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十篇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十篇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09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1

怎样区别飞蚊症的好坏

“飞蚊症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这一症状。这种情况可能是生理性的,也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张卯年教授释疑。什么是“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简单地说,生理性的飞蚊症相对是一种“好的”飞蚊症,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后果;而病理性的飞蚊症则可以说是一种“坏的”的飞蚊症,严重的可以引起失明的后果。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眼前的“飞蚊”是“好的”,还是“坏的”?张卯年教授说,一般来讲,可以通过以下3点来区别:

出现频率:“偶然”发现――好;“突然”出现――坏。生理性的飞蚊症一般是偶然在患者眼前出现的黑点,可能像茧丝状,可能像一条弯曲的线、一只苍蝇翅膀等等,并且它随着眼球转动而到处飞,所以老百姓就说像蚊子在眼前飞。一般当患者看蓝色的天空、白色的墙壁等较为亮丽的背景时,更容易发现这种现象。而病理性的飞蚊症往往是突然出现的,从前没有,在某一天、某一时刻突然出现的。

数量多寡:数量少――好;数量多――坏。如果眼前的“飞蚊”只是一个两个,或者三五个,那么一般来说是生理性的;但如果是突然出现的大量、数不清的飞蚊就是一种病理性的飞蚊症,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是否影响视力:不影响――好;影响――坏。生理性的飞蚊症虽然可能对视力产生干扰,但并不影响视力:当它在你眼前飞舞的时候,只需转动一下眼睛或眨一下眼睛就可以让它“飞”走,医生检查眼底也并没有器质性的改变;但病理性的飞蚊症则会对视力产生影响,无论怎样转动眼睛、眨眼睛都不会改变视功能的水平,或者可能伴随闪光的感觉,经过医生检查可以发现有病理性的改变。

总之,偶然出现的、少量的、不影响视力的飞蚊症往往是生理性的飞蚊症,相对是一种“好的”飞蚊症;而突然出现的、大量的、影响视力的飞蚊症就是一种病理性的飞蚊症,相对“坏的”飞蚊症――“当然,飞蚊症的‘好’与‘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据,还要结合眼睛的其他状况进行辨证分析。”张卯年教授总结道。

生理性飞蚊症更“喜欢”谁

虽说“好的”飞蚊症并不影响视力,但它毕竟会对视觉造成干扰,那么它更“喜欢”谁?谁更应该当心它来“常驻”?张卯年教授说,以下人群更容易受到生理性飞蚊症的“拜访”。

高度近视眼患者。近视程度越高,患者玻璃体液化发生的时间越早、玻璃体液化的程度也越高。所以飞蚊症更容易在高度近视眼患者身上出现。

40岁以上的人群。事实上,生理性飞蚊症就是玻璃体“老化”的一种表现,就像人老了皮肤会松弛一样,所以年龄越大,飞蚊症出现的几率越高。飞蚊症一般不会在孩子身上出现。正常情况下,玻璃体是透明的、胶冻状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胶体中的透明质酸会发生解聚,医学上称为“玻璃体液化”,人就会受到飞蚊症的干扰。

病理性飞蚊症更容易“拜访”以下人群

玻璃体变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玻璃体发生退行性改变,变性产物有的像无数雪花漂浮,不下沉;有的像多角形结晶体,金碧辉煌,眼球转动时飘动游荡,眼球不转时迅速下沉,一般多双眼发生,严重时可影响视力。

玻璃体炎症患者。最常见的是葡萄膜炎患者。人眼中有一种被称为葡萄膜的组织,当葡萄膜出现炎症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玻璃体里面可以看到像灰尘一样的物质,密密麻麻的,患者自然会看见眼前有数不清的“蚊子”在飞。

玻璃体出血的患者。眼睛里面的有些微血管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非常细,所以轻轻地拽一下就可能有小的出血。此时,一些血细胞就可能漂浮在玻璃体中,患者就会看到大量“飞蚊”。

眼球内异物患者。有些眼球内的异物、寄生虫、转移性的肿瘤细胞等都可能形成玻璃内浑浊,造成飞蚊症。

“坏的”飞蚊症可能预示着哪些疾病

病理性的飞蚊症是很多眼病的伴随症状。张卯年教授说,与病理性飞蚊症相关的疾病有100多种。比较常见的有:

葡萄膜炎。葡萄膜炎是眼科急症,发病急,变化快,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而飞蚊症是葡萄膜炎比较常见的伴随症状。

视网膜脱离。例如,很多老年人可能突然感觉到眼前有闪光,闪着闪着眼前突然出现像沙尘暴一样的飞蚊,密密麻麻的,并且随着眼球而运动;或某一方向视野缺失。此时就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要做散瞳后视网膜的周边检查。

玻璃体出血。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伤、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

视网膜炎。

市场上声称可以治疗飞蚊症的产品是否真的有效?

生理性的飞蚊症可以治疗吗?张卯年教授笑答:“飞蚊症可以治疗。只要将玻璃体置换掉就可以。但是,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与生理性飞蚊症所产生的视觉干扰相比,做一次玻璃体置换手术治疗飞蚊症完全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但虽说生理性的飞蚊症并不影响视力,却毕竟会对视觉产生干扰。市场上有很多声称可以治疗飞蚊症的产品是否可以一试?

对于这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张卯年教授既感到好笑又有些气愤。张卯年教授说,要回答这个问题,要首先从玻璃体结构讲起:正常情况下,玻璃体是透明的、胶冻状的,这个胶体中99%都是水,1%的成分是透明质酸,还有一些少量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玻璃体中的支架结构,透明质酸是衔接在这个支架之间的物质,这个胶冻状的结构是成形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胶体会解聚,产生飞蚊现象――就像一只透明的苍蝇翅膀隐没在一杯水中,这只“翅膀”既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通过仪器使其溶解。所以,市场上根本不可能有有效治疗生理性飞蚊症的仪器,这是对不了解医学知识的消费者的误导和欺骗。

张卯年教授对爱护眼睛的4点建议

张卯年教授说,飞蚊症并没有可以预防的方法,但有一些爱护眼睛的方法对于保护视力是通用的。

1 突然出现的飞蚊症和眼前闪光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诊治。如果飞蚊症突然加重,黑影增多,并伴随眼前闪光,则可能预示着出现了例如视网膜裂孔、出血等病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2 服用抗氧化药物。服用一些维生素类药物对眼睛的变性性疾病是有益的。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服用抗氧化类药物的人群比不服用的人群罹患变性性疾病的几率低。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叶黄素,绿叶的蔬菜,各种水果,蛋黄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有些老年人因为血脂高不愿意吃蛋黄,其实蛋黄里面的叶黄素和微量元素很多,对眼睛很有好处。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2

专家释疑:

颚口线虫病在喜欢吃生或未煮熟鱼虾、肉类习惯地区的居民中发病率较高。人本身不是颚口线虫病的传染源,人感染颚口线虫病是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类而感染。

患者于感染24-48小时可出现低热、全身乏力、瘙瘁、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按棘颚口线虫蚴在人体内移行的部位差异,可分为皮肤颚口线虫病和内脏颚口线虫病两种,临床类型。皮肤颚口线虫病患者会出现游走性皮下肿块,可伴发热、荨麻疹瘙痒等;内脏颚口线虫病则出现肺、眼、脑、肝等器官病变的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也可同时存在皮肤颚口线虫病与内脏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致癫痫、肢体瘫痪、失明、脑疝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可危及生命。

健康tips:

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鳝鱼、泥鳅、蛙类、鸡、鸭、蛇、猪肉等食品。对有可能感染颚口线虫病的食物要加热处理。

在加工或处理生肉或疑含有本虫的肉类时,应戴手套,防止经皮肤感染。在流行区未经处理的水,特别是取自浅井或地表蓄水池的水,因有机会受到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污染,应避免直接接触。

职场女性要远离“红苹果”现象

吉林工人报讯:江苏人才网调查显示,“红苹果”现象在都市女性当中越来越普遍,她们虽然外表光鲜,但却存在许多内在问题。从事文职工作的李小姐,经常不吃早餐,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没有时间活动,在公司一次体检中,被告知患有胃病,身体需要慢慢调理才能恢复。

专家释疑:

“红苹果”现象是指一个外表新鲜光亮的红苹果,放久了,尽管外表红润,但里面会悄悄变黑。这种现象常常被用来比喻职场女性外表光鲜靓丽,举止优雅,身心健康却隐患重重,病痛不断。

导致职场女性“红苹果”现象的原因多为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久坐不动、睡眠不足、长时间使用电脑、三餐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不定期体检等。加之许多职场女性只注意容颜保养,而忽略释放心情、减轻压力,使得“红苹果”现象在职场女性中蔓延,以致罹患骨质疏松、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肝功能异常、血压高等疾病的风险增加。

健康tips: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舒缓压力。多参加有氧运动如登山、打球、跳健身操、骑自行车等。

膳食合理,不暴饮暴食,营养全面。多摄取富含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合理进补,戒烟酒,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眼前飞过的“蚊子”有真有假

扬子晚报讯:SoH0一族谢小姐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以前她只是感到眼睛干涩胀痛,最近她眼前时常会出现小飞虫,有时一闪而过,有时好几只飞来飞去,医生诊断为飞蚊症。

专家释疑:

飞蚊症是一种自然老化现象,主要是由于眼睛玻璃体中有部分液化,变成了混浊的悬浮物所导致,其症状表现为视野看到阴影物体漂浮,这些物体可以是点状、条状、网状,一个或数个一起出现。这些漂浮的物体随着眼球的转动而移动,如同蚊子在眼前飞舞,故称之为飞蚊症。

临床上,大多数是生理性飞蚊症,也有某些疾病可导致病理性飞蚊症的发生,如糖尿病、高血压、视网膜剥离等。年轻人出现飞蚊症,往往是用眼过度导致的。究其原因多由于经常熬夜用眼或长时间用眼疲劳,造成整个眼球出现充血状态。这种充血通常属于非感染性充血,休息一下就可以缓解。但如果此时组织液渗入到玻璃体内,就很容易诱发飞蚊症。

健康tips:

避免用眼过度,每隔一小时休息5-10分钟。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经常眨眼,减少泪液蒸发。荧光屏与眼睛的距离应保持在50-70厘米,并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

多吃一些含碘的海产品和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

口香糖嚼过头,妙龄女成“嘴瘫”

四川电视台讯:厦门一位女子特别爱吃口香糖,每天都会嚼上几个小时,但因为她过度嚼口香糖,最终使她没办法张开嘴。原因是她口腔里的骨头被她过度吃口香糖吃坏了。虽然经过治疗后能张嘴,但医生提醒,如果再频繁吃口香糖等嚼劲十足的东西,还是会让骨头再次陷进上颚的凹槽,无法自由咬合而成“嘴瘫”。

专家释疑:

颞下颌关节是颌面部唯一的左右双侧联动关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多方向的活动性。在肌肉作用下产生与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有关的各种重要活动,也是活动较多、损耗较大的关节之_,故而易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颞下颌关节脱位和颞下颌关节强直等疾患,即所谓的“嘴瘫”。

适度咀嚼口香糖能够起到清洁口腔,锻炼咀嚼肌群,促进颌骨发育的作用。而长时间过度咀嚼口香糖,则有可能造成口腔以及舌体黏膜损害,加重颞下颌关节负担,造成挫伤或磨损,导致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发生。

在身体发育期过多嚼口香糖,可使咬肌过度锻炼,刺激下颌角的肌肉和骨骼发育,最终外观呈现“方形国字脸”,影响女性的面型。

健康tips:

减少和消除各种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内微小创伤的因素,如咬合创伤、经常吃硬食物等。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如不控制地打哈欠、开口过大、用牙咬瓶盖等。

每次咀嚼口香糖应控制在一刻钟以内。使用含汞材料补过牙的人最好不要嚼口香糖。有胃病的人也不宜过多地嚼口香糖。

例假期间别跑步?

