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创意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02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1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

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

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

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

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二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

1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

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

3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

4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5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

市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三结语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此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对于提升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乡村旅游目前发展模式

1.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1.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为主

1.3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1.4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1.5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2.1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2.2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2.2.1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2.2.2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3.乡村旅游的模式发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另外,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3.2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3.3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结束语

总之,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3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4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昭苏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13

1前言

1.1全域旅游的提出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步入大众旅游的阶段,公众对于旅游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旅游模式通常只注重景点景区的建设,与社区建设之间相互独立,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相互独立的模式,可以借助全域旅游来实现,将景点景区所在的社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各项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地优化、整合和提升,最终实现区域内各项资源有机整合、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

1.2乡村旅游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目标时间紧迫且任务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首先需要先打破当前体制机制带来的阻碍,抓住全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和旅游发展资金,发展乡村旅游。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范围内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大约为2000万人,该行业已经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从中受益。乡村旅游已成为城乡交流的重要方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投资和消费的热点领域。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将达300万家,该行业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40亿人次,营业收入将达2.3万亿元,届时,约8000万农民将会从中受益。

1.3昭苏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昭苏县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与哈萨克斯坦交界。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26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昭苏县榜上有名。2016年7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在昭苏县召开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会上提出自治区旅游局要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以期带动全疆全域旅游建设与发展。

昭苏县在创建全域旅游的基础之上,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昭苏镇灯塔知青馆等,并且县政府牵头挖掘村史文化,斥资720万建设完成52个村史馆体,其中包括村级独立馆、村史墙、村史廊厅等形式,这些乡村史馆也作为文化旅游点,成为昭苏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看点。这对于昭苏县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基于全域旅游角的昭苏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机遇

2.1昭苏县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昭苏县完整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格局已初步形成,成立了“全域旅游、全民兴旅”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全域旅游体制机制。该县目前已完成智慧旅游平台基本框架的搭建,主要景区、酒店及服务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安装360°智能摄像头,建立昭苏县智慧旅游专用监控中心。景区电子门票检票系统完成电子检票、二维码扫码器硬件设施建设,设计了昭苏县全域旅游智能电子导览图,实现旅游地图与平台数据的无缝对接。

2.2昭苏县乡村旅游发展规模

2.2.1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昭苏县通过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等,全面提升全域旅游运作和服务水平。目前,昭苏县已建成全县旅游标识系统和2个县级入口服务区,13个全域旅游停靠点即将全部投入使用,县城至各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和定点旅游车也正在努力完成建设中。修建一般农村公路101公里,完成整村推进通村油路54公里,种马场和昭苏林场客运站、夏特乡综合客运服务站竣工。

2.2.2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以旅游全域化战略,引领全民广泛参与。截止到2016年8月,昭苏县的农牧家乐和大小餐厅已达730家。其中,农牧家乐220家,达到a级、B级标准的农牧家乐分别占到了20%和50%。这些旅游点带动了17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也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奠定了良好基础。完成17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双百工程”,实现2052人脱贫。

2.2.3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昭苏县积极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镇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牧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组织宣传力度,强化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乡村和休闲养生的自然生态景区。

2.2.4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昭苏县围绕国家生态县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先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项目8个,涉及34个村,惠及62652人。启动了美丽乡村之“发展庭院”活动,上千户村民、牧民在庭院内种花和经济作物,使庭院焕然一新,千户牧民结束了庭院杂草丛生的历史。

2.3全域旅游视角下昭苏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3.1经济基础差,旅游设施投入乏力

目前昭苏县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大等问题,加之县级财政力量薄弱,旅游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因此,尽管近几年来昭苏已经在完善交通网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离伊宁机场距离200多公里,又无航班可直接抵达,昭苏旅游受到了极大限制。酒店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酒店住宿餐饮等出现了“一房难求”、“一餐难求”的局面,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昭苏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定位产生了不利影响。

2.3.2乡村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

乡村旅游产业链实际上是以核心的乡村旅游企业为基础,承担为游客提供不同消费需求的价值创造功能的相互内在联系的产业共生体,通过对信息流、客源流、物质流的链条连接,形成具有一种内在相互联系企业的集合。目前昭苏乡村旅游产业培育不足,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精品,上下游的a业部门互动不够,从业者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总体竞争力较弱,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弱。

2.3.3高层及旅游人才不足,人才引进困难

昭苏县地处边远,高层次旅游人才严重不足,且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人才,大多数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均由农民及村干部担任,服务意识不够,服务质量较低。

总的来说,昭苏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低端旅游业态的状态,且已遇到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的一种转型升级。

