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32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1

所谓场所精神,就是人们所面对和适应的现实区域中所感受到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力量。因此校园广场活动空间的设计更加注重空间的结构和层次,注重艺术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蕴涵的校园文化场所精神的营造。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生态;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R363文献标识码:a

1、广场的前期调研及分析

1.1规划设计背景

聊城大学东邻聊城体育馆,西邻徒骇河。东校区南门广场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学校南门,东邻教学楼,中间是与大门相连接的主干道,西邻专家公寓,北面是办公楼,它是师生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

1.2设计定位

校园广场作为校园内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它不仅仅要满足人的视觉、功能等物质形态方面的要求,更应该注重现代人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本方案本着从功能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以人性化。兼顾生态化与人性化结合原则,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最终展现一个美观的、生态的、人文的、和谐的校园广场。

1.3设计理念

广场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校园文化,人文生态,活力空间。

小品通过现代材料的应用及现代化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更为重要,利用景观元素表达校园学生积极向上、富有朝气气氛。

1.4现状分析

现在南门广场满足基本设计要求,但仍有许多不足。景观空间效果不强,广场太过于空旷,标识系统不强,铺装过于简单。广场人流量相对高的地方,未安置任人休息的椅凳。沿湖岸线,人亲水的参与性不高。只满足了人在景观中的必要活动。没有充分体现人在场所景观中的选择性活动。

2、广场改造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场所精神理论的应用

2.1场所精神理论在平面与空间设计中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本方案设计的设计主题是“大学生时代广场设计”根据校园的场地条件和环境特点,强调时代对校园的意义,表达年轻人积极向上的一种人文精神。

本方案采用轴线为主的几何构成手段,形成重点地段的整体骨架。采用混合式构图方式处理了自然式和规则式形态的关系,避免了干扰和分离,并提炼了圆形、曲线元素,表达年轻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下面是设计方案的一个分析过程:

交通流线分析:本方案共有7个入口,其中主要道路连接了3个主入口,满足相对大的人流同时经过的需求。次要道路连接着4次要入口,满足相对小量人流经过,同时连接着部分景观节点,也起到循环人流的作用。三级道路主要起到连接小型景观作用,疏导少量人流,围合相对私密安静的空间。三种道路,合理穿插在整个景观中,使得整个人流交通井然有序。交通流线的可达性是非常合理的。专家公寓和办公楼的职工和教学楼的学生都能够便捷的到达广场进行娱乐休闲。

功能分析:整个广场景观空间兼具游览、休息、休闲、集体活动等功能。不同的景观节点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入口广场为整个广场景观空间中心,可进行小型的集体活动。小广场、亲水木平台景观、滨水广场,人们在这里能更加接近大自然,参与互动其中。休闲广场是相对半私密的空间,主要提供了休息休闲功能。另外每个景观节点相应位置都提供了休息区域,这也体现出了景观空间的人性化。

2.2场所精神理论在总体布局设计的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2.2.1入口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根据规划的要求,主入口广场要承担起教师和学生通行的交通重任。并且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主入口广场还要成为学校的一个标志性的构筑物,同时又有观景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设计中将中心雕塑的设计成标志性的构造物,具有很好的可识别性。入口中心广场景观设计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位于整个广场景观的核心位置,是人们聚焦、交汇的主要地点空间。本设计在功能上多方面需求上如人流导向、休息场地等基本问题上都充分做到了协调,空间的围合、划分上都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广场则采用光岗岩、多种拼花铺装方式,以中心点向四周发散,使得广场中心有着一定的凝聚力。吸引人滞留,休憩,开展课余活动,促进人际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

2.2.2小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广场中的流水、文化景墙则在现实意义上向师生展现了学校的历史,历史文化积淀延伸到校园的广场设计中,充满了文化的气息。广场中水是最活跃的自然因素,通过对水的处理,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联想。去触摸感知它,观看它的波纹,观察水中的倒影和特别的运动以及随光线变化而产生的光影变幻。景墙中的青春活泼的大学生形象布置在草丛中,形成非常有情趣的景观小品,和设计主题相呼应。

2.2.3滨水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滨水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场所精神的运用和表达。滨水驳岸的风景多,为了能很好的欣赏对面的风景,设计采用了不少的小品设施。小品的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为目的。景墙的设置,人可做在景墙上享受对面的滨水风景,给人视觉美的享受。

亲水木平台景观是一个与水相结合的亲水平台,增添了人与环境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既能得到休息又能欣赏水景。

2.2.4休闲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休闲广场是一个半私密的场地,空间的分割借助了亭子,坐凳,花坛。设计得体,给人以舒服感和美的享受。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活动,还可以在这里看书。汀步的穿插,使学生在观赏风景时能享受其中的乐趣。这种座椅、张拉么都是为学生提供可能休闲的场所,充分考虑了人的使用功能的需求。

2.3植物与材质配置的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2.3.1植物设计

坚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得原则,做到适地种树,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坚持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乔灌木与地被相结合,疏密得当,密度适中。适当点缀花草,构成多层次的景观结构

2.3.2材质配置

简洁洗练为原则,铺地材料与方式,丰富而不杂乱,防滑,方便清洁。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广场中铺面材质、规格、图案设计都会对处于其中的人产生心理作用。

3、总结

在对聊城大学东校南门广场设计中,本着生态设计、人性设计、美学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为服务目标,在满足审美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对场地改造,创造出了一片美观的、生态的、人文的与和谐的绿地景观空间。但本方案对景观与文化的结合和地质与气候的因素考虑不到位,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1]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景观红皮书2-1华中科技大学2008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2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从调研,广场环境分析,广场人群活动模式分析、设计任务书的制定与完善、方案的生成到方案成果的完整表达。在此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分析问题的洞察力,以问题为切入点来思考建筑,以环境行为分析为出发点设计建筑,着重关注场所与居民活动、建筑与人的社会活动的关联,激发学生对社区活动中心的社会性、人文性思考,让学生认知到影响建筑的社会、城市、文化因素和其他广泛的相关因素,而非孤立的理解建筑。

二、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设计任务书只提基本要求,即用地现状及红线、设计目标和成果,不再具化每项设计内容,而社区活动中心的主要功能空间、用房面积大小等,需要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加以编写、细化完善。此外,依据调研结果,学生还需对社区中心周边的广场区域进行合理改造。由此,教学方式一开始就要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扮演引导者,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以调研的方式,以问题为切入点去思考建筑,设计建筑。学生则需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并进行系列目标问题的思考,关注建筑的介入将会对现有场地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居民行为产生的改变,思考如何既能较好地延续居民日常行为模式,又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户外活动需求。

