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06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1

关键词:笔记法;高一生物;生物教学笔记法

自1925年产生开始,已经有了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同时,笔记法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效果也比较好。通过在某中学高一年级部分班级生物教学中实施笔记法,并在实施后通过对学生成绩和问卷调查定量定性的分析,探究实施笔记法的教学效果,以期为笔记法的推广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梳理国内外对学习笔记、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和理论以及国内外关于学习笔记对学习影响作用等一系列的资料,从而能够全面、正确、客观地了解并把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1笔记法的研究情况

1.1国外研究现状

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Crawford)发表在教育研究期刊上的《thecorrelationbetweencollegelec-turenotesandquizpaper》一文,是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笔记法的文献。从古至今,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通常的反应就是:记笔记。所以笔记法对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国外教育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对笔记法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在关于笔记法的研究中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实验研究。笔记法是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加工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989年,凯若提出笔记法有三种功能:编码功能、外在贮存功能和编码加外在贮存功能。运用记笔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书面上留下痕迹,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和理解,而且学生在复习阶段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生物知识体系的建构。

1.2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国外对笔记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一是对国外笔记研究动态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二是心理学和语言运用学领域对笔记行为的实验研究;三是一线教师就笔记问题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方法或技巧;四是学科类的笔记策略研究,特别以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为代表。2018年,王莉媚在她的论文中提到笔记类型包括课前预习笔记、课堂笔记、课后笔记和错题笔记四种类型。高中生物课程知识容量大、体系繁杂,学生对二次笔记的加工十分欠缺。如果能合理利用笔记法,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构建生物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最有力的体现。其中预习笔记是预习的重要体现形式。杨小红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时间无法监控和自主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未被调动是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她的研究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时缺乏教师指导、没有时间、机会不多。魏涛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预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预习与课堂衔接时,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的参与,灵活处理课堂突发情况;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预习,而且要提高学生的预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多尝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合理安排预习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但是关于课前预习的策略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关于现在高中生使用笔记法进行学习的策略依然很普遍,但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和不同性别所使用笔记策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2018年,张玉凤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出:高质量笔记和理解笔记、复习笔记有助于外部存储、加强交流和减少焦虑、提高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材施教、简化笔记内容和笔记形式等建议。

2笔记法的实施过程

2.1预习笔记

教师在上课前会布置学生对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预习的方式是将教材中出现的提纲式文字勾画出来,通过教材初步理解所勾画的概念。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任何疑点都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或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标记,在课前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如果经过讨论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考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如果老师在讲授新课时没有讲到,再考虑课上或者课后提出疑问。高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对于做笔记的积极性不强且没有系统的方法,所以教师除了布置学生做预习笔记的作业之外,还要及时地进行检查或者是抽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指导。

2.2课堂笔记

高中生物课堂上学习的概念比较多,而高一的生物课堂更加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做课堂笔记和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教师在高一生物最初几节课上需要记笔记时,要提醒学生拿出笔,在笔记本或是教材的相应位置记笔记,使学生快速地养成上生物课自觉将教材、笔记本拿出来的好习惯。在需要记笔记时,指导学生多使用总结归纳和使用多种颜色或不同符号标识记笔记的方法进行笔记。在检查学生笔记的时候,发现做得好的同学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发现字迹潦草和不认真做的学生要给予及时指正。

2.3课后笔记

在课堂上,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老师讲授的知识。所以老师会经常要求学生通过课后完善课堂笔记、段落总结或自制表格或者绘图等不同形式总结所学知识。在下一次课时,通过抽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4错题笔记

做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提高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已经理解和学会了某个知识点,但是一到做题目就不会了,这就强调学生要做好错题笔记。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每一次习题讲解或是每次测验解析的时候,将错误的题目解析到对应题目的空白处即可。

3笔记法实施的效果评价

3.1笔记法实施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通过期末考试得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成绩。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实验组平均成绩为42.34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39.63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平均成绩有所提高。

3.2学生表现分析

在高一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激情。生物学科布置的预习笔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完成,但是仍有少部分同学并没有将预习笔记放在心上。并且完成预习笔记的这部分学生,他们虽说是预习了,但是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能准确作答。这也说明了,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待提高;在实验组上课的过程中,还有少部分同学总是需要老师提醒才将课堂笔记本拿出来,这体现了这个阶段的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解,而不愿主动学习的情况。课堂笔记不仅能帮助学生识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养成做学习笔记的好习惯是有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笔记法实施,有部分同学掌握了制表比较法、画图填图法、总结归纳法,而且普遍表示笔记法教学最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根据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学生的成绩有进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笔记的检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书写和总结能力都有所提升。高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备课一定会备学生笔记,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比如在上《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用若干个五角星、圆形、三角形和矩形四种图形画出两种蛋白质,学生们纷纷用这四组图形组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拼成了心形,有的拼成了字母,还有的拼成了动物等,十分漂亮,这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老师用投影仪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们看到屏幕上的作品后,更加欢悦,甚至平常课堂上安静和调皮的学生都认真地听讲起来,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出蛋白质种类不同的原因,并让学生将归纳好的结果写在笔记本画图的下面。但是纵使在这样活跃的课堂上,仍有个别学生只顾着享受那种氛围,却没有来得及记录笔记。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将其列为重点关心对象,在抽查笔记的时候,经常查看他们的笔记并给予指导。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2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笔记策略现状

一、引言

做课堂笔记是大学生在听课中常用的学习策略之一,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大学课堂信息容量大,体系繁杂,做笔记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促进记忆和理解。学生记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1]。而笔记策略则是学习者为了帮助理解和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记录运用的外显而具体的技能,它综合了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关于做笔记的策略,美国心理学家迪瓦因在文中讨论了眉批、画线、总结和列提纲等一般的方法[2]。还有学者从认知策略的角度将常见的笔记技术分为一般的笔记方法(原话记录)、划重点、摘要、知识提纲与框图[3]。我国学者胡进在其研究中比较了三种课堂笔记技术的生成效应:传统的记笔记方法,线性技术和矩阵技术,结果发现,线性技术、矩阵技术的生成过程发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而传统记笔记方法的生成过程只能延迟发生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并且前者的生成效应明显优于后者的生成效应[4]。

