,他们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训练方法,这样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激发上就省去了教师不少专门的努力。多种教学、训练方法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实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方法学习、训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应提倡“形散而神不散”,即前述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训练方法供学生选择;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给学生留有想象和选择的空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基础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合适的内容来进行个人能力的拓展和延伸,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也是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敢想敢做行动习惯最终目标的必然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为学生未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密切结合

教学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不是取决于教师的“如何教”也不是取决于学生的“如何学”,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方法、技能基础,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会学”可能比“学会”更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因。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摒弃那种传统的“教学为王”的思想,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做到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密切结合,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来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创新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运动技能不仅仅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其同样是达成其它学习目标的重要与基本途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呢?我国北京师范大学者贾齐老师曾提出“曲线教学”构想,他认为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运动情境、运动专题,学生循着一条曲线来学习运动技能,表面上看这种“曲线”可能降低了运动技能的获得效率,是一种“损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损失的另一方面,即学生获得了学习能力、学习精神这一教育意义上的重大价值,如果不是因为前边的损失,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一回报。“曲线教学”改变了传统技能传授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新拓展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认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必要手段。简言之,就是教师要依据教学条件、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选取不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必要时可以在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引进软式排球运动,可根据学生需要来选取不同重量的软式排球,对于软式排球规则也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如因传球技能不足导致训练经常中断情况,可以规定球一次着地后可再击球的方法;或者允许一人多次击球。在初中学生技能学习训练上,完全可以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适当改变规则诱导、鼓励学生继续“比赛”,加深对比赛运动的理解,等等。实践证明,拓展类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效果更好,但需要对训练方法、运动规则进行“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下村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振.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才智,2014,(27).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训练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1]。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因教学内容单一,难免会产生乏味、困倦的心理,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为此教师将体育游戏加入体育教学,从而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度,使其更积极地参与训练。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选择学生喜欢的且开放性较强的游戏,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融入其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熟悉游戏规则,避免在开展活动时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常见的开放性游戏有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均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跳绳、踢毽子、投篮等体育活动。其中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当学生进行这样的体育游戏时,不仅能够体会到游戏多样化带来的乐趣,而且能够在运动中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在参与中展现个人风采,发挥自身在集体之中的价值。另外,学生在自由组合及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可见应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体育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体育课程,其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对一些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取胜点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体育训练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增强体育训练效果。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增强思维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及防守、进攻策略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反应力与思维能力得到锻炼[2]。在体育训练中运用创新性思维的手段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方式均能实现相同的目的,从而既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活动多样性的要求,又能达到训练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另外,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真正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在体育训练的内容上应灵活多样,应用学分制的考核形式,扩大学生在体育训练内容上的选择空间,学生拥有主动权之后,便能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定义为充满创造力与创造热情。体育训练或体育教学有效实施与创造思维密不可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思想进行指引的,因此,当思想上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之后,才会出现富有创新性的行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锐意进取与创造精神融入体育训练中,结合学生的需求与时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设定新的教学目标及富有新意的实践方法。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创造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朝着更高的目标行进。以跳绳这一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这项体育训练时,应摒弃传统单一的跳绳方式,采用花样跳活动,如绕八字、蹲双摇、单摇编花等。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体验各种高难度的跳绳动作,从而使其在丰富的跳绳运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趣味性[3]。让学生在竞争中挑战自我,敢于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体育运动项目不是单一的,只要发挥创造力,就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运动玩出花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善于思考,通过自己的创意,将体育运动进行加工再造,从而达到在运动中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在竞争中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制定富有新意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各个关节。同时教师应重视进行相应的指导,实现体育锻炼与实践的融合。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与风险性,而正因这两个特点的存在,体育才令人着迷。竞争意识强的人能够在体育比赛中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让体育精神成为其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为了研究如何取胜而对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其思维能力,增强体育训练的实践性。如学生在短跑比赛中开始前会通过多次实践来研究如何超越对手及跑得更快的方法时什么。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其创新思维由此得到锻炼。在体育竞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充分将自身的潜力释放出来,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育竞争的风险性并不会因为参与者的能力而有所减弱,身体是体育运动的载体,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应做好心理准备及相应的防护措施[4]。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在训练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展示自身的优势,发挥善于挑战的精神。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彰显。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助推作用,教师应善于总结,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体育训练之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波.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02):165.

[2]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141-143.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字字句句都闪耀着信息时代的思想光辉,为我们的研究再次开启了指路明灯。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开始承担关于农村远程教育方面的课题,有的已经结题,成果也已发表。“农远工程的有效性应用”方面的课题的关键是“有效性”问题。什么是农远工程的有效性?之前我们曾经多次到农村学校教学的第一线调查和了解,与一线教师座谈交流,掌握了一些资料。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是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配置设备,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使用教学设备服务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随后,国家推出了“国培计划”,通过向农村学校派出实习顶岗教师、支教教师进行教学,再抽调农村教师到相应的大学进行培训,既有利于城市教师了解农村教学现状,给农村教育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有助于农村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运用先进教具的能力。说到底,农村远程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教师问题。农村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中高等师范教育,为此,重视师范教育,就是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教育师资。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共发出问卷95份,收回67份,其中61份问卷有效。有效问卷中,高级讲师、副教授56人,中层领导干部讲师5人;男性40人,女性21人。

