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13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1

随着中国产业在很多领域接近国际技术前沿,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更多地依靠原创性的发明创新而不是学习和借鉴已有的技术。中国不但要依靠尖端的基础性研究——如国家支持的“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领域,还要利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充满活力的跨国企业进行创新,这些企业是所在行业的技术领先者,并参与高端研究,同时利用国内企业在全球的创新资源,服务于企业的全球发展。从追赶到前沿领跑

我国自真正投入到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以来,一直是工业国家中的追赶者;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则执行了更为明确的技术追赶战略,即引进或模仿开发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或在国外已有的技术框架下,做自主应用的开发研究。用相对更短的时间实现技术追赶和进步。

在这种国家技术产业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产业和技术追赶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思维、政策体系、组织能力和技术理念。但经过30年的追赶之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一部分产业技术领域已经开始处于或接近创新前沿并与国际对手展开前沿竞争。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话最直观地说出了这种新变化。他说:“我们已经走到了通信业的前沿,要决定下一步如何走,是十分艰难的问题。我们以前靠着西方公司领路,现在我们也要参与领路了。”中国自身的创新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球技术变革也为我们实现前沿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中国在一些重要的技术产业领域已接近或处在全球创新前沿。

这是我们适时进行技术产业战略调整的基本依据。总体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还较大,技术产业追赶的任务仍然很重。但正在出现的新变化是,中国企业近年来在芯片设计、通信系统集成、发电设备、基因技术、新型材料、高速铁路、生物燃料、动力电池技术、互联网产业等领域出现了一些全球领先的技术或企业,开始进入创新前沿,而且这种态势正在加速扩展。这意味着我们在继续通过追赶实现全面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这个新的变化,在科学技术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上做些调整。

二、技术变革为我们实现技术主导和前沿创新提供了可能,我国已有利用技术变革实现技术主导和前沿创新的经验。

技术变轨和新技术出现是技术变革的两种高级形态,在已有技术领域,后发国家如果继续沿着他国的技术主导路线去跟,追得会很艰苦,只能是在别人后面疲于奔命,而且由于技术主导权掌握在别人手里,每当你快要追上时,人家稍微或提前进行技术调整,追赶者往往又会再次被甩在后面。而另一方面,当技术轨道变革时,追赶者就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从追赶到前沿领跑,关键就是抓住技术变轨的机会,形成新的技术轨道,并在新的主导技术形成之前抢先成为新技术主导者。中国在很多领域有形成主导技术轨道的机会,也有成功探索。

如在汽车领域,在传统燃油技术路线上,中国要超越发达国家确实非常困难,但电动技术是汽车动力技术继发动机技术后的第二次革命,而且与内燃机驱动的技术轨道有根本性不同,这给汽车产业带来了重建技术主导地位的机遇。我国在电动汽车发展上所走的路线就是利用汽车动力技术变轨争取实现技术主导的路线,这种做法目前已被证明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中国具备实施前沿创新战略的重要条件。

看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前沿创新,除了其所处阶段带来的机会,还要看是否有条件。

在从技术吸引国转为技术创新国的转轨过程中,市场资源、自有的产业技术基础特别是基于本国企业而形成的技术开发平台、研发资源等是实现转轨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每年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多年培养出的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所形成的低成本的研发优势,有强大战略纵深能支撑多个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满足多种需求的市场条件,完备的工业体系及质量迅速提高的制造业基础,全球化知识和人才的便捷流动,充裕的投资资源等,这些都为我们参与前沿创新、领导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条件。

以高铁发展为例,中国在高铁技术上之所以能让国外大公司向中国企业转让核心技术,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优势,对德法日等国的公司来讲,中国市场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规模化增量市场,除了中国市场他们甚至在其他地方都很难找到进行新技术验证的机会。在国外公司被迫转让核心技术后,我们之所以又能够没有重蹈汽车产业过去那种重引进而难以自主创新的“桑塔纳”路线,而是很快能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甚至反超,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铁路产业制造和设计研发体系比较完备,特别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技术开发平台,这也是我们能集成创新、反超再领先的基础前提。前沿创新难题

那么,如何进行前沿创新和技术领先对我国是一个重大挑战。进行前沿创新和技术领跑对我国来讲还是新事物,从政治、理念、体制、能力、发展环境等方面我们都还缺乏准备。

首先是政治决心和国家意志,当我们出现技术突破、并有可能在若干领域能主导新的技术轨道时,我们能否在政治上建立前沿创新和技术领跑的决心和国家意志,这是我们在国家层面实现前沿创新的基本前提。

如果我们在对影响技术发展的政治决策方面不敢领先、甘于落后,技术上的领先很可能再次拱手让人,一些难得实现领先的公司甚至会被过早掐死,很多时候也就总会出现“还没做就认为自己不行”的决策情境。特别是在一些影响国家利益的重大技术标准选择、在帮助本国企业努力把初期领先的技术变成主导的产业技术轨道的时候,政治决心是最为关键的。

其次是我们的体制。按照科尔纳的分析,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不能创造出重大的、革命性的新产品,并且在其他领域的技术进步也很缓慢,并非只因为政策上出了差错,而同样是囿于其本身根深蒂固的体制特性。体制问题不解决,在政策上无论如何弥补也是无济于事的。

科尔纳对比了资本主义体制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在创新体制上的区别,他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能保持创新领先,分散化的首创精神、巨额的创新回报与激励、充分的竞争、鼓励尝试和允许失败、灵活的融资方式五方面的体制特性是关键,相反,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特性则抑制了创新,比如,中央集权、官僚指令与许可,创新的零回报或少量回报,对尝试的严格限制,竞争缺乏,投资分配僵化与融资难题。

我们应该承认,科尔纳所分析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已有多年改进,但很多问题至今还仍然存在。我们在调研国内已经处于全球前沿和领先地位的公司的发展需求时,这些公司其实并不十分需要资金支持或国家再给它们开出一系列特别的政策支持清单,它们最需要的是基于国家社会能力改进而带来的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环境。

所以,从体制角度讲,要实现前沿创新和技术领先,重要的是用体制改革来释放和重构那种激发创新的环境。在政策思维上,我们从上到下已经养成了跟随追赶的思维,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技术跟随惯性,人们更习惯于瞄准国外目标去追,习惯于先等国外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后我们再跟,习惯了用国外的标准来评价国内技术,而一旦我们自己成了最前沿却不敢相信也不知如何去评价。

另外,在工业化追赶阶段我们形成的政策体系和组织能力对前沿领跑来讲也难以起作用,且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追赶时,政策设计容易些,但到了创新和领跑时,我们原来的政策优势反而成了劣势,而要按照创新的要求把政府的治理模式和政策能力扭转过来又相当困难。

在发展环境上,包括科技体制、教育、文化等方面都与前沿创新型的战略严重冲突,如果要实现前沿领跑,我们的科研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都必须进行大的改变,如果还是由政府部门来选定全国性的科研方向、如果我们不能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大的改观、如果大学仍然培养不出领军级的大师和创业型人才,要实现前沿创新必然是不可能的。创新亟待制度协调

技术创新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国家的技术产业战略要由跟随追赶转向前沿创新与领跑;二是要由围绕追赶而形成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转为支持前沿创新与领跑战略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

当然,战略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在技术产业战略和政策设计上应多手准备,多重组合,多轨运行。但对技术领先或新兴的领域,要尽可能建立和巩固整体的技术与产业优势,确立前沿创新与领跑的战略目标;对技术落后的领域,则要善于向国外学习,加快追赶的速度和创新的强度。

相应的体制与政策调整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现在已到了着手调整的时候了。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下决心调整我们的技术产业战略,下决心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我们可以先在若干新兴领域来推动前沿领跑型战略的实施,要为这些领域的创新战略实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要重视新兴研发机构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地方陆续出现一些民办的、企业化运作、集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兴技术创新机构,已成为我国源头创新和拉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已是拥有3400名研发人员的全球最大基因测序及分析中心。由几个归国年轻科学家创办的深圳“光启研究院”仅用两年时间就聚拢了近300名来自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和研发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超材料的产业化应用。这些新兴机构与传统的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不同。它们是将原始创新或战略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集于一身,形成了自身新的特点。

这种模式不走技术引进、模仿的老路,源头技术虽然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甚至有的技术在一段时间内还看不清具体应用领域,但一旦实现突破,有些会迅速裂变出多种多样可应用技术,并使企业具备了前沿领先的基础优势。如光启研究院到今年底可完成超过1000件基础性、原理性专利的快速覆盖,有望成为全球超材料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化开发高地。

新兴研发机构采用民办民营方式。它们位于传统科研体制外,在经费、人员、研究方向、职称等方面不受传统体制束缚。

如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一名学科带头人今年才19岁,而一些没有什么职称的年轻人近年来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已发表数篇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同时,这些机构集原始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具备多种优势。它们确定的科研项目一开始就有产业化意图,并同步建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队伍,彼此之间能高效协调,也把从事源头创新的科学家和产业化应用的工程师结合到同一个平台上工作,实现了科研与产业化应用的无缝连接。

它们甚至带有一定“野蛮式”的高强度研发带来了惊人的高效率,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和产业化周期。这些新兴机构的崛起在我国开创了民办组织从事源头性技术创新的先河,有助于改变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不足的弱点,开拓了科技探索与产业化结合的新途径。

目前,我国的产业升级和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型为新兴机构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球金融危机后大量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创业,全球技术和知识资源流动格局的转变,使我国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国际水平的人才、知识和技术。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和低成本高密度研发的独特优势,再加上多层次大容量市场,为这类新兴机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机遇。如果政策得当,这类新兴机构和创新模式有可能得到较快发展。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我们一个很大的短板是公共研发体系的缺失。由于缺乏强大的公共研发力量支持,导致中国虽然建立了体系庞大、世界级规模的工业体系,甚至能抢先发达国家发力于新兴产业,但是源头创新非常少,这导致我们不仅在传统工业领域,即使在新兴产业领域,总是后续发展乏力。当发生重大技术变革或重大技术跃升的时候,我们很多刚刚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很快陷入落后。

对公共研发机构应有一个再定位。它应该成为国家宏观科技战略和企业微观技术创新的连接者;成为行业发展基础支撑技术的储备者;成为产业升级共性技术难题的攻关者;成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者。

为此,我们应重拾对基础知识的探索和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强化传统行业类研发机构的公益性研发功能;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若干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研发机构;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一批类似台湾工研院性质的产业研发和孵化性质的公共机构;构建鼓励公立机构从事基础与前沿技术研发的财税政策;加强对公立科研机构的稳定资金支持,改革支持方式;推进科研机制创新,以科研人员为本、经费向科研人员倾斜。出台类似美国的有关法律从而建立支持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保障职务发明创造完成者的利益。尤其是不应对实现成果转化的职务发明者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造成打击创新的不良后果。

