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09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1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颇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给文化提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定义。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本身,便产生了精神文化。

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2

[关键词]组织文化功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塑造方略

一、组织文化与组织文化功能

1.组织文化界定

笔者认为,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Culture)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系,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并个性鲜明。

2.组织文化功能定位

(1)目标导向功能。组织文化把组织整体及组织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组织所确定的目标上来。组织文化的整体优势使得组织中的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相一致,成为个体目标发展的导向。

(2)自我内聚功能。组织文化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和习惯与组织有机统一起来,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和趋向力,进而激发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3)激励改造功能。组织文化所建立的精神目标和导向,可以激励全体成员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形成为组织认同的统一意志,推动自身发展,产生激励效应。同时,组织文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成员个体旧的价值观念,重树新的价值观念。

(4)约束教育功能。组织文化以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和价值标准,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约束个体行为和氛围教育的作用。

(5)完善延续功能。组织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优化、更新,形成良性循环。组织文化一旦固化形成,便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延续性,不会因组织领导层的变动而立即消失,会持续不断地起着其应有的作用。

二、学生群体中组织文化典型——班级文化

1.班级文化界定

所谓班级文化,即通过培育班级各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班级各成员与班级整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等与整个班集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班级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标准复合体。班级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分。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也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

2.班级文化在班级群体中的“强文化”地位

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应使班级成员拥有的一套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即应具有“强文化”地位。在强文化中,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在组织内部创造出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气氛,可以导致组织成员的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的提高,并降低成员的流动性。班级文化应在班级行为中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在班级群体中具备“强文化”地位。

3.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常见问题透析

(1)班级整体目标任务不明确,班级“主文化”不强。以高职院校在校二年级学生为例,通过一次民意不记名测验,60%以上的学生不太清楚或根本不知本班级的班级口号;大部分学生反映课余时间并不愿意参与班级内部事务策划与执行等。(2)冲突宽容度不够,团体内聚性不足。接上例研究结果显示,自由争辩及公开批评等,易引起学生争端和冲突,即便冲突调节的机制和制度已经建立,但班级内聚性较差,冲突宽容度不够。团体沟通,关心,一致性与一体感不强。(3)良好班级文化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照抄。班级文化的形成所有成员相互融合,相互接纳,共同努力的动态创造性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把照葫芦画瓢,不考虑本班级的实际具体问题。

三、组织文化功能过渡——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塑造方略

1.班级文化的“本土化”

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建立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注意班级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即立足于本班级的具体特点来选择班级价值观,把握班级价值观与班级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由于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的、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班级也是一样,选择适合本班级发展的班级文化模式,争取班级成员的认同,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构建主体参与型的班级活动模式,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定、自主选择、自主评价,既个性鲜明,又针对性强。

2.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建立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方面,建议采用一种民主型或是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教师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等;给予学生帮助或指导,接受他们的监督;教师要给班级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此外,笔者认为,班主任主持开展的班会课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以各种形式开展的班会课,可以极大地优化班级文化软环境。

3.强化班级成员认同感,提炼定格

(1)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班级文化的内容,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氛围。(2)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使班级成员系统接收和强化认同班级所倡导的班级精神和班级文化,尤其注意班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及注重培育和谐班委、和谐班风。(3)将班级成员的意见加以提炼定格。组织文化要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还应将各班级成员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剖析和评价,进行全面归纳和精炼定格,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班级文化。

4.鼓励班级文化创新,丰富发展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1)“手抄报”和“光荣榜”。创办班级“手抄报”,建立“光荣榜”等形式,学生手工完成,既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又可开展展览交流,鼓励优秀,带动进步。(2)班级“墙文化”。营造班级“墙文化”,编写自己的格言并设计成精美的图片,装饰教室或走廊的墙壁,创设和谐温馨的“家”环境,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3)创建网络班级。网络班级,为同学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提供了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为同学们搭建了五彩斑斓的活动舞台。通过班级网络博客,班级成员可发表文章,讨论问题,记录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进而增强班级自豪感和内聚力。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3

