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研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4:08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1

关键词:绿色食品Kano模型消费者需求ipa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49-02

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成为人们未来消费的主流。通过对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的分析,可为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Kano模型和ipa分析法相结合,找到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类别及其归属策略,借鉴梁洁等人的研究成果,计算决策优先权指标,对顾客需求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为绿色食品市场的有效供给提供参考建议。

一、Kano模型理论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提出了Kano模型。该模型通过运用Kano模型调查表、评价表及模型结果将顾客需求属性分为5类:魅力需求、线性需求、必备需求、无差异需求、逆向需求。结合孟庆良等人提出的分析型Kano模型,将消费者需求满意度指标及需求重要度指标进行数值化处理:

三、基于Kano模型的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分析

运用Kano模型理论与方法,对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要素归属策略及优先权指数进行判定。利用消费者需求理论,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整理,以五常大米为例确定了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的属性,并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类。

(一)数据的收集

本次问卷主要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通过对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地的绿色食品专卖店及大型超市的消费者进行现场发放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26份,共收回481份,其中有效问卷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59%。

(二)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检验,正反向问题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42和0.978,均大于0.8,通过了信度检验。通过对Kano调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正反向问题的Kmo值分别为0.853和0.949,均大于0.5,且正反向问题的Bar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该数据具有相关性。

(三)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归类

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原理,计算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如果Xi

可以看出:共有9项要素被归为必备需求属性,分别是f3、f5、f7、f8、f9、f12、f13、f14、f16,这些需求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企业应优先满足消费者对该要素的需求。共计5项要素被视为线性需求,其中包括f6、f10、f15、f20、f21。共计3项要素被列入魅力需求,包括f11、f17、f18。消费者对5项质量要素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分别是f1、f2、f4、f19、f22,均为无差异需求,故而消费者对此类要素要求并未过多。

(四)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优先序分析

象限i“无需关心”区。消费者对此区域内的需求要素的感知满意度较低,并且需求要素重要度也较低。从图1可以看出,需求要素f3、f4、f5处于该区域中,这三种需求均属于无差异需求,所以企业不需要关注该类需求属性。

象限ii“过剩满意”区。消费者对此区域内的需求要素的满意度程度很高,而感知重要度却不高。需求要素f1、f2、f11、f18、f19、f22处于该区域中。可以看出,处于象限i和象限ii中的需求要素大部分属于无差异需求,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不关心的需求要素肯定也认为不重要。

象限iii“保持绩效”区。消费者对此区域内的需求要素满意度程度较高,感知重要度也很高。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5种需求属性,分别是f6、f10、f17、f20、和f21。这些需求要素大部分属于线性需求,这些需求要素的绩效水平相对较高,只需要持续保持即可。

象限iV“重点提升”区。消费者对处于在该区域的需求持有较低感知满意度和较高感知重要度。可以看出,大部分必备质量因素f4、f6、f7、f13、f15、f17、f19、f22处于该区域中,企业在这些需求要素方面的绩效并不高,需要进行重点提升和改善。

根据以上结果,企业应该优先提升f4、f6、f7、f13、f15、f17、f19、f22这些需求要素,但在提升决策中企业应对不同的需求要素赋予不同权重,考虑到ρ16>ρ12>ρ7>ρ9>ρ8>ρ13>ρ14,因此,企业应优先提升的应是消费者需求要素为f16,其次是f12,再次是f7,依次类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整合Kano模型确定了绿色食品消费者需求属性,其中安全性、新鲜度、品牌知名度、质量认证标识、价格、包装规格及材料和线上销售均属于必备需求。整合Kano模型和ipa分析,Y果显示:价格、包装规格及材料、质量认证标志、品牌知名度、和线上销售需要重点提升与改善。且按照优先权指数的排序为依次为品牌知名度、质量认证标志、价格、包装规格及材料和线上销售,企业将提升消费者在该类需求上的满足度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促进绿色食品企业持续发展的建议:第一,注重企业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二,完善标志体系建设,加强标志的规范使用。主要包括标志的授权准入制度、审查程序、协议管理、标志印刷等。第三,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实施合理定价。企业应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销售门槛,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第四,多渠道营销,加大营销网络的建设,努力开拓网络市场。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团队支持项目(2016tD013);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5-367HSD)。]

参考文献:

[1]梁洁,张鹏,韩侠.面向顾客满意度改进决策的i-Kano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0)

[2]Kanonetal.attractiveQualityandmust-beQuality[J].theJournalofJapaneseSocietyforQualityControl,1984(2)

[3]孟庆良,邹农基,李晓萍等.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的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决策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2(4)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减少感知风险;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038-02

anempiricalResearchofConsumerstoReduceGreenFoodperceivedRisks

LiLinglingLuolimin

(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abstract:thispaperisorientedtowardsgreenfoodandbasedonaquestionnairesurvey,tocarryoutapreliminaryresearchoftheconsumers’perceivedrisks.andwesumupfivetypesofthestrategytoreducegreenfoodperceivedrisksandconsumerswilltakedifferentmeasurestomitigaterisks.Finally,proposalsareputforwardtogreenfoodenterprises.

Keywords:greenfood;reduceperceivedrisk;factoranalysis

一、引言

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食品领域,安全无污染的营养绿色食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虽然绿色食品有巨大潜在市场,但也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居高不下的感知风险。消费者在购买绿色食品时充满顾虑,产生感知风险,会推迟或取消绿色食品购买行为。如何减少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扩大销售,值得我们深究。

二、理论概述

1.感知风险界定

感知风险最初的概念是在1960年由鲍尔提出来的,他认为感知风险是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由此产生的不愉两者的函数。Derbaix认为感知风险实际上是消费者因无法预期其购买行为能否带来希望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认知。

2.影响感知风险的因素

许多研究指出,人口统计变量与感知风险有显著的关系(Harold,1971)。人口统计变量主要指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而购买意愿可视为消费者选择某一产品的主观倾向,是预测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Fishbein,1985)。消费者购买产品缺乏经历,抑或有过不满意的经历,同样会使消费者产生很高的感知风险(mitchell)。

3.减少感知风险的方法

taylor(1974)提出了两种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一是利用信息搜索来增加感知的确定性;二是降低个人的期望水平来减少损失。Staelin(1994)指出可以从获得产品信息、购买名牌、高价位的产品降低风险。mitchell(1992)认为消费者愿意购买曾经购买并使用满意的产品来减少感知风险。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问题1:绿色食品消费者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有哪些类型?

