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29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1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联系

 

室内设计现在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开始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室内设计也在接受室内设计,但并非任何的设计都叫做室内设计。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从简单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室内设计具有很多的元素,而室内设计重要的无非是“设计”二字,何谓“设计”、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这是很敏锐的话题。从纸面上来讲回答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用实物传达给人信息的一种方式叫做设计;二、为了表达设计者心里的想法和愿望所以设计;三、用设计者的思维去构思,用设计者的手去完成。论文格式,联系。

以上分析从设计上说明设计是源之于设计者也就是人,而人对设计不单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信息,它是设计者本身的一种宣泄和真是自己的方式。当然室内设计也不然未然,而室内设计就不单是设计者自己为自己去表达和宣泄,他是为人,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在室内设计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理念,更有不同的文明、思想、和科技。它在被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人们去享受,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实室内设计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宗旨是以人的生活为起点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人为本。论文格式,联系。”然而人的生活是什么?人需求又是什么呢?这就无非要接触到人的心理。接触心理,很多人不亦说乎的都会想到心理学,那是不是室内设计是不是和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呢?

回答当然是有大大关系,但也不能说要做好室内设计就要去学心理学,非也非也。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问题是这么说的:“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其实这是一观点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这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而室内设计则是去改变一些环境,宗旨是让人去舒适喜欢,而不是去厌恶。论文格式,联系。因此我要想改变好环境不仅是说要会设计构想、手法和方式,而是要去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法和方式。手法方式千变万化,人的心理也是五颜六色的,那么如何使设计符合人的需求呢?

想要得知人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人得心理,心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心理呢?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室内设计,室内代表着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论文格式,联系。在设计的时候我要知道向上述所说的“什么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去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照成的心理和人对环境的理解。当然我们针对的是一个局部小的环境里的分析,但室内它也是一个环境相对于范围比较小点。

说到此处,其实我们可以参照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可能比较陌生。

首先,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论文格式,联系。

其次,我们在了解下环境心理学的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在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上述说明中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系列刺激。围绕环境整体,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可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论文格式,联系。但这正好是在借用与我们去做室内设计需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它的分析去配合我们的设计更好的符合人的需求。就像上述环境心理中所说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由其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依托的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很广泛,: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述的材料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帮助,即一个好的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其中占据的位子。个人观点:一件好的室内设计它需要的是设计者的思想,更需要设计者对一切事物的了解和认知,最重要的是对人的认知。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2

1.教学与时代脱节

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我国各地区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是西方的学院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因导致我国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材使用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相联系。教学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2.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在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理论与实际结合、艺术感与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但在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和其他外部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仍旧沿袭旧有模式,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目前部分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内容复杂、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复杂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单一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要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操作能力要求

不同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大体相同,即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操作能力是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但目前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岗位,出现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

2.设计意识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艺术再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应充分了解不断变化的环境,针对不同的环境情况提出应对方案。优秀的设计意识能帮助设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外部环境的不足,及时产生设计创作的灵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设计意识,实时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设计能力的总体提升。

三、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分析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可知固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应从多方面实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突出地域设计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只有民族特色明显、辨识度高的环境设计风格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各地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各地区应将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与最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特色鲜明的设计风格。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突出民族特点、保留区域特色。如,苏州地区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可加入当地园林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印染工艺)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对民族特色明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构建综合学习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边缘性和极强的综合性,它涵盖了历史人文因素、文化特征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等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为学生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来源。高校可与有关社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有批次、有顺序地安排学生到教育基地实习,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可安排具体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艺术设计实践操作,自主完成课题任务,可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在评定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操作技能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完善自我。3.提高教学内容高效性理论知识始终服务于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市场环境,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改进固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保持教学的时代性。首先,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要求,结合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后,调整既有教学内容。可合理删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添加与市场联系度高的课程,提高课程实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重复教学的问题,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连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结合原有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实现环境艺术创新再设计。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颖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能帮助设计人员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进行更加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顺利开展设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外,高校可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四、结语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3

关键词:绿色环保产品设计包装设计

引言

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变得空前繁荣。但随之而来的问题逐渐显现,全球性生态环境急速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这样一段阐述:“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环境不仅向人类提供维持生存的物质,同时也提供了人类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发展的机会。人类通过在地球上的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无论在改造环境方法的数量上还是改造环境的规模上均获得了巨大提高。而人类环境的两个属性,即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的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绿色包装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产品设计产生了极端的商业化现象,即设计成为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兴起了以经济增长为目的,以促进商品废弃化为手段的“用后即弃”的消费方式,众多一次性产品如雨后舂笋般被生产出来,甚至出现了几天前还是高档品,几天后就进入了垃圾桶的现象,而对商品起着保护、美化及宣传作用的包装,也随之被大量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成为了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绿色包装也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我国于1993年引入了绿色包装的概念。它首先要求包装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其次是要求包装材料能被循环再利用,以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绿色包装的设计特点

传统的包装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保护商品为目的,而无视包装产品废弃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要素和重要指标进行考量。而绿色包装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思考,更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战略集成到生态学和经济性都能承受的新产品包装设计中。绿色包装设计与传统包装设计相比有以下特点:

1.延长了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传统的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包装产品的生产到使用再到废弃。而绿色包装设计是将这个生命周期延伸到了其被废弃后的回收和利用。真正做到了从“摇篮”到“坟墓”再到“摇篮”的良性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的改变更有利于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与其有关的环境问题和管理问题,便于整个包装设计过程的优化升级。

2.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特别是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有利于实现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3,可以在包装艺术设计、环境保护技术、包装产品设计等不同层次上进行动态设计,优化包装结构,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如可以将包装作为产品的一部分或可替换部件进行设计(见图一)。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还增加了产品的可替换部件,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周期,而这种创新式的绿色包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产品的卖点。

