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04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1

关键词:社会保障 基金 预算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支持,但社保基金是一项独特的专有性资金,其合理运用关乎重大民生问题,尤其是在各项社保基金结余不足的情况下,要想使这项资金真正发挥保障民生的重大作用,必须对其筹集、运用、分配进行严格的监管,编制合理可行的预算方案,保证其在国家预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防范、抵御各种风险,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合理、有序运行。

一、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资金管理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审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现状,资金总额巨大、增速飞快,但结余量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社保基金征缴范围不规范、支出增长难以控制,给后期的监管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为确保巨额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基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应尽快改革过去分散的、随意的、盲目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体系。

2.强化政府职能的关键措施。

经济社会中,政府是只无形的手,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科学严密的社保基金预算体系,是优化政府财政职能的关键手段。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保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建立社保基金预算体系后,可以通过调控收入、支出等直接手段,对社保基金总额进行调整与控制;其次,由于社保资金的独特性,可以通过预算体系对结余资金进行合理规划,控制其投资规模与方向,由此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进行再调节;再次,通过预算管理,政府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基金的供需与结余状况,并利用无形的手进行适时的调整,使资金发挥最大的保障作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优化后,可以利用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反向干预经济。

3.深化政府预算制度的需要。

社会保障资金具有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保障基本民生的专门作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政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预算中,社保基金实行复式预算制度,多部门参与,难以统一,导致财政不能直接监管其运行情况,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后,在国家预算中要对各项社保收支进行单独的、详细的列示,资金运用情况将会清晰明了。社保资金预算体系的建立将使我国整体预算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加强财政监督的重要形式。

社会保障是对剩余产品的再分配,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若要达到预期的保障目标,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预算,严格管理、有效监督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过程,争取最大限度地缩小由于初次分配所形成的贫富差距,缩小人与人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促进社会稳定。由于社保制度的独特性,要使每一分钱都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必须建立全面、完善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从而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并最终使被保障对象受益。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法律、制度规定。

在我国只是从宏观上、笼统地要求编制社会保障预算,并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法规去约束。在试点地区,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形式、编制原则、编制程序均无法做到统一,这也将给监管也造成很大的阻力,合理的、独立的、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均无高度统一性,不仅缺乏法规的约束,更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但是,编制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深化制度改革、优化政府财政职能,又能加强对基金的监管力度,因此必须统一化、规范化预算编制制度。

2.多部门管理、保障责任不清。

在我国,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分开管理的策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筹集资金,并将其纳入指定的基金账户,当有用款需求时,财政部门负责审核批准,并将资金从财政专户中拨出。基金收支的分离有利于财政部门准确把握资金的收入支出情况,但是多部门的参与会使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同地区的预算编制原则也很难达到统一,因此,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向前发展。

3.收支项目混乱、无法实现专款专用。

社会保险项目分别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类,五类保险基金分开筹集、分开管理、分开运用,因此,社会保障基金是一项专有性资金,政府为了能从宏观层面全面、真实地掌握社保事业的发展,必须在预算中进行单独的、集中的列示。然而,在我国,社会保障收支预算缺乏独立性,资金使用情况模糊不清,是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专款专用的一大障碍。

4.社会保障预算的实际执行力不足。

社会保障预算重编制、轻运用将导致预算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地方实践工作中,过于重视对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内容及相应指标的设计,而忽视了预算的执行情况与流程管理。第二是制定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目标过于浮夸、脱离实际,难以实现。

三、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经验借鉴

1.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政府制定政策的最基本依据就是基本国情,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重要制度,其预算制度的制定必然要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社保资金资金规模庞大,结余不足,管理体系相对较混乱的实际,以往的经验证明,社保资金混合管理,收支不清,衔接不良,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现在相关制度已初步建立,由于我国社会保险资金都是专款专用,需要分开进行管理。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我国有必要编制单独的预算。

2.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法律是监管的有效形式,是制度运行的可靠保证,在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只有《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导致不能很好地实现其预期保障目标。因此,我国应构建相关领域的基本法律架构,明确立法主体,提高立法的统一性,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加强执法的力度和监督的有效性。

3.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

由于我国社保资金实行多头管理,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责任重叠,关系复杂,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环节互相脱节。要想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转,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各机构的职责,做到不交叉、不重叠地行使职权。首先,应严格区分中央政府预算和地方政府预算,中央预算应具备高度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并能指导地方政府预算的编制工作,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有利于民生的预算方案;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环节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职能部门,明确其权利、责任,使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再次,设置独立的监管部门,对基金的筹集、运用、分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更好地维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结语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是社保制度不断完善的必然选择。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并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既可以从宏观上加强对社保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能从微观上约束其资金的使用,规范其投资营运活动,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因此,建立社保基金预算制度是加强基金监管的需要、是优化政府职能的需要、是深化社保制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治芬.社会保障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2

关键词:财政预算;监督制度;基本框架;配套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217-02

预算监督是预算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财政监督的重要方面,就业促进财政一定要有相应的预算监督制度,不然,就是不完善的促进就业制度。就业促进财政资金预算,一般指对社会保障资金、就业专项资金、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等促进就业财政资金的预算。目前,我国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社会保险基金、就业专项资金实施的主要是财政专户管理,缺乏预算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不能确保就业促进财政资金转移支付、使用中的实效性、合规性和有效性。预算制度对财政具有严密的控制,是对政府财政活动进行指导、监督的有效的工具。我国必须建立和完善就业促进财政预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部门预算的作用,通过对预算科学编制、执行过程跟踪反馈,调整和修改就业促进财政支出规模和方向。

构建就业促进财政预算监督制度,要遵循基金和项目优先预算支出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基金是为专门用途划拨的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实体,拨入某个基金的资金只能用于设立基金时确立的用途,常见的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对促进就业具有带动作用的项目,与个人、社会、国家利益均信息相关,要给予优先预算支出。社会保障基金、政府采购及政府投资项目都反映了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政策等,国家对其投入的资金也就必须实行专款专用。为全面反映纳入社保基金管理的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项目资金收支情况,强化社保资金监管,要建立和完善预算制度,把财政资金纳入法治化的预算管理。这里涉及到的预算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和政府公共预算制度。就业促进财政支出公共预算,主要是指为促进就业采取政府采购、政府投资方式,对由此而支出的财政资金进行预算编制,实现预算监督目的。就业促进财政支出公共预算编制、执行和审批的原则、范围和程序,应当遵循政府公共预算的一般规定。本文重点探讨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构建问题。

一、社会保障预算的原则

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监督资金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社会保障预算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要把分散在不同财政收支项目中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所有相关社会保障项目,包括预算外社会保障基金纳入社会保障预算,建立独立的、涵盖全部社会保障项目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社会保障各项目的收支情况。

2.政策性原则

社会保障预算编制必须正确把握各种政策力度,体现并贯彻就业政策,使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落到实处。

3.专款专用原则

为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挪用、浪费、流失资金,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构建要实行专款专储、专款专用。

4.法治化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法制的规范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切实提供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保障预算的侧重点要放在职工养老和失业问题上。市场经济呼唤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建立起规范、独立、科学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只有对社会保障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等程序纳入规定,才能约束政府的社会保障收支活动,从财力上为劳动者切实解除后顾之忧,为就业和再就业提供坚强保障,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保障预算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是政府为促进就业采取的财政手段。

二、社会保障预算编制主体及基本框架

1.明确社会保障预算主体,理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我国在建立“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前,要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和就业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先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就业专项资金预算制度。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办法》和《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社会保障预算管理条例》。要明确规定"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各板块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和审批的原则、体系范围、程序等方面内容。

2.社会保障预算框架体系

“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能够全面反映社会保障收支情况,体现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有利于国家对社会保障进行统筹安排,促使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我国采取"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对社会保障预算体系构建,设计为三大板块,即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就业专项资金收支预算和政府公共预算下的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分别从各部门预算中分离出来,将其收支及结余情况编制成独立的专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包括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政府拨款,支出主要为各项社会保险支出。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覆盖面较窄,社会保险尚未纳入预算管理,因此,建立“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在短期内实现存在困难,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当前,要以构建独立的专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为先导,以建立健全就业专项资金预算为基础,逐步建设成全面覆盖社会保障项目的、独立的“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三、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具备了实践基础,在一些制度和技术层面,必须进行突破,解决现行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矛盾问题,关键在于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1.明确政府间社会保障责任目标制度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社会保障程度不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责任还不明晰,部门之间的权限与责任也不清晰。目前,社会保障仍以地级市统筹为主,实现省级统筹的较少,而社会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中央统筹,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覆盖面。因此,要尽快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补贴责任与分税制、财政分级负责制的统一,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建立专项转移支付机制。社保资金缺口问题应由中央政府主导来解决,或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共同负担。

2.调整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划分,明确社会保障支出范围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范围还不够明确,而社会保障预算要基于相对明确、稳定的社会保障支出范围,其范围应当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相对固定。

3.开征社会保障税,为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创造必要条件

要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把征收的社会保障税直接进入国库,再转划到社会保障财政专户,为社会保障基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实行社会保障预算必要条件,也便于从技术层面上,把社会保障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相区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以税收形式筹集,加上国家财政经常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收支情况的专门预算,可以使社会保障的收支管理真正纳入预算管理轨道。

