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十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十篇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40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1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德育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儿教师的主要途径。纵观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突出德育教育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对于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而言,德育需要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展开。这种环境的培养也需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所体现。如在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着重强调职业道德对学前教育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在专业和德行上都追求卓越的幼儿教师。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儿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培养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特别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而言,更应该以培养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为己任。因此,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传授,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认知,建立起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德育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一种渗透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态度,因此必须得到重视。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德育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它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

二、教师要树立起科学的德育观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任何知识背后都隐含着人类认知发展中的理性思维。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培养和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德育建设,需要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悟到树立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性。科学的德育观是主体性德育观,即以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的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更加强调把学生个体当作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按照独立自主、积极思考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自愿地培养道德能力,选择道德行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教育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中促进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不少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德育问题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就已经胜任了学前教育教师的基本需求。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极端狭隘的。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德行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相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掌握一些知识更有价值。因此,科学的德育观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德育观,不仅是对未来的教师负责,更是对儿童负责。德育观念的进步是改革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关键要素,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三、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德育教学效能的重要内容。山于高职学前教育具有特定的专业特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德育这种柔性内容如何立足于专业教育之中呢?我们认为,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加以德育教育素材,不仅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展开,同时也对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德育素材一般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环境下比较熟知的内容。越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他们才会感兴趣。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广泛搜集和本专业相关的德育素材,如社会热点事件、行业规范问题等。通过典型案例、典型事件、典型问题,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只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道德素养。厚德载物,天道酬勤。通过打造这种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并不存在某一种最好的方法,而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因此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寓德于教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采用。实际上,单独的案例和个体分析对改进德育水平的效果并不理想。相反,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自我思考、不断反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寓德于教更为有效。

四、建立科学的高职学生评价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英语职业能力培养

引言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都把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有限,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成为了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不得不深入研究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试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英语理论水平,但是对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却很缺失,而且很多教师都没有与学前阶段的儿童进行接触,不知道如何引导英语专业的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事业有机结合,以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特别是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从事英语教学时间不长,不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是为了日后从事幼儿英语教学实践所用,因而无法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2.学生英语水平不好。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而且一些学生自己也都考取了四、六级证,但是很多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特别是有些学生的英语完全是中国式的,非常生硬,而且发音也不准,语音语调掌握不好,口语和听力更是不好,用英语对话的水平不高,幼儿英语教学也只是简单的英语单词、句子,影响了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有的学生就听不清和读不准mouse和mouth、thank和sank的正确发音。

3.英语专业教学滞后。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indoctrination"teachingmethod),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有效地调动,职业能力培养受到了制约。另一方面,很多英语课程与学前教育结合的不紧密,脱离幼儿教学实践,脱离学生学习的专业特点,而且也没有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对策措施

1.增强师资配备和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主要是为了适应以后学前教育事业的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日后的职业特点,尽量把英语教学与学前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更好地做好学前教育奠定坚实基础。而且高职院校要注意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配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同时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本领,不仅能够教好英语,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满足幼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2.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一是要加强语音语调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幼儿学习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对于英语学习的学生来说,培养职业能力就是为了日后能够顺利地进行幼儿英语教学,而英语的口语能力便成为了自身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能够讲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这就需要加强英语语音语调方面的训练。比如,可以尝试教学生背诵绕口令,Lutherisourenglishteacher.LutherworksharderinSeptember.weworkharderinoctober.wespeakfasterinnovember.wewritebetterinDecember.wereallyloveourenglishteacher.不仅引导学生练习了发音,而且巩固了英语单词。

二是要加强对话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学会互动,并运用到以后的学前教育中去,帮助幼儿尽快提升英语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发音和语调技巧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学生英语对话能力的培养,熟悉地运用英语句型,熟练地进行对话表达,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为学生然后进行英语职业教学、培养英语职业能力创造条件。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之前,每次上课的时候都先利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每天安排几个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学生也许第一句话都会说,“myenglishisverypoor”,这时候教师就应当予以鼓励,“thisisaverygoodbeginning.iseewhatyoumean,soithinkyourenglishisquiteoK.”,有的学生可能会很紧张,可能一张嘴就说出了几句简单的英语,“Hello,mynameisX.Y..thankyou.”,虽然话语不是很多,而且很直白,但是也基本上简单地介绍了自己,教师就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First,youareverypolite,sayhellotoeveryone.Second,youknowwhoyouare.third,graciouslythankstotheendofyourexpression.Verynice.”然后再把跟学生的电话翻译成话语,引导学生能够大胆地进行英语电话,以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适应以后英语职业教学的需要。

