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2:18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培养质量;实验室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实验室的具体管理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耗材管理。无论是实验教学工作还是科学研究工作,都需要实验药品和玻璃器皿,因此,实验药品和玻璃器皿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做好登记和保管工作。

学校根据学院的学生人数及所开设的实验课数量,每年拨给学院一定的实验耗材经费。授实验课的教师自己还有带本科毕业设计的任务,这些学生都在教学实验室做实验,秩序很乱,经常出现乱拿乱用实验药品和玻璃器皿的现象,玻璃器皿损坏率很高,药品浪费很大,学生之间相互推脱责任,使实验员工作很难有效地开展。同时由于实验室之间不能进行资源共享,造成实验课所需要的实验药品即使用量很少,也得整瓶购买,剩余的由于超过保质期而浪费,致使每年实验耗材经费严重不足。

(二)实验仪器管理。管理和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个必要环节,要做好实验仪器的合理购买、定期保养、外借登记、用后检查等方面的工作。

1.重视仪器的购置而疏于管理

随着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引进了更多先进复杂的仪器设备,对操作者和管理者以及技术维护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某些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把重点放在了仪器设备的选购、配置等方面,忽视了购置后必要的管理环节。实验室为仪器的使用和保管部门,基本是以满足教学为提,而缺乏仪器设备管理的具体制度。

2.重视仪器的使用而疏于维护

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应是实验室常规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得不到足够重视,学校在这方面的投资也相对较少。如果只重视仪器设备总值、大型仪器的档次,而缺乏购置后对仪器设备科学合理的维护,对出现故障的仪器不能及时维修,势必会影响仪器长期高效的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设备是由不同批次的学生和不同的实验教师使用,维护的难度很大,而另一些大型精密仪器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如果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那么对仪器的维护维修、功能开发、延长使用寿命等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2]。

3.仪器设备部分闲置,设备资产配置不均衡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有些仪器因学科调整,实验项目取消等原因而造成长期闲置。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及分配原因,各部门都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追求“小而全”,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不注重资产效益的发挥。因此就形成了设备购置经费紧张,仪器设备更新较慢,一些仪器无法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而从全校来看,却有许多的资产闲置,无法发挥其使用效益,且重复购置现象严重,造成资金浪费。

4.仪器的报废处置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报废的仪器不能得到妥善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一些达到使用年限或损坏的仪器未能及时报废,仍然占用浪费了部分实验室资源,并且加大了设备维护管理的难度。对于待报废仪器,处置工作如果不完善,就可能因报废标准不明确而造成资产流失。而对于已经报废的仪器,经常不能做到物尽其用,设备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实验教学管理要求在实验课开始前,要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备齐实验指导用书、实验预实验及实验所用药品及仪器。在进行实验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指导,并做好实验评定工作,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完成。

学院实验技术人员隶属关系是归属于系院,主要根据自己所负责的实验课程而划分的。这样的管理机制存在许多弊端:

1.由于实验室之间各自为政,实验技术人员只负责完成本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任务,其余时间闲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验室工作人员一直被看作是教辅人员,服务于教学的二线人员,目前我国实验系列的教师普遍年龄结构老化,职称和学历结构都不尽合理[3]。高素质人才留不住,部分人员在达到一定层次就转岗或调动,工作交接存在漏洞,文档材料随人员变动丢失,人员编制上有缺口,人员补充不能及时到位。

二、解决办法

(一)成立实验中心,实验耗材经费由中心支配,根据各门实验课程对玻璃器皿及药品的实际需求量的购置计划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购买、照顾重点、适当调整、合理分配。各门实验课之间的实验耗材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了实验用品的消耗记录制度和损坏赔偿制度,这样极大限度地避免了实验耗材的浪费;同时对本科毕业设计实验用品实行借条制度,避免了实验用品的有去无回,极大地节约了实验经费,不仅扭转了以前实验耗材经费不足的局面,而且每年能够节余1/4的经费,用于综合实验的更新。

(二)实验室推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可以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当师生使用仪器时通过登记系统向系统录入电子信息,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及科研工作者便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了解相关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台数、使用时段、工作运行状况、使用率等情况,并进行在线预约等,实现仪器设备的动态化管理。其次,仍要加强仪器设备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包括专家论证意见书、审批文件、购销合同、验收报告、产品说明书、技术指标、操作手册、合格证书、设备使用记录册、维护维修登记等纸制材料,应按规定进行分类和编目,统一管理保存。加大维护维修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维护维修制度。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管理部门应对大型、精密型仪器设备做好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增加维护维修方面的经费投入。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投入这方面的精力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维修技能。及时更新设备,做好仪器的正常报废工作,妥善处置报废资产。

(三)实验技术队伍是一流大学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要保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进行人事管理关系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次要提高实验人员的学历、素质和实践技能。成立实验中心后,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归实验中心统一调动,合理安排实验员应承担的实验课、辅助本科毕业设计及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并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利用工作之余,每人至少熟练掌握2台以上大型仪器的操作方法。学院鼓励提高实验人员的学历,学院有目的、有计划地派出实验人员去进修与培训大型仪器的操作技能,并鼓励积极参加到学院的科研团队中,这样不但改变了实验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了实验教学队伍整体水平,而且还为学院的科研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为了加快知识的应用速度以及流动程度,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的网络系统建设,积极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确保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之间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实验室资源共享等,通过设置网络虚拟实验室,确保研究项目的跨学科开展,在实验室管理网络中应用创新型管理系统,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的先进成果,除了实现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以外,还应推动实验室远程教育网络的完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细致、繁琐的工作,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以免产生混乱,对实验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带来不便。因此,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在管理人员的严格规范管理下,使实验室的管理走向规范有序的道路,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校的各科实验教学及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左铁镛.高校实验室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01):1-3.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2

 

1转型升级视野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的必备条件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对照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发现目前不少医学类大专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还达不到要求。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严重制约着实验室发展乃至影响学校办学目标转型升级的实现。

 

1.1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方面

 

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通知中可知,医学类的高职(专科)院校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为生均3000元;而医学类的本科院校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为生均4000元。为满足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关高校应该按照本科医学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人,购置充足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增加实验用房面积,以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和实验教学质量,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要求。另外,在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相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品,也需要快速更新。伴随着实验仪器设备制造成本的增加、易耗品和实验药品价格的上涨,实验室更新维护所需的经费大幅增加。目前,一些准备创优升本和转型升级的高校,不仅存在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从而使得实验室建设维护支出与经费投人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1.2实验室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方面

 

