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使用保障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10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1

关键词: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近年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不断完善福利保障,保障房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工程,对维护社会稳定,缓解人们的购房压力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我国在建设保障房时经验不足,或管理水平不高,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房建设中仍存在财务管理问题。因此,需加大对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制定有效措施进行解决,现从以下几点探讨。

一、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的目标和意义

1.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其他公司的财务管理不同,保障房建设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满足人们申请购房的需求。一般来讲,保障房财务管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1)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在建设保障房时,所有付出的资金都要监督、管理,不能浪费任何资金。财务部门要加强监督资金的安全使用,杜绝资金随意挪用。工作实践中,要严格执行资金的申请、付款程序,严格按合同进度支付资金。针对付款的申请材料,审核内容的合法性、完整性,认真审核项目负责人是否签字确认。(2)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行。因为保障房建设中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国家财政,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预防贪污。要想保证政府、国家利益,必须预防资金挪用现象的出现,保证每笔资金都透明。(3)保证工程按时竣工。和其他工程相比,保障房建设有着相对严格的质量、时间要求。保障房建设后,需按合同规定时间推进建设。并且,财务部门要统筹各种资金,针对财务管理中的突发状况,制定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尽最大限度的避免资金支付不及时带来的影响。此外,保障房的财务管理还要满足建设部门要求,通过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来保证建设质量。制定保障房管理规定,针对申请保障房的家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维护保障房建设管理单位的社会形象,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2.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的意义。财务管理工作多指企业财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来管理财务,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想提高利益,必须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障房建设时,由财务部门参与到决策中,科学的预测投入成本。通过有效的管控项目成本,降低项目成本,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总之,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财务监管工作,确保保障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房市场建设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控制结果直接影响着保障房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保障房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当前的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看,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财务管理意识相对薄弱、融资管理问题、资金营运安全问题等,限制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1.融资管理方面。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较广,所使用的渠道也比较多,例如:银行贷款、财政资金等。因此,在对融资进行处理时,极易出现各种问题:无法保证财政资金的到位时间;银行对保障性住房贷款资金的使用有很多限制,如抵押标的物的选择、抵押金额等。而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障建设方融资需求。这些情况的存在,加大保障房建设融资管理工作难度。另外,保障房建设收益也存在系列问题,比如:保障房主要针对的是经济收入处于中低阶层的群体,企业盈利并不是终极目标,保障房租金明显低于市场价。因保障房工程的审批环节过于繁琐,使资金的回收速度较为缓慢,降低保障房建设效益。总之,住房保障建设管理单位,在资金的到位上存在很大的困难。2.资金营运方面。实际工作中,为保证投入资金的安全性,各融资单位需要签订资金的使用协议,对于自己贷出的资金,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明确规定其只能用于特定用途。这种特殊约定条款,导致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应对财务违约风险。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因各种突发问题的存在,导致资金的还款来源无法满足需求,导致资金链断裂现象频发。与此同时,保障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调用资金解决,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多数单位未从资金使用效益出发,资金管理过于懈怠,造成资金浪费。3.预算管理方面。从本质上看,保障房建设具备公益性,特别是公租房、廉租房建设时,都需要依赖财政的专项拨款。当前,随着保障房建设规模的扩大,需要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多,间接加大对资金的管理难度。一般来讲,多数保障房建设期间,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仅将财政预算纳入管理机制中,对于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并未纳入管理机制中,无法均衡资金收入、支出。因此,需要加强建设资金预算管理。除上述问题外,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相关领导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单纯地将财务管理用于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降低财务管理质量。

三、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保障房建设期间,需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便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保障房建设业务发展。实际工作中,需加大财务管理的宣传力度,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充分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机制,鼓励其积极参与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保障房建设业的市场竞争。财务人员应通过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房建设的财务管理,财务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相关领导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规范性的培训方案,按时或不按时地培训管理人员。同时,还可借助讲座、培训等途径,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工作人员。2.融资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对于保障房建设的财务管理而言,要想有效解决融资管理问题,必须提高自己的资金存量。但从实际看,即便多数承建商已倾尽全力,也无法满足该需求。另外,因保障房建设时间限制和公益性特征,很难从源头上解决融资难问题。财政资金、保障房租金、销售收入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可将其作为单位资金的重要部门,并灵活的用于保障房的建设中。一方面,加大对保障房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纳入保障房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住房保障部门还要和合作银行建立良好关系,达成长时间的合作意向,让银行为保障房购买者提供贷款,增加保障房购买家庭的购房能力。以上措施,加快资金的回收速度,快速收回建设成本,保证资金安全,减轻建设资金使用压力。3.资金营运问题的解决措施。保障房建设中使用营运资金时,政府的资金监管部门、银行等机构作为提供资金者,需加大对资金使用程序的监管力度,强化对资金账户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安全使用。同时,银行、政府也要加大对保障房建设可行性的分析,在建设项目可行性比较高的情况下,允许各单位在不超过规定的资金时,来解决经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的灵活使用。对于保障房的建设范围,极易出现缺乏资金管理的现象,资金提供方可按要求发放款项,不能在工程未竣工前发放资金,预防资金滥用现象的出现。保障房建设单位内部,也要制定相对严格、规范的权责划分机制,使各部门相互制约,在强化自身监管能力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针对财务核算,各单位要分别核算建设单位项目,并及时和银行对账,保证资金余额、银行账户余额的一致性。4.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完善保障房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时,相应单位应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基础,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保证预算编制、监控、执行等工作的环环相扣,从而实现高效管理预算的目的。编制预算管理机制时,要做好以下几点:(1)保障房经营中的收入,特别是保障房出租的租金收入;(2)保障房建设中的支出,比如,材料费、设施费等。相关单位在编制预算管理方案时,可同时编制项目预算书,使财务预算形成相对具体的工作总结,为日后的财务预算编制提供保障。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民生保障事业被提到更高的高度,而保障房作为国家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和商品房一样,保障房建设同样需要足够资金支持,特别是公益性保障房建设中,因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需要加大对财务管理的研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对保障房建设中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管理问题多体现在融资管理、预算管理、资金营运上。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管理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意识,并从预算管理、融资管理、资金营运方面强化财务管理,在保证资金合理使用的同时,推动保障房建设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基于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财会学习,2017,15(1):70