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山西省中等师范20余所学校都面临着合并、升格或转制。目前大部分是挂靠办学,有的挂靠为师范院校分校,有的挂靠为当地高校的分校。这样的现状,是否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否影响教师的心态。调查问卷中,“对教师听课、评课,引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这一项有37人选择,占60.7%,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同意此观点;选择“教师上了课就行,其他人不能耽误事情”这一项有20人,占32.8%。其他选项为个别。详见表1。表1如果您所在的学校面临合并、升格或转轨等问题,4课程改革是师范教育的创新之路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推广之际,师范院校的课程应该怎样应对呢?被调查者认为“师范课程要与基础教育课程一起改革,才是教育改革的最好的选择”有46人,占75.4%;“师范课程改革才能保证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进行”有29人,占47.5%。见表10。就当前师范专科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现状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问题而言,选择“大部分教师是教教材、考教材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有26人,占42.6%;选择“从学历看有研究生进入师范教师行列,但是师能、师心很难把握”22人,占36.1%;选择“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不适应师范教育的需求”19人,占31.1%;“应试素质挺好,适应各种比赛,但缺乏个性”为个别选择。见表11。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问题,被调查者选择“这类课程是很有必要开设,但学校和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有31人,占50.8%;其次,认为“只有这类课程的开设,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否则真是单面人了”有26人,占42.6%;还有认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很难,也没时间考虑做”为19人,占31.1%;也有极个别选择“只是说而已,没有地位,也不需要地位,搞好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就好”。见表12。表12依您来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现有的课程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问题,被调查者选择“这类课程是很有必要开设,但学校和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有31人,占50.8%;其次,认为“只有这类课程的开设,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否则真是单面人了”有26人,占42.6%;还有认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很难,也没时间考虑做”为19人,占31.1%;也有极个别选择“只是说而已,没有地位,也不需要地位,搞好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就好”。见表12。表12依您来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现有的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调查,认为“国家课程的比例是大了些,但需要补充一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才好”的超过半数,有33人,占54.1%;认为“只有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设占有一定比例,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特色”有31人,占50.8%。认为“国家课程就涵盖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没必要再开设了”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课程都是国家课程,没必要说什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和“这些课程都是在地方和学校开设的,就是国家课程”只是个别人。见表13。5转制、升格、机遇、挑战中等师范学校或成人高校办学模式和思想,转制升格为承办普通师范专科教师教育,其主要问题调查,被调查者认为主要问题为“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为大多数,有42人,占68.9%;认为“提高教师的待遇”和“选派教师到高一级学校进修”各有27人,占44.3%;认为“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24人,占39.3%;认为“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的10人,占16.4%;还有认为“对教师严格管理”。见表14。于中师或成人体制教师职称与普通专科体制职称要求的调查,积极思考方面选择“要求更高了,条件更高了,好多人根本达不到要求”有30人,占49.2%;选择“压力大了些,需要认真对待”有26人,占42.6%;认为“很正常,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没什么本质的变化”有14人,占23.0%;也有个别消极的选择“要求、条件无所谓,好多人都超越了这些条件”和“这些也就是几百元的差别,无所谓,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见表15。响,大部分老师开始自己反思这些问题,正在思考改进”超过半数以上,有37人,占60.7%;认为“有很大影响,大部分还在执行这样的模式,这些教师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有20人,占32.8%;还有积极应对的选择“没有影响,大部分老师早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经走出一条新路”和“没有影响,大部分老师都可以自己把握”;也有个别消极的选择“影响一直会持续,大部分教师都执迷不悟”。见表16。关于大学、大楼和大师的调查,被调查者比较一致的选择“大楼是有了,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大师,哪怕是中师、小师”有46人,占75.4%;还有人选择认为“大楼投入一定的资金可以建成,大师就是投入了巨资也很难成就”有13人,占21.3%;也有个别人选择“我们只能有大楼了,大师估计永远不会有”、“有大楼就是了,根本就没想什么大师,太遥远了,办不到”和“大楼是硬指标,大师有几个,不想那些”。见表19。针对中师、成人转制、升格为普通专科后,“探索大专办学模式”的调查,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基本一致的选择是“模式不是固定的,是需要探索和优化的,怎么引导学生学才是核心”有46人,占75.4%;其次选择“其实不要说模式,关键是需要探索,探究怎么讲、怎么讲好”23人,37.7%;再次是选择“模式都一样,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还需要探索怎么讲、怎么听”14人,占23.0%;还有极个别的选择“模式都一样,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讲了课本知识就可以了”和“没什么可探索的,中师、成人和专科模式基本一样”。见表17。表17中师、成人转变为专科后,都在倡导“探索大专办学师范专科学校博士、教授问题的调查,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学校应该从制度,待遇上激励教师奋斗”有36人,占63.9%;选择“学校应该在特殊时期制定特殊的政策来引导”24人,占39.3%;选择“学校应该建立博士、教授专项基金,专门引领教师们奋斗”22人,占36.1%;选择“博士、教授应该作为我们这样大学的追求目标,从现在做起,来奋斗”23人,占21.3%;也有选择“博士、教授距离我们这样的大学的还很遥远,没办法考

1.3案例三:农远工程设备的闲置分析本调研受学校领导和课题组委托参加了山西省教科院组织的、教育部教育布局调整项目赴平鲁、朔州、左云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我们重点负责农村远程教育方面的内容调研,印制了调查问卷,在当地教育部门的配合下组织当地学校的老师、学生就农远工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当地师生们的帮助和支持。随后我们撰写了调查报告,提交山西省教科院,入编了山西省2009年教育发展年度发展报告集,也在国家刊物上发表,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关于农远工程的有效性问题分析问题。在我们考察时,正是撤乡并镇、撤点并校之际,当地的政策是每个乡镇保留一所小学,建立寄宿制学校。一些学校刚配置的一模式或二模式设备都在重新分配和安置中,也有些设备在个别教室中正在使用。我们参观考察了近10所学校,他们的各种制度都很完善,可是,我们感觉到这些设备使用的迹象不是很明显,且没有看到三模式设备机房有学生正在上课。我们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是推动农远工程最为重要的因素。另外,信息技术应用与学校的升学考核的关系是领导和教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还参观了新设备的实验室,同样感觉到使用的迹象不很明显,所以建议,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和教学实验设备应充分的物尽其用,发挥其作用,真正让农村学生享受信息技术的资源,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当前,正是新课程推进之际,农远工程的有效性应用,不是孤立的一般应用问题,而是要适应新课程的应用。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如果有农远工程的影子,就是有效性的应用,如果农远工程与新课程推进脱节,其有效性就值得质疑。

