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08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1

1助学工作之困惑

(1)助学的初衷与现实助学工作中出现的现象相背。

何谓助学?助学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学费问题无法进入大学学习,而无偿资助他们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为何助学?国家助学金减轻了很多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助学金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公平。但助学是更看重人格品质、学习成绩,还是更看重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这就是困惑之处。助学金申请只要家庭贫困即可申请,自2007年国家加大对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和覆盖范围,申请的人数增多,申请的学生中表现出依赖心理增强、诚信度降低、感恩意识缺失、同学友谊受到破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助学金对贫困生的助学、激励作用。

(2)资助名额增多、额度加大,对于真正贫困的学生影响不大,关键在于“边缘贫困生”,家住农村的学生都在争取这部分名额,加之因利益驱使出现“伪贫困生”,辨别贫困生真伪难上加难。

怎样才可称为贫困?目前确实没有具体界定文件可依靠。贫困群体形成的原因有“地域原因”和“扩招原因”。高校里出现的特困学生群体主要集中在西北、南、东北等地区,而华东地区的贫困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而自1998年并轨、扩招以来,大学生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实施助学金政策之初,因名额稀少,贫困生提出申请慎之又慎,贫困生中除了要维护自尊心,更有要靠自己双手来脱贫的傲骨精神。2007年以来由于助学金政策加大资助力度和覆盖范围,学生对贫困生的概念理解已大不同前,申请助学金的理由也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因看到和自己情况相近的学生申请便也想申请。

2助学工作之困难

现今国家助学金系统仍处于探索阶段,贫困生的认定和国家助学金发放以及监督反馈机制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我们高校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中,也确实难以做到真正“公平”。

2.1界定贫困之难

家庭情况调查表上有当地民政部门盖章、办理助学贷款的能否就算贫困?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原是让贫困生所属的村或民政部门来认定学生的贫困情况的。可实际上只要家在农村的学生提出申请,到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村、街道民政部门盖章均可办理。

2007年以前,申请助学金的人少,助学工作难做。特困的学生好界定,但因申请人少,若不进行排查导致申请成功率很高的话,会造成不申请的人比申请的人更贫困的情况。2007年以后,申请助学金的人多,工作仍然难作。特困的学生仍然很好界定,但因大家对贫困的理解和认识不同,造成普遍认为家在农村就可算贫困即可申请,界定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

2.2评议工作之难

若按国家助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家庭贫困这个大框架来评议难以评议,而仅看学生的材料和贫困证明,评议结果也很难体现公平性,因学生的申请材料、贫困证明的真实有效性难以保证。且评议小组的建立,对评议结果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经实践证明,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分化较大,每个人对贫困的认识和评定标准不一。经不同方式产生的评议小组,对特困生评议结果基本一致,对一般困难即“边缘贫困生”评议结果相差较大。

2.3思想引导工作之难

引导之难一:家庭困难却羞于申请助学金的同学,要做工作鼓励他们申请,但又不能强迫,而助学金名额又不能空置,于是只能给那些不太困难却递交申请的学生。

引导之难二:现今因社会各阶层分化较大,大家对贫困的认识和标准不一样,导致有些学生仅是认为自己贫困而提出申请的,而申请的学生当中也有因为心理失衡和诱境才写出申请的。正确的引导这部分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也给高校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引导之难三:因利益驱使催生“伪贫困生”。需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诚信的意义,使他们迫于道德的压力,端正态度,改正不良行为。

3对策及方法

(1)应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管理制度,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每学年的学习、勤工助学、兼职、参加活动、获奖等情况建档管理。对贫困生的品格、学习成绩或生活积极态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每学期都应进行复核,更新信息,督促贫困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贫困生的品格可考量其对班级事务的参与与关心程度,广泛接受同班同学的意见,进行班级评议。学年的学习成绩应在班级中等及以上位置,生活态度应积极参与活动及社团,参与勤工助学或兼职。

(2)确定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必要条件及排除条件。不得提出申请、不得列为贫困生的几种情况:①校园生活卡消费过高,或消费明显不足但经常在外大额就餐、吸烟者;②在受资助时同等条件下无电脑的优先考虑,目前已有电脑、手机的同学,如确有学习需要的,根据消费品价格可区别对待。③平时有超过一般同学的高档消费现象的;④因家庭经商、办厂、建房、扩大生产规模而致贫。

贫困生信息库需每年确定一次,被列入贫困生的同学必须接受同学和教师们的监督。

(3)根据学生来源地列出贫困地域优先次序以供评议参考,再根据高校所处地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拟定贫困生界定标准。①个人平均生活费或家庭人均收入在某标准以下;②家庭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将贫困地域列成次序表以便参考;③本人虽未主动申请但家庭确实贫困,且有相关证明情况属实的学生,可列为贫困生。

除符合以上条件外,具备以下条件的: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列为特困生。

(4)评议小组成员的成立工作。评议小组由辅导员任组长,学生代表担任成员,人数不少于班级人数的10%,其中包含班干、普通学生代表、兼顾男女生、且每个宿舍学生代表只得有1人。评议小组成员不参与助学金的评选。评议小组名单应在班级范围内公示。学生普遍认为同寝室同学才最了解所在宿舍的申请助学金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若在不能推举本寝室同学担任评议小组时,学生倾向通过民主程序投票产生评议小组。评议小组公示后由辅导员主持召开助学金集中评选评定班会。班级全体评议结果和申请材料在评议小组内部唱票和公开,评议小组成员需对申请人员进行情况了解和评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最终名单。对有异议的同学经调查属实后,取消评比资格,重新评议。

(5)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充分作好暖心工程、引导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强烈的自卑感。贫困生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容易自卑。贫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出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又因经济拮据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贫困学生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他们看重薪资待遇比看重他们的自身发展来得更重要,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对贫困生应鼓励其自力更生、自我救助。在扶助贫困学生的同时也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基本原则,从长远上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艰难困苦而不是一味等靠要。

(6)应设立助学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使助学金真正落到实处。为后续助学金发放垫定坚实基础。

要使助学金达到预期的效果应从学校的角度主动进行后期跟踪监督,作好动态管理工作。若担心检查会引起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可将学院检查工作的宣传、执行等停留在学院层面。其次可以以学期为单位对获助学金的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进行一次审查复核,以督促学生形成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2

第二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实行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封闭运行的筹资和管理机制。

第三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以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中小学生为主,兼顾其它学段品学兼优贫困学生。

第四条市政府成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委员会由政府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五条成立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作为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并向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提出每学期基金使用方案。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设在市教育局。

第六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从下列渠道筹集:

(一)市政府每年从财政资金划拨10万元;

