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十篇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十篇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57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1

(一)保障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作用逐渐弱化,而市场的作用逐渐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权力逐渐与利益脱钩,民事主体的权利逐步落实,利益获得尊重实现的过程。由于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对经济主体的干预过多,有的甚至侵犯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市场扭曲。在领导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善于运用法治原则处理政企关系、权法关系、权利义务等现实问题,不能很好地按照经济规律甚至不断发生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以情动法等干扰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更为主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今天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领导干部具有法治思维不仅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和带动本地区、本部门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从而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依法行政决策的内在要求

行政决策是政府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一般决策还是重大事项的决策,都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职权的具体体现。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依靠长官意志和简单的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在决策中搞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至上,损害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统一。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并将依法作为决策的首要条件以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因为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还没有到位,违法决策现象还比较突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作为领导干部,如何避免决策失误,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首先得增强法治意识,即依法办事的意识,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没有法制意识,在决策前根本就想不到要依法。其次是要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依法行使权力,依照法律程序来行使职权。只有依法决策才能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才能防止重大决策失误,才能防止损害群众利益。所以,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控领导决策过程,使领导决策行为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并受法律保护和监督,这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三)妥善化解矛盾的现实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社会生活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凸显,群众不同的利益诉求也相继涌现并呈高发多元态势,尤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大量上访事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坦率地讲,近年来一些地方频发,基层干群关系紧张,与少数基层党政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匮乏,和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着必然的关联。在此背景下,强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充分发挥司法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中的主导作用,摈弃“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庸俗哲学,打破“越维越不稳”的“怪圈”。由此可见,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的前提,具备法治思维是新形势下履行领导职责的基础。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治思维,才能更好地把握形势,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现实要求。

二、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治思维探析

(一)具备法制思维必须树立法律之上的理念

任何现代法治都意味着是用法律对国家公共权力的限制,权力与法律都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社会支配力量,是保证社会秩序和使之有效运转的必要手段。与法律相比,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力量更多地具有特殊性和带有人格性,而法律则具有普遍性和非人格化的支配力量。现代法治要求法律应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任何权力之上,权力的行使必须服从于法律。法律至上作为现代社会法治的理念,它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是实现法治国家的理性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出现以权代法、以权力冲击法律的现象,造成公共权力的滥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领导干部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守法律的至上效力和最高尊严。当领导个人意志与法律相冲突时,法律必须高于领导个人意志,否则就会出现法律和国家政策因为领导个人意志而改变,出现人治政体下的不稳定状态。

(二)具备法制思维必须树立职权法定的理念

职权法定原则是中国推进依法行政最核心的要求。由于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和危害性,如果允许行政机关或其他有权者在法律外享有职权,此种权力就会失去限制,当权者就会无限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并将该权力演化为任意所为,公民、组织的权益也就无法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就会被破坏。宪法最高价值是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无限制的、被滥用的公权力,有悖于原则和法治精神,有损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历史经验表明,权力皆有滥用和腐败的趋势,对权力进行有效控制是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职权法定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创设、存在依据和活动范围等皆源于法律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不得设立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得行使法律未授予的权力。因此,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应明确公共权力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职权法定的理念,其所享有的职权、职权范围和行为限度等都必须从法律上来寻找,不得行使法律未授予的权力。

(三)具备法制思维必须树立程序正当的理念

法律对利益和行为的调整是在程序当中实现的,法律只有完全按照法律的程序走,让当事人充分参与到每个程序中来,其结果才能更让人信服,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程序是法律制度的生命形式。政府不仅要按法定权限办事,还要按法定程序办事,所有政府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在行政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当前重权限轻程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许多损害、侵犯群众利益的问题往往是不按程序办事或执行不规范造成的。所以作为依法行政主体的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程序正当的理念,树立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办事,对于违反行政程序损害群众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四)具备法制思维必须树立责权统一的理念

权责统一实质上是赋予给政府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其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以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以及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来保证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实现权责统一。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权力与义务的统一、职权与责任的统一,本应是法律的基本规则。但长期以来,在中国行政管理领域里,却存在着过分强调公民的责任而忽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责任的倾向,导致政府职权与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脱节,造成了中国行政管理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因此,无论从权责统一的理论观点出发,还是从解决现存主要问题的实践角度考虑,都要求领导干部具备责权统一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推进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从而建设名副其实的责任政府。

