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防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21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1

关键词:未病;亚健康;亚证候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10-03

1 治未病

“医学不仅是关于治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医生”。上述观点是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医学的最终目的。这种先进的医学观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既是高度概括又有具体内容。“上工”当指智慧高超之士或高明的医生。中国古代的先哲如无聪颖的智慧,超前的观念及对医学观的深刻理解,是提不出这一不朽的学术思想的。“治未病”的渊源为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经典的未病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及《难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经典中的“未病”指健康状态。《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

此处的“未病”应指先兆,属亚健康状态。《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赢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亚健康状态。《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知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此处的“未病”指未病的脏腑等,但对整体来说已处于疾病状态,是已病防渐,防止疾病继续发展,保护其他未受邪的脏腑。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对《黄帝内经》及《难经》中“治未病”思想进行了继承并有诸多发挥,如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叶天士等。《内经》中的“未病”涵义有二,其一指健康,治未病即无病时养生、防病于先。其二指先兆。

治未病思想可概括为无病早防、已病防变。“治未病”中的“治”既有“防”又有“治”的涵义,“防”高于“治”。“防”指无病早防,养生保健的高层次预防观;“治”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转变。也是先进的预防观。“未病”包括健康、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传之脏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当于亚健康状态。

2 亚健康

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隐形杀手,以疲劳为主并伴生系列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亦越来越困扰着人们。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之中,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了7亿。防治亚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虽有症状甚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功能的低质状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已隐含着亚健康的涵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其中的“虚弱现象”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应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有:疲劳、虚弱、失眠、多梦、头晕、头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脑力与体力活动效率降低、情绪易于波动、易怒、抑郁、低落、焦虑等一系列身体、心理的不适症状。疲劳是亚健康状态最典型、最常见的症状,是因劳力、劳神、房劳等过劳而导致的身体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性疲劳等。《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一书中列出了103项亚健康的表现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前10项属典型疲劳表现,在亚健康状态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他也有多项为疲劳伴随症状。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主要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

3 亚健康的中医证型及调治中药分析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2

【摘要】阐述亚健康状态及“未病学”的概念,以及防治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关系,体现出防治“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不谋而合。进一步就亚健康思维与中医“治未病”医学思想的契合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亚健康;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人类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转变,健康被赋予新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

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80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医药历来重视治未病,对亚健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医疗过程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优势。

2

中医学的“未病”学说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天人相应”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及外界社会之间及其体内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受时代所限中医学的术语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观念,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未病”、“未乱”就是产生疾病前之状态或征兆,是质变成为疾病的量变过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亚健康则应属“未病”、“欲病”层次。中医“未病学”的医学思想,其主要体现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可见中医学是极其重视养生的。

3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观的异同

“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的主要机理与中医“三因”学说密切相关,其成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正气耗伤。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类疾病的50%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4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3

关键词:中医学;亚健康状态;诊断;预防;治疗;

1关于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按苏联学者Berkman提议,人的一般状态分为健康状态、病理状态及亚健康状态即诱病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

在医学范畴中,人体某一时间的全身机能状况,称即时状态,简称“状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全身各器官组织相互协调和统一的综合表现。“正常人”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难以作出确切定义的概念,从“状态”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没有明显的自觉或检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个体就是正常人。而在病理范畴中,状态则指以人体生理机能失调为主,但又常伴见不同程度的全身功能失调状况[1]。当亚健康状态即诱病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转化为疾病。反之,若采取措施,则走向健康。这一认识,使人们把健康与疾病之间理解为一个互为联系的渐进过程,有助于在形成明确的病理改变之前未雨绸缪,作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②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③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⑤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

上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作出对疾病的诊断。

研究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要课题,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尤其是精神心理医学的临床实际中发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环境污染、激烈竟争等许多与现代文明结伴而来的忧患,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来自社会和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不少人养成吸烟酗酒、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体力劳动、生活不规律、夜生活过度等不良习惯,亚健康状态人群逐渐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有着亚健康的体验。亚健康状态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无病,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亚健康状态,实际是一状非健康状态,极可能发展成多种疾病,故研究干预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研究干预亚健康状态,是实现医学目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既往认为医学的目的是“治病”,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人们,全球患病人数日益增长,疾病种类不断增加,人口不断老化,美国的癌症10万人死亡数从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还以每10年5%~7%的比例攀升。中国现有9000万高血压病人,2000万糖尿病人,600万中风病人;到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增加到5.9亿,在我国有将近1.34亿老年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1.7%)。这都使整个医学处于被动应付与困惑之中,即使是发达国家对此巨大的医疗费用的投入也感到不堪重负。这种状况迫使人们对健康观和医学目的进行变革。1997年14国在《医学的目的,确定新的优先战略》声明中所提出的“所谓健康,是安康和心身完整统一的体验,其特点是没有显著的疾病,能让人去寻求她或他的基本目标,并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和履行工作职责。”医学的目的与功能不仅仅是治病,对于人体的“第三状态”的控制,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措施。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它的提出被誉为是80年代后半期的医学新思维,因此深入研究亚健康状态,将对下个世纪的人类医学作出巨大贡献。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治未病,不仅包括了未病先防,也包括了非显性疾病的治疗,注重于“病”的临床前期、先兆症状。中医在诊断学、预防学、治疗学方面显示了整体优势。