3昭苏基于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研究

3.1借助相关政策,实现基础设施全域化

国家旅游局在其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推出“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八项支持措施。

昭苏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可借助报告中的支持政策,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自治州的资金支持,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加大对酒店业的投资力度,解决旅游旺季住房难、就餐难等问题;改变目前形式单一的景点景区、酒店餐饮的模式,借助全域旅游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化乡村旅游服务,打造让游客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借助国家旅游局的支持措施,创建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如马文化产业品牌等,扩大对昭苏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尽可能消除基于地理位置的客观不利因素。

3.2借助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

全域旅游的涉及面广、关联性高,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与相关产业、行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昭苏乡村旅游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经营模式雷同且单一,上下游部门之间联动不足,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需借助全域旅游,创新“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摈弃各自经营的理念,探索以合作社、农业旅游综合体、家庭农场等方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开发。

为拓长拓宽产业链条,昭苏县政府部分可大力扶持几个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创建乡村旅游精品,深挖独具特色的农牧业模式,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形成规模化、企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加强与其他行业如手工业、养生医疗业、娱乐和新闻传播等的联动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全面整合。

3.3强化社区居民全域旅游观念,提高其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当前中国的旅游正走向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主体和旅游消费需求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80后”、“90后”已逐渐成为旅游业重要的消费主体,这个群体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参与,渴望释放压力,获得印象深刻的旅游经历。这个变化要求旅游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具备更开放的理念,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对社区居民全域旅游理念的普及尤为重要。用全域旅游观念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将整个乡村生态环境都纳入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打造“全域乡村旅游”。调动社区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融入现代化创意,引进一批不同行业的高层次新村民,建立乡村创业基地,发展乡村现代化酒店,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转型升级中来,提高社区居民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实际收入,以缓解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3.4解决人才引进问题,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昭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经济、教育等相对比较落后,造成了该县人才引进难等现象。笔者认为昭苏县应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主要通过引进+培育模式解决此问题。对此,结合目前国家旅游局的对于全域旅游区实施的支持措施,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高薪、高待遇引进农业、旅游业等高级人才,同时聘请疆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及讲座,培训内容包括当地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介绍、本土文化解读、乡村旅游经营的现代化理念、乡村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等。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吸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实习生参与当地旅游发展事业,也可以作为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4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重要举措,在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下,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期。然而,目前关于昭苏县的乡村旅游如何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也仍需针对实践问题进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国家旅游局新闻办.国家旅游局网站.2016-02-07.

[2]王思超.新疆全域旅游贯穿百业千态[n].中国旅游报,2016-07-20.

[3]魏莹.全域旅游带动昭苏农牧家乐迅速发展[n].伊犁晚报,2016-08-25.

[4]王友文.昭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6,(03).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创新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寻找休闲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21世纪初,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各主题年活动,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正是因为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的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的口号是和谐城乡游,这些都大大地推进了乡村游,己经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1.产品开发项目单一、城市化、粗放型经营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程式化活动中。由于乡村旅游供给尚处于卖方市场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开发者片面追求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使其城市化、人工化,从而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忽视游客的满意度、旅游形象塑造和长远发展设计,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损害了游客的旅游感受和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大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采用低价的产品渗透价格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知名度、资金实力方面相对于风景名胜区都处于弱势,目前,我国开发的乡村旅游多是处于城市近郊或者景区(点)附近,其客源以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为主,家庭出游的比例大,主要出游形式为散客旅游,需求弹性大,对价格敏感性较强,所以在价格方面以低价为主,采取慢速渗透策略。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目前的销售尚不成体系,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我国不少地方现在仍存在着“先等当地旅游发展起来,再拿钱来宣传促销旅游”的落后观念,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更不用说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了。由于没有形成有序的横向和纵向的体系,使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附近的知名景区(点)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致使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营销方式毫无新意。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招徕游客,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发传单或发名片。有少数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三、营销创新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1.激烈的市成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走新路,就是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坚定地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放弃传统的时代营销做法,实行“洁净化”生产,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即进行营销创新。四、乡村市场营销创新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创新2.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要务。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导致旅游产品的同类化现象普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有个性,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因此,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提升产品的质量。

3.体验营销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6

乡村旅游是以优美清新的农村景观及人文资源等乡村资源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不仅是基于乡村农业的旅游,而且还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近些年来,在传统的农业体验游和农村休闲游之外。商务娱乐、会务度假等项目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潮流。家庭农场主要是以农户家庭作为其基本单位,并以农户家庭成员作为主要劳动资源,从事农业商品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新一代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式。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带动当地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农业多元价值导向是指以农村土地为核心资源,通过多功能农业理论,将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多种综合价值的实现。本文主要是在农业多元化价值导向下,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将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从而为促进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的共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与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当前大多数乡村旅游仍停留在住农家房、买农副产品、吃农家饭等物质层面。有的甚至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买农家特产。除此之外,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与互动仅仅停留在一次性消费模式,并不能给旅游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农户与旅游者也未曾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持久合作的稳定模式,导致乡村旅游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

