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7:01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英语探究性学习问题对策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把启发当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英语探究性学习就是重视启发学生,就是深层次的启发式教学。殊不知,启发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定在引导学生迅速学会思索,主动接收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规律性东西的能力,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接受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则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其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本质上是建构主义学习。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诚然,在探究性学习中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但这种启发和引导不是把学生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而是对学生探究的适当帮扶和思维的校正。

二、重专题探究轻渗透探究

专题性探究是独立于课本内容之外进行的专项课程探究,渗透性探究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探究。重专题探究轻渗透探究,其实质是拔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研究性学习应以渗透性探究为主。因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在内涵和要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仍然是一种学习,形式上是探索、研究,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因素,组织好课堂探究活动。当然也不反对组织适当的专题性探究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非特定知识体系等探究活动。

三、重教师探究轻学生探究

探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未把课本读通读熟,还没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就抛出问题开展探究,以致学生的探究不能进行或不能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也有的在探究问题设计上过于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效果不高。重教师讲轻学生思考探讨。所有问题都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发现,没有质疑,总是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教师讲授多,学生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多,探究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大多局限于师生问答式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合作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四、重形式活泼轻实质效果

主要表现在大量时间都花在了体现“小组之间也有交流”的形式上了,但是小组探究存在着合作滥用或者流于形式,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其实,科学探究真正要强调的是“用脑”,学生肢体上的“动”、嘴上的“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积极地投入思考。一个富有启发性问题、一个富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提出后,课堂上可能很寂静,但此时学生的头脑也许是“动”得最激烈的时刻。

以上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对策:

1.把握标准,提高素质

因为仅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来执教,才能保证具体实施。教师的观念应该完全转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上来,尤其要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学习,提高认识。要切实提高教师自身驾驭探究性学习的综合素质,同时要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是合作者而不是预设者。

2.用活教材,精心设计

用活教材,应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编写意图、研究学生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对书中的材料实施大胆取舍、补充有针对性的相关材料,加大信息量,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着眼于知识的应用,充分调整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方案并配置多种预案,同时要加强课堂调控能力的锻炼。

3.着眼创新,勇于探索

探究性英语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同样,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要着眼于创新,勇于探索。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教师先讲解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英语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英语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英语思想清晰和条理化。要积极探索教师指导方法的多样化,追求教学效果的理想化。致力于构建一种旨在促进富有个性差异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形成性评价,让教师在课堂上真正聚焦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聚焦于教室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与量。

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也需适应社会做出适当的变化,因此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做出了反思和总结,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使学生能更好的完成初中语文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认识不够充分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充分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只看到其表现形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真正思想和内涵。例如在讲到《红军横渡长江》一课时,有的教师认为这篇课文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红军精神,对于考试毫无帮助,因此采用略过的方式或让学生自学这一方面的知识,课前并不进行认真的准备,讲授时一笔带过。

(二)课堂形式单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未与真正的实际内容相结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春天有关的内容编成竞赛题目,让同学分组来抢答,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继续使用该种方式进行之后的课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达不到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打击,而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也会受到阻碍,最终影响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三)过于依赖教材

教材是学习语文的参考,但是很多教师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认为语文的学习依靠教材已经足够了,而并不结合周围的资源,限制学生对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例如,在讲授《老王》这篇课文时,有些语文教师并未将文章的主体进行升华,仅仅局限于作者笔下的老王这一人物,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够深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加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推广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是十分关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索,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了解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正确观念,授课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综合性学习的优势,促进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丰富课堂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活动。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衣》一课时,可以举办一个童话故事表演比赛,让学生自导自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讲解时,可以举行诗歌朗诵大赛,既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舒婷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锻炼其口语交际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动静相宜的优点,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效果将人物形象、风景图画、艺术作品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探索月球的奥妙》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使学生对月球的特征和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播放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相关视频,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播放雨层云、卷云、积云的动态变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概念,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总结: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方式,适合语文学科科学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观念,丰富课堂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秀芝.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改教学,2012,(9).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分析型问题研究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5-0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在每一章的最后的固定教学模块都是问题研究,有不同的难度、不同类型。其中的分析型问题研究是给一定的资料和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原理,对某种具体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作出合理解释,解决相关问题。