那么,大学生经常采用哪些笔记策略?处于何种水平?他们如何看待笔记的作用?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的笔记策略是否有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在对5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并比较了大学生记笔记策略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法,抽取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600名,对其当即发放问卷当即收回,剔除废卷,得到有效问卷542份,其中男生281名,女生261名;大一151名,大二173名,大三156名,大四62名;文科136名,理科131名,工科91名,艺术68名,医学116名。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笔记策略调查问卷。编制程序和方法如下:先通过文献检索和个别访谈,分析笔记策略的构成;再根据开放式问卷和深入访谈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课堂笔记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的笔记策略形成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调查项目,编制问卷。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预调查,征询学生的意见,并根据结果对一些易产生歧义的题项进行修改;最后形成正式量表。该问卷共35题,主要了解大学生做笔记的原因、不做笔记的原因、做笔记的策略、对笔记的课后整理等方面的情况。

三、大学生课堂笔记策略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做笔记的原因

当问到做课堂笔记的原因时,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助于掌握课程内容,集中上课的注意力是次要原因,应付老师是大学生做笔记的最不重要的原因。至于有的大学生为什么不做笔记,排在第一、二位的原因是:老师的讲课速度快,教师讲课逻辑乱及书上有现成的内容。

当问到“你会选择哪些课程做课堂笔记”时,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必修课(占75.8%),其次是专业选修课(39.7%)、公共必修课(30.3%)和公共选修课(15.1%)。由此可见,学生是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判断是否需要做笔记的。

2.大学生做笔记的策略

当问到做课堂笔记的具体策略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做笔记常用的策略是采用符号标记和在书上做眉批,其次是用不同颜色的笔突出重点,而夹纸条、做背诵书签、列学习提纲是大学生较少用到的策略,由此可见,大学生做笔记策略水平是较传统的,较浅层次的。

当问到课堂笔记都记些什么时,调查发现:划重点并补充板书和摘抄重点是大学生主要的笔记内容形式,而完全照抄板书和只划重点是较少用到的笔记内容形式,很少有学生的笔记只记各级标题。

进一步比较发现,女生更多运用在书上做眉批、符号标记和用不同颜色突出重点的策略做笔记,而男生更多采用复制同学笔记和老师课件的策略。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有关,女生的性格较细致谨慎,掌握的记笔记的方法更多,记笔记相对更有效。

专科生较本科生更多运用做眉批、符号标记和用不同颜色突出重点的策略,这可能是专科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本科生较薄弱造成的,所以他们更需要运用各种笔记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自身进步。

另外,本研究发现,医学院学生更多运用做眉批、符号标记和用不同颜色突出重点等策略做笔记,而艺术生运用的笔记策略最少,他们更愿意采取复制的方法。可能是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学量的知识理论,这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各种笔记策略以免遗漏重要内容,而艺术生更多的是关于特长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另外,一些艺术生出现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对文化课缺乏学习动机,因此不愿意做笔记。

3.大学生对课堂笔记的认识

关于大学生对课堂笔记的课后态度,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课后会整理笔记,但仅仅是为了让其工整清洁,而很少“删除不合理内容或增补重要知识点”和“跟同学交流以进一步完善笔记”。也就是说,课后大学生对笔记仅仅进行简单的整理,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加工。

对于课堂笔记,只有9.4%的学生经常复习,51.7%的学生偶尔复习,说明课堂笔记的利用率非常低。

关于课堂笔记的保存期,有22%的学生只保存到期末考试结束,10.7%的学生保存到该学年结束,25.5%的学生保存到大学毕业,37.1%的学生会长期保存。这似乎说明多数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

四、对大学生笔记策略的思考

一般认为,影响学生记笔记的因素有三个:教师的讲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和学生的特征[5]。首先,教师是学生课堂记笔记的重要信息来源,教师时常变化的讲解如讲课速度、板书质量等,决定着学生记笔记的效果;另外,学生记笔记的方式跟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关,只有当教师呈现的内容稍高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时,学生记笔记的效果才最好,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不利于记笔记;最后,学生已掌握的记笔记的方法也制约着记笔记的水平。这充分说明,要提高学生记笔记的能力,教师恰当的授课内容和讲解方法是前提,学生掌握充足的笔记策略是关键。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课堂笔记策略不容乐观,这与樊素芳等的研究结果[1]一致。多数大学生都会记笔记,但是经常采用符号标记和在书上做眉批等简单的策略,可见,大学生的课堂笔记策略是较传统、较浅层次的,只进行了初级思维加工。记笔记是学生课堂思考的外显形式,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加工,能帮助学习。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记笔记的同时,应根据学科的性质、课程的难易程度、上课的速度等,给予相应的指导,教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掌握高层次的、新型的做笔记策略,提高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对艺术类学生和男大学生的笔记策略的指导。

和其他学习策略一样,课堂笔记策略是可以通过培养提高的。课堂笔记的培养可分为两项基本技能:记录和修改[6]。学生首先要掌握记录的方法,在对笔记修改的培养中主要教给学生一些笔记的修改策略,如画线、注释、质疑、查找和补充资料等[6],修改策略实际上体现了学生对笔记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复习和修改对记笔记的重要意义。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学生希望通过记笔记提高知识的掌握效率,但课后很少整理和复习笔记,记笔记有时流于形式,课堂笔记的利用率比较低。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笔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记笔记的动机,如何学会修改课堂笔记,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樊素芳,樊琪,陈洁.大学生课堂笔记策略现状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70-74.

[2]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朱蕾.高中学习笔记策略及其辅导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8-9.

[4]胡进.大学生记笔记策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9,(4):377-378.