2各级政府及领导关注农远工程的有效性应用

2.1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效用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和人大代表的关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些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闲置,使用率极低,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人大代表说,有些地方设备运来了,但没电没钱用不起。电力部门对学校仍按工业用电计算,许多学校交不起电费,好端端的设备只能放在那儿当摆设。有的代表反映,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了硬件配套,但是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不均衡且使用情况较差。有的学校只是购置了几台电脑应付上级检查,在平时却不让教师使用;有的则是缺乏教师以及设备、网络维修专业人才。

2.2设备闲置,使用率极低的原因分析(1)没有电,闲置;(2)有电,费用高,用不起,闲置;(3)有电,不会用,闲置;(4)有电,不愿意用,闲置;(5)有电,不让用,闲置;(6)有电,机器有问题,不能用,闲置。这些设备是教学的设备,要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VCD机器或计算机,还是网络设备的使用,要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用。

2.3关于教学问题农远工程提供了教学设备、手段、环境,这些设备应由教师来使用,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包括: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硬件问题、软件问题、人员问题、教师使用、维护管理。

2.4农远工程设备的利用农远工程设备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帮助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设备。(1)想不想使用,教师的思想和意识是第一位的;(2)能不能使用,是设备完好问题;(3)会不会使用,是教师由不会到会,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

2.5农远工程的意义信息时代,需要为教师、学生插上信息的翅膀。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如何学习、如何考查、如何评价、有什么要求,是记忆信息概念、记忆信息知识,还是操作信息设备,应用信息设备教学和学习,这是衡量信息技术设备有效性应用的关键。

2.6教材及用教材教学的问题教学中常出现软件不配套问题,教师用的教材与设备配套的软件不一致问题。教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面对教师不足问题,可采用设备播放课件替代教师。上机做练习,不如传统做题训练,让学生们多做练习。

2.7关于教育教学的考试评价——教育导向:以教材为中心,教教材,学教材,记忆教材,考教材;以知识为中心,教知识,学知识,记忆知识,考知识。

3新课程理念指导推进,考量农远工程的有效性应用农村中小学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这场变革,并在变革中避免进一步扩大与城市中小学的差距,无论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是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乃至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正都是至关重要的。

3.1有效应用衡量标准之一——是否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首先要对“过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其实不论基础教育,或是任何教育,怎么能不要知识的传授呢?问题的核心是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唯一的目的,更不要过度。课程改革是综合性改革,涉及到诸多因素。但在实际中,由于农村学校宣传的不够,资料的缺乏,教师培训的不足,许多教师简单地将课程改革理解为就是教材的更换,从而批评课程改革不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改革目标。被错误地认为不要学习书本知识了,学生的经验将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批评课程改革违背的教育的规律。3.2有效应用衡量标准之二——是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目标,被误解为不要接受学习了,不要记忆背诵了,批评课程改革是放任学生自己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其他课程的主要区别,笔者认为,就是要彰显《纲要》所说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不是一般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做到了多少呢。3.3有效应用衡量标准之三——是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被误解为不要考试和评价等,从而对课程改革发难,对新课程怀疑,对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冷淡。这里需要深刻反思的是“过分”,评价是教育的导向,评价需要考试,然而评价或考试如果只是分数,只为了排名和升学的选拔,那就是过分看重了选拔功能,失去了评价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4农远工程有效应用与课堂教学四大要素设计

4.1有效应用课堂要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更不是“人灌”变“机灌”,而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引领者和服务者,重新构建教师的角色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学生的对这些有兴趣吗?学生乐学吗?学生开心快乐吗?如果学生对学习厌倦了,那我们的教育成功吗?

4.2有效应用课堂要素之二——教学内容媒体是否有转变农远工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呈现单一教科书,更不是教“教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交互式地应用呈现课程内容,通过精心有效的教学设计,实现“用教材教”的目的。农远工程的设备就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媒体和设备,起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有效应用课堂要素之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更不是简单地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倡导基于学生学习体验和感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果农远工程的应用只是原来黑板、粉笔的替代,那就失去的它的意义。农远工程设备的应用应该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

4.4有效应用课堂要素之四——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方式是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倡导基于学生学习体验和感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究师生的互动方式。“互动”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农远工程的应用,是否改变了“一言堂”,是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等。

4.5培养研究型教育和创新型教师加强对研究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引领,培养“师心”是关键。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最为关键的是培养教师的内驱力。当前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其固有的、不合时宜的关于教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其中涉及教师的知识、信念、观点、态度、行为和兴趣多种因素,由“继承型”、“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教师探究教育科学,将追求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职业使命与教师自我生命质量的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教书育人不仅是职业需求、专业要求,更是事业追求。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办教学点,由于教学班级规模不大,教师要尽量发挥教学点小班的优势,多采用分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组织方式,这正是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教学的优势,要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开展新课程推进和农远工程有效性应用的实验研究。对于个别教师过分依赖大屏幕播放课件,不注重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导致教师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机会,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和灵魂,应注重研究复式教学问题,特别是偏僻农村教学点的科学合理应用。真正发挥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新课程推进考验农村远程教育和农远工程的有效性应用。注重农远工程与当前的新课程推进的整合研究,提升其有效性应用。农远工程的教学方法问题,只能从解决“用什么来教”的问题来考虑其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主体”教师是怎么来思考、怎么来驾驭的,才是首要问题。农远工程不是孤立的教育工程,其有效性应用也不是单一方面的,应该在当前新课程推进的大形势下考证其有效性,在农村大教育的视野下来检验其有效性。