2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优势

如前是说,所谓亚健康状态,实际上是指人体生理机能失调的综合表现,是人的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觉所反映的种种症状,而运用物理及生化手段往往难以确诊为何种疾病。

人体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感受者是病人自身,因此病人患病时的自我感觉症状是诊断疾病状态的最重要依据,而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种体征,亦是了解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论、方法论,区别于现代医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中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了解症状、体征、诊断病理状态的最佳方法之一,它能够比较全面而又可靠地了解疾病状态,为进一步分析其病变机理提供客观依据。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在不干扰生命状态的前提下,动态把握各种病理信息,将四诊收集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并判断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等等。

早期诊断出病理性体质,亦是重要手段。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态、脉、舌等体征及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出病理体质。如我们既往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依据,运用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痰湿体质作出半定量的积分法诊断标准,为病理性体质的诊断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特异性的病理体质则可从某些特异性的检验指标作出诊断,如易发生i型变态反应的过敏性体质之人血清ige类抗体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等[2]。

3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优势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以及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未来的医学是预防医学,每一个个体的治疗,无不包含着预防的成分。现代预防医学建立了三级预防的观念,即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二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中医体质学说对亚健康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故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阳虚体质易患伤寒,阴虚体质易患温病”是临床所公认的事实。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特殊体质对某些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本人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op值分别为3.40、5.13、5.75、4.13),均具有显著差别(p值分别是p<0.025,p<0.005,p<0.005,p<0.025)。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一级预防(即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的具体办法有普查、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中医体质学说为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简便的筛检措施和确定高危人群的方法。

筛检是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查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是早期发现病人的一种方法。通过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定,可以将人群中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检阴性,病理体质者为筛检阳性。对于具有病理体质而未发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进行病因预防,对于已患病者则予以相应的治疗。70年代,王琦等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7种临床体质分型的设计,除一型为正常体质外,其余六型均为病理性体质,经20余年的临床运用,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可以用来指导筛检工作。痰湿体质课题组还通过1036例肥胖人的调研制定了痰湿体质的定量判断记分法,积分>9分者判定为痰湿体质。这使得判定特殊体质的筛检方法变得更迅速,并更具客观性。

病理性体质对疾病具有内在倾向性,这为确定疾病的高危人群提供了方向。“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变异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体质存在变异,痰湿型体质定量判断记分法则基本上反映了痰湿型体质的变异程度。通过对247例肥胖人调查发现痰湿型体质的变异呈尖峭峰的对称分布,冠心病的发病率在一定范围内与痰湿型体质的得分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病理性体质变异分布的研究以及病理性体质的变异与相关发病率关系的确立,使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确定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以进行重点预防。

4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优势

西方医学的总特征,注重于生物结构上的一个个具体的异常(病),采取的也主要是生物的、理化的手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修复这种异常(治愈疾病)。并以线性方程的思想,着重于针对病因或对证治疗,在生物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疾病谱的改变和病种的不可抑制使全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不断进化,并使其总目标及主导思想和具体思路被迫作出某些调整或优化,从而发生了医学观、医学模式、医学目的等变革。中医学主要着眼于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这正是中医学的特点和对人体生命的独特见解,它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康复力。中医在治疗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及“因时因人因地宜”等治则;方药上有理气活血、滋阴温阳等,主要是针对不同反应状态,建立起相应的方药理论。

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病理性体质(非正常体质)包括普通病理体质,如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及特异性病理体质,如过敏性体质、分泌型lga缺陷体质等。病理性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未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具有发生其相关疾病的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疾病发生后的发展与转归。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病理性体质入手,对亚健康状态作出诊断与治疗。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具有可变性,方剂是改善体质的重要手段,现代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已初步验证了“体质可调性”的设想。钱氏应用王琦拟制的轻健胶囊对38例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了临床用药观察,发现轻健胶囊有非常显著改善痰湿及兼瘀体质的作用。动物药理实验表明轻健胶囊可促使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纠正了现代研究所揭示的痰湿型体质在物质代谢方面所表现的某些异常特征。中医学在对人体非健康状态的调治中,借助纯自然的方药或非药物自然疗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优势在于调整不良状态,改善及优化体质,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准。

