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54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1

一、班级文化的重构研究

什么是班级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形成的、被班级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也有人把班级文化解释为“班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形象、班级行为规范和意识等文化诸因素,其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基础。”综合所查资料,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文化要素。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如班级环境卫生、黑板报、班级绿化等;班级精神文化,如班歌、班风、班训、班旗等;班级活动文化,如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班级制度文化,如班级公约、班级值日生制度、操行评分细则等。

我们学校坚持用阳光办学文化统领一切办学领域,“阳光办学文化”条件不断优化,包括打造舒适温馨的校园环境、构建阳光课堂、打造阳光教师和阳光学生等方面。通过研究,我们初步探索出建设阳光班级文化的基本路径。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良好的班级物质文化会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使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教育意义。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我们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净化班级环境

我主要通过主题班会、“一带多”、制定严格的值日生制度等,把良好的卫生意识、卫生习惯、责任意识等传递给学生。通^一系列的措施,班级教室环境呈现焕然一新的局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

2.建设班级特色物质文化

在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保留原来班级文化的有益成分,建立起九年级四班独特的班级物质文化。如在教室前面的墙壁上左边是励志标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右边是“我的目标”,南边的墙壁依次是“光荣榜”“今日寿星”“忏悔区”,后面的墙壁是“我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班级图书借阅制度,北面的墙壁是“小组量化积分”“学习方法介绍”等。当然,班级环境布置中也包括每个班级共有的文化,如“班级值日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通过建立班级特色物质文化增强了学生的备考意识,强化了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自觉规范言行。

3.绿化教室环境

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希望,象征着青春和活力。在教室摆放花草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有益于学生健康。在绿化教室环境的过程中我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全班学生的意见,然后让班干部根据全班学生意见自行设计绿化教室的方案。最终的方案是后面橱架放几瓶富贵竹,南面窗台放一些小的盆栽,西南墙角多媒体下放高一点、生命力强的植物。通过这一活动,绿化了班级环境,净化了班级空气。同时,学生也学到了一些养花种草的技术,培养了学生细致、专注、持久做一件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2

关键词:wiki;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37-03

高校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发展建设的基层组织,是满足学生发展,促进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的依托。而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有效实现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集体管理与自我管理、集体服务与自我服务的有效开展,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发展学生的职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为了适应全球信息化这一趋势,也积极寻找自己在技术时代的位置。因此,发挥以wiki为核心的技术并作为促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工具,变革发展模式,创建一个开放、自由的文化环境,使教师和学生从中获益,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wiki

wiki来源于夏威夷土语“weeKeeweeKee”,即为“快点,快点”(quick)的意思,中文译为“维基”或“维客”,是一种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由wardCunningham在1995年缔造。[1]它是指相互连接并可自由扩展的网页、或用来储存于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统,所有的网页储存在一套数据库中,任何人透过具有表单功能的浏览器程序,都可对wiki文本加以编辑。[2]在这里,wiki指代的是每位学生都能够在web的基础上根据积累的知识来对wiki页面进行修改、补充,所采用的技术能够让一个班级迅速构建一个网站,并通过引导班级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创作,促使其不断积累知识,贡献已有的知识,实现班级文化建设,进而成为一个庞大的班级交互网络,这种功能的实现是源于wiki本身的特点。

首先,wiki操作简单。每位班级成员都可以注册自己的帐号,进入web界面自由地edit(编辑),然后进行Save(保存)wiki页面。这一特性能够促进班级成员灵活地确定页面主题,创设个性化的功能模块,促进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在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共享的同时,促进学习者情感之间的交流,增强协作意识。

其次,wiki链接方便。wiki通过一些简单的格式标记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使用关键字词来建立内部页面、外部链接以及导入图像的链接。这样,班级成员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根据需要在页面上建立超文本组织结构体系,实现页面之间的交互,站点之间的链接,从而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交互,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第三,wiki具有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优势。[3]也就是说利用wiki对所创建的页面可以即时地反映出来,实现信息内容的及时丰富和更新,这样有助于班级成员及时了解班级的动态和更新文化内容。

第四,wiki具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wiki提供了页面锁定和版本对比功能,每位班级成员都可以将自己的界面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班主任承担管理员一职,也可以分派个别成员管理。每个wiki页面都提供历史记录档,如果班级成员不小心将整个页面删除掉,管理者可以立即将页面上的信息恢复到最正确的版本。[4]

从这些特点来看,wiki遵循创建班级文化所需的共享、高效和安全的原则,满足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二、基于wiki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

在了解wiki的基础上,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就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便着手使其步入规范程序,但是也可以在出现相关问题后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笔者认为基于wiki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都要经历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

1.形成阶段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形成阶段要做到从思想上、组织上、氛围上做好充分的准备。(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班主任和班干部推动,全部班级成员实施的领导小组。(2)筹建功能模块。基于wiki的班级文化建设要以班级成员协作、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基本任务,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生活等相关信息和网络信息的有效管理。由此,功能模块在设计时应主要包括教育功能和社会认知功能,其中社会认知主要在于发挥社会活动的基本力量,实现学习者个体的社会化。[5](3)建立班级的执行机制,落实文化建设的实施,班主任指导学生搭建wiki页面,共同创建集体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2.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行为规范的落实和价值观的形成。

