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十篇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十篇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00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1

关键词:学校教代会制度;价值;职权;程序;保障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17-05

为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依法治校,教育部于2011年底颁布了教育部第32号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并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第32号令施行一年多以来,有效地指导和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教代会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促进了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然而,在实践层面,学校之间教代会制度建设状况还很不平衡,究其原因,价值、职权、程序和保障,是影响教代会制度施行的四个最关键的因素。

一、价值引领是学校教代会制度施行的思想基础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自1980年试点、1985年全面推行以来,已经走过33年的历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教代会制度建设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教代会制度的价值不断彰显,然而,还没有在全体教育工作者思想深处达成共识。在少数学校,一些领导没有把实施教代会制度看成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仅仅把它看成是一种进行行政管理的补充,愿用则用,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习惯于个人说了算,其管理理念和模式还停留在与小生产相联系的落后的管理层面上。在少数学校,一些工会干部没有把工会作为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没有把实施教代会制度作为工会组织的最重要的工作主动地抓,开不开教代会、何时开教代会、怎么开教代会都缺少主动谋划的意识。在少数学校,一些教职工对教代会认同度不够,对教代会有多种误读,或者认为教代会没有实质性权利,或者认为教代会是校长手中的工具。在少数地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还没有从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加强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因此,在全系统形成关于教代会的价值认同是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的重要的思想基础。厘清价值,才能形成建设教代会制度的共识。

价值之一: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做主的最基本特征是公民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则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在各级各类学校,教代会制度则是公民参与的最基本的途径。为此,要切实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通过教代会这一基本途径,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提高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各种事务,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价值之二: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影响逐渐消退,美国教育家当中酝酿产生了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其倡导者为约翰·杜威。他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这种形式在现代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校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学校区别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最大的不同是管理对象的不同。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以人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必须立足于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必须从广大教职工的意愿出发,符合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教职工的根本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赢得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潜能,进而才能充分确立广大教职工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教职工主力军作用。无数事实说明,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必定是体现人文情怀、实行民主管理的学校。而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就是依靠教职工办学,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基本形式。

价值之三: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在外部表现为处理学校、政府、社会的规范,在内部表现为校长负责制及其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到了1995年,《教育法》颁布,《教育法》中第三十条进一步提出:“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从此,在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三十余年来,校长负责制依法落实了校长职权,建立和健全了学校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提高了学校行政工作的效能。然而,现行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因为校长自身素质的差异,校长的责、权、利的界定和划分不明;校长负责制缺乏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来进行。通过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在学校决策的过程中,既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因此,健全教代会制度是校长负责制在民主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的保障。

价值之四: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当前,社会上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学校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学校的一些领导干部出现腐败问题也逐步凸显。学校的官本位倾向日益严重,在一些学校的基建工程中,伸手分羹;在学校招生工作中,暗箱操作;在人事安排与职称评聘中,自行其是;在学校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中,权力寻租;在学校资金运作与财务管理中,缺乏监督;导致了学校领导权力失控,腐败滋生。学校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场所,是对社会放射正能量的影响源。然而,学校的行政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必然发生异化。因此,实施教代会制度,开展有效的民主监督,对于学校反腐倡廉工作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教代会通过开展民主评议干部、民主评议校务,对学校领导干部和学校管理工作进行民主评议、民主监督,促进学校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促进学校领导干部模范地遵纪守法,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从而使学校成为风清气正的校园。

价值之五: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是维权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取得持久实效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深化教代会制度,有效保障广大教职工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落实;通过召开教代会,对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涉及人、财、物、基本建设等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涉及教职工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等校务进行公开,是广大教职工更加了解学校,认同学校,进而通过教代会积极反映和解决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从而切实维护和发展好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具体利益,在构建和谐、幸福校园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通过价值引领,形成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对教代会制度的共识,为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打下思想基础。

二、职权明晰是学校教代会制度施行的法制基础

学校教代会制度实施的关键是职权法定化。根据我国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学校教代会以参政议政为主要职能,是被依法授权的,具有法定的形式、广泛的代表性和适用性、职权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完整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是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具有权威性的权力机构。我国的《宪法》《工会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对教代会制度都做出了有关规定。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因此,从法律角度看,以教职工为主体的教代会制度,是一种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律条款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尤其是没有能够突出事业单位劳动特点、劳动关系特征、知识分子特性、民主管理特质和教职工的特殊需求。在精神层面,难以满足教职工对民主管理的强烈愿望,在操作层面,难以满足教职工对民主管理的强烈需求。2011年12月8日,经中华全国总工会同意,教育部了第32号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定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在对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地位、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组织原则、职权、代表的产生及其权利义务以及组织规则、工作机构等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的同时,第一次以授权的形式明确了教代会的八项职权。即:“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建设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听取学校年度工作、财务工作、工会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审议学校上一届(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办理情况报告;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和安排评议学校领导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学校章程、规章制度和决策的落实,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讨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学校与学校工会商定的其他事项。”

教育部2011年第32号令的颁布,在法律层面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明晰的教代会职权是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法律基础。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在学校管理中切实落实教代会职权的问题。落实教代会职权的实质是分权。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关系是开好教代会的基础。学校行政管理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行政管理和民主管理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学校行政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形式,校长依法行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学校的民主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将学校行政管理与学校民主管理对立起来。学校以教代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民主制度必须成为学校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学校各项管理机制和环节中。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决策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决策的科学化。

二是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民主管理的关系是开好教代会的保证。党的领导与民主管理之间存在天然的逻辑一致性,在本质上,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因此,在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加强党对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校长行使职权,发挥教代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引导民主管理的政治方向,扩大民主管理在学校的影响力。学校党组织要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切实增强基层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工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思想。

三、程序规范是学校教代会制度施行的理性基础

程序民主是实现实体民主的条件、途径和保障。教代会的合法程序是教代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代会制度法制化、规范化的体现,也是教代会制度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坚持教代会的法定程序是教代会职权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基本途径和基本保障。教代会程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校民主管理中的程序民主。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实体民主决定程序民主,只有民主国家才需要民主程序。反过来,程序民主保障实体民主,教代会的职权只有严格经过各个民主程序,才能真正实现广大教职工的权利和意志。从教代会的时序上看,规范教代会主要是规范三个阶段的程序。

第一,规范会前程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会前程序的完善是开好教代会的前提。根据教育部第32号令的要求,会前程序至少要关注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会议主体。教代会的筹委会由学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日常具体组织工作可授权工会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换届时的筹备工作由大会筹备工作委员会(或筹备组,下同)承担,非换届期间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在学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下,由教代会常设机构承担具体工作,同时,成立大会主席团,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大会实行集体领导。二是确定会议主题。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应当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职工的普遍要求,由学校工会提交学校行政研究决定,并提请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三是选举会议代表。按照法律规定享受政治权利、与学校签订聘任聘用合同、具有聘任聘用关系的教职工,均可当选为教职工代表;教职工代表应经民主选举,按学校基层组织为选举单位,依据分配代表名额无记名投票选举,主要在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一线产生。教师占代表总数的60%以上;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不得超过代表总数的20%,选举应有三分之二以上教职工参加为有效,被选代表获应到会人数的半数以上同意票才能当选。青年教师、女教师、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代表应占一定比例;教职工代表实行任期制和替补制,任期3年或5年,可连选连任;当教职工代表缺额时,应当予以替补;四是征集处理会议提案。提案必须从单位实际出发,按本届(次)代表大会征集提案的要求提出。提出的提案必须填写提案表,明确提案人和附议人,经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审阅后正式立案。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提案都要立案登记,然后由提案工作委员会综合分类,向行政汇报并转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处理意见应通过会议或提案表等反馈形式向提案人及所在代表团予以答复,并及时返回教代会办公室存档备查,为提高提案质量,鼓励代表积极参与提案征集工作,可设立优秀提案奖励制度。五是开好预备会。教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全体正式代表参加,由工会作教职工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报告,通过替补代表的决议草案,召开大会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正式会议议程和议题。

第二,规范会议程序。规范的会议程序就是规范的会议运行机制和规范的决策机制。教代会规范的会议程序要注重四个方面。一是核实出会的教职工正式代表数,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超过正式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会议才能召开。二是告知大会议程,使代表们明确需要做哪些事,行使哪些职权。三是在会议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下听取和综合各代表团对各项议案的审议意见,对议案进行修改,草拟大会决议和决定,处理大会期间重要事项。四是会议代表充分讨论、审议、通过各项议题,讨论审议后由教代会作出决议或决定。为了保证教代会决议的准确性,必须坚持一个议题一个决议,对于重大决议必须实行票决制。

第三,规范会后程序。教代会的会议结束并不是教代会的职能结束。在会后,教代会要按程序完善四项后续工作。一是做好教职工代表大会档案管理工作。教职工代表大会档案资料按照文书档案管理规范立卷归档,由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二是教代会常设机构是决议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者。在教代会决议执行过程中,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可以召开教代会临时会议,讨论修改原决议的有关条款,或做出新的决议。三是健全教代会代表的议事、督查和回访制度,认真落实好闭会期间的各项民主管理工作;四是通过校情会、通报会、听证会、质询会、民主协商会、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学校论坛、校内QQ群、微信朋友圈、校园网络等途径,开放教职工与领导思想交流的通道。