[2]李翠平.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6,36(16):17-18

[3]周仕逵.保障房建设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5(17):158-159

[4]程瑶.经济适用房建设中的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9(14):181-181,182

[5]刘广平,陈立文.基于住房支付能力视角的保障房准入标准研究———思路、方法与案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6,10(4):67-72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2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风险;应对措施

2009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建金[2009]16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决定在部分城市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在优先保证缴存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其中,用于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贷款规模要适度控制,每年应还款额不得高于上年度住房公积金增值净受益。”“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定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严禁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的下发,标志着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有利于住房公积金拓展投资渠道、分散资金风险;有利于扩展住房公积金保障性内涵、提升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地位。

截至2010年底,试点工作已全面推开,部分条件成熟的试点城市已发放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支持当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即是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方面。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在此次试点工作中的管理非常严格,包括制定了《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和《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业务规范》;试行了住房公积金督察员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项目贷款业务运行平台和项目贷款运行监管系统,各试点城市通过运行监管系统规范操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监管等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如开发单位自有资金不足、贷款资金被挪用、建设项目房屋滞销、滞租等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为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亟须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构,形成一整套风险防控机制,增加项目贷款透明度。笔者试对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风险及应对措施作以简单论述。

一、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存在的风险

1.政策风险。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合理性一直是各方争议的焦点。根据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的第5条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依据2002年重新修订后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只能用作廉租房建设补充资金。《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受到它的上位法《住房保障法》的约束,一直也没能进行修改。当前所进行的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实际上是绕过《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来实施城市试点。相关法规欠缺、规章制度未理顺,如果出了问题,蒙受损失的必将是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老百姓。

2.贷款资金安全风险。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开发企业可以在不同银行申请贷款,楼盘销售回笼资金很可能会分流到各家银行,加之有的开发企业资金往来渠道复杂,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其资金很难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全面监控。一旦开发企业故意采取欺瞒手段,转移资金逃避还款责任,公积金管理中心将面临较大的资金损失风险。

3.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风险。从保障性住房的本质可以看出,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这一部分资金是不可能获取高额利润的。按照目前的利率水平,项目贷款的利率为4.73%,但按照经济适用房的相关规定,其利润率不超过3%,这样的话,利润总额都不够支付贷款利率的,公共租赁住房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地方还会出现保障性住房建成后滞销、滞租的情况,这样就使住房公积金存在无法保值增值的风险。

4.缴存职工利益受损风险。按试点要求,公积金贷款所建保障住房的分配原则是,“同等条件下,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优先购买或租赁”。上述“优先”原则当然可以理解,但就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本性而言,这种“优先”显然又并不合理。因为在现实中,那些最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低收入者,可能未必是公积金的缴存者。

5.开发企业带来的风险。在试点工作中,由于开发企业自身的特质决定,贷款资金会存在以下安全风险,一是自有资金不足的风险,贷前需严格审查;二是资金被挪用的风险,由于开发企业往往同时开发几个项目,或者一个集团公司下属多个公司,所以借款人容易出现不按合同约定使用资金挪作他用的问题;三是不按时还款的风险,因项目建设进度和销售进度不同,开发企业的资金流不顺可能会影响到开发企业按时还款。

二、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尽快修订出台《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用公积金贷款建保障房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是试点,不管今后如何发展,是全面铺开还是仅仅试点,都不能改变目前的事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颁布已十多年,虽然短暂,但也到了该修订的时候。建议对公积金贷款的用途中增加一条,即“在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贷款、留足备付金的前提下,可将其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样做可以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建保障性住房提供法律依据。

转贴于

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管理中心管理运作水平。与个贷相比,项目贷款无论是从业务复杂程度、还是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对管理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发放个人贷款为主要业务,项目贷款管理人才缺乏。想要做好试点工作,建议试点城市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项目贷款管理及操作,组织项目贷款管理人员的培训,统一项目评审标准,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做到严把贷前调查关、做好贷时审查、落实贷后检查,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在资金计划、财务管理等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提高项目贷款管理水平。

3.搭建住房公积金省内乃至全国融资平台,统筹安排住房公积金使用。由于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及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差距很大,有的发达地区住房公积金个贷资金来源不足,而发展缓慢地区住房公积金严重闲置过剩。又因该行业没有金融职能,不能跨区跨市调剂资金余缺,导致各地住房公积金利用率不均衡。最高的城市利用率95%以上,最低的只有15%。因此,为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赋予住房公积金行业金融职能,搭建一个省内乃至全国的住房公积金融资平台,统筹安排使用住房公积金。

4.加强组织领导,分工负责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由当地政府牵头,住房公积金中心、财政、国土房屋、监察、建委、审计、规划、土地储备、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任成员单位,负责项目的审查、贷款全程监督检查等事项。

5.试点城市政府承担落实偿还贷款的责任。试点城市政府应担待其更多原本属于自己的公共责任。一方面,不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自己都“押宝”在公积金贷款上;另一方面,即使必须使用公积金贷款,政府也要拿出一定的财政公共资金,如项目贷款的利息由地方政府直接进行支付或贴息,这样一来,不但每年的利息支付能够得以确保,解决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安全性,同时,公积金贷款所需支付的贷款利息也不会转嫁到保障性住房的购房者或承租者身上。

6.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贷款使用,切实防止资金流动性风险。《实施意见》中强调,在优先保证缴存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试点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贷款条件执行,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贷款需要,切实防范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严禁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了结余资金发放项目贷款,而发生通过限定最高月缴存额、调整最高贷款额度等手段影响职工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使用情况。

7.规范审批程序,实行封闭管理。试点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成立审贷领导小组,负责贷款项目的调查评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贷款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建设项目评审报告和项目贷款抵押评审报告;设立资金监管专项账户,对贷款资金流动实行全程封闭管理,严格审核借款人支用资金申请,对建设项目全部流入、流出资金进行全程封闭管理;落实贷款抵押,借款人必须以在建项目、房产或土地使用权足额抵押,不得重复抵押。

