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11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课程基本定位改革方向

高职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能够培养出适应岗位和职业实践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基本上与专业无关,教学内容也缺乏专业背景,由此造成了高职公共英语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比如,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只是靠普通英语教材并不能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不能轻松阅读该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同样对涉及该专业的英语说明书条文等束手无策,这样的结果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英语无用论的心理。

一.反思高职英语教学过程,深入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1.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和职业性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事业技能的教学指导思想,高职英语教学的开展应体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目标,增强英语教学的职业性。高职英语教学研究要注重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特别是英语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具体的、相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独立兴趣的培养,灵活安排教学课程,发挥高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多媒体技术,促进职业情境的生成,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同时,积极探讨高职英语教育向专业英语课程链接的途径。张程等专家研究了有关高职英语教育向专业方面的深化,从理论角度详细地分析了高职教育机构怎样让公共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链接。高职英语教育团队应在这些前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施途径和方法,加强职业内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充分准备。

2.大力倡导多元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建构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过渡,以单一技能向综合实践能力、职业能力过渡。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由学生来作为课堂的主导。比如在一些高校中,教师通过布置网络作业来引导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开放思想,探究课题;通过邮件写信、QQ交友等方式进行英语交流,营造英语口语练习氛围和机会等。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另一种新鲜感,在这种新鲜感中,学生和老师都赋予教学模式一种新的活力,进而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更新高职教育改革理念,端正高职英语教学态度和认识

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是员工承担职业的责任,完成职业本身的相关工作,以及达到任务要求的综合能力。据调查,德国的知名企业家和职业教育机构都普遍认同,职业能力是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重要技能共同构成,而重要技能就是指非专业技能,其中包括英语交际、应用能力技能。换句话说,任何形式的职业能力论,基本上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以外的相关技能两部分。高职英语不能归于“无用处学科”之列,更不能打着“加紧发展专业课程”的旗号,大幅缩减英语课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综上所述,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应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为培养优秀毕业生及打造较强职业能力而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彦每.代体宾语的认知范式:心理模型与语用推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杨岚.人文教育:高职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主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

[3]周彦每.概念本体论下代体宾语的语义搭配与生成机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自主学习

一、以前及现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程改革的成效

在2000年之前,我国基本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创痛思想观念的影响,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太大,学生缺乏了展现自身想法的勇气。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从小就给学生灌输了数学死板这样的观念,导致了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产生了错误的认识。2004年,可能由于申奥成功的关系,使国人对国外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接触,教育部门先后展开了各式各样的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文,勇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来很多人以为这个好的开端会带给我国教育体制天翻地覆的变化,可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学校,这次课程改革刚刚开始就偃旗息鼓,使得这次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变得“雷声大,雨点小”。对于数学这个在大家眼里本来就比较死板的学科,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效微乎其微。在近几年中,教育部门在之前课程改革的的基础上又推行了一次次的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努力之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数学的教育模式上并未取得太大的改变,为“考试而学习”的观念深入任性,在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下,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补课班、奥数班、特长班等课外补课方式逐渐盛行起来,警官教育部门尽量劝阻,却无法阻止其日渐扩大的趋势。这样的高强度学习环境,使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但实际效果与学生付出的努力却不成正比,甚至部分学生还出现了成绩下滑,讨厌数学等负面效果,使得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直线下降。这个学科真的就这么死板、无趣、难学吗?数学教育难道就真的没有出路吗?