教代会程序化建设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长远,扎扎实实地从程序方面加强教代会制度,不断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进程。

四、强化保障是学校教代会制度施行的运作基础

要坚持“党组织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教职工参与”的学校民主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统筹和领导。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第一,加强思想保障。要加大教育部第32号令的学习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民主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开展民主管理的学习和讨论,营造一种健康的民主管理氛围,提高认识,达成共识,为教代会制度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第二,加强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学校行政组织和学校工会组织的作用。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对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领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的开展;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开展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按照党建带工建的要求把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纳入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行政组织要从以法治教的高度推进教代会制度建设,保障教代会程序的依法履行,保证教代会职权的依法行使,保证教代会依照教代会制度运作。学校工会组织要发挥工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组织者作用。学校工会组织是学校整个政治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学校工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决定了它有权以教职工政治利益的代表者身份参与教育事业的管理,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学校工会组织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组织者和教代会的工作机构,要切实承担起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的职责,认真做好教职工代表大会筹备、召开和闭会期间的各项工作。同时,在教代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工会组织要发挥好自身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其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教职工的情绪、愿望和呼声,及时向学校党政反映,使学校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能较好地考虑绝大多数教职工的利益和意志;另一方面,在学校各项方针政策出台后,工会要帮助教职工提高认识,努力使学校的方针政策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为政策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2

高校学生管理通过一些量化的数据指标和形式化的条文对学生实行“全景式”的监视,约束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受充满量化数据指标和形式化条文的“科层式全景监视”的制度的束缚,学生机械地忙于生活和学习,这样“我们的学生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加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独特个性,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3]。二是以惩罚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只有运用惩罚,才能使个人的行为变得具有可预见性。带有惩罚的规则需要创立起一些秩序,以便将人类的行为导入可预期的轨道”[4]。以惩罚为主要手段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仅不会增加积极行为的发生概率,而且只会有助于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概率。《学会生存》一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以惩罚为主要手段的学生管理制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这种以惩罚为主要手段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个人主体性的排斥和。三是评价标准统一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统一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以“知识人”作为塑造标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生存”的需要。由此,高校学生管理用一种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束缚,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统一的制度,学生以“生存”为目的去记忆和占有知识。西方学者达拉里对此进行了论述,“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人的精神属性”[5]。这样的高校学生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

二、依法保护学生主体权益是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历史悠久,在学生主体权益法治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开始走向法治化建设的道路。“70年代中期,有的国家(如比利时1974年,意大利1974年,法国1975年)第一次通过了旨在确保教育管理民主化和保证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其他社会各界通过专门性机构广泛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文件。而后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到7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颁布了法律”[6]。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以法律为依据,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不仅规范化,而且透明度极高且程序严格。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比如:斯坦福大学1920年实行的“荣誉制度”鼓励学生增强自我信任意识,建立师生的双向互信机制;选课制在美国高校普遍实行,由此学生可很好地行使参与管理的权利;还有威斯康量大学史蒂文斯波因特分校的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制度。这些高校个性化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基础上的,但并不是没有界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如: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对学校管理提出批评和建议,还首次明确学生可由正常渠道向学校和政府反映有关切身利益问题的权利;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受教育者包括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有一些内容涉及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问题。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做出了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制度。文件对学校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从组织制度方面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加以保障。二是学生参与学生团体的权利和自由。文件规定学生可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三是明确了学生对有关处理决定的申诉权和参与权。文件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时,也可以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学校和教职员工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也可以提出申诉或者提讼;此外,还赋予学生参与处理的权利。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才刚起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法治化道路还很漫长。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建设主要应体现以下原则:其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遵循实体合法性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实体合法性是指制度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从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看,存在着与国家法律和法规相抵触的问题,特别是在学历和学位颁发、勒令退学以及开除学籍等方面的规定有此现象。比如,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必须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规定存在、打架斗殴、发生和考试作弊等问题的学生将被勒令退学和开除等;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规定对学生罚款,而罚款行为是典型的违法行为;学生管理制度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失衡的问题;学生管理制度道德色彩浓厚的问题,以道德的名义对学生个人权利进行规制,对学生个人权利和私人生活造成过度的侵入;等等。其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遵循程序合法性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仅应体现在制度的制定方面要遵循程序原则,高校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及时公布,对学生管理制度内容应做出相应的解释,而且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在制度的执行方面遵循程序原则。从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看,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正当程序,缺乏广泛听证与讨论以及民主与监督的程序等。一些高校在制度的执行中缺乏正当程序,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没有给学生以应有的申辩权,没有执行听证程序。其三,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体现可操作性原则。我国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原则性条款,可操作性不强。高校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这样做既应考虑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又不能违反“上位法”,规范性文件的可行性和效果必须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的法理分析和实践检验。

三、扩展学生主体参与管理的内容是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本然要求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3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教代会;创新

当前高等学校都在进行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制度改革,总体来说,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规范权力运行的机制,真正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实现内部管理、监督权力运行。教代会制度作为教职工行使民利、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和动力,这一观点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共识。

一、教代会的内涵

现行的教代会制度是教育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要求的高校实现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制度。教代会作为一种群众性组织,为广大教职工搭建了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平台,是现代大学实现民主治校的重要渠道。

(一)职权范围

教育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规定了教代会具有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四个方面的职权,这些职权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明确了教代会行使职权的范围,具体包括:其一,审议建议权。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年度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报告以及其他专项工作报告,对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二,审议通过权。凡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如职工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励办法以及上一届(次)教代会提案办理情况等。其三,审议决定权。学校重大事项的决定,尤其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必须提交到教代会或其常设机构进行审议表决。其四,评议监督权。现阶段主要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对照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从德、能、勤、绩、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测评和评议。

(二)运行机制

从制度层面看,教代会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民主治校的实践措施。一方面其规范了权力的有效运行,让权力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另一方面,其规范了利益的合理分布,维护了各方的合法权益,保证了公平正义。从体制层面看,教代会工作是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的工作,在管理活动中参与决策与监督,既是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一环,又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渠道。从社会层面看,教代会是一种群众性的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它代表的是全体教职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教代会反应民声、体现民意,是密切联系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媒介,更是现代大学实现科学高效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代会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代会的法律地位

教代会作为高等学校实现民主管理过程中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工作和制度形式,具有严格的法律依据与权威性。教育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教代会的地位、作用、意义、职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定位和民主角色给予了详尽的阐释,在法律层面上界定了教代会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合法性。

(二)教代会的政治地位

党的十提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利”。深化改革是时代的最强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高校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会日益复杂,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题亟待破解。教代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作用会得到极大发挥,教代会的优势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得到逐步的显现。在一定时期内,进一步突出教代会的地位、加强教代会建设,必然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教代会是权力构架的平衡器

一方面,通过教代会的监督,学校的行政权力更加规范,决策会更加科学和符合民意。教职工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切身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学校领导权力和教职工的民力在教代会的框架内找到了平衡点,形成一对和谐的利益关系,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学术治校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学术权力与原有的行政权力的再分配,必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磨合的过程。权利再分配的过程中必然要存在摩擦,要产生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教代会职能决定,它可以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调和,平衡各方的利益,发挥一个音量调谐器的作用,减小或消除不和谐声音。

(四)教代会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现代大学制度把内部管理权力划分成三部分,即政治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来明确各自的权力范围,协调三种权利间的关系,使其长期处于和谐的稳定态。民主管理就是维持这稳定态的催化剂,保证管理顺畅高效。教代会是高校民主管理最有效最重要的形式,因此说教代会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内容。在学校内部治理中,教职工以主人翁身份通过教代会这一民主管理平台,直接或间接参加学校管理。现代大学的标志是民主治校,学校的内部事务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使教职工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其实质就是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通过教代会这一载体,以民主的方式协调好行政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学术利益团体和行政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和谐与科学发展。

三、现行教代会制度存在的不足

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背景是以服务于行政化管理体制为特征的。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代会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处于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中,但囿于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羁绊,它在学校内部管理体系中所表现出的民主性作用,不论从范围还是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和权威性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一)民主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当管理角色的权利架构没有给教代会留出应有的空间,教代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足够大的舞台。一些行政管理者对教代会缺乏认识,对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缺乏深入的了解,教代会的职权得不到彻底发挥,教代会常常处于无事可做的境地。管理者常常不能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忽视了教代会在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部分教职工民主意识淡薄,对教代会的职权不清楚,对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缺乏准确的了解,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水平较低。客观上,我国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热情不高,民主政治文化氛围不浓,受传统体制束缚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管理行政权泛化

教代会是高校的权利机构之一,在有些时候还得不到完全承认。有些行政管理者存在狭隘主义,认为强化教代会职能会削弱行政权的主导地位,弱化自己的权威性。在政策的制定与决策过程中,不顾及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将行政权力凌驾于民利之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职能部门行政化现象严重,没有处理好权利和服务的关系,将服务职能等同于权力行为,行政、服务、监督权利之间的关系混淆或倒置,事实上弱化了教代会的权利地位。这种行政权力泛化造成了民主管理要听从行政指挥棒指挥的局面,民主观念体制性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长效机制缺失