三、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举措探析

(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培养自身法治理念

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理念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一个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只有了解国家在某个问题上的法律规定,才能对该问题进行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要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既要学习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又要学习相应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这样有助于真正领会法律精神;既要学习实体法律规范,又要学习程序法律规范,这样有助于确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正确认识;既要学习法理学、逻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实务中的实际应用知识,这样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并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为培养正确的法治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法律实践参与,提升自身思维习惯

法治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开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通过反复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中国法律法规的许多内容是与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这为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干部要自觉根据法律规定的权力种类和范围,依据相应的程序行使权力,处理法律问题,从而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处理法律问题,要坚持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标准作出理性判断。

(三)加强法治建设考核,强化自身法律信仰

为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就必须把依法行政考核结果与奖励惩处、干部任免紧密挂钩。用政绩考评杠杆,建立健全领导者个人法治考核档案,把领导干部是否重视弘扬法治文化,是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重要工作实绩和重大过失记入档案,作为选拔、奖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过去评议考核,通常的做法是听汇报、看材料,这样的考评难以了解其全面的真实的情况,这就需要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评议考核的方式。可通过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抽查测试,了解其法律素质状况;可通过群众主动检举、反映或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执法队伍的执法状况;还可通过对执法部门的明察暗访,发现群众反映强烈而平时疏于监督的问题等。政府法制机构和行政机关将考核结果汇总后报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调动、提拔和奖励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法治环境改善,提升自身法治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32-01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形成多种思维模式,是当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每分每秒,从理论到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他们的思维定式,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展开,素质教育的优点越来越明显,高中政治教学受其影响也改变了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但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还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高中政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等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1]。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特点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思维模式,也是学生学习思考的基础,高中政治重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逻辑思维的方式思考,首先问学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再问学生“有哪些内涵?”,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找到建立逻辑思维的意识[2]。

(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逻辑思维的相对容易掌握,但辩证思维较难形成,需要在教学中慢慢形成。高中阶段是学生辩证思维形成和爆发的阶段,而政治学习是辩证思维培养主要途径,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由深到浅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在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但要公有制要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公有制经济是否会制约其他体制经济的发展?”。学生通过思考理解了辩证思维的本质,学会使用这种思维模式解决问题[3]。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高中学生学习知识,为了将来更好的利用,随着知识的积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逐渐形成。经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及其本身对政治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对政治学领域开始自主的探索和创造,对政治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创造性思维逐步形成。

三、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政治的学科知识难度加大,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望而生畏”的现象,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好政治这门功课,进而培养多种思维方式。很多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高中政治学习的兴趣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授课方法,结合高中生关心的奇闻异事,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兴趣。高中阶段,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书本上的内容满足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课本知识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二)拓展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方法。人类思维往往通过疑问的产生而打开,因此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求其对所学知识能提出疑问,才能引导学生走上探索之路。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与政治联系密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你认为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谁,谈谈你对他(她)的事迹?学生对问题的热烈谈论,锻炼了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三)强化“个性化”教育的意识

每个老师都知道爱迪生、牛顿、华盛顿成长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应该是不同的,这与素质教育提倡“个性化”发展的理念相符。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面对同一个的问题,给出相同的答案和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思考结果的不同,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同,对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意义重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不要只是死记硬背政治知识,倡导学生用自己理解重新组织课本的内容。比如说在讲述当今世界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什么是机遇,什么是挑战,期间不要干扰学生的思考,不要否定学生的想法,最后可以告诉学生机遇和挑战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理解,辩证思维得到了很好地锻炼[4]。

结束语:我们的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全面培养高中学生的各项素质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工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好的作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种思维能力共同作用,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了政治学习的难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更加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冬怡.在政治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6)

[2]游庆红.刍议创新能力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培养[J].湘潮(下半月).2011(06)

[3]余希望.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3(22)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培养;强化;法治思维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的一个决定,它表明了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党员干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

一、法治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法治思维,就是用法治的理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是指人们对遇到或在处理的问题,以法治的固有特性和法治的信念为基准,通过运用法律规则和法律逻辑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理性结论的思考视角和思路过程。一般来说,法治思维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规则性

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的固有特性、法律规定和法律手段进行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带有规则性特点,表现为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处理事务时人的视角和思路会受法律的规定和法律原则的约束和指引。一个具有法治思维的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是法治,行为的底线在于严格遵守宪法法律的规定。

(二)推定性

法治思维的推定性,是指依据宪法法律,判断公民和国家机关行为正当与否的推理过程。如无罪推定原则和负面清单制度就是法治思维的推定性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还有在判定公民权利时,只要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就可推定为公民可享受和行使的权力。再有在判定国家机关能否行使某项权力时,只要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就可推定为不能行使的。

