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十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37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1

【关键词】 疾病分布;流行病学;分析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是衡水市区惟一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临床各系统专业分科较细,而贵宾病房(以下简称我科)是我院特设的一个内科综合科室,所收治的病例,其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疾病分布均比较广泛,没有做出特殊的规定与限制。所以,对于区域性的疾病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6至2008年在我科所有的住院病例,共1164例。其中男715例,女499例;年龄16~95岁,平均年龄63.76岁;<45岁168例,男77例,女91例;45~60岁254例,男151例,女103例;>60岁742例,男498例,女253例,城镇居民730例,农村居民434例。

1.2方法对入选患者按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期标准(即:<45岁为青年,45~60岁为中年,>60岁为老年)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得出上述基本资料。同时统计和总结各年龄阶段的疾病分布情况。

2结果

2.1患者出院第一诊断疾病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消化和泌尿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见表1。表1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分类)

2.2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见表2。

2.3患者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在<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表2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急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胃肠炎;45~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后循环障碍、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食管癌;在>60岁的老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肺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肝癌。见表3。表3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统计)

2.4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统计依据,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脂肪性肝病、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5~60岁的中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后循环障碍、肺炎、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见表4。表4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

2.5出院的第一诊断和1种及1种以上合并症者一体多病发生率(构成比):在<45岁占16.67%(28/168);在45~60岁占57.87%(147/254);在>60岁占56.47%(419.742)。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疾病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了解和掌握衡水市区域的疾病流行病学状况,故进行我院综合内科病房病例疾病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仍以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这表明,在青年阶段,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住院率高,这符合年轻人的内外环境特点。所以,年轻人要以预防呼吸道疾病为主。

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发病率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表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较青年阶段分布广泛得多,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17.72%)、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38.19%)和冠心病(25.59%)、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15.75%)和血脂异常(13.39%)。以上反映了中年时期即已经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故中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1]。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

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与高血压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说明,老年阶段的疾病系统和病种分布,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相近,均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25.61%)、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40.03%)和冠心病(30.46%)、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23.72%)和血脂异常(11.05%)。由此可见,老年时期疾病分布可能是中年阶段疾病分布的继续,即仍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所以,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同时也提示我们,老年期疾病的防治重点要做好中年时期疾病的防治[2]。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2

【关键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5)4-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5.04.077

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小儿呼吸系统疾病非常常见,其发病率在儿科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中占首位,特别是在学龄前期的儿童及婴幼儿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对于小儿的正常发育及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针对其诊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研究。

1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学特点

站在解剖学的角度对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学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其与成人的呼吸系统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别,其鼻腔相对来说是比较短小的,并且鼻道狭窄,黏膜下层没有海绵组织,咽部相对来说是垂直、狭窄的,喉部相对比较垂直,支气管、气管的管腔弹力纤维组织存在发育不良的现象,并且其黏膜比较柔弱,难以将废物有效排除,肺脏中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含气量相对较少,而含血量相对较多,这使得其气体交换面积较小,与成人相比,胸廓及肺的回缩能力均较小,并且由于其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导致其呼吸道免疫功能偏低,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1]。

2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是春冬季节[2-3],在其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病原学监测,这对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关于小儿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学研究越来越广泛,下面就对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予以简单介绍。

2.1小儿呼吸道的细菌感染

有很多种细菌均能够导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对相关的致病细菌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国内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等是导致小儿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一些革兰阴性菌是其主要的病原菌,并且这种类型的病菌具有非常高的耐药性,这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临床上主要的消灭微生物病原体的方法就是应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耐药性细菌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导致抗生素的研发速度难以满足实际的抗菌要求,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

2.2小儿呼吸道的病毒感染

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种类非常的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SaRS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目前有关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研究中,我国相关的研究并不多,有学者在对39例持续喘息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的方法,从中检出了12例博卡病毒,这是一种首先由瑞典学者发现的一种细小病毒,能够引发儿童肺炎、支气管炎等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将其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两者的大部分临床症状相似,其中较常出现的是发热[5]。

另外,有相关的研究中,对342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研究,发现其主要感染病毒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而流感病毒及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则比较少见,在实际的病毒防治工作中,我国还没有研制出能够安全有效的抵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疫苗,但是对于该病毒,有学者发现m2-1基因mRna中的pshRna7816对于该病毒所导致的细胞病变效应具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其中m2nRna的特异性脱氧核酶对于病毒的复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应,能够有效的提升被病毒感染了的细胞的存活率,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其有望成为防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一种新型基因治疗类药物,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6]。

