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40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1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一节物理概念课能否成功,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若概念的引入新颖,吸引学生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存在平铺直叙,缺乏创新,教学枯燥等缺点。而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下面就怎样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更加明显)。

3、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4、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5、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落色"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可以让学生闻香水。(将香水瓶放在教室墙角,不要喷洒。)

6、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7、通过类比法引入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2

90年代后,特别是1997年、1998年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出来了。

在教学中为了向老师和同学们说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黎博士是这样解释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黎博士在谈到“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这些近年来出现的词汇时说:“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充分认识中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78年后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电化教育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史,电化教育可以说是将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性的范例,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技术也很有启迪。”

“世纪之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现在各地的教育部门、电教机构、学校都在忙于‘校校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国电化教育已经迈入网络时代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我建议采用‘e-education’的译名代替原来‘audio-Visualeducation’。当时,我研究了电化教育’98定义和aeCt’94定义,注意到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译版序言中提到网络时代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这一领导下一个版本的定义的建构,因而关于e-education的定义重点在思考未来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并大胆地预言了信息时代的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将电化教育的英文译名改为e-education,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是电化教育的观念、内涵、实践、研究等诸方面适应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概念模糊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现状的模糊性

近年来,有研究者建议把模糊性和精确性纳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这些研究者认为,模糊性是绝对的、动态的,精确性是相对的、静止的;由模糊性到精确性再到模糊性,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绝对的精确性是没有的,只有相对的精确性和绝对的模糊性。在职业教育概念研究中,我们应该承认和理解其模糊性,并且由此得到启发。

“精确性和模糊性是标志事物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明晰性和非明晰性的范畴,也是认识各种事物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矛盾关系的反映。”因此,模糊性是指事物范畴的非确定性和非明晰性,反映了事物“亦此亦彼”的矛盾关系。反之,则是精确性。我国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现状的模糊性指的是,我国职业教育概念研究没有科学的标准或体系以供参照,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现状呈现多样化。

二、我国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现状的模糊性的成因分析

人的思维反映客观世界,而语言表达反映人的思维,因此,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现状的模糊性的成因可由三个方面造成,一是主体模糊,二是客体模糊,三是语言介质的模糊。

(一)主体模糊。主体的模糊是指“由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所决定的对客体认识的模糊性”。因此,主体模糊是与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关的。从个体来说,个人的认识能力受时间和背景的限制,个人的认识总是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人类的思维经历了由原始的整体、笼统的模糊思维,到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开始的伴随着自然科学发展的精确思维,再到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综合整体化的模糊思维的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思维的发展情况出现了模糊到精确再到模糊的反复,实际上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并且还会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模糊性是绝对的,而精确性是相对的。模糊性始终伴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

由于自身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思维发展的局限,再加上对西方先进理论的盲目崇拜,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现状的模糊性。

(二)客体模糊。客体模糊是指“由于客体的类属或形态缺乏明晰边界或精确划分,存在着亦此亦彼性、中介过渡性或事物出现的偶然性而产生的认识的模糊性”。在职业教育学概念研究中,客体模糊由两个原因造成。

其一,是职业教育学所属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双主体性质。“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一个主体克服一个客体,是一个有生命的我和一个无生命的它,而不是一个‘你’。在这种主体面对纯粹客体的情况、不知道‘你’的场合里,就难以出现对话,就不可能有对话关系,这里要求的只是因果性的解释。如果进行对话,结论就无法做出来了。”“作为人文科学的文本,就大不相同,一旦进入人文科学的文本,这里马上就出现两个主体,一个是我,一个是你。人文科学必须对着文本说话,对着‘你’说话,所以人总是在表现自己,亦即说话,同时创造文本。文本中所表现的人文思维是双重主体性的。”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是单主体性的,所以自然科学是一种独白型的科学。再加上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可重复性,为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提供了可能,使得自然科学的结论具有可替代性和在某个阶段的唯一正确性。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主体性质,使人文社会科学成为一门对话型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也让人文社会科学对所研究的问题无法获得确定的答案,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结论具有积累性。所以,人文社会科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获得精确性。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在其概念研究上出现的模糊性是可以不可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体现了研究成果的丰富性。

其二,是我国职业教育概念本身的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而事物的运动变化会给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带来一定的困难。“职业教育概念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无限的发展性。”这就给职业教育概念研究带来一定的模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概念的命名和定义也一直在发展,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研究也就成为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命名上,职业教育概念出现了多轨现象,不同的命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域。196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这一术语的官方地位。但在学术界,“职业技术教育”概念依然被广泛使用,并且被默认为与“职业教育”概念等同。在石伟平所著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一书中,作者同时使用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两个概念,并在不同段落间不加区分地进行互换。除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驾齐驱外,有研究者也从实践的角度发出呼吁要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向其森认为,要发展职业教育就要重视“技术”的教育,“只要这些学校坚持以技术教育为核心,以技术价值为取向,组织教学,规划发展,进行管理,坚持自觉的技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发展精神,一定会走向兴旺”。而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太容易受‘职业’这一概念的诱惑,而忽略这一事物的本质”。

