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17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1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19.011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作物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因为温室效应的影响,导致近几年来玉米的总产量下降,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如何完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玉米高产栽培中出现的问题

1.1种植方式保守,缺乏创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所以很多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大多数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种植经验能够帮助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但是想要促使作物高产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栽培玉米的过程中,因为玉米种子经过改良,而且采用的化肥、农药等也和以前栽培中使用不同,所以祖辈遗留下来的经验就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分歧,在这样的情况下,玉米种植者就应采用先进的高产栽培方式进行栽培。但因为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农村地区信息传播较慢,从而导致很多农民缺乏科学栽培知识,在栽培过程中依然以自身经验为主,进而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

1.2栽培方式不科学

农民在进行玉米栽培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型栽培方式,此种栽培方式不利于玉米高产。所谓的粗放型栽培方式,就是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在天气干旱需要进行水源灌溉的时候,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这样的栽培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工作量,同时还浪费了水资源,降低了玉米的产量[1]。另外,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于农作物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粗放型栽培方式栽培出来的农作物其质量不是很高,这样就导致生产出来的玉米想要出口具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改进我国农作物栽培方式十分必要。

2促使玉米高产栽培的有效措施

2.1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知识的宣传

我国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这一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因为宣传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很多农民对高产栽培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农民的不了解、不信任,就使得在玉米栽培中仍然采用传统栽培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知识的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宣传部门应该让宣传人员下乡进行宣传,并通过手把手的方式将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还应在网络上构建玉米高产栽培平台,在此平台上为农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农民做好栽培工作,从而促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落实到位,实现玉米高产。

2.2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园区

很多农民对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心存疑惑,认为此技术并不能实现玉米高产目标,在此种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农民仍然以自己的栽培经验为主开展栽培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地方政府应该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园区,在园区中使用高产栽培技术来栽培玉米,然后让农民实地考察,当农民亲眼见证了高产栽培技术的效果之后,自然就会应用此技术,这样示范园区的引导目标就达成了。

2.3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

在以往的农业种植中,农作物是否高产依靠的是自然天气,若是一年风调雨顺,那么农作物的长势就会比较良好,进而取得较好的产量,反之,则会影响农作物产量。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天气因素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少,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玉米种子进行改良来提高农作物存活率,促使农作物能够更好地生长[2]。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可以选择抗旱的品种,并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等来促使玉米能够茁壮成长,进而获取高产量。另外,在玉米栽培过程中,还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若是发现病虫害,则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将病虫害的为害程度降至最低,从而确保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高产栽培技术,因此,为了提高玉米这一农作物的产量,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另外,当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出来之后,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能够接受并掌握栽培技术,从而将此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玉米栽培中,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自身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梅,任军,郭金瑞,等.吉林中部黑土区玉米高产栽培土壤培肥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11,19(06):101-104.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2

关键词: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管理方式

前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农作物的选择是填报肚子就可以了,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身体健康越来越看重,在食物的选择上,本着安全无污染的要求,从培养无公害农作物开始,进一部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1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但取得的成果和效益并不是很高,在无公害栽培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农作物研究者对无公害栽培技术了解甚少,无法解决,而且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的效益并不是很明显,所以给农作物无公害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

2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在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因为周围的环境或者栽培者的经验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栽培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得到的效益大打折扣。下文具体分析了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如下:

2.1农作物农药高残留

在农作物栽培和生长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病虫害等问题,在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为了让农作物健康的生长远离害虫的危害,农作物研究者为使农作物能健康生长,对农作物使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方式。但是因为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对于农药使用过度,用药太过于盲目跟风,这导致了农作物含有有毒物质和农药残留量超标。这不但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营养价值,还会让食用者的身体受到损害,非常不利于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

2.2盲目使用肥料

各类肥料的盲目使用,使农作物在栽培和生长过程中,虽然增进作物产量,但同时降低了农作物抵抗害虫的能力和农作物原本的营养价值。严重的污染了土壤,导致土壤肥力降低。

2.3土地污染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导致大多数农作物栽培地周围都布满了工厂和房屋,工厂在运作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废气废水排放出来,而房屋的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在周围随意丢弃。这不仅严重的污染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农作物的栽培地,农作物在受到污染的土地上培植会严重的破坏农作物的内部构造,而人们食用这些农作物会危害人体健康,这就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初衷,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3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使农作物在栽培和生长过程中,遭受到各种各样问题,农作物的安全无法保障,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和研究无公害栽培农作物,同时也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文章针对无公害农作物在栽培当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的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3.1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