(二)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

1.现场调研

设计以两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首先需要调研阳光广场和月光广场所在的城市位置,解读河西新城与老城区的关系。其次,分析广场与城市空间结构、景观结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的对应关系;调研广场周边的学校、医院、市级体育馆、商场公共设施。深入解读环境信息,把握场地内道路、绿化、建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构思的形成做好前期准备。再次,详细了解广场人群活动与使用情况。以周末与工作日为对比,观察并记录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各个时段广场人群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活动模式。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数据采集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时段、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各自的活动特征,细致分类,并鼓励学生多交流,了解被访者对广场现状的意见与建议,期望社区中心提供哪些公共服务等,从而为建筑功能的确定及场地改造提供有力依据。此外,每个小组依据不同问题与各自的兴趣点,设计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场活动人群进行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应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人数不低于100人。调查结束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并梳理观察记录内容,绘制分析图,撰写文字小结。

2.案例参观

教师列出市区多个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区活动中心,让学生参观调研,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空间特点,着重了解使用者的感受与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

3.阶段成果

此阶段成果要求每组完成一张设计图,并将调研内容、分析结果、解决方法进行ppt汇报。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展开讨论,进一步补充完善。

(三)建筑方案的生成

1.设计任务书的完善

在完成调研参观后,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整理互联网信息,完成多种资料及数据的收集。在基于调研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确定建筑合理具体的功能设置,制定出完整的设计任务书。

2.方案的生成

方案初始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调研分析结果,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广场人群的行为分析、建筑功能与环境的互动研究,思考方案的形体生成及平面布局,勾画概念草图并制作概念草模,形成设计构思和方向。在此阶段,教学着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性的尝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每组学生需要对各自的方案构思进行详细讲解,即方案一开始应对的是哪些问题,如何从问题入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一步步推导出方案设计。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均可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直接对方案进行优劣评价,而是依据不同方案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对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帮助学生确立方案发展方向与目标。设计过程中,草模与草图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方案之初,要求制作基地模型进行场地与环境的分析,制作工作模型推敲建筑体块与场地的关系、空间体量关系,直观地理解建筑空间。随着方案的深入,工作模型的制作更加细致,不仅要反映建筑的结构关系,也要表达建筑分隔与围护界面的材料选择。此外,现场调研贯穿方案生成的全过程,学生还将通过不断的调研、思考来积累关于设计的理性认识,甚至将草图与草模带到广场与居民交流,征求建议与意见。当然,与高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教学对学生在空间建构、材料建造、结构选型等方面的要求有所节制,重点还在于思维方法、设计方法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本文来自于《高等建筑教育》杂志。《高等建筑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三、评价体系

过去设计基础课考核评价重结果,以最后的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而设计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问题,重新制定了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从方案构思到设计完成的全过程,包括现场调研、调研成果汇报、方案过程中的草图与草模、最终设计成果等,并将此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依据。新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促使学生关注设计的全过程,注重设计能力的提高,而非仅仅是设计成果图纸与模型表现的技巧。

四、结语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休闲人性生态文化金花茶主题

一、项目概况:

规划用地基本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的中心地段,现状由一座山体和防城区汽车总站构成,略呈扇形。山于用地的北面,汽车总站位于用地的南面,规划的广场即位于汽车总站的位置,从空间格局上看,用地资源条件十分丰富。广场用地长约二百米左右、宽为二百三十米左右,总面积约为四万一千平米左右;基地东北面为高差约二十米左右、面积约为一万四千平米左右的圆形山体,山体上长满茂密的树木植被,山顶为防城区革命烈士陵园;基地北面为城市商业地带,西南面与东南面为防邕大道和防钦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的交汇处,东面与西面为城市居住区。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空间开阔,人流密集,商业氛围浓厚。

二、设计目标:

防城区休闲广场方案,广场的主要功能是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休闲广场,以防城港市闻名中外珍贵的金花茶作为广场主题,同时也可以兼具防城港市每年举行金茶花节日盛会分会场广场舞台或日常广场汇演的使命。

三、方案构思:

依据项目基地的现状地形地貌空间与防城港市防城区休闲广场的主体功能和金花茶文化主题相结合进行整体设计。金花茶花色金黄,花蕊橙红色,形似椭圆,与广场基地空间形状成椭圆形非常吻合,东北面的山体形状也为椭圆形状与广场形状相互呼应,犹如防城区市中心两朵盛开的金花茶理念浮现,构成广场椭圆形放射状的现代广场构图机理。

四、设计理念:

防城区休闲广场由:a、中轴线景观B、金花茶文化主题C、主题广场标志性景观D、商业与服务配套e、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瑶族文化)、山脉高原文化等即地方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相互结合。

中轴线景观是广场设计结构的原则,以北面坡势高的山顶中心烈士纪念园与中心金花茶图案旱喷集散广场形成主轴线视觉景观,中心旱喷集散广场与主题雕塑形成次轴线视觉景观。长满郁郁葱葱的林木的山体延伸了防城区休闲广场金花茶主题的景观背景空间,休闲广场同时也丰富了绿色山体及山顶纪念景观的前景空间。金花茶文化主题主要表现在整个广场从平面构图、立体构架、雕塑小品等的三维视觉空间景观都是由金花茶自然形体概念抽象而生成。主题广场标志性景观为布置在垂直广场主轴线的次轴线入口处的喷泉主体雕塑,它是代表防城区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广场的灵魂物。商业与服务配套主要是以改造广场东北面的原有商业建筑和新建商铺、公厕等配套服务的特色构筑物。红色文化主要集中在山顶烈士陵园区域。海洋文化主要体现在喷泉、沙石铺装、小品构筑物、曲线的广场纹理。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瑶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应用在广场雕塑、小品、花池、灯柱、座凳、铺装等装饰图案的特色设计。山脉高原文化是对广场与背景山体的高差巧妙处理运用。让历史与现代、传统与人文,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成一体。

五、功能分区:

防城区休闲广场根据其基本功能由椭圆形中心广场成对称布局共布置划分了十个主要功能区:一、中心旱喷集散广场区(广场正中心):可满足大型集会需求,并设置有旱喷泉,二、舞台表演区(广场正北面):供节假日表演节目使用,三、主题雕塑水景区(广场正东面):以大型主题雕塑为中心,结合水景布置,形成广场和民俗商业街的焦点,四、文化长廊区(广场正南面主入口两边):可展示防城区的金花茶文化、海文化、大板瑶文化、山地文化、历史文化、古迹文化等等,使人们更直观的了解防城,五、民俗文化商业区(广场东北面):利用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出售民俗产品、当地特产等,六、休闲健身树阵广场区(广场东面、西面):可满足老年人健身、下棋等娱乐活动需求,七、儿童娱乐区(广场西南面):设有供儿童玩耍的游戏器械及沙池等,八、阳光生态草坪区(舞台表演区正东面、西面):可满足市民休闲、聚会、娱乐等需求,九、停车区(广场西南面、东北面):分为非机动的小型停车区和机动停车区来完善配套服务,十、烈士纪念园区(舞台表演区正北面):主要是对山顶和山体环道的铺装与休憩小平台进行局部增设或改造设计。

该方案以向心椭圆形构图为主,很好的顺应了地形特点,构图圆满、大气,使功能分区明确。硬质铺地与绿化相互穿插设置,每个区具备特定的功能,可满足市民多样的选择。广场文化的外在表达主要是通过地面铺装雕刻文化图案、浮雕文化墙、文化长廊(景观金茶花构架)、雕塑等手法来体现。

