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的专业认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0:44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1

   1.中药认知能力是药学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必须依靠创新发展。而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中西药结合人才。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国家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并设立“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有效促进了新药的研发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中西药结合人才不仅是推动国内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创制具有我国特色的新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而具备中药认知能力和相关知识,是药学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2.大批具有中药认知能力的药学人才是医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构筑国际化的现代中药产业链是未来中医药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已有9000余个中成药品种,剂型也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到现在的40多种。中药产业已形成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一批名牌产品,近60个中药品种年销售额超过亿元,100多家中医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中药生产呈现出规模化、现代化的良好态势[4]。中药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医药企业的发展,而医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出一大批中药认知能力强的中医药人才,就为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中药认知能力的教学实践

   1.针对全校学生开展中药通识教育利用校内药用植物园、药学博物馆等教学科研基地,中国药科大学对全校所有非中药专业的学生开展了药用植物和中药基本知识的通识教育。药用植物园收集、引种栽培了1000余种药用植物,建立了板蓝根、半支莲、鸢尾、马蔺、太子参、麦冬、郁金等药用品种的种质资源圃。药学博物馆收藏药用植物标本6000多种、25000多份,收藏各类中药材标本3000多种、7000多瓶,其中有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级文物中药材、德国merck公司生产的世界性天然药物等难得的珍贵标本,让学生大开眼界。具体的教学方法为:首先在教室上课,让学生对植物和药材有理性认识,然后到药用植物园、药学博物馆进行实物感知、识别,讲解鉴别要点,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为增加趣味性,还设计了游戏活动,如寻找“蓝宝石”行动、趣味知识竞赛等。

   2.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教育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中药基础知识。针对这部分学生,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前提,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建立了“验证-综合-设计-开放-创新”的阶梯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加强与中药生产、加工和制药行业一线的有效资源相融合,将专业实践教育延伸到校外一线行业,拓展专业实践教育的途径,成为将课程实验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与开发一体化的重要实践平台。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结合中药产业、行业特色和发展背景,优化重组中药学实验教学内容与结构,对实验项目及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确定以中药新药创制流程为主线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将“药用植物识别、资源调查及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产地加工、储存、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及质量控制”为教学内容的第一模块,进而进入以对“中药的活性物质与功效研究”为主题内容的第二模块,最后进入“中药现代化制药”环节的第三模块,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的训练,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现代中药产品从源头到成品的生产研发的整个主线与流程,提高专业知识和素质,强化学生基本专业实践技能。此外,鉴于本专业学生对中药临床应用阶段的工作流程缺乏了解,模拟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模拟中药房,使学生了解药品调剂全过程,加深对药品的感性认识,熟悉药品管理政策等,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更多地掌握中药学相关专业知识。

   3.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全校学生中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和个性化培养,通过开展开放性实验、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各个项目,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的机会。近三年来共设立了160项开放实验项目、51项创新实验项目,共有1055人次的学生参加了开放实验和创新实践项目的训练。这些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多以应用性更强的热点问题为主,与实验教学项目共同形成了“验证-综合-设计-开放-创新”多层次、多模式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科研精神。

   三、培养学生中药认知能力的效果和影响

   1.激发了全校学生对中药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通过开设中药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在全校学生中掀起了中药学习的热潮。有70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选课平台选择了开放性实验“校内药用植物的辨认和标本制作”课题的竞争,有500多人次选修了《中药化妆品》、《药用植物学》等有关中药的选修课,很多学生参加《中药识别》实训课后,给教师发来短信和电子邮件要求推荐相关书籍,还有的要求旁听有关中药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中药”的分层次实践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界限,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2.促进了中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开展中药认知能力的提高训练,学生深入了解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准确把握中药流通领域的中药材识别以及中药材全程质量控制等基本能力。通过开拓野外实践和企业实践,为学生提供接触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种植方法有了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积极与医药企业展开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使学生了解了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增强了学生服务行业的能力。毕业生以“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本校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3.提高了学生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的质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教会学生“会做”,更是教会学生“会想”。学校及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项目和内容,使学生对现代制药和分析仪器在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和技术。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了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培养学生中药认知能力的思考

   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认药、制药、用药”等基本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主要内容。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药”能力,它贯穿于“认、采、种、制、用”的全过程,是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但由于药用植物和中药的种类和用途繁多,形态千差万别,加上天气、季节、物候影响等导致“认药”难、“采药”难、“知药”难。因此,在前期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认药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认药”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多方位培养“认药”基本功除了传统的《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外,新开如《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学》、《野外实习》等特色课程群,形成新的“认药”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由单一的教师讲授向师生互动、现场交流拓展,可将各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药用植物命名,各小组学生分工制作课件,在课堂讲授药用植物识别特征,同时授课教师讲授自己的课件,师生互动。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2

调查对象:中药专业在校生(2012、2013级中药专业、中药分析、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中药专业毕业生(中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毕业的业内工作者,零售药店38%、医院药房35%、药品生产和管理部门5%、非医药领域22%);用人单位主管(华北地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以及地级市工作者)。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围绕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针对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即《中药学专业在校生对方剂学教学改革建议》《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对方剂学教学改革建议》和《用人单位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能力评估和培养建议》。资料的收集: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100%按要求填答的问卷为有效问卷,共286份,具体如下。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120份(该部分学生方剂学课程基本沿用中医专业方剂学教材及相应教学文件,但课时减少),收回有效问卷112份;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向用人单位主管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资料统计方法: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后,将数据输入excel表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调查问卷和结果分析

2.1在校生问卷和结果分析

在校生是方剂学教学的对象,他们的观点和建议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方剂学教学需求和教改方向。本次共获得112份中药学专业在校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期待的职业。

在校生期待的职位主要为医院药房(占49%)、药品管理部门(22%),而类似零售药店(12%)、新药研发(5%)、药品生产(5%)等职位的期待度不如医院药房和药品管理部门高。

(2)对教材的满意度。

有98%的学生对方剂学充满学习兴趣,但他们对方剂学教材的满意度不是很高,有40%以上的同学认为方剂学的教材内容需要改革。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中医学专业的方剂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中医经典和古文知识,而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西药科目(如化学、药理、分析等),传统中医药和医古文的课程设置不够。鉴于这种情况,建议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方剂学教学应选用适合中药学专业专用的方剂学教材。

(3)对中药学专业特色的期望。

依据中医专业方剂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方剂学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合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经调查有54%的同学认为方剂学教学没有突出中药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在中医学和中药学两类知识哪种更应该重视的问题上,60%的同学选择了偏重中药知识,30%的同学选择了偏重中医知识。反映了在校生对中药学专业特色的重视。

(4)对教学实用性的期望。

有94%的学生更希望在方剂学中获得实用性的知识,只有4%的学生更希望获得理论性的知识。因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药房或药品生产企业,要求学生有实用的方剂学技能,而非遣药组方能力。学生们希望掌握的实用性技能依次是:指导患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的能力以及与医师交流用药情况的能力(50%)、掌握临床处方能力(31%)。对医师和患者用药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是药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建议充分重视这一问卷结果,以期方剂学教学特点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相一致,能学以致用。

(5)对教材结构及内容的期望。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90%的同学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方剂学的重点和核心知识是方剂的组成、用法、功能、主治、配伍和运用等。但他们希望教材中能补充现代方剂的研究进展、常用中成药和otC中成药等知识,完善方剂学的结构内容。

(6)对方剂学教学的建议。

在校生建议方剂学的教学能突出中药专业的特色,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材中可适当增加现代方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常用中成药和otC中成药等知识,完善方剂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2毕业生问卷结果分析

所调查的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均在中药相关岗位工作,他们的观点建议来源于实践,更能有效地检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因此他们对方剂学的教改建议也非常重要。共收到毕业生调查问卷114份,统计结果如下。

(1)毕业生工作现状及对岗位的期待。

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主要为零售药店(38%)、医院药房(35%)、药品生产和管理部门(5%)、非医药领域(22%)。这与他们工作前期待的职位基本一致,但有微小差别,选择医院为理想单位的人数为47%,然后依次是医药企业(24%)、零售药房(10%)、医药高校(10%),有10%的人不希望从事医药行业。

(2)毕业生对方剂学的兴趣。

相比较于98%的在校生对方剂学感兴趣,毕业生中只有50%的人对方剂学感兴趣,下降幅度很大。有61%的人认为方剂学知识在他们的工作中很实用,但只有37%的人在毕业后通过自学或其他形式继续学习方剂学。可见方剂学对毕业生的工作有很实用的帮助,但毕业生已经很少有系统的学习机会。因此建议适当增加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对教学实用性的建议。

95%的毕业生认为实用性的知识更重要,仅有5%的毕业生更看重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毕业生希望通过方剂学获得的实用能力依次为:指导患者选药用药能力(49%)、掌握临床处方能力(30%)、现代药物的研究能力(13%)、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药的能力(8%),此结果与在校生答卷结果一致。

(4)对中药学专业特色的建议。

在中医学和中药学两类知识哪种更应该重视的问题上,52%的毕业生选择了中药知识,46%选择了中医知识。选择结果说明毕业生认为方剂学知识结构中医和药有相同的重要性。由于中医中药2个学科联系紧密,中药的研究需要中医理论支持,虽然中药学专业的特色是中药研究,因此方剂学教学在突出中药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石作用。为了突出中药学专业的特色,47%的人认为应当增加临床指导患者用药的事例,25%选择了增加常用非处方药组方讲解,15%的人选择增加方剂不良反应的介绍,10%的人选择增加传统方剂剂型研究进展等。