在职业教育概念的定义上,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带有“持续”一词的职业教育概念定义。比如,周勇认为“职业教育概念可以这样定义:职业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之上,持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类教育活动”。乐先莲认为“对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理解应该是持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活动(行动)”。不可否认的是,“持续”一词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对受教育者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以“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先进理念为核心的时代特征。同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职业培训在国际上的重视和广泛应用,使不少学者把“培训”一词纳入职业教育概念的定义中。比如,欧阳河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类教育和培训服务”。这些职业教育概念的命名和定义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所赋予职业教育的新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然”与“应然”的落差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思索。

(三)语言介质的模糊。“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这导致语言容易产生歧义、概括等现象。“社会科学研究测量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都是语言。但限于语言自身的特性,社科研究的广度、信度和效度无疑都要受到影响。社科研究中主观性较强的调查问卷方法可以被当作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因此,职业教育概念本身的表达介质和研究介质――语言决定了职业教育概念的研究带有模糊性。例如,在“职业教育”一词中的“职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为社会服务的并作为个人和家庭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或人们从事的某种专业”。同时,很多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性或技术技能性。但“职业教育”中“职业”一词的外延太宽泛,以致人们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另外,在我国,职业教育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总理于2005年11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道:“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呼吁“我们在今后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研究中,首先应当弄清我们所要研究的究竟是广义的职业教育,还是狭义的,弄清楚与职业教育相关联的外界范围和事物,以及是在什么意义上的关联”。所以,如果研究者没有在其著作上表明自己所说的“职业教育”是广义还是狭义,就会给读者带来困惑。

三、我国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现状的模糊性的影响

我们在认清职业教育概念研究模糊性的成因的同时,一方面要对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的模糊性表示理解,从而避免僵化孤立地看待问题和减少评判;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的模糊性既使职业教育概念研究呈现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使职业教育概念研究有可能成为一个无止境的文字辨析的游戏之中。很早开始,就有学者提出应该为众多的职业教育概念进行梳理。“近年来,我国的职教界在引进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和观念方面做了大量的‘拿来’工作,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感到,可能是由于理论或理念输入得过于迅捷,而缺少梳理和规范工作的缘故,概念和观点混乱的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理解和承认职业教育概念研究模糊性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尽可能把模糊性转化为相对的精确性。

由于相对的精确性只存在于历史的某个阶段中,所以,职业教育概念研究应该以职业教育基本事实和现象为逻辑起点。我们要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存在的具体分析,要重视对“职业教育”一词的日常语言分析,要重视从职业教育的基层工作人员发出的呼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汶.“客体模糊”与语言模糊现象的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张明,谢星海.模糊性和精确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

[3]钱中文.人文学科方法论问题刍议[J].南京大学学报,2009,(03).

[4]陈拥贤.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31).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4

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的应用。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把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统一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教育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等活动,无论是从教学理论方面,还是从教学实践方面,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优势

(一)抽象概念实现形象化。数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抽象化。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比初中的数学知识更加深入和复杂。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而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更加抽象一些。例如学生在学次函数的时候,首先需要理解题目要求,然后再把函数式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图形化,整个过程就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把抽象知识进行具象的内容有很多,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比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映射概念教学时,学生单纯的从教师的讲解中很难理解概念的正确含义,那么针对这种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设计出相对直观的课件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生动、具象化的多媒体演示,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类知识。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演变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函数图像知识的传授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函数图像的动态过程。高中阶段数学中的一部分概念必须通过推导和演化才能得到。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概念的演化和推导过程,就能够准确理解学习中出现概念的含义。数学教师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无法向学生展示概念的演化和推导过程,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向学生展示函数增减性的演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过程提高认识,并能更加形象化的理解知识点。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实现具象化的转化,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形式,这种转化不仅能够节省了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和演示的时间,而且还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把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另外,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本知识重点和脉络进行梳理,摒弃了传统的板书过程。教师通过制作ppt课件的形式,把需要讲授和总结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使用课件。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三点:1、课件内容的选择要恰当。虽然高中数学的难度增加了,但是有些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必须采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举例完成可以达到有效教学。另外,课件的制作需要耗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对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短缺的教师,如果所有的知识点都要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话,会增加这些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清楚哪些知识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哪些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2、课件呈现模式可以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多采用ppt的课件形式。现代教育技术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以及Flas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课件制作形式。3、课件要实用、易操作。教师在制作课件内容时,一定要本着操作简单、知识点明确的基本要求,才能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简单明了的课件才会受学生的欢迎。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优秀课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下载。