8.建立贷款担保机制。保障性住房盈利性差,公共租赁住房还面临投资回收周期长、利率与市场风险都较大的问题,而且保障性住房建设受政策影响大,地方政府的意志往往还会破坏本应有的贷款项目运作规律,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机制。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担保方式,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的有力后盾,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杰.住房公积金对保障性住房贷款需要有担保机制[J].住房公积金决策参考,2010,(8):11-14.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3

论文关键词住房公积金保障性住房项目贷款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提法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国务院就提出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40%用于城市廉租房建设。经过不断的分析和研究,2009年10月财政部、住建部等7个部门了《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该《意见》的下发为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了政策性基础。自此,公积金与保障性住房有机的衔接在了一起。此后,为保证该举措合法、有效的实施,住建部等部门于2010年6月28日又颁布了《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项目贷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在这一举措实施后,一方面,因其符合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标志,关乎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其又关系到缴存公积金职工的切身合法权益,需要切实保证公积金的安全,故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对此,下文中,笔者将在分析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就目前该举措在操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效用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政策性、专用性、互、可支用性、免税性等特点。自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以来,其在解决国民住房问题上发挥显著作用。随着住房公积金政策的不断发展,住房公积金缴存额也有了大幅上涨。以2008年为例:“当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为4469.48亿元,同比增加926.56亿元,增幅为26.15%。截至2008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20699.78亿元,同比增长27.54%;缴存余额为12116.24亿元,新增余额2511.13亿元,增幅为26.14%。”但由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住房公积金的使用途径仅限于提取公积金、公积金个人贷款、购买国债和用于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致使目前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存在大量资金沉淀,住房公积金闲置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存款余额为5616.27亿元,扣除必要的备付资金后的沉淀资金为3193.02亿元。沉淀资金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26.35%,同比上升3.59个百分点。”?虽然自2008年之后,住房城乡建设部未再公布过住房公积金管理数据,但鉴于自2009年开始,受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影响的因素,住房公积金的放贷率不可能大幅增加,全国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将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而这反映出了住房公积金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也让拓宽住房公积金的使用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与住房公积金制度设立的目的相符;另一方面,能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增加住房公积金收益,实现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故此,笔者认为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要措施,其能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的应有作用。

(二)有利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及落实

1998年我国实施房改,全国房地产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近年来,房价不断攀升,住房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解决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解决困难职工的住房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其中,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便是一项解决住房矛盾的重要举措。但根据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情况来看,目前其进度低于预期水平。而资金短缺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大障碍,解决资金问题成为了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实现的当务之急。故此,将住房公积金的闲置部分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助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及落实。

(三)切实保障缴存公积金的职工享受国家政策优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目前,许多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困难职工需要住房但普遍买不起住房。他们虽然缴存了住房公积金,但却没有通过个人住房公积金按揭贷款买房享受到相关政策性利率优惠。他们的住房困难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如前所述,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效用,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此情况下,加之《意见》中明确规定,在同等条件下,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职工,可优先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该举措一是使得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可通过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切实享受国家政策及福利,解决社会矛盾问题;二是在有效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之际,能确保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进而增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吸引力,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而这也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体现公积金制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惠民理念。

二、目前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一举措已经在全国试点城市实施,但在其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合法性存在一定的瑕疵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住房公积金使用途径仅限于有提取公积金、公积金个人贷款、购买国债和用于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并未明确住房公积金可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对此,虽然目前住建部等部门颁布了《项目贷款管理办法》,但该办法的法律效力低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在二者存在一定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为准。故此,笔者认为目前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一定的法律瑕疵。

(二)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项目借款人较难落实

《项目贷款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和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试点项目贷款,借款人是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或通过招标确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试点项目贷款,借款人是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可见,目前规定的项目借款人主要为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并且公共租赁住房试点项目的借款人必须是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该规定的初衷,一是为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二是为是明确了政府的还款责任,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回收。但目前对政府非营利性专门机构的界定并不清晰,并且相当一部份的城市并没有适宜承担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的对应机构。此情况导致了由政府非营利性专门机构申请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的情形并不多见。

(三)新增项目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影响放贷效率

根据《项目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年度使用计划需经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报请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三部委进行审批。并且,住建部明确要求各试点城市的住房公积金中心不能突破规模放款。在此情况下,由于履行相关项目贷款的程序较为复杂,时间较长,使得在年度计划外但符合项目贷款条件的新增保障性住房项目,不能及时得到住房公积金的贷款,进而影响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四)对项目贷款的有效监管具有一定困难

《意见》及《项目贷款管理规定》规定,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需要加强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切实防范贷款风险。此项监管工作同时涉及法律、财务、工程建设、金融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监管人员的素质及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由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时间尚且较短,加之目前住房公积金中心的人员编制有限,短期内单凭住房公积金中心的从业人员完成该项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完善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虽然目前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但其在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效用、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意义重大,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故此,针对前文所提出的一些目前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完善建议:

(一)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合法性是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前提。但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决定了需要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因此,于2002年修订实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显得具有滞后性。为保证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合法性,建议尽快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并规定:“住房公积金在留足备付准备金后,可在一定比例内将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另外,为保证发放贷款的比例及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建议在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时,同时规定:“可用于放贷的比例、方法及条件,由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行规定。”

(二)明确界定政府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适时将其他主体纳入公共租赁住房项借款人范畴

如前所述,对政府非营利性专门机构的界定并不清晰,并且相当一部份的城市并没有适宜承担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的对应机构。故政府非营利性专门机构申请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的情形并不多见。对此,笔者建议尽快界定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尽可能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此借款人的设置,从而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的贷款工作,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步伐。另外,应当注意到目前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主体已逐渐显出多样化、市场化的特征,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参与了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故此,笔者认为,在足额抵押、封闭资金管理、明确还款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对已经投入一定比例建设资金、信誉好、履行能力强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开放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贷款业务。

