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17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1

一、基本情况

1、基本村情:**村位于我县东南面距县城**公里。是**的一个较为贫困的山村,村民均是*族,全村分为4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户,总人口**人。低保*人(贫困户*人),特殊困难儿童*人(贫困户*人),双孤*人(贫困户*人),五保*人(贫困户*人),残疾*人(贫困户*人)。**行政区划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共有耕地*亩,人均*亩,林地*亩,人均*亩,退耕还林*亩,荒山荒坡*亩。全村四大牲畜牛羊马猪各有**头、**只、**头、**只,全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四大牲畜以及经济林核桃树。经济产业结构情况:农业方面:全村村民以种植土豆、玉米、大豆为主,以种植经济林木核桃树为辅,目前共有核桃*亩;养殖方面:村民以养殖猪、鸡、牛、羊、马等来增加收入。2017年底,该村人可支配收入仅为*元左右,贫困户可支配收入*元。集体经济收入*元。

2.贫困状况。2014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2014年减贫*户*人。2016年减贫*户*人;截至2017年底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

3.脱贫计划。按照贫困人口“一个不少”纳入“七个一批”计划的重要指示,在2016年脱贫的部分贫困户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力求2018年全村脱贫。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压紧压实责任推进工作情况。抓好班子队伍建设,建强战斗堡垒情况。执行各项政策、落实各类资金情况。开展感恩教育、组织发动群众情况。

(二)2017年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概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乡党委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措施和成效。分段阐述以下工作情况。

1.聚焦建房修路攻坚情况。

①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整合资金)等项目情况,投入资金*万元,覆盖*户*等。

②实施通村硬化路、入组入户路等项目。通过村一事一议,上级投入资金*万元、新建本村通社路*公里,现已基本完工。

③文化室、民俗活动坝子、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部完成。

2.聚焦产业培育攻坚情况。

①发放扶贫产业扶持基金*万,用于贫困产业周转,发展养殖等产业。

②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情况,种植经济林木核桃树*亩,预计产值*万元。人均收入*元。

③发展“果薯”特色农牧产业情况,种植***,年出产**斤,产值**元,贫困户每户增收**元。

④发展村集体经济情况。

⑦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全村养老保险人数**人。

3.聚焦教育扶贫攻坚情况。

①开办“一村一幼”,营养餐政策补助已经全面落实,配备**名幼儿园老师,招收适龄幼儿**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②开展控辍保学情况:减免全部适龄儿童学费、学杂费等

全村适龄儿童**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人,适龄入学率**。

4.聚焦健康扶贫攻坚情况。

①医疗情况。村卫生室建设已经完成,配备村医生**名。农村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其中贫困户参保率达到**%)。2017年全村就医**人,贫困户就医**人。全村报销医疗费用**元,贫困户报销**元。

②禁毒情况。本村在册吸毒人员**人,贫困户无吸毒人员。吸毒人员通过家支协会,村规民约强行约束,情节严重,移交司法机关。

③防艾情况。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人,贫困户**人。通过乡中心卫生院进行医疗干预。免费服用抗艾滋病药物,贫困户艾滋病人县内住院全免,县外按同级医院上浮**%给予补偿。

④计生情况。开展生育秩序整治情况,自然人口增长率为**

符合政策生育。

5.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情况。

①开办农民夜校**期,学习相关养殖、种植技术,宣传国家基本政策,学习普通话,提高汉语水平。参训**多人次。

②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有**个懂技术懂管理的人。目前全村有**人外出务工,其中贫困户有**人。

③帮乡单位发放洗漱用具,引导村民讲究个人卫生,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精神面貌。创建“四好”家庭,移风易俗。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学生就学成本的不断增加,部分社会群体购买力的实际下降,造成高校贫困生人数的绝对数和所占比例在不断攀高【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对大学贫困生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在和谐社会视野下,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现有资助政策及其不足,并结合我国实际,确定完善现有资助政策的主体和原则,优化贫困生认定方式,完善贫困生资助途径,创新资助贫困生考核机制,最终实现在新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机制与操作系统的创新研究目标。

1贫困、贫困生的理论解释与层次划分

对于“贫困”的解释,经济学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是货币和实物收入低下的表现【2】。社会学认为,贫困是机会和能力的剥夺,包括在经济收入及教育、健康等个人发展和享受方面的“社会剥夺”。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对贫困生层次的划分,按贾克水的研究理论,可概括为三个级别: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但发生暂时性困难的为“一般困难生”;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贫困生”;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为研究方便,本文笔者界定第二、三级别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即是本文研究的目标群体——贫困生。

2高校贫困生认定

2.1现状简介

从上可见,教育部对贫困生概念的解释实属于一种定性描述,无法量化,比较模糊,在资助工作中也难以操作【3】。体现实践中,对工作的现实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满足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为使资助工作更具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也便于操作,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贫困生认定的方式、方法与标准上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并依据它来确认贫困生。具体表现如下:

2.1.1贫困生认定方式。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主要有两种。生源地认定是由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或父母所在单位出具的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调查证明来判断。这种认定降低了高校贫困生认定成本,但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人为影响因素较大,不具有真实性、可信性与可比性【4】。高校自身认定是由学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班、系、学院的层层审核与把关,最终确定贫困生人员的办法。这种认定相对于前者,在理论上讲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认定成本高。

2.1.2贫困生认定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方法主要从经济上考虑,反映到认定方法上有四种。收入水平认定法以学生家庭年收入为参照,使高校贫困生认定成本外化,但无法动态反映学生家庭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收入变化【5】。学生消费水平认定法是在调查确定全校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的基础上,认定低于该水平的为贫困生。这种方法最能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但削弱了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认定法主要是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水平进行调查摸底,并与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对比,低于此线的为特困生,略高于此线的为贫困生。当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以上方法的综合,首先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调查摸底,然后以学生每月学习、生活消费支出情况为主,参考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学生交纳学费的情况,根据本校学生消费水平进行认定。

