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47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税收;税收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轨,先进的理念与管理经验被引进来,有积极的作用,自然会有消极的影响,金融危机就是消极影响其中之一。我国的企业如何能够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还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税收改革就是方法之一。接下来,笔者就金融危机下企业税收改革思考的相关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的税收制度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就是税收收入的减少,这是因为我国的税收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企业的经济效益,发生金融危机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不佳,上缴的税收自然也会减少,很多的企业甚至不能承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而破产,这对我国的税收来说就是一种打击。

2.影响公共设施的建设。这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另一重大影响,正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税收的减少,因此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相对就少,很多公共设施的建设只能暂停或者不建。这不仅影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改革的思考

上文中,笔者主要阐释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具体是概述一下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应该进行如何的改革,以接受金融危机的挑战,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勇于应对,通过企业税收的改革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一般都采取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企业也可以采取价格战略,减少库存的积压。国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税收制度进行调整。

2.调整资源税,建设节约型企业。金融危机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可以有很多的变革,完善企业自身的体制建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应该完善资源税体制,合理制定资源价格,鼓励企业成为节约型企业。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企业应该做到环保节能,严格按照国家的生产要求进行安全生产,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使企业尽快脱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要实现这一点,国家应该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企业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国家通过对企业税收制度的调整来鼓励企业进行环保节能的实践,如果有些企业一直都不执行国家的标准,相关部门就应该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强制使用环保节能的产品,加大科技的投入。

第二,国家可以依据企业使用资源的稀缺程度,可以将资源税计税的标准由销量改为产量,这样既有效的保护了稀缺的自然资源,又可以鼓励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由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粗放型生产法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发展的集约型生产方式。

第三,提升资源税税负水平。如果资源税的税负水平提高了,那么企业生产者就要花费更多的成本,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让企业尽快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鼓励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力度。

3.对房地税进行改革。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伴随着很多的隐患,对房地产税进行改革能够促使房地产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使用的房地产税有很多的重复设置,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地改革企业所得税,很多重复设置的房地产税早晚是要合并的,这些重复设置的税收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价值上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现行税收制度按照房产和土地人为地分设税种,对房产从价或从租计税,对土地从量计税,对房产价值中所含地价既按价值征收了房产税,又按房屋所占土地面积征收了土地使用税。

4.对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够给我国的企业带来重创,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是依靠出口来取得经济效益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对关税和出口退税进行调整,降低企业对出口的依赖,由出口主要转为内销,避免库存被大量的积压,但是相对于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国家应该鼓励出口;国家应该鼓励企业加大对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稀缺资源的进口,这样可以促进收支平衡,而且世界都处于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国外需要增加出口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如果在这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稀缺的资源会大大降低成本,也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政策,尽量减少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5.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国税是国家税务系统,与“地税”是一个国家实行分税制的产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税收承担着组织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管机构的继续分设,已经显得不大适应改革的新形势了。虽然整合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具备,但是因为地方税制改革滞后等因素,机构整合的难度仍然显得比较大。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税与地税机关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加强工作的联系协调,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而不能及时展开税务整合的地区,应该利用信息资源将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工作处理好,通过制定体制沟通来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为企业的税收合理化做出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一个完善的企业税收制度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科技水平,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税收改革研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为我国企业税收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会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等方面产生出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国家财政税收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下,要对财政税收做好改革与分析工作,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财政税收上造成的影响,保证财政税收上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改革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危机;财政税收;改革思考;分析研究

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经济金融上的问题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我国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出相应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要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方面,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确保财政税收的稳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改革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对财政税收等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且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下,我国与世界经济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就可以在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从另一层面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不断发展,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的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出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中为了降低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危机的危害,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做好税收管理工作可以满足我国财政税收上的改革需求。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经济发展中财政收税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税收类型,不仅可以对需求总量等方面进行调节,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开始不断增加,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对现阶段的财政税收进行有效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税负税收制度

对于税负税收来说,是一个国家中的整体税负水平,同时也是纳税主体经济负担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一般来说,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政府支出出现变化,税收收入等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政府规模以及财政支出总量等方面与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就要建立出完善的税收制度,保证税负水平的适中。在实际中想要建立出完善的税负税收机制,首先,就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纳税人的税外负担,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其次,是要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做好物业税的征收工作,从而保证税收制度的合理。

(二)正确处理财政及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从现阶段来说,我国的财政税收整体水平主要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增长上的。也就是说要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保证财政税收的稳定发展。因此,借助财政税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了财政与经济发展上的良性互动,同时为了保证良性互动的快速发展,政府方面就要做好介入工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等现象。

(三)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就现阶段的税务管理工作来说,税收征管属于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依靠相关的税法规定等在税收工作中进行征收、检查以及管理等工作,以此来掌握好税收的变化情况。同时还要做好税源的管理工作,促进生产与组织收入上的结合,所以就要做好税收工作调查工作,通过科学的税收征管组织来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详细的说就是要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1、就要明确管理的职能就现阶段的政府税收征管来说,其主要的职能就是要保证市场经济环境上的平衡,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就要向着专业化的管理方向不断发展,管理管事与管户上的相互弥补,提高管理的效能。为了实现双管制度形式,就要减少管理的层次,将业务流程作为方向,明确管理的职能,发挥出管理的效果,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2、要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对于扁平化组织管理结构来说,就是要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实现平行化的征管体制,同时还要按照集中原则与职责明确原则来整合好基层征管机构,通过保证执法主体减少数量与审批的环节。对业务单一与职责交叉部门进行整合,可以保证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中实现高效的运用。从而减少纳税人的缴税麻烦,为纳税部门提供出方便快捷的支付方法,提高工作的效果。

(四)完善当前地税与国税协调机制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税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税收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税收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加强国税与地税机关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利用好信息资源,保证国税与地税工作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合理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想要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发展,就要认识到进行财政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改革与研究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税收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史小勇.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2010,(22):9-10

[2]鲜慧.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334-334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3

本文面向实际,将大学生现阶段的就业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新时期的就业特征,积极地提出地建议,辩证地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和社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正视危机,转化优势,以提升改善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得到改善。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由于虚拟经济交易过度发生从而使得经济恶化并逐渐波及实体经济的危机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007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极大影响,影响风波不仅仅是虚拟经济,同时还包括对实体经济的削弱,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显著,其中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就业率锐减。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不断跨越发展,大学生扩招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加,高校毕业学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更加剧了高校学生就业的负担。

一、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出现的新问题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就业形势急剧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危机。面向实际,深究成因,不难得出在金融危机下所面临的就业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金融危机下学生自身面临问题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剧,学生也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转变观念,思想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边区支教、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逐渐接受。但是大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这些工作,对实际的工作情况和基层的工作准备不是特别充分,使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势必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自身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使得学生不愿意待在自己的岗位上,频繁出现离职和跳槽等不稳定现象。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大部分企业在生存过程中迫不得已对工作人员进行裁员缩减。逐渐简化自身的结构和发展的模式,已衍生成为企业适者生存的必要手段。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造成就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面临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萎缩,我国的一些精英海归人员也会出现大面积的回流,使得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中国国内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上相较于普通大学的学生来讲更具有优势;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趋向于寻找条件更好的员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尤为严峻。