六、植物配置

根据防城区休闲广场整体对称布局和不同功能分区来进行丰富多样的乔、灌、草等花木植被相结合的植物配置,点线面组合搭配,绿化配植乡土化,多用地方树种,多用变色叶树种。中心广场区种植高大稀疏通透、整齐划一的成对称布置阵列式乔木,休闲树阵和迎宾区种植具有整体环境氛围和季相色彩变化的植物,对山体绿化锦上添辉,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并充分利用人工灯光、雾气等创造出特殊效果。使广场休闲、开阔、简洁,现代、人性、文化、生态、自然等特性更充分优美的展现出来。

七、结束语

防城港市防城区休闲广场作为现代化的市中心城市广场,将会塑造防城区的城市形象标志、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一个休闲型、标志型、生态型、文化型和整体型的独具魅力的市民广场。

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城市广场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刘蔓编著.《景观艺术设计》.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项目制教学;组织机构;项目运行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1-2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工场”是我院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艺术设计学院环艺学部为主,与广东省远洋装饰南方设计院设计公司深度合作,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运营的对外创意设计服务机构,也是我院开展项目制教学的中心。

“创意工场”引入企业文化,采用企业的运营及管理模式,按照中型环境艺术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标准建设,构建真实职场环境。企业与校方均委派团队进驻,共同投入和建设,进行常态运营。通过连接市场与课堂,承接社会真实工程与项目设计,实施项目制教学,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1.组织机构

为实现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的全过程,必须搭建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创意工场”借鉴企业的组织机构模式设置了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通过“创意工场”,筛选和统筹后将实际项目导入到本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中,与企业共同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进行“项目制”实践教学。

“创意工场”实行艺术设计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校内职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的协同下,采用企业运作模式独立开展工作,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作为创意工场的运营宗旨。

2.基础设施及人员配置

“创意工场”场地设立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校区内,结合校内新的实训基地建设,由学院出场地,企业负责创意工场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负盈亏。

“创意工场”成立由校方代表、合作企业负责人和校外顾问组成的董事会,下设各部门管理团队,由校企双方委派常驻人员进行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管理团队成员包括经理、副经理、设计总监和项目负责人等;由企业委派负责人为项目开发部总经理;创意设计部经理由企业和校方各委派一名,协调管理企业设计人员和校内学生团队。项目负责人由企业主案设计师和主持教师共同担任,组成项目及课程的指导团队;后期制作部副经理由校内实训室管理员负责。企业员工与学生通过混搭等方式组成团队;课程中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团队。

3.运作方式

“创意工场”设一位办公室主任,负责工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围绕项目的工作流程,即业务接洽、方案策划、方案设计、施工执行四个环节,通过项目开发部、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将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素养、知识、技能整合起来,以项目实践形式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此形成工与学相结合的项目制教学体系。

(1)项目承接:项目开发部对外承接项目,包括环艺方案设计、工程咨询、后期模型制作、文本打印等。由项目开发部组织创意设计部、后期制作部三个部门共同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方的工作职责。项目开发部同时负责教学项目的开发与管理。

(2)项目导入:由项目开发部将项目导入创意设计部。创意设计部负责项目的筛选和统筹,根据项目的规模、类别、进度等,导入到创意设计部不同团队中。

(3)项目传递:相关专业副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教师等,将部分项目依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进一步传递到项目制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最大限度地覆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并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保持协调。

(4)项目设计:各设计小组在项目负责人带领下对项目现场进行前期考察,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与客户进行沟通,明确客户要求,商定服务内容及时间进度等;再通过案例调研、资料分析,制订出详细的设计任务书。

各团队对设计任务书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和归纳。每组拿出若干方案进行内部汇报,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方案点评,同时给予修改建议;最终在所有方案中筛选出1~2个优秀方案提交给客户,听取客户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的最终确立。

(5)后期制作:设计方案确定后,根据项目成果的提交要求,进入到后期制作部进行模型、效果图、动画、文本等制作。

(6)项目验收:设计成果制作完成后,提交甲方验收,由项目负责人完成与甲方的沟通,完成项目的管理与跟踪。甲方审核通过后,企业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完成各团队的工作成绩评定及项目补贴发放。

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有企业设计师和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指导,将课堂知识教学融入到项目设计过程中,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制教学。

(7)项目成果转化:项目成果的转化包括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①项目教学作业转化为项目成果。项目制教学中完成的学生作业,完全按照甲方及工程质量要求完成后,返回到项目开发部,递交甲方,将教学成果转化为项目成果。②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项目完成后,项目开发部及任课教师负责将项目类型、成果、核心技术、适用教学对象、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等进行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制教学案例,并纳入专业资源库中。

4.管理制度

“创意工场”的管理制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工场日常运营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校内常驻工场学生选拔制度、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工场设备管理制度等。

工场日常运营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照企业方法执行上下班考勤管理。入驻工场学生遵守工场管理规定,管理房将学生的迟到、早退、离岗和旷工情况进行登记,如果是以课程形式介入创意工场的学生,考勤纳入学院的课程考勤记录,依照学院学生守则规定进行处理。

常驻学生的选拔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推荐确立初期人选,接着由校企双方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确定最终名单。年度考核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择优进行聘任,转化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教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董事会制订创意工场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项目制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模式。对应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创设多元评价机制。基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把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与职业岗位能力评价相结合,实施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双考核”制。考核及退出制度建立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有别于课题内的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是工场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开发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剑锋,宋晓真.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城市游园;休闲;特色;个性

中图分类号:tU98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3-0019-02

1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一成不变的园林景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这就需要现代园林设计师不断推陈出新,采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段,带给人们新的感觉。城市游园不仅要成为人们精神放松的场所,而更深层次的需求是要富有变化,成为特色游园。

芳华园位于潍坊市胜利东街与文化路交叉口西南角,东接文化路,北临胜利东街,南侧、西侧均为潍坊学院校区,总占地面积3300m2,原为潍坊学院苗圃,随着潍坊城市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该绿地性质由单位附属绿地变为城市公共绿地,根据其所在位置及功能的需要,将其定为城市游园与潍坊学院兼用的休闲绿地。

芳华园在设计上将景观功能与实用功能相结合,求新求异,强调个性,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

2设计构思与设计要点

2.1设计构思

为潍坊市民提供一个城市休闲、娱乐的空间。首先“以人为本”,表达城市给予人的现代、高效、安全、轻松、文化、舒适的感受;其次,贴近自然,突出绿荫、空气、树林等要素,使城市环境生态化;再者,融入社会,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空间环境,形成地方特征,提高环境质量。

2.2设计要点

(1)与自然曲线完美结合,形成多元活泼空间。

(2)努力增加游园的人情味。将游园空间作了多区分隔,将生态和富有人情味的景观带入城市中心,用不同的硬质图案及空间形态,使游园小中见大,变化丰富,给人们创造许多自由的活动空间。