按照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基本实验占总学时50%,综合实验(含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占50%。但是,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验教学仍以基本实验(验证性)为主。在转型升级视野下,需要按“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研究创新型实验”的路径,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因此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在实验设备、实验试剂、实验结果等方面存在衔接不畅、关联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处于手工管理阶段,未能实现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管理,造成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够以及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大多数实验室在时空开放方面受到限制,以封闭式、半封闭式管理为主,无法做到随时开放,对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实验需求难以满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相比:各门实验课、各项实验项目教学的技术含量增加,实验项目数量增多,实验室规模扩大,不仅要求担任实验课的教师提高实验技术和教学水平,也要求担任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人员提高理论和实验技术水平。但很多高专高职院校不重视实验室人员队伍的配备,通常由一些新进校的教师、职称和知识水平较低的教职员工担任实验室教师或实验室技术人员。有的学校甚至不设置专职的实验室教师或实验室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往往不高,只会进行日常一些简单的应用,对实验室管理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薄弱,这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

 

1.3基础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方面

 

基础医学实验具有操作技巧性强、教学时数长、过程管理难等特点。但是很多基础医学实验指导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单一的面对面传授知识,采用传统“以教为本”的思维开展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按部就班,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师生之间以单向沟通为主。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渠道也不畅,难以经常进行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缺乏,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较差,难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转型升级视野下,基础医学实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比以前更具复杂性,更新变化较大,但是不少实验指导教师还按照原有课程标准制订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更新也跟不上人才培养需求变化,更新滞后,甚至严重脱节。

 

2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的对策

 

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研究已经具有一定深度,从早期的实验室用房、实验教学环境、设备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研究,逐步转向实验室体制机制、实验室信息化和实验人员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研究。但是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发生了嬗变,需要从实验室硬实力、实验室软实力、实验室教学绩效三个方面系统探讨实验室建设管理。本文围绕办学目标的转型升级,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深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1提升实验室硬实力的对策

 

为了实现创优升本和办学目标的转型升级,我们需要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对本科院校的指标要求,从基础医学实验用房面积、实验教学环境、设备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着手,加强基础医学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1)认真分析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基础医学实验室用房面积的指标要求,并实地调查访问相关本科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争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基础医学实验室用房面积,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环境布置,提升实验室的空间利用率。

 

(2)提前做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备需求分析。在创优升本过程中,需要提前调查统计基础医学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结合转型升级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并参考教育部指标要求和同类院校的配备情况,制订基础医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备需求。

 

(3)合理使用实验室建设资金预算。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除了要合理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外,还要研究如何合理使用好有限的资金,克服和避免盲目的、重复的采购添置而造成资金的浪费,体现效益实验室建设的效益性。

 

2.2提升实验室软实力的对策

 

实验室建设涵盖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软件建设更能反映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水平。在教育部办理条件评估指标体系中,对软件建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我们需要从实验室体制机制、实验室信息化和实验人员建设管理方面提升实验室的软实力。

 

(1)构建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与基础实验室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项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烤、办公用品管理办法、实验室专职人员管理办法、实验试讲试做制度、对外开放管理办法、防火防盗管理办法、各种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考核与奖罚制度、考勤管理暂行制度、实验室科技服务及收费管理暂行制度等多种制度或管理办法。在新形势下应参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其他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结合自身特点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富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管理体制机制。

 

(2)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采用实验室办公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建立实验项目信息库,进行有效的实验计划和安排,对实验设备、仪器等物资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实时便捷地查询这些物资的基本信息及使用状态,并优化实验设备的领用、报废等处理流程,改变实验耗材的管理的主观随意性,经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了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目的,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效率。

 

(3)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实验队伍。实验队伍的结构、素质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相关高校要从政策倾斜、制度设计、激励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吸纳、选拔和鼓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加人到实验队伍中来。从每年的优秀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学有所长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充实到实验队伍中。另一方面,要重视加强实验队伍的岗前、岗中专业培训,选派人员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尤其重要的是要制订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努力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留住实验人才,稳住实验队伍,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从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技术结构上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队伍,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2.3提升实验室教学绩效的对策

 

相关高校不仅要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通知中对本科院校的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要求,还需要以“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要求自己,合理调整实验项目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下,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创优升本和转型升级后的实验室教学绩效。

 

(1)调整基础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置。基础医学实验室可以满足多样化实验教学项目,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研究创新型实验。目前相关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基础实验室所承担的绝大多数实验为基础实验项目,转型升级后,应使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应在全部实验项目的比例逐年提高,最终达到所要求的50%比例。

 

(2)改进基础医学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微课化、幕课化,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改革与实践。利用网络平台强大的社区功能(如讨论组、论坛、在线答疑、即时沟通工具等),结合对学生具有很高黏附性的移动端应用(如微信、微博、QQ等),轻可以易组建网络讨论小组,针对某一主题随时随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双向交流,帮助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基础医学实验内容。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将先进性、开放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以“工学结合”下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为主线,围绕主线上的节点适当拓展知识面,提供教学视频资源、素材库、知识库、行业资源、课外参考资料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导资源,并随需应变,持续添加新内容、新知识,从而构建动态更新、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

 

3结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高等院校,2001年5月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被评为浙江省级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12月中心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部级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整个实验中心开设的实验课程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校内外20个专业,为这些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必不可少的实践机会。实验课程涉及的专业范围广,理论课和学生人数多,每年在中心完成的实验人时数多达30万左右。近年来,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等除了加大实验设备的投资,更新实验仪器、改善实验条件外,为进一步深化实验室体制改革,建立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调整结构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努力,充分发挥我校的电子信息特色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优势,实验中心全方位地面向校内外开放,包含了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对象开放、实验场地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四个方面,开放式的创新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发挥、自主思维、综合创新以及质量保证的条件。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

为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中心对开放式教学运行机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督促和检查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实验中心管理办法,保证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规范化,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室环境。

1.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的建立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逐步细化实验室管理的细节,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等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1)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主要有“开放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技术人员职责”、“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工作条例”、“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及设备档案管理和基本信息统计上报制度”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等。

(2)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健全了仪器设备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保证了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维护与运行。主要的规章制度有:“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仪器设备招投标管理试行办法”、“教学用计算机管理试行办法”、“实验室自制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采购操作程序的具体要求”、“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的规定”和“仪器设备检修制度”等。

(3)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学生开放性实验守则”、“开放实验室教师守则”、“开放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教师工作职责”和“实验成绩评定办法”等。

2.中心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

我校实验中心全方位地面向校内外开放,包含了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对象开放、实验场地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四个方面,开放式的创新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发挥、自主思维、综合创新以及质量保证的条件。

(1)开放内容。开放内容包括基本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科学(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项目,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课外电子设计训练和科技项目,研究生实验项目,教师的教学及科研项目,校内外培训项目、校外师生的实验项目等。

(2)开放对象。我校实验中心面向我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校外师生、自考学生等开放。