教代会职权全面落实,必须有科学完善的长效制度作保障。目前,高校教代会落实各项职权的直接依据是教育部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配套实施细则,具体工作的开展要靠党委文件一事一文的布置,缺乏系统配套的制度支撑,随意性较强。没有形成与学校《章程》、重大决策制度、干部监督制度等有效的协同,缺乏长期的规划,工作连续性不强。涉及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及关系学校发展的重要决策没有纳入教代会监督范围,教代会的职权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教代会形成的决议不能够完全执行,提案办理常常避重就轻,落实不到位。

(四)地位与作用未充分展现

在部分高校,教代会的地位和作用多数时候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党政领导没有把教代会视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监督决策机构,没有把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监督行政权利运行、实现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方针落到实处,没有把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放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局中去考虑,没有认识到全面贯彻教代会制度是加强对干部监督和管理、反腐倡廉的重要形式。有的时候教代会还只是起到学校党委回避矛盾、寻找借口的“挡风墙”的作用,教代会的地位被削弱,作用没有得到全面发挥,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四、对策与思考

建立和完善以教代会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内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代会需要在职权范围、运行机制、组织制度、组织机构等方面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充实,在制度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与创新,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相适应,在切实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发挥教代会应有的作用。

(一)教代会内涵的再定位

教代会在高校民主管理中作用发挥的程度,是由其地位和权限决定的。高校内部治理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过程中,教代会在大学内部治理中真正实现民主管理的目标与作用,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权力环境支撑。明确治理环境中各个部门的职权范围,教代会的权力方能回归。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处理好外部和内部两个领域的权力关系。在学校外部,要处理好高校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权力关系,明确相邻两者的权力边界,保障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社会主体地位和享有的自力;在学校内部,要正确对待党政权力、学术权力、教职工权力之间的关系,遵照现代大学的制度模式,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教职工参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在内部权力领域中,要通过凸显教代会的地位,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权利,实现民主治校。教职工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行使是通过教代会这一平台来实现,势必要对教代会权利的范围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丰富教代会的内涵,将传统管理体制里属于社会、政府以及学校行政的部分权力转变为教代会的职能,这既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保障,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必然需要。

(二)科学长效机制的再完善

其一,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制定落实《规定》的配套措施,对教代会工作的领导、执行、监督、考核等工作环节的制度进行整合,形成有机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保障教代会工作顺畅运行。其二,要建立教代会与干部考核、干部选拔任用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联动机制,将教代会对干部的民主评议结果纳入到党委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考核和任用机制中,将教代会对干部的监督情况纳入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范畴。其三,要完善教代会与学校行政协作制度,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确定每年召开教代会的时间,即教代会日,并写入学校章程,将学校行政的年度总结、计划、提案落实情况报告和财务预决算报告作为教代会的固定议题,接受教代会的审议和监督。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4

论文关键词:加拿大;大学章程;办学宗旨

教育分权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加拿大大学管理的分权使得大学自主权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尤为突出,在这种分权体制、大学拥有高度的自主权的制度设计下,大学如何实现良好的自治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加拿大的做法是制定大学章程。

一、加拿大大学章程的起源和发展:从特许状到大学章程

加拿大在作为英国殖民地期间大学开始出现,18世纪末19世纪初温莎国王学院、麦基尔大学、约克大学国王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相继建立。这些大学都通过获得皇家特许状来得到合法性认定,这些获得皇家特许状的学院最初都受教会控制,由教士会组成治理结构。特许状作为殖民地时期学院取得合法自治权力之载体而在实际上已经勾勒出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轮廓,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说是大学章程的雏形。通过特许状,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自我管理的权力,从而使学院自身在学术和管理方面的自治权力合法化。特许状因为既具有法律效力又涉及学校内部的管理而成为连接殖民地政府教育立法与学院自我治理的纽带。加拿大大学章程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受此影响,清教徒也于1840年创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位于金斯顿的女王学院。其后,其他教派均创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为数众多但规模不大的学院办学资源十分匮乏,为获得财政资助展开激烈的争夺。冲突的结果是约克国王学院正式变为非教会大学,于1849年更名为省立多伦多大学,其他受公共资助的大学也先后转变为非教会大学[2]。这些殖民地学院因为在土地、经费等方面的限制,需要社会世俗人士参与以解除大学发展的瓶颈,这也为加拿大大学由校外人士参与组成董事会,进而进行学校管理奠定了基础。在世俗化之后加拿大大学开始制定大学章程。

从特许状到大学章程,其规定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逐渐发生了转变。殖民地时期的加拿大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的传统,出于明确的宗教动机而设立,强调为宗教利益服务的目的。在殖民地早期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培养基督教徒及一般民众的宗教信仰成为其首要任务。此后随着殖民地商业的发展,社会要求学院能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各个大学的特许状发展为大学章程,其中对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促进成员智力、精神、社会、道德、身心的发展及增进社会福祉;在自由的精神指引下,通过教学、研究追求真知等办学目标成为了学校的追求。

二、加拿大大学章程的主要内容

(一)对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的规定

早期加拿大的大学由英国殖民者建立,当时的特许状起到了大学章程的作用,规定了学院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但是殖民地时期的加拿大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学院的传统,强调为宗教利益服务的目的,而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建立较早的几所大学都被教会控制,由教士会组成治理结构。大学章程取代特许状之后对大学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了规定。如约克大学在章程中规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促进成员智力、精神、社会、道德、身心的发展及增进社会福祉”[注:参见YorkUniversityact1965。];滑铁卢大学章程规定的办学宗旨是“在自由的精神指引下,通过教学、研究追求真知”[注:参见Universityofwaterlooact1972。

(二)对学校决策主体职责、权限的规定

根据加拿大大学章程的规定,可以把大学治理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为董事会、评议会及校长。加拿大大学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董事会、评议会及校长的职责、权限。

1.董事会。加拿大大学的董事会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任命校长,为学校筹集资金,监督财政管理制度,处理大学的法律问题,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联系。其主要职责可分为专属权力和分享权力两个方面。专属权力主要有:管理与控制大学的财产、收入支出业务及有关事务;负责大学投资和基金管理;任命名誉校长、校长和副校长。分享权力主要有:由校长负责推荐聘任、晋升、解雇教职工;建立院(部)、研究所、系时,需经过大学评议会的同意;建立附属的实体时,要咨询大学评议会;另外,任命名誉校长、校长时,要与评议会协商。

2.评议会。加拿大的大学评议会是学术决策组织,它与大学董事会平行,独立运作,主要负责教学和学术管理,有权决定所有学术事务,向大学董事会提出有关学术方面的建议。详细的职责也分为专属权力和分享权力两个方面。专属权力包括负责大学及学术政策;在院(部)、研究所和系设立委员会;确定和掌握学生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和毕业要求;负责处理学术奖励事务。也可为了实施其权限内的事务制定细则、条例、规程。分享权力主要有负责向董事会推荐设立院(部)、研究所、系等教学机构和负责人的提名;授予学位并由大学名誉校长颁发;授予名誉学位,在授予名誉学位前,要与董事会商量。如滑铁卢大学章程规定:“评议会有制定教育政策的权力,并对大学的任何方面的事务提供建议”,具体包括:“建议设立、维持、撤销组织机构”,“有关教学、研究、学术管理方面的教职员工任职标准和任期”,“学生入学标准,决定大学所有机构和教学单位的考试事宜”,“听取教师和学生的上诉”,“对大学及其附属学院的学位、文凭、证书进行确认和发放”,“发放名誉学位、制定长期学术发展规划,针对董事会的内部资源分配使用计划进行审议并提出意见”,“必要时设立委员会以评议会的名义行使权力,通过评议会职权范围中的实施细则”等职权。

3.校长。加拿大大学的校长有校长和名誉校长之分,后者只是一个虚职,承担一些礼仪性的职责。校长则有更多实际的权责,包括在名誉校长不在期间代为执行其职责;制定和实施管理学生和学生活动的政策;检视大学的一切活动和发展高等教育;建议董事会聘任、晋升、解聘教职员工;建议董事会和评议会设立新的学院、研究所、项目等;建议董事会和评议会对学院、机构、研究所、教师、学生活动实施的规制等。多伦多大学章程规定:“学校必须有一位管理理事会任命的校长,校长是学校的首席执行官,对大学的学术事务和教学、行政管理事务进行检视、指导。”[注:参见theUniversityoftorontoact,1971。]如滑铁卢大学章程规定:“校长是大学的首席执行官,在没有前述一般原则限制的情况下,校长有权力和责任管理大学事务,并相应地代表董事会执行学校管理和控制。”

(三)对学校权力机构组成人员的规定

加拿大大学章程对董事会和评议会的成员组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既有大学的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又有教师、学生代表,也包括一定的政府官员,体现着与大学事务相关主体的代表性和对大学民主管理的追求。

1.董事会的人员组成。加拿大大学章程中规定的董事会的规模较小,名誉校长和校长通常作为当然委员成为其中一员。约克大学章程规定:“约克大学的董事会应由名誉校长、校长及一个不超过30人的团队组成,这个团队按照董事会的细则规定选举产生,任期4年。”滑铁卢大学章程规定董事会应包括以下36名成员:名誉校长、校长、滑铁卢市市长、Kitchener市市长、滑铁卢县县长(均为当然董事);由副总督任命的7名成员;评议会指定的评议会7名成员;2名全职工作人员;10名社区成员(其中不少于3名校友),他们应当能代表尽可能广泛的社区意愿;5名学生代表(其中有2名研究生代表且是由评议会从其中的研究生成员中指定)。

