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56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1

1、气象大喇叭村级覆盖率任务为100%,目前为零。

按照县气象局的要求,村村必须开通气象专用喇叭。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我镇20个行政村(居)村村均有喇叭,而且开通到每一个村民小组,但与气象部门下达的安装气象喇叭要求不相符。若对现有喇叭进行整改,经测算,每村需整改经费7万元左右,目前我们正在落实相关经费,确保到年底完成目标任务。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增比例任务4.2%,目前为1.98%

在前阶段上级部门统计数据时,我镇正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因此,统计的数据不准,据我们统计,目前已完成3.9%,占目标数的92%。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力度,联合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计划在本月底前进行一至二次培训,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县下达的目标任务。

3、新增家庭农场经营比重任务为15%,目前为1.7%

我镇对家庭农场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镇抽调专门人员负责落实此项工作,截止10月10日已完成农场土地流转4858.5亩,占年目标任务的11%(其中高庄村流转面积886亩,居委会流转面积180亩,水连村流转面积1148亩,红旗流转面积1168亩,合心村流转面积1269亩,寿延村流转682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认真抓好此项工作,确保在11月底前完成新增家庭农场的经营比重任务。

4、高效农业保费收缴未完成序时进度

高效农业保费目标占总保费的48%,目前已完成25%。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力度,加强对高效农业保费的收取工作,将任务落实分解到各村,确保在12月底前完成任务。

5、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任务65%,目前为零。

由于上级数据统计有误,加之我镇相关部门上报不及时,导致目标为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镇(园区)共存栏生猪达23000头,其中,大中型生猪圈存量达到16000头。预计2015年第四季度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将再提升10%以上。确保在2015年12月底前完成目标任务。

6、设施渔业面积200亩,目前为零

我镇接到交办单后,积极与县林业水产站取得联系,近期,县林业水产站人员将派员来我镇实地核实丈量面积定位确认,确保完成县下达的指标任务。

7、无乡镇工业集中区新竣工投资超亿元项目

对于该项工作,我们将利用第四季度的时间从紧抓好二方面工作,力争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即:一是开展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镇里成立专职招商队伍,通过以商引商、以亲招商、驻点招商的办法,开展项目的招引工作,确保到2015年底完成亿元项目1-2个;二是培植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培植已投资超5000万元的顺心面粉有限公司,鼓励其扩大投资,扩大产能,力争到2016年总投资额达到亿元以上。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2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个辅导讲座材料,主要是解读一下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架,以及我市贯彻中央决定的一些动作与措施。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的内容还不是正式文件,仅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训时参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年的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到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概括起来说,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新的内涵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二是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进行。各级党政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对于鼓舞士气、鼓足干劲,十分重要。要深入领会和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当前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学编制好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建设。在建设中,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坚持以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要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形成地域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广大农民在农村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就胜利地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目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几十年来,在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而且成功地进了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继续保持了农村发展与建设在全国领先的骄人业绩,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以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经济集约化、经营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生态优良化,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推进三个集中进程,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切实加大农村“三个集中”的推进力度,显著促进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了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建设规划体系。根据统计汇总,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提升到%;新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家,搬迁入园的企业家,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出占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提高到.%;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个;新建农民安置小区个,安置房面积万平方米;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第二,推进保障帮扶进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探索。以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就业、保障、帮扶”三大工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达到了省定的小康标准。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同比增加元,增长.%。农村各类企业本地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全市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农民.万人,覆盖面扩大到%;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参保农民.万人,参保率超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百村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实施,今年脱贫转化村将新增个左右,累计超过%。“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进展迅速,全市农村低收入农户的信息资料库已经建成,各项帮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实。

第三,推进功能转换进程,都市农业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市新建农业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园个,累计达到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农业外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资”投入农业明显增速,全年工商、民间资本投入亿元,外资投入万美元;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家,出口基地个,年出口农产品万美元。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大力推进绿色通道景观和河道防护林建设。全市.%的县乡道路两侧已建成高标准景观通道,%以上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已建成防护林,%的乡村道路已建成林荫道,超过%的乡镇已建成环境优美乡镇。新建成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万亩,累计达到.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个,有机食品个。全年粮食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到月底,全市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利税总额.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家,超亿元的企业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亿元。外贸出口显著增长。至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亿元,同比增长.%。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园区有个,超亿元的园区有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亿元和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家,总数达到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乙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和%。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家,累计达到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累计家,共有会员.人,带动农户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

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

三是要实现全市的创新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无锡农村曾经创造过令人振奋的辉煌。在新的历史阶段,无锡要实现创新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潜力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还是在农村。农村作为全市的重要板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创新创造,无锡农村的发展就能继续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也就能以农村发展的创新突破来破解全市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推动全市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预见,繁荣繁华看城市,实力水平在农村,这将是无锡全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市委研究决定把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总纲,也把其作为全市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设想从明年起,在全市农村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通过以点带面,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大力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了组织开展这项争创活动,市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同时,还专门邀请了北京和省里的“三农”问题专家,召开了无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高层专家审议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征求省里有关部门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无锡市委、无锡市政府关于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二,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基本思路。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在全市农村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充分发挥示范镇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两个率先”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策,坚持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把乡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坚持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制度规范、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开拓创新,扎实苦干,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之路,创造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

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农村学习华西精神和华西经验,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和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全面实施农村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居住集中化、农民知识化、保障社会化、民主法制化、环境生态化步伐,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把全市农村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在总体上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指导原则:

一是全面贯彻的原则。就是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句话的基本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二是率先推进的原则。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以更高的目标追求,研究全新的工作思路,运用有效的方法措施,敢于开拓前进,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作出先导,提供示范。因而,整个争创工作所制定的指标体系,有强烈的导向性,通过争创活动,能真正引领和带动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三是探索创新的原则。当前,我市正处在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经济转轨的提升期,也是社会转型的整合期。在这个时期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全新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肯定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农村“三个集中”、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积极进行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开展各种试点示范,探索突破途径,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创造经验。

四是夯实基础的原则。村级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我国党政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村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当前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等,都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应该在村级。为此,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村级,大力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推进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夯实筑牢。

第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指标体系。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依据《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行动纲要》的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的工作要求,《意见》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处于全市村级发展建设领先水平:

⒈经济发展:一经济总量规模化。全面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人均应税销售收入超过万元。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二二三产业园区化。坚持实行科学规划,提高开发园区建设水平,二三产业在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中的产出比例达到%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三农业经营集约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的比重达到%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四经济发展特色化。因地制宜发展各业经济,村级经济发展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特色明显,有一个以上省级或部级星火、火炬计划科技项目。全市已有%的村实施了省级或部级星火、火炬计划科技项目。五村级经济股份化。大力发展股份经济,全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村级增收长效机制,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人均村级年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以上。全市已有%的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超元。

⒉生活富裕:一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预计今年达超这一指标的村为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元。二农民居住条件舒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三本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本村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纯农民养老参保率达到%以上。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四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五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并全面实行分类施保。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六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企业业主等开展结对帮扶,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率%。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七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以上。

⒊社会文明: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含职高、中专入学率达%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的村可达超指标。二青壮年农民接受过不同形式职业技能培训达到%以上。三无违法生育,计划生育率达到%。预计今年全市%以上的村达超指标,其中计划生育率达到.%。四建有一个以上设施完善的文教体育活动场所。五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达标率%以上。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六无重大刑事案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以上。