3.不断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一是丰富课堂教学设置。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新英语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模拟幼儿学前教育英语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都设置一名英语老师,其他人模拟学前儿童,让这名“英语老师”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结构和英语水平,自己定目标、选题目进行英语教学,然后教师再统一进行辅导点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教学能力。或者模拟一个情境游戏来进行英语教学,比如设定一个以ChristmasDay,SpringFestival,Children’sDay,themid-autumnFestival,mother’sDay等等theholiday为内容的主题,可以试着结合上述theholiday的不同特点运用flash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内容要求讲一个故事,以提升英语学习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是增加学前教育实践。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去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课堂体验,感受幼儿英语教师的现场教学氛围,学习英语教学技巧,以增强在英语学习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培养英语职业能力、日后做好英语教学打基础。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都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培养他们的英语职业能力,就是为了将来能够顺利地进行幼儿英语教学。因此,无论对于高职院校也好,对于教师也好,还是对于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也好,都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措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实师资力量,改善教师素质,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水平,为学生未来从事英语职业奠定坚实的英语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慧英.高职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2]窦丽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院.2013.9.5.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能力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教育技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很多高校中开展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从低到高较为完善的层次结构。由于这个专业发展趋势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专科层次很少受到人们更多的注意。其原因之一是开设专科层次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一般是成人高校、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师范学院等,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多数集中在大学中;原因之二是有很多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土对专科层次不屑一顾。其实,全国开设教育技术专科的学校数量较大,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忽视对这一层次的关注,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很多到小学或教育技术应用第一线,肩负着在中小学传播教育技术的重要使命,他们将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和学生的能力结构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高专这支庞大的队伍在新形势下将如何定位?换句话说,高职高专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和高校培养出的本科生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涉及高职高专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尽管有了这样比较明确的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容易造成定位不准的情况。所以,应区分好下面几个关系:

(一)职业和专业的关系

职业和专业是基于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的不同概念,但是为了强调不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不同,又常常作为比较而出现。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社会功能来说有两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或科研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前者强调的是专业,后者强调的是职业。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针对社会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一般不从专业的角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个“高等”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性”。前者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是昔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式”教育,培养科研类人才,教育类型是普通教育。

(三)区域性和通用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相同造成社会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确定,一般具有全国通用性。

过去由于定位不准确,往往把高职办成了普通高等专科,甚至办成了“压缩式”的普通本科。目前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提出高职和高专不再严格区分,要逐步转移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逐步取消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发生重大的转移。

二、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系统化思想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是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产物,专业的设置和开设的课程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岗位需求而设定的。行业岗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及教师素质要求和教学方式等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每个系统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局部或整个系统(如图1所示)。

针对系统分析图说明如下:

社会岗位需求分析。。这是开设高职专业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专业设置不是针对社会的某些岗位,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就业。

岗位群分析。高职专业强调行业岗位,但又不能只针对某一个单独的岗位,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培养目标应针对相关岗位形成的岗位群。岗位群中的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有内在的联系。

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岗位群确定以后就要对每个岗位所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最好能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得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后面课程的设置。

开设高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上面几个步骤可以看作对外部情况的分析,接下来就是对学校内部的分析。要完成岗位群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要反问自己: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吗?师资力量充足吗?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吗?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开设这个高职专业就可行,否则就要重新回到第一步,选择社会需求的其他岗位。

建立专业保障机构。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该行业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研究人员、在岗位群第一线的熟练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行业需求、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和评估岗位群能力结构等,为课程制定和实施教学提供依据。行业专家委员会起到了学校和行业或具体岗位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校内外的该专业的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的学校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的课程结构建设、课程的设置、提供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保障。

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教务处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骨干组成。负责对教学和教学目标一致性的评估、教学质量的评估、指导或组织教材的编写等。

课程设置。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的设置,列出每门课程与能力结构的对照表,得到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后执行。

实施教学。进行系统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前面各个步骤都是为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作铺垫的。实际上,这一环节和邻近的上下两个环节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之中。通过实施教学会发现与预期部分培养目标或能力的差异,这种偏差就会经常反馈到课程设置环节。

学生能力评价。这一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测试、课中反馈、课后考试、学期综合评价、岗前评价等。表1为各个评价阶段和相应反馈环节的动态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会和不同的环节进行交互。评价的方式会因为技能目标(如言语信息、行为技能、心智技能、态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学生毕业时应该进行全面的能力结构形成性评价,严格对照由行业专家委员会参与制定的岗位群能力结构表,一一对照评价。评价的结果如果达到预期目标,即说明整套体系是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能力结构就相对稳定下来。如果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就说明整个体系中的某些环节不合理,一般来说应该对整个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作出调整和改进。

总之,系统化地分析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是符合高职特点的,通过整个系统的动态管理可以使专业建设更趋合理性,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培养出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向岗位的零过渡不断迈进。

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一)需求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及事务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而目前中小学急需的这类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高职高专开设教育技术专业是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的。

(二)岗位群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是小学和中学,重点是小学。培养出的人应该能适应中小学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分别为:教学媒体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和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课件;面向校内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教学网站的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三)专业特点分析

1.师范性

运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出的人是要参与教学的。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肩负着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具有师范性。

2.服务性

教育技术专科培养出的人并不直接为学生授课,而是为教学技术(资源、手段、教学设计)提供支持服务。

3.管理性

对学校教学媒体设备和教学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等体现了该专业的管理性。

(四)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技术普及培训、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

四、离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分析

根据对岗位群专业特点及目标定位的分析,可以将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大致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2所示。

以上对商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岗位群和知识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是否合理还要倾听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同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在动态的专业建设系统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S].(200o.1.17).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op].http://tech.net.Ch.2003-4-5.

[4]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op].http://tech.net.cn.2003-4-5.