2.评议会的人员组成。加拿大的大学评议会规模要比董事会大,平均规模大约为60人,但是各大学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多的是约克大学为192人,最少的是萨德伯里大学(Sudbury)仅10人。大学评议会的成员多是内部相关人员,实际上只有5%的成员是外部特定群体组成的(大约3%的外行和2%的校友代表)。为了加强董事会和评议会的联系,还会从董事会的成员中指派一些人到评议会,大约占到3%。

约克大学章程规定评议会应由下列人员组成:名誉校长、校长、Glendon学院院长、每所学院院长、图书馆主任、大学副校长、教师组织的主席、不少于2人并不多于4人的董事会成员、评议会决定的其他人员,同时规定教师应在评议会中占多数。滑铁卢大学的评议会在约克大学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规定要有按照细则要求的当然委员、1名本科生代表、4名研究生代表、4名校友代表等成员参加。

多伦多大学由于一院制的特殊管理模式,学校中设有管理理事会,没有分设董事会和评议会。其章程规定理事会应由以下人员组成:名誉校长和校长作为当然成员(ex-officiomember);校长从大学、学院、联合大学、附属学院管理人员中指定2人;副总督会议任命的16名非师生、非大学管理人员;12名教师成员;8名学生(4名全日制本科生、2名兼职本科学生、2名全日制研究生);2名大学管理人员;8名校友(非在校师生、非大学管理人员)。

(四)对大学财务管理的规定

加拿大的大学章程对大学的财务状况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大学年度财务报告必须提交省审查。滑铁卢大学章程规定“董事会每年必须制作年度财务报告,并按照省教育部长需要的内容和形式呈交。财务报告同时也应该由部长交总督会议”。约克大学章程也有类似的规定。多伦多大学章程还规定理事会应任命1名或多名审计人员,根据公共会计法,每年至少进行1次对学校账目和各理事会的交易的财务审计工作。

(五)对领导者任期的规定

加拿大各大学的章程基本都有对董事会、评议会主席的任期规定,可连选连任,有的大学对连选连任有限制,如滑铁卢大学规定董事会和评议会成员连选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当然成员除外)。

三、加拿大大学章程的主要特点

1.章程具有明显的法律性质。加拿大的大学在制定章程的过程中考虑省政府的建议和意见并经省立法会议通过,经由这种程序产生的大学章程不仅仅是大学的规章制度,更具有了明显的法律性质,在政府、社会对大学的监督管理及大学内部的管理中能够有效发挥其“大学宪章”的作用。转贴于 2.明确界定了大学决策主体的权责。加拿大大学章程明确界定了董事会、评议会、校长这三个在大学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决策主体的职责、权限。区分出哪些是其中某一个主体的专享权力,哪些权力的行使需要与其他主体协商,即分享权力。这样一来各个权力的行使界限清晰、责任明确,互相扯皮降低效率以及相互间的掣肘和干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重视处理好大学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重视与政府间的正式关系,在决策方面让官员和社区管理者参与董事会(理事会),参加学校管理,在监督方面省政府对大学的财务有知情和进行监督的权力。大学所在市的市长等政府官员能够在学校中担任当然董事,这样政府就能够通过法定的和正式的途径对学校施加影响而避免了因政府过分干预大学管理引发的行政权力与大学自治权的矛盾。在董事会的成员选择中也有能够代表大学所在社区意愿的董事,他们既不是大学的师生也不是管理人员,能够从社区的诉求出发参与大学决策。

4.提供利益相关群体的意愿表达途径。教师、学生、学校行政人员等在大学中占据主要成分的成员在决策机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章程尊重和保障与大学管理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决策的权利,每一个群体都有表达意愿的畅通渠道。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行政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学术的发展和学生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加拿大的大学章程在各个环节都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授能够在董事会、评议会中占据较大比重,从而有利于实现教授治校、教授治学。

5.重视校友的作用。加拿大各大学的章程中都有关于校友的规定,董事会、评议会(包括多伦多大学的理事会)吸纳一定的校友参与大学管理。大学章程中关于校友的规定,既体现了校友对于学校的重要性,同时学校也应该持续关注和帮助校友的发展,促进双方的互动、互赢。

通过程序的安排使得大学章程具备法律的性质,是加拿大大学章程真正能够强有力地落实到学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根本保证,因为这赋予了章程远大于学校一般管理规定的效力,同时也是对大学按章程自主办学的强制性要求。在加拿大,大学章程同美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一样,都是经由相似的程序,成为法律的一部分或者由立法机关通过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重视大学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处理,并对校友的作用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是加拿大大学章程处理外部关系的核心规定。通过明确大学与政府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大学与社区的互动机制、明确校友参与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决策途径,大学相关的外部关系主体被大学章程纳入了体制化的框架中。加拿大大学章程明确界定了董事会、评议会、校长这三个在大学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决策主体的权责及组成人员选举原则、校内利益相关群体的意愿表达途径,这就把大学章程建设中的内部主体纳入了体制性的框架之中进行管理运作。

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大学章程是加拿大大学章程效力的根本保证;章程中将内部和外部关系主体纳入体制化的管理框架之中,是加拿大大学章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大学章程法律地位的获得、内部关系的理顺、外部关系的处理三者统一于学校按章程依法自主办学的实践中。

四、加拿大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几点启示

我国的政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与加拿大不同,大学发展、建设的具体情况与加拿大也有较大差别,但是,章程作为学校设立的基本要件,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依据和纲领性文件,加拿大大学章程建设的实践及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章程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一,通过章程制定程序的完善赋予大学章程更强的执行力。我国现行的大学章程一般由大学自行制定,或大学制定出来后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经由这种程序产生的大学章程与大学其他管理规定的产生过程基本一致,这样章程在地位上没有高出其他规定一筹的基础。加拿大的做法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制定大学章程时吸收大学主管部门的意见并经由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在我国,由立法机关审议大学章程当前还不太现实,但是大学在制定章程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让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其中,积极吸纳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体现教育主管部门的意志。当前各大学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制定出的章程报教育主管部门核准。这样,有利于保证大学章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依法按章程管理学校,推进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不断落实。

第二,要通过大学章程明确教授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加拿大的大学章程明确规定董事会、评议会成员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代表,特别是评议会的组成人员主要是教师代表,在有关学术发展政策中教授们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得到表达和实施。借鉴加拿大的做法,我国大学章程可规定在大学的决策机构如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中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代表。这有利于保证教师们的意见在学校各项决策中得到贯彻和体现,实现教授治学。这种做法符合现代大学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要求。当前有些人提出大学应实行教授治学,学校与学术有关的问题应由教授们说了算,这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如果只提教授治学,导致的结果是教授无法真正实现治学。只有强调教授治校,并在制度上形成教授治校的环境,才能保证教授治学的真正实现。

第三,大学章程在内容上关键是组织机构的权力分配。目前,从我国教育法律及有关规定来看,我国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管理体制中党委书记、校长的职责定位在区分度上并不是非常清晰。加拿大大学章程中对董事会、评议会、校长的权力都可以归纳为专属权力和分享权力,两种权力在章程中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借鉴加拿大的经验,我国大学章程应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中党委和校长的权力做出相对明确的划分,厘清责任界限,并进一步对学术委员会的权责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四,要重视扩大大学章程建设中的多主体参与。在加拿大大学章程规定中,不论是董事会还是评议会都有来自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代表。这样的规定背后是对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术政策权利的尊重。我国大学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处理,在保证各个利益群体都有代表在决策机构的情况下,不同的声音在经过体制内的博弈后达成一致,就能避免行政权力对学术的过分干预,也能减少学术决策不考虑行政可能性的两张皮现象。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5

按照××市长的指示,市政府办公室组成工作组,于2005年12月3日到××中学进行了调研,分别召开了由10名××中学班子成员和中层管理人员与7名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的两个座谈会,听取了××中学有关情况的介绍,与学校班子成员和教师个别交换了意见。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中学基本情况

××中学成立于1946年,隶属于××市教育局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占地面积73000余平方米,现有32个教学班,1760名学生,在编教职工129名,实有145名,其级教师5人,部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市级骨干教师1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建校59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28000余名,为上级院校输送学生5000余名,高考平均录取率超过75%。××中学相继被评为全省首批22所示范高中之一、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普通高中俄语教育学科基地、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二、座谈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经过对两个座谈会所反映意见的归纳整理,我们认为有些问题是××中学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些是主管市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学校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重教学,轻管理,一些制度没能很好地执行,比如在学生违纪处理、教师和教辅人员考核等方面管理不到位,教师中存在不满情绪。二是由于学校教师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忙于教课,没有时间和精力搞教研,不利于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对于行之有效的制度要执行好。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教学与教研相结合、教学与绩效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