家庭与生活报讯:住校就读高中的李艳,每天都进行1000多米的晨跑。由于体育老师是男性,所以,例假期她不好意思请假。但最近听说例假期间跑步,有可能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她赶紧到医院求证,医生说确有这种可能。

专家释疑:

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中的血管收缩,内膜坏死而脱落引起出血,形成月经。月经的成分主要是血液、子宫内膜组织碎片和各种活性酶及生物因子。

在月经期间,运动剧烈时如跑步等,的确容易引起经血倒流,使得经血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蔓延。种植在卵巢内的异位内膜可因反复出血而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出现下腹痛、痛经、不适和不孕。

健康tips:

在例假期间,不做剧烈运动,如跑步、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挤压腹部的运动以及100米快跑、800长跑、游泳等,可以散步、做操等。

如果是平时一直坚持锻炼,在例假期间则可适当运动,但不可过度。一旦发现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需及时进一步检查、治疗。秋季吃螃蟹谨防过敏

宜宾日报讯:秋风起蟹脚痒,秋天正是吃蟹的最佳时节。王女士也购买了几只螃蟹,可是吃蟹的第二天,她脸上长出一粒粒小疙瘩,很是难受,赶忙到医院,被诊断为皮肤过敏症。医生提醒,螃蟹虽然美味,但食用上有很多禁忌,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引来疾病。

专家释疑:

秋季正是蟹肥时,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鱼肉高出几倍,钙、磷、铁和维生素a含量也较高,是人们喜食的佳品。但有的人摄入过量的蛋白质后,可引起肌体异性蛋白变性反应而出现过敏,原因是这部分人身体的蛋白质与蟹肉中所含的蛋白质产生排斥的缘故。

蟹肉属于易过敏性食物,对于过敏体质者,蟹肉中的蛋白质通过肠壁进入人体循环,会诱发并加剧人体的过敏反应,引发胃肠平滑肌痉挛、血管性水肿,进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患者则可出现小疙瘩样皮疹、哮喘等,严重者会引起过敏性休克。

蟹喜食小生物、水草及腐烂动物。蟹的体表、鳃部和胃肠道均沾满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食用时如果不注意卫生,会使人致病甚至中毒。

健康tips:

吃螃蟹时最好蘸姜末醋汁,同时注意不要与茶水、柿子和梨同食。

对吃蟹有过敏史,或有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的人,最好不要吃蟹。患有皮炎、湿疹、癣症等皮肤疾病的人也要慎吃蟹,以免病情加重。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3

一、白菜煮汁能预防脑中风和动脉硬化

日本农林厅农作物开发部曾经收集了100种左右的农作物,对它们在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发现,白菜在防止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良好作用。进一步研究又发现,白菜能够阻止“凝血制活酶”的活性,从而防止血栓的发生。

在冬天,我国最常见的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的发生,就是因为血栓而引致。非常巧合的是,这时也正是白菜大量上市的时候,这种巧合使得人们对白菜的保健贡献有理由寄予更大的期待。

白菜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样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效,而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动脉硬化又可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所以,白菜的保健作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这一点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白菜汁可防治高血压、糖尿病

在我国明朝《食物本草》一书中曾记载:“白菜能够消食下气、通利肠胃、利大小便。”民间也有“百菜不如白菜”以及“白菜盛产时,医生没饭吃”之说,都说明了白菜的医疗保健价值。

利尿能降血压,白菜可利大小便,所以对高血压有效。若再加上白菜的防止血栓作用,则更可发挥出防治高血压的多重作用。

在《食物本草》中也记载着白菜有“解酒渴”的作用,这是指白菜所含有的充足水分能够发挥出消除口渴的作用,而这种不适正是糖尿病的重要症状之一。此外,白菜还有“消除胸中烦”的作用,这是指可消除胸部发闷及压迫感。

白菜能防治血栓形成,使血液循环通畅,故对糖尿病合并症,诸如脑梗塞、肾病、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等,都有一定作用。

三、防治白内障与飞蚊症

白菜中含有的维生素C、钙质、钾、铁等营养成分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若单以维生素C来说,成年人一天所需量只要吃一大片白菜叶子就够了,这实在叫人感到惊讶。除此以外,白菜还含有其他成分,如有助毛发发育的亚铅等。

飞蚊症即玻璃体浑浊。据报载,有一个典型病例在服用白菜汁3个月后玻璃体浑浊消失,恢复了视力。

四、消除皮肤炎症

白菜具有清热作用,可清热解毒,祛除过敏性皮肤炎症。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白菜可养胃,使胃肠变得强健,从而改善了过敏性体质的缘故。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4

现今,在大学生中眼睛近视者高达八成,其中有很多学生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者不仅仅有近视问题,往往还伴随着多种并发症。近视的度数越高,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

一些高度近视者20岁以后其近视的度数还会继续发展

高度近视是指超过6.00屈光度(俗称600度)的近视。绝大多数的近视眼都在6.00屈光度以下,我们把这样的近视叫作普通近视。一般的近视眼患者到了20岁左右时其近视的度数就比较稳定了,且大都在6.00屈光度以下。而高度近视则不然,有些高度近视者25岁以后其近视的度数还在继续增加,甚至可发展至20.00屈光度以上。这些人的眼球前后径已明显变长,从外观上看其眼球较正常人突出,即使配戴眼镜,其视力也矫正不到正常水平。故高度近视又被称为“病理性近视”或“变性近视”。

一般认为,导致高度近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患者在近视度数较低的时候没有选配合适的近视镜,或没有注意用眼卫生,结果导致近视的度数逐年增加。二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中只要有一方是高度近视者,其子女患近视的几率就比一般人要大,而且还多为高度近视。这种遗传性的高度近视者,往往在学龄时期就出现了近视,其近视的度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最终发展成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常会引发三大并发症

高度近视者不单单是看不清东西,最重要的是其眼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即前后径变长。随着眼球形状的变化,其眼球后部的视网膜和脉络膜会受到牵拉,从而可导致视网膜、脉络膜变形,如果视网膜出现裂孔,就有可能造成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视网膜脱离和黄斑萎缩是高度近视致盲的两大原因。一般来说,近视度数每增加3.00屈光度,眼球的前后径就会增长约1毫米。因此,近视的度数越高,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就越大。据统计,70%左右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是近视眼患者,其中30%~40%的近视眼患者是高度近视者。

高度近视常会引发三种并发症:

1.飞蚊症:患者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像蚊蝇在飞舞。这是由于患者玻璃体正常的胶体状结构发生了液化的缘故。

2.黄斑出血:高度近视者由于其眼球前后径的加长,使眼球壁受到不断的牵拉,如果黄斑区的小血管因牵拉等因素出现破裂时,就会造成黄斑出血,使中心视力受到很大损害。此时患者自觉眼前有一块固定的黑影挡住了视线。尽管黄斑出血溢出的血液经治疗可以被机体吸收,但总会或多或少地留下斑痕,影响视力。还有一些患者的黄斑会出现异常新生血管,该血管会反复出血,对视力的损害则更加严重。

3.视网膜脱离: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从内因上说,主要是高度近视者的视网膜组织因变性萎缩而变得脆弱,当视网膜的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患者失明。从外因上说,如果患者的眼部突然遭到外力的冲击,使视网膜破裂,就会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患者失明。

高度近视者若突然出现视力减退,眼前有黑影飘动,特别是当患者出现像雷电样的闪光感觉,或自觉眼前有固定黑影遮盖时,就应尽早到医院找眼科医生检查,因为这可能是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出血等病变的先兆。

高度近视并发症难根治易复发

现在,对高度近视的并发症是可以进行治疗的。但是,只要有高度近视眼的存在,其并发症就会随时出现。临床实践证明,高度近视并发症是无法彻底根治的,而且有复发的可能。另外,即使使用激光手术矫正了高度近视者的视力,也只能改变其屈光度,改变不了高度近视者的病症及出现并发症的可能。

高度近视者应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高度近视的并发症,是眼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但某些因素有可能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因此高度近视者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要选配合适的近视镜。选配合适的近视镜对防止高度近视的继续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2.注意用眼卫生。高度近视者平时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不宜过长,看书的环境不可太暗或太亮,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眼睛过度疲劳。

3.避免眼部受外伤。眼部受伤会造成眼球受损,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眼睛,勿使其受到外力的伤害。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5

“湿”是梅雨季的主旋律

黄梅天最大的特点是“潮”,雨水不断,这种潮湿会引起生活和身体的各种不舒适,而由此造成的诸多季节病也常常被中医称为“湿病”。

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而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兼见同病。故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54岁的市民刘阿姨近日总感到头晕脑涨,头顶部感到血管在蓬蓬跳动,每天早起买完菜回家就想躺在沙发上,除了看看电视,其他都没心思。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感觉,身体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舒服,吃饭睡觉都挺正常,体检报告上各项指标也都正常,就是感觉绵绵无力,对原本喜欢的广场舞似乎突然没了兴趣,也懒得烧饭做家务。

刘阿姨就是由于外感湿邪,引发了湿病。其实,湿病的症状很多,除了刘阿姨感觉到的头晕脑涨、周身倦怠外,还可有全身皮肤不明原因的红肿瘙痒,头发油腻、掉发,舌苔腻垢(舌体胖大,舌苔厚),中青年女性甚至可以出现带下异味等症状。

自我判断是否“潮人”

入梅之后,最忌当“潮人”。此“潮人”非新潮之人,而是指受到湿邪气侵犯,内生痰湿之“潮人”,也就是和上述个案中的刘阿姨一样。

那又该如何判断自己的体内是否蕴湿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如果每天早上该起床的时候感觉仍然很困,头重如裹,身体倦怠酸痛,腰腿痛而沉重,应该就是中医讲的“湿重如裹”,这种感觉犹如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如果还有两眼、腿脚浮肿,脚丫湿烂的病症,那更能判断体内“湿气重”了。

还有一种判断方法,就是看你的大便。一般来说,体内有湿的人,常常大便黏腻,或者大便不成形。即使成形,但每次冲马桶总有一些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这也是一种湿的表现。湿邪还容易伤及脾胃。当脾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有腹部满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拉肚子的情况发生。

食疗“湿”,多喝开水少吃凉菜

潮湿的气候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食欲不振、腹胀、精神萎靡等症状时有发生,因此,一定要格外注意自身保健,否则容易伤及脾胃,容易患病或使原本病情更加复杂。在这样的季节,可以采用“食疗湿”的方法,比如:多吃一些薏米粥,也可以用黑豆、赤豆、绿豆自制“三豆汤”,黑豆补肾益精,赤豆利尿消肿,绿豆清热解暑,三豆合起来运用,可以起到清热、解暑、利湿的功能。儿童要少吃厚腻甘甜的食物,特别要限制冷饮摄入,尤其是冰箱内取出的食物不要立即食用。对于喜欢喝冰啤酒的人来说,要注意适度、适可而止,最好的夏日饮品当数白开水、淡茶水。

而且,黄梅天比平时更要注意饮食调节,增强抵抗力,降低发病可能性。饮食上坚持低盐饮食,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这个季节食物容易变质,为避免“病从口入”,烧菜要注意烧熟烧透,每餐饭菜应适量,尽量吃完,冷藏的食物重新烹调时一定要烧熟烧透,尽量少吃凉菜,尤其是荤性凉菜。

适当运动、午睡神清气爽

梅雨时节气压较低,人体血液内的含氧量相对较低,体质不好的人就会觉得有些憋闷。对于原来就有高血压、心脏病或哮喘病的人来说,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因此,在梅雨季节里,要注意适当运动。

一般来说,运动后都会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虽然最近经常下雨,早晚锻炼不方便,但只要重视,养成习惯,哪儿都有锻炼的机会。比如:年轻人早上上班,可以提前几站下车,走到办公室;不坐电梯,走楼梯;少骑车,少开车,多走路;在家里认真做几十个俯卧撑;在办公室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起身动动、走走,所有这些都是锻炼。

此外,适当午睡也是不错的选择。夏季昼长夜短,再加上忙碌的职场人士晚上加班,夜间睡眠时间不足,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午睡,哪怕在办公桌前打个小盹,不仅可以补充晚间睡眠不足,还使下午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但对于那些因受客观条件限制,中午不能很好午休的女性来说,更要保证充足的晚间睡眠。

心态平和预防心情“发霉”

黄梅天,本身就比较难熬,有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胸闷、气短、皮肤瘙痒、心情烦躁,因此,更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什么事都看得开一点,预防心情“发霉”。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年轻人积极投入地工作,老年人颐养天年,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让人难受的天气根本不在话下。

除积水避蚊虫注意适度通风

黄梅天雨水涟涟,到处都湿漉漉的。在这种天气里,家里的衣被最易受潮发霉,还易引起皮肤病,因此要特别注意防霉。在雨停、阳光重现的间歇,抓紧晾晒,有些小物件可以用电吹风进行干燥,以减少病菌、降低生病的可能。

而且,黄梅天还容易孳生各种苍蝇、蚊子及其他小虫。对此,在家庭可以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虫飞入室内;其次,有水就有蚊虫,家中的山水盆景、冰箱盛水器等积水,都能孳生蚊虫,因此清除积水是关键,经常检查各处有无积水,及时清理。另外,尽管黄梅天到处水湿浸渍,但傍晚时分,适度开窗换气,还是十分必要的。新鲜空气的对流能极大减少细菌或病毒的滋生。

真菌袭击下注意手足保持干燥

黄梅天也是手足癣和螨虫叮咬过敏的高峰期。真菌生长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温度在25℃以上,二是相对湿度在75%以上。螨虫也喜欢在这个环境下生长繁殖,叮咬后易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6