二、未来数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及其可行性

要改变高中数学教育的难题,首先得改变学生及老师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观念,应先从教科书开始,多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元素,把当代高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用到例题中,例如几何中常常引用到的泳池和水可以换成硬盘及其中的流动数据,各种动物换成机器人和各种现代机械,或者将一些重大新闻中的数据引用进去。教科书的改变工作量较大却也收效甚微,但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确实改变数学教育现状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改变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结合现代思想观念做出划时代的改变。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中,很多学校鼓励学生自学并由学生讲课,期间其他学生发言之处不足和错误并适当补充,老师再做最后的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鼓励和推广的。可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毕竟多数人觉得数学难也不可能是无的放矢,随意在推行这种学习方法时也需要做出适当的变通。可以在学生讲课前,组织学生对预讲课程进行讨论,老师做出简要的补充,然后再有学生讲课,这样不但能减少学生讲课中存在的错误和遗漏,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课堂时间的浪费。所以讲课前的讨论总结是极其有必要的。由于教科书更新难度较大,所以学生能接触到的习题中也会很少出现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每个学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出题,由老师汇总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髓,这些试题可用于阶段考试或学生的课余练习,再组织学生对老师挑选的例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教师因常期教学养成的思维定势进行补充,其中也必定会有一定的经典例题出现,弥补教科书不便于更新的不足。虽然部分学校部分学校推行了学生上台讲课的方法,但绝大多数老师只是让个别本学科的尖子生进行讲课,这其中有降低出错率的考虑,但对于推行学生上台讲课的学习方法来说是不可取的,首先,上文说到的讲课前由学生进行讨论,本就减少了学生讲课的出错率,并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作出了补充。另外只有个别学生上台讲课,对于一直没有体验亲自上台的同学来说与听老师讲课其实并无区别,长此以往并没有起到提高学期兴趣的作用。所以推行全员上台讲课才能达到这种教育方法的真正目的。由于高考体制及一些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多数老师只注重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有老师或学校按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情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除了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让学生在学校就戴上有色眼镜看人,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古圣贤也曾说过有教无类,所以老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扬长补短,同时全员参与下也能为学生在解题中提供更多的思路。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且永无止尽的道路,而数学的课程改革也是改革中的一大难点。我国众多的人口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意味着高考体制还要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高考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关乎一生的选择。在这个经济大增长,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理工科的学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所以数学课程改革关乎着每一个学生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高中数学教育会随着时间渐渐完善,最终形成拥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数学通报.2001(11)

[2]夏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数学教育学报,2001(03)

[3]黄炎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8)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3

2009年5月7日,我们申请的广西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交通土建方向《钢结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批准(序号15),此后项目组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就“交通土建方向《钢结构》教学内容改革”和“交通土建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两个方面展开调研,先制订了钢结构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大纲、教学进度计划。之后考虑到钢结构在交通土建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按照现时代对交通土建方向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修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介绍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一些情况。

经过2009年以来参加项目的5位老师近三年来的共同努力,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并且正在不断地取得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召开了“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专题研讨会”,就在交通土建课程群的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举办了“当代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与交通土建教学改革”报告会,2010年11月26日还邀请了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就当代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交通土建方向教学提出哪些要求以及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修订了“关于交通土建方向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改革思路,制订了更加明确的改革方案。

(2)结合2011版交通土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已经完成各课程的教学进程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构成表(见附表一),教学活动年度安排表,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即将完成系列改革教材的大纲。

(3)本项目中还研究了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容,也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深入开展转变教学思想和转变教学观念的研究基础上,还在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在进行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正在加紧制定“钢结构与钢梁、混凝土结构多媒体面授式教学系统”和“钢结构与钢梁、混凝土结构测试与辅导系统”两套教学软件。虽然研制教学软件工作量较大,困难较多,但在承担这个项目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境

在钢结构教学方面,在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们通过参观、调研,增加学生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我们与地处柳州的西江船厂、广西水工机械厂已经取得了联系,让学生到工厂去了解参观钢结构生产过程,并与铁路部门联系,让学生去参观柳州铁桥、雒容铁路桥、浪江桥等,力争让学生在学生钢结构课程时弄清构造,掌握原理。同时,对于桥梁工程等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们通过在我校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的柳州城市投资有限公司的经理,联系正在施工的雅儒大桥、白露大桥、鹧鸪江大桥等工地,利用周六、周日等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5)大力宣传、逐步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4

关键词:高校;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2-001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而考试环节,则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活动。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与形式的对比,探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一、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的对比

当今社会,有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在不断的改革中日趋完善,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是较早实行考试改革的国家,他们考试的方法与形式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比较和借鉴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1.考试目标

有些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们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而我们国家的一些高校公共基础课考试,仅仅延续了高中考试的制度,倾向于应试教育,以一考定成败,以考试的通过率指挥着学生的学习,往往学生也只能学会考试中出现的内容。