(3)丰富游园的功能空间。现在的游园已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游园,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一步步深入,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都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进行,因而游园更应该成为大众休闲、娱乐、聚会场所甚至更多的功能,芳华园的设计也是如此,充分考虑了游园的多空间处理,以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

3规划布局及设计内容

整个游园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布局手法,将游园分成6部分,即:中心广场区、北入口缓冲广场区、东入口林荫广场区、转角花坛区、集中绿地区、文化广场区。(详见图1、图2)

3.1中心广场区

中心广场为一椭圆形广场,以设在中心广场内圆形广场上的雕塑“飞旋的未来”为主题,组织视线与空间,使其成为游园的主景,体现青年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心广场的南侧,设计“弧”形柱廊作为主题雕塑的背景,与主题雕塑相互辉映;柱廊下面设有弧形花岗岩座凳,为人们休息提供了去处。柱廊造型优美大方,成为中心广场又一重要景观。广场铺装曲线优美自然流畅,铺装图案色彩丰富,采用多种花岗岩火烧板和磨光板铺装而成,中间嵌以流线形卵石铺装,做工精细,使整个广场既典雅又活泼,给人产生亲切感,满足景观上及人们的交往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广场的西侧设计了花钵,满足重大节日摆花需要,可谓“锦上添花”。

3.2北入口缓冲广场

沿胜利东街南侧设计北入中缓冲广场,广场形式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铺装采用各色花岗岩拼成图案,并嵌以方形卵石方,在入口边缘设计球形花岗岩挡车柱,既新颖,又美观。在与中心广场的交接处设计了无障碍通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3.3入口林荫广场

沿文化路方向设计游园的东入口,该游园位于十字路口处,人流量大,设计中将东入口设计成入口与林荫方场结合的形式,满足景观及功能的双重要求,广场铺装采用花岗岩图案铺装,图案美观大方,树池内种植庭荫树合欢,树下满栽小龙柏,并在入口边缘设球形花岗岩挡车柱,与北入口广场协调统一,在林荫广场南侧,设一建筑造型优美的公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与中心广场的交接处设计了无障碍通道,使设计更赋予人性化。

3.4转角处花坛

转角处花坛连接着北入口与东入口,是整个游园的前沿,花坛采用蘑菇石砌筑而成,花坛内种植树形优美的黑松,下面设计流线形的模纹与草花,简单明快、色彩绚灿。

3.5文化广场区

在游园的西南角即靠近潍坊学院的一侧,这里环境相对安静,设计了种植栾树的树阵广场,树下不规则地设计了造型优美的树池座凳,加上明快大方的铺装形式,成为学生和居民读书的好场所。

3.6集中绿地区

在中心广场与文化广场之间设计了集中绿地区,绿地内以植物造景为主,通过植物的高低错落、疏密相间、花色叶色搭配,配以景石,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

其次,为了丰富层次,突出绿地,在芳华园绿地内做微地形处理,植物配置则结合地形设计,同时植物配置还考虑了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手法,使林缘线和林冠线都得以很好的兼顾,如:高大的雪松、法桐、合欢,配以樱花、紫叶李、丁香、龙柏球、大叶黄杨球,并辅以草花、金叶女贞、小龙柏剪型等,层次丰富且错落有致,并利用植物的花色、叶色渲染四季自然景观,使游园富有季相变化,力求植物与广场道路完美融合,营造一处清新优美的户外公共交流空间,让人们在这绿色空间游憩之时,充分享受自然园林之美。

4亮化

为了突出芳华园的特色,游园内做了统一的亮化设计,设计遵循突出重点的原则,既考虑了夜间效果,又在灯具的造型上考虑白天的街景效果,对重要小品、雕塑设计了地灯、射灯,使其成为夜景的主体,绿地内设计灯光稍暗的草坪灯、庭院灯,保证了游园应有的足够照度,又形成绚丽多彩的景观亮化效果。

5结语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寒地城市;地面铺装;景观设计

引言

寒地城市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城市广场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体现了城市精神、特质,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和风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铺装景观作为广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寒地城市的广场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却往往处于容易忽视的位置。在广场铺装景观设计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如铺装的色彩设计过于鲜艳、富丽,形成喧宾夺主混乱的气息;地面铺装选择的材料过多,各式各样的材料同时存在,大大破坏广场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地面铺装的形式单一,图案缺少变化等等。这都说明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1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1.1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繁杂内涵不足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存在形态模糊繁杂的问题,过分追求形式和造型上的变化,削弱了空间的表达力及控制力,忽略了广场铺装景观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的铺装景观设计的美感缺失,削弱了广场空间的性格和气氛,降低了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有的盲目的模仿、照搬照抄国外的广场铺装设计,没有结合寒地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好处理继承与发展问题;还有的一些主题广场的铺装景观设计没有对主题烘托、氛围感染力的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实体艺术层面上没能反映出寒地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这些都是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的处理不善,造成了寒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认同的遗失。

1.2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选择忽视气候特性

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忽视寒地城市气候特点,没有考虑到广场地面铺装材料的防滑性,不能确保行人安全,降低了广场使用率。有的广场为了追求美观,全部使用花岗岩铺装,但是花岗岩渗水性较差,遇到冰雪天气,经行人的踩踏,很容易在表面形成凝结层,使材料的防滑性大大降低。有很多广场所使用的花岗岩材料虽用火烧面、斩假面、剁斧面等方法处理,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硬度较高,抗压强度较低,这样的地面铺装在使用几年之后经常出现碎角、裂纹的情况,破坏了广场的使用环境,也增加了维修难度。

1.3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运用脱离周围环境

铺装色彩设计如果脱离了环境,就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会降低广场的空间表现力。目前,很多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整体色彩较单一,最常用的色调是灰色,并基本作为广场地面主色调使用;绿色次之,基本以草坪的形式出现;然后是红色、黄色、黑色常作为点缀色出现,黄色调偶尔成为广场主色;最后是蓝色、橙色、白色、粉色在广场铺装色彩设计中也偶有采用。色彩在寒地广场铺装设计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设计者不但没有很好的考虑环境中的色调的协调性,也没能对空间的限定、气氛的营造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大部分寒地广场铺装的色彩设计的组合变化突破度也较低,形成的花色图案也比较陈旧,弱化了对空间气氛的营造作用,缺乏丰富的空间表情,吸引力、感染力明显不足。

2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2.1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空间层次丰富

寒地城市冬季时间较长且寒冷多冰雪,必须考虑不良气候条件对人们户外运动的影响,使城市广场在不良的气候情况下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广场是人们共享的城市文明舞台,它既反映作为正常人群的需要,又要综合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寒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要考虑人行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人对空间的感受。在铺装设计时应注意气候的适应性设计。城市广场底界面的多层次化有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而且有助于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铺装景观造型的立体化也是寒地城市广场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可以结合绿化增加其空间活力和趣味。