2.1.3贫困生认定标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家庭年纯收入在居住所在地属最低水平,一般年人均在1200元以下;二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月消费水平在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一般人均在80-120元;三是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在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并不高于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四是特例情况,如单亲、父母双亡、兄弟姐妹两个人以上同时上大学、学生家庭短期内突发变故、债台高筑、无力上学等等。

2.2问题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对贫困生认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经验与办法。但在实践中,贫困生认定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2.1贫困生认定制度系统化程度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认定只凭某一单方面的标准或办法,如仅凭一张学生困难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贫困申请,没有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监控机制,没有连续、多环节的班级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6】。

2.2.2贫困生认定缺乏量化的指标体系。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贫困生认定还局限在传统的、凭经验、主观式的定性判断上,无具体的量化标准,无详细的与贫困生认定相关的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文化资本等方面的指标,导致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含混不清,指导性、实践性不强,可比性、可行性不高。

2.2.3贫困生认定无规范的操作流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无序操作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说,教师定,学校批”已成为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贫困生从认定到资助的主要模式。特别是有些学生干部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不熟悉、不掌握情况【7】,不按贫困生认定的办法与程序办事,工作随意性较大,使高校有限的贫困资源“轮流享受”或“平均享受”现象屡见不鲜。

2.2.4贫困生认定平台建设滞后。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这既不利于规范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操作流程、提高贫困生认定的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率,也将耗费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成本,挤占高校贫困生的有限资助资源。

2.2.5贫困生认定理念创新不够。优化的认定机制是建立在优化的认定理念基础上的。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理念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误区:一是认定成本与认定收益的矛盾与冲突,这导致高校对贫困生资助要么采取“撒胡椒面”的资助方式,造成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要么完全交给学生生源地办理,造成资助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强调“经济贫困”,忽视“精神贫困”。研究与事实表明,“精神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如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

2.2.6贫困生认定缺乏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学生诚信系统还在建设之中,这使高校对外无法充分了解生源地学生家庭收入、支出及其变化情况,对内也无法使工作人员和学生完全按诚实守信的规则来办事,从而使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基础。

3资助工作机制创新与操作系统研究

3.1全力争取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为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国家助学贷款是运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举措,既是一项非常严谨的金融工作,也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工作,应当成为未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因此,高校要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克服困难,积极争取落实银行划拨的国家助学贷款,为经济困难学生解除后顾之忧【8】。

3.2明确资助体系中各项目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对现行的“奖、贷、助、补、减”资助项目进行了优化组合。一是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减免学费主要面向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国家和校内助学贷款面向经济困难学生,临时困难补助主要作为应急性资助手段,奖学金面向包括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勤工助学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经济困难学生。二是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贫困学生以申请贷款为主,同时对获得或曾申请贷款的学生在申请本年度贷款时予以优先考虑;三是多渠道引资,建立多种奖学金,对同时得到奖学金和贷款的学生,学校视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该学年贷款,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对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困难的学生和拒绝履行学生义务者,酌情减少其资助款项直至取消其受助资格。

3.3鼓励和发展勤工助学活动,优化“奖、贷、助、补、减”资助政策环境。我校把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在继续坚持“奖、贷、勤、补、减”政策的同时强化激励机制,把资助的重心从无偿变为有偿,从原来以补为主,到突出“奖、贷、助”作用,与国家助学贷款相呼应,引导学生先贷后补再助学。进一步将原有的助困资金划分为三大块,突出助学的功能,旨在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学生一体的大学助学体系。对于学校内部来说,近年来我校积极发掘校内外助学岗位;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并把助学活动由校内延伸到社会;建立与勤工助学相配套的学生管理制度。

3.4思想教育和精神鼓励对贫困生尤为重要,对资助学生进行感恩、责任教育。学校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信誉教育和日常管理,鼓励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广泛开展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教育,支持和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收益来解决经济困难;重视贷款学生的信用观念教育,促使其认真履行还贷义务。高等学校成熟的助学贷款保障系统和贷款学生的良好信誉,将成为一所知名大学的金字招牌,因此高校应深入研究资助贫困生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建立更适应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资助特困生的机制。

3.5创新对贫困生资助使用情况的考核方式。改变目前“一劳永逸”的现状,对资助的贫困生实行考核机制,主要为:1、建立贫困生资助档案,有计划地进行资助安排,在公平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资助范围。2、利用信息技术,审核贫困生对资助的使用情况。可配合一卡通的实施,将每个贫困生卡内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审核的参考。或通过银行系统,对贫困生消费情况进行了解,避免贫困生将资助购置奢侈品等类似现象。3、建立完善的联系网络,通过与贫困生家长,亲属、同学等人的交流间接了解贫困生生活情况。每学期通过对受助贫困生的考核为下一学期(学年)资助提供主要参考,实现贫困生动态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

[2]徐晓军.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讨

[3]郑伟,黄伟,韩娟.浅谈高等农林院校贫困生资助确认体系的建立

[4]张晓明.用参与式方法界定高校贫困学生初探

[5]杨锋.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思考

[6]兰建军,梁珊珊.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研究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3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难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包括认定贫困生和认定贫困档次两部分内容,它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环节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学生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评审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等相关文件,对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和认定程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绝对人数明显增加,大量经济困难学生的存在及各不相同的复杂状况,给高校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一、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区分工作存在诸多难题

目前,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如成立认定评议小组,负责收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组织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认定工作小组初步确定各班级(或专业)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院系和学校逐层审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点疑点不少。