1班级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颇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给文化提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定义。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本身,便产生了精神文化。

2班级文化的功能

2.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2.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3班级文化的建设

3.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4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集体;特色

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可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可见,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学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套价值体系,也就是班级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延续性的共同人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制约功能和激励功能,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一个班级,只有有了文化的引领,才能“实现领先,获得优势”,也才能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里,不论换座位,还是收作业、交作业等,都讲高效率,而这种高效率是来自于他“依法治班”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主要从这三方面着手。

1.以班级物质文化为载体,强化班级文化构建的氛围。

通过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优美高雅的班级环境的陶冶下形成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逐步养成文明的言行习惯,使优雅的环境内化为学生优美的心灵。

(1)美化教室环境。教室环境是班级文化的一种外在表象,是班级文化特点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充分挖掘教室的育人功能,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教室布局要求做到:班级墙面布置温馨、宜人、简约、大方,特色显现;黑板报、班级园地、公告栏布置主题突出、设计合理;课桌椅桌面整沽无痕,摆放有序;设立“图书角”,发挥教室的文化功能。教室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印记着学生自主发展的足迹,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2)构建班级网页。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构建班级网页,开通班级博客,使之成为班级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实现课外生活的多元化。班级网页设置有班级动态、学习园地、就业信息等栏目,富有班级特色。

(3)建立班级QQ群。班级QQ群主要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些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表现自己,但是在QQ上却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新型的联系方式。而且,班级QQ群还可以在学生长时间外出实践活动时,持续班级管理。

2.激活班级制度文化,强化班级文化构建的力度。

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环境熏陶学生,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的状况,建立完善班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团学活动制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制度等班级制度,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在制订班级公约时,要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全班学生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3.丰富班级精神文化,扩大班级文化内涵。

一个班级需要一种精神。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班级精神、道德观念、班集体舆论、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班主任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让班级精神充满生命力,使班级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教化基地和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1)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它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引发和推动作用,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班级应根据学校工作目标的指引,结合本班实际,在班集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具有一定高度又有可行性的目标,引导集体和个体由一个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2)建设正确的班级舆论。舆论对班集体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定要有正确的舆论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辨别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把握班级的集体舆论和心理倾向,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注重把好的、积极的集体舆论保持下去,使其持久地发挥作用。同时,对一些不良的集体舆论及时制止。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活动是创建班级特色文化的主要载体,活动本身就是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则应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挖掘积极因素,扎实开展活动,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品牌,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赞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回自信。班主任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汇演、广播操比赛、班际篮球赛、大课间活动、演讲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建设好班级专业文化。如结合专业特点,搭建学生个人展示台。我们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举行了舞蹈、唱歌、乐器、美术、书法、手工、说课等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5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班级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班级所具有的独立于其他班集体的文化特性,包括班集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和班级发展追求。班级文化是维系班集体成员的精神纽带,是促进班级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班集体的整体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播文化,教师的传道受业和解惑的载体,在学校的建设管理中非常强调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学校之所以注重班级文化,是因为班级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1.凝聚功能

凝聚力是指一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对于组织存在状况的认和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现代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企业凝聚力的作用,这一点也适用于班级的建设。班级文化像是一条精神纽带,联结着学生和教师,使得他们更加认同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愿意为了班集体的发展而一直努力。

2.教育功能

班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而班级同学和老师则是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所接触最多的对象。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不同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学习优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能受到班级文化和周围同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自身学习的自主性。

3.创新功能

主席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中提出,“要发挥创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创新对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营造出一种自由、公平的环境,学生在这种班级中可以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教师支持学生的想法,这对于增加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4.协调功能

协调是主席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针对我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主张,要注重协调发展,强调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在班级发展中,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在学科学习上也呈现不同的优势,班级文化的协调功能就是旨在利用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情况,使得学生能够在班级体中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调还强调班集体关系的协调,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及时解决争议,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班级环境。

