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十篇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十篇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24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1

【关键词】老年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护理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精神衰退状态,常常忽视自己的躯体健康状况,不能主动及时的要求治疗,在加上长期服用精神疾病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的风险[1]。临床实践证明,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进行护理,是降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风险的关键。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疾病的护理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参与我院本次研究护理,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合并躯体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63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病程在2年至36年之间,平均病程9年,4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1.2躯体疾病

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合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14例,糖尿病患者9例,冠心病患者3例,癫痫患者1例,脑梗塞患者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3例,高血脂症患者3例,呼吸道感染患者2例,腰间盘突出患者2例,尿路感染患者2例,缺铁性贫血患者4例,患有3种疾病以上的患者1例,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

对合并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人员首先应与其沟通,沟通时要有耐心,语气温柔和缓,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给予患者多一些的关怀和体贴,使患者消除对护理人员的戒备心理,避免被害妄想泛化到护理人员身上,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

1.3.2对并发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高血压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躯体疾病,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精神严重衰退,认知功能存在严重障碍,缺乏对躯体疾病进行治疗的意识。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主动检测患者的血压,指导患者调整心态,防止患者出现情绪激烈的情况,以免因情绪激动引发高血压[3]。对于合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在饮食上护理人员应控制其摄入盐和脂肪的量,多给患者食用一些纤维食物、水果等,预防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同时,还要鼓励患者做一些有氧运动,对于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应及时督促其服用药物,并观察服用药物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

1.3.3对并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对于并发糖尿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先应对其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家属送来的食物进行检测,在护理人员的督促下定量进食。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密切关注患者血糖的变化和胰岛素的使用,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避免出现低血糖的状况。

1.3.4安全护理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对于年轻的患者来说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护理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数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主动求医的医师,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主动关心患者,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只要患者的需求是合理的就尽量满足,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夜间加强对患者病房的巡视,保持患者病房内的卫生,对于身体不灵活的患者,应在病房内放置高度相对较低的床铺,保持病房地面干燥,无水痕,避免患者滑倒。注意加强患者自身的卫生状况,洗澡时应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搀扶陪同。此外还要加强病房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如打火机等危险物品,确保患者生活环境的安全。结果

参与我院本次研究护理的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合并躯体疾病患者接受护理一段时间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46例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临床症状比较(n,%)

时间

例数

精神疾病临床症状

躯体疾病临床症状

护理前

46

严重

严重

护理后

46

明显改善

明显改善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该病具有病程多迁移、易复发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群体大部分为老年人,中年人也比较常见。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本身的精神状态很差,在加上患有躯体疾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感情冷漠、行为减退、自理能力差等症状,同时服用治疗精神疾病类的药物和躯体疾病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患者的免疫力,使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猝死的几率明显大于年轻患者[5]。

我院本次对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护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一段时间后,46例患者的躯体疾病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进行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躯体疾病的临床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各医院的精神科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元珍.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02(12):57+60.

[2]王福英.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疾病的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4(11):121.

[3]杨雪,王朔.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03(04):30-31.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2

结果: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治愈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

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质量效率,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25

nursingmeasuresandnursingeffectforSenilepatient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CVD)

Dingwenjuan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nursingmeasuresandnursingeffectsforsenilepatientswithCVD.

methods:nursingkey-pointsandinterventionmethodsforpatientswithCVDwereputforward.

Result:CurativerateofsenilepatientswithCVDwasimprovedandnursingqualitywasimproved.

Conclusion:SpecificnursingmeasuresforsenilepatientswithCVDcanimprovenursingqualityandnursingeffect,soitisworthofbeingpopularizedclinically.

Keywords:SenileCVDnursingmeasuresnursingeffect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20-01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中多发且常见的疾病,死亡率很高,如治疗或护理不及时将会危及病人的生命,该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生命健康,引起了世界各地医疗人员的重视[1]。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老年群体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适当的医疗护理措施能有效使该病的病死率降低,并能够延长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的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1护理重点

充分的休息,是所有医护人员对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反复强调的问题,因为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不但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因此,一切可对患者休息造成的影响因素,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并尽力避免。本文就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现汇报如下。

2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都存在着绝望、焦躁、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拒绝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应当态度热情地对待老年患者,将医院环境、治疗措施、用药方法、注意事项详细地介绍给老年患者,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对患者的苦恼表示理解,并帮助其进行排解。耐心讲解患者不理解的问题;态度和蔼地与其沟通,语言委婉;并做到举止得体,穿着大方。

