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规划的说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27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1

1.绝大多数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的是下列哪一种财政收支划分模式?

a.集权型财政收支划分模式B.分权型财政收支划分模式

C.平均型财政收支划分模式D.混合型财政收支划分模式

2.下列哪个说法是符合我国财政收支划分制度的现状的?

a.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财政收支权过于分散,中央不够

B.我国在财政收支划分问题上考虑公平较多,考虑效率不够

C.地方的财权与其承担的事权相比相对较少

D.我们应当切实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一般而言,我国的财政级次有几级?

a.三级B.四级C.五级D.六级

4.根据我国的现行规定,下列哪种收入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a.增值税收入B.外资银行企业所得税收入

C.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D.耕地占用税收入

5.关于日本的财政收支划分,下列说法中哪个是不正确的?

a.日本财政划分为三级:中央财政、都道府县财政和市町村财政

B.在日本,中央政府提供全国绝大部分公共物品和服务

C.日本在财政收入划分上采取税权分割法,中央与地方均享有财政收入的设定权、征收权和享用权

D.日本通过《地方税法》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予以限制

6.我国财政收支划分法的历史演进包括四个阶段:①分税制阶段;②分成阶段;③包干阶段;④统收统支阶段。关于其演进顺序,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④③②①B.③④①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7.财政融资是以政府职能为基础,运用财政收支和信用融资来配置资源,实现财政政策目标。下列关于财政融资的说法哪个是不正确的?

a.财政融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资产安全

B.财政融资的发展需要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支持

C.财政融资与信贷融资、证券融资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D.财政融资、信贷融资与证券融资都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是长期共存8.关于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制定了《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

B.投资人应以真实的身份开立账户

C.投资人买卖债券时,可以口头或书面向承办银行发出指令

D.柜台交易债券的报价单位和交易单位都是元

9.关于举借外债,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a.国家根据外债类型、偿还责任和债务人性质,对举借外债实行分类管理

B.财政部代表国家在境外发行债券由财政部报国务院审批,并纳入国家借用外债计划

C.外国政府贷款由国家统一对外举借,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则不受此限

D.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实际余额管理

10.关于举借外债,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a.国家根据外债类型、偿还责任和债务人性质,对举借外债实行分类管理

B.财政部代表国家在境外发行债券由财政部报国务院审批,并纳入国家借用外债计划

C.外国政府贷款由国家统一对外举借,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则不受此限

D.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实际余额管理

11.在美国,以万分之一为基点,以贴现率的方式提出拍卖投保,指的是哪一种国债的发行?

a.国库券B.息票国债C.中期国债D.长期国债

12.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a.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不均衡B.不同地区之间政府的财力不均衡

C.市场经济决定的收入分配结果不公平D.事权应当与财权相统一

13.我国《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规定,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是帮助财政困难地区缓解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同时,转移支付还向下列哪类地区适当倾斜?

a.边境地区B.少数民族地区C.西部地区D.革命老区

14.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级。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财政支出的范围规定在下列哪个法律中?

a.财政平衡法B.宪法C.各级政府组织法D.规定于各单行法规

15.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中专项拨款的用途?

a.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B.特大防汛抗旱经费

C.向由地方政府代中央执行国家职能提供经费D.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

二、多项选择题

1.财政收支划分的主体包括下列哪些?

a.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B.地方各级政府之间

C.政府各组成部门之间D.不同地区之间

2.下列关于集权型财政收支划分模式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集权型模式适合于规模非常小的国家

B.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统一,即实行集权型的财政收支划分模式

C.集权型模式可以集中力量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便于统筹规划,树立中央政府的

D.集权型模式不利于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和管理效益低下

3.关于财政收支划分法,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财政收支划分法》

B.我国台湾地区制定了较完备的“财政收支划分法”

C.我国有关于财政收支划分的法律规范,但还没有一部《财政收支划分法》

D.我国目前只有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对财政收支划分做了规定

4.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责。一般来讲,下列哪些职责是属于中央政府的?

a.提供国防安全以及全国性的维持社会秩序服务

B.实现全国范围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市场缺陷

C.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

D.实现全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5.国债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关于国债分类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可以将国债分为国内债务与国外债务

B.将国债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的目的是依据债券期限的长短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差异,来确定合理的期限结构

C.按照债券是否可以流通,将国债划分为可流通国债与不可流通国债,其目的是利用两者对货币流通的不同影响,确定合理的上市债券的比例

D.现代国家中的国债,一般均为自由国债

6.关于资金转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资金转移均为无偿的

B.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转移支付关系明确,数量清楚

C.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提高接受方的财政收入能力,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D.这种方式不构成转移支付的主要手段

7.关于财政转移支付,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中央集权制国家转移支付的规模相对较大

B.联邦分权制国家转移支付的规模相对较大

C.从各国经验来看,一般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财政转移支付

D.有些国家由财政部兼管转移支付,有些国家则组建专门的机构负责转移支付

8.下列哪些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事项直接由宪法予以规定?

a.日本B.韩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收支划分法的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城乡统一规划建设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强调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实现城乡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良性互动,创造和谐社会。有建设就会需要财政支持,这也就需要财务管理,从而产生一些问题。笔者将对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

一、问题阐述

以笔者在几个乡镇村调查了解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几个显著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账目不健全

从经济学上讲,一个正规化的经济组织,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而在我国大部分乡镇,有的甚至没有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科目设置相当不规范,基本是流水账式,无法正确反映财务收支情况,造成查账不便,不利于群众监督,从而引发群众的不信任情绪。

(二)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队伍不稳定

缺乏稳定的财会队伍和专业的财务人员,这是大部分村组经济组织,甚至一些乡镇的通病。我们都知道,财务管理是很严谨的一项工作。村组经济组织的这一通病,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不稳定、不专业的财会队伍,人员素质不高,更有甚者根本不懂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知识,不注意各种财务单据的收集、汇总及管理,连“现金日记账”都无法登记完全,更不用说健全会计档案了,规范财务管理。

(三)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造成管理不严

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专业稳定的财会队伍,无法制定健全的财务报销审批内控制度及流程,造成业务经手人及审批人是同一人,或者是一人说的算,这样也就无法做到阳光操作。同时,很多村组经济组织缺乏民主监督意识,就算设有村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也因其成员不懂财会专业知识,加上流水账式的不规范账目,而达不到民主监督的效果,更不用说社会监督了。这也直接加剧基层干部的信任危机。

上述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除了基层干部思想及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升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和国家在城乡规划建设上的各项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未能及时建立各项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时也没有切实开展民主理财,忽视各项监督机制的作用等。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加强一下几方面的工作,以妥善解决城乡规划建设中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财务管理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有序合理进行。1.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资金专帐管理制度,专帐专人将各类专项资金与项目实施单位独立管理,做到账目收支清晰,专款专用。2.建立城乡规划建设收支预决算制度,制定严格的收支流程及权限人审批制度,严格审核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从而有效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并防止债务的产生。3.建立健全票据领用核销制度,保证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账,并做好“现金日记账”,专人验收及负责,防止多人插手造成贻误。4.重大经济项目建设采取招投标制度,制定工作流程(拟定方案民主讨论通过,张贴招标公告,实行公开招投标活动,并签订规范合同,由经管部门统一签证管理)严格按照流程办事,有效预防的出现。5.采取措施,严格执行有关公开程序,同时定期进行财务公开,通过民众监督,确保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

(二)加强基层财务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稳定财会人员队伍

各县、乡镇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应根据现阶段党国家的相关工作政策,全面整顿基层财会队伍,加强基层财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同时实行奖惩制度,赏罚分明。对于那些能够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业务能力较强的财会人员,应给予适当奖励,并继续留用;对于那些不合格者应及时调整,或清退处理,或进行岗位培训。根据财会机构的“内部牵制”原则和国家的“内控制度”,会计、出纳应分别设岗,专人负责,做到管钱的不记账,记账的不管钱。鼓励基层财务工作人员自我提高,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评,并颁发相应证书,给予奖励,从而逐步做到凭证上岗,凭职称高低和工作量大小及难度支付报酬。这样不仅对稳定基层财会队伍有利,同时也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城乡规划建设项目及相关政策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有益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项目公开、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推行民主理财