农作物是否安全健康,人们食用后是否放心,这个问题一直被关注着,为农作物栽培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主要问题。因此,无公害农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须要修建一个专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场地。这个场地的选址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场地的环境好坏会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安全问题,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需要在一个远离工厂民居、环境纯净没有污染的场所。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天然无污染,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2选择优秀的农作物品种

选择优质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品种是保障作物产量,提高作物防病虫害的主要保证。可以降低农业和化肥的使用次数保障环境的纯净。优质农作物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品种,并且按照不同品种的特性和土壤条件来制定栽培方案。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管理技术才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才可以让农作物真正做到天然无公害。

3.3科学治理和预防病虫危害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病虫害现象,那么,防治病虫危害是农作物栽培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重视预防,治疗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栽培者在对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中需要对农作物做好管理,尽量避免对农药的使用。若是出现害虫,可以采取释放寄生性捕食天敌动物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农产品盲目胡乱的用药,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能够溶解的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还要保证农药的用量,保障农产品无农药残留。

3.4制定预防重金属污染土地的措施

土壤作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关键内容之一,做好预防重金属的污染工作是栽培者的关键环节,栽培者在栽培农作物的时候对土壤的重金属要事先做好检测,对土地要经常进行翻垦,最大限度的收集土壤的重金属,并且做好避免外部环境对土壤干扰的工作。

4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农产品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成了农业发展新趋势,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高了起来,追求健康、安全的生活成了人们的一致选择。所以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就从中脱颖而出。上文具体分析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的运用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国家人民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技术的革新,保障我国的人民都能吃上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夏志颖,刘军,郑宗富,等.谷子新品种栽培管理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1(04):32.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3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建设;教学方法多样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8-150-02

abstract:accordingtotheexperienceofexperimentteachinginediblecropcultivation,wediscussedexperimentteachingcontentsandmodel,methodandtestofteaching,andsoon.meanwhilewealsosummarizedhowto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inthecourse,andwehopedtheywouldbehelpfulto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too.

Keywords:Cropcultivation;experimentteachingconstruction;Diversifiedteachingmethods;Discussion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作物产量的提高过程中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所占的比例达60%以上,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栽培作物涉及露地生产、促、控、调技术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难度大,地域性强。所以,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实践重要性。目前,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仍以传统的“灌输、模拟”为主,即“教师讲解―学生课堂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评阅”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得到提高。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走向生产第一线后发挥的主导作用缓慢。为了增强学生对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传统教授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丛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作物栽培学的实验教学建设和探讨,并取了一定的效果。

1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

2015年4~6月份本校的农学专业开设作物栽培学实验课,这个季节是农作物的播种时间,首先,学生分组调查大豆,玉米,水稻,棉花,小麦和甘薯等农作物的在浙江省的种植制度,进而来确定播种时间。实验根据栽培和繁殖方式的不同,设置了棉花和甘薯这2种作物的播种栽培技术,棉花是有性繁殖,选取棉花种子进行育苗移栽的方式进行播种,提高成活率;最后,要做好苗期管理,除了一组出苗很差外,其他的组出苗率均达80%以上。甘薯采取扦插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剪取培育好甘薯苗,进行甘薯扦插移栽。通过这2种栽培技术比较,学生掌握作物的主要栽培模式。让学生更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和播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栽培技术的学习兴趣。还设置了小麦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调查实验,让学生了解哪些性状是和小麦产量直接相关的,有助于在小麦栽培技术上重点把控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栽培管理技术。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从室内转入田间地头,边讲授,边实践。注重师生互动,采用探讨式教学,分作物探讨,注重启发式教育,提升学生思考的空间。农作物常用的播种方法有哪几种?棉花为什么不宜直播,而进行育苗移栽?为了比较这2种的优缺点,让其中一个小组进行了直播和育苗移栽的实验,看哪种播种方法出苗率高。提高和加深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还可以构建由实验实习、专业实验、科研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系列等组成的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新增田间农事操作与田间实验技术必修课和抓好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实施与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一般3月完成种子准备及播种的相关实验内容,4~5月完成苗期相关的实验内容,6~7月完成蕾花期相关的实验内容,8月以后完成荚期及成熟期相关的实验内容。将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安排在2个学期完成,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生育期的实验,实验内容充实、实验效果比在一个学期完成整个实验的效果有明显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2.1选地带领学生了解农场附近的土质和土壤,选取适合农作物播种的地段。

