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37

绿色化学现状篇1

关键词:绿色化学 环保 教育现状 未来发展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将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绿色化学的发展,绿色化学及其带来的产业革命将在全球兴起。绿色化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绿色意识、懂得绿色知识和技术的绿色人才,绿色人才离不开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无论从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还是从环境责任感和绿色意识的形成,都是十分必要的[1]。

一、绿色化学的认识

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BenignChemistry)、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FriendlyChemistry)、清洁化学(CleanChemistry)等。绿色化学即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去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的使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绿色化学是化学发展的新阶段,是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化学[2]。

二、绿色化学教育现状

绿色化学教育是指在化学课堂、实验、习题等教育中贯彻绿色化学理念、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宣扬绿色环保意识的教育化学教育方式。

当前,我国绿色化学教育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绿色化学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普及和宣传。2003年,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化学”教育的思想,新课标要求化学必修课程的设计中必须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同时也要求把绿色化学的理念引入到初中新教材之中,同时要求把绿色化学的思想、绿色化学的理念定位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这些都说明我国初中化学教育中开始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虽然,我国中学化学教育之中已经开始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理念,同时也把绿色化学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目标之中,但是绿色化学教育的的实施仍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化学课堂教学中还未完全融入绿色化学的思想。我国一些化学教师,还未完全把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化学教学之中,这是因为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许多化学教师自身也对其不是很了解,很难将其有效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整合。

第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体现的不够。在中学阶段,所教授的化学知识大约有60%以上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现行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却很少体现绿色化学和环境化学的理念。现行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操作方便、装置简单、现象较明显,却很少顾及环境污染问题,更谈不上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三、以化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倡导绿色化学教育

1.立足显而易见的绿色化学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在多种版本的化学新教材中都包含了非常明显的绿色化学内容,比如鲁教版《实验化学》教材末尾处“主题拓展从实验到工厂—化工过程开发”,不仅将实验室仪器与工厂设备联系起来、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还对绿色化学进行了正面介绍。人教版《化学2(必修)》最后一章直接以“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题目,其第二节专门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为题,本节第二部分更是以“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为标题对绿色化学进行了正面介绍。教材的这种设计使绿色化学的思想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教学中应立足这些显而易见的绿色化学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学设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3]。

2.努力挖掘教材内容潜在的绿色化学思想

教材中除了有明显“绿色化学”提法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内容包含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塑料时,以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为例,让学生讨论其可能的途径,认识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在讲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主题时,结合燃料燃烧效率的提高、高能清洁燃料的开发和新型燃料电池的研制,安排一些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的优化应用以及环境的源头治理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此外,还有许多可以充当绿色化学教育素材的内容,比如当学习氮和硫的氧化物时,让学生讨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这些内容潜在的绿色化学思想,适时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和观念的教育。

四、绿色化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绿色化学教育在未来面临的挑战和绿色化学自身发展一样充满了多样性,涉及到从绿色化学教师培训到绿色化学技术工业化前景等一系列问题。

1.绿色化学教师培训

由于绿色化学的产生,尤其是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时间不长,许多化学教师对绿色化学并不熟悉,甚至还有人对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和前景持怀疑态度。因此,如何通过进修班、座谈会和研究会等多种方式对有志于从事绿色化学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教师进行必要的绿色化学知识培训将是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面临的紧迫任务,对那些将来可能成为绿色化学家的专攻绿色化学的学生还要制定特殊的培训计划。

2.澄清化学物质毒性和物质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对有害化学污染物质进行治理会大大增加环境成本,而化学物质的危险性/毒性作为其分子结构的一种物理/化学性质,是可以预先进行设计和控制的。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产生分子毒性的理论基础,影响合成步骤的规律以及产品制备过程中环境状况发生的变化等。

五、总结

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教育中已是一种趋势,已是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绿色化学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化学教育之中,因此,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绿色化学思想、内容从基础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培养学生在实验的操作、运用、开发等方面多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思考;从绿色的角度来说,化学很多物质的制取、化学工艺等等都值得重新考虑。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融入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和思想,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一方面这有利于我国绿色化学的大力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努力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为我国培养具有绿色化学思想和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徐汉生.高等院校本科生化学系列教材一绿色化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绿色化学现状篇2

[2]王春.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探讨[J].化学教学,2009(7):7-9.

[3]董昌耀,杨世忠.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探讨[J].化学教育,2001(11):9-11.

[4]白阳阳.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6.

[5]韩峰,蒋道明.让化学充满绿色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行动研究[J].化学教育,2009(12):21-23.

[6]刘超.谈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J].化学教学,2002(8):12-14.

绿色化学现状篇3

论文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现状,途径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自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由多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文明社会的象征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社会行为方式的变革。科技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则不但涉及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等学科的新综合和新发展,而且涉及到对科技发展和应用方向的理解和把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宣传、普及、贯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中是一块重要的园地。因此,“大学绿色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是未来教育适应时展的一种新理念。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的“绿色”二字取自于西方国家60年代末兴起的“绿色运动”,其原意为“生态’或“环境保护”。按照我国现代环境伦理学研究著名学者余谋昌先生所说,绿色教育与当今倡导的绿色文明相一致,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黄色文明、黑色文明与绿色文明.我国的绿色教育目前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意识培养,从而树造一代具有良好环境道德修养的“绿色”新人。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指出:“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总体上看,绿色教育内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充分休现“绿色”思想现状,用绿色观念教育人;二是建设绿色校园,形成绿色校园文化,用绿色环境培养人。