针对分析型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教师作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教学三维目标即探究性学习。

一、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存在的价值

“问题研究”模块作为人教版地理高中教材每章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是一章节主干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利用本章节的地理知识、原理、方法及学生自身累积的方法、经验等的迁移和运用能力来解决问题研究模块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生活或生产相关的、参与性较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问题研究,并注重学生本身探究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地理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一定的要求,当然“问题研究”模块的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过程和方法,促进了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分析型问题研究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1.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授人以鱼”,对于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仍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进行讲授,告知学生问题的结论,忽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以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达不到“问题研究”模块设置的目的。2.很多学校都存在地理课堂教学课时的限制,不足以实施每章节后“问题研究”模块的探究性学习,甚至是视而不见。3.生源的知识及技能等素养参差不齐,实施存在较大难度等问题。

三、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分析型问题研究

1.转变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在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转变成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这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兴趣和态度。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并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中。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存在的价值不只是结论的掌握,更多的应是关注的过程。学生在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授人以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搜集资料,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基础,进行问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协同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课堂上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研究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利于以后的发展。

2.选择合适的问题探究主题

课本中分析型问题研究资源丰富且存在不同的难易程度。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每个分析型问题研究内容无法做到一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需要在实际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情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研究模块,做到以生为本,实施探究性学习。

3.选择适当的实例材料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为推进问题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探讨,需合理运用合适的实例材料。选择乡土性的、与学生实际贴近的生活实例材料或时事性材料,引导学生围绕分析型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性学习。

4.教师能力的提高

地理知识是与时俱进的,教师不能将目光局限在薄薄的几本地理书上,需主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关心时事及家乡的变化,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相关的材料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学习教育类相关知识,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又利于教师利用教育理论来轻松驾驭学生探究性学习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实时指导、合理规划整个课堂,为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分析型问题研究创造条件。

四、总结

分析型问题研究模块丰富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成长。针对分析型问题研究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需转变思想、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课堂,解决核心问题,促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陈式如.地理“问题研究”课设计中实例材料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6年4月1日

[2]邓荣健.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3月

[3]张前芬.试析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课程教学设计――以《行星地球》一节为例[J].文理导航,2013年6月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4

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这对于学生、教师都是完全陌生而又全新的课题,根本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循(而且研究性学习也反对有刻板的模式)学校也没有明确教师应该怎么搞。因此,现在有的教师搞研究性学习往往是开学之初即向学生布置一个小的课题任务,而学生往往也并不重视,临近期末时急急忙忙凑或抄上一通上交给教师就完事了。这根本与国家教育部所提倡的真正的研究性学习背道而驰。所以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即研究什么?即历史研究性学习从何处选取课题,近几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总体体会是:

一、立足本学科,把教材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

当前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一提到历史研究性学习,就马上与地方史的研究等同起来,而一听到源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材,就马上不屑一顾,认为与历史研究性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方式,它与以往被动记忆和被动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研究永远由学生主动捕捉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给学生某个问题或者强迫学生去解决某个问题。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使研究有一定的原动力。所以历史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是历史教材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和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调控还很陌生,学生头脑中有的只是历史学科内容和学科知识。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联想、扩散和迁移,从历史学科方面培植课题。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时,曾多次讲到近代化这一问题,后来我们就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结果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1)什么叫近代化?(2)中国近代化一般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重点?(3)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有何特点?等等,我觉得这样的选择虽然依据于历史教学大纲,却绝不是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同时又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还完善了知识结构和体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这难道不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吗。