亚健康状态常表现为心身异常症候的特点,中医学心主神明理论、形神合一理论、藏象五志理论、七情理论、三因理论、气质类型理论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养生、心理护理及食疗、针灸、气功、导引、音乐疗法等多种方法,并创用了数以千计的方药,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的成果,是调治修复亚健康状态的理论宝库。

5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保健品开发的优势

根据人体亚健康状态的理论,保健食品一般指两类:一类是以健康人为对象,以增进人体健康和各项体能为目的的保健食品;另一类是主要供健康异常或健康受高危险因素影响的人使用、以防治为目的的保健食品。如此分类具有实际意义,保健食品的作用恰恰是在食品与药物之间作用于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病理之间以协助人体向健康状态发展。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4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researchonsub-healthstatusfortcmsyndromedifferentiation

yanzhe-lin,liutong-hua.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madethedefinitionofsub-healthstatusasnoorganiclesionwithsomefunctionalchangesofthepatient.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lievesthatsub-healthisthecriticalstateofbothphysicalandpathologicalconstitution.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method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saneffectivemannertointervenethesub-healthstatus.thisreviewfocusesonsub-healthresearchprogresscombinedwithitsclinicalfeatures.

[keywords]sub-healthstatu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www.133229.com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2]。

1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文献分析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临床医学调查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性欲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5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认识;,,养生调治

摘要:阐述了中医对人类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应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对亚健康状态方面的养生调治方法。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认识;养生调治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生态环境变化,人类所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压力下导致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普遍存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亚健康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人们从健康――亚健康――疾病的最终转化。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因其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1]。199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通过专家鉴定,将一组以慢性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症候群、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者,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并制订了CFS诊断标准[2],此后CFS作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世界各国医学界被广泛研究。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具体表现为三方面:①精神心理: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瞌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燥焦虑、头昏、头沉、头痛、心律不齐、心慌心悸、胸闷等;②生理:乏力疲劳、出汗气短、食欲不振、腰腿酸软、性欲减退、手足发凉或麻木、易感冒等;③社会: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在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和工作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3]。

1影响因素

翻阅古代医籍,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却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1.1心理失衡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社会的竞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心理冲突,若不能获得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也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1.2现代人的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结构(膏梁厚味)往往营养配给不均衡,且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缺乏和营养失衡,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出现紊乱。

1.3环境恶化中医学早就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十分重视生活环境对健康长寿的影响。现代工业的污染、车辆增多、人口增长、装修的污染,噪音干扰,空调的使用,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1.4节律紊乱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它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若“以妄为常,以酒为浆,醉以入房,昼夜颠倒,饥饱失常,逆时而作,放纵生活”,就会破坏这种节律,影响正常的机体运行。

1.5动静失度肢体及脏器组织的活动应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生命在于运动,亦需要静养,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强身健体要具有针对性,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身体的客观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如果锻炼不当,也会损坏人体健康。

1.6乱用药品乱用药物只会对机体产生危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稍感疲劳,就大量滥用补药,稍有小恙,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人为地造成机体功能失调。

1.7七情内伤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人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衰,心理失衡,外伤劳损、房事过度等都可成为脏器功能失调的诱发原因和过度状态,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现的,因此主要从平衡阴阳及调理脏腑为出发点。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整体治疗和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更具特色。现将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2非药物疗法

“未病先防”。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然”,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可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如孙思邈所言:“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患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中医在古人“治未病”思想上已有了新的发展,包括防、治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未病。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形、态、脉、舌等体征及其性格、饮食、大小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医学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采用多种方法作出纠治,使其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2.1预防亚健康首先应从纠正病因开始从方法上“审因论治”,从平时的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做到科学地健身、修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主动调适生活起居的内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把健康知识交给每一个人,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才能提高自己健康水平,从亚健康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2.2养生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是预防亚健康状态发生的根本方法。做到不渴也经常饮水,不累也应主动休息,不饿也应按时进餐,无便意也要定时入厕,不困也要按时睡觉,无痰也应主动咳嗽,无喜事也应笑口常开,无病也要主动问医[4]。目前的保健新观点是不等疲劳出现就应该休息(称“主动休息”),因为人感到疲劳本身是对人体健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疲劳既现,说明身体已经受到某种损害,也许这些损害尚不可见,但却在“侵蚀”着健康、生命。主动休息则可保证身体免受损害,有利于体脑的保健,人们把主动休息称为“健康的金钥匙”。