2.2整地提前做好播种前的整地工作,深翻细耕,浇水,施肥等工作。棉花是育苗移栽,提前将营养土和蛭石混合,装入营养钵中,盖上薄膜保温保湿。

2.3处理种子为了棉花种子出苗率高,先将种子浸泡过夜,待种子露白后,进行育苗播种;甘薯长到7~10cm左右,从育苗大棚中剪取薯苗,选取阴雨天气进行移栽,可以极大提高成活率。

2.4栽培管理播种后,分若干个小组,每天抽空去田间及时观察出苗情况,保温保湿,做好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2.5结业报告每个小组详细记录田间试验数据,并附上种植成功的棉花和甘薯,完成实验报告。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4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9-0191-01

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在不断的提升,随着作物种类的多元化,也给栽培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土地沙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农民的收成受到很大影响,威胁到国家粮食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对土地和环境的改善,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1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提高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从而确保光合作用延长。利用间种、套种及立体种植等来提高复种的指数,确保农作物收获面积的增加。可以对农作物的生育期进行延长,对其进行补充人工光照。利用合理密植及改变株型等来增加农作物的光合面积,利用通风透光及增施各种肥料等来增强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1.2改良遗传因素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其是否高产与种子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保农作物种子的优越性,选用具有较好抗逆性、稳产及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种子品种,通过育种来对株型进行改良,确保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使其具有较为适宜的成熟期。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多种育种方式进行有效配合,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确保育种水平的提升。

1.3提高栽培技术

土壤耕作、施肥及病虫害防治可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利用土壤耕作技术可以有效的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结构,确保土壤具有较为适宜的孔隙比例,能够对土壤中的水分分布进行有效的调节,协调土壤中的肥力问题,并做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杂草清除及表土的疏松工作,确保土壤的高产性。在对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时,需要根据气候、土壤、生产条件及产量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肥料,做好肥料用量配合比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肥效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

1.4其他措施

目前在农作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可以适当的延长农作物的成熟期,灌浆期,使其完成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目标的实现。

利用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温,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水分,不仅能够对土壤物理性能进行改善,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对降低土壤盐渍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温度,而且还会对温度的变化起到较好的缓和作用。

2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实现农作物高产的建议和措施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为了改变片面的追求高产,而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导致土壤不断恶化的状况。需要对土杂肥的施加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还要利用深翻改土来实现对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确保土壤肥力的增强。另外,还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实现对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控制,利用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择抗病能力强品种及利用化学控制病害等多种防治措施来对病虫害起到有效地预防作用。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措施结合一起应用,这样才能确保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要加快栽培观念的转变,通过科学栽培来加强管理,确保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以增施有机物作为基础,对施肥过程中采取科学的配方进行施加,确保土壤肥力的提高,实现高交、稳产的目的。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通过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之深耕、细耙及精细整地、除草等来强化对农作物栽培期间的管理工作,确保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效。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通过不断的对以往的栽培经验进行总结能够发现许多可以实现农作物增产、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对马铃薯进行施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增产的目标。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5

论文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国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左右。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我国无土栽培的历史悠久,如生豆芽、船上种菜和盆里养水仙等都是原始的无土栽培。但我国开展无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时间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开始无土栽培生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温室及无土栽培设施相继投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人们需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无土栽培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从研究阶段进入生产阶段。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只有7hm2,1990年增长到15hm2。199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发展到50hm2,2000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达100hm2左右,2005年我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hm2。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国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50多个。除研制不同类型的栽培装置外,重点研究营养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质培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国产化。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多种,但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我国无土栽培方式主要有基质培和水培两种:

(1)固体基质培。主要是有机生态型基质培,还有基质袋培、立体培、岩棉培等形式。使用固体基质的营养液栽培具有性能稳定、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容易及不易传染根系病害等优点。近期使用的基质主要有岩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岩及锯木屑等。现已证明,岩棉和泥炭是较好的基质,但我国的农用岩棉尚在试用阶段。多数靠进口,成本较高。岩棉是一种用多种岩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岩浆,然后喷成丝状,冷却后稍微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因岩棉制作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故经过高温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机物。

(2)水培。目前以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两种为主。营养液膜技术(nFt)的特点是循环供液的液流呈膜状,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垫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较好地解决了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浅、液温不稳定、一旦停电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际环境稳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于“八五”期间研制开发,应用分根法的特点在栽培槽中设置湿毡分根装置,既解决了根系水气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营养液,不怕短期停电(24h以上),根际环境稳定。易于调控(冬季于栽培床内铺电热线加温,夏天铺设塑料软管通深井水降温)。3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前景,但其技术要求严、设施装备投入高,受我国生产、消费、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发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国外的生产模式。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研究试验,在推广应用中走出一条实用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土栽培之路。

3.1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

由于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各地不能全盘照搬国外或其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质的选择,应在试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利用本地资源:营养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质、化肥种类等的不同,做出灵活调整;还应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及气候特点,选择无土栽培的作物种类。总体看,南方以广东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为主: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江浙沪为代表,以浮板毛管、营养液膜技术为主;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水培难度较大。以基质栽培为主;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疆戈壁滩。主要推广鲁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术。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

3.2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模式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7,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据研究,立体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为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国要加强立体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技术。

3.3简化技术,循序渐进

无土栽培作为一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作物栽培、肥料、病虫害控制、农业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其技术难度、管理的复杂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农民所掌握,推广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各地农技推广或科研部门把特定的无土栽培技术总结、制定成简便易行的操作步骤,而农民只需按此操作即可。如需配制适宜当地某种作物的某种无土栽培方式所需的营养液,农民只需购回特定的专用复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即可。先试验性探索,再大规模投入生产应用,使无土栽培技术的管理和操作均有类似的“指导”可循。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技能和水平。

3.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使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如成型的各种栽培槽、商品化基质、营养液的自动监控及管理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费用约为170元/m2,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不现实的。在发展无土栽培时应考虑成本的投入、技术力量及其他社会条件。因此,通过诸多方法和技术避开高投入问题是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关键。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筛选出各种无土栽培设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尝试,增强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如用炉渣、锯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质,用各种水泥、砖、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3.5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6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农学;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96-02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专业课程,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与研究体系,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3]。作物栽培学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明显的地域性和多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我国农业高等教育逐渐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复合型和研究型方向转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关注点集中到植物生理学与作物栽培学间相互结合和渗透上[4-5]。形成了作物栽培生理,从而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也有称“作物栽培研究法”。其课程重点阐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栽培技术原理及其推广应用途径。“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在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以及石河子大学等高校已成为农学本科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然而,在我校“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独立开设课程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明显区域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还有待于积极改进和创新。

一、合理构建课程知识结构,重视研究技能训练,为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具有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需要具备植物生理生化、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土壤农化、生物统计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该课程所应用研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需要紧跟当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动向。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需要不断更新。如研究作物个体生长发育规律时,常应用“生长分析法”测定不同处理作物绿叶面积大小来分析其光合性能高低。由于不同作物叶片叶缘是否裂齿、长宽是否整齐、表面是否皱褶等等都不完全一致,选择一种正确可行的叶面积测定方法对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客观性就显得至关重要。针对这类情形,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通常分三步进行,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介绍常用叶面积测定的五种方法,说明适宜叶形、离体状态,分析其优缺点;接下来在实验室分小组(2~3人)安排处理试验(不同叶形或叶龄的作物等),从试验目标出发,让学生任意选择两种以上方法进行多次重复测定,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然后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生物统计知识和作物栽培的知识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最佳测定方法,说明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查找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原因,完成整个试验报告的书写。经过近几年教学尝试,不仅使学生正确掌握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基本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且对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客观解决问题能力。在独立思考中的增长才干,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启蒙学生科研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保证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6]。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和技术发展迅猛,推动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日新月异。“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而且要更加注重前言领域知识的实践教学。正因为如此,“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课程设置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应该体现明显探究性和创新。如在讲到关于作物群体结构的“大田切片测定方法”时,以我们自己实际科研中的新疆高产棉田群体为例,用植株各层高干鲜重、叶面积指数、相对照度等指标绘制综合关系图,探讨不同密度条件下各个群体结构的优劣。主要采取在课堂中学生主讲、自由提问、讨论、答疑的方式,老师只是起引导、启发和点评的作用。通过这种翻转式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接触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研究方法和学术发展的动态,而且在愉快的学习中积极思考,通过辩论环节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对激发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得到很好的启蒙和锻炼。因此,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深受专业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喜爱,也得到了督导组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7