⒋社区整洁:一住宅美化。搞好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农民居住集中,集中居住区建筑特色明显,设施功能完善,整体形象优美,无违章搭建,居住集中比例达到%以上。预计今年全市%的村达超指标二道路硬化。村内主干道硬化工程全面实施到位。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三村庄绿化。村主干道两旁、河道两侧和居住集中区内生态绿化、美化工程全面达标。预计今年全市%的村可达超指标。四路灯亮化。村内主干道和居民集中区等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五河塘净化。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河岸整洁、淤泥清理、水体保洁等整治工作全面达标,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预计今年全市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村占到%,河道水体保洁整治全面达标的村占到%。六环境洁化。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农户自来水普及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和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

⒌管理民主:一坚持民主选举。积极推进村级党组织公开直选,村民委员会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民主选举率达到%。二坚持民主决策。村级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村内重大事务坚持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决策程序规范,群众知晓率达%以上。三坚持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健全民主理财活动,村民代表或股东代表参与民主管理活动率达%以上。四坚持民主监督。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务公开做到制度化、经常化,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以上。

上个方面项指标考评达标的得分,不达标的不得分,考评总分满分的,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评对象。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处于全市镇级发展建设领先水平:⒈域范围内有/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村争创标准;⒉镇人均达到万元以上;⒊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⒋达到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标准;⒌达到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以上个方面全面达标的镇,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参评对象。

在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特别是一些核心指标的设计,注意把握了“四个性”,努力使这些争创指标科学、合理、可行。一是动态性。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行政区划调整的进行,目前的村级区域还是一个动态概念。所以,许多村级发展建设指标特别是一些经济指标,主要采用人均指标来评估。如村级应税销售收入、村级年可支配收入、农民住房面积等都以人均来计算。二是一致性。主要是涉及现代化指标、农村八项重点工作指标、“十一五”规划指标、争创文明城市指标的,提法和标准尽量做到与市里原定的指标相适应、相一致,而不是另设指标、另提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住房面积标准与“两个率先”目标相一致;工业和农业集中、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社保体系建设、青壮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率、扶贫帮困等指标,与农村八项重点工作的指标和要求相一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指标,与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相一致。三是先行性。主要针对一些影响大、难度大的指标,考虑到示范村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许多工作必须比面上先行一步,标准提高一层,因而调整和设置了一些新的、更高的指标和标准。特别是在农村“三个集中”方面,考虑到这是农村八项重点工作的重点,而且农民居住集中又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因而要求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先行一步,标准要求要提高一些,为实现全市总体目标多作贡献。四是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标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村级的实际情况,便于今后的具体操作。如对村级经济发展指标,经过反复研究,没有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后选取了人均应税销售收入,这主要是考虑到村一级很难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因为电信、金融等许多服务业营业收入无法计入村级营业收入。

第四,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工作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围绕标准,制定目标,突出重点,落实推进。市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市委农工办,具体负责争创示范镇村的组织协调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争创工作/顷利推进。各市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把争创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政策措施,积极组织推进。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级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工作,形成强烈的争创工作氛围。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各种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宣传报道,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和创业创新创优创造的“四尊四创”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是把握关键,精心组织。全市从××年起,每年将全面考核评定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示范村由村申报,镇和市县区初审通过后上报市争创工作办公室,由市争创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报市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凡达标的村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示范镇的考评在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进行,经申报、考评和确认,凡达标的镇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各市县区要围绕到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部署,每年都要制定争创工作目标,做到试点一批、争创一批、达标一批,把争创工作落到实处。每年年初,各市县区要把争创工作计划上报市争创工作办公室,市争创工作办公室对争创对象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四是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各级要建立健全争创工作考评机制,加强各项工作的考核监督。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要制定相应的考评实施细则。各级统计部门要建立与考评工作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实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定期跟踪考核工作机制,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年中进度检查、年末考核评估相结合,推动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典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确保到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四、××年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明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明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扣一个主题,力求两个跨越,实现三个突破,提升四个水平。具体讲就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力求农村发展阶段和城乡统筹领域的新跨越,努力实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新突破,大力提升农村综合实力水平、共同富裕水平、民主法制水平、社会文明水平。

第一,紧扣“一个主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全局。结合无锡的实际,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总纲领和主旋律,结合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华西经验的学习推广,以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每年全面考核评定一批现代化建设示范镇村,积极推进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无锡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力求“两个跨越”,确立农村工作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

一是力求在农村发展阶段上的跨越。明年将是我市从全面小康社会向建设基本现代化的转折之年,是实现“第二个率先”的起步之年、基础之年,是农村发展阶段上的重大跨越。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各种扎实措施,进一步巩固的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同时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对照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制定出今后五年每一年的年度目标,认真做好细化量化工作,进一步抓好分解落实。要跳出传统的工作思路、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突破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确保“第二个率先”建设的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二是力求在城乡统筹领域上的跨越。围绕五中全会的精神要求,以拓宽思路、拓展范围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城乡统筹领域上的新跨越。进一步拓宽目标领域,由注重城乡统筹的经济发展向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城乡统筹建设“四个文明”。进一步拓宽政策领域,由研究制定城乡统筹的单一性、阶段性、过渡性政策向制定完善城乡统筹的综合性、长效性、制度性政策转变,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制度平台。进一步拓宽方法领域,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和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由“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向“城乡融合、工农互动”转变,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由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主要以八项重点工作涉及到的部门为主扩大到所有党政部门,共同关心支持、服务指导“三农”工作,切实凝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实现“三个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是努力实现集约发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切实增强集约发展能力。按照农村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各类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布局和“三个集中”空间布局。加快农村“三个集中”步伐,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化、生产规模化和居住社区化。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园区。研究制定加快自然村落搬迁政策以及相应的农民住房宅基地置换政策,增强广大农民“集中”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和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大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形成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标准体系。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制定并严格实施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准入制度,全面推行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的清洁生产原料、工艺和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是努力实现创新发展。适应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趋势,继续大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农村“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大力推进农村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继续加快发展资产股份合作,积极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努力提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和推进民营企业的股份化、社会化和公众化。按照“统一、精减、效率”的原则,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强化乡镇组织的经济导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地方治理四大功能。

三是努力实现持续发展。按照“清洁家园,美化环境”的总体要求,强化宣传发动,创新推进模式,探索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绿化造林、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为重点,加大整治农村环境,全力营造“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植树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鼓励“三资”投入绿化造林,培养和提高全民爱绿护绿意识。建立健全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不懈地搞好河道清淤疏浚,改善河容河貌,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水污染防治,逐步形成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垃圾袋装化,合理布局镇村垃圾堆埋点,提高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和无害化水平,继续做好改水改厕、路面黑色化、矿山整治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制定化肥、农药使用量和畜禽粪便承载量的控制目标,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第四,提升“四个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大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抓住发展这个根本,坚定不移、一心一意抓发展,确保我市农村生产发展水平、经济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目标,坚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主动适应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机遇和要求,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加快发展物流经济、旅游经济、道口经济、中介经济,加快提升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大力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坚持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作为首要任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全力以赴做好促进就业、健全保障、强化帮扶等实事工作,同步提升农村富裕水平,真正让广大农民能够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重点围绕增强“造血”功能、建立长效机制,继续组织实施好“百村奔小康”工程,确保全面完成三年目标任务,促进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进一步提高强村富民水平。继续推进“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加大对农村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促进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明显增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3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为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不断向纵深推进,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意见》(皖办发〔2006〕8号)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x字〔2006〕2号)文件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为阶段性工作目标,重点围绕“七新一好”,全力组织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力争2006年有1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3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2007年4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3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2008年10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2010年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实现“十有”标准。