5落实国培计划与农远工程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国培计划其全称为“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指出,中央财政将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由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教学,顶替出当地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培训。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响应国家、省市教育部门支教精神,派出了首批100多名毕业年级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大学生顶岗支教教学活动,奔赴农村学校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活动。大学生奔赴农村一线学校,带去新课程理念,实现农远工程有效性应用。“国培计划”专家郭元祥对国培计划评价说,不可缺失规范性与有效性,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新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国培计划”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培训方式不仅决定着参训者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国培计划”采取的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多数培训机构设计了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但从培训实施的情况来看,参训教师的选拔缺乏标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对新课程一无所知,难以承担“种子”教师的责任,有的参训教师反映是“雪中送炭”,但对其缺乏后续关注,无法展开持续性学习。“国培计划”在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将注重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突出“问题教学”,采取“研训结合”的培训方式,引导教师总结经验、培养反思能力。要切实体现“国培计划”培养“种子”教师的功能,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认真遴选参训教师,真正选拔那些能够胜任“种子”责任的人员参与部级教师培训;二是关注参训骨干教师的后续研修和可持续发展,把参训教师的后续研修与自主思考纳入“国培计划”培训方式之中,引导参训教师的可持续成长。教育评价和导向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在“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评价学员参与培训所发生的变化,如教育教学观念有哪些改变,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何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对此未给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是当前提高“国培计划”有效性的当务之急。教育专家汪文华在分析“国培计划”问题时说,顶岗实习困难重重。虽然,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项目院校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师范生到岗实习置换农村教师脱产研修任务,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对象遴选靠施压、学生安全隐患多、实习岗位到位难、实习指导质量低、变相抵触等。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政策倾斜,建立激励机制,引领师范生的实习需求;地方财政配套支持,保障实习管理指导经费落实;看碟下菜,按需配岗,统筹规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立足全局,基于县域,统筹配置实习指导教师;服务中小学,面向中小学,促进市县通力配合。困难是很多,问题也不少,但是,我们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信息时代国家先后推进的农远工程、新课程推进和国培计划等都是国家对农村教育高度重视的重要体现,这是大政方针,也是对我们教育的大政方针。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这就是我们坚持坚定做的正确事情,我们无怨无悔。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工作。总之,我们坚信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胜过正确的做事情。

6调查的反思与期望

6.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应该在首位《纲要》指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情感怎么培养,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联系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三大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第二,过程与方法;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实现三大目标的教学设计如何选择,孰多孰少、孰难孰易,大家一致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困难大、问题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情感、激情、情趣。我们讲情感,在这里首要的应该是教育的情感,教学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学习的情感等。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办有情的教育,就要始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放在首位。

6.2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师范教育的永恒的主题《纲要》指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农村教育问题、教师教育问题、师范教育问题是我国重大现实问题,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就要紧密结合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在当前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性的大背景下,师范教育要反思,我们且不说创一流院校、办研究型院校,但是,我们可以向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呢,简言之,首先要研究教育、教学、教材、学术,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成为专家型、通才型、智慧型教师,突破一般的学科或专业的局限,以提高信息化能力;其次,是使其成为学者型、反思型、开放型教师,特别要提高其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启发式教学的能力,铸就师魂,展示师心;第三,是使其成为务实又务虚、探究创新型教师,提高其科学探究和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

6.3地方课程是师范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纲要》指出:“避免千校一面”。笔者认为这一概括击中了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害。我们分析一下“千校一面,万人一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千所学校都是“一张卷子、一本教材、一本习题练习册”,教师按照同“一个标准”教,又按照同“一个标准”考,再加上一些特殊“死缠烂打”的“硬功夫”,造成了“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的三级管理,使得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真正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发挥作用。特别是师范教育更要加大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力度,以此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推进全面改革。

6.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纲要》指出:“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师范教育如何应对,这是对师范教育的挑战。师范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要培养基础教育真正有用、全面合格的教师,师范教育就要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当作师范教育自己的事情来做。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与师范教育的课程同步改革,后者还要适度超前,这样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有足够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5师范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学的灵魂《纲要》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教学改革和创新是学校与教师的终身追求,师范教育,师范院校的教师显得更为重要。如今“改革和创新”是最为高频的词汇,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基本一致认可“教育教学是最需要创新的行业,创新才能真正的搞好教育教学”和“师范教师、师范培养教师是最需要创新的,师范教学是最需要讲究创新的”,但是要真正实现创新也是最难的。其实这都很正常,要改革和创新,一定是有难度,如果很容易,就不需要我们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了,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有勇气面对这些改革和创新的难题,迎难而上。《纲要》为我们具体提出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不只是让我们来讲其内容,更是让我们身体力行地和学生一起做出来,从中感悟、体悟其真正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6.6师范教育的创新是整个教育创新的基石,国家整体创新的核心和关键《纲要》指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主体地位被《纲要》再次确认,它的特殊性就是它的基础性。师范教育不只是师范教育本身的事情,它是关系到国家振兴和民族兴旺的大事。我们的调查也再次证明,师范教育是最需要创新的,其创新的主要内在因素就是教师教学的创新,以上已进行了论述,我们在这里简述其创新的外在因素,师范院校的创新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这里讲“强教”,就是要有强大的教育和强大的教师。要造就真正强大的教育和强大的教师,就要有强大的师范教育,因此,师范教育的创新是整个教育创新的基石,是国家整体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6

