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38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1

通过内涵发展督导,督促学校將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上来。较长时期以来,学校將更多的精力放到硬件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实施内涵发展督导可以激励长期注重内涵建设和育人质量的学校,也鞭策不够重视内涵发展的学校。

通过内涵发展督导,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指导和引领。在内涵发展督导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有科学而明晰的“内涵发展学校”的基本标准,能发挥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帮助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让学校真正把握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推进策略,促使学校形成内涵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监督和自我改进的长效机制。

内涵发展督导在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同时,也將有力促进教育督导工作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督导將在原有督导体制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教育督导工作,將在教育督导的目的、内容、重点及实施策略等方面对原有的教育督导做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的功能与体制:内涵发展督导的开展顺应了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將发挥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將更加凸显教育督导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督导的权威与效能。

一、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解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对新时期学校内涵发展可作如下理解:

1内涵发展的目标

学校内涵发展不是学校的规模发展和数量增长,而是在现有的办学规模和条件的基础上,追求育人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校办学绩效的优质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要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内涵发展的特质

结合新时期教育发展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方式:量变到质变。要由过多关注学校硬件建设、条件改善、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的外延式发展,转到立足现有条件追求以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来。將学校的发展聚焦到管理完善、特色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文化建设等“软性”竞争力上来。

教育管理:粗放到精细。要由过分关注外显成果的取得、不够重视管理过程的粗放式管理,转到以学校内涵发展为核心的精细化过程管理上来。围绕学校的内涵建设,构建从管理决策、管理执行、管理监测、管理反馈等环节在内的涵盖学校德育、课改、特色建设、师生发展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动力系统:外推到内驱。内涵发展不能单靠外力推动,而是源于内部变革的动力。学校要根据教育形势和教育规律,立足自身长远发展,大胆改革创新,从“等、靠、要”的传统发展思路中解放出来,由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转到抓住机遇、推陈出新上来,形成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良性的学校自身发展机制。

育人模式:单一到多元。内涵发展是基于优质的特色发展、多元发展,是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个性发展。学校内涵建设要由“千校一面”的同质发展转到异彩纷呈的特色发展上来。特色发展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彰显学校的优秀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秉承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并凸显全新的育人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优质的学校教育。

二、学校内涵发展督导的基本内容

针对教育督导的功能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同样,学校内涵发展督导也必须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

1督政。内涵发展督导的“督政”主要是检查学校的上级管理部门对促进辖区学校内涵发展有无作为、如何作为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1)政策支持与机制完善方面,主要检查和督促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而对应的内涵发展指导意见及管理办法、评价管理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指导与帮扶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2)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方面,主要检查和督促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支持和鼓励学校内涵发展而为辖区学校提供的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如人员配备、基础条件支持、环境建设等。

2督学。根据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和特质,在对学校进行内涵发展督导的过程中,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重在对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学校管理。主要包括:第一,目标管理,即学校的战略规划水平,考察学校领导对学校的发展定位、目标愿景、发展战略及路径的认识水平。第二,制度管理,即学校的管理制度系统,主要考察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第三,资源管理,即学校对所支配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尤其是对师资建设的重视及举措。

(2)特色建设。特色建设是学校基于学校发展实际和教育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发展,是实现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表征。主要包括特色规划、特色实践和特色成果。

(3)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建设、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重要工作。

(4)办学绩效。办学绩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结果,是学校特色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成果的集中体现。可分为学生发展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学校的社会影响(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5)其他。主要是指为了保障学校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所必需的基础性办学条件保障。

三、学校内涵发展督导的实践路径

(一)总体思路

根据内涵发展的特质及相应的督导评估任务,为推进督导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可遵循“1234”的总体思路。

“1”——一个中心。内涵发展督导评估顺应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建设转变的教育发展形势,牢牢把握质量提升这一中心,以推动学校优质发展为己任。

“2”——两大原则。内涵发展督导评估坚持发展性督导与自主性督导两大原则。发展性督导由“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部分构成,既强调规范办学,又充分考虑各区县的实际教育发展水平,还要充分尊重各校的独特性,理顺学校办学中共性与个性、基础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自主性督导坚持“以县为主”的原则,以市级内涵发展督导标准及要求为指导,确立县域督导具体标准和实施意见:同时要求学校立足于自身现有水平,进行过程性、发展性的校本评估,促使学校逐渐形成一个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

“3”——三级机构。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健全省(市)级、县(区)级和校级三级督导评估机构。省(市)级教育督导部门对全市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督导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并研制出台督导评估的指导性意见(含方案、标准等);县(区)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省(市)级指导性意见进行立足区县实际的具体化工作,在省(市)级层面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实施本地区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并督促和指导各校进行内涵能力建设及相应的自查自纠工作;学校在市、县(区)的统一部署下,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4”——四支力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评估机构、学校、社会力量(家长、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这四支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心、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及其督导评估工作。

(二)实施要求

1重点突出。对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要在全面把握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抓住要害,确定年度性的督导评估重点,以提高督导评估的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包括学校规划水平、课程建设水平、德育工作水平、教学改革水平、特色建设水平等要素在内的内涵建设体系中的某一项或几项进行重点督导。

2奖惩并举。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督导结果,根据内涵发展督导工作的需要和督导实际情况,评选学校内涵发展管理工作先进区县和内涵发展先进学校。做到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考评与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相结合,与学校整体性的绩效考核挂钩,与当地政府教育工作考核相配合,增强督导评估的权威性与执行力度。

(三)实施程序

1研制学校内涵发展督导方案。明确学校内涵发展督导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尤其是要科学制定学校内涵发展督导指标体系,既作为共性评价标准,又对地方和学校的教育内涵发展起指导引领作用。

2研制学校内涵发展督导工具。为保障督导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需要研制实施督导所必需的调研工具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督导手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以及数据处理系统和档案系统。

3组织和健全专业督导队伍和机构。学校内涵发展督导内容丰富、工作面广,教育督导部门难以一力完成。教育督导部门要发挥领导、组织和牵头作用,依托专业性的评估机构,在较广的范围遴选督导人员,组成来源广泛、结构合理、层次多元的督导队伍,保障督导工作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2

关键词: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体系;DemateL;矩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2-05

一、问题缘起

mBa教育从1991年至今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2年,目前有273所大学被授权进行mBa教育培养。随着被授权招生mBa的高校数量增加,mBa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内涵,以增强各院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社会、mBa院校和考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各高校间招生数量、学费等差别化的评判关键。

mBa教指委秘书长仝允桓教授指出:mBa教育发展要注意突破招生瓶颈,保证基本规模,理顺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1]。张跃华(2009)从整体mBa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科学构建评估指标的建议。国辉(2003)在确保mBa教育质量的问题上,提出了构建科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原则。章达友(2010)从中美mBa教育对比中,提出了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文献梳理表明:在已有的mBa教育研究中,对如何达到mBa评估要求的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较多而对质量内涵提升进行评价和分析的则较少。对已经颁布的mBa评估指标分析,评估的内容涵盖了mBa培养的过程,评估的分值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侧重点。但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和目前使用的评估指标分析,问题集中在指标的数量多、部分分值不能判断出关键指标及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对各个mBa院校发展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战略,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而言没有帮助。我们还需要深入地对影响mBa教育质量内涵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找出提升质量内涵的关键点,为各mBa院校如何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提供方向性建议。