二、组织领导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各区县、乡镇、示范村要迅速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做好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宣传、督查工作;其他村也要成立相应组织。

2、组建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组。组织、人事等部门要从市、区县、乡镇抽调人员组成驻村指导组,协助村两委抓好示范村建设,驻村指导组为期3年。驻村指导组由组织部、农委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后,3月下旬进驻示范村。

3、建立新农村工作长效机制。各区县、乡镇要根据“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尽快制定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措施。指导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示范村的实际,尽快制定工作方案和规章制度。各区县的实施方案于4月上旬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三、宣传发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各地新闻单位、主流媒体要紧紧围绕“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全民发动,大造声势,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社会氛围。

1、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在市“一报两台”要开辟专题专栏,深入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政策措施和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

2、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动员大会。各乡镇要开好村民小组长以上的村两委班子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开好示范村村民代表动员大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

3、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组织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结合“三下乡”活动,采取文艺演出、出动宣传车辆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乡镇所在地及示范村悬挂宣传标语和制作户外宣传牌;在村务公开宣传栏、科普橱窗等进行动员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区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统一编印简报,及时报道各地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各乡镇要确定1-2名专职宣传员,负责本乡镇的宣传报道工作。

四、规划编制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听取基层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盘考虑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各区县要以行政村为单位,科学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1、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突出徽派徽韵特色,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现代文明为目标,统筹抓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由区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乡镇为单位将所属村庄的规划向规划编制部门申请委托编制;市建设规划部门做好村庄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并负责规划人员的系统培训;交通、水利、电力、通讯、邮政、广播、文化、民政、卫生、农业、供销等部门要结合示范村的实际,提出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意见,协助建设、规划部门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须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后,并由区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牵头,组织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评审,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经济发展规划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综合实力为重点和切入点,围绕示范村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确定1-2个主导发展产业,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提高主导产业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由区县农委牵头,组织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成立农业技术专家组,指导编制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市直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协调和指导工作。规划由各乡镇政府报区县新农村领导组核批后执行,并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其他村的规划编制(参照示范村组织编制)工作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

五、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必须要结合实际,确定建设重点,各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搞好服务,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抓好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各地必须从本地资源情况出发,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乡村旅游三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1、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化理念抓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围绕茶业、竹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结合资源条件和市场要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重点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要着力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本着自愿互利和“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农村能人和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力争示范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2、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围绕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集中力量抓好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对新毕业的初、高中生以及未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占农业人口比重达40%以上。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发挥农村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更多的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广辟途径。

3、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光观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专业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来自旅游业的收入比重。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要着力加强农村、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村内道路、村庄环境、家庭生活、农田设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四化”。

1、村内道路硬质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通行政村交通主干道硬质化,路宽不少于4.5米,村内路网及宅间道路硬化,配套建设路网排水系统;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并能正常使用。

2、村庄环境绿色化:要加强村内主要道路、河道两边的植树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广植竹木,注重村口、水口生态林和古树、名树的管护,提高绿化质量。

3、家庭生活现代化:农户使用卫生安全的自来水;电视、电话终端由村统一安装到户;扎实推进“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提倡使用沼气等清洁化能源,有条件的家庭率先建无害化卫生厕所。

4、农田设施建设标准化: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保护和加固村域内、生产区域内现有的河道、水库、沟渠等基础设施;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对当家塘、水井、沟渠、蓄水池等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清理和整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抓好农村文明创建。

1、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三治”(治脏、治乱、治空)工作,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治脏:加大村内河道清障疏浚,对沟、渠、塘、库要综合整治,引导农民对房前屋后的沟渠清淤整修;示范村要建卫生公厕和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并配备专、兼职环卫保洁员,建立健全保洁制度。

治乱:坚决治理道路乱堆乱放杂物,违章乱搭乱建,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的原则;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治理乱埋乱葬,倡导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公益型公墓。

治空:治理空壳村,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以村委会为中心,集中建设规范的村务公开宣传栏1个,科普橱窗1个和相应休闲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中心要配备党员干部学习室、图书阅览室,完善村文化广播室设施,并配备1名村文化干部具体负责。

2、积极开展“三户一星”评选活动。在示范村全面开展评选“优秀党员户”、“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创业之星”活动。每年评比一次,实行动态管理,评优挂牌。同时,在全市100个示范村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农村创建品牌。

(四)抓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各地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济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培育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困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播站)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大农村文物保护,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花会、灯会、农村文艺演出、劳动技能竞赛和体育活动等,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五)抓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地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重点要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要通过“两推一选”把“双带”能力突出的“双强”型农村能人充实到村级党组织中来,选准配强领路人,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轮训,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2、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抓好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各村委会要设立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六规范一满意),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逐步将村务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开展平安乡村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创造安全详和的社会环境。

六、组织实施

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区县,各区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直、区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按照“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搞好服务,形成合力,精心组织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组织、人事和农委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援村”的要求,明确和落实100个示范村的驻村指导组、联村领导干部、包村部门和援村企业,确保100个示范村如期实现建设目标。

市、区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每个示范村市、区县财政各安排1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各部门要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各地要注重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包装村级建设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扩大乡村对外开放。各地要切实加强启动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对资金使用混乱的,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七、督促考核

1、市、区县两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采取定期(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核)和不定期派督查组对各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工作推诿的,给予通报批评。

2、市直、区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经常性深入到乡镇、村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全市“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及时掌握情况,客观反映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和示范村建设考核评优提供依据。每年12月份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将对区县和100个示范村进行考评。对达到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的示范村,由示范村申报,区县审核后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市里组织有关单位依据市级“十有”建设标准进行评定,对评优的村,由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对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区县以及包村部门,由市委、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

附:1、全市100个示范村年度建设任务分解建议表

2、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主要考核评优指标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4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为阶段性工作目标,重点围绕“七新一好”,全力组织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力争*年有1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3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年4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3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年10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2010年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实现“十有”标准。

二、组织领导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各区县、乡镇、示范村要迅速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做好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宣传、督查工作;其他村也要成立相应组织。

2.组建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组。组织、人事等部门要从市、区县、乡镇抽调人员组成驻村指导组,协助村两委抓好示范村建设,驻村指导组为期3年。驻村指导组由组织部、农委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后,3月下旬进驻示范村。

3.建立新农村工作长效机制。各区县、乡镇要根据“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尽快制定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措施。指导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示范村的实际,尽快制定工作方案和规章制度。各区县的实施方案于4月上旬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三、宣传发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各地新闻单位、主流媒体要紧紧围绕“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全民发动,大造声势,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社会氛围。

1.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在市“一报两台”要开辟专题专栏,深入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政策措施和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

2.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动员大会。各乡镇要开好村民小组长以上的村两委班子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开好示范村村民代表动员大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

3.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组织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结合“三下乡”活动,采取文艺演出、出动宣传车辆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乡镇所在地及示范村悬挂宣传标语和制作户外宣传牌;在村务公开宣传栏、科普橱窗等进行动员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区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统一编印简报,及时报道各地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各乡镇要确定1—2名专职宣传员,负责本乡镇的宣传报道工作。