2.2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彰显地域文化

铺装材质的设计可以以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为出发点,选取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要素在底界面上进行视觉性表达,以此表现地域性的真实感。应满足使用要求和气候特点,并提供坚实、耐磨、防滑的材料。材料表面质感也应进行合理选择,如要营造优美优雅、显得冷静的空间可以选择光滑细腻的材料;如要营造坚实,稳重,富有力度的空间可以选择石材。寒地广场铺装材质的设计构思同样需要立意,通过一定的造型、图案和空间组织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根据具体环境,运用不同质感、图案和色彩的材料,创造动人的地面景观,表现和加强场地的特性。结合寒地城市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城市文脉,赋予广场铺装设计的历史性,使广场铺装设计既立足于现代,又要很好的与地域、历史、文化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广场文化环境。

2.3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呼应环境色调

任何一座城市广场的色彩都不应是独立存在的,均应与广场周边的环境色彩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广场铺装景观的色彩设计应尊重城市历史,切不可将广场的色彩与周围建筑色彩相脱节,形成孤岛式的广场。铺装景观应考虑到铺装色彩和空间性质的符合与统一,与环境气氛相协调,与侧界面文化艺术效果相协调,属于它所在的空间性质。寒地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文化,在寒地广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应该通过地域色彩景观文化的表达,丰富寒地景观,体现地域的文化性与历史性,并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寒地公共空间,促进人们在空间内的使用和逗留,增加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形成良好公共空间氛围。所以要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呼应城市色彩肌理,展现寒地城市特有的文化色彩。

3结语

寒地城市广场受气候条件影响具有其特殊性,对于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地城市特点,从地域、气候等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对策,对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7

建筑元素建筑元素主要有仿建石窟建筑元素本身的建筑景观,还有具有唐宋遗构之木檐斗拱,以及藻井、莲花柱头、抬梁式结构风格、木构架的形状、筒瓦屋顶、柱坊、石窟壁画上的建筑画门窗、建筑施工图等。敦煌景观文化中的建筑元素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得最广最多的一种元素。不管是在公园、小区还是在学校,或者一些行政单位,具有敦煌景观文化性质的元素极为常见。

雕塑元素雕塑元素的内容主要有敦煌的乐舞、彩塑、飞天、反弹琵琶等。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飞天和反弹琵琶等敦煌景观文化元素。这两者因为是敦煌景观文化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已经成为了敦煌景观文化元素的代表符号,而被兰州城市景观设计者们普遍运用。特别是那些反应大唐时代的文化景观,必定会用到反弹琵琶这个敦煌元素。因为,反弹琵琶这个敦煌文化元素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其表现形式上多数是以雕塑的形式呈现。

壁画与图案元素敦煌艺术中的壁画,特别是那些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元素与符号,常常会被城市景观设计师或者雕塑家们借用过来,如一些著名的人物雕塑、民俗壁画。在图案方面,常常运用的是牵驼纹、莲花纹、画像石砖、卷草纹、葡萄纹、宝相花纹、浮云纹、几何纹、水涡纹、团花纹、小佛像及上下反复连续的三瓣叶纹、火焰纹、飞天图案,用侧莲作为角花的图案,另有黑白线、点纹、波斯的连珠纹、忍冬纹、“三兔三耳”旋转图案、重叠的垂幔、垂帐、璎珞、铃铛、风铃等装饰图案。除此之外,还有多层次二方连续所组成的图案。壁画与图案元素通常只用在一些主题性或主体性的景观工程之中。

敦煌色敦煌色是指敦煌壁画中的一些基本色调,它具有雄厚、大气、深远、包融的特点。在敦煌景观文化中,敦煌色主要是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它们在一些主体景观中通过综合搭配演绎敦煌景观文化,华丽而典雅。要么是土红、土黄、石青、石绿,要么是以石青色为主,再调配少量朱砂色进行对比。如个别景观在表现唐代富丽华贵、浓重辉煌的历史风格时,设计者多采用色彩退晕的手法突出其景观装饰风格。城市景观设计者多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宁“灰”勿“怯”,宁“古”勿“燥”。

曲线条曲线条也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曲线这个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源于唐代,并流行于今,被誉为中国的“洛可可”元素。它流畅、华丽,常被城市景观设计师们不由自主地加以运用。不管是在雕塑、壁画中,还是在植物花卉景观设计中,曲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惟一很少见到曲线元素的地方只有在景观建筑设计之中。

(一)敦煌元素运用的领域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敦煌元素主要应用在城市的景观建筑设计、广场、公园、校园、小区、楼盘、步行街、商业公共空间、行政公共空间、人行道等广大领域。如小西湖公园、植物园、雁滩公园、西北师范大学的艺术广场、南北滨河景观道、安宁庭院、张掖步行街、建兰步行街以及一些人行道上等都或多或少有所运用。可以说,敦煌景观文化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无处不在。在这些领域中,主题性公园、广场、楼盘小区、商业步行街是运用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最多的地方。而且,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敦煌元素中的飞天、祥云纹、井藻、木架构以及敦煌三色等在以上领域中运用较多。特别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飞天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它们或以圆雕出现,或以浮雕出现,或以壁画的形式来表现,冷暖色兼具,多采用石材雕刻而成。

(二)敦煌元素的表现形式敦煌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以这样几种形式表现出来:雕塑、浮雕、壁画、景观建筑、喷泉、水中浮岛景观、水上游乐设施景观、彩绘、图案纹样(如地面铺装图案、墙体与桥梁架构等处的图案)、植物景观(如花卉图案、绿色雕塑景观)、建筑花窗、城市家具与公共设施,以及一些景观小品(如景观灯、指示牌、公告栏、霓虹灯)等。它们或配以敦煌色,或以材质本身表现,或以素色展现。其中,雕塑、浮雕、壁画、彩绘、景观建筑、喷泉、水中浮岛景观、水上游乐设施景观等几种表现形式多出现在公园、广场、寺庙景观设计中,特别是在一些主题性公园、广场、酒店和寺庙景观设计之中。南北滨河路的景观设计中也有很多关于敦煌景观文化元素的雕塑、壁画、景观建筑等表现形式。而且,这些雕塑、浮雕形式还多以石材雕刻而成,姿态各异,以优美的动态展现出甘肃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如植物园中的敦煌园主要以壁画和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壁画和彩绘多出现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多以木构建筑形式出现。比如,兰州小西湖公园附近的建筑与沙洲市场建筑一样采用了木构、壁画、装饰纹样等敦煌符号;兰州市博物馆在色调上还采用了敦煌壁画稳重和谐的搭配。这种具有敦煌特色的传统建筑在兰州市里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卧庄酒店的整体设计也能看到明显的敦煌景观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敦煌景观艺术带给观者的震撼和强烈的文化气息。另外,图案纹样主要出现在广场、建筑墙体和公园桥梁景观设计之中。其他表现形式则零星出现,主要在节日期间出现在城市的动态景观设计之中。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广告学;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我校广告学专业主要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经营策划类广告公司培养应用型高级策划人才,根据这个定位,结合我校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性质,八年来完成了三版培养方案,一次比一次完善,为广告学专业教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广告本科教育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广告实践教学,每一版教学培养方案都设计了若干实践环节,并在执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必要列专项进行研究。因此列出本文题目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