其一,甄选并指导学生学习教育模块的内容。

(1)安排班级成员通过网络、图书资料、访谈等途径,收集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人物、事件,经过认真筛选后定期挂在wiki页面的德育链接模块。学生通过从中学习共同认可的榜样,塑造价值观,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促使自己的行为结果符合社会的期望。(2)wiki页面的智育模块要求每位班级成员创建课程学习、学习任务、学习反思、学习讨论、学习资料等链接,并不定期地更新内容,发散性地延展知识学习。每位学习者在交流和沟通中挖掘学习现场不能发觉的隐性知识,使一些模糊的概念和知识在交流中逐渐清晰和明朗起来。(3)心理教育模块主要是教师通过查看学生记录自我发展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创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二,引导学生实践并探索社会功能模块。

高校班级是连接社会结构的一个节点,社会功能模块通过建立班级规范,不断地服务与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学会理解、自觉遵从班级制度,遵从社会规范,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为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树立一个标尺。

3.巩固阶段

高校班级文化巩固阶段,变革逐渐从发展性工作转变为班级日常工作。(1)每个成员自由地学习基于wiki的班级模块内容,完全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一致为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而奋斗,班级文化的精神实质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行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睦宽容地交互。(2)班级管理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模块内容,促进内部成员依据共同价值观,逐渐追求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精神,平等互助的民主精神,争先创优的创新精神,班级文化的主流精神逐渐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班级个性的文明精神。

三、影响基于wiki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

要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必须深入分析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1.界面设计

界面是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门户,所有班级成员都需要通过该界面访问其他成员。为了达到清晰简洁的目的,在界面上考虑安排设计如下栏目:①班级简介。由辅导员进行班级的简要介绍。②班级公告。由班主任公告通知等。③教育模块。下设栏目分为:德育、智育、心理教育。④社会认知模块。为了使设计的界面适应学生的感受,界面的总体需要满足,界面的模块内容要清晰且一致,风格可以按照班级每位成员的意愿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和完善。

2.技术适应问题

注册帐号、完成wiki页面,对于熟练者看似操作简单,但对于初学者在使用前进行相关的简单培训,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营造wiki的文化氛围,以减轻班级成员对wiki的学习压力。

3.学生文化差异

高校班级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文化背景不同、文化风俗不同,导致学生无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班级发生文化群之间的冲突。而一旦发生冲突,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群体会产生反班级文化倾向,如不遵守班级规章制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甚至在wiki页面上进行语言攻击,进而导致班级组织松散,缺乏向心力、凝聚力。[6]

四、加强基于wiki的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1.进一步加强培训,锻炼学生技能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制定一系列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班级成员,以研究的内容为主题,辅导并解答学生碰到的技术问题,鼓励学生在熟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倡导学生互帮互助,快速地分享其他同伴捕获的方法和手段。

2.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塑造班级文化

由班主任积极引导,班干部全力配合,全体班级成员积极参与,共同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比如,可以考虑省级文明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或者校级文明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甚至是全国先进班级或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作为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确立班级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加强关注社会文化热点,疏导学生思想兴奋点,引导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

3.建立信任机制,增强班级凝聚力

wiki环境下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无形的、相对脆弱的,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并不能保证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为此,可以组织和鼓励班级学生开展或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同学之间的信任,获得贡献知识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培养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增强班级凝聚力,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8]

五、结束语

基于wiki的班级文化建设无论在技术的实现方面还是班级建设所采用的方法途径上都对辅导员、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是一个严格的考验。笔者担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班的班主任,在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与全体班级成员采用这种方式管理、建设班级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把所做工作的经验和心得撰写出来,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专家进行探讨,本人的研究也有不少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顾敏.探究wiki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5(5):164-165.

[2]SebastianSchaffertSemanticwiki[J].informatikSpektrum,2007,(30):434―439.

[3]林丽.基于wiKi的主题学习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4]王亚非,张玉萍.wiKi合作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0-24.

[5]邹丽红.wiKi在高校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82-83.

[6]陈伟.面向协作学习的wiKi系统平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3

班级文化是构成班集体的重要成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是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表征,它具有导向、晓知、陶情、育美、健全人格、渗透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育人功能。因此,搞好班级文化的构建,是抓好班风建设、组建优秀班集体的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近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针对班级情况,加强了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着又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二、个案描述

去年九月,我走马上任,成为三年级的班主任。这是怎样的一个班集体呢?眼见为实,看看他们在开学第一周中的表现吧:

有迟到的、不带红领巾的、不及时打扫卫生或打扫卫生不彻底的、不带课本的、打骂同学的,特别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认真及时地完成并上交作业……经过一暑假的休息,没有了校规、校纪的约束,相当一部分孩子又“回归”了自由、散漫、不爱学习的状态……

如何管理好这个班级呢?我学习着、思考着、探索着,并决定从了解学情和班情入手。

(一)、学生来源。全班29个学生,有一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其中17名学生长期寄养在亲戚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特困和贫困家庭,其中,有两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

(二)、学生身体素质。有两个学生患有钙缺乏症,一个学生有左耳听力受损,另有四名学生偏瘦,其余学生身体状况尚可。

(三)、因我校是外来务工子女就读指定学校之一,班内学生数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转来或转走学生。第一学期开学后,就先后转来两个女学生,均来自外来务工之家。