2.2生活护理:注意饮食护理,老年患者容易牙齿松动或脱落,咀嚼能力大大减弱,同时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血管硬化导致肠壁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功能。因此在饮食上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应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的多样化食物,饮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同时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可适当采用缓泻剂。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应由护士协助完成饮食、洗脸、洗脚、大小便等,同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及口腔粘膜的变化,如可用1/5000洗必泰溶液漱口;用赛肤润按摩局部皮肤,每2-3h一次;

2.3用药安全护理: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注意测量患者脉率、心率、血压和呼吸。对于一些异常心电图变化,如房室传导受阻或心律失常等情况,医护人员要准备好相关急救药品,如利多卡因和阿托品等。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给药前护理评估,对药物的禁忌症、适用范围、用药目的进行详细的了解。

2.4休息护理: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将患者的休息时间合理安排,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解除患者的疲劳并恢复其体力[2]。同时医护人员应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探视,准备好患者夜间处置可能会用到的物品。失眠的患者可适量应用药物改善睡眠。

2.5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今天,各大医院都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护士的工作除了常规执行医生的医嘱外,还应当对本科室患者的性格特点、生活多了解,不仅要体现出自己护士的角色,还要体现出自己晚辈的角色,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够有利于对患者疾病预防宣传,对疾病治疗产生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医疗工作得到患者的配合。护理人员首先应当对患者的基本性格特点、喜好等方面进行了解,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患者特点营造温馨、良好的气氛;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心中留下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恐惧感。其次,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进行了解,针对病情对患者将不良生活习惯改正做好指导,使疾病反复发生及恶化的几率降低[3]。在季节交替气温转换的时节,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是最常见的急救患者,患者由于在温差大时不注意保暖,容易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因此,保暖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此外,害怕孤独的心理被发现存在于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其大多数原因在于子女忙于工作,老人不敢多言,怕增加子女负担,此时医护人员不仅对患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沟通,更是对患者家属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进行善意沟通、引导和提醒,减缓其心理负担,使其辅助患者积极进行配合治疗。

3讨论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3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整理并分析临床资料。

结果: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自责心理、孤独、悲观以及依赖性强,在护理中护士人员应根据老年病人年龄、性格以及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缓解老年病人心理问题。

结论:在临床护理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老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能够促进病人的恢复,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词:老年病人护理心理问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4-01

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寿命逐渐增长,受到年老的影响,老年人心理会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现分析我院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老年病人164例,男86例,女78例,平均年龄(69±4.5)岁,病人来自各个科室。

1.2方法。整理并分析老年病人的一般资料。

2结果

2.1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明显下降,尤其表现在听觉、视觉以及记忆力方面,还容易产生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因此很大部分老年病人会存在恐惧心理,惧怕死亡,渴望人们进行关心和照顾。

老年人对于自身的疾病的了解一般仅仅局限在疾病症状方面,对于治疗并不清楚,因此迫切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另外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多虑、焦躁的特点,不配合治疗。有些老年人自尊心很强,性格比较固执,自己自制能力非常差,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听觉障碍老年人疾病思想顽固,容易出现畏缩心理。

老年人易出现烦躁情绪,这种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对生活保证以及护理保障的担忧方面,不少老年病人病情一旦有所好转就急着出院,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进而丧失治疗信息,产生烦躁情绪,甚至有少部分老年病人为尽快的治疗疾病,乱服用药物,导致出现各种慢性病加重的病情的治疗。人到老年自然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老人一旦得病这种心理特点表现的更为明显,很多老年病人并没有求生欲望,在治疗中不配合治疗,这种悲观情绪主要表现在自尊心比较强的老年病人中。

老年病人对医院环境非常陌生,再加上受到疾病的煎熬,没有亲人在身边,社会交往急剧减少,老年病人就会感到自我价值受损,在治疗中出现孤独感以及失落感。老年病人有时也存在过度依赖的心理,害怕失去家人的关心和照顾。

2.2护理措施。针对有恐惧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关心病人,叮嘱老年病人家属多多关心病人,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同情,言行要谨慎,不能让患者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消除老年病人的恐惧心理以及存在的不安全感,与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把病人看成自己的亲人进行照顾,在采取语言中需要主动与老年病人进行沟通,了解老年病人的要求,并尽量给予,消除掉老年病人的不良心理。

针对存在紧张以及焦躁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从老年病人的角度出发,理解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担老年病人的的痛苦,针对老年病人出现的焦虑情绪,一定要多加询问,并耐心的回答,充分尊重和理解老年病人,采用亲切的语言消除老年病人的紧张情绪。针对存在烦躁情绪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老年病人的年龄、经济水平以及性格特点,在进行心理上的护理,耐心与老年病人进行沟通,关心老年病人病情治疗进展。