二、mBa教育质量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需求-供给理论,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决定了mBa院校的有效供给。

从图1可以看出,mBa院校从需求出发进行相关的培养目标设定,应当包含7个要素。本文从“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视角出发,依据2009年版《中国高校mBa教学合格评估方案》[3],结合上述培养目标及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来研究。从目标评价出发,根据目标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初步构建了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有六个维度、二十二个子因素,从左到右依序编号为F1~F22,具体指标如图2所示:

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共同对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产生影响,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基础与前提。

三、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体系因素分析模型

DemateL(DecisionmakingtrialandevaluationLaboratory,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是由美国学者提出运用图论和矩阵工具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一种方法,是在深入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并通过矩阵的相关运算,计算出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以及算出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从而确定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DemateL通常采用的0-4标识,但此数据区间表示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关系时过于笼统,有失偏颇。为了提高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拟采用更加精确的0-9标志来标识[4]。其中,0表示两个因素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关系,9表示二者之间具有极强的相互影响关系,因素之间关系的强弱从0至9逐步递增,如此得出直接矩阵Y(因素i对j的影响程度用矩阵中的元素aij加以表示),将直接影响矩阵Y标准化为X,即对Y每一行的行元素求和,将Y除以最大的行和,公式如下:

X=1max1≤i≤nnj=1aijY

将此矩阵标准化,并据此求出综合影响矩阵t=X(i-X)-1以及每个元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中心度。同时,也可得出矩阵中各元素所对应的影响因素所属的种类,即其为原因因素或结果因素,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为该元素的原因度。如果原因度大于0,表明该元素对其它因素影响大,称其为原因因素;如果原因度小于0,表明该元素受其它因素影响大,称其为结果因素。

根据上述步骤的计算,可以计算出每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以此来判断各因素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和与其他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4]。

据此我们提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如下图3所示:

(一)原因因素分析

由表3可知,课程设置的原因度最大。可见,合理的课程设置有益于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mBa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及实施过程的统一,是实现mBa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mBa课程设置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构建mBa人才合理知识结构和培养必备能力素质的实现。因此,是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最重要的环节。从原因因素分析的因素顺序,对各mBa培养院校的启示是很明显的。如果在有限的能力、精力、财力和资源或其他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原因因素的分析顺利,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尤其是若依据各自学院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原因因素的顺序分析,对提升学院mBa教育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果因素分析

结果因素是由于受到别的因素影响从而对mBa教育质量内涵的提升产生影响。因此,应该找出最原始的影响因素来加以改善,从根本上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由表3可知,教学管理是最大的结果因素,高效合理的教学管理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但这个因素又受到培养目标、教学设施与设备、师生比、人员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通过控制原因因素对教学管理这个因素的影响,保证为mBa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服务。对于剩余的结果因素也可作类似的分析,但是最终都归结于原因因素的影响。

(三)各因素的中心度

根据原因结果图中各元素的中心度可以看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关键切入点主要集中在几方面:

1.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这个模式不完全是指现有的全日制和半脱产的时间模式,而更多的是指“贴近实务,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式。这个方式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本科或者其他类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更强调应用性创新,实现从实践中提炼理论,从理论中演绎实践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科学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mBa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与时长、制定适时适校的教学计划,成为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第一步。

2.学生满意度。根据mBa教指委的评估标准,其中学生满意度的评估主要体现在对任课教师的测评和结果反馈。从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这个满意度的测查不能全面涵盖培养的整个环节,而仅仅是课程目标的测查。这就需要各mBa院校,依据自己开展的培养内容,设计更加全面的测查指标,以实现整体满意,从而提升mBa教育质量。

3.教育特色与创新。一个系统能够持续发展,在于系统内充满生机与活力,在于不断实行制度创新,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5]。从mBa教育的主体特征来看,特色教育主要体现在特定目标人群的选择、特色课程的开发、特定目标人群的不同能力培养等方面[6]。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可以在中心度分析的结果中,从办学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开发到学员联系等指标方面考虑,找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特色创新的点,以求突出特色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从而为mBa目标人群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

五、结论

随着mBa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mBa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各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对而言,一些要素,如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的质量控制做得较好,达到了基本的要求;而一些要素,如质量评估、教育特色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只有各要素的质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从整体上提高mBa的培养质量,从而使我国mBa教育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仝允桓.认识mBa教育[Z].2010-10-22.

[2]东方慧博.中国mBa现状调查报告[eB/oL].(2007-03-13)[2013-05-06].http://.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mBa教学合格评估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8-41.

[4]段万春,林江珠,孙永河.基于改进DemateL方法的云南省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影响因素辨识[J].经济问题探索,2010(8):92.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3

关键词:高职评估方案团学工作建设

一、新方案带来的变革

随着我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2008年4月颁布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新方案的颁布意味着高职院校要把开展评估工作作为一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的重要工作区完成,新的方案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保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院校形成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新管理体制,作为为我国现阶段培养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更多的是将院校的内涵建设放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但是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质量培养上,这也是团学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所在。

二、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加强内涵建设的意义

被评院校在2003年以来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重新定义了办学方向、整理了办学思路、加强了教学投入、并且改善了办学条件、让院校有了更加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符合标准的建设,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还没有改进的问题:指标体系的设计不全面,将素质教育局局限在一个不能更加全面的范围里;评估组织在实施时有轻视问题,比如有的学校不重视自我评价的环节,人为其可有可无,对院校的建设不够重视,或者就是准备的时间过于仓促,划分的时间少,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资料的整理上,甚至还弄虚作假。就以上这几点所以评估促进高校建设效果不理想,而且还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针对以上所说到的问题,为了克服旧的评估体系中一些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2008年教育部又颁布实施了新的评估方案,相比于旧的评估体系重视院校过去的成绩和当局的发展状况,新的评估体系则不光考察人才拍洋的结果,更加的关注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进一步的发展了高职教育培养新型高素质职业劳动人员的办学理念。

三、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加强内涵建设的意义与内容

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管理体制等都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容,这是一个系统发展的工作,高职院校教育干礼基础就是团学工作,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水平,开展特色教学活动,孕育校园文化,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重中之重。“学工”与“教学”的分离是高职院校初级的团学工作体现。是要求下的团学活动应该是在满足学生基本诉求上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科学相关的活动,要更深意义上的明白团学工作内涵建设时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评估新方案要求高职院校将传统的对学生主要以学校课程教育为主的理念转变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点是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充分的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在学生学习期间可以进入企业进行产线上的实际学习,这种新模式的培养人才方式对团学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要让其发展成为能够更好的适应内涵建设的团学工作。要明确的指导提升团学工作内涵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团学系统要贯彻的落实“以人文本”、“可持续发展”、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摒弃旧的机制,一边要克服办学上的惯性思维模式,还要预防某些院校简单的对本科院校建设的照抄照搬,进一步的提升团学工作的内涵,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在团学工作内涵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的加强校企合作,除了教学条件的改善,更应该注重的是学院办学理念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因为高职院校职业性强的特征,可以积极的推进其具有高职特色职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其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务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新的工作要求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团学工作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工作的推进,将教学与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起来创新团学工作的机制,提出更加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要要求,对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建设性的意义,也是高职院校推行科学发展的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摇,陈海峰.高职高专评估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7)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4