(二)上级政府划拨的“两免一补”专项助学资金;

(三)本市行政执法部门对教育系统的罚没款;

(四)市内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每年收取的“三限生”培养费10%划入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其中市一中、市高级中学分别不低于30万元、10万元);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捐赠。

市财政局设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第七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符合下列条件的,可向所在学校提交书面资助申请:

(一)孤儿或父母双方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被市民政部门确定为农村贫困户或城镇低保户的;

(三)家庭因突发事件致贫,确实无法承担子女上学费用的;

(四)其它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确需资助的。

符合上列条件之一的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中考达到市属高中录取调节分数线,或者高考达到省定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的,亦可向毕业学校提交书面资助申请。

第八条在本市就学的贫困学生需要资助的,一般应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个月内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赴外地高等院校就学的特困学生,一般应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一个月内向原毕业学校提出申请。

属本办法第七条(一)、(二)项规定的贫困学生,第一次提出资助申请获得批准后,可连续享受资助待遇至初中毕业。但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善,民政部门不再认定为农村贫困户或城镇低保户的除外。

第九条学校收到贫困学生或其家长提交的书面资助申请后,应向其提供《老河口市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申报表》(格式附后)。申请人应如实填写,并按要求送所在基层组织(村、社区居委会或父母工作单位)签署意见后提交学校。属农村贫困户或城镇低保户的应同时提交民政部门颁发的证卡,被高中或高等院校录取的还应提供录取通知书和考试分数单。

第十条乡镇办学校应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走访,核实情况后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10日内汇总呈报中心学校,市直学校直接呈报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

学校在呈报助学基金申报表前,应将呈报贫困学生名单在醒目位置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3天。对公示期间收集的有关反映和问题,应调查核实后重新签署意见。

第十一条乡镇办中心学校应在10日内会同民政助理对各学校呈报的资助申请进行审查,认为符合资助条件的,应在申报表上分别签署意见后,报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认为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应及时通知其所在学校,学校应将不予资助的决定和理由告知申请人。

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对市直学校报送的资助申请,参照上述办法进行。

第十二条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汇总后,对确需资助的贫困学生,应综合考虑学生困难程度、实际需要资助的数额、基金的资助能力等因素,分别提出享受资助等次和具体金额的意见,10日内提请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

第十三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的资助标准分为一般资助、重点资助和特别资助三个等次。

一般资助的标准为义务教育学段的杂费和书本费;

重点资助的标准为义务教育学段寄宿生的杂费和书本费,并发放部分生活补助费;

特别资助适用于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资助标准为一次性补助部分学费或培养费,但最高一般不超过3000元。

第十四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应在10日内将资助金拨付到位。其中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高中毕业生的特别资助金发放至本人,其他资助金拨付至学校集中使用。

第十五条向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捐资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提供接受其资助的贫困生名单的,由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及时办理。但捐资人不得自行指定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受资助人。

第十六条每年度贫困学生助学基金70%用于资助义务教育学段贫困生,30%用于资助非义务教育学段贫困生。

上级政府划拨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专项助学基金应全部用于资助义务教育学段贫困生。

第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得向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捐赠的部分,依照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从税前所得中扣除。

第十八条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应将接受捐赠帐户、电话和办法向社会公布,捐资人名单和数额每半年公布一次,对公民个人捐资1000元以上、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5000元以上的,颁发荣誉证书。

第十九条自本办法生效之日起,全市各学校不得再自行决定减免学生学费、培养费、借读费。

第二十条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应建立规范的工作和财务档案,市审计局每年底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和资助对象名单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承担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申报、管理、审批、发放、使用等职责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循私舞弊,故意出具虚假证明的;

(二)审核不严造成受资助人员情况严重失实的;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3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助学金

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在当今年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强健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适应不同环境和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贫困生申请助学金过程中的主要心理特征

1.迫切感

高中教育不再是义务教育,学费、学杂费和生活费已成为贫困家庭的重要负担,为了解决这些费用,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或东凑西凑、到处借款。国家与社会爱心团体为解决贫困学子的经济负担,特设立助学金,而助学金的申请已成为贫困生解决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途径。在申请过程中,贫困生迫切需要通过申请争取到相应的助学金,以减轻家里负担,也相应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2.自卑感

生活上,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山区,家庭条件差,又加上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不一致,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间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使贫困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反差。由于在穿着打扮、吃喝玩乐、生活用具等各方面的明显差距,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开始低估自己,甚至开始否定自己。他们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渐陷入自卑的泥潭。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开支难以承受,对集体活动消极退缩,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他们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着这无形的压力。

心理上,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逐渐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3.失落感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面对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生活开支,心理上开始不适应,精神压力增大,情绪起伏也大,易动怒,疑心重,对人冷淡、封闭孤独。贫困生如在申请助学金过程中,当出现事与愿违的事时,就会有极大的失落感,甚至会自暴自弃,长期发展下去容易形成心理病变,轻则焦虑、忧郁、恐惧、自卑,重则精神崩溃、自杀等,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愤怒感

普通高中资助名额和经费都有限,在申请资助过程中,有个别不贫困的学生没有丝毫的道德羞耻感,通过种种手段办理一系列的贫困证明进行申请,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伪困生”。这些“伪困生”在申请到助学金后,也往往把这笔钱用作请客吃饭或奢侈消费,他们的这种行为给真正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了一种巨大的创伤。贫困生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和欺骗,心里感到很愤怒,于是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

二、采取的相应措施

1.加大资助力度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安心学习加大了资助力度,但其力量还是有限,为了更好地发挥助学金的功能,学校应将国家助学金与社会资助金相结合,发挥团结的力量,更大面积地资助真正贫困的学生。还有提高奖学金,使贫困生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更多的资金。

2.完善资助程序

为了更进一步规范资助申报程序,资助工作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应更加严肃认真,加强调查取证,加大相应力度,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建立诚信档案等,将助学金真正用到贫困学生身上,避免“伪困生”的出现。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4

【关键词】资助对象;认定;问题;对策

一、目前高校确定资助对象的主要途径

(1)由学生本人反映家庭经济贫困状况,并提出资助申请。(2)学生家庭所在地县民政局、镇(乡)政府、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出具贫困家庭证明。(3)由学生本人反映贫困状况,经贫困生评定小组进行民主评议后初步划定资助对象。(4)老师通过调查饭卡、电话费等消费情况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水平,进而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作出评估。