(三)调整目前项目贷款规模的审批模式,赋予试点城市更大的自

由于现行的项目贷款规模确定的方式系年度审批模式,使得新增保障性住房项目不能得到项目贷款资金及时的资助,在项目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影响了新增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进度。故此,建议改变现行的项目贷款审批模式,“不再由住建部等部委对贷款规模进行年度审批,而是在保证职工提取和贷款需求的前提下,制定贷款额度计算标准、明确试点城市年度项目贷款额度上限,在经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审批通过后即可执行。”

(四)多种方式相结合,加强对项目贷款的监管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4

为了使更多的人们实现顺利就业,国家根据国情颁布了失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设立失业保险基金,针对暂时没有收入的失业人员给予一定额度的经济补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1],另外,还将提供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就业。这项制度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也发挥了促就业稳就业的“稳定器”、“减压阀”功能。然而,由于失业人数的增加,失业保险制度发展滞后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失业保险在促就业稳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失业保险可以促进就业,有助于社会稳定。但是,这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却并不容易,面临诸多困难,对于其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收取失业保险费较难,这直接影响了其功能的效果;另一方面,缺乏有力政策,无法保障其功能的有效发挥[2]。主要难题有:①企业和职工缺乏参保意识。失业保险和其他保险比较,很多企业以及员工拥有某些不对的观点,觉得每个人在生老病死前是平等的,但是失业保险却并不平等。于是便会导致存在失业难题的企业无法缴费,而没有失业难题的企业不想缴费的尴尬现象。②失业保险的积极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现如今,许多区域的失业保险功能依然只是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没有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功能。实际上,促进就业才是失业保险的主要功能。③缺乏强硬的落实手段。很多单位由于缺乏资金,本身就难以维持资金周转,因此,为了减少资金支出,并没有给员工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当然也存在某些有能力的企业常常只从自己利益出发,也没有给员工缴纳失业保险费,这时相关部门并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强制这些企业参保缴费。④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社会招聘。根据相关调查报告,超过一半的失业者接受过相关就业技能培训,并认为培训具有一定的效果,而也有接近一半的失业者觉得培训没有实际效果,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难题,所以,必须改善相关就业技能培训的效果以帮助失业者实现再就业[3]。绝大部分失业者获得职业主要依赖于亲朋好友的介绍,他们并没有及时掌握招聘信息,因此,应当定期举行大型社会招聘,以帮助他们获得招聘信息,避免企业难招人,而失业者难找工作尴尬情况。

二、加强失业保险促就业稳就业功能的有效措施

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应当既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正常生活,又可以促进他们就业,且促就业稳就业是失业保险的主要功能。所以,为了加强失业保险促就业稳就业功能,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扩大保障范围

立足于帮失业人员排忧解难,扩大保障范围。应当使保障范围随着城镇面的扩大而扩大,使其可以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服务。现如今,城镇就业形势有了巨大的改变,存在各种各样的就业途径,然而,私人企业、个体经济等已经是吸收就业的主要途径[4]。失业保险应当立足于实情,积极扩大保障范围,将重点作用对象转移至私人企业、个体经济等,扩大服务范围。必须利用各种途径,确保本身就参与的企业以及员工。另外,加强宣传,尤其是那些新增加的就业企业,鼓励他们参保。借助于各种有力措施,使大部分就业人员选择参与失业保险,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促就业稳就业功能。

今年5月,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在其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期间等三类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工队伍,未裁员或少裁员、经认定符合享受稳定岗位补贴资格条件的企业,每年可按照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9月,更是进一步将享受补贴范围由以上三类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岗位培训等。

2.完善基金管理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基金管理以确保基金可以周转顺利,能够保障其功能的发挥。加强基金征缴工作,科学合理的筹集基金,另外,严厉打击拖缴拒缴行为。必须结合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关经验,完善其管理制度,保障基金可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加强基金的调配能力,努力探讨某一区域失业保险基金有效分配工作,必须将基金的使用责任确定到个人,以加强其责任意识,同时增强其征收能力,增加基金的周转空间。要时刻注视经营不善的企业存在的基金缴费难题,根据应急预案,如果基金存在缺口必须立即利用调剂金充配,必要时动用地方财政补贴等,以解决基金支付难题。应当借助于各种途径,保证基金的支付能力,可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从而,保障失业保险制度的贯彻落实[5]。

3.优化管理服务

必须从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题,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借助于街道社区平台,使这些基层组织可以近距离办理失业保险事务,使街道机构同样可以提供就业服务,以更好的落实失业保险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街道社区机构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失业人数以及失业者的生活、心理、就业等情况。针对经济效益不好,面临倒闭的企业,应当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服务,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尽量避免其破产而造成的大量失业人口。必须严格管理失业保险金的使用,根据相关经验,科学合理使用失业保险金,使失业保险金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另外,建立相关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失业者克服消极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就业,以保障社会稳定。定期提供相关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大型招聘会,以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以及可以第一时间获得相关招聘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再就业。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5

大家上午好!

按照省新闻办统一部署,省教育厅今天在这里举行新闻会,向各位介绍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和相关措施。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对参加此次新闻会的省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今年年初,韩长赋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点抓好八件实事,其中包括"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全面免除农村232万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0万平方米"。今天,在这里我非常高兴地、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省20*年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全省上下9个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以及各县(市、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作了大量的艰苦努力,认真核实每一个数据,坚决落实每一项措施,确保每一个接受农村教育的农村孩子都能得到减免,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成功实施。在这里,我借助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向所有参与保障机制改革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此项改革工作还得到了省财政厅、发改委、人事厅、监察厅、省委宣传部和省委财经办等部门的鼎力相助,也通过你们向他们表示深深地感谢!