随着乡村旅游业竞争的加剧,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出现了发展滞缓、产品粗糙、产业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乡村旅游业开发的趋同性。虽然我国的农村自然景色多样,但由于市场导向同步化、缺乏交流创新等,导致各地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出现同质化现象。从而引发了乡村旅游业经营理念落后、乡村旅游产品内容重复、乡村旅游形象定位雷同等一系列经济后果。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的流程、内容、产品等普遍存在雷同性,缺乏个性与创造力,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这种趋同性的乡村旅游开发会大大淡化乡村旅游的“乡土性”。第二。乡村旅游的季节波动。与其他特色旅游业一样,乡村旅游业也具有周期性特点,大多城市游客会集中在十一黄金周或节假日上山下乡。因此乡村旅游业的收益受游客的影响。呈现季节波动性。此外,游客好奇心的流失,重复旅游率低也是导致乡村旅游业呈现季节波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忽视了农业生产。部分地区盲目放大化乡村旅游发展的优越性,过于强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影响了区域粮食生产的稳定。

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家庭农场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农业趋于技术化、专业化、规模化,对劳动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经从体力活动逐渐转向其他工作,而农户家庭成员作为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发展家庭农场是健康休闲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由利于增强农户的品牌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建立安全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家庭农场通过发挥低于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生产独具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及环境要求的产品。有利于促进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并能带动当地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

发展家庭农场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是人们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需要,而城市化的发展让乡村旅游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林园区型和农家乐型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类型,这两种类型主要属于观光型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及多样性的要求,其核心新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家庭农场具有生态化、智慧化、科技化、规模化等特点,对推动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的路径

创新经营模式。中国的家庭农场,从类型分析,主要适合发展绿色产品直供型、旅游休闲型等家庭农场;从经营方式分析,主要m合发展农户合作型、社区型、民营型家庭农场。将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由家庭农场负责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活动接待等,同时成立旅游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企业销售、旅游开发,主要负责农产品的外部市场营销。将休闲养生、避暑度假、农耕文化融为一体,通过特色化、生态化、科技化经营,发展集蔬果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销售、科普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将家庭农场融入乡村旅游营销体系。将家庭农场融入乡村旅游体系首先要形成特色专题产品。并形成以家庭农场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的精品旅游地,打造农场式度假旅游地,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针对产品内容的不同,实施多元营销,不但可以纳入农博会、农产品营销体系,还可以纳入旅游产品营销体系。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7

乡村旅游在国内的一些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国家旅游局举办“**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是对我国已开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肯定,也是对未来乡村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延伸的政策导向,通过以旅助农,城乡互动,推出更多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全国乡村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布尔津县是一个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县,旅游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39.5%,同时布尔津也是一个农牧业大县,有70%的农村人口和90%以上的农村土地,找准旅游与农村的结合点,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显得更为重要。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园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吸引物,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创新策划、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提供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由于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决定了旅游业对产业融合的基础作用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作用。旅游产品的演绎是无限的,农业做为基础产业要为旅游业服务的同时,自身要成为旅游的景点或要素,乡村旅游把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旅游产品和扩大旅游容量,而且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布尔津县提出乡村旅游的背景

布尔津县地处西部边区,受多种不利条件制约,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产业层次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县域经济新突破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布尔津县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需要。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是布尔津县经济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加快发展的优势,乡村旅游可以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产品,形成卖点,创造出效益,富民又强县。乡村旅游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契合点,拓宽了“生产发展”的渠道,提高了农民“生活宽裕”的程度,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二)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强,是农牧民突破传统一产后最易选择的产业。布尔津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28.8万亩的耕地和1015万亩的草场制约使农业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农民从农业本身很难再获得丰厚的收入,大多数农民仍处于生存性消费区间。农民从农业生产以外获取的收入也很低,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水平已达35.5%,其中东部地区达46.3%,布尔津仅为14%。发展乡村旅游起步门槛低,投资成本少,见效快,风险小,农牧民普遍能够承受,依靠已形成的良好旅游环境,广辟增收渠道无疑成为布尔津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