2.3心理疗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乐观、开朗、愉快、恬静、和谐喜悦的心理状态有益于健康,对于亚健康研究而言,以心理、社会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综合征,有时和神经障碍难以严格区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心理调适的治疗尤为重要。

2.4体育疗法传统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2.5外治疗法针灸保健穴位疗法;穴位艾灸疗法;挑治、刮痧疗法;热敷、浸泡、熏蒸、石蜡疗法、捏脊疗法、推拿按摩类疗法等。此外还包括自然类疗法、气功类疗法、调摄房事类疗法等,均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增加免疫力,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使机体的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佳生理状态,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3内服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原则是辨证论治,是建立在对整个机体状态偏离程度判定基础上的整体性治疗。也是判断亚健康状态偏离的总原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亚健康状态或体质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1痰湿内盛状态神疲倦怠、头昏脑胀、食欲不振、下肢沉重,懒于活动,舌淡苔厚或腻,乃痰湿内盛,治宜祛痰化湿,用二陈汤加减;若兼心烦不寐、郁闷难解,则用湿胆汤加减;若兼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苔转黄腻,则为痰热内扰,上方加黄连、胆草。

3.2肺卫不固状态易患感冒,体虚力弱、面白无泽,多汗。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3.3肝经郁滞状态烦躁、焦虑紧张、易于激动,两胁胀痛,月经失调、经前乳胀、痛经,兼见胸闷气短,纳差嗳气,此为肝气郁结,一般用逍遥散加减。

3.4经络淤阻状态胸闷、胸痛,伴四肢麻木、颈背酸痛、周身不适,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舌质暗红或有淤点,可用血府逐淤汤加舒筋通络之品。

3.5心脾两虚状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记忆力下降,肢倦神疲,食少纳呆,面色憔悴,伴胸闷、偶有心律不齐,此乃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可用归脾汤加减。

3.6脾虚湿阻状态大便时溏时泻,脘腹胀满不舒,全身乏力、极易疲倦,伴有厌食、消化不良、舌苔厚浊,用参苓白术散调服。

3.7肾虚精亏状态可见三种,①肾阴虚者,自觉发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常见劳心、房事过度之人,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②肾阳虚者,禀赋薄弱,面色淡白,腰酸腿软,阳痿,形寒尿频,可用右归丸或金贵肾气丸加减;③或若有以上症状且伴有面红潮热、有时畏冷恶寒,出现肾精亏损、阴阳失调,则益肾填精,阴阳双调。临床调治的分类,基本上都是以其对状态的调整作用为判断依据,是按状态诊疗的需要而相应建立起来的的调治方法,在传统基础上从不同方面着眼于对机体偏颇状态的调整,因此能够从阴阳失衡的不同方面加以调理,以达到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然而,临床调治过程多变通应用。应该指出:中医强调整体治疗和辨证施治。我们应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施治,并结合心理疏导、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总之,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生老病死,虽然不可抗拒,但我们应该主动地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时应养身健体,在欲病时早期防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较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亟待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在诊断、预防、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对未来世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张路星,朱耀平.解读亚健康[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57

[2]HolmesGpKaplanJe,Gantzne,etal.Chronicfatiguesyndrome:aworkingcasedefintion[J].auniuternmed,1988,108:387.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6

abstract:itanalysesthesubhealthstateintheearlystageofosteoporosis,explorestherecognition,preventionandtreatmenttothediseasefromtCmmethods,prospectingtomakeitnippedinthebud.

Keywords:osteoporosis;subhealth;treatpredisease

“治未病”的思想一直贯穿在祖国医学中。本文通过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运用中医方法探讨对骨质疏松症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防治,以期将骨质疏松防患于未然。

1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含义与表现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内分泌功能变化和机体各器官功能性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精神、胃肠道、心血管及肌肉等多方面的症状。骨质疏松是渐进的过程,在早期阶段没有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劳累,会出现腰酸、背痛、四肢酸软、疲乏无力等症状,但休息后就会好转,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上述症状经常出现,而且痛苦越来越明显,患者同时出现了驼背,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2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

2.1中医对亚健康的治疗来源于《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治未病”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首先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正气耗伤。这种认识和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中医的虚证与亚健康有诸多相同之处。

2.2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主要是以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为主要表现[1]。祖国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肾虚则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出现腰背酸痛、腿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中医的肾涉及内分泌、神经、免疫、代谢等多种功能,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多种调节的作用。研究表明,肾虚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成骨功能下降,使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肝失调达是女性发病的重要病机。若肝失调达,则肝郁耗血,可致肾精亏损,骨髓失养,肢体不用。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本”,肝郁可引起月经失调,这是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病机。脾主运化生肌,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旺则四肢强健,脾虚则无以生髓养骨,导致疾病的发生。