(3)开放模式。实验中心跟据各个实验室的不同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开放模式。电子技术基础类实验室开放模式:基础类实验室在规定的实验课外开放,开放内容主要为本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可补做实验,做提高型、选做型的实验,也可进行与本实验室密切相关的自选科技项目。学生在实验课外的工作时间可随时进入实验室。新技术及应用类实验室开放模式:实验课外及周末开放。因该类实验室仪器及材料的特点,实行预约开放。还可举办新技术讲座、短期培训班等。综合创新类实验课开放模式:包括寒暑假在内全面开放,采取集体预约(统一安排的电子系统设计实验、统一组织的电子设计训练)和个人预约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基地”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开放的模式。

总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提高全校总体教学质量和建设部级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校实验中心紧密结合我校为“电类”、“工科”高校的特点,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在使学生经历电基础类实验和新技术及应用类实验训练之后,开设全校性的“电子系统设计”选修课,使专业人才的通识教育与精英式教育有机融合,在基本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之间架设了一个过渡桥梁,探索并实践了一个“电子设计选修课与综合创新实验室联动”和“集中训练与分散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效果好。实践表明,通过一个普及型选修课“电子系统设计”和“综合创新实验室”的联动模式,不但把理论与实践、基础实验与工程实际、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结合在了一起,还实现了专业人才的通识教育与精英式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结论

经过多年建设,我校实验中心已成为一个开放型的综合实验基地,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中心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心通过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长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学评教“优”“良”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开放的教学模式既遵循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又体现了电子信息的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实验开出率100%,还有大量的学生选做实验项目,在每次的教学检查中,中心教师的“学评教”结果都名列前茅。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尤其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勇于创新、开拓和敢于面对挑战的能力。实验中心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实现了资源共享,真正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学校和浙江省其他高校电子信息学科与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咏梅.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01-106.

[2]汤琳宝,钟敏建,顾敏.多功能、开放性电子电工实验中心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87-88.

[3]黄瑞,守成,尹晓霈.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28-131.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教育装备;量化管理;制度建设

“十五”期间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为适应形势发展,我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增加了5倍多,致使教学用房、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济投入同步,加大投入,加速办学条件建设。“十五”期间我校以“211工程”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投入12亿元建设教学大楼和购置教育装备,新增课室面积7.12万m2、实验室面积17.2万m2,新增2.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使全校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亿元,生均仪器达1万元以上。与此同时,由于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学(部分科研)、行政办公等使用的仪器、用房、用地等无偿占有,谁占有归谁使用;只讲需要、不讲效益,不计成本;故出现投入越多、利用率越低、浪费越大的反常现象。扩大规模后该如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呢?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树立“成本和效益”的观念和“越是发展越要节约”的观念,使教育装备由原来的“专管专用”向“专管共用”转变,使包得过多的福利型供给制思想向市场经济、成本核算、讲求效益的观念转变。与时俱进,立足新起点,首先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大型仪器实行“中心化管理”,使教育资源实现统管共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对大型仪器、土地、教学科研办公用房等实行量化管理,并使管理落到实处,开创国有资产管理新局面,取得显著成效。以科学发展观推行学校发展新跨越,使我校实现由以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和水平、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教育装备统管共用

1.理顺校级管理机构

学校把设备处的实验室管理科与教务处的实践教学科合二为一,划归教务处领导,统一对全校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使用、设备费、实验实习等实施管理。避免职能重叠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脱节、盲目购置设备等弊端。

2.构建校、院两级实验中心,建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改变教育资源分散管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复购置严重,利用率低的弊端,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我校改革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并使之成为实验教学的实体。根据“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原则,我校于“十五”期间开展构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各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优先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然后在各学院实验大楼内建学院级教学中心。

一是利用校区东扩的契机,新建面积为2万m2的基础实验大楼,并由设备资产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按学科大类进行整合实验室,将分散在各学院的11个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整合与优化,对功能相同的仪器和分室进行合并后搬入该大楼,成立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植物生物学分中心、理化分中心和计算机技术分中心。

二是利用近年新建或调整学院实验大楼的契机,学校要求每个学院在搬迁前做好院级实验平台的总体规划和对现有实验室调整、重组,按学科大类划分,打破教研室(系)之间的界限,打破专业、相近课程的界限,打破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界限,以及教学实验室与一般科研实验室的界限,建设满足本学科和相近学科实验教学要求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并构建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共用的、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学科专业平台。两个平台组成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直接由学院管理。

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均建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新的管理制度,体现充分发挥学院实验室管理职能和自,突出学院的统筹总体规划、实验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作用。在管理上做到“六个统一”:统一管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统一安排实验教学;统一调配实验技术人员;统一规划实验室建设和开展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实践以及实验人员的选聘和考核工作;统一组织实验室开放;统一安排建设经费和运行实验费。

为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共享率及使用效益,在校、院两级实验中心建设中着力抓好:(1)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各学院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为依据,提出统一、长远的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并对学院实验大楼进行统一规划。按实验教学(特别是新专业)的实际需要,分期分批建设实验室和购置仪器,以免造成闲置而浪费;(2)对两个(或以上)学科可共用的实验分室由学校指定一个学科建立,并给予经费投入,其他学科到相应的实验分室进行实验,不准重复建设,以保证实验室功能不重叠,仪器设备不重复购置;(3)仪器设备坚持适用性与先进性统一的原则,防止功能闲置而造成隐性浪费;(4)各平台设立“创新分室”和“大型精密仪器室”,把本中心共用性强的贵重仪器集中管理,统一协调,开放使用。

由于两级中心由校、院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减少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和仪器的重复购置,大大节约投资;同时,消除了本位主义,较好地实现统管共用、开放式管理,使实验室利用率由30%提高到51.23%,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如原各基础实验室申报设备经费共6000多万元,现公共基础实验中心只投入4000多万元仪器设备便可完成1.6万名学生一、二年级80门实验课、146.6万人时数的实验教学任务。

经过几年建设,校、院两级实验平台中已有4个被评为省教学重点实验室,9个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植物生物学分中心被评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部级、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对推动我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装备共享,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加快大型仪器共享系统的建设和量化管理

经过两期“211工程”建设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投入,我校现有大型仪器共685台(其中单价40万元以上的109台),总值达1.96亿元,占我校仪器设备总值的1/3。为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学校制定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开放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首先从管理体制上强化管理。

(1)加大校级测试中心建设力度,构建大型仪器共用平台

我校测试中心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利用当时世行贷款经费的70%购置共用性强的大型精密仪器安装在该测试中心,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统管共用,向校内外开放,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检测服务为一体的校级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故在“九五”和“十五”期间以及“211工程”建设中,学校继续将测试中心列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子项目,分别投入1800多万元和1500万元用于原世行贷款购置大型仪器的更新换代和购置新型精密贵重仪器。同时把“211工程”重点学科购置的共用性强的特大型贵重仪器如液-质联用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也安装在测试中心,由中心管理,优先供本学科使用,以提高仪器使用率。目前中心拥有单价10万元以上仪器28台(其中单价40万元以上仪器14台)。学校加强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使该中心通过了广东省和国家实验室资质认证(计量认证),成为可出具有法律效力检测结果的第三方实验室,是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通过实验室资质认证的测试中心之一。中心的全部贵重精密仪器均已加入广东省、广州市和本校的“大型仪器共用网”,实行对校内外开放,有偿服务,使中心成为真正的公共测试服务平台。