(三)乡村旅游的择业灵活,是农村转移闲散劳动力最现实的途径。布尔津县城镇化水平低,以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年,全国城镇化水平达41.8%,布尔津城镇化率仅为28%;同时,受农民自身素质和适应城市就业能力的限制,让大部分农民脱离乡土进城创收很不现实。乡村旅游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一种“老百姓”经济,不受时间、地点、技术等条件制约,可以让农牧民充分利用自有生产资料搞经营,又可兼顾家庭成员生活和农事生产,是农村经济实现突破的一条捷径。

(四)乡村旅游使农村、农牧民直接受益,能较快实现资本积累和文化积累。目前布尔津县农村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量弱,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10%,在县财政收入中工业创造的收入仅占6.88%,同时由于农村长期囿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农牧民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思维习惯,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带动功能,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发展旅游进行经济积累,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同时旅游观念的形成能改变传统的观念,农牧民通过与外来游客的交流沟通,将促进其破除陋习,形成新的区域文化,拓展生产空间,推动文明生态农村建设。从长远看,乡村旅游可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通过旅游积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推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奠定基础。

(五)乡村旅游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大厦“森林”中的城市人,对田园、森林、山川、湖泽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农村的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纯天然食品、淳朴的民风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需求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商机,是布尔津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难得机遇。

(六)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布尔津县已具备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

1、景区带动优势明显。布尔津县共有旅游景点32处,分属六大类20个基本类型,占全新疆56个基本类型的35.7%,其中高品位景点11个。新疆五大自然景观之首的喀纳斯自然生态保护区就在县境内,近年来,布尔津县牢固树立“喀纳斯兴旺,布尔津发展”的观念,紧紧抓住喀纳斯被列入新疆“五区三线”旅游龙头景区加快建设的机遇,举全县之力培育壮大旅游经济。喀纳斯景区正在为建设成为“百万游客”景区、世界一流的生态精品景区和中国最大的“国家西部公园”而努力。大量的游客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市场。

2、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布尔津县有14.25万亩的水域面积,其中可利用平原湖泊面积2.36万亩,渔业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以水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生态资源丰富,全县森林面积288万亩,其中两河河谷林面积61万亩,林中生活有700余户农牧民,是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可贵资源;沙漠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在国际上沙漠旅游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布尔津县域内有50万亩的沙漠、沙山,围绕沙漠文化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主题特征,是乡村旅游的又一大特色。

3、民俗风情淳朴。全县有21个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宗教、艺术和风俗习惯,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蒙古族图瓦人、回族等以其独特的民族历史及文化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民情,如特色饮食、饰物、民居、歌舞等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4、旅游环境优良。布尔津县坚持旅游立县、旅游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放宽准入领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大旅游企业和民间资金注入布尔津旅游,全面推进了布尔津县旅游业整体向标准化、规范性方向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创建国家旅游强县为契机,规范整顿旅游市场,推动各项服务设施升级上档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营造了安全、秩序、健康、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布尔津县多元筹措资金,致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旅游的通达性高,公路交通外网四通八达,喀纳斯机场建设全面开工,奎北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也进入实质性阶段,通油通达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农村电网改造、通讯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旅游者得到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这些都为布尔津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布尔津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布尔津县抓住喀纳斯旅游大开发的机遇,积极打造百里旅游文化长廊,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乡村旅游已显示出了生机:

一是增加了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大力开展“农家乐”、“牧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旅游服务行业转移,以旅游促进农牧民增收,**年,全县有农家乐、牧家乐形式的个体经营户10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达300余人,年旅游收入达300余万元,农户收入最高的达10余万元。特别是今年“乡村旅游年”活动的开展,使全县旅游经营户猛增到300多户。乡村旅游还出现了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目前规模最大的丝路捷哈萨克民俗风情园有30户牧民经营,户均年增收3000元。随着冬季旅游的悄然兴起,**年在冲乎尔乡成立了一支马拉雪橇队,不但方便了冬季旅游的游客,也使冬闲的农牧民增加了不扉的收入。

二是实现产业联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不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而且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促进了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全县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十五初的1900余亩增加到十五末的4400亩,今年达到了21200亩;土鸡、鸭、鹅等特色养殖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游客对松籽、蜂蜜、野菜等土特产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已建立了2个土特产品加工厂,延长了产品链,扩大了产业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形成了以一产服务旅游、旅游带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经济良性循环。

三是成为喀纳斯旅游的重要补充。乡村旅游的发展缓解了喀纳斯主景区和县城的接待压力,活跃了县域旅游经济,同时解决了布尔津县域旅长游短的问题,对构建布尔津县众星捧月的旅游发展格局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丰厚经济效益,而且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种植业引进设施农业,延长了农作物的上市期,畜牧业打破以往四季养殖一月出售的生产格局,形成了四季出栏牲畜,渔业首次在托洪台湖人工投放冷水性鱼苗获成功。同时在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直至生活习俗方面都有所改变,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布尔津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总体上属于景区带动型产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问题:

(一)、经营形式和内容单一,档次不高。布尔津县的乡村旅游目前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农家乐、牧家乐形式为主,主要是通过在原有住房基础上稍加改动或搭建毡房来接待游客,大多仅限于独门独院的个体经营,在内容上只是为游客提供简单的餐饮服务,既不具备参与接待大规模观光的气势,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没有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事活动参与体验(如农作物收获、农产品采摘)等内容开展得并不多。

(二)、组织分散,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布尔津县乡村旅游基本是农牧民自发组织,没有规划引导,发展总体目标不明晰,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布局散、小、弱的问题,致力于树立整体形象的意识和协调发展的意识不强。游客参与也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旅行社的介入。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建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方向上,依然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重实物量投入轻经营特色和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的现象。有的乡村在发展农家乐方面出现了筹建现代化饭店的趋势,失掉了农家乐的家庭温馨感。

(三)、文化含量低、缺乏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目前布尔津县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内容和形式上基本雷同,对乡土文化、民俗民风和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上欠功夫,没有把更多的民族地方特色产品纳入到乡村旅游范围之内;本地开发生产的旅游产品、手工艺品种类数量少,所销售产品大多为泊来品。

(四)、对本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的宣传开发不够。如作为展示哈萨克民风民俗、传诵民族文化的阿肯弹唱会未充分体现出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优势,每年都是由政府出资办会,虽然办会时间是在旅游期举行,但没有获取任何旅游收入。

(五)、乡村旅游产品还处于低品质、低收入的经营状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农牧民缺少发展资金、经营者素质不高、乡村旅游卫生环境较差等问题,既不方便游客,又使旅游收入降低,使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品质、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个别景点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特色活动内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

四、布尔津县发展乡村旅游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规划,科学指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是布尔津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创新能力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综合效益好”的乡村旅游产业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升乡村旅游开发水准,创新形象品牌,拓展产品内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业转型,推动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布尔津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做为一项产业来培育,出台政策,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壮大。政府引导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首要前提,如成都和上海都是由政府推动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都市通过制定统一规划大力扶持农家乐发展,农家乐经营成为成都市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34.8万人。上海市出台了《推进上海旅游休闲农业政策意见》,培育形成了上海郊区现代都市型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年农业观光旅游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有6个景点被评为部级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布尔津县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农牧民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各涉农部门和旅游行业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引导。

尽快制定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应以县《十一五规划》和《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按照“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彰显田园风格”的要求,着力培植一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与农村抗震安居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要注重发挥乡村干部和通过乡村旅游致富的农民的“领头羊”作用,要通过他们带领农牧民自主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尽快培育一批不同资源特色、不同类型、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对乡村旅游开展成功的区域和景点要积极申报评定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以此提高布尔津乡村旅游的名气。目前阿勒泰地区仅有阿勒泰市金山葡萄园一处被评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布尔津县还没有一处部级示范点,旅游管理部门应积级开展申报工作。

(二)、优化乡村旅游的布局,加大投资,创新投融资机制

布尔津县域内乡村旅游要以喀纳斯景区为核心,以县城为旅游主服务区,沿县城至喀纳斯景区和沿217国道“两条轴线”进行乡村旅游服务区布局,实现“核心牵引、全县联动、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根据各乡村特点及地域特色,充分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进行不同功能划分:县城周边地区如切克台村、托洪台村及杜来提乡、阔斯特克乡重点发展田园风光式农家乐和特色餐饮游;喀纳斯旅游沿线如阳光沙滩、冲乎尔石林及两河河谷森林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游;窝依莫克乡克孜哈巴克村、冲乎尔乡布拉乃村、海流滩区域重点发展民族饮食和旅游商品购物、手工艺品制造;也格孜托别乡阿贡盖提重点发展草原民俗文化游;哈纳斯村、禾木村、沿线少数民族村发展家访、民俗风情游;在有条件的乡村发展农牧业科技园区;在一些自然湖、人工湖开展休闲垂钓和水上项目。