(三)程序性

法治重视程序,要求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处理事务必须严格遵守程序。如“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表明了法治程序的重要性。坚持公正科学的法治程序,运行的权力才能摊开在阳光下;坚持公正科学的法治程序,处理的事务才更让人信服、更加有说服力;坚持公正科学的法治程序,作出决策才能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因此,党员干部在处理是非对错的争议和矛盾纠纷,必须严格遵守法治程序,并优先考虑程序上的处理方式,给争议各方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否则法治程序不到位,会导致所作出的决定可能无效甚至是违法的。

(四)权衡性

权衡利弊、兼顾各方是法治的基本任务,同时是法治思维的一个特征。它具体体现为在同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力求消除冲突。比如在自由和秩序中既要尊重自由又要维护秩序;在安全和限制中既维权又维稳;在生存和发展、平等和差别、公平和效率等之间做到既要保护少数又要尊重多数,以实现各价值追求的最佳结合,实现双赢甚至多赢。法治思维在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处理事务时有个度量衡。这个度量衡就是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是处理问题最好的尺度。它的关键在于依法办事。

(五)建设性

社会主义法治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这一点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不会具有破坏性的,反而会通过提供更多建设性的制度政策,保障人民权利。法治思维用建设性思路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处理事务,制定出适合的制度政策等,用以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解决好社会事务,建设一个焕然一新的社会。如在化解社会矛盾时,为给争议各方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依法建立群众进行利益表达的组织和平台;为保障党员干部与各方群众定期定时进行协商沟通;为维护社会稳定时依法救济救助权益受损害的弱势群体等等,都体现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社会关系的建构功能。

二、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重要性

1、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是凝聚着“四个全面”的法治共识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涉及国计民生,牵一发动全身。在这一过程中各种问题矛盾会层出不穷,要怎么做才能国泰民安,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正如要求的“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2、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是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需要

任何创新都是从思维创新开始的,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也要从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创新开始。在社会新常态下,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运用法治思维才能化解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才能提高公平效率,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个别地区、个别部门的一些作为如行政高压手段、乱许愿、乱施“恩惠”、“花钱买平安”等等不顾及法律的相应规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和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法治思维或者法治思维能力不强。防止和减少类似这些行为问题的再次产生,确实需要培育和强化党员干部自身的法治思维。

3、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是由党员干部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

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思所言所行对其他社会成员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运用法治思维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法治理念,才能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并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以上率下,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才能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有事找法,干事依法、成事用法、纾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紧迫性

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具有现实紧迫性。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缺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有的虽然重视学习法律知识,但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用传统的人治思维,欠缺把法律知识转换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有的认为法律是自己手中管理的一个工具,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自己却排除在法律约束之外,致使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只是口号化地把法治思维喊在嘴上、贴在墙上,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地放在心上、握在手中。这些问题说明,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的路径

(一)树立党员干部对法治尊崇敬仰

只有党员干部从内心自发产生对法治认同和尊崇敬仰,才能在思想上自然而然形成凡事先从法治角度和思路思考,才能在行为上自觉地依法办事。因此,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须牢牢树立对法治尊崇敬仰,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以及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遵循,把法治精神深深植入党员干部的心脑里。只有这样,党员干部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有事找法,干事依法、成事用法、纾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才能水到渠成。

(二)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

培养和强化法治思维,必须提高法治素养。注重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是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又一个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越高,法治思维越强,法治能力水平也越高。

加强法治知识学习和更新,储备法治思维知识。在当今中国,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果党员干部不学法、不懂法,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当好人民公仆?导致党员干部在现实工作中缺乏法治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党员干部法律知识贫乏、守法意识缺乏和法治精神困乏。党员干部要重视学法,不仅要认真学习宪法,学法的原则、原理、价值、精神等,而且要学习与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相关法律的知识和法律程序,更重要是积极用法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投入依法治理的工作。因此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法治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信仰法制权威的习惯。

形成善于用法的思维定势。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党员干部都应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法治思维作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时自发产生的需求和首要选择,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善于用法治思维定势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善于用法治思维定势深化改革;善于用法治思维定势解决问题、协调关系、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善于用法治思维定势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依法治国的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

仅仅依靠自觉自愿就能让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良好外部环境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依法治国的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要通过强有力的倒逼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党员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是规范权力运行,把权力运行置于制约之下。二是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完善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踪机制。三是保证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健全质询、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法治制度。