二、开展大学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1、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1世纪的大学生将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绿色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规划,当代大学生能否接受绿色教育,是否具备绿色意识,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开展大学“绿色教育”同时也与我国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只有所培养的人才被社会所接纳,大学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今,国际国内环保技术蓬勃发展,环保产业欣欣向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由此便确定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绿色教育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将经济效益观、社会效益观与环境效益观统一起来,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只有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绿色教育是大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3、绿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教育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来建设人类客观世界的全新教育,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绿色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绿色教育发端于清华大学。1998年6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提出要在21世纪把清华大学办成一所“绿色大学”,首次提出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重大构想。近年来,虽然部分高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设想,,组建了环境教育中心,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起步较晚、受重视程度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高校间的绿色教育水平仍参差不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1、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视性认识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普及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也未将环境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更没有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范围,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绿色教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把其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2、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

环境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家庭绿色教育、学校绿色教育到社会绿色教育。但纵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制,中小学着重应试教育现状,无暇顾及绿色教育,成人教育在绿色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大学绿色教育自然成了众望所归。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学科分类局限,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绿色教育训练,这就极大地制约着环境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环境思维、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政府投入不足、绿色教育师资严重匮乏,教材建设相对落后等等现实矛盾使大学绿色教育有负重望。

3、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所谓环境意识,是指“在一定哲学理念指导下的环境素质,包括理论认识和实践要素。”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科技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对环境科技常识仅停留在“听说”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在行为上表现出环保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在“知”与“行”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4、对绿色教育的投入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总体上投入不足,除表现在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教材建设相对落后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也不甚令人满意,缺乏长期投入和长远规划,建筑拥挤,参差不齐,布局紊乱,绿色少,垃圾多,破坏环境,浪费人力、物力现象普遍。目前大学的管理和服务大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绿色服务体现得不多。

5、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绿色教育是一个包含环境意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环境意识教育被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认知,并付诸实践,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人忽视,久而久之,便成了绿色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也带来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是对其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同时,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其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实施高校绿色教育的途径

加强绿色教育要求在教育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实现突破。只有改革教育思想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才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只有全面理解绿色教育的深刻内涵,才能使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关心学生成长中的三大关系的和谐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际关系网络,从而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绿色教育的共识

一定的实践总是来自于一定思想观念的指导。改革陈旧的教育思想,更新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教育的共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才能使高校的决策者、师生形成共同愿望,齐心协力地促进高校绿色教育的开展。组建专门的绿色教育机构,制定绿色教育计划,并立项研究;让周围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指导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形成辐射效应。

2、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让绿色教育计划走进课堂,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教学过程和一切领域。为此就要建立灵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建构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具有宽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特征的课程,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以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增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学生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宽容、博爱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强化教师的绿色思维

高校绿色教育开展得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教师自身先要有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要在教师中积极开展各种绿色教育培训与研讨会,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环保意识的师资队伍现状,使教师的科研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转向绿色科技选题、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展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

4、建设绿色教育培训基地,实行绿色管理,造绿色校园氛围

建议高校成立绿色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全校学生的环境教育、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政府公务员的环境意识培训、大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传播绿色意识、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为提高民族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高校校园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相关部门统一实行绿色管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绿色文化和学生绿色活动,营造绿色校园氛围,使学生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将绿色观念落实到行动中,促进高校的绿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力度

人类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及人个体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及人个体可持续发展是以自身健康为条件的,学生既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又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融洽相处、学会生存;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具有实施这一理念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为当今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又为后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获得心理方面的保健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社会与生活的快节奏。

绿色教育代表了一种教育革新的力量,我国应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绿色教育”来培养“绿色学生”和“绿色人才”,开展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把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自觉运用“绿色”观念,以达到教育促进人类生存环境改变和美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坡.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徐俊,黄金华.新时期高校绿色教育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4]孙萍等.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11):65-66.

[5]高伟云.浅论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3-115.

[6]王宁等.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绿色化学现状篇4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绿色化学现状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现状;联系;展望

前言: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是在满足住户需要的同时,建设出低能耗,环境友好的建筑。其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了施工建筑的各个环节,节约能源、维护环境的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因此对于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对于我国节约资源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也使得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得到不断提升。简单来讲,绿色建筑就是在固定的施工期限内,在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同时,通过合理运用建筑资源,建设处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切符合住户需要的绿色建筑。同时在制定施工方案和计划过程中,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施工周围的环境因素,有效的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使得人们在居住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健康、低耗的绿色空间,并且充分考虑了绿色建筑拆除后的影响,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1]。

二.绿色建筑与施工发展现状

(一)绿色建筑评价逐渐完善

目前,我国政府根据现阶段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趋势,针对绿色建筑制定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明确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在科学合理的界定建筑要求的同时,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主要涵盖了建筑的结构和防火安全性能等方面,将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的前提条件,其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办公等方面的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指标主要有:节地域室外环境、能源的科学运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材料的节约使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六方面组成,可以将其概括成为控制项、普通项、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是评价绿色建筑的必要标准;而对于施工难度较大、质量要求较高的建筑则需要运用优选项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分别制定出控制项、普通项、优选项的指标要求。同时,由于各建筑物所在的区域、气候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其符合评价指标的项数可能会有所变动,因此对于普通项和优选项的评价项数可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也为各区域的灵活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绿色施工方式需要改进和创新

虽然我国已经根据目前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发展提出了一套施工方式,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施工过程中,其相关人员没有认识到建筑材料和设施合理安排的重要性,将建筑材料和机械进行随意的堆放和安排,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科学的使用建筑资源和施工设施,导致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二是,没有根据绿色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去选择施工技术。目前,很多施工单位还在沿用着传统的施工技术,没有根据绿色建筑施工的特殊需要去使用绿色化的施工技术和机械,造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不断增加,严重违背了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2]。三是,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施工中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的进度,通过对建筑施工所需材料和构建的工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构建的生产效率,降低施工污染物的产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施工各技术人员间的交流,使得施工人员能够更加默契的配合。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施工技术的约束,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及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绿色建筑的顺利施工。