关键词:管理技术;无公害栽培;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8

引言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顺应了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在绿色、科学、无公害等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农作物的栽培,不仅实现了产品食用安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尽管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作物栽培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1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遵循的原则

坚持系统化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中,对于其从生产到流通的一个全过程职工,都应当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其能够严格的执行;坚持严格技术的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就是一个农业高科技,对于环境的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只有保证相对严谨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栽培出的农作物真正的是无公害产品。无公害产品对应每一种产品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情况中,无公害产品的品质主要受到工业的三废环境污染等有者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在生产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从事标准化生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种类十分广泛,但是不是所有的农产品在目前都适合开发,因此农产品的无公害开发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以及整体的规划,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从而保证整个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都是适应市鲂枨蟮模无公害农产品的特点,其需求具有阶段性,在发展中,要根据市场来定,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属于发展壮大阶段。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中,必须遵守市场的需要。此外,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其技术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要保证无公害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当前生产技术的限制,很多都无法真正的达到无公害,这也是无公害产品要循序渐进开发的现实限制要素。

2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存在的问题

在栽培无公害的农作物时一般会选用特定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其进行处理,或者是用其他物质代替,作物施肥也选用有机肥,对于病虫害主要通过预防来实现控制,尽量减少使用农药,通常选用人工捕捉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如果只有通过农药才能实现防治,那也尽量减小剂量。另外也要控制管理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都是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所需要做到的。如今,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整体上呈现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由于经验匮乏,再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这些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足。

2.1土壤污染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改善,以往的农村责任田都建立起了厂房、工厂,尽管这些改变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是同时也成了当地的污染源,排出的废水、废气渗入到土壤当中,致使当地土壤严重污染。农民在这样的土壤中栽培农作物,人们食用后,会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这些地区就不能再栽种无公害农作物。

2.2肥料食用不科学

以往的农作物都是通过定期施加相应的化学肥料来促进农作物高产,这样的作物栽培方式,在我国持续了很多年,长时间的施肥,使得种植作物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如果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使用到这样的土壤当中,那么在种植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农作物的质量、营养都很难保证。

2.3农药残留过多

在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时,农作物的上面通常会有一些病虫,为了控制病虫危害,就必须使用一些农药,农药的药量很难把握,很多农作物栽培者为了控制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这就会造成农药当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在农作物当中,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中营养成分的结构,还会危及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

3提高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有效措施

3.1合理选择栽培场地,治理被污染土壤

农作物的种植环境严重影响其生长质量,所以选择合适的种植场地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对农村中污染严重、违规建设的工厂进行严肃处理,严禁这些工厂向无公害栽培农作物的场地周围释放废水、废气,做到从源头上治理;在整治完违规工厂以后,就要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以降低土壤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在选择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场地时,应该对所选场地进行全面的检查,尽量选择污染程度小或者是无污染的场地,创建无公害农作物培养基地,尽可能确保农作物栽培的质量。

3.2合理施肥,改变栽培方式

长时间使用化学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已经对种植作物的土壤、水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影响其内部的生态平衡,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再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种植时,应该合理的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一味的施加作物肥料,应该结合现代技术控制剂量。介于之前长期大量施加肥料对土壤带来的维护,如今,不仅要控制剂量,而且要尽可能不使用肥料,这样就能够避免土壤遭受更严重的污染,降低了土壤的承受压力,如果,必须利用一定肥料作为辅助原料,那么可以采用有机肥,而非化学肥料。