4.建立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专项特派监督员制度

预算是财政监督的重要手段,但预算本身又离不开监督,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难以真正建立,即便是建立了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也难以促使预算规范化执行,这种监督员制度对充分发挥预算的功能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除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和就业专项资金绩效预算制度、细化社会保障分类科目预算制度之外,还应适时建立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专项特派监督员制度。财政预算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技术性,普通群众监督很难发挥作用。《预算法》的修改要保障审计卫士能够行权并有制度保障,所以,要强化审计部门对财政部门、社保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及运营情况的审计监督作用,对就业促进的财政预算资金,须经特派监督员审查和签字后才能启用。

5.完善责任机制

在运用财政手段促进就业的财政活动中对克扣、挪用、滥用就业专项资金的必须通过追究相关主体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责任方式予以纠正,而对就业专项资金预算过程中的政府决策失误、侵犯民主决策机制等行为,采用责任形式很难实现调整作用。所以,在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方面,要对传统法律责任形式进行积极反思,要大胆创新。经济法责任恰好迎合了这种要求,经济法的责任机制与问责制是高度契合的,它超越了传统的违法责任而具有更加深刻的含义。它可以是经济性责任或财产性责任,也可以是非经济性责任或非财产性责任;既可以体现为制度上的一些规定,也可以体现为一些应然状态的法律责任形式。它除了能表现诸多传统的法律责任形态外,还可以具体表现为引咎辞职、国家赔偿、超额赔偿实际履行、资格减免等责任形式。因此,在采取财政手段促进就业时,引入经济法责任机制,能解决传统责任形式在就业促进财政法领域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建立就业促进财政机制,促进就业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促进就业的财政手段法治化,要创新责任机制,建立和完善就业促进资金预算责任机制、转移支付责任机制绩效监督责任机制。责任的承担方式及责任追究机构主要有:对参与到就业促进财政关系中的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具体承担的责任形式包括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等。对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的责任形式包括实际履行预算方案、拨付资金;责令调整预算编制;纠正或撤销不当的决策行为;国家赔偿等。对权力机关,主要是促使其履行财政监督权力,并具体到就业促进资金预算和项目决策机制之中,把罢免机制融合到就业促进的财政监督之中,强化政治责任的实施机制。

参考文献:

[1]邓力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四位一体”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3

一、公共财政条件下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

公共财政的提出,使得我们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定位和活动范围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构建我国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解决政府或财政职能的准确定位问题。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财政,其存在、发挥作用的领域就是“市场失灵”的领域,也就是说,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有效地解决的,财政不应介入;凡是市场不能或无法有效解决的,财政应发挥其作用,这就是公共财政的界定范围。而社会保障事业正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保障不能依靠市场经济来有效提供,但它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所以必须由政府来出面组织,无。论从资金筹集。还是从使用安排上看,财政在社会保障事业中都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为了发挥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领导和促进作用,必须将社会保障收支纳入国有预算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概括起来。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条件下的社会保障预算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1.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我国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双重身份,行使社会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双重职能。过去我国政府的双重身份、双重职能重叠,体现在单一的综合预算中,而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相公共财政的提出,单一的综合预算已不能明确分清财政职能的不同目标,作为公并财政下财政职能重要目标之一的社会保障,体现的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和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职能,发挥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它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为了反映政府这种职能的转变,必须从单一的综合预算中将社会保障收支部分别出,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预算。

2.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深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内在要求。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完整、基金收缴困难。使用中挪用和挤占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持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每年已达数百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如果继续实行分散管理,不能纳入财政统一计划和预算体系。无法接受立法机构的监督,不仅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而且不能保证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实施。因此,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不仅可以直接强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法制管理和监督,同时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可以规范社会保障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营运活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完善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1992年起,我国由过去的单式预算开始改按复式预算试编,但是这——改革未能分清财政为公共品供给和国有资产经营的预算安排,也未能根据社会保降在公共服务中的特殊性建立起单独的社会保障预算。在公共财政体系下,社会保障这一公共服务的特殊性,表现在国家预算上,要求对这一类资金的收支单独反映,使全社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因此,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可以把社会保障资金收支从一般性的经常收支中分离出来,以独立于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金预算,并将预算外的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从而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下的复式预算制度

4.建立让会保障预算是规范政府收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现实需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收支处于一种较分散的状态: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行破费和各项事业的有关科目中,没有作单独和明确的反映,社会保障资金的收与支之间缺乏严格对应的制度保证。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可以从预算制度上规范政府在这方面的收支。同时,随着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流量越来越大,且形成规模庞大的结余,而这些结余资金都是国家可以依法灵活运用的资金,可以大大增强公共财政下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因此,通过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便于政府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部分资金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

二、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下社会保障预算的基本设想

(一)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基本原则

建立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预算,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有利于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领导与管理、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出发,使社会保障预算收支能明确反映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为此,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社会保障预算应涵盖政府行使社会保障职能,从而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所有行为的资金收支,包括政府一般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和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也就是说,不分资金来源,应将各类社会保障收支全面纳入预算。

2.专款专用原则。必须在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障收支情况的基础上,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专款专用。

3.公平和效率原则。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公平原则,要求预算收支划分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和公开透明,使社会各企业和个人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效率原则则主要表现为对预算收支的安排要体现低投入、高效果的原则。

(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主要构想

社会保障预算同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一样,应由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两部分组成。

1.社会保障预算收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可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原经常预算安排的,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一般性税收收入;二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三是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增值划拨收人和捐赠收入。

原经常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性税收收入,体现了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直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政府财政收入对社会保障体系支持的具体体现。具体来看,这部分收入包括经常预算的直接拨款、经常预算的结余划拨、经常预算的定额补助以及特定性项目划拨等几个部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女工生育保险基金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社会福利保障基金收入、住房公积金收入等等,各项基金预算收入一般由企业缴纳的保险金、个人缴纳的保险金、财政补贴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他类收入中的国有资产增值划拨收入代表了国有资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捐赠收入则包括国外政府、机构和企业、个人的捐赠基金,这两部分收入也是社会保障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

2.社会保障预算支出

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是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对社会成员因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死亡、自然灾害等致使生活遭受障碍困难时,为保证基本生活而发

生的各项支出。它由社会保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优抚支出和特定服务支出等项目组成。按照收入与支出对等的原则,从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上,社会保障预算支出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由经常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预算经费支出,主要内容有公共卫生支出、优抚救济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城镇就业补助支出、扶贫支出等;二是由社会保险基金形成的基金预算支出,是政府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老、病、残、失业等特殊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从所筹集的各项基金中支付的生活补助、离退休金、医疗补助等具有保险性质的各类支出;三是由国有资产经营增值和捐赠收入所支持的其他类支出,主要作为一种增量补充用于提高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支付水平。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4

一、社保基金预算与社保审计的内在联系

(一)社保审计需要社保基金预算的支持。

社保基金纳入政府预算,有利于强化基金预算约束,确保了基金的来源渠道。如何确保预算基金专款专用,切实有效的堵住对社保基金挪用侵占的漏洞,除了政府应当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加大力度,社保审计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当然审计工作不能凭空展开,必须依据一定的审计工作平台,这里所说的审计工作平台是指一种对资金可以进行制度性检查的体系,而社会保障预算就是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工作平台。虽然早在1995年预算制度改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就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此外,在相关的社保基金管理规定中也提到了社保基金预算的相关方面,但我国在2006年后,才开始对下一年度的社会保障有一些预算支出。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预算采用的是“政府一般预算中的社会保障项目预算+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预算管理模式,即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实行预算内管理和预算外管理两种形式,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社保预算体系。部分地方、部门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文件和细则规定,执行标准及情况不尽一致,社保预算实际上处于一个缺位的境地,社会保障审计的工作平台还未完善,缺乏一定规范,这使得社会保障审计处于一种零散、无体系框架和时轻时重的状态中,只有抓住《意见》出台的机遇,加快建立和完善的社保基金预算体系,才能推动社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社保基金预算的推进需社保审计作为保障。

社会保障的公共性质决定了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我国社保审计体制因其审计地位的独立性对其他经济监督部门再监督能力和社保监管体制中的协商作用体现了其第三方监督的本质,社保审计要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抓住社保基金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社保制度的完善,而社保基金预算的缺位就是当前社保基金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社保基金预算的缺位以及我国的社保制度、公共财政预算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造成了社保保障中若干责任和关系未理清,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政府各部门间社会保障职责尚未理清。社保基金的管理目前是板块状分部管理,采用政府、企业、个人统筹的方式进行,征缴分隔在税收和社保两个部门,全国有17个省(区)和两个计划单列市由税务机关,其余省(区)是由社保部门征缴。这种制度也给社保基金管理造成一定的混乱,监管出现了一些漏洞。

2.中央和地方政府责任划分不清。我国社保基金绝大部份仍实行地市级统筹,掌控权实际处于地市级政权手中,这大大影响了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违反了保险学的“大数法则”,降低了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为社保基金的违规使用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也造成了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的困难。

3.社保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快速增长,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36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84亿元,增长率为26.7%。基金支出合计9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7亿元,增长率为25.8%。巨额社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目前审计署公布的全国五项基本保险基金年平均收效率不到2%。