(二)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一般来说,课件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只占有一小部分。现代教育技术所涵盖的范围还包括各种教学硬件和软件,还包括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系统化的一个整体,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电脑课件。和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同,现代教学技术更加突出“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硬件基础,而教学软件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软件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和应有上都要适度。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学动机激发教学容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着重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概念解读及特征分析

1.整合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各种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技术的优势,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提出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达到更高、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高水平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和深层次改革的目标。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既不是简单的结合,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数学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数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数学教学资源、数学教学要素和数学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2.整合的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一方面是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环境的特长,实现媒体的应有功能。通过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认知和自主学习。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和班级的每一个学习者进行一一交流,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双向,及多向传输等众多特点,把它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师生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得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完善为既突出班级整体,又体现个别指导和师生融合的局面。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策略构建及方法呈现

1.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无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常常感到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枯燥乏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选择了放弃。要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让他们把学习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不少的时间板书,特别是教学中例题讲解,教师作图更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前输入文本、公式、图像,就可省下大量的时间,特别是针对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来,从而被学生充分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三视图内容教学时,要求从三个不同方向画出物体的透视图,这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说清,而用多媒体做成的课件却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学生容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数学教学一个有力的推进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解教学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多视点特征,能够使教师课堂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有利于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所学内容。它既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实现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到主动获取知识的实践者转变;又能完善教师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有效攻克数学教学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诚然,现代教育技术在几何教学中常常可以大显神手,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中几何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图形的处理,动态过程变化的呈现,立体图形的展观,空间观念的培养等。同时对于教学中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动画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表示出来,以体现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特点。

3.发展思维能力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数学课堂打破了学生以往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学生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通过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各种形式,诸如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像、表格等活跃出来,使学生以这些形式为媒介,去体会、理解和掌握数学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变易,实现教学过程的直观化,并不断地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形象揭示数学学习的内在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灵活地运用动画,插入等多种形式,不仅改善了教学环境,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可以变数学教学抽象为直观的效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教师讲清所学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6

语义检索体系结构

本文提出的基于ontology的网络教育资源语义检索模型的体系结构采用B/S模式的mVC架构:数据存储层、业务处理控制层和表示层。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存储层包括教育资源ontology、教育资源及元数据描述信息,应用索引组件索引元数据描述信息而生成的索引库以及利用标注技术生成的语义元数据信息;业务处理层包含语义标注、语义分析、语义推理和语义查询组件;表示层主要处理的工作是提供用户多种查询接口,以及处理查询结果集合的结果呈现接口。

关键技术研究

1教育资源

ontology构建建立领域ontology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该领域的相关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爱丁堡大学开发的enterpriseontoloyg由一组关于企业的术语和定义组成,主要用于企业模拟。

2教育资源

ontology的形式化本文使用owL形式化描述教育资源ontology,它主要应用owL定义的表达式对提取出的概念术语及其关系进行形式化描述。教育资源ontology利用protégé4.0.2工具构建完成,完成后的ontology以owL文件格式存储。下面将介绍使用protégé4.0.2建设教育资源ontology的过程。

2.1概念类的形式化

在protégé4.0.2中,所有用户定义的类都是缺省的owL:thing的子类,而领域内相关的根类只需要给出简单的类声明就可以了。如在教育资源ontology中“学科”类和“教育资源类型”类中的定义如下:类的最基本的构造器是subClassof,如在描述案例是教育资源类型的一个子类时可以这样描述:此外,为了对某些重要的概念进行说明时,可以使用owL语言提供的注解标签〈rdfs:label〉来标记对应概念的内容信息,示例代码可表示如下: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进行开发设计、评价、运用、以实现对教育教学的优化。上述代码定义了“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类,它是“学科”概念的子类,此外,使用标签〈rdfs:label〉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解释说明。

2.2类属性的形式化

owL语言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属性表达,一种是数据类型(Datatype)的属性主要是使用XmLSchemaDatatype所定义的简单类型完成,这些简单的数据类型包括char、string、int、float、datetime、boolean等。如下述代码对“关键字”、“持续时间”及“费用”的定义:对象类型的属性主要用来说明类成员属性是有复杂的对象组成。如下面代码表达了“数学”是适合开设“微积分”的“适用学科”。其中“微积分”表示为“代数”学科的一个实例。

2.3实例的形式化

实例的生成是通过声明它是某个类的成员来表达,比如“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科学”学科的重要“课程”的实例,可以用如下代码表示:

2.4教育资源ontology的确认和评价

教育资源ontology构建的正确性取决于基于它开发的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目前ontology的正确性的核查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常用的检查ontology正确性的方法是使用推理机软件来核查。例如在使用protégé工具中集成的推理机Racer来核查教育资源ontology中定义的两个类:“音频”和“图像”。这两个类在意义上是不相交的,使用owL语言中的owl:disjointwith关系来描述概念类的不相交关系,代码片段如下:在建设ontology时,如果不小心把本属于“音频”类的“让我们荡起双桨”(mp3格式)作为实例添加到“视频录像”中,那么在构建信息检索系统时可能会查出不符合用户要求,给系统的推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当教育资源ontology构建完成时,利用推理机,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些不一致的问题,快速的对构建的ontology进行维护。

3语义标注技术

元数据是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和前提,它通过构成自身的元素来显式地表示资源信息或者帮助提供获取某种信息资源的途径。元数据的主要作用在于识别资源、评判资源,追踪资源在使用中的变化,从而实现高效地管理海量的网络资源数据信息。语义标注是指在ontology的指导下映射教育资源的元数据。首先通过解析教育资源ontology,然后有系统提示标注者填写需要标注的内容,系统把这些标注的元数据资源信息映射成ontology库中的实例,最后系统保存带有标注信息的教育资源元数据RDF文档并存储到数据库中。语义标注涉及到的主要技术包括读取和解析ontology技术Jena及ontology查询语言SpaRQL。

SpaRQL通过调用QueryexecutionFactory.create(query,model)获取该实例。对应较为简单的Select查询,可以调用execSelect()方法返回查询结果集ResultSet。如下给出了查询示例代码:上述示例中,变量path是ontology文件存储路径,变量express是查询的关键字,而变量queryexpress是构造的查询规则,FiLteR则是对查询关键字进行过滤,支持模糊查询。

4语义检索策略

对于检索系统来讲,一个好的检索策略,既使用何种检索方式准确把握用户的检索需求,对领域知识和事实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地推理,提高资源检索“查全率”和“查准率”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当前资源检索系统查全率、查准率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有两个:1)用户需求表达不充分,机器不能理解其真正需求;2)检索系统对检索条件机械匹配,不能进行语义分析和自动扩展。因此提高检索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参照ontology中的概念关系对检索式进行优化,利用教育资源ontology中的语义关系将用户的检索条件映射成为ontology的概念和关系,从而实现用户需求和机器理解的一致。

2)利用教育资源ontology中的概念关系对用户检索的概念进行扩展,当系统中没有满足检索条件的结果时,根据教育资源ontology中的概念相关程度对检索式中的概念适当进行扩展,形成新的检索概念集,而后再重新查找。

系统原型实现

作为试验系统,我们以教育资源领域中的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教育资源元数据信息进行组织,建立数据模型。其次,基于ontology对教育资源元数据进行映射,生成教育资源语义元数据库;第三,设计索引组件,对资源元数据信息建立索引,生成索引库;最后,设计语义分析和查询组件,实现系统的检索功能。由于教育资源ontology构建和语义标注在前面部分作了说明,这里重点介绍索引组件、语义分析组件和语义查询组件。例如条件检索将该请求转化成逻辑表达式。在实验的原型系统中,用户的条件检索表达式最终由系统转化成对RDF图的交、并、补的操作,如图3所示。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7

关键词:体能概念体能分类体能训练

1.引言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界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消失”阶段,运动训练过程就应分为“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准备期”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比赛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产生了“二元训练理论”,被国际体坛理论界所广泛接受,成为主流训练理论。其要义如下:运动能力(运动成绩)由“体能”和“专项技术”两个“元因素”构成。80年代中后期,“体能”这一词汇在我国各类体育报刊和文献上开始出现了,也是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近年来,我国各类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中都陆续开始强调“体能”的训练。但是,人们对于体能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且分歧较大。

2.“体能”的不完全概念集

2.1体育词典中的体能概念

关于“体能”,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1]解释为:“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两部分构成。

2.2运动生理学书中的体能认识

《运动生理学》[2]认为:“通常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其实,国内外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身体素质就是体能。

2.3运动训练学书中的体能概念

《运动训练学》[3]认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指出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练习的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学》还认为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力求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其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体能训练是基础,其他的训练应该建立在体能训练基础之上。体能训练还分为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又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

2.4“一元论”的体能认识

2003年,学者茅鹏等认为,传统的“二元”理论将“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分离,认为体能是基础,技术只能在体能基础上发展,在训练中必须先体能(身体素质),后技术。[4]其固化了教练员的训练思路(训练指导思想),阻碍了现代运动训练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体能是“涌现”式的,“用进废退”,不能用“积累”、“储备”、“消耗”等类简单化概念进行描述。并进一步指出,“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在训练中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技术与体能,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可人为地予以剥离。[5]他将这一新理论定格为“一元训练理论”,使体能目标和技术形成融合在一起,寓体能于技术,要求“体能技术化”。[6]