更值得重视的是,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占有中心地位。在美国,大多数科学家受雇于企业和政府,而非高等学府。中国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作用,既包括能够迅速将产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大企业,又包括积极地将各种创意、想法付诸实践的小企业。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2

关键词:江苏沿海开发盐城市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62-04

伴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江苏沿海开发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盐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新一轮发展的大浪潮正扑面而来。但是,在冷静审视现状后,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沿海开发是一个涉及到陆地与海洋、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当前,必须从金融、人才、科技和环境这几个涉及全局的关键问题入手,努力夯实推进盐城沿海科学开发的基础。

一、资金融通:加快平台构建与渠道拓展,广泛吸引各方资金支持沿海开发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推动沿海科学开发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从目前沿海三市提供的项目编制规划看,仅重大项目的投资计划就达到1.5万亿元左右,每年的融资需求将超过2000亿元。对于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是:钱从何处来?江苏沿海开发虽是国家战略,但很显然,中央和省对沿海开发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和体制层面,而不会直接投入很多的资金。所以,作为直接实施沿海开发的市、县地方政府,必须积极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着力打造融资能力强、投资效益好的投融资平台,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筹措和引导各类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向沿海开发的各项建设之中,为沿海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1.健全金融体系,打造金融“沿海板块”。解决沿海开发的资金问题,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项目配套资金以及开发扶持政策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争取金融资本的支持。所以,首先要积极发展地方金融,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种类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壮大地方金融的规模和实力。同样是作为国家战略,在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过程中,都成立了专门的金融机构予以支持,深发展、浦发和天津渤海银行都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由于江苏沿海地区金融体系相对薄弱,仅靠现有金融体系显然难以满足沿海开发庞大资金的需求,所以,组建专门服务于江苏沿海开发的总部性金融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在沿海地区设立总部性金融机构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尽管这项工作目前尚处于概念性的论证和筹划阶段,但盐城应及早准备,认真做好对接的基础工作,并积极争取将其总部设在盐城,这对改善盐城的金融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外资银行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盐城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信贷业务。要大力推动银政、银企合作,积极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银团在盐城提高授信额度,为沿海开发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要积极发展以服务沿海中小企业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创新担保形式,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民间融资的积极性。要通过机制创新、服务创优,全力打造金融“沿海板块”,力求把盐城建成江苏沿海地区的金融创新试行区、金融机构集聚区、金融服务示范区和金融生态优化区。

2.拓展融资渠道,架设融资“立交桥”。积极开拓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是沿海开发巨大资金需求得以满足的必由之路。2009年9月,江苏省连续出台《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和《江苏省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暂行办法》,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基于实施沿海发展规划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江苏省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为推进沿海开发开辟了一条重要的融资新路。这项政策出台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江苏沿海各地已经签订的合同和意向性贷款超过20亿元,仅南通市的两宗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额度就达到10亿元。盐城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气魄、更多的作为。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构建沿海开发融资新平台,大力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把丰富的海域资源变成沿海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还可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贷款。当然,沿海开发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还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对现有资产进行重组,成立龙头企业,进而争取在境内外上市直接融资。同时,要强化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引入和培育各类产业发展基金、股权投资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更多利用各种社会资金为沿海开发服务。要尽快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支持创新创业型企业发展,扩大企业融资规模。大力支持海兴公司等市级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鼓励县(市、区)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推动沿海开发基础设施和港区经济快速发展。

3.借鉴成功经验,巧用活用“他山之石”。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探索符合盐城实际的各种投融资新模式、新路径。2008年,连云港为破解海滨新区建设的资金难题,作为其首家国有投融资主体的金海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和杠杆性操作,在全国首次引入了a股股权质押、海域使用权抵押等新模式,成功发行了七年期10亿元“08连云发展债”,并在短短4天内销售一空。这不仅为连云港海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开辟了地方政府创新投融资体制、构建投融资平台的新蹊径。南通洋口港的开发,则采取了另一种投融资模式。他们采取将以滩涂匡围形成的土地等资源折价入股的方式,与香港保华集团成立江苏洋口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由保华集团先后投资50多亿元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以投资业主为主体的市场化、股份化的港口建设新机制,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将港口建设“筹钱开发”转变为“借力开发”,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思路。“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和“地主港”建港模式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两种成功的投融资模式。“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各有所需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盐城完全可以借助“飞地经济”这一合作平台和发展载体,将沿海滩涂、岸线、港口、园区等各类资源和项目,与有投资需求的其他地区共建、共用、共享、共同开发。一方面,吸引各方资本进入沿海开发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吸引同类或相关产业向盐城沿海前沿区域转移,实现企业集聚、项目集聚、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地主港”模式是指由政府委托特许经营机构(一般是港务局或政府主导的公司制企业)代表国家拥有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对该范围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进行统一开发,并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航运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开,特许经营机构收取岸线、土地等公共资源或光板码头的出租费用,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滚动发展,而码头上的部分设施如库场、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设施则由经营人自己建设、配备、维护、管理和使用。这是一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集融资功能和港口管理为一体的港口开发、管理和运营模式。目前,美国的纽约港、巴尔的摩港,荷兰的鹿特丹港,德国的汉堡港等世界著名港口以及中国国内的一些港口均采用这一运营模式。当前,盐城的几个港区建设正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压力,通过推行地主港建港模式,鼓励国内外大型港口企业、航运公司共同参与开发建设,实现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推动港口开发建设的又一重要途径。

二、人才开发:突出环境优化与机制创新,大幅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水平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竞争力是盐城沿海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和制高点。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立志奉献沿海开发的各类人才,包括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沿海开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各类人才资源不断开发的过程,是人才资源的潜能持续不断地挖掘和发挥的过程。因此,实施沿海开发,必须构建一个良性互动、强劲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1.营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让一切愿意为沿海开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有用之才都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和舞台,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2.研究制定切合盐城实际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组织力量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总量、层次结构、产业行业分布、区域部门比例。瞄准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为支柱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做好人才准备。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划,一要注重全面化,二要突出应用化,三要瞄准高端化,在人才资源开发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上下工夫。要把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人才高地建设推动沿海开发的纵深发展。

3.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相协调的决策机制,切实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订计划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创新人才开发培养的动力机制,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方向,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用人育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才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资源;创新人才的竞争和激励机制,采取公开选拔、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各类措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建立以工作业绩和对社会贡献大小为重要依据的工资报酬机制,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报酬。

4.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对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及时协调解决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继续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职业教育集聚式、集约式、集团式发展。加强重点骨干院校、示范专业、特色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市内有美誉、省内有名气、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创建一批贴进地方产业、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毕业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以社会需要为准则,切实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全面深化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和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大力推动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和支持各行各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学校培养和岗位培训相结合,造就更多的适应沿海开发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三、科技创新: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盐城沿海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综观国内外产业发展大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发展过去所走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模式已经无法延续。盐城要后发先至、跨越发展,首先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跳出传统工业化路径的窠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进入后危机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重振全球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和动力源泉。沿海开发只有抓住科技创新,重点转向寻找支撑后危机阶段经济复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与改造升级,才能实实在在地把握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和主动权,才能在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沿海开发中推进科技创新,要重点抓住这样几个着力点: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两大任务。盐城的纺机产业过去是典型的传统产业,这几年通过大量嫁接高新技术和开展自主创新,目前不少项目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盐城的纺机产业已经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实践证明,盐城的大量传统产业都可以像纺机产业这样进行改造升级。目前盐城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都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应坚持把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汇集和倾斜。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来盐落户生根,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创办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做大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2.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引导更多企业走出去,走进高校、科研院所,走出国门,借智引才找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转化科技成果之路;鼓励、指导更多企业积极参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竞争;支持、帮助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企业在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研发攻关,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和自主性知识产权。通过引导、帮助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集成创新,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向规模型、创新型、科技型方向发展。对技术含量高、支撑作用强、产业关联度大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实行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全程化的“一条龙”服务,精心培育,保证效果。

3.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凝聚人才、承载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把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来抓。帮助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符合标准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努力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水平,积极争取盐城经济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部级孵化器。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积极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建设,帮助重点企业尽快实现“一企一平台”。积极帮助、引导企业研发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研发活动,积极协助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大学科技园、产品设计中心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开展面向本地企业的技术咨询、认证、评估、查新、培训等科技创新服务。

4.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当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根本出路在科技。所以,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为扎实的工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回良玉同志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搞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重点是把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这两大基本任务,加强公益性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机构这两大基础平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这两大关键支撑。这个讲话对实践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认真加以贯彻执行。但鉴于盐城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院校数量少、基础薄弱的现实,应该侧重在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上下工夫,在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做文章,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围绕高效特色农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有关院校、企业在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通过组织、动员各方力量进行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升级,推动盐城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四、生态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国务院关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规划明确规定,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是江苏沿海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盐城生态环境质量呈平稳向好态势,但在沿海开发的大背景下,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策应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必须正视盐城沿海生态环境的现状,从市情出发,科学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不断提高环境支撑能力。

1.科学认识和处理好推进沿海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沿海开发必然要对环境产生影响,但该保护的区域生态环境一定要实施有效保护。譬如,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保护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的江苏沿海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中,盐城就有29个;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盐城就有“四纵三横”。这些区域事关沿海生态安全,因而都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对象。对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实行禁止开发;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部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等,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特别是在整个江苏沿海地区,仅有的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都在盐城,即盐城湿地珍禽部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这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是盐城在沿海开发中所拥有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更要高度重视并切实保护好。

2.科学认识和处理好保护城镇生态环境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沿海开发中推进城乡统筹,要求盐城统筹协调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补助等办法筹集资金,新建若干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重点建制镇及通榆河清水通道沿线所有乡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增建一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生态化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再一方面,要加快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当前,盐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直排、乱抛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农村环境质量。围绕解决这些突出环境问题,要有序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供水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和监管力度;突出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积极推广生物发酵床等生态养殖模式和“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努力建成环境整洁的新农村。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3

在自然界,有一半以上的材料,至今人们难以判断其精细特征,因这些材料只能在深紫外波段才能吸收光子,对其打入深紫外激光令其发生定向变化,就可以知道这些材料详细或精确的性能;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入射到凝聚态物质后可以打出电子,根据爱因斯坦外光电效应,就可以探测到物质精细的微观电子状态(能量、动量和自旋),从而可以解读材料的宏观物理特性。拥有了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就能够发展出能观测电子行为的“高倍显微镜”,在它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可将世界看得更清晰:看到之前看不到的现象,看清之前看不清的世界,由此探索世界的新问题,发现新现象,获得新数据。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如何产生?