四、规划编制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听取基层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盘考虑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各区县要以行政村为单位,科学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1、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突出徽派徽韵特色,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现代文明为目标,统筹抓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由区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乡镇为单位将所属村庄的规划向规划编制部门申请委托编制;市建设规划部门做好村庄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并负责规划人员的系统培训;交通、水利、电力、通讯、邮政、广播、文化、民政、卫生、农业、供销等部门要结合示范村的实际,提出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意见,协助建设、规划部门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须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后,并由区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牵头,组织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评审,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经济发展规划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综合实力为重点和切入点,围绕示范村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确定1—2个主导发展产业,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提高主导产业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由区县农委牵头,组织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成立农业技术专家组,指导编制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市直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协调和指导工作。规划由各乡镇政府报区县新农村领导组核批后执行,并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其他村的规划编制(参照示范村组织编制)工作在*年上半年完成。

五、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必须要结合实际,确定建设重点,各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搞好服务,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抓好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各地必须从本地资源情况出发,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乡村旅游三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1、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化理念抓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围绕茶业、竹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结合资源条件和市场要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重点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要着力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本着自愿互利和“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农村能人和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力争示范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l0个百分点以上。

2、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围绕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集中力量抓好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对新毕业的初、高中生以及未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占农业人口比重达40%以上。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发挥农村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更多的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广辟途径。

3、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光观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专业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来自旅游业的收入比重。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村、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村内道路、村庄环境、家庭生活、农田设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四化”。

1、村内道路硬质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通行政村交通主干道硬质化,路宽不少于4.5米,村内路网及宅间道路硬化,配套建设路网排水系统;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并能正常使用。

2、村庄环境绿色化:要加强村内主要道路、河道两边的植树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广植竹木,注重村口、水口生态林和古树、名树的管护,提高绿化质量。

3、家庭生活现代化:农户使用卫生安全的自来水;电视、电话终端由村统一安装到户;扎实推进“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提倡使用沼气等清洁化能源,有条件的家庭率先建无害化卫生厕所。

4、农田设施建设标准化: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保护和加固村域内、生产区域内现有的河道、水库、沟渠等基础设施;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对当家塘、水井、沟渠、蓄水池等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清理和整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抓好农村文明创建。

1、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三治”(治脏、治乱、治空)工作,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治脏:加大村内河道清障疏浚,对沟、渠、塘、库要综合整治,引导农民对房前屋后的沟渠清淤整修;示范村要建卫生、公厕厕和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并配备专、兼职环卫保洁员,建立健全保洁制度。

治乱:坚决治理道路乱堆乱放杂物,违章乱搭乱建,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的原则;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治理乱埋乱葬,倡导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公益型公墓。

治空:治理空壳村,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以村委会为中心,集中建设规范的村务公开宣传栏1个,科普橱窗1个和相应休闲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中心要配备党员干部学习室、图书阅览室,完善村文化广播室设施,并配备1名村文化干部具体负责。

2、积极开展“三户一星”评选活动。在示范村全面开展评选“优秀党员户”、“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创业之星”活动。每年评比一次,实行动态管理,评优挂牌。同时,在全市100个示范村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农村创建品牌。

(四)抓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各地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济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培育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困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播站)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大农村文物保护,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花会、灯会、农村文艺演出、劳动技能竞赛和体育活动等,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_.文化生活水平。

(五)抓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地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重点要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要通过“两推一选”把“双带”能力突出的“双强”型农村能人充实到村级党组织中来,选准配强领路人,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轮训,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2、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抓好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各村委会要设立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六规范一满意),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逐步将村务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开展平安乡村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创造安全详和的社会环境。

六、组织实施

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区县,各区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直、区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按照“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搞好服务,形成合力,精心组织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组织、人事和农委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援村”的要求,明确和落实l00个示范村的驻村指导组、联村领导干部、包村部门和援村企业,确保100个示范村如期实现建设目标。

市、区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每个示范村市、区县财政各安排1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各部门要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各地要注重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包装村级建设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扩大乡村对外开放。各地要切实加强启动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对资金使用混乱的,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七、督促考核

l、市、区县两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采取定期(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核)和不定期派督查组对各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工作推诿的,给予通报批评。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根本,为把我市农村建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农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任务

1、认真做好农村人才资源的现状调查,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尽快对全市农村人才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结构、分布等基本情况,建立全市的农村人才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我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发展规划,明确相应的政策导向,制订切合实际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活力。与我市农业主管部门密切合作,根据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在坚持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乡土人才职称评价体系,通过加强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奖励表彰活动,树好典型,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3、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分院的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头脑灵活,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外派参观、现场传技、鼓励自学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范围,全面提高他们的领导素质和统筹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探索建立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借鉴城市各类人才市场的成功经验,构筑和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使其发挥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合理流动。学习其他省市在农村人才市场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推广建立“乡土人才超市”。同时,要积极扶持和发展各类农村人才协会,通过协会网络人才、交流技术、传递信息、解决实用技术难题。

5、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制定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创业和发展,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二是定期组织各类专家服务团开展智力支农活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培养建设新农村的骨干。

6、实施“毕业生服务新农村“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事部等《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力实施“毕业生服务新农村”计划,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为期2至3年的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支持新农村建设。

7、强化各级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各级公务员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公务员建设新农村的帮扶制度。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目标,将建设新农村情况纳入公务员的考核范围,并作为公务员奖励、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推进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魏志健为组长,卢顺通、杨月云、朱锦源为副组长,吴鹏忠、吴清环、胡宇飞、陈惠光、陈志良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将工作任务日程化,实行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确保市人事局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6

一、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1、夏粮总产达到9.6万吨,站目标任务的53%;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2万吨、1.47万吨和0.98万吨,分别占目标任务的56%、55%和73%;水产品产量达到402吨,占目标任务的57%。

2、发展经济作物面积9.4万亩,订单种植面积10万亩,分别占目标任务的52%和100%。

3、引进推广新技术4项,新品种5个,分别占目标任务的67%和83%;发展科技示范村9个,科技示范户1020户,分别占目标任务的53%和60%。

4、建成农业示范园区2个,完善建设农业示范园区2个,培育龙头企业8家,建立“一村一品”示范村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新建户用沼气池4253座,分别占目标任务的200%、100%、133%、200%、56%和55%。

5、开展科技下乡6次,站目标任务的75%;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4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92人,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00%和66%。

6、引进资金(包括争取上级资金)160万元,完成科技计划项目1个,分别占目标任务的53%和50%。

7、建立“金牧阳光”直通快车经营连锁店12家,开通宽带用户100户,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20%和170%。

8、推广配方肥6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5%;下半年全面开展土壤采样、测土配肥和有机肥推广工作。

9、完成蔬菜检测抽样2.4万个批次,站目标任务的60%;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工作,已经完成材料上报,省认定委员会将于近期进行验收。

10、农村经济管理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没有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事件和群众性事件,全是没有大的疫情发生和疫病流行。

11、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良种补贴工作,上级没有下达任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工作,经市财政局验收后,按标准一次性补贴到位。

12、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综合工作,均按要求扎实有序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植树造林、秸秆禁烧督察等临时性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市领导批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及时进行了回复办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清理工作思路,提升经营水平,现在农业发展获得明显突破。按照“三化并举”、“一业三带”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获得了明显突破。一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全是共发展经济作物面积9.4万亩,同比增长2.2%,在曲梁牛角湾、来集郭岗等村建立百亩核桃和蔬菜生产基地8个,种植面积达到1800多亩;新发展畜禽规模饲养场户18家,总饲养量达5.6万头只。二是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上半年,共建成牛店镇李湾村、米村镇朱家庵村农业示范园区2个,完善建设大隗镇孙沟村、曲梁乡沟刘村农业示范园区2个,带动种养专业户200多户。三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增强立刻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新增投资3500多万元,培育威得佳、豫密药业等龙头企业8家,全是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12.8%。