二、目前高校在确定资助对象工作中面临如下典型问题

(1)夸大家庭贫困程度。2008年,在调查的159名学生中,有102名学生提出了享受助学金申请,多数申请人把自己家里的经济情况描述得非常贫困。有58位学生称家里有长期用药的病人,有27位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因病不能工作,有37位学生或单亲、或父母下岗,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在评定过程中,发现有18位学生家庭经济较好。这些学生平时穿名牌服饰,用价值两三千元的高档手机。究其提出申请原因,有的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有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少完成学业的成本。这些现象的本质是,学生及其家庭对国家助学金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2)隐瞒贫困事实。2006级有位学生,家里一个月只提供150元的生活费,在贫困生认定时,她却没有提出申请,也未告诉辅导员。后经同学反映,辅导员多方了解,核实情况后,为她申请到助学金。经交流发现,该学生比较自卑、敏感、自尊心过强。(3)基层提供虚假证明。生源地的基层组织,或因老乡情义,或因地方保护等多种原因,不经认真核实迁就学生意愿,出具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的困难证明。(4)民主评议欠真实。民主评议时,同学们彼此只能从申请人平时吃、穿、用等情况来判断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导致因信息不全面而无法做到评判与事实完全相符,还有的同学由于掺入了个人感情,在评议时不能完全做到客观、公正,造成有限的助学帮困资源不能完全让真正需要的贫困学生享受,这势必会造成极大危害。

三、资助对象不当认定的危害

(1)若申请人提供虚假信息并获得助学金,将助长申请人及其相关联的学生的不良品性,如不诚信、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无原则等。(2)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获助学金,不仅申请人完成学业的困难得不到缓解,还会因心背歧视感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3)资助对象认定不当会影响学校乃至社会公信力。申请人及知情者会对助学金的实质、资助对象认定标准和认定方法产业质疑,以为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靠社会关系。(4)资助对象认定不当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态度、能力,甚至人格产生质疑,造成辅导员的威信丧失,并严重影响师生关系。总之,从方法和结果任意一方造成国家助学金认定不当,不仅不能实现助学金的基本目标,还会对学生、辅导员、学校和社会造成危害。

四、解决资助对象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探讨

(1)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大力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让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了解政策、领会政策,特别要理清奖学金和助学的区别。只有认识到位,学生、家长、各级基层组织、教师才能自觉地按政策办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自强自爱的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做到无私、有爱心、讲诚信、办事讲原则等。(2)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践证明,谁也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却能做到方法上的公开、透明和程序上的公平、公正。在今年的认定工作中,笔者采用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较好地完成了3个班6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认定。具体做法是:首先,宣讲国家政策,要求每位学生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充分发表意见;其次,组织班、团干部收集、整理全体学生对资助对象评定事项的意见和建议;再次,根据集体意见,讨论并拟定详细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对拟定的评定标准和程序进行表决通过,并民主推选评议小组成员;最后,对申请人进行民主评议,公布、公示评议结果,进而确定资助对象。由于整个流程是公开、透明的,未受到资助的同学心理上也是平和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增进了学生对老师、学校和社会的信任。(3)重视与提出申请而未能获得资助学生的事后交流。这是一项集教育、安抚为一体的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对“认定”过程的回顾、评估,以师生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进行心灵抚慰,让他们能正确面对事实,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必要且应即时到位的工作环节。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1997年开始,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逐渐升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的人数和比例也随之增加[1],高校的贫困生已形成一个规模巨大、不容忽视的群体。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逐渐建立并健全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国家资助体系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但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结合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探讨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对策。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在国家资助体系政策下,高等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从新生入学开始的。没有交齐学费、宿费和杂费的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办理入学手续,学制内学费和宿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解决。入学后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即可在入学当年的11月获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同时还可根据贫困情况向学校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等助学待遇。在校期间表现优良的贫困生,可申请专门面向贫困生开设的国家励志奖学金。除此之外,高校从社会、团体和个人募集的各种助学基金等也为贫困生提供了多样的获助途径。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的认定困难

贫困生认定,是指了解、辨认学生群体中哪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并将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贫困生的过程。贫困生工作是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资助工作的基础。

1、贫困生认定标准不明确

如果贫困生可以像“不及格学生”以“分数不够60分”这样简单明确的标准来界定的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全部困难都不复存在了。国家对贫困生的界定是:“学生在校的月收入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标准的”。但这样的表述虽然明确,但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真实了解“学生在校月收入”又成为了十分困难的工作。

2、学校视角具有局限性

贫困生认定工作通常主要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来辨认哪些学生符合认定条件。由于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学校难以对所有申请的贫困生情况进行一一核实。

3、学生自身阻力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理,出于“面子”问题不愿申报贫困生;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开取“证明”程序繁琐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弃申请。

4、申请材料说服力弱。

贫困生在申请认定、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或补助时往往需要有乡镇(街道)以上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由于各地在出具证明时标准不一,学生提供给学校的《调查表》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其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

(二)资助结构不科学

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及勤工俭学等途径。

1、奖学金问题。国家奖学金名额太少,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较高,但千分之三的评选比例,致使每个学院只有1-2个名额,覆盖面比较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比例较高,但是奖金只有每人每年5000元,与一等国家助学金相比,只多出了1000元。

2、勤工助学岗位设置难。勤工助学岗是一项能够同时解决贫困生经济压力,又能锻炼贫困生各方面能力的资助项目。往往分为校内岗位和校外岗位。校外岗位由于涉及到学生走出学校工作,安全问题无法保证,所以大多数高校对校外岗位既不提倡也不阻止。校内岗位的资助金由高校自筹,以每人每月150元计算,全校设立200个勤工助学岗位,每月就需要高校指出3万元的补助金。所以受限于高校的经费,也难以大量设立。

3、助学贷款办理难。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学费、住宿费的主要途径,但贫困生申办贷款的程序较为繁琐,条件较为苛刻。在校园地申办的国家助学贷款,大多需要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户口、身份证等证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往往需要申请家庭没有办理过其它贷款。这些条件对于大多来自偏远农村的贫困生来说往往难以满足。

(三)国家资助体系与贫困生教育相分离

国家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的承诺。虽然,国家近年来提高了国家助学金的额度,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资助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也日益增加,与贫困生的针对性教育发展不同步[2],导致国家资助体系政策的效果打了一定折扣。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改进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证体系。

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包含:一是对大学生家庭经济是否贫困的确认;二是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程度的认定。由于地方差异,目前我国对贫困生的认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认为在贫困生认定机制方面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贫困生档案。将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人口数及职业、年均纯收入、贫困证明及以前的受资助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区别不同贫困程度进行动态管理。尽量避免遗漏或差距过大的现象发生,提高资助的针对性。

2、严格认定程序,提高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3]。学校应制订严格的认定工作程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学院认定工作组、年级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协同完成贫困生认定工作[4]。