全固态激光器要产生深紫外激光,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经过10余年努力,中科院在国际上率先生长出大尺寸KBBF(氟硼铍酸钾)晶体,是目前唯一可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大尺寸深紫外非线性光学KBBF晶体生长成功以后,如何将其研制成精密化、实用化激光源,则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许祖彦院士研究组与陈创天院士研究组合作,发明出KBBF晶体的棱镜耦合技术(已获中、日、美专利),即无需按照匹配角斜切割晶体,即可实现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倍频输出。KBBF棱镜耦合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064nm激光的6倍频输出,将全固态激光波长缩短至177.3nm,首次将深紫外激光技术实用化、精密化。

KBBF晶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在实验室内,你可以看到,在一米二长、一米宽的光学实验平台上,放置着一台深紫外(177.3nm)全固态激光源(见图),分三部分:一部分为泵浦源系统a(包括基频、二倍频和三倍频激光系统),二部分为六倍频系统B,为深紫外全固态激光产生系统,三部分为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整形输出系统C。空气中的水、氧气及有机物等对深紫外激光有强烈的吸收,因此深紫外激光的产生及整形需要在真空腔内的高真空或高纯氮气/氦气环境下。

研究团队在此前的基础上,最终研发出精密化、实用化的系列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具有光子能量高、光谱分辨率高、光子流密度大、可低重频至高重频及纳秒、皮秒和飞秒多种方式运转等特点,非常利于开发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在前沿科研中观测新现象、获取新数据,因此深紫外激光技术与前沿装备的研发在物理、材料、化学、信息、生命、资环六大学科领域都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独步世界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

为了自主发展我国前沿科研装备,中国科学院暂时禁止深紫外全固态激光相关技术出口。为开创深紫外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局面,2007年,在财政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设立了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并制订了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该项目于2013年9月通过验收,全面完成了研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的国家,并研发成功9种系列化新型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对学科交叉面广、跨度大、探索性和工程性均很强的原创性重大科研装备自主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9种国际首创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分别为:深紫外激光高能量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基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及深紫外激光原位时间分辨隧道电子谱仪。

我国自主研制的9种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属全球首创,为物理、材料、化学学科领域研究提供全新的探索手段,能将微观世界看得更清晰,已经在高温超导、催化反应、石墨烯、拓扑绝缘体和超宽禁带半导体等一系列重大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中获得了重要结果,已有近百篇于nature及子刊等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不断推动相关科学仪器行业的科技进步,有望创建新的科技前沿,使我国科学家在深紫外前沿探索中占据主动。例如,通过外光电效应,观测凝聚态物质内电子的能量、动量、自旋三种基本参数来探索物性的光电子能谱仪,大大提高了观测电子能级的清晰度,主要技术指标都成量级提高,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直接看清了费米能级是口袋形的,为建立高温超导理论提供了重要信息;首次看清了Sr2iro4的高能奇异电子能带为瀑布型结构,有助于在ir氧化物中探索新型高温超导材料;过去看不到的电子自旋结构现在可以看到了:首次看到au(111)表面态存在自旋劈裂,并发现拓扑绝缘体Bi2Se3的自旋结构和轨道结构是固定在一起的,等等。

在科技部支持下,中科院已启动了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及其前沿装备产业化的研发工作,逐步将其推向市场;并在财政部及中科院支持和领导下启动了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二期工作,开展6种国际创新水平前沿装备的研制工作,从物理、材料、化学领域拓展到信息、资环、生命领域,继续推动深紫外技术的深度开发。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4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人文价值,解读,重要性

1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自其诞生起,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尽管至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但是在不断实践创新中,人们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艺术作品中应用前沿科技的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前沿科技来表达艺术理念,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电路传输和计算机有机整合在一起[1]。其中主要包括光盘、网络艺术、数字录像艺术等。就当前新媒体艺术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是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诸如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广播等传播手段,以此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从而将艺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理念,通过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由此看来,新媒体艺术同社会前沿科技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必然会赋予新媒体艺术崭新的内涵以及别样的色彩。

艺术的形成并非是在多种文化背景相互交融下形成的,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艺术不仅将社会前沿科技和艺术有机整合,还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融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通过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来。新媒体艺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展现艺术实践过程是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当代艺术重要载体,能够客观展现出现代艺术的信息密集特

点[2]。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大量社会前沿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艺术也处于不断创新和完善过程中,并非是单纯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所以说,想要更为全面合理的了解新媒体艺术,就需要赋予其崭新的文化内涵,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2人文价值同新媒体艺术之间的联系

1)学科体系分别独立。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人文价值同新媒体艺术共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时,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计算机技术在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问题。所以,需要充分明确艺术和科学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不能将两者看作是一体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科技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衍生出更优秀的科学技术,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人文作品[3]。由此看来,人文价值同新媒体艺术之间的关系,可以形容为内涵交叉,但是学科体系独立,不能混为一谈。

2)相互融合和促进。艺术作品主要表达的是作者想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只有融入人的某些独特思维,才能真正的看作是艺术创作,仅仅依靠社会前沿科学技术进行创造,会显得非常枯燥和单调,就像是没有了灵魂,作品没有了灵魂,是无法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的。所以,新媒体艺术家应坚持自身创作风格,将传统艺术手段展现出来,借助现代前沿科技辅助创作、加工,最终形成新媒体艺术作品。诸如现代舞蹈艺术,就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通过电影或者电视镜头将其保存起来,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未来发展起到深远影响。新媒体艺术创作,将传统艺术同现代科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职业规划论文促使艺术更加直观、真实[4]。由此看来,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人文理念同科学技术的整合。反之,如果艺术家在作品创作时,并不采用现代前沿科技进行加工,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称之为艺术,只有有机整合传统艺术和先进技术才能够促使新媒体艺术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3新媒体艺术的人文价值

艺术作品中饱含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理念,只有将其同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单纯的依靠技术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两者紧密结合才是新媒体艺术。诸如,在2012年广州亚运会中应用新媒体艺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实地采访,将数据信息进行技术加工,最终传输到网络上,供人民群众了解。通过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不仅能够实现快速传播,还能够实现多样化的信息传播,覆盖范围更广。而且,一旦此种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的进行完善和修改,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将传统艺术和技术整合在一起,进一步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

价值[5]。

科技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人们开始注重日常生产生活中审美能力的提升,渐渐地将市场和消费机制中引入了艺术领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不再是专家和学者的责任,人们开始有了参与评价的权利,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诸如新媒体艺术传播的电影或者电视,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评价和分析,来影响其收视率和票房高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评价需要有一个衡量标准,只有保持对文化内涵深刻的认知,才能客观进行评价,提升审美能力。可以说,新媒体艺术就像一剂麻醉药,将人类生活中的负面作用消除,重新支配媒体,这是新媒体艺术在这个时代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意义。新媒体艺术会将人们带入自我认知的环境中,帮助人们去探索自我价值,突破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任何一个媒介对社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任何一种技术的创新都是在已知事物中获取新的尺度。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媒体以其崭新的形式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不仅为艺术行业注入了新鲜活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说,新媒体艺术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应通过吸收大量的人文元素,深刻揭露人类的生存本质,重新营造精神世界。新媒体艺术通过对传统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整合,赋予了传统艺术更为高尚的人文价值,能够更为深刻地揭露人文情怀,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浩锋.新媒体艺术传播中的人文价值[J].当代传播,2012(6):82-83,93.

[2]何滢赟.新媒体艺术中的时代人文价值浅析[J].美与时代(下),2012,12(6):92-94.

[3]张楠,詹琰.科学传播中新媒体艺术的文化诉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9):67-70.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5

关键词:分析化学前沿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分析化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化学教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化学的全部内容就是吸取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包括化学、物理、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学等学科),利用物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性质,建立表征测量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点或期间内获取物质的信息【1】。就化学学科体系而言,分析化学与相应的科学研究前沿具有更为明显的天然联系,而分析化学的教材体系并不是按照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来划分的,而是按照技术类型加以分类的,其更新的速度滞后于分析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分析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素养,使分析化学的教学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吸引力,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教学课堂中如何运用分析化学前沿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1分析化学教学的现状

1.1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

由于多年的扩招,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有一定的下滑,同时,又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学生的侧重点向现实工作倾斜。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影响较大,也成为了目前高校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比如,学生对化学实验普遍不太重视,只是为了得成绩而做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主动思考,严重限制了其实验操作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是考试能够过关就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即使上了研究生对于很多基本化学知识还模糊不清,如果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中分析化学前沿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学,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为今后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高校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分析化学教学的内容普遍单一,主要就是讲授教材。对于分析化学的前沿,新进展介绍不多。这一方面与教学思想陈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自身科研素养有关。

以上存在的问题,都与分析化学前沿在教学中的运用不够有关,如果充分发挥分析化学前沿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那么,这些问题一定会有相应的改观。

2分析化学前沿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找准分析化学前沿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分析化学前沿与实际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找准分析化学前沿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就成了关键。这些契合点主要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原子发射光谱讲述可重点介绍等离子原子发射,电分析化学可结合目前研究热点电化学传感器,化学修饰电极,微电极等进行讲述,光谱分析中融入毛细管色谱技术,超临界色谱技术等的应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2.2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变化,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分析化学前沿与高校化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条件。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关的新的教学方法。如立体化教学方法[2]。它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时空、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体征。”立体化教学方法提倡多场合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等条件,扩展教学的时空,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分析化学前沿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2.3采用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导入教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每一具体内容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通过简单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知道现在丰富多彩的分析方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明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和解决。如色谱分析:从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提出的分离植物色素讲起,给出流动相、固定相的空间图像1941年马丁(martin)和辛格(Synge)发现液液色谱1952年詹姆斯(James)发现气相色谱20世纪6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发展[3]。使学生明白,今天丰富多彩的色谱分析方法原来是从一百多年前的叶绿素分离发展起来的,使他们看到分析方法将来发展的方向,展现了分析化学生动活泼的立体形象,也可引起学生对分析化学的浓厚兴趣。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教学手段

化学属于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学科的重点,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完整的实验过程在课堂上再现出来,尤其是课本上没有涉及到前沿学科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模拟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5适当增加现实问题的教学分量。

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媒介,对于分析化学而言,现实问题具有显著的作用。俞汝勤院士主张:“把分析化学方面的教学由数据与信息的获取,上升到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新高度。”[4]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利用前沿分析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比如在讲到各种分析方法时,可结合一些现实实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向同学们传授分析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其感受到分析化学前沿是分析化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最新方法。

结语

通过各种手段将分析化学前沿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兴趣,加强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祥群.浅谈课程教学核心知识与知识网络建构-以分析化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1):32-35.