三.对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展望

一是提高绿色意识。绿色建筑的建设和运用与建设单位和建筑使用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建设单位施工和管理人员的节约环保意识,直接影响着绿色建筑的施工效果和绿色建筑的质量。社会全员也应该在提升自身绿色意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权力,在监督的同时促进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发展。因此,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对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加大绿色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以及加强建筑单位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促进绿色建筑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关于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目前虽然对于绿色建筑和施工有一定的技术规程,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施工单位的奖惩措施和考核也没有制定出具体法标准[3]。对于绿色施工而言,法律法规的制定不能仅考虑施工方面,应该综合考虑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同时对于绿色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要给予标准要求,科学合理的监督绿色施工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绿色建筑和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绿色建筑与施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应该加强社会全员的绿色教育,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施工单位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施工人员的绿色意识,从而有效的改善目前绿色施工的现状,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希黔,林琳,王军等.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J].施工技术,2011,40(8):1-7.

绿色化学现状篇6

关键词:板状绿柱石宝石学性质光谱学四川平武

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常规仪器和大型仪器测试,初步研究平武绿柱石的宝石学性质和谱学特征,在本次研究中选用了两件四川平武绿柱石和一件新疆阿尔泰蓝色绿柱石样品进行系统的测试和分析,两件平武绿柱石的编号分别为Beryl-1(板状原石)、Beryl-2(椭圆刻面),新疆海蓝宝的编号为Beryl-3(圆珠形)。

一、平武绿柱石的宝石学特征

1.形态特征

众所周知,自然界产出的绿柱石晶体为六方柱状。而平武产出的绿柱石为扁平板状,并形成宝石矿床,据考证,可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产地。扁平板状绿柱石晶体发育的单形有六方双锥,六方柱和平行双面,有时可见复六方双锥,表面可见六边生长蚀象(见图1)。平武绿柱石偶见平行连生。

2.力学及光学性质

(1)力学性质:无解理,有贝壳状断口。硬度在7.25~7.75之间。采用静水称重法测得密度为2.754g/cm3。

(2)光学性质:除极少数呈淡蓝色外,主要都呈无色透明晶体,优质者纯净透明如水。部分呈乳白色,透明度较差,玻璃光泽。经测量折射率为no=1.588,ne=1.580,双折射率为0.008。其光学特征为一轴晶负光性。在分光镜下见不到特征的吸收谱线,在长短波紫外光下均呈惰性。

3.内部包裹体

平武绿柱石内部包裹体有黑电气石、云母、水晶及气-液包裹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内部流体包裹体非常发育,个体较大,不规则,呈云雾状、羽翼状(见图1)。包裹体无色透明,气液界面清楚。新疆海蓝宝石在显微镜下可见断续而平行排列的管状包体(见图2)。

二、四川平武绿柱石化学成分的定量测试

1.电子探针测试结果与分析

2.结果

(1)平武绿柱石化学成分以富碱贫铁为特征,K2o+na2o的质量分数为1.47%,明显比新疆海蓝宝高。

(2)平武绿柱石中Feo的含量明显比新疆海蓝宝低,Fe2+是重要的致色因子,但由于其含量甚微,而其他致色离子基本缺失,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不足以导致绿柱石宝石致色,所以平武绿柱石为无色。

(3)平武绿柱石中的Cao含量比新疆海蓝宝高,可能是因为含矿石英脉产于大理岩中,在气成-热液成矿作用下,围岩大理岩中的钙组分加入成矿流体,致使平武绿柱石中含有Cao。

三、四川平武绿柱石的红外光谱测试

1.红外光谱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得图谱中Beryl-1与Beryl-2的红外光谱在峰形及峰位上基本相同,而与Beryl-3的光谱有一定的差异。

将三个样品的红外光谱数据总结如表2。

表2红外光谱数据(单位:cm-1)

2.结论

(1)红外光谱图中800~1110/cm和560~420/cm是硅酸根的振动范围。

(2)由图谱可见,平武绿柱石与新疆海蓝宝石样品中都含有Ⅰ型水和Ⅱ型水,平武绿柱石以Ⅱ型水为主,而新疆海蓝宝石以Ⅰ型水为主。有研究表明,绿柱石的碱金属含量与水的结构类型有显著的相关性,绿柱石隧道中碱金属含量增加将促进Ⅰ型水向Ⅱ型水转变。因此红外光谱的差异证明了四川平武绿柱石的碱金属含量比新疆海蓝宝高。

(3)1300/cm以下是绿柱石结构骨架的振动谱带。在这一范围内,Beryl-1和Beryl-2的红外光谱基本相似,所以结构基本相同。但Beryl-1和Beryl-2两个样品的光谱在900~1200/cm之间,与Beryl-3有较大差异,有研究表明这是Beryl-1和Beryl-2中部分Be被Li取代在这一范围产生附加的红外吸收所引起的。

四、四川平武绿柱石的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

以上X射线粉晶衍射图中得衍射峰与标准绿柱石的衍射峰基本相同。根据衍射图中的数据,将衍射图指标化见表3。

利用图表中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所得晶胞参数为a=9.21504,c=9.21458,Vol=677.6420,而标准绿柱石的晶胞参数为a=9.215,c=9.192,Vol=675.98。由以上结果可知,四川平武绿柱石具有标准绿柱石的X射线粉晶衍射图,其晶胞参数与标准卡片的理论值非常接近。

五、结论

通过以上测试与研究,获得以下结论:

第一,四川平武绿柱石呈扁平板状,发育的单形有六方双锥,六方柱和平行双面,多呈无色,内部流体包裹体发育。

第二,平武绿柱石红外光谱中,900~1200/cm范围的吸收与新疆海蓝宝石不同,反映了四面位置中Li对Be的取代以及与此相关的结构通道中碱金属含量的增加对绿柱石结构产生的影响。

第三,红外光谱研究显示,四川平武绿柱石和新疆海蓝宝石中都含有i型水和ii型水,其中,平武绿柱石中以ii型水为主,而新疆海蓝宝石中以i型水为主.

