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04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1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孙凤琴(196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洋港口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汤德祥(1963-),男,江苏扬州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洋港口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化学教学。(江苏连云港2220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47-01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方面顺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及时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新课程改革对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提高“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知识支撑和技能保证,一直以来都是高师化学教育中研究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未来基础教育化学教师的素质,进而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构建课程群,加强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对接

我们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导向,从教师职业持续发展的专业要求和化学师资培养规格出发,构建了以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为主,以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观摩为辅,以教育见习、实习为落脚点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体系中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通过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以及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等基本知识,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入门”,并注意从多角度渗透新课改教育理念。第二阶段通过教学设计、采用微格实训室、学生分组说课、模拟课堂讲课、演示中学化学实验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学生“上手”。第三阶段深入中学去见习和实习,从而使理论联系实际,并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检查学生教学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以提高“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三个阶段的分层次教学,使“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进而使学生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全新要求,大大缩短学生从教的适应期。

二、实施“认知―体验―实践”三层次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化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适应新课改理念对基础教育化学师资培养的需要,依据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针对“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师范性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认知―体验―实践”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认知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掌握“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体验过程就是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创设特殊情景,通过学生对他人的“亲身经历”来进行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获得相应的认识,促进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并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实践过程就是学生依据所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在讲授化学教学设计这一章时,首先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掌握化学教学设计的理性要素、基本层次、环节和原则。然后,再通过学生观摩听课、分析化学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等来总结出一些简单教学过程的构思和谋划,体验教学设计的理念、步骤和精髓,领悟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即内化理论知识,产生情感体验。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这样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从教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与师范性的课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教学方法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但仍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协调,而教学方法作为课程实施中十分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寻求一种从教学理念上彻底突破的新教学方法,提高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学生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以应对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是现阶段高校化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我校根据“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能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就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便于学生接受,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将理论知识载体化、技能训练场景化,采用工作过程模拟化的教学方法,按照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来组织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试讲操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

四、创设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具有导向、诊断、决策和促进发展功能。传统的课程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缺乏对各种从教综合素质的目标检测和评定,评价的性质是终结性的,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创设教学情景技能,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问题设计能力等。而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纸笔测试成绩,更要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更新评价观念,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努力创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评价体系。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使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侧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引导,构建集纸笔测验、学生教学能力的测试和活动表现评价于一体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方式进行的纸笔测验将重点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学生教学能力的测试是通过学生提交的一节课的说课稿、教学设计、习题设计和多媒体设计来考察,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每课一讲、说课、试讲、化学实验等)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样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的化学师资奠定了基础。

总之,“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化学教育专业最具有师范性特色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化学师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从构建合理的课程群、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从教能力,缩短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对中学教育的适应期,进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耿.《化学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2]李晓冬,尹艳红,董寅,等.化学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李玉珍,王喜贵.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尝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2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及中小学教育,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多元智能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1.语言智能

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及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

2.数理逻辑智能

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3.空间智能

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周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

4.身体运动智能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

5.音乐智能

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

6.人际智能

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7.自我认知智能

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8.自然认知智能

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辩论和分类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意义

1.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多元智能理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目标非常吻合。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理论则倡导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细细品味,其内涵非常接近。

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过去把智能窄化为单纯“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的传统观点,认为人解决问题的智能是多面向的,人的八种智能既可以相互独立存在,又可以合作发挥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观认为,在人的智能中,“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是最重要的,人的思维就是快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所需要的只是语言与逻辑分析的技巧,因此,在评价学生时,首先看的是这两种智能能否得到发展。这看似很公平,但对学生的考查有歧视偏颇的倾向,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而新课程改革则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提供更好的教育措施,更好地衡量评价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目前的教育问题,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学生就能在这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

基于以上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活动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情境教学、模拟教学、技能操作等方式,通过学生实验、课外活动等形式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激发创造性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跨入新世纪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保障基础教育进步方面被看成是比任何时期都关键的因素。新课程计划、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角色由教学情境的“支配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平等的“对话者”、知识的“生成者”、和谐学习环境的“编导者”、学生各种潜能的“发现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特别是发现和转化学生潜质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进步迫切需要新型教师,多元智能理论不断开发人类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无形中促使教师超越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成为多元智能型的教师,发挥教师本身与学生多元智能的潜能。因此,一个熟谙和努力实践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4.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培养;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1-0243-02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初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1.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2.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断的突破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4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得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参与。