摘要: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特色学校创建离不开特色德育的生成与实践。本文从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探索以特色德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提供实证研究案例。

关键词:正心;特色德育;内涵发展

课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特色办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以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为例》(2016YQJK023)。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2-03

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思路和动力。特色办学是学校以特色发展求得自身整体更大发展的一种办学战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选择。正心,指修炼心性。“正心”见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是指“言必信,行必果。明是非,晓仁义。心豁达,有大勇。净如水,广如海。固如山,贞如松”为人、为学、做事应诚信、正直、大勇,心如水之纯净,如海般豁达;信念如山之牢固,如松柏之坚贞。正心特色德育的实施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

1.树正形

《新书・道术篇》有言,“方直不曲谓之正”。《易・乾卦》中说,“刚健中正”。文天祥的《正气歌》浩荡历史,流传千古,激励众生。浩然伟岸,刚正不阿,正大光明,堂堂正正,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真善美的传承,是做人之根基。

一个知识丰富、品行高雅的人也要有端正的举止才会给人正气感。《论语・颜渊》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君子很自然的会透过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言行举止,让人从他实实在在的表现感受到内在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谅解。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就显露不出正大光明的本性。古时候对小孩教育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也是让人从小养成正身的习惯。

2.蕴正心

一个心正的人内心有信、有义、有智、有勇。“言必信,行必果”,“行侠仗义”,绝不图报”,有“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一身正气。正心为使人心归向于正。《礼记・大学》有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和“心正而后身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3.纳正品

正心为公正无私,心地端正诚恳。《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正心”为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正心是一种品德修养方法。身正、心正,行必正。古往今来的哲人、教育家无不把“正心”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基础。正心是介子推的“割肉奉君尽丹心”,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孟珂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刘禹锡的身居陋室,虽食菜根而味犹甘,虽着布衣而气自华。

4.塑正人

一个正的人充满正能量,能够做到正己正人,塑造内外兼修的君子、淑女。当一个人拥有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高贵的尊严、朴实的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就会使周围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所以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美丽祥和、纯净真诚、宽厚豁达,同时注意自己的修为,适当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面影响,给身边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人人都修身养性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安宁、协调、宽容、祥和。

特色德育是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的本真在于“立德树人”,成功打造特色德育才能擦亮学校特色品牌,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能。

二、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概念至少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k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V。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心德育应该更注重质量,讲求精细,彰显特色和创新发展,遵循学校内涵发展的普遍规律。

1.正心德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燃料箱

(1)正心先正身正身为正心,正行、正人需先正心。正因为正心是做人之根基,是育人之目标,是现代公民之标识,所以我们博采贤智、审时度势,将“正心”作为特色化办学的核心理念,将“蕴天地正气,育英才本色”当作学校高位发展的神圣使命,将“正身、正心、正行、正人”作为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我们认为“正心”是促进本校发展的和谐之道:

(2)正心重生命人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生命的生长与发展,就是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所求之生命成长就是要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内在的德行美和外在的气质美、言行美,从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这就是“正身、正心、正行、正人”的过程。

(3)正心承家风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决定孩子成绩和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是父母。古人注重“正家”,端正家风。孟母教子“席不正不坐”。学校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区的单位,社区的发展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用学校的“正心”带动“正家”,促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追求。

2.正心班级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粘合剂

朱永新说:“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参与的班级活动

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策划、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及自主性,并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围绕年级文化的主题(低年级“尚礼”、中年级“善艺”、高年级“厚德”)进行班级命名活动。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

(2)营造贴近学生、展现个性、多彩温馨的教室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在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每个班级有学生共同拟定的班级口号,例如精彩多样的“正心学子乐园”、丰富内容的“读书角”等。

(3)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工作,从小培养民主管理意识

增设班级管理的小岗位、“干部轮换制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意识。

3.正心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调和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指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尊重学生原则等,德育原则的落实在于教师。教师作为肩负社会育人大任的工作者,其自身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具备公正、廉明的品格,其人格才具有可信性,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也才能保持教育的公正性。“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语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这是为师之本。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治校思想、管理理念对于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人正,不,对每一位教职员工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为中层和教师做表率,才能将有形的管理,化为无形的学校文化。所以,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是教师。

4.正心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剂

文化,为学校立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贯穿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总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奋进。优秀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共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正心文化需要积淀。正心文化的三种性质决定通过讲授、传导让学校进入文化发展“绿色通道”的必要性:一是战略性。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全部元素。二是内生内源性。其出发点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逐渐形成学校自主性、内控性、独特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即策划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使学校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5.正心德育课程(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1)指导思想

①在德育课程建设上,以“正心”的核心理念精神为指导,初步构建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为若干年后全面实现学校的德育课程化做铺垫。

②结合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及特色项目,大力加强德育拓展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包含通识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训练类课程为组成部分的合理德育课程结构。

(2)课程目标

课程应立足于学校“正心”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及“育英才本色,蕴天地正气”的办学愿景,培养尚礼、善艺、厚德的学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正心少年。

低年级(1-2年级):尚礼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通过校园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公共生活礼仪三个板块的通识课程学习以及主题活动课程的参与,让孩子们理解“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养成知礼、懂礼、讲礼仪的好习惯,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尚礼的教育氛围。

中年级(3-4年级):善艺教育。通过开展体育和艺术类训练课程,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器械套路和艺术技能,强身健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艺术浸润心灵,塑造学生信、x、勇、韧的人格。

高年级(5-6年级):厚德教育。主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课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精髓部分――生活处事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集美之德,以美育美之德;能够把这些德行自觉践行到生活和学习中。

(3)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示例1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毕业礼

①出旗――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唱校歌。

②颁发证书――毕业生每若干人一组,分批走上主席台,由学校领导向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

③寄语――学校领导训勉。

④感言――毕业生代表(必须是正心少年)发言。

⑤明志――毕业生齐声诵读学生誓词/正心宣言。

⑥谢恩――学生向前台教师鞠躬谢恩,教师答谢;学生向前台家长代表鞠躬谢恩。

⑦完愿――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校旗/班旗上签名,留下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⑧合志――全班同学拍摄“全家福”。

示例2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正心艺术节

①歌颂正心精神,唱响正心歌―歌曲欣赏

②学习正心精神,读好正心书―好书推荐

③感受正心精神,做好正心人―武术表演

④继承正心精神,结交正心友―正心少年评选及颁奖活动

⑤走近正心精神,踏上正心路―读、写、画结合

(4)课程实施过程

①生成活动主题“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线可以设计为尚礼、善艺、厚德,各班可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结合班级的情况,再设计相应“活动领域”下的“活动主题”,例如主题班会的设计。