第四,四川平武绿柱石化学成分富碱,过渡金属杂质以Fe2+为主的特点。

绿色化学现状篇7

【论文摘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本文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从本质上看,实施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首先得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一、构建绿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以促进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为基点,以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为内涵,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应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针对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面越来越窄的特点,拓宽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注重专业交叉,广泛开设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扩展,加强文理渗透,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直达知识边缘,还有利于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延展,使学生放大视野、拓宽思路、促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第二,在公共文化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处理好文理平衡关系。尤其是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因文、理分科而致的偏科现象,有侧重地进行文科或理科文化课程的增补,使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此外,绿色教育强调引导学生对人类价值进行深层和全面的思考,培养一种不仅尊重人,而且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而这种价值观正是学生环境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拓展文化课程设置的范围,安排介绍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课程,如《环境理论》,《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拓宽课程的覆盖面,如包括时事类、科普类、文学艺术类、道德修养类等,并以各种形式开设系列精品知识讲座。在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第四,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安排上,应考虑在学生中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安排各种考察活动,如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提出合理化解决对策;成立各种绿色行动组织,如成立“绿色科技”小组,开展绿色科技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建设绿色的育人者队伍

绿色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育人者队伍范围应该包括在大学校园内工作的一切职工以及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办事人员。具体划分成4类:专职师资队伍、学校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人员队伍、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在绿色教育中,由于各部分人员育人的角度、育人的功能不同,因此,建设的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绿色教育能否得到广泛和深入开展,教师是关键。绿色教育既有知识综合性、前沿性的一面,又有教育途径及方式多样性、灵活性的一面,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综合渗透能力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与绿色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本学科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时展脉搏,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乐观、豁达人生态度,以为人师表。其次,学校要加大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力度。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办各种师资培训班、研讨班等等,以不断提高教师对绿色教育的认识水平及业务实践能力。最后,优化教学管理,建立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实现绿色教学。随着绿色教育师资培训的不断增强并逐步走向规范化,还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

2.加强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建设

机关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教育中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对绿色教育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绿色教育中,他们也应和专业教师一样,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树立绿色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以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率先垂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管理与服务成为学生“主课堂”的延伸。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队伍(即机关)还是后勤服务者队伍,都应以实施绿色教育为出发点和宗旨,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3.加强对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等人员的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总要与校内各种服务业如商店、餐饮等的服务人员打交道,其工作态度、言行等学生耳濡目染,对实施绿色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尽管这部分人员不属于校内职工,但还是要对他们制定统一的校园文明服务规范,建章立制加以约束。由于校内临时工勤人员如楼道清洁工、绿化保洁员等,尽管在工作上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毕竟在学生的视野之内,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忽视,也需制定相应的工作文明规范来对他们的言行加以规范。总之,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工勤人员,只要是在校园内,都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对那些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员,坚决不允许在校内从业。此外,对在校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可以通过“校园内文明规范”,对他们在校内停留期间的言行加以要求和约束。转贴于

三、构建绿色的“生态校园”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学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的子系统,构成受教育主体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出教育主体的精神氛围。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实施绿色教育,不仅要有绿色的课程,绿色的育人者,还要同时构建符合良好生态要求的大学校园,即绿色“生态校园”,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1.校园的物质生态

所谓物质生态,是指校园内一切可见的人工环境有机存在的状态。它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与环境发生关系的产物,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空间上划分,物质生态还可以分为:内自然生态,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办公的条件,如仪器、设备、设施等配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先进的要求等;学生学习及生活空间的具体条件,既包括如空间大小、采光情况、空气洁净度、噪音等级等各项指标;楼道、大厅等处设置的橱窗、宣传板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上述各要素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外自然生态,主要包括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状况;校内公用设施配备状况;校园环保技术的应用情况;校园自然环境管理的手段;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趋势。只有这些因素有机综合,并呈良性状态,才能构成绿色的校园物质生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无论是内自然环境,还是外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2.校园的人文生态

人文生态是建立在物质生态基础之上的,通过物质的与精神的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精神状态等。校园的人文生态可以具体分为:(1)管理生态,即以“绿色教育”为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信仰,以“科学的组织、合理的制度”为载体,以“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为工具,以“恰当的人文关怀”为语言,全面实现影响管理生态的各大因素的有机融合,并使之处于良性状态。良好的管理生态,既能满足人的要求,又能与自然规律相和谐一致,既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有规范的秩序,并使人人都能够全身心地去工作、去学习,个个都能主动关心学校发展,自觉参与学校管理。(2)社会生态,即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充满民主与和谐、充满爱与关怀、彼此尊重与友好、彼此理解与信任的。营造绿色的社会生态,要求领导层首先要以身作则,树正自己的形象,处理好与师生的关系。全面加强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驱恶扬善、辨别真伪,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社会中积极的一面,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群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文化生态,构成校园文化生态的要素很多,如在校园物质生态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学术生态中的学术氛围、文化娱乐活动情况、精神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等等。培养人的健康品格、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增强人的文化底蕴,是绿色的校园文化生态的价值所在,也是绿色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4)学术生态,由学术的权威性及地位、学术自由与民主状况、学术资源配置、科研力量及规模、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及形式、学术创新的程度、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等诸多因素有机综合而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乐园,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5)信息生态,包含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和校园内部联系的信息生态两部分。简言之,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反映的是大学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利用网络资源与外界相通、互动的状况。它不仅具有空间的开放性,而且具有时间的同步性,既能广纳外界的教育资源,也能远播本校的精神文化。校园内部的信息生态,主要是指学校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交流信息的内容健康与否以及价值等。它反映的是学校管理上的主民与规范以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庆年.21世纪的大学校园生态[J].江苏高教,2000,(5):23-26.