2.5体适能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概念――体适能(physicalfitness),其分为运动体适能(sportrelatedphysicalfitness)和健康体适能(healthrelatedphysicalfitness),前者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这是运动员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后者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这是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7]

3.对“体能”概念的反思

3.1在竞技运动领域

关于“体能”的概念所描述的事物本质属性及外延的准确性问题,一直以来为各条战线上的训练学理论界专家学者所关注。“体能”概念的多义性造成了学术观点的多样化,甚至许多学者陷入了“一元”讨伐“二元”的队列中,好在还有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时兴的“板块训练”、“小周期训练”。

在国内,运动训练界、理论界对运动员体能的概念认识不尽一致,直接影响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影响我国整体竞技运动水平的参差不齐。典型的如让国人又爱又恨的足球与失落的女子中长跑和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刘翔与女子网球的崛起等。理论要来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商业化运作与体育赛事紧密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竞赛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项目的赛事越来越频繁,由传统的大周期的赛会制变成了现代的小周期的积分制(主要是球类),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已经不能胜任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指导工作,尤其是在准备期的“体能”训练理论方面,如球类项目在一个星期内就有1―2场(多至3场)的比赛(如CBa、nBa等),田径项目约20天就有一场赛事,等等如是。随之在运动训练界,传统大周期训练理论渐被板块训练理论及现代小周期理论所蚕食取代。

纵观国内运动训练界、理论界的质疑与争论,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失败和一些项目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结合国际上的运动训练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视角看,我们很有必要首先搞清楚“体能”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便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操作。

3.2在学校体育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体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职业岗位对于体能开始有了不同的要求,开始了不同的职业工作需要不同的职业实用性体能。翁惠根等人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积极举措和改革取向。[8]姜生成研究指出,“岗位主导”是把体育引向以培养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为重点。[9]现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针对职业实用性体能的教学还是相当匮乏,其主要原因还是要归咎于现今“体能”概念的含糊,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界对于“体能”概念认识的不足。没有对“体能”概念的清楚认识,就不可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就不可能做到高校体育教育实用化、社会化。唯有在明确“体能”概念的基础上,分清“体能”包括健康生活性体能和竞技运动性体能之外,还应有职业岗位性体能的补充,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4.对“体能”概念及其训练的再认识

其实,从上文提及的不同体能概念中可以看出,体能是有机体所表现出来基本活动的一种能力,正常个体体能间的差异仅仅是其活动能力的大与小而已,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能力(包括“先天”和“训练”获得)也仅是超群而已,表现为“更高、更远、更强”,正所谓“你有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

4.1“体能”概念新释

4.1.1概念

“体能”是指与有机体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几个功能系统表现出的能力,包括:运动系统(肌肉、骨骼、韧带)、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

4.1.2分类

从现实情况即机体对体能要求的大小程度来划分,“体能”应包含健康生活性体能、职业活动性体能与竞技运动性体能(运动员体能)。其中,良好的“健康生活性体能”可让身体应付日常生活(除工作之外活动)不易产生疲劳,包括闲暇活动及突发事情;良好的“职业岗位性体能”可提供职业岗位活动所需的某些特定素质并能延迟或缓解部分职业病的发生;良好的“竞技运动性体能”可确保运动员维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其目的在于取胜及创造记录。三者本质一样,都是表现为对活动能力的系统支持,从体能要求上来说应该是递进的,后者要求都比前者高,其中竞技运动性体能在功能上表现为更高更强,并在机体形态上会有特殊的要求以适应运动项目的特性。

4.2体能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厘清

4.2.1体能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与时俱进”的。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传统大周期训练的“先体能后技术”不可取,在训练中应注重体能与技能的和谐发展,追求“体能技术化”。但体能就是体能,技术就是技术,虽两者同是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但两者本质毕竟截然不同,不应存在所谓的“本是一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能发展对技战术不断革新的迎合。

4.2.2体能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体能要求,不同的技战术对体能要求也有所区别,在结合运动训练学规律进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把握项目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章钜林,束纫秋,韦纫秋等.体育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3]田麦久,刘建和,延烽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185.

[4]茅鹏.训练理论统制挡住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5,(3):1.

[5]茅鹏,严政,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4):7.

[6]茅鹏.训练理论统制挡住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5,(3):4.