②课程实施准备根据学校总体的德育校本课程设计,结合各班级申报的“活动主题”,进行师资配备,采取校内发动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解决方式。同时,组织编撰低中高年级三本德育校本教材,安排课时。

③组织课程实施指导教师根据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每个主题活动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实践体验法、体验式训练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

④评价与建档评价要求:一是要体现综合性评价,突出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发展水平、获取信息、整合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发挥多方面的评价作用。

6.正心德育主题活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催化剂

活动和交际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德育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比如,3月份安全教育月,4月份读书节,5月份感恩节,6月份跳蚤市场,9月份科技节,10月份艺术节,11月份家长开放日暨亲子活动,12月份体育节,每个月都有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系列主题活动在教师指引下,由师生共同组织活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是个体实践能力的开发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提升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三、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就是评估价值,或者对人与事物所评定的价值。在管理学中,评价由两层含义:一是评估价值,确定或者修订价值;二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复合分析过程。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学生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品德表现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写评语,学科学业情况由学科教师赋分或写评语。因德育具有特殊性,它既是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学科,所以评价主体应该是多位参与,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相关人员(如社区人员、社会德育机构人员等)、学生等,主体多位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2.评价标准应以质性评价为主

在德育开展过程中,进行量性评价是有必要的,如德育实施时间、德育主题内容、德育活动次数等,但德育同时又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校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动机、兴趣、心理、习惯、品质等,这些必需采用质性评价方式,而不能简单地给一个分数或划一个等级,要采用品行(品德)评语的方式让学生清晰自身的优劣和努力方向。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试卷测评。通过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品德养成的到达程度,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判断、分析、论述等能力。

(2)量规。由教育专家海蒂・吉德内齐提出,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量规是一个二维表格,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规定评级指标,此评价方式适合于既要关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度高的数据分析。

(3)评估表。内容可以涉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重点突出学生“学”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再到教师评。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也体现自我评价、自我养成,对自身有更充分认识。

(4)成长档案袋。用于收集和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材料,包括学生的品德作品、品德反思、品德原始素材等,用于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利于学生判断和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阶段性努力目标等。

(5)学习合同。也叫学习契约,是学习者与帮教者之间的书面协议,学生可以准确了解预期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某一段时期内根据合同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保持自我约束,激发学习动机和热情。

评价是良好品德养成的最后环节,也是学校德育的必要手段。评价具有功能,即: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教育的功能。评价是一种教育艺术,操作得当就会促进评价对象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正确、适时、灵活、良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心特色德育是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对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治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马云鹏王永胜.校长与课程实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2]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蒋亚辉.当前我国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与发展思路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

[8]黄浩森.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广东南海西樵镇民乐小学小学狮艺武术办学特色[J].北京:人民教育,2008(07)

[9]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快乐教育”办学模式简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0)

[10]安文铸.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关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

[11]孙立群、杨广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系统思考[J].辽宁:高等农业教育,2003(01)

[12]黄兰兰.浅析学校内涵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6(15)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5

关键词: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一、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结构体系

2006年教育部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工作基本结束。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会议聚焦开放教育内涵建设,正式拉开了我国远程开放大学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开放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序幕。以此为推动,各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在总结自身办学实践和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内涵建设重点,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收获了丰硕成果。对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专业期刊《中国远程教育》多次进行了专题介绍,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学校新跨越》等。丰富多彩的实践说明了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远程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是一个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结构体系,有学者指出,“内涵建设是一种持续力的培育,其建设内容随着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从开放大学的本质特征和开放教育所处的现阶段来看,目前在内涵建设上应侧重学科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应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电大文化建设。”。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因此远程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所把握的要素也不同。远程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基础层、支撑层和保障层三个层次以及相应的要素。因此,远程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也应围绕这些要素来开展”。基础层包括技术平台和教学资源,支撑层指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保障层包括管理和监控。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认识与把握,对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远程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就是指围绕远程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遵循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在教育资源投入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各项能力建设和质量建设,开发和利用学校的潜在优势和现有资源,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其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根本在于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一)管理体系建设

指远程开放大学的管理者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通过建立和健全自身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学校办学资源,调动学校一切人、财、物、时间等力量,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学校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体系建设

指远程开放大学根据我国远程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管理各要素合理组合的结构形式。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价等内容。远程教学体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开放性教学系统,其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现代教学方式,具有时空不限,多向交互等特点。

(三)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般是指远程开放大学根据远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为远程学习者提供的包括多种媒体学习资料,多种学习指导、辅导,多种学习设施和手段等的以全程、全天候、全员、全方位为特征的助学服务,旨在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业,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远程教育教与学相对分离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远程服务;提供动机激发、问题解答、形成性评价、组织交流与协作,以及心理咨询等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标准化的学习场所、优质快捷的资源传输、周到细致的学习过程指导以及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等。

(四)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质量是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抓内涵建设必须要确立质量为本的观念,贯彻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观念。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监督体系包括宏观的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监控和微观的教学各个环节的监督和评价。包括由政府和社会为主的外部监督和以学校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

(五)文化体系建设

远程开放大学文化是全国电大系统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由师生员工创造、传承、积累和共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学校中人的活动、体现一种精神价值的物质群,如校园内的建筑、绿化、美化,也包括各种媒体信息技术;制度文化是指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所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指远程教育师生员工所信奉的价值观念,这种信念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行动的指导原则。

二、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点

(一)管理体系改革

远程开放大学的管理体系改革应有开放大学的特色。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是系统如何管理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大系统无论是职能还是办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身取得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受到机制、体制等因素影响,产生了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系统一度是电大的优势,然而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电大系统运作与各省级电大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尽管电大目前还是以系统的方式在运作,但是系统已经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其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

从微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远程开放大学自身如何有效管理的问题。电大多年来沿用了普通高校的机构设置、人员考评及管理制度等,尚没有形成有开放大学特色的管理体系。远程开放大学应从管理制度、机构设置、教师工作量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行特色管理,解决管理难题。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及开拓性较强的管理队伍体系,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建立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远程开放大学是一所面向社会所有成人,以“宽进”为特点,没有严格入学限制的大学。学生来自各行各业,经历和学习基础都差别很大,再加上工学矛盾等给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增大了难度。目前一些教学改革和模式探索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教法直接套用在开放大学的学生身上。

远程开放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课程及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导向,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学习者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灵活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增强专业和课程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方式,与企业、行业界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以更为先进的理念和独到的视觉,创新课程建设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适应学习者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人手培养,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面授辅导、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建立健全注册及学籍管理、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远程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

(三)支持服务体系改革

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性。因此,建设满足远程学习者需要的支持服务体系日益成为各远程开放大学的着力点。如英国开放大学的工作重点已从课程资源建设转向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而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接待中心(CneD)按照学生是“客户”的服务理念来建立和运行其远程接待系统。我国的部分远程开放大学通过建立学习支持服务部门和远程接待中心,来加强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