针对自尊心很强的老年病人,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增强老年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语言的使用,避免伤害到老年病人的自尊心,针对存在消极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原则是关心、支持和鼓励,护士人员需要争取家属的配合,关心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为老年病人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加老年病人的信心,同时也需要对老年病人讲述病情变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缓解悲观情绪。

针对在治疗中存在孤独感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原则是采取解释、支持和放松的训练方法,这类患者内心感情很丰富,不善于交流,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首先应为老年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使病人了解自身的病情变化(除了癌症患者以及病情恶化患者),增加老年病人在治疗中的安全感,采取安慰鼓励的语言与老年病人进行交流,使老年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针对依赖性心理的老年病人,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鼓励老年病人勇敢面对疾病,也需要叮嘱家属做好配合治疗措施。

护理人员在老年病人的护理中,不仅需要采用语言性的沟通患者患者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注意非言语性沟通,采用行动等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患者在患病后经常把精力集中在疾病上,整天处在烦闷状态,对待这类病人,护理人员需要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在病区还可以开展一些卫生教育等,患者患者出现的焦虑情况,还可以组件病人阅览室,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组织病人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如太极拳等,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总之就是进行一些列的活动来吸引老年病人的目光,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3讨论

老年病人在治疗中总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严重疾病的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在临床护理中,护士人员还需要依照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疾病特点,灵活采用护理学专业知识,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改善老年病人的心理健康情况,保证老年病人在良好的心态下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刚.浅谈老年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0):293

[2]沈太兰.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其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128-129

[3]谢平,谢海滨,李贤等.浅谈老年病人慢性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7):331-332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16-0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入,老年疾病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各方面的负担[1]。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退变,其中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肌细胞缩小,心脏的排血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发生冠心病,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功能不全,最终发展至心力衰竭。老年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各种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并存[2]。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一般基础疾病多,除外心血管疾病,常见合并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等,生活不能自理、肢体活动受限,对疾病的反应较为迟钝。因此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在住院期间获得良好的临床护理工作,出院得到社区有计划、有组织的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恢复及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保持了护理工作的持续性。本文就我社区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综合的社区护理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抽选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卫生服务站管理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65-82岁之间,男性64例,女性36例,其中疾病种类有高血压44例,冠心病38例,肺心病12例,心力衰竭6例;合并有两种疾病以上的患者有88例。

2研究方法

2.1护理方法

2.1.1健康教育召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集中的讲课,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社会护士应当在充分了解患者身体情况、自身看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发放相关资料,为患者解疑答惑,避免患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包括饮食、用药、护理多个方面,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强调患者遵医行为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工作、坚持用药及调整饮食习惯,利于疾病的恢复[3]。

2.1.2家庭寻访老年人部分缺乏保健意识,或因身体因素不便,抑或是性格高傲独立,未到社区进行卫生咨询,我站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家庭寻访对老年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患者提供家庭护理并指导对家属进行相应的护理指导。耐心劝导患者积极应对并尽早接受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抵抗力以及各项功能均呈现一定程度的降低,良好的护理能够有效抑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方案的制定时,护理人员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人实际情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抑制、减少并发症。社区管辖内的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要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做好分类管理。有计划的,到患者家中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并进行可行的检查,同时做好详细记录存与档案中。

2.1.3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一般发作时病情较重随时有生命危险,起病较为突然,要充分掌握社区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况往往很大程度的决定了疾病的恢复、治疗效果。较之于老年人来说,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等不良心理状况。此外,心血管疾病一般病程较长,患者担心疾病的预后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怕连累家人,心理压力较大。应对老年人的心理异常,社区护理应秉承主动、热情、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并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各种需求。护理人员应当秉承关怀与耐心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引导其用正确的心理状态应对自身疾病。部分老年患者子女不在身边,缺乏家人的照顾,加之对疾病了解不足,悲观失望情绪较重,往往有听之任之的心态,不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因此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照顾,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以积极的状态应对疾病。

2.1.4生活护理社区护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服务,同时还需要注意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是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在饮食要求上要求低盐、低脂,老年患者长年以来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不利于疾病控制。护理人员应讲解心血管疾病的饮食要求及其重要性,耐心细致反复地做思想工作,引导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健康饮食。老年患者因其本身牙齿、味觉等因素,进食不便,食欲不佳,应建议其多食易咀嚼、易消化的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要避免便秘的发生,必要时可以药物辅助排便,切忌大便用力,容易引起病情加重。