二、关注社会热点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概会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牢骚:“那么多年前的人做的事情说的话,让我们现在来背,去理解和分析,有什么用呢。”这本身说明我们历史教育存在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问题,但过去性又是历史无法改变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来改变这一现象?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把时政大事与历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有历史教师马上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性课题: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学生们分组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出课题报告,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恐怖组织以及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9.11”事件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的对策等诸多方面研究说明,有些结论虽然还嫌幼稚,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思维火花活跃。我们相信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们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深深地意识到历史并不是一堆无用的古纸,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三、贴时生活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5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文件的课程设置表中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具体的安排:研究性学习每周平均3课时,高中三年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从去年9月起,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高中开设。那么,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的学科课程、课外活动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评价、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实施范围以及教师指导等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科课程强调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它侧重于学生对于分科知识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综合知识的掌握。在能力方面,学科课程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在态度方面,学科课程更多地强调态度中的认知因素,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评价目标、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评价目标方面,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在态度、多种基本能力以及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每一方面变化的水平作为其主要的评价目标。它更注重学生个体在上述方面是否比自己以前有所进步,即更强调的是自我之间的纵向的比较。而学科课程的评价目标强调全体学生在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它侧重的是学生整体在上述方面的发展,即更强调不同学生之间进行的横向的比较。在评价方法方面,研究性学习既强调定量评价,更强调定性评价,且定量评价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而学科课程的评价更多的是重视定量的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学校的教师、其他学生以及被评价者等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而且校外的专家、学生家长等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此外,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上海七宝中学的课题小组成绩的评价指标中,结题的权重仅为0.3,而过程的权重为0.5,开题的权重为0.2。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班级只是它们的辅助形式,而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是班级的辅助形式。

4.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观察法等,学习方法主要由学生小组和个人来选择和决定,而学科课程更强调讲授法,大多数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来决定。

5.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实施的范围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空间是较为广阔的。它可以在校内,如教室(但这不是主要形式,只是一种形式)、实验室、图书馆,也可以在校外的各个场所,如在街道,学生们可以在行人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等。

6.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整个实践活动的指导,如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某一研究方法的指导、结题的指导等。教师的指导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指导,往往根据小组或个人提出的不同问题而给予个别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一种系统的指导,而是简要的指导,往往只是提供一种方向和原则。有时也提供一种具体的指导,如老师发现学生们在运用某一研究方法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会利用一二节课的时间来讲授这一方法的使用。而学科课程中,教师的指导是系统的(即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系统的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统一的(面向全班学生,至少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指导),而且主要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门学科,因此需要几位老师共同来对课题进行指导,而学科课程中,指导教师往往是负责本学科教学的老师。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之中;二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从前面对学科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科课程只是强调了人的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则强调的是另外一些被学科课程所忽略的,且又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如人的交往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强调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一方面强调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结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加maker教授把问题划分为5种类型。

类型1——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只有教师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类型2——问题已为师生所知,但问题的解法及其答案只有教师知道,而且答案只有一个。类型3——师生都知道这一问题,但方法和答案只有教师知道。类型4——问题为师生所知,但方法和答案师生都不知道。类型5——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案对师生来说都是未知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可从多方面来确定。

从maker教授的5种问题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一类、二类和三类的一部分问题是属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常见的问题,而且解决的方法往往只需要运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如108÷9=?这是

一个我们常见的问题。它属于第一类问题。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且他们也都知道解决这一问题依靠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除法知识就能够解决。而第三类的一部分、第四类和第五类问题恰恰是研究性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第四类问题开始,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超出了教师所了解的范围。实际上,它开始体现了一种开放性,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到第五类问题,就更加开放了,连问题都不确定了。然而,问题大多是一种真正的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很难只用某一门学科知识就把问题解决。从第一类问题到第五类问题,我们发现:无论在问题的确定,还是在方法的选择以及结论上,都在由确定方向向不确定方向发展,由静态的课堂走向学生动态的生活。确切地说,书本上的知识更需靠学科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而生活中的问题更需要研究性学习来帮助学生们解决。书本知识是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既需要学科课程,同时也不能忽视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不能划等号。它们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多以扩展、加深学生的某些学科知识战培养学生的体育、文艺特长为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它面向的是一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则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目标。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2.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选择范围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的可选性大。首先,学生参加与否,选择的权力在于学生;其次,课外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兴趣小组。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的可选性是有限的:第一,它要求全员参加;第二,每组活动的小主题是根据本组的情况,由小组成员共同来制定的。

3.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

研究性学习强调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强调活动内容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上述内容以外,它还包括某些学科课程的内容,如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它们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来进行的。

4.两者的实施规范有显著差别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6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7

【原刊页号】45~46.54

【分类号】G382

【分类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者】刘云

【作者简介】刘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题】探究与创新

【正文】

研究性学习是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推进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课程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课时);二是学科渗透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占10%左右)。本文谈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均指的是第二种实施方式,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教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其构成见下面的模式框架图(师生活动策略)。

