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36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1

关键词: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076-06

相对于生产领域循环经济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针对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工作明显滞后,从消费领域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由此显得极为迫切。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绿色消费成为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是坚持可持续消费、走循环经济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概述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开始于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的概念最初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ee和R.K.turner提出,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著作的《寂静的春天》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一词;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循环经济的正式诞生。随后,循环经济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入我国,是我国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之一,与知识经济共同构成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总体而言,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是以“再思考(Rethink)、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修复(Repair)”为原则,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绿色消费融为一体,追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及可持续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方式、污染治理模式和资本循环形式,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二)绿色消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消费模式先后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模式――线性消费模式――循环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作为新型消费、时尚消费,是适应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消费模式,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体现出人们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层次的提高。绿色消费以生态经济整体优化为出发点,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宗旨,以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将物质消费与精神生活、劳动与休闲、社会评价与自我体验统一起来。绿色消费以5R为基本内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产、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由此可见,绿色消费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性绿色新潮流,是全球消费的主导模式和全新的消费理念,旨在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消费、安全和健康需求。

(三)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

绿色消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思想,革新了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绿色消费的本质是理性消费、公平消费、可持续消费,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良性互动和协调运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宣传教育、开展绿色行动,引导、强化、规范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进行有用性消费和必要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生产目标与可持续消费目标不一致、生产能力与可持续消费能力不匹配、资源回收产业与可持续消费不适应的矛盾,已成为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发展的制度障碍,实施绿色消费的价格制度、责任制度、激励制度等可持续消费措施,有助于缓解这些矛盾及障碍。

二、绿色消费的制约因素

(一)宏观因素――制度环境

制约绿色消费的宏观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和制度障碍。一是外部。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个体的行为给其它社会成员带来好处,创造了社会利益而自己却并未受益或得到补偿,个体为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不会采取行动,由此使得公众利益、社会利益受损。相比非绿色产品而言,绿色产品需要投入更多的环保成本,使得商家不愿承担价高的风险及损失。绿色消费的外部性理应由政府通过价格、税收、收费、奖惩等手段使其收益或成本内部化,但是我国缺乏这方面的调节措施或奖惩体系,使得不付费或少付费的“搭便车”行为增加,由此影响绿色消费的发展。二是政策制度障碍。国家虽然大力提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但是绿色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对于其相关质量检查标准建设不完全,国家的相关立法和标准条例也是空缺。另外,我国缺乏针对绿色消费的政策指导,绿色消费概念模糊、权责不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消费的推进。

(二)中观因素――供求市场

制约绿色消费的中观供求市场因素,主要包括供给障碍、市场需求障碍和消费环境障碍。一是供给障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少、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技术不成熟、研发技术落后,且缺乏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和激励;同时,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产品风险大、技术研发难,这些因素客观上都制约了绿色产品的供给。二是市场需求障碍。市场营销学认为,市场是由既有购买力、又有购买欲望的人群组成的,即市场=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绿色市场的购买力直接影响着绿色消费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不能对绿色产品形成有效需求,且人均收入不高,相对于非绿色产品而言,消费者更不愿意购买因环境成本而定价较高的绿色产品,由此难以形成足够的绿色消费群体。三是消费环境障碍。部分企业利用虚假绿色广告,以无污染、无公害、益健康等绿色产品名称及特征标榜非绿色产品,导致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缺乏信任,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微观因素――消费个体

制约绿色消费的微观消费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意识障碍和能力障碍。一是意识障碍。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明显提高,其消费行为也日趋理性化、绿色化、生态化,但离绿色消费的公众意识要求相距甚远,加之我国高达70%农村居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更为落后,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此外,受传统消费习惯及国外不健康消费方式的不良示范作用,我国依然存在着畸形消费、非理性消费和灰色消费。二是能力障碍。人们的消费方式在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循环消费后,进入今天的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这个崭新的消费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完善、成熟的消费体系。同时,我国消费者普遍缺乏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等方面的知识及其指导,无法分辨绿色产品及其好处,由此也制约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水平及能力。

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政府:绿色消费的主导

1、舆论教育。通过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教育,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传递绿色消费信息,普及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推进绿色消费观念的更新、绿色消费结构的建立、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使绿色消费成为全体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并逐步完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同时,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绿色消费观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范式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等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效依托环境保护日、节能减排周、循环社会月等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环保知识、绿色消费理念、循环经济思想的宣传及普及。

2、政策法规。建立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以及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积极实施产品认证制度,加强绿色消费立法和绿色标准制定工作,建立绿色消费基本规范、评价标准、监督机制、管理制度,建立涵盖资源、产权、市场、产业、技术、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回收、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方面的绿色消费保障制度、规范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建立绿色消费管理制度、规划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责任制度,制定绿色消费及循环经济绩效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政府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3、经济杠杆。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是构筑绿色消费模式的突破口,对社会消费起着示范、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制定绿色采购规章制度和作业程序、掌握绿色产品清单、建立政府绿色采购信息网络、培训绿色采购人员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认证体系和绿色贸易通道,以政府绿色采购及国际贸易标准化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另外,对非绿色产品、资源性产品实施限额购买及累进制收费,实施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税前还贷等直接财政补贴支持,并开征垃圾税、环保税、原生材料税等新税种,结合专项资金与财政补贴制度、税收制度、价格制度、收费制度、押金制度、采购制度、投资制度、金融制度等经济措施,鼓励企业生产及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可再生产品、可重复利用产品、可回收使用产品,切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绿色消费的载体

1、生产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手段。企业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仅要设计绿色产品,而且要加强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以更好地推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具体而言,以“减量化、替代化、再利用、资源化、系统化”为导向,加快研究资源替代技术、能量节约技术、零排放技术、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延伸技术,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无污染能源,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由此进一步破解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2、推行绿色营销。营销渠道的畅通是企业顺利销售产品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转变传统营销方式,从绿色产品品牌命名、商标设计和颜色设计等方面反映绿色文化内涵,突出绿色形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及兴趣。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绿色专卖连锁店、绿色产品批发市场或交易会、连锁超市绿色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绿色产品与生产基地、营销渠道的有效对接。同时,采取试用、馈赠、竞赛、优惠等策略,在销售现场和推销实地进行绿色产品的宣传、推广,结合量大、面广的绿色广告投放,以及社交联谊、环保公益、企业公共等活动,宣传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等,营造市场营销的绿色氛围,为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体基础。

3、创新商业模式。在同质化竞争时代,把握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变化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企业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者确定战略重点与策略组合,提供不同价值组合和关键点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方式及需求结构。企业针对消费者所需要的功能,提供特定功能的“产品_服务组合”,并使绿色观念成为企业理念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体员工将环保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融为一体。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改造物流及售后服务体系,创新产品租赁、升级和废弃产品维修、再制造等业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及循环经济的长远、快速、健康发展。

(三)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主体

1、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由此变得意义深远。实现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消费者也是主体,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广大消费者除了不选择“物不美价不廉”的产品之外,还应该拒绝资源消耗多、污染排放大的产品,始终把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理念变成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消费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水平,主动提高绿色消费意识,破除对绿色消费的错误认识及戒备心理,提高对绿色产品的辨别能力,并树立合理、健康、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念。同时,主动加强消费伦理教育、宣传消费观念、培养消费道德,切实构筑节俭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的理念、知识及行为。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2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与实质