(三)金融危机下高校面临的难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过程也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高校的发展在近几年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毕业生成功就业率却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使得学校背负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出现了个别高校提交给政府的学生毕业就业信息存在一定的失衡情况,政府不能对学生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最终结果是让高校毕业生失去较多的政策优势和扶持,对学生就业方面造成的损失是较为严重的。

(四)政府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就业新问题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中国政府适时地实施了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管理方面,一方面,政府根据相关的现实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现实难题进行妥善的化解和安排,使其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采取政策的有效倾斜来加速问题的解决,国家先后制订了相关的基本规范和措施应对现阶段就业压力过大的情况,例如: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自身的思路,到中小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提升骨干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接纳程度,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实力加强,同时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关系,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实践的途径,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通过政策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问题,使得就业形势得到改善。

二、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一)促进学生择业观的改变

在金融危机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再仅仅寻求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而是向着自身适合的角色发展,对于就业的意识更加清晰。同时,大学生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就业压力以后,会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不再浪费在校时间,也能够更加专心于学业,因此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能够获得潜在的人才利润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获取较好人才资源的优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的毕业生大量涌入人才市场中,企业在招聘优秀员工时不需要专门增加用人费用,甚至出现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低薪工作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来讲是一种较为有潜力的发展方式,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升级转型是有利的。

(三)促进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时,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校继续深造,希望错开就业的高峰期,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好的硬件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专业知识上使得学生更加具有优势,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社会整体素质。这样的情况可以为社会储备较多的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形势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储备的资源进行使用,防止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同时也为政府的工作获取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政府能够利用这个时间差将相关措施进行试行和完善,从而及时发现并修订这些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实现对整个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后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政策支持。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一)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

就业过程中,综合素质一般是企业进行人员选拔的首要标准,但学生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接触的知识还是较为单一的,在职场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还是缺乏经验,步入社会后,经常会出现面对问题无法解决以及心理脆弱不能正视压力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频繁跳槽,影响就业顺利进行。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较差,频繁短期就业,这样也属于失业的状态。

(二)企业自身用工理念陈旧

大部分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倾向于寻找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工作经验等限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歧视和不公正,这样使得毕业生就业选择时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寻找有经验的成熟人才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确实重要,但是企业也应从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来考虑问题,高校毕业学生也具有各项优势,他们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思维,是企业的一种潜在资源,因此企业在招聘就业方面应转变思想,对高校毕业生给予机会和耐心,给他们合适的职业发展舞台,必然会收获一份精彩的回报。

(三)教育体系发展滞后

面对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现阶段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发展滞后问题。大部分高校目前仍采用的是教学和实践分开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存在局限,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待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后很难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造成企业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的现象产生;同时高校对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业规划中没有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喜好阳春白雪的专业名称,造成专业的设置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所学专业不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对社会资源和学生就业都是巨大浪费;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同期毕业人数剧增,对就业的规划不到位等等,都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四、针对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议

(一)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应在大学期间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应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挫折教育;最后,应主动了解就业的信息和就业的动态,对就业的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就业充分准备。

(二)企业积极进行人才储备

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但也不能忽视人才的重要作用,人才的发展是进行企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抓住人才成本低廉的大好机会,前瞻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接纳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促进企业人员的升级,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后续高速跨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政府需要将政策的引导落到实处

政府在进行政策的推行中,要保证相关政策和方针落实到位,拓宽学生就业面,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进行创业。政府还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坚强后盾,解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高校教育模式应完善

高校改革刻不容缓,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必将成为进行改革的重点。高校招生的过程中应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分析和调查,在毕业生的教育方面,切实抓好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使学生心理、性格、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五、结语

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冲击都是较大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关注学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措施,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学校的改革、企业的制度改革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改善就业压力,正视困难,积极求变,切实解决现阶段就业困难趋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谢东宝.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杨晓鹏.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郑淑真.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2).

[5]徐建群.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4).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竞争情报;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84-03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1]

1.竞争情报为企业提供早期预警。竞争情报通过对整体商业环境的监测,跟踪技术的变化发展,了解影响企业业务的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以及监测、跟踪市场需求变化等来发现新的或潜在竞争对手,并预测竞争对手的行动,帮助企业避免即将发生的威胁。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的竞争环境瞬息万变,外部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对企业的利益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谁能抢先一步获得市场变化趋势和竞争对手准确、可靠的信息,并采取相应正确的应变措施,谁就能赢得竞争。

2.竞争情报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作用。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竞争情报起着重要的顾问和参谋作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市场调研,建立与国际接轨、快速的竞争情报反映系统,能够为企业指定正确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明确创新方向和市场定位,提高快速反应和预测能力,促进新产品市场快速形成。金融危机背景下竞争情报通过发掘环境变化趋势,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对付突发事件,适应经营环境变化,及时地制定战略规划。

3.竞争情报为市场定位提供导向服务。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在进行市场定位时离不开竞争情报。中国东南沿海外向型企业出口受到很大冲击,而要想找到进军市场的切入点,就必须事先全面了解欲涉足的领域中所有相关信息,包括该领域企业的数量及其市场占有率、市场的现实需求状况、当前的竞争态势等,并从这些情报中分析和预测该领域未来的市场前景、竞争态势的走向、潜在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所作的市场定位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有效评估,适时调整“航向”,将企业开辟新领域的风险降至最低[2]。

4.竞争情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依据指导。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技术创新同其他创新活动一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有很大的风险,为降低风险,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竞争环境信息和技术环境信息支持。在技术创新的立题论证阶段,竞争情报可以为其提供正确决策的依据;在技术开发研制生产过程中,竞争情报能够为解决技术难题起到导航作用;在开发产品进入试营销阶段,竞争情报可以起到耳目的作用,并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竞争情报研究,企业可以监视竞争性产品在功能、技术等方面的状态,预测发展趋势,指导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材料、工艺、保障新产品的性能、功能等属性符合市场需求,避免因信息缺乏而造成严重浪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金融危机背景下,哪个国家、哪个企业的科技水平高,经营管理越先进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中面临的冲突日益激烈。竞争情报不仅能帮助企业在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导的贸易环境中获得一个全面的监测,而且能帮助企业将对危机的反应能力从被动的临时型提升到主动灵活的预警型,并能够迅速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在信息成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当代,失去竞争情报的支持将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因信息闭塞、反应迟钝、应诉不得要领而遭受本来可以避免的巨大损失[3]。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企业竞争情报咨询服务的优势

