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52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abstract:Financialsupportisimportanttotechnologyinnovationanddevelopment.thispaper,basedonpracticeinShandongprovince,researchesontechnologicalfinancenatureandelaboratesaseriesof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whichtechnologicalfinancedevelopmentneeds,andputsforwardsomeideasonhowtopromotetechnologicalfinanceinnovation.

Keywords:technologicalfinance,innov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03-05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着眼于国际产业分工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科技型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没有金融的驱动,没有融资技术的支持,就没有科技型企业持续开发与迅速产业化,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发展和创新也为金融创新打开了空间,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优质的资源配置渠道,为金融业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的关系。本文对二者有机融合产生的科技金融进行研究,并结合山东省的实践阐释科技金融发展所需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对科技金融本质的探讨

卡箩塔・佩蕾丝于2002年发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增长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对于科技金融,赵昌文等(2009)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学者提出科技金融的完整定义: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因此,科技金融首先应该是一个金融领域的概念,可以看作是产业金融的范畴;其次,科技金融是系统性、创新性的政策安排,它与传统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相比都具有独特属性;再次,科技金融的服务对象并非只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它也包括对传统产业、成熟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研发的支持。

笔者认为,对科技金融的本质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认识:(1)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个创新既包含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包含金融的创新。(2)科技金融是科学技术资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技术方可以用股权、债权以及其他一些方式筹措转化所需资金,也就是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3)科技金融是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同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的配置获取高回报的过程。(4)科技金融是制度化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持,以专利保护制度、市场竞争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安排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5)科技金融具国际化特点。科技金融无国界。虽然各国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全相同,但科技与金融结合,以及金融产品开发与使用拥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对任何国家科技金融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都可吸收、借鉴和遵循。(6)科技金融是整个社会投入性活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需要建立包括政府资金、信贷资金以及社会各类资金共同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和机制,其创新发展投入的社会化明显。

三、山东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完善信贷政策、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实施信贷政策效果导向评估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金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省科技贷款总额约为977亿元,各金融机构对高新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机构、其他企业和项目的授信分别为265亿元、754亿元、18亿元、18亿元和350亿元,中小企业科技贷款、重大科技项目贷款、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贷款等增长较快。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效支持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快速提升。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3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36项。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到519.6亿元,居全国第4位。《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主要表现在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医药和农业科技稳步发展、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顺利实施等方面。山东省在金融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强化窗口指导力度

山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旨在要求各金融机构顺应科技与金融合作发展的新趋势,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研究和探索支持自主创新的有效措施,并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环节的信贷支持。作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对象,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海”战略的实施,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群、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投入极大地支持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重点从构建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营式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八个方面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二)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山东省加大了对各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在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促成多家科技型企业与银行达成信贷支持协议。同时,充分运用科学化、网络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银政企对接合作效率,组织了“山东省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推广现场会”,并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广建设银企网络对接平台。目前,地市网络对接平台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实现了由现场集中推介向现场推介与网上推介并行的转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坚持开展以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主的银政企三方推介、洽谈和促进活动,有效地畅通了信贷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了政银企互利多赢。2002年以来,曾先后联合山东省和各市政府累计推介项目2.6万个,达成贷款合同金额超过万亿元,实际资金到位率超过90%,有效支持了重点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等项目。

(三)完善科技金融合作长效机制

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情况作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该项指标的考核比重,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推动和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此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会同省财政厅、科技厅研究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奖励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一年期以上的新兴战略性科技项目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以上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有效地提升了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依托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a级信用企业培植规划,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植力度,逐步提升科技型企业信用等级,提高科技型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各地高新区组织开展创建“信用园区”活动,实行“信用捆绑”增信增级办法,开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绿色通道”,全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通式”服务。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大力推动各市政府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推行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制度;突出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向各市政府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议函,向省政府进行科技金融结合专题汇报,采取科技、银行、高新区、技术高端企业等单位合作协调联席会议等方式,营造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引导金融机构细化措施

围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强化支持措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表现为:一是建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支持科技创新意见。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加大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加强了产、学、研三者的结合,促进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的协议书”,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项目的通知》、《关于申报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的通知》。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将有授信关系的大部分“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纳入总行级重点客户,在授信政策和条件上都给予重点倾斜。恒丰银行在《2010年法人客户授信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信贷资金要重点投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和产业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信用产品,如仓单质押短期信用、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多、缺乏固定资产的特点,探索开办了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三是推进专营式和特色化的科技金融合作。例如,威海市商业银行在科技产业密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青岛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了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特色支行”。同时,各金融机构也积极打造特色化的服务模式,例如,齐鲁银行加大了在济南高新区的网点建设力度,自2008年以来,该行相继有两家支行迁往高新区,辐射高新区的支行达到了5家。

四、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

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相配套的金融机构、服务、工具等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从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来看,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金融结合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担保公司、信用评级等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多方配合,目前尚未形成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优势,在法律制度环境、信用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与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科技企业可抵押实物资产不足,市场不确定性较大,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或股票、债券等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还需完善。创投资金主要投入于企业成熟期,缺少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需要政府在投融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与再担保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又如,科技创新企业特性与银行风险结构不相匹配。客观上,科技创新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现金流不稳定等特点,一般强调成果的先进性,忽略成果的生产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缺乏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市场意识与成果生命周期意识。近年来,针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山东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科技金融战略合作不断深入,并开始取得成效,随着一些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政策陆续颁布实施,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也逐步完善。从山东省的实践来看,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创新的支撑。

(一)创新科技金融的政策安排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金融也经历了从行政化到市场化、从单线条到多方面发展的转变。从实践来看,发展科技金融必须坚持“五化”政策导向:一是实施专业化。设立专业机构、开发专属产品、引入专有技术、制定专项考核,形成发展科技金融的专门机制。二是鼓励差异化。支持发展不同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商业模式的各类金融机构,发挥比较优势,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联动。三是提倡集约化。在科技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典型示范,广泛带动。四是坚持市场化。政府引导与投入,信贷资金的支持,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市场原则,使科技企业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五是强调协同化。搭建中介服务、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三个平台”,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培训辅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三项机制”。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发展和创新则会推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关系。目前,深化这种关系,需要推动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首先,科技投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近年来,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科技企业的行政依赖性仍然较强,而参与市场的主动性不够。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出发,对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特别是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应强化其市场融资能力。例如,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国外上市;积极争取全国性的、统一监管下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的支持,鼓励并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合作,利用好各类债券市场和多种债券融资工具。

(三)探索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增强金融创新的动力

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成长期长、风险高等问题,需要金融体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提供相应金融服务,而这就需要借助于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对经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科技专项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等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政策性银行应根据各自的业务实际,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票据融资等业务,支持有条件的银行和部级高新区(市)合作设立重点支持科技类中小企业的专营科技金融服务部门或分支机构,在满足行业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抵押方式、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和增值金融服务等措施,提供专营化、特色化服务,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化。如在引进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方面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对于成长中的科技企业可以开发多种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

同时,通过营造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

五、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除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之外,还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信贷模式与产品

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需求,建立专业的组织架构,引进专业的管理制度,实行专门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业务协同政策,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实施专业的激励考核,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制度激励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速资源整合和资金配置,开发出适用于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信贷品种。推动和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区域性银行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研究高收益债券等更加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券产品,推进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探索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全新途径。

(二)推动科技金融相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引进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发展融资担保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平台,探索建设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科技担保公司。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抵质押登记系统,为科技企业抵质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转让、结算、融资等提供标准、规范、有效的基础服务,保护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的积极性。推动人民银行融资租赁登记系统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三)加强部门间科技金融结合协调联动

科技金融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金融机构、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构建科技型企业项目库,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平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信息、科技政策以及科技型融资产品等科技金融信息,形成科技金融资源共享。金融机构在组织开展科技金融银企现场对接活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银企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定期、更新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相关信息,为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的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四)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财政、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技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适当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比例,同时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情况的效果评估,定期调度、定期评估、定期。建立科技金融募集协调机制,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在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时总结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大对科技金融结合相关政策和典型案例的宣讲力度。同时,完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保障,加强维护金融稳定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监管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发展中,实现确保国家金融资金安全和推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德钢,王鸾凤.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n].人民日报,2011-3-30.