传染病隔离的种类根据传染病传染的强度及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隔离方法。

1.严密隔离适用于祺乱、肺鼠疫、肺炭疽、SaRS等甲类或传染性极强的乙类传染病。具体隔离方法是:①病人住单间病室,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关闭门窗,禁止陪伴和探视病人;②进人病室的医务人员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鞋,注意手清洗与消毒,必要时戴手套;③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敷料等严格消毒;④室内采用单向正压通气,室内的空气及地面定期喷洒消毒液或紫外线照射。

2.呼吸道隔离适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水痘等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具体隔离方法是:①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关闭门窗;②室内喷洒消毒液或紫外线照射;③病人口舁、呼吸道分泌物应消毒;④进入病室的医务人员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3.消化道隔离适用于伤寒、细繭性痢疾、甲型肝炎等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具体隔离方法是:①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②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换鞋,手清洗与消毒;③患者粪便严格消毒,病人用品、餐具、便器等单独使用并定期消毒,地面喷洒消毒液;④室内防杀苍蝇和蟑螂。

4.接触隔离适合于狂犬病、破伤风等经皮肤伤口传播的疾病。具体隔离方法是:①同类病人可同居一室;②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穿隔离衣、鉞口罩;③病人用过的物品和敷料等严格消毒。

5.昆虫隔离适用于通过蚊子、蚤、虱、蜱、恙螨等昆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具体的隔离方法主要是病室内有完善防蚊设施,以预防叮咬及杀灭上述医学昆虫。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的种类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

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种。

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为使消毒工作顺利进行,取得较好效果,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方法。一般应考虑以上几个问题。

(一)病原体的种类

不同传染病病原体各有特点,对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如细菌芽胞对各种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强,必须用杀菌力强的灭菌剂、热力或辐射处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故一般将其作为最难消毒的代表。其他如结核杆菌对热力消毒敏感,而对一般消毒剂的耐受力却比其他细菌为强。真菌孢子对紫外线抗抗力很强,但较易被电离辐射所杀灭。肠道病毒对过氧乙酸的耐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近,但季胺盐类对之无效。肉毒杆菌素易为碱破坏,但对酸耐受力强。至于其他细菌繁殖体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对一般消毒处理耐受力均差。常见消毒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消毒对象的性质

同样消毒方法对不同性质物品、效果往往不同。对油漆光滑的墙面,喷洒药液不易停留,应以冲洗、擦试为宜。对较粗糙墙面,易使药液停留,可用喷洒消毒。环氧乙烷薰蒸,对易于吸收药物的布、纸张效果较好,而对金属表面,须延长时间。粪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质药物处理,因蛋白质凝固对病原体可起保护作用,高压蒸气杀菌效果虽好,但不宜用于毛皮,塑料和人造纤维制品。环氧乙烷薰蒸赛珞璐制品,高浓度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浸泡绵织品,来苏液多次长时间浸泡乳胶手套,均可造成损坏。对于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恶臭的消毒液处理。

(三)消毒场所的特点

消毒应考虑当地条件。在室内消毒时,密闭性好的房屋,可用薰蒸消毒,密闭性差者应用消毒液擦试或喷洒。通风良好的房屋,可用通风换气法消毒,通风换气不良,污染空气长期贮留处应当用药物薰蒸和喷洒。人口稠密地区不可用刺激性强气体消毒。接近火源不宜用环氧乙烷等易燃物消毒。

(四)卫生防疫方面要求

不同条件下传播机会不同,在防疫方面要求不同。传染病流行时,发病严重的疫区,应集中应用效力好的药物与器械。发病少的地区,可采用简易消毒方法。传染病院或病房,患者集中,污染严重,消毒量大,应采用固定设备和高效措施,病家消毒属于临床措施,工作量小,可采用简易措施及方法。饮水应在净化基础上煮沸,生活用水净化后加氯消毒即可。对呼吸道传染病,强调空间隔离,通风和合理的带口罩,对肠胃道病应强调用具,粪便、呕吐物消毒和接触后洗手。不同病种的消毒,应注意区别对待。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较强含氯消毒剂或氯人剂消毒,不宜应用季胺盐及来苏等一般消毒剂处理。在消毒工作时还须注意影响消毒的因素,如消毒剂量(包括消毒的强度及作用时间),消毒物品污染的程度,消毒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度,有关化学拮抗物,消毒剂的穿透力及表面张力等。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7、猩红热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

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如下图),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和个人的卫生,消灭苍蝇、坟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

人类的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下图)。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下图)。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血液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预防血液传染病的发生。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7

近几年来,在眼科门诊,我们遇到不少像薛先生那样症状的患者前来求助。有些患者起病稍缓,视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下降,自己还“蒙在鼓里”,听别人是“飞蚊症”、“白内障”,也没把它当一回事,直到最后视力严重受损,影响了生活自理能力才来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眼梗”。

眼底视网膜血管阻塞,包括眼底静脉阻塞和眼底动脉阻塞。病人大多数在清晨起床时忽然发现视物模糊,且在数日内越来越严重,视力可减至仅能辨识手指数,若用手电照眼,仅能感觉到亮光。如不及时就诊,部分病人的视力就无法恢复,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发病多为单眼,也可双眼同时发生。

“眼梗”最容易侵犯中年人,因为他们平时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又缺少必要的室外活动,有些人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犹如雪上加霜。因为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可累及眼底血管,当受累部位为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时,容易血管栓塞,即“眼梗”。

因此,中年人属于“眼梗”的高危人群。对他们来说,防患于未然是当务之急,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避免暴饮、暴食。要注意控制饮食和酒精的摄入量,因为过多的热量摄入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和其他一些有害物质,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而过多的脂肪分解后可沉积在血管内壁上,从而加重血管硬化和闭塞(包括“眼梗”)。因此,平时应多吃些水果和蔬菜,以加速体内有害因子的释放和脂肪分解。

2.戒烟。吸烟能直接损害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渗漏和血管硬化,故应该尽量避免吸烟。

3.保证足够的睡眠和合理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对于保持全身血管神经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每天最好睡眠7小时,每周至少有两次中等运动量的运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眼梗”,而且还可以减少工作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对躯体和身心健康都非常有益。

4.控制血脂、血压。如果患有高血脂和高血压,必须及时治疗。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8

由25名搜救队员,15名医疗队员及地震结构方面专家等组成的50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第四支抵达海地的国际救援队,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自去年11月获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后第一次赴国外开展救援行动,也是组建以来飞行路程最远的一次救援行动。

与2008年紧急驰援汶川大地震时的岗位一样,担任此次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长的还是侯世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医务部主任。

“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

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在当地时间凌晨两点救援队到达海地。“由于没有灯光,飞机几乎是盲降的,等到降落之后,我感觉整个机场很压抑,连升降梯都没有,所有的装备都是我们自己卸载的,再进入市区,两边都是震塌的房屋,到处都是维和警察,当时的情况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回忆初到海地的感受,侯世科历历在目,“凌晨四点,我们就赶往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大楼倒塌现场,这个时候距离海地地震发生仅仅只有36小时!”

侯世科带着武警总医院的14名队员,其中有四名女队员,与他们一同抵达的还有刚刚荣获2009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救援装备,这是创新救援医疗装备首次应用于国际灾害医疗救援。救援智能决策系统在输入海地地震的相关数据后,自动生成电子预案,实现了人员配备,医疗及药品配备的科学化和程序化。救援队还做好了随时通过海事卫星进行危重伤员的国际远程会诊和跨洲转运伤员回国的充分准备。这些设备和措施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

在联海团,中国国际救援队和当地机构了解完情况后就坐飞机查看,以进

步锁定定位点,经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大楼是粉碎性坍塌,先是上下倒塌,后来中途发生侧倒,直至完全倒塌。

“我们失踪的8名人员都在这栋楼的402室开会,在确定位置后,我们就开始挖掘。粉碎性坍塌对幸存者的生还来讲可以说是非常渺茫的,但我们还是抱一线希望,因为里面有小的空间,特别是会议室,有会议桌,某些程度有支撑作用。只要我们找到相关物品或者类似房间号的标记,就有找到失踪者的可能。侯世科说。

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

5个小时过去了,没有!

8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

10个小时过去后,救援队员挖到了四层的门号,还有一只“老兵牌”的鞋子这证明了先前的判断没有错,挖掘现场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等待命运宣判的时刻即将到来。

搜救队员在挖,医疗队员在挖,当地的维和警察也在挖,现场没有一个人说话,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小心翼翼。

“很快有了新的发现,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加快了节奏,有的人眼泪无声地往下流,一个外国人的遗体先被抬了出来,接着我们找到了联海团二号人物路易斯-柯斯达的遗体。”回忆这样的场面,对侯世科来说,还是很痛苦。

北京时间18日下午3时30分(当地时间凌晨2时30分),搜救队员发现了第一具中方失踪人员的遗体。一个小时后,遗体从废墟中运出,根据衣物等特征初步判定为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王树林。“现场特别悲伤,有的人哽咽着抽泣,有的人痛苦地捂着嘴巴……”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列队举行了简短的现场默哀仪式,并向遗体三鞠躬。随即,救援人员继续争分夺秒清理废墟,加紧搜救其他被压埋的人员。

一个,两个,三个,这样的过程持续到第8个时,已经是挖掘工作开始的60个小时之后,现场再也无法安静,有人开始号啕大哭,有人举着“战友!我们接您回家!”的牌子……

“中国人民帮助您”

“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搜救行动不分国界,我们的工作原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有限的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实施救援,尽可能多地搜救幸存者。”候世科说,“之所以选择联海团大楼进行救援是因为这座楼的特殊性,联合国驻海地最高长官赫迪安纳比以及二号人物路易斯・柯斯达就埋在废墟里。我们掌握了他们所在位置的确切信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17日下年赶到救援现场。他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及时,高效的工作十分赞赏。潘基文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徐志忠说:“我代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到这里开展救援,并找到我们特别代表赫迪安纳比及其他官员的遗体。非常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谢谢你们。”之后他又用中文一连说了三遍“谢谢”。

就在潘基文说“谢谢”的时候,搜救队还在尽最大努力寻找生还者,而侯世科已经被派往总统府开辟新的救治点。在总统府门前的广场上,聚集了几千名灾民。武警总医院赴海地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到达这里时,数百名灾民好奇地围观过来。当7名医疗队员在瞬间把新型救援帐篷从收缩状态撑开为40平方米时,灾民们纷纷发出赞叹声,不少人还伸出了大拇指。随后,“中国人民帮助您”的大横幅被悬挂在医疗帐篷侧面,这条红白相间的大标语特意使用了中文、法文对照,格外引人注目。数百名受伤的灾民们很快聚集到帐篷附近。医疗队员分组展开工作。

“地震发生后,灾民们面对的最大困境就是缺医少药。一些地方没有医院,仅有的一两家私人诊所震后也已关闭,很多外伤病人只能用从废墟里找到的脏纸或破布敷在流血的伤口上,不少暴露着骨碴的伤口在高温天气中很快发炎肿胀。我们开设了流动医疗点,为受伤的灾民提供了医疗救助。”说这段话的时候,侯世科已经有四天没有睡觉了。

而在此后的10天时间里,侯世科带领医疗分队设立医疗点,开展巡诊,心理疏导和卫生防疫,并在灾民集中地区喷洒消毒剂,组织卫生防疫宣传。因为当地天气十分炎热,加之尸体掩埋不够及时,空气中弥漫着臭味。救援队员每次出去搜救和开展医疗工作,都由防暴队员持枪警戒。为了保证救援队和维和部队队员自身的健康,医疗队员每天都要为大家严格消毒。与此同时,医疗队员杨轶和封耀辉背起几十斤重的消毒喷雾装置,开始在整个灾民聚集区开展防疫工作,改善当地难民点卫生环境。当地治安十分混乱,灾民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却明白中国医生的工作是为他们着想,他们用手势比划着感谢医生。

此外,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还是为数不多进入灾民聚集区的医疗救治队伍之一。在中国维和防暴瞽察的保障下,他们继续在治安尚未恢复的太子港多处地点对当地伤员进行救治。短短的十几天内,整个医疗队在海地一共救治伤员2500余人,其中救治重伤员500余人。

“这是最危险的一次救援”

1月27日早晨,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海地震后搜救和医疗救治任务后乘民航包机平安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同机

抵达的还有48名滞留海地的中国公民(包括一名台湾同胞)。由外交部、国家地震局、福建省,广东省和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联合组成的撤侨工作组同机返回。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到海地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侯世科(以下简称“侯”):第一感觉是伤员永远看不完。大街上很多人露宿街头,路边成片成片的房屋倒塌。病人多,到处都是伤员。

记:您到海地的前四天没有休息,之后救援队住在什么地方?

侯:救援队住在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营地里面。而且我们是到灾民最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医院,离病人最近、离危险最近,我们的总结是:安全地方无病人,有病人的地方没有安全。海地机场倒是安全,但是美军把守在那里,病人进不去。病人多的地方又不安全,那些地方很可能你去了那里以后引起哄抢之类的情况。

记:海地是多山之国,又属于热带气候,在救援工作上难度系数如何?