(四)、因学校师资紧缺问题,而我就“荣幸”地成为了他们小学阶段的“第六任”班主任。

三、个案分析

面对这样一个班,真的令我有点望而却步了。但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也意识到:不管学生来自什么家庭、有过怎样的经历,只要是这个班的学生,我就要对他们或她们的成长负责。

因此,我分析了班情,发现:这个班集体的学生,有的缺乏良好的家庭教养,有的是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关怀,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口就有脏话,不文明,距文明小学生的要求远着呢;有的集体观念差,不守纪律;有的是非观念差,盲目跟随而犯错;有的学习习惯差,不完成作业或不及时改错;有的学习基础差,意志力也差,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有共性的是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只满足于吃饱穿暖……

四、指导对策及得出的启示

(一)、以建设班级文化为切入点,确立班级文化建设计划。

确立了加强班级管理,以建积极向上班级文化为切入点的目标后,我先和班委成员及部分表现稍积极的学生一起讨论,初步制定行动计划,然后召开了主题班会,做了动员,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修定、充实了建设班级文化的计划。

(二)、实施计划

1、精心布置教室,让每面墙壁都和学生对话。

为了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和同学们一起,精心布置教室环境,让每一面墙壁都和同学们对话。

(1)、我们在教室前黑板正上方挂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让同学们感到犹如坐在祖国的怀抱中生活、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同学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2)、在左侧的墙壁上,一是张贴上班主任寄语: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班做个好伙伴,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二是张贴同学们搜集并用彩色塑料纸剪成的劝学、励志的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等。

2、制定班风与班训

除了张贴名言,我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制定本班班风、班训,我们的班风是:“我敬、我助、我快乐;我思、我学、我拼搏!”我们的班训是:“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团结奋进、报效祖国!”

同学们走进教室,耳濡目染这些中外励志名言以及激人团结奋进的班风班训,自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向上的影响,渐渐变得团结互助,刻苦好学了。

3、建立学习园地、优秀作业展览区,弘扬认真学习的正气

第一期学习园地就以“孝”为主题,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孝的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或歌谣,制定自已孝敬父母长辈的计划等,做成手抄报,张贴在学习园地中,让大家共享。

在完成这期学习园地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爱国主义是放大了的孝心”……

以此引导学生感悟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亲人等给予的爱,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思、蒙生敬爱父母之情和爱国之情,进而树立“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的雄心。

4、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形成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收获与启示

1、收获

在三年级这个特殊的班集体面前,我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上,从了解学情、班情入手,针对班情,及时制定出以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为切入点,加强班级管理的方法,并认真实施,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收获着一系列“沉甸甸的果实”。

同学们身处其中,自然耳濡目染,大受裨益,日渐一日,逐渐形成了“我敬、我助、我快乐;我思、我学、我拼搏!”的优良班风。

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也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提高着综合素质;讲究文明、团结协作、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生日益增加着。

在我接任班主任一个月后,三年级在学校于九月底举办的“诵读迎国庆”诗歌朗诵比赛中以“祖国明天会更好”喜获一等奖。

学生孔繁龙的作品《我爱家乡的山水景色》发表在了《金门源》杂志上。

2、启示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的。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4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和维护的班级氛围,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牵引,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班级文化具有教育性、平等性、融合性、社会性等一般特征,班级文化的主要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等。

班级文化可通过形成班级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约束班级成员的言行举止。班级成员符合班级文化的举动,会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赞许、鼓励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或人际关系,赢得班级成员的尊重,该成员此举动将会逐步加强;班级成员不符合班级文化的举动,会得到全体成员的否定、批评、制止等,迫于舆论或集体氛围压迫,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该成员此举动将会逐步弱化甚至消失。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班级文化的建设应与之相匹配,明确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定位,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建设还未成体系,在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班级物质文化失位

由于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交叉进行,因此,高职院校班级很少有固定的教室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更多依靠宿舍楼或教学楼的局部区域来进行物质文化的布置、宣传和营造等,很难给班级成员带来归属感。同时,班徽、班歌、班服、班级口号等也是由少数人协商确定下来的,不具备创新性,缺乏公共基础,很难在班级成员之间引起共鸣和响应。

2.班级制度文化错位

班级制度文化的制定往往是少数人来完成的,缺少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协商的过程。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班级制度文化并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主流文化为基础,常常表现以投机取巧为荣、以刻苦学习为耻,以好吃懒做为荣、以勤工俭学为耻,以浑水摸鱼为荣、以拾金不昧为耻等,与主流文化出现严重错位,制约大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提升。

3.班级行为文化出位

由于高职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期,并受多元文化、不良网络文化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班级行为文化经常会跳出大学生主流班级行为文化的范围。班级成员经常会表现出“物质利益至上”“重视个人利益”“利己主义”等,不尊重老师和他人、以自我意识为主、我行我素、不注意日常穿着和文明用语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上课玩手机、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

4.班级精神文化缺位

由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喜欢独立思考、特立独行,有时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因此很难形成班级全体成员普遍认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很难确立共同的班级目标、一致的舆论导向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班级精神文化出现真空地带。

李成超的《高职院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调查结果显示“有11.7%的学生班级概念模糊,没有统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标志;有19%的班级精神文化制度建设整体不够完善,班级工作开展具有随机性和盲目性。”[4]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与它的特点密不可分:首先是开放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人们可以利用它共享和资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降低了区域文化、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影响。其次是平等性,