[2]房汉延.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科技产业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背景高峰论坛.

[3]黄慧敏,付剑茹.利用风险投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与经济,2008,(3).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2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具备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既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贷款稳步增长;信贷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积极拓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和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特点不断丰富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积极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量不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然要求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但是,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的绝对量虽然逐步增加,相对量仍然不足,农业科研政府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4]。我国农业投资强度远低于该投入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可支配的资金不多,民生工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压力又比较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就显得力不从心,资金到位相对较低。

2.2财政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补贴很少,降低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在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仅规模大,而且占用时间长,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创新失败,就无法偿还资金。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安全性的特点使得其不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项目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具体实施。而我国财政资金对于金融机构的这种活动的补贴很少,不能很好地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不高。

2.3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2.3.1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品种少。目前,虽然部分金融机构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了信贷扶持的重点,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比较长、风险比较高、收益不确定,往往很难得到充足金融资本的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或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提供贷款,而且所提供的贷款品种单一化。同时,这些贷款还需要提供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的抵押物[5],使得许多承贷主体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贷款很难获得金融机构支持。2.3.2金融产品的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大约7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现有的金融产品多是短期小额的流动资金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的长期贷款,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再加上银行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条件严格,许多承贷主体满足不了银行的条件,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

2.4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逐步增加。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贷款门槛相对比较高,商业性金融贷款条件严格,而且发放贷款时有着明显的倾向,倾向于农业龙头企业,证券市场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创业板和中小板主要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企业,国内上市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而且这些上市企业缺乏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品种还不丰富,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主体单一[6],这些都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2.5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削弱了投资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需要有良好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来防范和化解。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无法分散风险。一是能够转移分散风险的保险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窄,险种少,同时由于存在补偿范围认定难、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创新保险存在更高的风险、更大的不确定性,开展业务也更艰难,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只能自己买单[7]。二是担保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担保能够起到放大资金的作用,但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过大,资金规模过小,财政支持不到位,都使得担保体系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担保的要求。

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建议

3.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财政的鼎力支持。因此,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但是,增加财政投入并不是把资金投入所有农业科技创新环节和领域,财政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央财政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资金配套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改变地方财政由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例如,可以通过无偿资助、财政贴息、创业投资引导、以奖代补、经营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8],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此外,通过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不同的扶持,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作方式。一方面财政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财政通过对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给予税收优惠、补偿其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所造成损失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从而使财政资金更大范围的发挥作用。

3.2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优化农业科技贷款的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同时,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是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把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创新对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特征的产品品种。例如,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比较长的特点,设计出与农业科技创新在时间上相匹配的贷款品种;针对农业科技企业一般抵押物比较少的特点,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扩大抵押物或质押物的范围,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押或质押进行贷款的信贷产品;对一些信用等级较高、有还贷能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信用贷款。二是适当放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限制,如对贷款对象资产规模的要求、抵押物的要求等等。三是探索实践多种贷款模式,如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贷款,可以联合几家银行通过银团贷款提供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用企业联保贷款、企业互保贷款等方式;针对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探索开发“银行+保险+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贷款模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增信融资。在不断开发新的贷款模式、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意对这些模式和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金融资本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

3.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一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政策性金融应该主要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农业科技发展等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财务风险高,商业性金融一般不愿意介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要扩大所支持的项目范围,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满足承贷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商业性金融要适当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允许贷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不断创新信贷品种,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等承贷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商业资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四是支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且对已上市农业科技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五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

3.4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引导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1-0077-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1.21

2010年,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007亿元,显著高于GDp水平接近的天津(5101亿元)和广州(5670亿元)。2010年末,共有139人入选省“双创人才计划”,30人入选“国家”,苏州纳入国家、省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数量居国内地级城市前列。2011年《福布斯》中文版揭晓了“2011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苏州位列第二。但苏州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由于高科技研发具有公共产品、外部性及不确定性等特性,使得高科技创新市场出现在最优研发数量上投资失灵[1]。因此,单凭市场力量是无法提供最优水平下的科技创新。政府需要积极介入科技创新的过程[2]。但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企业自身力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科技创新的要求,必须通过各种金融渠道大力筹措。在全球孕育新一轮创新竞争高潮、苏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是苏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与科技金融政策实施现状

(一)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和结构分析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是以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经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市场开发四个阶段(见图1)。在这四个阶段中,企业也经历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是一个风险不断释放的过程[3]。就风险程度来说,科技创新投入的阶段离市场越近,风险越小;离市场越远,风险越大。就投资的潜在收益来说,越是靠近市场,竞争越激烈,潜在收益越小。离市场越远,竞争越不激烈,潜在收益越大。归结起来,科技创新全过程各个阶段的创新投入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都是由高到低的序列,因而需要不同的“风险―收益”相匹配的金融资源配置。对于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而言,它们往往拥有稳定的现金流,投资新的项目时,可以比较多的依靠内部资金融资。对于处于种子、初创、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而言,由于处于企业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缺少足够的内部资金支持,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

(二)苏州科技金融政策实施现状

苏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支持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采用创新成果进行科技创业阶段。这个阶段或者是以新成果创新企业,或者是企业转向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根据《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①,科技型企业是指企业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有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等可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苏州市区域内注册的居民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符合中小企业国家标准的科技型企业,具体包括: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企业,姑苏领军人才、省高层次人才所创办的企业等。苏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②以及一系列创新载体③。

1.在江苏率先设立了5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准备金④。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进行风险补偿,以推动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苏州工业园区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贷平台。科技银行已推出面向政府支持名单企业的“科贷通”、“税融通”、“创业通”、“投贷通”等11个业务产品,这些创新金融产品实现了政府、银行、投资基金、担保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合作创新科技金融结合的商业模式。财政资金由过去“点对点”的无偿拨款使用转变为“面对面”的循环滚动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不断增强。

2.积极利用信托融资、票据融资等手段为高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如国发担保公司与建设银行苏州分行、国发创投及中国外贸信托等机构合作推出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集合信托产品,产品募集资金所投向的五家企业分别属于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电网及先进装备制造等国家鼓励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科技部、中国农业银行和苏州市政府合作推出“科技部―苏高新中小科技型企业集合票据”,通过集合发行引入信用增进和代偿机制等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科技型企业单个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规模较小、信用级别低、融资担保难等缺陷。

3.在江苏率先设立科技小贷公司,并且成立再担保基金和推动科技保险的发展。苏州创投集团联合工业园区多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了江苏首家科技小贷公司,以“债权+股权”的模式开展业务,综合传统信贷和创业投资的互补优势,注重贷款产品结构和定价的灵活性。苏州市政府设立了2亿元的再担保基金,引入“担保+投资”的新模式。苏州高新区成为我国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园区,已经试点的科技保险险种有: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财产保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环境污染保险、专利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项目投资损失保险等。

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在苏州设立股权投资企业。全市备案的创投企业数、注册资本和管理资金均在江苏处于领先地位。科技创投除投资初创型企业外,还投资创业园,并在探索“天使投资+科技金融+专业孵化”的运作机制。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项用于引导创投企业投资于符合工业园区产业政策的中早期创业企业,引导和鼓励股权投资机构按照市场法则经营好各类投资的同时,按照政府要求投资扶持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

5.财政的积极扶持和奖励政策。财政对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实施奖励政策。财政对科技贷款进行贴息,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补贴。财政对科技保险费实施贴补等等。

二、科技型企业的科技金融政策效应分析

从苏州市目前的科技金融政策实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何种科技金融支持,政府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政策效应评价