(二)加强沼气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农民生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继续强力实施生态富民工程,着力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强化推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带动农户进行“四改”,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条件,全面提升了农民生存生活质量。上半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253座,全是已建成千池乡4个,百池村32个,沼气总数已达到16810座。同时,为加强沼气池的管理,新成立沼气服务站5家,逐步健全了跟踪服务体系。如袁庄乡、苟堂镇、超化镇成立的沼气服务站,坚持做到了“电话叫,技工到”,实行沼气池建设、炉具安装、后期维护等全程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有力推动了沼气事业地发展。

(三)整合资源要素,发展经济组织,农民增收不发明显加快。按照合作社会发展要求,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积极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和要素,采取“培育一批、改造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办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上半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入社社员186个,辐射带动农户825户,户均增收800多元,这些合作社在搞活商品流通、引导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牛店镇张湾养鸡者合作社,实行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情防治、统一收购外销的“四统一”管理模式,为社员统一购进饲料1276吨,组织销售鸡蛋950多吨,是社员增收9.3万多元,带动了全村20多个养鸡户的发展。

(四)严格源头监管,狠抓安全生产,农产品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按照强化监管、维护安全的要求,扎实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是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加大对制假、无证或接证经营农资的不法商户的查处力度。上半年,共查处违法案件16起,立案13起,全部结案,收缴假冒伪虏种子、农药等农资4500多公斤,为农民群众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60多万元。二是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认真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着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宣传教育培训,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三是认真完善“三检”设施,不断强化队伍建设,着力做好农产品检疫检测工作。上半年,共检疫肉品3682吨,各类活畜禽28.5万头只,抽检蔬菜样品2.4万个批次,对检疫出1.25吨染疫肉品和2.63吨超标蔬菜,分别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和集中销毁,农产品检疫检测上市合格率达到99.8%,确保城乡居民吃上了“放心肉”和“放心菜”。

(五)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推广,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不断创新服务载体,逐步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完善了服务承诺内容和奖励办法,深入开展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一是按照“围绕主导生产、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积极引导高校资源,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着力加强农民形式政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上半年,与省、市大专院校联合举办培训班5期,培养新型农民技术骨干1400多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140多场次,培训农民8600人;完成“阳光工程”培训992人,就业安置率达到90%以上。不断加快科技示范工程,大力引进推广农业品种和新技术,不断加快科技示范村和科技示范场(户)的建立和培养,全面提升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半年,共发展科技示范村9个,科技示范户1020户,引进推广种养业新品种6个,新技术5项,示范推广面积28万亩次,创社会效益8000多万元。三是以乡、村为阵地,以服务为平台,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半年,共集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6次,上门服务3000余次,为农民群众解决技术难题280多个,提供优质农资1800余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六)强化防控措施,提高免疫质量,动物防疫力度明显加大。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扎实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畜禽防疫密度和方以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完善制定了应急预案和防控措施,全面提高了动物疫病的防空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组建动物防疫工作队,深入乡村养殖场户,全面开展指导服务工作;三是实行领导包村、技术干部包场的办法,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成立督导组织,加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各乡镇畜禽防疫进展情况。上半年,共印发简报5期,以市政府下发政务通报2期,发放禽流感疫苗180万头余份,免疫禽流感358万只,口蹄疫2.85万头,猪、鸡二瘟42万头只,防疫密度和防疫质量均达到了上级要求标准,确保了全市五大的疫情发生和疫病流行。

(七)落实惠农政策,规范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管明显加强。一是采取出动宣传车、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宣传贯彻中央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二是着力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积极推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不断探索农村财务管理新路子。上半年,举办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班1期,培训人员63人,建立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试点村1个,不仅提高了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而且有效推进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得力措施,切实加强对乡村涉农收费的专项检查和治理,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维护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八)突出工作重点,坚持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社会共建、示范带动”的指导原则,以发展新生产、培育新农民、打造新家园、朔造新风尚、建设新班子为重点,强力实施了“12345”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共确定各类建设项目525个,已完成和建项目273个,其中产业项目69个,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204个。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新修村村通公路80公里;新建集雨水窖3300座,完成安全水工程6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万人;农村电价合格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8%,宽带入户率达到6%;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253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改造农村中小学校校舍2.59万平方米,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全面完成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建农民培训场所2处,培训农民12558人,实现转移就业8274人;建成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7处,乡村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改造乡镇卫生院7所,完善建设村级卫生室80所,新农合参加人数60万人,参合率达到93.2%;健全完善了“五保户”供养和农村低保制度,“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全市21504名农村低保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四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村村都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公开率达到100%,“双强”干部比例达到80%以上,村民对“两委”班子和民主管理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五是小城镇建设、生态绿化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共完成乡镇总体规划报批和评审8个,完成规划文本的3个,村庄建设规划完成报批和评审的14个,完成规划文本的6个;新增植树造林面积5.39万亩,建设生态村1个;综合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新建的8栋移民住宅楼,已全面开工建设,届时可搬迁入住贫困人口700多人。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部分科技人员年龄偏大,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部分任务完成不够好。二是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缺乏高新人才、推广经费和培训经费,技术棚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力度不够大,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农产品特色品牌少,基地建设规模较小,两点不够突出。四是设施农业和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步伐不够快,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7

一、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视察安徽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四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两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抓百村促千村为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主线,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改革开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一强三大”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未来五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80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农业增加值达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6%。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3%。

二、继续实施“抓百村促千村”新农村建设工程

3.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广开增收渠道,努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继续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强化集镇规划编制与实施,抓好农村中心集镇和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生产要素向城镇积聚,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和安排好第二批示范村的建设,努力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农业支柱产业、加工企业和科技带动型等新农村建设样板,以典型的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力争今年全市100个示范村率先达到“十有”目标,同时,再有150个左右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十有”目标。

4.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三清三改”工作为重点,加强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今年重点解决9万人饮水困难,改造通村公路500公里,全市94%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000口。加大农村电网投资改造力度,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农民基本覆盖,突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确保今年区县辖区三分之二乡镇卫生院和市级示范村卫生室达到合格卫生院、室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低保扩面提标工作,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五保”供养的集中供养率。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逐步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提高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管理应用培训。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推动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加扶贫投入,确保今年实现2万人稳定脱贫。认真落实库区移民扶持政策,促进库区经济发展,移民增收。

三、加强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5.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要高度重视年初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继续把茶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抓,重点实施茶叶“双十”工程,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依托10个左右省、市级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10万亩高效生态茶园,以此促进品质的提升,推动品牌的塑造。力争今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到8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8万亩,茶叶产值突破8亿元,综合系列产值突破30亿元。进一步加大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毛竹、蚕桑、油茶、山核桃、枇杷、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产品,做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力争今年全市新发展毛竹、油茶等经济林1.2万亩,新辟桑园1.2万亩。

6.高度重视“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精细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力争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其中大棚等设施栽培面积达4万亩。突出发展养殖业。从今年起,重点实施养殖业“451”工程,即力争到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超1000元。切实抓好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蛋(肉)鸡、土禽、菜牛、中蜂等特色养殖和无公害养殖,积极推进奶牛业的发展。加强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促进养殖业发展。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力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25”提升行动(即到2012年,全市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营销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营销收入超50亿元),力争今年全市年营销收入超5000万元龙头企业达14家,其中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增长25%以上。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加快龙头企业的重组、改造和升级。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力争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打入世博会和华东各大超市。鼓励各类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8.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和基层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创业带头人和营销大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今年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力争到2012年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达60%左右,通过合作组织统一经销的农产品占30%以上,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比当地同类型农户人均收入增加30%以上。

