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27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谈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很多人似乎比较模糊。一种是认为计算机专业就是能熟练使用一些办公、动画或平面图像处理之类的软件;另一种则极端的认为,计算机专业就是只要与计算机沾边的什么都要学,包括硬件、软件以及网络。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难题,因为计算机专业涉及的方向太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想跟上技术的更新真的太难。据了解,现在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几乎离不开几大块:应用设计类、网络类、软件开发类。但由于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因素,我们的课程难度也是一简再简,样样都学一点,可是样样都不精。学生觉得学着没用,对口就业率低,教师没有成就感,专业特色难以体现。

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曾读到朱孝平同志《职校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中职生课堂教学的三点要素,即适宜、有用、有趣。其中一些观点给人启发,对当前中职的专业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价值。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以及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2.1适宜

文中提到,“适宜”就是要“学得会”。具体措施就是要过滤掉过难的内容,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多实践。对于计算机课程,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在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但问题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做得不够就是做过了头。比如,对于“过滤掉过难的内容”,我们为了精简课程内容,降低难度,很多中职学校将程序设计类课程全部减去,目的就是不要为难学生。因为这类课程理论性、逻辑性比较强,怕学生学不会,学生似乎也开发不出能用的软件。然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连最基本的程序设计方面的思维都不具备,作为专业教学管理的主体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也不将这类课程纳入,那就是教育的失职。因为程序设计可以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哪个方向,只是在偏重程度上有所区别而已,但绝不是完全没有。再如“多实践”。我们的很多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由于硬件要求高,设备更新速度慢,耗材量大,成本高,导致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吃不饱,甚至让理论学习占用了原本实践操作的时间,对学生来说却是不公平的。这就是做得还不够。

2.2有用

文中提到,“有用”就是所教的内容学生能在现在或将来用得着。我觉得这里的有用应该分隐性和显性两种。在部分中职学校,很多学生比较抵触文化课,觉得没用,因为有些同学觉得自己不打算参加高职高考,再加上本来基础就不好,学起来更加痛苦。在这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例如,学习语文能培养一个人感性思维能力,加强洞察和理解力;学习数学能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考的严密性和严谨性。这些对专业学习都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不应该总是定位在只会动手而不会动脑的机器。正是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欠缺,中职生在面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时望而生畏,面对平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类课程时则只会照猫画虎,不能理解别人的作品特色,不会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更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理念,从而把技能学死。所以,这些文化课带给学生的就是隐性的“有用”。而显性的“有用”就是专业类课程了。然而,这个“有用”又因为标准制定者的主观因素而出现定位模糊或错位的现象。例如学习某款软件时,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就纠结于学习老版本是否有用;某种编程语言的流行,就纠结于曾经学过的某种语言是否有用。诚然,学习最新版本和最热门的语言当然更好,但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太快了,一味追求最新永远不现实。教师或学生都不能以此找到不教或不学的理由。再者,就是在面对中职生时,我们总是谈理论必色变,似乎如果重视理论学习就是违反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学生难掌握,就认为学起来没用。任何一门学科和技术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技术方法更新很快,但基础理论是不变的,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技术。如果只教给学生怎么做,而不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那么学生就变成了只会收割不会耕种的农民。我们只图学生在某个具体的任务上学得快,做得好,老师学生都轻松了,可是技术更新了,老的技术淘汰了,学生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学习,不能自我更新和提高,于是又归零了。

2.3有趣

文中提到的“有趣”就是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感。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由于操作类课程诸多,要做到有趣却是不易。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现在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要想严格施行,必须要为每节课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如果一个老师不是具有强烈责任心和教育热情,真的很难坚持。再加上由于计算机课程更新速度很快,某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通常是经常变换的,这学期为每节课搜集的材料下学期就可能由于课程的停开就作废了。因此,很多专业教师也不太愿意为了只上一个学期的某门课而花费那么多心血。因为毕竟按照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上课完成教学任务更加轻松一些。职业教育不同基础教育,通常情况下,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大可能在短期内频繁变化,教师所教的学科也永远是固定的,所以教学资源可以使用很久,教师愿意主动花时间投入。因此,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一方面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除了要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外,也要将激励措施作为常态来施行,让教师觉得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听取和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利用学生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激励教师主动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另外,“有趣”还要跟“热闹”区分开。有些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华而不实。“有趣”必须建立在充实的课程内容,巧妙的环节设置,生动的思维启发,立竿见影的实践效果上。不能片面认为师生互动了,学生开心了,就认为是一节好课。现在很多的公开课,优质课都在一味强调课堂的活跃性,学生的主导性。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以此为标准,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难度较高的课程,我们也不能一味排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一个算法的学习对于中职生来说,如果没有教师对原理的分析讲解,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味靠学生自己探究,摸索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时候,学生能专注地跟着教师精彩的分析和引导,积极思考,循序渐进,然后豁然开朗,也不能说就“无趣”。因此,形式是给别人看的,而效果才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中职项目教学法网页设计和制作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用性强、应用面广、与岗位联系密切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然而,中职学生文化素质有限,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已无法达到教师预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学生就业后表现出缺乏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校在多年前进行教学改革,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引入教学,实践证明此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协作学习,努力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加以深化理解、融会贯通,获得知识综合运用、解决时机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有效的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项目教学法反思