科技金融的不同方式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同效应。由于科技型企业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经营发展特征,其科技金融政策支持的效应也将有较大差异。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主要采用Likert5分量表的方式,受调查的企业对于各要素按重要程度进行评分,从低到高标志为从1分至5分。分数越大表示重要程度越高,受调查企业的自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对开拓市场、企业自主研发和企业增强技术创新投入起着重要作用,其重要程度(分数越大,重要程度越高)的平均值分别为4.7、4.5和4.4。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作用平均值为3.8,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平均值为3.7,对企业购买关键技术设备的作用平均值为3.8,对企业技术成熟化与商品化的作用平均值为3.9,对企业创业初期度过“死亡谷”的作用平均值为3.9,对企业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品牌效应的作用平均值为3.9,对企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作用平均值为3.86,对企业改进管理水平的作用平均值为3.5,对企业工艺和技术改造的作用平均值为3.5,对企业家精神及企业经营管理团队能力提高的作用平均值为3.8。

研究发现,虽然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对企业自主研发和企业增强技术创新投入有较重要的作用,但科技型企业还存在降低资金成本、吸引人才、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而政府科技金融政策在这些方面的导向较少。

(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政策效应

本文主要设计财务指标和相关成长指标来表述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效应,其中财务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营运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净利率)、发展能力指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成长能力指标主要选择新增就业人数、发明专利数两个定量指标。为了使结果更加直观,本文将各种能力在计算得出的数值基础上按照对企业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进行赋值,分别为:1―差、2―中、3―好,综合能力为其各子指标数值的加总。

科技型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科技金融政策效应评价如表2所示。由表2可看出:在种子期,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提高了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能力。在初创期,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提高了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成长能力的提高上。在成长期,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提高了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成长能力上。在成熟期,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提高了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偿债能力上,而对其他方面效应的提升不太显著。总的来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受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后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此外,对于表2各项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种子期企业的综合能力数值均大于其他三个周期,科技金融政策支持能够帮助种子期企业迅速、大幅提高综合能力。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政策效应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种子期的科技金融政策效应最大。

三、提升苏州科技金融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设定的制度安排要兼顾两方面目标:一方面能够使更多的科技项目得到金融支持科技金融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降低其风险,不影响资金的流动性[4]。

(一)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

1.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一方面,充分考虑到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科技金融政策支持效应的差异性,进一步完善种子期科技金融政策支持方式。另一方面,发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安排,尤其要重视政府的引导性投入,使得有限的财政经济资金发挥杠杆效应,撬动外部资金进入企业,并且发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安排,尤其要重视政府的引导性投入。

2.政府可直接购买科技金融产品,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还可以根据科技金融产品的投向等因素,有选择地直接购买科技金融产品,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另外,科技金融产品的交易情况和价格变动能够反映科技型企业的情况,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科技金融产品判断科技型企业的前景,向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或者社会效益好但急需资金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科技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3.苏州在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时,应当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进行科技金融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吸引科技金融创新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苏州科技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还可以与国外科技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派出人员前往国外合作机构学习、工作,接受先进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理念。

4.建立和完善科技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财税部门、国资监管机构的科技金融协调机制,重点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目标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种子期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1.科技金融政策需要增加种子期项目支持的力度。种子期的科技型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销售收入少,面临着资金困境,此时尽管科技金融支持数额不多,但可能极大的改变种子期科技型企业的命运。科技金融支持能够有效的缓解种子期企业应对新技术转化的风险、新产品的市场风险以及企业的管理风险。政府除了可以直接对种子期企业进行金融扶持外,还可以通过对支持初创型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担保、税收优惠等,通过科技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种子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倾斜,同时也通过金融机构的风险判断机制进一步选择真正有前景、有实力的企业发展。

2.要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政策评审体系。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人”的因素举足轻重,科技型企业领导人所具备的社会资源和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团队掌握了优质的社会资源,那么它的成功概率将远大于普通的科技型企业。此外,一个拥有比较成熟的管理团队,采用规范化组织管控模式的企业也更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因此,科技金融政策需要将“人”和团队等要素纳入科技型企业的评审体系,从社会资源、管理能力、领导人素质等多个纬度进行衡量,以全面、系统地判定科技型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支持效应。

(三)完善现有科技金融合作模式

科技金融机构积极实施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实现自身功能创新。科技金融机构是科技金融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技金融创新的主体,对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根据金融发展的“功能观”,科技金融机构应当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理念,积极通过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实现自身功能创新,满足市场对科技金融产品的需求。

1.科技金融机构应当在现行监管框架内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产品交易创新,利用交易创新提高科技金融创新产品的流动性,降低并分散其风险,实现科技金融产品的有效资产组合管理。科技金融机构是科技金融交易的最主要中介,在维持科技金融交易的活跃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探索新途径,构建科技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提高科技债券、科技企业股权的流动性。

2.在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实施过程中,可以吸收更多金融界、产业界的专家参与创新基金的工作,发挥基金资助和金融信贷的协同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贯彻和细化“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政府与金融机构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根据发展实际做好重点培育企业的推荐、诊断及其成长路线图编制等工作,整合科技资源,把握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根据其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在技术、资金、服务、孵化、政策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加强多种投融资方式的协同配套实施。

3.科技企业积极转变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主动接收科技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的介入,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科技企业经营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科技金融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是科技金融的风险源。由于科技企业的技术具有前沿性特点,科技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比一般企业要高得多。科技型企业需要探索新的治理结构,主动吸纳科技金融机构以及创业投资机构的代表作为本企业的外部董事,或者以其他身份参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过程,尽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也要积极改善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改善企业绩效,降低科技金融风险。

四、关于科技金融以及科技金融政策的后续思考

(一)提高政府科技金融政策效率

从实践来看,政府直接干预科技创新领域的效果不佳。科技金融政策也更多的强调政府的导向作用。从目前苏州科技金融发展现状而言,国有的创投、担保等越来越多。在这些领域,国有企业的“人”缺位等问题同样存在。这些有可能会造成科技金融效率的低下。一旦苏州经济进入转型时期,一些问题可能会暴露。

(二)正视科技金融中的风险

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是以其自身资金能够顺利收回并且循环使用。因此,政府在实施科技金融政策时,需要考虑财务可持续原则。科技金融政策中的风险担保机制需要顾及政府担保的限度。在鼓励对科技创新进行金融支持的同时,同样需要对科技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估。文贷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轻资产的贷款项目仍需要持续关注其风险。

(三)创新科技金融的投融资模式

美国硅谷银行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债权加股权”的模式也为国内所关注。债权融资期望的回报低,因此愿意承担的风险也低。股权融资期待的回报高,因此愿意承担的风险也高。而国内“投联贷”等“债权加股权”的模式中,科技支行承担了较高的风险却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股权类基金承担了较低的风险但获得了较高的回报,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此,对于苏州申请全国科技金融示范区而言,应争取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创新试点。科技支行可以进行混业试点,对科技企业同时介入债权和股权。

参考文献:

[1]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3).

[2]薛澜,俞乔.科技金融:理论的创新与现实的呼唤――评赵昌文等著《科技金融》一书[J].经济研究,2010(7).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4

关键词:创新链;科技金融;结合路径

技术创新链是指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通过不断完善改进实现产业化的过程。由其定义可知,技术创新链被两大因素影响,即科技水平和产业支持。当前我国各行业都对技术创新链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金融行业创新链的关注方向偏重于金融行业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却对创新理论对金融行业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二者结合发展的研究。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对科技金融结合路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期能够改善这种状况。

一、创新链理论概述

1.创新链理论的提出及研究成果

创新链理论的提出有近20年的历史,指科技成果经过改进完善最终被应用于产业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链还涉及企业内部的联系结构以及企业外部的组织结构的创新节点。创新链中的各个关系结构之间都存在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就是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功能联系。

2.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研究

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通过风险融资的方式能够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大的资金支持,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融资工作要更加注重民间资金借贷等非银行资本。国内很多学者也研究了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认为资本在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与金融融合的产物,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建模分析,强调了科技金融一体式发展的理念。虽然国内外已经对科技金融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始终是如何更好地让金融支撑起企业的创新发展而忽视了金融行业本身与科技创新结合发展的研究。所以要针对科技金融结合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地指导金融行业的创新改革。