1.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4]。一般来说,竞争情报主要是通过各种公开、合法的渠道获得。情报搜集主要是文献搜集,最重要的文献来源是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美国海军高级情报分析员埃利斯・扎卡利亚斯说,情报的95%来自公开资料,4%来自半公开资料,仅1%或更少来自机密材料。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调查显示,国内企业所需的信息中,有68%来自报刊。这充分说明对于竞争情报的收集,绝大部分来自文献渠道。高校图书馆拥有数以万计乃至百万计的文献资源,不仅有印刷版的书刊、报纸,还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高校图书馆就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类竞争情报,使文献资源转化为有效生产力。

2.专业人才的优势。竞争情报的收集、分析、传递的步骤中,分析是最难、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创造力的一个步骤,人的因素十分重要。高校图书馆拥有相当一批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在校研修情报与图书馆活动、情报组织、情报检索、情报咨询、情报传递和情报服务等课程;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从事信息服务,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用之于各项实际的工作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不断提高服务技能。他们在长期的情报实践活动中,积累了查询、整理、分析情报的丰富经验,他们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栋梁之材。

3.先进的技术优势。目前,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向网络化、电子化进程阔步迈进,不少高校图书馆都凭借先进设备优势建立了自己的站点,编撰制作了各种网页,可通过因特网24小时全天候向全球开放,实现网上服务,极大地拓展了网上服务的范围。大型图书馆都建有自己的网络系统,数据库连通了互连网,高校图书馆完全有能力通过搜索引擎和各种文献检索工具,从互联网上的各站点或各种联机数据库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4.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与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供需各有所求,相互可结良缘[5]。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涉及范围之广,造成影响之深,冲击程度之大,几十年来罕见。中央对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的一大背景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逐步显现,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是一套力量集中、力度较大的组合拳,可以看出这些措施兼顾了当前与长远。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行业机构都面临着严峻的竞争挑战。现实中,尽管众多的企业认识到竞争情报的重要作用,但要独家独户、单枪匹马把这项工作做起来,又谈何容易。人员、场地、设备、经费等都是制约竞争情报开展的问题,更何况那些认识尚不到位,又缺乏资源、人员、资金等条件的单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如何培养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公平甚至是逆境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可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即一个企业必需了解交易者和竞争对手,这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有句俗话,叫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竞争情报的收集、分析、整理、加工、存储和处理能力依然十分低下,大量企业获得竞争情报的渠道也非常有限。企业读者服务意识的提高要求图书馆提供各种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挑战,并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企业需要竞争情报,却缺乏竞争情报能力,这就给高校图书馆参与竞争情报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巨大拓展空间。企业所没有和缺乏的,恰恰是高校图书馆所拥有和擅长的,只要双方能够及时沟通信息,就一定能相互结成良缘,各展所长,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壮大自身,为促进竞争情报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的特点

1.收集信息的精准。准确是信息的生命,也是决策的生命,没有准确的信息就不会有准确而科学的决策。为此,在决策中一定要收集和运用准确的信息,同时要防止信息在传递和加工中的失真。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情报人员应着力进行动态信息研究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企业情报,以供企业决策机构参考利用。

2.收集情报要高瞻远瞩。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营,要想成功,离不开远见意识。对不同的事,远见的含义不同,大事有大远见,比如社会的发展,未来趋势的分析,这是大的远见。

3.收集情报要敢于领先。没有科技领先,不可能持续发展,不可能做百年企业。企业的品牌必须不断创新,研发新的品种、专利和技术,在科技上领先于同行,才能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创建品牌的根本。因此,收集的情报更要棋高一着。

4.收集的情报要有创意。“创意”是企业经营道路上避重就轻、迂回战略的战略体现。在企业内实行“创意经营”就是一个适应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战略选择。金融危机背景下各企业的境遇不尽相同。因此,收集的情报要融入企业自身的创意。

5.收集情报要至诚至信。企业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企业是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的结合。企业需要交流。所以,企业也同样需要诚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舞台,风云变幻。企业间的竞争随着市场的紧缩变的日益激烈残酷。当技术、管理已不再成为壁垒,企业间的竞争靠什么取胜?诚信!“诚信必须是竞争的基础!”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企业的网络参考咨询的对策

1.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网络咨询服务内容丰富多彩。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的网络参考咨询服务是一项面向企业,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的手段,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专家为企业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并能使用户在限定的时间内获得可靠答案的新型信息服务。目的是帮助企业获取及时的、有价值的信息。

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开展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1)查新咨询服务:为专利查新、产品开发、成果鉴定等提供查新咨询;(2)文献咨询服务:提供馆藏文献布局、检索标志选定和文献著录、刊名编写以及外文期刊收集情况咨询服务;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的查找、咨询服务;(3)研究型咨询:一种深层次的咨询服务,通常具有明显的专业内容而非现成的答案,需要参考馆员利用多种参考工具和信息源进行系统的调研和筛选,将检索结果按一定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经过综合分析,系统地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例如,行业发展报告、市场信息分析报告等服务[6]。

2.高校图书馆网络联合咨询服务的工具手段多样化[7]。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使用的咨询服务工具有:(1)电子邮件;(2)电子公告板;(3)网络寻呼机;(4)网络电话;(5)网络聊天室;(6)桌面视频会议;(7)桌面图书信息电视广播;(8)图书馆web主页咨询;(9)网络咨询新闻组等等。中国高校图书馆已应用其中一些工具开展网络咨询服务。咨询服务的手段有集成系统、局域网、校园网、城域网、企业网、专业网、广域网、互联网、光盘网、搜索工具与多媒体等。中国高校图书馆开始应用其中的一些手段开展网络咨询服务。

3.高校图书馆联合咨询服务的方式方法多样化[8]。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联合咨询服务发展很快,已应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网络咨询服务。服务对象由馆内读者扩大为社会用户;信息源突破馆藏局限,通过网络、馆际协作等途径;内容由指导和帮助读者利用馆藏文献资料、解答一般咨询问题,发展为不仅提供文献、文献知识和文献检索途径,而且提供定题服务、调查研究服务、培训服务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信息服务,提供文献研究成果、决策参考方案、信息研究报告等信息产品;功能兼有引导、教育和传播知识等;方式从开始设置个别专职参考咨询人员,建立实体参考咨询台,到设立网上虚拟参考咨询台、建立专职参考咨询队伍,学科馆员。