一、研读教材,提出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读教材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实现“三自一提出”(即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教学,便可指导学生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并列表比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债券和股票的异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等;同时,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银行与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存款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资理财?等等。

二、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在《银行与储蓄者》一课的学习中,有教师以新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的第一次上调利率”为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①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利率手段,上调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②存贷款利率上调之后我们应如何投资理财?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占有的信息资料、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等选定有研究价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形成《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家庭投资方案设计》等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由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信息、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是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建课题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个环节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预测,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因为学生在结果预测、活动计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分工协作,带着问题分头收集信息,研究处理信息资料。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咨询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咨询;充当协调者,协调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当监督者,督促学生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第四个环节是汇总资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并确定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光盘、板报、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终对研究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便于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评,升华延伸

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展评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是学生实现自身研究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

成果展示环节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是论文答辩、成果报告会、辩论会、小型展览、小品汇报演出以及自编报纸、刊物的展示、交流等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高一年级可举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讨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展览、《市场诚信面面观》小品汇演、《高中生消费观念现状调查》报告会等;高二、高三年级可采取《用发展观点看中国世界年》——2005年辉煌成就报告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情况》汇报会、《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成果展等等。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条件评价动机

一、研究性学习兴起的思想背景及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在我国一直是个“流浪汉”,但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在国外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斐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应工业化时代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受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

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欧诸国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有两大类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如张肇峰认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观点则是将研究性学习做了广义与狭义上的区分,认为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理念,而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则指一类课程,比如霍益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处理、分析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尽管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存在分歧,但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积极运用调查、访问、实验、测量等手段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与热情。

2.强调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传统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创新。

3.强调直接经验与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关注生活中、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到实践中检验答案,所有学习过程都紧贴生活,这与传统间接经验的学习形成互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1.内在动机。研究性学习是自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高难度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当学习者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才能激发并保持持久、坚定、不怕困难与失败的学习行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元认知过程。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探索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意义。进行资料搜集、调查、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讨论、计划、执行、修正等一系列活动。从认知层面来看,这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注意、记忆、思维、创造、反思、监控、调节、评价,等等。

3.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具有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正确性、全面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4.创新。研究性学习提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习者突破定势思维,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种种对已有知识的新的认识或重新组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

5.实用智力。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而且要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学习者要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与社会打交道,要充分整合环境资源。因此,学习者的实用智力是必不可少的。

6.意志控制。意志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它其实更像科学研究的过程。在一个项目或主题的学习中,通常学习是很枯燥和艰辛的,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拥有坚强意志力的学习者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执行学习计划,达成原定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明显的自主实践性。所谓实践性是指研究性教学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2.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给予个体充足的自由空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个体主动进行的,学习步骤大都由个人安排,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给予个体安排学习活动的自由。

3.生成性。课程具有计划性的一面,但它的本质却是生成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问题往往不断生成。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多地参与步骤安排。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培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5.开放性。打破传统的封闭性学习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在其内容、过程安排和得出结论中都享有充足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把内容固定在单一的学科内容中,而是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范围内。

6.互动性。研究性过程中非常强调互动,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并且互动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口头表达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的过程,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7.整体性。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即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而个体的整体性并不是不同学科汇杂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和自我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的选择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应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

8.探究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等方式,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校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又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的探究思考;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问题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

2.生成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课程构建角度来说,具有生成性特点。与传统课程构建的方式和过程有很大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及组织安排的,而是一个自我生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完成的。

3.非线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非线性结构。与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不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而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由学生个人经验的过程构成的,而不是由某些科学概念、规则、范畴构成的。它强调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逐渐积累直接经验。由于经验形成的复杂性,它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因而其构成及序列是难以确定和排列的。

参考文献:

[1]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李静.试论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

[3]魏青云.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2004.

[4]郑流爱,吕准能.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3.