绿色消费是指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型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以及物资的回收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涵盖的范围扩展到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绿色消费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资源占有和使用方面的平等。而绿色消费承认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求人们在进行生活消费时,以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道德准则,保障后代享用使其持续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第二,绿色消费的本质是要理顺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无公害、质量好、有利于消费健美化的产品,而且要把人类消费活动当作整体自然循环运动的有机环节,在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有害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充分消化社会生产的有效成果,实现人类的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和自我发展。第三,实现绿色消费的途径是选择绿色产品以及消费与回收处理过程的绿色化。绿色消费的前提是制造业提供绿色产品,要求制造业选择绿色生产模式;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则是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向导。第四,绿色消费行为必需满足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绿色消费的实质是正确认识和尊重人类消费活动与自然资源消耗、生存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合理、适度和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要求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应能够循环利用,努力做到在消费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坚持消费“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行为准则,实现人与生态和谐、与环境友好。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通过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它改变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质线形(单向)流动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第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经济原理正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品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第四,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旨在从输入端进行控制,是为了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的使用;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的形式多次使用,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通过资源化能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和生产新产品时自然资源的消耗量。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三、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发展绿色消费,通过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和引导,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意识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绿色消费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新的消费观,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和政府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经过绿色认证的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同时,在消费过程中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养成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消费习惯,建立循环消费观念,实现可持续消费,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发展绿色消费,通过推行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引导公众购买绿色产品,使消费成为拉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绿色产品认证是指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符合特定的绿色产品标准或技术规范的活动。目前,我国经认证的绿色产品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依据绿色食品标准,经专门的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许可使用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的一切农副产品。

环境标志产品是依据有关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标准或技术要求,经专门的环境标志认证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环境标志标识的产品。环境标志,也称生态标志或绿色标志,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主要包括五类:节能、节水、低耗型产品;可回收、可复用、可再生产品;清洁工艺产品;低污染、低毒产品;可生物降解产品等。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由于必须经过独立的第三方认证,被认证的产品具有显著的标识,可以通过认证标志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健康,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引导消费者购买并使用这些产品。同时,由于标志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可为消费者快速识别、选择有利于健康、环保的产品提供了方便。

绿色产品是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的前提,通过绿色产品认证推动绿色消费,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使消费成为拉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3

关键词:绿色化消费;节约;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化消费的内涵

绿色化消费,也被称为绿色消费,它是一种消费行为,这种行为产生于消费者日常的交易生活并且具有动态性的特点。1962年,蕾切尔的《SilentSpring》的出版,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人们开始反思着过去惯有的消费模式,积极探索未来环境与物质消费如何共赢的路径,这就是绿化色消费理念的渊源。英国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指南》一书中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对造成资源浪费和使用后造成污染的商品的消极消费。

二、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现状

贵州省先后出台了多部地方性法规、条例,形成了贵州省较为齐全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其中以《贵州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为总纲,随着该总纲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的无法可依的窘状。《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于2006年颁布实施,该条例第1条在1997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内容;第2条明确规定其效力范围只针对贵州省境内的消费者;另外,《贵州省价格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该条例应当是作为《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的辅助条例,是贵州省境内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消费指南。

三、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

贵州省的绿色化消费的法制化基础较为薄弱,如上述分析,要么是规定过于笼统并缺乏系统的绿色消费的规定和相应的实施细则,要么是立法时间久长,观念落伍。这些问题使得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体系表现出不健全的样态,使得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的促进其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如2006年实施的《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并没有引入绿色化消费这种新型消费模式的理论,因此,条例中没有涉及对“绿色化消费”的权利义务性规定;2003年出台《贵州省价格条例》应当成为贵州省境内消费者进行绿色化消费的指南,而以13年前贵州省的消费水平与较现今的消费水平相比,应当是具有层次性的差距。

(二)缺乏健全的贵州省绿色认证法律制度

贵州省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绿色化税收法律制度,在《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节约能源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有一些关于税收的规定,但都只是片面的对水污染的环境税的征收进行了规定。而对那些会造成环境污染产品,有必要征收环境税的,贵州省在这方面的规定缺失。

四、完善贵州消费绿色化的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贵州省绿色产品认证法律制度

绿色化消费需要的不是个提醒消费者的自觉选择,只有在消费群众达成绿色化消费共识,才能有效地促进绿色化消费的发展。本文提出对贵州省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完善正是基于对西方发达怎么完善贵州省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细化绿色产品认定标准。在绿色产品认定中,贵州省各级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参数,对没有条件获取参数的,可以通过购买知识产权的方式引进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参数,以此制定出符合贵州省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二是适当扩大绿色产品认证范围。如前述绿色产品的定义应当是无害或者较小危害的产品,相对一般产品,绿色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放心地消费和使用。由此,更多种类的绿色产品投入了绿色化消费市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面也逐渐广泛,而贵州省政府对绿色产品认定制度的完善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适当地扩大企业意图向市场输送的并且被境内消费者普遍认同的绿色产品认定范围。

(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以促进绿色消费

目前,《贵州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对消费者的绿色化消费进行了笼统性的规定建议贵州省对《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进行修订,增加消费者进行绿化消费活动的权益救济规定,同时明确消费者进行绿色化消费活动应当自觉承担的义务。因为从绿色化消费的内涵可以来看,绿色化消费更多的强调消费者对义务的自觉承担,所以,对消费者进行绿色化消费活动的规定并不能只局限于对权益的保护,更应当对消费者就其进行绿色化消费的环保义务进行规定。需要说明的是,《贵州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纲,没有对绿色化消费做出具体化、细化规定是必然的,因为总纲涉及面广,需要规定的内容多、繁、杂,因此,如无必要,不宜过多地增加总纲的条文篇幅,而修订《贵州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这部针对消费者消费活动的专项地方性法规,也能有效地对总纲进行配套补充。

五、结语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在平常的消费行为作出时应考虑这种行为是否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尤其是一些小事,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做一些对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行为,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起绿色消费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这才是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秦书生,X永娟,王宽.生态文明要求推动消费模式绿色化转向[J].环境保护.2013(07)

[2]杨春平,罗峻.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国民经济绿色化进程[J].环境保护.2015(11)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4

关键词:绿色消费循环经济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众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写的《增长的极限》反响最大。该书以大量的事实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导致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大会结束后,各国对《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积极反应,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各自的《21世纪议程》。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许多国际组织将环境问题纳入了其优先工作领域。国际消费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

从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并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绿色消费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指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提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的需要,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劳务,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绿色消费的特征

绿色消费是理性消费如何评价合乎理性和道德的消费行为,可以从三个因素来分析:第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内容是否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否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个人的消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是否损害他人的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即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有没有妨碍他人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损害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就是不道德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第三,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否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利益,影响社会风尚。

和上述诸因素相联系,可以认识到,首先,绿色消费与适度消费紧密相连,是与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因而更符合道德原则与审美意识,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和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其次,绿色消费注重生态价值导向,人们对生态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健康生存、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符合人类本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具质量和意义。再次,相对于物质型消费和精神型消费而言,绿色消费更注重精神型消费的比重。因为人的精神、灵魂等心理建构会促使人类在生命的更高层次上提升自己。我们的生活目标不仅仅是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而应该加上更高的道德水平,以及更高的文化素养。消费应成为人类“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经验”。

绿色消费是公平消费消费公正指消费主体在消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它消费主体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消费公正应包括代际消费公正与代内消费公正两大层面,不公正的消费行为理应受到伦理的谴责。