[5]孙继民.记笔记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8):26-29.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3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6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7

课堂笔记是课堂中传统的教与学助手。编码-复习模式理论认为,课堂笔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呈现的内容进行编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储存;二是运用笔记于课后或考试前的复习,有效地帮助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测试成绩的提高。新课改十余年来,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媒体辅助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改变,课堂研究也从关注教师的教更多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学。伴随着课改的推进,初中生的化学课堂笔记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笔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查。

一、研究目的

调查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的现状,了解现阶段化学教师对学生课堂笔记的观点与管理,解读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的共性与差异,为化学教与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笔者设计了学生问卷,涉及化学课堂笔记的价值、态度、形式、用途等13个问题,问卷调查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市直四所初级中学的学生,调查时间是在教学内容全部完成的中考前答疑阶段,共发放学生问卷629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

2.访谈法

对9所20位初中化学教师进行访谈。内容涉及化学课堂笔记价值、要求、评价、改进等。我们还选择了不同性别、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比较和个别访谈,内容涉及对笔记的态度,最喜欢的形式,如何用笔记等。

三、调查分析

1.课堂笔记的形式

通过对扬州市直学校的普查,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化学课堂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见表1)

2.学生反馈

笔记必要性调查:根据一学年的学习体验,认为有必要记笔记的学生占91%,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约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而持后两种观点的基本都是男生。

笔记内容调查反馈:只有约2%的学生认为笔记内容应只是教师黑板上的板书或是教师课件上的内容,6%的学生认为只要记教师强调的,10%左右的学生认为笔记应该记录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82%的学生认为笔记应该包含板书及自己觉得重要和教师强调的内容。在习题讲解时93%的学生会在习题留白处记录注意点。

教师对笔记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48%的学生反映教师对笔记有明确的要求,而52%的学生表示教师对笔记没有明确要求,有9%的学生表示教师曾经查过他们的化学笔记,调查发现这与教师性别和教龄没有关系。

课堂笔记利用调查:能坚持每天作业前主动复习包括看笔记的学生人数较少,约11%;更多的是在做作业遇到麻烦时查课本和笔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在提问或考试前会翻看笔记。

课堂笔记整理调查:69%的学生表示会对课堂笔记进行二次整理,如将个人的理解备注在课堂笔记相关内容处,将作业或习题上出现的知识点理解偏差或难点剖析在课堂笔记上进行概括和分析,31%的学生则表示不对课堂笔记进行再处理。

课堂笔记形式意愿调查:46%的学生表示自己课堂上有专门的笔记本,28%的学生将笔记记在书上,9%的学生则喜欢将笔记记录在导学稿或学案上,约17%的学生表示以上记录地址都可以,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课堂笔记价值调查:84%的学生认为记笔记对他们的化学学习有较大帮助,但他们更多的是从知识复习和记忆角度考虑;少有学生从课堂效率和学习品质角度认识笔记的重要性;也有约16%的学生认为化学课堂笔记对他们的学习无明显帮助。

课堂笔记与教材比对:31%的学生表示每节课自己在做课堂笔记时都会有意识的浏览教材,50%的学生则表示有时会翻看,说明这部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已经比较明显。也有19%的学生表示自己做笔记时从不看教材。

学科笔记相似调查:调查显示46%的学生认为化学笔记与英语笔记最相似,其次是物理,有27%的学生认为很相似。

对教师指导预期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教师对笔记的记录和使用给予指导。

3.教师反馈

笔者走访了扬州市直学校和一些外省市的教师,专门就初中化学笔记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老师们主要持三种观点和操作方法。

化学笔记应以拾遗补缺为宗旨 持该观点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采用注解补充式的笔记形式,即根据教学将相关注释或拓展部分记录在教材空白处,重点内容做上记号(如画波浪线)。通过询问和调查,这些教师所在的学校往往学生素质较好,而老师们认为要学好化学关键在课堂上的理解,过分详细的笔记耗时较多并不有助于初中化学的学习。

化学笔记需要完整系统记录 部分教师特别是来源于生源薄弱学校的化学教师则强调化学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往往要求学生备有专门的化学笔记本,课堂上教师也会示意学生按部就班的记录,模式基本是复制教师板书、口述或课件上的重点知识。其优势是学生的笔记比较系统,特别是到复习阶段,教师授课的脉络和整理的相关知识网络都有明确的记载,便于学生复习。

化学笔记应与校本学案一体化 学生笔记形式为填充关键式,主要是一些编写学案类的教师采用的方法,教师在学案上留白,给予学生笔记的空间,学生会沿着老师的精心预设将相关知识点、混淆点、提高点系统的罗列并加以关注,较之第二种方法无疑节约了时间。但也有学校因学案类学习资料编写周期短不够成熟而存在学案、笔记共存的现象。

调查中还发现有些老师在新授课与复习课期间会采用不同的笔记形式,如有些学校在新授课期间采用注解补充式,到了复习阶段则自编讲义采用填充关键式。

四、相关结论

学生基本形成化学课需要课堂笔记的共识,这与初中化学学科特点是相关联的;化学课堂笔记呈现的形式除传统的课堂笔记本外还增加了学案(导学稿、活动手册)填充、教材空白处的注释等,反映了教学方法的多元;笔记来源除传统的板书、口述外还增加了课件播放,反映了电教媒体的进步;对课堂笔记的价值、态度、形式、用途、处理等观点和做法有差异,以此为切口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个性化的化学学习方法。

调查发现,在同一所学校的平行班级,不同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笔记要求,而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并无明显区别,说明化学课堂笔记的记录形式要求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一个具体表现,与学生的化学卷面成绩并不相关。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化学笔记的意义主要都是从防止知识遗忘和帮助复习的应试角度出发,关注课堂笔记形式会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的教师少,也少有教师利用学生的课堂笔记反思自身教学行为。

五、教学建议

1.走出笔记记录的误区

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将需要学生记录的内容全部设计在课件上,弱化了板书,显然这是个误区。首先该形式淡化了教师的垂范作用,须知教师的板书和学生的记录实际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严谨学习习惯养成有着潜移默化之效。其次,课件播放时往往室内光线较弱(特别是投影老化不够清晰时),易造成视觉污染,引发学生的各种眼疾。

2.重视课堂笔记的定位

教师应准确定位课堂笔记功能,不能狭隘地认为课堂笔记是知识点的备忘录。研究表明:学生记笔记会刺激产生,增加学生觉察课堂呈现信息的潜在结构的可能性,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

3.加强笔记方法的指导

建议教师要加强策略指导,如对于注解补充式课堂笔记,补充的重要知识点、化学方程式或注释可以建议记录在指定的页码,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书本上没有专门的复习章节,相关的规律总结、方法技巧等的记录应加以指导,

