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08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1

【关键词】野生植物自然资源

一、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野生植物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对人类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我国一些野生植物物种遭到很大破坏,致使一些种类濒危,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野生植物法律保障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我国了第一部专门保护野生植物的行政法规》,在濒危物种保护和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对工作,对野生植物种类进行了全面对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对科研工作,先后整理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珍贵树种名录》等大量科研资料。开创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对新纪元。将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武器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有效对保护。

二、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好多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的危机之中,保护野生植物迫在眉睫,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它的生长能够为空气总提供大量的负氧离子,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野生植物的凋谢物在分解后,产生非常丰富的营养元素,为土壤提供大量的养分,在土壤中增加了大量的灰分元素。对野生植物伴生的树木生长十分有利,可使纯林吸收更多更好的养分,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发育;二是野生植物对森林防虫害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野生植物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对气候和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本着优胜劣汰、适应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抗虫害能力也比人工育林的树木强很多,野生植物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工林具有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树种单一等特点,和野生植物在一起生存,非常有利于人工林的生长;三是丰富的野生植物物种,形成了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复杂多样的食物链,使得各个物种群落之间相互制约与依托,从彼此的生存中获得食物和栖息地,使得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天然森林屏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途径

一是建立就地保护区和就地保护制度。要通过人为抚育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对森林中的土壤环境及时监测,保持土壤肥力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在不同植被地理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措施,制定出适合本区域野生植物生长的保护方案,在濒危物种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植物园,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在保护的基础加大对野生植物抚育的科研力度,培育野生植物资源,实施人工集约栽培。人性化地在保护区内严格对本区域内地野生植物珍稀物种进行保护,工作人员要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加强保护和协调工作,积极科研立项,完善各项保护职能,为野生植物的生存和发育提供必备的条件。

二是采取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的必要措施。有些野生植物物种只剩下一株和少数几株,所处的环境不适合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又不具备很强的繁殖能力,对于这些濒危物种,仅仅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就需要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将这些物种改迁到适合其生存的植物园中,进行时时抚育,并建立一整套档案记录,必要时可以采人工授粉、设风障、设置隔离带等人工保护和抚育措施;另外对于一些种类稀有的濒危植物,采取就地或者迁地保护都受到方方面面的原因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离体保存措施,建立濒危野生物种基因库,这个基因库是离体保存的主要基地,对野生植物的组织、种子、花粉或胚胎等细胞在基因库内进行离体保存。因保存物种、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等因素不因,一定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将这些物种的细胞进行科学保存,并且严格采集数据,做好详实的登记,对不断完善野生植物基因细胞的保存和管理积累必要的经验。

三是要逐步建立健全立野生植物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野生植物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相继出台颁布了一些法律和法规,但还能够满足野生植物保护的需要。所以要通过逐步立法加强对野生的,尤其是濒危的植物进行保护。以前只是凭借各种规章制度和保护措施进行保护,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对人为破坏坏和盲目开发的打击力度不够。尤其是党的十将保护资源提高到了法制高度,所以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经营也要走依法建设的道路。林管部门要在工作中要加大执法和普法工作,提高法律意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徇私枉法,比以言代法,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野生植物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并日益完善,用法律的武器严厉打击肆意破坏野生植物的恶劣行径,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四是要逐步完善野生植物保护机制,健全保护机构。目前,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都偏低,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尚没有健全完善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滞后。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加紧组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者的素质,加大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人员的工作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民间团体的优势,倡导和鼓励建立民间保护团体,发挥他们的巨大活力,树立全民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观念,使野生植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必要的科学管理。

五是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的科研力度。提高全民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国家的动物资源。加强调查研究,加大科研力度,杜绝盲目开发和人为破坏,探索野生植物资源群落特点和分布规律,对各个物种野生植物的潜在开发价值,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可以选则在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区域内进行科研立项,深入研究濒危植物的生长规律,同时加强民族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力度。加大科研立项,对野生植物保护和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3