在《网页设计和制作》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在情商、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我校在《网页设计和制作》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从最初个别班级的探索实施,到整个计算机专业的推广学习,以及现在的回顾反思,已经走过了6年(3届学生)的历程。在此期间,学生、教师都受益匪浅,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了课程知识和技能要求,体验了工作过程中的个人职责,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项目教学法含义的理解不够深刻和实施过程的把握不够准确,反映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反思、讨论并修正,以使项目教学法更加完善,教学效果更加完美。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法

由于传统教学法在教学时反映出的弊端,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完全用项目教学法替代传统教学法,一开始就给学生设定项目,并让学生自主完成。结果显示,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基础知识匮乏,导致无力完成项目,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对项目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项目教学法并不是日常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以之替代全部的正规教学。

《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中,前期的网页三剑客、aSp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基础,这些知识点需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项目教学是让学生运用从传统教学中学来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强化记忆并牢固掌握,同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必须在教师教授完基本的知识技能并且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之后才能实施。实施项目教学法,必须明确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并不是对立的,他们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互相补充。

(二)盲目设定大而难的项目

项目的设立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必须设计合理的子项目难度梯度。如设定的最终项目是“构建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站”,则必须为其设定能够到达目标的多个二级项目,如:设计网站色彩布局;设计页面布局图;设计页面动画;创建网站、制作静态页面;创建交互页面;信息处理;网站测试、修改等。而且为每个小项目设定培养方向,如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在确定二级目标后,还需明确每个二级目标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如“设计页面布局图”二级项目的工作包括:处理图形;绘制图形;制作按钮;制作小图标;制作小动画等。接着分析这些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多久时间能够完成,如此再反向将项目细分成若干个小项目,由小到大,逐步完成最后的大项目,切忌不可不加分析就盲目设定大项目,让学生无从下手,只有到了教学后期,需要整合学生所获得的各个分散知识技能时,采用大型项目才有可能。

教师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和进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有能力完成的;最后,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也可和学生一起探讨确定项目内容。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网站项目。项目不一定要求是真实的,只要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模拟项目也可以尝试。项目课程开发中必须重视实践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也要发展学生的反思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项目教学法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其实教师的职责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教师不但要对任教科目融会贯通,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还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审核学生项目的选取等。如:确定一个具体的网站建设项目(例如:购物网站),教师自己必须先将网站设计并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教师正确实施项目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极大的激发、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作业。这要求教师必须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常需要临时调整,教师的地位在项目教学中也是经常变化的:当学生学习新技能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当学生运用已学技能时,教师是导航员;当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是观察员;当学生以小组进行活动时,教师又需要充当协调员。因此,在项目的实施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教学设计者、指导者、示范者、服务者和促进者,始终主导于项目实施的始末,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需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学生随意分组,出现依赖思想

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所以分组的原则、组员的搭配、工作的分工、成员的数量等都直接影响着组员的学习。

如果由学生自由分组,容易出现一人或多人包办的情况,有些能力差的组员依赖能力好的组员,不愿动手,不愿参与,最后表现为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因此,分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并且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

实验证明,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分组时每组人数控制在4~5人较合适,人少项目完成的时间过长,人多则“手脚乱”、意见不一。在确定组员后须选出一位综合能力较强的组员担任组长一职,只有合理确定分组才能确保项目的正常实施。

(五)评价不及时、方式不合理

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因为项目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辛勤劳作的结晶,教师要以鼓励和赞扬为主,中肯的对项目的成功点给予评价。项目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评价所关注的是学生参与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项目的质量,而不仅仅是项目成果。

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只对项目成果的好坏而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完整的,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教学中,在实践中曾出现由于教师的评价片面而导致后期项目教学无法开展的情况。因此,评价应从项目的准备、项目的实施和项目的成果三个动态阶段开展,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以及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监控,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如下表所列:

由于项目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评价也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即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组间评价三部分。其中教师评价占40%,组内评价占40%,组间评价占20%。

(六)不注重总结,没有效果反馈

项目完成过程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要重视各个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法的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另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意识到用该知识进行解决。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制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传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的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教导文化课水平参差、学习自控能力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教授应用性比较强的职业课程尤为重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及时的反思,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个先进教学方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龙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2]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李玉莲.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3

1应用微课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结合信息化手段,细致地开展备课工作,包括:参考计算机课程教材,上网搜罗相关资料,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业状况部署课程安排;思考何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效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以保证师生双方在上课期间能够无缝对接和沟通。例如,教师在完成备课工作后,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在形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目标与要求,鼓励学生提前落实学习任务以更快掌握知识。若时间允许,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可搜集课程相关资源与素材,录制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并将其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制定公共盘、内部网站等实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接用自身的智能手机提前预习和学习课程内容,明确自身的不理解之处,以便在课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获得问题的解答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1]。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深受学生青睐。因为这种课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的发展,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前准备、课中质量提升、课后反思深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因而,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6(46):147

[2]沈春根.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7(5):84-85.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计算思维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计算思维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高校教师的高度关注,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2010年7月,九校联盟(C9)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会后发表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各高校积极推进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但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引入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教学效果并不怎么理想,人们开始反思计算思维,甚至怀疑计算思维。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对计算思维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并不成熟,特别在教学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为人所接受的表达体系,离真正起到指导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作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各高校在对计算思维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下,囫囵吞枣急于推进,结果可想而知。2012年8月,以“新时期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论坛重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开展了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通过研讨达成4点共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共识是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分类分层次设计,我国高校教育有着明显的层次关系,各级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必须分类型分层次进行,不能搞一刀切。昆明论坛更多地倾听来自应用型院校和高职院校一线教师的声音,明确分类分层次推进基于计算思维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新时期下各类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C语言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校第二学期所学的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具有简洁而高效的语句表达和清晰的程序结构等特性,比较好地体现语言级问题的求解方法,是一门比较适合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截然不同。对应用型院校而言,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处理好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推进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理清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