2.1.5用药护理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多有药物治疗,且种类繁多。护理人员应针对个体详细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教会患者能正确合理的应用药物,发挥药物的最大效用并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诸如老年人服用心得安可能会突发心力衰竭;服用阿托品可加重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可导致尿潴留等,建议患者发生可能出现副作用及时咨询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在用药剂量上尤其注意老年患者减退的肾功能及排泄能力,严格注意药物的适宜剂量,注意用药期间尿量、血压及神志等的变化。

2.2观察指标进行社区护理前及随访一年后,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及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肺心病的康复评估分,将护理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2.3数据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3结果

经过有计划的社区护理后,随访一年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肺心病的康复评估分与进行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多,其中以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最为多见[4]。老年心血管疾病病程较长,预后差,并发症较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心血管系统疾病基本属于慢性疾病,病理变化不可逆,多数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长期的病痛,带给患者及家庭加大的压力、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因患者多数的时间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的社区护理尤为重要,能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病情进展。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多,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不断增多,相应的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关注。护理人员应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了解具体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存在的护理问题,心理、生活、用药等方面综合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为老年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此外社区护理,在社区及家庭进行,能衔接患者在医院中接受的护理服务,保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患者在熟悉的社会心理环境下,能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能明显提高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高,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节省国家卫生资源。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5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4-011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疾病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近年有逐年上升势头,而且临床危重症也越来越多[1]。不仅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其发病的种类也逐年增多,其病情程度也逐年加重。因此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面对更大的压力,同样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及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接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筛选条件为患者年龄大于60岁,排除血液性疾病患者、各型肝炎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等,符合条件者共计230例,记为患者组。其中男122例,女108例;平均年龄63岁。患者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编号为Ⅰ~Ⅴ组,每组46例。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将患者组2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编号为Ⅰ~Ⅴ组。其中Ⅰ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包括疾病治疗性护理,患者病房环境的保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运动,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的护理等。Ⅱ~Ⅳ组在接受常规护理之外分别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心理干预主要是使用各种方法使患者消除疾病恐惧、治疗负担以及预后等,使患者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健康指导主要是包括提高认识,饮食指导,运动锻炼的宣教与指导,加强药物治疗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2-3]。Ⅴ组接受整体护理,即围绕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要,采取一切合理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易量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

230例患者干预前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比较,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分

时间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关系环境因素

干预前(n=230)59.23±10.8152.08±9.6662.27±6.8659.43±12.87

干预后(n=230)62.57±10.78*61.93±9.51*62.92±7.0262.18±13.37*

*与干预前比较,p

2.2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单纯性常规护理Ⅰ组与外加心理干预治疗Ⅱ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Ⅰ组、Ⅱ组=6.343,p0.05)。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等其他护理干预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Ⅰ组、Ⅴ组=15.294,字2Ⅱ组、Ⅴ组=4.039,字2Ⅲ组、Ⅴ组=13.538,字2Ⅳ组、Ⅴ组=8.425,p

表2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组别生存质量评分大于60分(例)百分比(%)

Ⅰ组(n=46)2758.70

Ⅱ组(n=46)3882.61

Ⅲ组(n=46)3065.22

Ⅳ组(n=46)3473.91

Ⅴ组(n=46)4495.6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死亡率高[4]。对于老年人来说,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大,入院治疗的患者甚多,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不少压力。护理中如何使患者满意并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成为护理工作探讨的热点话题。

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最大。王世英等[5]的研究也表明,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和护理,能明显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时间。此外,在本研究中,常规护理外加健康指导和人文关怀对患者的生产质量影响并不大。而整体护理是最理想的护理方式,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组别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最大。

总之,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病后一般较严重,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该类患者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其别是心理干预护理尤为重要。其次要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并行,这样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娟.18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89.

[2]田震静,吕烨辉,付爱丽,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02-504.

[3]孙洁.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191-192.