[2]陈宪明,李家贵,罗济文,等.分析化学立体化教学方法初探[J].广东化工,2010,2(7):177-178.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6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问题探讨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因其在增强专业分工、优化要素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视为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导战略,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辽宁各级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视程度,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培育一批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重塑工业大省形象。”我省“十二五”规划目标,是打造10个以上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辽宁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现状及主要问题

到201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已初显成效,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产业集群“聚”而不“群”,集聚度偏低

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内的产业集群存在“聚而不集”、“集而不链”、“链而不丰”现象。具体地说,集群内的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虽然集于一地,但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彼此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由于没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多数企业都是独立作战,难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度不足。比如大连的软件产业,其产业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配套能力差,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而且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

(二)集群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虽然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但链条短、产业集群规模小的问题却十分突出。据统计,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规模主要集中在10~100亿元区间,占集群总数的63%,平均规模只有30多亿元,有的还不足1亿元,超百亿元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如:沿渤海船舶及配套产业集群、大连石油化工产业集群、辽南镁质材料产业集群、鞍本辽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大连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集群等。究其原因,中小型及非公有企业发展滞后和落后的相关配套设施是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沿海经济带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核心产业的发展,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配套工业,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在辽宁沿海地带形成产业集群。

(三)传统低端产业比重偏大,集群内企业创新不足

导致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端产业比重偏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又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用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指标进行横向比较,辽宁沿海区域的研发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7%的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相比(平均5.3%~6%),也相差甚远:其次,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弱化,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第四,技术引进效益低下,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不足。据统计,从1984~2003年的20年间,我省技术引进投资约为318亿美元,与日本全国1950~1972年23年间的技术引进费用相当,然而,引进效果却天壤之别。日本达到了当时世界技术的领先水平,而我们用差不多的时间和投入,到今天绝大多数行业还落后国际先进水平约20年左右;最后,缺少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环境氛围。

(四)产业集群之间定位重叠,缺乏必要的协作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使得沿海区域各产业园区相继开工建设,一方面是在短时期内形成了“百花齐放”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百舸争流”态势。在产业发展上,沿海经济带六市产业集群存在着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使用的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辽宁沿海六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除盘锦外,其余5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具有较强的同构性。其中,大连和营口、大连和丹东、营口和丹东、丹东和锦州之间的相似系数均达0.98以上,而葫芦岛与其余四市之间的相似系数都已接近0.99。沿海六市产业布局所表现出的趋同性,不仅加剧了区域间的无序竞争、恶化了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也导致新一轮的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阻碍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程。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快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从产业布局和各自优势出发,明确自身产业定位,科学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一是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各地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产业园区,鼓励各县(市)尤其是乡镇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制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政策,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创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二是认真研究土地使用办法,可以灵活运用出让、征用、租用、流转等方式,切实解决用地困难问题。对已有的产业园区要逐步加以整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搞好分工与协作,统筹生产力布局,不断形成新的产业投资集聚优势(土地政策在下文中会进一步分析);三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研究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四是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费用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发展。加大政府对产业集群产品的采购力度,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五是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为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本地产业集群现状,了解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补充,带动产业集聚

针对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集群内企业“聚”而不群”、产业集聚度不足的问题,政府还应着力培育或吸引那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真正实现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同时,不能忽视中小企业在园区发展和产业集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疏通引导其进入园区。此外,注重和鼓励那些为主导核心产业配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行业企业发展。比如,辽宁省政府可以鼓励先进船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造船的国产机电设备的配套率平均在40%左右,而日、韩都在85%以上,辽宁船用设备配套能力远落后于船舶制造能力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辽宁造船产业的发展。可以说,目前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很多产业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配套行业水平较低。

(三)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加强集群间的分工与合作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中需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按照专业化、特色化的方针建设产业园,在工业园区中推行差异发展的战略,避免各园区的重复建设问题。加强园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与协调,避免园区内企业一盘散沙,各自为阵的局面。政府和中介机构应充分发挥协调、牵引的功能,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其次,还应加强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与腹地及国内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协调,使产业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更高层次展开;第三,采取各种方式推动产业群与国外产业群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加快融入全球化产业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四)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增强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组织形式,地方性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十分接近,产业成长与创新相互促进、创新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正在成为许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典型表征。针对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集群低端产业比重偏大、附加值较低的现状,构建与发展区域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区域内技术基础条件改善,搭建产业共享技术服务平台,满足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升级以及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需要是当务之急。可以鼓励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采用政府出资组建、企业牵头与政府资助、行业协会组建、依托龙头企业组建等多种模式,支持一批与集群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需求相适应的,技术集成度高、产业支撑力强的项目,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形成各具特色的集群创新合作机制。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7

关键词:学术地位跳高理论塔尖理论云端式工作室网络力量办大事创本位选择性承认保护性否认公共云服务平台学术推荐系统看图解题看图识才九度人才

中图分类号:G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26-09

abstract:thepaperpointsoutthattheacademicstatusesofthescholarsshouldbedeterminedbytheirhighestachievementsratherthancomprehensiveacademiccontributions,further,withthefive-stepvisualizationapproach,thepaperpreciselyvisualizestheacademicstatusesofthescholarsinthe“frontierknowledgemap”,sotoformanewwaytoshapeandidentifytheacademicreputationandacademicstatusofthescholarsintheinternetage.thismethodwillprovidefavorableconditionsfortheimplementationofcutting-edgescholarcertificationsystem,theestablishmentoffixed-termacademichonorsystemandcarryingoutthecutting-edgescholarsresponsibilitysystem.

Keywords:academicStatuses;HighJumptheory;Spiretheory;CloudtypeLabs;networkpowerCantoGetBigJobsDone;CreativityCoriented;SelectiveRecognition;protectiveDeny;publicCloudServicesplatform;academicRecommenderSystem;problemSolutionbywayofpicture;identifytalentbywayofpicture;9Dimensionstalent

对专家学者(以下合称学者)的学术地位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与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不仅事关学者获得晋升、资助、荣衔、名望,更事关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事关科研活动与学术合作是否富有成效,尤其是直接决定了学术带头人的甄选,因此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头等大事。笔者提出的学术带头人决定论对此有简明有力的说明,即:(1)只要科技体制机制不是特别糟糕,经费有一定保障,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就是决定性的;(2)研究团队、课题组的水平取决于学术带头人的水平,而不取决于团队或课题组中水平最高的学者的水平;(3)只有学术带头人是名符其实的前沿学者,即当下的一流学者或潜一流学者,才可能取得前沿突破,团队或课题组中的其他成员才可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带头人的绝对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在企业界也有一种说法,即使项目再好,如果没有合适的带头人也不会上马。[1]

可以把学者分成顶尖、拔尖、优秀、普通四个等级,顶尖学者是获得或达到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得主水平的学者,当然这些科学大奖得主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例如:爱因斯坦是大师中的大师、顶尖中的顶尖,但是为方便起见我们就用这四个等级而不再细分。迄今为止,有两类方式来确定学者学术地位,一类以单项成果决定,另一类以综合成果决定。前者仅对于顶尖学者实现了准确的学术地位的评价与定位,就是用一项具体的标志性科学成果来确立其学术地位,往往这个标志性成果正是该学者的最高成就(当然也有例外,爱因斯坦的最高成就相对论并没有获奖),这与科学技术史的评价是一致的。当然,这些大奖往往还不够及时;后者是利用综合成果决定,包括院士等终身荣誉等。笔者把第一类用学者最高成就确立学者地位的做法扩展到拔尖学者和优秀学者层次,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高层次人才计划学者(学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等,之所以需要对这些高层次学者的学术地位进行准确定位,是因为他们往往就是学术带头人,是要为他们配置大量资源的。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学者地位是学者的学术地位,而非学者的社会地位,因为后者是综合学者对社会的各种贡献来确定的,例如: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主要是社会地位(因为其中不少研究工作并非原创,难以用学术标准衡量,但是对国家安全的贡献巨大)。该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及时准确地认定高层次学者的学术地位,让他们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共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讨论及时准确认定高层次学者的学术地位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二是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解;三是集成这些解答形成认定学者地位的程序并举例说明。

1及时准确认定学者学术地位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如上所述,及时准确认定高层次学者的学术地位是一个世界难题,即使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可以比较准确认定学者地位,但是往往还不够及时,而且能够获这种大奖的学者毕竟凤毛麟角,许多拔尖人才、优秀人才的学术地位都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认定。笔者认为只有解决三个问题才能够破解这一难题。一是确定学者地位的标准是什么?及时和准确可能难以兼顾。在确定学者地位的标准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显然应以学术贡献定学术地位,但是学术贡献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学术成果、学术组织工作、教学工作等,至今也没有明确究竟是以那项内容为主还是以综合贡献为主作为标准;二是如何利用合理的标准及时准确地评价、确定和展示学者的学术地位;三是学者获得认定的学术地位在现实当中有什么用处?