2.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属于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保证其治疗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在长期的研究与实际应用中,有关儿科哮喘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很多研究投入到了儿科哮喘的研究工作中,有研究发现,哮喘患儿中的白三烯受体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提升。另外,有学者在对280例毛细支气管患儿的长期随访中发现,婴幼儿的支气管炎是很容易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的,导致哮喘发生及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就是:过敏体质,单纯母乳喂养、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及时接种BGG是其主要的防护措施[7]。

3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现状

3.1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测

有研究表明,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主要与血清硒、锌等微量元素以及t细胞亚群等的浓度变化有关,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小儿的血清硒、锌等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儿体内血清的硒与锌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硒的升高与血锌含量的显著降低[8]。因此,王曾礼[9]认为,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工作中,可以将患儿体内血硒与血锌的比值作为其中一个参考指标。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中,应用超高倍显微镜对咽拭子进行检查,看其中是否存在支原体活体,以此来对小儿支原体感染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面,应用这种检查方法,与血清学检查的检出率相似,但是在抽血检查的过程中,不需要要求患者空腹,并且检测结果快速、直观,对于患儿及其家长来说,这种检查方式的接受度更高。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肽,其在实际应用中是一种对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比较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10]。研究表明,其在患儿体内的升高程度与患儿体内的白细胞数目没有相关性,可以将其应用于药物疗效评价及反映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工作中[11]。将血清前清蛋白应用于小儿急性呼吸系统的感染的病因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将其应用于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鉴别与疗效观察工作中。

3.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仪器检测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检测中,最为常用的仪器检测方法就是胸片检测,其具有简便、经济、快捷的优点,这是胸部检查过程中的优先选择项目,与胸部透视相比,其显像更加的清楚,能够清楚地看到细微的病变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仅仅是应用X线检查,出现假阳性的概率比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怀疑是支气管异物的患儿来说,仅仅依靠X线检查,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对儿童实施X线检查,对其正常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12]。

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内容就是肺功能检测,通过该项检测能够对患儿气道中是否存在阻塞予以客观的反映,并且对于哮喘患儿的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评估作用,这是临床中的一种非创伤性的诊断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婴幼儿喘息等疾病对肺功能的损害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并且其可以为相关药物及治疗方法疗效的评定提供有力依据,特别是在对症程度的评价工作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13]。由于小儿的依从性比较差,在对其开展肺功能检测的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与仪器与成人检测是不同的,儿科肺功能检测工作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潮式呼吸意义快速胸腹腔挤压法、强迫震荡法、气流阻断法、超声波法、体描仪法等,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测工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14]。

纤维支气管镜检测,由于其纤支镜柔软可以弯曲,具有较大的视野范围,将其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测中,能够直接检查到肺部局部出现的微小病变,并且能够对气管及支气管的动力学状况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集诊断功能与治疗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在小儿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不明原因的肺部病灶、咳血、气喘、反复咳嗽的检查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其还能够作为先天性气道异常类型及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术后发热、喉痉挛、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对于肺功能严重损害、近期具有大量咳血、哮喘急性发作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是严禁使用的,这会对患儿的呼吸系统造成交大的损伤[15-16]。

在实际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明确其发病类型,才能保证相关的治疗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就对其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予以简单介绍。

4小儿呼吸系统的治疗现状

4.1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

氨溴索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药物,由于小儿呼吸系统解剖学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导致其呼吸道分泌物容易滞留于肺部及气管中,这会导致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大难度,常出现难以治愈或者是治愈之后反复发作的情况,盐酸氨溴索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祛痰药物,其能够有效的稀释痰液,并且还能够湿润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对于抑制小儿呼吸系统炎症的进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17]。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对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脓毒症型脑病、严重喘憋、全身严重中毒症状、高热不退等合并症的重症肺炎患儿,可以适当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是需要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一般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不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并且该种药物尽量不要应用于极低体重儿的慢性肺疾病的常规治疗或者预防工作中。