(2)实施大型仪器“中心化管理”

①大型仪器实施“中心化管理”。学校成立大型仪器管理中心,对测试中心和分散在各单位的可供共用的大型仪器实行宏观的管理,人、机隶属关系不变,实行“分散配置,统一管理”和“开放使用,有偿服务”。同时,学校要求各学院设立“共用大型仪器室”,将共用性强的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开放使用。

②强化管理。首先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给各大型仪器制定基本工作定额;二是分期分批在大型仪器上安装计时装置,并与学校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联网,使设备开机时自动记录工作时数,管理部门可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三是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网络平台”,将全校大型精密仪器的技术信息、可利用的时间及收费标准等上网,方便用户查询和联系上机。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网上登记,有效地促进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提高其使用效率。

4.激励机制

(1)实验室建设坚持“效益优先”和“优室优投”原则。加大对锐意改革,仪器设备统管共用实施较好,取得良好效益的实验室的投入,促其上水平。(2)实验人员实行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根据校情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实行量化管理,优劳优酬。(3)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使实验教学队伍的知识、技术不断更新,教学、科研、技术兼容并且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从而胜任实验室和仪器的开放使用,并进一步挖掘仪器的潜力和开发新的功能,提高仪器使用率和效益。(4)设立首席实验技术岗位,待遇等同正高技术职称级别。并把实验技术骨干培养纳入“千百十”工程管理。(5)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大型仪器使用基金和大型仪器维修基金。对于学生的创新实验给予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支助和学分奖励;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共享机组给予使用基金和维护费的资助。(6)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先进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共享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和表彰。

二、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强化土地和各类公用房的量化管理

所谓量化管理就是全校各单位和学生用水、用电、用房、用地等实行定量供应,超量使用收费,节约奖励,违章处罚的管理办法。目的在于保证供应,减少浪费,提高使用效益。

“九五”期间我校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无偿使用水电的单位实施量化管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十五”期间将量化管理推广至公用房、土地等方面。

1.强化各类公用房的量化管理

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关于各类用房指标的最新规定,结合校情实际,学校分别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配置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办公用房配置试行办法》《华南农业大学房屋有偿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对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办公室、教研室、会议室等用房面积使用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并根据各单位的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教学任务等定出各类用房的指标后下达到各单位,实行按用房指标使用,超量使用收费。学校组织专门审定小组对校内各单位进行现场核查,核查出各类超标用房和空置房面积达2万多m2。学校成立房地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对这批房作如下处理:一是本校单位继续使用超指标用房的,按章收费;二是由学校收回,重新调剂给新成立的单位或实验室使用;三是对外单位出租。实施各类用房的量化管理后既提高了房屋的使用率,又盘活了国有资产,使之保值增值,每年还可以为学校增加1000多万元的收入。

2.强化各类用地的量化管理

农林类院校由于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需要土地较多,如我校原用于教学科研实验用地约200公顷。为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确保其合理有效地使用,“十五”期间学校对校内教学科研基地进行综合改革,根据“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有偿使用、功能划区、经管分离”的原则,对校内教学科研基地的土地和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划分为水稻、旱作、大棚等10个功能区,并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土地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对土地有偿使用的管理与审批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根据地段、土地类别和大棚类别、自筹资金开垦荒地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和温室大棚等设施的收费标准。设备资产处为学校土地有偿使用管理的主管职能部门,学校委托基地管理处负责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土地及设施的有偿使用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校内单位的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和其他有偿服务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审批程序,签订用地协议并按标准向财务处缴交土地使用管理费和土地使用保证金后方可使用土地(其中教学用地免收土地使用管理费,只收取30%土地保证金)。

加强资源共享。利用不同项目对作物、土地的需求时间差,充分整合进驻基地的项目,由职能部门按使用资源的先后安排教学、科研项目,实行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既提高土地和设施的利用率,又使项目组节省开支,更有利于大农学类学生的教学及专业实习。

加强监督、管理。管理职能部门经常派员巡查,督促土地使用方及时缴费和管好用好土地。发现土地使用者擅自改变协议约定的土地使用用途或转租土地的,要求其立即纠正,否则学校将终止协议收回土地。学校实施土地及设施有偿使用后,盘活了土地,杜绝多占土地或占后转租谋利等现象发生,大大提高土地和温室大棚的利用率。学校每年回收土地和温室大棚等设施的使用管理费达100多万元。

三、结束语

1.在建设实验共用平台时必须同时强调进行实验室的优化整合和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并将资产与实验室管理融为一体,提高资源的调配力度,形成既有各自特色又互相配合的实验室体系,实现资源共享,统调共用。

2.节约型学校建设是各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强化资产的量化管理是建设节约型学校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增强各单位领导的成本意识,调动各单位节约资源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节约意识的建设者,同时,也适应科学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明才.加强管理改革,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61

[2]王浩.高等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184~185

[3]郑兴福.加快管理改革创建高水平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172

[4]谢细香.提高专业实验室利用率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94

[5]孙传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2

Creatinganewsituationofassetsmanagementofhighereducation

ZhengYin,LuoXueliu,ZhengJinyue

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模式实验室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59-02

民办高校一般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或者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要达到一定高度,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然而民办高校由于资源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很能落实。在实验室管理方面,经验少,时间短,实验专职人员溃乏,使得实验室管理不善,能效低下。因此,在实验室建设受限的条件下,通过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来提高实验室能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验室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整体规划,实验室资源不能共享

部分民办高校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在实验室的建设中缺乏整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以二级院系为主,学校人力、财力、物力三个方面整体资源被分割,造成实验室在布局上没有全局意识,相互的关联性较差,且存在重复建设与购置现象,造成实验室的闲置与浪费,影响了实验室效能的整体发挥。喻雪春[1]在研究中发现不少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不是围绕学科建设,而时围绕个别领导或教授转,造成实验室建成后,只是一两个人的实验室,实验室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闲置的。民办高校二级院系最高管理者大多外聘,在实验室建设中,倾向自己的专业特长,这就造成与学校层面的重点建设方向的冲突,与学科建设背道而驰。

1.2实验室队伍建设落后,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师资水平提高较快,但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认识上的问题,重视不够,不愿过多投入,造成专业队伍跟不上学校整体发展步伐,使得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落后于课堂教学。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实验室管理水平落后,在新的实验项目开发方面,尤其是设计性实验开发与公办院校相比大大落后。