有效整合各种监督形式,建立健全群众民主监督组织,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目的,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得到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简单的说,就是将城乡规划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摊开在阳光下操作。成立专门的财务审计检查小组,定期对各个项目进行详细的财务审计并,并将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并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的人和事,开展财务管理与民主理财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财经纪律能够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使基层干部确实做到清正廉洁,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使财会人员能够依法当家理财,群众能够依法有效地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城乡规划建设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乡规划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应推行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从突出资金使用最大效益出发,对现有模式进行改革,优化使用结构,逐步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管理模式,对资金用途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归并,统筹安排,以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城乡规划建设资金效益实现最大化。

总之,城乡统筹规划建设是我国今后长期的工作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出希望利用“城乡统筹”的手段来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从而带动内需和消费,拉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3

一、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兴起背景

(一)需求方:客户理财需求日益增长

麦肯锡公司曾预计,2002年中国个人金融理财服务市场的税前利润将达31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潜力的国家。虽然这一预计显然高估了一些,但国内“理财热”的兴起却是显而易见的。分析表明,理财热的兴起至少有以下几点因素:

1.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加快。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1978—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年均实际增长达到6.4%。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下降加快。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与1978年的57.5%相比下降了19.6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至2001年,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共计10.7%,年均下降2.1%。显而易见,人们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之后,在满足基本消费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资金满足其他方面的消费。

2.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最近几年国家推出的货币分房化、教育产业化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观念,也激发了居民理财的需求。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必须自己面对怎样实现家庭的购房计划、保障下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保障自己的健康以及安享晚年等人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相互协调的家庭财务计划和投资计划,即我们常说的理财规划。

3.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西方国家资本市场近百年的历程。从金融品种看,股票基金债券等常见的投资工具都初具规模。截止2002年9月,我国深沪两市总市值达4.4万亿元,上市公司数有1200多家,投资者开户数达6850万户。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既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又为人们的理财规划提供了可实施的投资渠道。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地对800人做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人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pa18个人理财网站专业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是无计划分配资产的;78%的人愿意接受专家顾问意见,自己理财;25%的人愿意接受服务委托理财;70%的人认为有必要时常对自己的投资绩效进行评估;50%以上的人愿意支付顾问费。由此可见,我国居民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需求是热切而且比较成熟的。

(二)供给方:应对市场竞争,提供增值服务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而分红投资类保险品种,成为各公司最有力的竞争武器。近两年来,分红投资类保险品种,成为我国寿险业的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2年10月底,全国保险公司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832.4亿元,同比增长约70%。分红类保险等新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2002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达624.06亿元,市场占有率52.58%,同比增长1057.48%。国外成熟市场表明:无论是分红险还是投连险,该类非传统寿险都是未来保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而该类产品的成功销售非常需要销售人员提供全面的理财规划服务,综合分析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资金状况等因素,将产品销售给能够承受投资风险,有理财观念和理财需求的客户,否则后患无穷,国外市场经验就是如此。

此外,在我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其参与竞争的重点主要就是提供理财服务等一系列中间业务,而在这方面,外资保险具有更雄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国内的保险公司要想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壮大自己的个人理财服务队伍,提供优质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

(三)中介方:未来潜在的理财服务供给者

虽然我国新兴的保险中介机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专业中介公司找到了长久稳定、附加值高的主营收入。据悉,多家保险中介机构都在积极策划提供专业的理财规划服务,以中介人的独特位置来彰现自己从事理财业务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有效武器。

二、国际上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概况

(一)CFp服务理念对寿险业的影响

研究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就不能不研究CFp(CertifiedFinancialplanner)。CFp是国际金融领域最权威和流行的理财规划职业资格,2001年全美职业资格中排名第一。尽管CFp不是寿险专业从业证书,但是在国外,获得CFp证书的人中,有70%以上同时持有保险经纪人和证券经纪人资格证书,CFp天然地同寿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相联系。虽然寿险从业人员中CFp的总量有限,但CFp所倡导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全方位的理财服务理念却深入人心。国外的寿险公司,如友邦、纽约人寿等公司一直致力于理财规划服务的研究和开拓,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队伍,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服务。

(二)亚太地区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状况

在亚太地区,人们习惯称理财规划为“财务规划”。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都是国际CFp理事会成员,因此这几个国家的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渐成规模,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正成为新世纪寿险业务员的转型目标。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亚太寿险大会上,理财规划的挑战与角色定位成为此次大会的主轴。马来西亚2002年推出了“最佳建议规范”和“独立财务顾问”制度,要求寿险业务员必须收集客户充裕的资讯以后,才能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寿险产品给客户。新加坡从1988年要求寿险业务员开始运用理财规划为客户进行资产分配,自2001年7月1日开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规定所有寿险业务员在提呈建议书的同时,必须让客户知道自己赚取了多少佣金。佣金透明的目的在于让保险业务员像医生、律师般收取专业的服务费用,提高业务员的形象和地位。

三、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内容及影响

(一)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基本内容

全面的个人理财规划涉及各类金融产品,但并不意味着某个理财规划师要提供从提出理财建议到完成具体投资操作全过程中的一站式服务。从成熟的欧美寿险个人理财市场服务看,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首先是某位理财规划师提出“理财建议”,然后再寻找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来具体实施理财规划方案。

从服务内容上看,寿险业理财规划服务主要包括:保险、投资、税务、退休、教育、遗产等六大方面。提供上述六方面的全部规划也称为全方位的理财规划。事实上,提供理财规划服务并不一定要求面对所有客户时都提供如此全面的规划,按照客户需求和寿险业务员的个人专业水平,也可以就某一个财务问题提供单一的解决方案(单方位财务规划),也可以主要提供保险、投资和税务方面的规划(多方位财务规划)。

从实施过程分析,CFp的标准执行程序共六步:第一、设定目标,目标必须有时间性、实际且明确;第二、收集客户资料;第三、分析个人财务状况,找出其长处和短处;第四、根据客户能力和理财目标,制订理财建议;第五、实行规划,因为行动最重要;第六、定期检查,因为理财规划是动态变化的。

从寿险业务员的角度看,其实可以将以上六步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从第一步到第四步为第一阶段,即提出规划建议阶段;后面两步为第二阶段,即理财建议的实施和绩效考核阶段。不同专业背景的业务员可以在两个阶段中扮演不同重要程度的角色,但是无论如何,在第一阶段,寿险业务员必须要为客户制定一套全面的、互相协调的、可操作的理财建议,在这个阶段,寿险业务员就相当于客户的“军师”,要提出战略性的资产分配建议。并在该大前提下,为客户制定更具体的保险规划,同时推荐其他领域的专家来协助客户实施其全面的理财计划。

(二)寿险业推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影响

从直接的产品推销转变为围绕客户需求来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个过程本身可以说是行销史上具有质变意义的一大步,寿险业推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整个寿险业、寿险公司、人及中介机构以及寿险客户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带来多赢结果。

1.对寿险业的影响。整个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提升保险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提高公众的保险理财意识,避免少数不良人的行为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说,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推行,也是寿险业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2.对寿险公司的影响。个人理财服务有助于开拓中高端客户市场。通过客户保险需求的深度挖掘,提高客户的口袋占有率,不仅可以给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业务收入,而且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最令客户满意的新产品,占据市场先机。同时,要满足客户的综合理财服务需求势必引起寿险公司与银行、证券等跨行业金融企业的合作,通过客户资源共享,创造更多的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收入。尤其对具有综合性的金融集团背景的寿险公司更为有利。

3.对寿险人及中介机构的影响。实施理财规划服务,要求业务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按照CFp的“4e”标准,实施理财规划服务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在考试、教育、经验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准,才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在寿险业推行理财规划服务,必然会推动业务员提高自己素质,转变自己的角色,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朝CFp的最高职业资格迈进。如果能够出台强制性的法规,规定人销售保险产品必须提供全面的财务建议,则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另外,保险中介机构也有机会分到一杯羹,以提供理财咨询、培训和收取产品佣金找到立足之本。

4.对寿险客户的影响。毫无疑问,寿险客户也是真正的受益者,通过接受理财服务,他们可以明白自己的财务状况,明白自己究竟需不需要保险,需要多少保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保险;同时他们还可以明白自己的理财目标和生活目标是否合理,通过家庭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自己的综合理财计划,从而做到“明明白白消费,轻轻松松理财!”