在互联网平台,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自主表达,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交际环境。再次是交互性,互联网可以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超文本技术融合为一体,使人们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丰富感知和表达方式,提升生活、学习、工作等质量。最后是即时性,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既可以获得即时信息,同时也可以即时信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和相互了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弥补高职院校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作为班级物质文化载体的不足,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班级,形成一个固定且突破时空限制的“大教室”,例如易班(易班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率先发起,具有强大班级功能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5]班级博客、班级微信平台、ChinaRen校友录等。

班委干部收集班级每个成员的姓名、籍贯、兴趣爱好、座右铭、人生目标、电话号码、生活照片、获得荣誉等资料建成个人专属信息库板块,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使每个成员都立体式呈现出来;建立班级荣誉榜、班级风采展示等板块,对班级集体和成员获得的重要荣誉进行广泛宣传,对班级参加或举办的重要活动进行展示;在节假日、纪念日、成员生日等重要日期对班级成员发送祝福,针对重要考试、天气突变等发出温馨提示,等等。这样可以加强班级成员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一种“家”的感觉。

班级干部通过互联网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班级导师)积极参与班徽、班歌、班服、班级口号等文化标志的征集活动,精心筹备、认真筛选、公开投票,选出多数班级成员认同的文化标志。将班歌拍成全体成员共同演绎的视频文件与班徽LoGo、班级口号、班服照片等在网络班级教室明显区域进行展示,增强班级物质文化认同度。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委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班级导师)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手册》和道德规范等制定班级制度文化,形成在班级范围内有一定约束力和公信力的班级管理规定、班级行为准则等,并将相关制度文化以ppt、歌曲、视频、图片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传播的形式在班级网络教室大力宣传。

同时,定期在班级网络教室将班级成员执行班级制度的情况进行统计和通报,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班级小红花,对不良行为进行不点名批评,让班级成员在班级制度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

3.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渗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组织活动等行为之中,主要表现为学习行为文化、生活行为文化、交往行为文化、组织行为文化。

慕课(mooC)、数字图书馆、在线上网学习、BBS和博客论坛等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在教室按照书本内容给学生讲授课程的单向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向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享受到教师授课以外的学习方式,也可以接受到世界级名师的教诲;既可以向前追溯学科知识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向后延伸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前沿;既可以做信息的享受者也可以做信息的传播者。积极倡导班级成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灵活把握学习时间和进度,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合作,提升班级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微信、飞信、QQ、电子邮件等网上社交媒介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班级成员的交流方式,既可以面对面近距离交谈也可以远距离视频聊天,既可以即时交流也可以延时交流,既可以单独交流也可以集体交流,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也为班级成员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宽松、对等的环境,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意见或建议等,特别是辅导员、班级导师与学生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增强班级成员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实现扁平化管理,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和解决问题。

通过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视听节目以及微流等网络视频平台对班级开展的心理情景剧、志愿服务活动、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集体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既有利于提升班集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又能强化班级成员对真善美行为的积极追求以及对假恶丑行为的不断抵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班级成员既可以自由表达对真善美个性化追求的方式,又能统一对真善美的判断标准,有利于形成个性张扬而又本质趋同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践行与发展,避免了因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引起停滞不前。

互联网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等社会主流精神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现实表现形式都进行了深入阐述,有利于引导班级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炼出有班级特色、显示班级全体成员意志的班级精神文化。与此同时,明确设定班级合理的发展目标、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班级成员努力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集体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统一。

三、结语

虽然互联网上有时也会出现很多虚假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一些不正当的言论等,对大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和行动造成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信互联网可以辅助我们建设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让大学生在班级物质文化的熏陶下、制度文化的规范下、行为文化的激励下、精神文化的感染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罗爽.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3(05):71-73.

[2]刘义安,王敏.试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逻辑路径[J].文教资料,2015(06):106-107.

[3]曹颖.基于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发展研究[J].商业故事,2015(09):94-95.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5

摘要:“全纳文化”是指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向所有学生提供同等的优质的学习与活动机会,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力和特点,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杜绝排斥”“营造氛围”“创造机会”“加强合作”等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班级;全纳教育思想;文化建设;创新人才;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G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02-02

先从听课中遇到的一件事讲起:一次,学校举行新教师汇报课。在一位年轻数学老师的课堂上,有个学生孤零零地坐在教室的西北角,手一会儿摸摸课本,一会儿玩玩笔,似乎数学课与他无关。而教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也不曾过问这个孩子。出于好奇,下课时和班级的一个学生聊起该生,得知这个学生有多动症,上课老是和同桌讲话,不注意听讲,老师怕他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便让他单独一个人坐在那里。由此想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像上面这位年轻老师一样的老师也许有很多。即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纪律观念差的学生以及其他不合群的学生。对待这些学生,老师缺乏一种全纳思想观念,使这些问题学生被排斥、被歧视,没有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最终导致他们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实,面对这些问题生,教师需要具有一种全纳教育思想,努力为他们营造和谐共处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中,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从而使他们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全纳”(inclusive)的含义是包括、包含、容纳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全纳文化”是指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向所有学生提供同等的优质的学习与活动机会,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力和特点,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会合作,注重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如何运用全纳教育思想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保护学生幼小心灵,为他们创造同等、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温暖的集体生活中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呢?