1.少数学生填写的家庭贫困材料信息不够真实。一些贫困生不愿意透露其困难的实际情况,甚至不愿意申请困难补助,使贫困生认定工作难以有效落实。相反,也有一些学生为了达到某些经济目的,提供了虚假的家庭经济状况,这种不诚信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到一部分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的解困工作,还对解困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冲击,严重地影响了资助工作。

2.投票选举贫困生的做法时有发生。有的班级报名人数过多,甚至全班学生都进行贫困申请,给认定工作造成了不小难度。少数辅导员遇到类似情况,采用了“投票选举”的方式,谁得票多,谁就是贫困生。这种做法使一些人缘好的学生上了“贫困榜”,而一些家庭贫困但性格内向的学生失去了获得资助的机会。这种缺乏严肃性的做法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3.拥有电脑或手机的学生参加贫困生认定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的学生不是贫困生,“有电脑,有高档手机,背着耐克包的同学都也能领贫困助学金,这些‘贫困生’都该去交税了”。也有人提出:“难道贫困生就不能用手机吗,手机越来越普及,二手电脑才1000元左右,况且都是学习生活必需品,跟贫困没有直接关系。”众说纷纭,意见很难统一,操作起来难度不小。

4.家庭条件贫困同时存在不良嗜好的学生,贫困认定工作争议较大。个别贫困生有吸烟、喝酒、沉迷网吧等不良习惯,但家庭经济条件确实贫困。如果不把他们认定为贫困生给予资助,个别学生可能会辍学,这与国家资助育人的初衷相悖,也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原则。对待这样的学生,通常辅导员会一边教育一边资助。另外,部分能够自己打工挣钱,收入可观的贫困生,在认定过程中也存在争议。

5.贫困生认定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情况。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以大学一年级时认定的结果为准,在后期的跟踪调查上,限于各种原因,操作很难到位,造成认定结果不能客观地反映家庭贫困情况。鉴于此,教育部和财政部最近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认真做好贫困生的跟踪调查情况,要求学生本人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以便学校能够及时做出调整。

二、贫困生档次划分方法的不足和改善途径

教财[2007]8号文件要求各高校“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可设置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等2-3档”。主要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人员组成、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以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平均消费情况,并参考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确定贫困档次。目前比较通用的划分方法有以下两种:

1.横向比较法。具体做法就是学校根据不同的工作目的抽取在校学生学习生活消费支出、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生学费交纳情况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在学生中进行横向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接受调查的项目数值越低,说明此学生贫困程度越深。这种界定高校贫困生的方法很简单易行,很多高校都采取这种方法。不足之处是带有很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教师往往凭借工作经验或平时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来认定学生是否是贫困生或是特困生,因此人为因素往往会左右结果。

2.月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法。具体做法就是参照高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月生活最低保障线来界定贫困生,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为特困生,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持平的则为贫困生。不足之处是容易出现一个家庭的几个子女如果考取不同地区的高校,在一个地区可能会被认定为贫困生,而在其它可能就不是贫困生的现象。

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并结合被调查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和特殊情况(孤儿、单亲、残疾等)来划分高校贫困生,准确率较高,也适合于不同地区的高校。很多高校在贫困生和特困生的划分上有一个定性标准,即贫困生就是那些家庭人均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的债务,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都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而特困生是指那些家庭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的学生。此标准也可以作为参考。

三、克服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难题的有效途径

1.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来完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做到德育优先,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不断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学习有关诚信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在学生中形成诚信的共识。学校和教师应关注影响学生诚信观的各方面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和评价学生必须坚持对其人品和能力的考核。

2.建立详细的学生资助工作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资料、个人经历、家庭地址等;学生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工作状况、收入来源及生活状况;学生家庭困难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原因;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父母工作单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关于贫困学生的证明材料。这些是贫困生档案最原始、基本的内容。另外,贫困生档案还可以包括接受资助的文件、贫困生心理变化的测试表、学习成绩表、品行进步的证明、各种获奖的荣誉证书等。

3.严格执行贫困生认定办法,加强监督。要严格执行教财[2007]8号等相关文件,规范操作,切实避免投票选举等错误做法。加强监督工作,在贫困生名单初审后,要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5个工作日。如有异议,可向本院(系)认定工作组提出质疑,认定工作组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做出调整。学校和院(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

4.建立诚信追究制度,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有必要建立起诚信追究制度。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并对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在其诚信档案中作不良记录,同时追回其通过虚报家庭经济状况而获得的不正当经济利益。情节严重的,学校可以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诚信追究制度本身也是诚信教育的一部分,能够增强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把资助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moe.省略/edoas/website18/info29860.htm,2007年6月26日.

[2],甘丽华.评定贫困生岂能光拼人气不讲正气[n].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19日.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贫困生;界定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地方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长,贫困学生的数量增幅较大且占有相当的比例。在高校助学工作中,贫困生的界定对于建立贫困生管理档案,构建资助体系、提高资助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先决意义。同时“界定”贯穿了整个贫困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建立一个符合高校实际、科学合理的贫困生界定制度,科学界定贫困学生,成为高校助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例,对该校贫困生界定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贫困生资助工作概况

目前,学校在校生共有14000多名,其中贫困生4100多名,占总人数的29.5%。从家庭经济调查表来看,贫困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家庭经济收入低;二是父母年龄高,家庭缺乏劳动力,无力承担大学高额的教育费用;三是家庭遭遇变故,有家庭成员患病需要长期治疗或因残疾丧失部分乃至全部劳动力;四是家庭子女多,兄弟姐妹多人读书,支出费用巨大;五是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失去依靠;六是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来源少。

多年来,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十分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已经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资助管理系统,构筑“学生—班级—院系—学校”四级管理模式。虽然资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扩大了贫困生资助受益面,但整个贫困生管理工作仍显薄弱。要在有限的资助中提高资助效率,贫困生的管理尤为重要,自然贫困生的界定工作则成了工作重中之中,以确保资助的公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贫困生界定现状及分析