[5]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

[6]高飞,秦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8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89-02

现阶段,高中课程改革已走进课堂,原有的以书本为纲、以教师为准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不再是固定的、模式化的,而应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为重,而这也是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

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书本的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现今在中学推广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将学生从传统的书本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其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他们主动求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选择《基督教在兰州的发展现状》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1)据笔者了解,在本校,学生信教人数较以往几届要多,这说明外来宗教正在慢慢地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此选题较贴近实际情况,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2)在学习中,学生了解到曾经繁荣昌盛、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代表——中国在进入16世纪后由于闭关锁国,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最终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开始了被动挨打的近代屈辱史。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让近代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反观现今的中国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迎接一切外来新事物。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研究它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以这个现实问题反衬出近代中国面对外部世界时的保守、闭塞,从而使学生通过现实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研究性学习,通过已知去探究未知,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参与学生的知识体系较完整、组织协调能力出众,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这个课题。

研究过程中,学生多次前往兰州市的多个基督教堂,采访了大量的信徒和神职人员,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前往甘肃省图书馆查阅地方史资料,还利用网络资源充实课题内涵。由于宗教研究涉及社会意识领域,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其繁复的教义比较困难,所以本课题侧重研究基督新教在兰州目前的发展状况,淡化对基督教来源、教义发展的研究,尽量使课题内容简单化、直观化。

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学生完成了初稿,发现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是贪多贪广。学生想将基督新教的来源、教义、信仰、神职人员等内容全部涉及,并将其作为向正文——基督新教在兰州发展现状的导入和楔子。但这些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太深太广,仅用几周的时间就将此问题阐述清楚是不现实的。最终课题被确定为以下几部分:(1)基督新教传入甘肃的概况;(2)国家对基督新教的政策;(3)当前兰州的基督新教发展;(4)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建议。为了能够凸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重点放在1978年后基督新教在兰州的发展情况。但简单地重复采访者的谈话内容显然未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除了对当前基督新教在兰州的发展情况做一了解后,还应就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将研究的程度和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这也是整个课题研究中最难的。为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了一些专业书籍,将基督新教在兰州发展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对基督新教在兰州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这些建议可能不太中肯或成熟,但却是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并进一步研究得出的,是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得到的最宝贵的结论。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还是取得了一些收获。首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包括查阅书籍、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其次,提高了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调研,使这些十五六岁的高中生们走出校园,以独立自主的个体身份接触那些完全陌生的人们,并努力与他们建立一种互信,同他们进行深入地交谈。这在无形中帮助他们学习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而这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达到的。第三,锻炼了他们的动脑能力。从如何入手,到如何建构研究框架、如何筛选有用知识,都是一个思考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指导教师的帮助,但还是使学生开始尝试不再受课堂教学的影响而独立思考。在最终的展示过程中,如何将研究的内容以简洁的语言传达给观众,这同样需要学生进行思考、综合,最终将口述与幻灯片完美地结合起来。最后,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合理分工,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虽然取得了一定收获,但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大家反思。这几位学生的个人能力都是班级中比较出众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如怎样走近信教者,与他们交谈、如何在图书馆准确查阅所需的文献资料等问题还需要指导教师从旁进行帮助,可见传统教育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且学生进行课余调研的时间不多,自身课业负担过重以及家长的不支持等都造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偏少,所以最终的研究结果尚显幼稚。此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暴露出思维的固定保守,如他们仅局限在就事论事,就基督新教在兰州发展存在的问题大谈特谈,但没有进一步思考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存在的问题?这些深层次的拓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观念、能力、方法、知识系统等方面实现角色更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除了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外,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定信心,使教师从原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协调者。

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希望在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学生都能改变传统的角色观念,以发展的眼光重新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并且通过这些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等活动辅助日常课堂教学,挖掘教育的更大价值,实现教育的更大发展。而教师也应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及时转变观念,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尽快实现从掌握历史知识的权威者成功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走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开发者之路,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铜玉.研究性学习在高考历史上海卷中的渗透[J].历史教学,2003(11)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求知欲

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篇10

关键词:儿童;学琴动机;性别差异;年级;学琴年限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37-03

随着钢琴教育越来越普及,“学钢琴苦”或“不愿意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一般来说,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孩子钢琴学习的效率、进度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比如个体手指的先天条件、乐感、音乐理解、家庭环境、学习年限等,而在这其中,动机因素则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者只有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常州是江苏乃至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地区,儿童学习钢琴已经成为常州市区一个极普遍的现象。因此,常州市区儿童和其它地区的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状况相比具有一些共性。