一、杜绝排斥,接纳每一位学生

从全纳教育的人权观角度出发,教育要接纳每一位学生,接纳学生的各种特殊性,要杜绝所有排斥、歧视现象的发生。因此,创建班级全纳文化,首要的一点是要建立一个没有排斥、没有歧视的班集体。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来共同创造班级全纳文化。对教师的主要要求是:要杜绝对“问题生”罚立墙角、罚抄作业、罚不准其参加集体活动等排斥现象;不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成绩,不用歧视的语言和举动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不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好、中、差分类,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成绩好坏而使学生受到不同的对待。对学生主要要求是:不准给问题生和有残疾的学生起绰号,不准嘲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准讽刺有残疾或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通过营造容纳氛围,去接纳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是受欢迎的。

二、营造氛围,促进所有学生和睦共处

全纳就意味着共处,而不仅仅是身在其中。要建立班级全纳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和谐氛围,使班集体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睦共处,“共处”是全纳教育首要的内涵。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来实现。例如,“和睦共处是最美的”主题班会。在班会活动中,教师先描述小品《起绰号》的故事情境:一个同学给班级一个腿有毛病的学生起绰号,造成两人互相厮打,结果头破血流。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件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全纳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件事。帮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和睦共处集体生活会更美好。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他们之间能成为好朋友,或朋友之间有哪些难忘的事,并接受大家的祝福,从而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看短剧,思考遇到下面的情况时该怎么做:一个同学走路,因路滑不小心踩到另一个同学,这位被踩到的同学很气愤,结果两人吵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最后,通过“互相赞美”活动,学生指出自己最想赞美的同学,并说出赞美的语言。比如“你画的画很漂亮,我一直很佩服你。”“你学习勤奋,我一直很崇拜你”,等等。接受赞美的同学要表示感谢。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同时也使学生学会感恩。长此以往,就会逐步形成和睦共处的班级文化。

三、创造机会,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参与是指每一个人积极的、有意义的、主动的活动状态。如果说共处是全纳教育首要内涵的话,参与就是全纳的第二内涵,“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是全纳教育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好胜心强,谁也不甘落后的特点,通过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各种集体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集体活动中来。例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可以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跳绳比赛活动,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跳绳的次数最多。再如,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先规定几本必读书目,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然后在班级举行“读书素养大赛”活动,班级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四个队,按总分的高低来决定比赛的名次,并对参与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些活动,只有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能认真地对待,才能取胜。开展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四、加强合作,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会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全纳教育之所以把合作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观提出来,就是要使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实践中,首先,要使每位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的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次,要使学生学会合作。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三,要使学生乐于合作。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些事情一个人很难完成,但通过合作就会很轻松地完成。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学会了合作,还会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纳是一种关爱,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育人的艺术。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会合作,注重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要具有全纳的意识,并运用全纳思想建设班级文化,使教育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从而实现公平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志诚.全纳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黄楠.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西南大学,2010.

[4]廖建霞,胡金水.全纳:育出新型实用人才[J].中国德育,2011.

[5]董绍才.基于全纳教育的和谐班级建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7(06).

[6]邢俊友.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2).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6

一、教室环境,营造氛围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美的班级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学习乐趣和生活乐趣,带来希望和活力。在充分认识了环境的美育作用之后,我认真设计了如下措施:

1.让墙壁“说话”,说有个性的话

(1)自我介绍上墙

开学初,为了使学生、师生间能尽快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我会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照片,附上自我介绍。要让同学、老师认识你,记住你,喜欢你。第二个星期,将这些图文并茂的个性名片贴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课间、饭后,同学们都会怀着好奇或期待的心情欣赏着、议论着。这样,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人班级主人的情况,也无声胜有声地监督着每一位主人的行为,每一个同学都会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的面前。

(2)“班魂”上墙

我把班级管理浓缩成这样几个字:静、敬、净、劲、竞,贴在教室的后方。教室要安静,对师长要尊敬,卫生要干净,在学习上要有干劲,互相之间要展开竞争。这五个醒目的大字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就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冲刺。

(3)班级规章制度上墙

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悬挂在教室前方的左侧,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学生“这是评定我们班同学品格和行为的一把尺子,每一个学生都要时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2.让物品“说话”,说有用的话

书橱飘香。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去充实。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同学,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把教室布置成为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在班里设立书橱,里面摆满了学生爱读的各类书籍。而且,我们的书橱从来不锁,课间、饭后,学生都可随意翻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读了不少的书,爱上了阅读,享受了阅读。

二、仪表言行,润物无声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羊,班主任的个性、能力、知识层面、工作作风、教学热情无不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班主任工作是以班主任整个形象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还是无言之教。包括班主任整个人格形象的因素很多,而仪表言行是不能忽视的两个方面。

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正处在一种“热衷效仿”的年龄,班主任仪表和语言效应的“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班主任高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关键。要让学生遵守各种管理规定,班主任自己必须首先遵守,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班主任在思想、言语、行为、修养、仪表等方面,都要体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从外表到灵魂深处,都要具有教师必备的风度和高尚情操。班主任只有言传身教,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学生也才会心悦诚服。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就需要教师严于律己,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品质。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润物无声的特殊影响。班主任用自身的行动、情感去推动、促进、充实班级精神,是创建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一环。

