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11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意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00-01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阶段,用一句俗话来形容,这一阶段的学生就像成长中的庄稼一样,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拔节期”,能否在这一阶段健康茁壮地成长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从我们初中教师的角度应该如何具体地认识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呢?

一、初中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

1.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是怎样一门科学?怎样认识学校体育?回答这样两个具有种属概念的问题,对于充分理解初中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很重要。

体育顾名思义是针对人的身体的培养和锻炼。体育以身体运动的方式将人的身体付之于运动的状态,体现出的是一种利用身体的运动去完善和结实身体的活动过程。因此,人类亘古至今都极为重视发展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是体育科学内涵的一个分支。就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身体的成长和发育来说需要体育,就学校的体育来说履行的是体育教学,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来学习和明确体育运动的理念,培育体育意识,学会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2.在学校体育中突出健康教育

将体育作最为凝练的理解可以用我们国人十分熟悉的八个字来概括,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这样明确的概念下来认识学校体育,当也可作最为浓缩的理解,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在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中,虽然在教育方针上是将德智体“三育”等同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但在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智育一股偏大,智育第一的排位弱化了德育,更弱化了体育,体育教学的位置处于从属位置,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处于学校教育的尴尬境地。学生不把体育课的学习视为必学科目,体育课无关紧要的意识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就形成了。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更为淡漠,没有有意识和积极的措施予以展开。体育健康教育的弱化,或称之为缺失,带来的是学生身心健康的无法保障,体育强身健体、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校生活呈埋头读书状态,身体健康状况堪忧,意志品质状况堪忧。摆正体育和德育、智育的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引起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学校体育教育要实施健康教育的要求也就成为了正确的选择。

二、初中体育课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

1.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理念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理念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端正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从学校到体育教师,再到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充分认识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将体育和健康的认识统一起来,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技能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教学体育技能,在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下,教师和学生共同认真完成课程要求的每一项体育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体育、锻炼身体。情感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乐于上体育课,乐于学习和体验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种体育项目,奠基终身体育意识。教师要有对体育教学尤其是体育健康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和讲求富有教学效率的方法,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调动起来。

2.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其一强调教师的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因素是关键性因素。初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方法都需要通过职业培训的途径来赋予。学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重视并积极安排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修。从多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简单凭借期末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情况来对教师一个学期的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教师本身应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关于体育健康教育的文献、信息和经验,改变过去教学中所形成的狭隘体育观念和不适当的教法。

其二强调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因素。体育课实行健康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教给学生体育安全知识,要求学生形成运动安全意识和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在组织和教学体育课的过程中要排解学生对于某些体育项目的恐惧心理,以妥善的安全保护措施给予学生安全感。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2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幼儿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大,个体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幼儿心理健康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对其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科学的健康观

幼儿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因此,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统一于科学健康观的儿童观当中,它必然也应该是科学儿童观、科学教育观的基础。

(二)教育的社会价值追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康人格培养、个体社会化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建构一个规范的、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对幼儿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教育社会价值的肯定和有力支持,这对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在社会适应条件下的身心协调一致的健康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内容的本质要求和有效体现。

三、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依据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按照健康的新理念,幼儿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反应适中;3.人际关系正常;4.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5.性格特征良好。

第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幼儿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下,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只有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和社会生活背景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第三,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心理健康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电视、电脑、网上交流的普及、独居住房造成不与人交往的状况、噪声等等,这些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它的目标与幼儿教育的总目标相一致。

(一)总目标

通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并逐步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引导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初步的自我概念、独立性和控制能力;乐于与人尤其是同伴交往,并掌握初步的社交技能;对环境具有较强的认识兴趣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年龄阶段目标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同的年龄班又具有不同的层次目标。

1.小班目标:(1)帮助幼儿尽快了解幼儿园环境和生活,让其逐步喜欢上幼儿园,克服入园焦虑,尽快适应新生活。(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生活卫生常识和自我服务方法,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喜欢洗头、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学习刷牙、吃饭时不说笑等等)。(3)满足幼儿独立的需要,教幼儿学习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和扣纽扣,学习洗手洗脸,入睡时不要爸爸妈妈陪伴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4)引导幼儿逐渐习惯于集体生活,培养孩子乐群合群的性格。(5)知道抢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理解分享的含义和意义,能与同伴分享,初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6)教给幼儿日常礼貌用语,使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7)知道爱惜物品的意义,培养幼儿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8)教育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植物等,对孩子进行初步的爱心教育。(9)引导幼儿从小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性格。(10)保护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事物的兴趣。(1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成功后的喜悦,初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12)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让幼儿能体验大自然的美和周围环境的美,不随地扔垃圾,培养其初步的环保意识。