主要技术对策

在对区域内的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以园内封闭景观水体的水质维护利用为核心,研究与景观相结合的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措施和辅的人工强化处理措施,以保障景观水体的水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保证了园区内景观水体的水质安全、构建了稳定且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取样,对辰山植物园周边水系的水体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探索周边河道水文、水质及水量的变化规律,为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对植物园水体的功能定位和水质进行科学评估,为水体净化和生态处理提供了应对策略。对景观水体的补充水量、蒸发量、渗透量和循环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选择合适的水体复氧技术[1];研究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植物—水土界面契合体系、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等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适用条件、处理效果和成本,筛选出了合适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具体措施另文介绍)[2-3]。建立起了以生态修复技术为主,人工强化处理措施为辅的水质整体维护方案、运行机制和管理措施,并进行工程示范。针对辰山植物园中瘠薄土壤和不明性质客土对未来植物种植的压力,进行了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和重点区域的土壤改良措施对比研究,确定“适地适树”植物的合理种植方案以及“改土适树”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针对工程建设需要,选取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类型,进行了0~20cm、20~40cm、40~60cm、60~90cm、90~120cm5个层次的采样,分析土壤的pH、eC值、有机质含量、容重、通气孔隙度、质地、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摸透了辰山植物园杂合土壤存在的生态本底值。针对土壤的实际状况,根据典型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制定适合辰山植物园绿化工程的土方质量标准,指导了各个地段和环节的具体施工,形成了辰山植物园土壤改良的详细施工方案。当时选择了植物园具有代表性的10个典型植物群落,如牡丹园、木兰园、杜鹃园、玫瑰园等,在进行pH、有机质、氮、磷、钾等常规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能敏感反映各植物群落土壤质量或生境系统土壤生物学变化的指标,进行定期和长期的监测,重点监测土壤酶(脱氢酶、磷酸酶、尿酶和转化酶等)、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总量、水溶性碳和土壤呼吸等的变化,分析预测不同群落土壤生境生态的发展动态,预测了不同群落土壤质量演变的趋势。针对典型土壤改良措施下不同群落土壤生态的演变趋势,系统分析植物的长势和潜在的问题,对不同改良方案下植物的生长状况、植物本身对土壤改良的适宜性进行分析,确立了合适的植物种植技术和土壤改良对策。通过世界5大洲各植物地理区的植物配置技术研究,为植物园内不同植物专类园区的营建提供技术参考。另外通过开展代表性的濒危植物或旗舰物种的保育技术、植物养护与病虫害防治等的研究,为园区的植物配置、生态管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决策参数。通过抗性生理和生态习性的实验,开展洲际代表植物的引种驯化、选育、安全性预测及应用配套技术研究。根据各种洲际植物的科属特征、原生群落特点和当地民族风情,确立各大洲代表植物的配置方案,塑造出别具5大洲植物区系风格的国际树木园。1)园区洲际代表植物的选择与栽培。选择景观效果好、具有一定文化或科学研究价值的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主要的代表性植物在辰山引种栽培。在为这些植物创造适宜生长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驯化试验。通过观察洲际代表植物的生长发育节律,检测其生态适应性的强弱以及是否存在生态安全隐患。2)洲际代表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对引种的洲际代表植物进行抗性生理和生态习性实验,找出限制植物生长的不利环境因子,提高植物的生态适宜能力。通过相似优先比的方法寻找到了世界各地植物引种到上海适应度的优化链[4-6]。3)五大洲植物配置技术研究。以洲际代表植物的文化和科学内涵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形条件下植物景观特色营建的需求,确定了基调植物和园林搭配种类。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确定了植株体量参数与植物种植密度的关系,进行合理配置。运用种群生态学、生殖生物学和保育遗传学等研究手段,以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研究目标种天然群体的时空分布格局、遗传变异水平与系统进化路线、以及它们在不同生境中的生态适应性与分子进化机制,找出了其濒危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迁地保护与复壮措施,以此提高植物园的科研水平与国际影响力。以大果青杄(piceaneoveitchii)和天目木姜子(Listeaauriculata)为例,二者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虽原产地与上海气候条件各有差异,辰山植物园作为这些物种的迁地保护场所,具体实施策略如下:首先,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野外定点调查,深入了解大果青杄和天目木姜子现有的种群数量、种群规模、种群结构、地理分布式样、濒危现状及保护状况,查明其濒危过程中的种群生态学表现特征,建立了反映种群全部生活史的生命表(包括各年龄组或生活态、出生率、死亡率等),预测自然种群的发展趋势。其次,在全面收集大果青杄和天目木姜子多个居群及个体的基础上,运用分子标记手段,系统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揭示不同居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和种群濒危的遗传机理。条件具备时,利用播种、扦插、组织培养等多种繁殖手段对大果青杄和天目木姜子进行繁殖实验,借此扩大种群数量,避免种群灭绝。经过该研究,推动了大果青杄在最近的国际裸子植物濒危等级评估中,成为东亚最为濒危的物种,引起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保存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从植物个体、小景观到整体景观等不同尺度、不同视角,研究维护园区标志性景色需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新引进的植物病虫害开展监测,制定园区病虫害防治月历以及维持园区景观效果的植物季节性调控计划。构建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园区以外[7-8]。

回顾与展望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4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2、开展驯养繁殖。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人工繁殖种群,既可防止或延缓有关物种的灭绝,又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猎捕压力,还可为实施再引进工程提供种源,重建或壮大有关物种的野生种群。

(来源:文章屋网)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5

关键词:pVa;野生动物保护;量化工具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230208

1pVa定义

Beissinger和mcCullough(2002)认为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viabilityanalysis,简称pVa)是运用数学模型,结合种群参数,模拟和预测生态学上的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从而预测并且指导物种的长期保护和管理。

2pVa模型

Gerber,L.和González-Suárez,m.(2010)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进步pVa的应用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流行起来。其中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最常用的软件是VoRteX模型(翻译为“漩涡模型”)。

3pVa的研究对象

pVa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田瑜等,2011),主要用于珍稀濒危物种研究。表1是pVa引入我国后的主要研究物种,综合这些研究发现,主要的分析软件以VoRteX模型为主(86%),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4pVa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可以用来预测濒危物种未来数量规模,在一定时间内评估物种灭绝的风险,评估一系列保护措施。

4.1预测濒危物种未来的种群大小

沈才智(2005),采用VoRteX模型,对黑河胜山远东驼鹿(alcesalcescameloides)的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灾害因子对种群产生一定影响,随着程度的加重,影响也越大。

4.2估计一定时间内物种的绝灭风险

胡锦矗等(1999)采用VoRteX模型分析了冶勒地区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在100a内的变动趋势。

4.3评估一套保护措施,确定哪个能使种群的存活时间最长

任文华等(2002)采用VoRteX模型,模拟了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变动趋势。