[4]陇文菊.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7):975-976.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6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遵医;协议护理;随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它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同时需要合理饮食控制、适当休息、运动的有效配合及家属的支持,但由于疗程长,部份患者特别是出院后患者由于不遵医嘱服药而导致症状难以控制[1]。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的诊治,既需要医生合理的治疗方案,更需要患者对医嘱良好的依从性。本次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8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不良遵医行为导致呼吸困难等症状不能有效控制的原因进行调查,并通过协议护理,找到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要点,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疾病症状的控制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6例,年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标准,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年龄界限为60岁[2]。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60~81岁,平均71岁;文化程度:小学13例,初中37例,高中22例,中专及以上14例;职业:农民41例,干部28例,工人17例,全部对象能与之交流并合作。

1.2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再入院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不按医嘱规则用药,担心药物反应,忘记服药,对医嘱了解不清,不按医嘱休息和饮食,不定期复查,出现不适不及时就医,经济困难等内容,加开放性回答出院后希望获得服务方式。问卷方法,由专人负责调查,根据患者回答的问题归内分类,结果中满足以上条件之一的患者入组。

将入选的86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协议组)43例,对照组43例,干预组根据调查结果采用协议护理,协议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患者共同约定每天服药的最佳时间、饮食和运动的具体要求,并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且将约定继续至出院进行协议随访3个月,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每天常规给药,出院后随访3个月。观察住院期间药物治疗依从性、疾病相关知识、用药知识掌握情况及自我保健能力、随访调查协议护理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症状控制率。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不遵医的主要原因、病程、本次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随访方式,在不违反原则下,干预组采用患者建议且易于实施的方式:约定电话随访、复查、门诊询问等;对照组采用随机电话询问和门诊询问方式随访。

1.3疾病、用药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自我保健能力内容了解程度判断调查评估患者健康知识内容、疾病及用药相关知识等包括25个内容,能回答60%以上为了解,自我保健能力包括16个内容,能回答60%以上为自我保健能力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及χ2检验

2结果

2.1完成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无脱落病例,97%的患者希望出院后继续服务,特别是希望上门服务。

2.2患者再入院前不遵医的主要原因见表1。

表1

患者再入院前不遵医的主要原因(n=86)

不遵医原因例数百分率(%)

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4451.16

担心药物反应3034.88

不按医嘱用药3338.37

忘记服药1213.15

不按医嘱休息、饮食3844.19

2.4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及用药知识的认识掌握、自我保健能力方面比较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疾病及用药相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了解不了解

干预组433310

对照组432022

注;χ2=8.3,p

表3

两组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比较

组别例数良好不良

干预组433013

对照组432122

注:χ2=3.9,p

2.5协议护理后两组患者不遵医的原因比较见表4。

2.3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按时服药情况干预组98%、对照组95%的患者能按时服药,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2.4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及用药知识的认识掌握、自我保健能力方面比较见表2、表3。

表4

协议护理后两组患者主要不遵医原因比较

组别例数对疾病认识不足担心药物反应不遵医嘱用药忘记服药不按医嘱饮食

干预组43836213

对照组43171213623

χ2值4.566.543.322.24.78

p值

2.5协议护理后两组患者不遵医的原因比较见表4。

2.6协议护理后出院3个月两组患者再次住院率干预组7.14%,对照组21.43%(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普遍存在不遵医行为,协议护理是与患者共同协商治疗方案,商讨健康教育计划,协议具体措施,它具有:①注重人的社会性,能促进患者积极参与;②与患者共同协商制订护理计划达成伙伴关系;③能充分培养和发挥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④将协议护理延续到出院后的长期过程。本研究以协议护理的理念为指导,根据调查结果,协议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患者、家属共同约定每天服药的最佳时间、饮食和运动的具体要求并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而且延续到出院进行协议随访。结果显示,协议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对疾病、用药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自我保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饮食治疗对患者疾病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发症的预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多数患者却不能按医嘱进食。本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不依从率44.1%,为不遵医第二位主因。改变个体不良的健康行为尤其是饮食习惯通常是十分困难的[3]。根据个体不同的行为和需求确定健康促进策略。通过协议护理与患者建立伙伴的护患关系,医患之间能经常沟通,以利于护士对患者不良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评估,及时了解患者不遵医行为设计干预方案,对危险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如对进食过咸、高脂肪、高胆固醇等的干预,让患者真正理解治疗依从的重要性及不遵医的危险性。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真正从中得到受益,如症状得到控制,患者感觉舒适等。

综上所述,协议护理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控制疾病症状的有效措施。出院后协议随访、咨询指导、复查保证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教育的连惯性和重复性,使老年患者自觉地坚持合理的生活方式,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了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旭华,李晶,孙成英霞,等.生活方式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09):488-490.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7