人类有两大基本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者,更应该是行动的存在者。恰当的行动要比正确的思维或聪明的推理更有价值,这是所有人的共识。21世纪人类的行动能力可定义为:面对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借助科学思维和现代技术的帮助,遵循科学行动规律,发挥创新精神组织项目、分析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行动能力可分为领域行动能力和科学行动能力两种。领域行动能力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通常可以理解为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科学行动能力则具有普适性,通常可以理解为决策思考能力或设计构建能力。

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本质就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培养计算思维不是目的,是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在计算思维影响下,身处中间层的应用型院校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对于应用型人才,适时有效的应用要比单纯思考和坐而论道更有价值,不能认为计算思维永远高于应用,计算思维应该更有效地服务于应用才有意义。以信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非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在该体系中,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和提升计算思维能力的基础,计算思维能力需要多门相关课程的长时间学习训练和有效沟通方可形成。在计算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应用能力,及时总结提升普适性科学行动能力。以专业领域行动能力和科学行动能力共同构成核心行动能力。

应用型院校应积极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及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处理好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在努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力求使计算机基础教育与非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应树立“以计算思维为主线,以信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信息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要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基于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在图1所示的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中的许多知识都为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特别是对问题进行符合逻辑的科学分析、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算法设计、编程与调试、生成可应用于实际的程序,这是对计算思维很好的诠释,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理想课程。在新时期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形势下,我们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规划该课程的课程目标,使之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调整为1: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把计算思维融入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环节,通过综合实例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应用能力。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1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上,我们着力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

(1)通过案例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背景,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按照课程知识的内在体系结构,通过教学案例设计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淡化语法规则,追求简单和实用,只讲最简洁、常用的语法格式,将其运用到实例中去,实现由单纯的语法教学向实用型教学转变。适当打破常规教学顺序,通过案例及早引入和使用函数、指针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大量的案例讲授和训练for、while和do…while3种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采用单步调试执行循环体的方式,将循环体执行3-5次,利用watch窗口观察每行语句执行时循环体变量和中间变量的值变化情况,让学生能清晰地体会循环体的执行过程,然后通过调试体会含多重循环体的程序执行过程及功能,为后续的函数、数组、指针及结构体等复杂内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的实现体验问题求解过程。在讲解案例时,面对案例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求解问题的已知信息有哪些,求解问题的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将会是什么,这些已知信息、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怎样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完成对问题抽象化的描述,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即解决问题的算法,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伪代码或者流程图等描述;最后引入C语言编写编译代码、调试和执行程序,以实现解决问题的算法。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将问题求解提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思维的本质。

2.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知识、积累实践操作经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方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设验证型、探索型和综合应用型3种类型的实验,验证型和探索型实验在平时上机实验课中完成,综合应用型实验以课程设计形式完成。在验证型和探索型实验教学环节,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上机实验流程。对于每次实验课,要求学生按照“课前思考分析问题拟定算法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的顺序依次进行。在每次理论课结束前的最后5-8分钟,教师给学生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上机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拟定好算法并画出流程图,编写出大致的程序代码。这些工作必须在上机课之前完成,并把它们写在程序编写本上,上机课时教师适时抽查学生这部分工作的完成情况。上机课中学生主要完成程序调试工作,在调试过程中,让计算机验证学生解决问题的想法,教师及时回答他们课前可能存在的疑问。上机实验流程的规范化,会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和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上机答疑引导。程序调试主要完成排除错误(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和验证算法的正确性两项工作。对于错误的排除,在前两周的上机课中,教师通过集中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排除一段程序中的语法或逻辑错误,并讲解规避错误的基本方法。在后续的上机过程中,程序编译链接时出现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要求学生将错误信息记录下来,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并独立改正错误,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对算法的验证,学生上机有疑问时,不直接为学生指出程序存在的问题,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指出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的结果,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反思上机实验过程。每次上机课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对本实验及时归纳和总结,对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程序编写、程序调试与执行过程进行全程反思。对于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利用下次的理论课时间,集中讲解答疑,帮助学生反思。及时有效的反思过程,可以有效地优化思维品质、拓展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2.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种面对工程项目实际问题,将数组、指针、结构体、链表及文件操作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步骤完成的一个综合应用型实验。在课程设计环节,我们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尽早布置课程设计任务。在课程学习中期就着手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让课程设计时间延长为2个月。提前布置任务会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还会让学生对后续学习的结构体、链表及文件操作等教学内容更加期待,激发学生对后面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有目的性的学习会加快教学进度,缩短教学时问,弥补教学时间不足。