远程开放大学在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突出服务的全面性、有效性、及时性与个性化。明确对学习者支持服务的范围,包括:对修学专业、选课咨询提供的相关信息、建议和指导,课程学习前的联系,答复学生对一般学习技巧的需求,课程学习中的支持,辅导教师在学生做第一次作业之前提供的帮助,课程学习中期的提前介入支持,职业生涯支持,对考试和课程总结性考试的支持,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提前介入支持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基于网络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模式,着力建设规模较大的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服务团队,加强对学习者的教学互动、及时指导和个性化服务,帮助学习者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提升专业与职业技能。

(四)质量监督体系改革

质量保证与监控是每个大学内部事务的重中之重,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有赖于完善、持续而严谨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远程开放大学逐步建立与完善了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监督机制、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了质量监督和评估工作,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质量监督机制方面,多数远程开放大学基本形成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估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的质量监督组织和运行机制,按照其职能范围分别对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各个环节、教学实施过程等进行监督。远程开放大学应进一步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构成中,更多地吸收校外学科专家和企业行业专家参加,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使用与淘汰、学业检测等方面对教学标准和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力度。进一步明确教学评估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的职能,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等人员,对教学各环节现状和诸多部门执行质量的程度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为制定新方案提供依据,进而形成有效反馈的闭合运行系统。

在质量标准保证和评审体系方面,远程开放大学应适应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形成完整的《远程开放大学教学质量和标准体系》。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可以建立分委员会或者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对质量措施的执行情况把关。

在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评审方面,远程开放大学每年每学期开展了网上教学检查、实践教学检查等专项教学检查工作,并每年年终开展年报年检工作,同时还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对远程开放大学系统的评估。远程开放大学应从学校和学科专业两个层面双管齐下来完善内部评审工作,明确两个层面评审的时间、程序和范围,将质量监督和评审落到实处。调查与收集来自于学生和辅导教师的反馈数据,为改进课程设计、开发和传播过程,完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提供有用信息。重视对反馈数据的分析和审读,有助于远程开放大学了解自己在教学、学生服务、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6

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它融汇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技击方法,如踢、打、摔、拿、击、刺等,而且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变化,各拳种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与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庞大技术体系[3]。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竞技化教学模式既不能充分表现武术技术动作的技击特点,又不能完全展现中华武术各种风格流派的技术特点,仅保存“东施效颦”得来的“花拳绣腿”,这必然使武术技术失去发展动力,也必然使中国武术丢弃固有的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武术文化迷失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对下一代进行“濡化”的机构,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4]。然而,体育教育国际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蚕食使得在当前的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中,武术沦为西方体育文化大家庭中的附庸和边缘,逐步走上了西方式体育教育道路,并在照搬、模仿中创编了标准的技术动作和规定的套路。在这条国际化道路上武术“只是外在层面简单抄袭别人,而内在的灵魂,既丧失了传统、又没有赢得现代,几乎一片荒芜[5]。”目前,失去攻防作用,重“武”轻“文”的武术教学现状使学生面对复杂的技术动作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面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6],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技击哲理,还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等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若一味“不筑墙”式的西化,最终会失去自我,没有后劲,直至分崩离析。中华传统文化是武术内在的灵魂,它是武术新生的基点,具有永久的精神原动力。割裂文化去实施武术教育就像用外科手术去更换遗传基因一样是不可行的。武术的生命之本应是它内在的自主性,它的可持续发展应为具有内在生机的武术文化所引领,而不是模仿别人,把自己的命运纳入别人的既定轨道。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不能只传习武术技能,还要加强文化的传承。只有倡导以武术文化为核心的技能学习,武术才不会在对话、交融中盲从西方竞技体育,主动地走向新生。教学内容固定化带来的武术拳种式微武术拳种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7],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大量的武术“信息”,支撑着武术的存在和发展。纵观武术的发展历史,自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到清代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技勇篇》,再到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历代武术人通过不懈努力,将越来越多的各地流传的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出来,编撰成册,世代传承。可是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武术拳种正在逐步被农耕文化替代,人们也开始淡化甚至是遗弃武术拳种。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理应承担起传承当地式微武术拳种的任务。然而,传统的“重集权”、“重控制”的国家课程体制使得各个普通高校自觉不自觉地实行着中央集权的单一课程体制,武术的教学内容也整齐划一地被长拳、太极拳、少林拳、刀、剑、棍等“新武术”中固定的套路、统一标准的技术风格所占领。因此,反映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折射着武术发展的特点,透析着民族文化的气息,彰显着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各种地方传统武术拳种,却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文件(大纲、教案、讲稿、课件等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标准的评价体系而逐步被弱化,更加远离了学校武术课堂,而走向式微。培养目标统一化带来的武术人才失衡根据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各个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都“大一统”的制订了武术课程大纲,统一设定了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各高校严格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以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技术动作标准化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积极培养,对学生的武术文化修养却浅尝辄止。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可悲现实,继而也造成了市场上武术人才的失衡:长拳化的竞技武术教育人才扎堆涌现,传统型的武术文化人和传承人越来越少,地域型的特色拳种传授人越来越少,健身化的武术教练员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在武术教学中过分追求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学生的潜能发展,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大多数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陷入就业迷茫。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我们应该改革当前的武术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到中华武术的多样,让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更加自觉地融入市场,不断提升武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取向