4.鼓励笔记的二次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选择和执行个人的课堂笔记策略,实现对笔记建构的自我监控。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留白和及时的课后再处理,特别是在温习功课时对课堂笔记进行个性化的零散补充或结构重整,因为这是学生重构知识网络的过程。

5.尝试课堂笔记的评价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课堂笔记,建议教师要用适当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也可以是家长评价,更可以是学生互评,以此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互相借鉴与自我反思。

6.反思自身教学的资源

学生的课堂笔记是教师教学留下的真实痕迹,也是反思自身教学的宝贵资源,也许仅是被简化成了一些简明的术语和提纲,但课堂笔记本身仍能反映教师上课的程序和课堂结构,值得教师重视和研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化学课堂笔记反思自身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风格还是教学方式、教学程序乃至学生的感受等。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4

关键词:学习习惯;差异;调查分析

abstract:thestudyoflearninghabits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inthestudyofhumanfeelingsandwills.Basedonthesurveyoflearninghabitsofthefreshmenandsophomoresofenglishmajorsinsomeuniversities,thepapershowsthatfemalestudentshavebetterlearninghabitsthanmalestudents,andfemalestudentsgenerallydobetterinenglishlearning.itcanbeconcludedthatgoodlearninghabitscanguaranteethesuccessofforeignlanguagelearning.

Keywords:leaninghabit;differences;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二年级比例为570∶488。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男女生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在大学里的学习已进行了一年多,他们认为“制订学习计划”更重要,有趣的是,无论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选择学习材料”方面都认为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地方,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1]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地方。因此,课堂内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和看见板书,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座位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项中,无论是在年级还是在性别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大一大于大二,女生大于男生。

课堂内做笔记是众多学生喜欢的课堂行为,有利于知识的归纳和考前的复习。这一项中,女生的均值大大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要比男生更加细心。

上课时认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保证,然而在这一项目上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年级因素和性别因素方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从均值分析中可以发现,大一高于大二,女生高于男生。因此,可以理解为大一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然而,随着年级攀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课堂内回答教师的问题是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的主要表现,大一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大大高于大二学生。

我们发现“用英语交谈”在年级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复习笔记”方面男女学生之间略显差异;在“网上英语学习”方面的性别比较表现了显著差异,这一项男生的均值比女生的均值更高,说明男生的上网学习积极性更高,更愿意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大声朗读不仅对口语表达有直接的好处,而且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一的学生更喜欢朗读。

阅读理解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猜测词意是每一位英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二的均值比大一的均值小0.45,这与常理好像并不相符。

学习贵在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这一项的均值都不高,女生稍微更愿意学习的交流。“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对知识的平时巩固复习更加重视。

3.学习习惯相关分析

为了了解各学习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笔者对学习习惯的数据进行了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有几项学习习惯(如“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遇生词查字典”、“网上英语学习”)与其他学习习惯根本没有什么相关关系,而“写作时,先想汉语”仅仅与“考试前突击复习”有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在分析表中就隐去了这6项的相关分析数据。

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列的12项学习习惯中,“复习笔记”与其他学习习惯的相关程度最高,与另外9项学习习惯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就证明了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否和做笔记、复习笔记是紧密相关的。其次就是“做笔记”,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学习习惯也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与另外6项极其显著相关,2项显著相关。“制订学习计划”与其他的6项学习习惯极其显著相关,1项显著相关,“朗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寻求学习帮助”与1项显著相关。“检查作业、考试卷”,这一学习习惯与其他5项极其显著相关,与2项显著相关。“考试前突击复习”这一项与3项极其显著相关,4项显著相关。“认真听讲课”只与“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如果要争取机会回答问题,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做笔记”与“复习笔记”的相关系数表现为极其显著相关,在众多相关关系中最高。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中年级之间有6项出现了极其显著差异,性别之间有4项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总均值超过3的学习习惯有“选择学习材料”、“寻找座位”、“做笔记”、“复习笔记”、“听讲课”、“浏览内容”、“猜测词义”、“遇生词查字典”、“写作时先想汉语”、“检查作业、考试卷”和“考试前突击复习”等11项,说明在这几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比较科学的,可以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但奇怪的是学生“做笔记”的均值高于“复习笔记”的均值,这说明学生会做笔记,但并不认真复习笔记。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所做笔记只有通过复习、归纳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

成功的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并能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技巧,以上具体表现如果学生都能充分地把握,适时地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效率便可大大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5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更多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更多地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笔者开展了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主题的“一二三四五”教学改革,下面将作简要论述。

一、坚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内容的“一个中心”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笔者开展“一二三四五”模式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就充分兼顾到这一点,凡是能够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尽力让学生来完成,在教学中增加提问、板演等师生互动的环节,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在教学练习以及考试考核环节,也充分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得到全面发展。

二、发挥“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两个途径”

“教师为主导”是笔者主要针对以往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包办整个教学活动的现象而提出来的理念,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着重在学生遇到学习难点的时候发挥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则是按照教师设计制定的探究题或者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学习成果,在遇到难点的时候向教师求助,教师给予思维方式方面的启发引导,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持续下去。

在探究为主线方面,主要是针对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提出来的。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制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愿意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总是认为自己将知识点与答案全部交待出来,学生才能够真正明白和掌握。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与片面的,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将学习探究与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探究题作为线索,启迪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三、紧扣“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的“三个重点”

在课前预习方面,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缺乏了有效的课前准备,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会陷入被动局面,有些问题学生一问三不知,有些基础性知识内容也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推进教学改革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指导,以充分的课前预习活动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并且将自己在语文预习中的难点找出来,记下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课堂探究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载体,其中学习小组就是较为有效的途径。笔者将学生按照8人一组的方式进行编组,班级细化为6~7个学习小组,缩小了学习载体,并将学生均匀地进行编组,各个层面的学生也体现均衡原则,让后进生与优秀生实现帮扶互动。整个课堂探究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题,这一组探究题要能够浓缩进去整个教学目标,要体现逐层深入原则,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与研究,集体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模式也要充分运用到课后复习之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与合作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一二三四五”教学模式改革中,笔者将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揭示目标、组织探究、点拨交流、当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向学生揭示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在组织探究环节,笔者以一组教学思考题作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线索,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摆脱了以往语文教学中教师单向讲解代替学生思维活动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活动对于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在点拨交流环节,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点拨,在学生分小组研究思考与讨论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巡回查看,了解整个面上学习进度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难点进行点拨,开展思维方式引导,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对具有共性问题的方面,还要进行集中点拨。其次,就是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汇报,各个小组可以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完善与补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最终的总结与梳理,完善学习成果。在每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笔者都会进行一次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便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调整与补充。