(2)精选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通常分为通用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生成绩管理程序、同学通讯录、图书管理系统等为通用型课程设计题目。对于通用型题目,往往存在多届学生重复做相同题目的现象,抄袭现象很难避免,课陧设计就失去意义,应改编课程设计指导书,及时更新课程设计题目。在系部教学网站上往届学生优秀的课程设计案例及源程序,让学生用来模仿练手或对别人的程序进行改进。我们重点关注专业型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拟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题目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选专业型题目,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程设计过程指导。为保证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有效指导,首先应拓宽师生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e-mail、QQ和教学网站的留言板等渠道来沟通。教师最好加入学生班级QQ群,方便师生及时交流,同时开放一个公用机房供学生上机调试程序,教师不定时到机房进行答疑或程序指导。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在给予帮助的同时要做好问题的引导,不是靠单纯地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了解和关心学生,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所必需的信息和材料,不限定工程项目实施的方法以及完成的形式,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设计,为学生发挥自主创新留出充足的余地。

(4)注重课程设计项目评价。课程设计的评价注重学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能力体现,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程设计各环节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质量,评价方法可采用小组评价和教师综合测评等方法。为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增设答辩环节,既检测学生完成项目的真实性,又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在答辩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系统功能演示,陈述算法设计构想和后期努力的方向,之后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侧重算法设计和代码实现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

2.4课程考核

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分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在机器上完成,考试内容为基本概念、程序调试和小程序的编写,主要针对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问题求解能力的考核。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机试成绩(70%)组成,课程设计成绩由教师对学生项目评定给出。这样使学生的成绩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质量分析 教学改革研究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计划的深入探讨,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中提出的“重视基础,加强实验,计算机、数学、外语不断线”的指导思想在建立系列课程时应该提倡[1]。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的好坏和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实用性强、涉及面广、主题丰富的特点。该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前沿知识的了解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是有益的。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培养目标有这样的论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较快,要求学生对该专业的技术前沿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科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常用英语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够从英文资料中获取知识,为熟练阅读英文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和书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使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常用的专业术语的含义和习惯表达方式;(2)对计算机英语这种科技文献的体裁和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并能够通过熟练阅读英文科技资料获取新的知识;(3)进行汉英科技翻译和简单写作。本文将通过教学效果来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2教学质量现状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可以从课堂教学、考试答卷、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

从课堂教学来看,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反映课堂气氛沉闷,呈现出教师只是讲、学生只能听的僵化局面。相对其它课程而言,专业英语课堂虽然比较安静,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课上看其它书籍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考试情况来看,学生专业英语的考试成绩基本上与大学英语考试成绩一致,即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就高。从试卷作答的情况看,学生对死记硬背的专用术语掌握较好,而对来自日常用语、旧词生新意的一词多义及构词法的掌握有所欠缺。就英译汉部分的作答而论,对接触过的内容,学生基本能反映原文意思,但是由于对汉英两种文体不同表达习惯的了解不深入,所以翻译不够流畅,而对一些难度较大或陌生的资料,大多数学生的翻译不能准确反映原文意思。

英文技术资料的汉语翻译以及毕业论文摘要的英文翻译是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翻译质量的好坏能直观地反映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论文的评阅和审阅工作,发现目前学生翻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词汇的翻译很机械。对一些词义的理解并没有融入到上下文中去考虑,更谈不上比较、判断、润色、加工。解决问题的手段比较单一,仅借助于电子词典来完成翻译。

以上三个方面所反映出的问题表明,学生基本完成了前面提到的第一项学习目标,距离第二项和第三项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3原因分析

3.1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

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课堂缺乏学习氛围,这是导致以上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与应用的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2]。再加上学生中本已存在的种种不利于专业英语学习的思想,如有些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记专业词汇,根本不需要教师的讲授;还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学了没用,就业后用不上。一般情况下,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通常是在三、四年级,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基础好要考研究生的学生会利用专业英语上课时间进行考研复习,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忙着四、六级考试。

3.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学时做出了明确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主要有:(1)计算机硬件与外设;(2)计算机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等;(3)计算机应用,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但有所欠缺的是,教学内容对专业英语的这种科技文体的特点强调不够,如:科技英语构词法、科技英语文体特点、特定句式和长难句翻译技巧、汉英表达特点等等。这些内容的讲授在大纲中没有明确要求,教师如果讲授这些内容会影响学时安排,否则,将达不到教学目标,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从教学形式上来说,专业英语的讲授沿用了大学英语的讲授方式,基本上是教师逐句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种方式对已经有了大学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进度较慢,重点不突出,不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3教材和参考资料

优秀的教材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选文都是有很强代表性的英文原版文献,涉及专业领域内各个方面的知识,涵盖面极广,大体都做到了取材新颖,系统性强、可读性好。但它们共有的缺陷有:(1)不包含科技英语知识,或科技英语知识不全面,没有将其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英语资料中讲解;(2)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不同步,学生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情况下,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3)选材的内容和长度不尽合理,广度和深度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部分内容过时,不能充分反映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技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4)课后练习大部分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对学生的专业英语翻译、写作、书面交流能力的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科技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及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调节。(5)参考资料缺乏。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不可能涵盖计算机领域的所有新名词和新术语。所以在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上,要不断的阅读和参考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教材、专著、论文、报纸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教材中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推荐。

4教学改革思考

4.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包含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写作知识。专业英语三个学期的教学应各有侧重点。首先,从专业技术知识角度看,每学期专业英语课涉及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应与本学期要学习的其它专业课程相一致,并逐渐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对教师课程内容的选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从科技英语角度看,开课第一学期,侧重介绍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实际区别;第二学期加大对相应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量,同时灌输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等。第三学期给学生讲授简单科技知识,同时加大学生语言应用的力度。在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同时,做汉英翻译和简单的摘要写作。最后,学生应该通过英文资料了解计算机技术目前在各个行业中的各种应用前景和亟待解决的技术课题。