(1)异步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主要采用电子邮件、web表单、信息快报BBS系统、留言版、常见问题解答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实现参考服务。此类方式为目前用得较多的一种模式,如上海图书馆的合作化参考咨询服务就是采用webform和e-mail相结合的方式,读者碰到问题可直接给选定的咨询员填写web表单,经系统转换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转送给专家,专家将被允许在一周内以电子邮件的方式答复读者。西安交大图书馆则采用BBS方式为读者进行参考服务,中山图书馆则采用留言版的形式进行参考咨询。(2)实时的交互式参考咨询服务。主要采用网络聊天室、网络白板、网络视频会议、网络寻呼中心、iCQ、oiCQ、UC等。上海交大图书馆开发的实时解答系统VRS,采用了Chat技术和co-browsing技术的网页推送,由学习中心、网上知识导航、FaQ知识库管理、网上实时解答、常用工具软件等五部分组成,既形象直观,又方便交流,是当前国内较好的实时咨询软件。(3)高级的网络咨询服务。这是多层次、主动性、个性化与高质量的整合式的协作网络服务,属于高级、技术含量高与复杂的网络咨询服务。英、美两国的高校图书馆开展较早。它由多个图书馆联合、共同承担咨询服务的分布式的虚拟数字化参考服务网络。网络服务系统是超越时空的,面向更大范围的数量众多的用户,能提供多种多样的馆内与网上的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此系统可以在协作成员馆之间进行实时交谈,还可同时不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就共同关心、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集思广益,回答咨询,得到咨询解答。

五、结语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会承受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竞争情报作为一种系统性、连续性的信息资源,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开拓思路,完善感知能力,准确捕捉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判断、决策,能有效提高企业驾驭市场竞争和应对竞争环境变化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因此,积极挖掘竞争情报资源,对其进行深入加工分析已成为企业在全国甚至是世界市场上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型企业由于技术散、问题杂、规模小、信息收集能力有限等因素,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相关信息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提供的服务还集中在剪报服务层面,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因此,向国内企业提供有深度的行业、企业信息收集和分析服务,应当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业务之一。当然作为高校图书馆也不能本末倒置,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削弱原有传统职能,应在立足于本校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为现代企业经济服务。

作为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网络咨询服务方面的优势,从服务模式、馆员素质、学校宣传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让广大企业信息用户建立基于web2.0服务模式的信息咨询平台。同时,还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彻底打破过去“各自为政”的保守思想,将全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联合起来,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不断向国外成功的服务模式学习,使中国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的网络咨询服务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为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慕朝师.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作用的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4):13-15.

[2]胡晖,邢峰.竞争情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3]曲哲.论我国国际贸易环境现状及竞争情报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2008,(7):39-41.

[4]石红.竞争情报与图书馆信息服务[J].情报探索,2008,(7):88-89.

[5]张力.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情报研究[J].情报科学,2008,(7).

[6]王悦欣,等.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nRS服务的现状与对策[J].企业情报工作,2008,(7):185-187.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5

【论文内容摘要】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势必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我国民办高校筹资为研究对象,剖析民办高校一直以来在筹资方面的困境,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民办高校筹资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民办高校筹资变革提出若干合理性对策和建议。

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民办教育作为理性的“生活世界”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个更坚实合理的经济支撑。依据教育的外部规律,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制约,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必然也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筹资即面临挑战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民办高筹资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

一、我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现状及困境

据中国教育年鉴2008年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民办高校278所,比上一年增长了10.3%;在校生133.8万人,比上一年增长27.2%。还有独立院校318所,比上一年增长7.8%;在校生146.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6.1%,[1]这两部分加起来,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280万。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民办高校自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生存性,发展性短缺的困境。

(一)相关法规制度欠缺

民办高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健全,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缺乏规范,民办高校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立法的滞后与空缺增加了高校投资者的担心与顾虑,影响社会各界举办民办高校的积极性,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资金的再投入。

(二)筹资渠道单一以学费为主

从总体来看,经费来源渠道很单一,主要依赖收取学费和向银行贷款。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对我国排名的前10所民办高校的规模和收入的调查,它充分说明了学费占学校每年收入的绝对比例,经过多年的发展仍然有80%以上的民办高校80%以上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学费收入,其余不足部分仍依赖银行或个人贷款。“高学费”是目前导致我国民办高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降和社会声誉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银行贷款审批非常严格,贷款额度小

银行贷款要注重信贷风险,它往往需要贷款者提供担保等条件。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民办高校很难提供相应的担保。当《物权法》规定学校、医院等公益性机构的资产不能用于抵押的时候,因此在银行贷款方面,大多只能靠信用贷款,但信用贷款额度通常都比较低,无法满足民办高校对资金的需求。

(四)所获捐赠微乎其微

总体上看,现阶段民办高校接受的捐赠就数量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形式上也以实物为主,所获捐赠根本无法与国内公办名校相提并论。其外部原因在于我国社会捐赠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缺少适合社会捐赠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内部原因在于民办高校利用捐赠的意识薄弱,很少有学校设立专门管理捐款的机构,现阶段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高不容易吸取长期优质捐赠。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民办高校筹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民办高校筹资面临的挑战

1.更难以获得国家的财政性支助。金融危机的来袭,国家经济下滑,教育经费必然受到影响。虽然按照DB.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摊的原理,国家应该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但由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局势,国家很难通过财政性拨款来资助民办教育的发展。

2.生源不稳连带影响民办高校的财政收入。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人就业发生困难,企业大量裁员,中国家庭的预期收入减少,对于孩子就读民办高校,特别是就读收费较高的独立学院的家庭,家长也许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以北京某民办高校为例,根据学校相关部门调查统计,60%左右的在校生家庭收入在3万-5万元人民币,10%左右的学生家庭收入低于3万元人民币,而每位学生每年的开支在2万元人民币左右。如果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家庭收入下降20%左右,该校将有20%的学生面临失学的危险。[2]就现在民办高校筹资的情况而言,依然有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高额的学费,金融危机导致家庭收入的降低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学费的支付水平。生源不稳,在校生学费征收受到影响,将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财政收入。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民办高校筹资面临的机遇

1.利于海外资金注入民办高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社会投资总量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将投资转向消费相对刚性,属于社会和民众必需品的教育、健康、能源、环保等行业。中国具有巨大的民办教育市场,由于民办教育发展不完善,起点较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但高端教育愈来愈市场化,这都为国外资金注入我国民办教育市场带来了机遇。中国教育行业还处于产业化初期,进入资本市场的为数不多,上市的更少。所以,风险投资公司对教育培训的预期很大。

2.利于获取银行贷款。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际,经济政策倾向刺激投资,央行下调利率,刺激消费,这为民办高校提供了绝佳的筹资机会。目前作为多数民办高校首要办学经费来源的学费增长的空间已不大,投资环境变暖,贷款放行,使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也较之以前有了更多的保障。这一放宽贷款的政策,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受益最直接的一项措施。

三、关于民办高校筹资的几点建议

金融危机冲击下,各级财政收入不足,支出增加,必将导致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更为紧张。因此,严格控制公办高校的招生计划,适度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规模,是减轻财政压力的有效办法。扩大民办高等教育的消费功能,不需政府任何投入,就能拉动内需。在此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政府应加大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力度,例如出台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明确税收、合理回报及教育产权等久悬未决的核心问题。