(5)对方剂学教学的建议。

毕业生同样认为加强方剂学教学的实用性很重要,在突出中药学专业特色的同时,方剂学核心知识也必不可少。方剂学实验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指导患者临床用药的事例、常用非处方药组方、方剂不良反应的介绍等。

2.3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分析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能反映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更好地指导方剂学教学改革。本次共收到用人单位调查问卷60份,以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为主,共36分;药品生产企业6份;其他医药企业18份。

(1)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66%的用人单位对中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为药师型人才,22%为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人才。这些单位对中药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的满意度均为90%。但82%的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能在实用性知识方面得到拓展,他们最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依次是:技术操作知识(80%)、现代知识(45%)、基础理论知识(40%)、传统知识(35%)。

(2)对方剂学教学的建议。

用人单位对中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以药师型人才为主,希望方剂学教学能使学生学到更多实用性的知识,并建议加强方剂学与其他应用学科之间的渗透。

3讨论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3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是对中药品种的行政保护。专利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有力方式。近年来,《条例》和专利对中药保护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文章旨在简介《条例》和专利对中药的保护,从法律地位、法律范畴、适用范围等8方面探讨它们的关系,同时分析现行专利方式在中药保护方面的困境,由此提出,以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为目的,着重解决中药品种保护和专利保护的协调问题,颁布专门的法律保护中药,以期与国际接轨,促进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专利中药保护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当前,中药全球市场的巨大潜力已逐渐被各国所认识。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有必要把握我国对中药开发研究的优势,采取相应的、适合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保护中药产业,保障我国中药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促进我国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法律法规简介

1.1《专利法》对中药保护的简介作为知识产权中最有效、保护力度最大的一种方式,专利保护早已被西方制药行业广泛采用。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不长,1985-04-01起实施的专利法对“药品和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授予专利权,仅保护中药制备方法和器械[1]。1993-01-01起新修订的专利法开始对药品进行保护,实施修订后的专利法,扩大了对专利的保护范围,对药品正式给予专利保护,保护期延长到20年。由于专利对保护对象有新颖性、独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专利保护中药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我国现代医药的创新水平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造成了目前中医药专利少、被他国无偿使用严重的局面。

1.2《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简称《条例》)简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名优中成药的保护,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中药品种保护条例》1992-10-14由国务院颁布,1993-01-01起施行。我国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属于行政保护措施,规定只有获得《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企业才能生产相应的中药品种。

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晶于2007-10-23~24在京举办的2007医药知识产权论坛报告指出,《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实施14年来成效显著,2006年度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药保护品种达59个,促进了中药名牌产品的形成。1993-09~2007-09-30,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办公室共接到5672份中药品种保护申请。累计核发《中药保护品种证书》3924个[2]。《条例》在提高中药品种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强中药品种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规范中药的生产和市场流通秩序、避免低水平重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条例》和专利的关系比较

由于《条例》第二条规定:“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条例。”使得《条例》和专利的关系成为多年来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笔者现对于《条例》和专利的比较总结如下。

2.1法律地位专利保护依托《专利法》,依靠法律保护体系。中药品种保护依托国家行政条例,依靠行政手段发挥作用。《专利法》法律地位高于《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药品种保护不得与专利冲突。

2.2法律范畴《专利法》属于民商法范畴,专利权属于财产权。发生专利侵权行为时,权利人按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自主维权。《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属行政法规,保护品种的生产企业获得是一种行政特许权,有关的监督管理责任由国家承担。当保护品种的权益被侵犯时,生产企业可直接要求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或纠正。

2.3适用范围专利适用于中药品种的研究开发阶段。中药品种保护适用于已经获得药品批准文号、上市销售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中药品种的生产阶段。

2.4申请主体专利申请人可以是个人、企业、研究机构等任意自然人或法人。而中药品种保护申请人只能是持有中药批准文号的中国境内药品生产企业。

2.5保护范畴专利保护范围较宽泛,专利保护既可以保护产品,又可以保护产品的制备工艺和新用途,而且其保护的外延最大[3]。中药品种保护仅能保护特定中药品种的生产。

2.6排他性专利具有排他性,一项专利只能授予一个申请人。但同一中药保护品种可以由小于10家企业同时生产。

2.7自由处置权专利权人对专利有自由处置权。保护品种生产企业无自由处置权。由于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措施,生产者不具有许可他人生产其保护品种的权利。如果专利品种同时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技术的权利就会受到限制。所以,专利品种的生产者若提出中药品种保护申请,必须提交专利权人的知情同意书,否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4]。

2.8审批或驳回耗时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到专利授权或驳回,平均需要3年时间[5]。《条例》规定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中药品种保护申请受理后的6个月内,对申请中药保护的品种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给予品种保护的决定。

3中药专利保护的困境

虽然专利保护较《条例》对中药品种的保护力度更强,也更适用于国际标准,但是由于我国对专利的研究起步较晚、深度不够,学者们普遍认为“中药在寻求专利保护之路”上存在很多难点。

首先,中药是否满足专利保护对象的特性问题。由于专利要求被保护对象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而中药“三性”的界定具有一定难度。中药成方、验方大都出自经典的医药古籍,其组成方药已详细记载,处于公知公用的状态。对某个处方进行药味的增减或者剂型的改变,也很难界定和判断其是否创新。

其次,中药专利侵权认定问题。根据目前我国对中药实施专利保护的规定,认定侵权非常困难。一个获得专利的化学药物,具体的化学结构式,专利人在申请专利时可以涵盖相应的结构和衍生物,如果被仿制或侵权,容易被检测和认定。但是中药的成分、含量复杂,是由组方和剂量组成,不具有具体的化学结构式。在一些复方中,有时一味药材的替换或用量的增减可能对药效影响不大,这样制成成药后很难测定其是否仿制或判定其基本处方和生产工艺,故认定产品是否侵权困难重重,仿冒者也往往利用这些难点来规避侵权制裁的风险。中药专利保护缺乏适合中药特点的认定标准。

再次,国内企业重视市场,缺乏对专利竞争的关注。我国药品企业依然习惯于将目光瞄准市场,而没有对市场竞争的前沿专利竞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国内不少中药企业缺乏专利经济意识,放弃国际市场。尽管我国在中药行业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申请中药国际专利的项目却极少。在专利竞争中,我国中药生产企业目前还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而国内市场由于有新药保护和中药品种保护,企业的技术竞争程度还不激烈,所以企业对专利保护的要求一般都不强,整个国内的中药行业都处在无法开拓的状态。

有些学者[6]指出“中药专利审批的周期太长、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原因,也导致我国的中药专利保护举步维艰。中药专利申请过程较之中药品种保护的申报过程相对较长,尤其是发明专利公开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没有法定期限,从而导致实审周期延长[5]。申请专利耗时长,专利可以获得保护期限为20年,中药品种保护的一级保护期限也可达20年甚至更长,这也是大多数中药生产企业在权衡之下选择中药品种保护等行政保护的原因。

4对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4.1应着重解决《条例》和专利协调、结合问题以行政保护和法律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中医药知识。《条例》在特殊的背景下颁布,保护的范围和力度也具有一定局限性。由《条例》在施行15年来取得的成效来看,我们可以肯定《条例》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相对而言,专利具有更强的保护力度、更宽泛的保护范围和更国际化的适用性。而对于中药的保护,不管是《条例》还是专利,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保障生产企业的权益,保护民族瑰宝中医药,继承、发掘、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巩固中医药在世界医药中的地位,同时让传统知识焕发新的光彩,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贡献。应该以保护中医药为最终目的,在“安内”的同时“攘外”,在《条例》保护国内企业生产的中药品种的同时,紧密结合专利对中药成药处方、工艺制法的保护,严密防止国外的“生物海盗行为”。应尽快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专门保护制度,对中药、方剂、传统疗法等建立保护名录,提交到国际上,从形式上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提供依据。可利用商标保护国内、国际知名中医药产品,利用地理标志保护地道药材,利用专利保护中医药新产品和新方法等。

4.2颁布专门的法律保护中药法规法律可以说是事业发展的基础,遗憾的是现行中药法规还不能覆盖中药事业各个环节。传统知识保护,特别是中医药知识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而我国还没有中医药知识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现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只对中医药创新保护作了规定,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基本没有体现,很难提供有效的保护。中药必须建立自己的、符合中药特点的法律规范,让世界逐渐认识、理解中药。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目前尚有很多中药的作用机理不明确,物质基础也没有达到分子水平,同时由于专利保护要求保护对象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工业大规模利用性等特性,大部分的学者认为目前的专利保护制度不适用于中药的保护,那么建立一项我国特有的、针对中药保护的法律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医药知识保护方面颁布的法律,制订出适合我国中药保护的专项法律,结合《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个国际性公约中提出的“遗传资源国家主权原则、实现知情同意原则和惠益分享原则”这三大原则,同国际接轨,为我国的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寻求国际依据,对切实保护中药这个民族的瑰宝做出贡献。

4.3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监督一方面,对于获得《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企业,其自身应该珍惜国家对其产品授予的荣誉,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有责任来提高受保护品种的质量标准,使产品更加安全有效,还应该开展产品的再研发,将受保护品种的研究深入加强。对于没有提高质量标准,改进保护品种的企业,药品监督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地取消他们受保护的资格。另一方面,应该鼓励中药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企业自身也应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地申请中药专利,保障自己的知识产权,把握住我国中药研究和生产的优势,放眼国际市场,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蔡仲德,姜廷良.中药领域强化专利保护的探讨[J].中国药房,1999,10(1):1.