4.2教材建设

围绕教学大纲中对教学内容做出的修改,必须要有配套的优秀教材。教材主要应该包括上文提到的三方面内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翻译写作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石油行业的应用。此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教材编排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而变化,形式上力戒呆板单一,减轻学生视觉疲劳感,应通过多样的形式突出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力。(2)资料选材上具有多样性,应包含理论、应用、推理、论证等各种文体。(3)课堂讲授内容有限,作业题要注重扩大学生阅读量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难度层次分布开来,适应各种基础的学生作答。建议阅读参考资料,以internet链接出现,增加教材信息量。(4)制作课文的语音资料,学生可以正确了解词汇的发音,增强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参考资料和语音资料可以以光盘的形式或网上资源的形式出现。

4.3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大部分时间在解释词汇、讲授课文、分析语法、提问、讲解练习,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根据讲授内容和具体课堂情况作出调整。比如:任务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教师提出任务目标(进行观点阐述、推理分析),制定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4]。例如,就某一主题,给学生分配查阅资料的任务,并进行小组的专题演讲。对语法的讲解和摘要的写作,可以从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翻译中抽取实例,进行分析、改错,来提高写作水平。

4.4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兴趣及意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上几个环节实施好后,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新速度的越来越快,而这些技术来源于英语国家,我们在引进这些技术时往往受到语言的障碍,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消化,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学习专业英语的也是特别重要的。

5总结

以上是多年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们相互交流的体会和有关教学改革的思考,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工作量会非常大,会遇到更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深知识的积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文玲.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J].中国科学教育,2006

[2]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13(4):60-62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思维;创新

1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英文Computeraideddesign,狭义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简称CaD;广义是指辅助设计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媒介,以软件代替画笔,表达设计内容,使其更加生动、全面。

在艺术设计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在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都已普及,并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它的持续飞速发展可以证明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发展至今,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日益多元化,主要包括adobe公司的photoshop,Dreamwear,Flash等,autodesk公司三维制作软件3dsmaX、maYa等,借助这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使得设计师所呈现的设计效果能够越来越全面地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根据艺术设计专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教师在设计教育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设计的灵魂是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而计算机辅助设计直接决定设计投入生产实践的现实效果,是实现设计的重要手段。

2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的系统思维与方法

系统思维的核心是对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及相互作用,即设计对象的结构、关系及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系统思维是从单一到多元化的改变。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系统思维与方法是引导学生认识并运用设计方法,完整、科学地进行设计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设计对象的分析与综合,设计信息的传达、控制与反馈。

2.1设计信息的传达、分析与综合

根据客户需求,对设计对象进行全面分析,以获得设计来源、设计要素、设计方法等基本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高效整合的过程,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内容,只有使学生精确掌握这一过程的步骤、方法,才能在未来的设计之路上有长足发展。因此,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设计中的分析与综合落到实处,把案例分析中的数据分析、客户分析、设计样本测试等环节都融合其中,从基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及方法。

2.2控制设计过程中的有效信息

信息时代的今天,需要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可利用的技术资源,来支撑创新设计的发展。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学生需要养成信息敏感的习惯,并能及时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设计活动中的技术和情感诉求。在设计活动中,有效信息主要通过前端资源积累、中端对象分析与末端全面整合等步骤进行控制。这些步骤落实到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建立电子素材库、从素材库中选取设计素材、对照设计需求对素材进行实质提炼(元素提取)、把握需求实质进行多方案原创设计等实践过程。

2.3注重设计反馈

设计过程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需要系统学习的实践过程,同时,设计反馈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设计反馈主要作用是完善设计过程中遗漏的市场需求及用户体验需求,经过再次设计,使反馈信息的实效最大化。有效利用设计反馈完善设计,可以通过CRm客户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对客户及市场反馈的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同一客户群体或市场区域中新设计的信息来源,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的完整设计系统。

3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法

第一,现代艺术设计已成为一项系统性活动,不再是单一的设计环节,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设计师的综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发展趋势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进步。以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只是单纯意义的工具,没有太多创新成分,更多的是辅助设计,提高设计完成度;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本身的各个操作功能的局部应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以及设计领域的多元化要求,设计要注重考虑客户的实用诉求和情感诉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操作应用的综合完成能力,将单个操作连贯成为设计行为中的系统性活动,并于最初的设计需求和最终的设计效果有机结合,在实践练习中不断强化系统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基础教学为主,案例练习为辅。在以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过程中多以操作性和功能性为主,每门课程的设置多为48或64学时,面对每一门课程学生几乎都是零基础,所以,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大部分用来讲授基础操作,并且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常常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既不能扎实掌握基础操作,也没有学习到相应课程所需的专业设计理念,更不了解当下的市场需求。

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安排应该以当下相关专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反观学生的学习,将学习时间延伸至课堂以外,可借助微课、慕课等多种学习途径,缩短课堂上基础操作教学所占用的时间,以学生课前的自学来弥补,如此一来,可以节省部分时间进行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以及设计实例的练习。