二、金融与技术创新结合的不同路径及作用分析

1.科技金融初级结合路径

科技金融的初级结合方式是财政加金融中介的结合。金融资本与金融中介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商品化。首先,财政可以大幅削减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利润和风险预期,这样可以使实际应用到科技创新的资金更为充足。其次,财政可以对创新投资实行贴息免息等优惠政策,以此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并且这种投资政策可以刺激更多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创新进行投资。最后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把银行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使银行在贷款时免去后顾之忧。由此可见,初级结合方式能够充分利用银行资本来进行企业的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的初级结合路线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对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本身存在着固有风险,对着这种固有风险初级结合方式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只能将风险进行分担。原因有二,首先,政府对行业市场以及行业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无法消除技术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其次,这种结合方式缺少对创新主体的监督。

2.科技金融中端结合路径

中端结合路径指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结合。相对于初端结合方式,这种风险投资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因为这种方式能够更高程度的参与到技术单位的运营当中,使企业的运转信息可以实时的与投资方互通。如果风险投资与技术挂钩的话,风险投资资金就变成了技术资金。技术资金相对于风险投资资金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投资集群的全面发展,这可以对整个产业链甚至产业链周边的环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科技金融结合路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技术资金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但是对于产业链后期的产品销售的促进却很微弱;还有,技术资金比传统的投资资金流通更频繁且流通速度更快,这就导致了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稳定。所以,技术资金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它只能作为产业链发展的一个促进因子,而不能主导技术创新的发展。

3.科技金融高端结合路径

科技金融结合的高端路径是大型科技企业与金融中介的结合方式。当科技产业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需要的创新资金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纯粹依靠金融行业的投资支持已经无法满足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走科技金融高端结合路径。简单地说就是科技创新产业开始组建自己的金融机构。相对于前两种结合路径,这种结合方式能够使金融与科技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对彼此的经营进展状况都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主体的不断前进,及时发现科技创新中的经济价值。

同样的,这种结合路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这种高端结合方式发展目前还未成熟,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在我国实行这种方式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

三、对我国科技金融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是提高财政直补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杠杆效应,将资金作为担保资金注入政策性担保机构或者补贴给民营担保机构使有限的资金服务于更多企业。二是开发多元化的财政引导基金。如使用信用担保基金帮助中小科技企业获得贷款,用风险补偿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帮助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用企业成长基金帮助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科技企业获得发展,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帮助科技产业发展壮大。

总结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要想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创新链理论给产业升级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伟,刘波.基于技术创新链理论的科技金融结合路径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01:153-158.

[2]马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5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江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10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1%,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跃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连续第二年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近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到33%。与此同时,江苏金融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科技金融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4.2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4%;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55家,累计首发和再融资超过2600亿元。2010年全省还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1190亿元,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达到17%。2010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比“十五”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省财政厅等部门出台了《江苏省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鼓励引导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项目贷款。省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创业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全省创业投资事业蓬勃发展。至2010年末,全省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到2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400亿元,创投基金和创投企业数量、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去年底,由苏州创业投资集团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的首支部级大型人民币母基金正式成立,基金总规模达600亿元,居全国第一。去年,我省还相继推出了“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科技信贷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目前各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下一步加快发展积累了经验。

努力把握科技金融发展规律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支持传统产业以及一般生产经营活动不同,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和要求。这些规律和要求,很多尚不为我们所把握,必须通过不懈探索和努力,才能加深认识,有效地加以运用。

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为其整体经营战略服务。大中型企业一般拥有比较成熟的产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较强的研发能力,并与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大中型企业大多符合银行授信条件,能够对生产经营、科技研发、新产品投产等资金需求作统筹安排。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通过间接融资方式,也就是贷款方式给予支持。

小微企业的科技研发,往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创业基础。融资难是一般小微企业面临的普遍矛盾,对于科技研发型小微企业来说,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因为处于孵化期、初创期的科技研发型小微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对资金需求较多,短期内产出较少甚至没有产出,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还银行本息,同时又缺乏充分的资产为融资提供有效担保。这些特点决定了科技研发型小微企业一般不符合银行授信条件,难以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支持。因此,对于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应主要通过股权融资方式;也就是创业投资方式给予支持。

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企业,则可以采用贷款和投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譬如,大中型企业进行重大项目研发,需要投入的研发资金较多,企业当前的资产抵押和现金流难以完全覆盖间接融资的要求,这样可以在给予贷款支持的同时,辅以股权融资支持。又如,当小微企业的科技研发取得了初步成果,进入初试、中试阶段,已有部分产品销售和一定现金回流,这样可以在前期股权融资的基础上,再给予后续贷款支持,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新产品投产步伐。创新发展科技金融服务载体和平台

积极开展科技信贷支行试点。有条件的商业银行都要试点成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重点为科技创新服务。试点阶段,每个省辖市选择1到2个部级或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设立科技信贷支行。在科技信贷支行,各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专业化科技信贷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科技领域的信贷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服务人员;建立健全科技信贷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允许适当放宽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增加呆坏账核销指标;开展贷款与投资相结合的试点,赋予科技信贷支行一定的创业投资经营权,把科技信贷支行打造成服务科技创新的专营机构。

着力推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各地金融办和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尽快实现在每个部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区)内试点设立1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目标。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覆盖范围。鼓励和支持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用好“可贷可投”政策,积极探索贷款和投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并充分发挥“小额、便捷、灵活、优惠”的特点,有效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公司。各地发改委、金融办、科技管理和财税等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扶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私募股权基金规范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集聚区。

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科技创新企业的相关信息和资金需求,为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社会资本提供投资机会;建立非上市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交易机制,拓宽创业投资者退出通道。探索建立做市商制度,活跃融资服务平台交易,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

努力办好无锡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经省政府同意,无锡市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等部级金融机构,以及困信集团、江苏银行、华泰证券、紫金保险、再担保公司等省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共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各有关方面要密切合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金融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建立健全科技金融运行和服务机制

改进科技信贷管理。各政策性银行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领作用,加强与科技创新企业的有效合作,积极争取将更多的自主创新、产学研、科技园区建设等项目列入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各商业银行应把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规模专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探索商标专用权、知识产权、企业股权等适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贷款抵质押方式,确保全省科技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幅。

强力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各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切实做好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和辅导工作,使科技创新企业充分认识到,上市不仅解决融资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机制转换,激发创新活力。要改进政府部门的相关服务,降低企业上市成本,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到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

积极开展科技保险和担保试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科技保险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参保投保。加大科技保险产品开发力度,制定和推出更多符合科技创新企业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保险方案。加强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各级财政投资入股或补贴的担保公司要在担保总额中安排一定比例为科技贷款提供担保,省再担保公司要优先把具有科技创新特点的中小企业纳入全省担保和再担保体系,给予重点支持。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6

[关键词]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4-0084-05

一、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核心竞争力并没有相应的提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焦点问题。纵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金融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得到发展。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科技金融概念,近年来随着对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认识的加深,中央与地方出台了大量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和文件,科技金融创新实践日趋活跃,2011年2月,我国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高新区等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并于2011年10月20日确定了中关村等16个地区为首批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试点地区。经过近些年的大力推进,全国科技金融进展如何,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存在多大的差异,有什么样的经验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研究。王松奇[1]研究认为,我国过去资本与科技融合方式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处于一种低效率的运行状态,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基本框架;王海[2]分析了1991—1999年我国科技金融的结合效益,发现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益总体在上升,但上升幅度不高;廖添土[3]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需要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发展的融资渠道;房汉廷[4]指出科技金融首先是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其业务特性兼具政策性和市场性,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导、引导及督导;曹颢、尤建新等[5]构建并计算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并据此分析了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差距,得出我国科技金融产出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的结论;王霞[6]从科技金融的视角,提出了甘肃省科技发展中的金融政策建议;陈冠英[7]从生命周期角度对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进行研究,认为我国适合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综上所述,科技金融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我国科技金融区域发展状况的研究更少。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科技金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

(一)科技金融发展指数选取标准

科技金融涉及的范围较多,衡量标准比较宽泛,因此在其指数选取时应确定一定标准和原则。首先,指数应该反映科技金融的含义。科技金融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能只单纯衡量科技和金融的各自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其概念进行界定,充分反映科技金融的本质。其次,选取的指数具有可度量性。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数来客观量化科技金融,避免主观判断造成的影响。最后,指数具有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数应该具有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会因为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规模、发展程度不同而不一致,并且应选择相对量指数。