[2]实施《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成效显著.华夏中医药网.[oL]news.zrr123.com/yw/2007-10-31/34833.html.

[3]何伍,吴顺华.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8):507.

[4]车明凤.中药的七种保护方式与有关法律法规简介[J].中国药事,2004,18(9):540.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4

【关键词】医药院校;大学生;熬夜行为;危害认知;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0-0135-04

近年来,大学校园中因大学生通宵熬夜而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频发,不利于学生本人成长以及和谐健康校园氛围的营造,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习惯备受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相关调查已经表明,大学生熬夜现象普遍,熬夜是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体质的重要因素[1]。同时,实验研究表明[2-3],熬夜造成睡眠剥夺对机体的损伤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应激系统等的危害。然而,经本小组人员走访发现,大多数同学对当前大学生熬夜现象的普遍性见惯不怪,认为年少青春,熬夜学习或者通宵工作、上网玩游戏等对身体没什么大碍,补睡一觉就没事了。本项目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医学院校部分大学生的睡眠作息时间,传播熬夜带来危害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对于熬夜问题的警觉性,并针对医学专业、药学专业及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熬夜情况,分别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为以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项目样本数据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及大学城校区的学生,样本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通过与班委联系,以班为单位,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并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问卷912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均达91.2%。其中,医学类专业问卷357份(39.1%),药学类专业287份(31.5%),非医药学类专业267份(29.4%)。男生422份(46.3%),女生490份(53.7%)。年级均在大一至大四之间,排除因失眠导致睡眠不足的对象。

1.2调查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医药院校学生熬夜行为与其危害认知的相关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睡眠情况基本调查、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调查、学生熬夜后身体基本情况调查三个方面,采用单选、多选以及填空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以专业分类,分别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以及大学城校区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现场统一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现场回收。作答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问卷不记录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以便消除顾虑,确保调查信息客观、真实。

1.2.1不同专业大学生睡眠情况的基本调查大学生睡眠情况的基本调查,包括对大学生熬夜行为(熬夜频率、熬夜程度及熬夜饮食习惯)的调查以及影响大学生熬夜的因素两大部分。通过对性别及不同专业大学生熬夜行为的比重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及各个专业大学生的熬夜情况。在对熬夜频率的调查中,分成从不熬夜及曾有1次或以上熬夜经历两组,并定义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为存在熬夜习惯。在熬夜晚睡程度的调查中,把24点前入睡定义为“轻度”;24点~凌晨1点入睡定义为“中度”;凌晨1点以后入睡定义为“重度”。在熬夜饮食习惯调查中,把“多喝白开水”和“多吃水果”定义为“良好习惯”;把“吃夜宵”和“喝咖啡或浓茶”定义为“不良习惯”。

1.2.2不同专业大学生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调查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调查中,包括熬夜对亚健康体质、运动风险率、应激反应、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认识。测试采用累积分数的方式,本小组成员自拟标准,每题各有5个选项,各个选项均对应一定分值(分别为0~4分),然后按照每部分所得总分定义等级,分别为:“0~4分”为“1级”;“5~8分”为“2级”;“9~12分”为“3级”;“13~16分”为“4级”;“17~20分”为“5级”。级别越高,说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越好;反之,则越差。

1.2.3不同专业学生熬夜后基本情况调查不同专业学生熬夜后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对熬夜后皮肤、头晕发胀、记忆力及免疫力、心律、胃肠道及女性生理周期的情况调查。分析各专业学生出现上述情况的各自比重,比重越大,说明熬夜带来的危害越大。

1.2.4大学生熬夜行为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调查大学生熬夜行为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调查,包括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熬夜程度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及熬夜饮食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等三方面的相关性调查。运用频数分布及相关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通过观察统计分析软件得出的person相关性及显著性(p)的大小,进行分析和总结。person相关性分为5类:0.0~0.2为极弱相关或无相关;0.2~0.4为弱相关;0.4~0.6为中等程度相关;0.6~0.8为强相关;0.8~1.0为极强相关。而显著性越小,表示结果精确性越高,即结果的可信度越高;反之,则可信度越低。

1.3概念的界定本次调查分析中,熬夜的概念界定为在23:00后因具体事务(工作、学习、游戏等)、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况下仍未进入睡眠状态的现象。在该概念界定下,因失眠等因素导致无法入睡的现象被排除在熬夜之外[4]。

1.4统计学分析数据经整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频数分布及相关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

2调查结果

2.1女生熬夜现象比男生普遍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从不熬夜有69人,占总男生数的16.4%;女生从不熬夜有46人,占总女生数的9.4%。在这些熬夜的人数中,女生熬夜在凌晨1点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女生的84.9%;凌晨1点以后入睡的占15.1%。而男生熬夜在凌晨1点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男生的71.9%;凌晨1点以后入睡的占28.1%。见表1。

表1不同性别学生熬夜频率(每周)统计表

2.2三个专业的学生均普遍存在熬夜现象三个专业学生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学生共有4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0.8%。其中,医学专业学生平均每周熬夜1~2次的占35.5%;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48.8%。药学专业平均每周熬夜1~2次的占39.7%;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50.8%。非医药学类平均每周1~2次占34.8%;熬夜3次或以上占53.1%,非医学类学生存在熬夜习惯的比例最大。见表2。

表2不同专业学生熬夜频率(每周)统计表

2.3大部分大学生有较好的熬夜饮食习惯在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中,有277(34.8%)名学生表示会多喝白开水,有128(16.0%)名学生表示会多吃水果,有153(19.2%)名学生表示会吃夜宵,有77(9.7%)名学生表示会喝咖啡或浓茶,有162(20.3%)名学生表示熬夜是不会做任何措施。约半成大学生在熬夜时均有多喝白开水的良好习惯,但非医药学类学生比重(25.9%)少于医药学类的比重(医39.3%,药34.8%);另外,非医药学类学生熬夜进食夜宵的比重(39.1%)高于医药学类专业(医31.0%,药29.9%)的学生。

2.4专业不同熬夜程度不同熬夜学生在凌晨1点后入睡共有166人,占总调查中熬夜晚睡人数的20.8%。同时,在凌晨1点后入睡的学生中,医学类占自身专业的15.9%;药学类占自身专业的14.7%;非医药学类占自身专业的34%。非医药学类专业学生凌晨1点以后入睡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专业。另外,医学类专业凌晨1点入睡的占84.1%;药学类的占85.3%;而非医药学类凌晨1点前入睡的占66%,1点以后入睡占34%。见表3。

表3不同专业熬夜晚睡时间统计表

2.5不同专业学生熬夜危害认知程度不同在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调查中,1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0.7%;2级的占1.2%;3级的占7.7%;4级的占24.4%;5级的66.0%。其中,4、5级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医学类和药学类专业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均集中在4~5级(医学类4级占19.6%,5级占75.4%;药学类4级占26.5%,5级占71.1%);非医药学类学生集中在3~5级(3级占19.1%,4级占28.8%,5级占47.9%),其中,非医药学类学生5级所占的比重少于医药学类的比重。见表4。

表4不同专业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分级统计表

2.6娱乐活动是影响大学生熬夜的主要因素在影响大学生熬夜因素调查中,有22.7%的同学表示熬夜为了完成平时的学习任务,17.4%同学表示熬夜为了完成考试月学习任务,4.0%表示因兼职工作熬夜,16.9%名同学表示因完成班级或社团工作而熬夜,39.0%名同学表示因娱乐活动(如玩各种电子产品、夜宵、聚餐及唱K等)而熬夜。

2.7熬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本次调查发现,熬夜带来的免疫力、记忆力下降,心功能受损、胃肠道受损、女性月经不调等危害在各专业熬夜晚睡学生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60%,其中皮肤暗黄、头晕发胀等均达80%以上,甚至高达90%以上。

2.8熬夜行为与熬夜认知相关性分析

2.8.1大学生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由表5可知,大学生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负性显著极弱相关(person相关性=-0.137,p=0.00)。

表5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8.2大学生熬夜程度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由表6可知,大学生熬夜程度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负性显著极弱相关(person相关性=-0.157,p=0.000)。

2.8.3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由表7、8可知,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显著极弱相关(良好饮食习惯person相关性=0.105,p=0.03;不良饮食习惯person相关性=-0.085,p=0.16)。

表6大学生熬夜程度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7大学生熬夜饮食良好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8大学生熬夜饮食不良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分析表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讨论

3.1男女熬夜情况差异讨论从性别角度来看,定义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为存在熬夜习惯。女生占54.7%,男生占46.3%,女生经常熬夜比例高于男生,这与闻亚等[5]于2012年做的首都大学生生活习惯调查研究中男女生睡眠差异的结论相符。