2跳高理论、塔尖理论与金牌优先法则:最高学术成就决定学者的地位

笔者认为应该以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而且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优秀学者、杰出学者、顶尖学者等高端学者,因为普通学者的最高成就无足轻重,也无所谓学术地位。理由有8项:(1)科学是追求卓越的事业,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科尔兄弟(J.R.Cole和G.Cole)经过大量统计研究得出结论:在科学上,是由于论文的质量而非数量导致研究人员取得成功;[2](2)科学技术史充分证明学者名垂青史是因为其做出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写入教科书的也是里程碑或重大突破、重要突破式的成果,达不到这种高等级水平的成果再多,也不能出现在科技史册和教科书中,而且在科技史上的地位是由科学家最高的成就决定的,例如:爱因斯坦的地位是由他提出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决定的,即使没有其他成果,他仍然是与牛顿比肩的科学巨擎,而如果没有提出相对论,则依靠他在光电效应、量子理论、布朗运动等领域的贡献,爱因斯坦只是一流的物理学家。也就是说,学者的成就再多,如果没有一项特别突出的成就,也是不能青史留名的;(3)从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等科学大奖的实践来看,获奖者都是因为一项具体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而获奖,获奖者的学术地位也因此确立,多年来这种确立学术地位的方式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4)“跳高理论”与“金牌优先法则”。“跳高理论”或称“跳高效应”是笔者提出的,它能够体现创新领域的卓越效应,是一种反木桶理论,能简要地说明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地位,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运动员跳多高取决于跳得最高的一次。跳过10次2米20,不如跳过1次2米30;其二,是对于团队而言,则如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曼所说“对于一个运动队而言,一个人能够跳过7英尺,比人人都能跳过6英尺有意义”,这种反木桶理论强调长板效应,适合解释拔尖人才的作用,即在创新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十个二流人才抵不上一个一流人才”(哈佛大学前校长康南特语);其三,是公开透明、公平竞争、高标准严要求对优秀选手有利,如果入选标准是2m,则入选的人很多,跳得高的运动员不一定有优势,可能与教练关系好的才有优势。实际上在竞技领域,许多情况都是如此,比如,运动员跑多快取决于跑得最快的一次,投掷多远取决于投得最远的一次等。[3]在学术界如果以做出突破性成果论英雄,并在网上公开透明地展示突破点四要素,则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学者就会受到善待和重视(获得公认者自不待言,但是绝大多数已经被发达国家争聘,对我国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已经做出突破而尚未得到公认的潜一流学者),否则,不少人都达标,做出突破者并没有优势,结果功夫在学外,学官们自然如鱼得水,学术界的官本位就能够一统天下。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提出学术评价的“金牌优先法则”,借鉴奥运会各国成绩金牌榜,即尽量以最高水平的成果来代表被评价对象的水平;[4](5)“塔尖理论”或“塔尖效应”,这是笔者提出的另一个反木桶理论,通过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来说明卓越效应的重要性。“塔尖理论”说明塔尖的高度决定了塔的高度,塔尖越高,塔尖下面的塔身也越高。众所周知,高创造力与高产是正相关的,笔者认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高创造力与高产的创造性成果正相关,而不是与普通成果的数量正相关,所以用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地位也同样能够体现其整体创造性成果的水平,科技史上许多学术大师,都是有一项最突出的成果,同时还有若干突出成果,例如: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斯・韦伯、丘成桐都是如此。厚度、深度、高度、速度、力度、锐度、热度、亮度、气度是人才的九个要素,高度是其视野与情怀,其最高成就则是高度的具体体现。对于不同行业、领域,同一领域的不同阶段,这九个要素的结构、功能、侧重都会有所不同,九个要素构成优秀人才发展才能、施展才能的九度空间,拥有这九要素的人才称之为九度人才,其人格称之为九度人格。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针尖战略,就是在一个细分的小领域在世界上做得最好,在学术研究中,用塔尖战略应该更准确,因为作为自由探索的精神活动,不可能自我限制思考的范围,学者通常会在几个细分领域和交叉领域进行自由探索,塔尖理论既强调了针尖战略要求的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得最好,也更符合学者自由探索,多头并进的实际情况。塔尖理论也说明由学者的最高成就来确定学者的地位,并不是说其综合贡献不重要,而是综合贡献已经水涨船高地体现在最高成就的高度之中了;(6)核心特征识别法,学者的地位取决于其核心能力,学者的核心能力只有一个,就是创造力,而前沿突破能力是创造力最有效的体现,它实际上是学者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核心能力所反映的特征就是学者的核心特征。当然,最高成就就是最重要的前沿突破性成果,因此,最高成就决定学者的学术地位,也是学者核心特征识别法的应用。综合贡献可以靠勤奋积累而成,不能准确反映学者创造力的程度;(7)学者的地位不仅仅是荣誉,通常还与能否承担学术带头人有关,最高成就可以准确反映学者的核心能力的水平(即创造力的水平),而学术带头人的核心职能就是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流程,进行总体设计,亲自突破问题的核心难点,分配任务,整体集成,把握研究进程,管控研究质量,而这完全依靠学者的核心能力――创造力,目前国内强调学术带头人要有组织管理能力,指的多是行政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这并非学术带头人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学术带头人的核心能力就是学者的核心能力。某些工程领域的工程带头人也许更多需要行政管理与人际协调能力,但是学术带头人与工程带头人是不同的,学术带头人的核心能力就是学者的核心能力――创造力;(8)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是很复杂的事情,上述理由说明是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决定了学者的地位,而且越是高端学者越是如此,对于普通学者无所谓学术地位,所以,用综合贡献倒是可以衡量其工作态度。确定高端学者学术地位的复杂性导致可能没有一种原则是绝对正确的,无论哪种原则都会存在分歧和争议,如果用综合贡献来决定学者地位,出现的争议会更大,例如:不同贡献之间的关系如何,权重指标如何确定,如何加权、加总?所以从可操作、可实施的角度看,用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决定学者的学术地位也是更合理、更可行的。也就是说,以最高水平的单项成果确定地位既合情合理,又简单易行。

综上所述,学者的地位是由其最高的学术成就决定的,实际上,在科学技术史和现实当中也都是这样认为的。通过上述分析,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是成果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决定了学者的成功,是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成就决定了学者的学术地位。”进一步,笔者更周到的表述是:“在细分领域的最高成就决定了学者在该细分领域的地位,学者的学术地位由其在相对最重要的细分领域取得的学术地位所决定。”这种以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学术地位的原则可视为一种定义,它最为简洁有效(如此复杂的问题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因此这样定义是合理的),适合各个层次的学者,尤其适用于高端学者(顶尖学者、拔尖学者、优秀学者)的学术地位的确定。当然,成果的数量可以反映其勤奋的程度和研究范围,对于没有做出过突破性成果的普通学者来说还是有意义的。实际上,不仅是在学术界,在许多其他领域同样是以最高成就决定人的地位,例如:音乐界,李云迪的音乐家地位是由他获得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决定的。李安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决定了他在影视导演界的国际地位。

3学者学术地位的可视化:突破性成果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标识

3.1用突破性成果实现学术地位的可视化

顶尖学者的地位是显而易见(可视化)的,例如: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其获奖成果在科技史上的地位一目了然,该学者本人的学术地位也一目了然。但是绝大多数学者的地位模糊不清(往往用并不能反映真实地位的各种头衔来表示),学者学术地位可视化难题至今没有破解。学者地位得到及时准确的可视化展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者地位由什么决定;二是如何使学者地位可视化。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即如上所述,学者的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地位。笔者为第二个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学者的最高成就标注在知识前沿地图上,以成果论英雄,学者地位也就是其最高成就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位置,从而实现学者地位的可视化。这里对最高成就需要是突破性成果的情况加以重点说明,达不到突破性成果水平的最高成就(最高是指针对个人而言,所以尽管普通学者也有自己的最高成就,但只是普通的科研成果而已)暂不详述。尖子人才(顶尖人才与拔尖人才统称尖子人才)的特征就是做出突破性成果,以突破论英雄、以突破论尖子人才,用突破性成果实现学术地位可视化有四点好处:(1)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重要、重大;(2)成果特征鲜明,可以用突破点四要素予以体现;(3)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学者往往都愿意展示和宣传,至少也乐见其他人给予介绍,因此适合SoS(不展示就靠边站)法则,利用开放式评价使得外行也可以给予评价;(4)做出突破性成果就是前沿学者,就是学术带头人,所以给予确认和地位可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突破点定位与可视化五步法

具体方法是“突破点定位与可视化五步法”:第一步是确定突破性成果所属的细分研究领域,有些比较明确,容易确定,有些可能涉及交叉学科、跨学科,不容易确定,无论如何,要认真为突破性成果找到所属的细分领域,有现成领域归属、有先例可循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也要结合相临、相关领域,确定这个新的细分领域;第二步是文献回顾,当然不必面面俱到,主要从确定当前的主流成果(可以不止一个)开始,将该领域公认的系列主流成果(主要知识节点)按出现的时间与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标注出来形成知识前沿地图;第三步是把突破性成果用突破点四要素表达出来,并且找到“突破什么”所指的突破对象,作为突破点的标注起点,根据突破的方向和幅度,综合确定突破点位置,这就是该学者在此细分领域的最高成就在知识前沿地图中的位置。这里的突破点四要素是得到学术界公认或者通过了开放式评价的规范确认[5]。普通研究当然也是在已有成果、已有的主流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但是如果没有实现突破,就不足以登上知识前沿地图,因为所有规范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推进、有所补充或完善,知识地图上不可能容下这么多琐碎的小知识点(当然知识点的大小与研究目的有关,确定前沿学者就要求较大的知识点);第四步是投放挑错。成果三要素(新颖、重要、规范)中的重要性已经一目了然,查新有专业机构实施并提供查新报告(因展示规范,即使不提供查新报告,同行和学界也可以大致做出是否新颖的判断),这样就只有挑颠覆性错误需要同行完成,投放挑错就是把成果的突破点四要素的规范展示投放推送到有关学术网站、网络社区等,可以利用网络推送技术,推送给同行及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挑颠覆性错误,由于规范展示突出重点,且存在对于研究而言只有想到、做到、才能说的清楚周到,高难动作容易露出破绽,所以,突破性成果更是难以假冒;存在好问题与巧思路难得易懂、人们眼高手低、破易立难、兼听则明、同类比较降低判断难度等特点[6],通过呈现不同意见和争论,就像通过法庭辩护法官和陪审团比较容易得到正确判断一样,通过公开实现公平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至此完成突破点的规范确认,前沿知识地图上的突破点位置真实有效,也就是学者在该细分领域的学术地位;第五步是把细分研究领域的知识前沿地图放在更大范围的知识地图当中,这样更容易判断最高成就的学术地位。因为任何一项成就的学术地位取决于它在细分研究领域的地位和该细分领域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也就是说,如果该细分领域是某一主流领域中的细分领域,则在该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会取得重要的学术地位。例如:清华大学教授颜宁研究的细分领域是膜蛋白结构解析,她取得突破性成果,著名科学家罗纳德・魁百克(RonaldKaback)指出“颜宁科研小组`跑'赢了过去50年从事葡萄糖转运蛋白研究的所有结构生物学家。”[7]而膜蛋白研究属于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所以,颜宁的突破性成果使她获得重要的学术地位。可见,只要把突破性成果标识在知识前沿地图上,该学者的学术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即实现了学者地位可视化。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学者有不止一项突破性成果,最高成就就是同行认为或是他/她自认为最重要的一项突破性成果,而且任何一项突破性成果都可以使该学者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前沿学者,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这样就实现了利用合理的标准及时准确地评价、确定和展示学者的学术地位。这个五步法是对突破性成果的前沿定位与可视化的方法,它依据学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特点及对突破点要素的准确概括(概括为突破点四要素)实现了突破点的定位与可视化。当然,最高成就应该是突破性成果,所以利用此法可以解决最高成就前沿定位问题,而且更可以广泛地用于前沿学者的认证,这套程序具有程序公信力。