为了实施好“一二三四五”模式教学改革,教师需要强化五个方面的要点:

一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首先,要钻研教材,对教材与大纲中的目标深刻领会,并加以吸收内化。其次,要潜心研究教学对象,高中生的思想发展呈现出差异性特点,对于教学活动具有更多与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关注到这一点,尤其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激感因素作用。另外,还要在教学方法的筛选整合方面下功夫,针对学生特点与教学实际,科学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法。

二是强化预习方法指导。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读、思、划、记”四步预习法提高预习成效。“读”就是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主要内容;“思”就是对照预习题纲进行深入的思考活动,自行寻找学习结果;“划”就是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认为的重难点做上记号,“记”就是记下自己在预习活动中的难点问题,留待于课堂学习时突破。通过这样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着重提高学生预习效率。

三是提高启发引导效果。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启发引导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效果,不宜直接将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强化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引导学生提高思维效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活动深入进行。

四是注重反馈信息搜集。开展“一二三四五”模式教学改革工作,教师要及时搜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信息,对比自己的教学目标,合理评价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当堂检测信息搜集,即使在教学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也要采取提问等形式了解学习难点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步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6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复习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其承担着巩固强化、拾遗补缺的职能,是提升语文教学成效必不可少的重要流程。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提高复习教学的技巧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复习教学成效。笔者对初中语文复习教学技巧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试作简要论述。

一、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格局,给予学生参与的平台

传统的初中语文复习教学中,都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知识点“一网打尽”,只要教师教学设计周密,一般不会遗漏知识点。但是其最为明显的弊端在于费时耗力,学生复习的兴趣低下,参与性不高,复习的巩固效果也处于低位徘徊。笔者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让学生在复习教学中不再成为旁观者,不再成为被动接受教学的对象,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复习教学成效的提升。在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除了自己主持复习教学活动之外,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复习教学,以新颖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笔者定期安排一些语文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将自己所要复习的知识点筛选出难点与要点,站在自己理解与思维的角度进行阐述,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讲解自己是如何记忆和巩固的。这样的新颖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而且站在学生角度开展的重难点突破阐释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巩固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二、结合记忆法,指导学生高效地记忆

初中语文复习教学中,涉及记忆方面的内容也较多,尤其是文学常识、基础知识、课文背诵等等,而记忆也属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对提高复习教学成效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语文复习过程中面临着记忆效果不佳的困境,前学后忘,影响了复习的综合成效。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分析,导致学生记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非完全因为记忆力方面的原因,更多时候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性不足有关。笔者立足于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对学生开展科学记忆的指导性训练,以此为抓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更好地开展复习活动。指导学生在记忆力最佳的时段进行相关学习,以提高记忆的牢固效果。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研究内容,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好首次记忆学习、二次复习巩固以及再次记忆巩固等不同轮次记忆活动的时间间隔,科学地开展记忆,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三、借鉴各种先进的复习技巧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成效

各种教学媒体、刊物中介绍了与复习教学相关的多种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信息搜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有选择地推荐和消化性运用,提高学生的复习技巧性,以增强学习成效。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搜集整理了多项与复习技巧相关的学习经验,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如“知识框架构建复习法”,指导学生将语文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性的框架结构,在脑海中进行条理化记忆,前后联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较好地形成了知识点的联动体系,有助于学生进行全面复习巩固和有效掌握。再比如“点评复习法”,要求学生以小组或者同桌为载体,针对某一方面复习的内容进行相互点评活动,相互出题、点评答案,借鉴技巧、共同提高。这样的合作复习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独自复习的孤独感、枯燥感和乏味感,使复习过程变得更为生动。笔者在向学生推荐先进复习技巧的同时,侧重于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消化吸收与运用,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和交流先进的复习技巧,在全班语文复习教学中予以推广,这也是提高学生复习成效的重要措施。

四、开展语文教学知识点逐层过关,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

许多教师在语文复习教学中习惯于“大一统”,每一轮的复习教学都是从头开始、从始到终。这样的复习教学模式客观上有一定的制约,首先是复习时间不允许,其次是学生对于已经牢固掌握的内容再次复习,会产生乏味感,也难以突出重点。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在复习教学中采取“段段清”的方式,每一阶段的日常教学结束之后开展一次复习检测,将其中的难点、遗漏之处筛选出来,带着这样的目标任务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教学之中,同步予以巩固和强化,采取“化大为小”的方式逐步拾遗补缺。在期末总复习教学中,首轮复习中对不同类型的复习内容进行逐项过关,确保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首轮复习时未能解决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已掌握知识点的重复复习,提高了教学时间使用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掌握效果,实现了重点突出的目标。这样的逐层过关复习模式,能够逐步缩小重难点的“包围圈”,最终实现“聚而歼之”的目标,最大化提高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7

一段实践的研究,我想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类型可以是作文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就是写作文”,那么,研究性学习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为作文服务呢?我开始思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中感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实践操作(动手)、观察、体验(身体和心理)、资料搜集与积累(包括及观察日记、资料笔记、图片搜集),这些,不都可以看成是为作文积累素材吗?而且,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情感的体验,非常重要。有了这种体验,学生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呀?

由专家讲,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实践体验,重在问题发现和问题意识,可以没有研究结果。好呀,我又为自己找到了一句:如果没有结果,展示什么?可以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可以介绍“研究过程”吗!而这些,不都是过我们作文重的记叙文吗?而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访谈、采访、观察,这些,不都可以事是写人记事的素材吗?