2.将演示实验改探究实验。

将演示实验改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音调和频率关系时,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材料不同的刻度尺,亲自体验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与材料的粗细、几何尺寸、轻重等有关,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不但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实验中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无论演示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探究电磁波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时,先把手机放到真空罩里然后往这部手机上拨号,观察手机信号灯是否亮。在探究怎样屏蔽电磁波时,先让学生放在不同材料的盒子里,然后往这部手机上发信号,结果发现金属盒能屏蔽电磁波。

4.在探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如,在讲《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节课时,先通过课件演示灯时亮时暗,让学生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得出:灯的明暗可能与电流有关,而电路中的电流可能与电压、电阻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三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选器材、设计电路及分析实验步骤,老师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评价,然后利用课件投影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二、物理教学要注重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现象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大千世界,如夏天喝冰镇汽水时瓶外会有小水珠、用舌头舔冰棒舌头为什么会被冰棒粘住;为什么一跺脚楼道里的灯就亮;为什么高压线上的小鸟不会触电,等等。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老师不可能将庞大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老师除了对于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还要老师在课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和社会热点问题及现代科技新成就、新成果尽可能采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

三、提倡学生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我们身边许多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如用吃饭用的筷子可以做光的折射现象、体验使用筷子是否省力;利用玻璃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通过搓手发热来感受摩擦生热,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将空杯子慢慢压入水中,让学生通过手受力的变化来体验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通过小水滴观察光屏上的三原色;用盛水玻璃杯代替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等等。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供很好的场地和条件。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设计与创新,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

四、物理学中的发现和进展,凝聚着科学家艰苦的劳动和和不断的创新,体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断追求和献身精神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5

一、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书中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创造出社会所需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每个人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二,智力不能拿传统意义上的同一标准来衡量,它是“随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多维度的、相对独立表现出来的九种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启示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启示,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现笔者试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看法。

1.新课程改革一定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的积极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多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轻重之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希腊学者普罗塔格也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本能就是启发和引导,教育的艺术就是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学生,用各种手段去催生学生内在的活力和潜能。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是真正的面向大众的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一定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要针对处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个体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在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迁移到弱势领域。再次,教师在注重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重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传授,只重方法论的教学,只重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而忽视了思维本身的差异和形成的过程,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培养有个性、有活力和全面发展的人。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技能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经验、良好学习习惯、优秀学习品质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实施学校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把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技能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物理教师要将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新型教育理念的建立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初中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善于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动脑。教师要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每个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样也有着探求和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迫切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向学生演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充满趣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通过对相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科学地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明白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消除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进行现象探究的学科。广大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途径,能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气氛。如在讲解“电流”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不易感知的电流得到深刻的认识,我采用了小喇叭、灯泡、铅笔芯等实验器材,通过和电池的连接,让学生听喇叭的嚓嚓声,看灯泡发出的光亮,感知铅笔芯的热度,使学生对电流有了丰富、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又如在进行“压强”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让学生用手掌对着铅笔一端,另一端垂直于桌面,进行体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手掌越用力,铅笔对手掌的反作用力就越大,手掌就会越发感到疼痛。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对压强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7

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入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

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转贴于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体,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三、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8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初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使外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信息变化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学好、运用好英语,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国近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特别是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我们看到,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式的大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阶段,每个班都是50―60人,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是随堂就班。在大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很少,情感联系就会减弱,教师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使少数学生有被老师和集体冷落的感觉,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很明显,不同的需求会导致心理冲突,影响课堂气氛,形成消极甚至是抵触情绪,使课堂教学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2.传统的教法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个性潜力也被扼杀,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又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常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一张讲台,或至多简单地用一用多媒体,就构成了一节课。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变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成为“漏勺”,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却不能在实际需要中灵活自如地活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很普遍。