1.3实验设备台套少、老化严重、维护能力差

民办高校很多实验室存在实验设备老化问题,老设备不舍得退出,这就要求维护能力较强才能保证正常实验教学。但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少且大多是兼职,没有维护方面的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就只能求助于采购部门,让商家维修。这就造成维修时间长,将影响正常实验教学。在设备购置中,每种实验设备台套较少,多名学生围着一台设备,大部分同学没有动手机会。

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举措

2.1成立专门实验室管理部门

对全国211高校及民办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其中985高校39所,211高校(除985)67所,网大论坛2013民办高校排名前50,发现设置实验室专门管理部门的分别有24所、23所和14所,这些高校的数量与设置实验室管理部门的比例如图1所示。

由图看出,985高校设置专业管理部门比例量高,民办高校最低。民办高校发展较晚,起步较低,实验室投入不比公办院校,为了更好的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实验室专业部门,对实验室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

实验室建设由全校统一实验室管理部门建设,可以避免二级院系之间相互争抢资源,可以从全校高度把握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关系,理顺实验室建设无序的状态,提高建设效率与利用率。

2.2建立大学科实验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2]在2009年运用实验室调整机会,成立实验中心,对实验室与设备进行统一管理与调配,把实验中心提升为与各学科并列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机构,按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的需要,把相关专业的研究室集中在一起,实现实践教学人、财、物统一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大学科实验中心,可以打破各实验室之间的界限,统一实验室格局,各相近相关专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减少重复购置。建立大学科实验中心,可以改变原来实验室面积小、设备少,指导老师不足,实验环境落后的局面。从资源利用、科研设备共享和实验教学协调配合到创新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大学科实验中心管理模式都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安徽新华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全校率先成立实验中心,配备中心主任,对相关学科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做到了二级学院内部统筹建设与管理,实验室运作良好,浪费现象减少。但在一个二级学院内部,相关学科太少,总体效果并不太好,这需要在全校推广,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2.3建立虚拟实验室,迷补不足

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虚拟实验室,在国内已在教科研领域得到应用。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共同建设的网络虚拟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的网上虚拟土壤作物系统实验室,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建立的虚拟化学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浙江省病理质控中心合作开设的“虚拟免疫组化实验室”[3],这些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清华大学等高校已陆续在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电子教室,其中有少数电子教室已经开始提供虚拟实验服务,学生可以通过联网计算机终端来进行仿真实验。

仿真实验虽不像真实实验室那样直观,但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虚拟实验来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效果。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作为实验室的有益补充,迷补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不到位之处,另外在实验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虚拟实验来代替正常实验,维护教学秩序,保证正常教学。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网上通过终端来预习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效率。对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项目,通过虚拟实验完成,既达到实验目的,又避免危险出现。

虚拟实验室建设费用主要是软件开发的费用以及电脑终端,可由几个高校共同承担,共享网络平台,可以迷补民办高校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2.4合理配备专业实验管理人员,增加实验室开放

民办高校的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大多并没真正落实。人事招聘大多在另高层次大学进行,而非招聘有工程经验人才,这在根本上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专业实验人员缺乏,那实验就沦为教学的附属物,可有可无,培养的也只是理论人才。实验室人员配备要在大学科实验中心基础上,配备专业实验人员,实现学校与二级院系共同管理,成为学校与院系之间的桥梁,来满足学校总体规划与二级院系教学要求。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民办高校在开放性实验上做的并不到位,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来维护实验室,实验室开放效果并不明显。北京理工大学[4]在实验室开放上实行开放实验专项基金,为开放实验提供物质保障,并为指导教师提供补贴,从源头上保证实验室开放经费,并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效果明显。

安徽新华学院于2013年出台实验室开放管理措施,并鼓励实验室开放。开放分为自主开放与预约开放。自主开放由各实验室每学期初提出具体开放项目与开放日期,学生根据自主开放公告,以班级为单位与实验室负责人联系提出申请。预约开放由老师或学生提出申请,交由教务处签字,一式两份,一份留教务处备案,一份交由目标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按申请表格来准备实验耗材。对指导老师按正常上课进行统计课时,并发放课酬,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补贴实验室管理费用。实验室开放后,实验室利用率得到提高,学生反应良好,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3结语

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重要保障。21世纪的中国,各企业用工短缺,尤其应用技术人才缺乏。民办高校应以自身定位为出发点,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强做大,才能在未来市场经济的高校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喻雪春.普通高校节约型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137-139.

[2]向红,刘欣,等.教学科研型高校院级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129-131.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6

>>浅谈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物特点及其治理谈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关于建设生物化学开放式实验室的探讨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我院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汽车排放污染物的产生及其治理中学化学实验室污染物的防治措施普通高中实验室废液量及其主要污染物的研究5S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中学化学实验室的污染及其对策加强生物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消耗品的管理浅析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汽车内饰材料有机污染物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环境污染物的低碳管理绿色行动在校园记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一些环保实践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中的作用浅析适合民族高校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08-04-30.

[4]佚名.我国民办高校总数596所,别把民办高校办成私企[eB/oL].http:/20070322/n248885520.shtm,l2007-03-22.

[5]方夷敏.实验室三废排放肆无忌惮污染物直接排入下水道[n].南方都市报,2004-08-10.

[6]蔡哲雄.工程化学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1215-2161.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7

摘要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培养。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总结作者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提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使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管好、用好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也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也反映出实验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以及业务水平、组织才能的高低。总接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树立服务意识

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切切实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形成,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服务的质量、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平时应多看业务书籍、期刊和文献等,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新的信息和方法、最新进展和成果应用于实践。[2]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学校也要积极安排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比如假期培训、支持在岗轮训或脱产进修学习,使他们弄懂理论、精通教材,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掌握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学会现代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真正服务于教学,当好任课教师的参谋,认真准备好每个实验,协助任课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另外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应树立较强的为教学、学生和科研服务的正确意识,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一切辅助工作,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一切为教学着想,一切从教学出发,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3]

二、完善管理,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服务实验教学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同时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列为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而且也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实验人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又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服务于实验教学,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三、加强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和器材等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经费也明显提高,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实验条件,同时对更新仪器设备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很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做好使用记录,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做好防尘、防锈、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工作,发现有损坏的应及时维修,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对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经常进行清点,以便于管理和防止重复购买。对化学试剂仪器设备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实验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目前教学技术和教育科研在不断发展,学校的规模在扩大,教学内容在更新,教学方法在变化发展,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能尽量为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四、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实验人员健康、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在很多国家行业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室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面积、房间安排、照明、用电、温度、湿度、洁净度、通风、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处理、放射性物质和病菌污染处理、特殊实验室选址等诸多方面问题,要使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需要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使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相适应。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涉及许多方面,如用电、用水安全,仪器设备操作安全,危险化学品、致病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与贮存安全,科研成果的保密,财产物质的防火、防盗等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仪器及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应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大实验室防火、防爆、防毒、防盗、防辐射、防传染等安全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增加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感,降低心理压力,杜绝错误操作;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挤时间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强化安全意识,熟练掌握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具备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督导和评估