(二)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定义

依据科技金融发展指数选取原则,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应该包括科技金融经费指数、资源指数及产出指数,如图1所示。

这三个分指数又分别用二级分指数来衡量(见表1)。科技金融经费指数指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从经费筹集方式来分,包括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力度、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三个方面。科技金融资源指数指除了经费外的科技活动投入情况,包括科技活动机构资源和科技活动人员资源两个方面。科技金融产出指数用来衡量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包括数量、申请的专利数量、技术成交额三个方面。

主要指数解释如下:1.财政科技投入指各地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2.地区企业数是指限额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3.企业科技投入指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的自有资金,4.财政支出指各地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总支出,5.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指各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6.地区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所有单位和人员的生产活动成果,7.研发机构数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所有企业、研究所、大专院校的总量,8.研发人员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9.地区总人口指各地区常住人口数量,10.论文数指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11.国内专利授权数指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人独自拥有发明创造的权利数量,12.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指针对技术产品出售、转让的交易额,13.科技经费支出总额是指进行科技活动时的各种支出额。

(三)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本研究中各种指数的数据来自于2001—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以确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可比性。

由于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包括三个分指数,因此首先分别计算各个地区的三个分指数。分指数由二级分指数构成,为了方便理解和指数的直观性,采用如下计算方法:

二级分指数=

其中,为某年第i个地区的指数值,为某年最小指数值,为某年最大值。如公式所示,二级分指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二级分指数值一般在0~100之间。指数为0表示该地区该指数最差,指数为100表示该地区该指数最好。

然后计算分指数,每个分指数由二级分指数构成,由于二级分指数的重要程度无法具体衡量,因此为了排除主观因素影响,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二级分指数以及科技金融发展指数。

三、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计算结果

本文计算了中国2001—201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了香港、澳门、台湾)的发展指数,由于地区发展模式同其他地区不一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因此不在计算当中,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各地科技金融发展并不均衡,且不同阶段科技金融的发展也存在差异。2001—2006年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较快,2006—2010年科技金融发展缓慢,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趋于下降。

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按照地区来确定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类别,对我国各地区历年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进行样本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当设定距离为6时,全国可以分为5大类:

第一类,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综合经济和创新能力强,社会环境优良,科技金融资源丰富,经费充足,居全国的龙头地位。中关村作为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和我国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总是先行先试,北京的科技金融发展排在第一类与现实相吻合。

第二类,陕西。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桥梁”。该省主要以重工业为主,科技基础雄厚,科研院所很多,科研人才聚集,经济突飞猛进,尤其是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进步。

第三类,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地、科技创新方面的排头兵,科技金融基础设施雄厚,经费充裕,居全国领军地位。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等多层次金融市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科技金融经费较为充裕,科技金融产出不断增加,处于全国的前列。

第四类,天津、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甘肃、湖南、吉林、湖北、新疆、山西、山东、安徽、云南、黑龙江、青海、河南、贵州、辽宁。这些地区或者经济发展良好,或者科技基础雄厚、依托当地资源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并且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性战略的实施,发展潜力巨大,科技金融试点机构分布较广,经过努力可以上升到第三类地区。

第五类,河北、江西、内蒙古、海南、广西、宁夏。这些地区大部分属于内陆省份和自治区,综合经济和创新能力一般,科技金融资源、科技金融产出、科技金融经费等各项指数较弱。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而且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科技基础。

五、我国科技金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差距较大

从2001—2010年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看,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差距较大(见表3),尤其2001—2006年差距不断扩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普遍高于西部落后地区,形成比较明显的东西部差距。虽然随着近几年各地区对科技金融的重视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科技金融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2010年的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仍然大于2002。

(二)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

从科技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财政资金应该主要起引导作用,目的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但我国现在科技金融发展还不成熟,各地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科技经费来源中,金融投入占比平均为5.91%,财政投入占比平均为24.9%,财政投入占比远高于金融占比,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这就需要对科技金融的发展进行再培育。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并计算了我国各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技金融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科技基础。针对我国区域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发展科技金融首先需要增强科技实力。我国目前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如何加大金融投入和进行金融创新,但本研究表明科技金融的发展中科技力量雄厚与否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各地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强调如何增强本地的科技实力。

2.明确界定财政科技投入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财政科技支出是政府支持自主创新最直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尤其在科技金融发展初级阶段,是使从事自主创新的主体获得国家资助和优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市场培育。但是,财政投入不能替代市场,其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大包大揽,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其投入边界。

[参考文献]

[1]王松奇,李扬,王国刚.中国创业投资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10-13.

[2]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16(2):67-72.

[3]廖添土.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J].金融电子化,2007(5):83-85.

[4]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5]曹颢,尤建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6):134-140.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7

关键词:榆林;科技金融;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71-04

一、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西部区域性的资源型城市之一,榆林市在科技金融发展上围绕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神府经济开发区建设,全力打造榆林的转型升级,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场的广泛认同,也为中国西部科技金融创新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科技金融发展取得了良好开局

1.金融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榆林市金融业增加值从2010年末的28.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7.8亿元,全市GDp、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榆林市生产总值自2011年的2292.26亿元至2014年3005.74亿元达到最高,2015年回落至2621.29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11年1844.51亿元,贷款余额1179.39亿元,增加至2015年存款余额2793.87亿元,贷款余额2032.89亿元,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下页图2可以看出,榆林市在西部相邻城市中排名前列(榆林市与鄂尔多斯市、延安市、石嘴山市、忻州市相比,全市生产总值排名第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排名第一,贷款余额排名第二)。榆林市金融业从自发分散发展阶段,进入到有规划成体系发展阶段。金融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已成为榆林市的重要产业。

2.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15年末,榆林市拥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27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12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村镇银行;证券期货分支机构共9家,其中证券公司营业部8家,期货交易营业部1家;保险公司共有34家,其中分公司4家,中心支公司有30家;典当行34家。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业态日益齐全,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机构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

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高。2015年末,榆林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93.87亿元,比年初增加175.63亿元,增长6.7%;各项贷款余额2032.89亿元,比年初增加97.18亿元,增长5%。全市有证券公司6家,期末证券开户总数71607户,2015年新开33465户,市场各类证券交易量649.39亿元。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4家,全年保费收入3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1%。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6.67亿元,下降4.2%;寿险收入19.95亿元,增长66.8%。各类保险公司累计赔付支出12.24亿元,增长7.3%,其中,财产赔付支出10.19亿元,下降0.6%;寿险赔付支出2.05亿元,增长76.72%。保险深度1.4%,保险密度989.73元/人。

4.科技金融l展初显成效。榆林市科技局与多家银行协商座谈,计划开展“科助贷”业务,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准备金池,用于补偿开展科技金融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科技局负责安排政策性担保资金,银行放大授信,以银行基准利率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同时配以吸收园区注资,定向担保助贷的合作模式,实现财政科技资金带动金融机构科技资金充分流入科技企业的效果。

此外,榆林市科技局为扩展科技与金融试点的辐射范围,强化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整体思路,根据榆林产业整体布局,以园区为示范带动点,认真组织实施“222”工程,即:支持榆林高新区和神府经济开发区两个部级园区建设,推动兰炭和金属镁两大支柱产业发展,2014―2015年内培育建立200家科技型企业。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任务,其中部分企业将择优进入榆林市科技型企业助贷池。

榆林市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已经走在全省的前列,坚持先行先试、快行多试的原则,围绕榆林主导产业发展,结合榆林民间资本基础雄厚、活跃度高的实际特点,积极探索、主动设计,协同推进,以培育科技型企业为抓手,打造多模式、多元化的榆林市科技金融结合新路径,进而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引领作用,为地方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科技金融迎来了难得机遇

党和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强调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对科技改革发展做出系统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发挥好科技创新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和“五位一体”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科技改革和创新的重大使命。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站在了实现更大发展的新起点上。

陕西高度重视榆林科技金融的改革发展。201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印发。2013年榆林市科技局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市委、市政府“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以及“两市两基地”建设的整体工作思路,启动了榆林市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创建工作。《榆林市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相关县区正在开展报批工作,其成效将在“十三五”期间陆续显现。