关键词:企业培训类型;培训模式选择;培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78-02

一、企业培训的类型

企业培训按照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内向型培训、外向型培训、内外兼具型培训。

1.内向型培训――Ge克劳顿学院

内向型培训主要是为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而设计的,它的学员主要由企业全体员工构成,并不对外开放,最典型的就是Ge克劳顿学院。

创立于1956年的Ge克劳顿管理学院是Ge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被称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它的使命是:创造、确定、传播公司的学识,以促进Ge的发展,提高Ge在全球的竞争能力。每一年,在克劳顿村接受培训的Ge高级经理人员都达5000-6000人,他们分别来自Ge在全球的业务部门,而教员的50%来自Ge高层经管人员,其中包括Ge前董事长兼Ceo韦尔奇先生以及现任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先生。在过去18年中,韦尔奇曾250多次出现在教室里,堪称Ge公司首席培训师。

2.外向型培训――爱立信学院、惠普商学院

外向型培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仅仅面向其供应链体系开放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其业务发展,如爱立信学院;一种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形象或实现经济效益,如惠普商学院。

爱立信中国学院成立于1997年,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员工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并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另一个目的就是为爱立信公司的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做培训。

惠普商学院主要面向社会从事管理类培训,主要任务是将惠普公司多年经营实践中积累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并推广、介绍给国内企事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旨在帮助企业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增加社会影响力。

3.内外兼具型培训――海尔大学

内外兼具型培训一般是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在内向型培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较为典型的是海尔大学。

海尔大学是海尔集团为满足国际化战略转移而成立的,始建于1999年,是海尔培养员工管理思路创新的基地,也是海尔员工思想锻造的熔炉和能力培训基地。

二、油田公司培训模式选择及可行性

1.油田公司培训模式选择

从以上案例分析可见,一个企业的培训究竟定位为内向型、外向型还是内外兼具型,需要考虑:是否为本企业战略所需要;本企业在培训业务方面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如企业知名度、课程开发能力和培训师资等。目前,大庆油田培训工作的定位是内向型的,作为一个大型企业这是必须要夯实的基础。但是,根据企业现有培训资源和历史资源,油田公司在做好内向培训的基础上,具备相应条件,可以适当开展外向培训,走内外兼具型培训的道路。

2.油田公司开展对外培训的必要性

(1)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对于大庆油田这样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大型国企,不仅建设企业文化的任务艰巨,而且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总结好、宣传好,以优秀的精神品质感染人、同化人,这也是大庆油田肩负起历史责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应尽的义务。

(2)内外互动,进一步提升企业培训水平。外向培训的开展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要求企业在目前的基础上,对内部培训资源(内训师队伍水平、经典课程设计、现场建设水平、参观考察线路完善配套等)进行更充分有效的整合、优化和提升,更为系统的考虑整个培训工作,形成两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外部培训流程。

(3)增进与外部群体间的联系。开展外向培训,不仅能使客户获得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使这些群体对大庆油田有更多的了解,获得与外部群体增进友谊和信任的桥梁,创造更多未来可合作的可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4)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油田公司开展外向培训并非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诉求,但是也绝非违背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做赔本生意。从其他企业的经验上看,成功的外向培训是完全可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的。

3.油田公司开展内外兼具型培训的资源条件

(1)内部培训资源不断壮大。经过近年的系统开发,油田公司企业内部培训业务逐步趋向成熟:第一,培训方式更加多样,呈现出参观考察、现场培训、研讨、面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灵动局面;第二,培训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着重在企业内部建立技能内训师、技术内训师、管理内训师三支“内训师”队伍;第三,配套硬件环境不断优化,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油田科技馆等相继建成完成,先后确立1205钻井队、西水源等14个传统教育基地,以及12个企业文化示范区,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培训具备了独有特色载体。另外,还拥有高级人才培训中心、职业大学以及所属单位多家专业技能培训中心。

(2)厚重的历史积淀。大庆油田开发建设40多年来,不仅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为宝贵的是,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构成,被国人广为传诵,大庆油田也早已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3)对国企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发展历程。大庆油田公司作为一个典型计划经济企业,在并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历了与大多数国企一样的困顿与低谷,经过多年探索和经验积累,企业在正确的战略引导、技术攻关、管理重塑、文化渗透下,已经在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打造百年油田的道路上越走路越宽。

(4)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庆是全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城,石油采集装置、大化工装置,以及石油博物馆、历史陈列馆等工业城景观随处可见;大庆典型的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使城市冬季寒冷多雪,冰雪资源丰富;大庆是全国城区内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湿地景观城市,独特的湿地风光在国内绝无仅有;周边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火山群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开发石油工业游和湿地、火山特色游的最佳选择。

以上资源条件说明,大庆油田具有开展企业外向培训的先天条件和实力。事实上,大庆油田也曾成功承办过中石油系统内部或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培训任务。今后,只要着眼于此,并加以整合、优化和设计,大庆油田的企业培训完全可以实现从内向型向内外兼具型过渡。

三、油田公司对外培训的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建议

根据油田公司开展培训业务的现有基础和优势资源,可以先确定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主要培训模块,在此基础上,针对外部培训对象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加以市场细分,开展个性化组合,形成有针对性的培训套餐。

1.主要培训模块设计

模块1――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企业文化

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内涵,以大庆油田多年来培育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分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及在新时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讲解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创新发展的过程,结合实际,探讨国有企业如何归纳、提炼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如何贯彻落实企业文化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职工行为上。