实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管理好学校实验室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抓好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年度的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内容之一,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六、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方便、实效的服务。同时制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开放实验室实行登记制,学生实验要在所在实验室登记实验项目、实验仪器编号等信息,各开放实验室实行轮班制,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解答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并认真做好开放情况记录。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而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4]实验室管理工作任务重,问题多,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引进先进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学习借鉴国内知名高校及发达国家高校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使高校实验室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场所,充分发挥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泽明.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2006.05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JYJG-07;上海市高校实验队伍建设项目,项目编号:e3-13SY14;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2-02

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起点和重要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实验室管理模式密不可分。现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对技术应用型的体系与模式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实验室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相关专家、学者还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或研究甚少。现在很多技术应用型的院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还照搬研究性或研究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新升本科类院校,除了沿袭其他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外,还残留着老专科甚至老中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本文结合上海电机学院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工作实际,探讨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

1.技术应用型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当今很多技术应用型的本科在办学理念上深受各位专家的好评,而与之形成明显的反差的办学定位的深入与落实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在于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原因,总结主要以下几点:

1.1规模较小。各个实验室规模偏小,尤其是各个学院下属各个系部,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综合优势,各分散的实验室都自成体系、自我完整,实验室在数量上不断膨胀,由于资金短缺,各实验室无力购买较高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小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整体装备差,功能单一,陈旧、过时的设备无力更新,无法形成较大规模,不能形成教学、科研上的综合优势。在新形势下,难以满足面向社会、面向科技和人才市场的需求[1]。

1.2从上到下不重视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和业务培训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实验技术人员总体水平下降,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低、职称低,工作岗位缺乏激励机制,不安心工作,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愿到实验室任职,实验室本身人员也想转入其他编制,长期以往,会流失严重。就上海电机学院来说,各个二级学院的专职实验人员偏少,往往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正常的实验教学都不能保证,根本不可能开展技术应用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2]。

1.3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少。一方面,由于实验室受人员限制,实验室不能做到全天候开放,较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人人动手,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受实验室服务单一课程条件的制约,很难接纳高水平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因而学科建设、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不能及时引入学生的实验教学[3]。

1.4不利于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对实验设备了解不充分、不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离不开实验老师的指导。每次实验前教师都要做细致的准备,而在实验过程中,又难免出现错误操作,有时稍不留心还会损坏元件设备,这样长期以往教师就不放心学生动手,尤其在设备套数少,缺乏备品,实验本身又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更不放心,经常不得不由实验老师操作,学生看表演,或手把手教,这样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高举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旗帜,其实都是一些演示性实验,本科办学理念很难落到实处[4]。

2.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理念

通过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实验教师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增强对学生智能、科学作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新实验体制,更好更快地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现学校超常规发展战略目标。本着“六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三结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投资效益;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梯队,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构筑面向21世纪实验教学新体系;有利于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速实验室建设,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彻底的落实本科办学方略[5]。

3.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3.1实验室模式与体制改革的探讨

当今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一般沿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在行政体制上与教研室平级,设有实验室(中心)主任或正、副主任[6]。这种行政体系的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实验人员等集中由学院(系)统一管理,实验教学课程单独设课,自成体系,克服了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所存在的弊端。但是实验室(中心)由于隶属院(系)二级学院,自成体系,其实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1)各个院(系)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例如上海电机学院电脑配置,生均2.5台,但是排学校计算机考试,竟然无计算机房可排。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每个二级学院重复建设机房,计算机属于电子产品,折旧率很高,这样就造成大规模浪费现象。(2)学校难以指导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的建设。学校每次开实验室主任会议,都强调要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建设把关,这存在严重误区,实验室主任是二级学院任命的,他的职责对二级学院院长或副院长负责的,所以把关的时候,就不能通盘考虑整个学校的规划,也就造成了学院的内部把关与学校的规划相矛盾的原因。(3)由于实验室主任属于和二级学院的教研室平级,本身是一个执行部门,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建设,话语权不强,但是实验室主任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日常管理与实验室建设都非常熟悉,但是由于话语权不强,往往成了应声筒,常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实验室建设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7]。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实践课程达到总课时的3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50%以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就要突破一些老本科或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可以给予实验室主任更高的级别,而中国高校是一个讲究级别的地方,例如上海交大为副部级,而一般学校为厅(局)级,级别越高话语权越多。实验室主任的行政级别往往为副科级,可以提高为正科级,和二级学院副院长一级,那样就可以突破以上难关,在实验室建设上,可以更好地把好关。

3.2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探讨

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实验室人员职责不明,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技术人员既负责实验准备、实验教学,又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一身多责,造成高水平人员不愿承担低层次的工作,低水平人员无力承担高层次的工作,导致工作质量降低,这种现象在新升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实验员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为教学、科研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高校对实验员岗位定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造成实验员长期承担大而且繁重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必然挫伤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实验员队伍的稳定,阻碍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验室队伍的薄弱,这是多年来高校忽略实验室队伍建设造成的[8][9]。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认为,在实验室队伍中包括教学、管理、技术支撑队伍,都必须给以重视。对于实验室队伍的地位、待遇,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给以保证。在教师岗位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强化管理、提高素质的原则下,应大幅度提高实验室骨干教师待遇,大力推进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改革。北京理工大学任命了一批实验室主任,实行实验室主任责任制,明确实验室主任责权利。并规定:担任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主任的人员比相同职称人员享受高一级的岗位津贴[10]。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实验室队伍的稳定尤为重要。要切实的提高实验室队伍的待遇,这是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关键性问题,这也是很多领导回避的问题。要做好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才能有效的落实本科办学定位问题。对于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的提议,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其实对于单单提高实验室主任的待遇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所有在实验室教学一线的实验教师的待遇问题,那样才能造成人人都想到实验室任职的想法,那实验室队伍建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3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改革的探讨

高校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新升本科院校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严重。各个实验室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网站,实验室网上预约与管理,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不少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网络平台建设成了空架子,失去了开放实验室信息的意义。真正的实验室网络平台的建设一直止步不前。实验室设备管理需要网络化,需要平台及时实验设施的使用情况及设备空闲时间,需要提供论坛空间供全校师生留言,收集师生们推荐购置新设备的需求信息。与兄弟学校进行平合,实现实验设备与信息共享,尽可能避开设备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1]。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B甚至1000mB,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年丰富,但开放的实验室的网络平台建设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在每个实验室(中心)应设有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建立实验室网页,达成信息的交互共享[12]。

3.4实验室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拓宽教育支撑的基础,改革在学科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今科技发展,其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的研究领域。对高校培养人才而言,要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所以应强调淡化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现有体制下的实验室,以课程设置,学科单一,实验课程之间非常独立,缺乏学科间融合交叉和渗透。实验先由实验教师准备好,学生只是到实验室验证实验,实验内容也仅是围绕本门课程设置,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3]。

针对这种现象,需要设置固定实验项目与开放创新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项目,应该做到精细化、标准化、模块化,易于学习与考核。开放实验室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设计需要思维的机动灵活,个性的充分发扬。一味地循规蹈矩很难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开放实验室就是要让学员打破旧有的思想束缚,鼓励他们推陈出新。因此,让学生将创新设计的课题带进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创新题目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式,通过实际操作搭接来验证机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出改进意见,再进一步完善当初的创意。这样就对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管是他们的创新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大提高。

伴随科学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现行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并没有改变或者优化,已经跟不上日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本文从实验室模式与体制改革、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改革、实验室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可以为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室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水林.地方性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92-95.