2.中班目标:(1)能自如的穿脱衣服、鞋袜;能独立洗脸、吃饭、睡觉、玩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能力。(2)能预见行动目的的合理性,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和行为,并能逐步克服任性。(3)学习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懂得并能做到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跟陌生人走;迷路了知道怎么办等。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及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4)懂得合作和谦让的意义,能体验到合作、谦让的快乐,并能自觉与同伴友好合作从事各种活动。(5)理解相互帮助的意义,能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并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6)帮助幼儿认识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培养其勇敢的性格。(7)逐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能力。(8)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9)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0)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以及喜欢动脑筋的良好习惯。(11)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自制力强,坚持到底的性格。(12)认识到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理解诚实的含义和意义,懂得应该从小事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外界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他们今后性格的形成。初中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对于社会有重要意义。农村初中生就是一个典型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农村的发展。针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农村初中生由于出生于一个范围相对而言比较狭窄的区域,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状况也远比城市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复杂。做好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现状。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呈现多元化色彩,农村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极端自私;自卑心理;情绪波动大;虚荣,攀比心严重;孤僻,不爱说话。

1.心理承受能力差。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极端案例,因为承受不住挫折因而自杀。在农村地区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出现这种情况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影响。

2.极端自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极端个人主义在我国盛行起来。这种风气也逐渐深刻影响到农村青少年使得他们不能变得自私自利,学生间的关系得不到正确处理。

3.自卑心理。少数农村初中生由于出生环境的贫寒,在与同学的对比中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与有钱的同学相比,他们看不到自身优势,从而变得非常自卑。情况严重的甚至还因此产生了自闭症。这种现象值得注意。教学工作者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应引起反思。

4.情绪波动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定型时期,在这段时期里,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引起青少年情绪的极大波动。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或者由于自身成绩的波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关系波动,从而导致他们情绪出现很大波动。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与农村初中生之中。

5.虚荣、攀比心严重。虚荣心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农村初中生这种现象表现的特别明显。学生之间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财富,从而出现互相攀比的心理,虚荣心严重也是一个典型症状。

6.孤僻、不爱说话。孤僻不爱说话,主要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而使的我国广大农村出现老人留守现象,老人由于自身年迈且与青少年存在着沟通障碍,导致虽然他们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衣食住行,但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却是不那么了解。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孤僻,不爱说话的性格。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在有的问题上甚至非常普遍。产生这种现象既是学生青少年时期固有的特点,又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既是受传统的影响,又带有时代特点。一方面是传统的缺陷给学生造成的不自信和自卑,另一方面受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影响,农村中的留守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父母与学生长期隔离,因而导致他们孤僻,不爱说话。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主动同学生交流,用真诚地心打动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有效沟通。只有实现有效沟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学工作者必须以真诚的心来打动他们,要主动同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办法。

2.在课堂中教学尊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讲解。心理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3.要增加实践课和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同学生的交流,要通过增加实践课和活动课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来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来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情绪,要以名人名言来激励他们。要让他们树立正确财富观念。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自己的成长,对于农村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以真诚的心来打动他们。

参考文献:

[1]齐会军.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时代青年.2011(09).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1-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知识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在初中教育中开设的一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更新变化的,所以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时效性的特征,因此,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成为了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所以为了实现我国教育的平稳飞速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势必要成为我国教育和国民健康水平的当务之急。

一、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随着我国国家形势的发展,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教育是我国的“国家大计”,教育课程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情不断探索前进的,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出现、不断改革则也属于我国教育课程发展进程的重要的组成“分枝”。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知识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在初中教育中开设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在这一学生群的已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科学知识的台基,充分保证这一学生群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自我管理权利的原则,课程形式则是开展与这类学生群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新颖、有趣的活动和教学项目,课程内容以社会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为依据,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的对复杂社会关系、社会形态和形形社会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以使这类学生群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发展成为遵纪守法、对社会做贡献的健康茁壮的“参天大树”为课程目标,最后以实现培育一批批健康向上形态的社会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社会性、复杂性的特征。一方面这门课程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而更新进步的,其课程内容和课程核心是依据社会现象而不断调动的,它其实就是针对社会现象、政策形势和政府方针而从思想认识上对人群的教育,目的也是本着从思想上起步培养一代代科学健康的社会人;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它是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所以它也具有复杂性。