四、我国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缺陷和发展趋势

(一)目前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缺陷

1.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有效的理财需求和供给都不充分。虽然国内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需求日益显现,少数公司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总体上讲理财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意味着理财服务市场本身并没有巨大的理财服务的主动性市场需求。虽然潜在需求很大,但现时的有效需求很少,普通的寿险业务员仍然可以用传统的产品推销式的方法获得客户。与此同时,理财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风毛麟角,同时受制于人队伍总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提供的理财服务层次较低。

2.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影响力有限。由于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虽然各保险公司可以选拔自己的精英业务员进行理财规划方面的培训,并尝试为客户提供个人理财服务,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体系和专门统一的培训教材,也没有权威、中立和专业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证书,这些理财规划人员的理财规划技能和服务品质都难以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市场影响力有限。

3.现时金融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能完全满足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要求。虽然国内各项理财金融品种已经相继出现,但各领域的金融品种都相对初级,如股票市场不规范、银行产品简单、基金投资风格趋同、保险产品流行一阵风等,这些都制约着理财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4.现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律监管体系,个人税法的不完善,遗产继承等方面法律制度的空白,以及寿险行业理财规划服务的行业标准欠缺等,从制度的层面制约着综合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发展。

(二)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发展趋势

1.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所需的法律法规正逐渐健全和完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由于“理财”的专业性、复杂性、可操作性和隐私性,需要银行、保险、证券、税务、遗产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发展的前提条件。如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样,实施财务规划服务的保险监管部门规章也有可能出台。

2.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行业组织逐步建立和规范。随着第二届中美策划金融论坛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国际上金融领域最权威和流行的个人理财规划(CFp)副业资格有望登陆中国大陆,CFp标准的引入将大大有利于保险业理财服务的开展。拥有权威认证,参照4e标准培养出的专职理财规划队伍,必然会提升理财规划师的职业影响,并刺激潜在的理财需求转化为显形需求。同时,保险业的理财规划行业协会在中国金融策划协会成立之后也有望诞生,行业的自律规范有可能逐步形成。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4

投资与理财:家庭财务规划为什么十分重要,它的意义在哪里?

于彤:有时候,我们不对家庭财务进行分析,就很可怕。比如很多人把精力放在了创造财富上,而忽视财富管理,大量财富放在银行储蓄或者活期账户里,导致财富没有实现保值增值。有些人将大笔财富放在极度保守的产品上面,金钱和财富增长效率较低。还有的人资产配置很单一或者激进,钱都放到难变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上,或者都投资于高风险产品,这也不好。如何进行家庭资产管理,需要进行良好的财务分析,在了解家庭财富的类型后,来管理现金流和资产。

投资与理财:那么,进行家庭财务规划前,需要做些什么?

于彤:现在出来很多记账软件,让人们开始重视起理财记账,控制开支,注意结余。不过从实际状况来看,很多人很难进入理性理财,记账难以长期坚持。从家庭财务管理来讲,普通大众很难变成一位准金融理财师,不能对家庭财务做一整套规划。所以,在进行家庭理财规划前,首先要明确家庭目标,其次是怎么做的问题,可以只针对每个阶段的家庭财务状况做规划。理财规划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可以说是模块化概念,包括创造财富、风险管理、保护管理和传承财富。家庭处于不同阶段,将面对不同财务规划,甚至因人制宜。

投资与理财:财务管理还需要在家庭理财规划的哪些内容下进行?

于彤:理财规划涵盖人生不同阶段的内容,例如保障规划类似于风险管理的范畴,需要将家庭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规划进去;储蓄规划不是简单把钱存银行,它包括子女教育金储蓄和养老退休金储蓄;投资规划目标相对简单,通过投资理财手段,将资产最大化的保值增值,实现财务目标。当然,一部分人已经脱离财富创造阶段后,将主要考虑财富保留和传承。

投资与理财:有没有一整套的工具方法,就能完全做好家庭财务规划?

于彤:财务管理因人制宜,因为个人和家庭对金钱的态度和目标不同,很难通过一个有效的财务分析工具,就能给家庭得出一套理财方案。需要理财顾问和客户充分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理财预期、资产状况后,才可给客户提供一套理财方案。当然,有些事情可能还做不到,客户的理财预期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时候,某些操作就无法实现。例如50岁的客户想获得很高的投资报酬,在这样的阶段就很难实现。

投资与理财:因人制宜的财务规划,能否具体说说?

于彤:家庭财务分析需要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做现金流量管理和财务分析。比如,年轻人刚刚进入职场,处于创富阶段,我们在财务规划上就要更关心他个人的收入,资产配置可能需要更加积极;其次需要风险和健康管理。现在重大疾病年轻化,不好的工作和饮食习惯增加了年轻人的健康风险,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保险价值就体现出来。因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风险补偿,弥补意外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有生活保障。

投资与理财:今年阿里巴巴的余额宝、百度的百发理财以及p2p互联网民间借贷似乎掀起了一波全民理财的热潮,您怎么看这类产品和理财关系?

于彤: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理财的“术”,对理财的“道”探讨却比较少。无论阿里巴巴的余额宝,还是百度的百发,只能是理财阶段的某一个工具,属于理财的“术”的部分。而财务规划、退休规划、储蓄规划都是具有理财“道”的部分,属于知识的范畴——理财的原理。每种金融工具在家庭理财中的指向是不同的,在树立大的理财规划框架下,才能合理地看待理财产品的价值。例如p2p民间借贷,15%的产品就一定不好吗?如果你投资的这类产品只占家庭资产10%,甚至更低,而且能够承担这类风险,那么对于这样的投资者参与15%的高风险产品,就一定不对?当然你有20万元,拿出15万元投资到民间借贷,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大家也明白。金融产品只是完成理财规划的工具,协助完成家庭理财目标。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5

用很小的力可以做很大的功,这个原理我们也可以用在致富上,这就是我们所要说到的致富杠杆。

从某种角度来说,致富杠杆分为两种:

一个是时间杠杆,比如信贷、借钱、举债、信用卡和抵押借款等等。本来你确实没钱,但你经过上述的种种活动,现在就有钱了,有钱你就可以从事各种生产或消费活动了。金融可以是虚拟的,而这个生产和消费则是实体的,这样,你就把未来的金钱,在今天实体化了,其实就是你富裕了,自然,也就为未来的富裕打下了基础。

一个是空间杠杆,比如,你借国外的钱、吸引外国的资本,或者通过比如连锁店、加盟店、拍卖和垂直整合等等,把钱从一个地方(别人的手里)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你的手里),这就是利用了空间杠杆致富。

致富杠杆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是一个可以为你带来好处,也可以为你带来灾难的力量。它之所以使一些人致富,而使另外一些人贫穷,是因为有些人正确运用这一力量,而有些人则滥用它,还有一些人惧怕它。为什么只有5%左右的少数人可以成为富人,因为只有这5%的人懂得如何运用杠杆的力量致富。许多人梦想致富却未能如愿,原因就在于他们滥用了杠杆的力量,而大多数人未能致富的原因则在于他们惧怕杠杆的力量。

致富杠杆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重要的形式体现出来:思想杠杆、规划杠杆和执行杠杆。

首先是思想杠杆

思想杠杆是致富杠杆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对思想杠杆的研究,让人们发现为什么单靠金钱并不能真正致富,可以说,思想杠杆是所有撬动致富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中国有句成语,也是一句很吉祥的话,叫“心想事成”。这句话如果按祝福和吉利的角度来解释,就是“心”一“想”,“事”就“成”了;世界上显然没有这么好的事,在致富杠杆上,我们把它解释为只有“心想”才能“事成”。为什么许多官迷和财迷,最终总是能如愿以偿,当大官发大财,就是因为他们一心想升官发财,继而绞尽脑汁用尽办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招不灵再来一招,久而久之,其愿望就不知不觉地达到了,成了大官或者富翁。而有些人虽然也想升官发财,但又不去利用思想杠杆撬动他的理想,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的,或者说是升不了大官、发不了大财。

思想杠杆还反映在一个人的思维定势上。为什么一些经常叨咕“投资充满风险”的人,到头来就是投资市场最大的输家?为什么那些认为投资充满风险的人,却往往去投资最有风险的项目?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投资高回报的项目,却几乎无需承担太大的风险?原因就在于人们运用的思想杠杆不同。

富人和穷人在思想上都有致富的计划,但两种人的思想杠杆却运用得不一样:富人认为投资的确充满利益和风险,关键在于如何规避风险、获取利益,因而大胆地迈出致富的步伐;而穷人则认为投资的风险大于收益,自己会承担不了,因此战战兢兢地不敢参与投资,也因此永远都不可能致富。面对财富前景,富人总是在思考:怎么才能买得起?怎么才能做得了?这种思想经过杠杆的作用加以放大,释放出来的力量和动力,是巨大的和无穷的。相反,穷人则经常想的是:致富这事我一没有本钱二没有实力,我承担不了必然到来的风险,所以这类人永远也不可能致富……

所以,要想彻底摆脱穷人的生活,想真心致富,就得正确运用你的思想杠杆,开始认真考虑你怎样才能启动你的致富计划!