(一)完善筹资制度,优化筹资环境

为畅通民办高校筹资渠道,确保民办高校财政权益,国家应完善筹资制度,制定相关法律,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进行鼓励,而不是充当“拾漏补缺”的角色,使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完善法律法规,使民办教育有法可依。修改《教育法》中关于“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条款,从法律上承认我国存在的“少数是捐资办学、多数是投资办学”的现状,给投资办学一个合理的法律地位。[3]适时的对《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合理回报”条款进一步修改,对“合理回报”作出更为具体的解释;政府应重新确定民办学校的法人类型,突破民办学校不能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传统观念和政策障碍。[4]从而促使“合理回报”的政策可以切实落实。修订和完善信贷担保法等法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民办高校提供多种方式贷款。转贴于

2.完善管理制度,分类区别管理。把民办高校区分成非营利性高校即从事偏重于研究和通识教育的学校和营利性高校即主要提供诸如职业教育、语言培训和资格认证培训等项目的学校。对营利性高校和非营利性高校施行分类管理,并承认营利性教育的合法性。明确界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产权关系。制定针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不同税收政策和捐赠政策。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和获得捐赠,而营利性私立学校应像企业一样按照税收规定依法纳税并不可以获得捐赠。

3.完善监管制度,净化办学环境。建立对民办高校的监督、评估制度,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市场,避免一些民办高通过乱收费牟取暴利,影响民办高校声誉,捣乱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影响民办高校生源等等。对非法办学要坚决取缔,绝不手软。

4.完善税收制度,扩大高校的筹资渠道。加大对受教育者的优惠力度;消除教育相关法律中关于税收方面的冲突,鼓励个人捐赠;增设新税种扩大高校的筹资渠道用于高等教育;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民办教育,给予更加优惠的教育税收政策。

5.完善会计制度,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现状。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民间对教育的投入多为投资性质,希望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因此应该在时机成熟,对民办高校分成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区别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教育行业的特点,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原理,适时推出民办教育营利性教育组织的会计制度。

(二)多元化筹资,拓宽筹资渠道

1.鼓励银行介入民办高校的发展。教育信贷的对象是教育行业,发展前景仍旧看好,收入也比较稳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民办高校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存款来源,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银行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是风险系数更小的投资行为。

2.积极组织社会捐助。民办高校应培养捐赠意识积极拓宽社会捐资这条渠道,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和个人捐赠。一是成立校友会,建立稳健忠实的捐赠主体。二是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负责社会捐资话动。三是提高自身社会声誉增加获得捐赠的资本。[5]同时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推行将“获得捐赠能力”纳入民办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办法,促使捐赠工作规范化,捐赠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捐赠者和受益者双方的积极性,推动民办教育捐赠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拓宽资金渠道。教育是风险较小、收益比较稳定的投资领域,海外融资渠道是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高校的理想选择。河南郑州的升达大学,由河南籍台胞王光亚创办,现已发展成为培养本科大学生为主,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办学体系。[6]金融危机时期,更多的海外投资者把目光定位到风险较小,收益比较稳定,人民需求刚性的教育领域。据了解,近两年新东方等6家海外教育上市公司已融得5亿美元,巨人等10家教育机构已从国外机构融得3亿多美元。民办教育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充份利用海外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加强自身管理建设,积累筹资资本

金融危机来袭,经济萧条,各种资产价格有所回落,建设成本降低,正是民办高校大力补足教学资源、充实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大好机会。拓宽筹资渠道,完善筹资制度是民办高校抓住机遇,抵御金融风暴的必要举措。同时,要关注国家经济形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招生和在校学生保持的政策。为未来民办高校发展夯实基础,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7]周孟奎.金融危机带来民办教育发展契机[n].中国教育报,2009,1.

[3]陈华亭.中国教育筹资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27.

[4]长剑波.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长沙[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6

【关键词】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并购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日益强劲,至2004年首次取代日本成为第一大铁矿石的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以来,能源及矿产资源对于中国的战略性地位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大经济体步履蹒跚,然而因为有效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借助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近几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表现也逐渐活跃起来。对资源型企业来说,海外的跨国并购可迅速实现资源的获取以及市场份额的扩张,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并且从长期来看,中国资源型企业的海外并购更是我国为夺取资源市场定价权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后危机时代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海外资源已日趋成为中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二、中国资源型企业的海外并购现状

本文依据2011年以来有公开交易的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的相关统计(部分重大并购事件如表1所示)对中国资源型企业的海外并购的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清科数据库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一)海外并购的地理分布

对统计到的海外并购案例进行了地理上的划分之后并根据并购发生的频率和金额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具体地理分布见表2。

从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地理分布来看,地理分布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的地区有欧洲,亚洲,大洋洲和美洲。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大洋洲的并购活动全部都集中于澳大利亚这个资源极为丰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国家。同样的,并购活动较为频繁的国家,不管是在南美洲还是北美洲,例如巴西和加拿大等国,都是具备这样几个特点:资源禀赋较为丰富、同时对外资流入的管制较为宽松、能够为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扶持。通过以上的统计我们还可以发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尽管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海外并购范围很广,但是主要并购活动发生的地域却很集中,主要在澳洲和美洲发生,同时目标也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也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几个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丰富的国家。与金融危机以前中国海外并购主要集中的地区相比较而言,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家资不抵债,然而中国却由于稳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容应对了此次危机,进而也促成了一些新兴并购市场的形成,扩大了中国海外并购的目标选范围。

(二)海外并购的主体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2011年中国的资源型企业的海外并购主体主要还是以大型的央企为主,例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等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占据了所有海外并购事件的57%,其次,并购的主体是地方国企,占据了所有并购案例的28%,大型央企和地方国企一共占所有并购事件的85%。而尽管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海外的跨国并购,例如四川汉龙集团、春和集团等,但只占所有并购事件的13%。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国海外并购的主体还是以国有资产为主,民营企业的参与度还是太少,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国家背景色彩还是很浓。同时我们注意到,以财富基金形式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比例只有2%,说明我国资源型企业对财富基金这一形式的利用还很不够。

(三)并购的具体行业分布

利用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库,我们统计到,中国资源型企业在能源业和矿业在所统计的2011年海外资源并购事件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3%和57%,并购事件的数量上两个行业并没有大的差距。但从交易金额来看,并购资产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能源领域占据了总金额比重的大头,比重达到了82%。从矿产资源领域的并购案例看,虽然并购事件数量比能源领域的并购事件还多出了4起,但交易金额所占比重只占总交易额的18%。交易总额与不菲的交易数量的失衡,主要原因是发生在矿业领域的并购交易金额普遍较低。而在能源即石油天然气领域,并购的金额往往较为庞大,并且行业特点与区位分布结合得非常紧密。具体来说,在铁矿石等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矿业领域的海外并购事件,而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并购事件大多数发生在加拿、俄罗斯等这几个油气储备非常丰富的国家。