榆林金融业的现有基础为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十二五”期间,榆林市金融总量大幅提升;金融机构相对聚集,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创新产品增多,金融中介的融资功能和资金配置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金融交易成本下降,金融市场效率提高;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初步形成,监管合力不断提升,这些都为榆林科技金融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

(三)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1.实体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发展整体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世界经济整体仍未走出低谷,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的矛盾更为凸显;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产业结构升级相对滞后。国内经济增长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明显放缓。在新常态下,榆林市经济还将继续“探底”。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业的扩张速度可能随之放缓,科技金融领域也难逃此劫。

2.社会信用体系遭到重创,诚信榆林建设任重道远。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榆林民间借贷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风险不断积聚。在能源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相继跳水后,资金链断裂问题频现,波及的行业和区域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榆林传统的信用体系遭到重创,金融生态趋于恶化。受其影响的科技金融环境也岌岌可危。尽管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诚信榆林建设,修复金融生态,但这一修复过程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

3.金融业现有结构不合理,金融协同效应难以发挥。榆林市金融行业中银行业金融C构数目较多,种类较齐全,但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及数量均偏少,无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企业孵化中心等专业性金融机构,金融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榆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同时,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及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截至2015年,榆林市只有1家本土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科技企业更无从谈及,企业利用金融市场效能不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金融协同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4.科技金融企业及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领先技术能否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存在不确定性,使其发展前景不明朗,进而导致科技企业信贷投入不足,数量匮乏。榆林市金融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科技金融高端专业人才紧缺。金融人才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以及创新性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聚集和高端人才引进、培育。

二、推动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榆林市将每年投入科技金融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对其科技金融业务给予风险补偿和奖励。通过完善对科技金融的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机制,健全科技企业上市、债券发行的奖励补贴机制,完善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科技金融领域。比如,在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中,对成长期和壮大期的科技型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助;对部分未达银行要求的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应帮助其从金融机构获得政策性担保贷款,给予贷款贴息、担保费等。此外,通过参与发起和投资参股等方式,扩大政府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建立和发展科技创业投资企业及科技创业投资基金。

第二,优化科技金融信用环境。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可降低银行的评估成本,为向科技型企业增加贷款、降低利率提供良好环境。因此,有必要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增强风险识别能力。一是为科技型企业形成科技型企业金融数据库,搜集与科技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信息数据,实现信息的积累与整合。二是建立信用评估体系,探索建立风险内部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信用评估体系,较为准确地评估其信用风险。三是对财政科技投入资金实施拨改补、拨改保、拨改投等新型财政资助方式,引导银行金融机构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四是加强政府引导,培育一批信用良好的信用评估机构,有效集中全社会的信用资源,定期向社会公布科技企业的失信状况,以此增强银行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第三,培育榆林科技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首先,建议政府通过邀请专家、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科技型企业上市要求、操作流程等相关政策,增强科技型企业对上市的认识。其次,应建立不同等级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专项资金,引导、推进科技型企业上市。对于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机会;对于成长迅速、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应给予特别政策扶持;对拟上市科技型企业应纳入储备库,有计划地进行重点资助和辅导。最后,要鼓励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实施公开募股、兼并收购、股权回购等融资经营活动,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第四,出台积极的企业与人才激励政策。由于榆林市地处较为偏远的西北地区,科技金融企业和专业人才引进工作相对滞后。榆林市需要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为榆林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首先,榆林市可在榆林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保险学、金融学、科技发展等与科技金融结合相对接的相关课程,定向培养本土科技金融人才;其次,榆林市应遴选科技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其进行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委托培养,提高专业技能;再次,榆林市可采取引智合作、兼职招聘、人才租赁、智力咨询等柔性人才流动方式引进所需人才;最后,榆林市也可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加强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联系,促进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海军,张座铭.湖北省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构建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8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科技金融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金融概念,并从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主体、功能、结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构建其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拓展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开辟了农业科技金融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于实现科技创新战略、“四化”同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技金融农业理论框架逻辑起点

引言

农业科技金融是在科技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农业自身的特征,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限定在农业领域,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以及本质等重要概念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界定。本文首先依据历史的逻辑对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演进进行回顾,进而对农业科技金融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最后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是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拓展,对未来科技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研究逻辑上来看,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农业科技金融导入阶段、农业科技金融的铺垫阶段和农业科技金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阶段等。

农业科技金融导入阶段是指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阶段。在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初期,国家政策主要是推动科技和金融的融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在这一时期,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形式也开始起步,但金融资源的配置并没有体现市场的特点,更多的是将金融元素“有计划”的引入科技领域,以实现资金对科技的支持。

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铺垫阶段是指国家开始从政策层面重视农业科技与资金的结合,这其中又分为农业科技金融雏形期以及农业科技金融形式不断创新的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至2009年这一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风险投资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科技金融的其他形式更加的丰富,并且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形式日益成熟。

农业科技金融概念的提出源于2010年7月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举行。这次大赛开创了农业科技企业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新模式,创新了农业科技领域科技管理体制,延伸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也为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材料。

上述对农业科技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表明,农业科技金融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进的。

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

鉴于国内对科技金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相关的理论体系还很不成熟,本研究借鉴目前农业科技金融工作的实践,总结农业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经验并加以提炼,进而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这一过程遵循归纳式理论构建模式,属于理论构建研究。

本质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本文采用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认识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起点,从本质出发,可以把农业科技金融理论结构中各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且有利于农业科技金融各项工作更好地运行。

(二)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构建路径

本文借鉴了其他学科理论的构建过程,以本质为起点来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构成要素

农业科技金融理论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主体、功能、结构、目标和内容。

1.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农业科技金融可以理解为一个产业概念,即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就可称之为农业科技金融。具体而言,农业科技金融的完整概念应该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汇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有机结合,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该定义需要进一步说明:

政府和市场的结合。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较低的资本产出比和较高的风险等特性,使其很难吸引市场化的金融资本进入该领域,再加上我国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以财政性的资金为主。但是完全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在资源配置上又有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式上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大胆的创新。

农业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农业科技金融是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有需求,农业科技创新要求金融工具或是金融服务形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满足包括融资、分散风险、监管在内的各种需求。

农业科技金融是全社会投入性活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政府、银行、科技企业自身、担保机构、各种中介机构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进行资金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构架和机制。

2.农业科技金融的主体。一是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根据前面对农业科技金融定义的阐述,农业科技金融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融资需求、农业科技金融服务需求。其需求主体包括:农业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政府和农民等。其中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金融的主要需求方。

二是农业科技金融供给方。与农业科技金融需求相对应,农业科技金融供给包括:资金供给、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供给。供给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政府和个人等。其中,投资机构是农业科技金融最有潜力的供给主体,在提供资本的同时,还能提供人力资本、企业管理方法及社会资源等附加服务。

三是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和农业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桥梁。中介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中介机构;另一类是金融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中介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担保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

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指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功能性机构。包括:信用评级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各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

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和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及其活动构成了农业科技金融市场。

3.农业科技金融的功能。满足科技资源的融资需求。解决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农业科技金融的核心。农业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无足够的固定资产,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类的“软”资产很难变现和估价,导致传统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其融资。再加之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现阶段无论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探索科技银行、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还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是为了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为科技工作提供包括融资、担保、评价、监管在内的一系列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融资前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融资过程中的融资担保,融资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因此,农业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投融资体系,而是包括投融资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政策法律体系等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其作用是为了满足融资以及为融资提供相关的服务。

4.农业科技金融结构生物学视角剖析。和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似,农业科技金融也呈现出双螺旋结构。农业科技金融的双螺旋结构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农业科技金融的双螺旋结构中,农业科技和金融分别是两条主链,这两条主链也呈现反向平行的方式。农业科技金融实际上是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是从结合到高度融合的演进过程。当农业科技与金融达到高度融合,农业科技金融也就达到了稳定的结构。第二,科技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会有不同金融的工具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来配置金融资源。这就实现了农业科技与金融的“配对”。第三,碱基对不同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在农业科技金融当中,由于金融资源与农业科技活动结合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农业科技金融形式的多样性。第四,在农业科技金融当中充当“氢键”的是一系列的运行机制,包括: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信息共享、财政投入、金融支持、风险管理以及创业风险投资等一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五,Dna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不同环境会对基因的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农业科技金融也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即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5.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当农业科技金融双螺旋结构稳定后,就会实现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具体而言,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可以分为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