4.4探索不同假说对小种群动态的影响

Bode等(2011)利用随机的年龄结构模型(stochasticage-structuredmodel)模拟了澳大利亚的斑眼1雄(Leipoaocellata)种群动态。

4.5设计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

桂小杰(2005)论述了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的定义、原理及其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讨论了种群分析法与分析模型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6

关键词鸡公山;木兰科;资源状况;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0-0174-01

木兰科(magnoliaeeae)植物是最原始的、分布最广的被子植物,是有花、有果植物的先驱和代表,科内植物大都为国家保护树种,被誉为“植物中的国宝”[1]。木兰科濒危植物多为原始种、特有种和孑遗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物种资源[2]。

1自然概况

鸡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917hm2,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东经114°01′~114°06′,北纬31°46′~31°52′),被称为“中州明珠”、“天然药用植物园”、“豫南绿色宝库”等,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森林植被的典型性而著名,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均降水量分别为15.2℃、40.9℃、-20.0℃、1118.7mm[3]。据统计,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59科728属2061种及变种,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环境独具特色。

2鸡公山木兰科植物资源及分布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发现,鸡公山自然分布的木兰科植物共有4属13种[3-5],其分布现状见表1。

3木兰科植物资源评价及利用

3.1重要的木本药源植物

木兰科植物有许多种是重要的药源植物,如厚朴的树皮、根皮、花果皆可入药,具有理气芳香化湿作用;含笑属植物含笑花的花蕾可供药用;木莲(又名黄心树)的树皮和果可治便秘和干咳[2];紫玉兰和白玉兰,其花蕾入药名为“辛夷”,主治鼻病;鹅掌楸以根、树皮入药,具有祛风防湿、止咳的功效,对风湿关节痛、风寒咳嗽疗效甚好。

3.2优良的工业用材树种

木兰科树种的木材细致均匀,是胶合板用材、家具、房架、屋顶、纤维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树种。如乳源木莲、玉兰等都是材质优良的高档家具、装饰用材;鹅掌楸,木材淡红褐色,纹理直,质轻软,易加工,不变形,抗虫蛀强,是极好的造船、家具建筑用材;有的还可做胶合板和微薄板材。

3.3重要的科学研究材料

木兰科植物属白垩纪残遗树种,科研价值很高,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系统发育不可缺少的珍贵材料,目前其在形态学、分类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3.4提取芳香油及其他用途

大多数木兰科植物的叶、茎、树皮可提炼精油,花可提制浸膏,可用于制作香精和化妆品。白玉兰、含笑和白兰花的花均含芳香油,可用于提制香精、薰菜或食用,其中白玉兰的果实能提制工业用油;厚朴、凹叶厚朴、白玉兰、木莲等材质轻软,纹理直,结构细,可供家具、雕刻及细木工艺等使用。

3.5珍贵的庭园绿化观赏植物

木兰科植物多为常绿树种,果实奇特,花大美丽,芬芳馥郁,树姿挺拔,枝繁叶茂,集树形优美、观花、观果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2],如白玉兰花洁白如玉,具有浓香,花开时节宛若白云雪涛,风姿卓绝;紫玉兰花朵硕大,幽雅飘逸。

许多木兰科植物抗污染能力很强,如白玉兰、广玉兰对So2抗性很强,其中广玉兰还能吸滞粉尘;鹅掌楸具有较强的抗Cl2的能力。

木兰科植物亦有重要的绿化作用,如天女花等树种能构建出春意盎然的景色;鹅掌楸树形雄伟、花色秀丽,叶大而奇特,树干光滑,生长迅速,遮荫效果和观赏价值上佳,可用作行道树;秋天兰科植物的聚合果色彩鲜红,开裂后红色的种子悬于丝状珠柄而伸出于蓇葖之外,随风舞动,亦不失为秋季一道亮丽的风景。

4保护措施

4.1加强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

木兰科大多数濒危种类种群缩小,天然更新不良,处于一种不适宜的濒危生境中[6]。因此,在加强宣传、提高人们保护意识的同时,积极开展木兰科植物生态学、栽培学和植物保护学方面的研究,提高木兰科植物的自然繁殖能力和人工栽培水平,揭示其致濒原因,寻找对策,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恢复或重建其适宜生境,并采取适当的人工措施,促进更新,扩大种群。

4.2开展迁地保护与扩大繁殖

鸡公山木兰科植物是当地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创造物种基因的“安全岛”条件,使其摆脱致濒境地,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7]。早在1976年就建立了鸡公山植物园,就地或迁地保存物种2000多种,鸡公山原生分布的木兰科植物在木兰园里全部得到有效保存。其中厚朴、凹叶厚朴目前都生长良好,适应鸡公山山地气候。同时,现有的木兰园应进一步扩大迁地保护规模,充分发挥鸡公山优越的自然优势,增加木兰科的物种和数量,并开展生物学研究,扩大栽培和繁育规模,以缓解和摆脱濒危状态。

5参考文献

[1]王献博.关于野生植物经济价值重要性确定的方法研究[J].生物杂志,1989(5):1-3.

[2]刘玉壶.木兰科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5,3(4):1-2.

[3]宋朝枢.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64.

[4]丁宝章,王遂义.河南植物志(四)[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368.