经历上面的若干思考之后,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课题”——研究性学习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怎么整合?我将作文的过程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相比较,发现如下相关联的点: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作文教学积累素材(包括客观的认识和主观的情感体验,既包括积累素材的过程,又包括现行的作文材料——各种笔记、事物、图片等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整理过程是作文的续写过程,用文字来整理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就是作文发表。

我想到了我过去的作文实践“指导学生写‘彩虹’”,想到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中黄矿矿二年级写研究报告,想到了自己“指导学生写小动物”——那些,不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写出的作文吗?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与作文整合起来,不是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效率吗?反过来,如果,学生一面要实践研究,记研究纪录,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心得,同时还要为作文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写课本上要求的作文。呵呵,这样的话,学生的负担……

呵呵,我发现了新大陆。

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班主任说,班主任老师讲:我觉得想法很好,但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能够全部用作文来代替吗?小学作文中设计到的“记叙文”,你能全部概括进去吗?我说。好吧,我思考。但是,当时还真的没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研究性学习,可以修改它的流程和形式吗?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8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来自浙江省重点高中、市级教学研究机构、县级教学研究机构以及基层普通中小学校设计的听课笔记,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代表性;设计和使用听课笔记的主体有来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省级重点高中,也有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所属学校,还有优秀教师集聚的优质民办学校,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分布于浙江省各个不同区域,这次共收集了80余本,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听课笔记65本加以分析研究。

二、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

表1

课堂听课笔记的设计和编写者称为编制主体。从调查的情况看,课堂教学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从总体情况看,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比较规范、使用面比较广。高中学校大多有自己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初中学校约有一半的学校有自己的课堂听课笔记,小学以使用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听课笔记为多,编制听课笔记的部门还有如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育局,各类学校编制的听课笔记针对性较强,但设计栏目和规范性差异十分明显,能起到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作用的较少。

(二)听课笔记的各种信息称谓

1.听课笔记的称谓

表2

从调查情况看,取名为听课笔记的为最多,达到29本,可见“听课笔记”最容易被大家接受。除了表中列出的名称外,还有以下名称:听课评估本、听课卡、听课录、观课记录、听课评课本、听课记录表、课堂教学实录本、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这些名称有的显得偏小,如听课卡、听课记录表;也有的名称显得偏大,如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将听课笔记纳入了教师校本研究或教师专业成长等内容之中。

2.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

对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以学校为多,超过了一半,这让听课教师容易搞明白上课教师所在的单位;将学校和班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将两者分为两栏会更方便有关信息的填写;有12本听课笔记未将上课教师所在单位栏列出(这类属于学校编制的居多,到校外听课时会出现上课教师的所属单位无处写的状况),这会让听课教师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搞混淆;“听课学校”容易让听课教师将上课所在地学校与上课教师所在学校混在一起。

3.听课班级的称谓

表4

听课班级的称谓以要求填写“班级”的为多,超过了一半;只要求填写年级的有9本,但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只填写年级容易将班级混淆;虽然将学校和年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个人觉得还是分开两栏填写为好;开课班级、听课班级、授课班级、年级班、上课班级等称谓不如“班级”来得简洁明了。

4.上课教师的称谓

表5

对上课教师的称谓以书面语和简明为好,教师一般是指具有正式编制、获有某个职称并担负实际教学任务的老师,比老师的概念范围小,教师比老师在文字上更加专业。教师适合做职业代名词,老师比较趋向平时口语上的称呼。其他称谓如执教老师、开课老师、授课老师、施教老师、任教老师等显得口语化,还有的称谓如授课教师简况、执教者和单位、执教老师和学校等显得有点烦琐。

5.上课时间的称谓

表6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关于上课时间的称谓多达24种之多,有的对时间的区分列得很细,如年月日星期几上下午第几节、年月日星期几第几周第几节等;有的较为实用,如表6中所列。从简明实用的角度考虑授课时间的称谓采用“时间节次”较好,因为时间包含了年月日,节次便于教师的区分,至于第几周、上下午或星期几,只要稍加推算即可。

6.学科分类的称谓

表7

除了一些听课笔记未注明科目外,比较一致的称谓为“科目”或“学科”,其他的学科称谓还有课程名称、科目内容、科别和执教者学校、学科和活动名称等,显得混杂或不太合乎中小学的常规称呼,其中的课程比科目范围要大。

7.上课课题的称谓

表8

从调查看,直接称课题或课题名称的接近三分之二;但教材这种称谓却显得过大,一节课是教材中的某一课时;授课内容和教学内容又显得略为偏小,容易让人不易把握;也有的叫内容,则显得不够贴切;还有的未按要求填写课题,这样听课记录会显得缺少主题。

(三)听课笔记的栏目设计

1.纵向栏目设计

除了给出上课的有关信息外,一般将听课记录的页面设计成两栏的最多,占三分之二强,这种设计能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设计成一栏的约占四分之一,其他的较少。

表9

设计两栏的第一栏一般为“教学过程”或“课堂实录”居多,这种称谓最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第一栏的称谓还有听课笔录、教学过程与记录、课堂教学记录、随堂摘要、教学行为师生行为及话语记录、教学过程记录、听课记载、教学程序和策略、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听课记录、听课内容、课堂活动记录、教学过程及意见、过程等,其中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略显简单,会让使用者感觉模糊,甚至带来不便。

表10

两栏的第二栏一般为评价与建议为多,它能提醒使用者既要及时给出评价,又需思考自己的建议。除了表11中所列的外,其他还有教学评议、议课记录、点评及交流、教学特色与待改进之处、情况记载、对教学意见和建议、教学建议、听课感言、综合评价、听课教师评议、分析与思考、听课意见及建议、观课随笔、意见建议、听课随感、总体评价、评价与探讨、听课随感、分析与评价、听课与心得、分析评议、评课意见、听课评议、听课感、评课与建议、听课意见、感受与磋商、教学评价、评课意见、评点和建议、听课意见与反思、师生行为及活动记录等。

表11

2.横向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除了纵向划分为若干栏外,还有横向的设计。横向设计中还增加了用于板书设计的空间,这种设计的听课笔记有7本,还有两本设计了学生座位表情况,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及师生交流情况的记录。