免疫增敏剂,通过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应用免疫增敏剂来改善其免疫功能,提升其治疗效率已经成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免疫增敏剂划分为:中草药、化学合成小分子、微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生物制剂就是免疫球蛋白,其能够通过调节补体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来诱导靶细胞的凋亡,并通过对树突状细胞的活化等方面进行调节,来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常用的一种微生物制剂是斯奇康,其能够通过增强小儿体内UK细胞活性及巨噬细胞活性,促进嗜碱细胞膜的稳定性,并能够有效的诱导感染素的生成,从而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及集体细胞免疫进行调节[18]。

目前临床上报道的相关的中药组分也比较多,如:牛膝多糖、黄蔑多糖、香菇多糖等,其都是活性非常强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提升患儿的免疫能力,以便于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9]。

4.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辅助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治疗措施主要有:(1)吸入氧气雾化,这是一种将氧气作为驱动气的雾化吸入法,通过氧雾使药物形成微小颗粒,治疗过程中,患儿在吸入药物的同时,还会吸入一定量的氧气,有利于患者肺泡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20]。(2)吸入no,这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其能够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其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菌中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且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离子、提升肥大细胞膜的稳定性,对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患儿在吸入no之后,能够起到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这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具体的吸入持续时间、吸入最佳浓度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21]。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中非常的常见,并且其种类众多,导致其发病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患儿的自身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对于患儿的恢复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对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其常见的几种呼吸系统疾病,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相关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对于临床实际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英,胡长青.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1.

[2]何少茹,孙云霞,梁穗新,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18(7):239-242.

[3]靳蓉,卢根,苏守硕,等.纤维支气管镜术在小儿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贵州医药,2012,28(19):555-558.

[4]卢根,靳蓉,苏守硕,等.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6(16):689-692.

[5]郝素莲,张亮.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26(9):1023-1026.

[6]韦珍爱.41例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21-122.

[7]范木英,杜晓华,余泽明.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15(7):456-459.

[8]赵昱.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3,25(13):1234-1236.

[9]王曾礼.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现状-呼吸系统疾病(11)(上)[J].新医学,2013,12(11):1024-1028.

[10]邵彩虹,姚静,余琼,等.小儿门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25(19):306-309.

[11]张海英.被动吸烟与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及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30(15):556-558.

[12]陆权,张育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7(13):741-743.

[13]童志杰,邓力,周名秀,等.小儿纤支镜在婴幼儿喘鸣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19(8):1145-1148.

[14]杨永弘,刘春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8(6):1026-1028.

[15]程雪艳.浅谈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24(7):852-854.

[16]陆权,曾玫.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5(5):101-103.

[17]于翠云.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探讨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37-138.

[18]薛辛东,黄敬孚,宋国维,等.常频呼吸机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6(9):147-149.

[19]谢城.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20(7):303-304.

[20]古力尼沙・依明,拉・提.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常见小儿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疾病[J].临床误诊误治,2013,42(11):1023-1025.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3

【关键词】急诊抢救:流行病学:探究

我院为了能够了解重症流病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利用资源和医疗措施,提高重症流行病患者的生存率,从而对我院急诊科2015-01~2016-031231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进而了解流行病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和急诊状况,探讨疾病在各个年龄段的构成情况并统计不同年龄段,相同病例的死亡率。

1.具体方法

1.1对象

我院2015-01~2016-031231例流行病患者,所有患者都在我院的急诊科中进行就诊,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以及救治的因由、护理、结果都有详细的记录。

1.2.方法

制定相关的excel表格,并将患者的年龄按照40~49;50~59;60~69;70~79;80以上进行分组统计。根据离开抢救室时的第一诊断将疾病分类,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的构成比例,再比较不同年龄,急诊抢救的死亡率。

2.结果

2.1患者流行病的构成及对应的死亡率

根据上述的分析方法,统计出离开抢救室时的第一诊断疾病的构成情况。主要病症分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猝死、外伤、中毒、肿瘤、休克及肾功能不全这10种流行病症,现统计如下;

据统计资料显示,1231例患者中,死亡率为13.3%,死亡总数为161例。死亡患者的构成比例为:外伤、休克、中毒,猝死这四例的死亡率较低,总死亡率为19.2%。神经系统疾病死亡占40.8%。呼吸系统死亡率占12.4%,消化系统的死亡率为14.5%,循环系统死亡率占13.1%。

2.2急诊抢救不同年龄的疾病构成

我院的主要抢救对象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这两类流行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抢救记录,制定excel表格进行统计显示

通过对图表1的系统分析,60岁以上患者占急诊抢救病例的62.3%。年龄在70~79岁之间死亡率较高,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60%以上。