(二)主管市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是教育系统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问题。全市教育系统对学校及教师的综合评价不科学,考核过程中不尽人意,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我们建议,由教育局专题调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综合考评体系。二是教师享受政治待遇问题。我们建议,协调人大、政协,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增加教师人数,或在评选各级劳模等政治荣誉中增加教师所占比例。三是政府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物质奖励投入不足问题。嫩江中学每年奖励老师3000元,××中学每年奖励教师不足1000元,市政府没有建立对教师及学生进行奖励的制度。我们认为,市政府不宜在此方面投入,可以鼓励学校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奖励额度。四是学校的教学设备,试验仪器急需更新的问题。鉴于××中学将要易地重建,我们建议,对现有学校不宜过多投入,待新校建成后统一更新。五是有关部门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一些部门通过检查等方式过多地进行行政干预,校方每年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影响正常教学。我们建议,由市环境办按照保护招商引资企业的做法,对××中学进行重点保护。六是××中学生源严重不足问题。作为省重点中学,××中学招生范围仅限爱辉区,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我们建议,由教育局作专题调研,要充分考虑新建学校学生容量、市区居民反映和各县(市)区的意见后,拿出有限度地面向全市招生的方案后再议定。

三、××中学在市长办公会议上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关于编制和人员流动问题。由于多种原因,××中学在编制方面面临较大压力,严重制约学校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不足。××中学编制为129人。按照黑政办发[2002]69号文件规定的编制标准,学校的编制数额应达到148个,目前缺19个编。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学校现有在编的132名(包括3名退养人员)教职工中,非教学人员高达37人。按照黑政办发[2002]69号文件划定的人员结构比例计算,学校非教学人员应该为21人,目前超出16人。三是新招聘人员落编滞后。自1999年起,市里要求学校每年招聘来的大学生要在一年后才落人事关系。这一年中,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均需要学校自筹解决,仅此一项,学校已累计支付近170万元。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建议:1、由人事部门根据学校学生数量的变化情况,每年为学校核定一次编制。或预先留出一定的空额,由人事部门统一控制,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变化情况分年度进人。2、根据实际需要,准许学校现阶段超编进人。通过自然减员、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等途径,逐渐解决超编问题。3、实现优秀师资流动。由于学校近10年来人员没有进行流动,在今年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又实行“不超编、不分流”政策,教师只能按现岗现职安排,校内教师很难实现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紧缺学科教师也很难得到及时补充。可否参照嫩江县从县里各学校抽调骨干教师充实嫩江高中的办法,准许市区内的学校教师在一定数量、一定范围内流动。

我们建议,一是在新校舍建成前,人事部门向上争取增加的5%的编制尽快批复。二是鉴于××市区仅2所高中(含5中高中部)、4所初中,各学校的师资配备不合理的情况,应该打破市区界限,明确市及爱辉区的管理权限,有利于教师流动,资源合理分配,由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人事部门参与拿出方案,市区统一协商解决。

(二)关于资金问题。自1997年以来,为创建示范高中,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背负了700余万元债务。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协调下,向省、国家争取到了近600余万元的资金,但目前中学每年需还银行贷款270万元。目前学校每年收费约500万元,政府每年拨付的事业费不足11万元;而学校正常支出约200余万元,支付长期代课教师的工资30余万元,加之270余万元的银行贷款,学校收不抵支,一些教育教学设施的购置、更新、维修被迫搁置。学校建议,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从市财政每年借贷270万元,连续借3年,以缓解学校资金压力。

我们建议,市政府不宜出台借贷政策。对于学校的资金不足问题,一是通过逐年增加财政投入解决;二是易地重建过程中通过向上争取解决一部分;三是新校建成后,开展特色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逐步解决。

(三)关于创办民办学校问题。××中学是按照54个班级的规模规划学校的楼舍。近几年,因为初中毕业生生源有限,学校始终维持在30个班左右的规模,闲置教室20余个。目前,我市市区范围内现有学校的接收能力均已达到极限,班额普遍较大,有的已达70余人,尽管如此,每年仍有近300名初中毕业生无法入读高中学段的学校。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正式确定,到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要达到80%。目前,我市市区初中升高中的毛入学率56%,扩招的压力十分大。学校建议,可否准许××学校办一所国有民营的中学,招收初、高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闲置资产,增强学校的造血机能,减轻财政负担,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认为,暂时不宜鼓励创办民办学校,因为,一是有悖于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二是××中学易地重建后,新增的教师编制数和扩招的学生数可以满足到2010年我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的目标。

(四)关于为部分骨干教师解除后顾之忧问题。经过2005年上半年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学校有18名符合省里确定的分流基本条件的人员没有分流,其中教学人员5人。他们均系学校的骨干教师,大多年纪偏大,一部分人的健康状况不太好,担心将来深化改革,自己无法与年轻人站在一个基准线上竞争,更担心退休后的待遇无法保障。学校建议,市政府在可能的情况下,准许符合分流基本条件的人员分流出去,教师按照退养管理,非教学人员按照提前退休处理。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骨干教师家属解决实际困难,解除这些骨干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能够以全部精力投身到工作之中

建议参阅《关于××中学5名上访教师的处理意见》。对于解决部分骨干教师家属的实际困难问题,一是由人事和劳动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积极创造条件,在有空编的事业单位中进行调。二是在新增工作岗位上优先考虑。三是在新建中学的新增编制中优先解决。

(五)关于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多年来,经有关方面努力,学校的周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在文化市场和治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校园周边不足200米处有网吧,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二是校外人员到校寻衅滋事,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管理、打击的力度,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我们建议,要充分发挥市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一次集中整治,并研究制定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根据外地的有效做法,可以协调网络通信部门在零点至8点,对营业性网吧实行断网。

四、建议晶川市长对××中学提出的要求

第一,××中学的全体教职员工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创优意识,将××中学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名校。要按照“高质量、有特色、争一流”的标准,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争创名校。所谓“高质量”,就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增强师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所谓“有特色”,就是结合××中学的现有优势,整合教学力量,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重点要在俄语等小语种教学和对外交流上形成特色,增强××中学的知名度;所谓“争一流”,就是要有发展意识、进取意识,始终以“一流”的办学标准来要求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树立一流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教书育人的实绩展现名校风采

第二,××中学要善于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可以说,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对××中学的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些议论,这里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也有××中学自身宣传不够的问题。××中学要主动与新闻单位取得联系,大力宣传学校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力宣传学校在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要结合明年××中学建校60周年的庆祝活动,搞一次集中的、全方位的宣传,树立××中学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市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三,要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向管理要素质,向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中学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有些制度落实的不好,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和严格的聘任机制,以管理促规范,以机制促发展。比如,实行一线教师拿出30%浮动工资的做法,可以给教师一些压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也达到了优胜劣汰的目的,可以扩大人才招聘的空间,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再比如,可以创造条件,提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的物质奖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要有长远目标,超前谋划××中学易地重建后的发展问题。易地重建后,主要依靠的,还是我们现有的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未来××中学的发展,还要依靠各位的力量。因此,学校的班子成员,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和管理观念,全面总结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虚心学习外地成功的办学经验,科学谋划好××中学未来的发展,在德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方面有新的提高、新的突破,使××中学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把××中学办成一所饮誉省内外的名校。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6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教代会 民主管理 

 

高等学校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20多年来,在探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及维护教职工权益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如何适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加速推动传统教代会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对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反思 

 

(一)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萌芽于建国之初,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目前正处于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1984年),是教代会的酝酿期。从渊源上说,教代会是职代会的一个分支,教师是以工人阶级的身份参与学校管理的,因而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5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而教代会这种形式的出现,则开始于1979年部分高校参照企业改制推行的教代会工作试点。 

第二阶段(1985—2009年),是教代会的法制化时期。其标志,是1985年1月28日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教代会制度的行政法规,在推行的20多年里,又进行了充分的法制化工作。其途径有两条:一是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之中。与《暂行条例》同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构成了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基本立法依据,并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七条、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三十条、1996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1999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出台配套法规。从1985年起,中央各部委及地方人民政府就陆续了有关《暂行条例》的细则、规定、实施办法,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本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法规体系。 

第三个阶段(2010年之后),是教代会的转型期。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10年的努力,在我国高校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这对已运行近30年的高校教代会制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重新审视教代会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并将其导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轨道上来,是当前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教代会制度应当继承的传统权利 

从形式上看,教代会是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基本构件之一,也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渠道。这种管理是通过《暂行条例》赋予的四项法定职权来实现的,具体包括:其一,审议建议权。教代会通过听取并审议校长所做的工作报告,对本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长远规划、年度计划、重大改革措施、教职工队伍建设和财务预决算等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二,审议通过权。凡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实行聘任合同制的集体合同草案、创收分配的原则和办法、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要经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其三,审议决定权。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住房分配原则、办法,教职丁福利费使用原则、办法等,必须由教代会审议决定。其四,评议监督权。这项权力是通过对学校领导的民主评议来实现的,评议的内容一般以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为依据,包括德、能、勤、绩等。上述权力的有效行使,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表达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通道,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教职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必须继承的宝贵财产。 

 

(三)教代会制度所要突破的传统局限 

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是以服务于行政化管理体制为特征的。它所体现出的民主性,不论从范围还是程度上看都是十分有限的。主要表现在:其一,形式化问题严重。在高校,不少高校领导干部片面理解教代会的职能定位,重“形式”而轻内涵,甚至把教代会当作可以随意利用的“橡皮图章”,其地位与作用被严重弱化。其二,职权得不到保障