(四)听课笔记的大小与页码

1.大小情况

表12

从统计情况看,听课笔记小开本(32开本)的比大开本(16开本)的略多,但近年来新设计的听课笔记以大开本为多,小开本便于携带,大开本显得更大方、使用更方便,16开本较适合教师的课堂记录。

2.版式

听课笔记的排版方式以竖式为主,达到了64本。横式的只有1本,这种版式对于使用者显得更为方便。其色封面设计的有18本,彩色本显得更为漂亮,这种听课笔记以学校编制的为多。

3.内页页码

表13

其中最多页码达到170页,最少页码的只有30页。页码的多少还与开本情况有关,一般来说,小开本的页码较多,大开本的页码会少些。小开本会让教师写不了多少字就要翻页,页码过少会出现一个学年要用上好几本听课笔记的情况,页码过多会出现一年只能用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容易造成浪费。

(五)导向性语言设计

有25本听课笔记印有听课要求或评课标准,如听课要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价表)、评课原则、一堂好课的标准等;有2本听课笔记有使用说明;一些民办知名学校的听课笔记甚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名人名言印上了,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约有一半的听课笔记没有任何导向性语言。

三、听课笔记设计策略与建议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让广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及时、有侧重、方便地记载上课的各种信息,引导教师课后开展切实有效的互动式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推动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推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规范各种信息称谓

听课是教师借鉴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听课记录是教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规范的听课信息记录能为教师日后的查询、联系和交流带来方便。课堂上有许多信息需要教师去记录,相关信息栏目要规范:各种称谓尽可能采用通俗易于理解的简明名称,各种称谓采用书面语为好;内页除注明“听课记录”外,用于记录各种信息的可分为两个横栏,分别记录上课的有关信息如学校、班级、学科、教师、课题、时间(含年月日第几节)等,前四项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成四个纵栏),后两栏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为两个纵栏);封面除注明“听课笔记”外,还要加上单位、姓名(使用者)、学科、时间(或学年)等信息,这样便于校际间开展教学研究交流,也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方便广大教师使用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听课笔记的版式、栏目安排、内页数量、纸张质量等都要从美观、便捷、留有余地的角度来为教师提供方便。听课笔记采用横式排版能方便教师的课堂听课记录,便于将师生活动同步并列式记载,还可将评价与建议及时记下;听课笔记本后面要留有若干页,可用于黏贴或存放资料的空间,方便教师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附上,以免散失;记载页加上暗线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书写,利于课堂记录内容的整洁排布;在每课时课堂记录的页眉加上编号,便于教师对听课数量的统计;保证听课笔记的印刷质量,改变听课笔记尺寸较小、纸质较差的现状;一个课时设计为两页,且以翻开时呈左、右两页为佳,减少教师翻页的麻烦,方便记录和查看;听课笔记设计成16开本,页码控制在90~110页,能记载40~50节课,方便教师一个学年听课记录的使用。

(三)优化记载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能起到让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回忆在头脑中再现教学主要环节和情境,记载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述各种信息两个记载横栏外,余下的听课记录页再分为两个横栏。第一横栏用作时刻、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与建议的记载,这个横栏再分为三个纵栏:第一栏记载时刻,引导教师记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情况,利于课后对各个环节的用时效率展开评价;第二栏记载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及时记载师生的各种活动、课堂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行为和参与课堂的情况;第三栏记载评价与建议,引导教师在听课的同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方便课后的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教师养成听课后的进一步反思,达到提高教研效果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横栏的下面,设计成一个横栏并分成两个纵栏:第一纵栏用于记载板书,板书记录能反映课任教师对学科知识产生、演变、形成结论的逻辑发展过程,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状况,从中能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怎样才能将编者的逻辑序列、教师的教学序列整合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序列;第二纵栏用于布置学生座位表,座位表可以引导教师及时方便地记载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与分布、师生互动的情况及合作学习状况。

(四)引领教师教研路径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9

关键词:厌学;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

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更具抽象性,如要求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学生刚进初中时,往往是“教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题就错”,口头表达更是“无从下口”,乃至后来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回答问题,有问题也不问,甚至不守纪律,心不在焉,马虎应付,对做作业、考试感到厌烦,还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久而久之,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负担,毫无乐趣可言,学生便产生了厌学现象。调查表明,进入初中以后,曾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有过厌学数学的情况。这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个很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本文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了讨论,期待能改善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厌学状况。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记忆能力

加强数学记忆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因厌学造成学习成绩差异,主要原因之一是理解记忆不准确,经常与其他知识混淆。比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时,为了辅助学生记忆,教师常常教学生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2倍首尾放中央”。但学生在应用此公式时,总是忘记“2倍首尾”。其实,用符号表达这个公式的文字含义是:两数的和(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两倍。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公式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帮忙。

用字母表示出图中大正方形和各小长(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即(a+b)2=a2+2ab+b2,利用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的准确性。初中数学中类似的公式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口诀和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强化数学阅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性地应用教材,这也是改善学生厌学状况的一个方法。首先,教师要重视阅读数学课本,如课前预习、听课勾画、作业翻阅、复习课本等。其次,明确数学课的主要内容:实例探究,引入新课题;给新知识下定义;推导、论证、探究新知识;运用和拓展新知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厌学学生依照规律找问题、抓中心、看要点,逐步养成通过阅读课本学习新知识的习惯。这样,既能使学生做到对课本内容(包括习题)理解透彻,运用熟练,又能逐步使厌学学生由最初的不愿听讲、害怕学习数学知识、讨厌数学课变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去阅读课本,逐步提高学习效率,及时完成作业,也使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

此外,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及数学发展史等课外阅读资料,在用好课本的同时更多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养成查找并看书的习惯。

教师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厌学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和提高其阅读能力。

1.激发兴趣与培养习惯并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触发求知欲,要让厌学学生从阅读数学教材中找到快乐,理解并把握数学的魅力,对于他们在阅读中所得到的东西,教师要及时发现,认真点评,经常鼓励,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并重,方能消除学学生心理上的厌烦感,减少被动听课的现象。教师应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演算,再重点讲解,课堂学习会更主动、更生动、更活泼,才会使阅读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求。