3.3选择优质品种,控制农药用量

负责栽培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学习,切实掌握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要点,以及不同阶段作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即使出现病虫害,也应该尽可能使用人工捕捉的物理方式来防治;假如病虫害非常严重,只能通过农药控制,那么也要控制好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用药过多。除此之外,在栽培农作物之前应该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品种,优质的作物品种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有效的抵抗病虫害,提高了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病虫对作物的危害,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3.4做好田间管理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中,每一环节都是极为关键的,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一旦某项技术出现了问题,后期补救就会极为困难,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栽培中,需要相关操作人员细致耐心的管理,科学的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农作物种植中,出苗后,要对作物进行查苗、补苗等工作,保证田间秧苗完整,从而为农作物的后期管理以及农作物的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农作物还应当做好日常的病虫害管理工作。病虫害管理工作就是针对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病害或者虫害积极的做好防护措施,科学用药,统一防治。积极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等多项防治技术,保证病虫害的治理的综合有效性。在田间作物收割后,要保证田间的清洁整齐,将患病植株进行腐熟后,当做有机肥施入田间,从而提升土壤的营养含量。

4结语

现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实现高效化、规模化与集约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革新,满足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8

关键词:特色农作物;栽培;技术;探究

为有效增强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先进栽培技术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这最基本地保证了农作物的有利生长。然而现阶段农贸市场上农产品存在很多问题,反映采用了不当的农作物种植技术,致使产品质量难以符合安全绿色的健康标准。于是要对特色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探究,以期发现更好的有利的栽培技术。

1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

1.1开始建立阶段在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开始建立的阶段,有着相对薄弱的理论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实践工作,从中反复地调查探索,并仔细地分析了我国的土地及自然条件的一些情况,进而结合自然规律,制定种植收获计划,实现农业种植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迅速发展的阶段专业人员掌握的科学技术的增加以及不断地探索研究,成为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发展的垫脚石。随即更多作风严谨态度认真的工作人员潜心到岗位工作上,这无疑有效地促进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

1.3巩固增强的阶段农作物生产产量的提高同时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福音,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粮食生产产量以保证了供需的平衡。于是在这实现温饱的阶段,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为巩固增强,研发出特色农作物的栽培计划作出贡献,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的整体目标。

2新形势下特色农作物栽植的根本任务

应我国对农作物各种安全及绿色生态有益人体健康之需,就要求对特色农作物的栽培这一科学技术着重研究探索使之更为完善,将已有的农业栽培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农作物生产中去,并使得我国的特色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能够获得跨越式的进展,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联系其他相关学科,获得有利的经济价值。研究新形势下特色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地保护好生态有机环境,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3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及进展

优化特色农作物的栽培结构,在栽植特色农作物时,特别强调区域性,秉承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及较标准的操作。例如山东某市在近年的特色农作物栽培中以桑蚕、畜牧、林果为主打,建成6万亩桑蚕、3万亩马铃薯、4万亩黄花菜、2万亩池藕等,打造出25亿元的年产值。广西地区以多年生甘蔗为主打,采用栽种甘蔗苗繁殖,种植区域包括全省多个县市,2013/2014年预计总产量将在8000万吨左右,实现30万吨同比增长幅度。要完成特色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就要将栽培技术落实。

3.1改良农作物遗传因素要实现特色农作物的高产,就要保证作物种子的高性能。在控制遗传因素的过程中,挑选出抗病虫、高稳产的种子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可以是改良植物株型,提高光和利用效率,合理嫁接,应用杂种优势等。根据工作经验,可以采用多种育种方法配合应用,例如诱发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将高产隐性因素发挥出来。

3.2优化农作物的栽培结构我国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要求更大的粮食储备量,在新形势下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供需平衡,对农作物的栽培结构做一定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如此,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应该建立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使得特色农作物的栽植尽可能地多样化,以优化特色农作物的结构。

3.3强调区域性发展的优势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差异非常明显,再加上后期不同的发展经历使各地的特色农作物的栽植出现很大的不同。如今为了满足这种差异,我们要能够真正地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来制定相应的特色农作物的栽培计划,并辅以相关的栽培技术,尽可能地把地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特别是谈到影响到国家民生问题的粮、油、棉、糖等几大经济作物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进实施科学调研制定分配计划,依照计划合理地种植。