3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症之关系

祖国医学对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的最基本的病机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两者都是以肾虚为本,肝郁脾虚为重要病机的病症。因此,骨质疏松在没有形成明显的症状时,可视为是一种骨质疏松的亚健康状态,当出现明显持续的症状时,就是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以表现出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并且显现出了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骨量减少,体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各种身体的不适的症状可以间断出现,也可持续存在。由于骨质疏松症对人的危害严重,可导致骨折等多种疾病,所以应当认识和重视骨质疏松疾病形成之前的亚健康阶段[2]。

4“治未病”理论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运用

目前对骨质疏松前期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疏导;指导病人保持乐观畅达的心情,荣辱不惊,使情感波动不过于激烈,保持气血调畅,脏腑功能不受影响。(2)指导患者坚持运动是调治亚健康状态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个体差异,可选择跑步、游泳、健身、武术、气功等,适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循环,增强呼吸,愉悦心情,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3)食用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带骨的小鱼、虾皮、坚果等。(4)针灸推拿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奇经八脉系统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气血功能,使体内正气旺盛,免疫力增加。调适女性独特的生理障碍,多从肝、脾、肾经着手。注重阴阳经的选择,腧穴功能的阴阳搭配以及补泻手法的有机配合。(5)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7

亚健康状态就诊模式与我国目前服务现状有关

亚健康状态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各种非特异性症状和身心不适,但经现代医学和各种生化检验和器械检查,却无阳性发现,比如临床上很多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饮食减少、睡眠欠佳、心烦易怒,但到医院进行各种实验检查和器械检查,却常常没有阳性结果,通常被告知“无病”;二是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和身心不适,但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处于正常与疾病的临界状态,如1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能没有临床症状,但空腹血糖或葡萄糖耐量实验出现异常,没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水平,这时患者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两种情况许多学者认为属于中医的“隐症”、“潜症”,在许多疾病康复期,患者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慢性肾炎,经积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但尿常规检查有轻度异常,这可以认为患者此时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临床上,这类人就诊时,很少有人问及药物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法,如不良行为干预、心理咨询、平衡膳食等,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目前我国卫生现状有直接的关联。

首先,绝大多数患者首选医疗单位是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等,这些医院的医生接诊量远远高于一级医院,较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工作时间,较窄的专科设置,各种疑难杂症的堆积,使得医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为这些亚健康状态的人,在应用生物疗法的同时,结合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及平衡膳食等方面治疗,不能以“治未病”的思维预防疾病。

其次,由于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平衡膳食效果具有长期和隐匿的特点,患者看不到远期效果,从而也无法使亚健康状态者从思想上对心理咨询、行为干预、膳食平衡等社区干预性治疗给与重视。还有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临床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有限,职业化的心理医生极度缺乏,而绝大多数(90%以上)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人不愿意到精神病院就诊。

社区服务在亚健康状态者诊治中的优势

(1)社区全科医生更有可能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一体化的服务,与三级、二级医院医生相比,社区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待每位居民,许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本身就有着漫长病史,实践证明,社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的负面情绪,减轻临床症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运用中医药方可以提高综合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2)虽然亚健康状态不能明确诊断为医学某种疾病,但通过社区全科医生的望、闻、问、切,都能得到明确的中医诊断。笔者临床观察,处于临床亚健康状态,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和身心不适,通常在中医的舌诊、面诊、脉诊、耳穴诊、生物全息律诊方面,会表现出病理征象,因此中医体征,如舌诊、脉诊、面诊等,在亚健康中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在辨证方法选用上,传统的辨证方法亦可选用,其中病性辨证和脏腑辨证在亚健康状态中的诊断运用最广。李氏等[1]进行了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研究,共调查400人,其中245人具有亚健康征候。调查结果,症状表现以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肾虚者居多,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食少纳差、失眠、健忘、易感冒等;脾肺气管次之。余氏[2]研究辨证分型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的应用,认为亚健康状态出现自觉头晕、头重、胸闷、乏力,四肢困倦,精神不佳或者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喜睡,心悸、虚汗,小便清长,腰酸等症状,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多见。临床上按症状表现对每个人进行辨证论治,把亚健康状态分为脾气虚、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肝肾两虚等,治疗能达到症状改善的目的。王氏[3]等论述了体质分型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认为可以从体质入手将亚健康状态分型为脾心肺肝气管型、痰湿型、痰阻型、内热(实热、虚热)型、脾肾阳虚型。从上述研究方法看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型很复杂,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亚健康状态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包括了多种身心功能失调,如果不治疗干预,生活调节不当不及时,便能分化出很多种疾病。现代设备检查和化验数据也难以对亚健康状态给予特异性指标;亚健康状态用中医证型解释也是很复杂的,没有固定的演变规律,但严格按照社区收集的资料,不难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社区全科医疗中,对于亚健康状态进行辨证、施以分析,针灸、按摩和气功治疗等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中医“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未病即疾病前期状态――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调摄情致、适度劳役、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之术,符合目前社区保健的需求。