[5]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28.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7

第二条进口或者出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遵守本条例。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依照本条例有关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规定办理。

第三条国务院林业、农业(渔业)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管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并做好与履行公约有关的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公约,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出口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批准进口或者出口的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第五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依照本条例,组织陆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等方面的专家,从事有关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的科学咨询工作。

第六条禁止进口或者出口公约禁止以商业贸易为目的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情况,需要进口或者出口的,应当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有关规定由国务院批准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

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禁止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

第七条进口或者出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口国务院或者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限制出口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进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具有有效控制措施并符合生态安全要求;

(三)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

(四)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公示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生态安全要求和公共利益;

(二)来源合法;

(三)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

(四)不属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禁止出口的;

(五)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公示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申请人应当向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进口或者出口合同;

(二)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名称、种类、数量和用途;

(三)活体濒危野生动物装运设施的说明资料;

(四)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公示的其他应当提交的材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并将全部申请材料转报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在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延长的期限和理由应当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申请人取得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的进出口批准文件后,应当在批准文件规定的有效期内,向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申请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申请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申请表;

(二)进出口批准文件;

(三)进口或者出口合同。

进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出口国(地区)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出口证明材料;出口公约禁止以商业贸易为目的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进口国(地区)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口证明材料;进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再出口时,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和海关签注的允许进口证明书。

第十三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本条例规定和公约要求的,应当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对不予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和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并说明理由。在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延长的期限和理由应当通知申请人。

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在审核时,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通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在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时,需要咨询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的意见,或者需要向境外相关机构核实允许进出口证明材料等有关内容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送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咨询意见或者向境外相关机构核实有关内容。咨询意见、核实内容所需时间不计入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工作日之内。

第十五条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以及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在审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时,除收取国家规定的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十六条因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的,由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提出临时禁止或者限制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的措施,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七条从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海域获得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入中国领域的,参照本条例有关进口的规定管理。

第十八条进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涉及外来物种管理的,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涉及种质资源管理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当在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口岸进行。

第二十条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当按照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规定的种类、数量、口岸、期限完成进出动。

第二十一条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当向海关提交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接受海关监管,并自海关放行之日起30日内,将海关验讫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副本交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备案。

过境、转运和通运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自入境起至出境前由海关监管。

进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定监管区域和保税场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接受海关监管,并按照海关总署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进出口手续。

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当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并接受检验检疫。

第二十二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应当将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有关资料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年度进出口情况,及时抄送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

第二十三条进出口批准文件由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组织统一印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及申请表由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组织统一印制。

第二十四条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批准进出口、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五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出具虚假意见,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非法进口、出口或者以其他方式走私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罚没的实物移交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依法处理;罚没的实物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经检疫合格后,予以处理。罚没的实物需要返还原出口国(地区)的,应当由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移交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依照公约规定处理。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8

本文试以希伯来语的复兴为例,试找到一种保护我国濒危语言的新方法。

一、中国濒危语言的现状、成因及一般保护措施

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不少民族的语言还存在不少支系,除汉语外一共有大约120种不同的语言。

因此要深入了解、探讨中国濒危语言,首先要能够对中国濒危语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一)、中国濒危语言的界定

由于少数民族语言众多,支系繁杂,因此在区分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是否为“濒危语言”时的评判标准也多种多样。现在最广泛使用的对濒危语言的层级划分方法主要是将濒危语言划分为“濒危语言”和“濒绝语言”。

“濒危语言”是指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在村社中已有部分儿童不使用该语言,而使用该语言的儿童同时又使用其他的“强势语言”,“濒危语言”包括土家语、羌语等。由于

“强势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时间很长,会逐渐削弱使用时间较短的少数民族语言,因此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势正逐渐走向消亡;“濒绝语言”是指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在村社中儿童已完全不使用,青少年中部分使用但他们同时使用一种“强势语言”,中老年人虽然掌握本民族语言,但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以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包括藏缅语族的阿侬语、仙岛语、业隆语、义都语。相对于“濒危语言”而言,“濒绝语言”的自然消亡的速度更快。无论是“濒危语言”还是“濒绝语言”,都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少数民族语言即将消亡。

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濒危语言的形成和走向灭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不需要对濒危语言进行任何保护,而应该让它自然消亡。其实不然,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一个民族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语言至始至终扮演着传递信息、记录信息的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保障。因此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该民族部分历史的直接消亡,特别是口耳相传的民族文化载体,如故事、传说、歌谣、诗歌、谜语等,会因语言消失而被严重摧毁。没有人愿意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被同化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如我们花费大量的气力去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一样,保护濒危语言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巨大,因此濒危语言的保护刻不容缓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的濒危语言形成原因:

经济发展缓慢是濒危语言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的频繁交往,经济发展快的民族其文化优势相较于发展缓慢的民族也很明显,在两个民族的接触中经济发展缓慢的民族为了适应发展快速的民族而改变自身的文化和语言,导致自身的语言系统发生变异甚至灭亡。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濒危语言的形成都是由于这种自身经济落后和外部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地方语言、文化情感的逐步丧失是濒危语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前提下,年青一代作为濒危语言传承的主力军,为了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学习机会、工作环境而渐渐放弃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身民族情感的淡化,将重心放在学习“强势语言”上,导致本民族的语言在继承人的年龄上青黄不接,渐渐走向衰亡。