一、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是江苏省常州市3-6年级的学琴儿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30份,获得有效问卷共214份,有效率93%。在214份有效问卷中,其中男生62名,女生152名。

二、研究方法

借鉴孙煜明、王振宏等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过去已经有的学习动机量表和动机的心理学定义所描述的现象进行了问卷编制,对常州市3-6年级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状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问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它们分别测查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在四个方面的困扰程度:(一)维度a:测查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弱;(二)维度b:测查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强;(三)维度c:测查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扰;(四)维度d:测查学习目标上是否存在困扰,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的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

笔者先对常州市区不同性别学琴儿童动机情况作描述性统计。从具体数值来看,常州市区小学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总得分上,同时也体现在维度a、维度c和维度d上。

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差异的具体情况,研究者首先对男女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和总得分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见表1。结果如下:

表1男女生学习动机独立样本t检验

总体而言,男生组平均分为5.85±3.36,女生组的平均分为4.36±2.90,经t检验表明,两组在总得分上的差异非常显著(t=3.258,p<0.01)。统计数据表明在总的学习动机方面,男生比女生显著存在更多困扰问题,尤其是在学习动机过弱、学习兴趣困扰以及学习目标困扰这三个方面。

(二)不同年级的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

研究者还根据儿童就读年级的不同,对三年级(n=56)、四年级(n=49)、五年级(n=52)和六年级(n=57)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随着年级的提高,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一趋势尤其在维度a、维度b和维度c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为了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各维度上的年级平均分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对描述性统计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表明,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在维度c和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见表2)。

从调查问卷的总得分来看,方差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得分的差异显著(F=3.441.,p<0.05),这同样表明在这四个年级中,至少有一个年级与其它一个或几个年级在总体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LSD检验)得知,三年级儿童(平均分为3.89±2.76)和六年级儿童(平均分为5.74±3.45)的总体动机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D=-1.844,p=.002<0.01)。这一结果意味着六年级儿童的总的钢琴学习动机要显著比三年级儿童的总的钢琴学习动机上存在更多问题。

因此,在总的钢琴学习动机方面,六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存在更多问题,特别是在钢琴学习兴趣方面,六年级儿童存在的困扰显著比三年级儿童更多,这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学习钢琴的兴趣会降低。

(三)不同学习年限的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

钢琴学习年限也是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的钢琴学习年限指儿童第一次开始系统学习钢琴到填表时的年限。我们根据学琴年限的不同,把调查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儿童的钢琴学习年限为1-3年(指钢琴学习年限超过一个月而没有超过3年者),这一组儿童共54人;第二组儿童的钢琴学习年限为4-6年(指钢琴学习年限超过3年而没有超过6年者),这一组儿童共148人;第三组儿童的钢琴学习年限为7年以上(指学琴年限超过6年者),这一组儿童共12人。

笔者再对不同学习年限的学生钢琴学习动机进行描述性统计,从数据分布的结果来看,儿童钢琴学习动机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钢琴学习年限越少,钢琴学习动机方面所存在的困扰也就越少,钢琴学习年限越长,相应的学习动机困扰会越多,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总得分上和维度b上最明显。

为了进一步揭示钢琴学习年限对钢琴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者对调查所得到的有关学习年限维度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习年限学生的钢琴学习动机在维度b、维度c和总的动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从总的动机得分情况来看,学习年限为4-6年和7年以上的学生都比学习年限1-3年的学生在钢琴学习动机上有更多问题,特别是在学习动机过强和学习兴趣困扰这二个维度方面。但一旦儿童钢琴学习过了三年而进入4-6年期之后,其学习动机不会进一步持续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似乎暗含了一个规律,即钢琴学习的前三年是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儿童钢琴学习的前三年中,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可能呈现一个持续变化过程,其动机的总倾向呈逐渐增多困扰趋势;而一旦钢琴学习超过三年(即4-6年期),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则开始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学琴动机困扰会从这一时期开始下降。事实上,从统计数据来看,学习年限为4-6年组和学习年限7年以上组儿童间都同样处在动机问题困扰的高峰期(都比1-3年期儿童存在更多动机困扰、但彼此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综合讨论