寻求区域乡村旅游合作发展之路,高位推动布尔津县乡村旅游发展。当今中国旅游发展的趋势已不局限于一景一点式的旅游开发,而是强调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开发,如云南、、四川三省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些旅游区打破地域封锁,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力促区域旅游经济成长,形成了国内旅游新热点。被誉为新疆乡村旅游发源地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提出了借力“中国乡村旅游年”打造新疆“休闲之都”的目标,以此来提高昌吉州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布尔津县乡村旅游不能独立于阿勒泰地区之外谈发展,对阿勒泰地区而言,“金山”就是一个大景区和大品牌,地区各县市资源的相近性、民俗的相通性是发展区域乡村旅游合作的基础,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就必须加强县市合作,共同打造阿勒泰乡村旅游经济,提高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按照区域布局确定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旅游投入。需要政府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申请国家和上级部门支持,当地也应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同时要积极招商引资或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投资经营。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要支持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新成立的国有资产经营中心要发挥杠杆作用,在资金使用上以参股、入股、补息等形式引导乡村旅游企业发展,用足用活国有资金。有些地方对政府资金使用的效果非常好,如云南由政府筹资50亿元组建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建立旅游投资平台,广纳社会资金上千亿元,拓宽了旅游投资渠道。

发展乡村旅游要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进行,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政策上、资金上的“东风”,借力发展。结合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村、整治村,可以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结合新农村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资金使用上统筹安排,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能发挥示范作用的旅游村,这对乡村旅游与示范村建设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探索旅游组织新形式,乡村旅游要走个性化、规模化、组团式发展之路

对一个区域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分散的农户不可能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对旅游市场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乡村旅游要朝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组团式的产业化目标发展,变自由“生长”为重点“培养”。布尔津县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村,高层次进行创意策划,组团发展,村民整体推进,形成乡村旅游产品集群行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有利于经营户的相互学习,有利于知识技术传播和扩散,有利于创新。而且这种产业组织形式能够降低产业壁垒,创造市场需求,扩大市场边界,创造集体品牌效应,因而能够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空间。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引导旅游服务合理聚焦,形成产业发展、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旅游的经营组织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模式即“支部+协会”模式,对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强的乡村可以由集体注入一定的资金,整合本村旅游和农户资源,建立农民旅游协会,组织农民经营旅游服务,村组织或农民协会可以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开拓旅游消费市场。如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椴树岭村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投入巨资对全村进行整体环境改造,制定政策鼓励村民优化生活方式、挖掘独特传统美食和人文历史、风俗,140多户村民在家里搞起了民俗接待,成为京北民俗旅游第一村。一种是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即“公司+农户”模式,对一些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的区域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统一经营,如成都郫县农科村是全国第一家农家乐村,在前期农民经营的基础上,由公司介入统一组织有意愿的农民参与经营,进行企业化管理,调整经营思路,增加经营设施,扩大接待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大理的白族民俗园都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典范。布尔津丝路捷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也是由企业牵头组织牧民开展牧家乐经营,规模虽然不大,但已初见成效。

(四)、突出特色,发挥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从全国的情况看,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因此,在发展布尔津县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山水生态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布尔津县有许多待开发的生态景色,如冲乎尔石林、两河河谷森林、窝依莫克鸣沙山、湖泊等,可按照不同的旅游主题,建设各具特色的避暑山庄、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公园、滑沙娱乐园、垂钓园等。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田园风光优势,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生产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体验农事活动等,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在一些条件好的村庄建立游客农园,包括菜园、花园、渔园、林园等,让游客亲近土地、消遣乡村。立足现有农业特色,开发哈纳斯密瓜庄园、设施农业园区、家庭牧场等景点。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还应围绕喀纳斯旅游机场建设和喀纳斯旅游后勤供应基地做文章,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项目等果蔬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观光型农业基地;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开发特色农家、牧家民间宾馆,既可体验农牧家劳动生活,又可缓解县城接待压力;开发各民族独特的传统饮食,如牛羊肉食、奶制品、面食、野菜、土鸡鸭等;大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如民间刺绣、手工骨制品、木刻品、皮制品等,使旅游商品在乡村旅游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少数民族村开展家访活动,设计不同的体验形式,如睡哈萨克毡房、参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骑马观光、射箭、观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揽不同的民族风情等。四是要大力发展冬季旅游,提高旅游设施使用效率,有目标的开展滑雪、雪橇观光、雪上运动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布尔津逐步形成以“春赏花、夏游水、秋看树、冬玩雪”为内容的旅游新概念。五是发展节庆旅游,要进一步加强对阿肯弹唱会、敖包节等民族节庆活动的开发,形成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局面,使阿肯弹唱会、敖包节等成为展示民族特色的草原盛会和最具民族特色的游客参与性旅游项目。阿肯弹唱会的时间不能局限于一年一次,在旅游期可以一月一次或者一周一次,在西双版纳可以搞“天天泼水”节,我们也能搞“月月阿肯”会或“周周敖包”节。布尔津县水域辽阔,水产品丰富,可以开展以品鱼为主题的鱼节;围绕蜜瓜资源开展以品瓜为主题的蜜瓜节等等。通过开办节庆活动推动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发展。