到2020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保障体系,其总方针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要实现上述目标只有加强社保审计,从宏观上和制度上揭露问题,积极完善社保审计体制,通过社保审计推动全面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将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以强化基金管理的计划性和约束力,从制度层面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社保预算审计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一)准确定位社保审计目标。

社保资金审计是社保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但社会保障审计一定程度上还游离于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之外,其社保审计目标还未明晰,如何从预算角度确定社保审计目标?社保审计目标应当对社保审计工作具有宏观指导性、整体覆盖性,操作的可行性。社保预算的建立对社保审计来说,既是目标也是基础。只有依托社保预算,审计人员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通过社保预算也可引导和规范社保审计工作。社保预算和一般财政预算有很大区别,社保资金要求专款专用,它的使用具有递延性、滞后性,对这部分资金不仅要使其保值,而且还要使其增值。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保审计必须在思维观念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加快转型,从重点关注资金安全、查错纠弊向更多地关注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转变,以效能审计为总揽,从宏观上把握问题将检讨社保制度的缺陷、评价现行社保政策运行效果和基金运营绩效当作重要内容,促进社会保障审计工作走向成熟、规范。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保预算建立完善的过程,就是促使社保资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过程,这也是社保审计的目标。

(二)将社保审计计划和社保预算相结合。

根据《意见》要求,目前只有五项社保基金纳入了预算,有一半以上的社会保障资金尚未在预算范围内,然而随着社保外部环境的变化,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保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更加丰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速,农村社会养老、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制度的新建和重建;社会福利的大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各种贫弱群体的社保援助制度不断丰富,要求社保审计不仅要继续关注以养老、医疗、失业等为主的社会保险工作,而且要更加关注最低社会保障、就业援助、医疗救助、住房保障和伤残军人、社会残疾人、孤残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和福利问题。因此,社保审计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其计划的制定应与社保预算相结合,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实现对社保资金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全过程审计,在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既要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情况,又应掌握本级预算执行中对社保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减变化情况、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及资金的支撑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高基金透明度和使用效率,为推动建立完整社保预算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促进社会保障资金全面纳入预算。

(三)创新优化审计方式,提高审计覆盖面。

一是横向联合,创新优化审计项目组合。横向联合就是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基金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行政事业审计捆绑开展,将社保基金审计作为公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内容,把社保基金等民生政策执行的审计纳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评价和审计范畴,充分利用现有审计力量,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合力。

二是点面结合,保证覆盖面,突出审计重点。在审计中,注重全面审查预算执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同时,强化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预算项目的审计,查明重点预算项目预算的编制及执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由面到点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才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同时,也应把审计、审计调查和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放宽工作视野,分析问题的性质,采取措施不同方法解决社保预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三是上下联动,提高审计效果。为提高社保预算执行审计的效果,审计人员将审上与审下有机结合、上下联动,分别向一、二级单位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结果的两头延伸,通过审查项目支出的实际情况,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由于社保制度管理层次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审计机关应整合各级审计机关的资源,开展有选择性、行业性、专题性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可采用“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四是工作重心应根据社保预算的规范相应调整。随着社保制度的外延和内涵的不断丰富,社保预算的也将不断规范。由于社保统筹层次的不断提高,资金管理将逐步和上集中,社保预算审计的重心将上移,而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保项目逐步推进,农村社保体系的建立,财政资金将向农村增大投入,社保预算审计的工作重心也应随之下沉,更有利于加强对社保预算收支的资金审计,提供有价值的审计成果。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5

一、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宏观关系

1、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关系的基础

尽管有少数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非公共财政学的研究范畴(赵志耘、郭庆旺1998),但目前学界大多将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社会保障,尤其是基本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产生联系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社会保障纯的公共物品性质(胡鞍钢2001)。正因为如此,社会保障成为最大的政府开支方案(Resen,1995)。虽然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并非纯的公共物品,而是介乎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个别需要之间的,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区分的半公共物品,但仍然承认它常常要由政府部门给以提供(高培勇2000)。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拨款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一个固定的和主要的来源渠道,也是政府站在社会保障前台的标志(郑功成2000)。总而言之,社会保障的公共或半公共性质以及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产生联系的基础。

2、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

林治芬认为,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随着經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财政体制从原来的国家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方式从原来的企业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因此,市场经济是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共同的来源。从时间顺序上看,社会保障则先于公共财政产生。在社会保障普遍发展成为一种制度时,就自然融入了公共财政之中(林治芬2001)。除了来源上的一致性之外,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共同点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林治芬2001):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的主体都是国家;分配对象都主要是剩余产品;分配特征都包括强制性和无偿性;两者的作用目标都是为了弥补完全市场的缺陷。因此,社会保障的本质是一种财政分配关系。相应地,公共财政理论也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有效的稳定机制而存在(刘颖2000),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张左己2001)。

此外,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之间也联系密切:林治芬认为,从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方面分析,国家发行国债常常借助于社会保障基金,世界各国普遍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一定比例用来购买国债。公共财政分配职能中的福利性转移支出本身就是社会保障的内容。在公共财政稳定经济的职能中,社会保障税税率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等可以自动调节经济波动(林治芬2001)。而张馨、袁东等人认为,通过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平抑经济运行的萧条与过热,是公共财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稳定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下的济贫支出和失业保险费支出与经济形势的反向运动具有促进经济回升或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张馨、袁东1999)。

目前,学界已基本达成普遍共识,认为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关政府高层指出,要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方面(李岚清2000)。在学术界,有学者通过对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发展的研究,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与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直接的关联,社会保障是国家财政资金运用和现代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家新、乔均1999)。另有学者分析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尚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使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5-20%(蔡社文2002)。社会保障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也表示,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目前的10%左右逐步提高到15%-20%。财政预算超收部分除法定支出外,主要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张左己2001)。相应地,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不足也已是普遍的共识: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财政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力度不够(张高峰2002),社会保障是目前财政收支项目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缺位”领域(高培勇2000)。而正是由于政府支出用于增加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很少,使得公共预算没有引起公众关注(刘怡2001)。除了资金上的支持之外.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还体现在:承担社会保障运行的费用和实行税收优惠两个方面(郑功成2000)。

当然,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林治芬认为,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主体而言,政府是财政分配的唯一主体,而社会保障中的分配主体除政府之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社会性团体;第二,社会保障的集中分配程度要低于财政分配,社会保障的分配是财政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财政资金的分配完全遵循无偿性的原则,而社会保障(这里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的分配则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林治芬2001)。

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和支山两个方面(林治芬2001):从收入方面看,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是财政资金的转移和让渡,如果不征收社会保障税(费),那么这部分价值就会以利润或所得税的形式流入财政收入。同时,社会保障基金节余为政府举债提供可能,社会保障基金成为政府公债的重要筹资渠道,这必然会对财政分配产生很大影响。从支出方面看,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支付方式、范围和标准等的确定与调整,都会影响到国家财政支出。比如企业社会保险费税前列支会减少财政的所得税收入。至于由财政预算内支付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项目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力就更为直接了。社会保障的资金收支数量直接、间接地影响财政收支分配的规模和结构。社会保障多收了,财政势必要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必然加重。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不同组成部分性质有所区别,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也因此有所不同:国家财政应当对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承担主要责任,而由于社会保险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平衡,因此国家财政应当与社会保险保持适当距离,全国社会保险基金也不宜盲目追求规模,应当适量(郑功成2003)。林治芬也认为,在社会保障的三个子系统中,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财政性要强于社会保险。就社会保险而言,国家只承担一种组织管理职能而不应过多介入(林治芬2001)。但是面临目前社会保险资金紧缺,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历史欠债问题,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政府有责任通过扩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来弥补历史欠账。

另有学者研究了预算外资金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预算外资金也应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但它是各个部门、地方、单位、企业小金库的基础,由各个部门自行筹集和使用,除了用于公共支出外,很大一部分用于实物发放、职工福利和应付政府各个部门的集资摊派。这种做法与地方社会保险金社会化的统筹,存在利害冲突,违背了社会统筹同舟共济的原则,阻碍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中国城市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1995)。

二、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支出

1、关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属性

社会保障支出的属性是指社会保障属于何种类型的公共财政指出。陈工认为,社会保障支出是公共财政支出中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进行的支出项目(陈工1999);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支出属于公共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陈冬红叶振鹏1999);而傅光明则认为,社会保障支出属于公共支出中社会文教支出(傅光明1999)。

2、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支出范围

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支出范围主要是指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社会保障应当承担哪些方面的支出。有观点认为,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指出主要是保证社会上最困难的人群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费支出(人民日报2000年12月25日)。也有观点认为,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设立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专项基金,其用途之一就是补充社会保障资金及進行结构调整的企业分流下岗职工安置费用补助(深圳商报2001年9月10日)。浦东财政与社会保障课题组则认为近期财政可考虑启动的若干社会保障改革计划主要应包括:贫困人口医疗救济制度推进计划;“阶梯式”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计划和社会保障的社会参与计划(浦东财政与社会保障课题组2002)。