思想品德课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除专业理论大学科(如:物理、化学等)以外的偏向于思想、精神邻域的小学科,但是它却在我国教育事业和“树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社会现状不得不抓“心理健康教育”

近这几年来,社会上在学生群体之间出现的很多犯罪行为以及恶性事件引来热议,而根据深入调查分析,专家指出绝大多数的事件“挑起者”都因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此后教育日程的“重中之重”。

这些年来,无论是在电视报道还是网络曝光中,有很多学生群体犯罪和恶性事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未成年人吸食、学生群体之间的敲诈勒索、学生之间恶性斗殴以及恃强凌弱,还有其他诸如由于早恋、追求不成引起的对他人的故意人身伤害事件屡见不鲜也更是耸人听闻。本该是乖巧懂事、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的未成年人,因为什么苦大仇深到打架斗殴、恶意伤害他人?又是出于什么原因“饱经沧桑”一副“生无可恋”、走向堕落和黑暗深渊?或许措辞有些深重了,那么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已经会了恃强凌弱呢?一起起“欺凌”事件的背后有什么真相呢?

无论是出于家庭关系还是校园关系导致的一起起恶性事件,都已经为我们中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其后来的一步步进展,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教育部门的高管都开始重视起学生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教育里甚至增设心理咨询室,在家庭家长也开始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社会现象以及社会趋势都决定并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并且成为了教育领域和社会方面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些也都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教育层面渗透具有重要作用,更何况再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了。

总之心理健康在社会和人身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课题,所以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升发展阶段,中学教育课程不断改革,而在我今天研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同样的随着社会思潮不断改革,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既是社会的选择,也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所以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显而易见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新课程・中旬-2015(5)

[2]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2013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强化,心理素质

一、初中体育教学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追求独立自主,心理素质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趋于成熟。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出现许多心理素质低下的表现,充分、合理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增强体制、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初中体育教学承担了强化学生学心理素质的责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时必须遵循领导者意见,服从团队大多数人员,适当控制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团队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同时,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问题的调节与治愈,许多研究资料都显示,体育运动能愉悦身心。体育游戏治疗是学校心理咨询中较常用的基本方法,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体育教学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因材施教。初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身体素质也有差异,所以心理素质也各不相同。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安排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在评价学生时,教师爷不能按同样的标准来评价,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内外生活的心理状态,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一些简单的体育体育游戏了解学生的大体状况,以便能够合理地、分层次地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例如,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体现团队协作、激发积极性的体育锻炼项目,比如拔河、排球比赛、接力赛等。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一些能锻炼意志的活动比如乒乓球。另外,教师应该适时地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升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同,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习新的体育教学理论,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运动负荷。中强度的体育活动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可以安排大多数学生接受锻炼。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参加中低强度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促进他们的积极性,发展良好的锻炼习惯,改善学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于身体素质良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强度稍高的体育锻炼项目,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也可以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体育理论教学时学校体育课堂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在体育教学理沦课中讲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健康是其他一切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只有心理的健康才能有更好的未来的发展。在教授心理健康的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比如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等,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隋操。

(四)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独立思维。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教师教授,更多的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其实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经学生的思维内化后才能成为学生为自己的知识。体育教学就需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一些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既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又要求学生积极实践,这样才能掌握好所学动作的基本技术、技巧,如果无法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那么体育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达到。体育教学需要教授学生在学习阶段如何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在讲授体育动作技能、要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机,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领悟知识,运用知识。有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更多自己的主见,独立性增强,心理素质也随之提高。

(五)合理运用挫折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心理变化较复杂,许多家长对学生过度溺爱,往往有求必应。然而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却不是这样。这时,青少年受到一点点挫折就会打击很大,对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充分认识到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必要性,在挫折教育中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固然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们不仅仅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愉,也需要让学生在失败的体育活动中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体会失败,学会如何让处理失败伴随的情绪。

(六)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体育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各种途径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需要精心备课,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结语: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不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学生安排合理运动负荷,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安排,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运良.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2]孙悦.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3(07)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6