40岁以下的患者中,比较常见的流行病例为神经系统病占有30.3%,因此外伤是这一年龄阶段急症抢救最高的。另外中毒患者中的死亡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其在各个年龄段,虽然抢救率不高,仅占据总人数的5.6%,但死亡率却高达32.3%。

通过图表2的统计可知,在40~49岁和50~59岁之间,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总占比例均为25.3%)因此,此类病例的不是该年龄段的主要流行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60~~69和70~79岁这两个年龄段中,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了53%,到了80岁以上时,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已经高达69.7%。

3.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流行病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伤、肿痛、休克猝死以及肾功能不全流行病,而到了40岁以上的人群,就需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在这一年龄阶段,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高,但发病率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见,我院急诊抢救患者中以老年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主,需要加强社区老年病的管理,最好是能够建立急诊-社区绿色通道,为社区老年做定期的全身检查,防止其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小宇,李亚林,秦俭,孙长饴,梁萧.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10:950-952.

[2]王海燕.1052例急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1.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4

【关键词】纤支镜;儿童;急救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急救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儿童气道狭窄,多数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使纤支镜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纤支镜术的功能与用途得到了不断地扩展。与此同时,纤支镜已逐渐成为儿科呼吸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1]。

支气管异物、喘息、肺不张、咯血等是儿科急救中较常见的症状,纤支镜能较好地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通畅。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纤支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异同,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儿科急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儿132例,男87例,女55例,年龄3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5.8岁。患儿年龄1个月至13岁,其中≤3个月患儿4例,3-6个月患儿25例,≥6个月至1岁37例,1-3岁36例,≥6岁30例。

1.2临床诊断持续>1月或年内因反复喘息住院3次且经抗感染激动剂及激素等治疗疗效不佳并诊断不明确的患儿18例;25例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肺不张;疑似支气管异物的87例;咯血查因12例。

1.3方法患儿术前注射镇静药物安定及阿托品,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患儿年龄、体重选择使用olympusBF-3C30或BF-p40(日本产)进行纤支镜术。取仰卧位经鼻插入,依次观察声门,气管,隆突,各叶支气管,先观察健侧后患侧,根据需要进行支气管内膜刷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检查及治疗。

2结果

纤支镜检查诊断为:炎症15例,支气管异物9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4例,支气管狭窄3例,气管内肿瘤1例,声门息肉2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3例,气管软化1例。纤支镜诊断和临床诊断一致的为95例;临床诊断为待确诊或待查而术后予明确诊断的30例;纤支镜确诊,临床误诊或漏诊7例。

根据纤支镜检查结果,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治疗。纤支镜直视下,对支气管和肺部炎症及化脓性感染的患儿进行敏感抗生素局部冲洗,清除肉芽和脓苔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肺复张;对咯血患儿,如发现活动出血灶,用肾上腺素或立止血于局部止血,效果较好;支气管异物患儿,经纤支镜取出异物后,症状消失;支气管狭窄及气管软化患儿经局部灌洗注药,纤支镜术后保持气道通畅,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基本消失。

3讨论

纤支镜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多年,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纤支镜的适应征范围不断扩大,其便于临床医生直观地观察支气管内的形态结构并进行活检,因此,纤支镜在诊断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较影像学检查及其它辅助检查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纤支镜在儿科的应用日趋广泛。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2例儿科急救患儿的资料,将纤支镜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床诊断存在漏诊和误诊,纤支镜辅助检查能降低漏诊和误诊率,并能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具有其它检查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纤支镜检查也会出现并发症,低氧血症、刺激性咳嗽、一过性咳嗽加重、声音嘶哑、支气管痉挛或发热等,但是一般程度较轻[2]。

在支气管和肺部慢性炎症及化脓性感染的患儿,通过纤支镜术应用抗生素局部冲洗,清除过长肉芽和脓苔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肺的复张[3]。支气管异物是儿童常见的疾病,检查时首先要得到患儿的配合,其次要麻醉充分,以获得一个安静有利的操作环境,保证取异物成功[4]。纤支镜不仅能明确患儿咯血的位置、出血量和病因,而且能进行治疗[5]。纤支镜检查能安全可靠地承担起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为多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救提供有效地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J].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10,25(4):276-277.

[2]刘玺诚.努力发展和推广儿科支气管镜术[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7-11.