初级目标是帮助农业科技资源解决融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但是在科技创新的初级阶段对金融资本有着巨大的需求,而该需求是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难以提供的。农业科技金融能够用金融资本来孵化、支持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最终目标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四化”同步。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但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将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就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为农业科技注入大规模的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农业科技的资金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浪潮。

6.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内容剖析。农业科技金融的体系分为农业科技金融的投融资体系、农业科技金融的支撑服务体系、农业科技金融的政策法律体系三部分。

农业科技金融融资体系是为了满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按照金融制度的一系列规则,而建立的资金融通系统。农业科技金融融资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将金融资源进行聚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配置。在借鉴国内外融资体系建设,并结合目前我国融资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融资体系应呈现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和政府支持体系为辅的结构。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9

【关键词】科技金融高技术产业湖北省

一、引言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实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要素的投入,特别是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衍生出科技金融这一概念。在本文的定义中,科技金融是涵盖科学技术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配套金融资源以及政策支持服务,其本质上还是一种金融资源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科技金融目前发挥的效果如何,以及各个变量作用方式的分析在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当前研究主要关注于以下几方面:对科技金融这一概念进行理论定义(赵昌文,2009;房汉廷,2011;洪银兴,2011等),一般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内容范畴;科技金融指标变量的选取,包括产出指标(王海、叶元熙,2003),金融投入指标(吕江林,2012)等;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研究(林毅夫、李永军,2001;余泳泽,2011;R.Levine,1993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例如科技企业融资困难、对科技金融某一指标(例如政府投入)作用机制的研究、全国层面科技投入产出分析、科技金融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实证分析、高科技园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等。

上述文献对于了解科技金融含义以及对其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较少根据实际情况对省际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于作用机制、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经济理论的解释。目前我国完整的科技金融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其作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的贡献之一在于,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定义科技金融系统,不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作用机制分析,同时对于系统中各个具体变量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梳理,从而对整个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贡献之二,在于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省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科技金融实际运行情况,通过实证来验证在经济理论下对科技金融作用情况的预期,并且对实证结果做出了具体分析,而不拘泥于先前的研究成果。

二、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从总体来看,科技金融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资源,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作用可分为直接、间接两种:

第一,从直接作用来看,科技金融是作为一种资金来源,属于资本要素投入。鉴于高技术产业自身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二者存在高度契合,因此,科技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资金投入到具体企业中,不管是购买装备、建设厂房、研发试验等等都是推进产业发展,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高技术企业风险较大的特点,许多高技术企业同时还面临一定的融资困境。

第二,从间接作用来看,科技金融这个体系发挥的功能不局限于提供资金支持,本文将其归纳为“延伸效果”。例如,风险投资机构还可以进入决策层,通过市场化管理对经理人进行激励约束,或者经验丰富的风投机构能够直接参与企业运营管理,利用自身专业化优势监督指导投资决策,辅助企业创新成功;通过成立高技术产业引导基金带动民间资本对增加对初创型高技术企业的投资;专营的科技银行除了降低高技术企业融资成本和门槛之外,还开发出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在融资的同时加强了对高技术企业发展、管理质量的监督,间接促进企业成长。总之,间接作用的表现就在于,除拓宽基本的融资渠道之外,在提升服务企业的经营水平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针对上述归纳的直接、间接作用方式并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目的在于探究针对湖北省科技金融结合效果如何。鉴于科技金融系统中既有企业自由资金、政府配套专项投资,也融合了金融市场的资助,作用方式各有差异,同时交叉重叠的政策也会使最终作用效果复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科技金融系统中各变量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认为企业自有资金代表着研发最原始的投入,是科技金融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以及配套的融资方式可以总结出,企业自由资金投入明显的特征是高效,即不仅能够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而且效果显著,这通常与资金的稀缺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方式、重视程度等有关,因此在本文的体系构建中,特意搜集了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代表着企业内部自有资金的投入)这一指标,来进一步证实企业自由资金的作用效果。

对于政府财政经费对R&D投入而言,目前的研究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多数研究表明政府科研资助对企业研发有激励作用,但李左峰等(2012)学者通过细化政府补贴类型后总结出,政府R&D补贴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存在,既取决于企业技术商业化能力,也取决于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水平,还可能受到企业所有制、研发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最终结果要根据样本的情况实际分析。本文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下去,根据具体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分析再看实际效果。

对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效果(包括银行贷款、风险机构投资等),目前的研究结果相对一致。理论和实证层面都证实金融机构的支持对于企业融资进而研发、产业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后续的实证中,本文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验证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效果。

三、实证研究――以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为例

湖北省地处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过渡地带,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和全国交通枢纽,科教文化资源位于全国前列,同时承东启西肩负着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战略地位。因此,在发展模式上湖北省要力争从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质量的提升,并且要强化创新驱动的政策环境。湖北省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一大亮点是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后全国第二个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最新全国高新区排名,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列第三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二,显示出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在2009年国务院的批示文件中明确指出,东湖高新区可以参照中关村科技高新区的有关政策,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探索科技金融高效合理的作用机制不仅是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湖北省“十二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的发挥都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试图揭示其中的作用关系并找出当前科技金融所取得的成效,并湖北省为科技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提出相关的建议。

1、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文着重考虑科技金融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最终选取的样本周期为2003――2011年,以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政府财政投入、金融机构贷款数、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构成研究变量,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年鉴》、《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其中的创业风险投资数量通过《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整理补充得到。

所选变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科技金融变量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变量。变量的选取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金融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研究,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变量包括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从衡量角度来看,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可作为“量”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质”的指标。考虑到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只是一种小的改进(叶子荣,2011),所以选用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企业年度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代表技术的突破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可以反映出高技术产品技术的可信度、成熟度以及技术附加值,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直接的体现;因此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经济含义,选取这两项来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科技金融的四大变量是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代表着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对于我国相当部分尤其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企业自有资金是其初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代表着科技金融体系中底层的投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投入代表国家层面资金对科技领域的支持,是科技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技术创新基础保障,一般是通过对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配套的税收优惠、贷款担保、引导基金等方式来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金融机构贷款数主要是指政策性、商业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对高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在信用体系健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缓解科技创新的资金压力,从而起到促进作用;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对于初创期、成长期的高技术企业融资非常重要,并且如前文所述,经验丰富的创投资金还代表着对高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管理,既通过融资直接支持创新活动,也通过管理间接带动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为了下文分析方便,下表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变量及其缩写做了整理,便于分析。

2、计量模型

鉴于文章分析目的和数据特征,以及前人所研究成果,本文选用最普遍采用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科技金融促进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函数表示如下:

techi=aRDF■■GC■■FC■■VC■■e■(1)

其中tech代表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指标,代表着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RDF、GC、FC、VC分别代表研发项目内部支出经费、政府财政经费投入、金融机构贷款数、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坠,?注,?酌,?准,?浊分别代表企业内部资金投入、政府资金投入、金融机构投入、风险投资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弹性。e代表随机误差项。

考虑到本文分析中所用样本数据较少,为解决内生性和自相关等问题,先对(1)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下列(2)式:

lntechi=lna+?琢lnRDFi+?茁lnGCi+?酌lnFCi+?准lnVCi+x(2)

进一步使用Gmm(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检验。Gmm方法不仅在动态面板数据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中也有理论意义。对于有限样本来说,其估计结果也会更有效。因此,最终使用Gmm方法验证模型为上述(2)式。

3、实证结果与分析

从实证结果来看,总体来说科技金融指标变量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有着较好的解释能力,下面对科技金融具体变量的解释能力做详细分析。