武术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功法运动、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2009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重新修订的这一定义确认了武术的性质,圈定了武术的范围。武术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竞技武术技能传习,而是重视传统武术的技能多样性,突出武术的文化教育性,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综合教育活动。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在武术教学方面应以武术文化为媒介,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武术的内在价值意识,培育和促进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过程[9]。“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只有“以武修德,技道并重,复返其根,会通创新”,武术才能“常自然”。以武修德千百年来,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道、佛的制约下,由原始的生杀格斗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运动。它具有独特的理论和行为特征,不单是身体上的表达,还处处彰显着道德伦理。“尚武崇德”、“文以心评,武以显德”就体现了中国武术历来所倡导的以武修德及注重练武与修身相统一。武家为师者常把品德修养列为习武之先决条件,“武以德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等等传世拳谚,充分说明传统武术的传习首先要崇德,在教授过程中还通过各种戒约、戒律来约束和调整习武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峨眉枪法》之“八戒”、苌家拳之《初学条目》、少林之《短打十戒》等等这些武门戒律都强调“仁、义、礼、智、信、勇”之品德修养,体现了中国武术重道德、尚伦理之优秀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只有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过程中倡导“以武修德”。将尚武与崇德这两个方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传授武术技能方法的同时,注重武术文化教学,将“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武德信条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现实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技道并重将玄妙之大道下达于具体而微的格斗技艺,又通过物质世界的技法演练参悟精神领域的天地大道,才是中国传统武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技道合一[10]。和西方体育相比,武术不仅重视人体的外在表现———技的练习,更加注重内在的运动———道的升华。“能有所艺者,技也”,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武术之技是进行武术活动时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用于传授与交流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它是武术人用体悟“道”的具体落实和表现形式;“形而上者谓之道”,武术之道是武术的本源、本体、客观规律,是蕴涵在武术技巧中的中华民族思想,它“进乎技矣”,是一种思考,一种哲学。“技”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道”是“技”的最高理想境界[11]。求“技”必须重“道”,悟“道”必须练“技”。因此,只有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中倡导“技道并重”,将练技与悟道这两个方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传授武术技能动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练习与体悟,将“天人合一”、“注重和谐”之思想,“阴阳、动静、形神、刚柔、体用和气论”之观点渗透到教学中,才能把握武术之灵魂,维系武术的传承命脉,彰显塑造民族身份的功能,张扬武术的个性,体现武术教育的教化功能,诠释武术的审美情趣[12];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修养。复返其根因有物成之理,所以武术必须有赖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维系和支撑;因有生形之法,所以武术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表现语言———技法(踢、打、摔、拿、击、刺)。若失去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根基,武术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若失去了技击之本质,武术就不可能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挑战、批判、对话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武术是通过独特的身体活动(技击术)来表现和保存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八卦、五行、太极等),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符号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易学、美学、气功、兵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爱国主义等等基本精神,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复返其根,重拾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击本质是武术蓬勃发展的基础。一所大学要有文化担当,理应肩负起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以承担和发扬本土文化为己任[13]。所以,为了武术的活态传承,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也应保持武术的民族性,一方面积极保护武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挖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学生的武德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其中华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保留武术本身攻防技击的特点和各地域武术的迥异风格,增强实效性和兴趣性,树立学生攻防意识,强调技击过程中的健身价值。会通创新“当代世界文化和体育文化发展的归途,已经和正在显示出一种新的迹象,就是追求一体化的多元化发展[14]。”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武术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一方面,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在外来武技文化如跆拳道、空手道的文化渗透下,传统武术受到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另一方面,经过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数代武学大师的打磨,武术不仅根基深厚,海纳百川,在世界体育文化大碰撞过程中,武术有重振自己活力的能力。“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仅不会拒绝外来文化,而是欢迎它,以便使自身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15]。”因此,武术应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取经用宏,使自己更加壮大。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就是武术吸收西式体育教育思想的成果。但是,吸收并不是一味地照搬,我们应该学会会通创新,选择“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积极促进武术在高校的多元化发展。树立武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积极与国际接轨,不断扩大武术教育的资源和受众人群;重视武术教育民族化发展,坚持武术教学中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在与外来体育文化对话中保持自己的高位,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16]。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武术文化意识“武术就是武术[17]。”改革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重新振兴中国武术教育就必须转变“体育化”的武术教学观念,以文化为纲,将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到整个武术教学体系中。首先,以“和合思想”为指导思想,向传统武术回归。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18],也是中华武术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有始》)“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9]。当前武术教学在文化迷失的背景下回归传统武术,就要以和合思想为指导,和合古今中外,“纵”继承,“横”吸收,重新认从传统武术文化价值,在深刻审视后弘扬蕴藏在传统武术中的智慧精华,摒弃掺杂其中的历史积尘,通过对话和交流不断融摄其他异质文化,重构中华武术的文化家园。其次,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武术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彰显着民族个性,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一种文化标识。武术教育的真实目的不是突出表层的技术传播,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2]。因此,只有将文化传播放到武术教学的核心位置,摆脱以“技术动作教学”为纲的西方式武术教学方式,让传统武术文化成为一条主线,渗透到武术教学的各个方面,才能强化文化意识,保证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转变培养目标,确定武术传承的培养目标。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能讲解、会示范武术技术动作,能胜任中小学体育课武术项目的教学工作和业余训练为培养目标,片面地将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待。但实际上,悠久、博大、深邃的武术按照这种西方体育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应转变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武术技法的培养,注重学生武术文化内涵的修养和民族精神的保养,将学生培养成“文武并举、体用兼备”的武术传承者,从而达到武术育人、武术树人的目的。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林林总总的拳种流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质素都是武术教学的素材,都可以在挖掘整理后呈现在武术课堂之上。扩展视野,武术之庞大的内容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使武术课堂精彩纷呈。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增设武礼教学,加强学生武德培养。“礼”是武德中重要的品德,是仁义道德的解读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通过武礼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举止端庄、容端体正,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还可以促进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武术教学中增加武礼教学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细节,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第二,明确攻防涵义,突出技术动作技击性。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攻防涵义。武术的技击性外在表现为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内在却蕴涵着“阴阳变化”“奇正相生”“刚发柔化”等等丰富的技击理论。在武术教学中明确攻防涵义,既讲解清楚单个动作的技击性,又阐明整个套路攻防变化,让学生在“舞对合彀”的打练结合中运用攻防技术表达动作意向,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运动表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20],而且有利于学生体悟武术的本源、本体、客观规律等武术之道,学习中华传统哲理;第三,增加理论课比重,突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授。据调查,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中的理论课课时比例基本不超过20%,关于武术文化的教学课时更是少之又少,不足5%。武术被称为“国粹”、“国宝”,是合格中国人应具备的标准之一[21],蕴涵着丰富的“国学”内容。增加理论课比重,突出中国武术文化的教学,深刻挖掘中国武术的“国学”内涵,可以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第四,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区域武术拳种。中国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各地的流传“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22]。然而,许多武术拳种正处在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应承担起继承当地武术拳种,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改变“几个套路”教学内容的局限,强化拳种意识,积极挖掘当地武术拳种之精华,编撰校本教材或地方性教材,突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拳种,使武术“百花齐放”,永葆民族特色。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自我习练传统武术实质上是用外显之技术来表达内蕴之思想情感的文化形态。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武术的实践操作性特点,还要注重武术的个体感受性特点。第一,技法动作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授武术技法应从散招入手,进行单势技法、组合技法学习,再进行对抗练习,最后进行套路串接[23],并在此过程中阐明单势名称内涵、组合技法攻防涵义、整个套路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内蕴哲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技术体系和发展脉络,还有利于理解动作,体悟武道;第二,善于启发,合理引导的教学方法。武术蕴涵着广博的哲理和丰富的趣味故事,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积极互动,利用武术文化来愉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武术技法的文化内涵;教师也可以设计攻防技法,让学生思索破解之术,还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谴责和批判、示范和劝阻,以肯定或否定某种武德行为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武术行为习惯[24];第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武道之所得,常是不可表述的,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体悟才能实现[25]。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安排学生在一定课时和课余时间进行自我习练,鼓励学生创编动作,使学生在自我习练中获得完整的情感享受和主体感受经验,体会武术的技法、价值、道理和规律,感悟武术之真;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攻防练习,并引导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替代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大量的教学素材,也可以通过录像分析动作,还可以设计情景,进行模拟对打,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武术之成就非一日之功。武术教学评价不能只做终结性的定性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第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当前武术课程以套路考核为主要形式,教师主要根据学生演练动作的难、美、标准度来作定性评价进行评分。这种评价形式忽略了武术“实用性”的特点,体现不出攻防技击之本质。因此,武术课程评价应在套路演练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实战考试或模拟实战考试,以实战中合理运用攻防技法次数或模拟实战中拆招解招成功次数来作定量评价;第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加武德评定。武术的修炼重在过程,武德的培养更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在武术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自觉学习、刻苦程度及求知欲望等诸方面)、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课余自我习练次数纳入到评价内容当中,结合学生平时展示出的武德修为(包括武礼等言行准则)进行过程性评价;第三,合理利用多元化评价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各个评价主体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改变教师对学生进行外部评价的单一形式,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定和同学之间相互评定。即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三个方面的评定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再进行综合评定。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7