[5]吕鑫样.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8,(3).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4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析新形势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初探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初探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教学改革浅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生物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初探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研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初探浅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探析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2014年招生简章[eB/oL].(2008-03-14).http://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30301067);韶关学院第十五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YJY20141546);2013年度韶关学院科研项目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5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2.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方面受到重视。工作分析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技术,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安排、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是职业教育中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分析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是工作分析的主体,理应各司其职,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关键词:工作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15-04

作者简介:郭月兰(1989—),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是质量的提升,而课程体系改革是质量提升的关键,其中课程开发又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内核。当前,课程开发的主要技术是基于岗位任务的工作分析方法,它是meS课程、CBe课程、项目课程等普遍采用的技术。通过工作分析,可以获取从业人员职业活动中的任务、行为以及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因素,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的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因此,有必要探讨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价值和实施策略。

一、何谓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方面受到重视。所谓工作分析即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对每个同类岗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解、比较与综合,确定该岗位的工作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的过程,是通过搜集某一职业或职业群的工作信息,对岗位进行工作的描述(工作概要、工作职责、工作环境等)和任职资格(身体素质、知识、技能等)的界定。

工作分析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工作分析的对象,可以把工作分析区分为三类,即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针对某个具体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发及对应于某个岗位群的学校工作任务开发。根据工作分析的描述语言或要素维度,可以把工作分析区分为工作(任务)导向性的工作分析和人员(工作者)导向性的工作分析。工作导向的工作分析以工作本身为出发点,侧重于分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任务或行为,而人员导向的工作分析以任职者为出发点,强调完成任务或行为所需要的个体工作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领域,工作分析既是针对某个岗位群的学校工作任务开发,又是工作导向工作分析和人员导向工作分析的统一,即工作分析专家通过“头脑风暴”式的会议研讨,分析具体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工作后即可胜任的岗位)以及发展岗位(与专业相关的提升性岗位),针对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描述其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任务或行为,进而分析完成任务或行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从而形成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基石。

二、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和实施策略

以开发课程为目的的工作分析以从业人员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因素,对工作岗位中实际存在的任务进行梳理和概括,获得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清晰性的工作任务结构,并归纳、整理出任务完成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是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因此,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工作分析是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

工作分析的逻辑前提是对工作岗位的清晰认识,即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因为岗位决定了工作任务的范围和空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企业专家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质和层次水平,罗列出各自认为的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随后分析专家对企业专家罗列的岗位进行汇总,并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尽可能规避岗位过宽、过窄或岗位描述过于笼统等问题,最终确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另外,岗位定位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状况,如沈阳某高职学院根据地区橡胶工业较为发达的事实,将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在橡胶工艺运行控制工(包括配料工、炼胶工、硫化工、半成品成型工、压延工等)、橡胶设备操作工、橡胶设备维护工以及具有发展性质的技术员、质量检查员、安全管理员、工段长等。一方面,该岗位工作分析有利于明确化学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该岗位分析也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有利于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分析是课程设置的根据

工作分析的重心是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即明确岗位从业人员需要完成的任务,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简单说来就是分析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包括工作中使用的机器、设备、辅助设施等,是实现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首先,企业专家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撇开学科课程的思维模式,各自书写岗位从业人员实际从事的工作领域(一组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较宏观)和工作任务(单件任务,较具体),且表述任务时一般采取“名词+动词”的形式,如图纸识读、涂层检验、产品运行等。其次,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开展集体讨论,针对每一个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和相应的教育价值,选择不同企业专家之间的“共同要素”和“独特要素”,最终确定完整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如高职化学工艺专业的工作领域可分为橡胶配料、生产检测和炼胶等,其中炼胶可细化为胶料热炼、胶料精炼等具体的工作任务。科学的任务分析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一方面,课程设置的首要参照点是任务而非具体知识点,因为知识的组织方式或知识结构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育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改变过去知识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任务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程,科学搭建专业特色课程。

(三)工作分析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

工作分析的关键是职业能力分析,即根据工作任务,逐项分析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水平。简单说来,就是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以及任职资格,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知识、技能、态度、身体素质等,即综合能力。因此,职业能力是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是课程内容确定的重要参考。首先,企业专家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避开对能力的宽泛描述,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反省,逐条书写出有别于普通能力的具体职业能力。其次,在分析专家的主持下,采取自由研讨的形式,逐条对汇总而来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规范其表述,讨论其在实际课程中的可操作性,增添遗漏部分,删除不必要部分并对能力表述进行合理化排序,最终形成完整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如针对“胶料热炼”这项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可表述为:第一,能识读热炼作业指导书;第二,能根据热炼工艺参数、热炼原理和影响因素,准确判断热炼质量事故,并按要求进行处理;第三,能规范填写热炼作业文件等。完整的职业能力分析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一方面,在后期的课程开发中,专业教师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要参照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依据课程内容的可教性和实用性原则,并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的有限性,把课程内容具体细化为知识内容要求、技能内容要求和素质内容要求;另一方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内容有利于真实体现岗位工作任务,便于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分析是教学组织设计的保障