[2]刘霞.从队伍建设看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理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108.

[3]郭伟锋,雷勇,林丽琳.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变迁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65-168.

[4]韩春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89-191.

[5]蔡小忠,金贵朝,费骥慧.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77-279,288.

[6]赵辉,杨光.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发展,2008,6:118-119.

[7]刘昭,蔡海燕.以团队化发展为方向提高实验室组织绩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155-157.

[8]崔华,熊小涛,薛润东,孙建材.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实验室工作初探[J].China?蒺sForeigntrade,2010,(10):232.

[9]张双才,王友明,罗联社.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16-118.

[10]孙逢春.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作用提高实验室地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545-546.

[11]刘莉,顾凤歧,李德才.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336-338.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育;管理

一、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可促进高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侧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而实训室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学习环境,是社会工作环境的一种模拟,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的好坏,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科研的成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积极探索实训室建设、管理及运行的机制,提高实训室管理的有效性和运行的高效性,最大化发挥实训室的育人效益,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有效地进行学生实训组织和分类

专业课堂教学必然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开足上好实验课,是科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演示实验通常只是老师做,学生看。而有些演示实验可见度差或现象不明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促进思考,发挥所有感官的功能,可积极创造条件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

2.尽量变分组实验为单人实验。按一般规定,学生实验是多人一组,可努力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把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改成较少人员一组来做,大大扩展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掌握实验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地克服多人一组实验时的时间浪费,争抢仪器等现象。这样做虽然会使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同时也给仪器设备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但学生会十分满意。

3、尽量变封闭型实验为开放型实验。凡是课上没有完成或效果不佳的实验,学生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到实验室重做。实验室都应予以满足,并且允许学生挑选仪器,设计独特的实验项目。

三、建立制度,有效规范实训室的管理

高职校内实训室管理应适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要体现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革创造条件,要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保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规律与原则指导下,提高管理水平,使实训室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发展。

要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科学的管理。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如颁布实施《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实训老师工作职责》、《实训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与办法。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实训室管理的科学性和实训室建设的合理性,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使学校实训室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四、不断学习,提升实训室管理的绩效

学校学期初可订好科学教学实验计划,凡课程标准与教材规定做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应保质保量的给学生开出。每次演示与分组实验应预先写好实验通知单,课堂上的演示、分组实验有仪器配备、使用情况、过程等应有整体效果记录。实验完毕后的仪器能够履行仪器借还手续,进行全面的检查后整理收放原处,以便下次使用。同时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专业调整,重新布局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基础单位,设立专业群实训中心。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训设备和实训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管理。

高水平的实训室管理直接体现于实训设备的高利用率,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可以将必需的常规仪器设备归各实训室专管,而实训中心对贵重仪器和通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让不同的实训室分时使用,或实现一室多用。从而实现各实训室之间通力合作,共享仪器设备和场地,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

各实训室也可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进行开放,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来进行技能训练,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建立预约开放制度,规定若干开放时间,或局部开放,或全部开放,从而调动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实验管理单位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办法对实验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全力提高实训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对高职教育实训室管理的学习与总结。通过以前报关员工作经历、工作方法的积极探索,让我以后能在实训培训管理方面有进一步提升,更好地为教学质量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陆恩.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0,9(4):46-47.

高校实验室管理办法篇10

摘要:现行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片面追求功能效果,忽视成本、管理等因素,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必须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模式、管理体制、专业学科设置、实验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基本依据,本着满足需要、便于管理、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理想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框架应该包括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三个类型,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修改式或再造式进行构建。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inlocalcollegegoexclusivelyafterthefunctionandeffect,regardlessoffactorssuchascostandmanagement.thereexistseveralproblemsthatshouldnotbeneglected.

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systemmustbebasedonthecollegeorientation,trainingmode,managerialsystem,establishmentofdisciplines,managerialabilityandstandardofthelaboratory.theplanandcon—structionshouldbebasedontheprincipleofmeetingthedemand,beingconvenientinmanagement,economyandefficiency.anidealframework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shouldincludethreesorts,namely,computeranaloglaboratory,contextanaloglaboratory,andrealpracticallaboratory.Localcollegesshouldadopttheformofalterationorreconstructionaccordingtotheirownpracticalsituation.

1引言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应重视和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高校扩招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经济管理实验室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很不充分,往往按照理工实验室的思路套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造成许多问题。加上各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专业结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影响,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不全、体系混乱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深入分析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认真梳理并构造完整合理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框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构就显得十分必要。

2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对全国高校实验室情况统计资料,以及我们对全国近20所地方高校的实地走访调查结果,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基本上是按照二级学院(系)设置,少数高校对各院(系)经济管理实验室进行了整合,设立经济管理类各院(系)统一使用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下按专业、学科甚至课程设置实验分室,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证券投资、电算化会计等,这些实验室基本上采用计算机房形式,其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与专业应用实验软件。一些学校还有手工会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手工会计实验室为场景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介于计算机实验室与场景实验室之间,近年来逐渐兴起。经济管理实验室现行体系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结构清晰,针对性强,每个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专业学科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实验室,师生实验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明确,有利于培养其责任心;同时可以充分显示专业学科实力,对于专业学科评估甚至整个学校评估中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项目等级的提升,都非常有用。近年一些学校乐此不疲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或学科层次的实验室单元,就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进行的教学评估有密切关系。但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低成本高质量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理所当然的目标。而现行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片面追求功能效果,忽视成本、管理等诸多因素,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实验室规模庞大,经费投入大,学校不堪重负

由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加上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硬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投入产出效益较好,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很快。按照学科或专业建设实验室单元,势必造成实验室规模庞大,经费投入大。除了少数财力特别充裕或者接受有关部门或基金资助的学校,大多数地方高校很难依此规模筹集建设完整齐备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通常是根据专业重要性和评估需要优先建立几个实验室单元。既影响了非重点和待评估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也造成各专业之间的不平等,增加了工作难度。