关于贫困生的界定,各高校有很多做法[1],主要表现在:认定方式上,以生源地认定和高校自身认定两种方式;认定方法上,主要有收入水平认定法、学生平均消费水平认定法[2]、最低生活保障线对照认定法和综合认定法;认定标准上,主要以学生生源地和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判定标准[3]。

目前,学校采取的做法是:依据新生入学时所填写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以及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比较,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或等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1.4倍的列入贫困家庭学生的范围,并依据学生填报具体家庭困难原因,得出贫困分数,以确定贫困等级:贫困分数大于100的,为特困生;小于100的,为贫困生。该操作方法比较简单,能将绝大部分贫困家庭学生评估出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的物价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该评估方法也逐渐产生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一)贫困生认定成本外化的局限

贫困生认定成本外化,即将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工作交由学生生源地的基层组织,如村委会、居委会、镇级或以上人民政府。学校在新生入学时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其中要求家庭所在村委会、居委会盖章,及镇或县级以上行政部门盖章,以此来证明所填数据的真实性。事实上,大多数希望得到资助的家庭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就尽可能的少报或不报,而地方政府对贫困证明的审查也不够严格,缺乏问责机制,从而使得学生填报数据可能失真,所依据认定材料的可信度不高。

(二)贫困生界定量化指标单一

目前,学校主要采取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两个量化指标。该方法虽能从经济对比值方面界定贫困生,但仅仅考虑了家庭收入情况,忽略了家庭支出情况,如家庭基本生活费、其他子女的求学支出、患病成员医药费用、外出务工成员的基本生活费用等。因此,该方法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使用该方法在界定过程中仅仅参考了生源地最低生活标准,而未考虑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容易导致定量指标不足,量化界定结果的表征不强。

(三)定性衡量指标容易主观判断

在学校发放的《家庭经济调查表》中,要求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事实进行描述并选择相应的困难原因,如家庭亲戚的资助、父母劳动能力的下降、供养人员情况、劳动力情况等。虽然该方法从定性方面对界定贫困生起着参考作用,但主要也是根据学生递交《家庭经济调查表》的选项进行,并且在班级和二级学院审核中容易导致主观判断,而定性指标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贫困生学习生活用品、社会实践等软条件的考虑。

此外,贫困生界定工作还存在贫困生档案更新间隔长、档案管理缺乏动态性以及受传统贫困生认定思维影响等不足。同其他许多高校一样,我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多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这使贫困生认定的“物质济困”与“精神济困”之间存在脱节。

三、健全和完善贫困生界定工作,提高资助工作成效

贫困生界定工作要实现公平性、效率性、规范性及透明性,笔者认为,必须在总结原有的贫困生界定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的需要,对当前贫困生界定机制的方式、方法与程序进行全面地、科学地优化与重构。从根本上考虑,我校贫困生界定工作更应注重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建立科学界定指标体系,健全工作机制。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制度建设是整个贫困生工作的有力保障。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转变资助、受助观念。通过资助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让所有学生熟悉了解贫困生界定工作环节并能积极地参与,提高资助的效率与效益;同时,培养和增强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观念,在“物质资助”同时,加强“精神资助”与“能力拓展”,提高贫困生实际技能。其次,进一步完善生源地认定机制。贫困生的界定,需要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并对相关审核制度进行重建和完善,明确责任和义务,落实责任制,建立信息核查制度和监督机制。第三,建立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制度和定期调查公布贫困生消费信息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建立贫困生基本档案,并及时对资助学生档案中的家庭人员、经济收入、受助等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和纠正,并将贫困生资助信息及时公示,提高透明度,接受师生的共同监督。

(二)进一步完善贫困生界定指标体系

贫困生界定指标体系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遵从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并在实际工作中选取能够从不同层面反映学生、学生家庭及其所在地的经济与社会情况的指标,且所选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和可量化性。在构建贫困生界定指标体系时,主要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着手。绝对指标主要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支撑能力,如家庭所在地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最低生活保障线(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家庭收入与支出、家庭人员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相对指标主要考察贫困生在校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情况,如手机、电脑的配备,学生综合测评、勤工助学等。

(三)完善工作界定程序,促进工作标准化和信息化

在对贫困生实施界定的工作,应该改变依靠“证明+老师意见”的传统界定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贫困生界定标准的可操作性。第一,在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及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作用,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的优势,建立审议工作小组,受理学生的贫困生认证申请,逐一审议申请学生的资格,并对有争议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费交纳情况、日常学习情况和生活消费情况。第二,建立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体制。每年及时对贫困生档案进行全面的登记和修订。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做法,可利用假期时间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到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对学生家庭抽样调查,为界定学生填报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提供判断依据。第三,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及信息技术,利用学生注册情况、食堂就餐划卡情况、考试成绩记录、图书借阅情况等数据流可以对贫困生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界定准确率。同时,校园卡系统的应用,可以扩大资助对象的范围,从基础上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第四,进一步加强贫困生界定软硬件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现有贫困生资助管理系统功能,并且及时上网,提高透明度,接受师生的共同监督,实现贫困生界定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参考文献:

[1]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6.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5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模型;灰色系统;Bp神经网络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国家助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该工作的效益和效率。目前,由于高校大多是以生源地―辅导员―班级为主线的主观评定程序,这难免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以保证国家助学工作的公平、公正,是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贫困生认定现状

1.贫困生认定材料的随意性

针对要申请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的学生,学校会要求其提供由户口所在地政府部门和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以此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贫困及其贫困等级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部分地区的贫困证明却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从而缺乏一定的可信性。一方面,开具贫困证明的部门并没有对贫困家庭走访调查,没有真正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碍于乡情、人情,也就随意地开具了贫困证明,这就使得贫困证明的可信度降低。