就代内公平而言,在自然面前,人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有人,尽管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但在“只有一个地球”问题上都是平等的。因而要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应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关系共同履行对地球的责任,不能单纯从一己私利出发,对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利用,损害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就代际消费的公正与平等而言,生态伦理认为,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繁衍,就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当代人在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当代人应尽可能给后代人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当代人的合理权益,如果因照顾后代人的消费而消极克制当代人的消费,也会由于消费需求的不平等而扼杀当代人在环境开发与利用上的能动性,重新使人沦为环境盲目性的奴隶。

绿色消费承认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活消费时,以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道德准则,保障后代享用能持续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这是当代人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明智之举。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顺应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趋势。绿色消费要求在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把人以外的其它生物当作人类的朋友和伙伴,与它们共享地球与生态资源,以维持人与其它生物的共同生存,促进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改变“人类中心论”、“万物皆备于人”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准则,把了解、尊重、爱、友谊、责任、权利与义务等等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真正达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具体来说,从消费对象上,要求消费者选择的是未被污染或有益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从消费过程来看,节约资源、注重环保、注重生态平衡及其良性循环。从消费结果看,本着自然、健康的原则,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无害,同时对环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在这种绿色消费模式下,要求消费终端避免产生垃圾并对已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使得垃圾成为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促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因此,绿色消费是一种顺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模式。

现阶段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并未产生购买欲望,绿色消费者甚少。

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最终导致企业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使有限的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绿色产品中包含着绿色成本,因为它要求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

较高,售价也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这就会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绿色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绿色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绿色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尚未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活动。

绿色产品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

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标志、“我国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加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等问题,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推行绿色消费的对策

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

政府应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完善绿色法规,加强绿色监管,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应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并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权利。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绿色银行,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强化绿色消费的内在驱动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使消费者能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政府可出面组织成立具有权威性的绿色组织,通过绿色组织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宣传推广工作,让广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追求绿色消费时尚,主动选择绿色消费。

加强对消费者行为的监督控制,强化环境意识。

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提高绿色消费效果

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尤其要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真正保证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

企业应以市场经营为导向,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企业应以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

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强化消费者协会职能,维护消费者绿色消费权益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5

摘要当今世界,生产制造业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绿色环保是当前世界全行业的主流,生产制造业在绿色环保方面一直受到制约。从营销角度出发,如果生产制造业依然采用传统方式的营销方式,那么必然会被大环境所淘汰。因此,要想生存,就要顺应当前发展趋势,采用绿色营销的方式,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也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于绿色无污染、节能环保的需求。本文重点探讨生产制造业的绿色营销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绿色营销的方式来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

关键词生产制造业绿色营销问题解析

一、引言

绿色营销是随着绿色环保理念逐步迈进生产制造业的,理念的形成与深入是根据消费市场的消费走势而确定的。因此,当前形势下,消费者们也更加追求绿色消费。消费者们希望企业也能够通过绿色渠道、采用绿色营销的方式进行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而生产制造业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逐步去选择以市场调查、产品的研发与分析以及分销等不同的营销方式,满足消费者们的绿色消费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企业的发展。

二、生产制造业绿色营销的概念解析

绿色环保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而随着这样的管理进入消费领域,那么对于生产制造业而言,企业也应该引入这样的生产以及营销理念。那么,如何理解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呢?绿色营销是指在消费者们进行绿色消费的基础驱使下,生产制造企业能够维护自然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以自身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择以市场调查、产品的研发与分析以及分销等不同的营销方式,满足消费者们的绿色消费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企业的发展的经营活动。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是目前诸多国家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别于传统的生产企业营销方式,绿色营销是首先建立在消费者们绿色消费的基础上的,消费者利益在不断受到重视,而为了享有绿色健康的消费生活,企业的绿色营销理念也得以发展,尤其是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此外,绿色营销的优势还在于能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能够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等。

三、如何实现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模式

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重要而必要,那么如何实现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模式呢?

第一,生产企业要树立绿色营销的价值观;从企业内部首先确立绿色的理念,这包括对于绿色的教育、绿色意识的宣传,多进行绿色消费的价值观的确立工作。此外,还要营造绿色风尚,理念的融入需要宣传与建立,那么营造绿色的风尚,就可以带动企业内部形成绿色营销的价值观。让企业员工们都能够认清,绿色营销是一种社会责任。

第二,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营销一定是建立在营销绿色产品的基础上。生产制造企业应该以生产开发绿色产品为首要任务,以不污染自然环境,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第三,采用绿色生产的模式;绿色生产同样是绿色营销的基础组成部分,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即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排放,不影响自然环境建设,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

第四,产品包装采用绿色化;包装材料要更加绿色化,最好能够循环使用或者是可以回收的包装材料,实现绿色营销的包装绿色化。

第五,合理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价格的制定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再根据当前市场的价格分析,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第六,合理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促销是企业营销的一种模式,绿色促销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诱导方式,进行产品的批量销售活动。

第七,建立绿色的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是进行绿色营销的重要部分,只有建立了通常的渠道,才能够实现绿色营销。而渠道的选择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消费者们信赖的绿色企业,从而实现绿色营销的目的。

四、结语

绿色环保是当前世界的发展方向,生产制造业的绿色营销是基于这个大方向制定的。人们对于消费水平以及消费标准的不断提高,给生产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通过认识绿色营销的特点,以及掌握绿色营销的方法,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对于绿色发展的认识程度。从绿色营销的发展以及概念出发,生产企业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绿色体验,从企业的根本植入绿色营销的概念,顺应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必然能够使得企业能够长足、长久的发展。通过对绿色营销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的立足不仅要从管理建设入手,更要掌握消费市场,建立绿色营销体系,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仁社.煤炭企业绿色营销战略模式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8):120-121.

[2]陈恭璋.绿色营销的战略路径.新领军决策参考.2012(12):192-195.

[3]李秉强,钟昌标.浙江制造业对生产业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4):59-62.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6

关键词中药营销模式绿色营销

1绿色营销浪潮的快速形成

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又称绿色市场营销,其本质上是一个绿色因素贯穿始终的营销组合过程。具体是指企业在健康、环保观念的主导下,为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从卫生安全、维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在经营战略制定、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产品定产销过程中实施绿色措施,向消费者提供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品和服务,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营销目标。

“绿色营销”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可以说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出现以来最具生命力、最具市场潜力的营销方法,也是我国企业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2绿色营销对我国的要求

在绿色消费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市场上对绿色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测算,绿色健康产品在欧美洲的消费市场可达240亿美元,其他地区为210亿美元。我国入世后,中药在绿色健康产品市场上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1绿色营销对我国中药业的冲击

虽然目前国际中药市场容量和市场份额很大,每年中药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而我国大部分中药产品却由于不能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虽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及地区,但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只占其中的3%~5%,尤其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更低,约为2%,而在德国仅为0.2%,且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许多国家近年来采取了绿色标志制度,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贸易,推出新的贸易保护形式———绿色壁垒,即要求产品有无污染、安全可靠的绿色标志。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利用,对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准备应对措施。2001年,我国原药材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中药材净顺差达到2.38亿美元,但是中成药逆差达到了3.9亿美元,两者相抵,相差1.52亿美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冲破绿色壁垒,非常有必要通过在全国范围推广绿色营销,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市场。

2.2绿色营销对中药企业的基本要求

绿色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从选择生产技术到产品设计、选择原材料、包装方式直至产品消费的全过程,都必须注意对人们身体健康、环境的影响。虽然,开展绿色营销可能短期内不会获利,甚至需要投入,但从长远看,却是有利的。把绿色营销贯穿始末是企业塑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为此,企业必须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营销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药Gap法规以及Gmp、GSp质量管理标准。采用科学栽培、生产工艺技术,注重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绿色产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使绿色消费健康发展。