(五)、规范服务,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旅游“软件”服务的质量。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要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近期新疆出台了农家乐服务标准,县旅游管理部门对已经从事经营接待的家庭要依据服务质量标准定期进行评审定星定级,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对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家庭,要有序地引导和指导,提高准入门槛,使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三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要走出去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比较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同时聘请专业学者和有经验的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进行传帮带,提高农牧民自我规范的能力。

(六)、培育人才,切实抓好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县乡村旅游经营户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加以正确的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有关专业院校培训中心的联系,尤其要发挥县旅游学校的作用,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教育和培训,积极培养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开阔经营者的行业视野,提高战略发展能力。同时教育、文化等部门要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营造文明、诚信、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切实抓好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由于布尔津县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禾木和哈纳斯村外,大多数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不高,宣传促销也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因此旅游管理部门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指导和帮助抓好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确定宣传重点。要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重点进行宣传促销;要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也要发挥“口碑效应”,利用当地城乡居民和游客对乡村旅游点的认同,自觉地进行“口碑”宣传,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七)、加强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8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

[1] [2] [3]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品牌;路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在回归的需求、求知的需求、怀旧的需要及复合型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11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

河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明显优势。从自然条件上看,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及农业生态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一些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从文化底蕴方面来看,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出生在新郑,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建都于淮阳;黄河文化的主脉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发源地在河南;博大精深的《易经》、充满哲理的《道德经》、流传千古的《诗经》无不源自河南,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古代圣贤出自河南。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河南丰富多彩的中原乡土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杂耍、乡土节庆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驰名中外的武术文化——少林功夫不仅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更是河南的一张世界名片。从交通条件上看,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高速公路、铁路、高铁、航空四通八达,旅游交通优势特别明显。特别是河南省已经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县乡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河南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旅游市场上看,河南省人口众多、密集度大,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省,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省内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且近年来河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38.49元。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不断升温,不少地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中,全国共评出示范县32个,示范点100个。郑州市惠济区、栾川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河南省所属的伏牛山区、南太行山区以及各大中城市的郊区都有大量的乡村旅游出现,一些新的亮点、热点乡村旅游景区不断出现。河南省旅游局推荐的省内首批和第二批百村万户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包括:栾川县重渡沟、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及荥阳桃花峪。据统计,据河南省旅游局的统计,2011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02.06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04%和22.1%,再创历史新高。乡村旅游方面,虽然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乡村旅游占全部旅游的比重在加大。

与此同时,河南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品牌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品牌缺乏;传统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土特色不明显;乡村旅游产品趋同,缺乏深层次开发;缺乏规划和策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等。

1.品牌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品牌缺乏。与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相比,河南乡村旅游的品牌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地较少,乡村旅游品牌比较缺乏。除了郑州市惠济区和栾川县的乡村旅游开发比较成功,河南省大多数乡村旅游品牌还称不上真正的名牌。另外,有的乡村旅游地虽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荥阳桃花峪,但品牌辐射力较弱,知名度较小。

2.对河南传统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土特色不明显。现在河南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乡土特色不明显,河南特有的传统乡村文化没有彰显体现出来。例如,中牟县拥有的潘安故里和官渡之战古战场遗址的这些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相结合,仍然景观破败,其历史文化价值远未体现。

3.缺乏深层次开发使乡村旅游产品无差异。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之所以给广大公众的印象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

4.缺乏长期规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在发展中,河南乡村旅游普遍缺乏长期规划,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品牌化

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符号经济决定实体经济,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正是拥有具备竞争力的品牌。”凯恩斯所言,同样适用于乡村旅游市场。品牌作为联系旅游景区与游客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在购买过程中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创立和推广河南乡村旅游品牌,走品牌化路径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篇10

关键词:政府干预;乡村旅游;蓬莱;跨越发展。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它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造乡村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有积极作用。蓬莱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虽早却严重滞后。2012年蓬莱市委市政府启动“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市创建“蓬莱美丽乡村”40个左右,促进蓬莱乡村旅游跨越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本文重点探讨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政府干预的若干措施,以期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干预的成熟经验。

乡村旅游产业涉及农户、旅游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发展主体,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历史,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

(一)政府主动谋划,政策鼓励促进。

发达国家大都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主动谋划,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积极发挥政府旅游和农业等职能部门的组织、规划、协调、宣传、推动的作用。