2.贫困生认定过程的主观性

高校根据学生贫困证明以及申请表了解其家庭情况,但是学生家庭收支数额、家庭医药费用等都缺乏相关证明,因此这使得贫困生认定过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另外由于高校大多采用比较民主的方法,即投票选举法,认为同学之间通过平时消费支出水平能了解更为真实的情况,但这种看似民主的方法,却为同学间拉帮结派制造了机会。部分同学商量好相互投票,通常当出现票数相同情况,辅导员会将助学金平分给这几位同学;或者当他们集中投票给某一位同学,而这位同学最终获得贫困资助将宴请各位同学;还有一些同学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就提供虚假信息,怎么样能评上助学金就怎么说。因此客观数据的缺乏,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观性,使得贫困生等级无法获得正确的判断。

3.贫困生认定方法的局限性

高校贫困生确认的贫困线一般按以下公式计算:pL=X/2。其中pL表示贫困线,X表示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大学生用于大学生活、学习有关消费的平均值)[1],若低于贫困线,则认为该同学为贫困生,但是每个地区的生活消费水平不一样,这也就使得该方法可行性降低。赵元等对高校贫困生认定采用层次分析法,该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且将其合理运用使得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判定更加贴近真实性[2],但是层次分析法涉及高等数学理论,这就局限了运用者的范围;胡磊引入灰色聚类评估,将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估应用于对高校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认定,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指标的形式表达和处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但是该传统的三角白化权函数以及贫困生认定综合指标的选取还有待进一步修正。

二、基本理论

1.灰色系统基本理论[4]

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只知道取值范围而不知道确切值得数,这样的数被称为灰数。其中既有下界又有上界的灰数称为区间灰数,比如:某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2500元,可记为1∈[2000,2500]。

设灰数∈[a,a](a

①若为连续灰数,则称^=12(a+a)为灰数的核;

②若为离散灰数,ai∈[a,a](i=1,2,…,n)为灰数的所有可能取值,则称

^=1n∑ni=1ai为灰数的核。

2.Bp神经网络基本理论[5]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神经元组成的一

种非线性映射方法,它能够从已有数据中自动地归纳规则,获得这些数据的内在规律。其中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中最

为简单可行的,计算量较小的,具有并行能力的模型,其基本原理是采用梯度下降法调整权值和阈值,使得网络的实际输出值和期望输出值的误差最小。Bp神经网络主要包括三层: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而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非常重要。所以,由经验公式,可以确定最佳隐含层的节点数:l=2m+1,其中l为隐含层节点数,m为输入层节点数。常用的激活函数是S型函数,即Sigmoid函数,其值域为[0,1]。所以需要将输入数据和导师训练值都事先进行归一化处理,而最后将预估结果进行反归一化处理,得出所需要的数据。

三、贫困生认定的指标体系和模型

1.认定指标的选取

高校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受社会、学校、家庭、消费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抽样调查研究结果,并参考专家建议,遵循客观事实,最终确定了以下八个指标: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月医疗费用,家庭负债总值,社会资助金额,月平均生活费,娱乐等消费水平,勤工助学月收入,学习成绩水平。

2.基于灰色系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通过灰色系统理论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不完备或是信息不确定的情况,同时Bp神经网络又能处理复杂的非线性映射问题,模拟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知识领域。基于此,本文构造了一种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①分析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指标,采集样本数据,并对区间灰数的指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知识,将区间灰数转换成实数。

②在matlab环境下,将指标实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③设计Bp神经网络对输入值进行训练,采用动量梯度下降法进行修正各层的权值和阀值。

④计算输出层误差,若误差不符合设定值,则返回步骤③,继续训练;反之,则直接显示输出值,最后将数据进行反归一化处理。

本文提出了一种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模型,即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模型。该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有效解决了高校贫困生认定难的问题,也为认定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剑峰,罗浪,赵燕,等.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西教育研究,2005(05):39―41.

[2]赵元,罗世超.层次分析法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的方法和运用探析[J].学理论,2013(18):335―336.

[3]胡磊.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估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43(16):79―83.

[4]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王莹莹.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煤炭物流需求预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模型”[项目编号:42714082]。

作者简介:

龙钊(1989―),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灰色系统理论;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6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资助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大学校园里逐渐涌现出一批“贫困大学生群体”。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2309万人,其中贫困生约57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27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1]。对于这一群体,国家、社会和高校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并形成了“奖、助、减、免、补、勤、贷”的助学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如何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已是高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同时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问题又多,没有一套客观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从而导致贫困生认定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道难题。高校中真正的贫困生究竟有多少,到底什么样的学生能算贫困生,用什么标准来界定,已是摆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面前最基本的问题。

1.现行高校认定贫困生标准

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生源地分布特别分散,高校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因而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再者,如果要准确地了解一名学生每月从家中得到多少生活费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目前大多高校采用的认定标注,其内容主要有:①孤儿或烈士子女,其他亲属无资助能力者;②单亲且家庭无固定收入;③两个以上子女同时在高等学校就读,家庭经济不足以支付学费;④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卧病,需长期住院治疗;⑤父母没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⑥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学生本人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者;⑦家庭所在地处部级重点贫困县,家庭无固定收入;或父母均下岗,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者;⑧本人在校期间每月最低生活费标准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平时生活节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⑨家庭人口多,收入少,且亲友无资助能力者。同时明确规定,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者(除第一条)可定为困难或一般困难;符合第一条或符合上述两个以上条件者可定为特困生。最后又补充以下条件加以约束限制,有以下情况不得界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①月消费过高或经常在外大额就餐(酗酒、大吃大喝)、吸烟者;②平时有超过一般同学的高档消费现象的(如穿名牌服装、佩戴贵重金银首饰、使用高档化妆品、经常进出网吧、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服滋补品等)[2]。