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内涵;汉字教学

一、汉字文化意识缺失的现象及原因

1.汉字教学目标单一、教学过程单调。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就是识字教育,背诵识记为古代蒙学识字的主要方法。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尤其是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也是从传统汉字教学中继承下来的。我们一直把汉字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字。这样的汉字教学目的,致使汉字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学过程单调的状态。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使学生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利用游戏、儿歌等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

2.汉字教学关注眼前利益,忽视学生长远发展。识字数量和速度的过分追求,使教师在教学时把注意力放在了汉字的读音、字形和意义的识记上,而很少有深层的意义理解。这种做法,在学生刚学习汉字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容易导致音近字和义近字的混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做法忽视了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使汉字教学课成了纯粹的训练课,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应有的滋养,也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丢到了一边,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对汉字教学的评价刻板单一。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汉字教学评价标准为“四会”,只要学生会读、会写、会认、会用就是掌握了汉字,至于汉字本身所蕴涵的文化意蕴以及在不同情境的运用等都不是学生汉字掌握情况的评价标准。而对一种汉字教学方法优劣的评价,也仅仅是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是多少,速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汉字学习情况的检查,也简单地采用默写形式、听写形式,只要学生能顺利地默写或者听写出来,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汉字。考试中汉字的检验也往往是看拼音写汉字的形式,注重对学生汉字音形义的测验。这种检验方法只能看出学生对汉字读音、字形的掌握,而对汉字的意义,即使有相关的测验,也仅仅局限于汉字的表面意义。

4.机械、落后的汉字教学法。在目前的汉字教学中,传统识字教学法还随处可见。教师不能依据汉字蕴涵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多数小学老师在教授生字时淡形义、讲形不顾义,重笔画结构分析、轻形义重读音,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使得错辨字形、误识字义所导致的认读和书写错误屡见不鲜,在遇到同音字时往往会因混淆而胡乱组词造句,造成别字、白字的出现,同音错别字、形近错别字层出不穷。虽然有些教师在讲解汉字时,试图通过做游戏、编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汉字,但是无论是做游戏还是编儿歌,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机械识记的方法,变的只是具体形式,而本质内容却没有改变。

5.语文教师缺少一定的汉字文化品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灵活多变的讲课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汉字教学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识和扎实的汉字文化知识。但是在现实里,很多教师缺乏汉字文化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纠正学生对汉字的误解。比如“思”字,现在看是由“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这是因为他没看“思”的最早字形。“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关的汉字文化知识,不知道“思”字的真正内涵,是无法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的。

二、汉字文化意识缺失现象解决对策

1.制订多方位的汉字教学评价体系。汉字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使得汉字教学距离汉字文化蕴涵越来越远,制订多方位的汉字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变关注教学的眼前利益为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将学生对汉字文化意蕴的理解纳入汉字教学的评价中,在对学生汉字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时,不仅测试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和速度,还适当地安排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测验,加强汉字人文性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2.汉字教学中嵌入文化故事,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作用的认识。析形解义、因义记形,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在汉字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所学汉字有关的文化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广博。比如讲解“天”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使学生懂得“天”是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日月、星辰、风雨及雷电都归“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津津有昧地昕故事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事物,观察了字形,更了解了字义。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8

一、积蓄发展之势,以科学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着眼长远发展,通过确立办学理念,定位办学方向,引领学校走上从新创到规范、从规范到特色、从特色到品牌的内涵发展道路。

1.深化认识,提炼理念。教育是培育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它的人文性。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学校实情出发,广泛听取各方建议,确立了“人文立校经典育人”的核心理念。围绕核心理念,我们明确了“自强不息、明德博学”的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风、“业精德馨、诲人不倦”的教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学风和“弘志明德、勤劳朴实”的校园精神。为让核心理念得到落实,我们从打造“经典诵读”特色项目为切入口,力求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仁爱善良感恩之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之德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上进、胸怀天下之谦谦儒雅小君子(淑女)。

2.明晰思路,科学定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形成了《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制定了《新发小学内涵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提出了“123456”学校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理念:“人文立校经典育人”;夯实两大工程:师德建设工程、凝聚力工程;贯穿三条主线:德育为首线、教学中心线、管理服务线;抓好四个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常规管理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实现五园目标:优美整洁的生态花园,个性发展的成长乐园,和谐温馨的心灵家园,设施先进的数字校园,书馨墨香的文化圣园;实施六大策略:环境美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特色亮校、文化润校。

二、谋构精细管理,以有效的机制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高效快捷、良性运行的机制,是确保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围绕内涵发展三年规划,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进程。

1.健全制度,优化管理。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所在。学校通过健全校行政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参与的“三位一体”管理制度,完善校级领导“决策”、中层科室“管理”、年级学科“执行”的三级管理网络,逐步构建起科学化、扁平化、规范化、人本化、精细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学校管理目标明确,分工负责,责任到位,推出各部门月报制,努力建设“重修养,胸中有正气;爱学习,腹中有才气;善思考,脑中聚灵气;勤工作,手中有力气”的具有“四气”品质的干部队伍。学校还制发了《学校职责制度汇编》,努力确保内涵发展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民主,引导舆论。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质,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文化自觉。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参与作用,各项改革方案的出台都通过教代会审议通过。通过校园网、公示栏、校长信箱、书记接待等多种载体,不断推进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组织开展“送温暖”、“送健康”等系列活动,丰富教职工课余生活,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学校还把党建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及方式,积极争创五好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三、培育优秀师资,以专业的队伍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才是关键力量。我们坚持“师德为灵魂能力为核心”理念,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一支德高、博雅、艺精、体健的教师团队,努力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自觉。

1.提升师德,铸就形象。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永恒话题。我们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师德启思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案例》《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教育法规,提高教师对“师爱、激励、尊重、赏识、善诱、能行”的认识。通过开展“走进家庭、走入心灵”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朋友活动和“爱心帮扶结对”活动,提升教师的外部形象。我们还通过《儒雅教师礼仪规范》《师德师风规范》等专题培训,引导教师穿戴要做到庄重大方、优雅简洁、扬长避短,谈吐要做到优美、高雅,行为要做到得体,举止要做到有风度,力争做到“业精德馨、诲人不倦”。