模块2――基层建设经验

基层建设是一项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抓好基层建设对于打好企业发展根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庆油田是国有企业特别是油田行业基层建设中的楷模,在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熔炼出以“三基”工作为核心,以大庆精神和大庆优良传统为灵魂,集目标、责任、制度、文化为一体的一整套基层管理工作体系。

模块3――企业战略管理

围绕大庆油田近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数次改革重组合并,探讨大型国有企业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上的战略管理方式,如何分析周边战略环境,如何认清自身资源,如何制定长期、短期的战略体系,以先后形成的《大庆石油管理局二次创业指导纲要》、《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等战略规划为蓝本,深入探讨企业如何提升自身战略优势。

模块4――体制结构调整

企业战略转型必须辅以组织结构调整,落实战略思维,发挥战略优势,对于一个大型企业,如何紧密结合战略思维,平稳地实施组织结构调整是一个现实问题。总结大庆油田10多年来的重组分立,在此期间开展的集团化、专业化运作,扁平化实践,以及基层建设经验・・・・・・这些都对其他国有大企业实施集团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模块5――技能培训

从所属单位层面,油田公司也拥有很多资源。比如,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管理课程,职业学院、建设集团等多家单位的特色技能培训项目等。可以按照市场需求从中择优、择精、择强确定几个科目,对油田外操作群体提供相关技能培训。

模块6――参观考察

为做到张弛有道、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要根据课程推进,配合设计涵盖国家传统教育基地的“三馆”、基层单位传统教育基地、石油文化游、湿地风光游等实地参观考察。这在外向培训应占据重要位置。很多通过语言、文字等具体化手段不能完整传达的精神内涵,再辅以现场感受、群体感染、言行领悟等办法,则更能达到培训的效果。

2.培训方案与模块组合

开展对外培训输出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尤其是油田企业。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比较相似,存在着企业文化、产业转型、和谐企业建设等共性需求。但在国有企业中,根据受训群体的层次、岗位不同,培训课程也不应相同。另外,因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影响广泛,每年非国企的其他社会群体也有培训需求。由此,可将不同受众进行市场细分。如针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可以选用基础模块1、2、3、4、6;针对国有企业非管理者可选用模块1、2、5、6等,从而形成更为科学、更为个性的培训套餐。

通过对企业培训类型及模式的研究,充分分析大庆油田开展内外兼具型培训的资源条件及可行性,为大庆油田开展外向培训,走内外兼具型企业培训的道路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尹振豪.如何构建企业培训体系[J].企业家,2010,(6).

[2]冯雯.关于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3]董彦霞,任彩银,闫贺平.企业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情,2010,(9).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7

关键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分析开展

一、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性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本着“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解决思想上入党”,明确提出了企业新党员培训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课程的设计,培训过程的实施都要围绕这个教学目的,服务于这个教学目的。防止那种只注重培训形式,为了培训而培训的现象发生。

在注重课程内容科学设置的同时,在培训形式上,着重通过集中学习、党课教育、座谈研讨、主题活动、实践教育等方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二、党员干部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管理欠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目前还处于分散管理阶段,组织部门对各单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办班审批和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盘棋”,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现象较为突出;各单位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现象较为普遍,少数单位甚至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标,借培训和参观考察为名乱收费或组织变相公款旅游,既加单位负担,更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

2.师资缺乏经验,培训手段原始简单。有些承担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单位疲于应付完成培训指标,在教学研究与改革、管理机制的创新等方面探索研究不够深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要以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以课堂灌输为主要方式,以书面测试为主要评估手段,“一支粉笔一杯水,一本书来一张嘴”也就成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社会化办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类民办培训场所来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体上表现为“四个不够”,即吸引力不够强、内容不够丰富、方式不够灵活、效果不够明显。

3.效果评估方式单一,培训成果运用较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目前还缺乏科学的、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效果如何、综合素质提高状况如何、个人综合能力提升如何都缺少较科学的判断标准和依据,因此,对党员干部的评估仅限于查阅读书笔记的数量、集体学习的次数、出勤率是否达标等表层现象,各类培训结业评优或奖励措施等培训成果都没有作为可靠的评判依据在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得到实际运用。而正因为如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级党员干部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学习不深,效果不佳。

4.培训管理针对性不强,尚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从管理层面上看,培训机构负责人员不能放开手脚进行严格管理,由于管理不严难以建立良好的学风。从学员方面来看,有的学员对单位安排的党性锻炼活动不但不参与,反而还冷嘲热讽,认为只要交了培训费,去不去上课、参不参加教学活动无关紧要,经常借口“工作忙”,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是人来了却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而已。

5.学员学习氛围不浓。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热情,主观上并不想参加党校的主体班次培训,参加者大都是“被安排”参加党校主体班次学习。上课时昏昏欲睡,得过且过。培训教育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不够,教、学双方缺乏积极的互动。受训的党员干部只是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客体,发言权和主动权不够,由安排培训向主动申请培训的机制转变远未实现,教与学的关系远未理顺。

三、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思路

1.突出一个"优"字,高标准配备师资力量。

一是有重点地选择理论功底深厚、有独到见解、对国家宏观形势和社会现实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作为授课教师。二是先后从党校等院校邀请知名教授前来授课。三是建立了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聘请市发改委、人民银行、财政局、经贸委等多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客座讲师,围绕温泉宾馆的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进行讲解,把国情、市情与公司情况紧密结合,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突出一个"活"字,人性化安排培训时间。