五、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以“三线一流域”为重点,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世行贷款和德援项目等生态工程,推进公路沿线绿化景观带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争取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切实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抓好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全市新造林5万亩(含补植补种),封山育林515.8万亩,中幼林抚育25.57万亩,巩固70万亩退耕还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和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山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天然气、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节能减排。

10.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新安江、青弋江、阊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扎实做好月潭水库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立项。切实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列入去年省计划的33座病险水库,汛前要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安全度汛。列入今年省计划的52座病险水库,各地要尽快完成工程设计和审批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要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工作预案,落实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加大水毁工程修复力度,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土石方482万方,投工334万个,新增抗旱机井1040眼,清淤塘坝4100处,新增蓄水池540个,改造机电灌站54座。

11.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发展茶叶机械加工和茶园管理机械化,积极推广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蚕桑、食用菌、箬叶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积极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培育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六、切实增加“三农”的投入

12.切实增加“三农”的投入。各地要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惠农强农各项政策,不断加大“三农”的投入,确保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政府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市里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扶持茶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方面。加快建立资金捆绑使用和协调配合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认真研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抓住中央和省强农扶农的政策机遇,积极对接市场主体,精心编制包装一批牵动性强的项目,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七、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3.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生态、物产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兴办加工流通企业和特色种养基地,不断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今年全市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50个,引进外来资金占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15%。继续办好**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交易会,进一步扩大**茶叶和名优农产品在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努力把**名特优农产品推向国内市场,推到发达地区。

八、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支撑

14.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五新”教育的根本,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阳光工程”,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力争今年全市引导性培训农民工3万人左右,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000人,培训新型农民3000人。

15.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推广有机茶生产、省力化养蚕、秸秆综合利用、无公害畜禽和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等一批集成与配套技术。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今年全市重点扶持600户科技示范户,引导支持80—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担任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

16.加快农村信息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着力建好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快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新网”等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快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依托农业信息网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17.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今年力争新增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6000公顷。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地监测力度,严格农业投入品尤其是茶叶投入品的管理,确保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动物免疫力度,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

九、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18.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紧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方案,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制,以村级为重心,健全三级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同时,按照锁定旧债、制止新债、区别性质、分类处理的原则,妥善做好债务化解工作,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

19.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林地的确权发证主体改革,确保今年完成集体林权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不断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激活林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20.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土地入股、租赁、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实现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同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依法探索多种形式的民间融资途径,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争取年内建立1—2家农村合作银行。

十、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8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品牌惠农”战略,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有机化、品牌化、产业化为方向,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实施四大产业振兴计划;以基地化、园区化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都市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拓展功能,拉长农业效益链,提升“”农业品牌综合效益;以股权化、股份化为方向,深化农村土地及集体产权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夯实基础,增加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1、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全县农业增加值增幅达到8%以上。

启动四大产业振兴计划,率先实施苹果产业振兴项目,示范带动10万亩苹果逐步达到园区农业水平,亩均收入12000元以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名优特新果品,建立新品种展示园。

规范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15万亩,争创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打造一批有机农业、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全省循环农业示范县。

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创建,争创一批信誉好、美誉度高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和名牌基地。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打造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条,在部分企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2、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增收14%以上。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

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规模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增加政策性收入。

依法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增加资产性收入。

3、夯实机制基础,实施“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持全县农村和谐稳定。

完成全县3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4个综合典型村建设任务,实现1年见成效、2年上档次。

落实监管制度,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步伐,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处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工作目标,重点实施10大提升工程:

1、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提升主导产业效益

坚持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完成四大产业振兴计划编制,牵头组织启动实施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四大产业振兴计划,推进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改造郁闭果园4000亩,建矮砧密植现代化栽培示范园600亩,发展循环农业示范基地600亩,示范带动10万亩;实施品牌畜产品产业化提升项目,规划建设黑山羊原种场1处、良种繁育基地5处,建设省级以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3处;实施部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实施精品园创建工程,打造悦庄韭菜、鲁村芹菜、西长旺藕、南麻佛手瓜、越夏萝卜、悦庄消水蒜黄等地方名产蔬菜;突出桔梗、丹参、黄芩、黄芪4个品种,抓好中药材标准化园区建设,完善加工营销网络,积极开发保健性中药材生产加工项目。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把引进新品种、改革栽培模式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认真研究我县所处纬度适宜发展的果品品种,积极引进名优特新果品,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中药材、黄烟、花卉等特色增收项目,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2、扩大有机基地规模,提升有机农业的引领作用

按照有机化、规模化、区域化的要求,集中抓好50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10个片区、20个行政村整建制推进有机生产,新发展有机农产品基地5万亩,全县有机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加强基地软、硬件综合配套建设,建立完善农事记录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生产管理控制制度,全面提升基地建设管理标准,争创全国有机农业(红富士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增强有机农业引领作用。

3、发展都市农业、循环农业,提升农业增收空间

实施农业精品园区创建工程,抓好都市农业示范园、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培育创意农业,规划建设1-2处农业主题公园和城乡果品长廊,配套提升6处都市农业示范园,新创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2处以上。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打造农业旅游观光区2-3处,乡村旅游示范点1-2处,举办赏花节、采摘节等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

以沼气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太阳能开发为抓手,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纵深发展,重点建设2处省级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实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扶持建设“小型养殖场沼气池标准化果园”为主导模式的生态农业示范户1万户,建设沼气池4000个,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争取1家沼气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列入市级示范典型。实施阳光沐浴工程,开展“千户太阳能热水器进农家”活动,争创全省循环农业示范县。

4、加强品牌培育,提升品牌竞争力

建立完善农业品牌创建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和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争创工作。力争新认证有机食品5个以上、争创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1个以上。建立完善农产品宣传推介激励机制,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参加高层次农业会展,组织办好农产品专题推介会、苹果节、大樱桃采摘节等活动。下大力气推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进超市,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在知名超市设立专柜100处以上,初步形成直供营销网络,品牌农产品在高端市场直供数量提高5个百分点,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品牌保护管理,规范使用“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对盗用、冒用有机农产品标识行为的查处力度,树立农产品品牌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苹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成立“苹果”品牌产业发展协会,抓好“苹果”品牌的市场化运作。

5、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银企合作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龙头企业资本运营和品牌运作。重点培育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新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以上,创建市级示范社5家以上。

6、强化科技服务,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力

完善网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好县、乡两级技术人员作用,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网络,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按照“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的模式,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发挥好1000名科技示范户带动作用,示范带动2万户。培育队伍。开展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干部学历教育,集中培育100名技术骨干、200名经济组织负责人、1.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成立30人的农业讲师团,建立12支重大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队伍。抓专项技术推广。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控害、郁闭果园改造、苹果矮砧集约栽培等10余项新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60万亩,推广绿色控害技术30万亩,推广统防统治技术6万亩。加大土壤墒情动态监测,定期监测报告,指导农业生产。抓教育培训。实施冬春、夏秋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和百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举办百期主题培训班,年内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上。实施引智工程。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建立2处科研工作站或试验基地,实现产学研对接。全力抓好抗旱工作。以强化技术指导、工作督导、宣传发动、落实补助政策、推广旱作技术为重点,全力组织抗旱双保。