其次是规划杠杆

规划也有杠杆作用。比如说你要出资建一座高楼,如果投资没有规划,就会盲目,甚至造成投资失败;同样的,如果致富没有规划,就不会按照理想的目标一步一步发展,说不定忙乎了一阵,却仍在原地踏步。可以说,没有规划,就没有目标;没有规划,就没有方向。但规划必须切合实际,如果不着边际,就是空话和大话,因此规划中要包括一定的目标和时限;但规划也要有所超前,不能老是缩手缩脚,有句老话叫“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就是这个意思。

规划杠杆的正确运用就是:你把“先支付给自己”的那部分钱每月省下来后,就要认真规划自己的理财计划了!

最后是执行杠杆

先问你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树上站着三只鸟,如果有两只打算飞走,问:最终会留下几只?”一只?或者一只也没有?no!正确的答案是:三只都没有飞走!因为,那两只鸟儿只是“打算”飞走,并没有真的飞走。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想做一件事,甚至决定去做一件事,并不等于你真的会动手做这件事情,关键是要看你最后的执行力如何。事实上,为什么世界上只有5%的富人,就是因为有95%的人虽然也想致富,但却没有开始真正的行动,没有正确地运用他们的执行杠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百姓财富意识的增长、使得投资理财需求大大增加,快速发展的银行理财市场日渐成为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在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各个环节不断创新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甚至出现误导销售和错误销售。理财产品近年来一系列的“零收益”、“负收益”等现象令人失望,使得不少投资者在损失了真金白银、深切地意识到“风险”二字分量的同时,也对理财产品的宣传、销售方式和信息披露提出不少质疑。对此,银监会于2011年8月28日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作为“卖家”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诸多规范细则,尤其是对“卖者有责”原则的再次强调,赢得了投资者的一片叫好。

银行理财并非没有风险

通胀居高不下,人们都很担心手中的钱贬值。但是,股市一跌再跌,楼市深度调控,存款利率又跑不过Cpi,老百姓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旺盛,银行理财产品因此也成为普通百姓追逐的热门。但是,随着理财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产品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也导致部分销售人员为了增加销售业绩,向投资者片面夸大产品收益、隐瞒产品风险水平等,让一些老百姓误以为银行理财产品很安全、收益很稳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没有风险。例如2008年底银行发行的4827只理财产品中有500只浮亏,占10.35%。2011年8月,深圳爆出平安银行三款理财产品亏损额超过33%,让许多人亏损严重。此外,分级基金价格大跌不仅让股市投资者损失严重,而且影响到了银行理财产品。而当投资者最后没有获取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高收益时,往往会造成销售纠纷甚至对簿公堂。

以上事例说明,银行理财并非安全之地,风险确实存在。由于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时有夸大产品功能和模糊投资风险的现象存在,而大多数购买理财产品的百姓看重诱人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至于投向、风险,许多人一头雾水,甚至没兴趣去问个究竟。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风险释放,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

加大银行理财业务监管

对投资者明示风险,是银行理财产品规范的首要。《办法》要点之一,是明确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而是应当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同时,《办法》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将存款单独作为理财产品销售,不得将理财产品与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不得违反国家利率管理政策变相高息揽储。

《办法》要求,不得夸大或者片面宣传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名称中含有拟投资资产名称的,拟投资该资产的比例须达到该理财产品规模的50%(含)以上;对挂钩性结构化理财产品,名称中含有挂钩资产名称的,需要在名称中明确所挂钩标的资产占理财资金的比例或明确是用本金投资的预期收益挂钩标的资产。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销售应遵循风险匹配原则。要对客户和产品分别进行评级。

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办法》要求,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结果应当以风险等级体现,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个等级。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的依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投资资产和投资比例;理财产品期限、成本、收益测算;本行开发设计的同类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当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级。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依据,至少应当包括客户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目的、收益预期、风险偏好、流动性要求、风险认识以及风险损失承受程度等。

着重强调“风险匹配”原则

为了防止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误导投资者购买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办法》与以往法规相比,一个重要亮点就在于强调“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该遵循风险匹配原则”。银监会表示,“按照风险匹配原则,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是制定该《办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一定标准对理财产品和客户进行风险评级,将某一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卖给同一风险承受能力级别或更高风险承受级别的客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匹配,避免出现误导销售的情形。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必须与投资者本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当,与以前的银行理财法规相比,《办法》从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控制,而不是单从银行或投资者一个方面控制风险,在这种双重控制下,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过程的风险水平能够降到最低。

对于产品风险评级,《办法》体现出商业银行具备评级自主性。但是,监管层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产品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成本、预期收益以及同类产品过往业绩等要素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评级,且风险等级应不少于五级。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对自身理财产品设定了风险等级,但等级评价标准和细分程度不尽相同。例如,招商银行将产品风险等级划分为R1-R6六级,依次对应基本无风险类、保本类、稳健类、平衡类、增长类以及高增长类,区别于多数银行的五个等级划分。

根据风险匹配原则,需要与产品风险评级建立对应联系的是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商业银行可将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划分为与自身的产品风险等级相对应的多个级别,且划分标准应考虑客户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风险认识等多个角度。

“卖者有责”何以如此重要

事实上,管理层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加强监管之举并非今日开始。2005年,为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管部门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强调商业银行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并公布理财计划投资的详细情况。几年来,上述规章为加速发展的银行理财市场提供了政策保障,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么,这次为何强调“卖者有责”如此重要?

一般来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本着“买者自愿、风险自担”原则,因此从理论上说,一旦发生风险,银行没有理由承担相关责任,也就是说,投资者的财富缩水现象不应归责于银行。然而,当前我国国内银行理财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投资者理财知识相对匮乏,风险意识也很薄弱,加之不少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销售、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还存在不规范,在产品推介时存在“重收益、轻风险”的现象,理财产品说明书也常常突出产品“优势”和“预期收益率”,而不重视风险提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也常常强化“预期收益率”,甚至为了揽储等目的“诱导”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致使投资者在“只见其利、不见其弊”的情况下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财富缩水现象,投资者将亏损责任归咎于银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天然的专业优势,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强调商业银行“卖者有责”原则,加强信息披露、充分揭示风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效果,让百姓买得明明白白,真正实现“买者自愿”。更为重要的是,“卖者有责”也要求银行应更加主动地将投资者教育放到与产品销售同等重要的地位,即要求银行认真做好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具体操作还有细化空间

要真正防范理财产品风险,除了出台销售环节的管理办法,今后还应规范融资人准入标准,确保有力的第三方担保,监管资金流向,长期理财产品更是应定期披露产品信息。

此外,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银行卖出的理财产品多数并不明确披露资金的投资去向和投资比例,也就意味着理财产品相对于投资者来讲并不足够透明。《办法》中明确提出,理财产品销售文件应当载明投资范围、投资资产种类和各投资资产种类的投资比例,并确保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按照销售文件约定比例合理浮动。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投资比例暂时超出浮动区间且可能对客户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应当及时向客户进行信息披露。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6