进入21世纪,社区医疗蓬勃发展,亚健康状态在社区全科医疗中,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对于亚健康人群的治疗,以防微杜渐,体现社区医疗预防为先的主题思想。如2型糖尿病的前期患者临床上大量存在,据统计北京对医务人员进行耐糖实验,阳性率为60%,对于治疗亚健康人群也属肝郁,生活调节可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这类人群大多属于脾虚痰湿或脾虚湿热者,临床上以健脾、化痰、祛湿或健脾、清热为主,进行预防性治疗,并加以健康教育,早期进行预防性干预,非常有意义。

加强社区服务优势的建议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于亚健康的认识有悠久历史,在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手段丰富多彩,疗效卓著。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疗对于亚健康的干预和治疗,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这可以作为一级医院与二级、三级医院竞争的优势。同时普及中医适宜技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是一项有益的举措。今后,培养社区中医全科医师、发展中国全科特色是全科培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晶,金亚晶.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调查及中医辨证.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6.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8

【关键词】亚健康;运动疗法;远期疗效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据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总人口的60%~70%。国内外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呈上升趋势,成为21世纪困扰全人类亚健康的重大问题。对此进行积极的医学防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课题概况

“调理背部经络干预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为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课题。本课题在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现代脊柱――疾病相关理论、椎曲论[2]及康复医学指导下总结制订了整脊、四维牵引调曲、运动疗法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一套防治方法。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入组的96例亚健康状态病例分为4组,分别给予处理因素干预。治疗组施加脊背部的整脊、四维牵引调曲及运动疗法整体治疗方法,规定疗程结束后,继续每天一次的运动疗法,另外三组对照组分别施加背部整脊、四维牵引、运动疗法。在规定疗程(12次)结束后及治疗后三个月,按照统一疗效标准评定各组治疗效果。三个月后评价结果表明:自拟的一套运动疗法在预防亚健康复发、维持治疗效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运动疗法标准操作规程

2.1站立头顶伸展双脚直立,分开与臀部同宽。双手手指交错。掌心朝向天花板,手臂伸展过头顶,手肘伸直。往上看着你的手背,保持手臂与肩膀垂直,全身放松,保持姿势1分钟。

2.2猫狗式运动用手和膝盖支撑身体,跪在地上。保证膝盖晕臀部对齐,手腕和肩膀对齐。两条小腿平行,并与臀部平行。确认各部位受力均匀。由臀部到颈部平稳地将背部向上弯曲,头向下垂,做拱起状,模仿一只拱背猫。平稳地把背放平,然后头抬高,模仿活泼的小狗,连续10次重复这两个动作。

2.3跪地腹股沟拉伸跪姿,一只脚膝盖弯曲,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头部抬起,背部挺直,将手掌交错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下,弓步向前。保持臀部位置不变,避免躯体扭曲。不要让前脚的膝盖越过踝关节向前方移动。保持姿势一分钟,然后在另一侧重复动作。

2.4脊背牵拉伸展屈膝仰卧,在脊柱下置入一软垫或一捆毛巾,奖双手臂过肩伸直形成“触地”的姿势并利用重力造成牵拉的力量,保持10秒钟,再外展并外转双肩使手掌面对天花板,保持10秒钟。连续10次重复这两个动作。

3规定疗程(12次)后的疗效分析

由以上结果可知,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四种治疗方法对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具有较好的疗效。总积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4三个月后的远期疗效分析

由表二结果可知,治疗前与治疗三个月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差值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除心理症状外,治疗组与其他三组对照组各项指标多重比较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证候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躯体症状积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脊背局部体征积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积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三个对照组。

由表二结果可知,治疗前与治疗三个月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差值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除心理症状外,治疗组与其他三组对照组各项指标多重比较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证候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躯体症状积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脊背局部体征积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积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与三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三个对照组。

5结论

运动疗法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日渐完善的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属于物理疗法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组成部分为物理因子疗法)。能按所需运动方式、速度、动作的幅度、协调性与肌肉的力量进行训练,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是局部性的,或全身性与局部性相结合。可用于预防疾病,以促进身体健康,可用于损伤与疾病的治疗,根据疾病与伤残的特点、功能状况和要达到的治疗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运动疗法进行训练。