三、绿色包装材料的分类及选择原则

1.绿色包装材料的分类

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及材料用完后的归属,有学者将绿色包装材料大致分为3大类。

1)可回收处理再造的材料

其中包括:纸制品材料,玻璃材料,金属材料(铝箔、马口铁、铝合金),线型高分子材料(pp、pVa、聚酯、尼龙),可降解材料。

2)可自然风化回归自然的材料

其中包括:纸制品材料,可降解材料及生物合成材料,植物生物填充材料,可食性材料。

3)准绿色包装材料

其中包括:可回收焚烧、不污染大气且能量可再生的材料,其中包括部分不可回收的线型高分子材料,网状高分子材料,部分复合型材料。

2.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原则

绿色包装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回收材料,选用低能耗、少污染的材料,选用环境兼容性好和易于降解的材料,避免选用有毒、有害、有辐射的材料。主要原则可归纳如下:

1)尽量选用无毒无害无辐射性的材料。如应当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的包装物。

2)选用可循环的材料。选用回收或再利用性能好的包装材料是实现绿色包装的有效途径之一。如美国stone容器公司用废纸生产出Cordeck瓦楞平板,用于商品的包装运输;又如R-tech公司生产的e-cubes包装材料,是采用回收的废纸制成的,加人填充物后可包装易碎物品。

3)选用可再生材料。材料的可再生一是指材料物理可再生属性,如竹子、藤条、麻纤维等速生植物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二是指材料可通过化学的方式解体再利用,如聚酯瓶通过碱性化学催化剂分解,纯化后再重新聚合成再生pet树脂包装材料。

4)选用可降解材料。在产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用可被自然降解、生物降解、化学降解、水降解的材料。如产品和食品的包装袋就可以选择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这种材料制成的包装袋在承运过程中结实耐用,在废弃后整个包装又都可以进行无毒害降解,分解出氧气和水分,不必再进行分离处理。

四、绿色包装的结构设计

为了实现对材料的合理利用,以达到资源利用最少,空间率利用最高的绿色包装,可以通过对包装物的结构设计来实现。如,产品包装的形状对运输的影响就很大,为了方便运输,应尽量使用方形包装代替圆形包装;又如八角形的披萨盒比方形节约10%的包装材料。其次,通过合理的包装结构设计,可使包装具有多用途属性,避免包装物被随意丢弃,如被用完的包装瓶成为花瓶等空间装饰物。

五、未来包装设计展望

众所周知,纸、可降解塑料、金属、玻璃被称为四大绿色包装材料。其中纸和塑料的价格相对低廉,而纸又具有增长快、原料来源广泛、不易碎、便携、容易回收利用、可自然分解等特点,因此纸制品的包装设计是被世界公认的绿色包装设计,并对治理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能起到积极地替代作用。与可降解塑料、金属、玻璃三大包装材料相比,纸质包装设计更可能成为未来包装设计中最具前途的绿色包装设计。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4

关键词:照明设计空间光环境实用性教学

自20世纪中期工业社会的成熟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面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光有了更为广泛的用途和意义,光环境的营造便成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光的设计研究应运而生。照明设计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如何上好照明设计课程是我们设计教学面临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得到启发,进而展开设计思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关于照明设计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缺乏创新性。照明设计是们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传统教学在我们的教育中沿用多年,老套的灯具分析模式数据早已过时,环艺专业的照明教学还是以空间和形态等形式教学,照本宣科、缺乏创新的陈旧知识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信息化,我们对光环境也有全新的理念认识,教育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信息的快捷性及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课程学习方式快捷、实用、图形化,老套的教学模式已经处于尴尬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尽快更新教学内容,符合新时代的教学发展。

2.光环境研究设备及实验室缺乏。灯光环境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照明为人们的工作、陈列、参观、学习等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对光环境特性研究是现今教育的新课题,涉及到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课程。光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空间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光的研究需要从它的亮度、照度、色温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光”研究实验室,能建立详实的理论依据,实验时可从光的基础照明、光源与灯具选型、射灯效果、投影效果、眩光效果等方面研究,使学生对光的物理量有更充分的理解,也真实感受到光线与空间、材质、色彩的关系,有利于本专业对空间更深层次的设计分析。在现有院校开设照明设计课程中,除少数院校建立有真正意义上的“光”实验室外,大部分院校只能通过环艺专业公用的实验室进行观察讲解,这就使对光的教学研究产生局限性。

3.环艺专业中对照明的设计分析重视不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来界定的,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面。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主要以空间、界面、材料、家具、陈设等方面来解析,在空间的光影照明设计上讲解的不够深入。我们在室内以及景观设计课程中,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上,都缺乏对照明光环境的分析。

4.承担照明设计课程的教师应具备实践经验。光环境的营造,需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多工种的配合,是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电器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灯具制造商等共同协作完成。所以,我认为该课程的教师应来源于照明公司的设计师或参与公司设计工程项目的教师,他们在该领域中实践摸索多年,在灯具、光效、电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

二、教学思考

照明设计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的室内外环境所需要的照度,正确选择光源和灯具,确定合理的照明形式和布置方案,创造一个合理的高质量的光环境,来满足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从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对照明设计课程有以下思考:第一,对照明设计教育的认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本科教育,照明对室内外空间设计起着支撑作用。室内气氛的塑造、材质在光影下的表现、灯具数量影响室内的光影效果、光线对色彩变化的影响等等都与光无不相连。中国的照明设计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似乎人们并不清楚这种职业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角色和位置。我们在规划院、设计院等职能部门可以看到,建筑工程的设计流程还处在水暖电以及结构的设计做法,我们的环境装饰也是以材料、结构、色彩等分析为主,很少在设计之初把照明作为设计构思来考虑,光与照明在设计上被忽略,长此以往导致空间设计失去灵性和激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当前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时期,对照明设计无论是从技术、质量方面,还是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明教育是个基本的教育形式,我们作为教育部门,对照明教育应有一定的责任感。第二,调整教学内容、逐步改进教学手段。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属于文科艺术类,建筑及物理学科是他们的弱项,照明设计中物理定律及物理计算公式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要以视觉光环境的教育为主,前期通过多媒体以及灯光演示的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光照场景,使学生了解光与照明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的作用。后期通过课题式教学,以课题为中心带动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充分的教学目的。