女生熬夜在凌晨1点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女生熬夜人数的84.9%,男生为71.9%,说明熬夜的男生、女生绝大部分均在凌晨一点以前入睡。另外,男生凌晨1点以后入睡比重明显比女生大,提示尽管女生熬夜情况比男生更普遍,但男生熬夜晚睡程度比女生更严重。这可能与男女生生理特点差异有关,女生体质较柔弱,男生精力一般而言比女生充沛,故熬夜程度比女生重。

3.2大学生熬夜现象讨论大学生熬夜现象普遍。在此次调查中,表示从不熬夜(23:00前入睡)的同学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2.6%。其中,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50.8%,即有半成大学生普遍存在熬夜习惯。同时,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在24点后入睡。其中,熬夜学生在凌晨1点后入睡的占总调查中熬夜晚睡人数的20.8%,即约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熬夜晚睡程度严重,生活作息极不规律。

通过调查发现,娱乐活动(39.0%)是影响大学生熬夜作息的主要因素。这可能与大学生活环境相对自主,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较大,娱乐应酬活动及电子产品丰富,诱惑多端,不良作息习惯和嗜好容易养成,生活作息不够自律有关。

3.3医学院校学生熬夜情况讨论

3.3.1医学专业的学生的生活作息更有规律医学专业从不熬夜有56人,占本专业调查总人数的15.6%;药学专业从不熬夜有27人,占本专业调查总人数的9.4%;非医药学专业有32人,占本专业的12.0%。医学专业学生从不熬夜所占的比重均为最大,提示医学专业的学生的生活作息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规律。这可能与医学自身专业特点有关,且医学专业学院多有励志班、晨读等锻炼活动,对医学生作息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3.3.2三个专业的学生均普遍存在熬夜现象医学专业学生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48.8%。药学专业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50.8%。非医药学类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占53.1%。非医药学类学生比重最大,学生存在熬夜习惯比另两个专业普遍。

在凌晨1点后入睡的学生中,非医药学类专业学生凌晨1点以后入睡所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两个专业,提示非医药学类学生熬夜晚睡程度更为严重。

在进食夜宵中,非医药学类学生熬夜进食夜宵的比重(39.1%)高于医药学类专业(医31.0%,药29.9%)的学生,提示非医药专业学生熬夜时存在不良饮食习惯的现象较其他两个专业普遍,表明非医学类学生对熬夜时进食夜宵所带来的危害的知识相对空白,需扩大该方面知识的宣传。

综上,无论在熬夜频率、熬夜晚睡程度还是在熬夜不良饮食习惯方面,非医学类专业学生所占比重均比其他两个专业的学生高。这可能与非医学类学生所接收的专业知识教育背景有关,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不如其他两个专业高。非医药学类学生集中在3~5级,而非医药学类学生5级所占的比重少于医药学类的比重,表明非医药学类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认识相对不如医药学类的学生。需要扩大并提高非医药学类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的水平。

大部分大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较高,4级的占24.4%,5级的66.0%,提示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对熬夜危害认知的知识。这可能与近年来大学生熬夜猝死事件频发,学校对学生熬夜危害知识宣传增加,社会媒体报道广泛[6],学生对熬夜危害认识程度加深有关。

3.4熬夜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讨论丁琳等[2]认为,睡眠限制会对机体的精神、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免疫系统,应激等方面产生影响,与糖尿病、心血管和肥胖症等的发生相关,与高血压病和抑郁症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本次调查中,熬夜带来的皮肤暗黄,头晕发胀,免疫力、记忆力下降,心功能受损,胃肠道受损,女性生理期紊乱等危害在各专业熬夜晚睡学生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60%,有的甚至高达90%,表明熬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长期熬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慢性的危害,导致各种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形成亚健康体质[7]。量变引起质变,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本身,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减少熬夜行为,培养健康合理的作息规律。

3.5大学生熬夜行为与其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不大大学生熬夜行为与其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均为极弱相关。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显著极弱相关性,提示大学生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越高,对其学生熬夜作息频率有影响,但不一定认知程度越高,作息规律就越好。大学生熬夜程度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显著极弱相关,提示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对熬夜程度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大学生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越高,不代表熬夜程度越轻。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显著极弱相关,提示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不大,即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越高,不代表熬夜饮食习惯越好。这可能与熬夜带来的大多数慢性危害、大学生活相对自主宽松,学生抵制熬夜诱惑(如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能力低以及医药学类学生专业学习任务繁重等有关。

薛志林[8]等认为,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健康行为影响身体健康的知晓率高,但在自身实际的健康行为方面能保证积极休息和睡眠的学生比例较低,在危害健康方面,有作息不规律及熬夜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本次调查亦发现,虽然医药学类大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较高,但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熬夜现象与非医药学类熬夜现象差距不大,仍是相当普遍。因此,除了提高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以外,学生应当提高自身抵制电子产品诱惑等的能力,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尤其对于医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因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减少“开夜车”等行为。外界亦应当给予措施,减少大学生熬夜现象,如学校校园网定时断网,宿舍定时关灯,加重熬夜对身体危害的知识宣传与指导等,都是改善大学生熬夜现象的可取方法。参考文献

[1]由娟.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6-797.

[2]丁琳,胡小波.睡眠剥夺对机体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6):45-48.

[3]蔡立英.睡眠剥夺:敲响健康警钟[J].世界科学,2013,(7):26-28.

[4]郭晟豪,阚萍,潘菲.从周易乾卦视角看大学生生活规划[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138-139.

[5]闻亚.首都大学生生活习惯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2,(9):77.

[6]徐静,伍仞.大学生惯做“夜猫子”近年频发熬夜猝死事件―他们年纪轻轻却深夜猝死[n].广州日报,2012,(8):1-2.

[7]周旭,王宙云,刘佳,等.南昌市医科类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6):80.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5

关键词:药学教育;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安全关乎人类的生命健康,它的这一特殊性要求从事药品相关行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专业调研、用人单位走访,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普遍认为知识是可以学习的,能力是可以加强的,但是工作态度是很难培养的[1]。对于未来肩负着为患者提供有效药物治疗的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来说,其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今后医药实践活动的质量。

1高职药学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高职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受传统药学模式影响,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忽略职业素养的培养。调查显示,少数学生对药学领域的不良现象认识不清,对药学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了解不够;当面临利益和道德选择时,或选择自身利益,或不知所措;某些学生在校成绩优秀,工作中业务熟练,但是同事关系不能融洽处理,对待病患态度冷漠,对病患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解释,屡次受到病患的投诉,无法适应药学服务工作。

1.2药师职业素养影响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专业性要求较高。患者购买药品时,对医学和药学人员给出的专业药物治疗方案和建议是否合理缺少判断能力,药师对患者的用药选择具有很大影响[2]。在进行销售用药指导时,大部分药店药师掺杂了个人经济因素的考虑,推荐高价药,故意夸大病情、夸大保健品效果,这种指导会最终影响患者的合理用药决策。因此,医药企业所需人才除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1.3法律监管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督措施和法律制度,用来约束药师,但是再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也不能时时监督到位,还需要药师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自律。培养药学人员的职业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药学服务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尽可能降低。

2高职药学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的途径

2.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帮助学生认清自我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明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3]。刚入学的高职药学生因年龄比较小,在职业理念、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缺乏明确的认知和方向,也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学生通过挖掘自身潜能和专长,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药学专业因其特殊性,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进行职业分析。刚入学阶段,学生对专业设置、专业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不清,学校应组织各个专业负责人在新生军训后,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讲解,同时新生班主任和辅导员参与并补充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解答学生对专业、就业、择业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在正式开课之前就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另外,学校可以开展学团活动及主题班会,举办党团知识竞赛、诚信活动、星级宿舍评比。鼓励高职药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传播用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水平。

2.2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要构建一个一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规范专业课程与人文类学科的设置,形成多项学科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大纲,以适应药学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育及职业素养教育并行,贯穿于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实习、入学教育到就业工作的整个过程[4-5]。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编写专门的案例教材,注重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将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作为补充教材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可以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6]。把社会伦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课堂中去,通过专业课程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7-8]。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相关的学科,在专业课中有效地将知识点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把人文素养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同时,可以通过开展认同教育和角色模拟教育,在模拟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管理协调能力,使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同药学服务的价值和目的,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9-11]。

2.3校企合作的实际锻炼中提高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技能锻炼,通过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通过参与企业文化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技能的教学训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对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关系的定位,懂得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迅速适应职业角色的要求。首先,校企合作,企业在制订人才教育方案时参与进去。企业可以提供用人标准,让学校有方向地培养学生,通过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来改进高校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习的课程更适合目前企业需求,符合社会需要[12]。学校也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深入学习和调查,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其次,邀请公司优秀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企业授课人员在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仅讲授了专业知识,也潜移默化地传授了该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使得学生能够真实了解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所需职业素养。

2.4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

职业素养评价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建立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可从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3个方面构建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并将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形成层次化的评价模型[13]。在具体操作时,由学生管理部门和专业负责人共同制订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标准,评价者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填表打分,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然后实施量化评价。同时,还应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对高职药学生的要求,建立学校和行业认可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评价因素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再建立分级指标[14]。在职业素养教育的不同阶段对高职药学生进行评估,再结合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其职业素养教育成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永忠,杨曦亮,刘嵩.药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7):110-111.