一、广告学实践环节设计的思路

广告学综合了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文学、艺术设计、工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了知识理论系统比较完善的应用性强的新学科。应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塑造,因此要设计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实践环节的设计安排,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践和创造,是对理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广告学不是纯粹的文科专业,从业务看,它属于知识技术智慧密集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操作性较强。这种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属性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带来了难度。

我们的思路是:从培养高素质广告学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广告科学和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广告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调整设计实践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为手段,对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建立新的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出设计出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模式的改革思路。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是单纯以消化吸收所学理论为目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的单科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本研究欲将其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课程为主导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彻底改变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依赖和附属的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广告学是文、理、工、艺、经、管兼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知识手段的综合化。广告学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二,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与业界发展结合,体现业界发展的先进性,体现职业化和技能化特点。第三,将各实践环节的设计置于整体课程体系中来统筹考虑,既要互相独立,不重复交差,又要彼此连贯,逐层递进。使每个实践环节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被整合到统一的实践目标体系链条中,并做到四年不间断。



二、实践环节方案及类别

1、认识实践类

认识实践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对广告行业和业务有一定的接触,观察了解所学专业的用途,增加专业的感性认识。该类别设置三个环节:广告见习、读书报告、广告市场调查。

广告见习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实习的第一步,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比较合适。该实习一般做法是通过参观各级各类广告公司,请公司专职人员作专门讲座、学生在公司做短暂停留观察,认识并了解广告公司及业务情况,了解项目的策划与广告推广工作流程,使学生对广告业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为陆续学习的专业课积累专业认知经验。

读书报告是大学一年级结束时的读书实践活动。通过修养类和专业类图书的阅读,开阔视野,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积累,为以后的其他实践环节打下文化基调。读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然后在全年级召开大型读书报告会,最后每人上交一份读书报告。

广告市场调查是对全部商业活动的资料、情报和数据进行系统、客观、广泛且持续的收集、记录、分析、评价,并做出结论与建议,供企业经营决策者参考的一种活动。在广告学专业中,广告市场调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它为广告策划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广告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也可以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技能,专门从事各种信息调查与研究。由此可见,广告市场调查是训练学生掌握调查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该项目安排在第三学期,是在学习了市场营销和广告调查及相关调查软件等课程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

2、课程设计类

课程设计走的是工科路线,就是在某一门课程学习结束时,利用课程的基本原理或核心技术设计一个项目。在广告学专业课程中,部分策划、制作类课程可以设计此环节。如广告策划与创意、公共关系与实务、影视广告摄制、企业形象策划等课程。

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设计实际就是做一个项目的策划,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

基本功训练。教师给出选题或学生自拟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广告策划方法和创意技巧,作模拟策划,要求在策划程序规范上与市场接轨,要有操作性。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教师作相关细节要求,然后在一定范围内展示。

公共关系与实务课程设计主要是做一个公关策划。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某一企业的形象传播和公众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挖掘机会,形成公共关系活动项目,然后对项目所涉及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形成公共关系活动框架,并对其进行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分析论证。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形成公共关系活动策划书及活动项目计划书。最后通过一定的评价程序,选择质量高、可行性强的项目进行模拟实施。整个过程在老师指导下由项目组长组织控制,活动结束后集体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等,发现问题并作弥补。 影视广告摄制课程设计主要进行影视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技巧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影视广告的摄制和简单的影视广告的编辑。该项目通过实践操作,应使学生了解影视画面的含义、影视摄像的造型元素及影视广告的基本原理,了解影视画面编辑的艺术与技巧,掌握影视广告的策划与创意、影视广告拍摄、制作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影视广告拍摄和基本的影视广告编辑与制作。一般分组进行,必须实地拍摄,编辑制作方面规定应用具体技术或艺术技巧,最后拿出一个15或30秒的广告作品及工作脚本。

企业形象策划课程设计通过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等的全案策划训练,培养学生熟练进行企业形象策划与形象传播的能力。在操作中可以灵活设计或选择项目,可以选择现实中形象传播不佳或没有形象传播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立项,也可以自己考察合适的创业项目,成立一个模拟公司并为公司进行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的策划及其内外传播策划,形成企业识别系统手册和企业识别系统传播策划书。最后组织成果讨论、评选、展示。

3、创作实践类

创作实践类设计了一个项目即广告创作。广告创作包括广播广告创作、电视广告创作(含拍摄与制作)、平面广告创作,每一个品种都含文案,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项目是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制作的研究性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项目。通过该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单项创作中对策划、创意、制作理论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广告创作的内容: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特定的产品进行分析,以产品或品牌定位为核心,确定产品卖点,选择最佳创意角度,通过平面广告、影视广告、广播广告进行品牌传播;从广告传播的角度对广播广告、影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制作相应的广告作品。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说明会或展示。

4、研究类

研究类项目设计了科研训练两项,一项是文案研究,一项是模拟课题训练。

文案研究是在第五学期进行的一项应用研究必修训练科目。通过对广告作品与案例的研究训练,旨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综合运用,提高整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广告作品与案例的研究训练,学生基本获得以下几方面应用能力:广告文案的文字部分鉴赏与分析能力;影视广告作品鉴赏与分析能力;平面广告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各类广告案例的分析、研究能力;写作分析评论文章的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作品鉴赏与案例分析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数据,撰写评论和报告。

模拟课题训练是在第七学期进行的一项应用研究必修训练科目。通过科研课题的申报程序训练,旨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综合运用,提高整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课题的申报程序训练,学生基本获得以下几方面应用能力: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专业论文选题能力;科研项目的基本申报能力(含申报程序、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填写课题申请书、实施课题研究等);答辩能力;学术道德修养自控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申报要求与规范进行选题、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论证课题、撰写报告、结论研讨、答辩等环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炼科学研究能力。

5、综合类

综合类项目设计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任选一个)、毕业实习。

学年论文是在二、三学年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项目,安排学生结合该学年专业课程,练习撰写学术性论文。这是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广告领域某一课题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广告业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巩固、充实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各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广告实践中某一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全部学习成果的总结性作业,是衡量毕业生能否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学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生在导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或行业的某些问题。写作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掌握正确地提出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研能力、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思考和创造力,为毕业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的一次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长期以来是针对理、工、艺术等学科专业安排的综合实践环节,相当于文科的毕业论文。该项目应用于广告学专业,主要与我们培养目标定位有直接关系。我们主要培养策划类人才,策划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学生毕业时可以选择作策划方案,要求策划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结合当前市场,作实地调查和战略分析,制定可执行的营销、传播策略,并作效果预测。作出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请相关企业代表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审查。这个成果与毕业论文同样是衡量学生毕业能否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