问题2:人口统计变量、购买意愿、购买经验与减少感知风险策略的关系如何?

假设:人口统计变量、购买意愿、购买经验对消费者减少感知风险策略有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武汉市18周岁以上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对绿色食品有一定认知,是现实或潜在的消费者。

(2)研究方法:使用配额抽样方法,采取街头拦截方式调查了430位消费者。回收问卷411份,有效问卷311份,达到统计分析要求。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LSD法。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

1.减少感知风险的因子分析

在提取因子前,对样本充分性进行检验。由下表可知,样本充分性Kmo测试系数是0.719,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卡方值是960.66,p值是0,小于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是适宜做因子分析的。从特征值和方差解释贡献率来看,前五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贡献率为55.85%,以此提取出五个公因子,过程如下表:

减少感知风险的因子分析

信息搜索型是指消费者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信息以减少感知风险;外部评价型是指消费者利用社会对产品的认可度规避感知风险;产品保证型是指消费者借助产品的特征来降低感知风险;品牌选择型是指消费者通过选择品牌以规避风险;价格指示型是指消费者通过价格来间接判断规避风险。

2.减少感知风险的均值分析

对消费者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偏好调查分析,到信誉度高的商店或超市购买这一策略以平均数5.82被排在第一位,是消费者最常用的策略。购买过去食用并感到满意的产品,购买政府或权威机构检测的分别以平均数5.82和5.63排在第二位、第三位。食品口碑和名牌与否排列在第四和第五位,也是消费者采用频数较高的策略。而名人专家推荐、搜索信息分别为第十四位、第十五位。促销活动、产品昂贵策略排在最后。说明消费者不倾向于购买有促销活动的品牌、搜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信息或者是购买名人或专家推荐的品牌。可知,在购买绿色食品时,消费者愿意选择那些对规避风险有较大把握的方式,以增强购买行为的确定性。

3.减少感知风险的假设检验

(1)人口统计变量与减少感知风险的假设检验。根据方差分析的判别准则,结合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可知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消费者在外部评价型上有显著性差异,而有不同家庭人口数的消费者在信息搜索型上有显著性差异。

(2)购买经验与减少感知风险的假设检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购买经验只与价格指示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购买绿色食品频次不同的消费者采取的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是不同的。通过LSD和tamhnane法,对购买经验做关于感知风险构面的多重比较。可知:购买绿色食品频数多的消费者比购买频数少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信息搜索型和价格指示型减少感知风险。

(3)购买意愿与减少感知风险的假设检验。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可知购买意愿强烈的消费者同购买意愿不强的消费者相比,更倾向于选择信息搜索型、价格指示型和外部评价型减少感知风险策略。

六、研究结论和建议

1.主要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有五种类型。通过减少感知风险的均值分析,发现消费者在购买绿色食品时,倾向于到信誉度高的商店或超市购买,购买政府或权威机构检测合格的产品等,而不倾向于购买昂贵、有促销活动的品牌。在人口统计变量等与减少感知风险策略的假设检验方面,都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差异。

2.对企业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为绿色食品企业制定如下相关营销策略和市场开拓方针:

(1)加强产品宣传。通过分析可知消费者更乐意到信誉度高的商店或超市购买绿色食品,因此要做好商店、超市或绿色食品的宣传,尽可能提品功能、品质的详尽信息,使消费者清晰地了解绿色食品的具体功能。同时,进行大型公关活动,如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绿色食品希望工程等。

(2)改进产品服务。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不够,且销售人员的态度直接影响购买行为,所以具有专业知识并有良好表达能力及沟通技巧的终端销售人员十分重要。不仅要对所负责的品牌产品相当熟悉,更要灵活应对挑剔的顾客提出的质量或技术上的问题,让消费者信服,达成购买行为。此外,切实做好售后服务。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购买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063-03

[作者简介]乔冠华(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金融学;李悦男(1975-),辽宁旅大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投融资;顾福珍(1975-),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农村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互联网+’的绿色食品产业营销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GLD05)。绿色食品具有“三特”特征,一是按特定方式生产;二是经特定机构认定;三是使用特定的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是无公害、无污染、优质、安全、营养型的食品,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土质肥沃;开发较晚,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地处高寒地带,病虫害较少。这些都为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底,全省绿色(有机)作物种植面积已达7309万亩,绿色农产品产量3750万吨,位居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也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分重视,推出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并每年拿出8至10个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其中不少于2个亿用于市场推广。绿色食品推广的效果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了解和接受程度,为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本文对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现状、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购买行为特征、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并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一、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为2016年6月19日―24日,调查地点为哈尔滨市太平桥家乐福、百盛购物中心以及黑龙江工程学院院内三个地点。此次调查以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9143%。调查对象的主要特征如表1。

二、调查结果

本调查通过15个关于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小题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行为,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调查结果如下:

(一)多久吃一次绿色食品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是偶尔吃一次绿色食品,每月吃一二次的占55%,每周吃一二次的占30%,每天吃的占125%,还有25%的人从不吃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消费价格并不太高,从不吃绿色食品的人很少,因此,绿色食品的市场开发潜力较大。

(二)您平时购买食品时,是否尽量购买绿色食品

平常购买食品时,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消费者占17%,偶尔购买绿色食品的占56%,从不注意是否绿色食品的占27%。

(三)如果条件允许,您是否愿意优先购买绿色食品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费者还是愿意优先购买绿色食品的占57%,不愿意的占到了43%。由此可见,还需大力宣传绿色食品对于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意义。

(四)购买绿色食品时主要考虑哪些(可多选)

此项调查为排序调查,消费者把自己觉得重要的选项排在前面。调查显示,3333%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无污染和健康这两个选项最重要,其次有1905%的消费者考虑产品的品牌,再次有952%的消费者考虑产品价格,出于支持环保的公益目的占476%,受营业员推荐影响而购买绿色食品的为0。

(五)在购买绿色食品时,是否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4286%的消费者是临时决定购买,3810%的消费者是在营业员介绍后决定购买,只有1429%的消费者会提前收集购买资料。此项调查表明,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很在意购买的是否为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也不是很高。

(六)购买绿色食品时,对品牌的选择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食品时,选择经常购买的品牌的占7142%;选择其他名牌产品的占1429%;还有1429%选择有促销活动的绿色食品品牌;而选择价格便宜的为0。此项调查表明,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而对低价绿色食品接受度低。

