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43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1

关键词: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试图通过例子,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例题:已知aBC中,aB=aC,D为直线BC边上任一点,DeaB于e,DFaC于F。试求De与DF满足的关系。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来参与数学发现呢?为此,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在《几何画板》中用鼠标拖动相关关键点结合“计算工具"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与DF的和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值。激起学生疑问:点D、e、F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呢?这个固定的值是多少呢?与什么有关呢?如何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1)你认为点D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三种:点D在B、C之间或与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长线上)。(2)等腰有几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哪种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从特例入手,逐类考查。

在等腰Rt中:

(1)当点D与B、C之一重合时,De与DF应满足什么关系?请合理猜想。(等于腰长,易验证)。(2)当D在B、C之间时,上述猜想还成立吗?你能就此种情形验证你的猜想吗?

3.从特殊向一般转化,探究普遍规律。

(1)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广,若将等腰Rt改为锐角或钝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旧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类似的结论?请作出合理猜想。(De与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线长)。(2)如何验证(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长法或面积法)。(3)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与DF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

三、群体参与、合作交流

1.四人一组,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2.组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

3.学生概括题中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

说明:由浅人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猜想,验证”等探究性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入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确定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分情形分类讨论)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优越?(面积法较简捷)

3.本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结论?(等腰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类比迁移、引申拓广

应用本题的解题方法和结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正的边长为2,aD是BC边的高,点p为aD上任意一点,求pD+pe+pF的值。

本题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啊是高线aD的长。

以此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下列结论:

1.当点p为正内任意一点时,求pD十pe十pF的值。

2.当点p为正外任意一点时,求pD、pe、pF三者满足的关系。

问题2:根据上面结论任意aBC内任意一点p,pa・BC+pB・aC+pC・aB=2SaBC

在空间几何中有没有相关的论断。

分析:

1.应分成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点p在一边和另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时,连结ap、Bp、Cp,则;(2)当点p在一边的延长线上时,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时pD=0);(3)当点p在某两边延长线所夹角的内部时,同法可得pe-pD-pF=h。2.面积在空间类比为体积,三角形类比为四面体,在空间四面体aBCD中任意一点p,若h1h2h3h4分别为到四个面S1S2S3S4的距离,结论为h1S1+h2S2+h3S3+h4S4=3V四面体。

六、一点感想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2

关键词:教材;学案;化学探究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5–0023–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探究学习”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然而,实践表明,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同,探究学习成效也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例如,“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探究学习方式本身的怀疑。相反,“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由于成效显著而受到人们的大力倡导。这到底是为什么?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呢?本文将在厘清上述两种探究学习实施方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以“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探究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探究活动的方案”、“探究活动的过程”四种构成要素为基本线索,对上述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特点与成效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人们对二者做出明智选择。

1“以教材为抓手”与“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基本内涵

“抓手”即组织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媒介或凭借。“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就是以“化学教材”为主要媒介,让学生直接面对并适应化学教材预设的探究学习活动方案展开化学探究活动。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然而,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表明,这种方式尽管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效果不佳,更不能有效地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反而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探究学习方式本身的怀疑,被有些学者称为“探究教学方式的悖论问题”[1]。另外,“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就是以“探究学习方案”(以下简称“探究学案”)为主要媒介,让学生在“探究学案”的指导下展开化学探究活动。这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由于成效非常显著,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例如,华东师大《化学教学》编辑部曾与江苏省化学专业委员会、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等单位在江苏扬州市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学化学新课程学案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代表两百多人参会[2]。

从媒介的意义上说,两种实施方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所凭借的“化学教材”是一种既定的教学媒介,它划一地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适应既定教材及其所预设的探究活动方案;而后者所凭借的“探究学案”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媒介形式,它既不是简单划一地让所有学生去适应既定化学教材,也不是无视既定化学教材的要求,而是在分析把握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科学态度等素养内容发展水平的要求以及对学习与教学活动方式要求的基础上,具体考虑特定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并且立足于配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来自化学课程教材的探究内容要求与活动方式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生成一种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学习方案[3]。