侯:比较大,救援队第一个困难是安全问题,第二个困难是天气,因为我们去了以后要倒时差,有13个小时的时差。还有一个就是气候,那边是在赤道上,天气炎热,中午都40多度,我们都穿着救援服工作。还有就是蚊虫特别多。这些都要尽量解决,因为蚊虫叮咬也会有传染疾病的可能,我们也带了蚊帐和避免蚊虫叮咬的药,尽量防止蚊虫叮咬。

记:整个救援过程中,您有没有什么最难忘的事情?

侯:那就太多了,其中找到了中方人员遇难者遗体的时候,现场特别的安静,每个人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每具中方人员遗体被挖出时,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和我们都面向遗体列队默哀,并致以三鞠躬;还有就是开设医疗点后,看到很多重病病人等待救助的场景。

记:您参加过很多次救援,这一次海地救援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侯:这次海地救援与以往的历次救援相比有它的特别不同的地方,就是“险”,这是最危险的一次。海地这个地方社会治安不太稳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联合国派了一个维和团去帮助当地政府维持社会治安。

记:很多政府官员遇难,是不是场面就更加混乱了?

侯:是的,政府处于瘫痪状态。还有一些监狱里面的重刑犯,监狱坍塌后跑出来了,而一些老百姓灾民没有水,食物和帐篷,情绪很激动,容易在街上聚集骚乱,这些都构成了海地地震后的“险”。我们要在这种情况下救灾,那么我们自身也要面临着危险,既要救助当地的老百姓的这些灾民,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所以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这次救灾和以往最不一样的地方。还有就是“余震”,一旦发生险情,救援队员头上悬置的楼板可能随时砸下,那可是要人命的。

记:后来海地又发生了一次6.0级左右的余震,当时您在哪里?

侯:当地时间是在早上6点钟左右,我们是利用早上6点的时候对我们的维和警察进行身体检查,因为他们也是非常疲劳的,地震发生后他们也几乎没有休息,很多队员出现伤病。当时发生剧烈的余震,很快我们就组织队员往外疏散。

记:很多队员没有休息时间,大家是如何坚持的?听说我们的救援队里还有四住女队员。

候,如果你到了那个现场,你也会坚持!一直都在救人,所以容不得半点停留,不过随着国际救灾等方面的到来,生活逐步得到一些改善。其实我们的队员,体力透支也是很大的,我们去的时候路途上就没休息,去了之后又没怎么休息,接着又在总统府,总理府,机场等这些当地伤员非常集中的地方,开了流动医院,每天都治疗上百名的重症伤员,但是他们都是好样的,没有一个人倒下,包括你说的那四个女队员,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

记:您认为海地现在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侯:当地政府瘫痪,局势不稳定,很难开展实际工作,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现场没有清理。还有就是组织当地的救援队必须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国外的救援队毕竟阵容较小。我国已经派出第二支医疗队过去了,我们回来,他们接替。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9

[关键词]医学寄生虫学发展现状科学研究展望

福建寄生虫种类繁多,素有“热带病之乡”、“寄生虫王国”之称,在那长夜茫茫的年代,“华佗无奈小虫何”,寄生虫病猖獗流行,却无人问津,广大劳苦大众深受其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被毁灭的村庄达286个,死绝2742户,死亡12444人;在疟疾流行区,“目所睹者,多荒村破屋”,“死亡数目亦颇惊人”;在丝虫病流行区,“上洋丁布(地名),粗腿无数,八人同桌,狗钻不过”。由于寄生虫病连年流行,不少村庄人亡村毁,路断人稀,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出洋谋生,情形凄惨。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领导全省人民和寄生虫病展开了持久不懈的斗争。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在防治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和其它人体寄生虫病工作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史

1.1学科建设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的肆虐,党和人民政府迅速批准组建了专业机构,于1952年初在全国十大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福清渔溪镇成立了福建省血吸虫病防治所,1959年1月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1961年12月迁入福州市,与福建省卫生研究所合署办公,仍为独立机构。中,大部分科技人员下放,随着拨乱反正,下放人员陆续归队,于1970年并入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76年专门成立了福建省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汇集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医学院以及防治机构的专家、教授,为政府出谋献策,防治诸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在内的各种寄生虫病。1988年成立了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病分会,在历任主任委员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员培训以及科研工作,促进了防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今已在全省各地市建立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网络,省寄研所形成了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技术指导中心、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培养了一批能防能治的高级科技人才。由于福建省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5位专家先后被卫生部聘任为寄生虫学相应专业(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咨询委员会委员。

1.2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就

1.2.1消除了血吸虫病

建国以来,我省充分发动群众与血吸虫病展开了持久的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查螺灭螺,反复查螺面积达10亿多,先后发现闽东南沿海14个县70多个乡(镇)血吸虫病流行,发现钉螺分布面积2720多万,反复灭螺9510多万,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1120多万。查病116万多人次,治疗病人8万多例次。检查耕牛等家畜和野生动物10万多头次,治疗和处理了所有病牛、病畜。1987年11月正式宣布福建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1.2.2消除了丝虫病

经过广大专业工作者的努力,查明了我省两种丝虫病的地理分布,马来丝虫病广泛流行于闽西北山地丘陵地带的24个县(市),班氏丝虫病流行于闽东南沿海的16个县(市),介于两者之间的29个县(市)为两种丝虫病的混合流行区,全省99.63%的乡(镇)均有丝虫病流行。1958年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共查血8396.97万人次,治疗微丝蚴血症患者321.65万人次,1978年以来采用海群生拌制食盐及盐制品,对20个县(市)192个乡(镇)486.8万人口进行全民普服,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查一片、治一片、清一片、巩固一片,至1988年底,经省、地(市)、县联合考核,全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平均微丝蚴率为0.15%,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经过此后十多年的监测,巩固了丝虫病防治成果,经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考核,于2002年消除了丝虫病。

1.2.3基本消除了疟疾

建国以来,福建省出现两次全省疟疾大流行,发病高峰分别出现于1954年和1972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66.43/万和238.25/万。为迅速控制疟疾流行,保护人民健康,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常年深入灾区,组织广大群众,认真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和疟疾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逐步控制了疟疾流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加强了防治机构建设,组织了省际、省内抗疟联防,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加强对我省主要传疟疾媒介嗜人按蚊的调查和防制,全面开展疟疾流行后期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抗疟疾成果,1965年全省消灭了三日疟,1984年以来未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流行范围也明显缩小,感染率明显下降。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2年以后疟疾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2005年以来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1.2.4其他寄生虫病的调查和防治

钩虫病是我省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建国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全省各县均有钩虫病流行。山区以美洲钩虫为主,沿海及交通方便、人口流动频繁的乡村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我省在不同时期多次建立防治试点,探讨防治方案,开展水改粪管工作,钩虫感染率明显下降。肺吸虫病是我省山区的主要寄生虫之一。广大卫生防疫人员深入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宣传群众,普及卫生知识,及时诊治病人,使该病得到了控制。

20世纪80年代,在消除或基本消除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之后,为查清本省其他寄生虫病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和部署,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于1988~1990年对本省26个县(市、区)104个点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查居民53460人,总感染率84.39%,查出人体寄生虫43种,人畜共患寄生虫8种,连同以往发现的10种,福建共有人体寄生虫61种,是全国各省寄生虫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人体寄生虫感染率高居全国第三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2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现状

2.1科学研究

2.1.1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

2002~2003年,按全国统一制订的调查方案,按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采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并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调查24个县(市、区)73个村45736人,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闽东40.26%,闽南39.80%,闽西25.69%。闽北58.64%,闽中15.12%。检出虫种14种,即蛔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鞭虫、蛲虫、东方毛线虫、华支睾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埃及棘口吸虫、布氏姜片虫、缩小膜壳绦虫、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囊尾蚴。其中,蛲虫、钩虫、鞭虫、蛔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2.06%、19.73%、11.48%和9.55%;并殖吸虫人体皮试阳性率为7.67%,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23%。通过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210例的回顾性调查,查出蛔虫等21种寄生虫。人感染埃及棘口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为国内外首次报告,广州管圆线虫、颚口线虫、牛带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均为本省新记录的寄生人体虫种。

本次调查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6.01%,比10年前的人群感染率(84.39%)下降57.33%,其中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下降82.28%、8.78%、72.03%和52.90%。就地域而言,福州、长乐、南安下降速度最快,分别为91.19%、86.48%和77.41%。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主要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卫生状况和居住条件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表明了近10年来本省反复开展卫生宣传和驱虫收到了明显成效。但调查表明,本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速度较慢,闽北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仍居全省最高,达58.64%,反映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2.1.2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2.1.2.1灭螺方法的研究

钉螺是血吸虫病的媒介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的重要措施。我省寄生虫防治工作者常年深入螺区,针对我省钉螺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先后研究创新了一整套适合山丘地形的查灭螺方法。例如查螺方面,我省首创的“三从(从源头到下游,从平原到山上,从潮湿到积水)四追(追头、追尾、追点、追面)”的查螺方法被卫生部编纂的《血吸虫病防治手册》采用,并把它列入全国山丘类型地区经典的查螺方法沿用至今。灭螺方面,根据福建山丘地形、地貌的特点,也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灭螺方法,如:结合兴修水利,调整水系;采用开新沟填旧沟、消灭沟渠钉螺;结合平整土地,毁田埂,改大为小,消灭田埂壁钉螺;结合疏通溪流,截弯取直,溪中套溪,消灭溪流钉螺;应用高空吊索反复喷药消灭悬崖峭壁上钉螺;应用爆破技术消灭岩石缝钉螺;对山坑草埔,采用开沟引流,改湿为旱,消灭渗水山坡和山坑草埔钉螺;对山涧溪流应用分段筑圩药物浸泡灭螺;对池塘、洼地采用基底挖沟、土埋灭螺等。这些灭螺方法已被全国同类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我省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虽然绝大部分地区已找不到钉螺,但有些孳生环境仍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地广人稀的山区原螺区,给每年查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改变这种局面,我省寄生虫病科研工作者,利用巨尾桉树种在南方生长迅速、2~3年即可遮天蔽日,树下寸草不生,达到破坏钉螺生态环境、消除钉螺目的,在龙海市捆牛山螺区试点推广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平潭、云霄两县多年查不到钉螺但仍然适合钉螺孳生的原螺区,我们根据当地螺区的实际情况,与农业部门通力合作,在平潭原螺区山上发动群众成片种植日本黑松、在云霄县原螺区种植香蕉、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既改变了螺区环境,达到消灭钉螺的目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1.2.2血吸虫寿命的研究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为观察黄牛体内的血吸虫自然消亡与退化规律,1975~1976年林金祥、黄伟勋等在晚期血吸虫病人尸体解剖中获取的血吸虫卵,人工感染了22头黄牛,饲养在非疫区进行逐年粪检、血检和解剖,以观察不同虫龄吸虫的生殖系统退化与消亡情况,结果发现血吸虫的生殖系统是随着虫龄增长而不断退化,产卵能力逐年降低,以至6年后虫完全消失,仅剩少量虫,这一发现不但阐明了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寿命,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而且首次证实在排除血吸虫再感染地区,残存的病人、病牛即使不治疗,其体内的虫体也可以随着虫体衰老很快自然消亡。

2.1.2.3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

为解决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困难,1975~1980年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在全国最早筛选出以直肠组织活检查卵结合血清抗体检测的诊断方法,为全国推广应用。

2.1.3丝虫病的研究

2.1.3.1丝虫动物宿主与夜现规律的研究

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刘心机等先后对产自福建的6只恒河猴作人工感染马来微丝蚴实验,5只在感染后82~127天出现微丝蚴血症。人工接种2只家猫后121天,1只猫亦出现微丝蚴,证实马来丝虫能在恒河猴和猫体内发育繁殖。人工感染2只家犬,无马来丝虫微丝蚴发现。人工感染班氏微丝蚴于2只恒河猴、4只金色地鼠、2只家猫和免、犬各1只,均不能从其血中检出微丝蚴,说明班氏丝虫动物宿主存在的可能性更小。恒河猴血中微丝蚴均显示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周期性。而猫体内的微丝蚴缺乏明显的周期性。为确定微丝蚴的周期性,科研组在福建南、北、中的6个丝虫病流行区中,观察马来丝虫病12例、班氏丝虫病9例和两种丝虫病混合感染者2例,证明福建各地所流行的两种丝虫病均属夜现周期型,血检微丝蚴时间应以夜间的21时至凌晨2时为宜。