毕业实习是专业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科目,是实践教学的高潮。该科目的进行,是对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检验,是对学生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能力结构的总考察;是教师对教学成果的验收,是学生对广告职业生活的全面熟悉、适应和演习过程。此项实习,拟达到以下目的:让学生深入广告行业,参与具体业务,熟悉工作流程,锻炼操作能力,为毕业后进入广告行业作心理准备;使学生将所学的广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锻炼学生在广告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检验广告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检验教学质量,反馈人才培养规格,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毕业实习设计了广告策划、广告管理、广告设计制作、广告教育等内容,要求在双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担或参与实质性的业务,回交工作方案和对方案的分析、相关工作调查分析、可视性实习成果、实习报告等。

以上实践环节安排见下表:

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bg(!〗〖bhdfg6mm,fk20mm,k25mm,k35mm,k15mm,k15mm,k30mm,k20mmf〗

三、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的特点及诸环节之间的关系

1、实践教学方案的内容与理论课程紧密相连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提升,在方案中体现出了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紧密相连。实践项目大多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因为广告学的应用学科性质,理论教学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2、实践教学方案中的项目设计体现了较完整的结构性特点

作为一个专业实践教学方案,一定要注意从人的认识规律和专业技能整体构成出发去构建。本方案的设计从认识实习到社会调查,从策划与创意、公关、cis、影视到广告案例研究、广告课题模拟,适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并且科学地阐释了广告业务的各构成部分。

3、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体现内容上的逻辑关系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9

1文化景观

1.1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

1.2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小结

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篇10

0.前言

人民广场交通枢纽是指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由西藏中路、金陵中路、黄陂北路、南京西路所包围区域的总称。人民广场地区历来是上海主要的市内交通枢纽,汇集了包括常规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在内的多种城市客运交通方式,客运集散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1年全日集散量已达50余万人次。

然而,由于枢纽的布局、交通衔接方面存在的不足,影响了枢纽功能的发挥,集散换乘效率低下。广场地区人流车流混杂、彼此干扰严重,而且在交通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广场地区的交通问题,特别是公共客运交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上海市的城市形象,对该地区进行包括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在内的交通规划与梳理工作,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1.人民广场地区客运交通现状分析

1.1公共客运交通设施现状

人民广场交通枢纽内的常规地面公交设施包括区域内的26个公交站点,52条公交线路通过。其中,首末站11个,始发线路22条;中途停靠站15个,过境线路30条。在全部的52条线路中,全日线为33条,高峰线3条,夜宵线6条。

轨道交通方式包括地铁一、二号线。www.133229.Com其中,地铁一号线是南北向贯穿市中心区的快速有轨交通线,于1995年5月建成通车。地铁二号线是把多个商业中心及浦东开发区连接起来的东西向的快速轨道交通线,于2000年6月通车。人民广场站与人民公园站均是岛式车站,是地铁一、二号线的换乘车站,采用通道换乘形式。地铁一、二号线目前共设置9个出入口分别与人民广场、西藏中路、人民大道、九江路及南京西路衔接。

1.2公交客流集散与换乘总量特征

在2001年5月的调查中,广场地区全日公交集散总量为51.2万人次。其中,由常规公交承担22.3万人次,占人民广场地区公交客流集散总量43.6%。其中,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量为115684人次/日,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量为30092人次/日。

轨道交通方式全日集散的客流总量约为28.9万人次,占人民广场地区公交客流集散总量56.4%,其中人民广场站的集散客流量为18.1万人次/日,约占地铁一号线全线集散客流量的17.6%,人民公园站集散客流量为10.9万人次/日,约占地铁二号线全线集散客流量的24.8%。地铁一、二号线之间换乘客流量分别为3.3万人次/日和3.9万人次/日;地面交通方式换乘地铁的客流量与地铁换乘地面交通方式的客流量均约为7.2万人次/日,双向比较均匀。

人民广场交通枢纽现状全日公交客运集散换乘量见表1

表1人民广场全日公交客运集散换乘量分布

1.3公交客流的集散与换乘特征

表2是对常规地面公交乘客的问询统计结果。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广场地区换乘公交的旅客中,以上班、回家和娱乐、购物为目的的出行比例较高,分别为24.59%、25.50%和24.22%。换乘目的的分布也进一步说明了人民广场是上海市的政治、文化和生活中心的区位特性。在常规地面公交与其它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关系中,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比例最大,占到达51.86%。公交直达的比例也较高,达到了28.93%,而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比例较低,平均约13.49%。采用停车换乘(parking&ride)方式出行的乘客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约为1.91%,在广场地区分布的20多个自行车停放设施保证了这种换乘行为的实现。

表2地面公交方式乘客集散与换乘特征

表3是对地铁车站乘客问询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在地铁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站集散客流衔接换乘方式中,地铁之间的换乘比例最高,占地铁车站集散客流总量的50.1%;通过步行方式集散的客流量为9.6万人次/日,占集散客流总量的1/3,仅次于地铁之间的换乘量;通过常规公交集散的乘客占集散客流总量的13.34%,换乘客流量达32945人次/日。由于人民广场地区道路交通比较拥挤以及路边停车困难、社会停车场距离地铁车站较远等原因,自行车、出租车及其它(主要是自备车,包括私家小车及摩托车)三种集散方式的比例均很低,均未超过2.0%。

表3轨道交通方式乘客集散与换乘特征

2.人民广场现状公交集散换乘问题分析

现状的武胜路公交换乘枢纽是作为人民广场改造工程的配套项目而修建。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人民广场的交通枢纽地位和现状每天50余万的公交集散换乘总量,但始终未引起交通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公交配套”的规划设计理念指导下,九十年代进行的人民广场综合改造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武胜路公交枢纽站的选址与规划的问题。

武胜路公共交通枢纽平面布局(占路)的问题。现状人民广场地区的道路交通网络的负荷较高,高峰小时区内路网承担的交通流量达9326辆/小时,其中公交车辆所占比例达15%。公交车辆由多条线路进出枢纽,与道路上的其它车辆产生严重冲突,影响了道路交通秩序,极大地降低了枢纽的集散效率。

公交站场的面积远低于规划设计标准。武胜路沿线7个公交首末站的占地总面积为2000米2。而依据上海市的标准,若按每条线路所需面积为500米2计算的话,则武胜路上17条公交线路共需8500米2,数据表明现状场站设施远远没有达到标准。

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方式的衔接不利,换乘距离远,换乘水平低。根据调查,武胜路枢纽站与现状地铁出入口的最远距离达600米,旅客的平均换乘步行时间达9min,给旅客换乘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大量的换乘客流频繁穿越道路,加剧了广场地区的交通混乱局面。据统计,西藏路、人民大道人行横道的断面高峰小时人流量达到了3000~4000人/小时,而其中的换乘客流占到50%以上(主要是地铁与常规公交之间)。

公交车辆的营运调度较差。调查中发现,公交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调度手段比较落后、管理制度不甚严格。在集散的高峰时刻,公交车辆长时间驻站侯客,人为的增加了公交站点的负荷,不仅导致了公交本身的运营效率,同时也给道路交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人民广场交通枢纽客运集散量的发展预测