(四)用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氛围滋养熏陶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培育法治思维,必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党员干部是我国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和塑造者,要勇于担当起以实际行动改善法治环境的责任。用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熏陶法治思维。

1、重视法治思维教育工作。把形成法治思维定势和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法治思维宣传教育的重要目标。法治思维的养成不是简单的学习法律知识,而是在重视法律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因此,促进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要加大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以及案例分析;要增加事前法治思维教育和事后运用法治思维的效果评价延伸,增强党员干部对法治思维定势的认知,引导党员干部主动依法办事,自觉形成法治思想;要加大宣传推广法治正反典型经验,激励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协调关系、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

2、健全严格按程序办事的规则。党员干部只有在工作中守规矩,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办事,才能克服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和无原则的弹性,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才能减少错误、减少麻烦,使得工作顺利开展;才能减少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办事,使得工作开展更加阳光透明,让人服气,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田华银(1968-),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重庆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FS2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6-02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判断和反省,并进行自我调控和纠正的倾向和技能,它是能抓住信息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的能力和意愿;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一、批判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价值

1.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能使他们清晰地学习和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概念,作出符合逻辑的正确判断和推理,不出现自相矛盾、违背基本原理的现象,而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论证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的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他们理解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具有基础性作用。

2.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遵循了个性发展的原则,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性的精神;它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能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探讨和工作;能给人的成长塑造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他们评判性、创造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辨别、判断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提高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具有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品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总是浮于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正合理评判的品质,避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敏锐地发现问题,它是能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正思想。因此,以批判性思维为基本理念培养的人才,具有看问题的全面性和开放的思想品质,具有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思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品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培育独立自主人格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现状

既然批判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该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水平怎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10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2010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测试。

从表1可知,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非常接近,互有高低;但2011级新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前两个年级;从平均总分来看,2010级最低,为246.812,2009级其次,为248.957,2011级最高,为256.710,表明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最弱,2009级次之,而2011级新生最强。从三个年级的总体情况来看,平均总分均在280以下,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属于中性,还处于比较弱的状态。

从127页表2可知,总分在210分以下的学生,2009级3人,占全班的3.26%,2010级有6人,占全班的8.70%,2011级仅1人,占全班的1.45%,说明2010级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气质明显抵触的学生最多,2009级次之,2011级最少。总分在210~280的学生中,2009级和2010级均占班级的82.61%,2011级占班级的78.26%;总分在280~350之间的学生中,2011级占14.13%,2010级仅占8.70%,2009级占班级的14.13%,表明2011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要强于2009级和2010级。从三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看,81.30%学生的总分处于210~280的区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处于中性区域,还明显较弱。

总之,根据测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许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也有一定提升,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统一。

三、批判性思维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1.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原则。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理念、方法和培养目标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知识”为基本前提的原则。作为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专业,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原则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这些知识是保证推理有效性和正确性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必要条件。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领会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知识是确保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保障。

2.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途径。第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了实现人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度统一;为了提高人才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和“中国媒介教育”等课程;增加基础理论即原则性知识课程的课时量,减少理论课程门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在课时安排方面,为了加强实践和能力训练,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批判性思维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品质,善于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传统的家长式禁锢式管理为民主制开放式管理,改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为“能力本位”观念,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启发式”教学。

第三,重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效用,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融批判性思维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和能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特点,教师把教学的艺术性、能力或技能要求和反思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艺术+能力+反思”的教学范式。同时,在课外,通过“教学团学一体化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能力训练。

第四,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方法和思维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营造鼓励讨论、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因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宽松平等的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到安全、平等,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才会主动呈现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第五,采用多样化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考核。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针对课程性质,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结构,尽量限制概念定义、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提倡把知识与重大理论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生活问题和行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着重考核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与创新的观点;在考核评价的时间方面,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把平时的课堂学习、讨论发言与课外实践训练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及其他方法和手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分阶段的全程测试、调研,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措施、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有效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刘春杰,武宏志.简论批判性思维与高等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5

素养一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早在两千多年前,学生发展评价更多注重“品德”的养成,无论是中国孔子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养,都把“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明显,职业多样化,于是以能力为中心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指标,教育也相应的研究人的能力发展,比如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构建的过程实现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等等,都体现着对能力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单一的德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一个新的词汇――核心素养,于是“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1]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对核心素养开始了普遍关注和研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学习,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大支柱,成为一时的潮流。