2“以教材为抓手”与“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四种构成要素为内容线索,对上述两种化学探究学习的实施方式展开比较分析,而探寻能够落实化学探究学习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的实施方式,则是本文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与归宿。

2.1化学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比较

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建构性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既是衡量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三个基本标准,也是任何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必须加以把握的价值理念与努力方向。然而,在实施探究学习的总体思路上,“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跳出“以教定学”和“教教材”的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导致整个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案基本上仍是化学教材的“复印版”,无法适应现实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很难进入角色、真正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体,却像局外人似地机械模仿教材预设步骤、重现教材预设结论。因此,“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往往具有探究形式而缺乏探究灵魂,依然无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转变接受现成结论的被动学习方式。这是“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内在缺陷。

相反,“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方式,总体思路则是充分利用“探究学案”在“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4]方面的功能优势,根据特定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对既定化学教材及其预设探究方案重新设计与创新,使之成为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学案”。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与集体交流讨论、教师讲解、课堂达标检测、总结整合学习成果等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体验科学方法过程、建构化学概念原理、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并能确保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具体方式。

2.2化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比较

就化学探究活动的构成要素而言,探究的目标与任务决定了化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意义与内容,因而,让学生真正“拥有”探究目标与任务是激发探究学习动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对实现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具有先决意义。然而,对“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而言,尽管在教案中一般会涉及探究目标与内容,但是,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却向学生“隐藏”了这些目标与任务。因此,对学生而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只是教材文本所呈现的操作条件与步骤流程,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探究活动要达到的实际目标以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造成的结果是,按照教材规定步骤完成探究活动就成为学生秉承的学习目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隐藏”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教学目标制定与表述的误区。调查表明,许多教案中的目标并非作为“学习结果”的教学目标,而是教师自己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而往往被认为是无需给学生看的。这甚至已成为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惯例。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为例,教案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就是“通过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这种方式陈述的显然是教学任务,而真正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仍然模糊不清!那么,这种任务性目标所引领的化学教学其实就是一种传授教材知识内容的教学,即追求短时间内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内容至上”的教学方式。然而,化学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丧失了,化学教学过程顺应学生发展阶段而螺旋上升的性质也就丧失了,必然人为地增加学习难度、造成两极分化现象,谈何“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呢?

相反,对“以学案为抓手”的实施方式而言,用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究学案”,涵盖了有利于实现化学探究学习根本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的各种项目与环节,诸如“明确目标任务,进行学习定向”、“提示策略思路,选择活动方案”、“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合作交流,教师讲解提升”、“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等等[5]。其中,让学生“看到”并真正“拥有”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从而激发起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兴趣与动机、确保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优势之一。另外,“以学案为抓手”有利于突破教学目标制定与表述的传统误区。因为“学案”要求必须以特定班级的学生为目标主体、以具体的学习结果为目标内容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因而有利于教师从学生角度把握并描述教学期望达成的具体结果与层次,从而更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内容与活动类型,并且适应学习目标、内容、活动三者的具体需要而调整、优化教学方式方法[6],而不是仅仅囿于“内容至上”的传统教学方式。

2.3化学探究活动的方案比较

化学探究活动方案即达成探究目标、完成探究任务的具体活动方案,是“探究学案”的核心构成。探究活动方案唯有具备足够的适应性,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对方案做出自主选择,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这是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对课程实施过程提出的明确要求[7]。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论及教育经验的“交互作用”性质时,特别指出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适应性”对教育效果的重大影响,“教材若不适应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可以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同样,个人若不适应教材,也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8]然而,在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上,“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往往局限于教材规定的“统一方案”,具有强烈的划一性与强制性,而缺乏对特定班级学生的适应性。造成的结果是,教材预设的活动方案往往只适合部分学生,而且往往是那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则成为陪同或跟随他人从事探究活动的人。事实表明,这种“陪同”或“跟随”的角色分配现象,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时表现得特别明显与普遍。