[2]曹煜玲,张军涛,刘建国.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规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101-106.

[3]陈育煌,申茹,莫颖华,等.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2):63-64.

[4]高晓妹.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6-698.

[5]凡华.职业素养导向下的高职药物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16(8):133-134.

[6]郑蓉,王启宾.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4):136-138.

[7]刘其伟.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素养教育渗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9):142-143.

[8]杨孝燕.吗啡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职业,2015(29):124-125.

[9]王向红,丁金昌.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68-173.

[10]储全根,尤吾兵.论医学职业精神及其在当下医学生教育中的塑成[J].中医教育,2014(2):11-14.

[11]于杰,张雪梅.浅谈在药理学模拟药房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17-118.

[12]张勇忠.校企合作构建企业人才培训体系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11):44-45.

[13]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56-58.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6

摘要:为了解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专业指导提供依据。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某卫生职业学校1-4年级学生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在药物认知方面存在着用药知识来源较局限、对经常使用某些药品会产生耐药性的认识不够、对应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认识不足、多种因素影响着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等问题;在自我用药行为方面存在着用药期间经常忘记服药、患病后到医院就诊用药人数比例偏少、部分学生滥用抗生素、大部分学生只能部分理解药品说明书、对自己所买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仅是一般了解、自我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等问题。目前卫生职业学生对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总体尚可,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安全用药意识,养成规范的用药行为。

关键词: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药物认知;自我用药行为;调查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公众媒体对药品广告的大量传播,加上公众对药物知识的缺乏,使我国仍然处在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①,频发的药品事件使药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既是药物的直接应用者,也是安全用药、规范用药的宣传者、执行者,他们对药物的认知能力以及正确的用药行为习惯都将对患者、对社会公众的用药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全面了解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现状,笔者在2014年10月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了专题调查,以探寻提高学生安全用药知识、规范用药行为的方法,为强化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眼视光技术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1-4年级学生,共53个班级(每班随机调查10人)530名,女生520名,男生10名;总体健康状况良好。

2.调查方式

由调查人员将调查问卷直接发送给调查对象,并讲解调查目的、意义、答卷要求,1周后收回。发放调查问卷530份,收回530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529份,有效率99.8%。

3.调查内容

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专业、年级、健康状况);②安全用药知识;③自我用药行为。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安全用药知识的了解

⑴用药知识来源。a.电视及报刊广告74人(13.8%);B.父母及家人275(52.0%);C.朋友或同学9人(1.7%);D.教科书或科普书籍124人(23.4%);e.其他48人(9.1%)。从电视及报刊广告了解用药知识来源与许钧报导的某校大学生的72.85%要偏低②;从父母及家人了解用药知识来源高于李新文报导的太原地区居民的37.47%③。

⑵了解药品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分。a.认为有471人(89.0%);B.认为无15人(2.8%);C.不知道43人(8.1%),说明大部分学生了解药品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分。

⑶了解经常使用某些药品(如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a.认为会262人(49.5%);B.认为不会156人(29.5%);C.不清楚111人(21.0%),显示学生对经常使用某些药品会产生耐药性的认识不足。

⑷购买药品时注意生产日期及保质期。a.会454人(85.8%);B.不会75人(14.2%),说明大部分学生具有注意药品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意识。

⑸认为药品注射效果比口服安全有效。a.是82人(15.5%);B.不是53人(10.0%);C.不一定333人(85.8%);D.不清楚61人(85.8%),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迷信给药途径一定是注射效果好的说法。

⑹认为药品价格越贵疗效越好。a.是31人(5.9%);B.不是155人(29.3%);C.不一定343人(64.8%),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迷信药品价格越贵疗效越好的说法。

⑺应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a.知道419人(79.2%);B.不知道110人(20.8%),提示有近1/5的学生对应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认识不足。

⑻选用药品的途径。a.医院178人(33.6%);B.药店316人(59.7%);C.家中自备35人(6.6%),显示学生选用药品主要是医院和药店的途径。

⑼有些药物合用有禁忌。a.知道407人(76.9%);B.不知道62人(11.7%);C.不清楚60人(11.3%),说明仍有部分学生未认识到药物合用有禁忌的结果。

⑽影响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的因素。a.学校的作息时间197人(37.2%);B.个人的服药习惯(常忘记服药)267人(50.5%);C.受他人影响(家人、朋友、媒体等)65人(12.3%),说明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其中个人的服药习惯约占1/2。

⑾对开展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专业指导形式的建议。a.在教学中增加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的内容309人(58.4%);B.课后开设专题讲座71人(13.4%);C.开展专题知识竞赛66人(12.5%);D.校园橱窗开设专栏49人(9.3%);e.学校网站开设专栏34人(6.4%),提示要通过多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指导,尤其是在教学中增加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的内容。

2.学生的自我用药行为

⑴用药期间有忘记服药情况。a.从未88人(16.6%);B.经常121人(22.9%);C.偶尔320人(60.5%),显示虽大部分学生在用药期间仅偶尔有忘记服药,但仍有超过1/5的学生会经常忘记服药。

⑵患病后用药选择。a.到医院就诊257人(48.6%);B.自行买药155人(29.3%);C.忍受,等身体自行恢复117人(22.1%),提示患病后到医院就诊选择用药不足1/2,比例偏少。

⑶疾病症状改变(好转/加重)后随时改变药品用量。a.停用96人(18.1%);B.减量或增量288人(54.4%);C.不变145人(27.4%),显示疾病症状改变后随时改变药品用量的占1/2左右。

⑷选择自行买药治疗的原因。a.所患病情较轻367人(69.4%);B.患过类似的疾病130人(24.6%);C.省钱8人(1.5%);D.购药方便17人(3.5%),e.其他7人(1.3%),显示学生患病时选择自行买药的原因位居前3的分别是所患病情较轻、患过类似疾病、购药方便,与范媛媛报导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自我药疗行为中选择自行买药治疗的原因相符,但由于所患病情较轻选择买药治疗的原因比例明显高于范媛媛的报导(43.3%)4。

⑸患病后选择治疗药物的依据。a.医生处方278人(52.6%);B.药店营业员的建议149人(28.2%);C.根据自己的经验42人(7.9%);D.家人朋友的建议60人(11.4%),显示学生患病后选择治疗药物仍以医生处方为多,占1/2以上。

⑹患病后用药剂量的选择。a.遵医嘱243人(45.9%);B.参照药品说明书266人(50.3%);C.家人或朋友的建议17人(3.2%);D.随意增加3人(0.6%),说明大部分学生能遵医嘱或参照药品说明书选择用药量。

⑺自行服用抗生素。a.用过55人(10.4%);B.没用过383人(72.4%);C.不清楚91人(17.2%),说明大部分学生做到不随意服用抗生素,但仍有部分学生滥用。

⑻用药期间发生过敏反应后处理。a.立即停药,换其他同类药40人(7.6%);B.立即停药,到医院就诊481人(90.9%);C.继续服用8人(1.5%),说明大部分学生处理正确。

⑼用药时是否会注意药品有无说明书。a.经常注意343人(64.8%);B.有时注意171人(32.3%);C.从不注意15人(2.8%),说明大部分学生在用药时会注意药品说明书。

⑽对药品说明书的理解程度。a完全理解83人(15.7%);B.部分理解434人(82.0%);C.完全不理解12人(2.3%),提示大部分学生只能部分理解药品说明书。

⑾自我用药治疗时所用的药品主要是。a.感冒类药473人(89.4%);B.抗溃疡药13人(2.5%);C.止痛药19人(3.6%);D.抗消化不良药6人(1.1%);e.镇咳药8人(1.5%);F.其他10人(1.9%),提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用药治疗主要限于感冒之类的常见病。

⑿自我用药治疗的频率。a.经常121人(22.9%);B.偶尔394人(74.5%);C.从不14人(2.6%),提示尚有超过1/5的学生会经常选择自我用药治疗。

⒀购买药品的途径主要来自。a.社会药房(连锁或者个体)353人(66.7%);B.医院162人(30.6%);C.网上商城3人(0.6%);D.就近诊所10人(1.9%);e.其他1人(0.2%),说明大部分学生购买药品的途径正常,选择了社会药房和医院。

⒁对自己所买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的了解程度。a.很了解85人(16.1%);B.一般了解409人(77.3%);C.不了解35人(6.6%),提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买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仅是一般了解。

⒂送服药品的主要方式。a.热开水147人(27.8%);B.温开水或凉开水362人(68.4%);C.茶水、牛奶、饮料8人(1.5%);D.干吞9人(1.7%);e.其他3人(0.6%),说明有近70%的学生能选择正确的送服药品方式,与范媛媛报导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相一致。

⒃停药时间。a.自觉病情好转373人(70.5%);B.药物吃完38人(7.2%);C.按疗程服药59人(11.2%);D.听医生或药师的指导53人(10.0%);e.其他6人(1.1%),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自觉病情好转时就停药,略高于范媛媛报导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的61.2%④。

⒄自我用药治疗后的效果。a.完全缓解187人(35.3%);B.部分缓解330人(62.4%);C.无效9人(1.7%);D.加重3人(0.6%),提示自我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完全缓解的约为1/3,接近2/3的学生仅是部分缓解。