(七)购买绿色食品地点的选择

在此项调查中,7619%的消费者会选择连锁、信誉好的超市;14.29%的消费者选择农贸市场;952%的消费者在邻近的超市购买。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购买的地点有一定的选择规律。

(八)若l千克的食品,其为非绿色食品时价格为100元,当其为绿色食品时,可以接受的价格溢价程度

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溢价程度为10%―20%之间,占619%;1905%的消m者只接受10%的溢价;可以接受30%溢价的消费者为429%;接受40%溢价的消费者为476%;40%以上的溢价,消费者接受程度为0。而根据实际观察,目前市场上绿色食品的溢价程度均为100―200%,有的甚至在300%以上,超出本文调查结果中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据此可以判断,价格畸高是制约绿色食品普及的重要障碍。

(九)对于绿色食品目前价格的感受

认为绿色食品的市场价格太高的占1125%,;认为比较高的占6875%;认为基本合理的占20%;认为很合理、价格偏低的为0。

(十)在购物时没有特意选择绿色食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绿色食品不太可靠和没有必要选择绿色食品两项占比都是33%;由于价格高而没有选择的占20%;其余的14%是对绿色食品不太了解。

(十一)您对现有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是否放心

对绿色食品质量完全放心的只占13%,基本放心的占70%,不放心的占17%。

(十二)您所理解的绿色食品品质包括以下哪几项(可多选)

43%的消费者看重保质期;40%的消费者看重材料及配料的健康可靠;33%的消费者看重市场口碑。

(十三)以下绿色食品中,您对哪类感兴趣(可多选)

消费者最感兴趣的绿色食品是高新食品,占50%;其次是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类,占33%;糖酒茶类和农副土特产品类均占20%;保健品类只占10%;饮品类占7%。

(十四)购买绿色食品时,下列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程度(可多选)如表2。

由此可见,绿色食品的品质、是否有添加剂、有无农药残留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比较大,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品质要求较高。绿色食品认证作为品质保证的一个基本举措,也普遍得到消费者重视。

(十五)假设现在有企业主动找您,希望您定购绿色食品并送货上门,您是否愿意

愿意的只占27%;有意向可以进一步详谈的占36%;不愿意的占37%。

三、结论与建议

(一)消费者常在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保市场购买绿色食品,这是由于大型连锁超市对进货渠道把握比较严,产品质量有保证。因此,商家应选择大型的、有良好信誉的超市或农贸市场销售绿色食品。

(二)消费者比较注重绿色食品质量,因此商家应说明材料进货渠道,明晰产品品质,加强绿色食品的质量保证,使消费者放心购买。

(三)消费者对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的认可度较高。因此商家应加强品牌广告宣传力度,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度;对绿色食品品牌进行包装,使消费者对其品牌形成一定的忠诚度。

(四)消费者无法接受过高的绿色食品溢价,因此商家应适当降低绿色食品价格,迎合目标客户的消费习惯,防止价格畸高。

(五)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品质,多选择无污染、健康的绿色食品,因此商家在生产绿色食品时应该着重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并将绿色食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功能性和安全性上,以高质量来赢得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盛丽颖,安玉发,黑嘉鑫我国超市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2]张小霞,于冷绿色食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基于上海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11)

[3]郝文艺,卢志滨基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5)

[4]杨波消费者对生态标签低信任度下绿色食品市场的运行和消费者行为选择[J]经济经纬,2015(5)

[5]盛丽颖中国绿色食品营销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6]赵冬梅国内绿色食品营销研究进展述评[J]现代商贸工业,2014(1)

[7]曾寅初,夏薇,S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2)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4

据了解,我国原有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仅规定了201种农药在114种农产品中的873个残留限量。新标准则制定了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2293个残留限量,基本涵盖了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食品和农产品。

新标准中,蔬菜、水果、茶叶等鲜食农产品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数量最多。其中,蔬菜中农药残留限量915个,水果664个,茶叶25个,食用菌17个。新标准还首次制定了同类农产品的组限量标准。即选择同一组农产品中消费量大、残留风险最高的农产品为代表作物,以代表作物的农药残留试验数据为基础,来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两部委解释绿色食品包装标准标示

本刊讯(记者申海鹏)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其包装标签上“产品标准号”一栏是必须标示绿色产品标准号,还是可以标示所执行的其他标准号?

记者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获悉,2月16日,卫生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发给该中心的《关于绿色食品标签标示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指出: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2年第6号)规定,企业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即表明企业承诺该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另外,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118-2011)4.1.10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包括进口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产品所执行的标准代号。标准代号是指预包装食品产品所执行的涉及产品质量、规格等内容的标准,可以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或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国经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有6862家,产品17125个。

《感官分析食品感官质量控制导则》等两项国标通过审定

本刊讯(记者卫士娇)近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所牵头负责、自主研制的《感官分析建立食品感官特性参比样的一般导则》和《感官分析食品感官质量控制导则》两项国家标准顺利通过审定,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两项标准的研制基于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参比样标准对不同组织形态,近200种、涵盖20大类食品的备选参比样进行了感官评价和质地仪测定,创新性地建立了统计分析与仪器测定相结合的快速筛查方法。对参比样的筛选原则、建立程序等进行了实验验证,并配套编撰了标准应用指南,以帮助标准使用者在明确基本原则和一般技术流程的基础上,有具体可借鉴的方法要点与使用细则。

感官质量控制标准则是面向食品企业,以引导企业建立更加面向市场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为目标,以乳品企业的感官品控为案例研究,建立了食品企业实施感官质量控制的一般程序,提供了产品感官质量的多种评价方法与统计控制方法。

新西兰旱情推高奶粉价格或刺激国产奶粉

本刊讯(记者王崇民)新西兰北岛地区持续的干旱或已影响到了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商恒天然奶品的价格。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5

关键词: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29-02

一、问题的提出

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的成熟期阶段,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黑龙江省是我国率先发展绿色食品并且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省份之一,全国最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种植规模、经济总量、基地面积和实物总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之首。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在组织领导、政策导向、法规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大绿色食品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从2000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实物总量、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35%、31.3%、31.7%、21.3%、26.6%。截止至2011年底,黑龙江省绿色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552个(占全国8.3%)、产品总数1650个(占全国9.8%)、年销售额1020亿元(占全国32.5%)、产地监测面积6430万亩(占全国26.8%)。