二、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教师忽视班级文化的建设

高中时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师受到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主要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一问题上,而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和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一些高中班主任虽然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但也仅做的是表面功夫,将班级文化建设简单的理解为班级环境布置和班级口号的提出等,而没有切实的制定出适合学生和班级发展的计划,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单一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时期。大多数高中班主任并没有认清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而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中知识将学生作为被动的一个群体,而忽视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将班级文化的建设等同于自己的教学任务,往往具有独断性和形式化,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认同,是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的一个阻碍。

(三)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而在实际实施中,由于各方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当,导致了学生对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理解到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的重要性。特别地,对于高中生来说,升学压力使得他们不会主动关注班级文化的建设。在具体的班级建设活动中,学生往往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处于被动状态,参与其中的兴致较低,从而大大阻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

三、对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对班级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班级文化的建设要靠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心骨,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班主任首先要将班级文化建设落实于实际行动,自身要树立自觉地意识,其次需要做好自身榜样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学生群体也要积极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班级体共同进步。

(二)构建班级体的核心价值觀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同样地,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就要重视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围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进步所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班级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在具体实践中改进班级文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不是光由理论来判断的,必须要注重落实班级文化建设,而不能只是夸夸其谈。班主任要随时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对其效果进行分析,对其中不合理的方面要及时进行改善,使得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片冈得雄.论班级的组织和管理[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08).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6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班级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说班级文化是班级充满活力的源泉,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班级建设成功的关键。

二、高中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班级文化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而发展的。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从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教育观上经过了几个转变:最初是注重考分,强调记忆的应试教育;随后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于是向注重知识转变,强调感知的知识教育;接着认识到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于是提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加强基础,发展特长”等口号,进入了强调思维的智能教育;最近又提出了“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观的逐步转变,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完美的个性或人格要比智慧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和能力只有与良好的人格相结合,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在今天的班级管理中,尤其在普通高中,对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校很大程度上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转变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同时,必须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能够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新型的班级文化,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以期待每个学生通过班级学习生活的经历与感受,提升非智力因素,从而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公民。

2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作用。文化,是人自身力量的外化,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对象性存在的验证,是自然的文化。文化的作用就是文化在外化时对人的反作用,这种文化作用对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新的动力和源泉。学校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是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校制度规范和学校传统习惯等。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所产生的一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也正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未成年人,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难题:一方面,学校苦苦育人,重视德育;另一方面,学生却不愿接受,或者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诸如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上进心、责任心等表现总是成为班级德育的难题。如果能够化说理教育为文化教育,那么对学生的教育也就会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一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它理所当然地又反作用于学生,影响着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每个班的班级文化搞好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就有效多了,这样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3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集体有着极大的教育引导功能,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表现在:它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班级凝聚力;它有助于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它有助于推动班级发展,提高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班级竞争力。有特色的、切合班级特点的、全体班级成员认同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人生态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高中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1构建思想文化,引领正确导向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道德品质好、思想境界高的专业人才。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生活时间最长的集体,所以,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级成立之时,我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班级价值观与班级精神,明确自己的班级追求。我首先依据班级实际情况提出“细致、高效、敦品励学,合作、竞争、志存高远”的班训,制定了班级公约及管理细则,后由班委会学生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制定出本班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如本学期刚刚开学以后,我对学生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学风浓厚、团结和谐、举止文明、环境优雅”的班集体,在班委会学生的号召和组织下,确定了本班的近期目标是:每月“文明班级积分”保持在前三名,两次以上“优秀班集体”,力争夺得一次以上“五星级集体”;远期目标是三年后人人力争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不成功,但求人人成才。这样班集体有了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规则的认同感及作为成员的归宿感、使命感、自豪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而这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