3.兴趣转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目前,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英语的兴趣转移到其它科目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先后在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了英语,有不少学校把英语作为“副科”。英语课的排课较多地排在下午第二、节;由于学生平时不重视英语的学习,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较差,故认为英语难学而过早地失去学英语的信心。

(2)部分学校在初一英语师资的配备上相对弱于初二、初三年级,有不少学校历年来往往把有较强能力的英语教师安排在初三年级,因而形成了初一英语基础相对不够扎实的局面。

(3)初一教师在英语起始教学中对音标教学和如何记忆单词上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单词记不牢、不爱动口,存在畏难、胆小怕羞心理,因而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

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根据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种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1.全班分组教学

根据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班全班学生大体按座次编排成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共分成若干小组,把每组学生序列编号,注意上、中、下各层学生的组合搭配,每组设一个组长。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使其所学语言知识与能力从中得以巩固,一举两得。小组展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并予以鼓励。在记分时把分数分为纪律分和表演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为了获胜,学生会在每次课前自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施展。

2.合理分配时间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时间约为30分钟。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师半生半的时间分配,把时间留给学生操练。这样既能使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又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教师可以走近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侧重及教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因此,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出学生的“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使他们有学英语、说英语的欲望。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英语水平素质、英语教学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素质,是决定外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备一桶水。外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5.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发展;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渐渐被提高到特别重要的程度。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分量比以往加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胜任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如何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如何突破传统实验课堂的旧模式,走出新道路,是当前物理学科教研组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改进之策做简要论述,力求对初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物理实验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同样受到重视,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有所不同。(1)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多半为教师是实验课程的主要操作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观察记录和总结,亲自动手的机会比较少。(2)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课比重比起新课标要小很多。(3)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课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没有新课标的要求高。因此,新课标对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课程的量和课程的质三个方面做出的全新改革,使传统模式下的初中物理实验课长期处于过渡困难期,如何按照新课标要求更好地开展物理实验课,如何加快对新课标要求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适应,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大难题。

2.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

这一问题其实还是因为处于传统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模式下导致的,因为传统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注重理论知识,课程的重点都放在了对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课程进度安排错乱,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有些教学现象的出现证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某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已经进行了整个学期进度的三分之二,但是实验课程只占用了两个课时,刚刚进展到第二个单元的学习,在整本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束后,教师才开始突击实验环节,这种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更可能因为对之前知识的遗忘造成学生的混淆和困惑。

3.实验课程的实践性不够突出

这是在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即教师不重视物理实验环节,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程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感知物理、接受物理、热爱物理的巨大促进作用,而是认为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考试时提高分数就可以了。在这种应试思想模式下,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践性、探索性特征,而是流于形式,成为纸上谈兵。比如,某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都罗列在实验室的黑板上,让每一节课来做实验的学生参照黑板上的内容一步一步进行,最后以实验结果与黑板上的结果吻合为实现教学目的。该教师还将实验步骤中的重要考点用红色粉笔突出来,意在让学生背诵并在考试时写出正确答案,这种“做练习式实验课”“考卷模式实验课”对于实现物理实验课堂的真正教学目的,实现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创新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方法探求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初中生,学生是实验课堂的主人,是实验课堂的主要操作者,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启发探索,综合指导。为了与传统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区别,突出新课标物理课堂的探索性精神,教师应该以“自己动手、自主实践”的方式调解课堂气氛,使学生走进探究式学习氛围。教师在实验课堂上不必完全遵照课本,完全可以即兴发挥,以各种新奇的实验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以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实验课的主题,或让学生自己创制自己的实验主题,注意千万不要在学生试验失败之后批评打击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2.积极创新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为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多契机。教师可以发挥聪明才智,根据课堂需要和具体环境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演示法、情景法、模拟法等方式拉近学生与物理实验课堂的距离。

3.改变传统理念,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实现水平最终还要归因于教师的重视程度、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师的自身素养。因此,教师应该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新课堂驾驭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实验环节将成为未来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时刻做好准备,提高实验教学教育能力,创新实验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推进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发展。

新课程改革理论篇10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