2.1.3.2人体感染马来丝虫后临床体征的观察

为观察人体感染周期性马来丝虫后临床经过,我省于1986年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刘景元用实验室经猴体传一代后的人体周期型马来微丝蚴进行自身感染,在手臂上让含马来微丝蚴的中华按蚊叮咬,感染29天后首次发作淋巴管炎,47天、76天和139天复发,144天检出微丝蚴(9条/120ul血),感染后156天开始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未再查出微丝蚴,淋巴管炎亦未复发。人体感染马来丝虫的成功为我们认识丝虫的感染途径、发病经过以及治疗过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1.3.3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

为更好地了解我省丝虫病的监测情况,掌握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安排全省各地消灭丝虫病考核的进程,杨发柱等于1995年开始探索建立和运行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该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丝虫病监测数据库,主要有全省及各县的基本资料和监测数据,如:人口数、流行虫种、流行程度、基本消灭时间以及丝虫病的监测的各种数据,这些资料和监测数据,经适当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第二部分为数据管理部分,主要功能是便于查询全省及各地县历年来的监测情况,判断是否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是否需要继续开展监测以及安排丝虫病审评等。我省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为科学管理丝虫病监测资料和数据,安排丝虫病监测工作,指导各地消灭丝虫病审评,促进全省早日实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2.1.4疟疾研究

2.1.4.1疟原虫遗传学特征及分子追踪研究

21世纪,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医学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疟原虫基因分型、遗传特征以及分子追踪研究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张山鹰等在省医学创新课题“间日疟原虫mSp-1基因多态性及流行病学意义研究”(2003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间日疟原虫mSp-3a基因特征研究”(2005年)带动下,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成果到达国内领先水平。本项目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特征的研究,选择我国不同类型疟疾流行区作为现场试点,采集不同地理株间日疟原虫进行pvmSp-1基因型鉴定和序列比对,系统地开展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等位基因型分布调查,发现我国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pvmSp-1等位基因型,且发现基因型重组现象普遍存在,高疟区感染不同基因型的克隆数比低疟区多,不同地理分离株存在高度多态性。应用分子追踪技术开展疟疾监测,克服了传统血检疟原虫不能区分感染来源,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可明确判断其为输入或本地残存,从而推测疟疾暴发点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提高了监测的科学性;该项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检测不同pvmSp-1等位基因型的套式pCR-RFLp技术,可检测和鉴定目前我国存在的多种pvmSp-1等位基因型,经反复现场试验,方法稳定、结果可靠,且易操作,便于推广应用;利用CSp和mSp-1两种分子标志分析间日疟原虫分离株遗传多样性,比较不同分子标志的流行病学的意义,较好地解释疟疾流行规律。

该检测系统经在不同实验室反复试验2年,先后进行了500多份样本实验,证明该扩增体系统稳定,重复性好,基因条带清晰,操作过程简明、方便,易于掌握。在模板处理方面,对于现症疟疾病人推荐采集滤纸血,有处理方法简便,敏感度高,便于定量分析等特点,且样本易于保存、运输。目前已有占全国80%以上疟疾病例的省份(海南、云南、安徽、湖北、贵州、福建等)应用该系统进行疟原虫基因检测。

2.1.4.2经济开发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带动的闽南经济开发引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员,发生了局部疟疾暴发流行,疟疾病例数占到全省的80%以上。为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开展了调查研究,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数学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闽南地区疟疾流行潜势进行系统调查,深入了解该地区疟疾流行特征和规律,从而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特征的疟疾干预对策,组织实施进行后,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

研究小组应用数学流行病学方法(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疟疾流行特征研究,对与疟疾流行有关的地理地貌、住房条件、防蚊设施、主要传疟媒介分布、输入病例、医疗保健条件和人群类型等7项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病例和人群类型为主要因素,疟疾主要发生在有微小按蚊存在的流动人群聚居地、建设工地或丘陵山地村庄;系统开展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和流动人群发热病人血检,查清了所有重点防治的目标和对象,建立了闽南区域性抗疟联防组织和疟疾监测网络,促使各项抗疟措施的有效落实。应用分子技术开展防治效果评价,采集血样应用敏感、特异、快速的复式pCR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进行检测,提高效果评价的可靠程度。

2.1.5并殖吸虫病的研究

2.1.5.1种类

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多年来系统地收集各地溪蟹,分离各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猫、狗、鼠、兔等动物,检获成虫,鉴定种类。结果发现,福建省共有7种并殖吸虫,即林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福建并殖吸虫、闽清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分布于全省42个县、市,其中卫氏并殖吸虫为广泛分布的优势虫种,所有县、市均有发现;其次为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各分布11个县、市;林氏并殖吸虫分布6个县、市,泡囊并殖吸虫分布3个县、市;较局限者是闽清并殖吸虫,仅分布2个县、市,福建并殖吸虫仅分布于福清市。虽然多数县、市仅发现1~2个虫种,但有的县、市虫种较多,如闽清县有林氏、卫氏、斯氏和闽清并殖吸虫4种。

2.1.5.2中间宿主

李友松等(2004年)经过多年的调查,在25个县、市捕捉各种淡水螺,检查其携带的并殖吸虫尾蚴,证实有6种淡水螺类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即放逸短沟蜷、湖北钉螺闽亚种、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并殖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6%、0.53%、0.15%、0.49%、0.15%和6.57%。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有福建华溪蟹、厦门束腰蟹、台湾南海溪蟹、角肢华南溪蟹、鼻肢闽溪蟹、福建博特溪蟹等6属28种可充当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2.1.5.3终末宿主

李友松(2004年)系统总结了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地区,通过猎获野生动物,在疫区收集动物粪便或捕捉溪蟹分离出囊蚴感染宿主动物,待查出虫蚴后解剖出虫蚴制成染色标本并鉴定种类,发现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有18种,以灵猫科、猫科、犬科和鼠科动物为主,所调查的福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区方位的23个县都有发现,分布广泛,感染普遍。

2.1.5.4泡囊并殖吸虫独立性的研究

泡囊并殖吸虫系陈心陶等于1977年发现并命名的,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存有争议,认为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相似,不是独立性。2003年,张世阳等通过形态观察、生活史循环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探讨泡囊并殖吸虫是否能够成为独立新种。他们从三明市三元区采集溪蟹分离得到泡囊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形态观察。提取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和泡囊并殖吸虫囊蚴的基因组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其itS2基因并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然后通过GenBank的Blast程序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应用meGa3.0软件中的me程序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泡囊并殖吸虫囊蚴与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形态差异明显,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的itS2基因同源性为100%,碱基差异为0,没有基因差异。分析认为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的基因高度同源,而且种系发生树也显示二者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因此,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为同一物种,泡囊并殖吸虫不具有独立性。

2.1.6重要蚊媒的生物特性和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2.1.6.1生态习性的调查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控制我省疟疾流行就必须了解其生物特性。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经10余年的调查研究,先后在浦城县濠村乡、崇安县五夫乡和顺昌县埔上乡开展试点。调查发现,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有所不同。嗜人按蚊幼虫喜欢孳生于水质清凉并有丰富的水生植物生长的水体,如山区稻田、灌溉沟和泉水坑等环境。其季节消长与纬度、气温、降雨和水稻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通常于4月份开始吸血活动,7月份出现密度高峰,嗜人按蚊全夜均有吸血活动,于午夜前后为吸血活动高峰,偏吸人血,吸人血率95%以上,为家栖型蚊种,通常喜栖息于人房卧室的床底下、墙脚根、家俱背后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该蚊卵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通常于渗出水小水塘、水坑、低洼小积水或潮湿泥土中以卵越冬。而中华按蚊幼虫对孳生地选择较为广泛,但主要孳生于相对干净,离宿主血源约100米内的大型水体,如水稻田、灌溉沟、池塘、小溪缓流等环境,为半家栖型蚊种,通常吸饱血停留在吸血场所数小时后,多数飞到野外树林、草丛、山洞等遮阴隐蔽场所消化胃血,部分则停留在吸血场所,如牛、猪舍墙脚根或人房家俱背后等蔽阴潮湿的地方。中华按蚊对宿主血源的选择广泛,主要偏吸牛、猪血,无论是人、畜舍调查或是人、畜诱捕观察,均显示90%左右中华按蚊偏吸牛、猪血。人血指数调查,其吸人血率约5%。该蚊在我省大约于3月下旬出现吸血活动,通常于6月和8月出现两个密度高峰,9月以后种群数量开始明显下降,12月份中、下旬消失。中华按蚊卵和幼虫不能耐受低温和高温,通常以成蚊越冬。

2.1.6.2同工酶谱的研究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赫坎按蚊种团的近缘种,两者生物学形态差异甚小,许龙善等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凝胶带376条,测定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三种同工酶,即酯酶同工酶(es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发现两者酯酶同工酶谱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第二区间,中华按蚊出现2条酶带,而嗜人按蚊出现了3条以上的酶带,证明两种按蚊存在具有分类特征的酯酶带(est)。

2.1.6.3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许龙善等在武夷山(原崇安县)开展试点研究,用数学模型定量测定两种按蚊传播疟疾的媒介能量,测定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在人房组成分别为64.1%和35.9%,平均叮人率分别为14.4和8.1,人血指数分别为0.947和0.075,测算出媒介能量分别为3.64和0.19,前者传播疟疾的能力是后者的19倍,嗜人按蚊应为主要媒介。本结果为国内首先报道,为全国同行所瞩目。继而,课题组在全省50个县市开展两种按蚊的地理分布调查,显示中华按蚊广布全省,嗜人按蚊仅在闽西北山区的建阳、武夷山、浦城、邵武、顺昌、建瓯、三元、梅列、沙县、松溪、将乐、永安、政和和闽中的永泰等14个县市区的176行政村分布,这些嗜人按蚊分布县均为我省疟疾重点流行区。根据研究结果,对全省疟疾流行区实施了疟区分层,并对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区域实施了以杀虫剂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清除了嗜人按蚊,经1995~2007年连续12年的媒介监测未捕及嗜人按蚊,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2.1.7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和疫源地调查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共患的寄生虫病,其幼虫侵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国内外已经有多起死亡病例报道和集体暴发事件,我省有关的研究尚属空白。1998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查。

2.1.7.1自然疫源地及传播宿主的调查

1998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次报告本省广州管圆线虫病后,遂即在全省开展调查,先后调查将乐、南安、漳浦等26个县(市),证实福建省26个县均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剖检福寿螺1481只,感染率达21.81%,其中感染率在30%以上的有漳浦(39.89%)、南靖(38.83%)、建瓯(36.6%)、永安(33.33%);剖检褐云玛瑙螺46只,感染率28.26%;检查鼠粪124份,阳性率17.74%。

李莉莎等(2005年)选择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对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开展周年观察,共采集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22种7169只,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有14种。感染率较高的是褐云玛瑙螺,为36.12%(108/299),其次为沼水蛙和高突足襞蛞蝓,分别为34.72%(25/72)和25.83%(273/1057),并发现秋季和居民点附近5m内的环境螺类感染率最高。14种感染宿主中光滑颈蛞蝓、罗氏巨蛞蝓、黄蛞蝓、双线大蛞蝓、沼水蛙和环棱螺(待定种)为广州管圆线虫首次报道的新宿主。

2.1.7.2血清学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的探讨

杨发柱等(2000年)对我省发现广州管圆线虫进行形态比较分析,认为应属同一种,用大白鼠建立起实验感染的动物模型,了解其生活史、感染途径、致病作用、虫体在宿主的发育等一系列情况,并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他动物,如猕猴、家猫和狗等,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机制。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虫体制备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大白鼠血清抗体,探讨血清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可能性。通过药物筛选,证实阿苯哒唑和甲苯哒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安全有效,并在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人中得到证实。在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病例,对将乐、南安、厦门和福州地区的疑似病人进行检测,并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病例给予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2.1.7.3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

张仪等(2006年)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L3)cDna特异性片断,应用美国DnaStaR公司Lasergene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tRizol一步法抽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L3和大瓶螺总Rna。用pt-pCR法能检测出阴性与阳性螺,其最低检出的总Rna量相当于1条广州管圆线虫L3;将阴性大瓶螺总Rna与感染期幼虫总Rna不同浓度混合,pCR法可检出肉眼能分辨的电泳条带相当于总Rna浓度为128pg。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Rna的最低值为105pg。成功地建立了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2.1.8日本棘隙吸虫的研究

2.1.8.1致病力和流行区的发现

日本棘隙吸虫首次由日本学者田部浩(1915年)于狗猫动物发现,并定名为抱茎棘隙吸虫日本亚种,1926年确认为独立种。长期以来一直未见人体感染的病例报告,误为动物寄生虫。1982年,林金祥等在我省云宵县首先发现该虫的人体感染病例,并发现了日本棘隙吸虫病的流行区。此后调查福建南部9县市及广东省1县市,人群感染率为4.9%,其中15岁以下儿童多见;保虫宿主狗和猫的感染率分别为39.7%与9.5%。对9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药物疗效观察,患者主要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吡喹酮疗效明显,1个月虫卵阴转率96.7%。