3.3得到公认、规范确认或通过查新可规范展示的成果均可标识在知识前沿地图上

当然,以上是基于笔者提出的开放式评价方法[8]来实施的,实现了从以往的主观承认到客观确认再将客观确认可视化,即凡是突破性成果――得到公认的、得到规范确认的、或通过查新确认并可以规范展示的成果――均可以标注在知识前沿地图上,分别用实心圈、半实心圈、空心圈来表示,因为做出突破性成果绝非易事,即使不完全正确也有较大的启发性,还由于如上所述的突破性成果难以假冒,所以即使是还没有得到公认或规范确认,只要通过了查新确认并按照突破点四要素规范展示的成果也可以标注在前沿知识地图上。这与目前的靠主观承认、主观引用完全不同,只要是突破性成果,在问世初期就不再依赖同行承认,避免了创新性成果因非共识导致的胜出滞后。当然,比突破性成果的创新力度略小一些的创新成果也同样可以标注在知识前沿地图上,只是因为其创新幅度和特征没有突破性成果鲜明,也没有突破性成果重要,所以,这种在知识地图上进行标识的方式首先适用于突破性成果。一旦标注在前沿知识地图上,其他研究者就无法忽视,即使不引用,也不可能不参考,因此成为基本参考文献[9],这非常有利于突破性成果的及时胜出,是鼓励做出重大创新的极为有效的措施。它是在以往的同行承认、同行引用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更为有效的获得价值的方式。虚拟现实等科技的发展使裸眼全息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实用,知识前沿地图也越来越栩栩如生,看图解题会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如同将军面对军事地图、棋手面对棋盘一样利用大局观和精细局部来思考科技前沿问题和科技发展趋势。限于篇幅,图示举例略。

笔者认为,关于学者地位主要看两点:一是其最高成就,这决定其学术地位;二是看其当前活跃在所研究的细分领域的最高成就,这两个最高成就可能是同一个,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前者说明是学者能够赢得的最高学术地位,后者是学者当前的处境和地位。例如: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其最高学术地位是由其最高成就――获诺奖的成果――所决定,而他当前所从事的研究无论是否还在获诺奖成果所在领域,都要靠他当前的最高成就来决定他当前的处境和地位,如果这个当前的最高成就是前沿突破性成果,则他就是这个领域的前沿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否则无论以前如何辉煌,也不应成为学术带头人。这是由学术研究的后来居上、挑战权威等特点所决定的。

3.4学术推荐系统:超越同行选择性承认和普朗克定理让创新成果与创新人才及时胜出

在学术界有一种奇怪却司空见惯的事情,就是同行的“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忽视、保护性否认”。按理说,一个成果问世,如果确实是新颖的、而且没有颠覆性错误(错误和不足当然在所难免),同行就应该接受和承认,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越是创新性强的成果越不容易被接受,也就是所谓非共识,普朗克定理(新的科学观点和理论得到科学界公认,往往并非由于说服了反对者,而是因为反对者逐渐死去,而接受它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说的情况就是如此,严格地讲这与科学规范和科学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观念上不接受、范式冲突、利益冲突等,笔者用“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否认、保护性忽视、认知保护”来解释,就是人们(包括学者和各界人士)在接受和承认新观点时,不仅要考虑其学术上的合理性、正确性(新颖独特、研究规范、无颠覆性错误)还要考虑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因为人没有积极性承认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即使它在学术上合理、正确,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也不会承认(或是视而不见或曰“不感兴趣”)。因为一旦接受新观点,特别是一旦接受重要的新创见、新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想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可能要接受就得整体接受),则会导致自己头脑中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的重新调整、更新,自己以往的观点、立场、成果及学术伙伴、观念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学术市场等可能要因此受到冲击、流失、作废,过去的种种努力要付之东流,比计算机重装系统(重新安装操作系统)还要麻烦,所以轻易不会接受、承认。何况,刚问世的新观点、新观念、新思想还没有得到公认、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否认它、无视它很容易,承认却可能带来很多麻烦。所以人们面对新观点、新思想,往往采取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否认,这种“认知保护”是可以理解的。这与心理学所说的选择性遗忘有些类似。为了避免人们以新成果不严谨、不成熟、不完善为由拒绝承认(这种情况有时是因为判断上不分主次造成的,有时就是吹毛求疵的同行相轻),笔者特意强调用“有无颠覆性错误”来划分是否应该接受和承认的界限,认为如果没有发现新成果存在颠覆性错误(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不足),就应该承认或暂时承认它。但是在现实当中并非如此,即使没有发现新成果存在颠覆性错误,许多同行也拒绝接受和承认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布莱恩・阿瑟发现经济生活中的收益递增现象,提出收益递增经济学,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遭到冷落和反对,当时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的两位核心人物明确表示世界上没有收益递增这回事,其中一位说的更明确:“即使有收益递增这回事,我们也不能承认它”。[10]显然,对于靠传统经济学起家的经济学家来说,如果承认新的经济学,自己辛苦积累的知识可能被覆盖,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即使你正确,也不能予以承认。可以说这种选择性承认、保护性否认是一种学术非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智慧、生存理性。此外,“承认”不一定对承认者直接有用,“引用”虽然对引用者直接有用,但是有多大用处并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一个空缺。

“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否认、保护性忽视”对于没有颠覆性错误的创新成果很不公平,有违科学精神,压制创新人才,也是资源的浪费,但是这一痼疾很难化解,普朗克定理依然盛行。笔者提出开放式评价、学术推荐系统、建立学术市场,实现从同行承认到学术推荐再到获得话语权,从根本上解决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胜出滞后问题。学术推荐系包括“优先权确认+广泛推送”,原则是“严进宽播”“严进”就是要确认新颖性和优先权,确认无颠覆性错误,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成果才有资格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宽播”就是把确认过的成果作为参考文献进行既有针对性又范围广泛的推送,对于重要、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则优先和重点推送,让突破点进入知识前沿地图的方式就是其中措施之一,笔者称之为“参考节点”,它既对承认者直接有用,又能在知识地图的位置上体现出用处的大小,一举两得。学术推荐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字的推送、置顶和知识地图标识。以此实现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及时胜出。笔者认为,同行承认和同行引用、乃至获奖实际上都是为了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通过学术推荐系统同样可以实现这一功能,而且实现得更加高效合理,这就是学术推荐系统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学术推荐系统可以在不经权威认定的情况下确立学者的学术地位,它不仅解决研究成果获得正确性认证问题,还有助于解决获得话语权问题,因为仅发现真理是不够的,还要获得话语权才能产生影响力。当然传统的同行承认仍然有效,两者相加,双管齐下地营造更有利于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及时胜出的胜出机制和制度环境。

4学者学术地位的确定及其可视化的功能和意义

综上所述,对学者的学术地位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定位与可视化展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实现网络时代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形成与认定的新方式。把顶尖学者(如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得主)用最高成就来体现其学术地位的方式推广到其他学者,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公开可视、一目了然,实现网络时代、信息公开时代的学者学术地位与名望形成的新方式,用“学者-标志点”这种学者标识、学者LoGo来简洁直观地反映学者的最高成就,人们就像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一样,可以用搜索引擎查找任何高端学者的最高学术成就及其在知识地图上的位置来判断其学术地位;查找学者当下突破性成果在知识前沿地图的位置来判断其目前在学术前沿的学术地位,而不像现在这样只知头衔(院士、学者、长江学者、校长、院长、系主任等)、只知道其在个人主页上或个人介绍上罗列的论文、论著、课题等成果清单,而不知其在世界上细分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不知其在当下国际学术前沿的处境与学术地位。这种通过了解学者的代表作、特别是了解其作为标志性工作的突破性成果在知识前沿图谱中的位置来认定学者当前学术地位的方式非常有效,立竿见影,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学者学术地位难以及时认定的世界难题。当然,这种及时可视化方式并不是要替代院士等终身荣誉称号,而是弥补了目前缺乏学者任期制荣誉称号的不足,前沿学者有效期五年,可连选连任,前沿学者可成为院士的后备军,而名至实归的院士应该是或曾经是前沿学者。前沿学者更适合成为当下的学术带头人,公开规范地展示、互动、确认,能够更好地实现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监督科学,开放式评价及可行的外行评价使建立健全学术市场成为可能,以往因只有同行才有资格评价、而许多用户和消费者不懂行致使学术市场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甄选前沿学者,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使学者获得晋升、资助、荣衔、名望和学术资源分配都更加高效合理,尤其是直接决定了学术带头人的甄选,具体讲就是利用学者在某一细分领域的最高成就决定学者在该细分领域的地位,如果地位处于前沿,则就是前沿学者,就是该细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当然一个细分领域可以不止一个学术带头人),这可以通过前沿学者认证来予以确定。认证可以由权威机构实施(机构公信力),也可以用程序公信力来实现,学术地位可视化就是程序公信力的体现。学者的学术地位通常是指其在所涉及的各个研究领域中获得学术地位中最高的一个,例如:牛顿在物理、数学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而在物理学取得的学术地位最高,因此,他最高学术地位来自物理学,所以提到牛顿通常都说他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学者研究的细分领域往往不止一个,因为学术研究是自由探索的精神活动,所以强迫自己只钻研一个细分领域的针尖战略并不适合学者,笔者提出的一超多能的塔尖战略更适合学者。凡是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学者,都可以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前沿学者。高水平学者可以在若干个细分领域做出突破性成果,成为若干个细分领域的前沿学者,当然,学者往往会选择自己当下最感兴趣的领域担任学术带头人。[11]甄选学术带头人就是甄选前沿学者,就是前沿学者认证,这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人机对话等手段公开操作,达到通过公开实现公平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例如:在明确“以突破论英雄、以突破定前沿学者、前沿学者就是学术带头人”的前提下,可以用突破性成果及突破点四要素等规范展示的方式甄选前沿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因为突破性成果特征鲜明、意义重要,所以要么学者自己愿意提交并规范展示,要么也会乐见他人代为提交和规范展示。突破性成果数量上少、质量高,必然公开发表(国防项目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查到),很容易被检索到。这样无论是自荐、他荐还是文献检索,突破性成果都会摆在台面,用突破点四要素规范展示,利用人工智能查新、比较,其中包括利用由科学技术史、学术史上的里程碑成果、重大成果、重要成果(如诺贝尔科学奖、社会科学大奖、菲尔兹数学奖等学术大奖)及其产生过程构成的数据库,以实现人工智能参与的前沿学者甄别工作,人工智能甄别的规则公开,可真正实现程序公正,这样只要填一张表,输入计算机和数据库,通过比较就能够大致准确地把突破性成果标注在前沿知识地图上,经过必要的人工调整,并利用难得易懂、有比较就有鉴别、看图解题、看图识才等,就能够让因做出前沿突破的学者及时胜出,成为前沿学者和学术带头人,这一过程及结论一目了然,公平公正。这将会产生很大冲击,使学术带头人队伍重新洗牌,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基于开放式评价的突破点四要素及其可视化方法将作为一种破坏性创新而影响深远并广为人知。前沿学者的认证不是依靠权威机构,而是依靠程序、规则、流程,并且在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学术市场中接受考验与考核。在科学技术领域、在学术领域,不是站得高看得远,而是站在前沿看得远。顶层设计的实质是顶尖设计、顶级设计,是顶尖设计师、顶级设计师(杰出的专家学者和政治家)的设计。