1.对现有教材的调整更新。照明设计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人们习惯把照明规划到电气设计的范畴里,特别是环艺专业的照明设计,在教学中常是以空间、形态等传统教学形式出现,光在空间的艺术形态很难得到体现。传统教材体现理论化、公式化的教学形式,课程授完以后学生还是一片茫然,与学生环境艺术专业背景脱节,缺少实际指导意义。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角度调整教材,我认为要在原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室内空间光环境以及照明在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了解照明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实例的分析,逐步掌握室内、室外艺术照明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2.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在照明设计的授课中,我们要抓住课程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除了介绍光与视觉、光与色、光的度量以及光源与灯具这些基础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增加有关光环境设计的实际案例,如:现今具有成就的奥运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照明分析,通过介绍和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照明设计的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感受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生动直观的图片和音效使原本枯燥的光物理概念得以完美展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基本照明形式在多媒体的演示下,使学生对其概念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多媒体的教学,给分析建筑照明、景观照明以及室内照明都提供了直观快捷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也可以调研形式完成。实验室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光的魅力,如:光照图式的表达、不同色温的光照射在同一种物体上的直观色彩变化、眩光的形式等。对于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还要实验光照在不同材料上的色彩变化和反光率,光在空间里的真实感受以及光所产生的分割空间的功能等等,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照明设计教学课程的思考,本人在教学中有一些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尝试以课题为中心带动全方位思考来改变单纯的技术性知识传播,使学生在了解空间功能的同时还要对光环境在空间中所起到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

1.课题一,对室内空间照明设计的课题分析研究。以1000平米左右的展示空间为课题,分析其空间的功能性,在此基础上布置整体空间的环境照明。对此课题有如下过程:

⑴课题调研。带领学生考察博物馆、展览馆、商场等展示空间,了解其空间布局,重点调研空间照明的光环境特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有:展品与光源的内在联系;光与陈列的相应关系;展示空间光环境的特征。

要求:考察时仔细观察对象,做出相应记录。

目的:以观察实物为主,分析其空间特征与光环境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⑵课题分析。此阶段是针对调研对象进行各层面信息的剖析认识和本课题的信息分析。分析阶段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人流动线以及光的特性、光的分布、光的造型、光的艺术效果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要求: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画出个层面的分析图,并得出展品的照度标准和陈列光环境列表,进行口头表述。

目的:对课题分析的信息进行重组,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

⑶课题空间推敲和布光设计。本阶段是抽象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语言探索,是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总结,重点放在平面布置、灯具布置、空间展示氛围营造、室内透视图制作等方面的图纸绘制。指导提示有:①平面功能的合理性;②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策略性;③灯具的布置及其型号;④效果图制作时对整体空间光环境的调控效果。

要求:提交平面图、灯具分析图、室内照明效果图等图纸。

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分析整合后,发挥创作思维,设计出空间理想的光环境效果。

室内空间照明设计的课题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调研中对展示空间的光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深入分析和解答,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出既符合空间功能要求又满足人们生理、心里要求的室内照明环境。

2.课题二,对室外环境照明设计的课题分析。

课题: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夜晚的照明效果。

要求:对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光环境进行考察拍摄,回来后分析整理,并口头讲述。

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光环境涉及到道路、园林绿地、建构物、广场、景观小品、户外广告等。在课题中,首先要分析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的基本状况,查阅资料分析推荐照度,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及灯具造型等。通过课题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城市公共空间夜景照明的基本状况有一定的熟知度。

城市景观形象设计的终极目的是在人们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起最大限度的认同。城市照明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加强了可识别性,还根据地域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夜景风格。室外环境照明实践教学,加强了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把景观环境和夜景照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景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照明设计课程的探索,使我们感受到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技能传授,我们在传授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开拓和张力,让课堂变成发挥无限想象的舞台,设计过程中体验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的整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品尝到了设计的快乐。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以课题教学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得到的信息实现整合,并研究与确定表述语言,引导学生建立起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我们在教学质量上就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洛西、林怡:《建筑物理光环境试验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建筑学报》,2007。

[2]陈同乐:《光的艺术》,文物出版社,2006.11。

[3]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5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新兴学科,是集汇艺术、科学、经济三门学科研究的主要所研究的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作用下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目前它的学科体系尚在构建和完善中。在潘鲁生主编的《设计艺术原理》一书中,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系统的主体是由许多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系统连接。设计艺术学科便是一个完全通达的学科体系,它必定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式、新方法,以此在多元、交叉学科中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及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包含在设计艺术学科中,它自然而然受其影响,也要不断地吸收-发展-壮大,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社会大众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理想环境,是为社会大众营造出舒适、理想的生存环境空间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方法。它与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休戚相关,同时它与人类多方面的联系不仅对维持现代人类生活起着直接作用,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时代文化特征。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美学等,系属跨领域跨多种学科,范畴极其宽泛。它是集多种艺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在其与空间、时段、目标的广泛性上,凸显出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特征。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见识的不段增长,人类生活面的不断扩宽,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知识面也要不断的拓展。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设计学中对设计类型的划分