三、中铝并购力拓的案例分析

近几年来年,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上的“中国”甚嚣尘上,这使得国际上对于有国企背景的中国资源型企业的海外并购抵制尤其强烈。2009年,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中铝并购力拓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桩失败案例。

(一)中铝并购力拓事件简介

2007年10月力拓出资380亿美元购买阿尔坎,结果背负340亿美元的债务。2007年11月必和必拓试图通过三股换一股的互换方式购买力拓的全部股份。2008年2月中铝同美国铝业公司共同注资140亿美元购买力拓9%的股份。2008年8月中铝对力拓的持股提高到11%。2008年11月由于中铝的介入,必和必拓放弃购买力拓的计划。2009年2月中铝同意再次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123亿美元用于购买若干个澳国的铁矿石、铜矿和铝矿的少数股权,72亿美元用于购买年息为9%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后中铝对力拓的持股将提高到18%,并将得到两个非执行董事席位。2009年6月5日力拓单方面对中铝毁约,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发行新股获取152亿美元,同时与必和必拓在西澳组建合资企业并从后者获得58亿美元。

(二)中铝并购力拓失败的原因

1.国企背景的资源型企业的国家安全威胁。西方国家对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密切关系及其战略意图感到不安,到海外进行并购活动的大多是中国大型国企,它们的国家背景很容易引起西方国家的警惕。就这次并购案来看,一次简单的市场并购,因为中铝的国企背景而被对方更多地看作有政治图谋,并且,由于澳大利亚国内舆论以及民众的反对,一起商业并购案逐渐演变为一起政治事件,这远远超出了事情本身的范畴。多年来,国际上“中国”所造成的舆论压力,再加上能源、矿产等资源的战略性地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了目前这种困境。

2.中铝自身对并购的准备工作不足。进行这样大的并购应该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比如前期宣传工作。中铝应该在澳大利亚的社区、工会、企业等地展开多种积极的宣传攻势。然而从并购的具体操作看,中铝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存在明显的不足,预案准备不充分。去年2月,中铝已联合美铝共同持有力拓9%的股权,差一点就可以获得否决必和必拓和力拓两大矿业巨头联姻所需的10%的股份,事实上已占据并购的有利位置。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并购应急预案,当力拓重新获得机会,转而与必和必拓联手欲谋垄断之利时,中铝则处在极其被动的位置。

3.中铝的国有企业身份致使合作伙伴担心未来不被平等对待。力拓以国企背景的身份去和西方国家的企业打交道很容易造成一种不平等对待的假象。西方企业会认为由于中国资源型企业的国企背景,背后会有政府的撑腰,因此其真正的实力大的多,这就构成了谈判双方在业务往来的过程中的一种力量失衡。同时具有国企背景的企业,其经营决策有可能受政府的非经济因素影响。有的时候,这种非经济因素可能给企业、给他国的贸易伙伴带来意外的好处,但也就有相反的时候,这种企业行为的不确定性,是西方企业在与中国资源型企业的业务往来中所担心的,这也是中铝并购失败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

1.政府充当急先锋。企业的政府背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带来的是积极因素,有时候却是消极因素。对于资源型企业的海外并购来说,有时候与其通过企业的商业行为来实践国家层面的资源战略,还不如由国家直接出面来运作。与中铝的失败相对应,通过观察2009年5月18日中俄石油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的正式开工,以及2009年5月19日中国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一项高达1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等协议其实可以发现是政府在首先主导协议谈判,然后才是企业出面落实相关交易。因为资源型产品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这里面牵涉到国家战略的问题,与其借助商业收购的面纱把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混为一谈,不如直接把事情摆在台面,直接由政府出面谈判,况且就中国的国情而言,政府的商业公信力其实远远高于企业的公信力,所以如果由政府出面谈判更加有助于获得国外企业的信任,有利于事情的迅速解决。

2.隐藏并购主体,淡化并购主体的官方背景。当然,国家出面也会有弊病的地方。中铝并购力拓的失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作为大型国企的背景。这使得外国企业担心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也不是所有的并购案例都适合让政府出面。当政府层面的干预失效的时候,对于海外并购的投资主体可以采取隐蔽的方式。从前面已经分析的数据来看,当前中国海外并购的主体,还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这一现象不改变,还是会继续遭到外国企业的质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投资公司、石油公司、资源公司以及银行,把资金投放到境外的私募股权基金,并拥有对这些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实际控制权,再通过这些私募基金收购其他国家的资源型企业股权,借此间接控制海外资源型企业。比起直接由我国资源型国企收购外国资源企业,从非经济因素角度考虑,这样操作会容易很多。应该尽量通过不同结构安排降低政治风险。总的来讲,就是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来谈话中国海外并购企业主体的国家背景。

3.加强海外公关关系工作。在中国现有的价值认同体系里面,有一个被国际社会认同而对我们又很有帮助的普世价值观可以推广,那就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自由贸易的理念虽然源自于西方,却非常适合成为我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宣传口号。中铝并购力拓的失败,很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就是澳大利亚政府以及媒体舆论的干预,这也与西方国家所认同的自由贸易理念相悖。我们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时候,如果利用这一理念进行海外宣传,大力宣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而更加容易获得西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减少政府在并购中的干预和西方国民的反感。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加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公关能力,在国际社会中营造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企业,能够懂得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合作者。

参考文献

[1]姚树洁,刘贻佳,迪伦萨瑟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海外资源寻求型并购――中铝并购力拓的案例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30):41~49

[2]刘晓岚,陈方正.2009中国企业海外资源并购活动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1):98~106

[3]刘主光.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1):85~88

[4]YaoSJ.ChinawilllearnfromChinalcocsfaileddealwithRiot

[n].Financialtimes,2009-06-08

[5]moRCKR,YeUnGB,ZHaom.perspectivesonChina’soutwardfor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7

刚刚过去的2008年,有两件大事因偶然的机缘不期而遇。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它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时间结点;二是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向全球蔓延。众所周知,中国30年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完成的,而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则强烈地受到新自由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影响。为此,人们在检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时,不可能不对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理论原则提出批评。作为中国人,在讨论美国和世界问题时,也不可能不对自己30年走过的道路进行回溯。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便成为中国人探讨未来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避免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美国式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009年2月,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先生在《社会科学报》上刊发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敏锐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解决未来人类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在本刊刊发文章――《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含义》,文章以浦东开发和重庆开发为例证,解读国有经济在市场中产生增值和收益的经济学现象,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高度。两篇文章都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加以探索。这两篇文章为我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持续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思想契机。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思想界的应对基本停留在技术分析的层面,停留在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反危机措施的成效评估层面,深入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分析尚未真正展开。事实上,这种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是简单的技术分析便可以完成的任务,它必须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结合,才能产生丰富深刻的理论成果。

回顾冷战后的世界经济史,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全球化进程,导致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大规模重组,资本运动呈现出崭新的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资本、民族国家与跨国资本、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都不再以我们熟悉的方式出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每隔三五年,金融危机就会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形式爆发出来。对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我们更应该将其置于这种大背景中才能更为清晰地进行观察,其中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运动的规律,才是解释其中奥秘的关键。