2创新学习文化,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十分巨大,一般说来,学习风气与德育工作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能够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惜时、自主、进取、创优”的学风,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如:开学之初,我利用自习时间给他们讲解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计划性,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自主安排好学生每天的读书时间、做作业时间、复习巩固时间,使学生每天有章可循,充实而快乐;细化各项要求,先后制定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复习巩固、考试规范的一系列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优秀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每周给他们播放王金战学习方法的视频和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树立同学们的学习信心,保持学习的恒心;同时我特别注意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制定了每月学习行为反思录,经常不断总结完善自我;我还特别致力于创建学习基础差距较大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模式、设置学习基础差距较小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模式等,使学生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中竞争,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最终使班级形成“勤学、会学、乐学、善用”的优良学风。

3拓展活动文化,展示个性特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非常重视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舞台。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活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重视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抓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如开学不久,我将企业拓展文化培训灵活地应用于班级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本着锻炼、超越自我的精神,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在学校班级篮球运动会中,我提出“不求第一,但求做得最好”的口号,要求尽展我班的团结互助精神,我及时的利用这次运动会,引导他们要相信自己,要敢于超越自己,相信自己能行。通过这次运动会的洗礼,同学们对参与各类课外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重在参与精神,达到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班级凝聚力建设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巧设环境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7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易班网络

易班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依托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中心独立研发的互联网web2.0应用系统,是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易班成立于2007年,在上海试用后慢慢普及于各大高校。它以高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是现阶段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媒介。该网站融合了多种主流应用,且支持多种访问形式,为广大师生学习交流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平台。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的“面对面”到“键对键”的对接。

一、易班网络视域下开展高校班级管理的可能性

借助易班网络平台开展班级管理,是当前高校在网络信息化大爆炸社会推陈出新的一种教育手段,是网络信息化时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易班本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传统班级管理的有益补充。广大学生只需下载手机客户端,便可以随时随地登入易班,获取最新资讯与宝贵学习资源。这样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易班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平台建立自我网络班级心智意识,并对班级荣誉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潜力,使得班级管理民主、有序、生动、活泼。易班网络视域下的班级管理是传统班级管理的有益补充,恰好弥补了传统班级灌输式管理的短板和缺陷,是当前各大高校勇于创新的优佳选择。

二、易班网络视域下开展班级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网络班级管理平台的建立,实现高校管理平台优化易班网络具有建立网络班级管理平台、优化高校管理平台的潜在功能。当前,部分高校已纷纷开始探索并挖掘该功能。其特色体现在可将教务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及生活服务平台归统至易班网络[1],开展常规班级学生管理事务,实现管理平台优化。其中学生管理平台主要由网络班级管理系统与网络学生工作系统构成,可完成学生课堂考勤、班级活动开展、发展党员、心理教育、奖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审批、评优评先等一系列日常功能。(二)有利于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易班网络平台拥有强大的网盘功能,可把学习资料分享在易班资料网盘,供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基于此点,我们可开发高校易班网络平台学习资料共享系统,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既可将实体课堂学习资料与课程习题库上传于易班平台,又可选取优质专业课程,制作成网络公开课或网络校选课,投放在易班网络,供广大学生选择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与自主性。(三)有利于高校班级的有效监管,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易班网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注册制度,学生在易班网络的个人身份信息是准确真实的,因而可以及时关注和掌握学生在易班网络平台的思想与行为动态,并对学生班级进行有效监管,形成及时准确、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这点与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相互契合。