关键词:抑郁;心理障碍;慢性躯体疾病;老年患者;针对性护理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精神障碍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抑郁症的发生除与遗传、人格特征、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躯体疾患密切相关[1]。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存在躯体疾病的老年患者中,约有22%~33%存在抑郁症[2]。本研究分析了老年慢性躯体疾病合并抑郁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针对性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内科住院老年慢性躯体性疾病患者98例作为病例组,年龄≥60岁,意识清楚,除外失语症、严重智能障碍以及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和个人史患者。其中,男73例,女25例,年龄61~94岁,平均为(75.59±3.47)岁,其中,60~74岁38例,75~84岁48例,≥85岁12例;病程2~10年,平均为(5.34±3.19)年,其中,2~5年35例,>5年45例;文化程度:42例小学及以下,56例中学及以上。主要合并症:25例冠心病,23例高血压者,22例脑血管病,18例糖尿病患者中,9例帕金森综合症,4例合并慢性肺气肿。患者的伴随疾病较多,其中,19例≤2种,51例3~4种,28例≥种。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98例作为对照组,年龄、文化程度均与病例组配对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症筛选,以SDS≥41分表示抑郁状态;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病情评价,以HamD24分表示重度抑郁。

1.2.2针对性护理对策病例组均接受规范化躯体疾病治疗,并根据老年躯体疾病抑郁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2.1安全护理抑郁症如不及时纠正可发展形成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故应强化安全护理,尤其是抑郁程度较为严重者,尤应予以关注和防护,嘱其家属警惕患者的自杀倾向,严防发生自杀行为。

1.2.2.2针对性心理护理对于存在抑郁状态者,应根据其抑郁状态严重程度、文化程度等施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协助其克服困难,提高其自我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因素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1.2.2.3沟通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充分理解、尊重和同情患者,鼓励其倾诉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并耐心倾听其主诉,通过眼神、语言及表情等充分表现对患者的理解以及同情,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1.2.2.4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家庭护理活动,并予以必要的赞许及肯定,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但应注意避免发生过保护。勿向患者提出过多要求,以免挫伤其积极性。鼓励其积极与社会接触和交流,并鼓励其亲友多探望患者,并陪同患者参与其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以转移并且分散其注意力。根据患者的文化及认知程度,针对性地予以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自身疾病及能力等的认识,重建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1.2.2.5用药护理因老年患者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反应相对迟钝,应加强用药反应观察和护理,充分重视患者的主诉,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不良反应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等,以消除其不必要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并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加强用药监督,确保患者能够按时、遵医嘱规律服药,以确保疗效及安全性。

1.2.2.6社会支持系统护理重视患者家属及照护者的健康教育,使其能够督促患者完成相应的自我护理措施,及时发现其不良情绪状态,并积极联系医护人员予以干预。

1.3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抑郁程度比较病例组98例患者经SDS量表评价显示,36例评分≥41分,判定为抑郁,发生率为36.73%。对照组98例患者中,7例抑郁,占7.14%。病例组的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3.867,p

病例组36例抑郁患者中,20例(20.41%)轻度抑郁,14例(14.29%)中度抑郁,2例(2.04%)重度抑郁;25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7例(28.00%)抑郁;23例高血压者中,8例(34.78%)抑郁;22例脑血管病者中,10例(45.45%)抑郁;18例糖尿病患者中,7例(38.89%)抑郁;9例合并帕金森综合症者中,3例(33.33%)抑郁;4例合并慢性肺气肿患者中,1例(25.00%)抑郁。

2.2抑郁心理症状相关因素分析统计分析显示,老年慢性躯体疾病患者抑郁症与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症种数有关(p0.05),见表1。

2.3护理效果病例组患者护理干预前SDS评分平均为(52.37±12.15)分,HamD总分为(16.62±9.23)分;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后,SDS为(39.25±8.29)分,HamD为(13.31±5.41)分。护理后SDS及HamD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t=8.830,3.063,p

3讨论

老年期抑郁症往往缺乏典型表现,常合并各类内科疾病,多因主诉躯体症状而就诊[3]。老年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合并抑郁心理障碍时,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往往缺乏相关知识,对抑郁状态的识别意识以及能力薄弱,往往误认为躯体疾病患者合并情绪低落等不良心理状态属于正常状态,在临床工作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诊疗护理措施,影响临床预后[4]。本研究显示,病例组的抑郁症发生率为36.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躯体疾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年龄、合并症以及病程密切相关(p

参考文献:

[1]张小河.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观察及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951-2952.