第三,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各门课程中,案例设计练习都是必经的阶段,以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练习多以虚拟案例为主,设计评价标准多以教师为主体。虚拟案例的特点是无真实交流对象,无市场反馈,设计元素的综合性较弱。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安排往往无法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目的有效统一起来。与此相比,真实案例的练习,尤其是阶段性练习,可以将前期阶段的软件基础操作部分与后期的设计实践部分连接起来,使整个设计过程统一在真实客户的需求下,并能够及时获得市场反馈。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真实案例贯穿始终,每个案例都视为一个系统的教学环节,起到相应的训练目的,这样在规定的课时内,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更加集中,学习和训练目的可以更加明确。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一三四三”模式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想能够被人们用于管理日常生活,解决各领域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将计算机科学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事物之中,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准确程度,同时,能够善于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通过规范的方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若干简单事物加以解决,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以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在教学领域,计算思维也能够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要求

“大数据”不是单指技术形态,而是针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和数据种类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同样面临“大数据”的时代冲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被充分地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伴随相应数据的产生,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实质上就是计算,这就是计算思维的用武之地。

(二)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主观诉求

计算思维为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强调了创造知识而非简单使用信息,提高了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创造和创新能力[1]。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计算思维的思维方式,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准备。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基于计算思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方法,为未来利用计算手段进行学科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重点要进行的是用计算机语言表述形式来进行现实问题的转化,而不是单一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2]。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焦点。设计一个融入计算思维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将计算思维各特征点多视角、宽领域、立体化地融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引入计算思维将会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进行新的剪裁和增删。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从实例出发,紧紧围绕各学科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系列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高级管理[3]。一方面,要带领学生熟悉和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自觉运用抽象、约简、转化等方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世界的描述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计算机高级语言实现计算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动化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实情景描述,即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应用背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激发学生发现并描述问题的潜能[4]。二是概括问题,也就是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和抽象,提炼出要素并转化成信息世界的描述方式,培养学生抽象、约简和归纳的计算思维能力。三是处理过程,即运用基础知识对上一阶段中抽象到的问题进行求解,细化处理步骤,确定问题的处理模式。四是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对上述每个阶段中细化得到的处理过程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结构表示出来,设计一个包括主干课程和分级课程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基于计算思维确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以计算思维的引导、培养和锻炼为目标,从适应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总体上确定三个方面内容: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计算机实践课程。

1.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主要是针对思维方式和主观意识的培养训练,利用计算机计算速度高、存储量大和智能化强等优点,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将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在思维与认知方面进行等量转换,在现实中自觉运用这种转换思维的能力就是计算思维意识课程培养的目标[5]。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思维和理论来描述并界定人类的自然语言,同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人类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的课程内容。

2.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育,应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3.计算机实践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并体现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式设计实验过程和步骤。设计基于关注点分离的层次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

1.双向互动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转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可灵活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并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性及重构性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抽象、求解思路及方法的探讨中导出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思想及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法。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构建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具有开放性,教师负责给出参考步骤和引导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3.反馈递进法。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递归的思想,把复杂的问题变为与原问题相似的简单问题,减少重复计算,学生利用并行处理和逆向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反馈给教师,师生双向沟通,进一步设计并确定求解问题的方案。

4.二维教学法。既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广度,又注重其深度。广度教学是指从自然、社会中的广义计算拓展到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将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并进行概念抽象。深度教学是指基于学生深度理解与思维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一步探讨思维本质和应用,进而强化思维的作用和价值。将广度教学与深度教学有效结合,从广度教学延展到深度教学,形成二维教学法。

(四)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

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包括三个环节,即评价、反馈和优化。

1.评价是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考核,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对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求解及系统设计中计算思维能力程度的考核,加大实践成绩权重,重点检测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上的思维能力。

2.反馈是通过教学评价,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计算思维引导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行为,及时调控课程计划,才能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3.优化是在评价与反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而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遵循教学规律,合理确定优化教学的标准,开展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一三四三”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提升教师认识与素质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工作、教学和生活中都在潜移默化地应用,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理念提出来,并传授给学生[6]。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的讲解、案例的设计的实施最终都将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本轮改革中将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培训、自身学习、同行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认识、方法上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通过集思广益和研讨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使学生的应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要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融入计算思维的要素,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意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进而形成问题求解能力。通过上机的实践教学,在讲练结合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生的实际应用出发,既要有通识知识,又要符合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另外,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内容的设置和案例的设计方面要有针对性,确保学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递进式的知识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

很多高校过去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目标,但新的教学改革是在这个目标上更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实现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要融合。“计算思维”应体现出既能感知又能实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方式,科学融合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并在课程内容编排和体系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具有“计算思维”特征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体系贯穿理解计算机的知识、应用、方法等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查找资料、购买东西等,但是学生只是会简单地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而一些高级的搜索技巧几乎都不会。在学生的信息查询的教学中,要将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应用(信息检索的技巧和高级检索方式)、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进行融合,不仅是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

参考文献:

[1]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2-15.

[2]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4):4-8.

[3]罗芳,杨长兴.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9):83-85,89.

[4]葛欣,席景科,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5(1):159-160.