三、易班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管理呈现新态势

(一)网络思政教育方面,易班为其开拓了新阵地易班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为高校班级管理开辟了新路径。较之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思政教育,新媒体易班网络思政教育更符合“90后”大学生极富个性且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也更顺应时展。开展易班网络思政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以辅导员易班微博与易班博客为窗口,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网络舆情。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设易班微博或易班博客,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心理变化,及时进行思想引导与行为干预。同时,辅导员也可发表动态,撰写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文,分享电子经典著作、时事政治要闻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相关材料等,用文字触动学生,引起心灵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优质效果。其二,以易班主题班团日为契机,将线下思政课堂搬到线上易班网络,形成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强大合力。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相互配合,在易班网络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团日活动或话题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设置易班班团日主题,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激发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激起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愫,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二)班级党建工作方面,易班为其搭建了新平台易班网络的诞生为班级党建工作搭建了新平台。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进一步挖掘易班网络潜能,以易班为抓手,提高高校班级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拓展高校班级党建工作的新路径。其一,利用易班开展基础性党务工作。党务工作者可以把发展党员的基础性工作逐步纳入易班网络平台,线上处理相关党务工作:借助易班平台建立党员数据库;提交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进行微党课视频学习、网络民主测评;完成发展党员各个阶段的网络公示,等等。实现班级党务工作的网络化、便捷化,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进程。其二,利用易班拓展党建育人功能。党务工作网络化突出的优势在于发挥了党建的育人作用。将班级支部开展的典型活动、优秀党员的典型先进事迹等红色文化上传到易班平台,利用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渗透,让更多学生了解党、热爱党,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党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营造班级“你追我赶”的班风与学风,带动学生进行思想与学习的良性竞争,使学生在思想方面奋发向上,在学习方面追求进步,从而实现易班党建育人功能。(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易班为其提供了新思路调查发现,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更愿意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诉说,这为高校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可能。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在易班博客开设心灵窗口模块,由辅导员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共同管理,坚守为学生保密原则。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吐露心声、排解不良情绪的学生,可以选择在易班网络这个平台毫无顾忌地袒露心声,也可通过易班“私人消息”心理咨询功能与教师在线互动。学生将心里的困惑诉诸老师,此时的老师是学生最忠实的倾听者。老师聆听学生的心灵之语,必要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思想引导与行为指导,为学生排忧解难、化解困惑。采取线上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地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扼杀在摇篮之中,易班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由此凸显。(四)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易班为其注入了新活力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及新媒体易班网络平台的推广,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易班网络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易班“logo”、举办易班线上活动等方式,促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高校班级管理。首先,在易班网络平台主页设计属于本班级特有的标语和口号,形成易班班级特有文化。让原本个性迥异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共同守护易班这个“集体之家”,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其次,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将线下活动引入线上易班平台,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宿舍是学生休息、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现班级文化建设风貌的重要窗口,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宿舍DV影视展、评选最美班级宿舍等活动来凝聚学生,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同时发动广大学生进行易班网络投票,评选出“最美班级宿舍”。通过活动,一方面保证了宿舍卫生,美化了宿舍环境,展现了班级宿舍文化;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同学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为“和谐易班”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高校班级管理。(五)学生事务管理方面,易班为其创造了新手段易班作为当前高校推广的新鲜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其优势相对明显,它凭借自身的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公益性等特点,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乐于接受的学生事务管理新方式、新手段。辅导员可利用易班网络平台的相关功能进行学生日常事务的有效管理,形成学校—辅导员—易班平台—班级学生的工作模式,及时有效完成上传下达的工作任务。当要传达各类通知时,我们可以通过易班班级公告功能顺利完成。将通知在易班公告栏并将其置顶,学生就能在易班平台的显目位置及时关注到通知;也可以通过站内私人信息的方式将班级事务告知班级学生[2],从而有效避免通知传达不及时、不到位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易班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充分行使班级民和话语权,实现自主管理与自主教育。在易班平台为信任的同学投上宝贵的一票,或对班集体活动发表看法与见解。这样既体现了班级民主,又展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唤起学生对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除此之外,易班平台还有很多非常实用的功能,如易班网盘、易班相册等,这些功能在高校班级学生事务管理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依靠易班进行学生事务管理,不仅提高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锤炼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3]。