三、社会实践,内化文化

一定的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作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台,那么不管有多么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也会窒息。要将班级优秀的精神文化内化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力,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来加以实施。开展有效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长各种见识,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通过同学们之间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康心理,弥补一些学生在情感、心理和能力上的缺失,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完整的人格。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班级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发展迅速。同时,职业教育也正在由数量向质量发展。市场上缺少的不是职业人,而是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其道德、情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元是班级,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在这个基本平台上完成。班级就像一个微型的社会,对学生的人格有着深层次的影响,甚至影响一生。班级良好的文化建设,营造了正向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从属,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文化和班主任的影响,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独特的团体生活方式。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学校需要完成的不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个体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造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作为正蓬勃发展但又处于新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其班级文化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很多人简单地把班级文化建设理解成对教室和宿舍的装扮,认为贴几句简单的标语、挂几幅常见的字画就是班级文化建设。对教室、宿舍的布置、装饰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对班级文化的展示,而非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部。班级文化建设应当是更深层次、针对思想的一种建设和渗透。要想加强中职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将流于表面的班级文化进行细化,结合有形的班级、教室布置以及班级制度等无形的精神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建立完善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缺少明确的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围绕目标完成任务。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困扰很多职业教育人的一个问题。许多职业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不清晰,重点不明确,做了许多无用功,班级文化建设不见成效。

究其原因,一是职业学校与社会对接,没有具体的升学率的压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放松。二是学校将教育目标简单地定位为提高就业率,学校对教育目标理解的偏差,造成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缺少明确的目标。

三、班级文化建设没有明显的职业特色

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应当体现职业特色。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历史,即我国的职业教育是由普通文化教育发展而来的,带着深深的普通文化教育的烙印,所以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常体现出规范学生行为的共性,而没有体现职业文化特色。很多职业学校不善于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引入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使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班级文化建设缺少职业特色。

四、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往往过于单一,不是由教师全权管理,学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甚至叛逆;就是美其名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放任自流,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管理而使班级文化建设走了弯路。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者都是参与主体,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要想建立完善的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就要具体从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应当准确了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及要求,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职业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规划,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其次,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教师和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直接主体,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发挥的作用要由大到小、由直接到间接、由低级到高级过渡;学生的作用则是由小到大、由主体到个体过渡。最终实现让学生自己主导自己,逐渐具备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能力,为走向社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最后,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自豪感。要根据职业的差异性,引进企业文化,以社会基本道德伦理、职业道德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做到育才先育人。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8

关键词研究生班级建设参与体验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5

abstractasthebasicorganizationalformofthegraduatestudents,theclassisthemainorganizationcarrierofthegraduatestudents'selfeducation,selfmanagementandselfservice,whichhasaprofoundinfluenceonthehealthygrowthofthegraduatestudents.However,thecharacteristicsofthegraduatestudentsthemselvesdeterminethetraditionalclassconstructionguidancemodehasnotadaptedto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classconstructionwork.thispaperthroughtheresearchofgraduateproblemsexistingintheconstructionofclassandinfluencingfactors,putforwardtoparticipateintheexperienceactivityboostonthewholeprocessofclassconstructionmode,namelyintheestablishmentphasetobeguidedinthedevelopmentstagetoprovideaplatform,andmakegooduseinthematurestage.

Keywordsgraduates;classconstruction;participateinexperientialactivities

研究生班级的建设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作为一个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群体,加之群体内部年龄层次差异大、生源结构复杂、学习生活习惯不同等特点,研究生班级往往缺乏活力和凝聚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作为行政事务的通知工具存在,无法真正发挥研究生班集体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情况调查”,借以了解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其中758份来自硕士研究生,132份来自博士研究生。调查内容包括班级设置情况、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主观评价等。

1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制度建设不完善,过程不透明,执行不到位

班级制度不仅是班级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在调查中,39.66%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积极推动研究生班级的管理和建设,34.88%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达到效果,仅有5.09%的研究生认为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建设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仅有19.17%的被访者所在班级的班级制度健全并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实施。而表示自己所在班级有班级制度的研究生中,仅有19.03%的人积极参与了班级制度的制定,其他人或从来没参与过,或仅参与过公示过程,或者参与了没有发言,导致班级制度并不代表成员意愿。研究生班级制度的执行力也大打折扣,致使班级制度没有任何效力和意义。

1.2班级活动缺乏新意,参与度低,活动流于形式

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直接载体。但是研究生在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各种学生活动后,一般的班级活动如讲座、参观、体育活动等已经不能再吸引大家的注意,调查中,36.40%的研究生认为形式老套、缺乏新意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36.97%的研究生认为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与此同时,班级活动参与度低是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5.51%的研究生班级的活动参与度在50%~70%。参与度低又直接影响到班级活动开展的质量、影响力以及成员积极性。

1.3班级软文化建设乏力

班级文化包含班级制度、形象设计、班级管理等,最能体现班级个性和班级整体形象。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班级软文化建设严重乏力,仅有23.03%被访者的班级拥有统一的班级标识。在班级统一形象缺失的情况下,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文化基础,班级成员不容易从统一的形象符号中产生认同感、找到归属感。