在设计学中,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不同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由于自身所处的设计范围和他们本身所从事的行业的对设计的观点不同,进行过不同的归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扩展,过去的设计类型的划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设计活动,复杂的设计现象。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绝对倾向于按设计目标的不同,把设计大抵划分为:“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产品设计;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这种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目标点”。

2.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3.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诗意地栖居大地”,“适合于人、适合于空间、适合于时间”,即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适合”,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原则”其作用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比如,在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推进下的我国城市环境艺术,其发展模式也愈加的现代化,多样化,专业化。其文明发展,也融汇科学性、艺术性、公共性、趣味性于一体,经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活化处理,从而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推动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和谐、绿色、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对建立设计艺术学科的主题的确立一个新的认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设计实践、设计现象、设计规律是设计学研究的一门专业学问。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设计界长期以来都只是重实践轻理论,或重技艺轻研究,造成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失调。忽略理论和实际的钻研,便是忽略能给将来带来成长的强大优势,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而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设计实践,让实践得以提升,如此循环反复,并不断的推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得以全面深化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以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为例,人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营建出来。就是利用重复和交替、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构图手段与设计实施,这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回答。

(四)环境艺术设计体现设计的文化特征设计文化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文化

设计作为造物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文化是人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同样文化也造就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体现,反映的是文化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文化是一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生活印记的沉淀,是不可复制的”。雷蒙.威廉斯曾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以及历史发展不均匀性,形成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其文化博大精深,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和发扬,构成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在其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类环境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把人类文化和历史加以保护和利用,并借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四、结论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6

关键词:pBL学习;网络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早期应用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后来经过不断精炼趋于成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法律教育等领域,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pBL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学习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个性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但是pBL在传统的课堂中的应用也有其不足之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pBL在保持传统课堂中的优点同时还具有一些传统pBL所不具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一些传统pBL的不足,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更顺利地进行,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1传统pBL的不足

pBL自20多年前在医药学校首先应用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居多,操作的程序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进行学习的问题或项目,然后再将学生分成5~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工学习,学习完成以后学生向教师汇报学习结果。在课堂环境中的pBL,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和工具主要是课堂中提供的文字参考资料、图片、模型、影碟等。由于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课堂环境中的pBL具有以下的缺点。

(1)学习社群狭窄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社群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学习小组总体思维层次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也就决定了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缺乏较高的创新层次。

(2)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资料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

(3)pBL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

课堂环境中的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必须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果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4)比较耗费时间

课堂环境中的pBL,小组成员在搜集资料、讨论、评价等方面都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比较耗费时间。

2网络环境下pBL的优势

与传统的pBL相比,网络pBL具有许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pBL是将学习内容置于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因此,学习情境对于pBL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身临其中,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协作平台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校外人员的交流协作。

网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师生、生生交互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平时潜藏的一些能力和个性得以发展;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除此之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或专家求助。网络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实时或者非实时地与指导者、学习同伴进行交流。

(3)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获取途径多样、资源内容生动丰富。

在传统课堂的pBL中,学习资源的获取仅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源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为pBL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信息的种类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学生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网络环境下,大大节约了从收集资料到问题解决和成果展示的时间。

课堂环境中的pBL,小组成员在搜索资料、讨论、评价等方面都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耗费时间;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也可以与同学交流、讨论,还可以向老师求助,这就大大的缩短了pBL的时间。

(5)网络环境下,评价更为方便、有效。

传统课堂中的pBL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教师不能同时对所有的小组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的信息主要靠回忆获得;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仅限于教师和学生;整个评价的过程也比较繁琐。而在网络环境下,评价方式多样,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获得数量化的客观评价信息,为评价提高了客观依据。而且,网络环境下的评价主体不仅仅局限在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包括学生的家长、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社会人士等,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客观、公正。

3pBL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任何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必需做的事情,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从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二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三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其中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比较成熟,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pBL作为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它往往以驱动性问题(或项目、案例等)开始,建立学习目标,然后围绕这个学习目标进行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因此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pBL教学设计模型,我们设计了pBL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总体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的活动依次为:确定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学生活动依次为:组成协作解决问题的小组;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解决问题;自我反思评价和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小组不断地调整整体和个体目标,需要小组成员的多次独立自主学习以及相互讨论,才能最终把问题解决。pBL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图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对各模块进行简单介绍。

3.1教师模块

(1)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学生通过网络进行pBL问题解决活动以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在网络环境下,pBL的学习目标设计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学习目标的确定和陈述。

学习者是网络环境下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和设置。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情感需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来了解学习者的特征。

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自主,知识的来源也更为广泛。因此,教师应当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透彻的分析,挑选出其中比较适合于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适应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并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pBL中,学习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表现性目标和问题解决目标。知识目标是要依据教材考虑如何将知识的学习与问题情境、学习任务密切联系,注意协调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多样性与专一性、分析运用与理解等关系。技能目标的设计应重在对学习者经过pBL学习活动之后应该获得的技能和发展的陈述。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习者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具体行为,而是对学习者将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任务进行描述。在问题解决目标引导下,网络环境下的pBL旨在提供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源、方案、工具与探究的机会,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建构高级知识。

(2)创设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以问题情境设计为核心的,围绕着问题情境的设计,依次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协助工具的设计、建构工具的设计,在这些设计完成后,还应该考虑辅导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建模策略等的设计。

在pBL中,问题是核心,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提供了学习方向、学习动机和学习应用。因此,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是决定整个pBL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好的问题应该是:问题的描述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问题来源于课程,与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紧密联系;问题的解决是多渠道的,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习风格;问题最好是结构不良的。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和额外的信息,为此我们要通过网站建立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所必需的知识资源库和相关案例给学生,他们按照各自的问题列表去检索和定位要解决相关问题的信息,让学生能在一个宽广的学习资源中,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并收集相关案例,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通过问题解决工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工具,模拟不同问题解决方案和不同策略对问题解决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学生可以在反复的模拟试验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及其小组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都要就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和交流,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个协作交流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包含交流工具、上传工具以及专家咨询。