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它是教学组织设计的保障,即实现将职业要素转化成课程要素并进而扩展为学习要素,设计出基于学习分析的、符合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校具体教学实际的、兼具教学价值的学习项目。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中,主力是学校专业课教师,核心目标是设计出每门课程要学习的课程项目。首先,专业课教师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围绕工作任务,将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化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即教师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将具体某门课程划分为符合逻辑线索的项目,并在项目知识选择中体现出知识内容要求,在项目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技能内容与要求。其次,进行项目设计的下一级即模块的设计,也即对项目的进一步细分,模块的总和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且各模块之间都有相应的逻辑关系,如按照流程、种类等,模块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活动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性知识等,模块可根据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自由组合。再次,学习单元设计是模块的下一层级,即各教师根据任务分工表,将模块细分成学习单元,其中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单元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的内容较为丰富,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直接相关,最具实际作用。学习情境主要由学习目标、教学资源、安全及注意事项、工作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工作过程部分要对具体的步骤、操作方法与说明以及质量标准做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一并呈现在教学组织设计中。

三、如何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工作分析可以提高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顺利开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按照课程开发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将工作分析主体细化为教育行政部门、分析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四者之间理应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以保证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一)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旗帜性作用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结构具有不同的要求,而职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结构又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兴衰。工作分析通过课程开发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市场需求调研为工作分析的开展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工作分析是基于市场实际岗位需求的,政府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调研为工作分析的开展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校紧扣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因此,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分析中的旗帜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开发提供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实证数据。

(二)发挥分析专家的主导性作用

工作分析基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分析,因此,要将工作分析中的职业要素转化成课程要素,就需要分析专家的智慧性引导,所以,分析专家在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时,分析专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使企业专家明确分析会的目的、形式、工作方法和任务安排。其次,组织和协调整个分析会的全过程,主要把握三个方面:关于人,即协调好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记录员的工作;关于物,即在分析会前提前准备好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白纸、笔和订书机等物品,并在分析会进行中有效利用;关于时间,即把握好整个分析会的时间,要非常清楚在什么时间应该开展什么工作。再次,指导企业专家并引导其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即企业专家在书写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或不理解任务时,分析专家应给予及时指导,并及时汇总书写结果,引导企业专家讨论分析成果。因此,分析专家要熟悉分析会的基本操作,理解工作分析的质量要求,以便使工作分析朝着有利于课程开发的方向进行。可以说,分析会的成败百分之六十取决于分析专家的水平,因此,在工作分析中,要充分发挥分析专家的主导作用,以利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顺利进行。

(三)体现企业专家的主体性作用

工作分析基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并要求分析出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工作分析中,必须充分体现企业专家的主体作用。首先,企业专家的遴选应该有特定要求:数量要求,以10~12人为宜;职务要求:以对岗位任务相当熟悉的一线技术骨干、车间主任等为宜;岗位要求:最好能够覆盖专业所面向的所有工作岗位;能力和经验要求:熟悉岗位职责,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等能力。其次,在分析会进行过程中,企业专家应认真聆听分析专家的引导,清楚自身任务;积极参与会议讨论,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岗位任务,建言献策;参与分析会的全过程,以利于整个分析会的开展。再次,在分析会结束后,针对后期的课程要素开发,积极为学校教师答疑解惑。因此,企业专家在整个工作分析过程中具有主体性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保证工作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四)调动学校教师的核心性作用

工作分析是基于结果导向的,其最终成果要转化成课程设计,并落实到课程层面和教学层面,因此,学校教师应该也必须在工作分析中发挥核心作用,因为分析专家所能提供的只是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以及具体开发中可能采取的方案,最终课程产品只能由学校教师设计完成,只有他们才熟悉专业领域知识以及学生可能的接受程度与学习特点。首先,在工作分析之前,学校教师应主动接近毕业生并深入就业市场,充分做好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调研,形成真实可信的调研报告,为工作分析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工作分析进行中,学校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分析专家和企业专家的接待和招待工作,另一方面要列席工作分析会,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并根据学校具体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参考意见,为后期课程的设计做好思想铺垫和行动准备。再次,工作分析会结束后即是教师发挥关键作用之时,学校一线教师应依据工作分析结果,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破除传统学科模式的思想束缚,进行课程结构的分析、课程标准的编制、学习项目的设计及教学资源的开发,最终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因此,理应积极调动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以利于其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技术性要求和复杂性要求极高,工作分析是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必将成为现在乃至未来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付亚和.工作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6

关键词:会计诚信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67

1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经济学含义分析

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应该是会计从业人员所应该具备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应该是会计行业、乃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当前,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从基本内涵和扩展性外延两个角度分析。

1.1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含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方面,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应该是会计人员在使用专业技能服务于从业主体过程中,能够依据客观、真实的经济业务内容为依据,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准则的相关要求,能够遵守伦理诚信和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能够在对会计信息的供给方面满足相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全局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客观性、真实性的呼声越高,就越是能够给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以正确的引导。也就是说,失真的会计信息市场一旦消失或者减小,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市场就会越宽广,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选择诚信、选择遵守职业道德。

笔者认为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含义可以理解为:在会计信息的供需关系中,供给方能够如实提供会计信息给需求者,需求者则能够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满足供需平衡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1.2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经济学含义

当前,我国所开展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则是以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其他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以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以专业人员诚信品质和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为目的专门教育。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通过专门的、高质量的、有效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为行业提供更加可靠、更加诚信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一方面通过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服务效率为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提供高诚信、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2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分析

从对象角度分析,当前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是面向专业学生的,可以是面向已从业人员开展的继续教育的,也可以是由单位组织开展的针对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的专门的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则应该是指教育的组织方面、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用人单位等相关单位和个人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所放弃的其他产量价值。