下面,我向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全面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主要措施的落实情况。

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落实情况

20*年我省的*州和东丰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前期试点工作,按小学每生每学年280元,初中360元的标准补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州免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资金总额为6191万元,由中央和省、州(县)按比例分担,按西部政策分担比例为80:12:8,其中中央承担4953万元,省742万元,州(县)496万元;东丰县免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资金总额为618万元,由中央、省、县按60:24:16的比例分担,其中中央承担371万元,省148万元,县99万元。两地的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从20*年春季学期开始,我们在全省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了农村(包括县镇、县级市和城区农村学校在内的)232万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全省共落实了8.6亿元资金,用于免除学杂费、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的补助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一年间,保障资金及时下达到位,各县、市按用款进度直接拨付给所有学校。按照计划我省今年应完成30万平方米校舍的维修改造任务,在全省的共同努力下,实际完成45万平方米的校舍的维修改造任务,现已全部交付使用。同时,我们还安排4250万元资金为44万名家庭困难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二、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全省上下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在推进这项改革的过程

中,主要采取了六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项措施:健全机构,精心部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专门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省长担为副组长,并由省财政厅、教育厅、发改委、人事厅、监察厅、省委宣传部和省委财经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省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厅长任办公室主任,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和办公室的工作职责。为了开展好此项工作,省教育厅事先对全省农村中小学进行深入调研,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汇报,科学规划改革工作。20*年2月16日,省政府召开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省长参加会议并讲话,亲自部署工作,会议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改革政策。20*年10月17日,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坚决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和陈至立国务委员的有关指示,扎实做好*省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20*年3月23日,韩长赋省长带领省教育和财政等部门的领导同志,亲自深入到伊通满族自治县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要认真负责任地落实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工作,做到一个不能少、不能有死角,不让农民为孩子交不上学杂费发愁,不让校长为缺少办公经费发愁"的明确指示。充分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我省全面实施保障机制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项措施:明确任务,科学制定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43号)的精神,20*年2月,省政府印发了《*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吉政发[20*]6号),对实施义务保障机制的方法、步骤、程序、经费的来源等给予明确。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先后在*州和东丰县开始试点。在20*年工作的基础上,我省从20*年起全面免除农村(含县镇、农垦、林场)义务教育阶段232万名中小学生学杂费,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革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为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改革的各项措施,省财政厅和教育厅还先后印发了《*省农村中小学校我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三项措施:落实责任,确保保障机制改革经费落实到位。

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资金由中央和省、市(州)、县(市)按比例分担。20*年我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需投入资金8.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5.2亿元,占总投入的60%,我省各级政府承担3.4亿元,占总投入的40%。在我省承担的资金中,省级承担2.3亿元,占总量的68%,市县区承担1.1亿元,占总量的32%。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所需经费由中央、省、县(市)分担,比例为60:24:16。*州享受西部政策,经费由中央和省、州、县(市)分担,比例为80:12:4.8:3.2。

在明确资金比例,确保资金到位的同时,我们还对相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明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预算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改革前已经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不能减少"。各县(市)在足额落实保障经费所需分担资金的基础上,又单独安排提高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资金。其中安排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超过100万的县市有敦化市108万元、安图县103万元、珲春市153万元、汪清县150万元、东丰县130万元、集安市235万元、通化县501万元、柳河县186万元、江源区154万元。

全省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全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5:5的分担比例承担。20*年安排资金1.08亿元,计划维修和改造3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同时鼓励市(州)和县(市、区)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校舍维修改造的力度。今年全省实际完成45万平方米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任务。

全省进一步完善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制度。资金由地方承担,补助对象由县(市)人民政府确定,生活费最低补助标准为在校寄宿期间小学每生每天1元,初中每生每天1.5元。20*年,全省共安排补助生活费资金1450万元,8万名贫困寄宿生得到资助。

第四项措施:强化监督,确保规范使用保障机制改革经费。

为了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20*年3月,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组成了6个督查小组,分别对全省九个地区和长白山管委会所辖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各督查组通过听取县(市、区)政府关于新机制改革情况的汇报,查阅县保障办提供的有关资料,召开学生家长、教师座谈会、询问等方式实地检查,共抽查近200所学校,并对存在问题的学校"限期整改"。为保证改革经费的规范使用,教育厅和财政厅还联合举办了全省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预算编制工作,按校编制农村中小学的经费预算,细化学校的各项公用经费开支。从20*年起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按两上两下的程序统一试编了农村中小学预算,将学校的各项收支都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经费的管理做到了"四个直达",即:预算编制直达学校,财务核算直达学校,资金拨付直达学校,财务监控直达学校。

第五项措施:加大宣传,使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家喻户晓。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初,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235万份《致全省农村中小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发放到农村学生手中,做到了学生家长人手一信。我们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板报等宣传媒介,向全社会深入宣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内容,使这项政策家喻户晓,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省内许多媒体还专门为此开设了专栏。20*年2月26日起至3月8日,在省教育电视台播放农村中小学免交学杂费的公益广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我省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报导。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刊登了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和工作进展情况。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宣传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使保障机制改革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改革工作的最终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让全社会都来监督这项改革的实施,把好事办好。

第六项措施: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的收费行为。

在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的学杂费后,规范农村中小学的收费行为就更显重要。经省政府同意,由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标准的意见》,并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同时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建立并实施教育经费审计监督制度和政府督导制度,实行教育经费管理校长法人责任制,使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三、下一步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打算

2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明年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力度,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

(一)继续免除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32万名学生学杂费。在20*年工作基础上,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深入做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32万名学生学杂费的各项工作。

(二)为农村232万名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后,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各地选用的地方教材由省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此不再缴纳教科书费。

(三)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的补助标准。小学生每天2元,每年500元(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下同);初中生每天3元,每年750元。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实行奖励性补助,地方按比例负担的部分,由省级财政统筹落实。

(四)继续加大校舍维修改造的资金补助力度。国家按我省校舍维修改造的每平方米造价8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按5:5的比例分担。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6