2.1.8.2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

据文献记载,该虫第一中间宿主仅有纹绍螺一种。但我省流行区中有些池塘内无纹绍螺而孳生着瘤拟黑螺、池鱼感染率甚高,当地居民感染率也高。林金祥等研究证实瘤拟黑螺也可作为日本棘隙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证实纹绍螺不仅充当第一中间宿主,并能在螺体内完成囊蚴期发育,也可充当第二中间宿主。调查发现,充当第二中间宿主的还有淡水鱼类,其种类繁多,有13科22种。检查淡水鱼5270尾,平均感染率为49.5%。不同鱼类感染率、感染度明显不同。调查还发现,家鸭科可作为该虫的保虫宿主,认为家鸭感染日本棘隙吸虫是通过吞食阳性螺蛳宿主所致,为流行学提示新的传播途径。

2.1.8.3生活史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日本棘隙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分辨出该虫的头棘、体棘、吸盘、感觉器以及体被的皱褶等,显示了该虫形态特征与其适应寄生生活生理机能统一。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对该虫生活史各阶段在动物宿主各寄生部位的观察,阐明了该虫生命活动过程,并系统观察了日本棘隙吸虫尾蚴的生态,显示了尾蚴的发育、逸放、活动和感染鱼类宿主等生物学规律与季节动态变化。

2.1.9福建棘隙吸虫新种的发现

1987~1988年,程由注等在龙海县发现动物体内一种未被描述过的棘隙吸虫,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观察和人工感染实验获得详实的资料,确认为新种,定名为福建棘隙吸虫。

发现新种后,他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技术)、生物化学(LDH同工酶分析技术)、超微形态学(电镜扫描技术),结合整体生物学,包括病原形态学、生态学等多种技术开展研究,并和广东、安徽、湖北等地先后报告的棘口吸虫、藐小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等人体寄生虫病原体进行比较,证实上述报告的虫种实际上是福建棘隙吸虫同种异名,澄清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棘隙吸虫虫种分类的争议,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通过龙海等5县市调查,福建棘隙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狗、猫,感染率分别为29.2%(131/448)与10.8%(22/203)。第一中间宿主为铜锈环棱螺,感染率为7.3%(150/2043);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感染率为35.1%(761/2166)。福建棘隙吸虫人体感染率为3.25%(117/3652),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与感染虫数多少呈正比,儿童重度感染时,可引起严重贫血、发育停滞甚至侏儒症。程由注等用治疗肠道线虫的甲苯达唑药盐治疗本病有效。

2.1.10东方次睾吸虫对人体致病性的发现

东方次睾吸虫自1921年发现以来,一直认为是危害禽类的寄生虫,其对人体的致病性未见报告。林金祥、程由注等(2001年)在广东省平远县采集标本时,从麦穗鱼体内检获大量东方次睾吸虫,考虑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可能性,作者之一程xx自愿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吞服316个囊蚴后,第10天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第25天粪便中检出虫卵,第40天服药驱出成虫9条,证实东方次睾吸虫可感染人体并致病。

在人体实验成功后,林金祥、程由注等(2004年)深入现场,调查人群自然感染及其疫源地的存在,用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皮试,对阳性者开展粪便检查虫卵并驱虫鉴定,同时对鸡、鸭、狗、猫、鱼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为4.2%(4/95)、其中2例共驱出成虫12条,鸭、猫、狗的感染率分别为66.7%(4/6)、78.6%(11/14)、23.5%(4/17),麦穗鱼感染率为87.6%(244/279),证实广东省平远县为东方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

2.1.11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

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是国家科技基础平台的项目。通过收集、整理、整合我国文献已报道和新发现的人体寄生虫种类资源,建立部级的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以实现资源共享,为我国乃至国际科技活动提供必要虫种资源和相关信息,全面提升我国寄生病防治科研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保存我国生物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福建省寄生虫种类多,由于过去对虫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等方面,缺乏规范统一的方法和管理制度,造成大量寄生虫标本资源散失,虫种资源信息更难于共享,给寄生病防治和科研工作带来很大损失。2006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厦门大学参加了由卫生部、农业部、教育部、总后勤部4个部门12家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的研究。3年来,不但对原有的寄生虫标本进行整理、整合,还对新发现的和稀有及濒临灭绝的虫种通过动物感染等多种途径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目前已完成近百种寄生虫种与传播宿主、6000余份标本实物库的整理、整合和文字表达信息及图像信息的数据录入工作,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并参加了中国寄生虫名录《绦虫分册》和《寄生虫虫种资源保存技术规范》的编写。近几年我们为卫生部举办的全国“广州管圆线虫监测培训班”、“钉螺生物控制培训班”、“食源性寄生虫病检测技术培训班”以及在省内举办的各种“寄生虫病培训班”提供大量实物教学标本,使我省已收集到的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不但为本省专业人员提供学习平台,也增进了与全国各地同行的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2.2重大寄生虫病监测

2.2.1血吸虫病监测

1987年,福建省继广东、上海之后,在全国第三个实现消灭血吸虫病,1988年进入血吸虫病监测巩固阶段。

2.2.1.1防治策略和措施

在多年的监测巩固阶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螺情监测为主,病情监测为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的监测巩固策略。特别是2000年以后在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回升、我省钉螺面积大幅度增长、输入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时有发生的情况下,领导高度重视,省政府连续两年在福清、霞浦召开了由血防县(市)长和省级卫生、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重点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加强了领导,增加了投入,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抑制了我省钉螺迅速增长的势头,巩固了消灭血吸虫病成果。

落实部门职责: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改变了血防工作长期仅由卫生部门独家承担的状况,改由多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卫生部门负责查螺、查病、药物灭螺和人群检测;水利、农业部门负责钉螺孳生环境的改造和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公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外来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监测,通过实践已收到显著效果。

螺情和病情监测:为澄清我省螺情,近5~6年来我们不但对历史螺区适宜钉螺孳生环境全面复查,逐点核实钉螺面积,同时还对原螺区周边适宜环境和毗邻县市扩大调查,对查出螺点地区,认真统计钉螺面积、密度和检查有无血吸虫感染,做到查一片、清一片。为确保查螺质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6年起连续3年组织福清、长乐、霞浦有经验的查螺员和血防专业人员,组成查螺队,对各县开展交叉查螺,基本摸清了我省目前钉螺分布情况。为杜绝外来传染源输入,在福清、霞浦等县市的有螺乡镇开展了对从疫区来的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6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均及时给予规范治疗,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死灰复燃。

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在查清螺情的基础上,对当年发现的钉螺面积不大的,尽量当年消灭;对大面积、环境复杂的螺区,卫生、水利、农业等部门积极配合,分工负责,并结合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环境改造以消灭钉螺。对当年环境改造后的螺点,再用氯硝柳胺灭螺药喷洒,保证了灭螺效果。

2.2.1.2监测结果

钉螺监测:我省1987年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每年都坚持开展钉螺监测,先后在9个县市陆续发现钉螺,其中1992和2003年分别在龙海和长乐市新发现2.86万和2.93万的大面积螺区,2003年全国血防会议以后,政府增加了对血防经费投入,卫生部门认真对历史螺区进行全面复查。2004年查出了50.7万的钉螺分布面积,其中福清市有螺面积最大,为37.5万,占全省有螺面积的73.96%。根据近4年来的监测,全省无螺10年以上又重新发现钉螺的有5个乡(镇)16个村,超过20年以上的有8个村,最长达48年。发现有螺面积超过1万的有13处,最大的面积达4.8万。查清螺情后,积极采取综合治理灭螺,使钉螺分布面积迅速减少,至2007年全省钉螺分布面积压缩至6.04万。解剖钉螺51720只,未检出感染性钉螺。

传染源监测:2004年以来,在有螺县市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监测14507人,发现阳性4人,经病原学检查全部阴性;对从疫区来的流动人口共检查1925人,发现阳性55人,经粪便检查,在6例从江西、安徽来的流动人口中检出血吸虫卵和毛蚴。对原疫区县市医院手术切除的6697份阑尾标本检查,有2例检出血吸虫虫卵,经病史追踪均为历史病人。检查原螺区耕牛2244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

2.2.2丝虫病

经过大规模防治后,1988年我省已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入监测阶段。

2.2.2.1横向监测

对所有的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监测。要求病原学监测点数须大于流行乡镇数的30%,调查的样本数须大于流行区人口的3%;蚊媒监测应在3个以上病原学监测点进行,监测的致倦库蚊样本数在3000只以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样本数在1000只以上;血清学监测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方法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

病原学监测:全省各县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累计在641个县1404乡镇2189村开展病原学监测,监测人数达2757058人,检出1597例微丝蚴血症者,1997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蚊媒监测:全省在870个村解剖蚊虫727176只,发现阳性蚊43只,其中中华按蚊187571只,发现阳性蚊30只,经进一步调查,其中11只中华按蚊感染牛指状腹腔丝虫,1986年后未查出阳性的中华按蚊;解剖致倦库蚊539605只,阳性13只。1992年以后未再发现阳性蚊。

血清学监测:全省各县市区先后都开展了血清学监测,共采集了26031份样品,检测出阳性标本917份,全省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52%,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人群血清抗丝虫抗体水平(9.27%)明显高于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抗体水平(3.09%)。同时人群血清的抗丝虫抗体水平随着基本消灭丝虫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2.2.2.2纵向监测

在全省每个设区市设立1个纵向监测点,以行政村为单位(1000~2000人),选择1个末次调查人群微丝蚴检出率和微丝蚴平均密度相对较高的村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包括对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血检追踪和对人群进行血检普查。对微丝蚴血症者建立个案卡,不作病原治疗,每年或隔年进行血检追踪,直至转阴。对每一例微丝蚴血症者需经3次复查转阴,方予确认。对1周岁以上居民隔年血检普查1次,直至人群微丝蚴检出率降至零。蚊媒和血清学监测的方法同横向监测。

全省共安排了9个纵向监测点,共有微丝蚴血症者29例,至1995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自然转阴。蚊媒监测只在1989年发现1只阳性蚊,血清抗丝虫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在纵向监测村中,共发现49例丝虫病体征病人,未发现新的体征病人。

2.2.2.3流动人口监测

对流动人口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给予乙胺嗪治疗,如发现微丝蚴检出率较高的情况,则对其流入地和流出地进行调查。我省共监测流动人口201901人,查出982例微丝蚴血症者。对其中571例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分析,486例为班氏微丝蚴,占85.1%;80例为马来微丝蚴,占14.0%;5例为混合感染(0.9%)。微丝蚴平均密度16.5条,最高为301条。1991年后未在流动人群中查出阳性。

经过10多年的监测,我省各项监测指标和监测数据均达到消除丝虫病的标准,2002年8月宣布福建省消除丝虫病。

2.2.3疟疾

1977年全省疟疾发病率下降至4.38/万,进入灭疟后期巩固监测阶段。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根据媒介组成、常年发病率、疟原虫种类和流行变异指数等指标对全省疟区进行分层,把我省分为三类疟区,中度疟区为分布于武夷山、鹫峰山两个大山带之间盆谷丘陵的5个县76个乡;低度疟区为武夷山、鹫峰山和太姥山主体部分以及戴云山坡地带的8个县165个乡;散发性疟区为鹫峰山以东、戴云山和博平岭主体部分及东南广大地区的50个县697个乡。根据不同疟区的流行特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广泛开展传染源的侦查工作,建立了以乡卫生院为中心的疟原虫镜检站,对“四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原因不明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镜检,搜索传染源,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嗜人按蚊区狠抓灭蚊措施的落实,采用溴氢菊酯浸泡蚊帐,效果显著。

1980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宁化县建立了灭疟后期疟疾管理与监测工作试点,开展了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要内容,根治病人为主要手段,就传染源侦查、阳性病人管理、病灶点处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制订了具体措施,规范了疟疾监测与管理工作。1985年经省卫生厅组织、卫生部派专家参加的考核组考核,宁化县成为我省第一个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县。

为巩固已取得的抗疟成果,扩大灭疟区域,1988年由邵武市牵头成立了南平、三明抗疟联防协作区,本着以“预防为主,以联促防”的原则,制订联防协议,统一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开展检查评比,互相监督,互通情况,加强目标管理,奖罚分明,调动了疟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历经八年抗疟联防,闽西北地区疟防工作既开展得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发病率比联防前下降96.29%,19个县通过了基本消灭疟疾考核。据联防区22个县(市、区)统计,8年来共治疗现症病人4424人次,休止期治疗9680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112479人次,在大约30万人口范围进行杀虫剂滞留喷洒,溴氰菊酯浸泡蚊帐20多万顶,有效防制了嗜人按蚊。采制“四热”病人血片100多万张,镜检阳性率0.38%。8年抗疟联防共有1853人次通过培训,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抗疟队伍,通过多种形式的疟防宣传活动,调动了疟区群众对疟防工作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建立区域性抗疟联防,有利于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利于对群众的发动,有利于疟疾防治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抗疟措施的落实。