2.1收益性机会成本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收益性机会成本指的是教育相关者所放弃的其他最大收益。如果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不用于教育,而专用于其他投资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所构成的机会成本。由于当前我国用于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投入一般情况都是伴随着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际开展而开展的,专项投入微乎其微,这样便导致了所有可能产生的收益性机会成本很小。

2.2时间机会成本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机会成本则是指教育相关者所放弃的能够从事其他事业的时间所有可能创造的时间价值。如教育组织者所放弃的其他行政、事业事务的可能;教育者所放弃的其他教育、学习生活时间的可能;受教育者放弃的学习其他知识的可能以及用人单位所放弃的其他时间价值的可能。

3结论

当前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虽然不能够构成实际意义上的收益、成本,也不能够记入企业的账面,但它是却是组织开展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决策者进行最优决策所必须考虑的现实的因素。一方面,决策者必须要积极分析机会成本,对各种教育组织方案进行考察、分析,全面了解各种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最优教育决策的确定奠定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另一方面,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匹配,更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势必要对其机会成本的视角分析成果进行合理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决策的最优化,以充分发挥其时效性。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7

1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为便于衡量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首先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剖析,具体测算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基本推断,为政策性建议提供依据。

(l)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考虑到指标的可得性和代表性,我选用了2000年至2008年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使之与广西经济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也是一条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提升贡献率的最佳路径。1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为便于衡量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首先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剖析,具体测算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基本推断,为政策性建议提供依据。

(l)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考虑到指标的可得性和代表性,我选用了2000年至2008年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记为ZX,经济增长指标选用的是人均GDp,记为RG。根据表1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得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高职在校生数与经济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从运算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看出,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和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968663(2以X)~2008,n=9),这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下面对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和人均GDp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首先,从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ZX)和人均GDp(RG)的散点图可知,RG与ZX近似直从回归值看,解释变量前的参数估计值为正数,处于0与1之间,常数项的估计值也为正,这些参数的经济含义都是合理的。方程通过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变量较显著,拟合优度较高。因此,回归结果表明: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每增加100人,人均GDp增加4.88元。从以上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2000年后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广西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影响,理论上,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广西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2)o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广西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能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完全的因果关系。下面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2000一200年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使用eViewss.1统计软件检验结果p值分别为0.51625和0.23613。意味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不是人均GDp的Granger原因,而人均GDp也不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的Granger原因,即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变化不是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广西经济增长的变化也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2广西高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原本是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但从实证数据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并未得到有效的释放,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力未能完全展现,两者在发展链上产生了脱节,未能协调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l)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充足的经费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并长期困扰和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相对落后的广西经济水平制约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力度,预算内财政拨款分配也更侧重于本科以上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以及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资助政策,使得预算内教育经费远不能满足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需求。而且地方政绩考核制度促使地方政府更重视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平、快”项目,对投资周期长、见效较慢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造成广西许多地方普遍存在教育经费“缩水”或挤占的现象。另一方面现行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对个人、企业和社会进行教育投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极不稳定。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建设方面的投入捉襟见肘,校园面积狭小,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实验实训场所及设备极其有限,办学水平的提升后继乏力,严重影响了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慢,直到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毛入学率才达到15%,刚刚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高等教育规模偏小,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改变这种发展滞后的状况,近年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采取诸如中职院校合并、升格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短期内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数达到了39所(民办9所),是2000年的5倍以上,在校生数量自2000年起就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2008年已经突破26万。目前的学校数量、专职教师数及在校学生数等规模性指标都显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明显提速,但是实证分析的数据却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明显,且发展规模滞后于经济水平。另外,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配置也不均衡。尽管目前广西各个市至少已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但在规模绝对量的区域分布上并不平衡。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集中在南宁、桂林及柳州三大城市,虽然表面上看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分布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但与各区域的人口分布差距较大,不利于区域统筹发展。

(3)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社健推圣济发展需求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也对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可能像规模扩张一般短期内实现,需要经历较长时期的努力和检验才能体现,目前制约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师资水平。在量层面上,少’一西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略低于教育部要求的18:1;在质的层面,“双师型”及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普遍欠缺,师资的质和量水平的低下直接抑制了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空间。二是实训条件。广西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和实验设施普遍薄弱,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示范性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实训基地建设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性、实用性的高技能教育的办学定位的落实,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函须整改和完善。

(4)专业人才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广西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广西人才结构却未能跟上产业调整的步伐。广西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业、制造业和卫生业,这三个行业就占了广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5.9%,新兴行业、高科技产业的人才供给的严重短缺与企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首先,部分院校一味地追求专业的设置数量,专业发展欠缺科学规划,对专业的设置缺乏可行性、必要性论证和验证过程。厂‘西高职院校在一、二产业专业发展规划上,与广西建设新农村、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广西高以特色产业为主的行业所属高职院校数量明显下降,绝大部分院校“跨行”发展成为时尚,这些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出现单一的“本业(工科)+电子信息+财经”模式,盲目向财经、电子信息大类模式化同构化拓展,专业结构同质化倾向严重。无视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的需求状况盲目进行专业设置,势必会引发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就业困难等严重问题。