7、完善监测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源头治理力度,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疏导力度。以有机农业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全县农产品质量提高。推广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及品牌运作,积极争创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绿色有机示范区县和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提升完善省级6万亩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0万亩。加大堵防力度。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具备覆盖全县大宗农产品常规检测能力。在“三品一标”认证基地和示范园区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抽检制度。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开展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农资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积极开展春夏秋农资市场专项检查,严防违禁假劣农资进入市场,农资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加强植物检疫,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生物和重大病虫害及时预测预报,进行行之有效的跟踪控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提高我县品牌农产品信誉度。

8、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升政策保障能力

一是全面落实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足额到位。二是强化农民负担监管,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落实“四项制度”,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创新筹资机制,争取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开展农村“三资”管理试点。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推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集中开展村级换届离任审计。四是严格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换发补发工作,证书发放率达到95%以上。督促乡镇全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纠纷调处体系,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探索开展“土地股份制”试点,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9、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农业有效投入水平

实施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抓好郁闭密植园改造、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循环农业三大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苹果产业振兴。实施农村能源项目,新发展沼气池4000个、发展村级服务网点45个、推广应用秸秆反应堆大棚334个、建大型秸秆青贮站2处,实现沼气建设、管理、服务同步推进,促进沼气产业健康发展。实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项目,成立12支防治队伍,推广统防统治面积6万亩,提高农业专业化防治水平。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年内推广使用配方肥14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技术覆盖面积40万亩以上,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完成2010年项目,争取2011年续建项目。完成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行,提高检测能力,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长效机制。认真做好CDm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另外,争取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等项目,力争在项目争取上取得新突破,争取无偿资金2000万元以上。

10、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住房改造、农村社区化建设相结合,引导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继续集中培育3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4个新农村综合典型,带动新农村建设上水平。抓好骨干企业、重点部门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深化农村集体项目带动工程,不断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工作措施

1、完善政策扶持。发挥农业部门牵头作用,按照大农业发展思路,给合我县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和发展目标,建立完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奖励扶持政策,增强政策引导和支撑能力。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增加投入。

2、落实工作责任。落实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业务科室承办制,逐项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性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服务“三农”先锋活动,组织实施“三联三抓”基层党建项目,全面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预防和监督。深入开展“五讲五提高”活动,提高机关作风效能,增强干部职工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能力。把“学政策、提建议,策项目、助发展”活动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策划好对上争取项目、谋划好工作项目,使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规范化,日常工作制度化,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的指导方针。经过全市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制正在形成。多年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市有关部门对区县,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厅《通知》下发后,市政府召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门联合推动机制推动会议,专门进行动员和部署。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是成立了工作班子。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二是加强了沟通与衔接。各部门主要领导带领职能处室和所属单位,深入所包区县座谈服务,寻找联合推动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三是制定了帮扶意见和规划,确保联合推动机制长期发挥作用。四是商定了一批帮扶项目。根据区县的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结合各系统、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商定了一批帮扶项目。现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好成绩。1-9月份,农口生产总值完成918亿元,同比增长15.3%;区县财政收入完成207.5亿元,同比增长2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483元,同比增长10.7%。主要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在产业化带动下取得新进展。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粮食总产增加5.5万吨,创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基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蔬菜达到96.2%、畜产品98.4%、水产品100%。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到414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10家,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已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2.5%。农业设施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新建和扩建种养园区104个,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8万亩,新增农业蓄水能力444万立方米。二是,农村建设在城市化引领下发生新变化。向小城镇镇区转移人口12.2万人,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8.6%。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三镇两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三是,农民收入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得新提高。新增就业5万人,人均新增非农收入达到448元。

(三)农村环境发生新变化。我市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农村环境建设抓起,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进展良好。去年,我们启动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当年建成文明生态村202个。今年本着提高标准、调整速度、确保质量的原则,加大了工作力度,311个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进展顺利。二是,超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全市农村共完成人工造林12.9万亩,占完成任务的102%,造林807.2万株。三是,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小城镇、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村庄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其中整治坑塘233个,改造农村户厕16.7万座。

(四)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市有关部门坚持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大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装备项目建设进展顺利,“351”农民培训累计达80.7万人。二是,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和完善,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档次和水平的文化体育设施。三是,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继续推进,参合农民达到125万人,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加强了低保工作,提高了低保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五)基层建设呈现新面貌。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党员普遍受教育、农民普遍得实惠的预期效果,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完成了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广泛开展了“八荣八耻”教育实践活动和“五个一”文明星级创建活动,促进了健康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了民主决策机制,强化了村务管理的监督和制衡措施。在全市农村广泛推广了“七步决策法”,健全了村务公开制度,有效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的进程。

二、进一步深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的思想认识

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思路上看,这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指导方针更明确;从背景看,这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起点更高;从目标看,进一步重申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工作布局更全面;从方式看,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持力度更大。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扎实稳步地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健康发展。从全国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扶持“三农”的实力和条件。全国各省市区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扶持政策、工作措施等,进展都很快。从看,这些年,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三化一提高”取得明显进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有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发展布局,国家调整提升了城市定位,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现了一个良好开局。可以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很多,我们应该加倍努力,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还应该看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紧贴农村实际,依靠广大农民,坚持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务求实效。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精神上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明确目标和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各项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根据我市农村的实际,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在整体发展思路和措施上,要做到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大重点,坚持“三化促三农”的基本方针。

(一)明确一个目标。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现市委提出的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具体是,到年,60%的村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达到以下标准:

生产发展:人均总收入达到5000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人均达到500元。

生活宽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00元,住房成套率达到90%,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家庭生活信息化率达到80%,恩格尔系数≤30%。

乡风文明: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做到“三有三无”,即有村规民约、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有规范健康的文化体育设施;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行为、无群体性恶性事件。

村容整洁:做到“七化”,即道路里巷硬化、街道亮化、饮水安全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能源清洁化、村庄绿化美化。

管理民主:村支部做到“五个好”,村级组织制度“三健全”,村务管理“四民主”,村民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二)突出两大重点。就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与文明生态村建设。按照“精心规划、政府调控、市场运作、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从我市地域特点、内外部条件和发展进程进行综合分析,着力建设好四种类型的小城镇。即:整体推进型、都市扩散型、开发拓展型和三集中型。三个层次递次创建明生态村,并逐步提高。示范村要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标准村主要指标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启动村部分指标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年,全市要有60%的村庄达到文明生态村的标准。

(三)坚持“三化促三农”的基本方针。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社会差别、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立昌书记在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上提出的“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的重要论述,是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郊区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要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提升。

一是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要依靠龙头企业和科技人员,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使成为种子种苗、原种和精品农业的供应基地。

二是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水平。要提高加工规模化水平,培养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村一品”、“几村一品”,壮大基地规模,提高规模竞争力。要支持农业中介组织发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标生产、依标加工、依标销售。

四是提升农业的装备化水平。重点研究和推广生产过程监测、智能测控以及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产地加工的成套技术装备开发上多下功夫。