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本身的缺陷是其成为濒危语言的催化剂。在中国范围内来看,普通话作为“强势语言”在与许多方言,如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等进行语言接触的时候,当地社会成员并未因为普通话的“强势”而主动放弃学习当地方言,反而通过普通话的渗透有意或无意的对自身方言进行增补、修改,使其在经济的发展中和普通话一起发展,并行不悖。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原因是一种具有较好内部发展机制并且词汇丰富、灵活、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方言在面对强势语言的冲击时往往能进行自我调节,吸收有用的词汇、语法、发音等来完善自身的语言系统,反之则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中国濒危语言的一般保护措施:

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濒危语言保护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各级政府机构。传统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语言政策,将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相关政策写进《宪法》和地方法规中去。在我国的《宪法》中,对我国的语言政策作了这样的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证本地方各组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从法律上确保了各民族语言文字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了各民族有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体现了我国对于语言多样性的支持;其次是设置濒危语言保护机构,通过成立濒危语言保护机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对各个濒危语言材料进行较为科学的调查、搜集、整理、归档,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和现代化设备对即将消失的语言进行永久性记录;除此以外,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和教育部门鼓励濒危语言聚居地的学校对当地少年儿童实行双语教学并制定教学纲要;最后是通过开通地方语言电视频道,利用电视频道播放有关本民族的新闻、娱乐节目并对当地民俗和传统节日进行广泛关注和报道以达到保护濒危语言的目的。

虽然传统的保护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濒危语言的消亡进行有效控制,但是由于相关的濒危语言保护法律法规迟迟不能出台,保护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学校教育往往只能阶段性的对濒危语言地区的语言学习者产生影响;而双语电视台节目较少,投入较大,导致保护效果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尝试采用其他手段来对濒危语言进行保护。以本・耶胡达等人为代表的以色列人对希伯来语复兴所做出的努力,对我国濒危语言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希伯来语的复兴方式及其意义: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公元前70年,罗马人毁掉了犹太人的首都耶路撒冷,犹太人被驱逐出家园流落到世界各地,他们被迫使用寄居国的语言,致使其母语――希伯来语走向灭亡。希伯来语一度只被少数的土耳其人和英裔巴勒斯坦人使用,而现在仅在以色列就有超过700万人说这种语言。犹太民族所用的希伯来语,作为在岁月长河中沉寂数百年后突然复兴的语言十分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希伯来语的复兴方式

谈到希伯来语,现代希伯来语之父本・耶胡达就不得不提,他是第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希伯来语的人,他认为犹太人在进行政治上复兴的同时,必须通过一种文化,使之真正拥有青年一代。而实现犹太文化复兴的唯一途径,便是唤醒古老的希伯来语。

1884年,本・耶胡达与别人创办了第一份希伯来文报纸,1889年建立了“希伯来语言协会”。1904年在收集和创造了数千个新词汇的基础上,他编出了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辞典,这在现代希伯来语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到1910年前后,已发展成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举行集会,要求在学校正式使用希伯来语教学的形势。

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希伯来语已渐渐被犹太人所接受,1913年以色列筹备建立以色列技术工程学院时,在用何种语言作为授课用语的问题上引起激烈争论。最后,学校根据多数犹太人的愿望,决定希伯来语是该校惟一授课用语。这场“语言之争”意义重大,在犹太人中确立了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第一用语的地位。在此之后,即使是在英国统冶的那段时期,在犹太人的要求下,第一任高级专员也不得不签署法令确认希伯来语同英语、阿拉伯语一样,同为官方语言,希伯来语在巴勒斯坦的地位正式确立。

本・耶胡达除了在希伯来语的宣传上做了许多卓越贡献外,对希伯来语本身的语法结构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刻的改造。他提倡简朴文风,摒弃华丽浮躁的希伯来文风;并重新规范语言规则,剔除了古典希伯来语中繁琐无用的规则,他希望能将希伯来语以一种更活泼更富生机的形式传给后人。建国之后通过本・耶胡达最初的改造,希伯来语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口头语言发展最为迅速。他通过在吸收外来词的基础上,以词根为基础,通过对词的内部进行扩大词义,外部将两个词合并成一个词的方法使创造出的新词大量增加;但是与词汇量暴增相反的是书面语言相对滞后,其根本原因是是因为希伯来语语法变化相对滞后,因此以色列人在不违背希伯来语本质和伤害本民族情感的前提下尝试通过简化语法(如不顾词的性和数的变化,使用最简便的形式,减少动词的不规则变化等)改革希伯来字母,改变书写等方式来赋予希伯来语新的生命。

(二)、希伯来语复兴的意义及对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

从希伯来语的保护上来看,家庭、政府和教育机构、大众媒体、语言学者四位一体,共同为学习本民族语言创造了良好环境。家庭是人们最早接触语言的私人领域,父母是子女学习语言的启蒙老师;学校和政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科学化教育和提供资金的执行者和支持者;媒体是濒危语言保护能否在短时间内受到最广泛重视的宣传者;而语言学家则是对学习语言进行监督和对语言本身提出合理化、专业化建议的监督者。从我国来看,虽然濒危语言的保护刻不容缓,但由于我国濒危语言与希伯来语所处的环境、历史等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虽然与希伯来语的复兴一样,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濒危语言的保护仍然需要家庭、政府和教育机构、大众媒体、语言学者这四个因素共同协作;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且民族众多,濒危语言的保护有其特殊性,其需要在不违背我国经济政策、政治导向,特别是民族地区安定和团结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濒危语言的同时,考察要全面,方法上要创新,执行时要谨慎。