绿色食品产业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黑龙江省一些原有的显著竞争优势,如资源配置优势、规模优势已经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弱化,而新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且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绿色食品的专业销售机构少且不具规模,并且因其产品特性会受到自然环境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而使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出极大地波动性。政府部门、技术研发部门、金融机构等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和动摇性。由于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各主体自身发展不协调,主体意识不统一,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稳定的网络系统,难以实现协同效应,这也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升其竞争力的一个难题。另外,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经营方式粗放、集群内企业间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流通环节不顺畅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当前我国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并且注重培育竞争优势的局面下,如何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基于产业链视角,结合绿色食品的产业集群构成结构,描述了绿色食品产业链的三个基本环节,并对各环节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到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二、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分析

结合中国台湾学者施正荣的研究,以及吴金明对产业链的分析,同时依据王德章教授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构成研究,笔者对绿色食品产业链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她是一条微笑的翘嘴线(图1),两个微笑的翘角一个是“产业龙头”所处的环节,另一个是“产业关键”环节,而中间微笑的“嘴唇线”正是产业核心的环节。由图1可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构成是以基地、农户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包括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直至消费者的整个生产链环节上的各要素组成。同时,政府、相关组织机构及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图1中的a-B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即原料储备、采集及生产环节。这通常是拥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或是掌握关键资源的环节。因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如五常大米、北大荒、完达山奶业等,拥有较强的地域属性,所以一个地区是否控制着“产业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B-C是产业的配套环节,围绕着生产与加工创新展开。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基地和农户,以及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重心所在。生产和加工这个环节中决定着绿色食品品质优劣,也是整个绿色食品价值链的关键。D是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等环节。其中a与D分别是BC的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前向产业的创新驱动以及后向产业的需求拉动都是产业集群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也是产业增值的突破口。此外,其他相关支持性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辅助作用。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时期,他们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1.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整体实力。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形成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引领的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标杆,会推动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产业机构调整,大力实施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的举措,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完善产业链。二是提升龙头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知名度,极力避免产品间的同质化竞争,各龙头企业要及时掌握当前的市场动态和政策形势,立足于实际需求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以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三是龙头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增强产业凝聚力。其别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加大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只有核心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产业链条才能更加顺畅和完整,产业集群才有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就需要特别加快以“完达山乳业、五常大米、九三油脂、北大荒以及黑森山特产品”为代表的乳业、米业、大豆等龙头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同时鼓励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龙头企业。

2.加快产业核心环节产品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主要指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一般来讲,随着竞争的加剧,产业的竞争已由生产阶段前移至原材料和产前工作的准备阶段。现今,其他省份均根据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优势一直以来表现在产品数、企业数、产地检测面积等的规模和要素指标上的领先优势目前已逐步削弱。因此现阶段应加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原始性创新,体现为原料和技术工艺创新。由于绿色食品的自身特性,其对于产前的原材料及工艺设备的要求极其严格,包括种子的培育环境及最终品质,肥料原料的使用标准,储存技术、设备的工艺、灌溉技术等的研发和创新。

3.加快产业配套环节的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产业配套环节是由基地及农户种植生产和绿色食品加工及流通共同组成,其对于产前联系的核心环节和产后联系的龙头环节起到了供需传导的作用。一是建立相对平稳的产前联系网络。优势适合的原材料是绿色食品产业能够进行生产加工的基础保障,所以要求企业、农户和基地三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对诚信稳定的关系。因此,要在上述三者关系上不断谋求创新,处理好相关支持性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的扶持作用。也就是与当地政府部门、绿色食品办公室、高校、科研机构、各类协会、金融和中介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与其他形式的各类组织建立纵横交错的竞合关系,了解国内外市场态势,及时掌握供需变化,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断的取长补短、优化产品结构,保持自身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不断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多渠道的产后联系网络。所谓产后联系是指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业、各种类别的营销机构、中介机构等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快配套环节中的社会网络建设,依托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大力扶持各种行业协会、商会、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开发中心、创新中心以及科研组织。例如,哈尔滨南极批发市场创建的全省绿色食品展销中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研究办公室,哈洽会的绿色食品展销,搭建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对话,增强企业之间的互信,加强行业自律,促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通过网站建设,完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4.加快管理和政策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要以确保绿色食品安全、健康发展为前提,原有管理制度和监管基础上,引导企业优化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规模,协调好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关系网络,同时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作用。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政策创新要遵循我国的市场机制,一是政府扶持体系的创新。国家政府制定一般性的普遍适用的发展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依据各方现实条件灵活机动的制定适合于本省的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的拓宽。这就需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各政府服务部门间分工和协作效率;完善税收和金融政策的导向机制以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大小企业建立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发挥好大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不断培育绿色产品的知名品牌。四是加强“政产学研”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专精型人才队伍,发挥综合优势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德章,李龙,李翠霞.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竞争优势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5)

2.王德章,贾俊杰.科技创新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7)

3.杨水根.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探讨.改革与战略,2011(3)

4.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中国工业经济,2007(1)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6

关键词: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绿色食品产业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安全、健康类食品的需求,也为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提出发展绿色食品开始,其就以无污染、营养、安全特性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需求,是每个从事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

1.绿色食品市场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社会精英、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等,市场范围较小。2007年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数据显示,与全球有机食品销售规模相比,国内销售额相对较小,有机食品销售占总体常规食品销售仅为0.1%,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则为2%。我国人口总数超过13亿,经济增长率年均8%左右,中产阶级家庭的数量正在急速扩大。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广阔。

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全面加快。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百姓对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呈现出急剧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产品总量为937.22万吨,2014年增加到1515.6万吨,年均增长率12.7%。从每年的增长情况看,2011年同比增长6.09%,但2012年就达到16.47%,2013年这一数字则为30.87%,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3.整体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在绿色食品的消费引导、市场培育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消费需求的急速增长,一些大型绿色食品生产和流通商更加注重市场营销,放大了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在绿色食品品牌的吸引下,国内乳制品、养殖等企业积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树立本企业产品安全、优质形象,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了食品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我国绿色食品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绿色食品市场本身发育还不成熟,市场营销存在诸多缺陷,大多数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没有显示出自身特点和竞争力,规模偏小,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普遍较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为:

1.市场不规范,产品信誉保障程度相对较低。首先绿色食品价格比普通食品高出许多,刺激不法商贩假冒销售,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购买到假冒绿色食品。其次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本身对产品质量把控不严,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在生产过程中超出限量使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有的逐步退化成普通食品。再者绿色食品作为高端产品是为了满足部分人群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超出了百姓基本饮食保障范围,其品质降低甚至与普通食品具有相同的质量也不会影响到人们的基本健康,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对其品质检查处罚力度不足,客观上造成绿色食品的信誉度较低。

2.产品定价较高,影响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都很特殊,应该享有较高的销售价格。但有些企业没有正确分析产品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盲目提高售价,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三分之二左右的消费者愿意购买超过同类产品价格四分之一的绿色产品,但如果价格超过同类产品一半以上,愿意承担的消费者则降到不足五分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绿色食品价格比同类普通食品价格高出1.5倍以上,部分对价格相对敏感的普通消费者被拒之门外。

3.消费者参与度不够,部分潜在消费者没能转化成客户群。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产生了对高端健康食品的需求,在我国这一现象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对绿色食品不十分了解和认同,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一般停留在安全、高价等概念层面,其安全性的具体体现以及与普通食品的具体区别等知识普遍缺乏。部分消费呈现出随机和非理性的状态,没能形成正确、牢固的绿色食品意识,致使企业的营销策略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大量的潜在消费者没能成功转化为客户。

三、解决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绿色食品企业可采取的营销策略。任何营销策略的构建、营销方案的制订都离不开市场定位,绿色食品作为目前食品市场的高端产品,也必须在目标客户、产品及品牌定位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1.目标客户定位。受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本制约,绿色食品的价格必然要高于普通食品价格,这就需要企业把主要目标客户锁定在收入稳定且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家庭。该类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已经实现,拥有较为宽松的财务基础,对食品安全和生活品味具有较高期望,且对食品价格不太敏感。此外对于有孕妇、儿童、病人及其他特殊人群的家庭,也应纳入考虑范围,作为次一级的目标客户群。

2.产品定位。企业可以根据资金实力、规模及技术条件等,提供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品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肉蛋奶,米面油,蔬果、坚果、休闲食品、果汁等等各具特色的产品组合。

3.价格定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客户,绿色食品价格不宜定位过高。大量潜在顾客的经济条件可能处于有能力消费绿色食品的临界点。因此企业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百姓对食品价格的承受能力,从而找出客户群最大化的绿色食品价格范围,再综合考虑竞争对手价格和生产成本给出适合本企业的价格定位。

4.产品定位。企业可以根据资金实力、规模及技术条件等,提供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品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肉蛋奶,米面油,蔬果、坚果、休闲食品、果汁等等各具特色的产品组合。

5.建立会员机制。会员制可以形成固定客户群体,同时可以利用客户余存资金,特别是通过会员制增加顾客消费粘性,把企业打造成为顾客的食品安全管家,建立信任,实现客户绿色食品消费的常态化。同时锁定每一位顾客的日常消费,必要时引入营养师,根据每个家庭的组成做细分,如哪些适合儿童,哪些适合三高人群等等,甚至可以做好配餐,推广主材为自营产品的绿色菜单满足更高端的需求。

(二)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除了企业自身通过消费者行为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行业协会、相应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措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规范市场行为,严厉打击假冒绿色产品,促进市场健康发育。市场不规范严重破坏消费者信心,不少居民对市场上销售的绿色食品失去信任,尽管有这方面的需求也因担心上当而放弃选择。因此行业协会、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检查、惩治力度,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净化绿色食品市场,建立并强化市场信心,让那些有能力并愿意消费的顾客敢于消费绿色食品。一方面,应该狠抓认证控制和认证企业生产过程的检查监督,通过强化认证审核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信誉度,督促企业建立严格的绿色产品生产规范;借助过程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本企业各种质量控制规范和措施,提高认证企业产品的信誉度。另一方面,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绿色食品行为,提振消费者信心。

2.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开发更多的绿色食品消费客户。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规模较小,除了居民消费能力存在不足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居民对绿色食品知识了解不够,对其优势没有全面科学地认识,辨别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的能力普遍欠缺。因此相关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对绿色食品相关知识进行解读,帮助居民提高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提高辨别绿色食品好坏的能力,从而引导更多居民愿意选择并且放心消费绿色食品。

总之,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营销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和企业自身均应当积极应对和深入分析。监管部门要规范市场行为、加强消费引导,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企业则要从目标客户、价格、渠道等方面研究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百姓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建安主编.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梅洪常,邓莉.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李海凤.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7

关键词:问题研究;创新能力;科学精神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设置了“问题研究”的教学栏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认为应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见在“问题研究”的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具体而言,中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借我一双慧眼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难点。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通过设计一些简单阅读材料活动或者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例如,笔者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的教学活动中,首先结合实际,变为“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请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路口观察校门口道路交通情况。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后,发现以下一些可能引起道路拥堵的原因,如,路口红绿灯的时间长短,行人及非机动车随意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路边商铺占用行人和非机动车道,行车引导标志设置不明显导致司机临时变道而引发路面交通混乱等等。

二、“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生存”――培养学生收集、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收集、整理与运用是地理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过程。收集地理信息有多种方式,如,通过阅读地图和各种图表、查阅书籍,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获得二手资料,也可以通过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获得第一手资料。

教师应该在学生收集资料时,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做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要点,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归类整理。

如,在“绿色食品知多少”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每个小组相关的调查任务。有的小组负责问卷调查,调查大众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有的小组负责走访超市,比较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的价格差异;有的小组负责收集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包装袋;还有的小组负责在网络上搜集有关绿色食品的文字资料和视频材料。最后各个小组将材料和实物在课堂上汇总、展示,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发展“绿色食品”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成本高。因此,在采取措施时也是针对问题来解决,一是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与扶持;二是降低产品价格。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培养学生联系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研究”新设于每一章节后,与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紧密的关系,且都是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容易联系到所学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

不能脱离实际来空谈“问题研究”,特别是必修2和必修3中人文类的“问题研究”,有的题目可以拿来进行本土化的开发,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在设计“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时,针对学生生活的地区就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农民工大量迁入的地区,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走访、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分析当地农民工进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探究农民工行业转移的特点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利影响、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通过对本地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感悟人口问题的复杂性、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原因。

对于复杂的“问题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降低难度。如,在“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这一问题研究中,在思考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时,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商品粮?什么是商品粮基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样层层降低难度,学生就非常容易找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即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既便于学生回答,也便于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是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美国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科学探索者》指出,“也许你没有意识到,其实你每天都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并去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时,会用到许多许多科学家们也在使用的技能”。我们的“问题研究”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吗?