(3)有利于确立“创本位”,创本位就是创造本位、创新本位、创意本位,在这个平台上除了创造力其他都不重要。几乎所有竞争领域,真正的高手都需要、都喜欢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学者地位可视化营造有利于学者施展才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真正打破唯学历、唯头衔、唯供职机构等违背学术进步要求的陈规陋习,实现唯能力、唯贡献的人才制度,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真正有创造力的学者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克服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和保护性否认的有效方法就是依规承认,即只要突破性成果经过规范确认,在前沿知识地图上予以标注,就应得到承认,至少是得到暂时承认。

(4)创造新型科研方式。通过认定“学术研究是全世界研究者在同一规范和流程的约束下的知识生产和优先权竞争”“规范的研究就是约束条件下的竞争性创意或竞争性创新”“提出新创见要跨越优先权壁垒因此绝非易事”“有条理地提出新创见就是战胜或局部战胜或暂时战胜了全世界的同题研究者。”[12,13],同时考虑互联网时代的科研与创新平台的提升(例如e-Science),笔者把迄今为止的研究流程(问题的提出及意义―文献回顾与批评―研究思路与方法或分析框架―新解决方案、论证和结论―遗留问题及展望等五个步骤)进行充实、改进和扩展,增加“尝试进入学术推荐系统”这一环节作为第六步,以提高研究与传播的效率与品质。说“尝试进入”就是因为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成果才有资格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可以是自推荐也可以是他荐,条件有二:一是新颖性,要通过查新来确认;二是要通过同行挑颠覆性错误,确认没有颠覆性错误,符合两个条件就可以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当然对于符合两个条件且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突破性成果应优先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学术推荐系统只认成果不认人,所以头衔是没用的,可以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此外还可以实现“看图解题、看图识才”,在文献回顾与评析环节中增加“节点回顾”这一项新内容,把知识增长视为知识网络扩展,知识网络的节点是重要的知识点,突破点是重要的知识节点,节点回顾就包括突破点回顾,让研究进展的关键环节一目了然,前沿的突破点可作为开展研究的起点之一和“参考节点”,这个新增的节点与其它节点的关联分析等,会对研究提供启发,可谓看图解题。这样就把文献回顾与学术研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知识地图上的节点成为其他研究绕不过去的参考文献,因为该节点不仅标注在知识地图上,而且进入了学术推荐系统进行既有针对性的推荐又广而告之,使之得到快速传播,这比得到引用和同行承认传播的更有效,也更能体现出该成果的价值,更能够实现及时胜出。用此方式识别人才,实现选才如选美,一目了然,可谓“看图识才”,同时也让其他研究者能够及时找到研究起点,实现及时跟进。文献回顾不再仅仅是说明新研究的背景和与众不同,而且还是研究的助推器。此外,前沿分析(包括突破分析、置顶分析、历史分析、延展分析、关联分析、赶超分析)[14]也对学术研究有启发作用。学术推荐系统是继同行承认、同行引用之后的使新成果更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的胜出机制,因为承认、引用、获奖主要就是为了促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学术推荐系统则因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创新性成果、特别是使突破性成果更为有效地传播、应用,再也不会因为同行相轻、代沟、同行的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否认等而被忽视和埋没。也就是说,你可以不承认,但是你无法无视创新性成果的存在,因为学术推荐系统能够快速覆盖同行及相关领域,通过同类比较而使优秀成果直接胜出,普朗克定理则不再成立,不再是阻止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及时胜出的埋没人才原理。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胜出机制的变革,让有创造力的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

(5)云科学革命的启动方案。学术带头人的甄选是关键中的关键,对学者地位的及时确定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为笔者首倡的云科学革命的启动方案之一。近年来,国内屡屡提及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似乎来临科技革命对我国就是有利条件,殊不知,科技革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巨大挑战,是威胁和挑战大于机遇,在常规科学期间与世界科学中心缩短的距离,会立刻拉开,被甩得更远。纵观历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真正的受益者,就两类,一是革命的率先发动者;二是作为革命的一部分的共同发动者,一般所谓的参与者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因此,抓住科技革命来临的机遇,必须至少是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一部分的共同发动者才算是抓住了机遇,否则就不是机遇而是噩梦。

5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该文的主要结论有六项:一是用八个理由论证了应以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而且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优秀学者、杰出学者、顶尖学者等高端学者,可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精准识别;二是提出用突破性成果的可视化五步法实现学者学术地位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可视化;三是提出强调创新卓越效应的跳高理论和塔尖理论,突破了管理学界长期以来只有恰当的木桶理论而没有比喻恰当的反木桶理论的尴尬局面,结束了牵强附会的长版效应(什么如果把木桶斜放,一块木板越长则盛的水越多)之说。一超多能的塔尖理论、塔尖战略比任正非提出的“针尖战略”更适合专家学者;四是提出“选择性承认、选择性接受、保护性忽略、保护性否认”概念,用以说明即使创新成果没有颠覆性错误也不一定被接受、被承认的情况,提出用学术推荐系统解决创新成果及时胜出问题,因为同行承认、引用、获奖的结果都是有利于成果的传播、传授和应用,学术推荐系统则是更高效的传播,而且学术推荐系统不仅解决研究成果获得正确性认证问题,还有助于解决获得话语权问题,因为仅发现真理是不够的,还要获得话语权才能产生影响力。因此,完全可以使用学术推荐系统把问世不久的符合条件的新成果快速推广,“严进宽播”的原则可以使之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增加“进入学术推荐系统”一项,把现行的研究流程扩增为六步:问题的提出及意义―文献回顾与批评―研究思路与方法或分析框架―新解决方案、论证和结论―遗留问题及展望―进入学术推荐系统;六是探讨了学者学术地位的确定及其可视化的功能和意义,包括:(1)实现网络时代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形成与认定的新方式,可用“学者-标志点”这种学者标识、学者LoGo来集中直观地反映学者的最高成就;(2)实施前沿学者认证、建立任期制学术荣誉制度、实施前沿学者负责制;(3)有利于确立“创本位”;(4)提出看图解题、看图识才、前沿分析等网络时代的新型科研方式;(5)云科学革命的启动方案等。

主要政策建议有三项:一是创设前沿学者这一任期制荣誉称号,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由于明确了以学者的最高成就而不是综合贡献来确定学者的学术地位,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用突破性成果的可视化五步法实现学者学术地位在知识前沿地图上的可视化,因此,可以立刻实施网络时代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形成与认定的新方式,实施前沿学者的认证,填补学术界缺乏即时(任期制)荣誉称号的空白,解决学术带头人的甄选与考核,实现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云端式工作室、网络/平台型科技体制,实现网络时代、“创本位”时代的“网络力量办大事”,以替代与之相比组织成本、官僚成本都很大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明确确立“创本位”是我国创新创业战略成功的关键;二是这一举措会导致学术带头人队伍的重新洗牌,因触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而会受到阻挠,因此,借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来创建学术与创新特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这一建议具有可行性,哪座具有一定条件的城市率先创建学术与创新特区,势必立竿见影地吸引和汇聚一批真正有创造力而又怀才不遇或不满科研体制机制现状的前沿学者,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最有希望诞生在学术与创新特区;三是立竿见影的建议,就是这种以最高成就来确定学者学术地位的原则也可以借鉴到大学、科研院所、智库等有关机构,尽管组织机构的地位不是简单地由一两项最高成就来决定,但是最高成就作为标志性成果,对于形成组织标识(LoGo),确立和提升组织机构的品牌,作用举足轻重。如对于思想库的排名,应该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看著书立说,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只见智库排名,不见智库思想”。以思想论智库,可以就以思想成果这一单项来给智库排名和年度排名,对高端智库、对决策者、对媒体和公众都十分有益。[15]

参考文献

[1]刘益东.云科学革命:从科学3.0到科学4.0的跃升[J].科技资讯,2015(20):54.

[2]李晓轩,牛珩,冯俊新.科研拔尖人才的成才规律与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4(3):273-277.

[3]刘益东.虚拟科学:科学研究的第五范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7-13.

[4]邱均平,朱少强,刘永.金牌优先法则应用于科研人才评价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6(4):101-104.

[5]刘益东.试论科商学院、科商智库、科技与商业研究和科商思想家[J].未来与发展,2015(8):2-9.

[6]刘益东.“高门槛&宽门框”的杰才标准与开放式评价:实施新型的学术带头人负责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J],未来与发展,2014(9):2-10.

[7]张斯絮.跑赢全球结构生物学家50年――访清华颜宁科研组[J].中国青年,2014(9):27.

[8]刘益东.开放式评价与前沿学者负责制:胜出机制变革引发的云科学革命[J].未来与发展,2013(12):2-11.

[9]刘益东.试论超越同行评议的复合型学术评估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98-102.