[摘要]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认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成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个人财富急剧累积,个人理财意识也逐步增强。居民个人的理财服务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面对这样强大的市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已开展相关理财业务,而各家商业银行更是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纷纷进入这块领域,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认清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界定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诸多不规范的现象,有些银行甚至以个人理财业务之名行高息揽储之实。有鉴于此,2005年1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办法和指引秉着“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监管原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规范。此外,2006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代居民个人进行境外理财的活动给予了规范。至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和分类。根据《办法》,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而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二)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严格限定。在《办法》出台之前,关于是否允许商业银行提供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担心商业银行会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把它作为一种高息揽储和规模扩张的工具,变相突破国家利率管制,进行不公平竞争。《办法》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承认,但为防止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变相高息揽储,《办法》明确规定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或相关产品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不得承诺或变相承诺除保证收益以外的任何可获得利益;商业银行使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附加条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此外,银监会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

(三)综合理财服务的准入起点。为保证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所销售的投资产品可能对客户产生的影响,确定不同投资产品或理财计划的销售起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人民币应在5万元以上,外币应在5千美元(或等值外币)以上;其他理财计划和投资产品的销售起点金额应不低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并依据潜在客户群的风险认识和承受能力确定。由此可知,《指引》提高了理财业务准入的门槛,这将使很大一部分中小投资者退出该市场,而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将会成为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主力军。由此,个人理财产品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多重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法律风险单独列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范,我国《办法》和《指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内容之一。如《办法》三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如下的法律风险:

1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办法》和《指引》分别规定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时必须履行相应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义务,否则将可能会遭到客户的索赔请求并受到银监会的处罚。如商业银行利用理财顾问服务向客户推介投资产品时,理财计划的宣传和介绍材料应包含对产品风险的揭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揭示相关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按照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如个人理财顾问服务中风险提示应设计客户确认栏和签字栏,由客户抄录确认栏的语句进而签名;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的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是高风险投资产品,您的本金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重大损失,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2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宣传和销售理财计划或产品的活动提出了一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予以遵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如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未经批准的理财计划或产品,也不得将一般储蓄存款产品单独当作理财计划销售或者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理财业务人员和一般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应有明确的界限;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特别是与衍生交易相关的投资产品,商业银行不得主动向无相关交易经验或经评估不宜购买该产品的客户推介或销售。

3证据保留的法律风险。《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未保存有关客户评估记录和相关资料的,不能证明理财计划或产品的销售符合客户利益原则,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出现诉讼情形,商业银行应当承担举证的责任来证明自身理财计划或产品销售的正确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妥善保存完备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记录,为以后可能产生的诉讼提供全面有力的证据。此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或根据业务需要签署客户授权委托书和其他必须的法律文件,并妥善保管相关合同和各类授权文件,使合同文本能够齐全。

4金融分业格局下的法律风险。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往往也只能将客户的资金投向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融资工具。然而,成熟的理财产品无一不和资本市场相连,随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比较优势,必然会积极为客户的资金寻找更多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在现行分业格局下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

5代客境外理财违反投资所在地法律法规的风险。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的委托可以以客户的资金在境外进行规定的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这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境外理财业务时不仅应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国家外汇管理及行业规定,而且还必须知晓且严格依照投资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来开展投资活动,否则将会面临违反投资所在地规范的法律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业务,其法律风险的产生必然会有一定的端由,只有认清成因,追根溯源,才能真正找到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有规定虽然出台的比较及时,但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将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加以明确。且仅就我国目前的规定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有些问题仍处于法律规制的空白状态。例如我国现将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委托关系,但这种界定十分牵强,模糊和回避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信托范畴的实质,这种法律界定和现实业务运作的冲突必将难免法律风险的发生。再有,我国虽然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认可,但商业银行一旦破产,在破产清算中个人理财产品将处于何种清偿顺序,《办法》和《指引》都没有予以提及。另外,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获得资格的情况下可以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实际中复杂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般也都会涉及该类交易,而金融衍生品往往具备“理财”的内涵,因为它也承担类似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由此导致的情形是个人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现监管法规上的“交集”,商业银行对在判断适用何种法规及相应程序上存在困难。

(二)金融分业体制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整体趋势。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繁荣是以其本国金融混业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由于西方国家放宽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他们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推出的理财产品可谓花样繁多,无论是证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还是保险业务、基金业务,只要客户有需求,银行统统可以代为,可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实现了个人理财业务投资领域多元化和服务全能化,体现出“理财”的真正要旨。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原则,这种分业经营的格局使金融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拓展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理财品种无法开办,最终导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财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受到制约和束缚。

(三)银行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可以说是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兴起较晚,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其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没有得到系统完善的建立。例如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操作依据等不够完备、存在疏漏,有些甚至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和矛盾;银行法律部门的工作职责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地位和功能往往被定位于事后风险化解上,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被忽视;银行高层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给予重视;业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低下,为了稳住客户,有些业务人员往往明知道应该办理哪些法律手续,却为了行客户“方便”而使银行承担法律手续不健全的危险等等。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对策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我们认为可以从其外部法制环境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两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法制环境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定位问题,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注重对个人理财业务监管的基础上重视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调整,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面对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的现实发展趋势,我国应加紧立法,扫清“灰色区域”,进而构建出个人理财业务完整的外部法制框架。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建设

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倘若商业银行不自我约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将失去应有之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1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和制度,尤其是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并且,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还要不断完善业务规章、健全操作程序。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银行内部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首先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结合国家法律的调整对已有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进行必要的修改。

2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首先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就要树立把法律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态度,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放在第一位,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对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定期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

3重视银行法律部门“事前防范”职能的发挥。应正视法律部门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将法律部门的工作重心由风险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防范”过渡,使法律部门的工作与业务部门的经营紧密结合,从而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到法律部门应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订立个人理财业务合同、文书范本。合同和文书范本可以使业务操作规范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要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的合同文本管理制度,其法律部门应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本行规章的前提下,通过梳理和研究个人理财业务的常用合同,订立、完善并推广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同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来进行调整和修订。其次,加大审查力度。法律部门应严格根据已有的法律事务审查制度,认真完成行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事务审查工作。法律部门在审查中如果发现风险点,应及时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提供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指导意见。第三,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档案。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档案库,积累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同时也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些今后需要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加强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炜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北京:中国金融,2005,(24)

[3]赖小民法律工作与银行经营风险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7

关键词:财务预测;基本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审计鉴证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0-0105-06

一、引言

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论改进企业报告》中指出:“目前,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有关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可以弥补现行财务报告偏重历史信息的缺陷,降低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社会交易费用,从而大大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

从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证券界、法律界和会计界就对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及监管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期间经历了由禁止到鼓励但非强制性披露的政策演变过程,至今美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对预测性财务信息内容的界定;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的区分标准的确立;“安全港规则”的确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财务预测准则和制度。在1975年至1985年的10年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先后了《财务预测编制制度指南》、《财务预测揭示与说明――立场声明75―4》、《财务预测检查指南》、《财务预测可行性研究报告》四个文件,并随着信息使用者对财务预测信息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协会又于1985、1986年分别了《财务预测审计准则》、《预测财务报表指南》取代了前四个文件,使预测性财务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客观情况,使市场价格更准确、可靠地反映其本质价值。

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主要是指盈利预测)的规范,从1990年证券市场建立开始至今,期间经历了由强制性广泛披露到自愿性有限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相结合的政策演变过程。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属于前瞻性的预测信息一般采用强制披露方式,而对盈利预测信息则采用自愿披露方式。但不管是强制性披露的前瞻性信息,还是自愿性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都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由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有关财务预测信息编制、披露的准则制度尚未系统的建立起来,加上财务预测信息固有的不确定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披露财务预测信息的风险性。同时,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预测审计业务只能依据1997年1月1日起试行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①,而这一准则只涉及盈利预测的审核,其它大量的盈利预测以外的财务预测信息的审计没有相应的准则作为依据,这更加大了财务预测审计的风险。因此,本文将对财务预测审计鉴证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二、上市公司财务预测的内容

财务预测是对未来经济事项的反映,是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其计划及经营环境,对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所作的最佳估计。财务预测信息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我国现行的证券法规将财务预测信息主要划分为四大类:一是在业务发展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中涉及财务指标的前瞻性信息;二是盈利预测,其内容主要包括盈利预测的本质、提示性规定、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期间、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等部分,核心是盈利预测表的编制;三是业绩预告;四是风险因素。下面分别对这四大类内容进行概括阐述。