参考文献: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8

关键词: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措施

绿色供应链又称环境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综合了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思想,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以往研究对象以制造业为主,很少涉及食品等相关行业。当今人们对于食品在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部近日起草《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微生物控制指导原则》,并对其征求意见,两项新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经营过程中采购、运输、验收、贮存和销售各环节,以及现场加工食品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准则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强调了各环节防止污染的要求。食品绿色供应链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食品产业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它的目标是优化食品产业资源配置、提高食品安全度、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互容,既强调产业资源最优配置,重视食品安全,又包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闭环运作,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是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关于食品供应链,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有关食品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尚且较少。食品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体现食品安全优质、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的现代食品供应模式。覆盖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可实现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保障食品安全优质供给,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2食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制约因素

2.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绿色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绿色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2.2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3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绿色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绿色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益提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2.4食品绿色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RFiD、GpS、GiS、eDi、CRm、Vmi、QR、eCR、CpFR、SCoR等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绿色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绿色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绿色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绿色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食品绿色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已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目前我国在引进和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绿色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绿色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实施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3.1增强供应商的环境治理

食品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依据制造商自身的资源与战略目的对评价目标加以调整,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还要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运营理念上对环境维护的认同,这是完成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构成的基础。农民和食品生产企业要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在物流进程中不断搜集、整理、贮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整合现有资源,构建食品绿色供应链。食品供应链包括从育苗到大田治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流通、市场销售、废弃物回收等流程。针对农民开展绿色农产品消费技术的培训,向他们传递绿色技术和信息,将先进的绿色物流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3.2建立健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利益分配机制与监督管理机制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由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以及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可能使企业短期内成本增加,因此为保证绿色化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并鼓励其它链中企业的绿色化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保证利润分配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环保程度。此外,由于供应链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到整个供应链,造成绿色供应链的断裂。因此,为保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和绿色化,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绿色绩效评价体系(经济绩效指标、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供应链成员间相互帮扶、督促、监督,坚决剔除不符合绿色化要求和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企业。以上均需要核心企业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3.3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的成员不仅要包括绿色供应链内的成员而且也应包括消费者。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及时间的有限使得消费者不可能具备对其所消费食品进行有效地识别与鉴别。因此消费者应该成为绿色供应链内信息共享的重要成员。而且信息共享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库存信息方面的内容而且要包括其他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具体包括有关绿色技术相关信息的共享、绿色产品功能的信息等。还要注意的是信息共享的手段不仅要包括正式交流而且应该包括非正式交流的方式。

3.4全面加强政府监管与法制建设

依法深入开展综合治理,要坚持严字当头,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薄弱环节,加大治理力度,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依法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并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坚决铲除影响食品安全的毒瘤。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增加投入,完善政策,狠抓基础工作和规范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监督,推动企业改进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政府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堵塞监管漏洞。

4结束语

食品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要求食品企业加快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以保护环境,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依据核心企业在供应链所处的位置,食品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绿色产品设计与生产,并从产品和企业环境行为两个方面充分运用绿色环保思想,确保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食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绿色品牌战略;将环境绩效作为评估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培育绿色供应商;搞好供应链的生态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战略联盟组织,增强供应链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控制风险能力。本文对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析,而食品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汤世强,施丽华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召云,孙世民,王继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商业研究,2009,(3).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9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新闻媒体也逐年加大了对环境问题报道的力度。本文选取《南方周末》绿色版2013-2014年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框架主要是冲突框架、责任框架和人情味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深刻挖掘真相的同时,体现了《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为研究国内其他媒体的环境新闻提供了范本。

关键词环境新闻南方周末框架分析内容分析环境风险

中国的环境新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近30年的时间里,环境问题升格为社会主流话题,环境报道日益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凸显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治理的紧迫性。自2009年10月8日以来,《南方周末》推出“绿色”版,集中报道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博得业内和学界好评。对该报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框架分析,有利于了解《南方周末》环境新闻采用的新闻框架,并能为今后大众媒体从事此类报道提供范本。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文本选取

创立于1984年的综合性报纸《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南方周末》对环境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2009年10月“绿色”版的创立,高素质的环境新闻报道团队的筹建,凸显《南方周末》对环境新闻的重视,以及延续该报特色、树立环境新闻品牌地位的决心。选取《南方周末》“绿色”版作为环境新闻报道框架分析的范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指导意义。

2、研究方法

框架理论被学界认为是探析媒体报道内容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媒体利用何种框架进行报道将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此类事件的认知乃至立场。框架理论研究学者戈夫曼(Goffman)认为,社会事件本身没有属性与释义,必须通过符号转换才能成为个人内在心理的主观认知,“框架”的基础就是这个转换的过程。人们藉由框架整合讯息、了解事实,使得框架的形成与存在不可避免,新闻媒体亦是如此。

新闻框架即新闻生产者(记者、编辑等)通过事实选择、强调或重组新闻事实的框架来进行新闻报道,在新闻文本中隐藏着新闻框架,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诠释。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对《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进行研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对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来揭示新闻中呈现的框架,二是在文本之外的社会层面来探讨形成新闻框架的影响因素。

二、文本分析

本文选取了《南方周末》“绿色”版2013年5月17日至2014年5月16日发表的各类新闻为研究文本,以“篇”为计算单位,新闻篇数以标题为界定标准,有发表日期、记者署名等,通过逐篇查阅的办法对研究文本进行量化统计和文本分析。通过筛选,得到本研究有效样本384篇。

1、新闻体裁分析

通过筛选,对报道文本进行分类,按照消息、通讯、人物访谈、评论及其他(含专栏、资料整理、编者按等)五类具体列表如下:

通过表1可知,《南方周末》“绿色”版所采用的新闻体裁中,各类通讯的篇数所占样本总数比例最大,超过了一半,足见以深度报道见长的《南方周末》,秉承了一贯的深刻和负责。除通讯外,消息的比例占到了26.8%,通过逐篇研读,《南方周末》“绿色”版刊登的消息多整合于其他媒体的报道,且多为重大的环境事件或议题。通过主题设置和信息重组,《南方周末》将其“绿色”版的新闻理念灌输其中。人物访谈占比达11.2%,此类体裁中,《南方周末》“绿色”版多采访的是环境部门的政府官员,由官员或专家对一些环境事件或议题进行解读,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很好地承担了权威声音的职能。在“其他”类体裁中,《南方周末》“绿色版”开设了“风向标”专栏,主要对当时一些环境事件或议题进行解读、分析和形势预测,作者除“绿色”版记者外,还有特约撰稿、知名人士或专家等。

2、新闻来源分析

新闻来源按照对象的不同,分为本报记者、特约撰稿、其他媒体、政府机构、知名人士、其他(事件亲历者、研究者或研究团队等)六类:

通过表2可知,《南方周末》“绿色”版主要刊载的是原创新闻,本报记者撰写的新闻占比达65.9%,且发文地点主要集中在国内,也有部分国际新闻的发文地点在国外。足见,《南方周末》拥有一支优秀且专业的报道团队,能够深入新闻一线进行报道,体现了《南方周末》一贯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性。其次,援引其他媒体报道所完成的新闻占比达27.1%,此类新闻绝大多数为消息体裁,囿于时效性等原因,《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通过主题设置和信息重组,做到了重大题材没有遗漏。此类消息绝大多数都引用了多个消息源,其中引用2-3个信息源的最多,也有少数新3、报道主题分析通过仔细研读新闻文本,将其中的新闻主题概括为环境产业、环境事件(例如因环境危害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等)、食品问题(例如食品安全等)、药品问题(例如药品安全等)、环境政策与举措(例如政府有关环境政策与具体实施行为等)、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其他(如动植物保护、城乡发展问题、环境遗产保护、环境部门官员落马等)共七类:

从表3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方面的报道占据了首席,达24.5%。在研究样本中,《南方周末》“绿色”版记录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国内几乎所有重大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事件。环境事件占比达17.7%,多为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矛盾和突发公共事件。食品问题多涉及食品安全和转基因作物,占比13.8%;环境政策则偏重国家机关一年来有关环境问题提出的法规、政策和举措;环境产业问题多聚焦于光伏产业、垃圾回收处理、电力等与环境息息相关的产业发展情况;药品问题则涉及药品安全、药品争议等。在占比17.4%的其他类目中,包含了动植物保护、城乡规划与环境保护、环境遗产保护等“深绿”话题。

三、新闻框架分析

本文使用通用框架(Genericframes)对研究文本进行分析。通用框架超越了主题、文化背景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不同的新闻事件报道和不同主题的文本中使用。这种方法具有演绎法的特点,它在研究之前对框架进行定义和操作化。媒介通常运用的框架有“事实框架”、“人情味框架”、“冲突框架”、“道德框架”、“经济后果框架”、“责任归属框架”、“领导力框架”。

《南方周末》“绿色”版秉承了母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的风格,“绿色”版对环境议题的构造,主要通过环境与人类生活质量、社会与经济发展矛盾的理性分析,呈现环境问题背后多个相关利益主体或相关领域的面貌及立场。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和研读,可以得出《南方周末》“绿色”版使用的新闻框架,并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

1、冲突框架占主流

冲突框架是展现个人、团体或国家间的意见对立或不统一的情况,着重表现团体之间的分歧和冲突。过去一年,《南方周末》“绿色”版所报道的新闻中,以“冲突框架”为主要新闻框架的新闻数量最多。例如2014年5月1日发表的《“如果这是战争,一切沟通都不会发生”》,文章报道了民间组织与能源巨头因为环境问题博弈的事件,文章分“民间力量的合纵连横”、“能源巨头的应对之道”、“调查pK调查,数据VS数据”、“未尽的博弈,无法修改的悲剧”四个部分对这起“战争”进行回顾,通过“冲突框架”的构建,使受众对整个事件清晰明辨。

2、责任框架占重要部分

在《南方周末》“绿色”版的新闻报道中,责任框架与冲突框架的使用频率几无二致。责任框架强调某一新闻议题或事件的责任归属,责任可能归属于政府、组织团体或个人。多数环境事件、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的问责等都结合运用了责任框架和冲突框架。

例如2014年3月13日发表的《谁在算雾霾经济账?》中,就治理雾霾对GDp发展的影响做了货币化的换算,通过“一元钱投入换来多大的GDp增长?”、“大家都认钱,我们就计算成钱”、“领导担心‘外国人抓住中国的把柄’”、“对大气污染的重视‘不是数字推动的’”四部分层层推进,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这一当前中国政府乃至社会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做了庖丁解牛般的解析。整篇文章搭建在责任框架之上,最终将环境治理推上了社会责任、人体健康等受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上来。

3、人情味框架体现媒体人文情怀

所谓人情味框架,是指新闻以个人故事或情感角度入手,进而呈现新闻主题、新闻事件和问题。《南方周末》“绿色”版的部分报道,通过加入个人经历、个人情感流露等元素,增加了亲和力与可读性。使理性而又严肃的环境新闻多了几分人文情怀。

例如2013年9月20日发表的《妈妈团:理想很丰满,商业很垫背》中,源于食品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一群中产阶级妈妈组成了“绿之盟妈妈生活馆”,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健康食物,拥抱商业。文章“貌似找吃的,其实在做环保”、“商业做不好就得关门”和“健康向上的小理想”的三部分,通过叙述一个微弱的群体有关健康生活的小理想,进而反映当代普通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渴望。

参考文献

①张威,《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J].《新闻记者》,2007(5)

②臧国仁,钟蔚文,《框架理论再探.政大新闻教育六十周年庆论文集》[C]:205

③《〈南方周末〉绿色版开版词:为绿而生》[n].《南方周末》,2009-10-08

④Robertm.entman,Jorgmatthes,Lynnpellicano.nature,SourcesandeffectsofnewsFraming[C].theHandbookofJournalismStudies.newYork:Routledge,2009:175-179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绿色食品研究分析篇10

[关键词]绿色食品;消费者;成本;价格歧视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120-03

[作者简介]张秀芳(1979-),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副教授,国贸系副主任,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刘玉堂(1987-),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绿色食品价格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着绿色营销的成败。因此,中国绿色食品价格定位已成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食品的特点

(一)差异性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具有功能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包装、形状、品牌、专利、销售渠道、销售地点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产品的差异性对产品价格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换句话说,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差异就是垄断。所以,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二)替代性