3中药业绿色营销新模式的构建

绿色营销在中国其他行业、产品门类中有较多的讨论分析,而对中药业的绿色营销,关注的人却寥寥可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绿色营销模式,对我国中药业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阶段,对中药的绿色营销要形成一系列以“绿色”理念横贯始末的营销流程,实施绿色营销立体组合。不断发掘绿色需求,大胆进行绿色创新设计,围绕需求产品目标,选择中药绿色资源。参照国际国内绿色标准,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绿色生产体系,在组织绿色生产过程中实施绿色质量管理,加强绿色监督和控制。从消费者心理需求角度和绿色成本考虑,进行绿色定价,宣传绿色观念,推动中药绿色市场开发。因此,从本质上看,是绿色需求决定了绿色营销的产生、规模、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绿色产品符合了消费者健康需求;绿色定价、绿色销售是迎合了消费者绿色心理的需求。不难发现,中药业绿色营销的新模式实际上更加人性化、健康化,以绿色健康倡导人们现在及未来生活的主旋律。

4中药业绿色营销新模式的应用

4.1树立绿色营销观,把绿色理念植入中药企业文化中

中药业的绿色需求,催发中药企业的绿色运动,积极把中药业培育成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朝阳产业。要真正使中国中药企业绿色化,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营销效率观,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制订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把绿色理念植根于企业文化中,一方面应强调本企业产品的绿色特性,有特色的绿色服务;另一方面应推行绿色管理,进行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

4.2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倡导绿色健康消费

在政府主导下,培育生态型绿色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政府一般要制定绿色政策、绿色法规来规范培植绿色生态市场环境,通过差别价格,消费征税等方式鼓励生态消费,限制非生态消费。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企业来说,则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绿色文化教育渗透、倡导、宣传,广泛深入地进行文化氛围塑造,循序渐进地使消费者了解绿色产品的实质,培养中药绿色消费意识;其次,实行绿色营销定价,倡导健康合理消费。绿色营销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随之也增加消费者的开支。企业在实行绿色营销定价时,主要采取心理定价策略,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绿色产品价格可以比非绿色产品价格一般可以高出30%~100%。由此可见,生产绿色产品可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加有利于促进绿色企业的发展。

绿色健康消费是指消费者从保护健康和个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绿色产品的理性消费方式。倡导绿色健康消费,正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消费者推崇理智消费,成了文明人的追求,也能够极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同时,再辅以良好的消费环境,优质到位的服务,促进消费者对自己绿色消费需求的认识,从心理角度刺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欲望,不断寻求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致性,创造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新的绿色需求。

4.3搜集绿色信息,选择绿色资源,研发绿色品质高的产品

进行绿色营销,开发绿色产品,搜集详尽的绿色信息必不可少。中药企业应通过现代技术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站和网络信息体系,捕捉绿色资源信息、绿色标准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文化信息、绿色价格信息等等,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为绿色营销提供依据。

绿色资源的选择应着重选用对人体无危害,对社会无公害的新原料、新资源。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新兴科技,综合开发中药绿色资源。加速以清洁、卫生、安全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采用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使用符合药用要求和保障人体健康标准的包装材料和技术。同时,力求研发出绿色品质高的过硬新产品,在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负作用上又有新的突破。

4.4设计绿色营销名称、包装,保护绿色知识产权

绿色产品应有其独特的绿色表现,同样,绿色营销应具有鲜明的“绿色标记”。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买方市场上,“绿色”标志是取得消费者信任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设计产品的名称、包装等方面都要和重视人体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趣的“绿色”观念紧紧相扣,并将绿色理念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企业取得了绿色标志,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可以获得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及公众的认可,扩大知名度。

以绿色名称和绿色包装塑造产品形象、提高商品档次。在“绿色营销”的理念中,要重视对绿色品牌的设计和保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的“绿色标志制度”,就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如日本的“生态标志”,法国的“标准环境”等。随着产品绿色标志制度的国际化倾向,绿色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越来越重要。以前,国内企业和学者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十分薄弱,很多有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有效药方等,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被无偿使用、流失。据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药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则应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方、药品保护。既要从法律角度保护,更要从科研的角度对核心技术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尤其要加强中医药专利本身的绿色科技含量,尽量避免被人仿冒、修改。

4.5推行绿色营销服务,把绿色营销进行到底

在产品选择分销渠道、促销服务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绿色”特性。在销售渠道上,首要保证选择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合理设置供应和配送中心,减少储运过程的资源耗费和货损量。其次,尽量简化分销环节,以减少二次污染等因素,并通过“绿色商场”、“绿色商品专柜”或绿色信誉高、绿色形象好的商、批发商品、零售商分销商品,既有利于塑造企业自己的绿色形象,又可借助绿色分销商的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也是绿色营销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布点合适、覆盖面广的绿色售后服务网络。在营销服务上,为提高产品档次、形象和服务水平,企业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营销知识训练和绿色服务培训,使其真正意识到绿色服务的重要性,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绿色企业文化。

4.6借政府之势,走国际绿色营销之路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7

关键词 中药 营销模式 绿色营销

1 绿色营销浪潮的快速形成

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又称绿色市场营销,其本质上是一个绿色因素贯穿始终的营销组合过程。具体是指在健康、环保观念的主导下,为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从卫生安全、维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在经营战略制定、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产品定产销过程中实施绿色措施,向消费者提供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品和服务,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营销目标。

“绿色营销”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可以说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出现以来最具生命力、最具市场潜力的营销,也是我国企业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2 绿色营销对我国的要求

在绿色消费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市场上对绿色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测算,绿色健康产品在欧美洲的消费市场可达240亿美元,其他地区为210亿美元。我国入世后,中药在绿色健康产品市场上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1 绿色营销对我国中药业的冲击

虽然国际中药市场容量和市场份额很大,每年中药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而我国大部分中药产品却由于不能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虽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及地区,但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只占其中的3%~5%,尤其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更低,约为2%,而在德国仅为0.2%,且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许多国家近年来采取了绿色标志制度,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贸易,推出新的贸易保护形式———绿色壁垒,即要求产品有无污染、安全可靠的绿色标志。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利用,对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准备应对措施。2001年,我国原药材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中药材净顺差达到2.38亿美元,但是中成药逆差达到了3.9亿美元,两者相抵,相差1.52亿美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冲破绿色壁垒,非常有必要通过在全国范围推广绿色营销,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市场。

2.2 绿色营销对中药企业的基本要求

绿色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从选择生产技术到产品设计、选择原材料、包装方式直至产品消费的全过程,都必须注意对人们身体健康、环境的。虽然,开展绿色营销可能短期内不会获利,甚至需要投入,但从长远看,却是有利的。把绿色营销贯穿始末是企业塑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为此,企业必须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营销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药Gap法规以及Gmp、GSp质量管理标准。采用栽培、生产工艺技术,注重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绿色产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使绿色消费健康发展。