3、开拓视角,科学认定。将申请者开具的“贫困证明”和日常表现相结合是科学、合理认定贫困生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不要片面的只关注、只相信“证明”,或者只听从学生的申请和陈述。这样才可以避免漏掉真正贫困却由于其他原因放弃申请的“真贫困生”,也可以将那些骗取国家资助的“假贫困生”挡在国家资助体系的门外。

(二)系统规划资助结构,提高资助效率

1、助学贷款应该成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主体政策。加强助学贷款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简化贷款程序,是学校应积极为贫困生争取的。在校内积极发现、培养并大力宣传合理借贷、节约用贷、按期还贷的学生典型,营造“一生一诚信、一诺一千金”的校园氛围。

2、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学校应该开发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勤工助学道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为广大贫困生提供有报酬、有锻炼、有价值的劳务型岗位和智力型岗位。

3、细化资助方式,以达到最佳资助效果。在资助层次上,根据学生的困难程度,将学校和国家的资助体系相结合,解决不同困难程度学生的经济困难:国家资助体系能够解决的经济困难,学校不再对其继续资助;国家资助体系下仍未明显缓解的经济困难,学校要自筹资金予以资助。

(三)加强认定投入,完善资助管理

1、设立贫困生认定专项基金。贫困生认定的主要困难就是对学生真实的经济条件了解不够。如果能设立用于贫困生认定的专项基金,供学生工作者通过电话、家访等多方探寻、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况,将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2、提高学生资助宣传力度,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学校应该对已经设立基金、助学金资助贫困生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争取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

3、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涉及人数多、资助项目多、资助标准与审定比较复杂、助学资金的来源渠道多样。学校应该配备相关人员、软件把资金管理好,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手里。

(四)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全面关心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生资助工作同样不仅仅是解决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肩负了教育、引导贫困生自励自强、奋发成才的使命和责任。重点关注新生贫困生,增设一些个性化资助,如爱心助学基金、心理辅导团、学习辅导团互帮互助,将贫困生家庭信息档案与心理健康档案结合起来。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困难资助工作,更是帮助贫困生顺利、优质完成学业,成为栋梁之才的重要工程。它对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广大学生工作者进一步的开拓和探讨,进而推动高校资助体系向前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用的社会与经济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茹.加强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1(10a)

[2]甘敏思.大学贫困生教育问题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9)

[3]陈建伟,苏煜.论高校贫困生工作体系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6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档案;资助工作

贫困生档案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档案,产生在高校日益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中,相对于普通档案,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操作流程。建立完备的贫困生档案,可以全面地了解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客观了解和分析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时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做好高校的济困助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程序

由于高校贫困学生身份的流动性和家庭情况的变化性,使得贫困生档案的变动性比较强。鉴于贫困生档案的这种特殊性,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程序应与普通档案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应由学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系审定工作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此项工作。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学生提出申请

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的实际状况。学生入学后,向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提交申请材料时,应同时出具此表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班级民主评议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收集好《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组织申请学生填写《贫困生档案申请表》。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校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及学生提交的材料,结合学生日常实际消费水平,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重点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最后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三)院系审定

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四)公示

院系审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持有贫困生档案的学生名单在本院系范围内进行公示。如有异议,学生可向院系审定工作组提出质疑。审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院系审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向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请复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及时做出调整。

(五)特殊程序

学生由于家庭突发变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贫困生档案时,辅导员可在了解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院系审定工作组审核后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批。

(六)建立贫困生档案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审批各院系审核通过的《贫困生档案申请表》,以此为依据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

二、贫困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贫困生的个人信息

其中应包括贫困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曾获资助情况、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等。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作为贫困生档案的基础材料,应由证明材料的出具者和审核者如当地村(居)委会,民政部门加盖公章方可视为有效。这些文件和材料是贫困生认定最为有效的证据,也是贫困生档案最原始、最基本的内容。

(二)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产生的各项原始材料

关于贫困生的认定,各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一般会进行深入的审查工作。学生需要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生档案申请表》,这两项表格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产生的基本材料。基本审查通过后,提出贫困生申请的学生,需要通过班级民主评议、拟评定的人员名单需进行公示,班级民主评议的结果和公示期间学生的反映材料也是贫困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部分材料可以证明贫困生身份认定的真实性。

(三)贫困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资助的情况

目前,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许多贫困生在入学前或一入校就能享受和获得国家、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资助,从而产生纪录资料。贫困生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接受资助的原始材料,尽可能完整地归档,以便及时了解每个贫困生获得资助的状况,从而合理分配资助资金,避免发生重复资助和遗漏资助现象。

(四)贫困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相关材料

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单、获得的各种奖励等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贫困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资料,也应进行记录和归档。

(五)贫困生心理健康材料

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在经济贫困的同时往往会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心理贫困”,常常表现出自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疑惑嫉妒、怨恨等心理问题。而贫困生档案则可以在高校预防学生“心理贫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贫困生档案中可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的心理档案,如心理状况测评报告等。此部分内容可作为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人员对于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参考资料,从而有利于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及时地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贫困生档案的管理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材料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贫困生的基本情况,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受资助情况、学习及获奖励情况、心理状况等,从而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二是档案内容的真实,即档案中记载的内容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会活动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为保证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除了在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求准确细致外,在贫困生档案完成组卷之前,还应对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鉴定。而对档案的内容鉴定,应主要侧重于档案价值的有无、价值的大小,而非进行“真伪鉴定”。

(二)动态性原则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贫困生家庭环境的变化,学校各项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档案管理者对贫困生档案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在日常档案维护中,要客观真实地对贫困生的成长以及变化进行评价,就必须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等变化情况,因此,贫困生档案的整理工作也应当每学期开展一次。同时,鉴于贫困生资格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比如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得到了改善,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或社会资助,摆脱了贫困,而有的非贫困家庭可能因遭受意外变故而陷入贫困等,从而导致贫困生的资格需要重新确认,这种贫困生资格的变动应当客观及时地反映到贫困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及时为突然陷入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新档案,对已摆脱贫困学生的学生档案予以注销。

(三)信息化原则

为提升工作效率,贫困生档案管理应实现信息化。贫困生档案的信息化可以充分保证贫困生档案内容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生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依托校园信息网络系统进行,通过贫困生档案管理软件平台,将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修改、鉴定、注销等工作融入这一平台,可以面向全校各个部门及院系收集信息。贫困生信息系统的最大优势是保证了贫困生信息的共享性。学校各部门可以共享贫困生的电子档案,为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贫困生档案信息化的实施,也能够对贫困生档案系统运行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政一,谢昌炜.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刍议[J].四川档案,2007,(1).