2.考试方法

国外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考试形式多样,可选择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口试、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依据如何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选择考试方法。而国内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时间相对集中,多数集中在考试周进行,学生在复习备考期间突击应考,其实这并不利于真正的掌握知识。

3.考试内容

国外高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广,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对记忆性的内容考查较少。国内高校的考试内容多数是由任课教师出题,根据教学大纲,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局限于教材,偏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往往无法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成绩评定

国外高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次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累计积分。会根据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按比例综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不占太大比例(一般为30%-50%),而比重较高的则是由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组成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为了学期末的期末考试复习备考的阶段。

评定中的成绩分类标准:以人为本,多数不以分数进行评定,改为采用等级、固定成绩、成绩分布曲线等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成绩,力求每个学生的成绩能够显示出其真实的学习情况。

而国内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虽然也采取总评方法,但由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所组成的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成绩则占极大比例,达到60%-70%,基本上以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代表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5.结果反馈

国外高校有着一套较完备的反馈制度。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出学生的成绩,还要针对此次考试的方法、内容、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而国内高校的考试中,待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只进行阅卷给分,教师不会对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也得不到反馈,使得学生有考完放假、学期结束的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基础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基于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和形式的多方面比较,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急需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及时做出合理的完善和改革。

1.考试目的要以人为本。高校的考试目标,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才发展为目的,避免“一考定成败”的误区,结合学生的情况,以人为本,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考试方法需有机结合。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改变单一的考试方法。只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评价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从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理解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应用方面的培养。

3.考试内容应全面多元。考试的内容要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侧重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4.成绩评定要重在过程。改变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进行多阶段考试,强化考试在学习中的过程性,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重视程度和注意力转移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改变以分数论定,以单一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片面方法,而采用多种评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5.结果反馈需针对及时。考试不能以分数为学习的结束,教师在阅卷完成之后,应该对考试的方法、内容进行分析,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将分析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通过向学生反馈分析结果,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

三、结束语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5

阳光体育课程改革学生素质

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阳光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阳光体育作为一项集娱乐性、健康性、趣味性的学校体育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有着深厚的师生基础。阳光体育的高质量开展,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加强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为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向着实用性、科学性和以人为本方向转变的基础。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部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与实施的政策中指出: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是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提高学校体育活动质量的一个指导性文件。阳光体育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当前我国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关爱和人性化的教育,来不断地激发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练习的引导下,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阳光体育目标的实现,表现在学生的体育关注和体育兴趣的提升上,在注重学生兴趣激发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传统师生之间的知识技能传授关系,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理念,是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阳光体育不再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体育课程的校本化编排、体育评价的科学优化、体育课程的连续性设计等,实现体育教学的多维度、健康性和有效性。

1.阳光体育的开放性特征

阳光体育视域下的体育教学,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实践行为,阳光体育注重对学习者人性和自然性的强调,在丰富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借助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提高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阳光体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开展,既丰富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方式,又提升了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阳光体育下的体育课程注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师可以按照当地的体育项目、学生特点、场地设施、气候特点等条件,开展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形式。

2.阳光体育的系统性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和深化,人们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强调了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阳光体育的系统性,是保证体育教学动态调整、实现学生在动态发展中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

3.阳光体育以人为本的特征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向着健康、以人为本方向发展的基础。阳光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特征,表现在阳光体育教学内容的以人为本,避免成人化教学内容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实施。阳光体育教学以人为本表现在教学评价的人性化,避免单纯的运动成绩考查,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阳光体育以人为本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校本课程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挖掘体育教育资源的基础。

4.阳光体育的身心健康特征

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学生的生理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长期从事体育锻炼,首先能发展学生的心脏总体积指数。心脏出现增大的趋势不仅在心室容量和心室壁厚度上有所增加,而且右心室腔也显著扩大,心室扩大有助于增加心室充盈量,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储备。尤其是持续较长时间的有氧体育练习,能消耗体内较多的脂肪。阳光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是通过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二、阳光体育视域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不能保证

当前,在学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升学等压力的影响,很难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满足强度、时间要求。相关的统计表明,在最近二十年的时间,虽然学生的体重、身高等发育指标都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学生的体质能力却在不断下降,约有7%的学生营养不良,6%的学生体重超标。另一方面,从对学生的体能测试(比如仰卧起坐、肺活量和百米赛跑等项目)结果来看,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达不到及格水平,这一现状应该引起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者的重视。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体育锻炼和学习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基础。