3 中药业绿色营销新模式的构建

绿色营销在中国其他行业、产品门类中有较多的讨论分析,而对中药业的绿色营销,关注的人却寥寥可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绿色营销模式,对我国中药业乃至全国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阶段,对中药的绿色营销要形成一系列以“绿色”理念横贯始末的营销流程,实施绿色营销立体组合。不断发掘绿色需求,大胆进行绿色创新设计,围绕需求产品目标,选择中药绿色资源。参照国际国内绿色标准,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绿色生产体系,在组织绿色生产过程中实施绿色质量管理,加强绿色监督和控制。从消费者心理需求角度和绿色成本考虑,进行绿色定价,宣传绿色观念,推动中药绿色市场开发。因此,从本质上看,是绿色需求决定了绿色营销的产生、规模、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绿色产品符合了消费者健康需求;绿色定价、绿色销售是迎合了消费者绿色心理的需求。不难发现,中药业绿色营销的新模式实际上更加人性化、健康化,以绿色健康倡导人们现在及未来生活的主旋律。

4 中药业绿色营销新模式的

4.1 树立绿色营销观,把绿色理念植入中药文化中

中药业的绿色需求,催发中药企业的绿色运动,积极把中药业培育成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朝阳产业。要真正使中药企业绿色化,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营销效率观,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制订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把绿色理念植根于企业文化中,一方面应强调本企业产品的绿色特性,有特色的绿色服务;另一方面应推行绿色管理,进行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

4.2 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倡导绿色健康消费

在政府主导下,培育生态型绿色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政府一般要制定绿色政策、绿色法规来规范培植绿色生态市场环境,通过差别价格,消费征税等方式鼓励生态消费,限制非生态消费。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企业来说,则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绿色文化渗透、倡导、宣传,广泛深入地进行文化氛围塑造,循序渐进地使消费者了解绿色产品的实质,培养中药绿色消费意识;其次,实行绿色营销定价,倡导健康合理消费。绿色营销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随之也增加消费者的开支。企业在实行绿色营销定价时,主要采取心理定价策略,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的心理来定价。绿色产品价格可以比非绿色产品价格一般可以高出30%~100%。由此可见,生产绿色产品可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更加有利于促进绿色企业的。

绿色健康消费是指消费者从保护健康和个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绿色产品的理性消费方式。倡导绿色健康消费,正是随着的进步,文化知识的普及,消费者推崇理智消费,成了文明人的追求,也能够极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同时,再辅以良好的消费环境,优质到位的服务,促进消费者对自己绿色消费需求的认识,从心理角度刺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欲望,不断寻求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致性,创造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新的绿色需求。

4.3 搜集绿色信息,选择绿色资源,研发绿色品质高的产品

进行绿色营销,开发绿色产品,搜集详尽的绿色信息必不可少。中药企业应通过技术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站和信息体系,捕捉绿色资源信息、绿色标准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消费信息、绿色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文化信息、绿色价格信息等等,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为绿色营销提供依据。

绿色资源的选择应着重选用对人体无危害,对社会无公害的新原料、新资源。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新兴科技,综合开发中药绿色资源。加速以清洁、卫生、安全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采用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使用符合药用要求和保障人体健康标准的包装材料和技术。同时,力求研发出绿色品质高的过硬新产品,在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负作用上又有新的突破。

4.4 设计绿色营销名称、包装,保护绿色知识产权

绿色产品应有其独特的绿色表现,同样,绿色营销应具有鲜明的“绿色标记”。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买方市场上,“绿色”标志是取得消费者信任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设计产品的名称、包装等方面都要和重视人体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趣的“绿色”观念紧紧相扣,并将绿色理念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企业取得了绿色标志,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可以获得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及公众的认可,扩大知名度。

以绿色名称和绿色包装塑造产品形象、提高商品档次。在“绿色营销”的理念中,要重视对绿色品牌的设计和保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的“绿色标志制度”,就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如日本的“生态标志”,法国的“标准环境”等。随着产品绿色标志制度的国际化倾向,绿色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越来越重要。以前,国内企业和学者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十分薄弱,很多有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有效药方等,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被无偿使用、流失。据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体系,中药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则应采用多种手段和,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方、药品保护。既要从法律角度保护,更要从科研的角度对核心技术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尤其要加强中医药专利本身的绿色科技含量,尽量避免被人仿冒、修改。

4.5 推行绿色营销服务,把绿色营销进行到底

在产品选择分销渠道、促销服务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绿色”特性。在销售渠道上,首要保证选择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合理设置供应和配送中心,减少储运过程的资源耗费和货损量。其次,尽量简化分销环节,以减少二次污染等因素,并通过“绿色商场”、“绿色商品专柜”或绿色信誉高、绿色形象好的商、批发商品、零售商分销商品,既有利于塑造企业自己的绿色形象,又可借助绿色分销商的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也是绿色营销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布点合适、覆盖面广的绿色售后服务网络。在营销服务上,为提高产品档次、形象和服务水平,企业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营销知识训练和绿色服务培训,使其真正意识到绿色服务的重要性,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绿色企业文化。

4.6 借政府之势,走国际绿色营销之路

宏观国际绿色营销,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建立一整套绿色营销保障体系,引导和帮助企业为国际绿色营销营造便利条件。在法律这一个方面,政府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中药业发展需要,参照国际惯例和标准,适时地修改现行法规,加大力度支持绿色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在政策上,政府实行中药产业倾斜政策,加大经济政策份量,给予税收减免、信贷优惠、补贴、发行绿色债券等优患政策,建立绿色基金和绿色银行,积极扶持绿色产业发展。

中药企业作为微观国际绿色营销的主体,应积极采用iSo14001和国际绿色标志认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满足国际目标市场的需求,以取得长期经济利益最大化。借政府中药产业政策倾斜的契机,大力气发展符合绿色标志的拳头产品,绿色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积极推行国际绿色营销,推动我国中药业的出口贸易。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8

关键词中药营销模式绿色营销

1绿色营销浪潮的快速形成

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又称绿色市场营销,其本质上是一个绿色因素贯穿始终的营销组合过程。具体是指企业在健康、环保观念的主导下,为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从卫生安全、维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在经营战略制定、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产品定产销过程中实施绿色措施,向消费者提供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品和服务,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营销目标。

“绿色营销”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可以说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出现以来最具生命力、最具市场潜力的营销方法,也是我国企业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2绿色营销对我国的要求

在绿色消费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市场上对绿色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测算,绿色健康产品在欧美洲的消费市场可达240亿美元,其他地区为210亿美元。我国入世后,中药在绿色健康产品市场上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1绿色营销对我国中药业的冲击2.2绿色营销对中药企业的基本要求

绿色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从选择生产技术到产品设计、选择原材料、包装方式直至产品消费的全过程,都必须注意对人们身体健康、环境的影响。虽然,开展绿色营销可能短期内不会获利,甚至需要投入,但从长远看,却是有利的。把绿色营销贯穿始末是企业塑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为此,企业必须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营销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药Gap法规以及Gmp、GSp质量管理标准。采用科学栽培、生产工艺技术,注重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绿色产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使绿色消费健康发展。

3中药业绿色营销新模式的构建

绿色营销在中国其他行业、产品门类中有较多的讨论分析,而对中药业的绿色营销,关注的人却寥寥可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绿色营销模式,对我国中药业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阶段,对中药的绿色营销要形成一系列以“绿色”理念横贯始末的营销流程,实施绿色营销立体组合。不断发掘绿色需求,大胆进行绿色创新设计,围绕需求产品目标,选择中药绿色资源。参照国际国内绿色标准,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绿色生产体系,在组织绿色生产过程中实施绿色质量管理,加强绿色监督和控制。从消费者心理需求角度和绿色成本考虑,进行绿色定价,宣传绿色观念,推动中药绿色市场开发。因此,从本质上看,是绿色需求决定了绿色营销的产生、规模、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绿色产品符合了消费者健康需求;绿色定价、绿色销售是迎合了消费者绿色心理的需求。不难发现,中药业绿色营销的新模式实际上更加人性化、健康化,以绿色健康倡导人们现在及未来生活的主旋律。