1、提高濒危语言地区的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重视

总体来看,民族情感是推动希伯来语复兴的主要动力。随着希伯来语的复兴,在学习希伯来语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参与到调查、考证、研究犹太民族历史文献资料的队伍中,通过不断的搜集整理,许多历史文献和文化资料被广泛阅读、学习,使大量犹太人了解了本民族的一切,加深了犹太人对本民族的了解,让他们认识到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历史的厚重和辉煌,如用古希伯来语写成的犹太人圣经《塔纳赫》便是基督教经典《旧约全书》的蓝本,加深了犹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定程度上促使犹太人返回以色列促成经济的高速发展。

民族情感是推动希伯来语复兴的主要动力。同样,在我国濒危语言地区,民族情感对推动该地区民族语言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环境与希伯来语不同,我国濒危语言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该民族的上层建筑同样落后,当地人为了自身的生存考虑在学习“强势语言”的同时忽略了本民族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致使民族情感淡化从而更加容易忽视本民族的语言学习和继承。因此保护我国濒危语言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濒危语言地区的经济,将发展经济与加强民族情感相结合。

濒危语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濒危语言能否得到保护。相对于“强势语言”地区,濒危语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直接导致当地人才流失严重,当地人学习当地语言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而仅仅通过各级政府以拨款的方式对濒危语言地区进行扶持,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发展当地经济,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局面,从而导致濒危语言消亡速度的加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政府的资金帮助,民俗学者的实地考察,对濒危语言地区的文化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找到该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性和优势,通过各级媒体的宣传和专业团队的建设,打造出完整的可实施的适合濒危语言地区的新产业,如旅游业,通过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俗活动等吸引各地游客和投资商,共同创造出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民族认同感为宗旨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来展现当地人文风俗风貌,使更多的当地人产生民族自豪感并认识到建设家乡的责任和义务而留在当地;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状况,主动参与到了解当地文化中去,为当地的发展出谋划策。

2、制定科学的语言发展计划

从对现代希伯来语的具体发展策略来看,首先是本・耶胡达编撰出第一部希伯来语字典,其次对希伯来语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使现代希伯来语在面对英语的冲击时生存能力更强。同样,由于濒危语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语言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濒危语言内部的改造不失为保护濒危语言最专业最有效地方式。

我国对濒危语言的传统保护方式是对濒危语言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归档,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和现代化设备对即将消失的语言进行永久性记录。这种保护是一种相对封闭的保护策略,而希伯来语字典的发明对我们的启示是,由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等共同出资对经过系统整理过的当地语言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并编写出当地濒危语言的字、词典,濒危语言字、词典的内容既要涉及到当地语言文字,还应涉及到濒危语言地区的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字、词典不仅让更多的当地人接触到系统的本民族语言,还能够使当地人更容易的了解、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激发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除此以外,编撰字、词典能够让更多的对语言学方面的学者了解并参与到研究濒危语言中去,使濒危语言从内部和外部共同保护。

各级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对濒危语言地区青少年的学校教育。青少年能否真正掌握当地的语言,对自己的家乡是否存在责任感和归属感对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是否渐渐消亡有直接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学校教育的材料编写上除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外,该地区、该民族自身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民间习俗和著名人物等也应该要适当的加入教材中,使学生能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家乡的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愿意使用自己的语言;除此以外,学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使用当地语言字、词典的方法,使字、词典成为了解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最好的工具。

各级民委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的形式鼓励更多的学者,语言学、民俗学等专业的个人或团体参与到保护濒危语言的工作中来。除此以外,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各级文化机构和当地媒体与具有专业知识的语言学工作者共同创办地方语言报纸和杂志,报纸杂志相对于电视栏目而言具有便携性、反复使用性、价格低廉等特点,使更多人能关注濒危语言的保护。

本・耶胡达等人对希伯来语复兴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对语言本身的语法结构、词语词根等进行有效地改造上。由于中国大部分的语言都能追根溯源到一个共同的“语言祖先”,濒危语言可以以其他语言为参照,通过吸收同一支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强势语言”或以“强势语言”为基础的其他方言的优秀成分,挣脱自身语言结构上的桎梏,增强濒危语言自身的活力,对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对濒危语言本身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改造并非易事,其涉及到语言本身能否进行改造,濒危语言民族内部情感是否认同语言改造,濒危语言民族害怕被其他少数民族同化等问题。因此,对濒危语言的改造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但从当今语言发展的趋势来看,语法较为简单、结构较为灵活的语言更容易被接受并长期发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众多语言学者的深入研究,大众媒体长时间的广泛宣传和普及,少数民族家庭改变观念自发学习,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濒危语言。

三、结论

犹太人对希伯来语本身的改造十分大胆而有效,其复兴方式对我国的濒危语言保护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增加了濒危语言保护的难度,在保护濒危语言的同时,会涉及到许多民族问题,因此在对濒危语言进行保护时,国家必须谨慎对待。

要切实的保护濒危语言,需要家庭、政府和教育机构、大众媒体、语言学者等共同努力,而且投入的财力较为庞大,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实施还是资金支持都相对困难;除此以外,濒危语言的保护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并不能在短期内观察得到,而是需要经过十几二十年才能知道这种保护手段是否有效,这更增加了保护的难度。根据萨丕尔的语言相对性原理,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虽然这种假说曾招致过各界的批评,但是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濒危语言保护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晓雪.浅谈广西濒危语言保护对策[J].商情,2010(8):105-106.