[3]苏守硕,靳蓉,全小丽,等.纤维支气管镜诊治难治性肺炎62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0):740-744.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病漏误诊原因,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92例漏误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肺结核分型、合并疾病、临床表现、影像特点、ppD实验结果和痰查结核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漏诊104例(9%)因体检或诊治并存的其他疾病时被发现,误诊288例(25%)均误诊为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著,其中支气管肺炎80例(278%),上呼吸道感染76例(264%),支原体肺炎45例(15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146%)。结论:老年人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是其漏误诊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机体免疫机能减退,有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无典型的症状和X线表现,ppD试验阴性或弱阳性,而老年肺结核病变广,易形成空洞,痰菌阳性率高又提示我们加强对老年肺结核的认识,以防漏误诊。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漏误诊原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16

60岁以上为结核病最高患病年龄组,75岁达到高峰1。老年人由于机体衰弱,常患多种慢性疾病,不仅易使肺内潜伏的结核感染再燃或重新感染,也增加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难度。没有及时诊治的肺结核以及老年肺结核空洞及痰菌阳性率高,成为社会上重要的感染源2。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老年肺结核患者1152例,其中104例曾被漏诊,漏诊率9%,288例被误诊为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误诊率25%,漏误诊392例,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92例,男294例,女98例,年龄60~89岁,初治256例,复治136例,病史2周~30年,根据卫生部的结核病分类(wSl96—2001)继发型肺结核364例,血型播散肺结核28例。伴有肺外结核60例(153%)其中支气管内膜结核6例,结核性胸膜炎25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结核性腹膜炎7例,肾结核8例,骨、关节结核4例。伴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88例(479%),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6例(347%),支气管肺炎85例(217%),支原体肺炎33例(84%),肺癌17例(434%),支气管哮喘14例(36%),矽肺10例(26%),支气管扩张10例(26%)。既往有非呼吸系统疾病118例(301%)其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脑梗塞。有一种疾病189例(4821%),两种疾病40例(102%),3种或3种以上疾病19例(484%)。

临床症状:按出现症状多少的顺序为,①咳嗽273例(696%);②乏力168例(425%);③咳痰141例(359%);④消瘦134例(341%);⑤胸痛106例(27%);⑥气短98例(25%);⑦咯血87例(222%);⑧发热81例(207%);⑨盗汗66例(168%);⑩食欲不振64例(163%)。

胸部X线表现、上叶尖段或后段受累225例(574%),下叶受累168例(429%),双肺粟粒样病变29例(74%),粟粒样病变大小、密度、分布不均匀,肺内病变带有空洞196例(50%),有肺气肿表现177例(451%)。病变范围在1~2个肺野182例(464%),3~4个肺野114例(29%),4个肺野以上37例(94%)。

主要辅助检查:痰结核分支杆菌涂片阳性284例(724%),结核抗体阳性253例(645%),血沉增块231例(589%),ppD皮肤试验阴性或弱阳性278例(709%)。

结果

漏误诊情况104例漏诊者因体检或者诊治并存其他疾病时拍胸片及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后发现。288例误诊者均误诊为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肺炎80例(278%),上呼吸道感染76例(264%),支原体肺炎45例(15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146%),肺癌17例(59%),肺脓肿13例(45%),支气管扩张9例(31%),支气管哮喘6例(21%)。漏误诊时间从1个月~3年,其中1~3个月196例(50%),4~6个月70例(179%),7个月~1年48例(122%),1年以上84例(214%)。

讨论

老年肺结核病起病隐匿,多以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278%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无症状3。有症状也不典型,对诊断无特异性,加上老年人的认知缺陷,忽略就医或不能准确提供病史容易漏、误诊。

老年人常患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功能减退导致mtB迅速繁殖,病灶复活和播散,合并症使病情更为复杂,甚至可能提高病灶的播散率4。合并症掩盖肺结核病的症状或将其归咎于这些疾病,因此临床上对咳嗽、咳痰持续2~3周不见缓解,应进一步查痰和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防漏误诊。

痰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老年肺结核痰菌阳性率较高,可达804%5。本文统计老年肺结核痰菌阳性率724%。因有时排菌呈间歇性,故应多次连续查痰(包括涂片、培养),并注意痰标本的质量。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6