绿色化学现状篇8

关键词:经济林树种;园林绿化建设;发挥作用

大多经济林树种不但具有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而且其各部位还有着药用、食用价值。经济林木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引入不仅降低了绿化成本,丰富了植物种类,而且对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生态功能

城市园林的绿化体系物种若是单一,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生态体系很不稳定,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传统的做法是采用化学方法来消灭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但是,用药后的植物含有大量的化学残余物,空气受到污染,给园林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若要维持城市园林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引进并培植多种经济林树种,平衡树种之间的栽种比例。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景观,使得各种树种平衡生长,而且可以减少病虫害带来的自然灾害,适度地稳定整个园林的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林树种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2美学功能

2.1花的观赏

多数树种形状各式各样,色彩明艳丰富、花期错落、变化复杂。石榴、海棠、桃、樱桃开的是红花;苹果、木瓜开的是粉花;杏、梨、李子开的是白花;辛夷、木通开的是紫花;金银花、柿、山茱萸开的是黄花,色彩斑斓。有的树种在早春4月份开花,有的在6、7月份开花,一年四季都为园林景观增色添彩。许多地方人们利用各种花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推广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地商户,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比较著名的有:河南信阳的“梨花节”,广东恭城的“桃花节”和广西横县的“茉莉花节”。

2.2树干的欣赏

很多种类的树干和和树枝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质感和姿态令人生出无限遐思。如无花果的树干给人古朴风雅的感觉;银杏的树干通天直立,修正挺拔,给人傲然不逊之感;龙干树、枣树的树干弯曲盘折,姿态奇异;桃树的树干给人感觉秀丽典雅。

2.3叶的观赏

经济林树种的树叶变化多端,颜色、形状各不相同,极具观赏性。无花果的叶形呈掌状,银杏叶呈鸭脚状,乌桕的叶呈现菱形。一般树叶在夏天为绿色,但是,颜色也有着深浅不一,颜色从浓到淡色彩各异,斑斓异常。石榴在春天是黄褐色,可到了秋天却呈现出深绿色;银杏的叶子春天嫩绿,而夏天成长为正绿,秋天又转而金黄。

2.4果实的观赏

经济林树种果实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形状像茶壶的茶壶枣;形状似鸭头的鸭梨;似珍珠的葡萄。不同种类又有着不同的色彩,如山楂、樱桃、石榴、枣子、桃等呈现的是红色,甚至是同一树种不同品种的果实颜色也丰富多彩,如葡萄就有黄色、紫色、白色、红色等多种颜色,梨有棕黄、橙黄、绿色、红色等。

3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

园林建设中选择树种时,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即力求管理方便简单,最好是不需要过多修剪的树种,力求用工少而树体又能自然保持完美。另外,选择抗病虫害的树种也非常重要,既能减少污染,又能降低成本。由此,栽培技术较为成熟,成活率高的经济林树种在园林建设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不仅易于管理,节约不必要的人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减少了政府对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林树种有着极大创造经济价值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些经济林树种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分泌出来的汁液可以做成食物、药材,以及工业原料,其经济价值显而易见。例如,今年榆林市靖边县推进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广泛种植杏树和长柄扁桃木。项目计划在该县范围内建设杏树经济林266.67hm2,建设长柄扁桃133.33hm2。此项计划初衷在于以经济林种植带动当地农民实现创收增收,预计每年经营收益达到2880万元,这样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更好的解决了当地退耕农民的就业难题,维持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4结语

现如今的各类园林绿化建设中,经济林树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类,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应用。然而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除了考虑其美学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之外,还有必要充分了解经济林木的生长规律和生态习性,运用较高的栽培与管理技术,融入深厚的文学修养,进行科学、艺术地规划设计,充分发挥经济林木的文化价值,把我国的园林绿化建设事业上升至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春磊,乔培瀛,温育岫等.经济林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J].

绿色化学现状篇9

关键词:氮素营养;无损测试;叶绿素计;遥感;数字图像

氮肥是全世界施用最多的化学肥料,在世界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氮素营养已成为作物生长与产量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尽管氮素在粮食增产方面呈现出巨大的优势作用,但盲目增施氮肥和不合理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过量施氮降低了氮肥利用率,同时也造成了地表和地下水体的严重污染。迅速、准确、非破坏性地判断作物氮素营养状况,进而确定氮肥需要量,对作物精确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氮素营养失调诊断一般包括症状诊断、长势长相诊断和叶色诊断。症状诊断的方法通常只在植株仅缺一种营养元素的状况下有效,长势长相诊断没有固定模式,应用受到限制,叶色诊断不能区分作物失绿是由于缺氮引起的还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口。这些传统的测试手段需要破坏性取样,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在测定、数据分析等方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避免地使用具有腐蚀性和潜在危险的化学药品,且时效性差,故寻求一种快速、经济、可靠的氮素营养诊断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随着相关领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氮素营养诊断的测试技术正由传统的实验室常规测试向田间直接无损测试方向发展,测试水平由定性或半定量的手工测试向精确定量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1 便携式叶绿素计在作物氮素诊断中的应用