我国新课改走了十几个年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这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依赖具体课程的实施,因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求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话题。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程,肩负着党和国家公民教育的职能,不仅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专家学者的商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基本确定为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养的提出,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课改只有不断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前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涵上的继承

所谓“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两者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从内在去培养学生具备的学科品质和社会发展必备品质,更关注是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必备素质;三维目标更多体现对学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着手,这次课改的重要一点是教材的重新编排,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来编排教材,不同于过去三维目标是从教材标准的角度出发,编写教材,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最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综合性,核心素养并不是不要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与三维目标相比,它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元层面,更强调三者的统合,进一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应该说核心素养的角度是更宏观和全面的。

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具体的概括,他认为从培养公民的角度从出发,对应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和有担当的中国公民。[3]基于此我想谈谈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情景体验中培养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随,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光靠简单的思想灌输是低效且无用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主动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真正的?w习才发生。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只有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互动,才能激发思维,唤醒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给学生激发思维的情景或问题,高中生是一群思维活跃,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情景或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养理性精神

高中阶段是理性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精神得到发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内容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必须从实际问题中辨明思想,让学生经历由不疑到产生疑惑,从有疑到质疑,再从质疑到释疑这一系列过程,这时利用问题探究能很好的达到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社会关键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由于受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公民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必须要在思想上触动学生,从思想层面去培养法治意识。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热点案例,并且让学生真实可感;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构案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交流分享。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在全面遵循依法治国的前提下,结合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着重强调依法、守法、崇法的思维。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是管理地方公共事务和服务民族地区人民的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我国,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其领导区域内一方面肩负着管理规划地方发展,保持一方稳定的职责,同时还担负处理地方公共事务,服务百姓,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职责。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直接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他们的工作成效也决定着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进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思维,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法治思维能力才能在日常的行政中,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另外,在推行全面依法治国的特殊时期,民族地区的管理工作更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同时对于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不强的状况,应该寻找突破口,解决法治失效的问题。首先,培养民族地区i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这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历史的抉择。正如所说“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对于实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民族地区具有重要作用,能促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从传统的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的自给自足,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是保障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提高领导干部行政决策效率的业务素养保障,是增强领导干部落实民族地区政策法规的能力重要途径。为了推进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只有注重法治理念的实践,才能把法治思维运用在行政过程中。但由于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大老龄化严重,知识水平结构总体较低,法治观念薄弱在行政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权大于法”、“以言代法”、“拍脑袋作决策”等行为,研究和培育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对于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养的意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是我国民族地区政权执政的主力军,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火车头”,是带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各族群众、服务各族人民,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党和政府在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方式,对于提高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和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法治工作

党的十以来,中央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善于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个人实践方式的基础,在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更应该着重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让法治思维方式成为领导干部处理事务的基础。首先,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使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推动民族地区的全面依法治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其次,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正确指导具体的法治工作,提供高效率的行政程序要求,完善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工作内容,培养法治意识,提升依法执政的能力。最后,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有利于领导干部高效率地开展具体的行政工作。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帮助其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法治行政程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正确落实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提高法治建设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对领导干部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更高,提出领导干部要做“政治的明白人、班子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开路人”。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包括文化知识、道德水平、专业技能、领导才能等,其中,文化知识水平和领导才能是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基础,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对于提升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文化素养有重大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大多存在着简单地依靠领导个人威严和道德来管理地方事务的情况,忽视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培养。俗话说“一只狼领导的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这深刻揭示了一位领导者对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升领导者领导能力的关键又在于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积极地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用法治的理念和思维树立良好的领导者形象,恰当地运用赋予的权力因素和其他非权力因素,提高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行政人员紧紧的围绕在自己周围开展行政工作。

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就是要培养领导干部形成高素质的全方位发展的领导人才,培B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完善民族地区价值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参照标准,领导干部要坚守做人的底线和做事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准则,也是领导干部行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是建设民族地区和谐家园的基础,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关系着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如何培养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思维?可以通过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发展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开展各项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活动、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形成有利于民族地区治理体系良好的政治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人文环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实践中,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的法律法规中,充分发挥法律指引作用,形成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法律思维。

四、结语

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宝贵经验来看,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培养优秀的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一样,法治社会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法治的思维,法治思维的培养对于领导干部在日常的管理和行政过程中的作用极大。本文通过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建设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目前民族地区法治思维培育方面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结合实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通过培养领导干部自觉尊崇法律和依法办事的思维、加强法治思维的宣传教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法治思维四个方面来提升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建设。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对文章的把控能力不足,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建议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将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关注本论文相关的研究,不断提升理论知识,丰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从而帮助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完善自身的领导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沙川淇(1990―),男,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比较行政体制。]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教学