4中药业绿色营销新模式的应用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4.1树立绿色营销观,把绿色理念植入中药企业文化中

中药业的绿色需求,催发中药企业的绿色运动,积极把中药业培育成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朝阳产业。要真正使中国中药企业绿色化,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营销效率观,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制订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把绿色理念植根于企业文化中,一方面应强调本企业产品的绿色特性,有特色的绿色服务;另一方面应推行绿色管理,进行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

4.2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倡导绿色健康消费

在政府主导下,培育生态型绿色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政府一般要制定绿色政策、绿色法规来规范培植绿色生态市场环境,通过差别价格,消费征税等方式鼓励生态消费,限制非生态消费。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企业来说,则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绿色文化教育渗透、倡导、宣传,广泛深入地进行文化氛围塑造,循序渐进地使消费者了解绿色产品的实质,培养中药绿色消费意识;其次,实行绿色营销定价,倡导健康合理消费。绿色营销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随之也增加消费者的开支。企业在实行绿色营销定价时,主要采取心理定价策略,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绿色产品价格可以比非绿色产品价格一般可以高出30%~100%。由此可见,生产绿色产品可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加有利于促进绿色企业的发展。

绿色健康消费是指消费者从保护健康和个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绿色产品的理性消费方式。倡导绿色健康消费,正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消费者推崇理智消费,成了文明人的追求,也能够极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同时,再辅以良好的消费环境,优质到位的服务,促进消费者对自己绿色消费需求的认识,从心理角度刺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欲望,不断寻求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致性,创造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新的绿色需求。

4.3搜集绿色信息,选择绿色资源,研发绿色品质高的产品

进行绿色营销,开发绿色产品,搜集详尽的绿色信息必不可少。中药企业应通过现代技术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站和网络信息体系,捕捉绿色资源信息、绿色标准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文化信息、绿色价格信息等等,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为绿色营销提供依据。

绿色资源的选择应着重选用对人体无危害,对社会无公害的新原料、新资源。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新兴科技,综合开发中药绿色资源。加速以清洁、卫生、安全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采用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使用符合药用要求和保障人体健康标准的包装材料和技术。同时,力求研发出绿色品质高的过硬新产品,在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负作用上又有新的突破。

4.4设计绿色营销名称、包装,保护绿色知识产权

绿色产品应有其独特的绿色表现,同样,绿色营销应具有鲜明的“绿色标记”。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买方市场上,“绿色”标志是取得消费者信任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设计产品的名称、包装等方面都要和重视人体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趣的“绿色”观念紧紧相扣,并将绿色理念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企业取得了绿色标志,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可以获得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及公众的认可,扩大知名度。

以绿色名称和绿色包装塑造产品形象、提高商品档次。在“绿色营销”的理念中,要重视对绿色品牌的设计和保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的“绿色标志制度”,就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如日本的“生态标志”,法国的“标准环境”等。随着产品绿色标志制度的国际化倾向,绿色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越来越重要。以前,国内企业和学者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十分薄弱,很多有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有效药方等,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被无偿使用、流失。据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药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则应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方、药品保护。既要从法律角度保护,更要从科研的角度对核心技术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尤其要加强中医药专利本身的绿色科技含量,尽量避免被人仿冒、修改。

4.5推行绿色营销服务,把绿色营销进行到底

在产品选择分销渠道、促销服务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绿色”特性。在销售渠道上,首要保证选择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合理设置供应和配送中心,减少储运过程的资源耗费和货损量。其次,尽量简化分销环节,以减少二次污染等因素,并通过“绿色商场”、“绿色商品专柜”或绿色信誉高、绿色形象好的商、批发商品、零售商分销商品,既有利于塑造企业自己的绿色形象,又可借助绿色分销商的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也是绿色营销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布点合适、覆盖面广的绿色售后服务网络。在营销服务上,为提高产品档次、形象和服务水平,企业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营销知识训练和绿色服务培训,使其真正意识到绿色服务的重要性,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绿色企业文化。

4.6借政府之势,走国际绿色营销之路

宏观国际绿色营销,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建立一整套绿色营销保障体系,引导和帮助企业为国际绿色营销营造便利条件。在法律这一个方面,政府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中药业发展需要,参照国际惯例和标准,适时地修改现行法规,加大力度支持绿色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在政策上,政府实行中药产业倾斜政策,加大经济政策份量,给予税收减免、信贷优惠、补贴、发行绿色债券等优患政策,建立绿色基金和绿色银行,积极扶持绿色产业发展。

中药企业作为微观国际绿色营销的主体,应积极采用iSo14001和国际绿色标志认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满足国际目标市场的需求,以取得长期经济利益最大化。借政府中药产业政策倾斜的契机,大力气发展符合绿色标志的拳头产品,绿色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积极推行国际绿色营销,推动我国中药业的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陈子布.紧跟绿色营销发展浪潮[J].中国环境管理,1998(2)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9

王颖(1992-),女,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2010级实验班学生,研究方向: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2012年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专项基金支持。

【摘要】促进绿色消费和减少直至杜绝浪费现象是我国餐饮业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国内在校大学生群体的餐饮消费习惯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场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部分国际知名快餐品牌在我国开展绿色消费活动的状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绿色消费;大学生;国际知名餐饮品牌

一、餐饮业绿色消费现状调查

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维护消费者健康和大众利益为宗旨,符合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的总称。在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绿色消费”这一概念也更为频繁的呈现在公众视野中。

国际上公认的倡导绿色消费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1]。本研究主要关注第三层次的含义,即如何鼓励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以及倡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可持续发展。

提到节约资源,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当属餐饮企业。据2005年面向北京市2211个就餐样本的调查显示[2],被调查人群在外就餐的平均食物丢弃浪费量为11.09%。其中在以星级酒店为代表的高档餐厅中,食物剩余量的百分比为14.21%,食物丢弃的百分比为9.45%;中档餐厅的食物剩余百分比为16.43%,丢弃百分比为10.56%;而以快餐店为代表的低档餐馆中食物剩余量为14.71%,丢弃量为11.5%。由此可见,餐饮企业的浪费情况不容乐观。

关注餐饮消费,就不能不关注以“洋快餐”为先遣军和典型代表的国际餐饮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后所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它们不仅带来了标准化、品牌化、和注重形象宣传等先进的经营理念,还引进了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新价值观。不仅如此,西餐文化对我国大众餐饮习惯的改变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西餐的“分餐制”帮助我国消费者更精细的考量自己的食量,而饭后“打包”的习惯则帮助国人恢复珍惜粮食的良好传统。

此外,我国餐饮业也必须面对消费对象消费观念的改变。处于80后和90后两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中国新兴餐饮消费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最能接受“洋品牌”餐饮服务的消费群体。这种新兴消费力量追求独立、新颖、标新立异的消费观,拒绝被动接受现有产品,而要求主动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生活习惯相契合的产品与服务,希望树立独特的个人消费主张。比较起来,这一群体也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保护。作为未来的社会主导力量,他们需求特点不仅会引领整个市场未来的走向,也会对我国社会的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思路,选取“洋快餐”品牌作为国际知名餐饮品牌的代表,并进一步选择麦当劳(代表牛肉汉堡类快餐)、肯德基(代表鸡肉类快餐)、必胜客(代表比萨类快餐)和星巴克(代表咖啡简餐)作为西方快餐文化的代表,以上述品牌在济南市开设的下属门店作为研究样本,以济南市在校大学生在上述品牌门店的浪费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现实生活中餐饮浪费现象的根源和成因,从而为该问题的系统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有:

假设一: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理解程度与绿色消费行为呈正相关,与其不合理消费程度呈负相关。即理解越深入,行为越符合绿色消费要求。

假设二: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概念的理解有待加强。

二、文献综述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检索,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所确定当年的主题为绿色消费,是我国官方机构倡导绿色消费活动的肇始。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在理论领域探讨绿色消费的意义及相关措施。

2002年,司林胜等人对全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研究结果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其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知识不足以指导消费;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普遍比较淡薄,收入水平影响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3]。在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烈,绿色消费概念刚刚受到政策上的重视的当时,这一结论是意料之中的。

2005年,韩艳宾等人对武汉地区消费者绿色消费现状的研究表明:绿色消费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较以往有所加深,但还不够全面;绿色消费群体也比较局限[4]。

2008年,李君等人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成都大学生群体,其分析结果是:成都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对绿色消费具体内容的认知度不够、对消费过程中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够;成都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健康度和环保度不高[5]。

2009年,钱明慧等人对北京地区绿色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是: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认识不够,对绿色商品满意度偏低,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6]。

2010年,赵志耘等人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绿色消费的调查研究引入了“绿色消费模式”这一概念,得出的结论包括:首先,绿色消费模式尚未成为大学生主流消费模式;其次,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超前于社会;最后,大学生绿色消费行动滞后于观念[7]。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这份报告将绿色消费提升到消费模式的高度,体现出绿色消费不是单独的行为,而是由专业理念指导的一系列行为的组合,是一个系统。

此外,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要提高绿色消费的行为意向,也可从绿色消费的态度入手[8]。更早在2003年,我国台湾学者廖家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具有绿色认知之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高于“不具有绿色认知”之消费者。”[9]由此可知,绿色消费态度会增强绿色消费意向,绿色消费意向则可以直接带来绿色消费行为。

纵览国内在绿色消费领域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当下国内针对于绿色消费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生产企业为主,且多数侧重于对绿色产品的研究,对服务行业的研究相对不足,从而与百姓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脱节;二是目前尚没有针对国际企业绿色消费现状的专门讨论,也鲜有文章提及国际餐饮品牌在绿色消费中所发挥的作用;三是业界对餐饮企业、消费者和其他社会组织在推进绿色消费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的认知缺乏系统性,存在着单一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为此,本研究选择从分析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在华推进绿色消费活动的现状入手,从中分析餐饮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组织在绿色消费中应该承担的职能和作用方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采用了现场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整个调研过程分为三步:首先在多家门店进行暗访式预调研,定性观察店内消费者浪费程度,并随机以聊天的形式与值班店员进行互动;而后制定专业访谈提纲,对上述企业一线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最后,以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作为调查主体,组织了系统的问卷调查活动。

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方法,首先从山东大学随机抽取出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医学院、软件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五个学院,然后按照分层抽样原则按比例分配样本数额,此后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收集答卷,最后运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暗访发现

调查组在对多家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门店进行现场暗访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家门店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浪费现象。其中,肯德基、麦当劳门店的浪费现象比较轻,而必胜客门店的浪费现象较严重,星巴克门店的浪费情况则与所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经过针对个别店员的试探性提问,调研组发现,他们普遍对浪费现象持一种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觉得浪费可惜,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为了提高门店的经营效益,一定的浪费则是必要的,这种观点非常值得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又随机向店员、顾客询问他们对于“浪费”和“绿色消费”的理解,发现答案存在着较大的个人差异。

因此,我们提出两个新的假设:

假设三:有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在就餐时的浪费情况。

假设四: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存在欠缺。

(二)访谈发现

在组织预调研活动之后,调研组又采用访谈形式,意图深入了解了国际餐饮品牌门店一线员工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我们选择对济南市的1家麦当劳门店、5家肯德基门店、1家必胜客门店和1家星巴克门店的部分员工和在店消费者进行访谈,问题既涉及作为从业人员对店内浪费现象的客观评价与主观感受,也涉及作为消费者对浪费情况的经历与看法。以下是主要的访谈发现:

对于店内浪费现象是否严重的问题,各店员工的答案相对比较平均,大部分员工认为浪费现象存在但不是非常严重。普遍认为不同的食品、不同的套餐、不同的促销时期、不同的客户群,以及门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都在共同影响消费者的浪费。但品牌定位或人均平均消费对浪费量并没有绝对突出的影响。

对于门店是否已经采取措施减少浪费的问题,大部分受访者的回答是没有或者不清楚,有一位员工提到了餐厅中倡导节约的提示牌,还有一位提到套餐本身就是一种减少浪费的措施。但是,在对其他几位员工的访谈记录中我们了解到,套餐、饮料和小食(snacks)是最容易导致浪费的三种类型。由此调研组认识到利用套餐方式促销并不能起到抑制浪费的作用。而仅仅使用餐厅提示标语减少浪费的做法,无论是在中式餐厅还是西式餐厅,都未被证明有明显效果。

我们提出店员对绿色消费认知的问题,是希望能从一个侧面考察国际餐饮品牌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推广情况。调查统计显示,肯德基和麦当劳员工对绿色消费的理解普遍更专业和全面,而必胜客和星巴克门店的员工则表现出一种相对陌生感。但是由于本次访谈的样本量不足,这一现象并不作为本次研究的结论,我们会在以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探讨。此外,从受访者的反馈中我们看到,大多数餐饮从业人员都听过“绿色消费”这个概念,并能够建立自己的认识。

对于企业可以从那些方面推动绿色消费的问题,受访者提出了诸如直接宣传、调整价格、奖励不浪费的顾客、按需推销等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店员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并没有进过长时间思考,多数都立即给出了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店员对浪费现象早有关注。

访谈还涉及了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浪费现象以及出现浪费的原因等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二:首先,消费者浪费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固有消费方式习以为常”、追求新奇而导致不合理消费、随意点餐后发现菜品不合口味、以及受大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有的受访者还特意提到,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普遍对食物浪费不在意。其次,那些能主动减少浪费的消费者的原因一种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种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这一点”。

(三)问卷调查发现

在集中进行访谈调研之后,调研组又进行了问卷调研。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向以山东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为主的、覆盖各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发放了共计143份问卷,最终回收问卷143份,且全部问卷都是合格问卷。问卷共计18题、四个板块,分别调查:回答者基本信息,对绿色消费概念的了解程度和绿色消费态度,自己浪费的频率、原因及对别人浪费的态度,对国际知名餐饮企业推广绿色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的看法等。问卷设计运用了量表测量法,包括连续等级量表(6个维度,分数从1-6)、李克特量表(五个维度,分数从1-5)等,还有对原因重要性推断的排序题以及作为补充作用的开放式问题。

我们采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如下:

1.大学生对绿色消费定义有一定认识,平均得分为3.8;他们普遍认为浪费行为不好、需要改正,并且愿意根据绿色消费的第三条定义改变自身的餐饮观念和习惯。

2.大学生平日餐饮消费中浪费的频率得分为3.09,表明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3.在针对导致日常消费出现不合理现象原因的排序中,按照“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本题填写人次”的计算方法,可选项得分如下:“合适分量(例如分大小杯、大小份)”,得分为5.76;“出于自身习惯”,得分为3.53;“品牌的定位(例如高消费、低消费)”,得分为2.8;“价位因素”,得分为2.62;“服务员的热情推荐或推销”,得分为2.24;“整体文化影响”,得分为2.23;“出于面子考虑”,得分为1.89;以及“其他因素”,得分为1.11。

4.大学生对国际餐饮公司在绿色消费方面的理念和宣传的认识程度得分为2.48,属于不太了解。大部分的受调查者(占63.31%)认为此类宣传能够体现出国际知名品牌的社会责任感,61.87%受调查者赞同国际餐饮企业可以在企业和消费者中树立榜样,推动绿色消费。同时,93.53%的受调查者希望国际餐饮企业重视绿色消费,开展更多活动,并且80.42%表示愿意以实际消费行为支持。

5.剔除极端数据来看,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概念的理解越深入,其实际消费行为符合绿色消费要求的可能性就越高。如表1所示,了解程度达到5分的受调查者得分为4.88,远高于了解程度仅为2的受调查者(3.89)。

五、讨论与分析

概括上述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绿色消费”意识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广泛扎根,但是对具体概念的理解仍有待强化。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大多听说过绿色消费这一理念,并且对其有独立的见解,体现出公众已经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这其中公共媒体的普及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消费者对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比较抽象,不科学、不具体,仍需进行系统的培养;此外,消费者对“浪费”和“节约”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个现象对我们的调查研究也有一定阻碍,更阻碍绿色消费概念的准确传播。

2.大学生群体认为,造成浪费的最主要原因是饭店没有提供或自己没有选择合适的食品分量,其次是自身的不良习惯。相比于其他年长的消费者,大学生浪费现象的成因比较单纯而且更容易纠正。

3.综合数据分析结果和理论研究可以发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理念的理解程度越深,其消费行为就越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

4.截至目前,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在华企业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而大部分消费者期待这些企业能够在环境保护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引领作用。

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也有一些调查对象认为: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减少浪费,更应该从高星级酒店和高消费人群入手。我们之所以坚持将关注点和切入点放在“洋快餐”品牌上,主要是看中它们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与年轻消费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之国际餐饮品牌一直保持相对良好的企业形象,也一直在引领国内餐饮行业变化,这本身会对餐饮市场形成一种导向作用。遗憾的是,调查结果没有印证我们的预期。故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推广“绿色消费”应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不一定过多依赖学校和公共媒体,企业和社会力量也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国民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奉行节俭、减少浪费,树立良好的餐饮习惯,要比单纯依靠学校和媒体“说教”效果更好。

2.国际餐饮品牌企业在推动绿色消费活动中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这些在华开展业务的国际品牌餐饮企业能奉行内外一致的管理标准,及时有效地把他们在国外推广绿色消费的经验和做法转化到中国市场上,加快中国餐饮市场绿色消费的发展水平;同时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把减少消费者浪费行为纳入对门店和员工考评标准,并加强对内部员工的专业培训,以便更好地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

六、结论

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餐饮行业而言,作为快餐企业领导者和风向标的国际餐饮品牌在华业务无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既要能为广大消费者进行提供高标准和规范化的绿色服务;也要积极担承社会责任,确保把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倡导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标准如一地在中国市场落地,做合格的中国公民企业。这应该成为他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此外,我国众多的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在“绿色消费”活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群体,重视对这一群体“绿色消费”理念的宣贯和引导,无疑将对我国的生态社会建设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编.绿色消费知识手册[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0.

[2]许世卫.中国食物消费与浪费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

[3]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2(5).

[4]韩艳宾.我国绿色消费现状的实证研究[J].理论界,2006(9).

[5]李君,刘智琳,卢娟,刘欢.成都大学生绿色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消费导刊,2008(9).

[6]钱明慧,孙筠婷.绿色消费现状与零售绿色经营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6).

[7]赵志耘.大学生绿色消费模式研究——观念与行动[J].科技和产业,2010(6).

绿色消费的方式篇10

关键词:绿色营销;演变;内涵;对策

一、绿色营销的演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它从经济到政治,从观念到行为,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若想达到合理发展,则要提高生产效率并改变消费习惯与结构,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气物。这表明人们已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于健康的绿色商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环境危机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进一步变化,消费者越来越关心环境保护问题。以降低消费品污染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绿色消费观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公众消费观念新潮流,它必将引起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一场彻底的革命。珍惜生命、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目标和愿望,已成为多数消费者消费活动的中心内容。而每个企业直接面对的对象就是他们的消费者,其目标是通过刺激消费来获取利润,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每个企业都应以最优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中,一种将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绿色科技”逐渐带领着一个涉及环境协调、清洁、无公害化的“绿色产业”。在生产上,企业积极引进“绿色科技”,主动承担“绿色责任”,争取产出无污染,有益人类健康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企业管理上,内部注重培养员工“绿色意识”,外部注重企业形象,无论是生产上还是企业管理上都逾越了传统营销。

而在国际产品市场上,绿色成分越来越浓,形形色色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绿色住宅”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不可否认,21世纪的高科技,给经济带来了高增长。但面对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已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一种自律行为,更倾向于追求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绿色营销观念应运而生,并将日渐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营销的主流。

二、绿色营销的内涵

1.绿色营销的含义。绿色营销的概念产生于世纪之交。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kenpeattie)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我国学者也指出:“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资源环境,防治污染以保护生态,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以造福后代。”从这些界定中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

归纳起来,绿色营销就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

2.绿色营销的特征。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与传统的营销相比,绿色营销是以绿色消费为前提,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要基本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综合质量的要求,产生对清洁环境和产品的需要。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绿色营销是以绿色观念为指导思想的,其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3.绿色营销的作用

(1)绿色营销的道德引导作用。如果说全球道德是一支动人心弦的交响曲的话,那么,绿色营销便是其中的和谐音符,因为绿色营销蕴涵人类道德观念。它帮助人们确立生态文明道德观,臭氧层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都是因为人类的行为失范所致。所以,人类有计划有节制的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就是一个涉及生态文明道德问题。从销售角度讲,就是使消费者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之内,从而采取符合自然生态演化规律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这有助于挽救生态危机。它能帮助人们确立绿色发展道德观,即无公害、无污染地发展经济,使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绿色营销对企业的作用。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销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优化企业行为。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明智之举,而企业也将采取积极的防污染技术,通过绿色营销,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和企业发展。

三、绿色营销必要性

1.绿色消费引发商机。绿色法规的实施和绿色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一些新产品的生产。绿色消费的兴起为引导和强化这些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比如,汽车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又造成了空气中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铅含量的剧增,而绿色汽车则追求节能、无污染、高技术、高档次,要求使用节能装置、新材料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绿色产品带来的效益。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否定,其关键是在减少环境恶化的同时增加价值,取得利润。如“变废为宝”工程,使企业的废气物得到重新的利用。绿色产品开发价格上浮10%-30%,将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3.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唤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关于可持续消费的定义,联合国环境署于1994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华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指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见,绿色营销提供的绿色消费,完全符合人类永续发展的要求,符合人类的生存原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共生共荣。

4.绿色营销是21世纪企业兴衰的根本。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生态平衡以及政府规范化立法的压力驱使企业必须树立环境观念,开展绿色营销。另外,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剧增,企业也应顺应需求,开展绿色营销赢得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