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主要受叶绿素的影响。缺氮、干旱等各种植物胁迫都会使作物叶片的光反射特性发生改变,通过检测地面植物冠层光学反射特性可以了解作物的营养状况。叶片中影Ⅱ向光吸收和光反射的主要物质是叶绿素、蛋白质、水分和含碳化合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叶绿素含量。由于叶片颜色与叶绿素含量正相关[4],并且叶片含氮量和叶绿素变化趋势相似,故常用叶绿素含量间接指示植物的氮素含量。因此,通过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就可以了解作物的氮营养状况。许多研究发现,植物在550nm、675nm附近的反射率对叶绿素含量比较敏感[6],但单一波段的反射率易受生物量、背景等的影响,因而具体应用中,常用两波段比值以提高叶绿素光谱诊断的精度。

日本minolta公司近年来推出的便携式叶绿素计(spaD-502Chlorophyllmeter),可以在田间无损检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其工作原理是:叶绿素a和b在可见光波段的红光区都有最大吸收峰,而在红外区则几乎没有。SpaD采用双波长LeD光源,一为650nm红光LeD,一为940nm红外光LeD,仪器的光线接受系统为硅光二极管,它将光信号转换为模拟电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再由a/D转化为数字信号,微处理器自动将通过样品的两种光的光密度比值进行计算得到SpaD值。使用该仪器测定具有简单、快速、非破坏性的特点,近年来其被广泛应用于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氮素营养诊断和氮肥推荐。

2 多光谱遥感测试技术在作物氮素营养诊断中的应用

近年来,高分辨率多光谱近地测量技术在作物氮素诊断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精确农业管理中结合变量施肥系统发展非常迅速。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快速精确地获取作物生长状态以及环境胁迫的各种信息,从而相应调整投入物资施入量,达到减少浪费、增加产量、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植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具有显著的特征。不同的植物以及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正常生长的植物和由于受病虫害侵扰或患有缺素症的植物,其反射光谱曲线的形态和特征不同,因此冠层光谱信息是作物生长综合状况的外在表现。在农业生产中,肥料因素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其中以氮素最为明显,氮素的丰缺直接影响作物的光谱反射。随着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普及应用,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作物的光谱特性是由于作物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对光的吸收、透射、反射,而作物的生理特征又相应反映了它的长势情况,故可以根据光谱特征差异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为了探索植物叶片氮素遥感诊断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科学家就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已经成功地寻找出氮素的敏感波段及其反射率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表现。研究表明,植物叶片的光谱特性与叶片厚度、水分含量和叶绿素等色素含量有关,己经有很多研究表明植物营养元素状况与光谱特性也密切相关。不同营养状况下植物光谱特性的差异引起了农学、植物生理学和遥感等许多学科研究者的重视。这不仅使田间非破坏性、快速、简易地诊断营养状况有了可能,而且由于传感器等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面积监测植物的营养状况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发现许多植物在缺氮的情况下无论是叶片还是植物冠层水平的可见光波段反射都有所增加,许多学者便通过各种统计方法来寻求含氮量与光谱反射率或其演生量的关系,并建立模型来估算作物的氮素含量。1972年,thomas等通过测定甜椒叶片的反射率来估测氮素含量,研究发现氮素营养水平对甜椒叶片在550nm和670nm波段反射率的影响大,并利用这两个波段建立了估算氮素含量的相关模型;2000年,Daup和Htry等对不同供氮处理的玉米通过多光谱遥感确定最佳测定波段,并通过光谱反射来估计冠层叶绿素含量;1993年,王人潮等确定诊断水稻冠层氮素营养水平的敏感波段为760~900nm、630~690nm和520~550nm;Chappelle等提出了一种光谱反射率分析算法用于评估叶绿素含量,当植株中的叶绿素逐渐累积时,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与通过化学分析所得结果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近地面遥感技术在作物氮素营养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作物栽培、管理和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促进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

3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作物氮素诊断中的应用

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主要受叶绿素的影响。而叶绿素含量和植株的氮素含量密切相关,故常用叶绿素含量间接地指示植物的氮素含量。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观察作物冠层颜色来指导施肥。随着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一个代替人眼的图像传感器获取物体的图像,将图像转换成数字图像,并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和识别图像,达到分析图像和作出结论的目的。数码相机就是应用这一原理研制的。数码照相机实质上是传统相机和电了计箅机相融合的产物,它对图像的获取是通过CCD阵列平面对光线吸收形成的,加装了不同滤光镜的CCD阵列吸收了反射进入镜头内的可见光,CCD阵列的每一点只能选择性吸收一定波段的可见光,并将此光

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运算存入数码相机的存储器中。通常数码相机是通过RGB加色原理进行成像的,每个像素由R、G、B即红、绿、蓝共3种颜色生成。

图像处理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在遥感图像处理和医学图像处理成功应用的基础上逐渐兴起的,并应用于多个领域。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图像处理技术开始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获取作物的生长状态信息、农业种质资源管理、农产品品质资源管理、农产品品质鉴定、农产品自动化收获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事这方面的专家提出了许多新算法和新理论,为这一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图像处理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建筑、工业生产、气象、资源调查、灾害检测中的航拍和卫星图像的解析等领域,其在农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诊断作物营养状况的研究正成为机器视觉在农业应用中的热门课题。