1.业务发展目标。目前我国规定披露业务发展目标的规范性文件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等。根据招股说明书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发行人应披露发行当年及未来两年内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发行人的发展战略,整体经营目标及主要业务的经营目标;产品开发计划;人员扩充计划;技术开发与创新计划;市场开发与营销网络建设计划;再融资和运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与设备更新计划;收购兼并及对外扩充计划等。发行人还应说明拟定上述计划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实施上述计划将面临的主要困难等情况。另外,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的规定,公司还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公司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等项目对公司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可见,在上述上市公司披露的业务发展目标中,涉及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

2.年度经营计划。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规定,公司董事会应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收入、费用成本计划,及新年度的经营目标,如销售额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成本升降、研发计划等,为达到上述经营目标拟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另外,半年度报告准则还要求披露发行人下半年的经营计划,包括:公司针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所要着重进行的工作以及针对上半年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上述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经营计划中同样涉及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

3.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准则均有专节规定披露管理者讨论与分析,要求对财务报告与其他必要的统计数据以及报告期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与分析。其中,有关对未来情况的披露及分析就是财务预测性信息。而且各准则也要求讨论与分析不能只重复财务报告的内容,应着重于其已知的、可能导致财务报告难以显示公司未来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和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未对报告期产生影响但对未来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等。管理者讨论与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公司财务经营状况、现金流量、重大投融资及资本支出计划、表外事项等重要方面。

4.盈利预测。盈利预测是指在对一般经济条件、经营环境、发行人生产经营条件和财务状况等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按发行人正常的发展速度,本着审慎的原则对会计年度净利润总额、盈利、市盈率等财务事项做出的预计。盈利预测分为公开发行时的盈利预测和年度盈利预测。根据《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的规定,盈利预测报告的内容包括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四个部分。其中盈利预测基准是公司盈利预测的编制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前三年经营业绩;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盈利预测基本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等盈利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出的合理假设。盈利预测报告中应说明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税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等假定条件。盈利预测表是反映预测期间利润来源和构成的预测报表。盈利预测表应按利润表格式编制。盈利预测说明是对预测期间利润形成的原因、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所做出的详细分析。盈利预测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筹建情况、经营方针、经营范围和预测期间的生产、营销和对外投资的安排;公司的主要会计政策,重点说明有关费用的摊提标准;盈利预测表中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等各项目的预测依据和计算方法;影响盈利预测结果实现的主要问题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5.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是指上市公司在正式公布定期报告前,预先披露公司该会计期间业绩的大致情况。由于预告期与正式报告期尚有一段时间的间隔,预告的业绩与实际业绩之间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业绩预告在本质上也属于预测性信息。业绩预告制度从1998年开始推行,是强制性披露的信息。证监会当时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导致连续3年亏损或当年重大亏损的情况,应当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此后有关业绩预告制度的规定主要由交易所制定。到目前为止,业绩预告制度已从年报扩展到中报和季报,预告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预亏公告、业绩预警公告和业绩大幅增长提示性公告。

6.风险因素。证监会要求专节披露风险因素的规定主要在招股说明书、配股说明书、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年报披露准则等规范性文件中。这些规范性文件对风险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主要涉及与发行人相关的所有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发行人在业务、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募股资金投向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障碍、或有损失。这些因素包括: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募集资金投向风险、政策性风险、法律诉讼和仲裁风险、因安全隐患和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公司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披露的内容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同时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可见风险因素中涉及财务预测信息的内容也是强制性披露的。

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测的内容还比较杂乱、分散,且偏重于盈利预测。因此,根据财务预测的本质及其特征,结合考虑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本文认为,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可概括为以下三大内容:一是在业务发展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中涉及财务指标的前瞻性信息,盈利预测,业绩预告和证监会要求在有关报告文件中应专节披露的风险因素。二是对上述事项所依据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及其编制基础和其他相关事项的陈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基本假设是指上市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市场情况等财务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的合理假设;会计政策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采用的基本惯例、基本原则、程序及方法等;编制基础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时确定的基准。三是独立第三者出具的对财务预测信息的鉴证报告。

三、上市公司财务预测审计的特点

财务预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查与复核,并发表审计意见。由于财务预测是对未来经济事实的反映,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因此,财务预测审计具有明显的区别于以历史信息为主体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审计的目标不同。传统财务报表是以客观的交易事项为基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判断被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本国的会计准则,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同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者确定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而财务预测是关于未来的陈述,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复合信息,但陈述者往往缺乏系统的数据证实其陈述的准确性。评价财务预测的可靠性往往首先是基于对陈述者和预测人员本人的可信度的评价,然后才是从技术方法对预测基础、假设、方法的衡量。预测人员在预测财务信息时,是将过去的趋势延伸到未来,隐含的假设是未来将与过去一样。因此,预测只是预测者基于过去、现在的信息,而对未来形成的一种期望[1]。aiCpa在其《财务报告的目标》中也认为:“在预测中使用区间来代替单一的数字是可行的,区间的上下限将表明预测所隐含的不确定性。一组区间也能提醒报告使用者,他们所面对的数字远不如他们所期望的精确。”由于财务预测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加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整、系统的财务预测信息编报准则和审计准则,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预测审计业务时,无法将审计目标像传统财务报表审计那样定位为:“在所有重大方面合法、公允的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只能通过对预测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与方法的审计来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方法不同。在传统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包括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借助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与评价,充分运用审计抽样技术,花费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其审计意见。而财务预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判断基础上的,许多外部假设,如国家的政策、方针,利率、汇率等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并且许多内部假设,如新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涉及面广。这些都将严重影响财务预测审计方法的系统形成,并为财务预测假设、财务预测编制基础的审计设置了障碍,从而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3.合理保证的程度不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预测信息时既缺乏像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制度,及证监会的信息披露准则那样相对完备的财务预测编制和披露准则(指南)作为判断尺度(目前仅有证监会的《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又缺乏像中注协的财务报表审计准则那样系统的财务预测审核标准作为操作规程(目前仅有中注协的于1997年1月1日起试行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加上财务预测审计方法很不成熟,而财务预测信息比财务报表信息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些都决定了对财务预测信息的审计鉴证,其合理保证程度要远低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

4.承担的信息用户的期望值不同。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论改进企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目前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财务预测信息是目前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能公开获得的最重要的关于公司未来的信息,由于财务预测信息在投资者决策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因而引起投资者的日益关注。在美国成熟的证券市场中,财务预测信息即使与实际结果只有很小的差异,也会引起公司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并招致证券分析师的批评和投资者的民事诉讼。这都缘于投资者对财务预测信息具有比历史信息更高的期望值。但如前所述,由于财务预测信息的可靠性低于财务报表信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信息提供的审计鉴证的合理保证程度要低于财务报表信息,而信息使用者对财务预测信息审计意见的期望值又要高于财务报表信息,这必然大幅度提高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风险和审计风险,这是研究财务预测编制责任和审计责任时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上市公司财务预测审计的基本程序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财务预测审核准则、指南,因此,本文只就财务预测审计中的一些基本程序进行探讨。

1.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获得被审单位公司法人及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负责人签署的声明书。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前,首先应了解被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影响财务预测信息编制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被审单位的历史背景、行业性质、组织结构与经营特点、产品与服务及其营销计划和市场占有率、影响业务的主要因素、主要关联方、重要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其他符合重要性原则的重大事项。其次,要了解被审单位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目的、能力和经验,如果不是首次编制,还要查阅历年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实际执行情况。因为只有被审单位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目的是基于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且被审单位确信有能力对未来期间的财务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这样的财务预测才可能有决策价值,并能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最后,获得被审单位法人及财务预测负责人联合签署的声明书。声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客户承担财务预测信息的编制责任,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承诺财务预测是公司基于对最有可能出现的经济情况及其运营结果的最佳判断;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用的假设是合理的、恰当的,支持假设的所有重要信息是恰当的、可信的,所有与预测有关的重要数据已被充分和恰当的利用,且依据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及行业惯例保持一致,与财务报表的编制保持一致。但是,由于预测信息固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公司不能保证预测信息全部实现,但公司负有及时更正重大预测信息的义务。