1994年,闽西北山区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闽南沿海地区局部暴发点不断出现,并有蔓延扩散趋势,鉴于当时全省疟疾流行态势,大有“疟疾下山”之势,经过系统调查分析讨论,及时调整了全省抗疟对策,1995年结束了南平、三明抗疟联防区,1996年由安溪县牵头成立了闽南抗疟联防区,把全省抗疟重点转移到闽南沿海地区。通过闽南抗疟联防活动的开展,制订统一规划,检查评比,互通疫情,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培养了专业干部,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发动和宣传了群众,保证了经费的投入。通过对闽南局部暴发点流行特征和规律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疟疾暴发点发生在流动人群聚居的、有微小按蚊分布的丘陵山地、石料场及邻近村庄。防治目标明确后,每年在媒介高峰季节组织人员进行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对流动人群数量、分布情况及流动规律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发现暴发点、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几年来共在15个县(市)89个村(点)开展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复查,11个县28个村(点)发现微小按蚊分布,共发现和处理疟疾暴发点46个。1999年以后已没发现新暴发点,残存疫点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群流动频繁,尤其我省到省外或国外(如西非、东南亚等高疟区)的劳务人员增多,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时有发现,当前重点加强了传染源监测,应用pCR检测、分子追踪技术及时发现、准确诊断疟疾病人,给予系统治疗。

2.3人才培养

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放在总体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防治科研人员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特别加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建设,造就了一批技术带头人。在培养条件上,优化和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通过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运用,改善物质文化生活,为科技人员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单位内部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鼓励竞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闽讲学,通过项目协作,引进新技术、新方法,还不间断地派出优秀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工作,或进行学历培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搞好省级队伍的同时,十分重视基层寄生虫防治工作者的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在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的努力下,我省防治科研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不仅消除和基本消除了被视为“瘟神”的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还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使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进入了全国先进水平的行列,为国内同行所瞩目,由我省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42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参加全国攻关的协作项目5项,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各1项。陈国忠、林金祥、许龙善三位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许龙善主任医师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金祥主任医师被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心机主任医师和杨发柱主任技师分别被聘为“卫生部丝虫病技术指导组副组长”和“卫生部丝虫病技术指导组成员”。

3福建省寄生虫病学科发展展望

3.1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寄生虫病防治取得很大成绩,危害程度大大降低,但福建省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态、孳生环境不断发生改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群流动频繁,21世纪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出现新的挑战,一些已控制的或消灭的疾病如疟疾,由于我省来往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群增加,输入病例不断发生,大型工程建设工地人群聚居,疟疾时有出现;血吸虫病虽已消除,但我省局部地区仍有螺区存在,一旦输入性血吸虫病人增加,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依然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吃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吃蟹引起并殖吸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呈上升趋势;生食或半生食猪、牛肉感染的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旋毛虫病等例子时有发生。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勇于应对,但众所周知,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性强,工作艰苦,难度大,加上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和部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寄生虫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3.2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且多为丘陵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寄生虫孳生繁殖,各种寄生虫虫种资源丰富,研究前景广阔。寄生虫病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流行因素复杂。控制寄生虫病需要多学科的结合以及社会许多部门的共同行动,进一步巩固重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的防治成果,开拓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领域,使之不足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为保护人民健康,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发展继续作出努力。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认真落实《全国2000-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把寄生虫病控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规划落实情况。

(2)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严重性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行动起来和寄生虫病作斗争。

(3)进一步增加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经费的投入,稳定、保持一支能征善战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队伍。

(4)加强和促进学科交叉结合发展,发挥传统医学寄生虫学优势,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基因手段等)进行虫种调查、分类研究,从分子水平掌握医学寄生虫生物学特性;提倡把医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全面认识寄生虫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控制,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和负担。

参考文献:

[1]林金祥,李莉莎.血吸虫病防治回顾与现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1):22-23.

[2]许龙善,吴金俊,徐保海等.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疟疾流行效果观察[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2,18(5):262-264.

[3]杨发柱,屠昭平,黄晓红.福建省消灭马来丝虫病的防治对策与措施[J].2000,6(1):29-30.

[4]程由注,许龙善,陈宝建等.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283-287.

[5]张山鹰,陆惠民,许龙善等.我国不同疟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4,20(1):26-30.

[6]张山鹰,肖方震,许龙善等.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分型及序列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4):7-9.

[7]吴金俊等.福建省20年来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6):375.

[8]张山鹰等.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0,13(4):244.

[9]徐保海,许龙善等.福建根除嗜人按蚊对策与效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01,17(4):169-175.

[10]林金祥等.人体自然感染日本棘隙吸虫的发现[J].福建医药杂志,1982,4(1):30.

[11]林金祥等.日本棘隙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与感染实验[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3):89.

[12]程由注,张耀娟,林陈鑫等.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及感染实验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17(3):135-139.

[13]ChengYouzhu,XuGuofang,FengZhenhai,etal.Studiesonefficacyofpraziquantelandmebendazole-medicatedSaltintreatmentofechinochasmusfujianensisinfecttion[J].theSoutheastasian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andpubilicHealth.1997.28(2):344-346.

[14]李友松,林金祥,许贤让等.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原检出报告[J].中国共患杂志,2001,17(2):117.

[15]李莉莎,周晓农,林金祥等.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感染率周年变化[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5,21(1):24-26.

[16]张仪,周晓农,刘和齐等.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24(5):353-355.

[17]张世阳,赖永彬,李友松等.福建省并殖吸虫虫种及其地理分布[J].动物医学进展,2004,25(6):105-107.

[18]李友松,张世阳,许龙善等.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及其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24(3):153-156.

[19]张世阳,许龙善,李友松等.从形态变化、生活史和Dna检测排除泡囊狸殖吸虫的独立性研究[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6,22(8):750-754.

[20]杨发柱,张莹珍,黄晓红等.福建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1):11-12.

[21]林金祥,程由注,李友松等.人体自然感染东方次睾吸虫的发现及其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1,17(4):17-20.

课题组成员:

1.许龙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主任医师。

2.张山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3.李莉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4.杨发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单眼飞蚊症最好的治疗方法篇10

小暑气象特点与养生

7月7日左右为小暑天,“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的小暑节气,正是台风来临之际。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注意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偏嗜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饮食调节适当,才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多食生冷寒凉,会损伤脾胃阳气,以致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最终酿为痔疮。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如偏食咸味,会使血脉凝滞,面色无华;多食苦味,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则会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

夏季注意养护心脏

盛夏之际,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是老年人最易出现心血管意外的季节,因此,夏季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养护心脏。

在一般情况下,健康人每分钟心跳75次左右,但是在高温天气时,心跳就会加快,甚至超过每分钟100次。这个巨大的负担对于老年人的心脏而言是难以应付的,可能引起心力衰竭。高温会让机体大量出汗,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从而使心跳强、弱、快、慢发生剧烈变化;夏夜天气燥热,而且昼长夜短,睡眠质量往往大打折扣,闷热的天气使人容易烦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心脏调节机制失去控制甚至引发心律失常。另外,因诱发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会随气候变化而缓解,患者自觉症状减轻进入了缓解期,容易放松警惕,甚至停止治疗,结果导致严重的后果。医学统计显示,近年来夏季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这与人们掉以轻心,延误心脏病的治疗有很大关系。

夏天,老年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更应待在相对凉爽的屋子里,少待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尽量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活动,如外出时间较长,可以带些淡盐开水;出汗后要多饮水,以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空调使用时室内外的温差尽量不要太大。不要吃太凉的食物,因为食管和胃与心脏后下壁相邻,冷刺激会使心脏血管急剧收缩、发生痉挛、血流不畅,从而导致心脏出现缺血性改变,进而诱发心绞痛或心梗。由于夏天出汗多,血液易浓缩,在血流缓慢的条件下容易形成血栓,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为防止在晚上睡觉时心脏病发作,不妨将床头抬高8-10厘米,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如晚上睡觉时心绞痛发作,可以坐在床沿,将腿下垂,脚放在地上,促使血液聚集脚部,以缓和症状,如果症状仍未消退,则服用药物。夏季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常规治疗药物,不能擅自增减用药数量、品种。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可对平时服用的治疗心血管的药物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加大某种药物的剂量,或增加某种药物;有心绞痛发作史的患者可预防性用药,如心得安、消心痛、丹参片或滴丸等。晚上睡前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防止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外出时须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或亚硝酸异戊酯等抗心绞痛药物。

患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更应提高警惕,要经常量血压,注意监测心率。血压过高、过低,脉搏加快都提示病情加重。在这个季节对不明原因的疼痛应提高警惕,一旦感觉不适应立即就医,不可拖延。

夏防“三多”别大意

疖肿多。

疖肿系葡萄状球菌侵入单个毛囊及所属皮脂腺引起的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在头面部、颈背部、腋下、会阴、臀部受摩擦及多毛部位。夏热汗泄不畅,易发疖肿,故称热疖或暑疖。疖肿初起为充血性硬结,伴红、肿、疼、热,1-2天后,炎症中心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脓头多能自行破溃,脓栓排出,渐趋愈合。

多个疖肿相拥而出,形似蜂窝状,医称痈。常见于颈后部,中医叫对口疮。患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为易感人群。痈发展快,症状重。要及时作“井”字形切开排脓,同时辅以抗菌素,以免发生中毒反应。

腹泻多。

夏季腹泻病多发,主要的原因有:

(1)暴饮、暴食,过量食生冷或误食腐败食品、水果等引起急性胃肠炎。

(2)食物中毒。误食由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肠道急性中毒反应,多以群体发病。上吐下泻,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

痢疾多。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便血,大便次数每日十几次、数十次,伴里急后重。

夏天皮肤病的防治

夏季气候主要的变化特点是紫外线照射量增多、气温上升、湿度也有升高,此外各种昆虫也开始大量繁殖。夏季常见的皮肤病常常与上述因素有密切关系。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夏季皮肤病的防治常识。

痱子。

是由于环境中的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能及时地蒸发,致使汗孔堵塞,汗液瘀积或破裂所致,有的表现为为小米粒大小浅表水疱。很容易蹭破,轻度脱屑而愈,多见于婴儿、孕妇,称为白痱;有的为散在红色小丘疹,但与毛囊无关,称为红痱,多见于小儿,有的为小脓疱,称为脓痱。

防治:(1)伏暑季节室内应注意环境通风降温,避免环境过湿,温度过高。(2)衣着应宽大,减少出汗且利于汗液蒸发。勤换衣服。(3)尽量保持皮肤干燥,用干毛巾擦汗。肥胖者、婴儿及产妇应勤洗浴,但不用冷水。揩干后扑痱子粉。

治疗可用清凉、收敛止痒药物。温水洗净擦干后,保持皮肤干燥及清洁;外用痱子粉。若发生脓痱要到医院就诊,做综合治疗。

日晒伤和光敏性皮炎。

日晒伤常由突然过度日晒造成,表现为日晒后3-6小时于日晒部位出现红斑、严重时可形成水疱,有明显灼痛、可有全身不适。

预防日晒伤首先应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暴晒,应当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照射量。治疗一般对症即可,可外用保护剂如各种润肤剂、炉甘石洗剂、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等,严重者可口服泼尼松15-20mg/日,连续2-3天。

光敏性皮炎是由于一些人对紫外线过敏所致,仅见于少数人,这些人通常在日晒1-2天后发病,皮疹多发于面部、颈部和颈前“V”形区、手背及上肢伸侧,表现为小丘疹、小水疱、自觉瘙痒,严重时非光照部位也可起皮疹,不疼痛,瘙痒明显,消失很慢。如不积极治疗,可形成慢性光敏性皮肤病。因为发病与过敏体质有关,因此这些人应当在每个夏季都注意避光,每天的9点到下午5点最好不外出,必须外出时要穿长袖衣、戴宽檐帽、打阳伞、另外可用各种防晒霜。一旦发生皮疹,可外用含有激素的各种软膏或霜剂,口服抗组胺药如仙特明等,较重时还可服用氯喹或羟氯喹。

丘疹性荨麻疹。

本病与蚊虫叮咬有关,如臭虫、跳蚤、虱、螨、蚊等昆虫叮咬皮肤后注入唾液,诱发的过敏反应。皮疹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小水疱,有的为半球形隆起的紧张性大水疱,皮疹多发于躯干、四肢,可成片或散在,瘙痒明显。预防措施主要为尽量少到草丛、树荫下或潮湿、蚊虫多的地方,室内可熏蚊香,发生皮疹后可外用含有激素的各种软膏或霜剂,口服抗组胺药如仙特明等,严重者可肌注地塞米松5mg,一次即可,或服用泼尼松15-20mg/日,连续3-4天。注意最好不用红花油等,因为有时会致敏,使病情加重。