3、应增加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

学界普遍认为,应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相关高层也指出,财政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必要的公共支出。要依法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有序(李岚清2000),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保障支出都需要有足够的财力保证(项怀诚2002)。有学者研究了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历史演变,认为现代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与早期公共财政相比,除了那些典型的政府支出,如行政和国防支出外,主要增加了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的支出,它大体上占到财政支出的30--'50%,一般国家是1/3,北欧“福利”国家大约占到一半(刘炳杰1999)。就具体措施而言,除了通过改变支出结构来增加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之外,还有学者提出需要改变转移支付的分配办法,把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补助的增长率作为分配社保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因素,促使地方增加社保支出,将社会保障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重提高到一个适合贫困县市发展的合理水平(缪小征2001)。

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金额大幅增加,从1997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7年大幅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主要用于补助部分省市的养老金支付缺口。其中,1998~2001年,各级财政用于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达到839亿元。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高达410亿元(搜狐网2003年12月27日)。有学者分析认为,近年来,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11%之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几乎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同步,略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由此得出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即在未来5—10年间,从总量的角度来看,财政收入的增长能够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支出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尚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使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5-20%(蔡社文2002)。另外,也有学者提出应当防止公共财政在社保上过度使用,影响国家整体建设和发展规划。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王辉2003)。

有学者指出,社会保障支出不仅仅应该成为中央财政支出中的主要部分,也应成为各级财政的主要支出(方中里2001)。财政部《我国公共财政职能定位与层次划分》课题组的研究则认为,省财政是地方财政中主导性的环节,又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的枢纽,要把主要财力投人地方公共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去(财政部《我国公共财政职能定位与层次划分》课题组2002)。

三、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收入

有关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收入关系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是否开征社会保障税上。主要有三种观点(胡德忠2004):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因为,近年来国家已经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方面出台了改革方案,用人单位和参保人的缴费率都已经确定,实行社会保险费改税的条件已经成熟。为此,建议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合并,统一改征社会保障税。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今后也要逐步纳入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费改税后,由税务机关按照《税收征管法》进行征收管理。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暂缓社会保险费改税。理由是,如果采取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税率征收,国家财政就会有保障全部支出的责任,而且各地方支付缺口集中于财政负担,可能会造成巨额的财政补贴,中央政府承担的风险更大。此外,全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员结构差异较大,还有可能造成某些地区的不合理负担。因此,社会保障费改税的时机尚不成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宜采取税、费并存的方式。个人账户为缴费,统筹基金在适当时机转为征税,均可由税务部门负责征缴。

四、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社会保障预算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是向公共财政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朱志杰、葛瑞2000)。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与一般经费预算、公共投资预算共同构成公共财政预算(李一花2000)。社会保障预算制约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关系着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最终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事业发展(林治芬2001)。因此,应当按照国际惯例和《预算法》要求,改革预算体制,编制复式预算,从目前分为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债务预算过渡到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的多重复式预算,以便更清晰地反映不同性质预算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张松2002)。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预算,从总体上看有以下三种(林治芬2001):第一种是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将社会保障收入、支出视同政府的经常性收支,在政府公共预算中统一安排。社会保障支出直接以“社会保障费”项目列示在经常预算支出中。这种模式有利于政府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的具体管理,但也带来了财政负担。第二种是专项基金预算模式,即将社会保障收入、支出与政府经常预算收支分开或相对独立,单独编列社会保障专项预算,予以专门反映。第三种则是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代表的,不将社会保障纳入政府预算的模式。而郑功成则认为,新加坡、智利等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系统虽然完全独立于国家财政预算系统之外,但是国家财政仍需承担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事业的直接拨款责任,有时还对系统外的社会保险基金给予适当的援助(郑功成2000)

就中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问题,学界仍有所争论。林治芬认为,公共财政体制下社会保障预算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障税为主要收入来源,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及投资运营全部纳入预算,使之规范化,各项政策措施完整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可供选择的模式包括:1、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将目前处于预算外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全部纳入一般预算中反映,将社会保障支出视同政府的经常性收支,统一在预算内反映。2、预算外形式:将一般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移到预算外,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一样,采取财政专户的管理形式。3、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将一般预算中和预算外的社会保障内容全部移出,一起编制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由财政部门按照一般预算收支管理方式统一编制。4、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形式:将一般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收支并在一起,编制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即其基金收入由社会保险收费和政府预算拨补以及基金运作收益、利息收入及捐赠收入构成。其基金支出由社会保险支出、抚恤和救济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支出等大项组成,其基金结余由专门管理机构负责运作。5、一般预算加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将社会保障预算的内容分为两块,其中社会保险在基金预算中反映,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另一块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在一般预算中反映。我国在近期应当选择第五种模式,最终模式为第四种模式(林治芬2001)。

辛淑婷认为,应当根据社会保障不同项目的不同属性,分别与不同收入来相对应:社会保险与具有特殊报偿性质的税收对应,具有专款专用性质,准许有结余;而具转移支付性质的社会保障与一般税收收入对应,属于经常性支出,没有结余。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可以采取“板块式”:与社会保险有关的收入支出单独列示在社会保险预算中,真正体现专款专用;具转移支付性质的社会保障分列在经常预算中,与一般性税收收入对应(辛淑婷2003)。而贾康则认为,社会保障这种人的公共产品,在它的理财上有其特殊性,它不可能混到经营性预算里去,而必须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且以后的社会保障可能要逐渐地建立积累型的社会保险基金,不是现收现付的理财方式,在预算上就会有一系列特殊的要求宋体现这种积累型基金的完整情况。因此,从今后发展的趋势来说,将把整个预算分为三块或三块以上,一块是公共预算,体现经常性收支;一块是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或称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一块是社会保障预算(贾康:2003)。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6

第一条为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增强基金收支计划性和约束力,推进基金管理公开透明,提高基金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号)、《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财社字〔〕60号)、《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财社字〔〕20号)、《许昌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办法》(许政〔〕4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范围为市本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养老保险基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

第三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障有力、收支平衡、适当留有结余、不得出现赤字的编制原则。

第四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五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和支出以人民币计算。

第二章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职权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预算调整方案和决算以及汇总下级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实行市级以上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的审批,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组织、监督经办机构执行基金预算;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章预算收支范围

第八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由基金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支出和基金预算结余组成。

基金预算收入包括:

(一)征缴收入;

(二)财政补贴收入;

(三)利息收入;

(四)上级补助收入;

(五)下级上解收入;

(六)转移收入;

(七)其他收入。

基金预算支出包括:(一)基本待遇支出(养老金支出、失业金支出、医疗支出、工伤待遇支出、生育待遇支出);

(二)医疗补助金支出(适用于养老和失业保险基金);

(三)丧葬抚恤补助支出(适用于养老和失业保险基金);

(四)职业培训(介绍)支出(适用于失业保险基金);

(五)劳动能力鉴定费支出(适用于工伤保险基金);

(六)上解上级支出;

(七)补助下级支出;

(八)转移支出;

(九)其他支出。

基金预算结余包括:基金当年结余和累计结余。

第四章基金预算编制

第九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财政部门要求的时间(原则上和本级一般财政预算同时编制)、内容和格式编制基金预算草案。

第十条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应综合考虑统筹地区上年度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社会保险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因素。

第十一条编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草案应按照收入项目分别进行测算。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应根据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社会保险费率、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结合社会保险扩面任务和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等合理确定。财政补贴收入应统筹考虑上年度财政补助水平,并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加上本年新增补助综合分析填列。利息收入按照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及个人账户基金按规定运营取得的投资收益等合理测算。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等按照上年度执行情况合理测算。

第十二条编制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草案应按照规定的支出范围、项目和标准进行测算,并考虑近年基金支出变化趋势,综合分析人员、政策等影响支出变动因素合理测算。

第十三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严格执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规定,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政策落实。

第五章基金预算审查和批准

第十四条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由市人民政府审查和批准。市财政部门汇总所属县(市、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查和批准。

第十五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进行审核汇总,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经市人民政府审批后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分别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第六章基金预算执行

第十六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具体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执行。

第十七条市人民政府(或授权市财政局)下达市本级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度征缴收入目标任务,原则上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同比例增长。

第十八条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办机构征缴的基金收入等要按政策规定及时、足额转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基金支出由各经办机构在批准的年度支出计划内按月申请、财政部门及时拨付。

第十九条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汇报制度,并纳入市人民政府财税工作例会议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分别汇报市本级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第二十条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奖惩机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章基金预算调整

第二十一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中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时,经办机构应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按程序报经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执行。同时报上级财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第八章基金决算

第二十二条基金决算草案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编制。

第二十三条编制基金决算草案,必须符合法律、政策法规的规定,做到收支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二十四条社会保险基金决算在规定期限内按前述基金预算编报程序审核、审批。

第二十五条审批后的决算分别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第九章基金监督

第二十六条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监督本级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

第二十七条审计部门对本级和下级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对于基金预算管理运行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第十一章附则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7

关键词?演预算模式;社会保障预算;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演C913.7;F812.3[文献标识码]a?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3)12-0051-06

社会保障预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编制模式?这是决定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支撑性力量。因为预算模式是预算编制中的基本制度框架及设计理念及编制方法的重要体现,预算编制模式深刻地影响了预算要素的设置、信息的搜集、预算对象的界定及预算权力的配置。从我国的基本政策规定来看,社会保障预算属于公共预算的重要内容,其只能从公共预算的编制路径中去寻找可供借鉴的编制经验。