在pBL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以指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担当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pBL中的指导策略应该关注以下策略的设计:辅导策略、支架策略、建模策略和反思策略。

3.2设计学习活动

pBL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组成的,当问题解决了,学习过程也随之结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被赋予更多的责任、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更应该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应该考虑如下方面。

(1)活动目标的确定

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每一活动都需要设定一定的活动目标,学生根据活动目标来调节自己的问题解决活动,并根据活动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教师根据活动目标来设计指导活动,适时给予学生提供指导。

(2)活动组织形式的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pBL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个别学习和小组协助学习。个别学习适合于学习的知识获取阶段;小组协作学习更适合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问题解决、成果制作和展示、评价等阶段。在活动组织形式的设计时,可以将两者相结合,既给每个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又提供给学生相互之间合作交流讨论的机会。

(3)活动内容的设计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一般由问题分析、小组协助、问题解决、成果制作展示、评价五个方面的活动组成。这五个方面的学习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一个互相交叉、相互融合的过程。

3.3学习评价

pBL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以每次形式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好地督促学习过程。pBL设计的评价方法有:

学习契约:即教师和学生双方互相协商确定的协议,内容包括学习期限、达到的预期目标、奖惩制度等。

范例展示: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向学生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

绩效评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一般为作品、研究报告、解决方案等。

3.4学生模块

(1)小组组成模块

学生进入pBL学习活动的第一步是及时组成学习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查阅教师给出的问题情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决定参与哪个问题的解决。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报名情况再进行调整,使得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超过7人。

(2)自主学习模块

pBL在强调小组协作学习的同时,并不否定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在pBL网络教学平台上,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与课程有关的个人主页空间服务。在该空间学习者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

(3)协作解决问题模块

pBL强调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来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小组成员的协作大多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完成的。我们设计了BBS和音频以及视频聊天室,为学习者提供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协作的方式。

(4)反思与评价

pBL中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这个模块中,学习者要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并对整个过程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同时学习者还要根据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对其作出评价。

4结论

在网络环境下,pBL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通过pBL网络教学平台,将能更好地实践pBL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李见伟,尹大伟,邹钟玲.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65-66.

[2]王越.网络教育中pBL教学模式的实践[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1):8-11.

[3]高瑞利.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刘柳.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郑小丽.网络环境下pBL教学系统设计[J].中国大学教育,2005(9):43-47.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7

【论文摘要】环境艺术是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就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艺术性和舒适性。环境艺术设计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旺盛并显示出高度的生命力。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建设尚不完备;未能打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极度专门化的壁垒;重视艺术表现,轻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因此,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有着主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偏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具体实践

我国高校现有的环境艺术教学体系,教师多采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法,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体系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的教学偏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具体实践,造成很多同学对工程中涉及的材料规格、尺寸、构造以及施工工艺等问题了解较少,所以做出的设计离现实太远。

(二)学生设计的作品偏重形式

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际设计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训练,由于这些训练多数是建立在假想设计上,学生在“理想状态”下,所设计的作品仅仅是为了美观,实用性不强。

(三)实践教学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为有效解决学科的实践教学问题,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课程建设上,专门设立了实践学环节,以课程纲要的形式规定某一学科的实践课时。应该说这些措施是积极的,对促进学科的实践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对专业教育的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实践课程只是在课程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形同虚设。

二、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

1.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立足各专业方向教学目标,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综合训练。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各自创新特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集中与分散、学习与实践、设计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创新设计活动,通过创意训练、课题训练、项目训练掌握多元化的环境设计艺术设计运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的设计与创作;辅导学生参加设计公司实际项目。

2.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环境艺术工作室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训练的教学平台,在加大学习力度,积极倡导创新设计的基础上,力求使参加工作室教学实践的学生夯实基础理论底蕴,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工作室以辅导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导师指导与自我实践相结合,以自我创新主;本土考察与外地学习相结合,意在团队合作,以团队合作为主的方式开展学习和实践。从而推动学生适应社会市场为最终目的。

(二)具体的措施

1.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参观,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的设计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直接性。

2.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在高职教育中,技术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上,必须紧扣环境艺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助于学生获取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练就专业的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同时也必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对现代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3.大力开展教学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通过在设计单位或其他相关单位实习,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行业的一般设计方法、工艺流程,了解最新的设计思维,认识行业、市场的现状,达到对社会需求的认知,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行业法律法规的了解,为下一阶段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准备必要的实践基础。

在实习目标方面,主要掌握一般环境艺术设计的各设计环节、各工艺流程,设计思维的形成与主题、功能、风格的关系,设计交流,初步感性认识环境艺术设计、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材料应用、工程计量与计价、内业技术资料的整理和编制、施工安全措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环境艺术设计生产一线基层的设计、技术及管理岗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初步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处理工作中突发问题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在实习的内容方面,主要了解所实习工程对象的全部施工图纸,熟悉与施工内容有关的图纸;掌握环境艺术各设计环节、材料的应用、各工艺流程、工种的操作方法;熟悉实习工程对象有关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程、操作规定、安全技术规程、质量评定标准、劳动定额等;掌握与实习工程对象有关的生产组织计划、工艺技术组织措施等内容,有条件可参加新工程的图纸会审、施工预算编制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熟悉环境艺术设计施工企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职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各项业务;学习实习工程对象的施工方法、技术措施、装饰构造、材料选择和结构问题;学习实习工程对象对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施工企业工程预算、经营管理、经济承包、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容;了解施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使用新材料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蓝青,仇宏洲.克兰布鲁克艺术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8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94-02