从目前看,2000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具体措施将集中于以下若干方面。

(一)实现养老金社会发放。

我国前期在养老保障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基本养老保险金由行业统筹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将由企业负责发放的养老金改革为由企业所在的行业统筹。但这种行业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共担。而且,同一地区同类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有高有低,也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公平预期。从1998年9月起,基本养老保险由行业统筹移交给了地方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即实行统一的地方统筹。原来实行行业统筹的铁道、交通、电力、水利、邮电、民航、石油、中建、有色九个行业和银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统一实行了地方管理。在地方统筹的基础上,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改革。即将原来通过企业发放的养老金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通过省银行、邮局等发放到离退休人员手中。这样做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还可以使离、退休人员不受企业的一些行为或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养老金的社会发放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1999年末时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已达到80%以上的地区有6个:上海市100%,福建省91,4%,山东省89%,陕西省84%,云南省83.6%,重庆市80.8%。在2000年中,退休人员与企业事业单位相脱离、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及退休人员由社区管理服务的工作将在全国普遍推开。

(二)强化养老金征管。

2000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将增加200万人,总数将达3100多万人,养老金全年支出预计达2000多亿元。要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切实有力措施强化养老基金征缴和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对过去屡次发生拖欠的地区、企业应当实施重点监控。因历史原因拖欠的基本养老金,有关责任机构和企业应尽快补发。在强化养老基金征缴方面,对生产经营正常、能够正常发放工资的欠费企业,要逐户追缴欠费;对有资金能力而拒不补缴的单位,应当坚决依靠法律手段征缴。要争取在2000年末时使全年的养老基金收缴率达到90%以上。

(三)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2000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要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上取得新的突破,力争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全覆盖。其中,要特别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工作力度。估计这些企业中的参保人数将增加1200万人。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扶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2000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己规定,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在税赋优惠的基础上,2000年时我国在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还可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1999年1一10月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91.7%,2000年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将继续进一步的成倍增长,主要是增加对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其他需要救济居民的支出。(2)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重点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障金不到位的问题,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3)通过减持国有股股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或发行长期国债的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采取非常措施弥补由于历史上国家对职工的“隐性负债”而形成的资金缺口。此外,从目前看,至少对一些下岗、事业人口集中的老工业基地、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中央财政补贴仍是必须的。各地也已普遍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支持省内欠发达市、县以及省属企业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建立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为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民政部已开发出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软件”,正在全国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地级以上的城市已初步建立起计算机合理网络。估计在今后一到两年的时间内,计算机管理网络将扩展到全国所有的县、市、区,最终形成全国性的现代网络规范管理。

(六)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将现有的8亿农民划归社会保障网,我国的社会保障才能成为一项完全意义上的基本社会制度。目前民政部已经承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列人民政部2000年的重要工作日程。其总的思路是因地制宜,稳定推进,不搞“一刀切”。已经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方,在管理和操作上可借鉴城市的管理经验,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尚未建立这一制度的地方,要继续做好调查研究和摸底测算工作,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7

从目前看,2000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具体措施将集中于以下若干方面。

(一)实现养老金社会发放。

我国前期在养老保障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基本养老保险金由行业统筹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将由企业负责发放的养老金改革为由企业所在的行业统筹。但这种行业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共担。而且,同一地区同类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有高有低,也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公平预期。从1998年9月起,基本养老保险由行业统筹移交给了地方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即实行统一的地方统筹。原来实行行业统筹的铁道、交通、电力、水利、邮电、民航、石油、中建、有色九个行业和银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统一实行了地方管理。在地方统筹的基础上,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改革。即将原来通过企业发放的养老金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通过省银行、邮局等发放到离退休人员手中。这样做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还可以使离、退休人员不受企业的一些行为或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养老金的社会发放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1999年末时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已达到80%以上的地区有6个:上海市100%,福建省91,4%,山东省89%,陕西省84%,云南省83.6%,重庆市80.8%。在2000年中,退休人员与企业事业单位相脱离、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及退休人员由社区管理服务的工作将在全国普遍推开。

(二)强化养老金征管。

2000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将增加200万人,总数将达3100多万人,养老金全年支出预计达2000多亿元。要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切实有力措施强化养老基金征缴和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对过去屡次发生拖欠的地区、企业应当实施重点监控。因历史原因拖欠的基本养老金,有关责任机构和企业应尽快补发。在强化养老基金征缴方面,对生产经营正常、能够正常发放工资的欠费企业,要逐户追缴欠费;对有资金能力而拒不补缴的单位,应当坚决依靠法律手段征缴。要争取在2000年末时使全年的养老基金收缴率达到90%以上。

(三)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2000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要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上取得新的突破,力争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全覆盖。其中,要特别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工作力度。估计这些企业中的参保人数将增加1200万人。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扶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2000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己规定,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在税赋优惠的基础上,2000年时我国在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还可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1999年1一10月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91.7%,2000年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将继续进一步的成倍增长,主要是增加对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其他需要救济居民的支出。(2)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重点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障金不到位的问题,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3)通过减持国有股股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或发行长期国债的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采取非常措施弥补由于历史上国家对职工的“隐性负债”而形成的资金缺口。此外,从目前看,至少对一些下岗、事业人口集中的老工业基地、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中央财政补贴仍是必须的。各地也已普遍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支持省内欠发达市、县以及省属企业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建立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为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民政部已开发出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软件”,正在全国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地级以上的城市已初步建立起计算机合理网络。估计在今后一到两年的时间内,计算机管理网络将扩展到全国所有的县、市、区,最终形成全国性的现代网络规范管理。

(六)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将现有的8亿农民划归社会保障网,我国的社会保障才能成为一项完全意义上的基本社会制度。目前民政部已经承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列人民政部2000年的重要工作日程。其总的思路是因地制宜,稳定推进,不搞“一刀切”。已经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方,在管理和操作上可借鉴城市的管理经验,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尚未建立这一制度的地方,要继续做好调查研究和摸底测算工作,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七)加快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步伐。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8

加快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应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为主线,以进一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群众办实事为重点,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建设和谐郧西为目标,总体来说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定科学的安居工程建设发展规划

结合县情,科学规划安居工程建设发展目标,是保障安居工程建设的前提。经过调查,城区现有住户26958户,73724人。居民15117户35406人,其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5427户20622人。在这542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中,住房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有房家庭166户631人,无房户3722户14143人;人均住房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的家庭1539户5848人。根据现行住房保障制度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廉租住房2100套,建筑总面积10.5万平方米,解决最低收入居民6930人住房困难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根据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两个60%的要求,也有相当规模的建设任务。