[2]臧运蕾,王磊.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兰台世界,2009,(9).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7

一、具体申报条件的明确与界定

当前,申请扶贫助学金的主要理由至少必须符合以下11个条件中的一条:1.父母双亡,无任何经济来源;2.父母双残或单残,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3.父母中有弱智或精神不正常,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4.学生本人残疾,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5.家庭经济困难的烈士子女和少数民族学生;6.父母(或监护人)持有当地政府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材料(系农村特困群众和城市低保户子女);7.父母一方已故或单亲家庭,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8.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9.家庭成员久病无能力医治,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10.人口较多,劳动力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11.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是界定难。有些申请条件是很含糊的,如“特别困难”一词的界定,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多少来衡量,还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标准;再如第10条“人口较多”“劳动力少”怎么定义,家庭多少人口才算多,劳动力怎么样才算少,是否有当地标准。第11条的“其他原因”可否有具体的解释,在具体操作上缺乏必要的标准支撑,在界定中难免主观。第二是证明材料的不确定性。由于在申请条件界定上存在的模糊,学生在找证明材料时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对于哪方出具的证明方为有效、证明材料需要多少、怎样才是规范的证明材料、如何证明自己的家庭收入属于困难或特别困难、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而致人口多劳动力少也算贫困吗,等等。

基于此,国家、各地方政府部门能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组织专门的人员制定本地的标准,将贫困生申请条件逐条解释、具体细化,使之规范、完善。各省要拿出贫困生申请“框架式”办法,其内容包括政策、要求、条件、标准等;各市要依据省里文件,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形成“实用式”的申报细则;各县、校要结合上级文件,因地制宜形成“可操作性”细则。其间要召开专门会议,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如网络直通车等广泛征集各相关方意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广开言路,听取广大一线扶贫助学工作者和贫困生的意见和建议。

二、关于助学金的审批与监督

目前,助学金在学校出现“比谁更惨”的“打擂台”现象,这不仅对学生的教育有不利影响,而且也导致“贫困生”造假事件的发生;还有“指标化”现象,因为有些地方往往根据去年甚至以往这个学校一贯是多少助学金指标而划拨新指标,为了“稳住”指标数,有的学校就放宽标准,以保证获得更多的助学金指标,使扶贫助学工作监控的难度加大。

因此,既要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等相关部门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调查、公示制度,又要学校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更要充分发挥工会、纪检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一线扶贫助学工作的监督工作。对于违规操作、营私舞弊等行为,要及时在全县(市)通报批评,并视其情节考虑责任者的任用问题。建立校长总负责、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广大一线扶贫助学工作者具体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使监管工作落实到人。

三、各部门在审核中的有效沟通

在学生申报贫困生资助时,各单位、部门间可能会出现缺乏有效沟通现象。特别是一些学生数众多的大学校,是很难做到对所有上报者一一进行走访、核实的,因失察而顺利过关的现象常有发生。如,此次我所带的2014届高一(16)班班上就有3人全家除老人在家外,家庭成员中其余人员均在广东打工,而这些学生也申请贫困生,且顺利在村委会盖上了公章,村委会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这不得不让人揪心,但此时如果班主任不调查摸底,马虎了事就上报至学校,校方以为班主任核实过了,加上有村委会或居委会的证明材料,那就很有可能只看是否有证明材料――即公章证明就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结果层层见公章就通过,就会出现占用贫困生名额虚假上报而通过的事件。

另外,如若在申报环节上缺乏沟通,也易导致重复给的现象发生。由于当前有国家、社会团体、学校自身、个人等多方资助,很有可能出现重复给贫困补助的现象。一方面学校等组织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特困生,另一方面是一些以时间仓促、资助面小为特点的新资助马上就要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对方又要求特别贫困的学生优先,校方在不想错过更不想放弃任何一次对贫困生资助的机会时,只能选择贫困等级排在前面的特别贫困的学生,因而导致这种重复给的现象发生。

再者,当年该生家中确实是贫困而现今家境却有所好转,但该生却仍在继续享受贫困生补助的现象也屡有发生。这都是因为在具体环节上的失察,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的。如第8条之当年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致特别贫困,但现今有所好转的情况;第9条之家庭成员久病无能力医治而现今却因多方筹助已医好、家境有好转的情况;第10条之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现今这些人口的成长已经转化为劳动力多的优势,却还在继续享受贫困补助。

所以,应建立审批环节上的有效沟通机制,切实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根据本人多年担任扶贫助学专干工作的经历,我认为应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村委会或居委会应切实把好申报审核证明工作的第一关

切实加强对该辖区范围内贫困村民或居民的摸底调查,按贫困等级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健全贫困户的档案库,让确实有困难的村民或居民子女享受到国家、社会、个人给予他们的资助,把好贫困生申报审核证明工作的第一关,并依据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等实际情况来设立相应数量的扶贫专干,并在学生的贫困证明材料上注明该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号码。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不管是否真符合申报条件都来打贫困证明的村民或居民不分青红皂白给予加盖公章等随意现象的发生,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关的贫困户调查摸底和归档工作,也就更有心理和实际的准备,通过查底写出真实的证明材料来,便于校方进一步审核。留下村委会或居委会扶贫专干的电话号码,既有约束、监督作用,也方便学校审核时联系,实现有效沟通。

(二)完善校方内外沟通机制

1.强化班主任工作的责任。班主任在扶贫助学工作中下联系到学生本人、村委会扶贫专干,上联系到学校、县教育局下设的扶贫助学理事会,在内外沟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班主任应在平时多留心注意观察并关心学生的生活,建立好家长联系方式,做好家访工作,既及时发现身边的贫困生,也要对现有贫困生进行再摸底(看其是否家境有所好转或有其他情况,进而确定其是否能继续享受资助)、再核实,做到心中有情况、手中有档案。根据贫困生申报条件及相关细则对学生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多与学生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扶贫专干联系,进行更加详细的跟踪核实调查,继而进行贫困等级的分类归档上报工作,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名录进入省学生资助中心办公系统的贫困生档案库。

2.成立学校扶贫助学理事会。由分管政教和团委工作的副校长兼任理事会理事长,政教主任和团委书记担任副理事长,选派精干力量担任校级扶贫专干,与由各年级选派的有扶贫助学工作经验且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级扶贫专干一起为理事会成员。通过将责任分工细化,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好各年级、班级、学生的相关信息,及时沟通、反馈、协调。这样,既可以防止因失察而顺利过关现象的发生,也可以防止重复给的现象发生,从而把学校内的扶贫助学审核工作做得更加有效。