2.注册会计师一般只对涉及重大事件的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计。根据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可能对财务预测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⑴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⑵公司章程的变更、注册资本和注册地址的变更;⑶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资产的决定,及公司经营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30%的事项,公司的重大关联方交易事项;⑷公司订立重要合同,而该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⑸公司发生重大债务和未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⑹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遭受超过净资产10%以上的重大损失;⑺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有显著影响;⑻公司减资、合并、分裂,解释及申请破产的规定;⑼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法院依法撤销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⑽公司或持股5%以上股东在报告期内对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前款未作规定但确属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或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也应视为重大事件。注册会计师一般只对上述涉及重大事件的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计。

3.对财务预测所依据的假设条件进行审计。预测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政策法律、市场情况等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所作的合理假设。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预测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以下内容:第一,支撑预测假设的基础资料和信息是否权威、可靠,如外部经济环境方面的假设,应由政府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计划、制度等作为基础;内部经营条件方面的假设,应由董事会、管理层正式批准的文件,如计划、合同、协议、纪要等作为基础。如果预测假设部分来自于专业权威人士的支持,则应审计这些专业人士的相关背景及他们合法的预测数据,如评估报告、鉴定证书等。第二,预测假设是否与行业经常使用的会计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保持一致,是否与编制财务报表信息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保持一致,这些假设是否是基于对公司的预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所有重要因素而作出的,假设之间是否有内在逻辑上的矛盾。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重点分析比较企业前期的财务数据编制过程中是否采纳了这些假设,如果前期已经采纳且有效,则意味着这些假设经得起查验;也可以比较行业中有相同背景企业的财务预测资料,如果这些假设被相似企业采用,则意味着这些假设具有可比性;如果预测数据中使用了历史数据,则应分析预测数据是否与历史信息具有可比性,即其使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是否保持一致。第三,支撑预测假设的理论基础是否权威、充分,预测假设的选择与设计是否有一个公允的程序作支撑,如收集、计算及统计预测数据的方式应科学合理,确认和量化假设变量的方法应切合实际,等等。第四,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客户是否运用了不合理假设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假设:对预测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假设,而对那些不重要的假设,注册会计师无须一一进行评价,只需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评估其是否会对财务预测产生实质性影响;特别容易受关键因素影响的假设,这些关键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偏离历史趋势的假设,如果没有恰当的支撑理由,这种假设应不予采纳;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假设,这种假设由于背离了预测的相对可确定性要求,也不宜采纳。第五,敏感性分析。财务预测结果对假设变动的敏感性可能不同,有些假设稍有变动即可能对财务预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有些则可能相反,即虽有重大变动也不会对财务预测的结果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预期结果产生重大的差异,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审查那些稍有差异就可能对预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的假设,以及产生差异可能性很高的假设[2]。

4.对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进行审计。编制基础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时所确定的基准,主要包括财务预测依据的财务报表信息(主要指历史信息)以及预测期间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等。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进行审核,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预测所依赖的财务报表信息是否符合现有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真实可靠;二是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等编制前提是否充分可靠,属于源头性信息,且这些信息相互间有没有逻辑矛盾,是否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三是分析与评价相关主要业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特别是对财务预测表中各项目的预测值按趋势分析法进行总体合理性复核,分析其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如属非正常波动,应重点寻找导致非正常波动的原因,是否为因假设不合理、编制基础不合理或计算方法不合理所引起的。

5.对财务预测依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进行审计。会计政策和方法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采用的基本惯例、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等。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所依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预测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是否与基准期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保持可比性和一致性,与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度是否保持一致。但对下列会计政策的采用不应视为会计政策变更:财务预测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方法,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能够提供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财务预测信息[3]。

6.编制财务预测审计报告。财务预测审计报告应包括:编制目的、预测假设、预测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合理性;预测结果与实际执行结果存在差异的可能性;警示性语言等。具体地说,首先,应指出财务预测报告是公司基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情况及运营结果编制的,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对预测结果提供保证,实际运营结果可能会与预测结果存在偏差,有时这些偏差还可能是重大的,提醒投资者要谨慎使用审计报告,规避风险。其次,应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依据,注册会计师实施了哪些审计项目,重点说明对基本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及重大事项的审计情况。对可能影响审计报告真实性的所有重大事项,即使被审单位作了充分披露,但注册会计师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意见段后面加上说明段,以特别强调这些事项的重要性,引起报告使用者的重点关注。第三,应说明上述这些重要审计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准则、制度的要求,当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因客户的重要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等不符合有关法规、准则、制度的要求,或者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或者因环境限制、管理层限制或个人能力限制无法收集支持重要假设、编制基础和会计政策的信息,而注册会计师认为这些限制可能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则注册会计师应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拒绝发表意见。第四,如果审计报告的结论依赖了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如资产评估师等提供的专业报告,则注册会计师应对这些专业报告进行复核性审计,并在审计报告别说明,同时对利用专家工作结果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如果审计报告涉及对历史信息的采用,也应特别说明,并对利用历史信息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第五,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四种。

注释:

①财政部批准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仍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预测审核业务,且该准则非常简单,操作性不强,与aiCpa的《财务预测审计准则》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

参考文献:

[1]williama.Sherdern.预测业神话[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参阅我国台湾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第16号公告《财务预测编制要点》.

[3]何亮.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与管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

责任编校:朱星文

ontheFinancialauditingidentificationoftheListedCompanies

JianGYao-ming

(JiangxiUniversityofFiancé&economicsnanchang,330013)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8

《中银货币理财计划之日积月累》

理财计划份额面值1元,认购起点为5万份,以1000份的整数倍递增,募集规模上限为100亿元。无固定的理财计划存续期限,每个交易日开放申购和赎回,即时生效,银行收取固定管理费和浮动管理费,中国银行将其风险评定为较低级别的B级,并归类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国债、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回购;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国银行发行的风险评级不低于本产品的其他理财产品;以及其他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律师点评

申购与赎回自由,预期收益比活期存款高,交易费用为零……。这是中银“日积月累”在众多理财产品中倍显夺目的亮点,也据此开创了t+o式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新格局。但是,仔细研读其产品说明书,笔者发现中银对该款理财产品的高流动性以及收益的浮动上限均作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投资者在购买时应予以适当关注。

中银“日积月累”没有设定固定的存续期限,在每一个交易日内,投资者均可以进行开放式的申购和赎回,这和股市当日买卖股票的方式相似。尤其重要的是,“日积月累”不收取申购赎回的费用,并且申购、赎回即时生效,资金实时到账,无须预约,所以被称为t+o式开放式申购和回购。

但是,根据《中银货币理财计划之日积月累产品说明书》规定,申购赎回的受理时间仅为每个交易日的9:00-14:00。而且如果发生大额赎回申请,即当日理财计划累计净赎回申请份额超过上一交易日份额的20%时,理财计划管理人有权暂停接受当日赎回申请。由此可见,理财计划从交易时间和交易规模上均对产品的赎回作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从而使产品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尤其是产品说明书还规定,如果理财计划管理人认为继续打开申购或赎回将损害理财计划投资者利益时,有权暂停理财计划的申购或者赎回;或者理财计划管理人认为理财计划已经不适合继续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目标的,有权宣布提前终止本理财计划,申购和赎回也即行停止。是否会损害投资者利益或是否能实现投资目标,完全依赖于理财计划管理人的主观判断,投资者无法用既定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因此,上述规定无疑是将产品流动性的自由裁量权完全赋予了理财计划管理人,也相当于将该款产品的流动性打了一个可由理财计划管理人自由掌握的折扣。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9

一、纳税筹划的本质及内容

(一)纳税筹划的本质

利用纳税筹划降低税负是最直接的方式,企业可以利用不同地区的不同税收政策进行合理的投资规划,由于各地的优惠不尽相同,所缴纳的税收也不一样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规模合理选择投资地区,科学地经营管理,以减少税负,最终使企业获利。纳税筹划能为企业合理地创造利润并取得预期经济效益,这是企业设计的一项手段,企业为了达到盈利目的,不管以何种形式的支出。对个人来说,纳税筹划就是个人运用所学的知识,并根据相关法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减少税负,并最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相关税收政策的实施后,它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纳税人节流的最好途径。