三、讨论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合理使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治愈疾病,但使用不当,既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将有损健康。通过对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调查,发现学生对安全用药知识的了解及自我用药行为存在一定偏差,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1.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对药物认知和自我用药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生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药物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药知识来源较局限,对经常使用某些药品(如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的认识不够,对应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认识不足,多种因素影响着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自我用药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药期间有超过1/5的学生会经常忘记服药,患病后到医院就诊选择用药人数比例偏少,部分学生滥用抗生素,大部分学生只能部分理解药品说明书、对自己所买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仅是一般了解,自我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学生年龄偏小(相当于高中生年龄),看电视及报刊广告的时间较少,独立生活和自制能力较差,社会阅历浅,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其二,学生性别以女生为主,对父母及家人的依赖性强、用药时听从父母的意见较多。

2.提高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对药物认知程度和规范自我用药行为的举措

由于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对药物的认知能力和用药行为习惯将对患者和社会公众的用药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形式开展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专业指导,以提高对安全用药、规范用药的认识,使之在今后工作中能更好地执行、宣传安全用药知识、规范用药行为。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将合理用药的意识贯穿于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课程教育中,只要涉及合理用药的内容,老师就应提醒学生注意,强调合理用药、正确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合理用药知识,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合理用药行为。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选修课程;在课余时间开设《药物与健康》《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配伍用药与安全用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法规及指导原则》等讲座,提高学生对药物的认知和规范自我用药行为。③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创立安全用药学生社团,开展以安全用药为主题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安全用药知识演讲”“珍爱生命合理用药征文比赛”等;利用学校宣传栏张贴安全用药报纸、宣传资料,利用网站安全用药科普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增长安全用药知识。④组织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药学和护理等专业学生到医院开展社会实践,了解医院的实际用药情况,增加合理用药的感性认识。

由于非处方药具有购买方便、易于储存且相对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目前我国民众使用率正在逐年上升,已成为自我保健的方式之一,但非处方也具有药品的双重性,除了治疗作用外,将不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药物认知和自我用药行为尚存在许多问题,加上今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安全用药习惯,养成规范的用药行为,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指导社会民众正确合理用药。

引文注释

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风险尚处于高发期[eB/oL].http://sina.com.cn,2007-05-18.

②许钧.某校大学生用药知识和自我药疗行为态度调查[J].天津药学,2010,22(2):44-45.

③李新文.太原地区居民自我药疗认知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药房,2008,19(19):1518-1520.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7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学》角色认知教学态度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所以传播理论适用于教学活动。要完成传播,需要三个阶段:认知、态度和行为。而教学《植物化学保护学》的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角色认知、教学态度――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一、《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师的角色认知

在《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是传播学中的“谁”,是“施教者”,他所教授的内容构成传播学中的“说什么”。对于化保教师来说,是教学内容(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责任者。身为化保教师,应该具备下列知识认知。

1.对所授专业及受众(学生)的认知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对植物保护专业有充分了解,了解植物保护专业的性质与培养目标等,学生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专业程度。防止教学过程中跑偏,以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对熟悉的内容大讲特讲,不熟悉的一带而过甚至不讲。

植物化学保护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植物医生。所有农作物包括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甚至在采后贮存过程中都可能受害虫、病原微生物、杂草或杂木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都需要植物医生进行诊断、分析、开具处方,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所以植物保护人才是农业生产的螺丝钉,任何作物生产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保人才应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就要求植物医生识别有害生物、认识有害生物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特点、掌握防治手段和方法。植物保护专业的三大专业课程包括《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农病、农虫教会学生如何诊断病、虫,了解和掌握病、虫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及一般的防治方法。而我认为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保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原因如下:

(1)化学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防治有害生物的最重要的手段。目前防治病、虫、草害有多种方法,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但是纵观国内外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迄今化学防治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其他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

(2)化保课程的学习,可以带动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掌握。植物保护专业有三大专业课:《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化保涉及的农药包罗万象,包括杀虫剂、杀菌剂等类农药,而不同的农药品种,其生物活性不同。学生在掌握农药品种的活性、特点的基础上,必须熟识病害、虫害、草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识别要点,才能科学安全地用好农药,充分发挥农药的性能和药效,才能达到病虫草害防治的目的。所以化学的学习可以带动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保专业三大专业课中的核心课程。

(3)植保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面向农药公司就职。毕业生在农药公司中主要从事农药销售、农药研发、技术培训等工作。现在的在校生,毕业后可能有部分学生继续读研新造,有些学生直接就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几乎超过90%在农药公司或农业种植园从事与农药或植保有关的工作,而现在与植保专业有关的硕士、博士(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毒理学、农药学等方向)大部分的就业方向与农药有关。从这一层面看,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

2.对《植物化学保护学》的认知

(1)概述。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关于农药性能、农药制剂、农药试验、农药管理、农药科学使用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关于如何充分发挥农药药效、减少农药对人、畜、环境毒性的学科。农药是农业生产上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必需品。在农业生产中,因有害生产造成的损失可能占农产品产量的30%~40%,蔬果类可能占50~80%,而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挽回的损失可达到30%左右。如果不用农药,则世界上将有很多人挨饿。农药还在保证农产品质量方面起很大作用,一方面农药的使用可以保证农产品的整洁度,品相好,生产出高端产品(无虫孔、无病斑),另一方面可以使农产品免受一些能产生毒素的致病菌(如小麦赤霉病产生呕吐毒素,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侵染,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而农药在其发展史上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农药对哺乳动物毒性较高,有的农药对生态平衡和环境破坏性较大。这就要求加强农药管理,科学使用农药。植物化学保护学就是一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效、消除农药负面影响的学科。

(2)内容。植物化学保护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外延,其涉及的知识内容繁杂、共分十多章,几乎每一章拿出来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二章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涵盖了“农药加工剂型”及“农药科学使用技术”两大方面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农药各论部分,分别是“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及其他有害生物防治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这几章是关于不同有害生物的防治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各自独立,自成体系。有害生物的分类、生理生化特性相差较大,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涉猎范围大,并且具有一定深度。第八章是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第九章农药与环境安全,第十章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第十一章农药的科学使用。

植物化学保护学涉及的基础理论有:物理化学、数理统计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涉及的专业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有植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涉及的专业提高及拓展学科有昆虫生理学、农药毒理学(包括杀虫剂毒理学、杀菌剂毒理学、除草剂毒理学等)、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加工学、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植保器械、农药环境毒理学等。

(3)对化学保护学教师的要求:植物化学保护学既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掌握和熟悉这些内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前后章节的知识应该融会贯通;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照搬课本,要理论联系实际。此外,要注意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为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应搜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人物、事件等。如:“邱氏鼠案”、“化学起源与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关系”、“药害事件”、“农药中毒事件”、“对学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博帕尔事件”,等等。

教师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如毒理学的新发现、新农药品种的研发、新产品的面市及在中国农资市场上出现的新的农药品种;世界各国对农药管理方面的新的政策法规。在课堂上及时补充这些新内容,以免学生了解的农药知识与市场脱节,使学生进入职场后适应能力强。

二、教学态度: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对教师角色有充分认知后,教学态度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态度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方面。

美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责任感的根本内容,在于把成长的自交给学生,放开手脚促其自理,发展对所学东西的兴趣,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1]。中国有句古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主体。从这一点看,教师的责任感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如何提高专业知识储备量、如何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如何监督学生的作业等层面。后者是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是分内的事。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在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下工夫,忽略学习的主体――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可能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可能没有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可能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当学生有一个学习的强大动力时,才能有学好本门课的强烈愿望,才能付诸行动。这个动力来源于哪里?如何激发?这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所在。

在植物化学保护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种类型,这可能适合一般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分类。

1.部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人生规划,他们选择这个专业学习,未来要从事与该专业有关的工作,所以他们身上有自发地学习欲望和强大的动力。

2.有些学生可能没有那么远的规划,但是他们在乎的可能是眼前的一些利益如奖学金等,这些学生很在乎学习成绩,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对于这两类学生,教师一般不用费心思,备好课讲好课基本可以完成教学职责。

3.但是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既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又无望拿奖学金、无望入党等,所以随心所欲、随波逐流,上课时可能在玩手机、听音乐等做一些自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对于“植物化学保护学”既没兴趣又不培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特别要关注那些坐在教室后排、低头不听讲的学生。

这第三类学生的问题在于对专业认知的不协调,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可以分为:(1)应该学,但无用;(2)没兴趣,学别的;(3)虽想学,但基础差,不愿学,自暴自弃。

这类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帮助其分析问题所在,并且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不间断地给予关注,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及责任心。我们所遇到的这类学生,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都改变了原有的看法和做法,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绩。有的毕业后直接进农药公司上班,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三、教学行为: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采用多媒体与板书同时进行的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在《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多媒体课件中,除了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外,与知识点相关的漫画、照片、动画、影片等也非常重要,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是使讲课变得生动、活泼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讲到农药毒性、药害、表面张力、喷雾原理时,适当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学生看ppt听讲,长时间会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大脑疲劳,如果适时穿插一些板书则会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无论是多媒体授课还是板书授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及听课兴趣最重要。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谈论式教学、课堂讨论等都是非常好的手段。化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案例比比皆是,每一章节都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如以梨、苹果锈病为例,说明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选用的杀菌剂组合及使用方法、剂量等;以一个害虫为例,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方法;以麦田或大豆田杂草为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除草剂轮用、混用方法及用途……