其实,上述现象已清楚表明在现有化学教材基础上开发“学案”、并“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以学案为抓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探究学案”核心构成的“探究活动方案”,是在把握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具体考虑特定班级学生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而重新设计开发出来的活动方案,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是其基本特性。我们可从华东师大主办的《化学教学》杂志“聚焦课堂·学案设计”专题栏目发表的“学案设计”案例中看到这种鲜明特性。例如,该杂志2011年第8期上发表的《“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的设计》[9]、第9期上发表的《“溶液的酸碱性”学案设计》[10],都是通过方案本身的“多样性”来确保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同年第10期上发表的《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学时)学案设计》[11]是通过补充“金属钠的发现”史实资料而增强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的;同年第11期上发表的《“离子反应知识在水质监控中的一些应用”学案设计》[12]则是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日常经验的探究问题来确保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的。

2.4化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比较

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过程,即学生在探究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案的指导下,展开化学探究活动、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的具体过程。而且,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程度、学习方式转变与优化程度、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状况,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成为现实的。因此,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过程最终决定了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然而,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由于探究目标与探究问题不明确,学生缺乏探究动机,加之探究方案缺乏适应性,导致“按方抓药”或“按图索骥”、做完实验了事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化学探究活动沦为机械模仿教材预设步骤、重现教材预设结论的操作流程。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研究问题、研究假设与问题解决过程的深入思考,而且影响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过程方法的深入理解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运用。至于讨论交流活动,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流于形式。

相反,在“以学案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学生不仅拥有自己的探究目标、明确自己要完成的探究任务,而且可以围绕适应自身实际的活动方案展开自主探究,再加上“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合作交流,教师讲解提升”、“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反思整合学习与教师指导提升学习相结合的学习链条与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建构性学习活动,确保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

3“以教材为抓手”还是“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比较结论

本文对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所做的比较分析表明,“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之所以优于“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是由于前者无论在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上、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上,还是在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具体过程上,皆优于后者。因此,从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上说,“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并能确保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具体方式,应该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全面实施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勇.影响我国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源追溯[J].教育科学,2009,(1):33.

[2]《化学教学》编辑部.中学化学新课程学案专题研讨会回眸[J].化学教学,2011,(12).

[3][9]黄爱民.“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的设计[J].化学教学,2011,(8):36.

[4][5]吴俊明,骆红山.“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2011,(1):6.

[6]威金斯,麦克泰著,么加利译.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67.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育部教基[2003]6号文件.

[8]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4.

[10]周信军,黄爱民,吴俊明.“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学案设计[J].化学教学,2011,(9):33.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案导学;设置原则;应用策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中设置的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会学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对学案的编制和教师的导学能力是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遵循学案设置的原则,提高学案设置的质量,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及控场能力,提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

一、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编制原则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参与度,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填鸭”和“讲授”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因此教师不仅要以书本中的知识为编制素材,也要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兴趣爱好适当地拓展学案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而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体现,因此在编制学案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原则。多设置探究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通过问题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得到其他问题的启发,问题难度和知识设置的层次性,能够让学生通过逐步的学习扎实学习基础,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三)增强学案设计的趣味性。

学案导学的过程和案例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因为只有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的学习。因此在学案开头及探究过程教师可以用故事、历史典故、地貌图片、风景图片、对比图等材料体现学案的趣味性,丰富学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四)突出地理知识应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而存在,因此在学案的编制内容中不仅要渗透对地理知识和学习进程的指导,也要渗透自学的方法和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学和探究的认识。其次要突出学科的知识应用,体现出地理课程独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和地形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要求,同时要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掌握,提高学案学习的效果。

(五)制订目标的可操作性。

在学案的编制中会有很多问题的设置,即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这些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完成,而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如果目标程度过高,学生通过学习一无所成,那么就会产生挫败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普遍自学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和更新,根据实时情况随时调整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学无止境的认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二、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策略的探索

(一)课前以学案预习新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预习新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同学在预习新课时缺乏系统的结构分析及目标管理,而不能产生良好的新课预习效果,失去了新课预习原本的意义,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重视预习新知这一模块。教师通过对新知的认识研读,编写出适合学生预习新知难易程度的学案,在完成本课时或者新课开始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来逐步进行新课预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前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节新课时,教师在学案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可以有“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_____。降雨的等级划分为___、___、___、___。2.降水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_____,常用的降水量单位为____。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_____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4.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为:(1)纬度:赤道附近地带降水___;两极地区降水___。(2)海陆: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____降水多,大陆____降水少;中纬度地区,____地区降水多,____地区降水少。(提高题――地形: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等问题,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新课知识。