【关键词】脑钠素;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充血性

0引言

临床上常规采用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放射性血管造影检查等手段鉴别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与肺源性疾病所致的急性呼吸困难,但在急诊环境中,上述检查手段无法达到方便、及时的要求.血液脑钠素(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当心室壁张力增大时,从心室分泌释放,其浓度变化与心室受损程度、神经激素调节的状况及呼吸困难程度相关[1].我们检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血中Bnp浓度,探讨其快速检测在鉴别CHF与肺源性疾病所致的急性呼吸困难中的价值.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407/200507,来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呼吸困难患者136例中,10位患者因明显的胸壁创伤或肺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尿毒症、过敏反应等明确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难而未入选,故本研究共包括126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男75例,女51例,平均年龄(56.8±13.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2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者1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者9例.

1.2方法

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来院后,立即采血2mL,置入含eDta抗凝剂的真空试管中,混匀抗凝,使用美国BiositeDiagnotics公司生产的triagemeter型免疫荧光定量Bnp快速诊断仪及配套试剂卡,测定血液Bnp水平.检测范围:5~5000ng/L.在患者就诊后的1wk内,由两位不知研究内容的心内科医生对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其他临床检查结果及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经协商共同作出急性呼吸困难是由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或肺源性疾病引起的诊断.诊断依据:①CHF:根据Framinghams标准和心脏超声等影像学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以及病程中对治疗的反应等作出诊断.心功能分级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方法.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呼吸困难归于心力衰竭,心功能按nYHa分级.②肺源性疾病:胸片、肺部Ct等检查或肺功能检测发现异常,对激素和抗生素治疗有效,无心脏扩大或肺淤血,心脏超声检查心室功能正常.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炎、肺部肿瘤、肺结核等.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血液Bnp测定结果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按照Bnp阳性诊断界限:>100ng/L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2结果

2.1两组间血液Bnp水平的比较心内科医师共诊断CHF患者61(男37,女24)例,平均年龄(65.8±16.2)岁;诊断为肺源性疾病患者65(男38,女27)例,平均年龄(66.1±15.6)岁.两组间年龄、男女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1).CHF组血液Bnp水平为(608±341)ng/L,肺源性疾病组血液Bnp水平为(40±31)ng/L,两组间B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

2.2血液Bnp水平测定对CHF诊断的准确性以Bnp>100ng/L为阳性诊断界限,61例经临床诊断的CHF患者中共有57例患者Bnp测定为阳性,4例患者为阴性;65例经临床诊断的肺源性疾病患者中共有52例患者Bnp测定为阴性,13例患者为阳性.经计算Bnp>100ng/L诊断CHF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80%;阳性预测值为81%,阴性预测值为93%.

3讨论

脑钠素(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是日本学者首先从猪脑中分离的一种含有32个氨基酸的多肽[2],它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在心室,刺激其分泌的主要条件是心室负荷和室壁张力增加[3].CHF时心室容量剧增,压力增高,心室舒张末期压增高,射血分数下降,造成肺淤血和心功能不全状态,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并引起Bnp分泌量增加.CHF的临床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临床医生凭经验难以准确鉴别CHF与肺源性疾病所致急性呼吸困难患者,CHF的误诊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传统的诊断检查一般采用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肺功能检查等手段,但在急诊环境中,这些检查无法达到及时、快速的要求.美国BiositeDiagnotics公司生产的triagemeter床旁快速Bnp诊断仪,已获美国FDa认证,采用荧光免疫干片定量检测技术,取患者全血或血浆,在15min内完成检测,且方法学和仪器设计适用于急诊的床边检测[4].

morrison等[5]对321例因呼吸困难而急诊的患者快速测定血浆Bnp水平,并寻找病因(CHF或是肺部疾病),发现CHF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肺部疾病患者(758±798ng/LVS61±10ng/L,p

本研究表明在急救环境中测定Bnp有助于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的呼吸困难性质作出诊断,提高急诊诊断的准确性,这对患者及时准确治疗及防止由CHF引起的心脏意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武育蓉.脑利尿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341-344.

[2]Sudoht,KangawaK,minaminon,etal.anewnatriureticpeptideinporcinebrain[J].nature,1988,332:78-81.

[3]ikedat,matsudaK,itohH,etal.plasmalevelsofbrainandatrialnatriureticpeptideselevateinproportionto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wallstressinpatientswithaorticstenosis[J].amHeartJ,1997,133(3):307-314.