[7]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体育学院学报,2000,(1):1.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8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术语与术语学理论研究以及当前科技领域的高度发展为高校开展术语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培养学习者的术语意识,提高其术语能力,对学好本专业知识,掌握相关非专业领域前沿基础知识和扩大知识视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术语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综合科学知识,且能够提高全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术语教育;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71-02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日趋频繁,尽快让高校学子了解各领域科技名词术语,对他们目前学好本专业知识,掌握最现代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术语意识,扩大知识视野,树立明确的学习和研究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应尽快争取在大学开设术语学课程。“该课程不仅可以为中国术语规范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培养人才,还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品德;二是增强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三是传授系统的术语学理论,增加就业机会;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规范术语的习惯”[1]。用潘书祥同志的话说:“这项工作对于我国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在支撑学科建设、保障和促进现代科技协调发展、保障民族语言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

在国际上,术语学是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有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而在中国,尤其是近年来,虽已在术语规范实践工作和术语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部分术语研究人才,但整体上现代术语学研究和术语学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了解术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发展脉络,洞悉术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开展术语教育的必要前提。

一、术语教育的基础

当代术语学研究为开展术语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那么,何谓“术语教育”?《中国科技术语》杂志从2009年开始开设“术语教育”专栏,认为,术语教育是从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面向各行各业专业工作者的普及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著名术语理论家郑述谱先生进一步将术语教育定义为:“术语教育是以术语学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具备某一专业背景知识的高等学校学生及社会有关行业人员为基本对象,以培养术语意识为中心目标的、普及性的教学培训活动。”[3]

应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开展术语教育的大环境和小基础。大环境是指,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开展术语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开展术语教育活动。2002年中科院科技名词代表团赴欧洲专门考察术语建设问题归来之后,提出了六条工作建议,其中第一条便是:“注意现代术语学理论与工作方法的教育与普及。努力谋求在大学设置系统的术语学课程,并探讨开办术语学远程教育的网络体系”[4]。潘书祥、刘青、郑述谱、梁爱林、张金忠、张永涛等众多学者亦撰文呼吁开展术语教育工作。

小基础是指中国的术语研究及术语学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虽说中国在现代术语学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术语研究之本质早在2000年前就已植根于中国。随着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传播,科技名词术语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科学著作记载的大量科技名词,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之发达及科技名词研究之悠久。《尔雅》是中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收录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尤其是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词典。再如唐代玄应著的《一切经音义》,北宋年间的《营造法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都创造了大量科学术语。这些百科类工具书表明中国古代在术语工作方面已经存在科学的命名和释义原则。正如郑平所言:“跨学科的术语学研究方法‘之名’,对中国学者也许陌生,但‘之实’却是早已有之的。”[5]

温昌斌同志将近代以来的汉语术语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侧重于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如术语翻译方法、术语定名要求。第二阶段的研究呈现出多个变化,一是研究方向多样化,除了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外,还有术语学基本问题、术语教育及学科建设问题等;二是开始借鉴国外术语学理论;三是术语学教育起步;四是专业研究机构出现[6]。

二、术语意识与术语能力

术语教育分为狭义术语教育(专业教育)和广义术语教育(普及教育)。狭义术语教育指的是术语本体论的研究,把术语和术语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术语学理论、术语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概念的关系,研究术语的特点、构成、类型及其方法论知识等,目的是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术语研究队伍——术语学家,其教育对象是术语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广义术语研究指的是普及性的教学培训活动,主要学习术语的基本理论知识,把培养术语意识和提高学习者的术语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大专院校的专科或本科学生以及非术语专业的研究生。郑述谱先生把“术语学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即狭义的术语教育)有意排除在术语教育之外”,认为“那是术语学科本身的建设问题,属于另一个话题”,也自有他的道理。本文的术语教育主要指的是广义术语教育。

这里提到的“术语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术语意识是术语教育的首要目标,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术语能力。术语意识是指“基于对术语的性质与功能的认识而产生的严谨、科学地对待本专业术语,小心慎重地对待其他专业术语的一种学术自觉性。对术语的性质与作用是否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决定是否具有术语意识的关键”[7]。

术语意识基于术语属性。谈术语学教育,须从认识术语的属性开始。梁爱林认为:“术语具有语言属性、认知属性、社会文化属性和寓教寓学属性”[8]。其中术语的寓教寓学属性说明术语作为知识单元,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使命,没有术语就没有学科领域的知识,了解术语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学生们一旦清晰准确地把握了学科中的专业术语及其概念,也就说明他们具备了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正是术语所具有的寓教寓学属性决定了术语学教育的意义”。

通过术语教育,使教育对象了解术语的基本属性,认识术语的性质与作用,在掌握本学科和某些其他学科术语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术语意识,从而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

术语意识直接体现为术语能力,是教育对象获得术语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术语能力是检验教育对象术语意识强弱的标准手段和结果。术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习者的术语能力。