1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标

1.1研究背景

(1)环境设计专业自1984年创办至今已27年从当时的4所院校,发展为680所(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直到目前该专业基本遍布所有普通高校及艺术类高校。

(2)环境设计专业自创办以来,虽然一直处于在夹缝中生存,无可否认,还是为国家的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表现为: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了大量设计人才,活跃在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设计行业,成为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补充、深化了建筑学所较少涵盖的设计领域,如专业的细部设计,围绕建筑的综合设计,提升了建筑与环境品质。

(3)由于环境设计自创立以来的模糊性质决定其本身缺乏相对明晰的教育体系。环境设计游走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各专业之间,其定位,教学主体始终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国际上也鲜有类似专业门类。

1.2研究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为1984年在中国首创环境艺术专业,随后,1987年原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环境艺术系。在至今发展的27年间,环境设计专业已发展为680多个(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中国的改革发展成就证明,环境设计专业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作为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受学科环境以及艺术类生源的知识结构所限,自身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探索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的特色发展以及与未来美术院校设计类学科目录完善和发展的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亦为我国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为明晰,加深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直接隶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本课题研究对于探索接轨国家美术院校设计学学科目录的完善和发展趋势有着重大意义。

1.3研究目标

1.3.1创新性

(1)鲜明的创新性为重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地位奠定扎实基础。

(2)系统的创新性,通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课程的系列实践研究,创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完整的系统性。

(3)对相关学科的变革及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意义。

1.3.2示范性

(1)在全国同类学科相关专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及实践意义。

(2)在环境设计教育的系列课程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极大的实际运用价值。

(3)为国家的环境设计教育及设计体系的完善具有引领的示范意义。

1.3.3原创性

(1)对充分研析中国本土地域建筑环境特征,传承中国人文精神是一种原创性的教育研究。

(2)对环境设计教育与国际相关学科建立平等交流平台,树立中国环境设计教育国际地位具有原创性。

(3)对于培养具有强烈的构建和谐生活环境的建筑环境设计人才的教育体系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意义。

2研究的内容及预期发展

2.1环境设计教育思想研究

(1)在当代遍存破坏甚至丧失中国本土地域特征建设的危机之时,以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己任,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科学生态观为指导思想,研究如何将现代建筑科学技术与动手营造的心智思维方式相结合,科学协调人与建筑空间的和谐关系,重塑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提高现代人类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2)在新的历史境遇条件下,回溯现代设计思想的成长历程,以批评的态度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思想的源发地――“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自觉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并努力将人类的需要与运用设计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训练积极对应。培养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切实解决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专业设计人才。

(3)强化艺术感染力的知识训练,将艺术作为思想培育的重要手段,充分结合当代艺术,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知觉能力并使其自觉应用在专业技能的塑造过程中,从而培养有自觉审美鉴赏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2.2环境设计教育方法研究

(1)将传统美的知识论的培养方法与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心智感化过程相结合,自觉进行美的知识训练,提高专业审美鉴赏力。

(2)研究动手营造的劳作方式,贯穿教学始终,作为学生心智训练的重要手段,并籍此训练学生自觉将二维的平面空间构想落实到实际的三维空间感知中,同时,在三维的空间模型中研究人与空间的实质关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学习融化在系列的实践课程中,通过实际感受、科学分析、文化追思等阶段剖析,使学生将以往机械地学习传统历史知识转化为自觉地感知与发问的学习行为。在今天社会发展和经济技术条件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发展,结合当代人类生活需求,提出设计反思。

(4)研究材料与技术的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在以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时,学习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5)将现代较封闭、独立的教育方式,转化为较开放、融通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类学习、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设计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与国际前沿学科相对应进行平等交流,提出自我原创性教育方式,树立环境设计教育的国际地位。

(6)将设计教育与设计的现实生活引领意义相结合。通过建立研究中心及研发室验中心为媒介,运用设计为提高现实生活水平提出探索性实验研究,从而真正起到设计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3环境设计教育体系课程模块综述

课程模块是落实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质性,也是验证与校正思想与方法的终极手段。环境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块包括两个学制阶段,分别为基础段(这里所指的基础并不是绝对意义的基础而是为专业段学习所准备的专业素养基础及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段。[1]

(1)基础段:基础段要解决的是五大问题:较高的审美素养与习惯;动手营造的心智训练习惯;过渡到专业设计的“前设计”训练;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素养自我学习习惯;培养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

围绕以上所需解决的问题,基础段课程可具体落实为制图、绘画、采风、设计造型基础、动手基础及限制条件设计课程。

①制图。

制图课程包括平面制图及三维制图。该课程学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形成三维物体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快速转换思维,空间图形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习规范工程制图。

②绘画。

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环境美。经典美学的感受与熏陶。实现手段为素描环境、色彩环境、速写环境。作为环境设计基础的绘画课程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的过程,捕捉环境中的设计要素,环境中设计要素构成的环境美;通过绘画的手段,重构、解析、设计对象环境。

③采风。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课程,如中国书法、传统民居田野考察。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提高传统人文素养;通过实地考察体验传统环境空间,运用测绘、绘画等手段,学习、记录、了解传统环境文化精神。

④动手基础。

以金属、木、土、混凝土等为材料,进行制作、营造训练,使学生掌握对于这些材料加工的技艺及对实验室设备的运用,养成学生自觉运用动手的习惯并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群体合作力求将呆板简单的思想方法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创造力的培养。

⑤“反”设计。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分析,对设计过程进行反向思考,其间对大师名作设计思想进行深层次思考,在制作作品模型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大师作品阅读后的二次设计或写意解读。学生通过“反”设计过程学习逆向的用自己的思想来对建筑作品进行设计思考。[2]