一、公共预算编制模式分析

在任何涉及到公共预算编制环节的问题上,都会直面“政府应当在哪些职能上花多少钱”和“为什么这笔钱应当给a,而不应当给B”这两个问题进行。围绕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给出“养人”、“办事”、“效果”等三种回答,实际上这基本上形成了公共预算三种不同预算编制方法。

(一)控制导向的分项列支预算(Line-itembudget)模式

作为投入导向的预算,分项排列预算是合规性预算,预算准备和拨款必须遵守严格的事前控制。这种预算主要关注预算支出的特定用途,其目标在于对预算投入进行严格的控制。预算编制过程中将支出详细地科目化,对购买和雇佣进行严格的集中控制,从而严格监督支出机构的支出行为。从技术上来看,分项列支预算是一种功能预算,它首先将财政资金分配按照主要的组织单位进行分类,然后再按其内部的组织单位进行细化分类,接着支出按照预算会计科目具体分为:人员经费、公务费以及各种职能性支出等。而且,分项列支预算的“养人”特征非常明显,因此人事成本(工资、雇员福利等)通常占了预算的一半以上。

控制导向的分项列支预算出现的时代恰逢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小政府的理念根深蒂固,功能财政尚未产生。因此,政府的预算一般不关注长期的规划和结果而更多地强调支出控制,但分项列支的预算编制形式其实很难控制支出规模的发展,因为其关注重点是投入的控制,即资源资金是否按既定的方式和目的支出了,而不考虑支出本身是否必要。每个支出科目的成本一般都是建立在部门或者机构预算基数以及预期变化之上的,预算增长遵循“基数+增长”的渐进路径,而无法有效地服从于政策的优先次序、施政的战略和重点、政治承诺等功能性需求。

(二)计划导向的规划—项目预算(ppBS)模式

规划—项目预算是典型的以“办事”为基础的预算。从特征上看,ppBS首先要求各预算单位建立长期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今后三年的滚动预算及当年度的预算,以此来规避政府部门的短视行为;其次,ppBS改进了分项排列预算投入与结果不关联的弊端,要求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制定项目的目标、指标及考核衡量的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在执行中进行追踪考核。就内在运行来看,规划项目预算是通过项目(program)把计划(plan)与预算(budget)联系起来,因此规划项目预算更关注目标的实现和政策价值的达成。对于规划项目预算来说,预算的重点不在局限于投入的控制,而在于产出的正当与合理性,即产出是否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并且使用成本—效益方法来分析和评估给这笔产出提供预算配置是否符合效益、效率和经济原则;规划项目预算要求相关预算主体在制定预算的时候一定要具有长远目标,而不能只关注某一年度的预算。这就要求预算应该建立在多年预测规划的基础上,虽然每年对预算做出更新和调整,但是预算的总体规划和目标是大致确定的。这让规划项目预算具备了战略性视野,有利于项目执行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具有比较明显的计划导向。

项目规划预算期望提供一个更加理性的预算资源配置方案,这种方案有效地把民众的需要、政府满足需要的项目、项目的效果、时间变量(年度计划)、项目的达成时间(规划周期)等变量有效地联结起来,同时也期望打破渐进主义预算模型“基数+增长”的资金增长路径。但预算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规划项目预算过于强调规划及编制理性,这使其在日渐庞大的经济社会环境中遭遇技术尴尬。

(三)投入与产出并重的绩效预算模式

绩效预算(performancebudgeting)是着眼于工作表现与管理成效的一种公共预算,“绩效预算是为了说明拨款为了实现什么目的,为达成如此目标需要花多少钱,在预算过程中使用什么量化的方法能够衡量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工作完成情况。”[1]而世界银行则认为(1998),绩效预算通过对于政府效率的长期关注以及努力将政府活动的信息整合进预算过程,使得预算决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政府做了什么与花费了多少成本这一联系之上。这种改革……是设计出来使得管理者能够对工作量与单位成本进行测量。[2]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绩效预算首次将政府支出与绩效联系起来,预算在提供预算资金的同时,还关注绩效目标的达成。在这种预算模式下,预算拨款主要是拨给具体的活动而不再像传统预算那样,拨给与预算科目相联系的支出用途或者项目。预算更加紧密地把机构的活动成本和具体活动以及产出联系在一起,把支出与产出之间联系起来,使得政府能够以较少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

除了明显的“投入产出关联导向”外,绩效预算还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与传统预算相比,在确定战略目标、绩效计划、预算分配的优先次序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绩效预算强调在决策者、管理者以及公众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3]通过讨论,充分吸收政治家、行政官员、公众的建议,使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等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也能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沟通,消除预算执行的障碍,为预算执行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可以这么说,绩效预算执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公民参与预算过程的广度和深度,这是预算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化相辅相成的一致过程。

(四)管理导向的零基预算模式

尽管零基预算可以整合进项目规划预算的框架,但我们仍然把零基预算单独予以介绍,我们认为在当老龄化社会来临以及社会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个人对福利的竞争必然成为权利名义下的公开行为的时候,探讨零基预算对社会保障预算资源的分配应该具备适当的合理性。

作为管理取向的预算模式,零基预算存在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政府内部首脑和预算机构对各部门预算申请的控制,从而能够改进配置效率。在零基预算模式下,所有的支出水平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数,甚至于往年的基数也不再成为新一轮预算决策或者拨款的依据和考虑的变量。所有的支出项目必须和新增的支出项目一起比较和竞争,预算单位必须为它的全部预算申请进行辩护。这就从本质上打破了传统预算“基数+增长”的资金配置模式,有利于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不同公共预算模式在社会保障预算编制中的分析

(一)分项排列预算模式在社会保障预算编制中的分析

首先预算编制的主体并不统一。在分列预算中,由于编制预算的依据是人头,其次是单位“做事”需要的钱,因而几乎不存在使用效益的概念,预算分配与效率是脱节的,我们无法去约束政府的预算支出范围及支出的结构,也无法评估支出的效益,这必然带来预算资金使用的无效率及使用主体的。而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对象是民众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或者工薪税形成的收支,按照“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使用预算资源,因此预算的编制需要密切使用的规模和效益,否则预算的公正性、合理性就会面临挑战。

其次,分项排列预算不利于克服政府支出膨胀。公共选择理论早就指出,民主政体必然导致社会保险预算的膨胀。埃德加·K·布朗宁(edgarK.Browning,1975)认为老年人基于税率变化的多数投票导致一个过度膨胀的社会保险系统。即使存在税收结构、再分配等要素抵消社会保险过度扩张的可能,但是不足以抵消财政幻觉对扩张社会保险系统的动力。[4]肯尼思·V·格瑞尼则从条件下个体之间的代际社会契约角度,重新对布郎宁的观点进行论证,在人口增长的前提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水平将被后时代的人选择。[5]社会保障预算水平之所以持续膨胀,除了官员的自利行为以外,还存在财政幻觉、中间投票人拉高福利水平等政治过程因素,也与预算制度的机制不合理密切关联。如果预算资源的分配与效率、效益脱节,必然带来预算领域的“政治竞争”,这种“政治竞争”的结果便是政治家为了更好地平衡各派力量,维持执政可能而竞相推高社会保障预算支出。

分项排列预算的基本路径就是“基数+增长”,由于每个预算单位的支出只能在上年基数的基础上递增,那么这种渐进主义预算模型必然是刺激浪费而不是节约,即不管需要还是不需要,部门都倾向于花光全部拨款。因此,该预算方法对业绩的评价标准不是支出是否节约而是是否保持在既定的预算限额,过多的预算资源节约反而不利于下个预算年度的拨款。社会保障预算的保险支出部门刚性较强,主要受到一个社会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影响,而对其他一般预算拨款的社会保障项目则可能受到渐进主义模式的影响,如果立宪层面对福利项目的创设上受到中间选民或者政治家自利动机的影响,那么年度的福利项目拨款必然也深受渐进主义原则的制约。按照这种方式来规划社会保障预算,其支出规模必然无法控制,总有一天会给财政体系造成负担。

最后,分项排列预算加速了政府及政治家行为的短视化。分项排列预算过于注重预算的控制职能,忽略了预算的计划和管理职能,加上它以年度为预算周期,所以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部门的人力、物品用料等而缺乏长期规划。而我们知道,社会保障预算的资金积累周期相对比较长,以美国oaSDi为例,联邦信托基金委员会的预算规划一般是75年为一个周期。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法律规定,职工至少要积累15年以上,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才能领取养老金,这都预示着社会保障预算不可能是一个年度的短期管理工具,一定是一个跨多个年度的长期的规划和管理过程。

(二)规划项目预算模式在社会保障预算编制中的分析

第一,社会保障预算是一项专项预算,其肩负了明确的责任和目标,那就是确保民众能够通过提前的资金筹集,分散老年、疾病和伤残风险,能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因此,预算投入的规模及范围并不能完全衡量社会保障预算本身给民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必须要通过合理的预算模式,对民众的需求、需求的程度进行规划,然后确定若干实现规划达成的项目,逐步按年(计划)地实现规划的愿景和目标。因此,规划项目预算让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更加明确,同时让民众的社会保障需求与政府的政策议程更加对结紧密,避免为了政治目的盲目许下政治承诺。