五是提升农业国际化水平。要把农业产业链条置身于世界经济之中进行双向延伸,一头向生产领域延伸,一头向市场延伸。要适时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体现农业文化蕴涵,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以工业化富裕农民,要努力做到“五个增加”。一是促进工业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以工富农的目的。目前,我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000多家,从业人员80多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每年郊区工业给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的份额占到41%。二是促进工业发展,拓展企业属性,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实现以工助农的目的。首先,要增加家庭经营的一产收入。现在,我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34家,龙头企业414家,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72.5%,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的收益占家庭经营收入的38%。其次,要增加农民的二产收入。我市郊区的民营经济已占郊区工业的56%,农民从事二产的收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42%。三是促进工业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以工兴农的目的。要积极兴办工业地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农民以土地作为资产入股,,使更多的农民成为股民。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有权入股、参股,参与经营分配。落实好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政策,建立农用地征用集体留用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四是促进工业发展,壮大财政实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实现以工补农的目的。郊区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区县、乡镇和村的财力的壮大,而各级财力的增长加大了对农民转移性支付的比例。五是促进工业发展,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实现以工促农的目的。各区县要加深对工业化的理解,积极大发展和壮大郊区工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承接能力。

“以城市化带动农村”,要做到“五个带动”。一是规划带动。大力推进城市规划体系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要以规划为纲,着力做好镇村建设规划、人口规划和人口调控。二是基础设施带动。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舍得投入,不断完善郊区的路、气、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郊区公路、电网和水利基础设施,计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比“十五”期间翻一番。要在规划落实和资金落实上下功夫,确保到位。三是公共服务带动。将公共财政资源导入农村。在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将科技资源导入农村。积极支持科研院所在农村建立产学研基地,积极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强农。要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资源导入农村。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切实繁荣农村的文化体育事业。要将社会保障资源导入农村,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平等对接。四是素质提升带动。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在搞好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以外,继续深化“351”培训,研究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五是体制机制带动。要逐步建立一元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在城乡管理、户籍、就业等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工作的领导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以全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工作,推动我市郊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作为全市的共同行动。要充分调动全市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成为全市的共同行动。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在制定规划、研究政策、部署工作等各个方面,注重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要求相适协调,打破城市和郊区的界限,把农业发展放到全市经济循环中,把农村进步放到全市社会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行统筹考虑,把统筹城乡发展真正落在实处。

(二)努力提高驾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立昌书记曾明确指出,今后发展的最大空间在郊区。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驾驭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要清醒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基本走向,努力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正确的发展思路和积极可行的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提高调控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本领。二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对于提升郊区综合竞争能力,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要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努力培育诚信环境,提高对内对外的吸引力和带动力。三要提高创新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在影响发展稳定全局的关键体制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要通过改革实现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

(三)着力构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眼于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建设,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一是完善规划引导机制。要按照全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努力构建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三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三农”的扶持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四是完善部门帮扶机制。从现在来看,系统包区县联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分有效的工作推动机制,各部门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一步,我们要立足长远,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和充实帮扶内容,逐步形成一中长期有效的推动工作机制。

(四)继续加强农村三项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从优化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入手,精心搞好换届工作。继续抓好“三级联创”活动的组织推动。二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坚持创“两户”的成熟做法,不断丰富创建活动内容,逐步提高创建标准,引导农民向更高目标迈进。抓住文明村镇创建这个龙头,以开展大小“五个一”活动为载体,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乡镇活动。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移风易俗,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抓好“两会”、“两组”建设,进一步协调好“两委”关系,做到决策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篇10

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791元;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年出栏生猪3.7307万头;新增寿果100亩,品改900亩;农业招商引资2千万元。

农业和农村工作完成情况:镇主要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居民、社会事业发展,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所有项目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完成良好,建设成就斐然。

——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标方面

1、目标任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以上。

完成情况: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

2、目标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

完成情况:2012年农民人均8514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已达到9791元,比上年增长15%,力争全年达到17%。

——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

1、目标任务:粮食产量达到755.1万公斤。

完成情况: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万公斤。

2、目标任务:按照园区规划完成建设,全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年出栏山林鸡60万只。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年出栏山鸡100万只,其中:永利村2000亩,全年出栏47.6万只;双合村1100亩,全年出栏26.2万只;远景村500亩,全年出栏11.9万只;石龙村300亩,全年出栏7.15万元;白蜡村300亩,全年出栏7.15万只。

3、目标任务:认真抓好森林防火,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完成情况:2013年镇全年无火灾发生。

4、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完成情况:完成水稻农业保险8339亩,超额完成10亩;玉米3171亩,油菜4950亩,超额完成8亩;马铃薯900亩,超额完成20亩。

5、目标任务: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要求,抓好落实防汛抗旱工作。

完成情况:认真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要求,脚踏实地的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经县防汛办的检查得到好评。

6、目标任务:新植寿果100亩,品改400亩。

完成情况:完成新植寿果100亩,品改完成900亩,其中土桥村500亩,远景村100亩,凯旋村300亩。

——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方面

1、目标任务:硬化农村道路5公里。

完成情况:完成村道6公里,其中:村硬化道路3公里,远景村硬化道路3公里。

2、目标任务:减少贫困人口472人。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减少贫困人口472人。

3、目标任务:农机总动力1.9万千瓦。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农机总动力1.9516万千瓦,超额完成目标任务0.0526万千瓦。

4、目标任务:完成两座病险水库的整治。

完成情况:全面完成两座病险水库的整治工作。

5、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新农通信息报送。

完成情况:全年完成新农通信息报送120条。

6、目标任务:按时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报送和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表。

完成情况:按时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报送和送农村经济统计表,大小村预产表,大小村实产表及农业作物播种面积的统计表上报。

7、目标情况:向上争取农业项目2个,并负责完成实施。

完成情况:向农业局争取玉米地膜覆盖700亩,其中:永利村330亩,土桥村370亩,争取农业局油菜专用肥10吨。

二、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镇强力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实施以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镇干部群众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社会事业都得到发展改善,为今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定的发展模式,群众得益实在,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1、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实施以来,我镇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以远景村为核心辐射凯旋村、石龙村、土桥村的柑橘、梨园建设;永利为核心,辐射远景,双合,石龙林下生态养殖的建设,促进园区旅游业的发展。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8514元,将提高到9791元,建立科技示范户25户,带动其他农户500余户,水果产量从原来的平均2000斤/亩,增加到现在3000—3500斤/亩。农民不仅懂得了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而且懂得了科学包装,销售。同年全镇共销售生猪3.7307万头,出栏小家禽165.07万只。粮食总产达757.1万公斤。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4.5%。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1、广泛动员,深入宣传,是争取群众对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性;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动员,大讲、特讲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就近参观,帮助群众提高认识,把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变成他们改变现有面貌的自觉行为,镇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任务完成良好。

2、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年初,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具体落实了《2013年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方案》的制定,召集相关部门到各村现场办公,为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政府内部设有任务组,力求做到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技物结合,奖惩挂钩,确保任务按期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不难看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镇政府经济基础脆弱,给予一定的支持必定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缺口,影响某些项目的建设。二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实施有些项目有一定的困难,需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理解并帮助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以努力去解决。

四、2014年工作重点

1、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日常工作。

2、按照长寿果蔬示范园的要求,完成沟渠整治3000米,道路硬化3.5公里,山坪塘整治5口,沼气池建设60口。

五、2014年工作举措

加快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是村级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今后加强领导,选好发展项目,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进一步搞好各级部门的配合与协作,齐心协力抓好各项工作。

1、继续加强完善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建设项目与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与协作,共同研究制订和完善今后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2、远近结合,抓住重点,选准发展项目,具体制订各项目规划,建立项目库。

3、认真总结2013年的农村发展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特别是抓好项目队伍的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

4、抓好机遇,积极争取扶持,努力增加发展规模和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把镇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