四、易班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延伸思考

随着易班网络平台的发展与推广,高校在充分利用易班平台进行班级有效管理的同时,还应对易班网络平台下班级管理的延伸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教师、高校应共同努力,共建和谐易班。(一)学生层面:为高校班级深入有效管理提供良好基础普及大学生的易班网络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做到合理利用易班,加强自律,坚守法律底线,文明上网,营造和谐易班网络平台使用氛围,为高校班级深入有效管理提供良好基础。(二)教师层面:为高校班级深入有效管理提供必要保障在当前各高校推广易班网络平台的新形势下,广大高校辅导员应把握时代赋予的使命,加强易班网络平台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易班网络相关培训,提升易班网络专业素养,提高班级管理业务素质,努力成为易班网络平台的优秀参与者、指导者与管理者,为高校班级深入有效管理提供必要保障。(三)高校层面:为高校班级深入有效管理提供外力支持班级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工程。易班网络背景下,各高校应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易班的发展问题、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性问题进行研讨和探究,为高校班级深入有效管理提供外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沈漫,夏文芳.提高易班用户粘性的工作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8).

[2]曹鑫海.易班网络平台下班级管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管理,2015(1).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8

关键词:师范学校;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

引言

师范学校教育主要的目的是为未来教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民教师,所以不仅需要他们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其自身塑造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班级正是培养人才品质的摇篮,个性化班级的建立是必须的,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个性,寻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及方向。下面是对师范学校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管理进行分析。

一、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1.个性化班级文化是综合性文化

所谓的班级文化,就是班级中的每个成员所占的各种文化的总体。而对于教师来说,希望班级有与制度文化相协调的综合性文化,在学生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到教育与管理两方面相结合,还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中的作用。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班级成员的心理素质、班级的风气、集体价值观、正确的舆论的方向等方面进行建设。班级文化是群体文化的表现,班级成员通过日常各种活动形成的集体心理氛围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这个集体表现出来德思想品质和思维能力等,对班级成员的语言倾向和行为习惯都具有影响,所以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风,比如,可以通过班级活动、黑板报及活动角等活动来反映出班级的正气所在。

2.个性化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

根据整个班所有成员的心理及生理的发展状况,构建出适合每个人的班级文化,才能使得每个人发展属于自己独特个性化的一面,班级文化需要全体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朝着班级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让学生成为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一切围绕学生开展,进行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应该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独特的个性,最后构建一个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健康向上的班级发展方向和优良班风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不要只是停留在物质的表面现象,学生对于班级的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学习,要从学习观念、潜在因素等方面入手,结合多方面建立个性化班级文化。

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管理的功能

1.教育功能

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所以教育功能是其文化建设的首要功能,班级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渗透在一切学习活动之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领、充实和提升的作用。个性化班级文化是以学风、班风、人际交往等各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文化和与之对应的行为文化,对于每个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老师上课传授知识的教育,它无影无形却又时刻存在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也表现在被教育者的素质、人格、个性的磨炼上,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小的集体,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之后与社会的融合。此外,班级教师也需要做到以身作则,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谐友善的微笑,得体的装扮等,让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感觉到,这些因素的持续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提升他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价值,找到自己独有的性格特色。

2.凝聚功能

好的班级文化可以把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人与班级的努力方向一致。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每个独特的学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班级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体现着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性,而这些更会激发他们对班级共同目标努力,班级的荣誉体现着集体中每个人的使命感,自豪感。学生会不自觉地根据班级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时刻维护班级的利益,就好像维护自己利益一样,增加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的行为也会得到规范,使得学生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一方面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使得集体建设的更好,好的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校在校期间的行为,甚至影响着学生的校外活动,乃至今后人生道路上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式,把独特的班级文化带到社会这个大文化世界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师范院校应加强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管理,不仅有利于师范学生现在的学习,还能培养其以后作为老师应该具备的管理好班级的理念,都是值得提倡的部分。班级文化就像是无形的老师一样,会起到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班级和谐友好的氛围,积极向上的交友圈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增加集体荣誉感,强化其道德理念。

参考文献:

[1]任俊信.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管理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223-224.