现代的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政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1.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

2.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8

一、中职政治老师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思维上的创新开发,是主观心理需要和客观外界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要培育和发展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亲切友好地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对学生行为的与众不同、思维的新颖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偶然失误要持

宽容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行为,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建立优良的基础。

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设置良好的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

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自愿地学习。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出发,给予适当地指导,指导也要因人而异。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担负着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两方面的任务。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应该是而且必须是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的生成和创新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知识的平衡性,产生新的知识不平衡和

知识点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边信息交流和思维冲击,把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和创造新知识,坚持以学生为中

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心去学习前人的知识,身体力行地去创造新的知识,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使师生之间的思维和知识得以启发互动,相互冲击,从而迸发出智慧与思想的火花,进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薄弱,但动手的希望强烈、模仿能力强,对于实践很感兴趣,力求创造。因此,我们就要努力发现学生这种思维上的创新,培养和提升思维上的创新,这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此,中职学校除进行常规教学实训活动外,还必须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科技劳动、文体手工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找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创新展示、锻炼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中职政治课堂教学,要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政治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上的创新和能力的提升。这种创新对于学生定势的思维会很有突破,思维由此得到发散,在实践中能大胆猜测,认真求证,能标新立异,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突破和创新。这种思维品质的培育,能使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创业活动中具备自信、独立、勤奋、果敢、诚信与思维上的创新,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和拓展创业领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的挑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机会。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实施创新教育思想,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寻找并探讨新的适合当前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思想的创新、思维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和提升,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创业品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服务,更重要的是创新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宗桂琴.浅论创新思维在工作中的运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5(2).

[2]刘美忠.政治教学中培育同学们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1).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9

一、培养学生能力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学科能力是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现实的具体的学科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结构相联系,所有学科问题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展开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就会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知识的积累,不应理解为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所追求的是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当一个个单项知识经过积累和发展,升华为能力的前提条件便具有了。因此,掌握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极为重要,培养学生能力必须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才能得以进行。

二、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所谓概括,是指在思维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特性结合起来。一切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概括为基础,学生的学科能力正是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上通过概括化而形成的。可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灵活迁移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他们以大量感性材料中提炼中心内容的归纳综合能力,并逐步提高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就其品质来说,包括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等。它们体现了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个性差异。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突破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反复实践,大量质疑和释疑。例如,可以选择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和深刻性;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内容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立性等等。

四、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辩证思维扩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来,政治教学改革,主要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需求的模式,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逐步实现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地发挥其对学科教学、复习的导向作用。为了适应中考政治试题的改革,搞好初三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了解中考政治试题的导向,改进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近几年中考有以下几个特点:

注意多向思维能力的考查,把能力的考核深入到深刻思维领域,提高试题的预测效度。这个特点表现在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让考生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评论某一观点,分析某一材料,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分析论述题型上,给考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中考既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考查中,注重考查考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考生不能从教材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全面考察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政治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特点表现在,考查内容已不局限于初三这一学年所学的内容,而是涉及中学生所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还表现在考查的内容力求体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以全面反映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适应中考政治试题的改革,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逐渐摆脱思维的单一性、习惯性,培养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具体说,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对于初三年学生来说,就是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政治现象,对于任何一种社会的政治现象,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看到其正面和反面、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对各种复杂复杂的政治现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变现为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发展,青年学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的过渡发展,但由于青年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因而遇事容易产生过激情绪,对问题的看法多有片面性,甚至产生误解,例如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这节课教学中,讲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当积极关心、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彼此关爱;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学生表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既不能训斥学生,又不能回避问题,而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告诉学生观察社会的政治现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种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启发扩散思维。所谓启发扩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思维方法寻找某一问题的答案。在初三思想政治教学中,根据当前中考改革的导向,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从知识考核到能力考核这一转变,必须认真发掘教材内容,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认识、掌握和运用。例如“基层民主”这个问题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而且教材里是在一个材料里概括地从基层民主的内容、基层民主形式说明健全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如果学生不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就会搬用教材的现成内容回答。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和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相关方面的知识,多角度地运用阶级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这个问题。既要说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取得的进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又要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说明其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这样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对于搞好思想政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以往那种上课记条条,考试背条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这不仅对学生在学习阶段大有好处,对他们将来走工作岗位后,树立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