3协调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

(1)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和吸收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要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发挥政府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再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是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投入体系;在逐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前提下,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合理化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结构分配,并且教育经费的拨付要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参考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变化、发展规划和办学效益等因素来执行。政府应在银行、大学等机构中设立各种基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申报、评估、验收等程序,让那些真正具有市场应变能力、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有较好办学效益的学校,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政府投资。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应配套合理的专项扶持制度,保障一些办学实力较弱的院校的发展权。

二是合理统筹区域内高职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建设;在高职比较集中的地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并牵头建立学生宿舍等基本设施和共享型的体育馆、图书馆、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实现有限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减少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鼓励多元化办学;构建更加开放的高职教育投资体制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资职业教育,同时建立如税收激励、名誉激励、技术服务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刺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积极性,鼓励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多元化办学方式可以在更多渠道上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的劣势,从而进一步扩大教育的总体规模,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颇具现实意义。

(2)科学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为使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与经济发展同步,在目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倾斜度不足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一是实现职业教育结构的交叉与互通;首先是拓宽社会各类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路子,在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增加录取名额;其次是支持具有专业、资源优势的中等职业学校改制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并通过架设中职与高职“立交桥”,开放更多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如:面向社会的高等技能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各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在办学体制上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是对高职院校的布局应进行合理调整;在各个经济产业带内设立对应口径的学校或者开设分校,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也要与所在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动态适应。这样即利于校企合作,又便于学生对口就业。一定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还可以组成职业教育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和共享资源,充分吸收、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逐步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盲目集中布局的不合理状况。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8

关键词中职生;满意度;中职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01-0034-05

满意度主要来自对顾客的研究。满意度的Kano三层次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满足(Satisfied)、渴望(Desired)、惊喜(Surprised)[1]。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从满意度的角度分析,满足中职生教育需求是衡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开展中职生满意度问卷调查,不仅有助于有效把握中职生的心理预期,提升中职生满意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而且可以及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的优势与问题,推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满意主要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个体对需求对象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对象或服务后的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如果用数字来衡量这种心理状态,这个数字就叫做满意度。这里,中职生满意度则主要是指中职生对中等职业教育若干重要方面的主观态度体验。本研究中,以南京市若干中职学校中职生为样本,采用自制的中职生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并以调查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提出若干教育改革建议。

一、调查方法

在深度访谈、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中职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30个题目,大致分为六个方面:各方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实习实训及其相关情况,专业、课程与考试考核,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及其相关情况,就业前景及其就业服务;采用五级计分:1分为不满意,2分为不太满意,3分为一般,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满意;选择南京市若干中职学校,调查对象主要是中职学生,男生146人,女生121人;涉及专业包括药剂、机电、连锁经营与管理、工业机械、电子商务、工程造价、涉外旅游、文秘等。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6份,有效问卷267份。

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各方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

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回答的均数在3.78~3.48之间,家长、中职生及其初中同学、教师对中职生接受职业教育都未能达到基本满意,具体结果为:中职生的初中同学对其接受职业教育的满意度(t18,均数为3.48)比较低,中职生对接受职业教育的满意度(t6,均数为3.78)普遍较高,家长(t17,均数为3.68)和教师(t30,均数为3.71)的满意度则介于两者之间,如图1所示。比较标准差发现,在回答教师对中职生的态度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满意度差异(t16的标准差为1.041)。

应试教育不断地强化着社会大众(尤其是身处其中的学生)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心理。初中阶段,教师和学校都希望学生考上好的普通高中,整个学校营造的是一种以分数论高低的应试教育氛围,这是造成中职生的初中同学(其中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生)不看好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尽管中职生对自己接受职业教育同样未能达到基本满意,但或许中职生觉得自己能适应中职学习,所以中职生对接受职业教育相对最为满意。另外,由于现实中不同教师的学生观不同,导致其对待中职生的态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造成中职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存在满意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实习实训及其相关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对实习实训及其相关情况的回答均数在3.72~3.42之间,如图2所示,中职生对学校实习实训教学(t9,均数为3.57)、实习实训指导教师(t10,均数为3.69)、实习实训时间(t11,均数为3.44)、校内实习实训设施(t12,均数为3.42)、在企业的实习实训效果(t13,均数为3.65)、从学校学习到的技能(t15,均数为3.72)、校内实习实训的效果(t27,均数为3.50)都未能达到基本满意。可以看出,中职生对实习实训时间与校内实习实训设施的满意度低,但对从学校学习到的技能、在企业的实习实训效果满意度则比较高。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好,这或许是中职生对从学校学习到的技能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满意度比较高的重要原因。即便被调查学校办学条件较好,中职生对校内实习实训设施满意度仍然较低,则与对校内实习实训效果满意度较低一致。

(三)专业、课程与考试考核

统计分析表明,对专业课程与考试考核的回答均数在3.6~3.31之间,如图3所示,中职生对自己的专业(t3,均数为3.6)、专业课程设置(t4,均数为3.31)、专业课的教材(t5,均数为3.44)、文化基础课的课堂教学(t20,均数为3.54)、专业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t22,均数为3.58)、文化基础课的考试考核方法(t28,均数为3.52)都未能达到基本满意。由此可见,中职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度最高,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最低,同样也不满意专业课的教材。比较标准差发现,在回答自己的专业、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满意度差异(t3的标准差为1.048,t4的标准差为1.035)。