关于“术语能力”(terminologicalcompetence),梁爱林先生指出,术语能力包括:1.具备术语知识的能力,指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和语义学,如了解术语的语义关系)和术语的概念知识与定义的能力;2.技术能力,指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术语数据的能力;3.术语的应用能力,指能够解决具体的或者特定的术语问题的能力;4.专业能力,指具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主题方面的知识,具备(专业)文本处理能力;5.交际能力,能够顺畅地传播术语和科技知识,懂得交际策略,了解术语所隐含的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技术转移及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是要准确地使用术语与传播术语。“无论是教学还是培训,只有获取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术语学知识与理论,包括术语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并且有实践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术语工作者”[9]。

三、术语教育的模块与内容

传授术语学基本理论知识是一切术语教育的基础内容。高校开展术语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科和专业的学生,而每个学科或专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体系。在充分意识到术语对本学科或专业发展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包括整理和规范本学科术语、了解术语的概念(定义)结构和术语体现特征等能力。术语学及术语学基本理论知识是术语教育的基础模块,是不同专业学生接受术语教育的共同内容。简单说来,就是使受教育者掌握术语及术语体系的概念、性质与作用,了解术语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知识。

专业术语知识是术语教育的第二模块。如果说术语教育的基础模块是侧重理论与方法,则术语教育的第二模块则是侧重应用与实践。在教师及术语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构建本专业的术语知识体系。通过建构本专业的术语体系来明确和掌握本专业的宏观知识结构,专业术语体系内部结构被划分得越具体、越详细,说明学习者对本专业整体知识结构了解得越清晰。同时,通过对术语概念进行分析和分类,获得术语概念的认知类推能力,从而能够对新的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地意识到要严谨、科学地对待本专业术语,进而获得直接的术语意识和术语能力,获得科学型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可以有能力对原有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质疑,并对其进一步修正、补充和突破。

术语教育的第三模块是非专业领域术语知识的学习,同样侧重术语应用与实践。高校学子们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学习视野,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中国高校开展的许多通识课程,如“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社会学概论”等,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属于非专业性的术语教育,具有跨学科属性或者交叉学科属性。这类术语教育的重点是建构“核心术语体系”。核心术语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术语,是该专业体系的核心知识内容,通常在术语体系中表现为上位术语。非专业术语知识的学习,因为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学习者只需掌握核心术语和某些重要的下位术语之外,不一定要通晓所有的术语概念定义。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某一领域的最基本的术语知识。同时,使学习者们养成谨慎地对待其他非专业领域术语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青.在大学开设术语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08,(6).

[2]潘书祥.关于加强我国术语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术语研究,2005,(1).

[3][7]郑述谱.对开展术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术语,2009,(6).

[4]本刊编辑部.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访问欧洲术语机构[J].科技术语研究,2002,(4).

[5]郑平.喜看术语研究的新拓展[J].中国科技术语,2009,(2).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9

一、从学习科学角度看翻转课堂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关注的对象往往是教学,而学习科学涉及的更多是学习,它是在深刻反思学校教育中学习的缺失以及传统认知科学研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组织高效的学习,如何深化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是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是发展可迁移知识的基本途径,任何的教与学的中心必然是以促进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如今的教学模式可谓形形,但真正能够涉及深度学习的不多,因为缺少了复杂多变及技术支持的环境。余胜泉等人将深度学习的研究框架聚焦在深度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情感体验四个层面。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课前的信息输入,到学习者个人的信息处理再到课堂的信息输出构成了深度学习的分析路径。

翻转课堂深度学习环境: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中,因为新技术的使用,使得知识不再以结构良好的方式呈现,抽象知识可以用具体的形式进行表征,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不再是单一不变的老生常谈。翻转课堂的课前的学习阶段,例如教学视频、各类学习资源等,无一不充分体现技术在学习环境中的角色,尤其在内容的设计等方面。同时,网络状及模块化展现的知识分布,摆脱了传统教学线性知识分布的特点,促使学习者联系已有知识概念,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翻转课堂中技术的使用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了保障。

翻转课堂深度学习过程:人们已经普遍认同学习是在原有知识背景下发生的,学生进入课堂时,已经带着对世间万物的各类半成型观点和迷思概念。所以,在学习的过程需要将新知识同化或顺应到彼此关联的概念系统中。此时,认知的高度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环境下以视觉或听觉呈现的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兴趣,学习者就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由此增加个人认知投入。直至最终影响到深度学习的结果――概念转变的形成。

翻转课堂深度学习结果:汉普顿将概念定位于将当下的经验分类并划归到某种范畴并对它进行阐述。学习科学认为学习要使得一系列的概念之间形成概念网络,并能够进行概念间的转变。由于概念的转变是有意义学习的内在机制,而有意义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当学习者对他们所理解的概念或对他们的概念框架理解发生变化时就是概念的转变。