[2]王跃平,王爽.希伯来语复兴的社会语言学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5):22-23.

[3]林书武.希伯来语成为以色列民族通用语的原因[J].外语研究,2001(1):31-38.

[4]饶本忠.希伯来语的复活――语言学史上的奇迹[J].时代文学,2009(6):114.

[5]枫华.21世纪:现有语言将消亡一半[J].编译参考,2000(11).

[6]孙宏开.关于频危语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9

关键词:动物保护;有效措施;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5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35-1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动物资源一直都分布在江河湖海、森林草原以及人们的身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在拥有了高超技术的基础上就拥有了动物所不具备的实力,那么,保护动物究竟有着怎样的重要性,人类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对动物的保护就是本文以下需要探索的问题。

1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动物作为大自然赋予社会的产物,是根据自然界很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动物的消失是作为一种连锁反应存在的,简单来说在自然界中有一种植物消失,那么食用这种植物的动物就会随之灭绝;同样,某种昆虫没有了,而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就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就跟着这种效应导致其他种类动物的消失,不管影响程度的大小与否,对动物的保护措施做不到位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保护动物不仅是维持生态平衡的表现,同时也是保护着自己,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2加强动物保护的措施

2.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其实就是把包含保护动物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地进行划分来进行管理和保护。就地保护的动物主要包括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天然集中分布区内的动物。面对动物濒临灭绝的危害,全世界的动物学家都在保护动物的实施上达到了一个共识,就是人们在保护动物的时候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在野生动物的原始栖息地进行保护。因为对于动物来说,其最开始栖息的地方是最能够适合保护的地方,在其情况有所好转之后,不是对其放置在动物园或圈养起来,而是回归到自然之中,这样才是对动物最好的保护。[2]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就地保护是我国目前对动物保护措施中涉及面最广和最为重要的。

2.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动物在现有生存环境不存在以及难以找到配偶和数量少的情况下,受繁衍和生存的威胁而迁徙到其他的地区。一般动物迁徙的实施地都是在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以及濒临灭绝动物繁育中心来进行特殊的管理和保护。虽然,迁地保护为濒临灭绝的动物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但是,在动物园、植物园中生存始终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以暂时生存的空间,在这些动物具备了大自然生存的能力后将其重新放置到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3]从这些目的来说,迁地保护就是在补充就地保护的不足。

2.3建立基因库

建立基因库是人们为了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而实施的一个新的计划,以此达到保存动物物种的目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将各种珍稀动物以及濒临灭绝动物的基因、胚胎进行冷冻,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动物濒临灭绝的情况。但是在保护动物中所实施建立基因库的制度在实践的操作上一定要格外的注意,因为这是对大自然在生存规律上的一大挑战,一旦滥用或实施不当,不仅会造成动物种类的变异,同时还会对人类以及生态系统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而这些后果又是难以估计的。[4]

2.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保护动物的实施中法律手段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建立在保护动物基础上的法律法规就需要做一定的完善。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需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首先要对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制度进行补充,对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的设立需要明确;其次要严格的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制度,这个制度的实施是从维护国家地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的,在这个层面可以对动物物种在引进、交通运输、国际货物贸易等方面进行加强,相关部门做好对外来动物物种引进中的审批和评估,在建立统一管理监督的基础上来实施对动物引进风险的评估。最后,就是需要建立动物保护基金制度。动物的保护需要有经济的支撑,在这个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套完备的动物保护基金制度,在保证国家拨款的同时争取个人经济能力的投入,加强社会组织和国际力量的援助,当然这个动物保护基金制度是相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动物而言的,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系统的动物保护基金制度。[5]

3结语

从以上的研究发现,对动物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动物保护思想下所实施的保护制度,对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其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必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对维持社会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明生,陈会明,宋大祥.中国阿纳蛛属(蜘蛛目:栉足蛛科)——新种记述[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2010.

[2]王献溥.关于濒危植物的保护问题[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10,(11):135.

[3]覃主明.青海高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逆转战略[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

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动物;法律法规;修改完善

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日益重视,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解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问题。而其中,法律的完备与执法的到位与否至关重要,相比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我国对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较为明晰,本文仅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予以分析、提出建议。

一、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受消费需求刺激、高额利润驱使、法律规定不足以及海上监管难、打击力度有限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非法猎捕、采挖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呈上升趋势,相关案件报道屡见报端。

从执法实践看,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海龟、砗磲、红珊瑚等物种。资料显示,每年约有30多万只成年海龟被人为杀害,在现存的7种海龟中,6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我国整个南海的成年绿海龟剩下不到2000只;[1]砗磲贝壳加工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捕捞造成天然砗磲资源几近枯竭;[2]暴利驱动让本已十分稀缺的红珊瑚资源加速枯竭,红珊瑚正在我国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遭遇疯狂盗采。[3]

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犯罪行为,不仅对野生动物本身,给整个海洋生态环境都带来毁灭性影响,对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刻不容缓。

二、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

1、刑事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执法实践中,打击惩治破坏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犯罪行为,主要存在立案标准不明确、量刑标准不清晰、案件定性难、物种鉴定困难等问题。

(1)立案标准不明确。按照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未经特许的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均应予以立案追诉。《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2001年5月9日发文),对破坏陆生野生动物(以数量为标准)及制品(以价值为标准)的重大案件、特别重大案件认定标准予以明确,但此规定仅适用于陆生野生动物,对水生野生动物尚无明确立案标准。