2.修炼师能,赢得信誉。我们制定了“一学、二练、三研、四耕”教师队伍培训工程,统筹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通过建立“一报二评三赠”“读书工程”机制(“一报”即报销教师报刊规定征订费、“二评”即评比书香行动优秀教师和教师书香办公室、“三赠”即向教师赠送图书、购书券、读书笔记本),拓宽教师教育视野。积极推荐优秀老师参加区导师制培训,发挥区级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教师结合学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制定并落实个人三年发展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科研引领、教研带动、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四、构建特色课堂,以优质的教学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我们聚焦课堂教学变革,在全面规范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认识并优化教学个性,探索构建学生愿学、会学、学会、乐学的特色课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1.关注课堂,规范管理。根据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制定了“课课清”、“人人清”、“本本清”、“科科清”的课堂管理目标。为有效落实上述目标,在对教师课堂教学“五认真”的检查中做到了“三结合”(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教导处的集中检查和备课组的互查相结合,针对性的专题检查和普查相结合)、“六有”(有要求,有反馈,有指导,有整改,有再检查,有记录)。特别在作业管理上,坚持“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我们还将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方案之中,引导教师更加关注课堂,主动提高教学胜任力。

2.课题引领,发展特色。我们通过开展全国子课题数学“分层测试卡”实验研究、攀登英语实验研究、“特色课堂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努力构建特色课堂。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取得初步成效。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目标、重难点、学情、教学思路四明确,强化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维品质训练,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轴、训练为主线;重视了因材施教、民主对话、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突出了有效预习、学法指导、及时反馈、分层评价;注重了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

五、铸造文化基因,以鲜明的特色彰显学校内涵式发展

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力,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我们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激发学校活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不断优化学校的办学个性,努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1.准确定位,彰显个性。作为一所普通农村小学,学校在认真分析历史与现实基础上,着眼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围绕“人文立校经典育人”办学理念,把“经典启蒙”教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以“国学经典”的儒家之德、儒家之学、儒家之教为血肉精魂,让孩子们接受经典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与圣贤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夯实做人基础,种下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传统优秀文化基因。

2.精心谋划,打造品牌。我们确立了“以营造氛围推动特色建设、以教育科研支撑特色建设、以师资建设保障特色建设、以课堂教学彰显特色建设、以课外活动丰富特色建设、以评价制度规范特色建设”等推进策略,以《新发小学经典启蒙教育研究》科研课题为载体,抓住“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一个点”,将“经典启蒙教育”校本课程《百幅名画欣赏》《百幅名书法欣赏》《百首名曲欣赏》《经典故事.养成教育》《经典诵读》等连成“一条线”,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人文立体化教育办学“一张网”,力求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经过近两年来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显示出强劲的后发势头,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沙区数字校园示范校、健康校园、唱读讲传活动先进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单位、先进教工之家、“十一五”教育技术装备先进集体、中华魂青少年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内涵发展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的教师专业化、教学优质化、管理科学化、学校特色化水平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抢抓区域内涵式均衡发展试点校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创造学校内涵发展经验,为把沙坪坝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教育强区作出新贡献。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9

关键词:误区;内涵与实质;全面发展;学会做人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49-01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即削减点教材内容,减少学生的学业内容,少留课外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休息时间;2、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更受学生喜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多采用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3、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音体美等课外活动,就是增加些社团、科技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兴趣班,并搞出一些小制作、小发明;4、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进行考试,不能用数字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在班上、学校对学生成绩进行排队,甚至不能公开学生的评价成绩;5、将当前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改革都与素质教育划等号,把任何一项改革都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进行,泛化和更加模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6、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现行所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当成是解决当前困扰我国教育发展众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就是人的教育,它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学会做人。素质教育首先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衡量的基本标准不是别的就是学生是不是发展。

那么,在小学阶段该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应只立足于传授书本知识,而应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会做人的能力,所以我们应淡化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标、以考试分数文化成绩为学生唯一衡量标准的观念。这也就告诉我们,应试教育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物,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考什么、怎么考、怎样评价考试结果的问题。2、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每一学生都有其长处,通过我们的教育都能成才。3、要承认个性差异。每一个人都他独特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本身就是复杂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不能像机器加工产品用一个模子来进行,它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卓有成效。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枯燥感、厌倦感,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主要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素质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要求我们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有课堂教育变得更有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1、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的学生的发展为主旨,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我感兴趣的东西,启动学生“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然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教学手段要形式多样;要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学会”;要还权于学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发展,使教育更富于人性化。自然学生就会爱学、乐学、会学,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有些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将推进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划上等号,认为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学习负担过重?我认为,这固然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的量过大有关,更与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太单调、教学方式太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关。学生的学习是不可能没有负担的,而关键是要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知识性学习负担,而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负担,加强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会做人能力方面的内容;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兴趣的负担,就不再是负担了。

三、改革学生评价体制

评价体制直接影响到我们教与学的内容和兴趣,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的评价体制就必须强调学生的全体发展,突出学生的学会做人能力。1、我们的评价目的要淡化选拔和评比性,突出发展性。2、我们的评价内容要强调全面性,以全方位的评价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并注意个性化的发展。3、我们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评价中求发展。

四、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篇10

一、构建内涵丰厚的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

所谓内涵丰厚的教学是指课前教师备课充足,准备充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氛围活跃,课后能够巩固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判断.所以构建内涵丰厚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高中数学,对高中数学的重要性能够有所了解,多加重视,能够将精力往数学课堂上多加集中,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数学涵养也会随之提高.

2.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构建内涵丰厚的高中数学教学首先需要数学教师能够遵循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自身的数学涵养和文化水平,本着终身学习的原则,不断地吸纳知识的精华.此外,也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涵养提高了,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地数学教育,才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师更加的钦佩与尊重,树立起教师本该拥有的威信,让数学课堂更加和谐有效.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构建内涵丰厚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充实教师自身的数学涵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同时也能够间接地培养高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课堂教学内容丰厚了,学生自然会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到位,成绩自然会随之提高,这样学习有了收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自信心自然也就会增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二、构建内涵丰厚的数学教学的策略

1.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要求教师能够本着素质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天赋,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性,能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也能够分层次进行.具体的课堂实施方法如下:就以《集合》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提出的问题可以较简单.例如,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集合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哪位同学可以讲讲集合的定义是什么?”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一些数学功底薄弱的学生,通过让其回答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学生:“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接下来的问题可以一步步递进,难度也可以逐渐加深,将这些问}抛给数学功底较强的学生.教师:“集合元素的特征有哪些?”学生:“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和互异性.”通过所提问题层次的不同,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对数学有所收获.

2.分组学习,交流合作

构建内涵丰厚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分层次教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具体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学习《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题:1.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有哪些?2.生活中有具体的例子体现这些关系吗?3.如何判断抽象的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组内成员畅所欲言,积极发言.学生甲:“我认为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有三种,分别是相交、垂直和平行.”学生乙:“我同意甲的观点,例如我们教室的墙就是互相垂直与平行的,教室好比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平行,相交的两个面相互垂直.”这时教师可以巡视各个小组的讨论,并且做一些指导.教师:“老师发现这个小组的成员很聪明,非常具有探索精神,刚刚的讨论很正确.”这样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自觉能力和探索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