关键词:中小学生;健康教育;问题分析;有效对策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面临着成长期所带来的诸多烦恼。其中,初中女生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她们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较为鲜明,而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为她们答疑解惑,正确面对生理上的改变,消除怯弱、紧张和害羞等心理,进而促进身心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还存在较多问题,而采取有效对策加以妥善解决是确保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现具体论述如下。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师资力量匮乏

当前,各级主管领导及中小学校长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的开课情况很不理想,上课效果也较差。有统计显示,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约为29.5%~99.93%,总体上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由于主管领导和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我国农村地区约有85%的中小学从未上过健康教育课。此外,我国从事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难以满足中小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2.对“健康”的认识不够准确

健康是人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对健康的认识方面,有的人流于片面,有的人比较肤浅。很多人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病,不需要去医院,这种认识是不够准确的。而对健康概念的准确理解对于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进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3.中小学生缺乏健康意识和必要的健康知识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23%的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吃或漏吃早餐的现象,有63.5%的学生有滥吃保健品的习惯,有三成以上的学生喜欢吃洋快餐或烧烤等垃圾食品,有45.6%的学生视力下降情况严重,超过2/3的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等问题。另外,有的女生健康知识比较缺乏,出现女生第二特征后觉得紧张、焦虑和不安,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和处理,长期下来容易出现身体及心理问题。

二、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充分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各级主管领导及学校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教育及教学观念,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健康教育落后的现状,努力提高开课率,在课时上加以保证。另外,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要提高这些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他们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提高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的质量。

2.实现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日后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教育是在我国学生的整体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在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时候要积极转变观念,使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培养“健康人”的重要平台。在教学实践中,要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3.采取多项措施上好初中女生的健康教育课

开展健康教育除了要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水平之外,还需要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整体提高、重点兼顾。初中女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她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开始出现女性第二性征,上好健康教育课对她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初中女生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其一,充分了解初中女生的生理特点,鼓励她们多参加体育活动;其二,系统全面地讲解生理卫生知识,提高她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其三,根据初中女生的特点,开设诸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踢毽子、排球等特色体育活动,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质量。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对健康概念认识不全面、缺乏健康意识及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良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促进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针对初中女生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真正提高中小学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7

为了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首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有个明确的界定。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扩充变化的。为了正本清源,首先要了解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来源。

一、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来源

当代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来源于本世纪初在,临床医学中产生的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健康运动,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提出。此人原为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学生。在读时期,比尔斯由于精神失常而被送进精神病院住院治疗,长达三年之久。由于当时的临床医学对精神病尚缺乏完备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很不恰当的措施。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遭受了粗暴、残酷、痛苦的折磨及非人待遇。幸好由于不明的原因,比尔斯的病自然康复了。

比尔斯出院后,为了呼吁社会关注改进此类疾病的治疗,于190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一颗失而复得的心》(又译为《我找回了自己》),揭露了他在治疗过程中遭受到的非人待遇。

比尔斯的书问世后,得到社会各界深深地同情、关怀与重视,强烈要求医务界改进工作。他在各方面的赞助与鼓励下,于1908年5月在康涅狄克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协会,推动了他所倡导的心理健康运动。该协会的工作目标是:①保护心理健康;②防止心理疾病;③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④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⑤同有关心理健康的机构合作。这五项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开展对心理健康疾病的防治。

在比尔斯倡导的第一个心理健康协会的推动下,全美掀起了一个蓬蓬勃勃的心理健康教育运动。1909年成立了“全美心理健康委员会”。1917年,出版了《心理健康》季刊,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随后的20年中,先后在加拿大、法国、比利时、英国、巴西、匈牙利、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成立了心理健康组织。1930年5月,于美国首府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到会代表包括中国在内有53个国家,3042人。

在世界心理健康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在1936年于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因抗日战争于翌年爆发,全民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工作被迫停止。194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建立了全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我国直到1985年9月,由北京安定医院牵头,重新举行了心理健康协会成立大会,并在一些省市地区的卫生部门建立了心理健康组织。1990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研讨会。2000年2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

简单回顾心理健康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心理健康问题,最初由改革临床医疗提出,随着这一运动的展开,其工作目标、活动范围、参与人员不断扩大。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内涵,不仅限于不同人群中的心理疾病的防治,同时关注到怎样培养健全的个性,以便能很好适应高度复杂而紧张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心理健康的内涵,大大扩展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作用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词,在我国又叫心理卫生,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从上述心理健康运动的演变,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不断变更的。究竟什么叫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提出的,两者均从属于”健康”这一上层概念。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叫健康。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所谓机能正常又是什么意思呢?依据生态学观点,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其环境(指与有机体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能保持良好的适应。