作物在不同的营养状况下表现出不同的茎叶颜色,尤其是对氮肥的响应比较敏感,因此作物冠层色彩信息是表征作物营养状况的重要内容。作物营养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冠层颜色,缺氮植物叶片颜色变浅,冠层颜色偏黄绿色,由于人眼对可见光最敏感的波段在550nm,恰好在可见光的绿色波段,自古以来农民传统判断作物营养状况的手段就是通过肉眼对作物绿色深浅的判断。研究表明,植物冠层绿色状况通常情况下都与叶片叶绿素含量有关,而叶绿素与植株的全氮含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含量的变化影响了叶片冠层的光吸收或反射。叶片光特性与氮含量的关系进一步证明,通过检测地面植物冠层颜色特性可以了解作物的营养状况。

近年来,利用数码相机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已在作物生长状况评价和营养诊断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993年,美国科学家Blackmer和Schepers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黑白胶卷进行研究,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预测氮供应情况;1995年,Blackmer和Schepers研究表明,同时利用叶绿素计测量结果和航拍图像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尽管在施肥处理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利用叶绿素计不能很好地反映作物氮肥施用水平的差异,航空拍摄图像的红色灰度值可以较好反映氮素供应水平;1996年,Blackmer研究了冠层光反射与玉米产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彩色照片上的冠层相对亮度对玉米产量进行了预测,红、绿、蓝三色光与玉米产量间都达到了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1997年,Dymond和trotter利用数码相机通过航空摄影获得森林和牧场的彩色图像,经校验后有效评价了森林和牧场的植物冠层双波长的反射特性;1999年,adamsen等应用数码相机获取了冬小麦的冠层图像,并分析了冠层图像绿光(G)与红光(R)的比值G/R,认为G/R与叶绿素计读数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l999年,Lukina等应用数码相机获取田间小麦冠层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获得小麦冠层覆盖度,估计了冬小麦冠层生物量;2004年,Liangliang和ChengXinping应用数码相机获取田间冬小麦冠层图像,分别建立了拔节期和孕穗期冠层绿色深度与地上部植株全氮间的关系模型,建立了冬小麦拔节期氮肥营养推荐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

便携式叶绿素计、多光谱遥感测试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作物氮素诊断中的应用能快速有效地跟踪和监测作物氮素状况,确定科学的施肥管理措施,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过度施氮造成的环境污染,保证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实现作物田间氮肥管理的智能化和科学化。

绿色化学现状篇10

关键词/风貌整治点线面空间规划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小城镇作为城乡建设体系中承上启下的角色日益被重视。由于缺乏正确的城镇建设理念作为指导,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自身的文化和生态特性,造成形象单一、个性缺乏、千城一面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小城镇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塑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小城镇风貌,展现原有的自然、文化特质和个性,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以青岛胶州市铺集镇风貌整治规划为例,提出以风貌形象定位为“绿色铺集、休闲小城”主题,为其他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一、铺集镇概况及其总体建设风貌

(一)铺集镇概况

铺集镇位于青岛胶州市西南部,地处胶州、高密、诸城三市交界中心,素有“三七”铺之称。区位优良、交通便捷,距青岛国际机场70公里,青岛海港80公里,黄岛港口50公里,距北济青高速公路40公里,南济青高速公路6公里。铺集镇全镇共辖69个行政村,6.6万人,总面积122平方公里。镇区常驻人口3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全国环境优美城镇和全国减速机生产重镇。

(二)铺集镇总体建设风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铺集镇作为胶州市重要的生态型小城镇,其城镇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铺集镇林地、水资源丰富,胶河穿镇而过,澄月湖与王吴水库首尾相接,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镇区城市功能骨架初步成形

镇区建成区规模为4.8平方公里,已形成“五纵三横”的道路网络系统。配套设施初具规模,已经建成的客利来购物中心、客利来农贸市场提升了铺集的商贸发展水平,也改善了城镇的总体形象。

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

城镇建筑布局较为规整,部分区域呈现红瓦黄墙的民居形态。

但是铺集的城镇建设也面临着当前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建筑形态日益呈现多样化,使得景观不协调。

由于城镇建设对建筑颜色、立面材质和风格等方面缺乏规划控制和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建设风格,总体不协调。

部分道路路面破坏,交通设施较缺乏。

城镇的主要干道朱诸路承担着过境交通和城镇主干道两重功能,造成交通拥挤,路面损坏,并且镇区缺乏红绿灯、人行斑马线等交通设施,影响交通安全。

城镇的开放空间较少,已有绿化种植缺乏层次性。

镇区内部缺乏广场、绿地等集中的公共开放空间,现有道路两侧的绿化树种太小,缺乏种植的层次性。

城镇的广告标识、市政管线较为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镇区的广告随意搭建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管理。电线设施没有进行埋地处理,影响城镇的景观形象。

二、风貌整治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铺集镇城镇之一,是2009年胶州市重点建设乡镇,其风貌整治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内容涉及建筑的拆除、改造与整治,交通设施和步行系统的改造,绿化景观环境塑造,以及户外广告与街道家具的规范等,需要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因此必须制定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政策保障规划的实施。同时由于小城镇自身资金、人力以及技术水平的有限,如何制定经济、便于操作、无需大拆大建的整治措施,成为规划的关键。

风貌整治的思路与目标

铺集镇规划确定铺集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成部级的城乡和谐发展示范镇。并且提出它的风貌形象定位为“绿色铺集、休闲小城”。通过利用铺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区位条件,打造一种异于城市生活、富于乡村特色、具有闲适精髓的生态化小城镇。

风貌整治的方法

通过对城镇整体风貌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铺集镇整体的风貌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这包括