(2)缺少量刑幅度标准。最高院司法解释仅对陆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的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作出了具体规定。对水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涉案动物数量1只与100只的量刑幅度均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严重违背《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司法实践中,致使重案无法重判。

(3)部分案件定性存在争议。以非法采挖砗磲案件为例,执法实践中,执法部门查获的非法采挖砗磲船舶,其采挖到的多为砗磲贝壳(自然死亡埋藏海底若干年的砗磲残体),对其是否构成刑事案件,有不同理解。

不构成刑事案件的观点认为:此种行为如构成刑事案件,一方面,如采挖的砗磲为活体砗磲或具备砗磲特征的死体,定性为《刑法》第341条罪名当无异议;另一方面,如采挖砗磲贝壳的行为,符合《刑法》第341条的犯罪构成,则砗磲贝壳必须解释为砗磲或其制品。

显然,这种砗磲贝壳不具备砗磲的完整特征,问题在于砗磲贝壳是否为砗磲制品。对于制品,目前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学理解释认为,野生动物制品是指以野生动物为原料所制作的物品。[4]

构成刑事案件的观点认为:首先,探究《刑法》第341条立法本意,在于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发展环境,基于此,无论是活体、死体、死体某一部分或加工制作的制品当属于限制流通物品。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内涵应该包括他的活体、死体以及身体具有特殊价值的主要部分,砗磲贝壳属于砗磲本身最具有利用价值的部分,可以理解为砗磲本身,为该条的保护对象。

其次,按照最高院司法解释,制品以价值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砗磲贝壳具有市场交易价值,应构成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同时如非法采挖砗磲贝壳行为不构成犯罪,而以砗磲贝壳为原材料加工制作成制品的行为构成犯罪,则于法理不通。

(4)物种鉴定存在困难。《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只有经过登记才可以鉴定,《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鉴定单位》(农业部1376号文件)公告的全国15家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鉴定单位,尚没有任何一家在司法机构登记注册,鉴定机构主体资格不适格。

即使依据《关于适用的解释》第87条之规定,在没有法定司法鉴定机构的情况下,专家检验报告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参考,但农业部1376号公告中没有贝类鉴定单位,也即目前国内还没有砗磲物种鉴定机构及专家。

2、行政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授权性规定造成现实执法困境。根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规定,案件由工商部门或其授权渔政部门查处。海上执法对执法装备(船艇、器材等)、人员技能具有相应要求,工商部门又不具备这种能力,造成海上执法的缺位。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并非适格的执法主体,查处过程中涉及到查扣、押解、取证、看管、移交等诸多执法环节,执法效率不高,打击力度有限。

(2)行政处罚标准过高。《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规定,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同时,可并处相当实物价值10倍以下的罚款,海南省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可处实物价值1至5倍罚款。

依据农业部有关规定,野生动物价值以其资源保护费为基准进行计算。水生野生动物产品价值认定,标本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100%执行,特殊利用部分和主要部分按80%执行。

依规定,红珊瑚资源保护费为5万元/千克、库氏砗磲亲体为5千元/只。据此计算,2015年中国海警破获的特大非法猎捕红珊瑚案件,涉案红珊瑚224.41千克,价值近亿元。[5]如果实施行政处罚,罚款最高额达10亿元、最低为1亿元。实际上,这样巨额罚款很难执行到位,也起不到应有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其他种类水生野生动物处罚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完善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立法,以使一线执法有明确法律依据,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1、明确刑事立案标准

由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制定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犯罪行为的一般、重大、特别重大案件的立案标准。参照陆生野生动物立案标准做法,对水生野生动物明确立案的数量标准,对其制品明确立案的价值标准,以便侦查机关启动相应刑事程序,也与司法审判裁量标准相对应,体现法律规定的一致性。

2、制定细化量刑情节标准

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将破坏水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量刑情节纳入其中,对“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数量标准予以明确,统一量刑标准,以便司法机关准确裁判,执法部门掌握办案尺度,体现司法公平公正。

3、明确制品的涵义范围

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统一的司法解释,明确制品的涵义。针对砗磲贝壳、红珊瑚等执法中存在争议物种,进行集中梳理,在司法解释中逐一予以明确,形成准确法律依据。笔者观点,砗磲贝壳应解释为砗磲,理由主要在于砗磲的主要价值部分即为其贝壳,也是市场交易的主要对象。

4、协调解决物种鉴定问题

依据《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等规定,赋予相关鉴定机构司法鉴定资质。

5、依法赋予相应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按照现法律规定,水生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为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且赋予其行政处罚权。条例在具体责任条款中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授权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规定欠妥,应修改相应条文,直接赋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查处权限。国家海洋局整合重组后,以中国海警名义对外维权执法,整合涵有渔业行政执法职能,因此,修改相应法规时,也应一并赋予中国海警相应执法主体资格。

6、合理确定破坏水生野生动物案件处罚标准

显然,依据资源保护费收费标准计算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价值,开出的天价罚单不具有合理性,缺乏现实性基础。可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门评估机构,综合资源保护费计算标准和市场实际交易价格,合理确定处罚标准,实现法律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晋楚.保护海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东江时报,2015年9月10日数字版首页.

[2]张毅,张期望.过度捕捞致天然砗磲几近枯竭.中国海洋报,2013.4.16.2.

[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