二、有关翻转课堂的思考

当下推进翻转课堂是基于对教育所处的大境脉的研究,也是对课堂长期以来不可弥补的缺陷提出来的。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环境下,应该主张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等编织知识网络去支撑学习对知识的建构。所有的构想若是只针对课堂那么实现理想学习环境的创设可能仍遥遥无期,基于学习科学的研究,将课堂外的学习纳入学习环境创设的建构并实现新课堂模式的建立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变革的途径之一。但是课堂外的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的传授阶段,是翻转课堂重要的前奏,却是最难保证的。这需要对“学习”有充分的理解,并从各个方面促进学习。与此同时可以促使教学者更多地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使得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大多数人将“翻转课堂”当做契机、挑战的时候,很多人也警惕翻转课堂唯技术化倾向,这并不无道理,翻转课堂的推广的确得益于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是在符合深度学习机制的框架之下优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模式。技术的使用是相对于特定文化背景才有意义,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学习的发生,增加深度学习发生的更多可能。它的存在是价值中立的,所以受技术控制还是控制技术的问题,也就成了没有意义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内涵;反思性实践;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19

作者简介:王秀萍(1965~),女,教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12)。

收稿日期:2011-11-21

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praxialmusiceducation)的核心概念是“反思性实践”(praxis)。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我国音乐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中,①还是在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代表作的中译本中,②“praxis”一词都被译为“实践”。一般而言,当中国读者读到或听到“实践”两字时,联想的是与“practice”相关的实践情境,因为“实践”对应“practice”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我们认为每种学说、理念的内涵都蕴含于核心概念,审美音乐教育(aestheticmusiceducation)的丰富与局限都集中在“审美”(aesthetic)这一核心概念中,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内涵的丰富与独特也同样围绕着核心概念“反思性实践”(praxis)展开。

鉴于此,理解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内涵的第一步,恰恰是辨别“praxis”与“practice”两个概念的不同,而不是混用这两个概念。“反思性实践”(praxis)一词来自亚里斯多德对知识的分类,他依据知识的性质及应用目的把知识分为3类: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与反思性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被认为是固定、无境脉(context)和普适的知识,即后来西方哲学家所称的认识客观的知识。③就知识的性质而言,技术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对立,前两者都是过程性与生产性的知识,是一种行动中认识的知识或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技术知识与反思性实践知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过程性与生产性的深刻程度以及应用目的上的不同。技术知识表现为一个人在展开行动之前就知道如何达到结果,行动与结果之间是线性,不受环境影响。而反思性实践知识是一种应用于人类政治-社会情境中的知识,在这种情境中确切的结果不可能在一开始就知道,因此达到这种结果的方法不可能是持续不变、直截了当、可以分析审视的。反思性实践知识的使用是受环境变化而变化,它依赖过程中的自身指导而不是技术知识指导。虽然说亚里斯多德知识分类中技术知识与反思性实践知识都属于“实践”(practice)范畴,但“反思性实践”(praxis)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使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相区分。一般意义上的“实践”关注行为的可行性、可经营性、可控性。而“反思性实践”关注情境中行为的正确性,这种“正确性”是在具体情境中不能以任何常规的或普适的知识来决定或预测的。这种“不知晓”的状态似乎与它是一种知识的称呼矛盾,而这恰恰是反思性实践知识的要点。④正因为“反思性实践”是在一种正确性不能被事先规则化与绝对化的情境中去决策正确行动的知识,所以亚里斯多德称这种知识为实践智慧,是受伦理标准指导的行动。鉴于此,应用技术知识的实践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用的英语单词为practice,是用常规或普遍知识引导的可行、可经营、可控的实践;而“反思性实践”是在具体情境中决策正确行动的实践,是实践智慧,用的英语单词为praxis。

反思性实践音乐观的倡导者把亚里斯多德的“反思性实践”术语赋予了当代的含义,把它看作是一种关注标准的责任。⑤具体地说,“反思性实践”是指在社会境脉中针对具体个体、具体环境,通过对结果的持续预期,确保做出正确决定的一种责任。所以,音乐活动即反思性实践活动即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音乐决定的一种人格状态。这一界定的另一种描述:音乐不是单纯的技术活动、表面的实践活动,它是受民族道德观约束的实践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过程。所以只按照作为普遍的、一般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多样的音乐实践是不道德的,每一种音乐实践都应该选择以本土的伦理为核心、对音乐实践置于其中的本土环境、条件做出回应并负责任的一种价值。正如“不知晓”状态恰是反思性实践知识的要点一样,相对、不确定、多样的音乐标准恰是反思性实践音乐观的要点。这也是“反思性实践”音乐观反对“审美”音乐观的根本原因。所以,反思性实践音乐观给予人们的,不可能是有关音乐或音乐教育的处方,这是把音乐看作技术行为的传统音乐观所做的事,它给予的是一个基本的思维过程: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针对具体个体、具体条件,根据自己的视野预期,做出此时此景有关音乐行为的最好决定。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