比喻西班牙,每个地区政府都有相关乡村旅游的立法,从立法上确定乡村旅游的地位。美国从县、州一直到联邦的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都制定了一些列扶持政府。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相继成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协会和农村政策委员会,协调农村发展尺度,推进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政府主持制定了发展规划并提供了规划编制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并给予严格管理。

(二)积极搭建平台,强力推动发展。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各国政府积极搭建企业投融资平台、跨区域合作平台、网络商务服务平台、市场营销平台等等。

比喻1992年,美国土地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森林委员会、国防部、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的“理解备忘录”(mou),形成了地方、区域、州政府在推进联邦土地发展旅游业中共同合作的框架。法国于1953年成立法国农会常设委员会,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作为推广农业旅游的中央机构;建立“欢迎莅临农场”网络,完善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推销农业旅游,大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坚持农业主体,规范行业运作。

西方发达国家在坚持宏观管理的同时,大都走出了一条行业管理、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发展道路。为了保障乡村旅游的农业属性,英国从法律上规定了农业的地位,全面推行农村事务管理方案;德国农业协会于1972年制定了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凡经检验合格者,颁发度假农场认证标章,并由经济部、财政部等负责后续认证工作的推行,该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德国乡村旅游服务的总体质量。法国于1974年颁发了《质量宪章》,根据“农家乐”的周边环境、软硬件设施、房间舒适度及各项服务,以麦穗为标志,将它们分为5个等级,最低等级1个麦穗,最高级别5个麦穗,要想获得5个麦穗的“农家乐”要求十分严格,要有私家花园、停车库,还要有包括网球场、游泳池、桑拿及音乐设备在内的休闲设施,引导企业规范运作、加强行业自律。

(四)优化农村环境,注重品牌特色。

发达国家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多事业系统推进的结果,是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是发展区域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发展环境的一条重要措施,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利用。芬兰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在:经济增长与调整、创造就业、增加投资、人口稳定、基础设施和设备供给及保障等。意大利将乡村旅游与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生态环境及其他社会资源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性项目,对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善城乡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德国乡村旅游推出“森林轻舟计划”,那里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岛屿、游人轻舟泛行期间,其乐无穷。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推动我市乡村旅游跨越发展。

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蓬莱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从2012年起,蓬莱市委市政府在对现有村庄实施整治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要求,在全市开展“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对于蓬莱的乡村旅游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一定要在政府首责的原则指导下,走出一条多元化推动、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乡村发展旅游之路。

(一)构建多元化推动机制,促进乡村旅游的跨越发展。

在今年的旅游产业大会上,我市确定了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以城市为依托,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要构筑大旅游概念,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构建多元化推动机制,         形成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镇村互动、农户参与、多级扶贫发展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和全民办旅游的良好局面。要建立专门机构,贯彻落实组织领导,负责全市创建活动的协调指导和调研;各镇街办事处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最美乡村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规划部门要按照生态优先、宜居优先要求,逐村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编制“蓬莱美丽乡村”创建规划,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顺利;旅游部门要结合我市当地实际和世界乡村旅游发展大势规划乡村旅游产品,加大了网络推广和营销宣传力度;财政部门要把农村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并建立绩效管理和财政激励机制,对创建省级、市级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对旅游商品开发,对获得部级、省级名牌旅游商品称号,对引进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方面均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奖励办法,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跨越发展。

(二)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走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

200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给乡村旅游带来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旅游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我们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新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的新业态,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繁荣城乡经济。要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引导乡村旅游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民生为根本实现城乡共建共享,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以艾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依托和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出温泉保健、森林氧吧、休闲度假、特色采摘、农家小院等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加快生态农业和康体生态游。二是利用我市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以建设中国葡萄酒名城为重点,推出生态种植、果品采摘、加工体验、美酒品尝等旅游产品组合,打造中部葡萄与葡萄酒风情体验游。三是以滨海旅游为基础,促进渔家乐的升级换代,开发海上旅游项目,打造北部渔家乐滨海度假游。四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为重点,推出大秧歌、大鼓戏、大杆号等民间传统艺术活动,打造乡村民俗游。

(三)规范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乡村旅游要想跨越发展,还必须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二要普及推广《好客山东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和《蓬莱市渔(农)家乐旅游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对已经从事经营接待的家庭要依据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评审;对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和家庭,要有序地引导和指导,使农户家庭接待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逐步完成乡村旅游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三是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村旅游人才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及从业人员素质。四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要求,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功能化改造和景观化提升,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蓬莱市委蓬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2]《蓬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蓬莱市渔(农)家乐旅游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