重要节点、建筑地标、景观地标、重要街道空间、视线通廊以及重要开放空间,并对各要素提出规划控制导则。

基于发展定位,规划对铺集制定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整治方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整治:点的塑造——塑造良好的入口和中心景观:通过对入口和中心区域的重点景观塑造,彰显生态、活力、热情的城镇形象;线的塑造——营造高品质、具有独特气质的街道形象:通过加强对沿线建筑、开放空间的景观塑造和特色挖掘,改善交通组织和绿化设计,完善街道家具,凸显铺集的文化内涵;面的塑造——形成具有人气和魅力的重要区域:澄月湖度假区是铺集打造休闲小城的重要依托和前期启动区。通过项目策划、功能布局和景观塑造,打造铺集最具代表性的滨水生态度假区。

线状空间规划设计--街道空间的风貌整治

通过对现有街道空间的分析研究,结合规划实施的现实需要,规划以建筑形态、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广告标识与街道家具作为街道空间风貌的构成要素。主要通过对各要素现状问题分析判断,提出整治措施。

(1)建筑形态整治

现状镇区四条道路两侧的建筑形态多样化、建筑色彩杂乱,整体不协调,部分建筑损坏或脏乱,违章搭建现象较严重。规划根据街道两侧建筑的质量和其对街道景观影响,并结合远期规划,将沿线建筑划分为保留建筑、整饰建筑和拆除建筑三种类型。

由于建筑色彩涵盖了城镇的历史、气候、植被、建筑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它最直接地体现了城镇个性和形象,规划将其作为立面改造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根据美学原则、特色原则和时代原则,推荐白色、灰白色和乳黄色作为铺集城镇的主要基色,以红、橙、灰蓝色为辅色,整体色调素雅中偏暖。

建筑形态整治

(2)道路交通整治

根据道路的现状情况以及其在整体道路系统中的功能定位,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和道路红线宽度。针对道路路面情况,规划分别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提出了改造措施。

为了体现地方特色,推荐人行道主要铺设红色混凝土砖,并以浅黄色混凝土砖作为分隔。另外为了体现人性化,在人行道中间设置盲道。

在交通设施方面,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流量,在朱诸路的主要路口设置了红绿灯、人行斑马线、停车线、交通标示牌等交通设施,改善了的交通设施,提升了城镇形象。

(3)绿化景观整治

绿化景观系统由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和屋顶绿化三部分构成。

街头绿地,是城镇主要的开放空间和景观区域。由于镇区建筑较密,所以主要采用见缝插绿的方式规划街头绿地,成为居民日常的公共活动场所。

屋顶绿化,主要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围墙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上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它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规划结合铺集的实际,主要选择耐旱性、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喜光、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以及抗风强、耐短时潮湿积水的植物品种。

道路绿化,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具有鲜明城镇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首先对道路两侧的绿化进行分段研究,找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后根据道路断面设计以及道路的功能要求,对道路绿化提出整治措施。

以朱诸路为例,现状道路绿化的主要问题是机非隔离带灌木枯黄、杂乱、不整齐,乔木树种偏小,未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与朱诸路作为城镇景观大道的定位不相符。另外人行道上没有种植行道树。为此规划提出了具体整治措施。

枯黄和空缺的灌木丛中重新种植新灌木,并整体修整维护;

补种花灌木,增加景观层次、丰富四季观赏效果;

将现状乔木间隔更换成大型乔木,加强修整和养护。

此外,还对灌木、花灌木以及乔木提出了树种指引。

(4)广告标识与街道家具整治

广告标识

广告、标识的设置不应损害建筑与环境特征,其形状、尺度及形式应与建筑、环境协调。规划从广告标识位置、尺度、形式与色彩三个方面提出了设置要求,力求实现广告标识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科技性和人性化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展现城镇形象、体现城镇特色的载体。

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主要包括街道上的雕塑、街灯、消防栓、邮政信箱、电话亭、垃圾箱、公共汽车指示牌、座凳等设施,被视为城镇景观中的环境小品,是体现城镇个性和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元素。

规划对各种街道家具的放置位置和设计形式提出了指引。

此外,考虑到夜景系统已经成为城镇形象展示的重要内容,规划还对道路照明、人行道照明、广场绿地照明、建筑照明、其他装饰性照明等提出了照明设计要求。

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的规划设计

除了线状空间的整治改造外,铺集还重点选取了镇区入口空间点状空间规划设计和澄月湖度假区面状空间规划设计作为城镇风貌塑造的重点。

(1)点状空间规划设计

镇区入口空间现状为开敞空地,杂草丛生,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门户印象。规划以迎宾和印象铺集为设计主题,在此建设一处入口迎宾广场,由城标和绿地广场两部分构成。城标以张开双臂的抽象造型,体现热情欢迎远道来客的寓意。绿地广场以模纹绿化、色叶植物以及硬质步道构成,展现绿色铺集、休闲小城的建设理念。

(2)面状空间规划设计

澄月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铺集镇区东南区域,在清乾隆年间被誉为胶州八景,在青岛市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重要的旅游点,是铺集发展休闲度假的主要区域。规划通过对现有资源分析以及青岛市整体旅游格局的判断,确立了“生态绿谷、水上田园”的总体定位,并以“生态”资源打造为核心,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田园体验、健身娱乐、都市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为城市居民疏解压力,体验生态之美和田园之趣的理想目的地。为此策划了农村新天地、四季林、度假别墅、休闲会所、户外拓展基地、森林氧吧等建设项目。

总之,塑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小城镇风貌,是规划建设者的重要工作目标。城镇风貌整治就是随着城镇的发展,对城镇一些地区不相适宜的功能和景观进行调整和提升,使之能够不断适应城镇发展的要求。风貌整治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是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有机更新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审慎的态度进行。只有真正认识城镇风貌的特色、个性,并在城镇建设中予以体现,才能打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小城镇。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2]张泉,王晖,梅耀林,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程俊虎,齐君.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15):39-40.

[4]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

[5]韩勇,城市街道空间界面研究[p].学位论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