因此,我们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仅是为中国的过去进行正名,也不仅是为中国的未来道路提出方案,而是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探索。在这方面,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源于前30年传统计划经济的挫折和教训,同时也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将其规定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模式。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检验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导致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果搞成两极分化,那就是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了。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迅速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国家推出经济特区,实行与原有体制不同的经济政策;80年代中后期,乡镇经济在放活开放的政策引导下蓬勃发展,并于90年代中期之后发育出大量的民营企业;此后,国有企业也逐渐走向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回顾这30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取得的成就,无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大量引入市场因素,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而获得的。

在取得经济社会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同时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城乡、阶层之间的两级分化,环境资源的严重破坏,社会文化价值的严重丧失等触目惊心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思想理论界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发育和成长得还不够,中国的法制和民主进程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而形成规范有序的成熟市场社会所导致的。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告诫重视不够,在大量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要素时,没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不够,由此导致市场价值和资本逻辑左右了社会进程。

步入新世纪以来,在如何理解过去,如何迈向未来的问题上,思想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存在大量的争论,有些甚至是极其尖锐的争论。简要概括,争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矛盾。那些在改革开放早期迅速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在世纪之交强烈感受到国有经济的垄断竞争压力,它们吁求公平竞争,开放垄断资源;2.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是小政府、大社会?还是沿着前30年以政府为主导发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道路继续走下去?3.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矛盾,等等。

上述这些矛盾和争论,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应该承认,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实践已有30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它亟需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总结。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怎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与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结构;优化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其影响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企业主要以出口外向型为主,受到的冲击更为突出。金融危机从各个方面都对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选择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对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及其面临的选择进行了现实思考,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资本结构及其优化的概念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中权益性资本和债务性资本的构成结构及比例。从狭义上来看,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长期资本结构;从广义上来看,还包括短期和长期的资金比率关系。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的,其直接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从长期来看,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可以有效的规避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意义重大。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

1.行业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不同行业的企业资本结构是不相同的,其风险也是不同的。从财务战略来考虑,高经营风险的企业都会寻求低的财务风险来予以配比,同理,低经营风险的企业一般和高财务风险配比,以期提高股东权益净利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普遍性,特别是由于我国企业主要以出口外向型为主,受到的冲击更为突出。所以,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具有普遍性。

2.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往往会利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刺激经济增长往往需要货币供应量来予以支撑,这样就会引发通货膨胀。例如:2009年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通过4万亿投资计划来刺激经济增长,虽然GDp增长得到了确保,但引发了2010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有些企业可能会盲目举债,希望获得通货膨胀带来的利益,但当资产报酬率小于利息率时,通货膨胀反而会加大企业的债务风险并损害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盲目的利用通货膨胀调整资本结构,可能对会导致企业出现更大的危机。

3.利息率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利息率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利息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方式,低利息率会促进企业举债,反之高利息率会阻碍企业举债。

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利息率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就趋于复杂,国家可能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的基准利率。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就多次调高或调低央行的基准利率,所以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的变的复杂。企业应当尽可能的避免举债,特别是企业出现持续亏损的情况下,企业举债是无益的,举债产生的利息反而会冲抵企业的利润甚至是自有资本。

4.企业发展速度的影响。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发展陷入困境,为企业间的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企业的过速扩张和兼并,需要大量的银行贷款,同时被兼并企业多是负债累累,更加重了兼并企业的财务负担,导致一面是资产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迅速提升。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若想在危机面前抓住发展的机遇,就必须合理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确保企业取得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同步提高的局面。

三、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建议

1.重新评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是前提。首先,要综合考虑行业因素对资产负债结构的要求,尽量寻求和行业风险相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对出口型加工贸易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要从盘话资产人手,解决其资金需要,而不是过度依赖负债。对大型企业和国家产业导向重点扶持的行业,要适时通过增加自有资金比重来提高其抗拒风险的能力。其次,要调整负债的长短期结构,企业要压缩短期负债,调整为中长期负债,防止企业由于一时的资会紧张,导致企业的债务危机发生。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9

中国房地产业诸多怪现象让人迷思。比如不管怎么调控,房价就是停不下上涨的脚步,比如开发商高价圈地与巨量闲置用地并存。而近期引起业界热烈讨论的是:国企加速扩张、疯狂抢地的现象。

国企地王频现

10月20日,保利在土地市场上成为焦点。在以总代价46.12亿接下广州项目后,保利又以20.42亿的总价成功竞得佛山地块。而在同一天,保利以拍卖会最高出价17.9亿元,将南京地块收入囊中。一日之内,保利在广州、佛山、南京三个城市耗资了近百亿扩张土地储备。

地产商之间圈地大战,从性质上看,与国家间的军备竞赛并无本质区别。

今年各地爆出的“地王”得主名单中,中海、保利、金地等是常客,行业龙头万科自2007年底就明确表态不当地王,但今年5月以来也没少拿地。至于部分背靠央企“大树”,频频搅局的非著名房企,也着实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

国企在政治及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作为救市敢死队带头入市拿地,成功改变了人们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却量价齐升,销量及涨幅甚至超过2007年的历史纪录。

面对逐渐显现土地区域垄断,有专家表示,垄断资源的最大表现就是开发商直接控制定价权,设置高竞买门槛拦住中小开发商,相当于取消了公平竞争。由少数大型开发商进行区域垄断,存在一定风险,受到开发商资金链以及开发进度的制约。

有开发商解释,大型房企拿地通常会考虑规模效应,在某个区域集中拿地,有利于集中开发和销售,连续开发形成大型社区,也有利于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万科、中海、保利、富力等30余家大型房企在二线城市新增土地储备的建筑面积约为980万平方米,占总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的49%。

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土地储备前十名的房企,其土地储备之和已达3.05亿平方米。按目前的销售速度,个别房企土地储备量够其销售10多年。

国企缘何如此血脉赍张?