3.4推广优秀经验,实现优质高产在对特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优秀经验的推广。例如在种植马铃薯的时候施用高锰酸钾,能够在实现抗病能力提高的同时做到高产。马铃薯块根膨大期,将配置好的米醋及磷酸二氢钾溶液对叶片进行喷洒。依据实践经验,应用富含磷、钾的肥土拌种栽培,能够提高30%产量,并减少30%以上的肥料应用。其他经验还包括亚硫酸氢钠喷花生枝蔓,结果会重而实。

4结语

总的来说,特色农作物的栽植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也是当前新形势下满足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特色农作物的生产正向着机械化和集中管理的方向开展实施,不断地革新传统和推进发展,提高特色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与生态有机环境的平衡。

参考文献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9

农药管理条例

农民应承担哪些合理负担

沧州市百万亩“节水麦”获丰收

农业特产税应税品目税率表

陵县推广电子测土配方施肥

河北省地方标准 塑料日光温室冬茬草毒栽培技术规程

棚室蔬菜三种三收优化模式

促使温室葡萄提早成熟法

塑料日光温室冬春茬番茄栽培技术规程

玉田县推广的两种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模式

棚室生产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

塑料日光温室冬春茬厚皮甜瓜栽培技术规程

暖窖空心菜栽培技术

冬麦覆膜北移栽培技术要点

刊物的级别如何判定

大西韩乡种秋延后西红柿方法好

小麦──葫芦制种 一年两熟栽培模式

五种五收 高产高效

青龙县以小麦为主体的几种高效种植模式

通过立法监督保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将实现四个战略性转变

“十五”农业重点推广五十项技术

我国首次培育出耐盐作物用海水种粮种菜成为现实

农民如何拔号上网

农业部出台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

他的官司为啥打输了

早春大棚一年三作三收高秋栽培模式

大棚黄瓜、豇豆、小葱三种三收效益高

温室苦瓜高产栽培技术

大棚冬春茬番茄栽培技术

大棚春提早芹菜栽培技术

怎样种早春地膜覆盖紫花架油豆

种早春拱棚茄子好

山区早春甘蓝地膜拱棚双覆盖栽培技术

大棚怎样栽培双孢菇

无公害早春大棚嫁接西瓜栽培技术规程

用双层薄膜育蔬菜苗好

温室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咋分辨

棚(室)潜叶蝇咋防治

我省将建立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

甘蓝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沼查沼液在蔬菜上有施用技术

黄瓜—越冬菠菜—香瓜—油菜—苦瓜栽培技术

冬季剩余农药的安全存放

棉田冬管增产增效

冬季怎样积造农家肥

大棚豆角栽培技术

越冬沼气池日常管理与安全使用

薄皮甜瓜日光温室吊栽创高效

温室番茄栽培保花保果管理技术

温室草莓栽培关键技术

大棚茄子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栽培方法篇10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0-0048-01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产量与质量,不仅关系着国计民生,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物质基础。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粮食作物的栽培种植技术不断提高,没有高效的栽培技术,就难以保障作物丰产。以玉米为例,介绍目前玉米生产主要的栽培施肥技术,分析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玉米栽培技术水平。

1玉米的品种分类与栽培技术

1.1玉米品种分类

粮食作物的栽培应因地制宜,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地域形态来确定玉米品种。根据玉米籽粒形态与胚乳不同,目前可分为9个大类:①硬粒型。这类玉米品种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而且外表透明,坚硬,有光泽,对地形要求相对较低。②马齿型。这类品种一般比较高大,而且能耐涝灾,对于降雨量多的地区比较实用,并且产量很高,但成熟周期较硬粒型要长。③粉质型。这类玉米品种因为胚乳中粉质淀粉含量达到100%,因而非常适宜制造淀粉与相应酿造使用。④甜质玉米。该类型玉米果实比较甘甜,水分较大,其口感可与水果媲美,被称为水果玉米。⑤甜粉型。此类品种目前栽培的要求比较高,产量却不稳定,因此数量相对较少。⑥蜡质型。这类玉米粒胚乳全部为角质,但不透明而且呈蜡状,口感面糯,比较爽口,但仍未大面积种植。⑦爆裂型。这种玉米颗粒较小,胚乳几乎全部是角质,常见的爆米花等膨化食品即使用的这类玉米。⑧有垺型。这类玉米在牲畜较多的地区相对种植量大,因为籽粒坚固,有营养,是极好的动物饲料。⑨半马齿型。它是由坚粒型与马齿型玉米杂交而来,产量高,品质高,栽培量大[1]。