[5]王文军,等.基于计算思维的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2(12):66-69.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8

一、计算机专业实习课的重要性

1.顺应人才需求趋势,必须加强实习课教学。中职教育描准社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课是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是培养计算机专业社会适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2.实习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实习课教学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个人体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对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实习课教学是巩固和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教学形式。在实习课教学中,学生依据所学理论知识,带着任务边思考边动手完成作品,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改进。

二、计算机专业实习课现状分析

一方面,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中考失利的挫折感使他们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进入中职阶段学习后,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时常有违纪、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另一方面,受计算机教育不平衡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能熟练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如此大的差距给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再者,实习课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很多中职学校都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这无形中打击了教师对实习课教学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实习课的重视程度。

三、计算机专业实习课教学设计

1.结合专业特点,合理整合教材。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包、计算机安全网络等,在教学中结合专业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非常必要。教师要通过调整比较分析专业需求,对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教材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而与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则重点讲解和反复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科学有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任务案例、直观演示、示范操作、巡回指导等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就要耐心地给学生讲明白,切不可匆匆了事;对于简单易学的知识,教师不妨采用直观演示法放映给他们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对于复杂、难以掌握的知识,教师一定要细讲、多练,反复给学生做示例演示;在让学生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并指导其适时改正,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熟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3.教学演示与教学展示相结合。在教学演示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该操作的知识点,考虑该教学演示的过程和结果,还要注重分析学生对该教学演示的接受能力,且一定要反复强调、反复演示,让学生独立操作练习时步骤清楚、方向明确。教师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教学展示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作品的初衷和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对作品多加以讲解或提示,激发学生实习的动力,提高实践能力。

4.善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讲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文件”菜单下的各命令操作,如新建、打开、关闭、保存、退出方法时,教师通过提问回顾windows操作系统下有关文件操作的几种方法,上机时引导学生偿试在word窗口中能否使用这些方法完成相应操作,最后得出结论:windows中的一些操作方法同样适用于word,同样可以延伸到excel、powerpoint。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分析各软件间的相通之处,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总结、触类旁通的能力。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计算思维是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的核心推力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周以真教授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反映了计算机技术本质特征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能够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素养,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领域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对学生有深远影响。2010年陈国良院士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7月,教指委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2013年7月“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些都表明,增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作为大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当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首先,多数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浓缩,缺乏主线,显得多而杂;其次,实践环节侧重软件工具使用,由于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导致其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少专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已经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例如,面向多类专业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组织了分类教学,收到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现状。而以计算思维教育与训练为核心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与创新,能从根本上改变该课程的现状,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体现计算思维培养

2.1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的改革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核心知识和掌握应用工具的基础上学习运用高效的思维去思考,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理念提升到有意识、系统性的计算思维教学。力求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教学困境。针对以上目标,需要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适的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使得这些重构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分析,提炼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下:

1)在有限课时内需要培养学生哪些具体计算思维要素。

我们的目标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核心知识,但是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了复杂的知识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需要确定哪些知识点能够被定义为该课程教授的核心内容。

2)如何在学生尚未掌握任何一门编程语言的情况下实践所学计算思维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除个别学生在入校之前有过编程经验,学生普遍没有编程基础。如何在缺乏编程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是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3)面向不同基础和专业的学生如何体现不同的计算思维的教育和训练内容。

2.2分类教学、专业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学科性和开放式大学。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也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类教学是必要的。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按照文、理科进行分类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经验,但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尚未实施。此次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除按照文、理分类外,还考虑到特殊方向和专业学生群体的较高计算机教育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4个方向:(1)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2)面向文管类专业学生;(3)面向国际班学生全英文计算机教学;(4)面向教育实验学院卓越班。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理工科重点院校,大多数学生都归类于方向(1),以2013年数据为例,方向(1)约占62%,方向(2)约占17%,方向(3)约占4%,方向(4)约占17%。在确定每个方向学生教学内容时,遵循“两个融合”的原则,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构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非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融合,在进行计算机思维培养教学内容选择时,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方向的融合度。“两个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1)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是指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计算思想教授给学生,侧重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领略计算的核心方法,学会如何把问题转化成能够用计算机解决的形式,培养学生从本质和全局来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应用计算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技术融合,是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需求,在计算思维培养融合的基础上,动态选择课程内容,形成可定制教学模块,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两个融合”原则体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案,形成了纵向分类、横向分层的教学内容。每个方向内容由基本理论知识层、计算思维融合层、专业融合层组成。以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方向(1)为例说明各层的含义,如图1所示。

1)基本理论知识层。

该层属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思维模块,在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过程中贯彻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二进制、冯・诺依曼计算机、图灵机、计算复杂性等计算机重要基础概念等。这部分内容比较近似于之前课程中计算机基本知识部分,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对其内容重新组织,从计算机重要的“分层”和“抽象”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力图让学生领略到这些技术背后的基本计算思维内涵。通过学习计算机发展历史,让学生对整个计算科学发展有全局了解。

2)计算思维层。

包括问题求解方法和算法模块,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重要基础知识后,开始深入学习计算系统底层具体思维和运行机制。这部分从系统和算法角度让学生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求解框架、典型案例的计算算法、具体思维过程和实现方法等,让学生在计算思维较高层次讨论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思维方式,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和运行机理。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目标。

3)专业融合层。

最高层的专业融合层完成融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应用计算思维的能力的任务。该部分从数据处理和网络计算角度,让学生领略到计算机目前最广泛的应用模式,从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加以运用。这部分模块属于变化较大的模块,目前仍然需要开发和扩充大量与其他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案例和应用模式。