3.经常与县局的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加强沟通。县教育局设的扶贫助学理事会,是整个县域范围内分管扶贫助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连接校方与资助方的重要而有效的机构。因此,作为学校方面应经常与县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在新生入学时除了对学生中贫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外,还可在县扶贫助学理事会查找翻阅原资助生名单及相应原始档案,做好原受助生因升学、转学等原因而进入新学校需要继续受助的交接工作。还可以通过前期举行资助金发放仪式、中期给资助方写感谢信、后期进行一阶段小结汇报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与县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通过其桥梁作用,直接邀请原资助方等热心单位、人士来县、校进行实地走访慰问,倾听受助学生、受助家长的感言,了解学校的扶贫助学工作,增进资助方、校方、受助方三方的理解、沟通,建立三方沟通的长效机制。

4.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会议由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仅仅是上传下达指示、指标,而是及时碰面沟通协调;不是简单的通报,而重在交流协商。通过沟通协调会议,完善集体商议、审议制度,这不仅使贫困生的审批工作更加顺畅而有效,还可以达到经验交流与推广的目的和效果,宏观调控整个贫困生受助审批工作。

5.制作受助学生卡和档案,以便学生在升学或转学时随入或随出。这个制作应由县扶贫助学理事会根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档案袋、受助学生卡的图案、样式、规格等统一制作,并建立可供查询的贫困生档案库网站,就像现在学生办理党、团组织关系转接一样,通过履行一定的程序,先在原学校办理贫困生转出手续,再到现就读学校办理转入手续便可。这样,既增强了学校间的沟通,又防止漏报、错报等现象的发生,使扶贫助学工作就像党、团组织工作那样严密而规范。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8

【关键词】大学生奖助学金工作研究

《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自实施以来,在发挥国家教育统筹、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给学校管理、学生教育带来许多负面效果。

1当前高校奖助学金制度现状

为了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家适时出台了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同时,地方政府、学校也不断加大奖助学金投入力度,积极制定和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助学金。这些政策明确规定了我国国家奖助学金的基本类型、资助标准、资金来源和资助对象等,已基本形成当前我国高校奖助学金制度体系。

(1)类型: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高校的奖助学金分为三个部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以及各高校设置的其它奖助学金。

(2)标准:国家奖学金每年要奖励5万名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奖励的标准为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金额为每人每年5000元,资助覆盖面达到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的标准是3000元;其它形式的奖助学金也分不同层次;国家资助面大约占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的20%左右,加上其它奖助,总奖助面达到了25%左右。

(3)资金来源: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全额出资;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高校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担;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所属高校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4)资助对象:国家奖学金奖励对象是所有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对象为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

2评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从奖助的覆盖面和奖助金额方面,国家都在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想从根本上达到奖助的目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

2.1分配名额造成资源浪费

国家设立奖助学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帮助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而不是为了改善非贫困学生的生活条件。为了操作方便,许多高校采取按学生人数分配贫困生指标的办法:学校将指标分解到二级院系,院系再分解到各个班级,并不是按照实际贫困人数进行资助。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每个院系的情况并不一样,有的院系的专业招收的贫困生较多,有的却较少。而校资助中心也按人数比例分配名额给院系,这样就会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没有达到资助的真正目的。

2.2认定体系存在诸多不足

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采用“学生申请—民主评议—认定”模式。一般申请成为贫困生要具备几个条件:即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资格认定表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未必真实,家庭收入情况调查表里面的资料多数是学生自己填写,随意性很大。根据生活情况判断学生是否贫困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手机与电脑作为必要的交流和学习工具在校园中已经普及,但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否持有这些耐用消费品作为判断依据。由于缺乏这些条件使得在了解家庭收入情况时信息不实,就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判断学生的家庭情况存在较大的不科学性。如果在源头上不能解决好认定问题,就是再怎么增加政府投入扩大助学金发放数额,也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资助问题。

2.3助与奖的矛盾

按照要求,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必须是学习努力,成绩达到要求,但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贫而不学的学生。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好好学习,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应该也在我们的资助范围之内。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把资助申请与申请学生的考试成绩联系,助学金也就带有了奖的味道。只有学生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有资格申请助学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贫而不学的学生永远没有机会申请资助。从培养教育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是有其道理的。但是从助学金的性质来讲,它应该是一种政府资助,若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助学金的这种性质无疑将会不断被弱化。但如果不考虑学习成绩,助学金激励目标也没法得到实现。

2.4教育功能逐渐被弱化

目前,国家为了真正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大幅度提高助学金的发放比例与金额,对于解决特困学生的生存问题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也意味着申请门槛也降低了很多。如果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能以很小的成本申请到奖助学金,这也就激励了同等条件下的学生也来申请。有限的资源争夺就会愈发激烈,此时助学金的教育功能就会弱化。在助学金评选时,如果通过不公正的手段申请到助学金,必然会严重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造成极大的破坏。那么教育功能不但得不到有效发挥,大大弱化学校的教育功用。

3几点思考

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经过多年的运行,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笔者在工作中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与大家共享。

3.1改进当前贫困学生资格认定办法

横向比较界定法。就是将学生的生活费、家庭人均年收入、学费支出等进行横向比较,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调查项目数值越低,说明该学生贫困程度越深的认定方法。如必要生活费支出相同时,家庭人均年收入低的学生贫困程度较大。生活费和人均年收入都相同时,缴纳学费额度高的学生贫困程度较大。

“隐性认定法”。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二级院系负责学生资助评定部门与学校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通过“一卡通”网络系统对学生在食堂用餐情况进行了解,发现有学生在校内食堂月均用餐7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200元以下的,无需学生申请,即可认定该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认定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一样,多数情况下在心理或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表现出一些显性特征,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贫困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问题来判别贫困生,把贫困生甄别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避免传统认定方式带来的弊端。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认定工作去深入探讨。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

3.2改革当前奖助学金资助方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取消了国家助学金,即使是仍设立助学金的国家也已经大大削减了资助数额。而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是世界各国的主要做法。

转“助”为“奖”。国家既要从经济上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的正常学习问题,又要教育他们的不要“伸手要”,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应当通过有限的资助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为毕业寻找工作奠定基础。目前我们国家的奖学金制度往往只强调激励和导向功能,奖学金的金额大,名额少,主要针对各方面表现十分突出的学生,而贫困生却常因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因素,很少有机会获得国家奖学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增设针对家庭贫困学生的专项奖励,奖励资金来源于国家用于设立助学金的资金。

转“助”为“贷”。从当前大学生实际来看,学生助学贷款的认识不够,贷款范围还相对较小,应该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助学贷款不仅能有效运用国家资金,更能在助学贷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诚信意识。助学贷款对于大学生来说,办了助学贷款以后,自己就多了一份债务,多了一份压力,但更多了一种自立意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将国家财政中用于助学金的支出补贴给银行,鼓励其加大开展助学贷款的力度。