足癣和股癣。

足癣和股癣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病。由于真菌喜好温暖和潮湿,因此常常在夏季加重。足癣表现为足趾间脱皮、浸渍糜烂,或足侧缘出现多数水疱,可有瘙痒,也可不痒,如不治疗,皮疹可逐渐向外扩大。股癣表现为、臀裂部的环状红斑脱屑,呈离心性扩大,周围常可见小丘疹,自觉瘙痒或疼痛。无论是足癣还是股癣,都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应避免共用卫生用具如毛巾、拖鞋等,勤换鞋袜、内裤。治疗可选用不同方法如经常在趾间、股部扑痱子粉或达克宁粉,选用各种抗真菌药物如达克宁、兰美抒、环利等外用,严重时配合口服抗真菌剂(如伊曲康唑每日200mg顿服连服1周,特比萘分片每日250mg顿服,连续2周)。

以上介绍了几种夏季常见皮肤病的防治方法,患者如果情况紧急或不方便到医院,可按上述基本原则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皮肤病看上去很相似,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最好还是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进行诊治,以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特别对那些自己尝试治疗但无效或病情加重者更应及时就医。

大暑的节气养生与日常消暑保健

大暑气象特点与养生

每年7月23日左右是大暑节气,这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更不容忽视。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中暑。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有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此时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

夏季养生,要强调水的重要意义。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冷开水。实验结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烧开后,盖上盖子冷却到室温。这种冷开水在其烧开被冷却过程中,氯气比一般自然水减少了1/2,水的表面张力、密度、黏滞度、导电率等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改变,很近似生物活性细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过细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据民间经验及实验结果,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寿之功。日本医学家曾经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调查统计,五年内坚持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牙齿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这些人也从未得过大病,由此说来水对人体之重要,是千真万确的。

除水之外,酒、汤、果汁等都可称为饮品,合理选用都能对人体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盛夏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

夏季健康来自睡眠

夏季夜间睡眠时间常不足,午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特别对老年人是一种有效的“健康充电法”。这对防止中风及心脑血管疾病乃至抗衰、延寿、美容都有好处。但须注意: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最佳时间为1-2小时。

不要饭后即睡:刚吃了饭,消化器官正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午睡会降低消化机能,应于饭后10-30分钟再睡。

要在床上睡,不要伏案或靠沙发、椅子睡:这会造成吸入氧气不足,头部血流量减少而出现“脑贫血”。伏案睡,以手代枕还会造成压迫眼球、手腿麻木、某些肌肉群仍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充分休息。

选择环境:不要在喧哗的场合午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也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树荫下睡,因入睡后体温下降、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易患感冒或生其他疾病。

喝水不当也会“中毒”

夏季出汗后,一些人喝了大量的水后,突然感觉头晕眼花,提不起精神,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喝水不当引发的“中毒”症状。

“水中毒”的原因跟人体的盐分丢失有关。人在酷热天气出了很多汗以后,不仅丢失了水分,同时也丢失了不少盐分。1升汗水中就有将近3克的盐。如果运动半天出汗5升,就要失去近15克盐分。

出汗后如果一次性大量喝水,水分经胃肠吸收后,又经过出汗排出体外,随着出汗又失去一些盐分。这样,血液中的盐分就越来越少,吸水能力随之降低,一些水分就会很快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人就会感觉头晕眼花。

防止“水中毒”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夏天喝水的时候先用水漱漱口,润湿口腔和咽喉,然后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一些,这样分几次喝,就不会因“水中毒”而损害健康了。大量出汗后,如能及时补充点淡盐水,则更利于身体健康。

水是最好的医药,正确的饮水习惯能够保证人体的健康活力。

首先,真正有效的喝水才能让身体真正有效吸收。真正有效的饮水方法,是指一口气将一整杯水(约200-250毫升)喝完,而不是随便喝两口便算,这样才可令身体真正吸收使用。

其次,饮好水。尽量避免常饮蒸馏水(一般蒸馏水的水性太酸,容易伤害身体,对肾脏较弱的人士则更为不利),可选择优质的矿泉水。如可以的话,饮用碱性水对人体最有利。夏日炎炎,很多人都会选择饮冰水。其实冰水对胃脏功能不利,饮暖开水更有助于身体吸收。

最后,空腹饮水。饮水随时都可以,口渴时才饮水往往只能解渴,未能济事。有效的饮水方法是在空腹时饮用,水会直接从消化管道中流通,被身体吸收;吃饱后才饮水,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比不上空腹饮水。

上班一族常常会因工作关系疏忽了饮水,在此特意提醒各位朋友切勿以“常去厕所太麻烦”为由而避免喝水。长此下去,膀胱和肾都会受损害,容易引起腰酸背痛。

以下是中国著名营养学家洪昭光教授为人们定做的“喝水时间表”:

6:30:经过一整夜的睡眠,身体开始缺水,起床之际先喝250毫升的水,可帮助肾脏及肝脏解毒。

8:30:清晨从起床到办公室的过程,时间总是特别紧凑,情绪也较紧张,身体无形中会出现脱水现象,所以到了办公室后,先别急着泡咖啡,给自己一杯至少250毫升的水。

11:00:在冷气房里工作一段时间后,一定得趁起身走动的时候,喝第三杯水,补充流失的水分,有助于放松紧张的工作情绪。

12:50:用完午餐半小时后,喝一些水,可以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

15:00:此时饮水能够提神醒脑。

17:30:下班离开办公室前,再喝一杯水,增加饱足感,待会儿吃晚餐时,自然不会暴饮暴食。

22:00:睡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再喝上一杯水。不过别一口气喝太多,以免晚上上洗手间影响睡眠质量。

盛夏房间九大必扫之处

夏季清理房间,马虎不得,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的居室成为细菌和病毒滋生蔓延的温床。

凉席:用前最好先烫洗。

近两年,市场上各种的凉席五花八门,无论哪一种,如果在入冬前未能清洁干净,到了夏天拿出来就用,都可能对健康不利。这些清洁不彻底的凉席,尤其是草席,更容易滋生螨虫或者虫卵,对人体胸背部、四肢进行叮咬。特别是女性和孩子,如果免疫功能不好,加上皮肤娇嫩,更容易被叮咬,叮咬后还会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奇痒难忍。

由于螨虫和其他寄生虫卵具有极强的热敏性,在凉席刚买来或每年使用前后,应认真用毛刷蘸热水烫洗席面和缝隙处,然后在阳光下晾晒20分钟,可在清除汗渍的同时,杀死引起过敏和炎症的虫体及虫卵,保证清洁健康。儿童适合用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且质地柔软、凉度适宜的草席、藤席、亚麻席。藤质、蔺草、亚麻面料的凉席,对儿童细嫩的皮肤摩擦损伤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婴儿尿疹、腹泻的发生。

暖气:清理尘土免漂浮。

包起来的暖气里面尘土堆积,夏天空调一吹,到处飞扬,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因此在装修时,暖气的包厢最好选用可拆装的,便于清洁的材质。在清洁时,要用吸尘器首先将暖气内的灰尘吸出,再擦洗干净,然后用除螨剂或消毒液擦拭,这样既可杀死微生物,又能避免开空调后尘土飞扬。

饮水机:微生物污染更严重。

饮水机内部必须定期消毒,每次消毒后务必将消毒剂冲洗干净,以免消毒剂对人体引起危害。即便是清洁的环境中,空气中也有大量的的细菌。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烟雾毒物以及飘尘和微生物,都能随空气被带入饮水机中,污染原纯净水。这样,水体中藻类和病菌经过一定时间的繁殖,会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浓度,导致饮水机的二次污染。到了夏季,随着气温升高,污染会更加严重。有研究表明,一旦饮水机受到污染,饮用水再纯净也没有用,饮水机只有定期清洗消毒才能保障饮用卫生安全。

正常情况下,瓶装水的使用期一般为半个月左右,最佳为一个星期,最长为一个月,而饮水机的清洗消毒一般以冬季1次/月,夏季应该1-2次/月为宜。

饮水机不宜设置于有光线直接照射的地方,应远离热源。这是因为饮水瓶中有充足的氧气,如果再加上高温的阳光照射,微生物的繁衍会加剧。

沙发:扶手、坐垫是重点。

布艺沙发其织物纤维容易滞留灰尘和脏物,而且还容易吸潮。在夏季来临之前,最好先彻底进行一次清洁:先用干毛巾拍打,把浮尘去掉,再用湿毛巾擦拭布面。沙发表面沾有污渍,用干净抹布蘸水或沙发专用清洁剂从外向内抹拭,直至去掉污渍,但切勿大量用水擦洗,以免水渗入沙发内层。沙发里边框架受潮、变形,也更容易滋生霉菌。

如果家里有吸尘器,除尘效果会更好,沙发的扶手、坐垫和缝隙都是需要重点清洁的部位。必须把清洁剂彻底洗掉,否则更易染上污垢。天气晴朗时,不妨将可拆下来的坐垫、靠垫等拿到阳光下暴晒,以消除湿气并杀死霉菌。重要的是每周一次定期除尘。

地板:开裂部位应使劲刷洗。

如果家里使用的是强化木地板,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地板容易产生缝隙和开裂,所以气候干燥时要注意适当增加地板表面的湿度,有条件的可以使用专门的加湿器来增加地表的湿度;也可以用纯棉拖把蘸水拧干对地板进行擦拭。清洁则是保障居室环境健康的重要步骤,在地板已经产生缝隙的情况下,应勤打扫,以防脏物聚积。清洁地板时,着重用吸尘器吸取开裂部位的灰尘和杂物,如果存积的污垢无法吸出,或是角落等不易清理的地方,可以用小刷子蘸地板清洁剂进行刷洗,也可以直接将地板清洁剂倒在抹布上擦拭。

地毯:吸尘应该顺毛清理。

地毯清理,除正常清洗外,可使用除螨剂、太阳暴晒等方式除去螨虫和霉菌。当地毯被弄污时,可尝试用以下小窍门进行清除:

(1)茶水、咖啡、酱油或啤酒等污物:可使用地毯专用清洗液、硼砂液或洗涤液等清洁剂,用毛刷反复刷即可除掉,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即可。

(2)番茄酱、酱汁等黏稠物:可利用餐巾纸之类的吸水性强的物体把污渍吸收、除净,之后用毛刷反复刷,清水洗净即可。

(3)蛋清、牛奶、冰激凌等脂类物体:先用温水和洗涤液洗刷,然后使用专门的挥发性去油剂除去油脂。不过应注意不能使用热水,因为蛋白质受热容易固化,不易除去积垢,还会使地毯变形。

由于地毯的面层纤维内,易积聚灰尘,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用吸尘器沿着顺毛方向吸尘,这样就能保持地毯清洁。每周为地毯进行一次吸尘,使脏物不致嵌入绒头内,因为脏物会在底部起研磨作用,从而加速磨损。目前的真空吸尘器有纯粹抽吸式、拍打杆式和鬃刷旋转式三种吸尘方式,均适用于绒头紧密的地毯。而毛圈地毯,只能用有抽吸功能的吸尘器。此外,使用真空吸尘器时的最后一次推动,应该顺着绒头方向进行。

夏季,如果家里的地毯需要暂时存放起来,一定要把地毯清理干净,然后在阴凉处吹干,轻拍去尘土后在地毯上撒放一些防虫剂,逆毛卷起,切记不要为图省事在硬地面上摔打,造成地毯经纬线损坏。最后,用塑料袋封好,放置通风干燥的地方。此外,地毯千万不能露天存放,否则可能使地毯遭虫害或阳光晒褪色等。

犬舍:夏季清洁应更彻底。

入夏之前应把犬舍放在不受日光直射且通风的背阴处,如果不能移动犬舍,最好能有为其遮阳的条件。把犬舍放在背阴处,还要小心蚊虫侵袭。蚊子是传染病毒的媒介虫,为了防蚊,最好准备爱犬专用的蚊香、防虫剂等,也可用杀虫灯。不要把犬舍放置在空调直吹的地方。

卫生间:烧点茶叶来除臭。

干燥的花、叶、植物、木香都是很好的储存香气的物品。它们的香气一般能够保持两周以上。将干花插入瓶中,摆放在卫生间里,每隔一段时间滴几滴香水即可。

各种调味料也是不错的除臭剂,大料、辣椒、香叶、桂皮等不仅能够调出上好的美味,也能散发出宜人的馨香。

换季储衣:别让污渍存一年。

储藏前,棉被棉衣清洗后,要暴晒,通过紫外线消毒,然后放置除虫剂。冬季衣物,甚至被褥,都可能留下难以清除的污渍,这些东西,经过夏季高温的储藏,可能滋生细菌。如果小孩的衣服上留下没有除净的污渍,隔一年就更难清除。

冬季棉鞋收起来前要擦拭浮土、不建议擦鞋油,如密闭保存可能会使鞋面潮湿,对皮质有影响也容易滋生细菌。另外,鞋柜应保持清洁,最好放置驱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