以上贫困生认定标准从概念上还是相当清楚,反映出了贫困生的基本特征,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操作中学校对学生信息的准确性缺乏可靠的收集,所以无法准确得到学生的消费状况,这样就无法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高校一般采取《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衡量。

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法就是让贫困生到生源地进行家庭情况摸底调查,如实填写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情况及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然后村、乡、县三级民政部门盖章确认。但这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同一地区也存在城乡差距。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地方基层组织在开据家庭情况调查表时,依据的是一种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标准,最多它只能证明该生在当地是贫困学生。其次,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一般来自边、老、少、山、穷地区,这种看似简单的证明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拥有的关系网少而很难获得贫困生认定必备的种种材料,同时,边远山区学生支付的成本费用(如交通费用、吃住费用、人情费用、盖章费)可能比非贫困生高[3]。所以“学生家庭情况调查法”认定贫困生准确率不高,许多高校就只能将有限的助学资源多次切割,来扩大助学金的发放面,即所谓的“撒胡椒面”方式。显然,将有限的资源切割成众多的小块,资助人得到的金额减小,这对真正的贫困生来说就是“杯水车薪”,达不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同时还将有限的助学资源分配给了部分非贫困生,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4]。

2.贫困生认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三种贫困生认定制度[5]。①“横向比较认定法”。这种方法是学校抽取在校学生学习生活消费等所有支出,然后在学生中进行横向比较,谁的消费值越低,说明此学生越贫困,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使用率最多。②“月消费水平认定法”。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每月消费支出情况进行调查,以学生学习生活每月消费为主,参考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生缴纳学费情况,然后再根据学校学生消费水平线来确定贫困生,这种方法较难,因为很难准确确认学生学习生活消费支出和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所以采用不多。③“月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认定法”。参照高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月生活最低保障线来界定贫困生,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为特困生,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持平的为困难生,稍高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为一般困难生,这种方法的难点同样是很难准确获得学生从家中得到的生活学习等费用。

贫困生认定工作最主要的是贫困生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学校方便认定而且学生容易提供、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多的成本负担。由于学生生源分布较广,进行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成本很高,且难以把握,但是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领域是相对明确、集中,所以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观察、描述、分析和测量的,且容易将测量指标量化,使研究问题可操作化。基于以上原因,可将学生的个人消费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所在地经济水平、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综合起来考虑,建立一套以观测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消费状况为主,学生提供家庭收入状况证明为辅,家庭所在地经济水平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结合的准确性高、可操作性强和可量化的认定制度[6]。同时再结合高校所在地生活水平,发挥班干部、舍友、班主任的作用,成立认定工作组,采用开班会、座谈、无记名投票、班级评议等方式反映情况,可基本确定该生是否为贫困生。

(1)校园卡消费状况监控。现在很多高校都实现校园饭堂、热水、图书馆、超市、甚至娱乐等业务一卡通,通过对学生的校园卡进行监控,可以简便筛选出一批“可能贫困生”,再通过核查这部分学生的详细消费清单进一步排查。但是要注意以下特殊情况:①男生和女生需求和消费的不同。②如果是把食堂、热水、图书馆、超市、甚至娱乐等一卡通综合起来的话,由于季节问题,应分别统计消费状况。③学生校园卡的使用频率。但是要注意,校园卡只能在校内进行,如果学生到校外就餐,学校很难监控。其次还要关注使用频率过少的学生,可能是贫困连学校食堂也吃不起,也有可能是嫌学校食堂饭菜不好而在外消费。④充分考虑专业差异特点,对个别特殊专业区别对待,例如艺术类等。

(2)手机话费情况的提供。现在手机已成为普及性消费品,便宜的手机不过一两百元,完全可以成为贫困生的正常消费。一则方便他们与家人、同学和老师联系,二则对于许多贫困生来说,有了手机可以获取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只要他们没有虚报贫困,没有挥霍有限的补助,学校就不应该剥夺他们购买和使用手机的权利,更没必要把它跟贫困认定挂钩。但是同时为了保证公正、便于监督,贫困生认定制度要求贫困生提供手机型号和每月的话费详单。

3.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索

我国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奖、贷、补、助、减、勤”为主体。奖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各种形式的奖学金;贷即国家针对在校生开展的无息助学贷款;补即由国家给予每位学生每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助即由中央、地方政府和学校拨出专款,对贫困生给予补助;减是指减收或免收学费(逐年降低,有些学校已取消);勤即学校设立针对贫困生的助学岗位,支付一定酬金[7]。

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大多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缺乏从精神和成长等角度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缺乏系统、合理的管理与激励机制[8]。所以笔者建议完善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实行多元的激励管理体系。

首先,我们要建立权利义务对等的物质资助激励体系。大学生大多已是成人,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承担责任的社会个体。而目前实行的资助模式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是获得没有支付,特别是现金的直接补助,不利于大学生权利义务对等制观念的确立,更别说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了,因此会助长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同时受助者心理上易产生依赖感和行动上的惰性等。所以,一方面需要高校改革传统的资助模式,加大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力度和奖学金的奖励力度,拓展勤工助学渠道,增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弱化甚至取消困难补助,尽可能多的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还需减少直接的现金补助,改成间接资助,如培养学生的创业培训等形式,避免“助学金请客”现象。

此外,作者建议在现有的物质资助体系上补充以下资助激励要素:

(1)关注贫困生安全的需要。贫困生由于经济上供给不足,在入学缴纳学费时,通常都不购买人身保险。但是许多学生在节假日、夜间出去打零工、做兼职,这样导致他们的生活缺乏规律,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突出。同时外出打工,也使他们的危险系数增加[9]。而由于未参加保险,当突发疾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反而会花费更多钱,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2)高校办理无息借款。现在很多高校出现了一部分既不贷款也不缴学费的学生,临到毕业时,反而告学校扣押毕业证。对于无法申请到银行贷款的学生,借助贫困生认定体系,通过每年审核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办理无息借款,用于支付学费。这项制度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实行,但是一定强调学生的诚信问题,明确学生的债务关系。

(3)奖学金代偿制度。毕业后在偏远地区或者艰苦行业服务一定年限的学生由国家资助其学费。相信面对现在高昂的学费住宿费,部分贫困生还是愿意选择该项制度的,特别是西部生源的学生,而且部属高校免费师范生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先行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陈志丹.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25-28.