[2]黄杏笑,杨航,饶冬萍,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3):271-273.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8

结果: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自责心理、孤独、悲观以及依赖性强,在护理中护士人员应根据老年病人年龄、性格以及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缓解老年病人心理问题。

结论:在临床护理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老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能够促进病人的恢复,改善医患关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4-01

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寿命逐渐增长,受到年老的影响,老年人心理会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现分析我院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老年病人164例,男86例,女78例,平均年龄(69±4.5)岁,病人来自各个科室。

1.2方法。整理并分析老年病人的一般资料。

2结果

2.1老年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明显下降,尤其表现在听觉、视觉以及记忆力方面,还容易产生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因此很大部分老年病人会存在恐惧心理,惧怕死亡,渴望人们进行关心和照顾。

老年人对于自身的疾病的了解一般仅仅局限在疾病症状方面,对于治疗并不清楚,因此迫切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另外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多虑、焦躁的特点,不配合治疗。有些老年人自尊心很强,性格比较固执,自己自制能力非常差,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听觉障碍老年人疾病思想顽固,容易出现畏缩心理。

老年人易出现烦躁情绪,这种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对生活保证以及护理保障的担忧方面,不少老年病人病情一旦有所好转就急着出院,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进而丧失治疗信息,产生烦躁情绪,甚至有少部分老年病人为尽快的治疗疾病,乱服用药物,导致出现各种慢性病加重的病情的治疗。人到老年自然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老人一旦得病这种心理特点表现的更为明显,很多老年病人并没有求生欲望,在治疗中不配合治疗,这种悲观情绪主要表现在自尊心比较强的老年病人中。

老年病人对医院环境非常陌生,再加上受到疾病的煎熬,没有亲人在身边,社会交往急剧减少,老年病人就会感到自我价值受损,在治疗中出现孤独感以及失落感。老年病人有时也存在过度依赖的心理,害怕失去家人的关心和照顾。

2.2护理措施。针对有恐惧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关心病人,叮嘱老年病人家属多多关心病人,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同情,言行要谨慎,不能让患者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消除老年病人的恐惧心理以及存在的不安全感,与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把病人看成自己的亲人进行照顾,在采取语言中需要主动与老年病人进行沟通,了解老年病人的要求,并尽量给予,消除掉老年病人的不良心理。

针对存在紧张以及焦躁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从老年病人的角度出发,理解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担老年病人的的痛苦,针对老年病人出现的焦虑情绪,一定要多加询问,并耐心的回答,充分尊重和理解老年病人,采用亲切的语言消除老年病人的紧张情绪。针对存在烦躁情绪的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老年病人的年龄、经济水平以及性格特点,在进行心理上的护理,耐心与老年病人进行沟通,关心老年病人病情治疗进展。

针对自尊心很强的老年病人,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增强老年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语言的使用,避免伤害到老年病人的自尊心,针对存在消极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原则是关心、支持和鼓励,护士人员需要争取家属的配合,关心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为老年病人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加老年病人的信心,同时也需要对老年病人讲述病情变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缓解悲观情绪。

针对在治疗中存在孤独感心理的老年病人,护理原则是采取解释、支持和放松的训练方法,这类患者内心感情很丰富,不善于交流,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首先应为老年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使病人了解自身的病情变化(除了癌症患者以及病情恶化患者),增加老年病人在治疗中的安全感,采取安慰鼓励的语言与老年病人进行交流,使老年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针对依赖性心理的老年病人,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鼓励老年病人勇敢面对疾病,也需要叮嘱家属做好配合治疗措施。

护理人员在老年病人的护理中,不仅需要采用语言性的沟通患者患者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注意非言语性沟通,采用行动等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患者在患病后经常把精力集中在疾病上,整天处在烦闷状态,对待这类病人,护理人员需要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在病区还可以开展一些卫生教育等,患者患者出现的焦虑情况,还可以组件病人阅览室,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组织病人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如太极拳等,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总之就是进行一些列的活动来吸引老年病人的目光,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9

关键词: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常规护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很普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逐渐增多,尤其是呼吸疾病,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护理的质量。

1针对日益趋增的老年呼吸疾病,规范性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细心,这是对一个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甚至多年受疾病缠绕,可能会出现焦躁不安、脾气无常、容易发火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给予患者最大的宽容,始终以微笑来对待患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并做好交流和沟通。

1.2 一定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不得低于1.5L,并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增加VitC和Vite的摄入。帮助患者做好腹式呼吸训练,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通气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要及时提供低流量持续吸氧,并迅速报告给医师。

1.3 严格控制感染:在入院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而患者都伴有感染,所以,在没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及时留取痰液,同时要注意留取的痰液必须是从深部咳出的,然后立即送去检验,不得拖延。在应用抗生素时切忌过早溶解,要留心药物的半衰期。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以验证和确定抗生素的效果。如果患者痰量过多,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每天痰量。留取痰液时一定要按常规操作,比如,标本容器应清洁干燥,取样一定要新鲜,送检一定要及时,等等[1]。