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适应作为一种机能状态,具有复杂而多种多样性。从性质上来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从层次上来说,则有简单和复杂、低级和高级之分。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所谓适应,实质上是有机体对环境影响的调节功能。心理健康则是人类个体对社会影响所作出的一种调节功能。通过以上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实质分析,心理健康一词的含义是富有弹性的。它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这就是心理健康运动不断变化扩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狭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运动初期提出的,指对心理疾病的防治,使心理健康功能得以维护和发挥。从广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泛指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

(二)心理健康的作用

1.个人作用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说,乃是事业成功之本,幸福之源,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从心理健康的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主体在面临来自环境的挑战时,能充分利用其心理机制的调节潜能,作出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的抉择,才能事业有成。人生在世,面临境遇的挑战,将是不断的。风雨人生路,难得平安程。弱者常悲戚,强者得生存。为人当自强,心理必健康。这乃是处世之道。只有心理上的强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事业越大,困难越多,越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凛然不惧,作出良好的适应抉择,完成良好的适应性行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乃人生幸福之源。

2.社会作用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8

一、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生动活泼的过程,而其核心是人格发展。

语文方面的素质涉及人的耳、目、口、手、体、脑、心。“耳、目”属于汲取信息的能力,“口、目、体”属于输出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脑、心”属于人格的发展。无论是汲取信息,还是输出信息,最终都是为了发展人的思维认知结构,发展人的健康人格,前者是目的也是手段,后者是终极目标。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二、什么是语文人格教育

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教育学与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比较一致,定义种类虽多,但一般人认为所谓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巩固的。所谓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生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形成过程是动力式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在场的每一个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健康人格的活动。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习得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人文性。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丑小鸭》中描写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同一册教材中《木兰诗》里蕴涵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都对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他指出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价值标准。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这一点,它不是强迫你要怎样,而是启发你从心灵深处自悟应该怎样,虽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但都主张自我修炼,灵魂陶冶,从根本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在山的那一边》,诗人取象于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用壮阔的意象和丰富的意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如《散步》中一家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让学生感受到了家庭伦理的温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观舞记》通过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利玛姐妹精妙的舞蹈,使学生在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中获得了审美的熏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三、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要进行语文人格教育必须明确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初中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自主意识四个方面。

1.认知目标

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从广义上看,包括耳、口、目、手、体、脑。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初中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初步习得听与说的能力,阅读与写作应是重点。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在继续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之外把发展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放在首要地位,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

2.情感目标

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从心理层面目的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初步具有了社会性情感,也有了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

3.意志目标

意志品质是指人表现在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目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模式。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

4.自主意识目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9

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打好基础

要想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意识,就要让他们先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往往和心境密切相关,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行为和生活状态,积极的心态能让人充满活力,从而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良好的情绪对于取得成功也是很重要的,人在愤怒时往往会失去理智,而很难判断正确的人生方向,反过来,拥有良好的情绪会让人心境豁然开朗和清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理智的判断正误,找到解决方案并努力解决。另一方面,情绪能影响周围的人,一个拥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有广泛的交际圈,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这样人生的道路就更广阔了。

例如,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室内教育和室外教育,室外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的训练,而室内教育则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学。教师可以每周轮换一次教育方式,让学生身体、心理同时得到发展。在室内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给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运动经验、兴趣爱好等,让学生充满兴趣,提高对体育课的上课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正确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一些有关于体育的运动资料,如奥运会比赛,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关于心理方面的真实纪录片和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迹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组织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强化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志能控制人的行为,对人的选择有支配作用,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能定期释放人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让人的全身细胞能得到放松状态,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满足。而且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做反复的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达到身体和心理全方面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训练,适合在室外课堂教育时使用。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进行拔河比赛,第三个小组在旁边加油助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心理素质,对培养团结意识也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个小组,在跑步的基础上,进行接力赛,这锻炼了学生的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活动。