。教代会的四项职权看似涵盖了高校管理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但在具体行使中却是畸轻畸重的,具有明显的功利化特征。落实较好的是审议权,其中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方案成为教代会的主要工作。这一方面增强了学校决策的透明度,扩大了教职工对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校长利用其工作报告的话语权“绑架”教代会、转嫁领导责任的意图也十分明显,这与民主审议的宗旨是相违背的。而许多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不经教代会通过或决定即行实施的情况则时有发生。至于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高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其三,工作机制不完善。尽管在相关文件中高校教代会的工作程序十分明确。但真正实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很难提上议程,尤其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其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其四,民主参与意识不强。从目前状况看,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动力不足,他们的政治素养、民主意识、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等都存在不能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的情况。工会组织在运行中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很难作为教代会的日常工作部门而发挥作用。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基本形态 

 

(一)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特征 

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的共同特征。国际一流大学在其制度设计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普遍重视教职工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大学的教师联合会(aft)和教师工会行使着组织大学教职工集体谈判、维护教师自身利益和民主管理学校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是由四个要素相互支撑的,即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和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机构,它们分别行使高等学校的领导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这种结构与欧美大学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治理方式相比,在决策机制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欧美大学的监督职能一般是由校外独立董事来承担的,他们所代表的是一定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在我国,事关高校发展及教职工根本利益的民主管理和监督职能,则是由教代会来承担的,其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理念。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互动与博弈,形成领导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职能的拓展 

教代会作为高校的四种法定组织之一,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主决策。在任何一级组织中,决策都是管理的核心。因此,民主管理必然就包括了民主决策这一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实施民主决策,就是要通过教代会的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教职工的意志和智慧,形成对高校重大事项的正确决策。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包括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财务预决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应提交教代会审议决定。二是民主管理。其核心是落实教职工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主要形式是校务公开,主要渠道是民主参与,这些都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听证制度、巡视制度和新闻制度来实现。三是民主监督。这种监督是非权力性的群众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来实现的,目的在于帮助学校领导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滋生特权和腐败。而对校领导工作的评议结论,可供上级组织部门奖惩、任免校领导时参考。四是支持和保障。教代会只有在尊重和支持校长充分行使职权,保证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不仅教代会有权决定或否决校长提出的任何方案,校长在执行教代会决议时如果确有困难,也可以提交教代会复议。只有校长的意志与群众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各项事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三)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制度框架 

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是靠规章制度来保障的。因此,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教代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制度包括:(1)年会制度。开好一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商学校建设发展大计,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平台和主要方式。(2)提案工作制度。提案工作是教代会闭会期间的经常性工作,也是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监督作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其三,基层教代会制度。高校的院(系)二级教代会是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扩大群众基础、拓宽民主范围的重要方式。多层次、多渠道推行民主管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四,代表巡视制度。通过巡视,加强教职工代表与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教职工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其五,通报会制度。对学校重大发展事项,学校领导要定期向教职

工代表予以通报,以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推进高等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 

 

三、推进教代会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的途径 

 

(一)理清各项权利的关系与边界 

高校通过教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关键是要赋予其应有的权限与职能。在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过程中,民主管理的权限是通过两种渠道获得的:其一是政府的让渡。传统大学是政府的附属物,办学权尚不能自主,更何谈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厘清高校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权力界限,保障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主体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的规则和程序,这是高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前提;其二是学校的配置。传统高校的管理是以行政化为特征的,行政权力凌驾于各种权力之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厘清党政权力、学术权力、教职工权力、学生权力的关系,保证学术自由,推动民主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师生参与管理的规则和程序,保障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及参与学校管理、决定学校事务的权利,这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础。 

 

(二)明确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高校的管理是从内外两个方向实现的。从外部看,政府、社会合理参与学校的管理,其目的在于从外部环境上保证高校的发展。但这种管办合一、政事不分、权责背离、封闭僵化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也不利于高校的自主办学。因此,当前的要务,是推动政府转变职能,从对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社会的广泛参与、市场的适度调节有助于高校形成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样也是民主意识形成的沃土。从高校内部看,关键在于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术自治、民主参与这四种权力的配置问题,明确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及广大师生在治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参与管理的途径、决策的规则程序、权力保障和救济等问题,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建设高校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7

[论文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教代会 民主管理

高等学校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20多年来,在探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及维护教职工权益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如何适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加速推动传统教代会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对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反思

(一)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萌芽于建国之初,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目前正处于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1984年),是教代会的酝酿期。从渊源上说,教代会是职代会的一个分支,教师是以工人阶级的身份参与学校管理的,因而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5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而教代会这种形式的出现,则开始于1979年部分高校参照企业改制推行的教代会工作试点。

第二阶段(1985—2009年),是教代会的法制化时期。其标志,是1985年1月28日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教代会制度的行政法规,在推行的20多年里,又进行了充分的法制化工作。其途径有两条:一是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之中。与《暂行条例》同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构成了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基本立法依据,并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七条、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三十条、1996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1999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出台配套法规。从1985年起,中央各部委及地方人民政府就陆续了有关《暂行条例》的细则、规定、实施办法,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本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法规体系。

第三个阶段(2010年之后),是教代会的转型期。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10年的努力,在我国高校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这对已运行近30年的高校教代会制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重新审视教代会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并将其导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轨道上来,是当前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教代会制度应当继承的传统权利

从形式上看,教代会是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基本构件之一,也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渠道。这种管理是通过《暂行条例》赋予的四项法定职权来实现的,具体包括:其一,审议建议权。教代会通过听取并审议校长所做的工作报告,对本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长远规划、年度计划、重大改革措施、教职工队伍建设和财务预决算等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二,审议通过权。凡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实行聘任合同制的集体合同草案、创收分配的原则和办法、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要经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其三,审议决定权。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住房分配原则、办法,教职丁福利费使用原则、办法等,必须由教代会审议决定。其四,评议监督权。这项权力是通过对学校领导的民主评议来实现的,评议的内容一般以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为依据,包括德、能、勤、绩等。上述权力的有效行使,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表达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通道,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教职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必须继承的宝贵财产。

(三)教代会制度所要突破的传统局限

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是以服务于行政化管理体制为特征的。它所体现出的民主性,不论从范围还是程度上看都是十分有限的。主要表现在:其一,形式化问题严重。在高校,不少高校领导干部片面理解教代会的职能定位,重“形式”而轻内涵,甚至把教代会当作可以随意利用的“橡皮图章”,其地位与作用被严重弱化。其二,职权得不到保障。教代会的四项职权看似涵盖了高校管理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但在具体行使中却是畸轻畸重的,具有明显的功利化特征。落实较好的是审议权,其中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方案成为教代会的主要工作。这一方面增强了学校决策的透明度,扩大了教职工对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校长利用其工作报告的话语权“绑架”教代会、转嫁领导责任的意图也十分明显,这与民主审议的宗旨是相违背的。而许多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不经教代会通过或决定即行实施的情况则时有发生。至于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高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其三,工作机制不完善。尽管在相关文件中高校教代会的工作程序十分明确。但真正实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很难提上议程,尤其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其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其四,民主参与意识不强。从目前状况看,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动力不足,他们的政治素养、民主意识、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等都存在不能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的情况。工会组织在运行中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很难作为教代会的日常工作部门而发挥作用。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基本形态

(一)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特征

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的共同特征。国际一流大学在其制度设计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普遍重视教职工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大学的教师联合会(aFt)和教师工会行使着组织大学教职工集体谈判、维护教师自身利益和民主管理学校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是由四个要素相互支撑的,即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和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机构,它们分别行使高等学校的领导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力。这种结构与欧美大学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治理方式相比,在决策机制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欧美大学的监督职能一般是由校外独立董事来承担的,他们所代表的是一定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在我国,事关高校发展及教职工根本利益的民主管理和监督职能,则是由教代会来承担的,其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理念。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互动与博弈,形成领导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力之间的制衡关系。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职能的拓展

教代会作为高校的四种法定组织之一,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主决策。在任何一级组织中,决策都是管理的核心。因此,民主管理必然就包括了民主决策这一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实施民主决策,就是要通过教代会的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教职工的意志和智慧,形成对高校重大事项的正确决策。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包括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财务预决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应提交教代会审议决定。二是民主管理。其核心是落实教职工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主要形式是校务公开,主要渠道是民主参与,这些都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听证制度、巡视制度和新闻制度来实现。三是民主监督。这种监督是非权力性的群众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来实现的,目的在于帮助学校领导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防止滋生特权和腐败。而对校领导工作的评议结论,可供上级组织部门奖惩、任免校领导时参考。四是支持和保障。教代会只有在尊重和支持校长充分行使职权,保证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不仅教代会有权决定或否决校长提出的任何方案,校长在执行教代会决议时如果确有困难,也可以提交教代会复议。只有校长的意志与群众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各项事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三)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制度框架

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是靠规章制度来保障的。因此,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教代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制度包括:(1)年会制度。开好一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商学校建设发展大计,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平台和主要方式。(2)提案工作制度。提案工作是教代会闭会期间的经常性工作,也是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监督作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其三,基层教代会制度。高校的院(系)二级教代会是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扩大群众基础、拓宽民主范围的重要方式。多层次、多渠道推行民主管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四,代表巡视制度。通过巡视,加强教职工代表与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教职工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其五,通报会制度。对学校重大发展事项,学校领导要定期向教职工代表予以通报,以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推进高等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