转“助”为“勤”。从当前各高校勤工俭学的运行情况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费用少、申请学生多的现象。在此形势下,我们可以在国家财政中用于助学金的支出中分出一部分经费,成立勤工助学基金,专门用来开展各种勤工助学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于“假贫困生”因不愿意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只有贫困生在得不到家庭的有效帮助时,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这样做能迅速找准资助主体,真正实现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3.3加强组织建设,提高评定的科学性

规范化、公正化是国家奖助学金评选的关键。申请国家奖助学金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学业成绩合格。其中,国家奖学金要求学生成绩优秀,无重修科目;国家励志奖学金要求困难学生成绩优秀,无重修科目;国家助学金要求困难学生成绩合格(也可以包括重修以后合格)。

根据奖助学金的功能定位,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力争做到客观公正。国家奖学金是优中选优,可以在综合测评基础上按课程加权平均分排名自动确定当选名单,当然也一定德智体全面发展;国家励志奖学金是贫中选优,可以在综合测评基础上按困难学生课程加权平均分排名自动确定当选名单;国家助学金是贫中助贫,可以根据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资助名额。

在以上基础上,也要严格按照学生申请、班级推荐、院系审查、学校审核、教育厅审批的流程开展评选工作,充分尊重基层意见,并坚持院系、学校二级公示制度。学校级审核小组,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学生工作部资助工作人员组成;院系级审查小组,由分管学生的副书记为组长,辅导员和班主任代表组成;学生班级评选小组,由班主任为组长,学生干部、学生代表及困难学生代表组成。真正做到程序合法,组织完备。

3.4培养学生正确心态,加强诚信教育

在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出现的假贫困生现象,究其原因来讲,既有学生认识的误区,也存在学校教育引导和管理的不足。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足,社会多种现象的冲击,出现了一些“假贫困生”问题。因此,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大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力度,使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正规化轨道。

诚信既是市场经济法则,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在目前社会诚信意识日趋淡薄的现实之下,需要各高校加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坚决严惩不诚信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假贫困生”的出现。

3.5完善监督机制,建立问责制

贫困生认定工作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和后期监督处理。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可以拓展网络工作平台,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加强和贫困生的沟通,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监督好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为了体现奖助学金认定的科学性,就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起诚信追究制度。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如果发现学生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并进行通报批评教育,同时追回其通过虚报家庭经济状况而获得的支助。情节严重的,学校也可以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纪律处分。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环境下,科学调整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方式,在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达到助学育人的目的。在逐步完善奖助学金资助体制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经济困难。当然,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我们的奖助学金制度也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消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逐步解决他们的“精神贫困”,使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朝着一个理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51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18).

[2]龙兴跃.大学“伪贫困生”产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西部科技,2006(11):6-7.

[3]王永林,王哲.大学生资助体系: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重要一环[J].理工高教研究,2007(6).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67

我国高校助学金政策自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其保障在校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作用,但由于现行的助学政策自身存在这一些缺陷,导致政策在到实施过程中目出现了“拉选票”、“合谋”、“平均分配”和“贫困贵族”等诸多畸形现象,极大地弱化了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功效的充分释放,执行效果亦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认真探讨民族院校现行国家助学金政策存在问题和提出解决的策略,对民族院校乃至其它高校的助学金工作的实施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确保国家助学金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它资助育人的功能与效用,有效促进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贫困生认定制度不够完善

1.1.1难在辨别贫困证明的真伪

学生生源地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是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往往难以把握和确定这些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一方面,由于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担负,生源地民政部门不需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生源地民政部门在开具贫困证明时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审查并不十分严格,加之部分地方行政部门“乡里乡亲”的情理羁绊,往往“为民服务”,直接签字盖章,这样的贫困证明就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可信度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或具有家庭背景的学生缺乏诚信,不管是否贫困,而是利用家庭带来的便利条件和“关系户”的身份,开具到具有“水分”的证明。而对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学校未能一一去学生所在地审核查验,导致有些地方出现不少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的现象,即“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外,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当地政府提供的贫困证明参考价值不大,因为这些证明多半是在?]有调查的情况下出具的,既然没有调查就不能真正的反映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

1.1.2难在判定贫困学生的真实贫困程度

由于国家助学金分为一等助学金和二等助学金两个等级,这些助学金等级与贫困生的贫困程度挂钩,因此要确定了贫困生的贫困程度才能评定等级。但实际上由于各地区、各高校之间的差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制定了评定标准,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在确定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家庭是否真正贫困以及学生贫困的真实程度的掌握方面存在难度。可见,我们如何对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行有效判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1.2国家助学金评选程序存在漏洞

目前,高校助学金的评选工作一般采取经过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院系审核和公示――学校审批、公示的评选等程序依次上报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对班级评定的监督没有到位或出现“真空”,甚至频繁出现了各种扭曲的“民主”评定方式,学生唯利是图现象滋生。如有些班级的评定工作采取获得过助学金的同学不能参评的“轮流制”,或者采取受助同学拿出一部分助学金充当班级的班费的“公有制”,或者采取将助学金拿下来后全班平分的“平分制”等形式,这些做法看似“公平”,然而事实上对于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了助学金评定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滋长了学生不良风气的产生,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1.3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制度缺失

1.3.1政策本身的无偿性定位

“目前高校助学金发放呈现受助学生只享受相应权利而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即助学金资助具有无偿性的明显特点。”国家助学金既不和奖学金一样需要靠努力学习并取得相关成绩才能从众多学生中获得,也不像勤工助学一样,需要通过学生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所以,这种无偿资助的方式,加上大面积的资助范围,使众多学生以为只要出具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而不需要太好的学习成绩就能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导致部分贫困生不劳而获、懒惰的思想的滋生,同时资助的无偿也使得助学金这块“馅饼”被许多非贫困生盯上,导致出现很多的伪贫困生。可见,资助的无偿性弊端已日益凸显。

1.3.2制度规定由政府分配名额的做法难以保证公平

关于国家助学金名额的确立和分配,主要是由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通过全国范围内各高校贫困大学生占所有大学生综述的比例,从而以计划式的指令分配给中央直属高校和地方院校。该举措有一定的科学性,能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情况,在高校之间、地区之间和贫困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未能有效顾及,呈现两种现象:一是部分高校实际需要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名额远远多余政府给的国家助学金名额,导致有部分贫困大学生未能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名额的资助;二是有的高校助学金名额则远远多余实际需要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名额,致使国家助学金的名额用不完,但为了使用完名额,这些学校只能将这些有多余指标安排给一些“非贫困生”,这样做导致国家助学金没有真正“物尽其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受此制度的影响,高校在得到上级下达的名额指标后,也采取名额分配的做法下达到二级学院,再由二级学院将指标分配到具体的班级中,但是这样分配的方式往往未能体现实际情况,因为专业之间、班级之间学生的贫困程度是不太一样的。于是就可能会出现了a班的贫困程度高而B班的贫困程度低,但两个班的助学金名额却是一样的。这样就有可能造成a班有些贫困生没有评到助学金,而B班的非贫困生却得到了资助,这使得评定结果有失公平,不能使助学金设立的初衷得以真正体现。