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综合疗法法对干预亚健康状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虽然作为对照的整脊、四维牵引及运动疗法对亚健康状态也有不错的疗效,但比较而言试验组的综合疗效更为突出,尤其是痊愈率方面。运动疗法进一步巩固了治疗效果,脊背部的督脉总督全身阳经,是能量、信息转输的重要通路。通过一系列在此部位治疗做功,将相应的信息和能量输入其中,进而激发经气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状态,使淤滞得通、气血得和、虚损得补;而对于其他对照组治疗来说,虽然也有治疗效果,但治疗方法单一,对于亚健康复杂的发病机理,显得不充分,所以其对机体的调节作用及效果也就相对次之,尤其是运动疗法在维持综合治疗效果、防止亚健康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9

中医养生学思想,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形神共养、动静相宜、和调脏腑、通畅经络等理念;具体内容,包含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养生等;拥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武术等养生技术。

亚健康是“未病”的表现形式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失眠、忧郁、头痛等;因衰老,重病、慢性病的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不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

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肌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不良个性的人往往有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方式。由于心理不健康,往往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如敏感、内向、多疑的人出现亚健康的频率较高;常出现易怒、易激动、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的人,亚健康状况也比较常见。生理亚健康是指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紊乱与衰退,或综合体能下降,精神不振,体力“透支”,表现为神经系统中的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循环系统中的心悸、胸闷、胸部隐痛、临界高血压、高血脂等;消化系统中的食欲不振、胃部隐痛、腹部膨胀、消化不良、便秘等;呼吸系统中的憋气、气短、喉部干涩或有堵塞感;感官系统中的耳鸣、听力减退、眼干涩、酸胀;内分泌、代谢系统中的体重超标、肥胖或偏瘦、无汗或自汗、临界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糖或低血糖;免疫系统中的抵抗力下降、易感冒或易患其他疾病;运动系统中的动作迟缓、肌肉酸痛、关节运动欠灵活等等。社会压力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当这种压力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时,压力就会成为破坏力,破坏健康,破坏人类的发展,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等不良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的形成。此外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之一。如生活不规律、熬夜、吸烟、饮酒、高热量或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是“未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医学倡导“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张“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医疗卫生保健思想。这些理论恰恰与人类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因此,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其防治总原则: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和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是平素自我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手段;调整阴阳失衡状态,是治疗亚健康总的指导原则;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治疗大法。同时中医治未病还提出了养精调神、合理饮食、强身健体、适度用药的干预亚健康四部曲。

养生是治未病的基础

1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对于健康人来说,是要防止发生疾病;对于已经有病的人来说,就是要防止病情的恶化,而其中心理调节尤为重要。常用方法有:

节制法是调和、节制情感,和畅性情,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的精神调摄方法。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如能适当克制可以养生。如果放纵既可积久而引起体质偏颇,也可导致疾病。因此要加强修养,豁达开朗,节制。

疏泄法是宣达、发泄不良情绪,防止情感过度压抑,以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例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无拘无束地喊叫一阵,或者找朋友、亲属等人倾诉苦衷,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写在日记中等,都可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转移法是通过一定方式积极避开刺激源以转变情感投向,改变对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使苦闷得以解脱的方法。以顽强的意志、理性战胜之惑,做到淡然无欲,或变换环境,参观游览以陶冶身心。

移情易性法是改变人的情志的方法。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具体的排遣方法,如爱好琴棋书画,陶冶性情,振奋精神,调节心理。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灵活运用,疏调情志,颐养神机。

运动移情法是通过运动以改变人的情志的方法。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打球、爬山、跑步、散步、练太极拳与太极剑等,均能疏通气机,和畅气血,化解或发泄不良情绪,以保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2饮食养生

我们要关注吃什么、喝什么才能不生病,才能保持健康,这是养生防病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饮食养生总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要保持消化道的通畅,从而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发挥。

中医的食养是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饮食选择应有利于体质的阴阳动态平衡。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应“软蒸饭,烂煮肉”,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3运动养生

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运动锻炼可增强肌体机能。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改善偏颇体质的目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尽数》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养生还包括勤动脑。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上的长寿者都是勤于思考的人。孔子在人均寿命20岁的时候活到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当时人均寿命27岁的情况下活了101岁。在古今中外的长寿者中,科学家、书画家、棋手占了多数,这些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当然,多用脑虽然重要,但一定要适度。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边分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边负责形象思维。平时的读书、思考都用左脑,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感到疲劳。这时可以看看花草,或是欣赏一下绘画作品,使两个半脑都得到调剂。

另外,中医强调的运动健身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进行的。在四季当中,亦要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选择相应的运动健身方法进行锻炼。一般而言,要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物候规律。