三、推进教代会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的途径

(一)理清各项权利的关系与边界

高校通过教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关键是要赋予其应有的权限与职能。在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过程中,民主管理的权限是通过两种渠道获得的:其一是政府的让渡。传统大学是政府的附属物,办学权尚不能自主,更何谈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厘清高校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权力界限,保障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主体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的规则和程序,这是高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前提;其二是学校的配置。传统高校的管理是以行政化为特征的,行政权力凌驾于各种权力之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厘政权力、学术权力、教职工权力、学生权力的关系,保证学术自由,推动民主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师生参与管理的规则和程序,保障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及参与学校管理、决定学校事务的权利,这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础。

(二)明确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高校的管理是从内外两个方向实现的。从外部看,政府、社会合理参与学校的管理,其目的在于从外部环境上保证高校的发展。但这种管办合一、政事不分、权责背离、封闭僵化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也不利于高校的自主办学。因此,当前的要务,是推动政府转变职能,从对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社会的广泛参与、市场的适度调节有助于高校形成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样也是民主意识形成的沃土。从高校内部看,关键在于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术自治、民主参与这四种权力的配置问题,明确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及广大师生在治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参与管理的途径、决策的规则程序、权力保障和救济等问题,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8

论文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建设

我们学院网络始建于1999年底,至今历时5年的发展,投资由最初的310万累计到现在的1000多万。建设初期采用atm协议搭建主干网络.桌面则采用iom/ioom自适应的以太协议,核心交换机为ciscocatalyst5509.边缘交换机为ciscocatalyst2924,ciscopix一520为校园网出口设立屏障,拓扑图如图1

后期由于atm协议退出局域网,干兆以太协议成为主流,支持atm协议的设备无法购买,校园网的建设方向改为千兆以太,继续采购了c1scocatalyst5509上的干兆业务板ws-x5410,使主交换机具备了干兆以太接入能力,并且对点数较少的单位采用无线接入的方式,校园网出口也升级到100m,扩容后的网络拓扑图如图2

从以上拓扑图的比较不难看出.学院的网络得到了发展,接入方式也得到了扩充。校园网的建设到底应该关心哪些方面的内容?以笔者之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校园网建设的成功:

首先。www.133229.Com网络建设的宏观规划和优选结构

建设校园网的资金投入较大.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校园分布面广(校区多),距离远。因此校园网络的规模、结构也是干差万别,但无论大小,统一的规划是绝不能少的。

我院在最初设备选型的时候就考虑到医学教育视频课程会很多,要求视频流并发时网络性能不能降低,atm协议在这方面的性能优于干兆以太协议,所以选择了支持atm协议的ciscocatalyst5509交换机作为核心交换机。从网络结构上看,因我院校区相对集中,物理上的汇聚层设备已经可以被成熟的vlan技术取代,由高性能的三层交换机完成其功能,这样使网络结构更加清晰。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十分快速,如果缺乏统一规划,建成的系统将会陷入相互不兼容或者前期投资浪费的情况。如果学校基础比较差,网络的应用水平较低,即使网络建起来了,也可能出现不好的情况。因此,重视规划、优选网络结构是校园网建设的重中之重

其次。网络建设的可延续性和可管理性

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考虑学校整体发展趋势,要有预见性的建设,特别要考虑到网络的扩容和升级。从学院的实际需求出发,也不要节约成本牺牲性能,那样得到的是短期的应用。从长远上讲不过是限制网络发展的绊脚石。设备的选型至少要能在5年内保证网络需求能够满足,而且能顺利升级到后续产品。网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能力就建,建就建好,不要把摊子铺的很大,性能上不去,那样的建设就是在浪费。好的网络环境才有健康的发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院的核心交换机支持干兆业务板,在干兆以太成为主流的时候.同样可以为网络提供干兆以太接入,使核心交换机的服务寿命得到了延长,既为学院节约了再次采购核心设备的费用,又保留了atm协议主干为教学服务。

网络建成后,网络管理上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稳定运行和网络利用效率。一个能基于多种方式,如图形界面和超级终端等,进行网络管理,而且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实施形势保证网络安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网络管理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网络建成后要重视网络应用

校园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它为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如果没有一定的网络应用.那么再好的网络也不过是一个架子,就如同高速路上跑马车,资源严重浪费。

校园网络要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建立符合每个学校的应用管理系统。校园网建设都是围绕着应用系统展开的,系统是服务于教学、教研及学校管理等众多环节的综合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lntemet的浏览系统和一个信息播放系统。目前成熟的校园网综合系统功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手段;提供网络服务、方便师生教研;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对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笔者认为各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应用。

1.为教职员工提供上网的服务:

2.利用注册的域名信息,建立学校的因特网站,对外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信息,提供对外信息服务;管理和规范学校的公务电子邮件系统和公务上网:

3.建立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计算机辅助管理和办公自动化: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9

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90-03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建和施行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因素,第三方评价制度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由此看来,完善的第三方评价制度的建立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的撰写正是在高职院校所面临的这一挑战背景下进行的。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包括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众多高职院校已初步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规范,教学信息反馈及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建立了常规制度。教学常规制度是用于规范各类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运行方式的一类文件。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来看,制定了如《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规范》、《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范》、《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细则》、《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资格认定条件》、《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办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规划》、《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规划》、《教学优秀奖评办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建设规划》等。这些制度规定告诉我们教学工作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遵循这些法规制度,争取做到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落实教学计划,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2.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高职教育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教学,即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贯穿着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尤其是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期末考核中。为了保障教学检查工作的落实,学校的教务和质量监控保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检查制度,每学期都会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开展常规检查和重点检查,了解教学的进程,全面检查教学质量。同时,也很注意对学生能力考核的程序、方法、效果等进行抽查,把好质量关。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次教学检查工作结束以后,都会及时汇总情况,并及时撰写公布“教学检查情况通报”,报告典型事例,提供可以借鉴学习的先进经验,提出值得研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工作,并做好督促整改。

3.建立了评议制度。评议制度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评价的一般常用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对授课老师的讲课进行评议;二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议;三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评议。高职院校的评议制度是有益的举措,借助评议制度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有助于保障体系的建立,以求能够保障教学质量。评议可以由学校质量监控保障部门组织开展,也可以由院系组织开展;既可以在期中进行,也可以在期末进行。

4.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工作需要建立反馈制度,要有独立的信息反馈体系。高等职业院校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学校的教学监控保障机构,采用检查后、课后及时交流、书面反馈、座谈会交流等方式,与被评价的对象进行交流与沟通,充分听取被评价人的工作思路。这样可以促使被评价者进行有关的调整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少第三方评价。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是许多高职院校信息反馈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所做的信息反馈,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主体管理部门,这样一来就失去了信息反馈的话语权,造成反馈主体单一、反馈价值失真等问题;而作为被反馈的一方则缺少自我评价,缺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缺少来自于第三方的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评价。由于评价反馈的主体不够多元化,这样最终会导致信息源局限,其结果很可能失之偏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计的原则也是将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让学熟练掌握为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方评价的参与可以更好地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安排,特别是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接轨。

2.评价目标模糊。现行的常规制度,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和教师管理上,对于学生参与评价、评教、以及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并没有做明确的规定,部分学校制定了比较详细全面的教学常规制度,但各部门之间的整体性、协作性并未很好地发挥作用,教学院系主要目的是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要求是管理,院系的问题并不一定能在院系内部进行解决,需要更高层次的管理部门出面协调;而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也不一定符合教学院系的实际情况,未必能得到贯彻落实,这都为教学质量埋下了隐患。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检查一般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这些检查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运行,但是有许多方面多为形式,没有发挥实际功效。比如学生评教,不论是座谈会还是网上打分,主要就是给任课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反映出来的结果大多数是以分数的高低来显示,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分析整理和解决落实,所以没有很好地表明实际情况,学校也只是对分数高的教师进行奖励,对于分数靠后的教师进行约谈或惩罚,至于中间部分的教师,评教对他们而言无任何的影响和意义。高职院校的评议制度大多数是等级制,以学校专家、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评议结果主要是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对于评议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于评议不合格的教师则会给予惩罚或者批评。至于评议过程以及评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专业人员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将评议演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教师考核,违背了评议的初衷。

3.评价反馈落实不佳。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保障教学的质量。而现实是,有不少学校反馈的信息流于形式,质量没有保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评价信息大多以分数或者等级的形式来给予教师认可,学生反映的教学意见、要求和建议,甚至包括对教师的肯定意见都被管理部门选择性地忽略了。反馈信息缺少条理性的分类、整理和总结,只是简单地将数据和等级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使得他们根本无法在这些孤立单调的数据和等级评定中,得到实用的信息。这种做法还会起到误导作用,例如教师可能会将学生给自己的分数和等级与师生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同时,由于教师只知道总分数,难以从学生反馈的评价信息中找出教学的薄弱环节,也就无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构建

阜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皖北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在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丝毫不占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就成为了决定学校发展命运的重要环节。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构建和运行就成为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

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评价制度。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方向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广泛调研论证,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毕业生跟踪调研等方面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通过校中厂、厂中校、项目化教学、分阶段培养等形式探索共建评价机制。校内外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均要将市场、企业的评价标准纳入其中,并作为教学质量监控考核的重要环节和依据,从而完善第三方评价的主体。

2.积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加盟。第三方评价机构进驻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领域已被许多本科院校普遍使用,但是在我国的高职教育领域,使用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构的院校还不多。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有着许多优势,它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外,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形式来对学校的教学、就业等方面做出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并且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校可以找到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以了解省内甚至全国的高职类专业竞争情况,为下一步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迫切需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加盟。

3.依托地方政府,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2013年,安徽省试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实施高校教学改革等项目推动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部、财政部推行了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主动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听课等形式,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去,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更广泛地收集各类评价信息,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决策提供依据。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第三方评级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帮助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篇10

mengwei

(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Dongying257061,China)

摘要:开展校务公开是推进大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大学校务公开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地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该文针对大学校务公开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校务公开工作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abstract:itistheimportantwayofadvancingtheuniversitylegalmanagement,democraticmanagementanddemocraticsupervisiontocarryoutopenadministrativeaffairs.Underthenewsituation,theopenadministrativeaffairsinuniversityfacesmanyofthenewsituationandnewproblems,whichneeduscarefullythinkaboutthemandsolvethemurgently.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openadministrativeaffairsinuniversity,aninvestigationwascarriedout,andthesuggestionandcountermeasuresabouthowtofurtherimproveanddeepenopenadministrativeaffairswasputforward.