(二)课时以学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故事、问题、提问等进行新课导入,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通过学案也可以进行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根据本课时的授课内容,在导学案中加入引子、资料、深入问题等部分,让学生通过引子和资料的学习对新课进行理论上的补充、形成对新课的基本认知,通过深入问题让学生产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为自主探究做好准备。例如在编制《疆域》这节课时的导入学案时,可以用我国领土面积的综述为引子、以“我国明代嘉靖年间见于《使琉球录》中,属于中国的琉球群岛,以后多次有记载。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强行割占。”为资料帮助学生学习,也可以以以下图片中的问题为深刻问题探讨的原型,为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三)课堂分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是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互补性和相似叉进行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在团队精神和好胜心的促使下提高探究的速度和认真程度,进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个人任务的安排和组内问题的讨论分析,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间思维的碰撞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上一节中用于探究的问题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学生可以先对每个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究人员的分布,然后在全部找出自身的答案后,再进行组内答案分析及讨论,组合每位同学的学习结果形成最后答案,不仅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通过互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四)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培养学生会学能力。

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教师对导学案和教学案中问题及资料的讲解,要能够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这些地理知识,也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探究的答案与教师讲解的答案进行对比,认识自身探究上的不足,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对该次合作探究的总结,要具体指出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的优点及不足,方便学生及时改正,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有的小组会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选出领导者也没有进行任务分配,全体成员找一个问题的答案,浪费了时间也起不到自主探究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指正出来,并进行正确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有据可依。

(五)课后以学案拓展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在编制课后拓展训练的学案时,就要在其中渗透拔高题目和课外问题,不仅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体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这节课时时,针对课后拓展学案的编制,教师可以以地形分析和特点为主进行拔高训练。如:

(1)该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和____。

(2)该区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4)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战略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设置?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学案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学案导学趣味性、课堂分小组合作探究、渗透和突出知识应用、学习目标的可操作等原则。课前以学案预习新知、课时以学案导入新课、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课后以学案拓展教学等方法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达到提高课前预习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会学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恩超,吴宇伦.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9(04):314-317

[2]张红,陈雪,李秋赢.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原则与方法探讨[J].中学教育探讨,2015.16(03):258-260

[3]徐程程,张丽娜.试论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4.13(01):132-135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4

“学案导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教学模式。它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能够多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的呢?“学案导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从“教学”到“导学”,从“教案”到“学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不仅是教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学法的改革。所以,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编制“学案”的目的是为帮助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每—个“学案”都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有清晰的思路,能对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

2.导学性原则,是指导学习方法以突破学习难点。学案中可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可给定两个角度数,或一角两边,让学生自己画三角形,画完与同桌比较、观察,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给予他们指导。

3.问题化原则,遵循“问题导学,师生互动”的原则。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可提前发放预案,即把新课的内容先以几个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

4.探究性原则。把知识点加工成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对问题的充分探究下,教师进行点拨提升,让学生从设计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问题的解决,转化成能力。

5.层次化原则,即“学案”要适应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层次性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对应练习、达标检测都要体现层次化,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共同发展。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把难易不一的教材内容梳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二、导学案的具体使用

1.提出自学的目标、要求。每节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活动中有的放矢,学生有了清晰的思路,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有所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2.课堂引导探究。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把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说明,指导学生针对主要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小组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并积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3.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小组(每组6人)为单位,每组选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出台奖励制度,小组与小组评比,个人与个人评比。适当开展各种竞赛,让学生在愉悦、进取、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这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5

关键词:学案导学;实验教学;“探究”栏目

通常情况下,教师为达到教学效果制订的纲要称之为“教案”,以学生为主体提前准备的预习提纲称为“学案”。“学案”的制订与“教案”息息相关,学案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由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完成实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并消化知识,最终转化为一种学习能力。在中学学习阶段,“教案”与“学案”一个以教师作为主体,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两者在教学功能上有很大的差距。以教学为目的的“教案”教学,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为主的“学案”教学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模式完成实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引导角色。选择“学案”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实验效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案教学是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的方法完成实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形成的教学形式,借助学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法、学生为本展开教学。