2.2资源共享不足,使用效益低下

每个实验室单元只为本专业或本学科实验教学提供服务,而各专业学科的实验教学在时间上、数量上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均衡安排。不同的专业学科,同一专业学科的不同年级,其教学计划规定需要实验的课程、实验项目、实验学时、实验时间进度安排也是不同的。而且,各专业学科的学生人数也不同。在现行实验室体系模式下,除非每个实验单元都按最高需求量配置软硬件,否则必然会造成高峰时期实验室设备无法接受学生实验。如果按照最高需求量配置软硬件设备,且不说财力上是否可能,其设备使用率也往往很低。而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体系上是不完整的,是需要待财力许可时补充或扩建的。在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下,往往是实验高峰时期实验室爆满,平时则实验室设备闲置无人使用;甚至同一时间不同实验室同时存在人满为患与门庭冷落的两极现象。实验室从总体上看使用效率不高。

2.3实验室单元类型不全,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其功能也不同,计算机实验室通常用以进行专业软件应用、经济活动模拟以及信息处理等;而场景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具有实习性质的操作、体验活动;此外还有一种目前尚不多见的全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真实地参与现实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计算机房、场景实验室、全真实验

室这三种类型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是学生逐步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模拟走向仿真直至全真实验的过程。它们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基本上是以计算机类实验室为主,甚至只有计算机类实验室,较少建有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几近于无。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缩短走向社会进入实际企业工作的适应期非常不利。硕士生就业率低于本专科生,大学生回炉读中专这些现象,与我们对实践教学的片面性做法,与我们实验室体系类型不全,不能提供全面的实验形式有着密切关系。

2.4缺少科学划分与合理归并,增加了管理难度

除少数财经类或以财经类为主的高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在高校扩招后逐渐增设起来的,随后才相应地建立起一个个所谓的专业实验室。由于新专业设置审批的不可预见性,加上学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很难在事先有一个理想的实验室发展规划,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往往是获批一个新专业,第二年或第三年才有可能为其配备一个专业实验室单元,并自然地归口于专业所在院系或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管理。随着专业数量的增多,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组织结构上仍处于二阶层级状态,没有进行科学划分与合理归并。这种分散的实验室体系结构,无疑增加了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数量,提高了成本费用开支;而从各个实验室单元的工作量和节约支出要求出发,每个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可能太多,通常只有一两个人。实验室管理过分依赖一两个人,回旋余地小,一旦有管理人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到位,往往会影响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而且由于同一实验室的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3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的基本依据

实验室体系是实验室单元及其结构的总和。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实验室的原始单元,即完成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所必需配置的硬件软件项目;二是实验室本身的组织级别,即由学校统一管理还是由各二级学院管理;三是实验室原始单元的划分归并与分层,即确定实验室内部的组织结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的这三个方面必须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模式、管理体制、专业学科设置、实验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基本依据,本着满足需要、便于管理、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

3.1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定位可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种类型。通常全国性重点高校定位于研究型,地方重点高校定位于教学科研型,而普通地方高校基本上定位于教学型。也就是说,地方高校主要培养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应用性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上,地方高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高校扩招前,各高校都非常强调“通才”、“通识”教育,以培养宽基础、厚口径的所谓有潜力的人才,区别于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的中专中职教育。高校扩招后,随着竞争的激烈,地方高校的生源素质下降,师资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各地方高校先后纷纷提出了更务实的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依次有实用型人才、适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模式对实践教学以及支撑实践教学的实验室体系有着不同的要求,高校尤其是创业型人才目标导向的教学型地方高校应该更重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3.2专业学科设置与学校管理体制

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就是为专业学科实验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单元设置的直接依据,只能是专业学科设置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规定必须进行的实验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实验室单元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质量有基本的保障。而学校管理体制则决定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在学校中的组织级次,通常实行一级管理的地方高校单独设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甚至可以与其他相关的二级学院共同设立诸如社科实验室、文科实验室等。实行二级管理的地方高校可以按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实验室,但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二级学院规模有限,分别独立建设实验室会造成资源浪费。考虑到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设备设施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其管理要求和方法相似,从资源共享和提高效用出发,设置全校统一的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是理想的选择,这也是近几年来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趋势。

3.3管理效率与经济性

管理效率与经济性是确定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结构的基本要求。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归类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与经济性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实验室原始单元,必须进行归类使其成为独立运作的基本单元,通常的归类方法有:(1)将实验设备设施相同或相似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2)将实验过程或实验管理方法相同或相似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3)将由同一人或同几个人进行管理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归类的规模决定着一个组织的结构层次,亦即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程度,而确定归类规模的标准是管理信息传递处理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手段基本上可以实现信息化,但其信息量也呈暴发性增长趋势,因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信息处理能力强,则可以有效地管理更多的实验室单元,归类规模可以较大,相应地会减少内部组织结构层次。否则,归类规模应该缩小,相应地也会增加内部组织结构层次。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经济管理实验室设置两个层次已经完全足够。

4基本框架及其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给出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体系完整,结构清晰,资源共享度高,能有效进行管理。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可以按此进行构建。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三个类型。所有以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为主要设备的实验室原始单元,组合成一个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承担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科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实验与计算机专业应用模拟实验。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个机房,但实行统一管理,让资源在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范围内共享。场景模拟实验室根据专业学科课程特点和使用情况设置,对于实验内容重要、主要设备设施共享度低、使用效率较高、运作成熟的实验,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企业经营沙盘实验等单独建设,设置实验室单元;而对主要设备设施共享度高、专门设施少、实验次数少的各种实验,合并设置一个经济管理场景模拟综合实验室,将共享设施建成后,专门设备器材在实验需要时摆放布置。场景模拟实验室由于使用过程中维护管理工作量相对较少,通常安排固定人员分别管理。全真实验室应根据专业学科和师资情况,选择与专业相关、有合适的指导师资、业务经营风险低、业务流程清晰规范、能够以学生为主或完全由学生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类型,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设施设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工进行真实的经营活动。目前较为可行的主要有实验商店、会计服务公司、营销公司等形式。地方高校在构建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修改式或再造式。修改式是对现有实验室体系进行整合与扩展,使其尽可能与目标体系框架相符。修改式的优点是重构过程较少影响原有实验室运作,人为阻力小,费用相对节约,但体系的完美性不能很好保证。而再造式是指一切推倒重来,从零开始建设,其最大优点是可以构造出所希望的完美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但构造费用较大。通常是经费充裕且原有实验室单元较少的高校采用再造式,而经费紧张或原有实验室单元较多的地方高校一般采用修改式。

参考文献(Refefences):

[1]李文龙、韩兴国.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Q6(4):529.531.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1293-1295.

[3]李志荣.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95.96.

[4]刘宝库.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研究[J].经济师,2006(7):117.

[5]王玉潜.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