上课时,适时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不会因为老师讲课内容繁多而走神;就某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总之,传播学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理论,在指导植物化学保护教学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中的不协调声音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后调查等任务也能按时完成,对本学科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相信传播学理论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同样的指导作用。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8

关键词: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一、建设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验收

2004年,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德职院)依托原医药系医学师资等较好的资源基础,根据常德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增了药学专业。随着药学专业的发展,并考虑药学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如药店、药厂)有别于医院等因素,药学专业于2009年从原医药系中独立出来单独建系,即原医药系分为医学系和药学系。自建系以来,药学专业获得了多种荣誉,从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状况等方面综合来看,可以说药学专业是常德职院发展最快最好的专业。药学系获得的主要荣誉如下:(1)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这是药学系唯一一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获得了省教育厅60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2015年已经通过建设验收。(2)湖南省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标准开发主持单位。(3)湖南省药学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4)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常德职院共有3个专业为省级教学团队,药学专业位列其中。(5)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二、着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

药学专业的服务面向、职业岗位以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是团队持续探索的问题。首先是明确专业定位,然后是基于专业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对于办学历史较长的成熟专业,新设专业面临的问题更多、认识更多元、探索更为艰难。药学专业团队加强学习和交流,吸收职业教育主流理念,利用可以借鉴的兄弟院校经验,深化焦点问题的思考,形成团队共识。(1)文献学习。国家层面和湖南省职业教育重要文件的学习,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职业教育类期刊以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等网站有关栏目。(2)外出学习。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组织的教师培训班;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如组织各职能部门和系部主要负责人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考察学习,促进了药学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国外学习,如新加坡理工学院学习。(3)专家讲座。邀请专家到学院举行讲座,如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大奎教授、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教授等。(4)研讨会。经常性地就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头脑风暴”,激活教师潜力,凝聚团队力量。通过学习思考探索,形成了一些共识。如培养药学专业人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应该始终如一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三、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

药学专业管理层对重要职业教育文件的深度理解、对新理念的及时吸纳和对医药产业的职业教育敏感度以及基于理性决策的执行力,对专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医药产业职业教育敏感度的表现:(1)关注医药行业发展,捕捉可能有助于药学专业发展的医药行业信息。(2)跟踪常德市、湖南省区域内知名药品营销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寻求可能合作的契机。(3)洞悉和引导合作企业的职业教育内在需求,找到校企双赢的切合点,由初期的浅层合作发展到深层合作。专业建设内容丰富,包括专业建设理念学习和探索、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学术活动开展、专业建设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条件改善以及课程开发与改革等。各项专业建设内容都与校企合作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一)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合作办学的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康普药业、金健药业等是湖南和本土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副会长单位。借这些行业组织会长、副会长之力,药学系充分发挥了行业组织的作用,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结构进行了优化。现在的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企业高管和从事药品生产、检验、调剂、营销、研发的一线专家,现有30多名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于医药企业、药检所、药监局、教学科研单位。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章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委员会职责包括提供专业定位、职业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的指导性意见、建议,指导、协助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

(二)“共建共管、共育共赢”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机制[1]

药学专业与省内外多家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办学,开办了得到高度认可的冠名企业订单班,包括“益丰店长班”“老百姓储干班”“益丰班”“养天和班”等。经过多年校企双方的磨合,从企业被动参与发展为企业主动介入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形成了“共建共管、共育共赢”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做到了药学专业与企业的共生共长。“共建”指深度合作的校企双方投入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资源和药学文化。就实习实训基地来说,校企共建了10家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包括药品生产实训基地、西药房、中药房、药品检验中心等。“共管”指成立了由学校牵头,药学专业团队、药监主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组成的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订单班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安全卫生规范、教学工作管理条例、教师企业轮岗培训制度、兼职教师聘请和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建立了药学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平台专门设置了实习企业和就业单位栏目,及时通报企业新动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了实习交流群组和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将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三者相连,便于校企、师生的交流。“共育”指根据合作办学协议,企业指派专员来校进行企业文化和制度宣传、生产工艺和产品知识介绍、职业化培训、拓展训练、专业课程教学等,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共赢”指校企合作的双方互相开放基地和厂房,共享设施设备和资源,实现“学生当员工,员工来培训,教师当技师,技师来教学”的互动双赢。学校给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并对企业员工进行转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与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培训等,提升员工业务水平;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四、三方联合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结到课程的改革[2],这意味着课程开发至关重要。常德职院将药学专业的课程开发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课程开发小组成员涵盖学校、行业、企业三方人员,即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有一定认识的药学专业骨干教师、高职院校教育专家、医药行业协会专家、各类医药企业专家等。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于医药企业的现场专家应是小组的主体,从人数来看,应占小组成员的多数。小组设组长1位,由药学专业带头人担任;设秘书1位,由药学专业文字功底较好的教师担任。通过印发学习资料等形式使小组成员了解课程开发理念与相关理论,如关于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做”,即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围绕“做”展开的。围绕“做”的意蕴是落实到“做”,但不仅仅是“做”本身,还有对“做”的理解,对“做”的态度。人才规格可以从“做”“理解做”“对待做”三个维度认识和界定。“做”,应该既包括能够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的从事相应职业必备的操作技能,也包括不一定能够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的必需的职业能力——用“能力”指称。“理解做”包括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统称“知识”。是否愿意“做”、是否用心“做”、是否值得“做”、是否把“做”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抑或视为事业等,即对待“做”的价值判断、情感、意向等心理倾向——用“态度”指称[3]。又如,关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三个利于”。一是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与医药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以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营销与调剂活动为主体,融知识、能力、态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课程包括执业药师考证课程;三是利于学生继续教育,与升本主要课程融通[4]。第二,进行课程开发工作。(1)召开课程开发研讨会,进行蕴含于相应职业工作过程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议中尤其要发挥每个现场专家的作用,认真记录他们的会议发言,完整收集他们填写的有关文字资料。(2)整理课程开发会议资料。(3)由课程开发小组的学院方成员赴医药企业调研,验证、充实和完善研讨会获得的资料,形成完整的医药企业方课程开发资料。(4)由课程开发小组的学院方成员将企业方课程开发资料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5)吸纳和综合其他有关信息,最终确定或修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形式等。其他有关信息,如人才需求和就业学生信息,包括到省市人才市场或登陆有关网站调查药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人才供需比、人才需求类型、人才需求地域分布、人才需求企业分布等;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医药企业,调查企业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如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单项能力,并调查各单项能力的重复率、重要性和难易度;了解随着劳动组织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所致的对原有职业岗位提出的需要改进的职业能力,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等;进行以就业学生为对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包括就业岗位、岗位适应能力、个人升职空间、工作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待遇等;进行以用人单位为对象的就业学生评价调查,包括岗位能力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发展前景评价和同类学生优劣评价等;利用药学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平台,设置合作企业栏目,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等。以下是药学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形式:

(一)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就业面向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社会药房、各级医院(药剂科)、药检所、药监局等,如驻店药师、医院药师、药店店长、中药调剂员、医药购销员、药品学术推广员、终端销售主管、区域经理、药品检验员、质量管理员、生产工艺员等。

(二)合理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5]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19门,包括执业药师考证的6门课程(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订单班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学院修完药学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接受合作企业文化、理念、制度和产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采用“并行”和“串行”结合的课程结构,完善了“1.5+0.5+1”的教学组织模式,“1.5”是并行的专业课程,“0.5”是串行的岗前培训与考证,“1”是1年的顶岗实习。实行“五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一体化、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三)高效的“三步六环节”实训体系

[6]以药学服务岗位为例,根据药学服务岗位要求,参照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湖南省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标准,校企共同确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按基本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实践三步设计实施适应不同层次、阶段和需求的模块化实训体系。第一步开展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掌握常见药物制剂、药物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的识别,特殊药品管理,药物处方基本结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用药及抗感染药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或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用药注意事项等。第二步为综合技能实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药物知识技能完成实训项目。能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能正确进行药品分类陈列,能进行药品验收、保管与养护,能运用药物知识分析处方,能正确分析临床案例并指导合理用药,能根据情景开展药学咨询服务,能有效管理并使用特殊药品等。第三步是生产实践,要求学生在药店、药房等真实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能进行处方调配工作,开展各种药物咨询服务,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与简单处理;能针对常见典型疾病初步推荐药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饮食等注意事项;能对常见病合理用药案例进行正确分析及宣传教育等。教、学、做合一的“六环节”教学组织形式为:(1)选项目,做准备;(2)定方案,分步骤;(3)做项目,练技能;(4)查问题,改方案;(5)演操作,说要点;(6)评优秀,谈体会。通过“做中教、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全面践行教、学、做合一。

(四)周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性指导文件,是编制课程标准的基础,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学制、服务面向、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简介、考证安排、课程教学进度安排、毕业条件、其他等项内容。

(五)规范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学时安排、教学基本要求等,是选择或编写教材和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时、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课程考核评价、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资源等。

(六)易懂的自编教材

每门课程教学都有各自的教材,教材可以选用,也可以自行编写。教材的使用应采取选用优先的原则,即依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合的,且普遍认为质量上乘的教材。在没有适合教材的情况下,组织编写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以保证教材内容符合职场实际。

作者:傅新民王宪庆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涂冰,魏来,谭敏等.对接产业、校企双赢的药学专业建设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23):22-2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4.