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就教师而言,仅仅凭借“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要求,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现成的课本作为学习工具,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教师在下一堂课中将要讲什么或者怎么讲。其次,很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常比较在意教案内容的落实而忽略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思考,课本上的一些概念、公式、原理、法则等只是一些大纲,对其他知识点的概述也比较抽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解释,对于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描述得不是很详细,学生只能借助于各种参考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预习和复习功课的过程中还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导致其学习负担加重。教师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借助有效的学案导学进行改进,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

一、“探究”栏目实验教学学案的基本形式

根据内容不同,“探究”栏目实验教学学案可分为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习题式、问题式等。实际上学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一个学案往往是几种形式的结合,从教学经验上看,“探究”栏目实验课的学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选择不同的形式。

1.填空式学案

如某些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目的、实验仪器的选择等,可设计成填空式学案,由学生预习或课堂上填写。

2.图解式学案

初三下学期对于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等涉及实验先后顺序、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可制成图解式学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研究。

3.图表式学案

大部分验证性实验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为主,可设计成图表式学案。

4.问题式学案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验内容,可设计问题式学案。

5.习题式学案

对一些课后习题(如人教社初三化学第78页“有关氢氧化钠变质”习题),可按课本顺序和知识点难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习题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针对各种形式的学案,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灵活运用。

二、“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的设计特点

1.规范性

规范实验程序是一项很重要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的意识。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严谨科学的探究活动。教师通过规范实验操作,实现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成功的重要前提。人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在初三化学开始实验探究活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平时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能够严谨规范,那么学生在预习和总结实验报告时也会受其影响自然而然地规范化学实验程序。一般化学实验的规范程序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

2.引导性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生情,因材施教,起点要注意“就低”,杜绝一开始就难度过大,树立“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意识,避免出现因问题难度过大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失去信心。“学案”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开始可以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记录并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实验动手能力。比如第一单元中,“蜡烛的燃烧”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严格按照第12页《探究》栏目进行探究活动,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学案的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实验的顺序和细节。

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够,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实验的规范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学习设计基础实验方案上。教师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步骤、设计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和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思考并化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设定实验问题的难易程度,通过每一项具体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实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不断进步和成长。

3.阶梯性

在教案当中,适当加入一些拔高的内容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在“学案”中,教学设计需详略得当,缩小实验的开放性,就要加大对“探究”栏目问题思考的开放性。这样做首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探索的良好态度,其次也可以形成“学生带学生”“学生帮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加进来,在学习讨论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比如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常常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能看出“门道”呢?合理的学案就起到引导、点拨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需求,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有利于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阶梯性可以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个是对于实验内容、问题呈现的阶梯性,即实验原理是逐步深入、逐步揭示的;第二个是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要求的阶梯性,即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要求由简单到综合。

三、“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的分类与功能

教师想要编制出合适的学案,必须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方法、习惯以及成绩,并且研究相关的教材和资料,教师应该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课堂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和教学理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探究”栏目实验课教学学案,根据实验课的性质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案、验证性的分组实验学案、探究性分组实验学案。其中演示实验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结论。验证性的分组实验学案重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顺序、规范以及对实验现象、结果的记录。探究性分组实验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原理、装置、药品的探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基于不同的使用范围,应该有针对性地编制对应的实验课学案。

“探究”栏目实验课学案的使用,笔者力主其点睛的功能,也就是说,不要淡化了实验课的主要任务――实验,所以实验课的学案务求减轻学生的书写负担,将动笔的机会放在不同实验类型的教学重点上,有的放矢。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在实验课上有目的地动起来,笔者觉得,实验步骤尽可能用图形代替,让学生看图完成实验,这样比较适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实验课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药品及装置研究实验”学案“制取步骤”这一环节使用了如下图示:

步骤:检验气密性装入石灰石倒入稀盐酸搭好装置,收集气体。

对于实验课的学案是否适合学前和课后,笔者觉得不需要统一,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做出取舍。有些教师喜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踏实稳重;有的教师希望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积极主动。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只要教师用心把握,都能有相同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离开实验就没有化学。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充分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操作),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操作原理)。由此可见,有效的学案导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支梅,等.对比试验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运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6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原则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

如何设计好“导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因此,“导学案”设计要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一个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两有”指教师设计导学案时要“心中有人,目中有纲”。“心中有人”指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导学案怎样导学生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目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三性”指设计的导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探索性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是真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科学性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又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主导性指导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课时性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导学性原则

“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探究性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5.方法性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6.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03-01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学习”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考察,试题往往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模仿,也不易通过发复演练就能完成,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充满活力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丰富和优化学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学案教学与探究学习优质融合”的研究,试图找到“学案教学与探究学习优质融合”的切入点,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为初三甚至中考做好铺垫,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长获取知识的技能,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组建者”,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性学案

探究性学案对于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在于让学生事先明确本节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设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因此,问题探究是探究性学案的关键。教师应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为学生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氛围,把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探究性学案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学在教前”,学生既能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学会看书,学会自主探究,又能在质疑、释疑的同时自己发现问题,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进行探究,获得自己的探究结果。这样,学生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探究性学案学习对师生教学行为的要求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要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探究能力;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造融洽的探究氛围来激发求知欲望,鼓励自主质疑。

“探究的效果视不同的学生而定”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所持的态度和适应能力是影响探究性学案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首先,要适应新的角色,转变观念。只有学生具有了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的情感意识,才能使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改变。其次,要主动学习,树立责任感。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学生要有学习的主人意识,要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兴趣和责任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促进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自身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促进自身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三、初中数学探究式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案设计有四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自我探究。

2、独立探究,自学自悟。将学习目标中的问题细分成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课本,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程度的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学案导学的功能。

3、巩固训练,自评自纠。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达标训练。

4、课后作业,分层提高。一般是分为两组,题组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题组二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学案是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探究学习在学案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先有教师导入新课或出示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的目的,导入形式可多种多样,如问题导入或回忆知识导入或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目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才能愿学、想学,学习中才能有享受和愉悦的感觉,学生才会想方设法地去学,自觉主动地去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集体备课,精心准备的,要具体,要让学生读得懂。

活动一:结合学案,自主探究

开始预习前教师对预习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评价),方法上予以指导。开始时,特别关照他们重视自学,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本环节需注意的问题:①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由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局面一下子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全部自学,老师和学生恐怕都不能适应,也不易出现好的学习效果。可以由局部某一个小问题的学生自学和手把手的自学辅导开始,逐步扩大战果,直至学生适应了、习惯了、会学了,再全面铺开。②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在此环节进行之前,要让学生先知道下面的环节要干什么,要求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在此就要为接下来的合作和展示环节做一些准备。比如在自学的同时考虑提问和解答的问题,考虑组织语言和表达交流的问题。③清除障碍,顺利前行。对于教材中表达不当、表达不到位的,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所需要的而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和其他各种构成学生自学障碍的因素,要予以考虑并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或清除,以保证学生自学的顺利进行。

活动二: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相信学生,注重“兵教兵”“兵练兵”,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质疑-评价-建议-研讨-补充,从而达到合作、互助、改进和进一步理解把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活动在学生中间,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给予援手,提示或指导帮助,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整理、归类。

活动三:巩固总结,反思领悟(重在建构,形成规律)

学生梳理自己本课所得,对自己在“展示”时没理解的、没掌握的、没想到的进行查漏补缺,对自己理解偏差的、做错的进行反思。根据梳理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组内同学自由结伴相互提出问题。教师重点是关注学困生。

活动四:练习巩固、补救达标

紧扣本节内容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小题,进一步着重训练。达标的方式可以每个组,每个人课上小测,也可以将本节课表现不好的两个组留下抽测,视情况而定。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对在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共性的问题,统一由教师安排讲解,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解决,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解决。

参考文献

[1]雷志凯.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9(8):19-21.