春季锻炼寒冬过后的春天,应加强锻炼。运动锻炼的地点应为空气新鲜之处,如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地,可进行球类、跑步、打拳、做操等,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以适应春季阳气升发之性,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夏季锻炼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运动锻炼应根据气候特点,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游泳、垂钓等为好,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

秋季锻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例如,野外锻炼可选择旅游登高、练导引功,使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以达到保肺强身之功效。

冬季锻炼冬天虽冷,但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天气温低,气压相对升高,因此,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避免着凉。室外锻炼宜选择在早晨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阳光充足的时间段进行,亦可在室内锻炼,使气血经脉通畅,阴阳平衡,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4针灸推拿养生

谈起针灸推拿,就不能不谈经络。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十二经脉、任脉和督脉组成。肺经、大肠经主管皮肤、水液代谢、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排泄。若功能失调,就会出现粉刺、小脓疱、皮肤偏油、口渴、口臭、大便干结,甚至随之而产生呼吸道疾病。而肾经、膀胱经就控制着人体的体温、代谢、生殖,若功能降低就会出现面色晦暗没有光泽,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发脱落,牙齿松动,畏寒怕冷,发育不良,甚至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若功能亢进,温度过高,人就会躁动不安,面容衰老,形体憔悴,面色晦暗或两颧潮红,睡眠不好,情绪不稳定,身体干瘦。肝经、胆经与食物的消化吸收、生殖、内分泌有关,脾经、胃经与皮肤的营养代谢、的发育、胆汁的疏泄等有关。心经、小肠经主神志、心血管疾病、腰腿痛等。心包经、三焦经亦主神志、心血管疾病、热病、偏瘫、耳鸣等。任脉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督脉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腧穴即我们俗称的“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推拿治疗的刺激点。通过刺激腧穴即可以调节经络脏腑之气,使气血正常发挥功能,人体的形神得到滋养。日常生活中可以坚持按摩足底的涌泉穴,小腿前外侧的足三里穴,及大椎、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保健强身,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果。

5药物养生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篇10

如今,一种利用生物全息诊疗技术能在人体处于亚健康时期就能早期发现各种潜在疾病,并能通过该技术进行有效干预治疗的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成果是由二十多年致力于研究中医全息诊疗技术的部级中医专家杨新杰研究员发明的。

据该技术发明人杨新杰表示:这一技术是根据祖国传统中医学:内有脏变,外必有象变,司某外可揣其内的“中医脏象”理论发明的,并且通过一台叫《YYZ型人体健康综合诊断治疗仪》的设备实现的,仪器是通过人体局部反射区上生物电强弱的反映,将人体内脏器官在反射区上定位,非常直观科学的观察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来判断人体是否患病,并且还能通过仪器上的数值范围显示,来实现为疾病定性定位,判定疾病严重与否等。这一技术的实现,令检查疾病由在医院复杂的医生操作,变成在家庭即可自己使用,随时随地对自身的健康进行监测,早期预报,及时发现,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中。

发明人杨新杰进一步阐述:由于该技术是根据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不植入人体,只是在人体的皮肤表面通过仪器探笔扑捉人体生物电信号,无创对人体作出全息诊断,因而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射线、照影、切片、穿刺等创伤性的损害出现。

目前他已通过此技术掌握了数百例亚健康人群的防治筛查,和干预治疗的成功临床病例,这将对国内外今后进行亚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并对亚健康的防治工作起到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

该仪器的发明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杨新杰表示:该技术已通过了由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省市多位专家学者的论证,可普遍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亚健康体检,中医治未病和医学科研等诸多领域。

这一技术经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医院临床报告验证:对近二百例典型病例进行系统诊断治疗,临床跟踪,其中全息诊断方面采用与其他理化检查相对照的方法,对高血压早期,心脑血管、消化道、等疾病作检查,收到了满意效果,诊断符合率达96.67%。治疗方面,对全息反射区、反射点和与传统针灸相同的体穴治疗,均取得了症状缓解,体症消失,恢复生活工作能力等,总有效率为95.40%

由技术发明人杨新杰撰写的,关于该技术临床成功应用的多篇学术论文,于近几年分别在《2009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大会》《全国第六届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中国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上获奖,并且被国内多家行业核心类期刊收录,由于极具学术价值,中国最大科技数据库(维普)和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对其论文进行转载.

这一技术在国内众多的医疗院所中临床成功使用,如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中医研究院、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市卫生局中医院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为止,该设备已发展成了四个系列,三十多种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亚健康查体中心》、《中医未病防治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和中医医疗单位的针灸科、理疗科等临床应用,备受欢迎,并且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权、国家计算机著作权和国家商标权多项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