2.教师的传统观念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是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这一现象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教师这种守旧的传统思想影响着阳光体育的开展质量。部分教师单方面地认为体育是副课,进而侵占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和锻炼时间。这种方式不仅使得阳光体育运动无法开展,另外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无法保证文化课程学习效果。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中,体育教学质量所占比例非常小,不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3.体育场地设施不充足影响阳光体育的开展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不足及校园场地过小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与城市条件相比,农村学生在体质上并不落后,但是由于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在没有专业体育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阳光体育活动也无法显示出本应有的效果,所以说专业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一些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也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4.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不科学影响阳光体育开展

课程作为阳光体育开展的载体和实施手段,体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丰富性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效果的基础。当前,在我国学校体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科研、经济等条件的影响,阳光体育课程较为单薄,这在影响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受到了影响。因此,研发和丰富阳光体育课程,成为提升阳光体育开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阳光体育视域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实施策略

1.构建多层次的阳光体育课程模式

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的体育课程模式,来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这一问题。在阳光体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心理、体育兴趣特点,来实施阳光体育。多层次的课程结构,是保证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

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在全面地把握阳光体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学校体育课程要最大程度地构建其基础性、健康性和全面性的课程结构。在必修课与普修课、普及课与提升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把握上,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和规划,进行多层次体育课程的设置。例如:针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健康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普及类、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并借助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于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按照学生的特长设置专项体育练习内容,提高特长生的体育水平。选修课和必修课也是为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开设的。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多层次的体育课程体系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为本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阳光体育得到有效的普及。

2.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研发力度

体育课程资源是阳光体育开展的基础条件。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体育物质资源,包括各种器械、场地设施等;体育环境资源,包括阳光体育开展的温度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空气环境等;体育人力资源,包括从事阳光体育的体育教师、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校医等。这些资源是构成体育课程资源的基础。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上述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高这些资源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调动、体育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的全民化、终身性和生活化,因此,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当地学校和社会有的自然环境、社会传媒、家庭等教育资源,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开展形式。例如:可以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竞技化教材进行改编和创编,以更加适合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其次,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的研发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将其校本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其次,加大对流行和户外体育运动的创编。当前学校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现有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当前流行体育项目进行改造,以更加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提高阳光体育的时代性和健康性,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3.加大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开设终身体育课程,完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阳光体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锻炼效果,但是更深层次上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走上社会、踏入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而准备。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是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未来踏入社会以后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4.提升阳光体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规范的制度来保证。因此,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将阳光体育理念规范化、阳光体育开展制度化、阳光体育评价科学化。在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下,做好阳光体育开展的具体计划。制度化是将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培训等工作纳入制度管理的范围。对学生来讲,阳光体育视域下的课程设置,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范阳光体育课程的设置形式、设置内容,规范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将多元评价和科学评价纳入阳光体育制度范围。对教师来讲,阳光体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保证教师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实现阳光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在组织阳光体育活动时,要以活动的健康性、趣味性为原则,在充分调研学生现有体育技能、兴趣、生理、心理等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学校的场地设施、体育器材、自然环境等情况,进行科学的编排与实施。

综上所述,在阳光体育实施的过程中,要以阳光体育目标的普及性、终身性和教育性为指导,加强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开展方式和开展内容的改革,实现阳光体育课程向着多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切实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以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为依据,选取实用、科学的体育教材内容,实现阳光体育视域下体育课程的文化性、健康性、趣味性、动态性。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教育理论,提升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等途径,加深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为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创造师资、场地设施、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条件,保证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

参考文献

[1]李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文化价值取向的构建.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李少明.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与体育课程改革探究.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2).

[3]张金铭.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惑及对策.甘肃科技纵横,2006(3).