1.4班级联络方式网络化,利弊兼具

调查中,90.90%的被访者班级以QQ群作为班级共同的展示窗口;57.19%的被访者采用短信或电话形式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66.07%的被访者采用飞信、QQ等网络工具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这种网络化的联络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着对班级建设不容忽视的弊端。

网络、电子通讯方式可以即时、快速、便宜地与班级成员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联系,这解决了研究生群体因学业繁忙、经常出差等问题对成员间联络造成的麻烦。但是网络、电子通讯工具的共有弊端就是,容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误读、情感淡化。网络的人―机―人的传播模式,让班级成员之间的印象仅停留在了文字、语音等抽象符号上,很难加深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2影响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因素

以上问题的产生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研究生群体的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交叉影响,导致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困难,班级活动组织乏力等根源性问题。

2.1研究生群体与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

(1)研究生群体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稳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注重自主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崇尚务实,讲求实际,对自己未来的设计较为重视。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差异大,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群体内部个体差异大、心理发展不平衡。这容易导致研究生组织纪律松弛,集体参与意识淡化,不愿意接受统一的集体行动。

(2)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以年级横向建立研究生班级――学生入学时间、毕业时间相同,便于行政事务上的管理;也有利于不同研究方向同学间的交流和学习。但是以科研学习为重的研究生往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时间较多,这又导致班级功能弱化为通知发放等行政功能,部分同学游离在班级外部。

面对此类问题,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生班级纵向建制,即将同一导师和实验室(或科研组、课题组)的研究生划入同一班级。纵向建制虽然能够加强成员间的交流,但是这种建制必须充分发挥导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而且不利于成员的对外沟通交流,同时会降低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2.2研究生班级活动经费多来源于个人

调查显示,74.83%的被访者班级的经费来源于同学上缴的班费。这种收缴班费的形式存在着经费数额不稳定、收缴花销不透明等问题,也容易让班级成员因班费开支对班级产生抵触。针对班费问题的调查中,68.43%的研究生认为经费有限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比例高于其他选项;23.71%的研究生会因为“费用自理,加重经济负担”而不愿意参加某项班级活动。尽管班级建设情况和班费不是正相关关系,但数据说明班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班级的建设。

2.3班级日常工作缺乏系统性指导

在本次调查中,31.12%的被访者所在班级在日常工作中无人给予指导;43.71%的指导来自于辅导员,24.61%来自于高年级同学,21.35%来自于导师;无人指导的班级占到了被访者的近1/3。从结果可以看出,给予班级最多指导的是年级辅导员老师。单一的指导通道一旦不畅通,将造成班级建设无方法和经验可依,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主线。

3将体验式活动引入研究生班级建设全过程

3.1班级建立阶段

一是通过活动,树立班级意识。在开学之初即班级建立之初,以研究生新生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活动,让研究生在活动中尽快熟悉自己的班级成员,有一定的班级集体感,帮助研究生班级迈出集体建设的第一步。二是通过项目,确立建设目标。由于研究生个体差异大,班级建设缺乏主动性,需要有一股外力的助推和约束。可由学校层面建立“研究生班级专项建设基金”,既为研究生班级建设提供了专项支持,也可以有计划地指导班级开展相关活动。这样,将主动权交给研究生班级,可以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创造力、在活动中提高班级凝聚力。

3.2班级发展阶段

一是通过训练,培养骨干团队。研究生班级干部骨干是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班级建立之初,对于新上任的班干部要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一要让班干部认识了解研究生班级的特点和工作难点;二要培养班干部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三要培养班干部的创新能力,能够创新班级建设形式,提高班级建设水平。二是通过展示,打造示范班级。研究生班级建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的模式,班级取得的成绩不容易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学校为发展阶段的研究生班级提供一定的展示、交流平台,让研究生班级在展示中汇报成绩,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如开展班集体答辩会、班长论坛等展示、观摩类的活动,提升班集体成员的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中的经验、案例还可以作为素材进行编纂整理,指导之后的新生班级开展班级建设工作。

3.3班级成熟阶段

研究生班级在经过研一、研二两年的建设之后,基本进入一个成熟的运转阶段,班级活动频率相对减少。此时,学校应该善于利用成熟班级的建设成果,发挥班级在就业、毕业教育阶段的作用,让研究生感到来自班级的力量和温暖。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就业经验交流会;通过班级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引导班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择业风气。

研究生班级作为“组织育人”的基础组织形式,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群体中的学风建设、软环境建设。而研究生班级一般只有二至三年的周期,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做好研究生班级建设工作,学校需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在体验式活动中指导研究生班级开展建设工作。同时,学校的整体引导工作还需要学院的配合,在建立阶段加以引导,在发展阶段提供平台,在成熟阶段善于利用,才能为研究生班级的建设“护航筑能”,让研究生班级在引导和指导中切实发挥班级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实现研究生班级内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研究生教育,总第191期.

[2]王轶,陈怡露,何晓琼.工科类研究生班级建立形式分析与探讨.文教资料,2007(2中).

[3]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4(9).

[4]徐.涟漪式硕士班级共同治理模式.文教资料,2009(2上).