[2]陶明美.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5,(7):122-122.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9

—、班级文化内涵的理解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文化等。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看不见的软件。纵观成功教育的案例,无不有着深厚的自身文化沉淀。营造以人为本的班级,可以为班级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班级文化的塑造让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融入进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构建班级文化,自然也就成为当前我们思考的话题,也是建立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班级文化功能的思考

1.教育功能。它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个人都能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神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4.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班级文化的内容构成

班级文化必须回答这样几个核心问题:第一,如何看待班集体,第二,如何看待班级同学及其关系,第三,如何思考和定位学习及其目标;第四,如何考虑对班级、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等。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班级氛围、班级精神、班级理念,并体现在班级所有学生身上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这里我们从三个层面理解班级文化:外层是班级物质文化,包括班级硬件设施、环境布置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班级主体的特点、习惯和风格等;中层是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同学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内层是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班级哲学、班级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班级同学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也就是班级精神。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

四、班级文化的培养目标

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此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也能增强班级凝聚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班干部严格要求,消除学生心目中“班干部是班主任的狗腿子、耳目”等这些历来形成的不良印象,从而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给班干部以“自主权”,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笔者要求班干部定期开小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事实证明,较高的班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一是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例如,班级中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老师要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并且自己帮他交了班费及其他的活动费。教师要求每一个同学担负起保持教室卫生清洁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校园里,看到纸屑教师都应弯腰拾起。如今全社会都在讲节水节电,教师在教室里及时关灯并将媒体上宣传的节水节电窍门教给同学们。如此这般的耳濡目染,怎么不能达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灵沟通呢?

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人人都需要诚信。“诚信中国”“诚信经营”“诚信考场”“诚信是第二张身份证”,这些振聋发聩的语言,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诚信的热望和追求。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诚信教育势必先行。社会上许许多多弄虚作假的现象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每周质检报吿”栏目,并结合学生自身了解的违背“诚信经营”行为的事例进行讨论,由此延伸到对校园、班级的有违诚信的行为进行批判,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使学生学习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坚持不懈地进行诚信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唯一可能,也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本质与真谛。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教师应首先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的成绩不一定优秀,有的学生在教师眼里是不循规蹈矩的,喜欢自作主张、标新立异的等,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要学会体会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各位班主任或多或少地都在进行着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只要我们班主任教师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就能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班级也会由此更加生机勃勃,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342300)

班级文化的功能篇10

关键词:班级文化 优化 团队精神 竞争合作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班级有效合力,从而促进班级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要思索的问题。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始终把教室环境的优化、班级团队精神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提升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优化教室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这给我带来很大启发: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注重教室环境文化建设。首先是重视教室清洁卫生的保持。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一个整洁、明亮、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给师生带来愉悦轻松的心境,可以激发学生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都把教室的清洁卫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其次重视教室的布置,在教室两侧的墙壁可以贴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字画,使学生感觉到成功者的榜样时时鞭策着自己不断前进;在教室黑板上方可以贴一些班级标语或班级获奖奖状,增强学生荣誉感和班级归属感;教室黑板的左边可以写上一些励志名言,由学生推荐或是学生自创,并且定期更新,使得学生经常受到鼓舞,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也定期更换,更换的内容应该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团队精神培育,营造和谐氛围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是一个整体、团队,无论是实现班级整体环境的优化,还是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必须把团队精神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团队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当前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独生子女”、“个性90后”和“留守儿童”多种角色重叠的学生,他们个性特征鲜明,自主意识强,团队精神缺乏。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在这一点上我积极利用学校各种集体活动或是班级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观念。转贴于

三、提升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班级的学习当中,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地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效率。在班级管理中,我把全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由三个层次学生组成:学习基础比较好、学习基础一般、学习基础较差三个层次,这样的配备就是为了使得他们在小组内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提高。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又展开竞争,哪个小组进步明显就会公布在黑板报上,使得他们形成一中良性有序的学习竞争局面,从而促进班级的进步。

四、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青少年时期由于自制力比较差,往往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这些坏习惯是影响他们全面进步的重要障碍,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所以在平时我特别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比如教育他们养成守时的习惯,哪怕学生迟到了一分钟,也要向他们指出严重性。

总之,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形成教室环境明净,班级团结向上,人人积极进取这样的班级氛围,班级文化建设才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