⑥设计造型基础。

通过“平面积聚、平面切割”,学习利用基本形通过简单的加减法产生造型。其中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设计单位,常常比较单纯、简练,而它们又是构成建筑平面、空间造型的基本形体元素,学生利用它们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排列组合训练,逐步形成对于建筑形式、空间、秩序的认识及把控基础。

⑦限制条件设计。

10m×10m×10m立方体到院宅。在规定的尺度,规定的形状内进行空间组织训练,这项训练事实上是将设计影响因素充分剥离,或者说是将设计条件简化,使学生能够专注于在给定空间内进行建筑、庭院空间的组织,通过这项训练,学生能够初步形成对于“空间”的概念认识,在开始专业设计课题前形成设计思考基础。

(2)专业段:专业段学习又分专业基础段与专业学习段。

专业基础段解决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但并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将设计课题置于实际的境遇中整合建筑、景观、室内的三者关系,在这种整合的知识学习下,逐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徒手草图构思,模型构想等设计心智训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知识感知的过程中,伴以读史的理论学习,这里理论传授亦不是简单的知识告知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图文解读学习相关专业历史。如中西方建筑史、中国园林赏读,景观史学、读史的目的为了唤发学生对于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并从传统的优秀范例中汲取养分,经过理性分析,作用于今日人类生活实践,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事实上,专业基础段所教授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观,作为指导专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它以传统文化为纲,贯穿整个专业设计学习阶段。

专业学习段是一个专业知识融通和应用设计实践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重要手段:

第一,开放性教学,通过大量的学习讲座、“workshop”、国际竞赛的参与,教导学生运用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成果,面对设计问题,结合现实进行作业训练,同时仍然强化动手的心智训练过程为培养在生活中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这里交流是其关键词。

第二,专业化方面的学习。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加强更专门的专业化方向学习,专业化方向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将融通的专业基础学习知识,以及对于生活的体验,人生观的形成运用于设计的专业化方向,这里的融通是关键词。

专业学习段的课程为整个学习阶段的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专业学习段的课程课时有限,我们在设置的过程中应避免成为建筑学专业的简化版,或者是规划、建筑、景观、室内专业的糅合简化版。我们对于课题的设置强调“遭遇”这一体验方式,课题的选择不以功能分类形成罗列,而是选择不同尺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周遭环境、不同设计强度的课题,使学生学习以全局观的视野来应对这些设计场所。尺度可以是单体建筑及建筑群落,生活方式可以是公共生活或居住生活,周遭环境可以是城市、乡村或者自然环境设计强度可以是保护、更新或者新建。

典型课程包括院宅建筑设计,风景建筑设计、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

院宅和风景建筑场地均为自然环境,院宅为小体量建筑,其容纳的生活可以是居住、展示、办公等,院宅设计一般为学生第一次真正的专业设计课程,之所以强调“院”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设计之初,就开始理解、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院落”,同时也通过院落这一元素,训练建筑内外空间之“图底关系”的处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风景区建筑是处于自然环境中的较大体量的建筑群落,其功能可以使酒店、餐饮、博览等,其功能及流线趋于复杂,学生在该课程中开始熟悉及掌握公共建筑的一些基本设计原理,同时也强调较大体量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经历民居考察、民居测绘等对于中国传统聚落的认识,在该课程中鼓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聚落的营造思想。

“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课程场地选自功能混合,新老建筑共存的老城区,以课题的形式探讨如何以全局观视野有机更新承载各种城市生活的本土城市空间[3],以设计的手段实现城市活动的传统人文空间模式的创建。该课程中,学生将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学生开始对设计课题进行全面思考――通过广域的研究、分析,探讨所要营造的城市生活空间或生活方式,随之确定其设计功能。设计手段涵盖了建筑设计,旧建筑保护、更新,景观设计等专业知识点。该课程一般设于高年级,是对于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一项高强度训练。

参考文献

[1]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09:115-117.

[2]孙科峰.美术院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分析”教学模式研究[J].新建筑,2010(3):122-125.

[3]孙科峰.关于艺术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世界建筑导报,2006(12):15.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9

关键词:水利设计;生态理念;策略;问题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态方面的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采用的也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只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水资源被污染,废气和垃圾恶化了生态环境,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水利工程对于水资源的调节和防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将生态理念应用到水利工程中,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调节,还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可持续的开发,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一、在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意义所在

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态平衡主要是指生态环境的协调,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人们渐渐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后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重视起来,将生态理念带入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主要是说在水利工程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和谐减少冲突,不仅仅是要将水利工程对于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降到最低,还应该在水利工程实际应用的时候,起到恢复生态保护环境的作用。

我国在实际进行水资源开发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比如说:水资源的短缺以及污染的问题。在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融入生态理念符合水利工程发展的需要,不但可以增加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减少对于生态的破坏和水资源对于经济的制约,还能够促进环境的发展和恢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必须重视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生态理念的实际应用。

二、在实际的水利设计中对生态理念进行应用时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水利工程中比较明显的生态理念应用主要问题是生态水利工程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够规范,主要原因则是设计人员生态意识淡薄和对于将要建设水利工程的河流的水文特点不够了解,这种情况直接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生态理念的难度。

(一)在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水文资料严重缺乏。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想要符合生态理念,就必须对于水利工程要建设的环境十分了解,这样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出科学的符合水利工程生态发展的设计方案,全面认识水利工程周围的生态环境,并对其加以解析,将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并在水利工程建成后实际使用的时候能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恢复作用,这便要求必须了解周围的水文环境。