[4]KalrapR,StruthersaD.moreevidenceforbedsideBnpinheartfailureassessment[J].intJCardiol,2002,86:149-152.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7

【关键词】结核分歧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结核疾病诊断

结核病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慢性传染病,其死亡率高居传染性疾病的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该病的快速、准确的诊断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题[1]。诊断结核病的方法是用细菌学检测结核分歧杆菌,不过痰涂片及细菌学检查存在一些缺点,痰培养消耗时间长,阳性检测率低,不能及时并且准确地为诊断提供依据[2]。tB-Sa是结核分歧杆菌所特有的一种蛋白质,它不存在于非致病的结核分歧杆菌,只于致病的结核分歧杆菌中存在。当该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时,人体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检测血清中的tB-Sa抗体可作为诊断结核病的依据。通过本次实验来探讨分析结核分歧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在结核疾病诊断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600例结核病患者、200例非结核呼吸系疾病患者和200例健康者,其中结核病患者600例中包括菌阳肺结核200例,菌阴肺结核200例,肺外结核200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8.9岁,全无免疫系统疾患,近半年内均未使用免疫抑制剂。

1.2仪器和试剂德国产的全自动酶标仪,试剂采用结核分歧杆菌tB-Sa抗体诊断试剂盒。

1.3方法随机选取600例结核病患者、200例非结核呼吸系疾病患者和200例健康者,涂片、结核分歧杆菌培养及分歧杆菌菌种鉴定操作方法参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华医学会编著,对所有入选者进行ppD皮试及血清结核分歧杆菌tB-Sa抗体检测,另外,对肺结核患者及非结核呼吸系疾病患者进行痰结核分歧杆菌涂片以及培养检查。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的比较情况采用t检验。

2结果

通过试验发现结核分歧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肺外结核、菌阴肺结核、菌阳肺结核的敏感性分别是79%、74%、82%,诊断结核病的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86%;对ppD

3讨论

试验结果发现结核分歧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肺外结核、菌阴肺结核、菌阳肺结核的敏感性分别是79%、74%、82%,诊断结核病的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86%;对ppD

综上所述,结核分歧杆菌特异性蛋白抗体检测用于诊断结核病,和传统的涂片法和培养法相比,优势明显,阳性检出率提高,尤其对菌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有效[5];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临床应用价值高,可以作为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马秀清.陈良安.李春笋.梁媛.于玲结核抗体检测在住院患者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

[2]DinnesJ;DeeksJ;KunstHasystematicreviewofrapiddiagnostictestsforthedetectionoftuberculosisinfection.2007(03).

[3]刘志辉,刘玉美,云径平,等.结核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差异比较[J].广东医学,2008(12).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8

徐州医学院门诊部,江苏徐州221009

[摘要]目的为了解高校发热病例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防控感染性疾病。方法对2013年1—12月首诊于医学院门诊部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该组发热病例以中、低度发热为主,大一学生多于大二及大三,且以呼吸及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高发。结论感染是高校发热病例的主要致病因素,应加强探索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发热原因及诊治规律,注意筛查并隔离传染性疾病,防止疾病蔓延。

关键词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4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9(a)-0153-03

[作者简介]李红(1968-),女,安徽明光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诊疗与高校保健工作。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尤其超过37.2℃,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0℃,>40℃为超高热。

1.3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发情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讨论

该校2013年404例发热病例整体情况类似往年,未发现传染病暴发情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病例较多,其中尤以大一新生为多;而在表5中,以9、10月为多。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秋季为发热疾病比较集中的时期。大一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之军训,且9月暑热尚存,最易患病,历年如此,已成规律。建议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和各项后勤保障,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能力。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2],而高校是宣教的最佳场所之一。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9

[关键词]呼吸困难;首发症状;急性心肌梗塞

[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12(a)-0008-03

急性心肌梗塞在临床中较为多见,患者病情发生后患者心肌的供血和供氧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甚至被迫中断现象,对于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会产生威胁,因此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临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出现心电图改变、白细胞升高或患者胸骨后疼痛的现象,因此可通过患者的症状对其进行判断和及时治疗,但部分患者病发后并未表现出典型的症状,对于患者的诊断容易产生疏漏,因而影响患者的及时治疗。该次研究对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60例进行分析,60例患者均为该院2013年2月―2016年1月间接收,目的在于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60例进行分析,60例患者均为方便选取该院接收;60例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均对患者告知该次研究的基本情况,且患者表示同意参加该次研究;60例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48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52.5~83.5岁平均年龄为(73.25±2.13)岁。