[4]任慧莹,李翠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4).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6

【关键词】检测技术应用专业;磁粉检测;课程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程改革模式实施之后,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训教学学时,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充分提高了设施设备的利用率,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改革后教学采用在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形式,对所讲知识进行全面实践,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各个项目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不及格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可以紧密联系现场实际。《磁粉检测》课程改革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紧密联系现场实际,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现场工作流程,为进一步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好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的培养方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的培养方向是:通过学习磁粉检测技术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磁粉检测的i、ii级的操作技能,完成磁粉检测过程的记录、报告和工艺卡等检测文件的填写和管理,从而满足无损检测技术应用领域对磁粉检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方案包括十个项目,采取分层次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加。分别是:(1)磁悬液的配置及浓度的测定项目;(2)磁悬液润湿性及污染测定项目;(3)磁粉检测综合性能项目;(4)板材焊接接头磁粉检测项目;(5)管材焊接接头磁粉检测项目;(6)传动轴类磁粉检测项目;(7)储罐人孔接管磁粉检测项目;(8)起重天车吊钩磁粉检测项目;(9)球形储罐焊缝磁粉检测项目;(10)铁路货车零部件磁粉检测项目。其中前五个项目为必修项目,后五个为选修项目。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的优势和局限性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的优势体现在:(1)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接触设备的机会大大增加,练习的时间大大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检测专业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采用选择简单项目的方法,杜绝了以前大量不及格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加强,从而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磁粉检测》课程改革的同时,自始至终贯穿的是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与健康及其他选修课,课时分配贯穿在整个在校学习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4)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磁粉检测》课程改革实行理与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采用谁上课谁指导实训的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增加下现场实践的时间,增加实践能力的培训时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教师自编的教材,提高了教师编写教学文件的水平,真正体现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风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磁粉检测》课程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1)教学设备的局限。因为要综合考虑整个学校教学的设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7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能力评价;考试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14-02

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1,2]。研究型课程教学中,老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更多地起“场外教练”的作用;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遵循认识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如果传统的考核方法不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就很难深入。评价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鉴定、改进、激励和管理作用,即所谓的“指挥棒”,完善考试与评价制度是推进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使研究型教学的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对考核和评价加以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考试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导向,而非能力导向,而高校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3-6]。因此,能力的考核应该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考试内容依然侧重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造成学生死读书本、知识面窄、兴趣缺乏,只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结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7]。目前,高校考试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缺陷,使考试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失去了能力导向的功能。

为此,笔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改革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具体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期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科学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国内外考试方法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因教学环节的不同,考试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通常采用的有:传统考试和标准化考试两种形式。传统考试一般凭经验命题、主观评分、题量较少、覆盖面窄、评分误差较大;标准化考试从命题到考试,从评卷到登分,各个环节都力求规范标准,减少或避免各种误差,能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但标准化考试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分析和创造能力。开卷考试虽然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因答案不统一,评阅试卷带来误差较大;闭卷考试相对命题简单、阅卷准确方便,但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考查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口试拟题范围广,既能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又能较准确而深入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但考试时学生易紧张,很难深思熟虑,教师如有精力分散,则会影响评分的准确性;实践能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好衡量,考核效率不高。

国外高校的考试方法比较复杂,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且每部分占总成绩的百分比也不同。第一种是笔试,上千人的学生同时考试,考试的场面会很宏大,每个学生的考试科目都不相同,这样有效避免了学生作弊。第二种是个人陈述,每个学生都必须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学生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第三种是论文。国外高校的作业一般都是论文形式,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才能完成论文。第四种是平时作业,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来共同完成一个作业,这样他们不仅可以互相交流观点,还能培养团队精神。

二、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改革内容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应由原来单一性的知识技能能力测评转向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加工、组合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评价[4]。这种考试方法的改革,应从考试形式、命题方式、考试内容方面打破传统考试方法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具体改革内容有:

1.考试形式改革。结合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积极推进多元评价方式改革,多层次的考试方式灵活组合,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适应社会的需要。

2.命题方式改革。命题要突出能力的考核,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考试命题要从学生培养目标全局出发,反应课程教学的目的。

3.考试内容改革。笔试考试,不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内容均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口试考试的内容,应该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全面深入测试;操作考试内容,要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能力;课程论文,应该考核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能力及写作能力;竞赛及设计报告,考察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设计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口头汇报中的表达能力。

三、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实施方案

针对前面提出的改革内容,可采取的实施方案如下:

1.考试形式实施方案。考试形式要摒弃一张试卷与一次考试的定论的评价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灵活组合的考评方法。如采取笔试、口试、操作、课程论文、设计报告、竞赛等形式;依据考试形式拟定不同的考试时间等。

2.命题方式实施方案。转变命题思路,降低考查机械记忆试题的分量,试题渗入工程背景,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及方法的工程理解和书面科学表达能力。命题过程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依据教学大纲、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制定命题原则,要求等具体事宜。在课程结束的前两周,按学习小组分配具体命题任务,可以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不同的类型题,每组每人各出一道题,且题目内容不能重复。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人与人、组与组的交流讨论,积极主动的完成命题任务。全体学生在命题过程中进行主动性的研究性学习。

3.考试内容实施方案。笔试考试,试题内容的设计要体现研究型教学的要求,即试题必须具有研究性的特点。即使是概念题也必须是通过分析、理解相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才能作答。题目要有难易程度不同的区分,以便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既要有单一的知识点测试,又要有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考核,还要考虑考场纪律的现实情况。试题必须增加考生通过“东张西望”所获得信息的难度,即使采用选择、填空这种简答的作答形式,答题时必须附加说明选择理由,否则不给分,从而消除蒙题的可能。

口试考试,将课堂启发式教学提问变为课堂随机口试。口试题要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合理设置和以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为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作答来获取成绩,每人作答次数不限,哪节课作答不限,作答成绩不理想可以下次再答,直到满意为止,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不作答成绩则为零。口试题的设计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精心合理设置,抓住每次课的教学中心和重点,教师仅仅是引导、答疑和师生共同解惑。这种考评方式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利于开展好研究型教学。

操作考试,采取学生间相互配合和协作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论文,考查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能力、对文献的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竞赛及设计报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考察学生与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大赛、设计大赛等活动的参与情况,这种考评不以结果是否获奖为尺度,主要是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过程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设计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口头汇报水平。

四、结语

“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下的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可以成为实现研究型教学的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考试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发挥各种考核形式的长处,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体现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而且通过这种考试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烁.中国高校俄罗斯地理课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Z].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龙继林.基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

[3]陈兴文,白日霞,李敏.开展研究型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

[4]黄晓东,何奎.研究型教学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

[5]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0-095-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仍有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有些基本上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一点,可是什么都不精、不深,甚至根本就没理解,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以致用的特色。

(二)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知识点和新技术更新很快,相应教学内容也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更新。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安排。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偏少,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在课内实践操作的时间不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往往拿到一个案例时会显得束手无策。而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思考性、记忆性”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理念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要从思想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以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来严格要求,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潜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能力,以便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领先。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生们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方法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突出举一反三学习方法。1.教材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教材内容符合高职院校的需求,着重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应尽可能选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做不断的调整。教材编排要有新意,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以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一些新的思想、理念以及处理方法和手段,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3.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如winDowS的文件操作、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课堂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能主动适应社会、构筑和谐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53.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36-02

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曾一度快速加大,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其中部分原因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及考核方式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国际贸易行业的需求。

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普遍采用“三块式”课程模式,即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三部分。从考核方式来看,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二、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几乎所有院校都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并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导致“重理论、轻实务”,以经济学科为本位,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必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结构不完善;二是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在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评价机制下,不得不专注于经济理论研究,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指导能力欠缺;三是在课程教学中,未能注重加强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只是简单地将理论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难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没有切实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换。即使增加了一些外贸模拟实践课、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四是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度较大,难以满足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很多学校地处内陆地区,远离沿海对外贸易活跃地区,加上外经贸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很多不愿接纳实习生,即使接纳也不让实习生真正深入到外贸业务流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导致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

(二)考核方式方面

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国际贸易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自主决定考核内容及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则为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形式虽然比完全闭卷的考核方式有所进步,但仍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重较大,致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而把精力主要放在期末考试上,成绩评定具有较大偶然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国贸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二,现有的闭卷考试,题型设计单一,缺乏创新,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案例分析题以及无标准答案的发散思维题很少,导致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取决于与标准答案的一致程度,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