2完善我国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的路径思考

2.1对现行国家助学金政策进行微调

“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原本是从人道关怀出发的一种救济,是党和政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的资助,是无偿的,类似于在高校中设立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是体现教育公平实和社会公平的一种手段。”确实为众多贫寒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并顺利完成学业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为众多家庭经济贫困的学子助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改变自身命运和改善家庭情况提供了有利帮助。然而,“由于评定条件的模糊且资助名额的投放量较大,致使该资金设立本身并不符合高等教育平等理念、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和人力资本投资理念的基本要求。”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要证明其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经相关申请程序并审核后就能够获得国家助学金。在此情况下,应考虑逐步将国家助学金的无偿向有偿转变,通过将原用于国家助学金的部分资金转为其他方式发放,如把这部分资金用于增设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让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得补助,这种按劳取酬的方式一方面避免了“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另一方面也使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真正体会到独立、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储备力量,变得更有底气,更加自信。由于政府部门直接分配名额指标与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贫困生数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议应对各类高校学生生源地的贫困状况、高校所在地物价水平及城乡差异等情?r进行实地充分调研研究,并依据调研情况给各高校所分配到的助学金灵活设置的上限名额,要求各高校评选的助学金名额不能超过这个上限,但允许有缺额,并将缺额的资金部分转做“助学基金”,主要用于勤工俭学、奖学金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做法更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性,贴合实际、更加科学。

2.2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管理体系

2.2.1健全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机构

当前由于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给学生资助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面临家庭贫困学生心理等问题,这也就给当前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完善激励机制和措施,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县、学校四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整合资源,最终形成一个权责清晰、自上而下、分工合作、保障有力、协调一致的科学的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体系。应进一步加强各高等院校资助机构的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政府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资金安排、场地落实。要使地方政府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2.2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

制定一个科学的认定机制和指标体系,成为当前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制度完善的关键所在。首先,科学制定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以家庭人均收入的核算方式计算贫困的程度,确定学生贫困的等级。其次,要在全国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计算出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并考虑高校所处地区生活水平的高低,灵活制定适合每个高校学生的资助等级体系。最后,计算大学生所读专业所需要的费用和家庭收入的差异,对艺术、设计、建筑等收费比较高的专业,计算方法可以适度放宽,资助标准可以适度提高。具体而言,建议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重点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一是建立规范化的认定制度。各高校成立专业化的认定机构与人员。通过设计统一的认证标准,实施动态管理,确定公平、公正的认定流程,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科学性。二是建立困难学生身份核实制度。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了充当着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困难学生身份核实工作小组,定期通过对学生生活调查、家庭所在地走访、电话咨询等方式,不定期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G民族大学学生资助中心,每年寒暑假都会安排学生工作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以及转关学生工作的各二级学院副书记以及学生工作处的领导老师进行家访与慰问,这样既可以实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表示对困难学生关怀,与困难学生父母一起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四是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制度。利用身份核实的材料及结果,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存储并定期更新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受助情况、获得奖励及受到处分情况等为资助工作的有效和精确开展提供参考的数据资料。五是建立抽查家访制度。对申请贫困助学金的学生,每学期从申报学生中抽查5%-10%的数量,由二级学院组成家访小组深入到被抽查的学生家中进行实地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申报学生的实际困难程度,并通过此举及时发现不如实填报申请信息的不良行为从而予以纠正。

2.2.3完善国家助学金规范化的评选制度助学金的评选至关重要,要体现规范化、公正化。

一是增强资格审查透明度。凡是未进入困难学生数据库的学生申请,一律取消其助学金申请资格。二是明确评选标准客观性。要尽量减少助学金的评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助学金是贫中助贫,可根据困难学生的困难等级来确定资助的学生名单。三是进一步规范评选程序。逐一按照贫困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班主任综合把关、各院系审核查验和初步确定获得国家助学金名单、最后由所在高校审批公示,在评比过程中更加注重班级同学和班主任的意见,因为他们和申请的同学接触和了解得更多,能如实反映所申请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坚持院系、学校二级公示制度,给予院系审核以足够的灵活性。四是成立公平、公正的评选团队。建立三级审核制,一是由分管领导为组长,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校级审核小组;二是由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的院系级审核小组;三是由班主任为组长,学生干部、学生代表(一般以宿舍为单位推选1名代表)组成的班级评议小组,根据民主评议结果以及申请人实际情况,审核和确定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名额。

小学生贫困资助申请篇10

2015年,共青团祥云县委继续抓好抓实希望工程各项工作。全年统筹安排建设希望水窖135口,现已完工135口,共投入建设资金40.5万元;广泛动员开展希望水窖建设募捐工作,共筹集到希望水窖捐款18.84万元;积极深入开展希望工程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共筹集贫困学生助学金23.9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02人;认真实施希望心生命救助计划,全年共7名先心病患儿通过团县委申请接受手术,其中3人成功手术,另有4人正在申请实施手术。通过大力宣传,希望工程工作知名度正在逐渐提高;通过整合资源,贫困学生“信息库”、爱心人士“资源库”、希望工程“人才库”初步建成;通过阳光运行,很多县内爱心人士及部分省外爱心人士对希望工程工作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通过认真实施,希望水窖、爱心助学、希望心生命救助计划等工作已经得到全县人民的一致认可。

组织开展“爱心助跑圆梦大学”公益活动

2015年8月14日,由共青团祥云县委、祥云县远足户外运动俱乐部共同举办的“爱心助跑圆梦大学”公益活动在沙龙镇青海湖举行。

活动当天,来自祥云县各乡镇及大理、宾川等地的200多名运动爱好者参与了本次活动,赛场上,大家为倡导运动而奋力奔跑,捐赠仪式上,大家为帮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而慷慨解囊。本次公益活动共决出获奖者31人,筹集到助学款77100元。

目前,部分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学生正在积极准备助学款申请相关材料,共青团祥云县委也在积极组织人员深入贫困学生家中进行实地调查。待整个资助活动结束后,团县委将对资金筹集具体情况、具体资助情况进行对外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