[2]中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R].教育部2007年第13次新闻会,2007-08-29.

[3]徐晓军.论信息的阶层化[J].社会学刊,2002,(1):30-33.

[4]陈健,梁思影.高校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评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24-27.

[5]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2003,(2):30-33.

[6]庞丽娟.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50-52.

[7]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29-31.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7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XX方向,东与XX村接壤,南与

XX村接界,西与XX村毗邻,北与XX县接界,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农户1020户,人口3557人,耕地面积3414.02亩,山林面积11967亩,党员74人,在家党员36人.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

2.有贫困户19户53人,其中因病致贫3户,因残致贫12户,因其他原因致贫4户。低保户有45户74人,分散供养五保户6户8人。2014年脱贫4户12人;2016年脱贫2户7人;2017年脱贫5户12人,2018年脱贫2户7人,2019年脱贫5户14人,2020年计划脱贫1户2人.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1.产业扶贫方面。瓜蒌种植是村的主导产业,建设有150亩瓜蒌种植基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切实让普惠制政策全面到位。通过结对帮扶干部的努力,结合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村贫困户发展了水稻种植、油茶种植、瓜蒌种植、

生猪养殖等家庭式发展产业。

2.教育扶贫方面。村共有贫困学生18人,无辍学人员。

2019年享受“圆梦助学”奖学金19750元。

3.就业扶贫方面。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力9人,

其中在本村担任保洁员2人,月平均工资约为1200元。

4.安居扶贫。建有安居房1栋.2户危房改造,1户房屋维修,按照“十有”规定配齐设施,

5.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情况。2019年完成7个自然村13个点新农村建设,村级卫生室改造工程等项目,投入项目资金约670万元。

6.农村环境整治情况。2019年全村14个村小组均已完成村庄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1500亩,农田水利设施覆盖全村,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98%以上,无辍学适龄学生。

7.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区森林公安局把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作为“一号工程”,主动服务、细致帮扶、措施到位,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是局领导高度重视,他们率先垂范,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带头深入走访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倾听诉求,仔细记录“民情”,逐一排查落实;二是驻村小分队近年来共下拨帮扶资金25万元,其中:2016年至今下拨帮扶资金25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十有”建设、水渠、水坝、桥梁的修缮、走访贫困群众困难党员、资助贫困学生、灾后建设等。

三、下一步打算

1.压实责任。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切实落实结对帮扶措施,明确脱贫攻坚工作主体责任,为每一户贫困户谋划具体脱贫方式,有针对性的落实脱贫措施,确保贫困户在2020年全部脱贫。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每年都要参与一次贫困认定工作,其认定结果,将成为学生受助资格的重要前提。国家高额无偿的助学金,令众多学子趋之若鹜。作为一名在高职院校工作多年的辅导员,深知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如何科学的认定贫困生,把握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在学生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1、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情况

1.1贫困生认定的档次和标准

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的贫困程度分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档次,其认定标准大致可按几种不同情况来界定。[1]

1.2贫困生认定的程序

首先由个人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提出书面申请,并在申请书后附上尽可能提供的贫困证明;二是辅导员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依据学生提交的《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各种贫困证明及学生的日常表现摸底、评议、排队、认定;三是系部认定评议小组审核、公示;最后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并建立贫困生档案。

1.3贫困生认定的依据

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加盖公章的三级(或两级)贫困证明,加盖政府部门公章的家庭经济调查表,监护人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无经济收入证明、低保证明、残疾证明、孤儿证明或受灾证明等证明材料,以及学生的表现和日常消费行为等。[2]

2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各类贫困生认定的材料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贫困状况

贫困证明材料,是认定贫困学生的最基础材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是因为学生读书,很多部门可能出于极大的善意,贫困证明的出具非常容易。同时,贫困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地区间事实存在的经济差异,不同学生哪怕是持同一类型的贫困材料,也只能证明该生在当地属于贫困家庭,但放在高职院校这个统一的平台中进行认定,结果就不一定了。

这些情况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均有所体现。由于生源地的分散性,辅导员无法实地调查核实学生材料中陈述的事实是否属实,这些无疑给强调公平公正的民主评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2班级民主评议呈现众生态,甚至偏离民主评议的初衷

成立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让班级同学来审核贫困生,不仅能够让资格审查变得更有效和更具动态,而且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即使不用专门调查,仅仅根据衣着、饮食以及生活用品情况,基本就可以分出贫富,这比个人陈述和政府证明都有说服力。

然而在民主评议所呈现出众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评议的初衷。首先,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非常敏感,很担心被人瞧不起或受到歧视。在现实面前,让身处贫穷的人不把贫穷当丢脸是需要勇气的,申请助学金的大学生,家里是什么情况,要摆到桌面上来,供老师和同学们评议,恐怕会让某些贫困生产生顾虑和不适。他们为贫困感到自卑,但向别人袒露他的贫困则会让他更自卑,所以他们封闭自己,宁可不申请贫困资助。