(二)纳税筹划的内容

纳税筹划有两大内容,它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纳税筹划;另外也包括相关的公司或集团的运作经营方案和处理各项事务等咨询内容。

二、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内在联系

为了达到企业预定目标,企业加强管控自身价值形态和资金运作。因此,企业在制定纳税筹划方案时,不能只考虑自身,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应该把目标定的更高点,看相关方案能否给社会带来效益。因为企业只有推动社会发展,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纳税筹划可以评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而帮助企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资本结构、成本费用、利润分配方式筹资渠道和投资类型对于企业有着较大影响,也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整个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纳税筹划都会有所体现,企业纳税筹划的方向被税收政策确定了,一个可行的企业筹划方案能帮助企业财务管理使之变得简单,使整个财务管理流程透明清楚。有了不同的税收,纳税筹划能提高效益的资本利润,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日常运营受纳税筹划的影响。其中财务计划受纳税筹划的影响最为严重,原因是纳税筹划调整和纳税筹划结果可能带来的变化在企业做财务计划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到。纳税筹划活动并不简单,因此要利用有效的运行方案,将价值链管理方法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即对各个复杂的纳税筹划步骤进行高效地处理。

三、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当期的利润在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当期的成本的影响,如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的存货成本,这个增加了,利润就可能降低,税负就相应的降低了。在经营活动中进行纳税筹划时,企业应该将企业的各种情况、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企业产品销售采用不同的销售结算方式,确定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相关纳税人可以采取统一结算的方式进行纳税。这样企业可以通过顺延税款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在企业筹资活动中的作用

企业在进行融资和投资过程中,采纳纳税筹划的方案,让企业的税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降低,并提高企业的效益。入股和借债是主要的融资方法,在纳税筹划里他们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要合理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负债筹资达到减税目的。负债筹资的提高,会导致权益筹资降低,这样能够促使企业税负的减少。反之,企业负债筹资的提高,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企业的税负提高。

(三)在企业投资活动中的作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进行商业投资时,引入纳税筹划,并且合理利用其优势。在进行投资时,理智的选择投资项目和科学地制定投资方案。这样会在投资活动中减少企业的相关税负。这样做对企业是有利的。同时在不同的地区,企业可以咨询当地的政策,将各地的投资政策作出比较,并理智的做出决策,这样会由于地区不同而享受到不同的优惠政策。

(四)在企业收益分配中的作用

一个企业在刚刚成立时,国家会少收税,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的优惠政策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同时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盈利水平做出合理分配,并引入纳税筹划。企业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节税利益,加大对企业产品、技术的宣传投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还能够进行合理避税,最终达到企业和国家双赢的目的。

四、纳税筹划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

一般来说,企业通常会采取两种途径来减轻企业的税负,或是想方设法地逃税,或是合理的避税,让自身的经济利益能有较大的提升,采取这两种方法来达到企业的目的。恶意逃税,除了严重损害国家和政府的利益,还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加大经营风险。社会中的各界舆论也会谴责该企业,后果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经营者业绩的考核,还会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纳税筹划能够增强企业的纳税意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能使国家与企业共同实现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是一种合理避税的行为。

(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纳税筹划是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税筹划,能够减少企业的税负,并且能够调整企业财务活动中相关的业务,进而减少企业的成本,使利润最大化。这样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不断提高。对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了如指掌并与有关部门有良好的沟通,使之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与结构

税法,它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人,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与结构合理的调整,以达到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的。在税法上,规定着许多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范围能扩大,还能够提高其工艺、设备,归功于此,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从短期来看,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活动,可能(加两个字)会降低国家的财政收人,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会刺激国家财政收人,促使其收人不断的增长。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企业的税负会因为企业的纳税筹划活动而降低,但企业利润未来会增长,它将是国家的财政重要的收入的一部分。

理财规划的说法篇10

1.基本概念

纳税筹划又被称为税收筹划,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的避税论,主要是指企业在驯兽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纳税行为发生前,利用投资、经营和规划等财务行为对合理安排,以达到减少税收金额的计划性活动。纳税筹划的内容主要涉及节税筹划、转嫁筹划、避税筹划等,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价值拓展的核心路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税收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税收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的重视。

2.主要特征

(1)合法性

税收法律法规是国家开展征税和纳税管理的重要标准,要求纳税人和企业额必须严格遵循既定法律开展相关活动,也就是说纳税筹划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在法律法规框架之内完成。因此,合法性是纳税筹划最基本的特征。

(2)筹划性

在企业税收行为生发过程中,企业纳税的义务是以其合法经营为根本前提的,纳税筹划本身具有较强的规划性、预见性特征,并不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后来降低税金,而是在尚未发生纳税行为之前,在全面了解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针对性采取措施来降低税收金额,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可见,纳税筹划属于一种合法的、合理的与现行筹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3)专业性

纳税筹划属于一种系统的、综合的采取管理活动,其实施方式具同样具有多元化特点。就实践来讲,纳税筹划主要有决策方式、规划方式和预测方式等,而就理论方法来讲,主要包括数学方法、运筹学、统计学和会计学等,所以说,纳税筹划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要求实施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此外,企业纳税筹划基本都是交由专业会计人员、有着较强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平人员,在联合其他相关专业部门的情况下所开展的财务活动。

二、纳税筹划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纳税筹划作为企业重要的财务管理内容,无论是在降低税收负担和经营成本,还是在降低市场风险,拓展企业效益空间等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优秀的企业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纳税人,这里所谓的优秀纳税人,就是能够凭借合法的、智慧的手段,有效降低税收负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点。企业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并根据自身实际,快速找到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的切入点,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根本诉求,做出科学合理、完善系统的规划。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确保企业资金内部的高效流动性,企业通过合理税收筹划能够延迟税务加纳期限,这样就能够达到流动资金利用时长的最大化,继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其次,企业合法的纳税筹划,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塑造企业良好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公信力,为企业赢得良好口碑,进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最后,纳税筹划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内部经营人员和财管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企业经营人员来讲,纳税筹划能够有效强化他们的合法纳税意识,同时利用纳税筹划,能够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经营成本的最低化、利润创造的最优化,进而确保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有效提高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最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财管人员来讲,有效的纳税筹划能够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规范、正确地做好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等工作,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点。

1.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首先,丰富筹资方式,提高投资能力。筹资活动作为企业拓展资金源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若是企业筹资能力不强,会直接降低企业投资运营能力,最终限制企业的发展空间。这也决定了许多中小企业在筹资时,无法像大型企业那般容易,所以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全面考虑各种有效渠道和方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运营能力。如企业可通过内部筹资的方式,充分挖掘利用以前的留存收益,或利用外部筹资的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当然,不同的筹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针对性地作出税收筹划,以增强税收筹划的实效性。也就是说,有效的税收筹划不仅能够拓展企业效益空间,而且能够实现筹资行为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企业在完成筹资任务后,若是没有找到最佳的投资项目,那么资金就会被闲置,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对此企业在开展投资之前,通常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投资伙伴公司制企业的利润除了征收企业所得税,公司向投资者个人分配的股息,需要缴纳个税;合伙制企业利润不缴纳企业税,只需按收益缴纳个税。国家为鼓励外商企业到本国投资,对一些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在投资活动中,考虑选择合理的投资伙伴。第二,投资地点我国地大物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地区之间产生了经济差距。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对某些区域发展施行了很多支持政策,如西部地区和东北部省份地区的税收政策。企业在投资活动中选择不同投资地,利用不同税率政策,享受纳税筹划带来的好处。第三,投资方式企业投资分直接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即把企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如采购机器、厂房等资产,资金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中。间接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等。企业在投资中需要权衡不同方式的利弊。

最后,收益分配活动,这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进入一段经营期间后,对获得的例如进行分配。主要从利润取得来入手。考虑税收起征点,对优惠临界值的利润进行控制,使得低于起征点,达到节税目的。另外,及时了解国家的一些限期减免税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纳税筹划活动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利用税法、会计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法律、专业能力为企业自身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把纳税筹划落实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使得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获得更大收益,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玉靖.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财会学习,2017(22):167-168.

[2]杨艳.基于财务管理下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纳税筹划策略探讨[J].中国商论,2017(30):116-117.

[3]王建英.财务管理视角下的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