第三,现行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虽然占总评成绩的30%,但这部分并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在评定成绩时缺乏公平公正,随意性较大。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方面

1.以外贸行业实际需求为指导,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行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进行实训指导,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学场所上,探索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该门课程成功开展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同时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有利于形成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及特色。以培养学生外贸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外贸岗位操作流程为导向构建的模块化课程如下:(1)出口业务模块,包括审核与修改信用证、备货单证、货运单证、保险单证、报关单证、结汇单证6个子模块。(2)进口业务模块,包括信用证开证申请、报关单证、单证审核3个子模块。在上述模块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集中实训,教师均以真实的任务或项目来驱动,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把外贸信息识读、国际结算与外贸单证、国际物流与货运、报关与商检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特色课程。

2.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少外贸行业实践经验,因此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十分必要。学习是迅速提高师资素质的最好办法,应支持在职教师参加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外经贸企业学习,掌握外贸实践技能。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网络化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践、双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贯穿始终,注重国际商务英语和商务管理能力、国际贸易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考核方式方面

1.闭卷、半开卷、开卷考试相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有一部分为基础理论课,可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如国际贸易理论。半开卷是通过提供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考试方法。有些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所以考试就应以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为主,而不应以死记硬背的内容为主,如统计学课程涉及很多计算公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公式计算出经济指标,再根据经济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判断。所以统计学以及类似的课程可以采取半开卷的考试形式,具体做法是:将一些基本公式印在试卷上,学生可选取公式进行计算。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可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分析问题上,从而提高其分析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大部分课程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应偏重应用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这类课程完全可以采用开卷考试。

2.平时表现、实验操作、笔试相结合。为了改变传统笔试占大部分比重的考核方式,就要创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指标,把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强调过程考核。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又分为平时上课出勤、课上回答问题及平时作业三项,每项各占10%。平时上课出勤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课上回答问题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平时作业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这三部分由任课老师评判打分。针对实证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实验成绩”这个考核环节,由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态度三部分组成。如国际贸易单证制作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外贸交易过程中各种单据的缮制为主,只要熟悉每份单据必要项目的填写规则,一般就不会出错,不必要求学生背诵规则,通过实验操作进行反复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同时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以上考核中,任课教师要公平公正,命题时要根据不同的考核方法确定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简单推理部分可以采用客观题目以笔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考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又可以检查教学效果,让专业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乔庆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课程改革的方向篇10

关键词:项目主导教学方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一、绪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的高等职业教学工作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在众多的高职教育改革研究领域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整个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并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整个项目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普通高中学校的扩招,高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总的来说,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综合素质较差,自我抑制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情绪不够饱满。本人曾在三个方面对往届学生的学情做过统计:1、上课发言情况: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只有一少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几乎从不发言;2、学生作业情况: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学生每次任务都能完成,另一部分学生只能做出部分作业,个别学生一点也不会;3、自主学习情况: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主动学习习惯没有真正养成。此外,目前的大多高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内容比较陈旧,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传统与实践相互独立,分开进行教学很难适应现在的高职学生特点。“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将专业课程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倡导自我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就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行业的需要。“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项目,再将项目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将学生引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希望通过“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研究和探究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获得相关专业职业技能。同时,通过“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探究具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现以全站仪实训为例,谈谈“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全站仪实训这个项目下面分为多个任务,包括全站仪的基本认识,全站仪角度,距离,坐标测量及放样等。这里以全站仪平面放样来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布置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本次任务的控制点资料,要求学生利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平面位置的放样。

制订方案----学生准备工具及仪器,熟悉场地,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和完成任务的方法并编制测量方案。

教师演示----学生配合老师完成一个点位的放样,让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和放样过程。

分组实施-----学生根据测量方案分组实施,教师进行过程指导,各组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成果评定-----在测量放样工作完成后,学生先进性自评和互评,教师再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检查,最后教师结合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确定评价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四、结束语

“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很适合当前高职学校进行技能教学的方法。它既要求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收集相关知识及案例,确定出符合实际的项目实施任务和项目评价表,又要求学生主动协作,动手实践,积极思考,一举多得,大大提高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亲和力,师生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更愿意学教师更愿意教。然而,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此教学方法,使之更加行之有效推而广之,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方法汇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