3.1人民广场交通枢纽的现状规模合理性分析

交通枢纽的规模取决于集散交通方式的种类、及其集散换乘量的大小。合理的交通枢纽规模应该是在满足客流集散量需求的前提下,使各类交通方式的所占有的比例恰当,资源配置合理,衔接高效,并且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人民广场交通枢纽现有规模的形成首先是与其行政、文化娱乐和商业中心的地理区位与功能所决定的。在地铁一号线通车之前,地面公交是该枢纽中的唯一的公共交通方式,在1988年承担的客流集散量为270469人次/日,1992年达到304534人次/日。这种常规地面公交一统天下的局面直到1995年5月地铁一号线的建成通车才被打破。地铁一号线通车伊始就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1995年承担的客流集散量已达17万人次/日,其中人民广场站集散量达3.06万人次/日,而且由轨道交通方式承担的比例随着地铁二号线的通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地铁二号线与一号线在人民广场组织通道换乘,这也是目前上海市唯一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地铁一二号线的建成以及相互换乘的便利,使得轨道交通方式已逐渐取代了常规地面公交而成为人民广场交通枢纽客流集散的主体方式。到2001年5月,人民广场地区客流集散量达51.2万人次/日,其中由地铁一二号线承担28.9万人次,占56%,而由常规公交承担的集散量只有22.3万人次,仅占44%。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常规公交承担比例将会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另外、由于上海市常规公交线路分属多家公司经营,各公交公司在开设公交线路时均是从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出发,而没有考虑整个客流需求的实际。在人民广场交通枢纽所汇集的50余条分属于16家公司管理,出于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加上人民广场特殊的地理区位,很多线路的引入并未做较为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在这些线路中,日客运量不足1万人次的线路有14条,占总线路数量的28%,但它们所承担的客流量仅占9.8%,公交的运营效率之低、运能浪费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从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运能资源的合理配置的角度考虑,现有的人民广场地区的常规公交线路的数量是偏大的。

3.2人民广场交通枢纽客运集散量的发展预测

2005年时,人民广场地区将有三条轨道线路在此交汇换乘,分别是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m8线。这三条线均是本市重要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客运干线,再加上该地区本身形成的地面公交线路的汇集,将形成新的公交集散规模和换乘情况。

根据现状调查并结合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对广场地区未来年公共客运交通集散和换乘量的预测结果见表4。

表4人民广场未来年公共客运交通集散和换乘量

在轨道交通承担的全部集散量中,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集散量为27万人次/日,占76%。这一规模对地铁之间的换乘通道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也对整个地下行人系统的布局、设置提出较高要求。轨道交通的换乘是指地铁1、2#线之间和地铁1#线、m8线之间的换乘。其换乘方向性分析如表5:

表5轨道交通方式之间集散换乘量的预测(2005年)

4.人民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

4.1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原则

通过对广场地区交通、用地、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调查与分析,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突破传统的工程规划设计模式,提交一个综合多元化交通方式的集散与换乘、功能完善、环境协调,符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意图,与国际一流大都市整体形象与文明水准相适应的人民广场规划设计方案。

(1)人民广场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应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及“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规划”为指导,使人民广场建设与城市功能布局相适应,整体完美,功能完善,体现现代化市内交通枢纽最新水平,与人民广场作为上海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相适应。

(2)充分考虑到人民广场地区作为大型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和市内交通枢纽的功能要求,规划设计方案应充分注意提高轨道交通与地面公共交通的衔接效率,满足客流换乘接驳方便、高效的需求。

(3)人民广场公交枢纽应贯彻满足功能、集约用地的原则进行各项设施配置,应在多元化交通模式客流可靠预测及容量规模分析基础上,注意交通功能、设施配置、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

(4)交通组织方案应体现地下、地面、地上的立体化,体现公交优先、人车分离、长效管理的原则。

(5)公交枢纽站的规划设计应注意建筑上的协调性,功能上的综合性,工程衔接上的可行性。

4.2规划方案简介

枢纽规划方案一(人民公园方案):枢纽站设于地铁1、2#线连络通道两侧,人民公园地下空间,地下一层布置占用土地20300m2。连络通道北侧的枢纽站利用地铁车站之间的小三角地块开辟下沉式广场,为露天地面枢纽站,设计规模为布置5~7条公交始发线。枢纽站的出入口均设置在九江路上。连络通道南侧的枢纽站设在地下二层,设计规模为布置11~15条公交始发线。枢纽站入口布设在黄陂北路,出口布设在新昌路。

枢纽规划方案二(延中绿地二期方案):枢纽站利用延中绿地二期地下空间建设,为地下两层布置,占用土地31000m2。m8线开工在即,在金陵路与淮海路间设淮海路站,该公交换乘枢纽站可与淮海路站同步建设。枢纽站可布设广场地区所有的始发线路,容量规模为设置公交线路20~25条。

枢纽规划方案三(人民大道方案):枢纽站利用人民大道地下空间建设,为地下一层布置,占用土地49000m2。枢纽站可布设广场地区所有的始发线路,容量规模为设置公交线路20~25条。人民大道地下空间较为富裕,现有管线不多,直径最大不超过900mm。枢纽站的出入口分别设置在黄陂北路和威海路上。

枢纽规划方案四(武胜路方案):枢纽站按南、北两块布置;公交枢纽站北块设置在地铁1、2#线之间的小三角地块,为下沉式广场,出入口设置在九江路上;公交枢纽站南块布置在武胜路地下空间。其中,武胜路现有的由西藏中路进入的线路布置在地下空间北侧,其余线路布置在南侧。枢纽南块出入口设置在武胜路上、西藏南路以及延安东路;公交枢纽站占地30000m2,容纳规划调整后的所有始发线路。

各方案的平面布置见图1。

4.3方案综合评价

遵循规划设计原则,我们对四个备选方案进行以下项目的比较,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方案四(武胜路+三角地块)是综合评价最好的方案。枢纽站的规划方案一方面通过小三角地块的开发利用来加强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联系;另一方面将一些始发线路引入武胜路的地下空间,改善交通组织混乱的状况,并且与m8线有很好的衔接。m8线人民公园站与淮海路站之间地下步行街的建设,可以将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从而很大程度地减轻行人与地面机动车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规划方案有很好的历史延续性,符合居民的换乘习惯。规划方案的进出口位于九江路、武胜路和延安路,可见性和环境兼容性好。通过对武胜路方案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其主要优点表现在:

(1)规划方案实施之后,广场地区大多数道路的服务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2)交通枢纽设施符合交通集散的分布,从交通流线上作到了人车分开、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车流分开的目标;

(3)公交枢纽站的建设和地下步行系统的形成,极大地改善了现状公共客运交通的集散问题,体现了公交优先的原则,构成了完善的方式换乘体系;

(4)由于人行设施规模较大且网络完善,因此广场地区人行交通具备较高的服务水平。西藏中路地下步行街由于很大程度扩大了地下人行系统的吸引范围,同时弥补地面步行系统的不足,因此即使投入很大也应建设。

综上分析,方案四确定为推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