由于所学专业往往是中职生自己及其家人经过综合权衡而选择的,因此,中职生普遍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高。然而,由于课程设置及其教材陈旧落后,普遍未能满足中职生的学习需要,这是中职生对课程设置及其教材满意度较低的重要原因。中职生之所以在专业、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满意度差异,主要是由不同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存在明显差异造成的。

(四)学校管理及其相关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对学校管理及其相关情况的回答均数在3.64~3.29之间。如图4所示,中职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t19,均数为3.41)、学校为那些准备毕业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的条件(t24,均数为3.57)、学校日常管理(t25,均数为3.29)、学校教育尊重个人特长(t26,均数为3.64)、学校提供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t29,均数为3.32)都未能达到基本满意。可以看出,中职生对学校教育尊重个人特长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才是学校为那些准备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学生提供的条件;中职生对学校管理满意度不高,学校提供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方面同样没有得到中职生较高评价。不同于其他方面,对该组问题回答的标准差间的波动范围比较大(t19的标准差为0.974,t24的标准差为1.047,t25的标准差为1.146,t26的标准差为1.007,t29的标准差为1.167),这反映出学生对上述问题存在较大的满意度差异。

中职教育属于专业教育,而且中职学校普遍较为重视中职生升学教育,所以中职生对相关问题的满意度较高。但中职学校在管理上未能更多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导致中职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学校提供参加社会活动机会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五)专业(兼职)教师队伍

统计分析表明,对专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回答均数在3.97~3.46之间。如图5所示,中职生对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t1,均数为3.97)、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法(t2,均数为3.62)、学校兼职教师的数量(t7,均数为3.49)、学校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t8,均数为3.46)都未能达到基本满意,而且是依次递减。

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主要由于被调查学校处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办学条件比较好,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较高(接近基本满意),所以中职生对其满意度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中职生对兼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六)就业前景及其就业服务

统计分析表明,对就业前景及其就业服务的回答均数在3.72~3.48之间。如图6所示,中职生对学校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t14,均数为3.7)、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t16,均数为3.48)、职业资格证书教育(t21,均数为3.72)、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t23,均数为3.65)都未能达到基本满意。相对来说,中职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尤为不乐观,满意度最低,对学校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较为接近。比较标准差发现,在回答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满意度差异(t16的标准差为1.038)。

中职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与整个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紧密相关。而之所以呈现较大的满意度差异,是因为不同学校或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一致,一些学校或专业就业前景相对较好,而其他一些学校或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较差。由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受到被调查学校的重视,因此得分相对较高。

三、改革建议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生满意度高低关乎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而中职生整体满意度低的残酷现实,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提升中职生整体满意度,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为提升中职生整体满意度,以本调查发现的问题为依据,以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中等职业学校为背景,提出如下教育改革建议。

(一)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导向

根据调查结论,要推进教育整体改革,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这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在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探索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既注重学业成绩,又不忽视综合素质,并注重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其次,要在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切实推行职业生涯教育,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这不仅要求安排专门的教师和课时,而且要把生涯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管理等进行有机整合。再次,要构建体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为职业教育参与教育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要切实搭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相互贯通与衔接的“立交桥”,为学生在任何时候自主选择教育类型、接受高层次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完善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加大中职生企业实习实训力度

根据调查结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尤其要完善职业学校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加强实习实训科学化管理,加大中职生企业实习实训力度。这是增强中职生核心竞争力、提升中职生满意度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逐年增加对职业学校实习实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其次,中央财政要设立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西部及农村地区支持力度),并把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作为示范校建设、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再次,把建立健全中职生企业实习实训制度作为构建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加大中职生企业实习实训力度。

(三)优化职校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专业课教材的职业针对性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根据调查结论,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推进课程改革、教材创新的若干要求[2],尤其要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专业课教材的职业针对性。首先,深入分析具体专业特点,认真研究特定专业技能学习规律,重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完善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结构。其次,坚持理实一体化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专业课教材的职业针对性,“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3]。再次,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自,充分调动地方、学校和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并建立健全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的制度,力争行业企业参与,认真研究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变化并积极研究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

(四)密切职校与社会的联系,探索有特色的职校生管理模式

大多数职校毕业生直接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这要求职校生不仅要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要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根据调查结论,中职学校要采用切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管理模式,尤其要密切职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供给职校生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探索有特色的职校生管理模式。首先,要深刻认识到职校生管理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管理,认真研究未来职业岗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严格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准确把握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转变照搬普通高中生管理模式的思想,并据此重建职校生日常管理制度。其次,认真研究并全面把握中职生的各种需求,高度重视中职生参加社会活动以及为中职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完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及参加社会活动制度,并积极为有升学意愿的职校生创造条件。

根据中职生对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就业前景及其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结论,一是要求职业学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和管理办法,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增强兼职教师教育学素养,提高职校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要求职业学校切实贯彻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理念,并把它落实到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开发、校企合作、就业服务以及学校管理等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桑青松,葛明贵,姚琼.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生活应激、生活满意度的相关[J].心理科学,2007(3):552-554.