1.4 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口腔清洁对患有呼吸系统病变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既能消除口臭,又能防止粘膜发生糜烂,并能有效预防霉菌感染的发生。如出现溃疡或口唇泡疹等症状,可用1%龙胆紫涂抹;涂抹1h以内,不宜进食或喝水。口唇干燥可以涂上液体石腊油,以湿润口唇。

1.5 患者的痰液要及时排出体外:对一些痰量较多而自己又无力咳出的患者,一定要警惕出现痰液窒息的现象,护理人员要准备好吸引器等各种设备以保证及时排痰。要保证患者时刻有充足的水分,这样不仅能保证呼吸道黏膜湿润与黏膜病变修复,还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一般情况下,患者每天饮水要在1500ml以上。水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人体吸收,使人体器官中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增强。指导患者注意日常生活饮食,应给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并鼓励患者经常锻炼身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2]。

1.6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随时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体征的变化:观察咳痰、咯血的量、性质,呼吸困难的类型,胸闷气短的程度。注意咳嗽、胸痛的性质,咯痰、咯血的性质和量,气急、喘鸣等,并需熟悉酸碱失衡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由于老年患者年老体衰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都可能会引起肺水肿现象,甚至会导致心衰。特别注意静脉注射氨茶碱时应缓慢。总之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异常病情,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师。

1.7 按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患者呼吸衰竭时要慎用镇静剂,出现昏迷或者烦躁不安情况的患者一般禁用吗啡、巴比妥等药物,但在机械通气中需要患者主动抑制呼吸时例外。

1.8 在使用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8.1看患者呼吸是否合拍。在通气量足够的情况下,患者呼吸应和呼吸器一致。如果通气量出现不足,就要考虑是否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并发症。

1.8.2要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如呼吸不畅,一般原因是连接管道出现了漏气,或者痰流收到阻塞,以至于气道阻力增大。

1.8.3要定时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送气的压力及机器的运转情况,防止连接的管道漏气及脱落。

1.8.4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参数,观察患者的意识神志变化,并做下详细的记录。患者如果出现烦躁、恶心、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状况,则应考虑是否患者存在氧中毒的可能,以及有否存在呼酸、呼碱中毒等现象[3]。

1.9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应加强心理护理。安排患者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如适宜老年患者的活动有太极拳、户外散步等。适宜的锻炼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机体免疫能力,使患者形成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10治疗后期,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的活动,以增加患者的有效通气量。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积极向患者宣传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知识。针对抽烟的患者,要科学地指导患者坚决戒烟。

2参考文献

[1]张 晶,刘向敏.老年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4(12):134.

常见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篇10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并使患者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出现患者心肌供氧不足、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病。老年人群比较常见,是老年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于病情的控制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大大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冠心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疫苗可以防治心血管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但目前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因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疾病恶化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使患者死亡。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本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心理指导

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老年患者情绪急躁、容易冲动、多疑、喜静怕孤、自尊心强等心理特征,心理和精神压力较重,对其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护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温暖、亲切、鼓励性的语言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因素。使患者了解自己情志障碍之所在,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控,纠正不良心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及忧虑,引导其保持良好的心境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冠心病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饮食治疗可影响到疾病的发展、预后,起到基础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发生的作用。在饮食上,营养要合理,少食、多餐、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如果不限制盐的摄入,过多的盐会造成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加重心脏负担,肥胖者要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同时,每天的膳食要保持清淡;少吃咸食,粗纤维植物蛋白的饮食,辅以蔬菜和水果,易消化、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富含维生素,控制总热量摄人。

3运动指导

在健康教育中,引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对治疗冠心病有很好的帮助,运动可以降低患者外周血管的紧张度,进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适量的运动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得以增强,心排血量得以增加,心肌对活动的适应性得以提高,可发挥降压,提高心肌营养和氧供应量,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另外,有规律的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循环有良好的作用,以运动后不出现过度疲劳或明显不适为限。

4药物指导

冠心病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病,由于老年人生功能及解剖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肝脏和肾脏这2个代谢和排泄药物重要器官,其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者只用成人,有的药仅用成人的2/1。因此,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给予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延长其寿命。护士首先应明确老年人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要向患者或家属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指导患者遵照医嘱服药,让患者了解涉及的各种药物相关作用,服用方法,不可忘服或者漏服;坚持长期服药,定期监测心功能,根据病情按医嘱调整用药,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复发。护士要教会患者或家属测量脉搏的正确方法,并要求服药前脉搏在60次/min以上,如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