关键词:大学校务公开现状分析制度化

Keywords:university;openadministrativeaffairs;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institution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46-02

0引言

高校校务公开制度是大学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2002年2月教育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教监[2002]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从领导体制、校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监督检查和报告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部署和要求,是促进校务公开走向制度化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加强学校民主建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09年在全校范围内对校务公开实施细则进行了意见征集,并在2010年十届教代会对意见征求稿提交教代会代表团讨论审议。调查发现,自2002年正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以来,在校务公开的制度建立以及具体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务公开作为学校管理中的一种制度创新,无论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欠缺;进一步探索校务公开的理论及其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校务公开操作更加规范,实现校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变得十分重要。

1高校校务公开现状分析

1.1西方大学校务公开概况在英、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作为校务公开基础的政务公开,已经高度法律化、制度化,受到众多的法律制度的严格规范,形成了完备的政务公开制度,以切实保证政务公开的实现,因而为校务公开的实施提供了大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推动了这些国家大学校务公开制度的发展和完。①通过立法程序写进了相关法律,使大学校务公开从外部获得了法律依据,具有充分的外部法律保障。如英国在1981年制定了“校董会教育规程”,规定在校董会中必须有占一定比例的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在法律上保障了学校管理的公开透明。②国外大学校务公开具有良好的内部体制保障。如慕尼黑大学从管理体制上,设立大学评议大会-评议会-校务领导委员会-学院组织。评议大会主要负责修改大学的法规和章程,选举校领导及听取校务委员会的报告。评议会是评议大会休会时的常设机构,也是由各方面代表组成,负责学校法规和章程的修改、决定教授聘任事宜、决定学术研究的重大项目等。各种人员在评议大会中的比例,并不是由学校自主决定,而是根据《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比例确定。

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务公开现状分析根据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意见》文件精神,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02年开始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在8年校务公开的实践中,不断由试点转为全面铺开,由被动公开转为主动公开,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大学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2.1校务公开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这集中表现在学校的领导层对于校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由此带来了实践上对事实校务公开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校务公开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责任到位。同时教职工对于校务公开的认识也有了提高,从认为校务公开是领导的事情转变为认识到校务公开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认为校务公开是流于形式的摆设到认为校务公开是有实际意义的制度创新,从最初的校务公开中只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到对学校公共利益的关注。由此对于校务公开的理解和认识也实现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1.2.2校务公开的内容较为全面校务公开的要害是公开,关键是真实,实质是监督,核心是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经过近年的实践,学校领导层逐渐认识到,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校务公开的大势所趋,校务公开制度已经成为大学法制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大学的管理水平和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回避广大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的现象已经很少出现,学校主动积极搜集教职工对学校管理问题的看法:例如学校的发展规划、院系设置、全员合同聘任方案、房改方案、对干部评议结果、评优结果等等,通过主动搜集各种客观真实的信息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服务。校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都比以前扩大,已经由只公开一小部分管理信息扩展到包含学校主要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学校的各种重大决策、教职工职称评定和考核过程及结果、学校财务管理、学生招生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校务公开的范围扩大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务公开由学校小范围向全体教职工大范围转变,学校已经通过校务公开把行政少数人对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改变为由教代会为主要议政方式,重大事件由教代会提交广大教职工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另一种转变是由校内公开扩展到校外公开,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内容,接受社会的监督。

1.2.3校务公开的形式不断创新通过调查发现,认可率在50%以上的校务公开形式分别为:教代会、公开栏、校园网、有线广播、校报、校情会等。校务公开坚持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切实通过教代会公开学校重大事务。同时,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进行公开,如:设立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召开学校校务会议等形式进行公开。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般每年坚持召开一次教代会,校长面向全校全方位盘点学校一年来的热点、难点问题,相关部门向大会报告工作;教代会闭会期间则由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主持日常工作,处理和解决教职工面临的难题,通报学校的工作。同时,不定期召开“新闻会”、推进校园信息网络化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学校与教工之间的沟通机制,及时把握校内外各种思想动态,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通过校务公开,学校各级职能部门规范了办事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多的教职工加入到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

1.2.4校务公开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10年教代会审议的校务公开实施细则中,一是建立了校务公开责任制,把需要公开的内容、公开的范围、公开的程度和公开的时间都一一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具体人;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校务公开的监督机制,由工会和纪委、监察处组成监督小组对校务公开进行效能监察,确保校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务公开经过8年的改革与发展,2002年下发的校务公开意见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我校于2009年起开始研究制定校务公开实施细则,力求在公开内容、方式、监督等方面更加完善。实施细则意见征求稿于第十届教代会讨论审议,与会代表针对校务公开制度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经过调查,现阶段大学校务公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2.4.1校务公开内容缺乏制度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校务公开缺乏制度上的监督保障和对违反校务公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校务公开是通过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立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实现的。我国现阶段的校务公开则是从内部监督,通过教代会监督实现的。但目前许多大学对教代会的作用重视不够,对教代会提供的校务公开的内容不真实、不详细,有些应该由教代会决定的事项流于形式。同时校务公开的主体:广大教职工,由于多种原因不敢监督、不愿监督、无法监督,监督作用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为监督校务公开而成立的监督小组,也往往由于组成人员不科学、没有与校务公开的主体进行有效的分离,职权分工不具体而形同虚设,对于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根本无法监督。

另外,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证,校务公开在各个学校自己内部独立进行,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出硬性规定,同时也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校务公开的规范,不同的学校根据对有关文件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着探索和实践,造成校务公开的整体推行没有方向计划,存在着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使这项制度无法得以有力的贯彻执行。由于对校务公开的内容没有制度上的制约,所以校务公开的内容变化随意性很大,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2.4.2保障机制没有建立校务公开保障机制的建立是校务公开制度步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标志,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利害关系人的保护。只有利害关系人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校务公开才能有实质性的意义。目前部分师生对于参与校务公开缺乏热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正当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主要体现在知情权、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目前在我国大学校务公开实践中,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监督权力的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二是对当事人申诉权的保护。在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对相对人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应该有依照一定的程序要求改变决定和补偿受损利益的权利;在大学校务公开的实践中,对于当事人的申诉权的尊重是不够的,相应的保护措施更是欠缺的。这样就造成了校务公开相对人出于自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对校务公开不关心甚至故意回避的局面。

1.2.4.3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由于我国大学校务公开缺乏普遍的规范制约,使得校务公开的相应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至今也没有一套科学的符合中国大学实际情况的校务公开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大学校务公开的奖惩机制,主要是针对校务公开的责任机构和主要责任人而言的。现阶段校务公开尚处于各个学校结合自身情况的实践摸索阶段,校务公开的奖惩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如前所述,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的制约,校务公开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校务公开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而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的匮乏,造成大学校务公开的奖惩机制流于形式,相应的监督机构例如纪检、监察等部对于监督工作也比较随意,监督实际作用不理想。

2建议与对策

制度化是西方国家推行校务公开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大学的校务公开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大学校务公开能否走上正规的发展之路,关键在于校务公开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为此,要加强对校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校务公开列入学校业务管理范围,摆上议事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

2.1规范校务公开程序在大学校务公开中,虽然也以会议等形式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公开的内容,但在程序上没有保证,要按照公开事项的提出、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监督小组审核把关、通过教代会或其他形式公开、征求教职工意见、有关部门整改的六个程序来进行;校务公开程序中应建立预审制、听证制和申诉复议制。预审制,就是对拟定公开的内容进行预先审查,决定是否公开和如何公开的一种制度;建立预审制是保证国家机密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听证制是在作出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之前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意见,并告知当事人作出决定的依据,体现决定的公正性,这也是为当事人提供一条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途径。大学举行听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关学校全局利益的计策,另一种是关于局部或者个人利益的决策,对于前一种情况,适宜派代表参加,对于后一种情况,应该根据具体的事项,可以全体当事人参加、派代表参加或委托他人参加。代表的确定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申诉复议制,是指对校务公开的内容利害关系者可以提出申诉,对于符合复议条件的申诉应在规定限期内复议并答复申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