1.2玉米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大多是在中秋种植玉米,具体栽培措施如下:①整地施肥。对于已栽植过作物的土地平整开沟,先要翻地,将基肥(多以动物粪便为主)施入土壤中,然后耙地,将土地整平。②开深30~35cm的沟,在沟内施用适量作物生长需要的基肥或是种肥。③根据地形、水利条件,选择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在播种前进行杀菌和防止鼠虫害的处理。④播种。在6月中下旬,在土地上平播,有的地区采用小坑栽培的方法。在播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植株的密度,这会影响玉米最终的产量。⑤补苗与移栽。待玉米出苗后要及时进行补苗与移栽。对于出苗较好的地段,要选择植株生长好、抗病虫害的玉米苗,切勿贪图玉米苗多,而留苗过多,以免对幼苗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⑥注意田间管理。目前玉米生产中多使用除草剂除草,大大减少了人力。在植株生长过程中要及时灌溉和施用肥料,同时还要做好虫害的防治。待到最后的成熟期,要注意灌溉的频率与湿度,以保证作物高产[2-3]。

2玉米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农业科学知识,违背作物生长规律

作为农作物的栽培者,广大农民在田间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栽培经验。但是由于文化程度以及信息传达的不畅通,广大农村地区对于玉米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在作物培育初期,没有关注土壤、水分等条件,而在作物耕种环节没有掌握好植株密度以及灌溉的强度,育苗率不高,且对于虫害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肥料的选用也不科学,导致玉米产量不高。

2.2玉米栽培方式粗放

对于玉米作物来讲,不仅仅是一种粮食,更是一种商品。面对巨大的人口和粮食压力,国家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但是优良品种的数量仍然无法满足需求,玉米的高产成为栽培的一个重点。但传统农业粗放式生产模式,大水漫灌,依靠人力进行作物的耕种,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而且产量也大大降低。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要注意精细化,力求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的产量[4]。

2.3技术传统落后,缺乏创新

玉米品种众多,但玉米栽植技术却大同小异。这种传统的观念十分落后,导致玉米栽培过程中创新思维匮乏,技术跟不上时展,粮食产量得不到提高。因此,要不断创新玉米育种,培育高产的玉米品种;不断创新栽培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土壤栽植;不断创新施肥技术,利用有限的资源,补充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

3玉米高产栽培发展对策

3.1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玉米品种,建立示范园区

玉米品种决定玉米产量,在玉米品种选取时要注意选择生长周期略长的中晚熟品种,关注玉米品种的抗病虫能力,耐密性好、增产潜力大、穗大粒多的玉米品种是种植的首选[5]。目前东单60、登海11等品种都是比较好的抗旱高产品种。

3.2保温育苗

想要保证产量,就要培育出品质好的幼苗。在玉米幼苗的培育上,应该突破传统,采用方格育苗、肥团育苗以及塑料软盘等多种育苗方式,规范种苗之间的间距,保证植株幼苗的品质。

3.3覆盖栽培

发挥薄膜在抗旱、增温、保湿、保肥等方面的优势,可采用植株覆膜的方式,用细土眼压磨边与毛孔,而且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可采用麦秆还田的方法,小麦收获后将麦秸平铺在玉米中间还田。

3.4作物套种

根据植株的疏密与高矮程度,可以同时套种其他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6]。

3.5科学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

在土地整理阶段注意施用农家肥料,在种子播种前使用甲六粉等药物防治虫鼠的侵害,在大喇叭口期注意杀虫剂的使用,用药物防治枯病,用多菌灵、托布津等防治大小叶斑病。

4参考文献

[1]潘金豹.玉米农艺工培训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16-117.

[2]刘京宝.中国北方玉米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6-57.

[3]孟智鹏.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2(9):17.

[4]张万久,邱姝媛.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8(S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