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合理、生活便利的原则,今年在确保完成建设经济适用住房5000平方米,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任务的同时,对今后几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应依据城镇人口、资源、环境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结合现有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结构、住房状况、户均人口等情况进行适度调整,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模,体现竭力而为、供求平衡、节约资源、突出保障的宗旨。

二、精心组织,准确把握,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落到实处

社会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政府投资建设,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到实处。20__年国家再次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首要措施。各地实践经验证明,要从根本上建设好保障性住房,严格落实建设政策至关重要。

项目选址要统筹谋划。新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项目选址,既要考虑中低收入家庭对就业、生活、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需求,也要考虑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因素,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原则上在主城区以分散布点为主,集中建设为辅,重点在市政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的民联小区、洪台小区、校场坡小区、东方小区以及其他比较适宜地方布点。同时,也要考虑在滨河东路、佘家湾社区、天河坪社区、四堰坪村、王家坪村等新城区,在批量商品房开发中配套建设一定比例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

套型面积要严格控制。住房保障安居工程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以“自住、够用、买得到、买得起、租得到、租的起”为目标。为此,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套型面积控制标准。目前,我县新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应当严格执行政策,将廉租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并根据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需求,合理确定套型结构,单套面积确保经济实用。

建设模式要多法并举。建设保障性住房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做的方式进行,根据保障性住房不同性质,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建设模式。廉租住房建设方式可采取政府自建、与开发公司联建、收购小套型商品房、收购改造改制企业筒子楼及闲置房产等办法。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方式可采取政府委托开发企业代建、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实行招标建设、在商品房开发小区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等方法。总而言之,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兴建,都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规范运作。

工程质量要坚持标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关系困难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战略部署的落实。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首先严格控制程序。根据工程性质和建设特点,严格按照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程序操作。其次落实各方责任。规划、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按照《规划法》、《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做好建设材料进场、工序检查、数据检测、旁站监理等环节和过程质量管理,严查违规违法或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施工行为,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再次强化竣工验收。建设单位一定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保障性住房质量实施分户验收,对未经验收或者工程实体质量及使用功能存在明显缺陷的,要责令整改,整改合格验收后方可交付使用,同时要确保供水、供电等设施达到使用标准要求,确保每个建设项目成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筹措资金要内挖外争。尽管国家为扶持建设廉租住房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资金补贴,但地方政府也要配套相当额度的资金。郧西是部级贫困县,资金匮乏,建设资金更是捉襟见肘。因此,运用得力措施化解资金需求矛盾,是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是确保专款专用。现行国家政策把郧西划为西部地区,新建廉租住房每平方米中央补助400元,省补助200元。对上级补助资金要在银行和施工单位设立专户、专帐,依据工程进度专款专用,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严禁截留挪用,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二是提足专项资金。县级财政年度决算时,按要求从当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这两项资金地方财政应尽力纳入年度预算提足并安排建设廉租住房。

三是争取优惠政策。郧西是集老、少、边、库、贫于一体的特困县,要以此向上争取即将为建设廉租住房而发行的地方债券、贴息贷款,争取棚户区改造、农民危房改造等专项资金,实行资金统筹捆绑使用。

四是落实税费政策。运用强有力措施,认真及时有效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土地划拨、税收规费减免政策。

三、部门联动,相互配合,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为确保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顺利推进,县政府已成立了郧西县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规划、建设、国土、财政、物价、审计、民政、房管、城关镇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因而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

“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四制”要求,对照职能、明确专人、明确职责、明确目标、明确措施,认真处理好建设立项、规划设计、土地划拨、资金筹措、开发建设、规范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工作。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形成合力,坚持简化程序,减少手续,先办理、后规范的原则,加快项目进度,促使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入使用。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9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资金;资金筹集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基金项目“重庆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拓宽筹资渠道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07-SH04)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重庆大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拓宽筹资渠道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在回答访题“该制度涉及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象范围、保障资金、保障管理、地方政府的领导责任等指标中,您认为最关键的是?”时,68.5%的受访对象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相当关注。可以说,我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就在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获取和使用。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资金筹措现状

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保障对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一般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主要筹资责任在于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而课题组通过研究回收的调查问卷发现,鉴于各地的经济水平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际情况的差别,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资金筹集方式:

(一)由省、市、县财政共同承担。江西省以省级安排为主、县级配套为辅的原则,省、县两级按照8∶2的比例筹集资金。

(二)由市、县以下财政分担。重庆市沙坪坝区选择此种模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区财政和各镇财政分级负担,区财政负担70%,镇财政负担30%。

(三)由市、县、乡镇共同承担,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补助。黑龙江省根据各地财力情况,分别给予65%、75%、85%三个档次的补助,21个国家及省级以上的贫困县享受85%最高比例补助。

目前,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2007年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超过70亿元的资金用于农村低保,中央财政也安排30亿元补助资金专项补助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截至2008年6月,中央财政共下达2008年城乡低保补助资金363亿元。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原则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应完全来自于财政。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投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那部分逐年递增,但仍然赶不上资金需求的脚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国家财力、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资金的筹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资金筹集主体单一。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几种筹集方法,各级政府都是筹资主体。由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国家财力所限等国情所至,政府出资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问卷政府部分受访者认同依靠财政支持就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仅占7%左右。

低保资金来源单一性的危险在于:如果政府财政状况很紧张,贫困人口比例也较高,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就很可能由于落实经费保障的压力太大,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影响到低保工作的最终开展。同时,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社会团体或企业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进行赞助,慈善机构通常是对农村居民只是提供一些临时的救济,对定期定量补助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各地都在采取措施,加大社会参与力度,鼓励社会和个人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以筹措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但到目前为止,收效不是太大。

(二)各级政府间资金投入比例失当。由于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使得最低生活保障成本主要是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现按比例负担。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地方政府为主,实行属地管理,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从中央财政来看,对最低保障资金的补助份额过小。中央政府对地方或下级公共服务的供给予以财政补助,是各国都存在的基本财政制度。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而支出结构在税制改革前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农村最低保障金来说,2007年中央专项补助金与地方匹配金支出比为3∶7,中央财政在收入不变乃至增加的同时,相应的支出比例却在下降。