三、落实课堂“心理健康”内容――完善教育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内容,即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特点,从而自主地接受学习和体育锻炼,从而完善教育。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都良好的健康状态。心理素质和身体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另外,一个人的团结意识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只有人的情绪呈良好的状态,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才乐意与周围的人相处和交往,才能主动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多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共享喜悦和成就。拔河运动是一个能锻炼学生集体思想和团结意识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拔河比赛,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信念,对于班级良好的集w意识和优良班风的创建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团结意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例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重在用实践说明真理。这就需要教师找寻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如青少年犯罪、失去理智等的宣传教育片或纪录片,然后给学生们做一些介绍,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心理健康影响到身体健康以及全身心的发展。另外,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表述出自己对于“心理健康”的看法及理解,让学生讨论学习,树立自己发展健康训练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的学习中,正确的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和理念。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分娩;初产妇

theresearchofHealtheducationinatthebeginningparturitionJianGHui-hua.theChineseHospitalofLinXiangCity414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thehealtheducationinatthebeginningofparturientwoman`sapplication.methodsSin1-6month2007yearsin,chooses100casesatthebeginningofexamplestheparturientwomantoimplementthecourseofchildbirthhealtheducationthenursingmethod.observesandrecordsthechildbirthway,thecourseofchildbirthtime,thepost-natal2hourshemorrhagequantity,targetsandsoonnewbornapgargrading.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securitysenseis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obviously,thecourseofchildbirthreduces,promptsthehealtheducationtobeeffective.ConclusionCompletesthehealtheducationalreadyimperative.

【Keywords】Healtheducation;parturition;thebeginningofparturientwoman

分娩易受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焦虑、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均可使产程延长。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整产妇的心理状态,促进自然分娩至关重要。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为了全面推广健康教育的开展,保证教育工作切实实施,提高医疗质量,我院自1998年就开展了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于2007年1~6月,在623例产妇中选择100例初产妇实施产程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此方面内容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1~6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孕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产程观察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向待产妇讲解分娩知识:分娩过程的分期及临床表现;宫颈扩张及胎先露的下降;分娩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宫缩痛的产生及镇痛方法;示范应对不适的技巧;引导临产妇与已分娩的产妇接触交谈,增加待产妇的自信心和自控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分娩。将产程进展情况随时向待产妇通报,在每项检查和治疗前先给予解释、指导,以取得配合。需剖腹产者,应向产妇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怀和抚慰。给丈夫或家人讲解分娩的有关知识,及时提供信息,鼓励家属尤其是丈大参与及配合,充分发挥支持系统的作用。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待产妇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胎儿心电监测;用腹部触诊法了解宫缩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强度;通过肛诊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保持外阴清洁;做好饮食护理;保证休息等。两组观察记录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产程时间及产后2h出血量的比较:两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一产程时间p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生后1minapgar评分≤7分2例,窒息率为4%;对照组4例,窒息率为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妇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研究证实,二者间呈密切相关关系[2]。赵宏燕[3]调查表明,98%的产妇对分娩恐惧、怕痛,该心理特征不仅使产妇依赖性增加,而且能引起机体内环境的紊乱,使产妇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最终导致宫缩紊乱或乏力,产程延长,造成难产[4]。

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初产妇,能正确认识分娩过程,正确对待分娩阵痛。首先,在精神上树立了自然分娩的信心,消除了紧张、恐惧心理,使恐惧-紧张-疼痛的恶性循环中断,保持健康的心态;其次,可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改变大脑皮层的活动,抑制宫缩和会阴扩张所致的疼痛条件反射,提高痛阈。再次,通过对产妇确定合适的结束分娩时限的刺激,使产妇注意力高度集中,主观上感到疼痛减轻,产力倍增,大多数能在预定时间内结束分娩。本组资料中,观察组安全感明显高于对照组,产程缩短,提示健康教育有效。

通过健康教育,根据产妇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健康指导,使产妇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进自我照顾能力。进行健康教育的产妇在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均明显好于未作健康教育组。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做好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在工作中我们组织培训参观、学习、讨论,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真正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要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年龄、对保健知识的求知欲及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多方式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3]。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了相关的保健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再也很少发生延误病情的事情,提高了人们健康的基本水平和防御疾病的能力,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纠纷,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5]。

随着医疗改革的大幅度发展,人们相应的对各行业的要求增高。介于我们的目前情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护理人员的综合质素发展不一,要做好健康教育,除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护理人员讲解、解决、咨询的能力,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培养护士应急能力,尽力为患者解决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杨秀云,邓燕萍.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福建医药杂志,2001,23(4):141.

2马彩霞.在妇产科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实用医技杂志,2001,8(1):40-41.

3赵宏燕.产科书面健康指导在孕妇分娩前后的应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