一是主修课程全年度分布。主修课程一般安排为40学时左右,且均匀分散在四个季度,党员干部可根据单位业务"淡旺季"和个人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安排学习培训时间。二是选修课程双休日安排。选修课程大多为提高党员干部人文素养和党员基本知识的课程,一般不超过16学时,全部安排在双休日。三是因故缺课的另行安排。对因特殊情况未能按时参加集中培训的干部,以书面形式报请组织部门及培训机构同意后,可以改选其他时间上课,或改选其他培训课程,真正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3.突出一个"实"字,严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一是严格考勤。每门课程开班前,都提前一个星期通知提醒学员按时参加培训,学员出勤情况由专人负责记录、考核。考勤情况与干部学分挂钩,出勤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视为未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培训,同时不得获得相应学分。二是实施学分制管理。按照《干部教育条例》要求,制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暂行办法》。学员每修完一门课程,经党组织考核合格、并在《干部培训证书》上盖章认可后,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年底统一组织进行学分登记审核。三是纳入星级考核管理。在对党员干部的考核管理中,把德、能、勤、绩、廉等主要内容设定为五颗基本星,同时将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勤"这个基本星中的作风建设范畴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凡年度学习培训达不到规定学分要求的,在"勤"的考核上不能得基本星,以此激发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成辽.新编工会主席培训一本通.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8

一、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干部科学发展能力。

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围绕干部能力建设,如何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首先要创新培训制度体系。把干部教育培训纳入“一把手”工作责任制,把培训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把培训考评结果与使用提拔结合起来。其次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长期、短期、按需培训三种模式。对于新任公务员、后备干部、选调生及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时间可以设定为3个月,以便使其系统学习与掌握上岗知识;对于不宜过久离开工作岗位的科级干部,宜进行2-3周的单项突击短训;对于干部需求培训,要从干部的实绩考评结果中发现问题,把干部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以及本人的诉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干部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补给什么的培训机制。再就是要创新培训方法。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进行重大案例分析、危机公关事件预设与处治、学员与教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开展调查研究等等,其目的就是让学员通过分析讨论和实践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检验学习成果,从而提高破解难题、理清思路、选择路径、寻找对策的能力。

二、创新培养机制,强化干部后备队伍建设。

众所皆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运用单一的手段,难以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打破常规思维,拓宽挂派干部锻炼的新思路,不失为一种尝试。一是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发达地区谋职锻炼,与发达地区积极接轨,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二是选派德才素质好、政策理论水平高、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市、省上级机关挂职锻炼,使其在一个新环境和大舞台去接受锻炼和考验,既达到了培养干部的预期目的,又实现了上下联系沟通。三是下派干部到信访部门任信访专员,进一步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对基层挂职的选调生与大学生村官实行“导师制”培养。在基层一线的经济建设主战场上,选择懂经济、善管理、能力强的乡村干部作为大学生的“导师”,“一对一”对接帮扶,从而实现思想上有引导、作风上有身教、工作上有辅导、生活上有帮带的“严管厚爱”式培养格局。

三、创新选拔机制,促进干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

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以事择人、以岗定位、考用一致”的干部公开选拔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动摇,真正把那些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坚决不用那些以权谋私、为己干事、干部群众信不过的人,不用那些不负责任、拉私人关系、投机钻营的人,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的“老好人”,不用那些不干实事、无所作为混日子的人。宜从两个方面制定干部选拔机制:一是变“伯乐相马”为“公平赛马”。在“赛场”上展示自己,通过笔试、面试及全面考察,竞争上岗,让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探索市、县联动进行公选的方式。对市、县两级的干部公开选拔竞争的岗位统一进行安排,统一命题笔试,统一面试辩论,分别考核任用,这样既扩大了选人视野、保证了用人质量,又提高了选拔、任用的工作效率。三是公推公选党外干部。关注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由民主党派推荐,按照规定程序,根据各人的德才条件,积极吸纳到重要工作岗位上中来。

四、创新监督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对选人用人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是搞好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但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监督”往往成了空架子,以至于干部管理中的漏洞与薄弱环节显而易见,因此亟需加大创新监督机制的工作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干部任用监督制度、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等,从制度上对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二是规范和制约“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机制。“一把手”的用人行为直接影响一个县用人风气的好坏,影响到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强化上级监督、规范约束用人制度,是防止“一把手”滥用权力的一种尝试。三是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吸纳能力强、素质高的离退休老干部作为义务监督员;扩大党外民主人士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的参与面,主动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强化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四是充分发挥纪检部门的职能监督作用。另外,还可增设部长接待日,倾听群众呼声,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9

今年,2009级新生刚一入学,就在一次学院会议上得知,他们要在考研、就业和创业三者中做一道“单项选择题”。其中,选择考研的通过数学、英语考试选拔后,将进入专门考研实验班;选择就业和创业的,本科规定要修够的理论课学分,在前3年全部修完,然后大四一年,就业的加强实习力度,创业的直接在学院指导下创业,且创业效益可折换实习学分。

作为一所三本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的学生每年考研报名率接近30%,但考研成功率却不到3%,另外,就业形势也不乐观。2006年,为解决学院考研成功率低和学生就业难,学院进行了试点教育改革,该院经济管理系主任谭恒说:“当时,只是将2006级电子商务专业40名有考研意向的新生组成一个考研实验班,此外,特别开设了创业实验室,大四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用实验室里的电脑进行网络创业。”由于新生的职业规划理念不强,考研实验班只持续了一年,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但创业实验室受到欢迎并一直持续下来。因为学生开网店进货可用学院名义担保,货物卖出再付钱,基本上只需投入时间即可,这也是学校现在网店盛行的原因”,谭恒表示,之后几年,学院的创业氛围一直很浓,每年都会出现一批创业典型,且大多集中在电子商务方面。