第二,项目规划预算关注长期规划的战略视野与重视年度计划的执行风格,更好地契合了社会保障预算各项目的发展运营要求。社会保险预算存在15年以上的资金积累,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部分预算的收支规划也远远超过了15年的时间期限,美国的联邦信托基金就是按照75年一个周期进行基金收支规划预测,出台相应的报告,为预算资源的分配提供建议。因此,养老保险基金需要采用规划项目预算的长期筹备视野;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内容,以及社会救助、抚恤救济等则是明确发生在一定的年度中,需要对该年度资金发生的概念、范围、数额等进行计划,这满足了规划项目预算的年度计划特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社会保障项目中的社会福利、特殊福利等内容则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来予以实现,这样可以让预算任务更加明确。比如儿童福利、妇女福利、高龄老人护理津贴等,这些以项目的方式实施可能会更加有效。

第三,规划项目预算只关注项目内容而不在乎执行主体或者部门的预算思路契合了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当前发展现状。我们当前的社会保障项目,分散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当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属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管理,社会救助、抚恤救济等属于民政部管理,部分社会福利分散在工会、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中,各部门都可能涉及到社会保障事业,造成了在资金上部门相互竞争,拨付福利的时候又可能交叉重叠。项目规划预算按实施项目来拨付预算资源,这从财务机制上促成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把各部门连接到一起,有利于预算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零基预算模式在社会保障预算编制中的分析

第一,零基预算有利于遏制福利潜在的“福利刚性增长”压力。社会保障预算的社会保险内容部分可以采用规划项目预算进行长期规划编制,而对于相对于周期比较短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内容,则可以采用零基预算,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预算支出的膨胀;其次,社会福利项目的支出存在支出刚性,如果按照“基数+增长”的传统预算模式,必然导致福利负担尾大不掉,给公共财政带来压力,而如果采用零基预算原则,那么各福利项目的支出必然面临比较和选择,可能的支出项目予以保留,而效益效率排序处于不利地位的预算得不到保证,这是从财政预算机制上扼制了福利无限增长怪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二,零基预算虽然不能导致预算支出的大幅度削减,但是可以促进社会保障资金更富有成效的流动。由于零基预算是按照决策方案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拨付预算资金,那么这就促使决策单位对各项支出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比较,选出最应该得到资助的项目。相对于其他支出项目来说,社会保障资金的有限性更加突出,如果要盲目地满足所有社会保障需求,那么资金绝对是杯水车薪。在社会保障资金确定的情况下,采用零基预算的资金配置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有限资金的配置效率,也促进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第三,零基预算能够从管理层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控制水平及影响力,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预算编制过程中来。比如在实行零基预算的时候,预算的规划、目标、项目、方案等一系列工作都融于制定决策包中。对于这一决策组合包,要求管理人员按照政策优先次序进行排序,要么按照既定的政策战略、要么遵循成本—效果的对比,这一过程既是预算单位详细研究支出项目的过程,也是预算单位对所属管理职能及管理内容进行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有利于决策单位对于职能的界定和厘清,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奠定基础。对于社会保障预算来说,这也有利于更好地去区分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有利于政府内部相关社会保障部门重新界定自身职责,更利于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零基预算重视灵活性和操作性,但弱化规划性的做法,使其无法适应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算安排。在零基预算的实践操作中,决策单位的预算管理者除了在一开始制定规划目标以外,在整个程序中都没有真正重视规划。虽然,没有规划的零基预算也能够正常运转,但是它毕竟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政策的影响。比如社会养老保险预算规划,如果不立足长远,那么人口结构的转变、经济发展的放缓都可能制约预算资金的收支平衡。所以,这点来说,零基预算对于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适用性是需要改进的。

(四)绩效预算模式在社会保障预算编制中的分析

第一,绩效预算的本质是通过绩效考评得到的信息来影响预算编制、控制和报告。在预算的编制环节,用绩效信息来影响项目资源配置的优先次序,这必然带来传统预算资源分配体系和新的绩效预算体制之间的冲突。以社会保障预算为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预算拨款可以纳入到绩效预算的范畴,但是这种预算资源的分配能够多大程度上受到绩效考评信息的影响,确实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知道,社会保障政策对象是民众,在民主政体下,这些人是政治家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绩效考评的重要载体。为了赢得选举,政治家不得不考虑民众的需求,从而完全不考虑绩效的“理性分析”结果,而更多的屈从“政治选票”效应;另一方面,民众会为了绩效而对自己既得利益革命吗?很有可能的情况是,拨款性社会保障项目的绩效并不高,但是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政治家还是可能放弃绩效预算的原则。

第二,在社会保险领域。我们以养老保险为例,养老保险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必须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状况作长期的规划。但是,任何一个政治家的执政不可能超过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周期。往往为了显示他们对于民众的关切或者对于民众需求的理解,政治家要么选择一些长期绩效并不明显但是短期见效的项目,要么在绩效信息并不充分或者并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政治决策。而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这些预算项目仍然可以得到拨款并且可能还得以长期存在。

第三,绩效的本质是“效果”、预算的本质是“政治”、社会保障福利救助项目的重点是“公平”。这样三种价值南辕北辙的政策行为要在部门的基础上完全耦合,确实存在困难。其实,公共政策项目本来就存在内在的目标矛盾和价值冲突,我们在使用绩效预算的时候必须能够有效地辨别,我们更偏好于哪一种价值。也许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增殖保值方面,绩效的指标可能更多在于效益,而在福利救助领域,政治上的公平价值可能更倚重一些。总之,社会保障预算的完全绩效化考虑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通过改进考评技术手段、量化考评指标,力图使社会保障预算也能实现更好的资金使用效率(见图1)。

三、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的可能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这关系到社会保障预算的长期持续发展。探讨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只能从前面介绍的几种模式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并且结合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特点综合分析思考。

项目规划预算作为关注长期战略及年度计划执行的预算模式,在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领域具备一定的实用性。社会保障预算大致可以分为社会保险预算、福利与社会救助及民政事业预算等内容。保险预算的收支测算需要进行长期规划,特别是影响基金收支平衡的关键变量,比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经济增长率等要素,这需要建立长期的观测预测机制,否则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保险预算的要求。

零基预算在项目的安排上具有灵活性,既可以着眼于长远目标也可以着眼于短期目标。对于社会保障预算中周期比较短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内容,采用零基预算可以对各福利项目的支出进行比较和选择,有些支出项目可以予以保留,有些则无法保证预算,这是从财政预算机制上扼制了福利无限增长怪圈,有效地预防预算支出的膨胀。同时,零基预算可以促进社会保障资金更富有成效的流动,也有利于更好地去区分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这有助于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而作为绩效预算来说,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预算拨款可以纳入到绩效预算的范畴,但是民主政体下,存在明显的“福利支出陷阱”,政治家要么选择一些长期绩效并不明显但是短期见效的项目,要么在绩效信息并不充分或者并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政治决策,这无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见表1)。

(一)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原则:社会保障预算究竟应该不应该坚持“效率”原则

以“投入—产出”对比的效率测度方法究竟适用不适用社会保障预算,这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保障预算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其结论直接决定了社会保障预算的预算配置模式。分项排列预算模式、项目规划预算和零基预算,实质上都是控制预算,都是效率思路下的预算模式创设,不同之处在于或重在“养人”、或在“项目”或在“办事”。归结起来,不外都是“投入预算”的种种。从美国的预算实践来看,投入预算解决不了支出膨胀的问题,反而带来了作风盛行。究其原因,就在于“投入预算”以政府职能作为拨款的基础,而并不重视产出指标与投入关联的绩效约束和机制建设。无论是项目规划预算还是零基预算,重点都不是政府办事的效果和效益,而在于如何花这些钱,或者花这些钱做多少事情。基于政府职能的“投入预算”并没有对政府职能本身进行检视,就更不可能对这些职能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因此,这必然导致支出膨胀和预算资源浪费,这是“投入预算”的根本缺陷。

社会保障预算本身当然要讲“效率”,但是社会保障预算更要照顾“公平”。公平是社会保障预算构建的基本原则,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属性所规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弥补市场缺陷、解决工业化经济社会问题的制度安排,同时还承载着消除贫困、消弭社会不均、促进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正义功能。在市场条件下,市场分配无法自觉地规避竞争不确定、非均衡性和突发性风险,由此导致的贫穷、不均必然要寻求社会性分配。因此,社会保障机制的内在价值是实践了政治道德意义上的分配正义及由此导致的制度安排,而社会保障预算则承担为这一机制提供财力保障和审视检讨的可能。在社会保障预算内部,我们实在无法在老年照顾、失业救济或者儿童福利之间区分出哪个的投入作用更有效,况且这也不符合分配正义的原则。因此,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不能过于关注“效率”因素而采取零基预算模式、绩效预算等模式,而要在关注社会保障项目实施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社会保障预算编制模式:项目规划+绩效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的责任和目标就是要确保民众能够通过提前的资金筹集,分散老年、疾病和伤残风险,并且能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因此,预算模式要通过合理项目安排,对民众的需求、需求的程度进行规划,然后逐步按年(计划)地实现规划的愿景和目标。规划项目预算(ppBS)让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更加明确,同时让民众的社会保障需求与政府的政策议程更加对结紧密,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规划项目预算这种关注长期规划和重视年度计划的执行风格也更好地契合了社会保障预算各项目的发展运营要求。