(二)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自身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生态理念的淡薄,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恶果。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设计人员更多的是考虑怎么对水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而不是怎样保护生态环境,所以设计人员对于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对于水利工程在生态保护这方面的作用不甚重视。其次则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加入生态理念,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大多数的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所以很难在设计的时候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怎样在水利设计中进行生态理念的推广

我国目前很多的流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将生态理念加入进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在实际中运用生态理念,必须加大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视:

(一)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必须了解河道的水文特征,将水文工作重视起来。水文特征对于水利工程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水利工程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运用,有利于对水资源进行保护。重视水文资料的采集和整理是水利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重要先决条件。在水文工作的进行中,水利部门要起到该起的作用,将水文工作的单位和水利工程设计的单位工作协调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合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但应该重视硬件设施,还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保证水文的采集整理是有效和科学的,进而更好地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

(二)想要更好地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中运用生态理念,就必须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运用生态理念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原理原则都十分重要。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必须对这些方面都必须了解,这就要求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非常大,所以必须对人才加以重视,在对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的时候,必须加大投入,可以聘请专门的人才对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设计水平。也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提高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对生态保护进行高度的重视,将其作为水利工程设计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在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将生态需要和经济需要结合起来,实现水利工程应有的作用。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工程中注重生态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因为生态环境就忽视水利工程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将二者进行结合,选择最佳的方案,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还有使用效益三者的利益最大化。

结语:

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中的应用,对现代社会来说意义重大,值得我们进行重视,实现生态效益也是水利工程实现其效益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更好的对生态河流进行利用和保护,我们必须不断地从设计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理念,将二者结合起来,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明亮.浅谈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J].河务专论,2010(2)

[2]王春喜.生态化设计在怀化市舞水河治理中得运用[J].湖南水利水电,2009(6)

环境设计的了解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策略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物质基础越来越富有,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于环境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慢慢在设计工作过程中加入环境艺术这一理念。在具体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优化环境这一根本目标的基础上,使人们个性化方面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下面将进一步解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体现。

1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注重人文特点与自然特点二者的统一,拥有极强的艺术性以及服务作用。所以,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一定要尊重人们的根本利益。在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提倡无害性和积极性二者统一,当中无害性实际上指的是环境设计一定要达到人类和自然二者的和谐,设计必须要拥有合理性。并且不管是针对人类或者是自然,在设计时以及设计出来的作品均不可以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而积极性实际上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出来的作品必须是积极的,具有正面导向意识为主体的,不会给人一种负能量的情绪。

(2)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注重完整性和多样性二者统一,要求环境艺术作品设计必须要拥有精确的统一理念,同时还能够表达各种审美对象提出的要求,实现完整性和多样性共存统一。

(3)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二者的统一,简单的讲,当前艺术作品不仅要达到人们心理及生理方面提出的审美条件,还应该适应人们的生活,拥有一定的实用性。

2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

2.1风格化约束

个性化设计属于设计工作者对于自然认知流程当中本能体现的一种,必须要对自然界的常规进行良好的掌控。在对城市和居住环境实施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通常更加重视城市设计的理念,这也是优化城市居住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城市整体更加拥有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其风格化属于设计人员创作个性的体现,对于个性化设计要起到约束的作用。

2.2空间应用作用提升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条件,一定要重视加强环境的质量,并且环境意识深入渗透也是其顺利发展的必要路径,必须要针对空间应用作用的基础上对个性化设计提出要求。在具体设计的时候,一样的空间,采取不一样的风格进行个性化设计均能够加强空间的应用作用。2.3科学和艺术的融合站在科学艺术视角去看,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属于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注重人们生活空间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不同的文化艺术含义在初期构想,再到设计以及装饰和陈列,包含每一件艺术品的摆放均属于设计范畴,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均能够巧妙的把住户的想法进行加工,实施艺术处理。

3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个性化的策略

3.1强化空间应用作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个性化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环境生活方面的质量,还应该在设计当中反映艺术特色。在个性化设计中添加环保理念,并且要求设计工作当中还应该注重作品和环境二者的和谐,必须要充分满足住户的需要。由于住户工作性质不一样,每个人习惯也不一样。所以,环境空间应用作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就是空间一样,也会由于设计风格不一样,导致其应用作用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空间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注意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表达。

3.2重视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化

环境艺术在实施个性化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必须要具体体现出客观世界当中存在的全部事物的解释。在个性化设计反映抽象认知流程的时候,应该在特殊环境中对于自然界客观规则实施掌控,设计人员应该制定设计计划,不可以过于追求体现浪漫主义。针对设计人员来讲,可以在多个设计计划当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一个,必须要熟悉多种艺术方式,在展示设计风格的前提下,使人们的多种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同时还要在设计中融入文化设计的元素,让人们能够最大限度了解自然以及其他地域人们生活习惯和风俗。除此之外,由于受到部分客观因素带来的影响,要求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使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得到合理的表达。

3.3科学和艺术结合

个性化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外部环境与人们生活环境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环境艺术设计这项工作作为一种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工作。其涵盖丰富的内容,甚至每一件艺术品摆放的具置都必须要经过设计人员的深思熟虑。所以说,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住户的想法,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环境,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于生活当中人们对于自然资源没有合理保护,这一行为导致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差,所以,一定要加强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其个性化的进一步解析,使我们了解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想要凸显个性化,要求设计人员在个性化设计的时候不可以过于追求突出个性,必须要重视作品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性。一定要基于优化环境这一根本目标的基础上,使人们对于个性化方面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的基础上,体现其个性化设计。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环境艺术设计中个性化体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胡议丹,胡佳.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现代情报,2014,03:221-222-223.

[2]邱玉蕊,杜佳麟,郝振欣.试论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才智,2016,09:275-276.

[3]何礼.论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艺术科技,2013,01:120-121.

[4]王玉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的探析[J].科技风,2014,0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