追根溯源,持续“地热”的背后定有强大力量支持。

他们抓住当前国家救市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自身资金及垄断资源的独特优势,大肆圈地圈钱,以实现其政策变现、低价融资、追逐暴利、抵御通胀、保值增值、树立品牌、国庆献礼、做大以抢占央企重组有利形势等各自目标,在全球经济危机,政府救市中上演了中国所独有的“国进民退,追涨地王”的大戏。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指出:“拿地门槛越来越高了。如果不是一个上市的公司或者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没有很好的融资途径,要一下拿出40个亿50个亿,确实是非常困难。”

本轮的“地王”现象,是国企及上市公司,追逐政策套利及资本市场套利下的产物。“地王”高价拍地的重置成本,面粉高于周边房价即面包的价格,周边楼盘乘机哄抬房价,更使人们相信未来的房价肯定会更贵。然而建立在虚高重置成本预期上的房价预期缺乏真实市场的支撑,超出市场供需博弈及购买能力上的房价是泡沫。地王扭曲了土地市场的价格,人为推高了房价预期,虚高的房价必将回归理性。2008年泡沫崩溃的场景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能源危机的背景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养老:对策;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端而引发的美国金融风暴,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对全球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中国自然也在其中。正在深度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金融危机穿越全球金融体系的防火墙。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对养老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处于未富先老的状况下,更是雪上加霜,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其解决刻不容缓。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积极发展养老事业,推进养老工作,构建敬老养老工程,具有尤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构建敬老养老工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危机,积极应对

世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总有一些国家会衰败,但同时又总会有一些国家能抓住历史机遇而走向崛起和发展。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市场收入增长带来消费增长潜力较大,可以弥补出口减缓带来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拉动国内需求是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迅速,老年群体的需求不断增长,“银色”市场潜力巨大,蕴藏无限商机,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中国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共同构建敬老养老工程,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减弱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如何“保民生、保稳定”,如何解决好围绕养老诸多方面的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回暖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顺应世界经济大势变化,适时将宏观调控政策重点转向“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就有可能把外部冲击和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幅度内,继续保持中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民生,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是在目前形势下中国亟待解决的大事。因此,必须尽快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养老事业的新路,构建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敬老养老工程,减弱金融危机对老龄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冲击。

(三)解决养老资金来源不足的疑难问题

在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地背景下。国家养老资金不足,来源渠道狭窄等情况更加严峻。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而物力、财力有限,尤其在如今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养老事业举步维艰。因此,养老事业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政策体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支撑,优化法制和政策环境、信用和市场环境。多渠道启动社会投资,全民参与,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共同构建敬老养老工程。减少社会隐患和减轻国家负担,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号召全社会共同关爱老人、关注养老事业

养老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也是年青人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养老保障是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大事,关系全社会的大事,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完成。因此,要以政府为后盾。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养老事业融会并扎根于全社会之中,变成全社会的行动,使之人人有责,树立一种中国人的精神,形成以敬老养老为荣、百善孝为先的社会风尚。把敬老养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进行,规范人们的行为,逐步形成一种社会新时尚,将敬老养老观念代代传承,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

二、积极发展敬老养老工程的对策措施

中国应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展养老事业,逐步构建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敬老养老工程。

(一)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养老保障的投入力度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对老年人需求的精辟概括,围绕“五个老有”,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障的计划拨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叫’一五”规划,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除年度计划拨款外,还要在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再次按比例拨款。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把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福利待遇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使老年人的福利待遇、生活质量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有显著提高。通过养老保障的政策投入,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和高度重视,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受益,让老年人对生活、对社会更加充满希望和热爱,享受更加丰富的老年幸福生活。

(二)政府为养老事业作表率,形成蝴蝶效应

各级政府、领导要有危机观念,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把敬老养老的理念融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带头倡导敬老养老,并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落实。通过上而下行的方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号召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做好养老事业。

1、对领导干部增加敬老养老的考评指标。政府组织部门在晋升、晋级、选拔、培养干部,评选先进的过程中增加一项敬老养老内容的考核指标,并对在此指标中没有突出业绩、事迹、贡献者,实行一票否决权。对于这项指标考核中有劣行、劣迹者给予不同级别的警告或处分,以示惩戒。

2、深入基层,了解民生。把各级领导深入基层,到老年人群中进行走访作为一项制度。组织各级领导定期前往养老院、敬老院、社区、公园等老年人群密集处,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怀他们的疾苦,尽其所能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几件对老年人有益的事情。英国女王每年为百岁老人赠送贺卡,这种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3、落实几件敬老养老的实事。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向市民承诺办几件有益于老年人的实事。以让老年人受益为主导,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社区。政府办实事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心系人民,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是充分体现各级政府部门立足岗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行动。

4、积极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发展老

龄产业是实现“五个老有”的市场化、社会化手段,是满足老年人“五个老有”需求。是解决老年消费市场的供需矛盾、带动劳动就业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途径。政府部门应继续制定和完善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老龄产业蓬勃发展,鼓励扶持有竞争力的相关企业,加快体制改革,推动市场深化。这样既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又有益于缓解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加大宣传。推进敬老养老工程的发展

以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传媒为平台,联合老龄委、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共同发展敬老养老事业,通过广泛宣传,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积极的新理念,由此产生辐射效应积极发展敬老养老事业。

1、广泛宣传,树立全民敬老养老观念。开辟专题。专栏、访谈节目、健康讲座等普及敬老养老的相关知识和理念,宣传报道优秀人物、团队和事迹。每年举行一次“敬老养老、爱心孝行”的文艺晚会,和敬老养老评选活动,表达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表彰敬老爱老助老行动的优秀团体、优秀人物,同时展示老年人“夕阳无限好”的风采和魅力。通过巨大的感召力,进一步推动敬老养老事业良性循环发展。

2、通过学校教育,推进敬老养老事业的发展。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开展敬老养老教育,开设相关专业、编撰教材、设置选修课及知识讲座,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志愿者敬老养老爱心服务等。在青少年心中形成孝敬父母、敬老爱老的理念,是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从社会供需角度出发。适度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健康保健专业、养老服务、老年护理和老年产品开发等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毕业的学生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的护理老人,而是成为一类技术管理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龄产业公司、老龄机构等单位从事咨询服务、管理等工作。高校养老专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国外,养老机构发达,其工作人员的收入十分可观。而在中国目前还刚刚起步。尚需完善,因此养老专业的大学生前景看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养老事业的发展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养老资金来源愈加不足,许多事情都是在资金问题上碰壁不前,无法落实。笔者针对如何筹集和积累社会化养老基金,提出以下措施:

1、设立“社会养老基金”。由政府老龄委组建“敬老养老基金会”。设立“社会养老基金”,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用于促进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由大众推选著名企业家、成功人士、明星、社会活动家出任名誉会长及形象大使,不定期举办义演、义卖、捐赠等活动,并向社会公开资金运筹情况。基金会以政府名义组织在公共场所的广告牌、公示板、电子屏等设置敬老养老宣传内容和公益广告。

2、开发设立“社会养老”。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申报国务院,请批“社会养老”的发行权,或隶属福利设立专项“社会养老”,其发行与分成办法与国家体育和福利的相应制度一致。所筹集资金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减轻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压力和负担。

3、提高个别高档商品的税率。通过国家税务总局提高个别高档商品的税费,如高档烟酒、化妆品、大排量轿车等高档商品。所增加的税金用于社会化养老基金,由中央财政与生产企业所在地各级政府财政按比例分配,专款专用,科学合理使用。与此同时,随着香烟、高档轿车税率的提高,其售价提高,随之销量减少,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有利于环保。产生连锁效应。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鼓励号召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积极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敬老养老事业快速发展,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使中国早日步入幸福养老时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