[2]刘丽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11(7):7-9.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8

关键词:案例探究 师生互动 师生互为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一轮的物理基础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因此,许多物理教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案例探究教学存在着一些困惑。本文试图从案例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理论基础、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案例探究教学是时代与现实的呼唤

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科学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学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的过程,而且是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过程。实践证明,案例探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传统的追求系统性的物理课堂教学把系统性的认识同教学材料的系统性混淆了。物理教学本应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各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从而上升为一种积极、能动地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却仅仅着眼于提高升学率,教师和书本几乎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和书本是权威,学生只有把书本上的条条都背会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苦读课本,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物理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只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科学的全部,真正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应用,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怀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是实施案例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改革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标准》指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物理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传统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物理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由过去从开始学习科学的概念、规律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物理新课程中实施案例探究教学的策略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会有发现。作为中学生,一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因而实施案例探究的重心就在于诱导学生领会科学精神和应用科学方法,探究的本质在过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案例探究,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在某一具体案例探究中,必将会把多种科学方法渗透其中,以学科的基本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

案例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际上,案例探究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的发现过程。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案例探究中要以“师生互为主体”为中心,最大的任务是要不断地研究学生,努力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牢固树立教学方法受制于探究过程、教服务于学的观念,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从探究中学会学习。下面从三个环节的实施对案例探究教学加以探讨。

1.“教师设问”,着重启发诱导

案例探究教学是围绕某一具体案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每个具体步骤中,教师要围绕该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问题设计,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在此环节里,问题的提出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善学,继而获得思维发展。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诱导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以通过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从而调动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2.“学生探究”,注重思维发展

在确定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践、体验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方式获取资料,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马上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案例探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生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他们会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合作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能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③表达与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会将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逐步丰富个人的探究成果,培养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3.“师生共探”,学会反思与感悟

这个环节着眼于“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肯定还存在某些困惑,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种由成功的学习而产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因为反思是督查、检测、调整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在总结案例探究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让他们学会发扬自身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让他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对案例探究的行为反应中获得反馈信息,以掌握学生的案例探究发展的程度,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行动。

这一环节特别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投入意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并通过师生交流的协同作用以及与其他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发展学生自身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协调与共振,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这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着力于建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尤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和发展主动、能动、促动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主动是创新的起始点,能动是创新的突破点,促动是创新的立足点。其中,尤其应重视以下三点。①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相反,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在此期间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探究问题的知识水平,该问题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探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探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同时,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②双向能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在此期间,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③双向促动: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业务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

四、物理新课程中开展案例探究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案例探究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吸取,但要防止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来对待案例探究教学。为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在平时得以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同时,这种没有界限的学习,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广;另外,教师要能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科学方法、科学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踏踏实实地学习。

2.案例探究要真正落实活动的教育价值

探究的内容有些本身并不复杂,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如果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可能要花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3.案例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适当

首先,活动的设计应当丰富多彩。教材中的案例探究活动可以依收集证据方法和途径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活动建议。其次,活动的设计应以科学方法教育为重要线索。案例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最后,活动的总体设计应当具有合理的能力梯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直到独立设计等阶段。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当他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他应该能够运动科学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参考文献:

1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2华长慧.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J].教育研究,2003(9)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9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性实验学案

中学大多数的实验都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而探究性实验则不同,它是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掌握操作步骤―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有着相当深厚的教学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本着“以人为本,师生和谐同步发展”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我校完成了“低进高出”的教学任务,广受学生家长的好评。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奋发前进,因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为重要。学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尝试。

一、学案式教学的优势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在做实验之前叫学生预习,然后就把这一切放在课堂45分钟去实现,这是不太可能的事,至少不能很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呢?因为探究性实验本身的开放度就很大,课前预习是要花很多准备工夫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引,只是简单的两个字“预习”,那就与“放羊”无异。这个时候,教师准备的学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精心准备的学案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学案不是简单的课文内容的再展现,它是教师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与重组,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能体现因材施教。学案既指导学生的学习,又让教师在学案的设计过程得到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学案式教学的模式

1.讲述式方式

流程图如下:

本模式适用于教学难度较大的,或较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大。但单纯的“满堂灌”的方式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述透彻,学生往往会当时明了,过后忘了。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现学习的成功,其对学习的信心得到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加强,对学到知识的印象也得到加深,这样教学最基本的目的就实现了。