(1)从高技术产品出货值这一指标变量来看,研发资金投入和创业风险资金投入作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且都为正向关系。政府财政支出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贷款对于高技术产品出货值解释力明显不足,鉴于这两项投入资金的作用机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偏误,直接拨款和贷款的目的性和影响可能会打折扣。目前,湖北省科技金融尤其是针对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金融创新体系还有待于提升,特别是科技银行在对高技术产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上需要加强,需要对高技术产业金融服务进行创新,落实好金融投入特别是科技银行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的作用(殷兴山,2010);相比较而言,企业自有资金支出(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和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对高技术产品出货值促进作用则较为明显,尤其是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每增长1%,能促进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增加约1%个单位;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每增加1%,相应能提0.1%的出货值,符合分析预期,反映出这两项资金在使用效率方面比较高,成为缓解高技术产业融资压力、分散风险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从有效发明专利数来看,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数和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贷款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作用显著为正,符合预期的分析。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弹性最大,每增加1%的企业R&D投入会带来0.32%单位的有效发明专利产出。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直接体现出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R&D经费和市场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是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强有力的,代表着高效率的资金投入。实证一方面说明企业目前是而且应该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活动的资金配置效率要高于政府投入和金融机构的投入,另一方面说明,高质量的创业风险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这有区别于对高技术产业出货值的影响。对比可以看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更主要还是表现在其创新研究领域,金融市场的效率大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这也为今后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制定和改善提供了一定方向。

(3)无论是对高技术产业出货值还是有效发明专利数而言,政府资金投入都不显著,缺乏解释力。对于政府资金投入效果目前已有专门的细致研究。由于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与科技体制发展的不同步,会导致政府资金投入的滞后性;对于湖北省而言,政府资金投入的滞后效应为3-4年,高于发达省份的平均水平;现有政府直接投入还包括直接拨款、低息贷款、政府采购等内容,各类政策的投入效应交叠或者抵消,较难分析出实际的作用效果。本文分析认为,现阶段政府资金投入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多部门管理政府配套资金导致资金定位不准确,最终影响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是构建健全的科技金融投入体系,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因此政府投入主要是针对初创期和成长期面临突出融资问题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在中后期应该让位于主要的市场金融资源来配置科技金融服务。受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没有对不同阶段企业政府资金投入的效应区别分析,也可能是造成政府资金投入不显著的原因。总之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政府资金投入的效果问题值得重视,在资金的投入方式、数量、落实情况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也许会有值得完善之处,以最大程度发挥政府对高技术产业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1、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了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影响。实证部分以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和配套的科技金融系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数据的经济意义、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最终选取2003-2011年度数据,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等七个变量,分析了科技金融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绩效问题,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在本文所讨论的科技金融体系中,企业内部R&D经费支出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对于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作用最为明显,表现出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代表着目前高效、专业化的资金来源,另一个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高技术产业贷款,也是科技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政府资金投入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作用不显著,可能与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有关。

2、政策建议

(1)政府应该探究对高技术产业财政投入方式,重点是初创期和成长期阶段,同时提高资金投入的管理方式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在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等方面与财政直接投入相配合,协调配合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效率。

(2)鼓励现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创新并开发推广符合高技术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例如知识产权抵押、健全信用体系、设立专营科技银行、降低信贷门槛以及调整绩效评估考察方式等,使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能够在科技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重视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规模和质量,特别是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助高技术企业一臂之力,同时创业风险投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经营管理的专业性,积极参与到科技企业前期的经营管理中,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3(6).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叶子荣、贾宪洲:金融支持促进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吗[J].财经科学,2011(3).

[4]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

[6]薛澜、俞乔:科技金融:理论的创新与现实的呼唤[J].经济研究,2010(7).

[7]殷兴山: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J].武汉金融,2010(11).

[8]孙杨、许承明、夏锐: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9).

[9]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

[10]余泳泽:创新要素聚集、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评论,2011(2).

[11]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1(1).

[12]Cassar.G.:thefinancingofbusinessstart-up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4(19).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篇10

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

首先,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可谓贯穿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的始终,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才可以正常运转,而这些资金除了部分依赖政府补贴、企业自筹外,大部分需要向金融机构融资。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注入资金保证研发的持续性,缩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期,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

其次,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收集优势,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识别和筛选,力求创新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科技创新项目普遍具有持续时间长、资金需求量大、收益滞后期长等特点。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待建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预估收益高、风险相对小、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审查则更为严格,只有市场前景广阔、投资回报丰厚且风险可控的项目才能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

最后,金融业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诉求拉动了科技创新。随着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金融业越来越需要最新、最精准的机器设备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作支撑,来帮助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并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企业和人员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拉动科技创新。

二、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效果还不明显,资金问题仍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偏高

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截至2013年末,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4.7万亿元,营业网点10503个,从业人数达16万余人。而金融业相对发达的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9.6万亿元,营业网点11667个,从业人数超过22万人。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传统的信贷业务为盈利手段,经营上强调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然而,科技创新企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信用积累,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占比较高,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抵押品。因此,科技创新企业很难达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要求,也就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在河北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机构对科技活动的贷款占比在2003-2008年间均低于10%,不仅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远低于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资金在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的占比,如图1所示。这表明,河北省科技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投入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效应并未完全显现。

2.资本市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85%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河北省科技创新企业则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政府拨款来获取资金,很少有企业能够上市融资。主板市场的上市门槛高,资本规模小、盈利能力不稳定的科技创新企业只能“望市兴叹”。创业板市场虽然放宽了上市要求,但监管严格,真正能够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的科技创新企业数量有限。截至2014年6月末,河北省创业板上市公司只有7家,分别是恒信移动、建新股份、先河环保、晨光生物、常山药业、汇金股份和汇中股份,7家公司ipo筹资总额共计41.8亿元。另外,部分科技创新企业对于上市融资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上市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均需向社会公开,而且担心重大经营决策要由股东大会投票表决,会丧失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这也构成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障碍。

1.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风险投资的特点在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建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具有投资偏好,通过高风险的股权投资获取超额收益。风险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缺口。然而,河北省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在前期孵化阶段的融资需求,最终可能导致创新项目流产。2001年3月,河北省成立了第一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截至2012年末,河北省本土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余家,其中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占比不足三分之一。河北省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投资经验缺乏、项目评估水平较低、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投资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同时,部分风险投资机构比较关注企业的短期盈利,与创新企业收益滞后期长的特点不相称,造成科技创新企业的经营压力过大,也影响了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三、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而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资金支持、项目甄别和需求拉动等多种渠道推动科技创新。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针对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在的风险收益偏好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匹配,导致科技创新企业无法更多地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为了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这一矛盾,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对部级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部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高附加值产品及关键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技术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适当给予政策倾斜,符合条件的可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其次,建立独立的科技创新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针对科技创新企业成立时间短、预估收益高、投资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将其与一般企业的信用评级区别开来,制订专门的信用评价标准,为科技型贷款的发放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创新担保方式,允许科技创新企业采用无形资产作抵押。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而言,由于在创业初期固定资产价值低,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合格的抵押品。相反,科技创新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值潜力大,是名副其实的核心资产。金融机构可以联合专业化的资产评估公司,对科技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估值,再根据企业信用评级,核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抵押率。

2.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注重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市场发展

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相比,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优势更为明显。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获得长期、大额、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保证创新过程的持续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投资者的外部监督会有效约束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河北省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与证券交易所的沟通和联系,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培育、鼓励并支持实力雄厚、盈利能力稳定的大型科技创新企业到主板市场上市,而资本规模小、成长性好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则应努力抓住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的融资机会。

3.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凭借其信息优势,在众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甄别出最优项目,向其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其丰富的企业经营实践经验,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最佳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因此,恰当、适量地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有助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对策包括:其一,风险资本的筹集,在监管到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大型国企甚至个人闲散资金加入。其二,逐步增加民间资本在风险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风险投资的民营化程度,使民间金融成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补充。其三,创新风险投资模式。天使投资作为风险投资的一部分,通常由个人投资者对小型初创企业或者具有独创性的项目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天使投资的存在,弥补了风险投资只对大型企业或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的局限性,它可以对一个有构思、有创意的小的科技项目进行投资。积极创建类似天使投资的风险投资新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