从地方财政来看,由于政策规定地方投入占“大头”,导致地方财政筹资困难。相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当地基层政府有较多的预算,能够保证对自己辖区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供应;但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或贫困地区来说,越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农民生活越贫困,需要保障的农民人数就越多,资金缺口量也越大。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业省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给各地乡镇一级的财政带来困难,县级财政也多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负责高比例的资金是不合适的。

(三)资金缺乏有效管理,利用率偏低。资金管理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起步,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没有规范的操作方法,工作程序不细致、监督力度不强,随意性严重,甚至存在优亲厚友和截留、挪用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偏离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预先规定的目标,使得本来就不充裕的保障资金更加匮乏。资金利用方面,在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在发放后会有剩余,由于是专款专用,所以这部分结余的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是资金的极大浪费,而且也难以保证资金的收支平衡。管理和运作好这部分资金,使其保值增值,非常重要。

三、加强筹资对策建议

(一)建立混合筹资机制。大多数受访者在调查中,都认为除了政府财政支持以外,还应该开辟新的更为广泛的筹资渠道。资金筹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把社会捐助作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筹资的重要渠道。通过落实国家有关税收照顾政策、授予各种荣誉等方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个体工商户、其他高收入阶层及社会各界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捐款,使捐款者获得一定的社会回报。第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目前,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资金筹措手段,该税在德国、法国、瑞典等国已成为第一大税种。我国可以把征收到的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作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部分学者建议通过发行福利等进一步扩大资金的筹集渠道。

(二)调整各级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筹资中的比例。保障国民的生存需要是国家的首要职责,所以在筹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问题上,中央政府责无旁贷。目前,中央财政承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责任偏小,应该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比例。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12.7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8,611.95亿元,增加7,368.06亿元,增长34.7%,中央财政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为提高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能力提供了财力可能。因此,应突出中央政府的主要筹资责任主体地位,并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转移支付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适当兼顾沿海部分困难地区。地方财政层面,目前可根据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适当规定地方承担的比例。在发达地区及地方财力有能力的省市县,可完全由省级财政和市县级财政共同负担;在中等经济水平的地区可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县市财政按比例负担;在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全部承担,取消市县级财政的匹配资金。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保值增值。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是用于保障对象基本生活的专项资金,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强化资金的管理监督工作,确保资金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对各地实施的具体情况等定期进行抽查。

如果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有盈余,可以将其投入经营活动,如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投资开办经济实体,委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等。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专项基金,资金的投资只能在保证专款专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金的时间价值,使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周转得到增值。

四、结语

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篇10

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审计监督,促进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和规范管理,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审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职责所在。

保障性住房审计对象包括发展改革、财政、房产、民政、国土资源和物价等部门,审计的内容涉及地方政府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制定的有关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建设项目计划,项目数量、建设进度、资金预算安排及收支情况,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核定、标准和数量,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土地划拨情况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定价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保障性住房审计:

一、审计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

了解地方政府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关注土地供应、资金筹集、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监督管理等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情况;摸清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包括通过新建、改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建设、完成、移交、使用和可用于分配的保障性住房数量;摸清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及覆盖情况,统计享受不同住房保障方式的实际保障户数。

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了目标责任书中规定的各项任务,重点揭示虚假开工、虚报瞒报竣工情况、用以前年度完成的工作量抵顶当年工作任务、将不属于保障性住房范畴的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工作任务统计等弄虚作假的问题,揭示项目开工后未按要求进度建设、中途停工、未按时竣工、竣工后未能正常投入使用等问题,并分析造成项目建设进度迟缓的原因。

二、审计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给情况

对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环节审计时,首先,要关注供地计划执行情况,关注当地政府对土地的供应是否首先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涉及新增建设用地是否在年度土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单列指标,做到应保尽保,是否存在由于政府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对新征用土地利用是否严格遵循土地征用政策、法规,是否存在未报即用、边报边用、少批多占等问题;对已批复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是否存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规问题。其次,对于通过市场方式取得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是否存在免费搭乘的情况: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土地,建造成本远超保障性住房的标准,最终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再次,对于配建的经营性设施用地,是否严格遵循招拍挂程序,是否存在挤占相配套的保障性住房指标的情况。

三、审计保障性住房资金筹集、分配和管理情况

审查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是否真实、合规,是否实行项目预算管理,项目预算执行是否严格,有无随意变更项目预算;审查地方财政是否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和足额到位,资金是否有缺口,缺口有多少以及形成缺口的原因;保障性住房资金是否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审查中央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是否优先安排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是否按规定比例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资金,是否存在地方政府违规减免和欠征土地出让收入问题;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是否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否专项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维护和管理;房地产企业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否存在弄虚作假问题,在对参与保障房建设的企业进行审计时,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虚列支出、虚报成本的问题,是否存在为了压缩开支偷工减料等问题;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因资金不到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以及挤占、挪用、截留、滞留资金、损失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

四、审计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保障水平

在把握资金筹集总体规模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通过安排中央的地方政府债券、组建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住房公积金贷款试点支持、向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筹集的债务类保障性住房资金在资金总体规模中的构成进行分析,审查相关融资程序是否规范,担保方式和还款来源是否合规。关注地方政府筹资困难问题,分析地方政府对举借的保障性住房资金的偿还能力和面临的偿还风险,提出完善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的建议。

五、审计保障性住房建设程序和工程质量状况

审查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否严格履行法定的项目建设程序,是否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延伸调查有关单位,审查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内部控制是否完善,项目工程是否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等,是否依法取得土地使用、规划、施工等许可文件,实地察看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是否超过规定标准,分析户型面积的合理性;审查是否超越权限审批建设项目、擅自简化基本建设程序、擅自变更批准的项目规模和用途等问题;关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质量状况,重点关注有资质的企业中标后是否将工程层层转包给不符合开发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建设,揭示施工企业虚列材料和人工开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按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等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对审计发现的重大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依法追究责任的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