美国的联邦信托基金就是按照75年一个周期进行基金收支规划预测,出台相应的报告,为预算资源的分配提供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及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也确实需要对相关项目进行长期规划,及时掌握基金的收支规模及赢余趋势,以能未雨绸缪。养老、医疗等保险基金需要采用长期规划项目预算,工伤、生育等保险内容,以及社会救助、抚恤救济等则是明确发生在一定的年度中,需要对该年度资金发生的概念、范围、数额等进行计划,这满足了规划项目预算的年度计划特征;社会保障项目中的社会福利、特殊福利等内容则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来予以实现,可以让预算任务更加明确,实施可能也会更加有效。

在规划项目预算厘定基本的投入方向和内容以后,为了体现预算的受托责任及公众利益导向,应该在预算中加入适当的绩效预算内容。在能够体现绩效内容预算项目上,比如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殖上、社会福利的使用上、反对福利欺诈及福利陷阱规避上,可以通过考评技术及基层治理,提高预算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存在绩效低的情况,那么在规划项目的前提下,不能据此停止拨款,而应该通过更换执行主体、联合治理或者其他方式,改进执行绩效,让民众能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axelrodDonald.Budgetingformoderngovernment[m].newYork:St.martinspress.1988:266.

[2]worldBank.publicexpendituremanagementhandbook[m].washin-gton.D.C:theworldBank.1998:12.

[3]邓毅.绩效预算制度研究[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9:51.

[8]KeenanJonees.Justhownewisbestvalue[Z].publicmoney&management(July/Sept.),2000:45-49.

[4]edgarK,Browning.whythesocialinsurancebudgetistoolargeinademocracy[J].economicinquiry,1975,13(3):373-388.

[5]KennethV.Greene.overexpansioninthesocialinsurancebudgetandtheconstitutionalperspective[J].economicinquiry,1977,15(3):449-454.

theSocialSecurityBudgetplanninganalysis:aComparison

ofpublicBudgetmodelperspective

XieHejun1,2,LiZhen1

(1.publicmanagementSchoolofRenninUniversity,Beijing100072,China;

2.publicmanagementSchoolof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制度设计配套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也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的统筹与管理。但在实践当中,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统筹缴费暴露出欠规范、不统一和无法为社会保障提供稳定资金来源等弊端。开征社会保障税,应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必由之路。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遵循国家、企业、个人(职工)三方共同负担原则;坚持公平为主,兼顾效益原则;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原则;政令统一、政事分开原则,本文提出如下关于社会保障税税制设计方案:

一、我国社会保障税的税制设计

1.纳税人。根据国外通行做法,我国境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资企业的中方人员、自由职业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均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人。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农民负担能力有限,近期内暂不将农民列入纳税行列。可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以乡镇或县为单位建立统筹式的区域性社会保障制度,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税的征税范围。

2.征收对象与计税依据。社会保障税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为征税对象。雇员,以其因雇佣关系取得的、由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为征税对象;雇主以其因雇佣员工而支付雇员的工资薪金为征税对象。自营者,以其生产、经营利润为征税对象;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者,如果对经营成果不拥有控制权和所有权,而只取得固定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等同于雇员,以其取得的工资薪金和承包、承租所得为征税对象;如果对生产、经营成果拥有控制权和所有权,除固定上缴被承包、承租单位一部分经营成果外,其余经营成果全部归承包、承租者所有的,按自营者征税,以其工资薪金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为征税对象。自营者,是指同时既为雇主又为雇员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以及依法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为征税对象的工资薪金应以1998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统计项目为标准。同时,社会保障税应税工薪收入应是职工的全部工薪收入,在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前提下,既设起征点又设上限。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应为工薪收入(工薪支出)或生产经营利润,不作任何税前扣除。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雇员应纳税额=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适用税率

雇主应纳税额=雇主支付雇员的工资薪金×适用税率

自营者应纳税额=自营者的生产、经营利润×适用税率

纳税人取得(支付)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为外币的,应按照国家外汇牌价(原则上为中间价)换算成人民币计税。

3.税率。社会保障税是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是专税专用、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特殊税种,在性质上与个人所得税不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5个社会保险险种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涉及的人群范围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涉及的基金金额也最大,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考虑到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本着征税简便、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根据社会保障税的专款专用和受益原则特点,社会保障税的税率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保障项目统一采用综合比例税率予以确定。其中,养老保险项目的税率为10%,医疗保险项目的税率为6%,失业保险项目的税率为6%.其他保障项目的税率视具体情况确定,统一合并征收。为便于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较好地衔接,雇主的负担率应高于雇员的或起码应与雇员基本相等;自营者的税率应基本上等于雇员与雇主税率之和。

4.税负调整制度。社会保障税实行限额征收,超过限额部分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不再征税。考虑到中国现行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在工资薪金中的扣缴办法,这一限额对工资薪金应规定按月缴纳,对自营者的生产、经营利润应规定按年缴纳。为照顾低收入阶层,以体现社会保障税的立法意图,社会保障税应规定起征点。未达到起征点的,免予征税;超过起征点的,就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全额征税。起征点的大小可参照中国现行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制定。纳税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可申请在其个人所得税前予以扣除。具体办法由税法另行规定。但对社会保障税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税收抵扣等制度必须规范化,做到全国统一,以利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对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可以用专门条例做出特别规定。

5.征收管理。将社会保障税划为中央税,由国税机关负责征收。雇员和雇主的社会保障税按月计征;自营者的社会保障税按年计征,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雇员、雇主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于月份结束后7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自营者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于月份结束后1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预缴,年度结束后3个月内汇算清缴。自营者少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于下年度补缴,多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可抵缴其下年度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或本年度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雇员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额,由其雇主在申报缴纳应纳社会保障税时一并代扣代缴。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社会保障税由纳税人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雇员在多处取得工资薪金的,由纳税人向其户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如果其雇主已代扣代缴社会保障税,在申报缴纳时,可申请退还多缴的税款或者抵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需要解决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筹集办法多由地方做出规定,难以收效;筹资机制不规范,地区间、部门与行业间负担不一,统筹面窄,社会互济范围小,多头管理,自收自支,缺乏宏观调控和监督机制,挤占、挪用时有发生;现收现付所形成的隔代支付与社会老龄化的矛盾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措施,参保的权利与义务透明度不够,影响参保积极性和参保范围的扩大。目前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只有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一些单项法规,法律层次低,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改革取向的长远目标出发,开征社会保障税,必须首先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配套改革:

1.必须尽快制定颁布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规范社会保障各主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依据,也是社会保障税开征的法律依据。国家通过《社会保障法》可以明确参加社会保障的各主体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利与义务,把社会保障范围、基金筹集、托管运营和发放,以及国家对基金的保障与监督管理等在法律上得以规范,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确保社会保障税收入的稳定增长。通过《社会保障法》可以规定社会保障税收入的安排使用,做到有法可依,税务机关负责及时足额把社会保障税征收入库,财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障税的预算管理和资金安排与监管,满足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需要,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同时,通过《社会保障法》,鼓励商业性人保业务,构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改变社会保障收付模式,将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改变为部分积累以至完全积累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增大受益原则的透明度,确保资金筹集与运用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与公正性。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了改变收付模式,理顺关系,平稳过渡,转制成本应由政府承担,所需资金用国有资产变现解决。

4.通过《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发行国债和社会保障,用于弥补社会保障支出缺口。

(二)财政预算制度的配套改革

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越位”,不但公开性和透明度太低,而且预算内预算外收支严重倒置和扭曲,最突出的就是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应列为预算内收支的社会保障基金,由于收入制度上为社会保险费而列入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而又缺乏强有力的收入弥补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使资金被挪用流失,出现社保不保等严重问题。社会保险费作为一种公共收入,其收入属准税收性质,其支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但却长期列为预算外收入,没有受到严格的公共管理和监督。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应进行财政制度的配套改革。社会保障税作为一项税收,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为社会保障预算提供了固定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收和支付实行“两条线”,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列入国家预算内管理,财政部门负责税务机关征收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接收工作、社会保障基金财政账户的收支核算工作,以及监管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及票据管理工作。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执法地位和预算管理地位,从财政制度上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优化支出管理。社会保障税的开支,应与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完善结合起来。社会保障税收入是一种基金性收入,与一般预算收入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专门的用途,其收支应自成体系,单独管理。我国可以在目前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项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的收支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运用,置于国家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之下,更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即使在社会保障预算内部,不同税目的收入也必须专门用于相应的支付项目。在社会保障预算、公共预算、债务预算和国有资产预算之间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资金运用上应遵循各方平衡、相互调剂的原则,以充分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率。在财政制度上,还要加大财政支持社会保障资金的力度,允许通过资本市场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用于社会保障预算。同时,通过立法,发行社会保障和国债专项用于弥补社会保障预算的入不敷出的缺口,在公共预算的编制中留有一定空间,每年划出部分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障预算的平衡和积累,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还要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和公众的监督,使社会保障制度深入人心,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税收制度的配套改革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对现行税收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具体是:

1.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配套改革。由于社会保障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基的基本一致性,即都是对雇员(个人)工资薪酬收入总额征收。两者不同的是,社会保障税的起征点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不同,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800元,个人收入超过800元以上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而社会保障税的起征点比个人所得税应低得多。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应考虑个人薪酬收入超过800元部分的重复纳税问题。同时,个体经营者或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收入缴纳社会保障税也存在与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和总体税负问题,应合理设计社会保障税的税基和税率以及对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和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课征个人所得税时,对个人薪酬收入或劳务报酬收入已纳社会保障税的税款从税基中给予必要扣除。

2.企业所得税制度的配套改革。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的税前扣除项目应明确规定,允许企业将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在税前列支,以避免重复征税,增加企业总体税收负担。

3.税收征管制度的配套改革。由于社会保障税的专项税收特点及与其个人账户对称性强等特殊性,开征社会保障税后,新的《税收征管法》应相应根据社会保障税的特殊性增加补充条款。如个人纳税账户与个人领取社会保障费和保障项目是否对称及其操作的条款;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障资金经办部门提供征收单位的欠缴额等条款。

(四)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

社会保障税税基为所得额,在征管中容易遇到收入不明的问题。此外,现行工资制度不规范,加大了社会保障税征管的难度。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深化工资制度的改革。在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同时对国家公务员、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作相应调整,使其工资组成包含社会保障支出。由于目前分配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发放给职工的各种补贴上,应将已固定化的补贴收入加入工资基数,作为社会保障税的税基,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其次,应实现工资性收入的货币化,建立实名制的个人工资性收入银行账户,用人单位通过银行支付工资,以利于税务部门的稽核检查。

(五)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

对破产企业或经营困难企业的扣款顺序政策进行调整。把社会保障税列为第一还款顺序,按税、贷、货、利的还款顺序,而税款项中应将社会保障税列为首位。

参考文献

(1)董树奎《对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的分析》,《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2)李明《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税》,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3)江苏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税制的相关问题》,《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4)石坚、付广军《社会保障税:前景与目标》,《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5)刘小兵《中国社会保障税的制度设计及其释义》,《财政与税务》2002年1期。

(6)麦正华《关于设计社会保障税改革方案的思考》,《税收研究资料》2000年11期。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9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困惑问题措施

一、有关概念

(一)社会保险基金

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指的是国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向社会劳动者及所在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助集中起来,用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资金。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国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行政性手段筹集并管理的社会保险资金收入并用此项收入安排支出的一种特定预算。它是由政府编制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结构和盈亏状况的预算。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思路

(一)收入预算

收入包括基本保费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中基本保费收入最重要,也最难以预算,本文分析收入预算时,主要分析基本保费收入的预算。

(二)支出预算

支出包括基本保费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转移支出、其他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当然,具体险种,还有其他支出项目,其中基本保费支出最重要,也最难以预算,本文分析支出预算时,主要分析基本保费支出的预算。

本文着重就XX大市编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预算编制(失业保险预算由就管中心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困惑,提出一些想法,拓展一下思路,希望有助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使得预算更科学、可行。

XX大市2009-2011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收入预算、执行对比。

收入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困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比较三年数字,发现2009年预算和执行数相差较大,2009年是金融危机暴发的一年,2008年底,我们在编制2009年养老基金预算时,相对比较保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通过观察这三年的数字,我们发现,完成率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完成率具有正相关性,趋势一致;工伤保险:纵观这三年数字,2009年和2011年预算和执行切合度较高,2010年差距较大;生育保险:观察这三年数字,我们发现,2011年,预算和执行相差较大,其他二年和工伤保险基金完成率趋势相同,正相关度较高。支出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困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比较这三年数字,发觉:2009年预算编制得最好,最贴近实际,2011年差距相对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基本养老金支出差距造成的缘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纵观三年数字,2009年预算执行最好,2010年差距较大。工伤保险:纵观三年数字,2010年和2011年差距较大。

首先,工伤保险费支出分:工伤医疗费支出、工伤康复费支出、辅助器具费用、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一次性丧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生活护理费、丧残津贴支出、劳动能力鉴定费、其他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等,支出项目繁多,预算指标按照三年计算,有300多个数字需要测算,工作量相当大,关键是有些指标以前年度还没有数字,导致了测算的偏差。

其次、2010年,XX市本级发生了特大工伤事故,这是人所不能预计的,江阴、宜兴发生工伤人数同样也大大高于往年,导致了实际执行数高于预算数较多.生育保险:纵观三年数字,2010年差距较大。

首先,生育保险金支出包括:生育医疗费用支出、计划生育医疗费用支出、女职工生育津贴支出、男职工生育津贴支出、计划生育津贴支出。根据人数及人次,人均或次均费用,计算生育保险金总支出。

其次,在预算生育金支出时,预计生育人数,比较困难,这受到育龄人数、生育理念、学历层次、国家政策等的影响,2011年XX市本级预算这部分时,就有部分出入,进而影响到生育金支出规模,影响到预算执行。

三、当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立法滞后,层次不高

从立法体系看,我国的社会保障虽然在概念上已基本形成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等五项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以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救助法等为框架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至今还未得以确立。《社会保险法》最近才正式出台,《社会救助法》与《社会福利法》尚未列入立法议程,社会保障立法滞后必然带来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立法滞后,使得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约束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快《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的立法,完善社会保障法体系。

(二)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直接降低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

目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统筹层次低,按统筹地区进行管理,社会保险基金处于分散监管状态,这很容易导致地方利益至上的情况,可能造成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或犯罪行为。建议:提高统筹层次,最近应当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实行省级统筹,条件具备,实行全国统筹,实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一竿子插到底”。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情况看,有效保证基金预算的准确性,保持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有效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加大调研及检查力度,一方面,对于预算中无法把握的变量,多研究,多调查分析,采取科学方法,力争将变量控制在可控范围;另一方面,对于预算中未执行各项政策,必须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政策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篇10

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先天不足,除残疾人、妇女、老年人权益等方面颁布了相应的法律以外,社会保障的主要领域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至今没有法律。因此,社会保险立法势在必行。完善的社会保障立法,是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基础,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经办机构、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划分的依据,也是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监管的前提条件。

社会保障税的实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应建立社会保障法与社会保障税法。关于社会保障税的优惠政策问题,如税收减免、税收抵扣等制度必须规范化,做到全国基本统一,以利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对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可以用专门条例做出特别规定。社会保障税的立法中还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收管理体制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短时间内社会保障不能达到全国统筹水平。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努力达到省级统筹的水平,因而初期的社会保障税只能作为地方税种,待时机成熟后,由中央与地方共享,根据地区间差异确定中央收入比例,用于调节地区间的不平衡。

二、加强征收管理,以满足社会保障财源需要

可以预测,社会保障税税基为所得额,在征管中容易遇到收入不明的问题。此外,工资制度的不规范,也加大了社会保障税征管的难度。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必须深化工资制度的改革。在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同时对国家公务员、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作相应调整,原因是这部分人员原工资没有包含保障支出;而对企业类工资不必调整,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企业的保障已全部由职工自己负担;由于目前社会中的分配差别主要体现在发放给职工的各种补贴上,宜将已固定化的补贴加入工资的基数,作为征收的税基,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其次,应实现工资性收入的货币化,建立实名制的个人工资性收入银行账户,用人单位通过银行支付工资,以利于税务部门的稽核。

三、完善预算制度,优化支出管理

社会保障税的开支,应当与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完善结合起来。社会保障税收入是一种基金性收入,与一般预算收入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专门的用途,其收支应自成体系,单独管理。我国可以在目前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基础上,增加一项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的收支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运用,置于国家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之下,更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即使在社会保障预算的内部,不同税目的收入也必须专门用于相应的支付项目。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社会保障税的税率不可能很高,这就限制了社会保障预算的资金来源数额。而社会保障支出又有较强的刚性,其中养老金支出规模和水平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而不断增长;医疗保险支出会随着医疗服务和药品中高技术含量的增大而提高;失业保险支出则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周期变化而有起伏。因此,当社会保障税收不抵支时,一般预算收入应给予必要的支持,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也应留有一定空间,以发挥财政对经济的

“内在稳定器”作用。

四、建立事权明晰、责任明确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增强监督力度

第一,各级政府内部建立协作分工的行政管理体系。涉及社会保障管理的部门有: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财税部门、金融部门。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税务机关征收,财政监督,银行发放。

第二,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间的事权。中央政府集中精力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基金管理原则、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等重大问题。对困难地区的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缺口,中央政府要根据地方政府财政经济状况,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帮助。地方政府承担筹资征管、支付标准制定、社会化发放等社会保障事权,立足于自身努力,力求足额筹措资金。

第三,建立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机制。法律监督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行过程实施全面的监督,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行政监督包括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即通过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投资管理、预算审核等手段,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行过程中的有关行为进行经常性审核和检查。开征社会保障税后,税务监督主要通过税法的执行和日收管理,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收支情况及纳税情况实施监督。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制度,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定期审核。以上几个方面的监督应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社会监督是指由社会中介机构,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年度会计报告进行审计,确保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质量,并向社会公布。

五、盘活社会保障基金,实现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