其次,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参与评议的同学未必对全班所有同学知根知底,信息传递或有不到位之处,更何况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学之间相处的关系如何也显得至关重要。同寝室、同乡、好友之间受情感左右或受人请托,不惜搞无原则的“感情投入”而选择有所言有所不言,这种情况就自不在话下了。

另外,评议中某些现实情况,也让参与评议的师生一筹莫展。现在高职院校招生异常困难,为了保证完成生源指标,许多学校派出老师直接下到各地区各中学招生。在面对面的招生过程中,某些生源学校老师提出落实本班学生贫困资助的要求。如果那些学生原本就是贫困生,那就无所谓了;如果那些学生不够贫困生资格,就会让辅导员非常为难。硬扯上去,不能服众,不利于班级管理。置之不理,又唯恐影响学校来年的招生。

所以到了最后,评议结果一出来,再加上评议过程中各自陈述、评议的内容私下乱传播,同学间的单纯关系将可能因此变得复杂紧张起来,班级管理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应对策略

1、细致投入地做好贫困生认定的宣传前奏

国家的利好政策,务必让它落到实处。要广泛宣传,确保全体学生熟知贫困生的认定政策和程序。宣传工作必须细致贴心,让贫者有勇气来申请。

2、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保证信息及时的更新

学生入学后尽快收集有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因为学生刚入学,还不明白或者说不知道去提供虚假信息,这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抽查,通过多种渠道证实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相关资助资格,收回相应资助资金。

3、充分发动学生,调动评议人员的积极性,确保评议结果的真实性

由于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他们之间了解更深入真实,因此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更要注意树立公正的气氛,防止学生之间请客拉选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资助,然后挥霍,在学生中间产生极坏影响。具体工作中不妨做到:

一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更切合实际的民主评议方案;二是要调动学生参与民主评议,关注申请学生的表现及日常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言,实事求是地参与评议工作;三是评议过程既要深入,又要反复比较分析,还要尊重学生隐私,强调保密纪律;四是必须公示,听取意见,无异议后再上报。[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2007,(5).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9

虽然国家经济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可是还是有很多的贫困家庭存在着供不起学生上学的情况,这些都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顺利的结束自己的课程,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业有成,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业,这是一个极为有功德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一工作。根据学校资助特殊困难学生的具体要求,我班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为深入细致地做好资助贫困生各项工作,计划如下:一、我班特殊困难学生多,资助贫困生工作比别的班级任务重,必须高度重视,而且由于学校的调整,我班得到“两免一补”学生比以前有所减少,同时要对班内进行个别调整,要在原来基础上全面掌握情况,做好被调整的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日常工作:**班资助贫困生工作总结二、我班成立资助贫困生管理小组,加强对资助贫困生工作的具体指导;资助贫困生工作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资助特殊困难学生具体要求的学习和理解,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把握贫困生的界定标准。三、根据我班学生的家庭分布的特殊情况,要求各班干部及时准确摸清班内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支出的状况,以便更好的展开工作。

根据学校资助特殊困难学生具体要求,我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入细致地开展了资助贫困生的各项工作。

一,班内进行公示。我班受“两免一补”形式资助的有**人。其中免国标课本费的**人,资助金额为**元;免杂费的有**人,资助金额为***元。

二,由班主任任组长、班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干部为成员的资助贫困生工作小组,加强对资助贫困生工作的指导,班内资助贫困生管理小组责成班长负责资助贫困生各项工作。三,班级资助贫困生工作小组认真学习有关资助贫困生的规定,正确全面理解领会规定精神,准确把握贫困生界定的标准,保证贫困生能得到资助。四,各班干部根据学校资助贫困生实施办法,由特困学生如实写出要求资助申请,班主任和班级资助小组初审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议确定本班受资助的学生,确定后上报学校。资助贫困生的各项工作,按照学校具体要求,我班在广泛宣传,认真扎实有效工作基础上,现圆满完成本季度的资助贫困生的各项工作。

贫困生往往有着比常人更渴望上学的思想,所以他们学习起来会极为努力,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失去学习的机会,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的班级的前几名同学,家庭情况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他们能够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学习,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得以成长,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篇10

一、统筹全乡扶贫干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切实做好我乡疫情防控工作,贯彻落实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达的各项命令,我乡结合实际,成立新港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将各村第一书记纳为组员,全面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全面排查贫困户新冠肺炎感染情况。在乡党委政府统一指挥下,各村第一书记有序参与各村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发挥驻村结对帮扶全覆盖的工作优势,做到联防联治、群防群治,全面排查本村疑似感染病例,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冠肺炎被感染情况。

二是广泛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各村第一书记带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向群众传达疫情防控有关信息和要求,宣传健康卫生防疫知识,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指导本村建档立卡贫苦户做好自我防护,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三是严格落实疫情值班制度情况。各村第一书记积极配合乡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要求,参与各村疫情防控值守点的值守工作,坚决落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严查严管本村人员进出,做到出入测量体温,登记扫码。

二、扶贫战线同志有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各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积极下村入户,了解贫困户在疫情期间受影响情况,重点关注基本生产生活、教育方面、就业方面、产业方面、医疗方面受影响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

一是基本生产生活方面

受疫情影响,在全乡实行封闭式管理期间,部分贫困户基本生活物资缺乏,为确保贫困户基本生活需求和疫情防控需求,各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为贫困户采购基本生活必需品米、油和防护口罩等,并统一送到贫困户的家庭门前。

二是复工复产方面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贫困户的影响,各村第一书记积极采取帮扶措施,推进贫困户复工复产工作,保证贫困户收入不减少、不返贫。小岗村第一书记积极对接贫困户胡金星工作单位,帮助协调因疫情防控期间未能及时复工问题,确保收入不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