按照图1所示,不同类别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层内容是相同的,在第2层上,教育实验学院学生所学的算法和系统内容更为深化和多样,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在专业融合层,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不同专业特色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模块内容。理工类学生学习数据处理和计算网络知识,而文管类学生侧重学习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利用计算知识研究社会关系等。

2.3两阶段培养、可视化计算思维实践的实验环节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理论教学在章节内容上是对应的。但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将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定位为“互补关系”,实验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内容中体现“两阶段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第一阶段实验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包括windows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见网络应用等。此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工具软件的掌握;第二阶段实验是关于计算思维的实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依据具体应用问题设计程序,实现典型算法。两阶段培养中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要学生熟练掌握工作和学习中常用的工具类软件,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针对在本文2.1节中提出的第2个问题,即此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我们认为,采用可视化编程工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视化编程工具支持可视化(Visual)程序设计,主要是让程序设计人员利用软件本身所提供的控件,构造应用程序的各种界面,可视化编程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为此,我们在课程实验改革中引入可视化编程工具Raptor,使得尚未具备编程基础的大一学生能够实施算法实践和验证。Raptor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环境,其将程序设计中的要素以图形符号的方式展现,使得学生在不具备编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实践计算机中算法类问题。目前,它已经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世界22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中使用。

在实验课程中设计了4个学时讲解Raptor工具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课堂完成8个基本算法实验任务。在实验课之外,要求学生用Raptor完成算法类大作业并撰写实验报告,以综合训练学生解决算法类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入算法类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改革实践和总结

在2013-2014学年,我们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对部分理工类班级开展了试点教学,试点专业涉及材料、自动化、电子信息专业等,在课程末期分别针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做了教学效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师普遍感受为所带课程的难度和以往课程内容相比备课较难,但课堂氛围较好,内容受到学生关注,尤其实验环节引入了Raptor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以往有大幅提高。

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是学生对计算思维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多数学生(达到60%以上)理解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认识到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学习工具应用,而是对今后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奠定基础,从无意识地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计算思维思想。图3为调查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哪部分收获最大,19%的学生认为计算思维有最大收获,居第二位置,说明这部分的学习为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篇10

但是现在一些在校学生可能产生顾虑,担心自己将来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方面不及其他人,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着一部分用人单位注重实际操作技能而忽视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不过,随着现在社会科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使用越来越广泛,行业内部的竞争加剧,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决不会仅仅看重计算机操作技能。

纵观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一些的学生,他们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是一般专业人员能胜任的,但他们当年在学校学习时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开设的实验课程的质量等远远不及现在学校的实验条件,更比不上现在社会上计算机学科需求。但他们那些成果出自他们之手决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们在学校曾接受的计算机学科理论基础课程和掌握了该学科基本实验方法有关。

跟踪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部分学生,凡是在学校学习阶段比较注重实际而忽视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即使在毕业时操作计算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往往毕业后不出几年,便会感到一种对专业的茫然。这倒不是说他们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而是面对比学校更好的实验技术条件,却不知如何开发能参与竞争的软硬件产品,因为,那些大多数专业人员都能开发的软硬件产品现在已做得很多了;也不能说我校教学远远跟不上社会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因为学校只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学质量的优劣只能通过学生的基本知识、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反映出来,而计算机学科发展较快,其实,大量的专业知识也只能靠毕业生自己去更新了。

上述对实验课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一种相对的重要性比较,并没有降低实验课的重要性的意思。日常工作中我们有时候常常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规划,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标。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对实验技术和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方面也存在这样的一种规划。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要考虑将来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逐步上层次的问题,最优规划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应该是较好地掌握基本实验技术。

在平时的实验中,每一个学生在实验课中所反映出来的能力是不同的。除了自身努力外,这还与中学教育,家庭成长环境有关。他们在实验中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不同的。中专生年龄大约在十七、八岁,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而且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大脑的思维能力增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但是这批学生也有很大的缺点:(1)好动。这好动性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课堂纪律变差,学生放任自由,反而影响教学效果。(2)思维能力不够强,不肯花脑筋思考,不利于传授理论知识。理论课学习时,中专学生的兴趣不够浓厚,中下生普遍不能做到认真听课,开小差的现象较多。对理论知识模糊不清,不易现场掌握、领会。上机操作课时,学生普遍忘记理论知识,不能很好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容易导致盲目操作,或掌握一个操作花费时间更长。对于中上等的学生,反而因操作过于简单而在短时间完成,大部分时间又无事可做。因此,我校对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操作时间时教师都会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实践来检验,赶上整体水平。中专学生一般都能按照每一学期课程进度表来完成所规定的实验,若某一学期前面实验完成得不好的大部分同学会争取在本学期最后一周或两周的实验时间内补完。每一个中专学生也知道,学校强调的是学生在校期间应在本课程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其良好的重要标志应该是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完成实验的速度。以致在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反映较好,普遍认为操作能力较强。

根据本人电脑教学经验可以得出,实验课能够达到以下几点目的:(1)学生通过实验课可以理解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即怎样在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实现和调试中反映出来。(2)学生通过实验课可以了解哪些是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并掌握这些技术,如何进一步掌握其它一些实验技术,即学会掌握类似实验的一般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课可以认识到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可以从构思设计试验,实际操作实现,最后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到结果的正确陈述,以及与其它实验的比较中获得体会。(4)学生通过实验课可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设计实验,完成基本操作,并通过实验和实验报告反映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实验能力。