由于绿色食品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食品,消费者一般会把绿色食品视作质量和档次较高的商品,然而受信息不对称影响,即使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观念,但在实际购买中往往会因为价格偏高而选择普通食品。因此,绿色食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容易被普通食品所替代。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食品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我国农垦系统在考虑如何做好环保工作时,提出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并重、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的思想,提出了开发“无污染的食品”的经营策略。由于与环保有关的事物常被冠以“绿色”,因此,“绿色食品”正得其名。杨顺江等(2002)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3年为基础建设阶段;1994―1996年为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以后为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在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696个,为1997年企业总数(544个)的1415倍;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由1997年的892个,增加到2013年的19076个。同时,产地监测面积也不断增加,由1997年的03亿亩增加到2013年的26亿亩,但近两年几乎没有增加(详见表1)。

(二)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2012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61家,占部级龙头企业总数的2260%,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4家,占省级龙头企业总数的1118%。此外,全国已有11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2675个绿色食品认证,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1723%、1562%,成为绿色食品新兴的发展主体。2013年绿色食品获证的部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达289家、1307家和1417家,规模不断壮大。

(三)品牌效益日益明显

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影响力继续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进入大型超市,走向国际市场。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全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额、出口额与199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10倍和3614倍(见表1)。在国内外市场,与普通产品相比,绿色食品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四)市场前景广阔

绿色食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绿色消费非常重视。从国内食品消费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保健、营养问题越来越重视,追求“无公害”的“放心”食品。1999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三绿工程”,即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国家将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开通10条绿色通道,建设百家绿色市场,创出千种绿色食品的品牌,让绿色食品尽快走进寻常百姓家。

表11997―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情况年份企业总数①

(个)产品总数②

(个)年销售额

(亿元)出口额

(亿美元)监测面积

(亿亩)19975448922400703199861910182850903199974213533021304200096418314002005200112172400500400620021756304659784072003204740307231080820042836649686012509200536959728103016210200646151286815001961520075740152381929214232008617617512259723225200960031570731622162482010639116748282423124201166221682531352302420126862171253178284242013769619076362526026注:①截至当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②截至当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13年)整理

虽然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比例还有待提高,绿色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拟从歧视策略的角度对绿色食品的价格定位问题进行研究。

三、绿色食品价格定位的影响因素

(一)资源和环境成本因素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为保证质量,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必然加大对原料选用、农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等工艺过程的投入,而且还应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支出,如“三废”处理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所以,因使用新的绿色原料、辅料而可能增加的资源成本和在产品的生产开发过程中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生产环境成本都应作为绿色食品价格的构成要素。

(二)消费者福利成本因素

由于绿色食品既具有食用安全、健康的优点,又能改善消费者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福利。所以,消费者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成本,使之成为绿色价格的组成部分。

(三)社会福利成本因素

绿色食品的生产、消费和营销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效率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tt=1βtαt-tt=1ctαt-tt=1etαt>0

式中,βt―经济活动的收益;ct―非环境成本;et―环境成本;αt―贴现因子。

从上式可以看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t时期内经济运行的收益扣除非环境成本之后至少应是正的。也就是说,在出现正值的情况下,才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效率。绿色食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和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成本因素

绿色食品企业一般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作为扩大营销的一种手段,但绿色标志的使用需要付费,同时还会产生年检、续展认证费、绿色加工、包装、标签等费用。

四、我国绿色食品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

(一)因消费者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意支付的价格来出售每一单位绿色农产品,这是一种完全价格歧视。在这一价格歧视下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获得全部的消费者剩余(见图1),此时,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相等。

图1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的价格歧视图1中,假设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p=f(Q),则在完全价格歧视下,企业销售Q1数量绿色农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

te=∫Q10f(Q)dQ(1)

(1)式在图1中表现为oQ1Ba的面积。在没有价格歧视的情况下,企业销售Q1数量绿色农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

te=f(Q1)Q1(2)

(2)式在图1中表现为oQ1BC的面积。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1)C(2),在图1中表现为aBC的面积。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获总收益oQ1Ba的面积大于不存在价格歧视时的总收益oQ1BC的面积。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对每个消费者所索取的价格高到他们几乎拒绝但又不至于完全拒绝的地步,也就是说第一个单位的绿色农产品出售后,生产者会对第二个单位的绿色农产品继续索取尽可能高的价格。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完全价格歧视策略从那些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偏好比较强或收入比较高的买主那里获得这种消费者剩余。

(二)因市场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这种价格歧视的典型例子表现在绿色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方面。关税壁垒的存在会使得农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的国内、国外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或者是销售绿色农产品的两个市场间的运费超过了市场之间的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差。如果市场价格差高于两市场间的运费,则会有运输贩卖行为,此时两市场无法处于分割状态,也就无法差别定价,只能实施统一价格。当然,如果订立了绿色农产品价格契约,并能够严格遵守,实施价格歧视策略也未尝不可。另外,两个市场上的绿色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在国外,绿色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使得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更富有弹性,因此价格较低;在国内,绿色农产品竞争相对较弱,比较缺乏弹性,因此绿色农产品价格较高。

具体到绿色食品的种类,比如aa级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格,档次更高。在面向国际市场时,价格可以相对低一些,但是政府要给予支持,如在出口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而在国内市场上(主要针对上层消费者)可以实行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浮,从而使企业能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

(三)因购买数量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根据购买绿色农产品数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售价的定价方式,属于二级价格歧视策略。即对不同数量的买方,确定不同的价格,也可称为成批定价(blockpricing)。由于这种价格歧视没有把价格划分得很细,故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只获得了部分消费者剩余。

当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使用这种价格歧视的时候,其收费率或价目表应适用于所有的买主。运用这种价格歧视必须是那些容易计量的绿色农产品,如绿色稻米、面粉、食用油、谷物和蔬菜等。

五、结论

虽然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比例还有待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主要面对垄断竞争市场,企业应根据不同收入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市场状况和购买数量,在综合考虑绿色食品价格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价格歧视策略,以发展壮大我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模,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46-151

[2]王绍凤,赵国杰绿色食品的环境成本及其价格制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5):72,78

[3]王宁绿色农产品价格歧视策略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1):31-33

[4]杨顺江,谢振贤无公害蔬菜: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张秀芳,史建民中国绿色农产品价格定位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