2.自主探究方式

流程图如下:

本模式适用于教学难度不大,或较为生动的、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完全放任学生自主探究,无异于“放羊”,因而“放”与“收”、“学”与“教”要合理处理,既要鼓励学生的开放思维,表扬其智慧的“闪光点”,又要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避免毫无目的地凭空猜测,使教学无序,使训练无效。

三、学案式教学案例分析

我以学案式上了一堂实验课《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先设计好学案,课前发下去给学生预习准备。为了这个学案,我自己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其实这节课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提出问题”,这个引导做好了后面的学习就会很顺利。通过查阅资料,我借鉴了其他人的做法:借用英语疑问词提问,比如黄瓜丝放在盐分中会失水,提问:why…黄瓜丝会失水?How…怎样失水?[1]结果课堂上学生就发散性地提出了新的问题:when…什么时候失水?what…什么原因使它失水?等等。

最令我惊喜的是,这个实验中推荐使用的试剂是0.3g/ml的蔗糖溶液,而有一个同学居然自己配制Kno溶液,他说查阅资料后发现这种试剂也可以,但是不知道浓度多少适合,我告诉他0.05g/ml到0.06g/ml之间效果很好。[2]

因为认真观察,我们还有另外的收获。这种情况在取洋葱鳞叶的内表皮做实验时不会发生,而取外表皮做实验时则可能发生。这是因为洋葱鳞叶上部靠近顶端的外表皮细胞间有少量气孔器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顺便观察一下气孔器。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学生就着学案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在课堂上才能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相信渐渐的所有的学生都会喜欢这种上课形式,并且体现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案式教学反思

我以学案式上的这一堂探究实验课,效果很好,跟以前正规的上课方式比好很多,这让我有许多感慨:对学案的设计,尽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而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学案式教学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精讲释疑,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练习。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单维霞,姜菲.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几点做法.生物学教学,2008,VoL33,(1).

[2]杨培俊,赵吉勇.探究植物细胞在Kno3溶液中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最佳浓度.生物学教学,2008,VoL33,(8).

探究性学习教案篇10

案例探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在有限的案例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案例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例如:我对《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学习时,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提前一周组建班级课题小组,并安排课题小组的学生负责查阅吐鲁番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及形成原因的资料,安排部分课题组成员对吐鲁番地区一些荒漠化加剧地区的调查和访问,带领全班学生到沙漠植物园(沙漠研究所),向科研人员了解我地区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的措施。然后安排学生预习教材《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最后在课堂上,不是教师在讲课,而是各小组学生在探究。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对本课的学习成果,并发表自己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有小组提出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对学生精彩的成果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环境中。所以对荒漠化的认识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这一课时,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理解人类的那些活动对本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产生那些危害,如何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张,让学生感受到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并反思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思考,从而达到三维教学目标。这就是案例探究教学的优势。

在案例探究教学中,对教师有何要求呢?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是上好这堂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教,是为地理兴趣而教,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这也是地理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认真组织并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当然,地理课不可能每一堂课都需要这样做,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这也是我们提倡采用“案例探究教学”的原因之一。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形成一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丰富。教师应该努力促成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教材不等于课程,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剪裁”、“增补”和“加工”,使之更适合案例探究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案例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课标对教材内容适当整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的设计上;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工作。案例探究教学提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理解和运用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但自主学习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当学生充满兴趣地思考、争辩、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避免活动盲目和课堂秩序的混乱,更不能放任自流。

第三,地理教师要多研究案例探究教学的方法。“案例探究教法”有很多种,如:对比探究法,实际调研法,文献调查法,实验法,阅读资料探究法等等。不论你运用那一种方法,只要体现案例探究教学的思想,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三维目标,那就是可行的。总之,教无定法,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获得了成功。案例探究教学法,要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可以让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课外活动中去,也可借助研究型学习活动展开,还可以开展一些地理专题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允许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能够解答的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够解答的可以采取共同研讨或咨询专家解决。而对学生的答案无论对错,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需要教师正确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