2.泛读、导读和自学并重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性,教师要做好数学课本知识的阅读示范,选择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向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边阅读边讲解,帮助学生逐渐领会到数学概念的内涵和相关知识的本质。特别要选那些看起来“平淡”读起来“易懂”,但易犯浅尝辄止问题的内容,作为数学课本知识的阅读示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读与写、说、议、练并重

阅读时要动笔,或边看边练,或先看后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教材上做记号、划重点,要多提问题、勤写眉批,边读边批,写读书笔记。实践证明,读与写并重,可以促进手脑并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与议并重,要求学生在阅读后,用语言表达书中的数学思想。所谓练,其重点是数学语言的转换。数学阅读就是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

4.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并重

主动阅读强调思考性阅读,边阅读、边预测、边猜想,同时与书中内容对照,加以自我评价和修正。两种阅读方式并重,既能使厌学数学的学生慢慢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也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创造,并体验阅读收获的愉悦感,使数学阅读过程充满主动精神和挑战探索性。有目的的预习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预读与复读并重、宏观与微观并重、阅读与研究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接受与批判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等都是阅读的良好方法。如课堂上多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重温本节课知识,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整细致地进行重读,圈画知识点,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和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本,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反复推敲,认真细致地领悟要点知识。读书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读书进程的继续与发展。教师要针对厌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鼓励学生读书,敢于质疑,既要尊重书本,又不迷信书本,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精心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厌学学生懒于动笔,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笔记,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项基方法。记笔记得法,可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率。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还可以使厌学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课堂笔记主要包括记课堂讲述要点,有利于梳理知识系统;记阐述难点,有利于破解难题,剖析知识本质;记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的不同方法,便于把握典型例题的解题要求与规律;记教师对知识的创造性加工整理的关键语句,在单元复习或小节中尤其要提醒厌学学生做好创造性知识关键语句的笔记。为方便厌学学生记笔记,教师要提高讲课质量,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和教学板书予以示范。

四、认真指导学生仔细做题

学习数学特别强调做题演练,做题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直接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效果。对于课堂练习、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要呈梯度,需要分层布置。教师要引导厌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知情况做基础题,对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做到逐个过关,并且和同一水平的学生展开竞争,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适当拓展和尝试合作探究实践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学习内驱力的环境;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和知识点集,定期对其管理讨论;还可以在每天的数学课开讲前5分钟,开展“数学快乐5分钟”活动,由班级里的学生轮流出一道数学题,可以是上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预习后本节课将要讲的题目,难度不限。3分钟后若无人能答,则由出题学生负责讲解。这样可以吸引每位学生广泛查阅书籍、资料,厌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调动起来了。当他们出了一道全班都做不出来的题目时,他们不经意中会流露出满足的神情;而当他们讲完做法后,看到全班同学恍然大悟地点头时,成就感顿时产生。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地培养了厌学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总之,课堂上要多让厌学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多开展问答活动,对问答过程中出现的结论性错误问题,要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真心诚意的帮助,从而有效避免厌学情绪的出现。

五、正确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一节数学课,在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后,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结,这是非常关键且非常必要的环节,该环节对复习旧知、概括新义,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总结有重要作用。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对厌学学生是一重要环节,尤其是让他们第一次开口总结,往往更难。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一帮一”的方式互讲教学内容,总结解题方法和步骤,然后再统一汇总,该环节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知识体系相互渗透,每天要求厌学学生进行总结不可或缺。一般说来,在学习一个知识单元后,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梳理知识系统,理清知识脉络,做好知识小结。经常开展知识小结,有利于学生在求同存异、追踪思维等过程中更好地将知识、能力运用强化,进而通过回顾、对比、类推,将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归纳整理,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厌学状况,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把数学内容的教学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紧密结合,在教会厌学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厌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当然,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艰难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宏菊,王维明.如何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36-137.

[2]熊太宣.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西部教育研究,2015(3):50-51.

[3]梁汉杰.新形势下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转化的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0):106-107.

[4]冯丽敏.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科教导刊,2014(6):10-11.

[5]唐正美.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成因及对策[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11):35-36.

[6]农秀兰.浅谈农村初中数学科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探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5(2):126.

[7]浦春萍.新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4(24):33.

研究性学习笔记篇10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xxxx”重要思想为指针,以xx《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角色的转变,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方法,努力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二、主要工作

通过上一学期的校本培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式”的校本培训更关注教师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教师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更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以及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加强我校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建设的研究,使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念,本学期,我们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式”的校本培训,确定的研究课题为“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

本学期的具体工作: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走进新课程,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追求高尚的教育境界。

3、进一步构建学习型组织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中的要求,教科研工作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教研、学习能力的提高为重心,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掌握主动权。教师要围绕学校的主课题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阅览教育类报刊、杂志及专着,并围绕各自课题认真做好富有启发性、指导性的理论学习笔记,定期撰写学习心得,本学期完成业务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不少于一万字。

4.继续“以研代培”,本学期以“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工作。并且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考评,有总结。

5.举办读书笔记展览与读书沙龙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推进学习化组织建设的进程。

6.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素质。

7.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自学等方式,组织教师听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观看专题录像,利用课题组活动、教研组活动等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使全体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教科研业务水平。

8.重点抓好新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1)给新教师及骨干教师创设机会,搭建舞台。在本学期,我们将对新教师大胆使用,给予足够的信任,为其压重担,并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展新教师汇报总结活动。

(2)精心扶植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学校领导将分别对新教师及骨干教师采用跟踪听课,个别指导,集体点评等方法扶植教师。并适时的派其进行外出学习,给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和机会,充分调动他们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积极的探索实践,自我提高,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特色。

三、月工作计划

二月:

1.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及管理细则。

2.举行教师读书笔记展览。

3.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4.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

5.开展“走进新课程”检阅课活动。

6.“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开始。

三月: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优课开始。

2.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写读书笔记。

3.开展“走进新课程”检阅课活动。

4.“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5.组织骨干教师学习。

四月: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优。

2.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3.组织教师制作课件比赛。

4.“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五月:

1、“走进新课程”检阅课优课展示。

2.组织教师多媒体操作比赛。

3.学习教科研知识。

4.“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六月:

1.“课题研究”校本培训。

2.整理资料,分类存入档案。

3.撰写校本培训总结。

4.评选“教研星”“学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