[5]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新探索,2005(9)总第137期.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9

关键词:中职生班级文化建设

很多时候研究者在研究中职生的现状时,常会涉及如下问题:自残、偷盗、早恋、少女妈妈、校园暴力等。曾经有一份美国研究杂志写道:“在青少年研究领域,问题行为的比例总居于高比例。这些研究不断增长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影响:问题行为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核心。在我看来,这种强调是一种倒错(misplaced)。”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每一个职校生的个体性发展及其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将其视为反抗者,一味加强对其违规现象的关注。在青少年群体发展的过程中,与成人权威和社会规范的冲突对立是过渡阶段必然发生的问题,需要着力关注和帮助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班级文化的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是学生在校教育的基本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它让来自不同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形成一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成长阶段性特征用前瞻性的目光来预设和策划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挖掘其发展潜能推进其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让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朝着理想水平不断完善自我。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后,若没有较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整个班级就会如“一盘散沙”,没有活力和向心力。所以要让学生从一个普通的初中生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同年级的班级,其着眼点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有目的地制定符合其实际的文化建设目标,才能建设起符合人才成长基本规律的生态文化氛围。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想

班级的存在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一年级的班级属于产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职生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们经历了中考失利,面对新的校园环境、迷茫未知的人生路,还要适应与初中截然不同的一体化授课方式,因此,这个阶段是新生要渡过的第一个难关。适应不同的地域文化、饮食习惯,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是新的挑战。所以一个新的班级必须帮助学生适应并融入新的学校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们掌握学习生活的规范,让规范评价成为集体共同的评价,规范行为成为新生在集体中获取优越感的努力方向,消除学生对班级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保证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班级属于班级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逐步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节奏,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较强。在这个阶段,班级建设需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出发,以班级为组织单位,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讲演、辩论赛、社会考察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上,可以组织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践活动成长锻炼;在专业上,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帮助他们拓展素质。还可通过制作班刊反映班级动态和班级建设,在此过程中提高全班同学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班级还可建设专业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种社团组织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类,每一名学生都有资格参与,可以创办文学创作欣赏、科技探究、社会文化历史探究、摄影采访、英语阅读和会话、体育活动、音乐歌舞、绘画书法等社团。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的质量,也锻炼学生管理运营和组织策划的能力。

四年级的班级属于班级的衰败和解散阶段。即将面临毕业实习的关键一年中,除了少部分学困生外,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统考科目顺利毕业。在完成统考科目后,学生将面对双选会,挑选实习单位,实现一名在校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与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我们实施“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与评价实践研究”,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建设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开展班级书香文化、日记文化、网络文化的专题文化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评价策略,开发班级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潜在资源,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一、以人为本,建设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教室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创建自己的学习环境,让每一面墙都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有育人功能。我们根据“以德立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按照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组织班委会成员研究教室布置的整体布局和布置风格,采取小组竞标,分工协作,创建以人为本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展示班级的物质文化的独特个性,营造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以人为本,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学生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无论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成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我们以班委会成员和小组长为主体,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了班名、班训、班规、班级规约等规章制度,从纪律、学习、卫生、活动、仪表、考核等方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在班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尝试实施值周班长制度,让每一位班干部、小组长,甚至每一位组员都有机会担任值周班长,使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岗位,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益。

三、以人为本,建设班级活动文化

班级活动文化是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开展班级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还可以将班级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此,我们十分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展,在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激发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思想。按照学校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五月份开展的“校园艺术月文化活动”和九月份开展的秋季学校运动会;根据教务处安排积极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学科竞赛活动;利用板报、广播站、橱窗、班级日记、学习园地、走廊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班级好人好事;开展主题班会和周一升国旗仪式;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

四、以人为本,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精神文化是核心与灵魂,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一般包括班名、班训、班规、班歌、誓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级舆论等。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制定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班级奋斗目标,促使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质。我们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本班特色制定了班名,如“国学班”“书香班”等;班主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明主,和同学讨论制定了班训、班规、班级八荣八耻等;根据高效课堂文化建设的要求,将学生分组,每组制定了组名、组训、组号等。通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以人为本,建设班级课堂文化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创建班级课堂文化,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实施的新课堂改革是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的学习形式,因此,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建设主要指小组文化建设。我们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4-6人学习小组,又在组内建立2-3个互助组,每组选拔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分别负责小组学习和纪律管理,其余组员担任录人、发言人、联络人等。每组都拟定组名、组训、组号等。课堂活动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单位。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组长检查,梳理问题;课中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课后反馈检测,实施小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学习,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六、以人为本,建设班级专题文化

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课堂文化,还要努力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策略、新方法。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主要探索了班级书香文化、日记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新策略。第一、打造班级书香文化。我们主要建立了创建了书香教室,建立了班级图书馆。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图书专柜,书籍来源主要是学生捐书和校图书室提供,由学生自主阅读、自我管理,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第二、实施班级日记制度。每组一本日记,由小组成员按照日期轮流写作,其他组员跟帖评价,表扬班级好人好事,提出班级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班级日记检查评比活动。第三建设班级网络文化。建立校园网站班级主页、QQ群、博客,为学生布置作业、交流学习、励志教育等搭建平台,沟通了家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流。

七、以人为本,探索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策略

我们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班级管理单位,因此班级文化评价主要以小组文化建设评价为主体。为了进一步推动班级文化评价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我们制定了《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星级小组”评价细则》,开展了“学习之星、读书之星、日记之星”等“星级小组”评比活动。通过争创星级小组活动,创建了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策略,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总之,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评价研究,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班主任管理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