[2]鲁昕.凝聚共识,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J].职业技术教育,2010(36):30-3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investigationReportontheSatisfactionDegree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

——theSampleof267StudentsofSome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innanjing

DonGRen-zhong1,LiUXin-xue2

(1.Jiangsu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academy,ChangzhouJiangsu213001;

2.nanj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fSpecialeducation,nanjingJiangsu210038,China)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9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研究热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标准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步入内涵式和规范化发展轨道。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教育核心问题,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都分别提出了相关目标与要求,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与实践。

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颁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年,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些都是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以不方式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教学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目标和要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类职业院校也积极响应,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广东省而言,自2010年开始实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其中试点专业之一。随后,连续启动两批共20多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前几年,教育部职成司组织高职高专教指委会研究制订了一批专业教学标准,为我国教学标准的研制开创了先河。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职教领域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相对薄弱。如果这些工作长期滞后,不利于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丰富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深入,制约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可见,从规模化扩展到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规律,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建立和健全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深入全面地、系统地探索。

(二)研究意义

拓展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已有相关成果的综述,以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概念、理论及其内在关系的解读,探讨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方法技术,构建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及相关制度。从而,拓展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及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旅游专业建设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过中高职课程结构的整体化设计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开发,实现旅游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是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必备文件,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把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第三方评价等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中,能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更多、更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更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而且,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开发技术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带动相应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已普遍开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指导等因素,本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状况并不尽人意,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和人才供给。研究并有效实施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有助于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又将有效促进本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会议研讨、案例研究等方法,以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学习借鉴英国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依据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内在要求,由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合作,按照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交流讨论―试点应用―反馈完善等流程开展研究。技术线路见图1。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高职旅游专业人才供求的全面分析,学习和借鉴英国职业教育标准开发经验与技术,开发具有中国(广东)特色的旅游职业能力标准、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体现广东特色、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它以就业为导向。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项目首先通过广东省内的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校生学习状况、毕业生就业等情况的分析,掌握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状况;通过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及旅游行业(主要是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深入调研,全面分析技术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分析,发掘供需矛盾,找出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失标准开发是关键问题之一)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策。

(二)英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其借鉴

英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以科学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公平合理的课程评价模式而闻名。深入剖析英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标准开发机制和开发技术以及英国的旅游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我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三)旅游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职责,分析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库,构建本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标准库,为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和课程开发确立科学依据。

(四)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要求及开发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的基础上,按照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解构和重构,建立本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组织与实施件等),制定三二分段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转段考核方案,并经项目试点单位实施、反馈和完善。

(五)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

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本专业课程标准,明确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内涵、表述格式、具体内容及课程开发思路方法等要素,尤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并具体制定本专业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所有核心课程标准,并对其他非核心课程标准也给出编制思路。

(六)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的探索

考核评价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本项目根据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先进理念,制定旅游类专业三二分段转段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基于第三方评价机制的专业建设评估方案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篇10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步入内涵式和规范化发展轨道。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教育核心问题,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都分别提出了相关目标与要求,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颁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年,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些都是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以不方式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教学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目标和要求。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类职业院校也积极响应,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广东省而言,自2010年开始实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其中试点专业之一。随后,连续启动两批共20多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前几年,教育部职成司组织高职高专教指委会研究制订了一批专业教学标准,为我国教学标准的研制开创了先河。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职教领域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相对薄弱。如果这些工作长期滞后,不利于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丰富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深入,制约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可见,从规模化扩展到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规律,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建立和健全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深入全面地、系统地探索。

(二)研究意义拓展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已有相关成果的综述,以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概念、理论及其内在关系的解读,探讨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方法技术,构建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及相关制度。从而,拓展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及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旅游专业建设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过中高职课程结构的整体化设计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开发,实现旅游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是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必备文件,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把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第三方评价等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中,能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更多、更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更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而且,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开发技术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带动相应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已普遍开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指导等因素,本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状况并不尽人意,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和人才供给。研究并有效实施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有助于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又将有效促进本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会议研讨、案例研究等方法,以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学习借鉴英国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依据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内在要求,由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合作,按照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交流讨论—试点应用—反馈完善等流程开展研究。技术线路见图1。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高职旅游专业人才供求的全面分析,学习和借鉴英国职业教育标准开发经验与技术,开发具有中国(广东)特色的旅游职业能力标准、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体现广东特色、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它以就业为导向。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项目首先通过广东省内的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校生学习状况、毕业生就业等情况的分析,掌握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状况;通过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及旅游行业(主要是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深入调研,全面分析技术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分析,发掘供需矛盾,找出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失标准开发是关键问题之一)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策。

(二)英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其借鉴英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以科学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公平合理的课程评价模式而闻名。深入剖析英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标准开发机制和开发技术以及英国的旅游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我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三)旅游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职责,分析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库,构建本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标准库,为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和课程开发确立科学依据。

(四)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要求及开发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的基础上,按照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解构和重构,建立本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组织与实施件等),制定三二分段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转段考核方案,并经项目试点单位实施、反馈和完善。

(五)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本专业课程标准,明确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内涵、表述格式、具体内容及课程开发思路方法等要素,尤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并具体制定本专业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所有核心课程标准,并对其他非核心课程标准也给出编制思路。

(六)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的探索考核评价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本项目根据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先进理念,制定旅游类专业三二分段转段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基于第三方评价机制的专业建设评估方案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