1.2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患者的既往病史和潜在疾病等,患者的既往病史分析主要观察其是否存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而引起该次的呼吸困难发生,其次对于患者的全身性疾病进行观察,例如糖尿病等;同时对症为患者施加治疗,此时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明确患者情况,同时对患者进行低流量氧气的持续给予,维持患者的正常血氧循环,为对症治疗提供基础,并进行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治疗的同时需要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密切观察[1-2]。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以及治疗的效果,患者临床情况较治疗前均出现改善,其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则视为患者好转,统计患者的好转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采用t进行检验,检验后p

2结果

2.1患者的临床情况

60例患者中48例患者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4例患者的呼吸困难相对较轻,但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呼吸困难;6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同时出现咳嗽的情况,8例患者同时出现明显烦躁不安的情况,其余40例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伴随;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分析发现,有4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8例患者出现过脑血栓,8例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8例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4例患者有冠心病病症;60例患者中没有4例出现过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疾病,即支气管炎等。

2.2患者的治疗效果

60例患者经过治疗,40例患者成功改善其临床情况,患者随即出院;其余20例患者均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中患者的好转率为66.67%。

3讨论

在临床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该病属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发生也多为心肌和心电图等改变为主,而多数患者在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在心电异常的基础上伴随有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等情况,因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会产生一定威胁,此时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是一部分,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判断来引导其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3]。

而该次该院接收的60例患者均不存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发以呼吸困难为首发,同时患者不存在和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漏诊的情况则十分容易发生。目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口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出现增加的趋势,而临床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又多见于老年人,因此对于病情不准确诊断,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4]。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均较之以往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临床接受相关干预的过程中,对于效果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故必须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临床经验。该次研究对60例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分析,60例患者均为该院2013年2月―2016年1月间接收,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其患者均已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均不存在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病症;因此对于临床接收的该类患者,即患者存在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且既往不存在呼吸系统疾病,但该次发病又以呼吸困难为主且首发,应该及时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5]。同时患者如果伴随有呼吸困难的现象,但患者并没有出现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病症,此时患者可能不会存在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但仍然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心电图等检测,以便于减少漏诊的情况[6]。同时即便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冠心病等其他病症,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此时不断需要对患者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也应该考虑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减少误诊和漏诊等情况,及时对患者施加有效的治疗,帮助患者的临床情况得到改善[7]。该次研究分析的过程中,60例患者经过治疗,40例患者成功改善其临床情况,患者随即出院;其余20例患者均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中患者的好转率为66.67%。这说明,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会产生一定威胁,同时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因而在临床进行病情分析和诊断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医护人员进行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τ谝院粑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的认识,从而在临床接受到相关患者的过程当中,能够对患者及时进行的判断和干预,缩短对于患者的治疗时间,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帮助其缓解临床情况,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8]。在吴国艳[9]的研究中发现,其对于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患者在5s以上可能出现晕厥,因而总结得出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分析治疗,这和我们分析所得患者的好转率为66.67%存在一定关系,说明仍然需要及时对患者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且患者的既往病史中基本不存在呼吸系统的相关疾病,但多数患者会伴随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因此临床如果出现类似的患者,则可以对其进行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分析,一旦对患者进行确诊,则应该及时施加有效的治疗,帮助患者得到有效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雁君,李针,刘超,等.尿激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3):163-165.

[2]柳双桂.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108-109.

[3]尹广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2):38-39.

[4]林秀萍.首发症状对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2):221-222.

[5]周彦珍.左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7):574-576.

[6]戴敬,吕树铮,宋现涛,等.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灌注和临床预后的探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1):7-11.

[7]王春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的术后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11):99-101.

[8]陈启明,曹恒昌,范昭,等.洋地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左室重塑及胶原代谢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5,12(10):24-25.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篇10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3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01-01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检查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部分,肺功能的诊断与评估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三大诊断之一,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已将肺功能检查作为CopD、哮喘等肺部疾病的必要检查项目,肺功能检查以其安全有效、方便经济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它主要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疾病或胸外疾患肺功能损害的性质以及疗效评估、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术前评价及术后预测、劳动力鉴定、健康体检以及配合高空高原的生理研究等。在检查过程中,它受受检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操作者的指导和受检者的配合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