[3]傅新民.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新解[J].交通职业教育,2014(2):48-50.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9

刘,男,1952年3月出生,1969年12月参加工作,中专文化,中共正式党员,现任县计划生养服务站主管中药师。

个人自1993年1月被聘任为主管中药师以来,牢牢围绕计划生养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养法》、《计划生养技术治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有关医药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为宗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进步业务技术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自任职以来,始终坚持工作质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工作中,严格按照《药品治理法》的规定,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把关,严防假、冒、伪、劣药品进进临床。同时,做好毒、麻、剧等特殊药品的治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舞避现象的发生;积极协助领导指定和完善单位药品治理制度、先后指定了《药品质量治理制度》、《药品保管制度》、《药品发放工作制度》等治理制度,使单位的药品治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违规操纵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学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进步了自己的业务技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医药法规为准则,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果断纠正和杜尽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本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达到了主管药师的水平。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任务指标,认真做好缺药登记、效期登记,认真对待处方的审核、化价、调配、发放工作,严格遵守处方调配制度,认真按照“三查七对”处方审查制度,严格操纵,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配伍禁忌、剂量、规格等方面的差错,能及时与医生联系,正确调配,认真复核,近五年来,发放药品32300张处方,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为群众提供了快捷、正确、优良的药学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宣传计划生养、避孕节育和生殖保键知识,协助医生做好计划生养技术指导、咨询以及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中,严格执行“品”、“医疗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治理办法以及特殊治理的有关发规。熟练把握药品的微机化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财务治理的正确性,做到微机化价,操纵熟练、迅速,尽可能减少病人化价等候时间,对发放到病人手中的药品,能主动向病人讲解有关用药的常识与留意事项,尤其对孕产妇用药留意事项作耐心解答,使病人在服药时良好地遵守医嘱。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项活动,加强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和把握药学界的学术新动向,熟练把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纵技能,利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公道用药。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进,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师职能的转变,积极参加临床药学药物咨询和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工作,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把握药品的新动向,及时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并与有关临床医护职员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促进公道用药,同时开展新药咨询和药物监测工作,建立不论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使临床用药更科学、更公道,以适应计划生养工作的需要;在学术方面,能够虚心向老同道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个人知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先后自学了《药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医学专著及文献,做读书笔记近30万字。每年还订阅一定数目的医学刊物如《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等,及时了解和把握药学新进展、新动向,积极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近几年来,利用中医药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65例,取得了满足医疗效果。能力钻研、刻苦学习不断进步药品新知识水平,留意加强医药信息沟通。任职以来,先后有近十篇论文在省、市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其中3篇分别在《中华新医学》、《宜春学院学报》、《中华临床新医学》上发表;199年9月参加了省中医学院药剂专业学习,通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取得了大专专业证书,从而使工作和理论有了系统性的进步。任职以来,积极培养指导下级职员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自1996年以来,长期担任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及乡镇计生服务站职员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先后在县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上担负《药学》、《药理学》授课任务,为全县计生系统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业务技术职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在领导和同道们的大力支持热情关怀下,经过个人的积极努力,先后于年三次被县评为先进工作者。年9月,受计生局指派到镇计划生养服务站帮助指导工作,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对站内业务职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项治理制度,使治理更加科学,各项工作上了新台阶,在年度评选中名列前茅。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通过近几年的刻苦努力,个人在专业技术等方面已具备副主任药师资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刻苦学习,创新开展工作,力争把专业技术水平再进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中药学的专业认知篇10

一、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专业方向不明确。职业院校中药专业就业方向分为为制剂、营销两大方向。从事制剂方面的工作,多为中药厂车间生产,医院药房的制剂室;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多为药店及医药企业的中药销售。学生在学校没有分专门化的情况下,对于实习期从事的工作性质、内容不了解,在进行初期分配后,发现与自己的兴趣与意愿不符,出现不安心实习,调换岗位的不稳定因素,影响整个实习的完整性及实习效果。而职业学校实习往往与就业接轨,希望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能够赢得实习单位的认可,毕业后就业在原单位,实习就业一体化。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及单位的认识不够,就会在实习期造成学生离岗与学校留岗的矛盾。

2.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学校,大多数学生以考试达标为目的去学习基础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熟练,在刚刚进入实习单位,因缺乏岗位经验,和同事不熟悉,羞于提问,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岗位实际工作中,使所学和运用不能有机联系起来,造成顶岗时出现错误、失误,企业经营受到损失,致使学生实习初期被辞退,不能完成实习任务。如在中药调剂岗位中,学生认药不准,处方应付知识掌握不牢,出现调剂抓错药、速度慢、需要查阅规范才能实操的现象,不能够完成个人顶岗任务。此外,当代学生的优越感较强,部分学生缺乏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们不能认真对待实习,继而失去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3.缺少协调和沟通能力。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以自己的思想意识来表达,不考虑对方对他的语言是否接受,把这种态度带到实习工作中,处理不好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甚至与患者及他人沟通时,表现语言生硬,表情冷漠,使他人难以接受。当负责人指出问题时,不能够虚心接受,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甚至离岗的现象。

4.缺乏责任心。实习单位反映一些实习学生不遵守作息时间,不向带教老师请假擅自离岗,在工作中频频出现错误,如中药调剂完不认真向患者交代草药的用量、用法和注意事项;解释工作不细致;甚至个别实习生为了省事,调剂完后,不认真核对,就将药发放给患者,一个方剂多药少药不清楚,这些都是引起医疗纠纷的潜在因素。分析原因,在当今信息开放的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容易出现偏离,加之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娇惯,觉得出现差错会有带教老师负责,缺乏自我责任感。

二、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的解决方法

1.进行必要的专业课程改革,加大核心课程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岗位工作中占据主地位,但以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已经明显不适应实际岗位需要,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决定了设置以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对于实用性小的如《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生学起来吃力的课程在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适当删减。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及就业岗位主要是制剂与营销两大方向,结合实际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中药学》、《中药鉴定》、《中药制剂》、《中药调剂》、《中成药》应列为核心课程,在校课程设置中应加大此部分课程学时,除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应注重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师应着重考核。如药房、药店中药调剂岗中,中药饮片调剂环节,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排在第一位的是掌握处方应付知识,其次为调剂工具的使用,第三为常用饮片鉴别和调剂剂量准确,第四为特殊药物处理,第五为调配速度。因此,《中药调剂》、《中药鉴定》相关课程应列为核心课程,与毕业证挂钩;调剂及认药应列为核心技能,与课程期末成绩挂钩。在走访实习单位过程中发现,当前企业除对毕业生有药学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外,还对中医药基础知识、养生保健、计算机操作、英语等相关实用性知识技能有要求,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同等专业背景下,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将会在就业上更胜一筹。因此,职业学院的能力培养方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尚需注重加强专业相关的中西药配伍、心理健康、计算机操作、英语等综合性实用性课程。

2.根据岗位需要,在校期间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实习角色,更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在校取得相应岗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在校学生认识岗位、熟练岗位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校期间应鼓励学生取得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压片工等职业资格,针对此类考试内容学校可适当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另外培训也可进行校企合作,在岗人员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使学生更了解岗位要求,同时也给自己选取实习单位打下基础,避免进入岗位后不适应,频繁调换单位。

3.加强学生的岗前思想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实习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更了解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树立对中医药发展的信心,要求学生珍惜学校安排相对全面系统的实习机会。实习不仅是为了充实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同时要使学生明白知识寓于平凡的劳动中和一点一滴的工作积累的重要性。做好毕业实习动员,将实习期的整个安排和达到的要求明确给学生。特别要强调实习期间安全、纪律方面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务必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做到实习安全两不误。

4.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开设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讲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中出现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为增加学生相关知识技能储备,应有规划地做好实习前培训工作,可充分利用学院的科研资源和师资优势,组织科研教学一线的教师实习前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实习管理等系列培训讲座,并结合见习、教改等多方位培训方式,强化学生思想素质、专业技术知识和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还应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树立学生正确的药德观念,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业务要有钻研精神,对病人要体贴关怀,以及要遵守法纪等。树立学生敬业、诚实、公平的职业道德观,遵守人命攸关、尊重患者、慎言守密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及道德规范的培训,将药品质量管理与法律法规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5.建立毕业实习信息反馈制度。日常考核在学生实习期间起到必要的约束作用。实习期间的日常工作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学习态度、考勤考纪;由实习单位和带教教师主要负责。分散式毕业实习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指导教师跟踪了解学生的实习过程难度较大。在学校教务系统基础上开发毕业实习网络化管理系统,利用教务系统学生信息库建立毕业实习信息反馈网进行实习过程网络化指导和管理。只有当学生按时上交实习周记、中期检查表并经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才能算完成此阶段实习任务。

6.加强实习过程动态管理,完善实习检查制度,监督和改进实习教学工作。实习巡查是学校联系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的纽带,通过对各实习点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完成实习任务情况、工作表现和实习单位的意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相互反馈,继而加强改进实习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