从上述研究的具体情况来看,常州市区儿童钢琴学习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女生比男生有更好的学琴动机

尽管钢琴大师多数是男性,但在研究者的研究中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常州市区小学阶段女生钢琴学习的动机明显好于男生,这可能基于性别文化差异的原因。

心理学过去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相对更愿意服从权威,这就是说,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听从父母、老师等的教导。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是钢琴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多数儿童的学琴动机来自于父母的要求,因此,当父母要求一个女生去学习钢琴时,她会更乐于配合,而当父母要求一个男生学习钢琴时,男生的配合度相对会小些,自然,女生的钢琴学习动机就会好于男性。

不仅如此,过去的有关研究还表明,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喜好室内活动,从幼儿到成年都具有这一特征。如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女孩更喜爱室内游戏,而男孩则更喜爱室外游戏。钢琴弹奏显然属于典型的室内活动,女生对其的喜爱自然就会高于男性,其相应的学习动机就会表现得更好。

(二)年级越高,学琴动机越有可能产生困扰

本研究表明常州市区小学儿童钢琴学习动机随年级的递增而出现更多的问题,从3年级到6年级,常州市区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越来越差,呈现越来越多的困扰问题,其中在a(动机是否太弱)、b(动机是否太强)、c(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扰)三个维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结果可能有二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儿童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好奇心新鲜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导致儿童产生了良好的钢琴学习兴趣。而当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钢琴学习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就会消退,从而伴随着学习动机的下降。第二,钢琴学习难度的增加导致了儿童学习动机的下降。儿童在刚开始学习时,一般学习内容会比较简单,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会越来越难,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会越来越大。再加上这些儿童还同时要面临其它各种文化课学习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影响了小学高年级儿童的钢琴学习动机。

(三)钢琴学习年限越长,动机困扰越多

本研究发现,常州市区小学儿童钢琴学习动机随钢琴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出现更多的问题困扰,但这一增长趋势到钢琴学习进入4-6年阶段则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只是缓和了问题的增长速度,但学琴儿童所出现的动机问题困扰本身并没有出现显著减少的趋势)。

从研究者所得到的数据来看,钢琴学习年限4年(包括4年)以上的儿童比钢琴学习年限1-3年的儿童在钢琴学习动机上明显存在更多困扰问题,特别体现在学习动机过强和学习兴趣这二个维度方面。这说明钢琴学习年限越长,儿童钢琴学习动机方面的所出现的总的困扰就越多,这一趋势和上文“常州市区小学儿童钢琴学习动机随年级的递增而出现更多的问题”的结果相一致。但这种变化趋势到了钢琴学习的第4-6年这一阶段后却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不过这种停滞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事实上,这些学琴儿童的动机仍处于问题的高位水平,只是没有进一步的增长而已。这一状况和生活中一些原有的观点不太一样,生活经验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或活动越熟悉,其动机状况会相应更好,也就是说,人们做某一件事的过程本身会增强做这件事的动机,但本研究却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惯常的结果呢?

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一结果可能是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自我价值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而导致的。每个人都天生会具有成功追求成就的驱力,每个人也有保持自我胜任感并且避免任何低能力的强烈需要。钢琴学习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活动,其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一定的天赋条件,因此,并不是每个学习钢琴的人都能够取得成功,当成功不一定能实现(或马上实现)时,有些人就会为了自我价值保护而有意去做其它那些可以获得成功(特别是马上就能成功)的事,这样能避免反映自己无能,从而有效保护了自我的存在价值。具体反映在本研究中的钢琴学习方面,就会出现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钢琴学习之中,而把主要精力放到文化课程学习或其它活动上等,从而出现了所谓的较多的动机问题。不仅如此,有些即使具有很好能力的学生为了保护其自我价值,他们也会在钢琴学习活动中故意不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该活动的成功,他们可以凭借这样的做法把“万一不成功”归咎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自己的智力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钢琴学习年限较长的儿童看起来好像缺乏学习动机,但其实他们可能恰恰具有很高的动机水平,他们是在有意通过避免钢琴学习成就行为来保护其自身的自我价值感。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