[10]〕布莱恩・阿瑟,著,技术的本质[m].曹东溟,王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12]刘益东.伽利略式的革命:创新点展示评估法与查新识人才引发的人才革命和科学革命[J].时代教育,2008(5):5.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8

2007年1月1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软件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科技部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加强软件科技创新的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加强我国软件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

要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突出软件在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要制订软件产业技术路线图,指导软件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推动产业的升级。

发挥市场资源优势,面向重大行业应用,推动软件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市场资源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也是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根本优势。要在继续推动制造业、农业等重点行业信息化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对发展战略行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现代服务业软件创新。要重视和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商业模式创新在软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形成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软件与服务企业。要加强出口渠道建设,倡导建立以大型软件企业为核心的软件企业联盟,向软件设计与业务流程外包等产业链高端发展。

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基础软件的开发,占领未来软件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软件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一项创新和突破往往能迅速改变整个行业的面貌。要以获取软件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协调公共科技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点研究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自组织网络与通信、虚拟现实及信息安全技术。

推动管理创新,完善软件科技和产业化发展环境

要以协调落实《规划纲要》相关政策为契机,切实落实现有的促进软件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关注并认真研究软件科技创新的特点和产业链特征,不断提出解决软件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新对策。提高公共财政对软件企业发展的支持效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有效地激励我国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支持软件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专项制度和政策,推动建立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软件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对软件企业的投资与并购活动;着力加强与各类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研究探讨支持软件企业创新的专项措施;在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以软件园为重点,推广“股权代办系统”试点工作,以此建设有利于软件产业持续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9

一、无机材料化学的学科特色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基于材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们将信息、能源和材料并列为现代文明和生活的三大支柱。在三大支柱中,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的基础。新材料既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支柱和突破口。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材料设计、制备及加工的信息化处理,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转向具有“高、精、细”特征的新材料万面,我国也将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鉴于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年-2020年)将新材料技术列为前沿技术,提出新材料技术将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要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在纳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开发超导材料、智能材料、能源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开发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等新材料。这一切都预示着材料科学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变革。因此,加强材料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无机材料化学是材料化学家从材料科学、材料工艺和技术的角度出发,把固体物理、固体化学相关理论和工程方面有关无机材料研究的化学内容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综合和提高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2]无机材料化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材料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制备原理、结构表征、重要的材料类型及其相关性能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了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是一门典型的交叉性学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共同构成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展望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沿有微电子材料、新型光电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3]这些都属于无机材料化学的研究范畴。因此,无机材料化学又是一门具有前沿性的学科。基于学科背景和课程特点,我们在大连理工大学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研究。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高等学校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陈旧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高校教材内容不能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内容的先进性方面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要求。[4]特别是面对具有前沿性特点的材料化学,教材的内容相比速增长和更新的新材料来说,严重滞后。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5]向学生讲授科学前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创新的价值和创新带来的激情。因此,挑选合适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挑选了北京大学林建华、荆西平编写的《无机材料化学》。该书将无机材料化学中重要的基础问题做了全面的讨论,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介绍了无机材料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并附有近期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上的相关文献,整本教材体现着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特点。如果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前沿内容感兴趣,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参考文献,在图书馆下载后仔细阅读。

课堂上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来自科研一线的事例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以自身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令课堂生动有趣,深化了教学效果。我们经常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体会、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与学生探讨,自觉地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还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到固溶体合金的形成规律时,我们向学生讲述了现代物理冶金学重要创始人williamHumeRothery在听力完全丧失、健康状况非常不佳的情况下,凭借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生活热情,在异常简陋的工作条件下,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HumeRothery准则。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一生始终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持不懈地勤奋工作着。学生们纷纷为HumeRothery的人格魅力而倾倒,希望自己也能投身科学,在某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我们经常把本学科碰到的难题以及学科前沿的问题向学生进行适当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讲到第八章电介质材料时,我们将著名纳米科学家王中林发表在《科学》上的氧化锌“纳米发电机”一文介绍给学生。在讲到第九章超导材料时,我们向学生们介绍了我国在超导材料的研制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2008年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一类新的高温超导材料———铁基超导材料,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超导材料研究的新热潮,并介绍了铁基超导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在讲到第十二章发光材料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大连路明集团开发的“水立方幔态LeD”在研发、制造、安装中创造的7项“世界第一”。这些事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章节内容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投身科学的信心与决心。实践表明,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此,我们理出了一条课程主线,向学生清晰地展示各章节的作用以及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图1)。我们力争做到讲课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出现在不同章节但内容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讲解。例如,与Fermi面附近的能态密度相关的性质有金属材料的电子热容和pauli顺磁性(第四章)、金属材料的电导率(第九章)、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第九章)等,将这些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总结,学生对Fermi能级的概念就会有非常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给学生留有思考的足够空间,能从多角度理解基本原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强调的就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6]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其物理性质,这是材料化学的核心和基础。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第三章)和其铁电性质(第八章)结合起来讲解,学生不仅对该类材料的结构和特殊的物理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更深化了对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解,掌握了该课程的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研究型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效率。实践表明,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材料实际应用的照片、材料加工制作过程的视频等图片影视资料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能为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鉴于新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新概念、新构想、新方法都在不断涌现,我们在课堂上及时地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文献介绍给学生,课堂教学结束前提出下次课程内容的前沿课题,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这一前沿课题的研究报告。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接触到材料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培养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并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在学习中自觉地去完善自己。与此同时,这也锻炼了他们查阅文献和英文阅读的能力,为将来进行专业科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们感到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经常在下课后围着教师交流,提出各种材料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与教师探讨。有几个表现突出的学生已经进入到某些课题组,开展创新实验了。另外,在课堂上,我们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提出开放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我们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增加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本课程教学方法作一总结列于表1中。

四、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篇10

一、江苏海洋经济步入后发快进关键阶段

江苏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四。随着沿海开发战略推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速、成效显著,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加快提升。“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9%(按现价计算),远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由5.9%提高到8.6%。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省GDp比重为8.9%。

沿海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连云港港“一体两翼”组合港初具规模,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完工,主港区25万吨级船舶通航。盐城港大丰港区二期工程建成通航,三期工程和疏港航道加快建设;滨海港区10万吨级航道防波堤工程完工,并通过引港定位。南通港洋口港区10万吨级航道、10万吨级LnG专用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建设稳步推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东陇海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顺利完工,临海高等级公路今年将基本建成通车,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已延伸至太仓。所有这些基础设施,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

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江苏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加快发展,优势实力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2012年,全省沿海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4.96亿吨(其中沿海2.5亿吨),同比增长10.7%;集装箱运量达1591万标箱,同比增长13.0%。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省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近五年来一直稳居全国榜首。尤其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数量与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3,均居全国首位。江苏沿海地区被列为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建设基地,沿海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前列,风力发电机、高速齿轮箱等关键部件产量约占全国的50%。通过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形成了一批发展前景好的新型海洋复合药物和保健品。2012年,江苏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0.8%,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被国家海洋局批准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江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划,为沿海开发划定了生态“红线”。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将围区农业、生态、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2:2,有序推进沿海滩涂围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海洋经济总量相对落后。目前居全国第六,列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之后,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与江苏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地位不相称。2012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同比增长12.3%,占全省GDp的19.3%;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9460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省GDp的18.9%;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仅4800亿元,占全省GDp的8.9%,低于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占比,也低于全国占比9.6%的水平。二是省级统筹协调力度亟需加大。沿海发展规划层次不高,沿海产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缺少对港产城联动发展统筹考虑,产业结构雷同单一,未能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格局。沿海21个区块偏重于滩涂围垦,偏重于置换用地指标,缺少三次产业统筹发展的立体式开发规划,围填滩涂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从2009年以来已围垦48万亩滩涂,其中建设用地真正开发利用的不到20%,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划到2020年可围垦270万亩滩涂,还有很大的围垦空间和开发潜力。三是沿海开发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引进的产业项目层次不高,百亿元级以上的基地龙头型大项目偏少,海洋新兴产业比重不到10%。四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沿海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企业达标排放率低,近岸海域污染加重。

二、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刻不容缓

开发利用海洋是大国崛起和地区振兴的必由之路。现在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内的海岸带地区。面对国际国内海洋开发竞争新趋势,江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1%,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3%~4%的增速。美国、日本海洋经济对GDp贡献都超过50%,欧洲涉海产业占到欧盟Gnp的40%以上。近年来,国际上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欧、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纷纷升级,我国也将海洋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这一战略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条件和基础都已具备,应当走在前列。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赶超海洋经济发达地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四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天津也即将获批试点,并在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得到了重点支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各试点地区6~8亿元专项资金,并在用海政策上予以倾斜。广东、山东分别作出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浙江、福建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并专门召开海洋工作会议,在组织领导、财政资金、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同时,正在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部级新区建设,如广东的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福建的平潭,浙江的舟山群岛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这些沿海新区、试验区改革创新步子大,国家政策支持多,必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江苏只有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全省之力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才能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赢得优势。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发挥江苏沿海开发优势、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选择。江苏沿海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江海交汇提供了独特的区位条件。江苏广袤的海域滩涂提供了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发达的苏南经济与科教人才优势为沿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江苏只有扬长避短,面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才能突破人多地少、陆域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形成新的增长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以优化沿海产业空间布局为引领,以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努力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主要目标是,保持海洋经济年均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以上,力争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保五争四”,初步建成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区、海洋生态宜居区和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基本实现海洋强省战略目标。围绕海洋强省的总体思路与目标,确立六大战略重点:

以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为引领,重点建设“L”型海洋经济集聚区。统筹规划沿海、沿江两大区域发展,促进沿海、沿江区域产业配套和联动发展。以沿海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轴线为纽带,促进岸线开发向纵深拓展,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城市建设向沿海推进。利用长江下游深水岸线和深水航道的独特优势,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坚持错位发展、合理分工、良性竞争的原则,规划建设临海工业园区,重点开发盐城条子泥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南通通州湾滨海园区、连云港徐圩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打造以沿海沿江为两轴的“L”型海洋经济集聚区,形成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开发新格局。

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突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针对江苏沿海产业结构趋同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海洋产业,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临海、临江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交通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修造、滨海旅游、海洋新能源等海洋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批海洋产业龙头企业。以建设部级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研发海洋新药物和生物制品,着力推进海洋生物质能源、海洋生物化工、海洋生物材料发展,积极打造海洋生物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壮大临海先进制造业。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陆海统筹、港产城共同发展。提升港口、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基础设施网络化、立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加快重点港口建设,完善集疏运通道、口岸通关、仓储物流等各种设施,实现“点―线―网”的有机衔接。加快沿海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产业集聚、人口承载、现代服务等功能,发展壮大临海、临港新兴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沿海城市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海洋资源开发与人才集聚新高地。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争取国家重大海洋科技专项,推进海洋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海洋科研中试基地和孵化器,积极打造海洋科技示范园区。整合省内涉海科研、教育资源,加强海洋科教服务,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科技人才创新高地。

以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为指导,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海洋环境容量确定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入海排污总量,提高陆源污染排放标准。建立海洋环境分级责任制,强化海洋环保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努力营造碧海蓝天的生态家园。

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提升海洋综合管控服务能力。健全海洋法规体系,完善海上执法体制,加强海域和海岛使用审批管理,建立海洋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提高海洋综合监管水平。创新陆海统筹管理模式,重点支持南通市争创国家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其在统筹江海资源开发、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连云港市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动合作机制。

四、海洋强省建设需要的政策保障

为确保海洋强省建设顺利推进,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保障措施。

提升海洋强省战略地位,适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进行部署。中央已经把海洋经济发展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苏也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增强认识。建议省委、省政府择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把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为落实中央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加以全面部署。加强海洋强省战略研究,搞好海洋发展规划工作,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强化协调领导机制,建议组建海洋与渔业厅。按照国家与省机构改革总体部署要求,对应国家海洋局机构设置与管理职能,建议对相关涉海管理部门进行整合,组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为更好地统筹协调、综合管理涉海事务,提高海洋管理行政效能,建议借鉴沿海发达省市的做法,成立由省政府领导挂帅的省海洋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海洋经济的规划管理、政策研究、重大项目推进,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