日前,淘宝网的网络“淘宝大学”在该学院挂牌。所谓网络“淘宝大学”,就是教人开办网店所需各种知识的学校。据了解,“淘宝大学”共在全国86家高校挂牌,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是河南唯一的一家。

2009年9月,结合以往试点改革经验,该院“基于多元就业需求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正式上报河南省教育厅进行审批,同时开始在学院7个专业全面实施。记者看到,在创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书上,大四上学期没有安排任何理论课程,全是围绕各专业创业项目极其具体的实战培训。

“学校规定,创业学生的项目必须与专业挂钩。”谭恒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正在与网络‘淘宝大学’协商,希望导入他们的中、高级课程,且准备扩大各专业创业实验室的规模,给学生创业提供更多软件和硬件支持。”

据了解,今年该院共招生830人,其中选择考研的占半数以上,通过考试只有132名进入两个考研实验班。但在随机采访的几人中,选择考研的没有一人表示自己将来确定会考研,但选择创业和就业的却大多确定自己将来不会考研。对于2009级新生迷迷糊糊之下作出选择,谭恒表示早有预料,“只有使职业规划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才能使学生作出正确而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坚持下去。目前学院已和一家职业规划教育学校达成全程4年为学生进行培训的协议,并商定了每个培训阶段所要达到的效果。”

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和网络“淘宝大学”牵线搭桥的,是该院电子商务专业2009级毕业生何永亮。大一时,何永亮便开始兼职做网络营销,目前,他经营着一家以网络营销为主要业务来源的标牌制造厂,年营业额超过百万元。

作为从学院毕业不久的学生,何永亮表示,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本科教育应该在兼顾素质教育的同时向专科教育学习,“学院的教育改革,明确了学生成长方向,同时根据方向建立了有针对性、实用性高的培养计划,但要想真正达到效果,还需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因此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如何选择创新培训篇10

人才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员工培训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而全员培训是骨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基础,目前很多企业的全员培训还未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在全员培训中依然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较快,由原先单一的钾肥生产转型为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更有新管理、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等着人们去开发。如何引导新员工尽快胜任岗位工作,如何设计和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培训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分布现状

青海省盐湖股份公司在册职工共有971人。中专以上学历216人,占总人数的22%;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8人,占总人数的2%;工人岗取得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0.8%。其中,35岁以下青年为566人,占总人数的58%。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证明,这家企业是一个工作经验缺乏、岗位技能薄弱的年轻公司,员工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1.员工培训是“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

经过多年开展“学习型组织”活动,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干部的“正己、理事、带队伍”及员工的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构建科学合理的全员培训体系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体系,在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可通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培训,按照职能和分工对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多层次培训,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不断获得效益的源泉才是“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

2.员工培训可以使新员工改变对企业的认可度

公司的新员工基本上都是刚刚毕业的大中专、技校学生,年龄偏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中,会根据不同的企业文化,使他们在行为举止和内心体验上被烙上不同的色彩和图像。员工往往通过对企业的印象、感受、评价来选择自己以后在公司如何表现,决定自己是要和公司共同谋发展还是混日子。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全员培训,来尽快地消除员工内心的种种担心和疑虑,让新员工尽快全面并客观地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氛围及新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3.员工培训是加强企业凝聚力,达到共同愿景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人才从外引进的较少,一般是靠自己内部培养。所以企业要不断地、全方位地开展员工内部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工作行为规范,使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工作规程,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培训,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加强员工对组织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4.员工培训是提升员工技能的有效措施

员工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能型人才培训,通过提升技能型人才胜任力,建立技术人才梯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具体的举措为建立“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专家技师”的技能型人才发展通道,其标准要求重点放在一线员工岗位应知应会、实际操作的职业技能上的提升上。其他技能型人才按“谁使用、谁培训”的原则进行培训,以适应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也是达到预期目标的一条有效路径。

三、如何提升、创新培训效果

要走出员工培训误区,就必须明确哪种培训有效,理性认识培训,转变培训的观念,改革培训的内容、方法,要不断进行创新。

1.培训员工的观念要创新

企业必须分层分类、协调配合,建立一体化培训模式,建立横向职能部门分层合作,纵向由基层部门上下联动的纵横联合培训体系。以班组长建设为抓手,发挥内训师队伍作用。利用已有的学习平台和组织形式,将学习圈活动的成效用好用足。转变员工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要深刻意识到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利益的行为,其重要性比企业能看见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学习型企业比一般的企业更长寿、更健康的秘诀就是在员工的培训与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员工培训的内容要创新

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丰富培训内容,主要培训内容有:以打造“八型标杆”党支部为主题的培训;以巩固并深化“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为主题的培训;以安全为主的培训;以建设素质优良队伍为重点的培训。遵循“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于当前,讲实用并考虑长远”的原则,根据公司现状及目标,“有的放矢”地把握好培训的主要方向、主要目标。建立全员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并且要考虑实施过程的每个环节和阶段,合理安排培训进程。

3.员工培训的方法要创新

必须转变“你说我听、课后测验、考试”的传统培训模式。这种老化的方法导致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缺乏兴趣,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员工培训方法上,要根据员工工作实际需要,以各部门、各班组培训为契机,加强骨干员工的管理、操作、执行技能培训。要将党员培养成骨干,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建主题与培训主题相结合,营造学习型党支部、培训型党支部,学习管理技能、掌握操作规划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党建在全员培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4.员工培训授课者的选择要创新

要充分发挥公司“内训师”的资源优势,引导更多公司内部的“内训师”,这些“内训师”既要在公司的普通员工中产生,也要在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中产生,更要在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中产生。

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要树立全新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充分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培训工作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提升员工责任感,促进企业和员工贯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